母乳喂养婴儿的最佳营养食品

母乳喂养婴儿的最佳营养食品

一、母乳婴儿最佳的营养食品(论文文献综述)

程斌,秦晰,王锡青,王玉树,宋飞[1](2021)在《常见益生菌对婴幼儿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近几年,非处方益生菌在全球范围内的消费量持续增加,已成为全球最常见的食品补充剂之一。酸奶、奶酪、冰激凌、营养棒、早餐麦片以及婴儿配方奶粉中均添加了益生菌。2021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的《可用于婴幼儿食品的菌种名单》中,有13种益生菌可应用于婴幼儿食品(NCFM仅应用于1岁以上儿童)。本文主要选择5种典型的益生菌,汇总近几年有关动物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animalis,Bb-12)、乳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lactis,Bi-07,HN019)、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LGG)和短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M-16V)在婴幼儿胃肠道功能、免疫功能和肠道菌群方面的临床研究进展,同时对益生菌的安全性、应用局限性和前景进行讨论。

樊子叶[2](2021)在《促进母乳喂养有方法》文中研究说明母乳喂养是指孩子出生之后到6个月之内,完全是靠母乳进行喂养,不进行任何其他添加的辅食或者其他乳类进行喂养。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婴儿在6个月前纯母乳喂养,6个月后再添加辅食,并继续母乳喂养直到宝宝2岁以上。母乳喂养的好处母乳是婴儿最佳的营养食品,含有婴儿出生后6个月内所需的全部营养物质。母乳喂养可提供生命最早期的免疫物质,可减少婴儿患感染性疾病。

