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电荷”的确定

“平衡电荷”的确定

一、“平衡电荷”的确定(论文文献综述)

沈浩宇,吴峰瑀,卜泽雄,张萍[1](2021)在《可视化方法判断多点电荷系统中电荷的平衡状态》文中研究指明多体相互作用系统中的物体平衡状态稳定性问题通常涉及复杂的微分方程难以解析。我们在研究一个由多个点电荷组成的系统中的电荷受到特定扰动后能否回到原来的平衡状态时,通过分析系统各部分之间的作用,建立空间中的电势能场函数,借助软件Matlab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其势能和势能梯度并据此绘制出势能可视化图像与势能梯度图像,简明地判断系统各部分的平衡状态稳定性可能性。

翁志兵[2](2021)在《重组抗HER2抗体药物偶联物的制备及其关键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drugconjugates,ADCs)是由特异性靶向单克隆抗体和细胞毒素通过连接子偶联而成的生物靶向药。ADCs药物可以特异性地识别并引导药物内化,在靶细胞或靶器官内聚集和释放细胞毒性化合物,达到从内部杀死相关癌细胞的效果。它可以显着降低普通化疗中常见的药物非特异性全身毒副作用,提高肿瘤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还可能改善药物的耐药问题。ADCs药物研发主要依托完善的抗体开发制备,化学偶联技术以及有效的小分子毒素选择。本文研究的重组抗HER2抗体药物偶联物(HER2-ADC)是瑞士罗氏公司的原研药Kadcyla的生物类似药。Kadcyla是通过硫醚子把曲妥珠单抗和美登素(DM1)连接而成的抗体偶联物。本文从细胞株构建及评价、细胞培养工艺、纯化工艺和偶联工艺开发及蛋白制备等四个方面进行研究,达成制备Kadcyla生物类似物的目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细胞株构建及评价。参照曲妥珠单抗公开的氨基酸序列,合成相应的DNA序列,克隆于pUC57质粒中。采用引物设计、PCR扩增、酶切和连接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将抗体可变区的轻、重链基因序列分别克隆到哺乳动物细胞表达载体Freedom pCHO1.0上,转染入商业化的CHO DG44细胞中。经多层次系统化的克隆筛选,获得候选细胞株。通过抗体表达量评估和质量属性检测,获得本文研究所用的工程细胞株。该工程细胞株表达的曲妥珠单抗类似物(HER2-mAb)具有由2条重链和2条轻链组成的抗体对称结构,分子量150 kDa。使用300F/300S培养基组合,优化了工艺基本参数和调控了相关的金属离子浓度,评估了该细胞株分泌HER2-mAb蛋白的电荷异质性和表达潜力。在3 L反应器流加培养14天实验中发现,添加80 μM Zn2+可显着影响HER2-mAb蛋白的电荷异构体分布。对照组电荷异质性分布50%主峰和43%酸峰,新方法使用后,表达量提高约15%,主峰比例约增加到62%,而酸性峰比例约降低至30%,显着改善了成药性品质。(2)细胞培养工艺研究。通过筛选并优化基础培养基和补料培养基的种类和成分,以及优化细胞培养工艺参数,形成了可放大的流加培养模式。实验研究发现,谷氨酰胺(Gln)、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氯化锰、尿苷、半乳糖等物质以及优化细胞培养过程中的pH、温度等关键控制参数,对细胞培养效果具有显着影响。结果表明,摇瓶培养分两次添加共6mMGln、降低培养温度、添加75 μg/L IGF,抗体表达达到最高;第2,4,6,8和10天分别等量补加含有4 mM半乳糖,1 mM尿苷,1.2 μM氯化锰的糖型调节剂后,G1、GIF、G1’F、G2F 比例总和由5L罐的7.52%升到300 L罐39%,与曲妥珠单抗的37%相似。该工艺放大到300L罐后,最高活细胞密度和表达量分别可维持在18×106 cells/mL 和 2.5 g/L 水平,纯化后的 HER2-mAb 蛋白的 SEC-HPLC 纯度约 96%,IEX-HPLC纯度约60%,还原CE纯度约98%,达到了开展曲妥珠单抗生物类似物原料药备案的要求。(3)抗体纯化工艺研究。组合使用亲和层析、阳离子和阴离子交换层析等方法纯化HER2-mAb蛋白,并采用实验设计(DoE)的方法优化各层析的关键操作条件。通过优化亲和层析中的洗脱液pH、精氨酸浓度和载量,产物的SEC-HPLC纯度和得率都可达99%;优化阳离子层析的洗脱液pH、Tris浓度和载量,产物纯度和得率分别可达到99.5%和95%;优化阴离子层析的洗脱液pH、PB浓度和载量,产物纯度和得率分别可达到100%和91%。组合应用上述工艺,进行600g蛋白样品的规模纯化验证,HER2-mAb蛋白的SEC-HPLC纯度达到约99%,IEX-HPLC主峰约60%,还原CE纯度约98%,总得率约75%,达到了 HER2-mAb蛋白药物注册的质量要求,以及制备ADC药物的原料要求。色素去除程度是抗体药物感官检验的重要指标。研究发现,Fe3+是HER2-mAb蛋白原液中黄褐色色素形成的主要成因。采用磷酸溶液清除Capto adhere ImpRes中色素的方法,与常规方法比较,再生后的柱载量提升了 22%,可达76 mg/mL。(4)偶联工艺开发及药效评估。以HER2-mAb、DM1和4-(N-马来酰亚胺基甲基)环己烷-1-羧酸琥珀酰亚胺酯(简称SMCC)为原料,采用两步偶联法制备HER2-ADC。第一步SMCC与HER2-mAb反应生成HER2-mAb-MCC,确定主要反应条件为:SMCC/HER2-mAb 投料比 7.5、蛋白浓度 10 g/L、时间 75 min、DMA 15%、pH 7.0,并通过了在15克和150克抗体蛋白规模上的实验验证。第二步将HER2-mAb-MCC与DM1偶联,确定主要反应条件为:DM1/HER2-mAb投料比6,蛋白浓度10 g/L、时间210 min、DMA 10%、pH 5.2,并通过了在150克HER2-mAb-MCC规模上的实验验证。两步偶联反应和超滤后产物得率为92%,产物经分子筛层析、超滤置换获得原液。制备两批HER2-ADC原液浓度约20g/L,DAR约3.4,SEC-HPLC纯度约99%,还原CE纯度约90%。该HER2-ADC原液保持了特异识别和结合HER2的生物学活性,总收率约70%,各项残留符合ADC药物注册的标准要求。使用制备的原液在三种荷瘤小鼠移植模型上进行药理学和必要的急性毒性、长期毒性研究,证明了该Kadcyla生物类似物的有效性和低毒性。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本文开发的Kadcyla生物类似物制备工艺可行,工艺放大后质量保持稳定,优化了产品的电荷异构体分布,以及基本糖基化的特征,获得了符合原研药质量标准的重组抗HER2抗体药物偶联物(HER2-ADC)制备的完整工艺。同时,还发现并解决了 Fe3+色素污染Capto adhere ImpRes树脂问题,恢复树脂的载量,有效延长了其使用寿命。

