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中学英语教师现状分析

我区中学英语教师现状分析

一、我区中学英语教师队伍现状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于子豪[1](2020)在《对北京市石景山区足球裁判员队伍培养的困境与发展对策的探究》文中研究指明在2015年,随着《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的出台,北京市足协为了有效的落实方案的要求,正在不断的增加竞赛的种类,扩大比赛的规模和数量。比赛的增加意味着对裁判员的需求也在同步增加,因此,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足球裁判员是能够对总体改革方案起到重要推进作用的。石景山区足协作为北京市足协的会员协会,有责任为北京市乃至全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裁判员来,同时这也是为了石景山区能够开展更多的足球赛事,提高足球运动水平做保障。所以如何能让我区足协培养出更多的裁判员人才来,是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北京市石景山区的足球裁判长和裁判员为调查对象,采取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我区裁判长和裁判员的培养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以期找出北京市石景山区足球裁判员培养的困境和发展对策。在管理学的视角下分析,得出:一、北京市石景山区足球裁判员培养的质量与数量上的困境有:裁判员的职业结构不合理,体育教师裁判员群体不足;与其他区足协比较,国家二级、三级的裁判员数量不足;裁判员缺少专业足球运动经历;裁判员的选材范围狭窄。二、北京市石景山区足球裁判长对裁判员的培养困境有:裁判讲师数量不足,年龄结构较大,职业有一半人数是企事业单位的,制约了裁判长对裁判员的指导;裁判长对裁判员的针对性指导不足;裁判长对裁判员教育指导的方式方法存在弊端。三、北京市石景山区足协对于裁判员管理体制的培养困境是:裁判员对石景山区足协有关培养制度不满;裁判员缺少计划引导;石景山区足协缺少健全的裁判员培养机制;裁判员驱动力不足;裁判员之间的业务交流机会少;裁判员不重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体能的训练;石景山区足协对裁判员的选派方式不合理。四、通过管理学的视角,找出北京市石景山区足协在培养足球裁判员中的困境成因主要有:委员会决策缺少依据,缺少具体的裁判员培养计划;组织机构设置不完全,委员职责不明确,人员配备不充足;缺乏完善的奖励制度;比赛的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二级、三级裁判员的需求;裁判长与裁判员有效沟通不足;裁判员之间的沟通交流机会少;考核制度的缺失导致对裁判员的监管力度不足;宣传力度不足;管理缺少现代化科学手段。

张王勇[2](2019)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是指在中央政府支援政策的指导下,有关中央国家机关、内地省市和高等学校等机构通过提供资金、选派干部和教师、捐赠物资、培训干部和教师等方式,帮助西藏高等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政策性行为。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是“中央关心西藏,全国支援西藏”方针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具体表现,也是中央政府统筹西藏与全国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一种治理方式。从1958年西藏高等教育创建至今,中央政府始终重视和关心西藏高等教育工作,并制定了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和支援措施,帮助西藏高等教育加快发展和深化改革。支援政策及其实施贯穿于西藏高等教育从创建、发展到跨越的历史变迁中,并依据不同阶段的社会环境和西藏高等教育发展的诉求不断地进行调整与改革,经过60余年的发展,支援政策及其实施逐渐制度化和规范化,成为了西藏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外部动力。系统梳理60年来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演变历程,总结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历史经验,揭示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动因与特征,探索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当前和今后进一步创新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内容,提高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首先系统梳理了 60年来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变迁过程,即依据支援西藏高等教育的政策制定背景、政策主要内容、支援形式及政策实施特征,将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探索阶段(1958—1979年)。这一阶段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表现出鲜明的政治动员特色,即通过中央政府的政治动员,内地省市和高校选派了大量毕业生和教师进藏支教,帮助西藏公学解决师资匮乏问题。同时在70年代中期,国家在支援筹建西藏师范学院的过程中开始探索对口支援模式。二是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调整阶段(1980—2000年)。这一阶段中央政府不断创新支援形式,丰富支援内容,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体系初步成形。针对西藏高等教育基础设施落后、师资短缺、专业建设滞后等问题,中央国家机关开始加强对西藏高等教育的专项经费支持力度,教育部继续组织内地高校对口支援西藏高校,并由以内地省市对口支援转向以内地高校直接对口支援,支援任务也从解决西藏高校师资短缺逐渐拓展至帮助西藏高校建设新专业、科研合作和培训教师等,中央组织部也开启了选派内地高校干部支援西藏高校政策。三是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拓展阶段(2001年至今)。在延续上一阶段支援模式的基础上,支援工作向纵深发展,政策内容更为丰富,支援方式更加多样,支援政策及其实施体系趋于完善和成熟。在中央政府“科教兴藏”、“人才强藏”等战略的指导下,中央国家机关的专项经费支持政策及其实施逐渐制度化;教育部组织实施的内地高校对口支援西藏高校政策实施机制进一步完善,团队式对口支援制度基本形成,支援内容既包括以改善办学条件为主的硬件建设,也包括以提高管理水平、学科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为主的软件建设,支援方式逐渐拓展至捐助物资、互派干部、进行科研合作、培训教师、开展人才联合培养和学术交流等;中央组织部推进实施高校干部援藏政策的力度不断强化,干部选派人数逐批次增加,政策及其实施的范围覆盖至西藏所有本专科院校;同时,相关内地省市也组织开展了对口支援西藏高校工作。本研究认为,60年来在中央政府支援政策的指导下,通过中央国家机关、内地省市和高校对相关政策的有效实施,西藏高等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教师学历层次、教学能力显着提升,西藏高校与内地省市和高校的联系日益紧密,双方合作交流日渐频繁。但是,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在制定、实施和评价等环节还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如政策设计重视短期效应,缺乏长远规划,导致政策执行主体频繁更替,政策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政策制定中注重政治逻辑,忽视市场逻辑和教育逻辑,导致政策实施政治动员色彩较重,政策实施的主体动力不足,人员选派以管理干部为主而非专业技术人员为主;政策实施的决策机构繁多,部门林立,职责不明,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与协调,政策规定不尽一致,阻滞了支援政策的顺利实施,降低了支援政策的有效性;政策及其实施的监督和评估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政策实施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导致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变形、扭曲和走样。针对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中央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强政策及其实施的制度创新,尤其要提高政策实施的有效性。一是加强政策的顶层设计,政策制定要坚持长期性、稳定性原则,将中央政策的支持、西藏高校的努力和内地高校的支援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推动西藏高校的改革与发展。二是政策实施主体要改变政策理念,增强政策执行的主动性,政策实施过程中要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严格选派管理干部和教师,把提升西藏高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核心。三是加强对支援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中央政府要制定统一的政策评估标准,通过科学有效的监督检查和督导评估,促进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邱艺平[3](2018)在《我国县管校聘教师流动政策研究 ——以F市C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教育均衡与教育公平是当前义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旋律,在促进教育公平以及保障教育实现均衡发展方面,采取教师流动政策的举措在教育领域中逐渐形成共识。通过对《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教师流动政策分析,可以看到教师流动能促进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教师资源配置的均衡发展决定着教育的均衡发展。因此,结合教育发展水平情况对教师资源配置进行适当的优化,促进教师进行合理流动,是解决当前基础教育失衡发展的重要措施。自2015年全国19个首批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示范区获得建立开始,我国就已经完成教师流动基本制度的构建,同时在多个地区进行实践和探索,并取得初步成效。而G省F市C区在2015年成为首批改革示范区之一,并于2015年出台首个交流政策,并开展大规模的校长、教师交流。本文基于当前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交流轮岗的实践以及相关研究,在借鉴日本、美国、韩国、法国等国外教师流动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以教育公平理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理论、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等作为研究基础,对教师定期轮岗交流制度进行系统的研究。本文采用对比研究方法,先从我国关于教师流动政策的溯源开始,对国内的教师流动以及国外的TTI计划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再以省、市、区县的纵向分析维度对国家的县管校聘政策进行比较深入的文本分析。本文也运用实证研究方法,选取G省F市C区为研究样本,先对地区进行三年的县管校聘政策的横向对比,通过不同的方面对政策的动态变化进行对比分析;再选取示范区的一所学校三年的实际流出教师与流入教师的情况作为实际案例。此外,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个案法,通过对示范区的172位义务教育教师和101位家长和1037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C区教育局领导、学校校长、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学生等群体进行访谈,旨在了解义务教育教师的流动现状、流动态度、流动政策实施情况,以及教师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出台政策的看法。并通过调查数据进行分析,重点分析中小学教师的流动现状、家长对此政策的态度以及对学生学习的直接影响。通过对政策的解读、对调查数据的分析以及实际交流个案的剖析,发现教师交流出现的问题,进而对问题进行成因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教师的合理流动、减少不利影响。希望能为C区的中小学教师交流工作提供借鉴,进而促进教师实现有序且合理地流动;与此同时,为本区的流动教师的专业发展得到更高的提升,也使本区学校之间的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得以更好地落实。本文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主要介绍“县管校聘”教师流动的研究目的、意义、主要内容以及研究方法,同时还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界定相关的概念,并阐述教师流动的相关理论基础,以及本论文的创新点。第二章为县管校聘政策的文本解读,通过对中外、省、市、区(县),还有示范区三年的交流政策和学校的实际交流情况进行立体分析。第三部分借助调查问卷、访谈调查法并选择G省F市C区作为具体的研究区域,着重分析该区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流动情况,并通过调查数据分析现今教师交流的实际问题。第四部分通过相关数据找出本区教师流动出现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从流动政策制定的理念、政策的文本、以及政策的宣传、执行和改进具体措施四方面来探讨针对教师流动的政策改进。