彭斌[3](2021)在《新型类母乳OMO型结构酯的酶法合成、动力学模拟及对肝细胞脂质代谢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中长链甘油三酯(MLCTs)是指甘油骨架上同时含有长链脂肪酸和中链脂肪酸的结构甘三酯,因其在人体中独特的代谢途径和在免疫系统中所起的积极作用等成为油脂领域研究的热点。到目前为止,MLCTs已被合成主要有四种,及MLL、MML、LML、MLM,大多数在结构上是脂肪酸链长和位置的差别。有研究表明MLCTs在降低体重预防肥胖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影响体内脂质代谢;同时MLCTs在提供人体必需脂肪酸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MLCTs具有较高的潜在营养价值,或可用作植物油替代品。1,3-二油酸-2-中链脂肪酸(OMO)型结构酯是一类具有类似母乳结构酯1,3-二油酸-2-棕榈酸(OPO)的新型甘油三酯,由两个油酸分布在甘油骨架的sn-1,3位,一个中链脂肪酸分布在甘油骨架的sn-2位组成,是一种LML型的MLCTs。理论上,这种结构酯既可能有MLCTs的功能,也可能有母乳结构酯的部分功能。然而,目前关于类母乳OMO型结构酯及其功能的研究未见报道。为深入了解OMO型结构酯的酶法合成性质和功能,提升工业上OMO型结构酯在功能食品领域的开发应用,本研究采用香樟籽油与油酸(甘油三酯与脂肪酸)、椰子油与高油酸菜籽油(甘油三酯与甘油三酯)二种方式酶法合成高OMO型结构酯含量的MLCTs,GC/HPLC-APCI-MS技术检测分析结构酯上脂肪酸的组成含量和位置分布;研究微量水分油体系中常见四种脂肪酶(Lipozyme RM IM、Lipozyme TL IM、Novozym 435和AO IM)催化合成OMO型结构酯过程中,酶催化性能和结构变化规律;分子动力学和量子化学从分子水平上深入探讨外界因素如何影响脂肪酶结构和OMO型结构酯合成过程中过渡态四面体的形成及反应能垒等催化机制;最后研究探讨OMO型结构酯对油酸诱导的人肝细胞LO2脂质沉积的影响及其机制。本研究可为二种方式酶法合成结构酯提供普适性的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樟树籽油和油酸为原料,采用脂肪酶Lipozyme RM IM合成了高OMO含量的MLCTs,并对其酰基迁移速率(RAM)进行了研究。在底物樟树籽油与油酸的摩尔比为1:4、酶用量为10%、反应温度为60 oC、反应时间为24 h的最佳条件下,OMO结构酯的产率(YST)最大可达64.45%,同时RAM为28.66%。在底物摩尔比(r2=0.999,P<0.01)、酶用量(r2=0.988,P<0.01)、温度60 oC以下(r2=0.923,P<0.05)和反应时间24 h内(r2=0.940,P<0.05),YST与RAM呈显着正相关。而在温度60 oC以上(r2=-0.682,P>0.05)或反应时间24 h以上(r2=-0.594,P>0.05)时,YST与RAM呈负相关。分子动力学模拟验证了温度对脂肪酶Lipozyme RM IM结构的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酶活性位点盖子的打开程度增加,有助于底物侵入酶活性中心催化三元体。当温度高于333 K(60 oC)时,促进了活性中心催化三联体的重排,导致酶催化活性降低和引发酰基迁移。这项研究有助于理解甘油三酯与脂肪酸酸解合成结构酯在高温下酰基迁移的触发机制,发现在无溶剂反应体系中,反应温度是平衡YST和RAM的关键因素。2、在脂肪酶Lipozyme RM IM催化的椰子油与高油酸菜籽油酯酯交换反应中,通过促进酰基迁移,合成了高OMO含量的结构酯。正交试验L25(55)结果表明,在椰子油与高油酸菜籽油摩尔比为50:50、酶用量为12%、反应温度为60 oC、反应时间为2 h、水活度为0.07的条件下,OMO结构酯的最大产率为45.65%。低水活度下,酰基迁移率较高(10.86%vs 5.07%无水体系),由于中链脂肪酸向甘油骨架上sn-2位置迁移,促进了OMO型结构酯的合成。分子动力学模拟发现,在低含水量(5%)下,水分子通过氢键稳定Lipozyme RM IM的整体结构,有助于固定脂肪酶催化的活性中心,使底物更容易插入活性位点,从而提高酶的活性。3、以椰子油和菜籽油为原料,在微量水分油体系中,通过不同脂肪酶催化反应合成了OMO型结构酯,通过实验分析和计算机模拟,比较了Lipozyme RM IM、Lipozyme TL IM、Novozym 435和米曲霉固定化脂肪酶(AO IM)四种脂肪酶的稳定性,阐明了Novozym 435在OMO型结构酯合成过程中的催化机理。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分子动力学模拟(MD)结果表明,有序结构(α-螺旋和β-折叠)的减少导致酶活性的降低。与Lipozyme RM IM和Novozym 435相比,Lipozyme TL IM和AO IM表现出更好的稳定性,可能是由于Lipozyme TL IM的短链覆盖了活性位点,AO IM的活性中心与水之间形成氢键。在四种脂肪酶中,AO IM表现出最佳的催化性能:3 h时OMO型结构酯产率为30.7%,48 h内具有良好的催化稳定性。密度泛函理论结果表明,在OMO型结构酯的合成过程中,添加Novozym 435(来源于南极假丝酵母脂肪酶B,CALB)显着降低了反应能垒(有脂肪酶CALB时反应能垒为64.4 KJ/mol,无脂肪酶时为332.7KJ/mol),由于过渡态四面体中间体的形成,有助于生成OMO型结构酯。微量水分油体系可能是脂肪酶催化合成OMO型结构酯的一种绿色高效的替代反应环境,研究对脂肪酶在甘油三酯酯交换合成结构酯过程中的稳定性/不稳定性及催化机理提供了重要的认识。4、反应环境对脂肪酶的结构稳定性和催化活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采用MD模拟和FTIR研究了正己烷、甲醇、超临界CO2(sc CO2)、1-丁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离子液体([BMIM][BF4])以及三油酸甘油三酯(作为无溶剂体系处理)等五种非水相体系和水相体系,对南极假丝酵母脂肪酶B(CALB)结构性质的影响。均方根偏差(RMSD)分析表明,脂肪酶CALB在正己烷(0.239nm)和三油酸甘油三酯(0.188 nm)中的结构变化均小于在水溶液(0.275 nm)中的结构变化,说明脂肪酶CALB在正己烷和三油酸甘油三酯中具有良好的结构稳定性。此外,回旋半径(Rg)分析表明,在甲醇中,脂肪酶CALB结构的致密性显着降低(P<0.05),导致脂肪酶稳定性下降。二级结构分析表明,在非水相体系中,脂肪酶的β-折叠和γ-转角的含量减少,α-螺旋和无规卷曲的含量增加。基于残基接触图谱的三级结构分析,非水相体系中脂肪酶的一级结构比水相体系中脂肪酶的一级结构保留得更多。FTIR结果表明,正己烷和三油酸甘油三酯是适宜的反应环境,有利于脂肪酶CALB各化学键的稳定。这项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反应环境与脂肪酶CALB结构之间的关系,确定适合脂肪酶CALB稳定的反应环境。5、研究探讨了不同甘油三酯对油酸诱导的人肝LO2细胞脂质堆积的影响及其机制。用油酸(OA)、OA+椰子油(CO)、OA+菜籽油(RO)、OA+CO和RO的物理混合油(CROM)、OA+CO和RO的酯交换油(CROI,富含MLCTs)、OA+OMO(MLCTs中的一种)和OA+OPO,与OA组对比,OA+CROI和OA+OMO培养肝细胞LO2显着降低细胞内总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的含量(P<0.05)。此外,CROI和OMO下调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DGAT1)蛋白的表达,上调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蛋白的表达。实验结果表明,富含MLCTs的CROI和OMO型结构酯能改善油酸诱导的LO2细胞脂质积聚,调节脂质代谢相关蛋白的表达。