李国庆[4](2017)在《教育责任的协同分担 ——中小学生“课后班”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小学生的“课后班”是指中小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之外,以提高课业成绩、发展兴趣特长等为目的,以私人缴费的方式购买的正规学校教学以外的课程资源和参加的多种形式的补充性教育活动。我国的课后班性质的教育形式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萌芽,至今已经发展了三十余年,多项调查已经共同证明了我国70%以上的家庭都不同程度地为孩子选择了至少一种门类或科目的课后班,是十分普遍的教育现象。这昭示了中国教育高速现代化进程与家庭教育退行的矛盾、社会竞争激烈与家长教育投资选择迷茫的矛盾、校内校外教育成本与资源彼此冲击的矛盾都日渐突出,当前以“禁”为主的治理方式没有有效解决诸多矛盾,屡禁不止、久治不佳,多方主体之间身份尴尬、话语失衡,加之课后班办学形式的多样性和隐蔽性又不易被监督和把控,因而构建良性的中小学课后班治理机制的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理论与现实问题。该研究按照“问题的产生——问题的聚焦——问题的分析——问题的解决”之一整体思路,围绕我国中小学课后班这一问题领域,采用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混合方法,将研究目标集中于解决四个主要任务:表征中小学课后班牵涉的多个角色群体的复杂困境;挖掘中小学课后班存在问题的根源及其反映出的深层矛盾;反思教育责任分担的必要性与合理性;提出对中小学课后班规范化治理和协同发展的区域性建议。研究的结构主要分为四个模块:首先,通过文献法对既往相关主题的研究进行分析整理,通过调查法对以东北地区二三线城市为典型,兼顾我国其他地区和不同城市课后班现实状况进行摸底;第二,综合运用混合方法通过表征“课后班”问题的管理之难、家长之难、学生之难、教师之难、办班之难,挖掘现象背后的深层矛盾;第三,剥离矛盾产生的三大焦点:家庭、课后班、学校,分析讨论三者之间相互协作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生成家庭教育的社会化、学校教育责任的合作分担两种判断,从理论上指出解难之策为疏堵有道、规范治理、协同发展;最后,提出“G-S-F-A”协作模式的理论构想,并据此结合笔者在C市的躬亲实践案例“蓓蕾计划”,给出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初步经验。研究认为在一定程度上,课后班的存在和良性发展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是家庭教育社会化的必然表现,也是学校教育责任合作分担的合理途径,据此提出对课后班规范化治理的“G-S-F-A”协作模式构想,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一方面在于从政府职能部门的站位,综合考量多方矛盾主体的话语和利益,主张教育行政部门承担起架构家庭、社会力量办学和学校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制定课后班的审批制度和相关教师资格认定制度,以政策进行针对性的扶持和教师职后培训的帮扶,使学校与课后班在更多层面形成教育合力,发挥社会文化资源的整合功能。另一方面是不仅提出了合理性的理论构想,更将其付诸实践,通过在C市推行“蓓蕾计划”,验证理论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通过实践证明主张的正确性,呼吁正确看待家庭对课后班的合理需求,引导家长建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选择观念,使教育管理部门站位于一个沟通协调的角色立场,围绕中小学生的快乐学习和健康成长的共同诉求,促进课后班市场良性发展,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使其成为为家庭教育解忧、为学校教育补充的重要文化力量。

覃杨[5](2017)在《高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调查研究 ——以广州市增城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师专业发展是20世界90年代以来我国教师教育研究的核心问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对中学英语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作为课程实践与改革的推进者和实践者,教师的素质成为新课程改革是否能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高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问题迫在眉梢。实践证明:学习教育理论,提升专业素养,培养教学反思,开展教学行动研究,建立教师成长档案袋等,是促进高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几条有效途径。文章共分为绪论、文献综述、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相关对策和结语五大部分。通过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文献的梳理,探讨高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专业发展的途径,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来实际了解广州市增城区高中英语教师的专业道德、专业素质、专业理念等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分析其主要存在的问题与影响因素,最后对增城区政府及相应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提出增城区高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建议。本文的目的是为增城区高中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的依据。希望此项调查研究能够使从事高中英语教学的教师有所收益,使他们在更高层面的理论指导下来进行教学实践,最终达到提高英语教师整体水平的根本目的。