董菁,张敏,童梅玲,鲁莹,项思嘉,钱君[4](2021)在《延续性母乳喂养指导对婴儿体格发育及母乳喂养状况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母乳喂养门诊的延续性指导对婴幼儿生长发育及产妇出院后母乳喂养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于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门诊就诊的1月龄内婴儿及其母亲24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婴儿只接受儿童保健门诊常规体检,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继续转入母乳喂养门诊,并由国际认证泌乳顾问(IBCLC)对产妇母乳喂养给予延续性的指导干预。对比两组产妇产后1、3、6和12个月母乳喂养情况及两组婴儿的健康状况。结果两组产妇产后1个月时纯母乳喂养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组产后3、6个月的纯母乳喂养率和12个月的母乳喂养率高于对照组,母乳喂养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婴儿3、6月龄时的身高、体重和BMI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产妇产后3个月时的自我效能在技巧维度和内在思考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产后6个月时技巧维度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母乳喂养门诊开展延续性指导可明显提高产妇出院后纯母乳喂养率,增强产妇自我效能,并延长母乳喂养持续时间。

侯艳,李阳,冯启[5](2020)在《中国乳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创新》文中研究指明如今,乳制品行业已经成为大众的刚需食品,富含营养、风味独特的液态奶、奶酪、奶类零食以及茁壮成长的婴幼儿奶粉等各类乳制品充斥着人们的生活。消费习惯的变化、健康管理类产品的热门化、消费场景的迁移……,这一切都在影响着乳制品行业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进步,基础营养补充类的乳制品消费市场渐渐处于饱和状态,消费者对营养、产品创新和场景更有趣等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会无形中增加乳制品行业研发人员的压力,需要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还得深谙新的消费者的内心世界并挖掘出潜在的市场需求。

何惠言,胡丽玲,邓丽娟[6](2020)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产后1 h母乳喂养自我效能中的应用效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评价分析品管圈(QCC)活动在提高产后1 h母乳喂养自我效能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2月至2019年5月产房内阴道分娩、无母婴分离的产妇进行产后1 h母乳喂养率的孕产妇73例未采取品管圈(QCC)活动作为对照组;选择2019年6月至2019年9月产房内阴道分娩、无母婴分离的产妇进行产后1 h母乳喂养率的孕产妇73例采取品管圈(QCC)活动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产后1 h及1个月母乳喂养率与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结果观察组产妇产后1 h及1个月后纯母乳喂养率分别为90.41%(66/73)、80.82%(59/73),均高于对照组58.90%(43/73)、45.21%(33/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产妇入院、产妇出院及产后1个月母乳喂养自我效能评分分别为(110.59±9.97)分、(112.23±18.14)分、(110.96±20.87)分,均高于对照组(96.57±9.18)分、(98.03±19.15)分、(95.38±21.7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品管圈(QCC)活动可以有效增强产妇母乳喂养自信心,能够显着提高产后1 h及1个月母乳喂养率及母乳喂养自我效能效果。

魏哲文[7](2020)在《婴幼儿配方奶粉中叶黄素检测方法优化及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叶黄素是一种天然色素,是婴幼儿的视觉发育不可缺少的。目前对叶黄素的研究十分广泛,但对婴幼儿配方乳粉中叶黄素的研究不够全面,且叶黄素检测国家标准具有普适性,并不针对婴幼儿配方乳粉这种基质复杂的特殊膳食食品。因此,对婴幼儿配方奶粉中叶黄素进行深入研究,对婴幼儿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针对婴幼儿配方乳粉中叶黄素检测的HPLC方法进行方法优化,并从生产工艺,原辅料本底值,具有代表性的营养添加物及货架期稳定性等方面,探究对叶黄素的稳定性。为婴幼儿配方乳粉中叶黄素添加含量提供实际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调整检测柱温为35℃,调整流动相配比为甲醇/水(95+5,体积比,含0.1%BHT),采用等度洗脱,优化前处理方式采用多种溶剂(乙醚40+正己烷60)提取,对国标叶黄素检测方法进行优化,达到了改善叶黄素与奶粉中杂质度的分离效果,同时简化了检测过程的目的。对于优化后的方法,相关系数为0.9993,检出限(LOD)为2μg/100g,方法定量限(LOQ)为7μg/100g,精密度RSD小于3.0%,精密度试验方法线性范围10%~90%范围内的三个不同梯度,得到平均回收率为101.96%,RSD值均小于2%,不确定度测量结果表述为260±8μg/100g,以上数据均说明该方法具有可行性和准确性。2、通过对生产过程中均质、高温灭菌、浓缩及喷雾干燥四个阶段取样进行叶黄素含量的实验分析,监控了叶黄素在整个生产阶段的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生产过程中叶黄素的损耗主要发生在高温灭菌阶段(t=19.494,p=0.000)及喷雾干燥阶段(t=10.210,p=0.000),这两个生产阶段均呈现出0.01水平的显着性,说明这两个条件对叶黄素稳定性结果影响较大,而均质阶段(t=2.977,p=0.031)与浓缩阶段(t=2.786,p=0.039)这两个生产阶段的均呈现出0.05水平的显着性,说明这两个条件对叶黄素的稳定性虽然存在一定影响,但是不如高温灭菌及喷雾干燥阶段的影响大。通过比较生产过程中不同阶段叶黄素含量的检测结果得出:叶黄素损耗喷雾干燥阶段>高温灭菌阶段>均质阶段>浓缩阶段。3、通过对特征营养强化剂(金属离子、维生素)、温度及不同包装材料对叶黄素的含量影响全面考察了成品婴幼儿配方奶粉中叶黄素的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在储藏期内高含量的金属离子与维生素类物质会导致叶黄素的损耗加速,低含量的金属离子与维生素类物质对叶黄素损耗影响较小。在冲调过程中温度与存放时间是影响冲调奶粉中叶黄素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冲调温度越高叶黄素损失率越高,冲调温度应控制在40℃时能较好的保持叶黄素含量。在温度与包装试验中,储藏温度是最关键影响因素,在常储藏条件下,叶黄素的保留率马口铁罐>PE铝箔软包装>纸袋包装。