阿旺措姆[6](2017)在《西藏阿里高中英语教学现状与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基于西藏阿里地区高中英语教学现状的调查而开展研究。由于西藏处于边疆民族地区,雪域高原地域环境有别与其他地方,在西藏基础教育教学中英语教学具有其特殊性。作为除藏、汉语文教学以外的第三语言教学,英语教学在西藏高中教学中存在很多现实困难和问题,这些问题困扰着学生和教师,也困扰着民族地区英语教学。为了对西藏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现实困境有所了解并提出科学规范的对策建议,本文采用调查问卷、文献归纳、现场调查以及访谈等研究多种方法,帮助本研究的结论和对策的真实有效性。本文结构为:第一章绪论部分对本文的选题、研究目的、研究方法进行了论述。在核心概念中,着重对本文涉及到的三个概念进行了论述,并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这对本文的研究和创新大有裨益。第二章利用多种研究方法,对西藏阿里地区高中英语学科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第三章针对调查结果重点对阿里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学生对学习英语的认知及态度、教师对英语教学理解及态度方面存在的认识不足及现状,并提出阿里高中英语教学存在的实质性问题。第四章针对分析的原因,提出针对民族地区高中英语教学的对策与建议:提高学生英语认知能力,激发学习兴趣;端正教师英语教学态度,提升教学能力;完善教育基础设施,改进英语教学条件;创新英语教学思路,加强教师教学培训。从而解决西藏地区高中教育普遍性的问题。

塔娜[7](2015)在《民族小学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蒙古族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内蒙古自治区的双语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内涵,并一直以来被视为中国双语教育的典范。这与内蒙古独特的教育背景密切相关,首先,蒙古族和汉族之间相互影响源于地理位置上的邻接,由于蒙古族独特的历史,加之各民族之间频繁的人口流动,使蒙古族具有一个双语交流的语言环境。其次,蒙古族拥有灿烂的历史文化和悠久的语言文字,使蒙汉双语教育获得了重要的语言和文化支撑。再次,内蒙古是中国最早成立的自治区,也是最早实行双语教育的少数民族地区,使蒙汉双语教育积累了良好的实践经验。当然,内蒙古的双语教育蓬勃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地广人稀、地处边境、生存环境恶劣、交通不便等客观因素的严重制约,从而妨碍了内蒙古双语教育的健康发展。为进一步了解和把握内蒙古双语教育发展与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状况,本研究选择了蒙古族人口比例较高,以牧业生产为主的锡林郭勒盟作为调研地点。因为,在地理位置上,锡林郭勒盟地处边境,北与蒙古国接壤,拥有长达1098公里的国境线,占内蒙古边境线长度四分之一,具有内蒙古双语教育的典型性。本研究调查的几所个案学校都处于该地区。在内蒙古自治区60多年的双语教育发展过程中,双语教师始终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当然,在各个历史时期,双语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上一个历史时期双语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成功经验,往往成为下一个历史时期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基础,同样,上一个历史时期双语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会制约此后的双语教师专业发展。因此,对双语教师专业发展演变历史的梳理、总结与分析是十分重要的。本研究将蒙古族的双语教育及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置于我国历史发展和文化变迁的背景中,将研究重点放在新时期内蒙地区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状况描述、存在问题分析和发展途径探索等方面。本研究主要由以下内容构成。首先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内蒙古双语教育的历史沿革,其中主要针对内蒙古各个历史时期的双语教育政策、双语教育实践状况、双语教育特征等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其次,梳理了内蒙古双语教师专业发展进程。此部分详细描述了蒙古族教师和蒙汉双语教师形成的历史背景,并从内蒙古双语师资的发展状况和双语教师培养培训状况两个方面对各个历史时期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总结出各个历史时期双语教师的时代特征。再次,以教育社会学的框架和视角,从双语教师结构、双语教师生存状况、双语教师工作状况三个方面,呈现出了较为立体而全面的牧区小学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进行了考察分析,其中主要对当前牧区小学双语教师培训的实效性进行了详细分析。最后,对研究进行了总结,指出双语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促进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双语教师专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双语教师的社会声望被边缘化;第二,双语教师的职业声望被边缘化;第三,双语教师的社会资本与社会资源匮乏;第四,双语教师的职业吸引力依旧不足;第五,双语教师文化身份上的茫然与迷失;第六,双语教师文化价值与现实利益之间的取舍困境。本研究在总结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建议:第一,改变以“规模、效益”、资源整合、绩效为原则的政策设计理念;第二,建立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的专项经费预算管理制度;第三,完善双语师资队伍的补充、激励与评价机制;第四,重视双语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文化向度,加强双语教师的职业归属感;第五,加强教师在专业发展中的主体性;第六,关注并改善代课教师生存境遇与专业发展现状;第七,发挥学校领导者对双语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领头雁作用。结论部分总结和分析了研究发现及不足之处,并进行了相关课题展望。

曹红梅[8](2015)在《伊宁市维吾尔族中学生英语教学的社会语言学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以伊宁市第三中学、第八中学、第二十三中学为个案,采用文献法和田野调查法(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获取维吾尔族中学生英语学习的第一手资料。结合社会语言学、民族学、教育学等的理论和方法,从宏观政策环境、中观教学环境、微观学习者个体因素等三方面,分析伊宁市中学“汉语班”、“双语班”实施维吾尔族英语教学取得的成绩和不足,以及“民语班”维吾尔族学生对英语教学的态度和看法。依据调查发现的问题,提出发展和改进维吾尔族英语教育的意见和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汉语班”中的维吾尔族学生大多英语学习动机程度高,课堂教学效果好;他们母语(维吾尔语)和汉语能力都很强,基本不需要借助维吾尔语帮助,可以以汉语为工具学习英语。任课教师对“汉语班”中的维吾尔族学生评价都很高,认为他们具有学习语言优势。学生家长大多关注和支持子女的英语学习,愿意为他们的英语学习投入财力和物力。“双语班”的英语教学处于起步阶段,师资力量极为薄弱,相关教育政策还不够成熟,制度建设尚处于摸索阶段。目前伊宁市“双语班”的英语教学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教材以及评价机制;教学活动全靠教师自行摸索,这势必会走许多弯路。学生的英语学习行为需要进一步加强;目前其英语学习呈“高兴趣,低行动”的状态,自报对英语有兴趣,却不愿为付出努力,甚至放弃英语学习。大部分家长对子女的英语学习持积极态度,部分家长还时常关注子女的英语学习,但也有少数家长担心英语学习会给孩子增加“不必要的”负担,影响孩子的高考成绩。“民语班”没有开设英语课程,但维吾尔族学生对学习英语持积极的态度;他们认为英语重要,“喜欢英语”。学生家长大多与学生观点一致,认为英语是“世界通用语”,学习英语对孩子今后发展有好处。大多数学生、教师及家长都认为,鉴于“民语班”学生汉语能力不强的现状,如果为他们开设英语课程,应该采用维吾尔语—英语的教学形式,或至少应该在“汉语—英语”的教学形式中加入维吾尔语讲解。而目前的师资条件难以满足,民语班英语课的开设需要探索。鉴于以上调查结论,伊宁市维吾尔族中学生的英语教学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这得我们思考和研究。宏观层面,鉴于维吾尔族学生具有较强的外语学习需求,应加大当地英语教育的规模和层次,并根据具体情况,考虑为其开设其他外语语种课程。研究机构和学者应深入研究多语习得的一般规律和具体方法,指导维吾尔族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如何平衡和协调维吾尔语、汉语和英语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另外,目前“高考定乾坤”的教育评价政策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潜力,也不利于培养其综合素质。少数民族外语教育应改变传统的课程评价体制。根据少数民族的特点,适时引入多元评价标准,强调过程评价,应用多样的评价方式来评价多元主体。