颜毛毛[8](2020)在《德意志帝国时期城市公共卫生问题研究(1871-1914)》文中提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从一个以农村和农业为主的社会逐渐转变为一个以城市和工业为主的社会。在此期间,伴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迅猛发展,公共卫生问题也随之出现,并日益凸显。作为城市病的一个重要方面,城市公共卫生状况的恶化显然对德国社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引起了德国帝国政府、市政当局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并决定大力发展公共卫生事业。文章主体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探究德国城市公共卫生问题出现的原因以及带来的后果。德意志帝国时期,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德国城市和农村人口分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地区,导致城市人口数量激增,这给城市原有的住房、公共设施带来了巨大挑战,由此出现了住房拥挤、城市卫生环境差、卫生设施以及医疗设施滞后等一系列问题,并最终在德国城市引发了一场严重的公共卫生危机。此次危机直接后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城市人口死亡率高,尤其是婴儿死亡率高;另一方面是城市各种传染病的广泛流行,例如肺结核、霍乱、麻疹、猩红热、百日咳和白喉等。第二部分主要从住房建设与管理、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国家卫生管理与城市公共卫生服务三个方面入手,探讨帝国政府、市政当局以及一些社会力量针对城市公共卫生问题所采取的管理措施。在住房方面,市政当局、建房互助协会和公司都积极地参与城市的住房建设,为部分官员以及广大的工人阶级修建廉价、小型的住房,以缓解城市居民住房拥挤问题,最大限度地提高居民住房卫生状况。与此同时,各邦以及市政当局还制定了住房检查制度以及相关的建筑法规,并设立了市政住房登记处,加强了对城市住房建设的管理力度;在公共卫生设施建设方面,市政当局着重开展城市供水系统和污水系统的建设,并积极改善城市街道环境卫生,对街道和生活垃圾进行定期清理;在国家卫生管理方面,帝国政府率先成立帝国卫生局和帝国卫生委员会,专门负责国家的公共卫生问题,同时还相继制定了《帝国疫苗法》、《疾病保险法》、《食品法》和《传染病法》等法律法规,依法来管理国家公共卫生事务。除帝国政府的努力外,市政当局、社会团体和医生群体也都积极地采取措施来应对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公共卫生问题,并逐渐建立起相应的城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用以保障城市居民的健康,如大力开展疾病防治运动、为婴儿与学生提供保健服务等。第三部分论述德意志帝国时期城市公共卫生管理的效果。帝国政府、市政当局以及一些社会力量采取的重要举措取得了一定成效,推动了德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改善了城市公共卫生状况,减少了疾病的发生,大大降低了城市人口死亡率,城市居民平均预期寿命有了较大提高;另一方面使城市居民认识到了公共卫生的重要性,其卫生意识也逐渐提高。当前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也是最为关键的一个时期,研究德意志帝国时期城市的公共卫生问题,从中可以吸取其经验教训,为我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陈美瑄[9](2020)在《母乳中益生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的初步筛选及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母乳不仅是新生婴儿的最佳营养物质来源,而且富含促进婴儿肠道正常菌群建立与免疫系统发育的微生物,研究其中有益微生物对于发酵乳制品和婴幼儿食品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微生物纯培养技术和16S rRNA序列分析法从母乳样品中分离鉴定乳酸菌和双歧杆菌,获得2株具有潜力开发为益生菌的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同时将其复配发酵剂菌株应用于山羊乳进行发酵特性的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从40份母乳样品中分离鉴定出197株菌,包括7个菌属,分别是乳杆菌属、双歧杆菌属、链球菌属、肠球菌属、葡萄球菌属5个乳酸菌属,以及丙酸杆菌属和放线菌属。其中双歧杆菌有8株分属3个种,乳杆菌有10株分属4个种,其他179株细菌归于其他属。对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分离株进行体外耐酸、耐胆盐的筛选,得到对胃肠液和胆汁盐有良好耐受性的菌株,分别是Bifidobacterium lactis Probio-M8、Lactobacillus rhamnosus Probio-M9。(2)对两株菌进行生理生化特性,疏水性、自聚集性、抗氧化性和上清液抑菌能力等益生特性的研究。B.lactis Probio-M8在pH 2.5胃液中存活率85.38%,在含1.8%胆盐的肠液中存活率97.25%,具有高疏水性和24 h时83.51%的自凝聚性,具有良好抗氧化性,B.lactis Probio-M8菌株的发酵上清液、细胞悬液、无细胞提取物均对DPPH、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有清除能力且具有还原能力,且其发酵上清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伴放线放线杆菌有明显抑制作用。L.rhamnosus Probio-M9在pH 2.5胃液中存活率83.72%,在含1.8%胆盐的肠液中存活率78.33%,具有中疏水性和24 h时87.15%的自凝聚性,也具有良好抗氧化性,菌株发酵上清液抑菌作用强,对变形链球菌、牙龈卟啉单胞菌、具核酸杆菌、伴放线放线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蜡样芽孢杆菌和白色念珠菌均有良好的抑制作用。故B.lactis Probio-M8 和 L.rhamnosus Probio-M9 具有良好的益生特性。(3)将上述分离株与基础发酵剂(包含嗜热链球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复配,应用于山羊乳的发酵,发现Probio-M8组和Probio-M8+Probio-M9组样品凝乳快、黏度高、持水性好,发酵终点酸度74°T,贮藏结束酸度90-100°T,柔和适中。贮藏28 d时益生菌株活菌数仍高于1 × 108 CFU/mL,发酵乳成品有更紧密的凝胶状态和良好稳定性。添加益生菌株发酵后,发酵乳中各营养元素含量符合产品要求,发酵产生的有机酸和脂肪酸变化赋予发酵乳更好的风味和口感。综上,母乳源B.lactis Probio-M8、L.rhamnosus Probio-M9具有良好的益生潜力,发酵特性表明它们可以应用于山羊奶发酵。本文的研究结果为母乳源益生菌的研究和新型母乳源益生菌产品的开发提供了宝贵的菌种资源和原始数据。