谭益兰,薛占强,李芳莉,叶小波,次仁卓嘎[9](2015)在《少数民族地区中学英语教育现状与对策分析——以西藏拉萨市城关区初高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探究拉萨地区英语教育水平落后的原因,调查研究了拉萨市教育资源最优的城关区一些初高级中学。文章利用问卷法,找出了影响初高中学生英语成绩低下的5个重要影响因素,并结合拉萨初、高中教学现状,提出了提高拉萨中学生英语成绩的对策。

赵剑宏[10](2013)在《蒙汉双语教育背景下蒙古族学生英语学习研究 ——以锡林郭勒盟蒙古族中小学为个案》文中提出本研究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蒙古语授课学生为调查对象,运用社会语言学个案研究方法,考察蒙汉双语教育背景下的外语教育政策及其实施情况,分析基础教育阶段蒙古族学生的英语学习成效、学习特征和影响因素,探讨蒙古族学校英语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在现行蒙汉双语教育政策指导下,蒙古族中小学全面开设了英语课程,蒙古族学生主要通过课堂学习英语。本研究首先系统梳理了内蒙古双语教育背景下的外语课程政策沿革,并在蒙古族聚居程度较高的锡林郭勒盟开展个案调查,从主体与客体评价、外部与内部对比等层面,综合研究不同性别、学段和学业程度蒙古语授课学生的英语学习成效、特征和需求,分析影响蒙古语授课学生英语学习的教育政策、语言环境、英语师资、英语学习条件等因素,探讨蒙汉双语教育背景下蒙古族学生的英语学习成效与多语掌握程度的关系。从教育政策的动态发展角度分析,内蒙古双语教育的语言能力目标要求不断提高,外语成为蒙古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外语课程的地位逐步确立,课程目标和评价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从英语学习的现实环境因素分析,蒙古族中小学英语师资较为薄弱,英语学习的客观条件不理想,蒙古族学生需在汉语影响力不断扩大的环境中学习英语。从学习成效看,英语起始学段下延后,蒙古语授课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仍然偏低,多数中学生存在英语学习困难,英语成绩两极分化明显。从语言能力看,作为不平衡双语者,绝大多数蒙古语授课学生需借助蒙古语和汉语学英语。不同性别、年龄的学生在语言使用情况、学习态度和方法、学习需求等方面存在显着差异。与男生相比,女生的汉语水平相对较高,更多借助汉语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英语学习成效也更高。与高中生相比,初中生上学前习得汉语的人数比例增加,英语学习态度和方法的自我评价相对更高。在优先发展民族教育的政策支持下,内蒙古民族中小学英语教学快速发展。从内蒙古双语教育的发展趋势看,英语学习环境不断改善,学生的汉语水平不断提升,英语学习成效也将随之提高。然而,实现“母语作为基本要求,汉语作为必备素质,外语作为发展能力”的双语教育目标,需要协调发展多语能力,解决现存教学体系中存在的制约因素。为促进蒙古族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民族教育质量,本研究在探讨英语起始学段的基础上,重新审视蒙汉双语教育体系中英语课程的定位,分析英语课程标准的适切性,并从外语课程发展规划、师资建设、学习环境建设等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议。

二、我区中学英语教师队伍现状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区中学英语教师队伍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对北京市石景山区足球裁判员队伍培养的困境与发展对策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的意义、目的
        2.2.1 研究的意义
        2.2.2 研究的目的
    1.3 研究任务
    1.4 文献综述
        1.4.1 研究的现状
        1.4.2 关于对足球裁判员以及管理学运用的研究
        1.4.3 综述小结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实地考察法
        2.2.4 访谈法
        2.2.5 数理统计法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北京市石景山区足球裁判员培养的质量与数量困境
        3.1.1 石景山区足球裁判员人才质量情况分析
        3.1.2 石景山区足球裁判员数量情况分析
        3.1.3 石景山区足球裁判员培养的质量与数量困境分析
    3.2 北京市石景山区足球裁判长对裁判员培养的困境
        3.2.1 石景山区足球裁判长人才情况分析
        3.2.2 石景山区足球裁判长对裁判员培养的困境分析
    3.3 北京市石景山区足协对于裁判员管理体制的培养困境
        3.3.1 石景山区足协对裁判员的有关培养制度的情况分析
        3.3.2 石景山区足协对裁判员的培养目标计划和裁委会组织机构设置分析
        3.3.3 影响裁判员工作驱动力的因素分析
        3.3.4 裁判员与裁判员之间的经验交流情况分析
        3.3.5 石景山区足协对裁判员业务水平能力管理情况分析
        3.3.6 裁判员的选派方式分析
        3.3.7 石景山区足协对裁判员管理体制的困境分析
    3.4 基于管理学视角下,对北京市石景山区足球裁判员培养的困境成因分析
        3.4.1 决策职能:委员会决策缺少依据;缺少裁判员培养计划
        3.4.2 组织职能:委员会职能分工不明确,管理人员配备不足
        3.4.3 激励:缺乏完善的奖励制度;比赛的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二级、三级裁判员的需求
        3.4.4 沟通:裁判长与裁判员有效沟通不足;裁判员之间面对面的沟通平台少
        3.4.5 控制职能:考核制度的缺失导致对裁判员的监管力度不足
        3.4.6 创新职能:宣传力度不足;管理缺少现代化科学手段
    3.5 北京市石景山区足球裁判员培养的发展对策
        3.5.1 群策群力,制定裁判员培养计划
        3.5.2 实行职能部门化管理,完善培养机制,发掘内部管理人才
        3.5.3 通过合理的选派激发裁判员的积极性,完善奖励措施
        3.5.4 提高沟通的有效性,创造面对面的交流平台
        3.5.5 建立考核制度,定期对裁判员进行理论知识和体能的考核
        3.5.6 加大宣传力度和选材范围,建立裁判员大数据平台
4.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2)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研究意义
    二、史料来源与研究现状
        (一) 史料来源
        (二) 研究现状
    三、核心概念与研究阶段界定
        (一) 核心概念界定
        (二) 研究阶段界定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中央政府制定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一、中央政府制定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的理论依据
        (一) 实现民族平等与共同发展是制定支援政策的主要目标
        (二)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制定支援政策的内在要求
    二、中央政府制定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的现实依据
        (一) 西藏高等教育特殊的地位要求中央政府给予重视
        (二) 西藏高等教育发展的特殊性需要中央政府的帮扶
第三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探索阶段(1958—1979)
    一、探索阶段的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环境
        (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政府帮扶民族地区创建高等教育
        (二) 和平解放时期中央政府开始对西藏教育进行帮扶
        (三) 西藏高等学校在创建过程面临着师资匮乏问题
    二、支援政策及其贯彻落实
        (一) 动员内地大学生长期支援西藏公学
        (二) 上海市选派教师支援西藏师范学院
    三、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主要特征
        (一) 进藏建藏成为早期援藏工作的主导思想
        (二) 政策实施体现出浓厚的政治动员色彩
        (三) 开始探索对口支援模式
    四、探索阶段支援政策及其实施对西藏高等教育的影响
        (一) 推动了西藏高等教育快速起步
        (二) 帮助西藏初步建立起现代高等教育体系
        (三) 打开了西藏高校与内地的交流合作关系
第四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调整阶段(1980—2000)
    一、调整阶段的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环境
        (一) 中央政府加强了对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帮扶
        (二) 加快发展西藏高等教育成为中央西藏工作的重要内容
        (三) 西藏高等教育加快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
    二、支援政策及其贯彻落实
        (一) 中央国家机关制定特殊政策帮扶西藏高等教育
        (二) 教育部继续组织内地省市和高校对口支援西藏高校
        (三) 中央组织部组织内地高校选派干部支援西藏高校
    三、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主要特征
        (一)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体系初步成形
        (二) 对口支援政策实施机制趋于合理
        (三) 支援政策制定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
    四、调整阶段支援政策及其实施对西藏高等教育的影响
        (一) 西藏高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
        (二) 西藏高校办学规模逐步扩大
        (三) 西藏高校科研能力不断提高
        (四) 西藏高校自我发展意识增强
第五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拓展阶段(2001至今)
    一、拓展阶段的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环境
        (一) 中央政府进一步加大对民族高等教育的帮扶
        (二) 中央对西藏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视和关心
        (三) 实现西藏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面临着重重困难
    二、支援政策及其贯彻落实
        (一) 中央国家机关加大对西藏高等教育的帮扶
        (二) 中央组织部的高校干部援藏政策不断加强
        (三) 教育部组织内地高校强力对口支援西藏高校
        (四) 相关内地省市组织开展对口支援西藏高校
    三、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主要特征
        (一) 支援政策体系趋于成熟
        (二) 支援政策实施机制不断健全
        (三) 配套政策措施逐步完善
        (四) 对口支援逐渐向对口合作转移
    四、拓展阶段支援政策及其实施对西藏高等教育的影响
        (一) 西藏高校树立起了现代化办学理念
        (二) 西藏高校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
        (三) 西藏高校办学规模和层次稳步提高
        (四) 西藏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显着提升
        (五) 西藏高校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增强
第六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变迁动因与特征
    一、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变迁动因
        (一) 外部动力因素
        (二) 内部动力因素
    二、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路径依赖特征——以内地高校对口支援西藏高校政策为例
        (一) 路径依赖是公共政策变迁的主要特征
        (二) 路径依赖下对口支援西藏高校政策的变迁过程
        (三) 对口支援西藏高校政策变迁的路径依赖分析
第七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绩效与问题
    一、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绩效评估
        (一) 推动了西藏高等教育的全面快速发展
        (二) 提升了支援高校的综合办学能力
        (三) 促进了全国高等教育协调发展和边疆安全稳定
    二、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 政策制定多头管理与政策资源配置不足
        (二) 部分执行主体动力不足及政策执行失真
        (三) 政策监控和评估缺乏制度规范
第八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制度创新
    一、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创新面临的挑战
        (一) 加快内涵建设是当前西藏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
        (二) 支援政策目标、任务与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
    二、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制度创新策略
        (一) 加强各政策部门的协调与配套政策制定
        (二) 增强政策执行主体自觉性及执行力度
        (三) 健全政策监控和评估工作机制
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3)我国县管校聘教师流动政策研究 ——以F市C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教师交流政策的背景
        1.1.2 现状分析
        1.1.3 选题缘由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教师交流轮岗制度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对既有研究的评价
    1.5 相关概念
        1.5.1 教育均衡
        1.5.2 教育公平
        1.5.3 教师流动
        1.5.4 教师流动机制
        1.5.5 “县管校聘”
    1.6 理论依据
        1.6.1 社会流动理论
        1.6.2 需求层次理论
        1.6.3 推拉理论
        1.6.4 组织寿命周期理论
        1.6.5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1.7 研究内容
        1.7.1 研究目标
        1.7.2 研究内容
        1.7.3 研究方法
        1.7.4 本课题特点
        1.7.5 创新之处
第二章 县管校聘以及其政策文本分析
    2.1 美国“TTI计划”与中国“县管校聘”的教师交流政策对比
    2.2 “县管校聘”的教师交流政策溯源
    2.3 “县管校聘”的19试点里面的3 个试点对比
    2.4 F市 C区教师流动的政策文本分析
    2.5 F市第S中学教师2014-2018年交流情况
    2.6 “县管校聘”下教师交流轮岗的双环影响
第三章 县管校聘教师流动的现状调查
    3.1 教师问卷数据分析
        3.1.1 教师交流意愿、交流方式和交流影响因素的数据分析
        3.1.2 教师交流的激励措施的数据分析
        3.1.3 教师交流的政策落实的数据分析
        3.1.4 教师交流的政策问题的数据分析
        3.1.5 教师交流数据中的性别对比分析
        3.1.6 教师交流数据中的有否参加交流对比分析
    3.2 家长问卷数据分析
        3.2.1 数据总体分析
        3.2.2 描述性统计分析
    3.3 学生问卷数据分析
        3.3.1 学生问卷总体分析
        3.3.2 描述性统计分析
        3.3.3 anova分析
        3.3.4 学生数据比较分析
    3.4 访谈部分
        3.4.1 教育部门访谈部分
        3.4.2 校长访谈部分
        3.4.3 教师访谈部分
        3.4.4 学生访谈部分
        3.4.5 家长访谈部分
第四章 县管校聘教师流动政策的改进建议
    4.1 实施方案中存在的问题
        4.1.1 被动交流情况明显
        4.1.2 轮岗教师顾虑较多
        4.1.3 方案决策主体单一
        4.1.4 程序民主相对残缺
        4.1.5 政策失真和其违规
    4.2 县管校聘教师流动问题产生的原因
        4.2.1 从政策角度分析
        4.2.2 从学校角度分析
        4.2.3 从教师角度分析
    4.3 政策制定的理念改进
        4.3.1 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
        4.3.2 平衡利益关系实现双赢
        4.3.3 以“教育均衡”为最终目的进行长远规划
    4.4 政策文本的改进
        4.4.1 鼓励性政策的改进
        4.4.2 精神层面鼓励的改进
    4.5 加大政策的宣传和执行力度
        4.5.1 加大政策宣传和讲解的力度
        4.5.2 完善交流政策的执行过程
        4.5.3 依法建立双向监督保障
    4.6 建立义务教育教师流动评估机制
        4.6.1 具有合理的考核评估指标
        4.6.2 明确考评标准
        4.6.3 明确考核评估主体
        4.6.4 明确考评对象
    4.7 其他政策改进的具体措施
        4.7.1 信息公开平台下的监督机制
        4.7.2 政策的备案审查制度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义务教育阶段“县管校聘”教师交流政策调查问卷
附录2 F市C区义务教育阶段“县管校聘”教师交流政策调查问卷(家长问卷)
附录3 F市C区义务教育阶段“县管校聘”教师交流政策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附录4 F市C区“县管校聘”教师交流访谈设计—市、区县教育局访谈提纲
附录5 F市C区“县管校聘”教师交流访谈设计—校长访谈提纲
附录6 F市C区“县管校聘”教师交流访谈设计—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获奖情况