邱梅冰,陈健平[10](2019)在《不同乳品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早产儿胃肠道功能发育不成熟,故易发生喂养不耐受。选择合适的喂养品可以提高早产儿的喂养耐受性。早产儿的肠内喂养物有母乳、配方奶等。母乳有生母母乳及捐献母乳,但都不能满足早产儿的生长需求,需要强化从而为早产儿提供最佳的营养。然而,不是所有早产儿均可得到母乳喂养,需要选择其他乳品(如早产儿普通配方奶、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等)来进行喂养。哪种乳品更适合早产儿,可以减少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尚需进一步实施多中心对照研究以明确。

二、母乳婴儿最佳的营养食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母乳婴儿最佳的营养食品(论文提纲范文)

(1)常见益生菌对婴幼儿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益生菌特性
2 安全性
3 对婴幼儿胃肠道功能的影响
    3.1 减轻婴儿腹泻
    3.2 调节肠道菌群
    3.3 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4 对婴幼儿免疫系统的影响
    4.1 降低特应性皮炎发病率
    4.2 改善牛奶过敏
    4.3 增强儿童的免疫功能
5 结论

(3)新型类母乳OMO型结构酯的酶法合成、动力学模拟及对肝细胞脂质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1章 绪论
    1.1 结构酯的主要特征
    1.2 结构酯的合成技术
        1.2.1 化学法合成技术
        1.2.2 酶法合成技术
        1.2.3 基因工程合成技术
        1.2.4 几种合成技术的比较
    1.3 结构酯的功能研究
    1.4 类母乳结构酯的酶法合成
    1.5 分子动力学和量子化学技术在酶催化反应中的应用
    1.6 结构酯脂肪酸在肝细胞中的代谢
    1.7 选题意义与研究内容
        1.7.1 课题来源
        1.7.2 选题意义
        1.7.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非水相中樟树籽油和油酸酸水解酶法合成OMO型结构酯
    2.1 前言
    2.2 材料、试剂与设备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试剂
        2.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OMO结构酯的小规模酶促合成
        2.3.2 MLCT的分离与纯化
        2.3.3 甘油三酯种类的分离与鉴定
        2.3.4 总脂肪酸组成测定
        2.3.5 二位脂肪酸组成测定
        2.3.6 酰基迁移率的分析与测定
        2.3.7 OMO型结构酯的扩大规模试验
        2.3.8 统计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合成产物MLCTs的甘油三酯组成
        2.4.2 反应条件对产物甘油酯脂肪酸分布和OMO型结构酯得率的影响
        2.4.3 反应条件对酰基迁移率的影响
        2.4.4 OMO型结构酯的得率与酰基迁移率的关系
        2.4.5 扩大实验中产物MLCTs的理化性质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非水相中椰子油和高油酸菜籽油酶法酯酯交换合成OMO型结构酯
    3.1 前言
    3.2 材料、试剂与设备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试剂
        3.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椰子油和菜籽油酶法酯酯交换
        3.3.2 甘油三酯的分离和鉴定
        3.3.3 总脂肪酸组成测定
        3.3.4 二位脂肪酸组成测定
        3.3.5 酰基迁移率的测定
        3.3.6 正交实验设计
        3.3.7 MCTs和LCTs酯化反应中的酰基转移
        3.3.8 统计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椰子油和菜籽油的脂肪酸组成
        3.4.2 合成产物中长链甘油三酯组成
        3.4.3 正交试验法优化合成OMO型结构酯结果
        3.4.4 酰基迁移对OMO型结构酯合成的影响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四种脂肪酶催化合成OMO型结构酯空间构象和活性变化
    4.1 前言
    4.2 材料、试剂与设备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试剂
        4.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不同脂肪酶催化酯酯交换
        4.3.2 甘油三酯的分离和鉴定
        4.3.3 脂肪酶水解活性测定
        4.3.4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测量脂肪酶结构
        4.3.5 统计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脂肪酶类型对OMO型结构酯产率的影响
        4.4.2 不同反应时间脂肪酶水解活性的变化
        4.4.3 不同反应时间脂肪酶FTIR光谱的变化
        4.4.4 脂肪酶CALB在水相和非水相体系中FTIR光谱的变化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分子动力学模拟外界因素对脂肪酶结构的影响
    5.1 前言
    5.2 材料、试剂与设备
        5.2.1 主要仪器与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不同温度对脂肪酶结构影响模型的建立
        5.3.2 不同含水量对脂肪酶结构影响模型的建立
        5.3.3 不同脂肪酶在微量水分油体系中结构模型的建立
        5.3.4 水相和非水相环境对脂肪酶结构影响模型建立
    5.4 结果与分析
        5.4.1 温度对脂肪酶Lipozyme RM IM结构的影响
        5.4.2 含水量对脂肪酶Lipozyme RM IM结构的影响
        5.4.3 微量水分油体系中不同脂肪酶结构稳定性
        5.4.4 水相和非水相环境对脂肪酶CALB结构的影响
    5.5 讨论
        5.5.1 反应条件参数对脂肪酶结构的影响
        5.5.2 脂肪酶在不同反应体系中结构的变化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量子化学计算OMO型结构酯合成中各阶段过渡态及能垒
    6.1 前言
    6.2 材料、试剂与设备
        6.2.1 主要仪器与设备
    6.3 实验方法
        6.3.1 反应路径的建立
        6.3.2 反应过渡态搜寻
        6.3.3 反应能垒计算
    6.4 结果与分析
        6.4.1 OMO型结构酯过渡态及能垒
    6.5 讨论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新型类母乳OMO型结构酯在人肝细胞中对脂质代谢的影响
    7.1 前言
    7.2 材料、试剂与设备
        7.2.1 实验材料
        7.2.2 实验试剂
        7.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7.3 实验方法
        7.3.1 肝细胞LO2培养
        7.3.2 不同甘油三酯孵育肝细胞LO2的MTT试验
        7.3.3 试剂盒测试LO2细胞中t-TG和t-Chol含量
        7.3.4 油酸诱导的肝细胞LO2脂质堆积模型
        7.3.5 统计分析
    7.4 结果与分析
        7.4.1 不同甘油三酯对LO2细胞脂质积聚的影响
        7.4.2 油酸诱导LO2细胞脂质堆积
        7.4.3 OMO型结构酯减轻油酸引起的肝细胞脂质堆积
        7.4.4 OMO型结构酯调节脂质合成和代谢相关酶的表达,预防油酸诱导的肝细胞脂质堆积
    7.5 讨论
        7.5.1 椰子油和菜籽油对油酸诱导的肝细胞脂质堆积的影响
        7.5.2 MCTs和LCTs的物理混合物和酯交换产物对油酸诱导的细胞脂质堆积的影响
        7.5.3 OMO和OPO对油酸诱导细胞脂质堆积的影响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1.1 温度通过影响脂肪酶活性位点催化三联体关键残基间的距离来影响酶活性
        8.1.2 微量水活度可通过促进脂肪酶RM IM催化的酯交换作用中的酰基迁移来提高OMO型结构酯的形成
        8.1.3 并非所有非水相溶剂都显示出比水溶剂更高的脂肪酶CALB结构稳定
        8.1.4 底物结合脂肪酶活性位点通过形成瞬时过渡态四面体结构生成OMO型结构酯
        8.1.5 新型OMO型结构酯可以通过调节脂质代谢相关酶蛋白的表达来改善油酸在肝细胞LO2中引起的脂肪堆积
    8.2 主要创新点
    8.3 进一步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延续性母乳喂养指导对婴儿体格发育及母乳喂养状况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1.2 选择标准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1.3.2 干预组:
        1.3.3 评价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1、3、6月龄的纯母乳喂养和12月龄母乳喂养情况
    2.2 两组产妇母乳喂养时长比较
    2.3 两组婴儿生长发育状况比较
    2.4 两组产妇产后自我效能评价
3 讨论

(5)中国乳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一、2020年国际乳制品行业创新五大趋势
    1.便携零食化,让产品与众不同的秘密
    2.乳制品替代品,创造健康新机遇
    3.提升风味&质地,乳制品迎接新挑战
    4.肠道健康仍是主流,益生元、开菲尔备受关注
    5.乳品行业迈入高科技时代
    6.中国创新力量快速崛起
二、乳品新体验,常温酸奶“冻着吃”
三、澳优布局大健康,发布“爱益森”系列新品
    1.加码布局大健康行业
    2.进入益生菌领域4.0时代
    3.全力打造新的明星产品
四、君乐宝布局营养品赛道,开局非常亮眼
    1.君乐宝切入儿童零食新赛道
    2.对标三岁以上儿童消费群体
    3.品类发展值得期待
五、雅士利核心技术获得突破,未来瑞哺恩有望成大业
    1.官宣核心技术领先西方
    2.姚晨助阵打call,瑞哺恩认养国宝瑞瑞和恩恩
    3.瑞哺恩“更亲和宝宝体质的乳粉”
    4.攻克母乳脂肪难题,新研究领先西方品牌
    5.直播奶粉引起的思考

(7)婴幼儿配方奶粉中叶黄素检测方法优化及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婴幼儿配方奶粉
        1.1.1 国内研究现状
        1.1.2 国外研究现状
    1.2 婴幼儿配方奶粉营养素
        1.2.1 婴幼儿配方奶粉中营养素分类及含量
        1.2.2 婴幼儿配方奶粉中叶黄素的作用
    1.3 叶黄素
        1.3.1 叶黄素简介
        1.3.2 生物学功能
        1.3.3 叶黄素提取方法
        1.3.4 叶黄素检测分析方法
    1.4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
        1.5.1 HPLC色谱方法优化
        1.5.2 加工过程中叶黄素的稳定性分析
        1.5.3 成品的稳定性分析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试剂配制
    2.3 设备
    2.4 实验方法
        2.4.1 HPLC色谱方法
        2.4.2 奶粉加工过程中叶黄素的稳定性分析
        2.4.3 成品的稳定性分析
    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婴幼儿奶粉中叶黄素测定方法优化
        3.1.1 方法优化后高效液相色谱图比对
        3.1.2 叶黄素标准曲线及相关系数
        3.1.3 方法检出限、定量限测试
        3.1.4 精密度试验
        3.1.5 准确度试验
        3.1.6 回收率试验
        3.1.7 不确定度
    3.2 奶粉加工过程中叶黄素的稳定性分析
        3.2.1 均质阶段
        3.2.2 高温灭菌阶段
        3.2.3 浓缩阶段
        3.2.4 喷雾干燥阶段
    3.3 奶粉中叶黄素的稳定性分析
        3.3.1 不同特征营养添加物对叶黄素稳定性的影响
        3.3.2 冲调过程中叶黄素的稳定性及降解动力学研究
        3.3.3 奶粉储藏过程中叶黄素的稳定性研究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发表文章
附件