(4)教育责任的协同分担 ——中小学生“课后班”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访谈笔录符号说明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一) 中国教育高速现代化进程与家庭教育退行的矛盾日渐突出
        (二) 社会竞争激烈与家长教育投资选择迷茫的矛盾突出
        (三) 学校教学“减负”与知识爆炸式增长之间矛盾激化
        (四) 一个基础教育改革研究者、管理者、参与者的多视角聚焦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 “课后班”
        (二) 教育责任
        (三) 家庭教育的社会化(the socialization of family education)
        (四) 良好的文化意愿(Bonne volonté culturelle)
        (五) 协同分担(Synergistic-sharing)
    三、理论基础
        (一) 再保障观念机制
        (二) 协同治理理论
    四、文献综述
        (一) 关于“课后班”的研究
        (二) 关于“家庭教育社会化”问题的研究
        (三) 关于“课后班”问题的研究方法
        (四) 研究述评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三大课后班主体角色困境深描
    一、家长之难:良好的文化意愿与文化误识
        (一) 家庭教育责任的“不能承受之重”
        (二) 多重社会角色与能力有限性的矛盾
        (三) 既无奈又自愿的“必需消费”
    二、教师之难:生存与发展的围城
        (一) “课后班”与学校教育的冲突与紧张
        (二) 教师的认同与排斥
        (三) 在信仰与现实之间
    三、学生之难:无处安放的身与心
        (一) “课后班”托管我们什么?
        (二) “放学之后”与“下班之前”我们去哪儿?
        (三) 如果不被托管会怎样?
第二章 缝隙之存与迷茫之治
    一、办班之难:消费时代的文化操守
        (一) 政策规约与扶持
        (二) “跑关系”与“招学生”
        (三) 口碑建立与社会认可度
    二、管理之难:乱相之中如何行动
        (一) 学校管理工作的情理两难处境
        (二) 教育行政部门存在政策空白点
        (三) 管理政策与利益链条的矛盾冲突
第三章 必要性之思:家庭教育的社会化问题
    一、何为“家庭教育的社会化”?
        (一) 一个拟人化的概念
        (二)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关系
        (三) 家庭教育的社会化之内涵
    二、家庭教育的社会化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 家庭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时代际遇
        (二) 从“独生子女”到“开放二胎”政策的转变
        (三) 家庭经济结构、生产、消费方式的变化
    三、家庭教育的社会化问题的理性审视
        (一) 家庭教育的社会化是家庭教育逐步走向成熟的标志
        (二) 家庭教育作为传统训育和德育职能的守卫
        (三) 以法制化保证家庭教育的社会化
第四章 合理性之思:教育责任的合作分担
    一、以往家庭-学校-社会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 责任分配缺乏整体规划
        (二) 学校单方主导,整体动力不足
        (三) 合作的阶段性强,连续性差
        (四) 互不理解,沟通不畅
    二、打破原有三方合作障碍
        (一) 学校的角色应为引领而非主持
        (二) 家长立场应当明确而非动荡
        (三) 课后班应当积极合作而非各自为战
    三、教育责任的协同分担
        (一) 构建协同合作心理基础:培育社会认同
        (二) 搭建协同合作沟通平台:开设“家长中心”
        (三) 培育协同合作多元主体:政府发挥核心作用
第五章 协同发展下的规范治理:“G-S-F-A”解难模式
    一、中小学课后班规范化治理的迫切需求
        (一) 家庭教育的社会化使课后班成为家长教育行动的必然选择
        (二) 政府和学校应为家庭提供导向且与课后班的教育形成合力
        (三) 学校“减负”的“增效”目的需多方资源整合与协作来达成
    二、中小学课后班规范化改革的思路与关键
        (一)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基本思路
        (二) 处理好制度逻辑冲突是关键
    三、分类治理、协同共享策略的构建
        (一) “帮助-服务型”课后班——监管政策
        (二) “爱好-特长型”课后班——扶持政策
        (三) “强化——补习型”课后班——规范政策
        (四) “升学——竞赛型”课后班——限制政策
        (五) 协同共享——“G-S-F-A”协作模式的设想
    四、C市“蓓蕾计划”:“G-S-F-A”模式的实践范例
        (一) “蓓蕾计划”的初衷与内涵
        (二) “蓓蕾计划”的筹备与实施
        (三) “蓓蕾计划”的落实与反思
结语
后记
附录
参考文献

(5)高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调查研究 ——以广州市增城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教师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区别
    2.2 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2.3 教师专业发展阶段
    2.4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第三章 增城区高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增城区高中英语教师的基本情况
    3.2 高中英语教师的专业道德素质情况与专业思想情况调查
    3.3 高中英语学科知识与能力现状
    3.4 教育专业知识与能力现状
    3.5 教育教学现状
    3.6 教育科研现状
    3.7 教师培训现状
第四章 高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4.1 影响高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因素
    4.2 影响高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因素
第五章 促进高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
    5.1 政府与学校层面
    5.2 教师自主发展层面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高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调查
致谢

(6)西藏阿里高中英语教学现状与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原因
        1.1.1 国家政策因素
        1.1.2 地域环境因素
        1.1.3 英语教学因素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三维教学目标
        1.4.2 英语教学标准
        1.4.3 英语教学结构
    1.5 文献综述
        1.5.1 国外研究现状
        1.5.2 国内研究现状
第二章 西藏阿里高中英语教与学现状调查
    2.1 阿里高中英语教师的教学现状
        2.1.1 学生对英语教师的教学总体评价
        2.1.2 英语教师教学情况调查
    2.2 阿里高中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
        2.2.1 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与态度
        2.2.2 学生英语学习的目的与动机
        2.2.3 学生英语学习的基础与资源
    2.3 阿里高中学校管理及学习资料现状
        2.3.1 学校管理缺乏科学有力
        2.3.2 学校英语学习资料匮乏
第三章 西藏阿里高中英语教与学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3.1 教师的英语教学问题
        3.1.1 英语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3.1.2 英语教学方法缺乏系统性
        3.1.3 英语教研活动缺乏有效性
    3.2 学生的英语学习问题
        3.2.1 学习态度消极,缺乏学习兴趣
        3.2.2 普遍学生英语基础薄弱
        3.2.3 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解决方法不多
    3.3 阿里高中英语教与学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3.3.1 学生学习语言环境单一负担过重
        3.3.2 学生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3.3.3 教师个人素养方面的影响
        3.3.4 教师的管理不够科学有力
    3.4 英语教与学滞后的成因分析
第四章 西藏阿里高中改进英语教与学的对策建议
    4.1 提高学生英语认知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4.1.1 把握语言认知策略,激发学生兴趣
        4.1.2 设计趣味教学情景,培养学生兴趣
        4.1.3 开展多样课外活动,提升学生兴趣
    4.2 端正教师英语教学态度,提升教学能力
    4.3 如何克服阿里的特殊性,改进英语教学条件
        4.3.1 从政府层面,完善教育基础设施
        4.3.2 从社会层面,引导社会资金投入
        4.3.3 从学校层面,改善英语教学条件
        4.3.4 从教育部门层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4.4 创新英语教学思路,加强教师教学培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致谢

(7)民族小学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蒙古族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已有研究回顾与分析
        一、双语教育研究回顾与分析
        二、双语教师研究回顾与分析
        三、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回顾与分析
        四、内蒙古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回顾与分析
        五、研究述评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民族教育
        二、双语教育
        三、内蒙古双语教育
        四、蒙汉双语教师
        五、教师专业发展
        六、双语教师专业发展
    第四节 研究框架与理论视角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抽样概述
        一、研究方法
        二、田野调查概述
第二章 内蒙古双语教育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内蒙古双语教育政策与实践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内蒙古双语教育政策背景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内蒙古双语教育实践状况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内蒙古双语教育特征
    第二节 改革开放时期内蒙古双语教育政策与实践
        一、改革开放时期内蒙古双语教育政策背景
        二、改革开放时期内蒙古双语教育实践状况
        三、改革开放时期内蒙古双语教育特征
    第三节 新时期内蒙古双语教育政策与实践
        一、新时期我国双语教育的社会背景
        二、新时期我国双语教育的政策背景
        三、新时期内蒙古双语教育的政策背景
        四、新时期内蒙古双语教育实践状况
第三章 内蒙古双语教师专业发展进程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以前内蒙古双语教师角色演变及历史背景
        一、蒙古族古代教育传统形式及教师角色
        二、蒙古族近代教育的演变与“蒙汉双语教师”溯源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内蒙古双语教师专业发展进程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内蒙古双语师资发展状况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内蒙古双语教师培养政策及培训状况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内蒙古双语教师的时代特征
    第三节 改革开放时期内蒙古双语教师专业发展进程
        一、改革开放时期教师政治和社会地位的确认
        二、改革开放时期内蒙古双语师资发展状况
        三、改革开放时期内蒙古双语教师培养与培训状况
        四、改革开放时期双语教师的时代特征
    第四节 新时期内蒙古双语教师专业发展进程
        一、中小学双语教师的培养主体转变
        二、双语教师教育开始步入专业化轨道
        三、新时期内蒙古双语师资队伍发展状况
        四、新时期内蒙古双语教师教育状况
        五、新时期内蒙古双语教师的时代特征
第四章 锡林郭勒盟蒙古族小学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多维度分析
    第一节 双语教师结构的多维度分析
        一、年龄结构
        二、学历结构
        三、职称结构
        四、专业结构
        五、地缘结构
        六、身份结构
    第二节 双语教师生活状况的多维度分析
        一、居住与家庭状况
        二、收入与支出情况
        三、生存环境与文化环境
    第三节 双语教师工作状况的多维度分析
        一、工作强度与工作难度
        二、流动状况及流动意愿
        三、职业认同与职业归属感
        四、自身价值实现与幸福感
第五章 锡林郭勒盟蒙古族小学双语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的考察分析
    第一节 双语教师培训现状描述
        —、培训目标
        二、培训计划与内容
        三、培训类型
        四、培训方式
    第二节 双语教师培训实效性分析
        一、双语教师参加培训的一般情况简介
        二、双语教师培训的政策与经费保障情况
        三、双语教师参加培训的目的与态度分析
        四、双语教师所参加的培训方式分析
        五、双语教师所参加的培训类型分析
        六、双语教师培训内容体系分析
        七、双语教师培训的监管与制度保障情况
第六章 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对策与建议
    第一节 双语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双语教师的社会声望被边缘化
        二、双语教师的职业声望被边缘化
        三、双语教师的社会资本与社会资源匮乏
        四、双语教师的职业吸引力依旧不足
        五、双语教师文化身份上的茫然与迷失
        六、双语教师文化价值与现实利益之间的取舍困境
    第二节 促进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改变以“规模、效益”、资源整合、绩效为原则的政策设计理念
        二、建立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的专项经费预算管理制度
        三、完善双语师资队伍的补充、激励与评价机制
        四、重视双语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文化向度,加强双语教师的职业归属感
        五、加强双语教师在专业发展中的主体性
        六、关注并改善代课教师生存境遇与专业发展现状
        七、发挥学校领导者在双语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领头雁作用
结语
    一、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二、不足之处
    三、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8)伊宁市维吾尔族中学生英语教学的社会语言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动态
        (一) 国外研究
        (二) 国内研究
    四、主要内容
    五、主要研究方法
    六、论文结构
第一章 新疆外语教育历史沿革
    第一节 民国之前的外语教育
        一、古代经文学校
        二、清代外语教育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外语教育
        一、杨增新时期
        二、盛世才时期
        三、国民党时期
    第三节 新中国建立后新疆的外语教育
        一、除旧立新
        二、停滞荒废
        三、改革调整
        四、迅速发展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伊宁市教育概况
    第一节 伊宁概况
        一、人文地理概况
        二、历史沿革
        三、维尔族的语言生活
    第二节 教育概况
        一、高等教育
        二、基础教育
        三、民族教育
        四、师资建设
        五、对外交流
    第三节 英语课程开设情况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伊宁市普通初中英语教学研究
    第一节 调查点简介
    第二节 汉语班师生及学生家长的英语教学态度
        一、教师态度
        二、学生态度
        三、家长态度
    第三节 双语班师生及学生家长的英语教学态度
        一、教师态度
        二、学生态度
        三、家长态度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伊宁市高中民语班英语教学研究
    第一节 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调查点简介
    第二节 高中民语班英语学习态度研究
        一、家庭语言环境
        二、社会语言环境
        三、学校语言环境
        四、语言文字能力
        五、语言文字态度
        六、对英语学习的态度
        七、家长对子女英语学习的态度
        八、学生期望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中汉语班学生英语学习态度及行为研究
    第一节 语言环境、语言能力、语言态度
        一、家庭语言环境
        二、社会语言环境
        三、学校语言环境
        四、语言文字能力
        五、语言文字态度
    第二节 英语课堂学习研究
        一、课堂参与
        二、学习评价
    第三节 学习者个人因素考察
        一、英语学习动机
        二、努力程度
        三、学习策略
        四、学习障碍
    第四节 英语学习外部环境
        一、家长支持
        二、教辅材料
        三、英语课时量及考试制度
        四、学生对外在环境的期望
    第五节 汉语班教学概况小结
第六章 伊宁三中双语班学生英语教学研究
    第一节 伊宁三中双语班英语教学概况
    第二节 语言环境、语言能力、语言态度
        一、家庭语言环境
        二、社会语言环境
        三、学校语言环境
        四、语言文字能力
        五、语言文字态度
    第三节 英语课堂学习研究
        一、课堂参与
        二、学习评价
    第四节 学习者个人因素考察
        一、英语学习动机
        二、努力程度
        三、学习策略
        四、学习障碍
    第五节 英语学习外部环境
        一、家长支持
        二、教辅材料
        三、英语课时量及考试制度
        四、学生期望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伊宁八中双语班学生英语教学研究
    第一节 伊宁八中双语班英语教学概况
    第二节 语言环境、语言能力、语言态度
        一、家庭语言环境
        二、社会语言环境
        三、学校语言环境
        四、语言文字能力
        五、语言文字态度
    第三节 英语课堂学习研究
        一、课堂参与
        二、学习评价
    第四节 学习者个人因素考察
        一、英语学习动机
        二、努力程度
        三、学习策略
        四、学习障碍
    第五节 英语学习外部环境
        一、家长支持
        二、教辅材料
        三、英语课时量及考试制度
        四、学生期望
    第六节 八中与三中英语教学情况对比研究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问题与思考
    第一节 伊宁市维吾尔族中学生英语教学现状与问题
        一、汉语班英语教学现状及问题
        二、双语班教学现状及问题
        三、民语班学生的期望与现实
    第二节 宏观政策环境思考
        一、考试评价体系
        二、外语语种设置
        三、语言课程规划
    第三节 中观教学环境的思考
        一、提升师资水平
        二、推进统一教学大纲,教材教辅的研究和编写工作
        三、按学生英语水平分班,因材施教
        四、加强全国范围内的校际交流,学习优秀教学经验
        五、丰富课堂内外的英语学习活动
    第四节 学习者环境的思考
        一、汉语能力影响英语学习
        二、转变“高兴趣低行动”的状态
        三、英语起始学段的问题
    第五节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今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访谈提纲
        (一) 教育局主管领导访谈
        (二) 学校领导访谈
        (三) 教师访谈
        (四) 学生访谈
        (五) 家长访谈
    附录二 调查问卷
        (一) 学生调查问卷Ⅰ
        (二) 学生调查问卷Ⅱ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少数民族地区中学英语教育现状与对策分析——以西藏拉萨市城关区初高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拉萨市中学生英语教育调查与问卷设计
2 拉萨市中学生英语教育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专业英语师资队伍匮乏
    2.2 学生基础差异明显
    2.3 汉、藏学生英语学习难点不同
    2.4 错误归纳能力对英语学习成绩的影响
    2.5 课外学习英语时间的长短对英语成绩的影响
3 提升西藏中学生英语教学质量的对策
    3.1 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制定适合我区区情的英语教学目标
    3.2 英语教师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3.2.1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英语水平。
        3.2.2 教师要不断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
    3.3 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3.4 家长督促引导孩子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