(8)德意志帝国时期城市公共卫生问题研究(1871-191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国外研究动态
        (二)国内研究动态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名词界定
        (二)时间界定
第一章 近代德国城市的发展与公共卫生问题的出现
    一、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
        (一)国家总人口的增加
        (二)城市化与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
    二、快速城市化带来的主要挑战
        (一)城市住房问题
        (二)城市公共卫生设施建设滞后
        (三)医生以及医疗设施的缺乏
    三、城市公共卫生问题的出现及带来的后果
        (一)城市人口死亡率高
        (二)疾病的流行
第二章 德意志帝国时期城市公共卫生的管理
    一、城市居民住房条件的改善
        (一)城市廉价、小型住房的建造
        (二)城市居民住房的管理与立法
    二、城市公共卫生设施的发展与建设
        (一)城市供水设施的建设
        (二)城市污水设施的建设
        (三)城市街道与生活垃圾的清理
    三、国家卫生管理与城市公共卫生服务的发展
        (一)公共卫生管理机构的建立
        (二)《疾病保险法》的颁布
        (三)医生群体的不断壮大与城市医疗设施的建设
        (四)疾病防治运动的开展
        (五)婴儿保健与学生保健
第三章 德意志帝国时期城市公共卫生管理的效果
    一、城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提高
    二、城市居民卫生意识的逐渐提高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母乳中益生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的初步筛选及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益生菌
        1.1.1 定义及种类
        1.1.2 益生菌的筛选标准
        1.1.3 益生菌的功能和应用
    1.2 母乳中的微生物
        1.2.1 母乳
        1.2.2 母乳中的微生物来源
        1.2.3 母乳中的微生物、作用及应用研究
    1.3 益生菌发酵乳
        1.3.1 发酵乳
        1.3.2 益生菌发酵乳
    1.4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创新点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样品来源及采集
        2.1.2 菌株来源
        2.1.3 主要试剂及材料
        2.1.4 缓冲液及常用试剂配方
        2.1.5 仪器与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母乳中细菌的分离鉴定
        2.2.2 具有潜在益生特性菌株的筛选
        2.2.3 筛选菌株益生特性的研究
        2.2.4 Probio-M8和Probio-M9在山羊奶中的应用研究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细菌的分离鉴定结果
    3.2 具有潜在益生特性菌株的初步筛选结果
        3.2.1 耐受pH 2.5试验结果
        3.2.2 对人工胃肠液耐受性试验结果
        3.2.3 对胆盐耐受性试验结果
        3.2.4 筛选菌株形态学鉴定结果
        3.2.5 筛选菌株生理生化试验鉴定结果
        3.2.6 筛选菌株16S rRNA基因片段序列分析鉴定结果
        3.2.7 筛选菌株生长曲线结果
    3.3 筛选菌株益生特性的研究结果
        3.3.1 表面疏水性的测定结果
        3.3.2 表面自凝聚性的测定结果
        3.3.3 抗氧化能力的测定结果
        3.3.4 发酵上清液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3.4 Probio-M8和Probio-M9在山羊奶中的应用
        3.4.1 酸度的测定结果
        3.4.2 活菌数的测定结果
        3.4.3 持水性和黏度的测定结果
        3.4.4 微流变的测定结果
        3.4.5 基本指标含量的测定结果
        3.4.6 有机酸及脂肪酸含量的测定结果
        3.4.7 感官评定
4 讨论
    4.1 母乳微生物的组成
    4.2 对人工胃肠液、胆汁盐的耐受性
    4.3 益生特性的研究
        4.3.1 疏水性和自凝聚性
        4.3.2 抗氧化性
        4.3.3 发酵上清液的抑菌性
    4.4 在发酵山羊乳中的应用
5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0)不同乳品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母乳
    1.1 生母母乳(mother's own milk,MOM)
    1.2 捐献母乳(donor human milk,DHM)
    1.3 母乳强化剂
2 早产儿配方奶
3 水解蛋白配方奶
4 氨基酸配方奶
5 无乳糖配方奶
6 小结

四、母乳婴儿最佳的营养食品(论文参考文献)

  • [1]常见益生菌对婴幼儿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J]. 程斌,秦晰,王锡青,王玉树,宋飞. 食品安全导刊, 2021(34)
  • [2]促进母乳喂养有方法[J]. 樊子叶. 健康向导, 2021(04)
  • [3]新型类母乳OMO型结构酯的酶法合成、动力学模拟及对肝细胞脂质代谢的影响[D]. 彭斌. 南昌大学, 2021(02)
  • [4]延续性母乳喂养指导对婴儿体格发育及母乳喂养状况的影响[J]. 董菁,张敏,童梅玲,鲁莹,项思嘉,钱君. 中国妇幼卫生杂志, 2021(03)
  • [5]中国乳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创新[J]. 侯艳,李阳,冯启. 乳品与人类, 2020(04)
  • [6]品管圈活动在提高产后1 h母乳喂养自我效能中的应用效果[J]. 何惠言,胡丽玲,邓丽娟.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0(16)
  • [7]婴幼儿配方奶粉中叶黄素检测方法优化及稳定性研究[D]. 魏哲文. 石河子大学, 2020(05)
  • [8]德意志帝国时期城市公共卫生问题研究(1871-1914)[D]. 颜毛毛.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9]母乳中益生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的初步筛选及特性研究[D]. 陈美瑄.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10]不同乳品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研究进展[J]. 邱梅冰,陈健平. 医学综述, 2019(21)

标签:;  ;  ;  ;  ;  

母乳喂养婴儿的最佳营养食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