(10)蒙汉双语教育背景下蒙古族学生英语学习研究 ——以锡林郭勒盟蒙古族中小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相关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双语教育背景下的外语课程政策
    引言
    第一节 蒙古族教育历史概述及外语教学发凡
        一、蒙古族教育历史概述
        二、蒙古族外语教学发凡
    第二节 内蒙古自治区双语教育发展历程
        一、起步期(1947~1965年)
        二、徘徊期(1966~1976年)
        三、恢复期(1977~1998年)
        四、发展期(1999年至今)
    第三节 蒙古语授课外语课程政策沿革
        一、起步期(1947~1961年)
        二、探索期(1962~1976年)
        三、调整期(1977~1998年)
        四、发展期(1999年至今)
    第四节 蒙古语授课外语课程政策解读
        一、政策制定者的解读
        二、政策亲历者的解读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蒙古语授课学生的英语学习成效
    引言
    第一节 调研地社会文化环境
        一、调研地概况
        二、锡林郭勒盟民族教育与语言使用概况
    第二节 学生成绩分析
        一、高考成绩分析
        二、初中阶段成绩分析
        三、小学阶段成绩分析
    第三节 学生英语学习自我评价
        一、中学生英语学习自我评价
        二、大学生英语学习自我评价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英语学习者因素分析
    引言
    第一节 语言使用因素分析
        一、语言使用前期调查概述
        二、多语使用与评价
        三、英语使用情况
    第二节 英语学习情感因素分析
        一、相关研究概述
        二、学习目的
        三、努力度
        四、学习归因
    第三节 英语学习需求因素分析
        一、相关研究概述
        二、英语学习条件需求
        三、英语课堂学习需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英语学习环境因素分析
    引言
    第一节 教师因素分析
        一、相关研究概述
        二、英语师资基本情况
        三、英语教师语言能力
        四、英语教师教学能力
        五、教学对象评价
    第二节 硬件因素分析
        一、相关研究概述
        二、教材使用情况
        三、教育技术利用情况
        四、学习工具调查
    第三节 英语课堂观察与教学评价
        一、研究概述
        二、课堂教学评价
        三、课堂教学实录
        四、课堂教学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英语学习体系的探讨与建设
    引言
    第一节 英语起始学段的探讨
        一、教育实践者的态度
        二、学者观点和学术探讨
        三、小学英语课程现状分析
        四、小学英语课程的综合评价和定位
    第二节 英语学习内容的探讨
        一、英语课程标准适切性调查与分析
        二、语言课程价值定位的对比分析
    第三节 完善英语学习体系的建议
        一、制定外语课程发展规划
        二、提升英语师资水平
        三、加强英语学习环境建设
    本章小结
余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我区中学英语教师队伍现状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对北京市石景山区足球裁判员队伍培养的困境与发展对策的探究[D]. 于子豪. 首都体育学院, 2020(01)
  • [2]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研究[D]. 张王勇.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8)
  • [3]我国县管校聘教师流动政策研究 ——以F市C区为例[D]. 邱艺平.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2018(03)
  • [4]教育责任的协同分担 ——中小学生“课后班”问题研究[D]. 李国庆. 东北师范大学, 2017(06)
  • [5]高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调查研究 ——以广州市增城区为例[D]. 覃杨. 广州大学, 2017(02)
  • [6]西藏阿里高中英语教学现状与问题研究[D]. 阿旺措姆. 西藏大学, 2017(08)
  • [7]民族小学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蒙古族小学为例[D]. 塔娜. 中央民族大学, 2015(04)
  • [8]伊宁市维吾尔族中学生英语教学的社会语言学研究[D]. 曹红梅. 中央民族大学, 2015(01)
  • [9]少数民族地区中学英语教育现状与对策分析——以西藏拉萨市城关区初高中为例[J]. 谭益兰,薛占强,李芳莉,叶小波,次仁卓嘎. 西藏科技, 2015(02)
  • [10]蒙汉双语教育背景下蒙古族学生英语学习研究 ——以锡林郭勒盟蒙古族中小学为个案[D]. 赵剑宏. 中央民族大学, 2013(12)

标签:;  ;  ;  ;  ;  

我区中学英语教师现状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