张硕,崔伟,金海,陈六彪,王俊杰,伍文涛,吴秉骏,夏经铠,宋艳汝,杨瑾屏,翁祖谦,刘志[3](2021)在《面向先进光源线站等大科学装置的低温X射线能谱仪原理及应用进展》文中提出低温X射线能谱仪兼具高能量分辨率、高探测效率、低噪声、无死层等特点,能量分辨率与X射线入射方向无关,在暗弱的弥散X射线能谱测量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基于同步辐射及自由电子激光的先进光源线站、加速器、高电荷态离子阱、空间X射线卫星这类大科学装置的快速发展对X射线探测器提出了更高要求,因而低温X射线能谱仪被逐步引入到APS, NSLS, LCLS-II, Spring-8, SSNL, ATHENA, HUBS等大科学装置与能谱测量相关科学研究中.本文从低温X射线能谱仪的工作原理及分类、能谱仪系统结构、主要性能指标以及国内外大科学装置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等方面作简要综述.

徐晨轩[4](2021)在《垂直取向石墨烯边缘能质传递强化机理及能源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高效的能源储存与转化技术是推动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应用的重要技术支撑。近年来,碳基纳米能源储存与转化材料因原料丰富、制备经济、调控便捷等特点而广受关注。纳米材料内部及表界面处的能量与物质传递是决定能量储存与转化性能的关键物理机制。围绕纳米尺度能质传递所发展的诸多理论,认为其符合典型的结构—性能规律。边缘结构广泛存在于石墨烯量子点、碳纳米管、石墨烯、二硫化钼等纳米材料中,但由边缘结构带来的特殊性能通常被笼统地冠以“边缘效应”,对其物理机制尚有待深入研究。本论文对垂直取向石墨烯的边缘能质传递强化机理开展了系统研究,主要聚焦以下两个方面。在机理认识层面,结合近场纳米成像技术、原位检测技术等实验手段和密度泛函理论、分子动力学模拟等计算模拟手段,建立了边缘结构与电子极化行为间的关联,揭示了光诱导边缘局域场增强效应的物理机制。进一步地,研究了在电解液中垂直取向石墨烯边缘附近离子分布与输运特性,解析了边缘场增强对固液界面相平衡状态的作用机制,为强化固液静电吸附提出新路径;在技术应用层面,基于上述理论成果设计了一系列边缘可调控的垂直取向石墨烯基能源材料,构筑了高性能光催化水裂解制氢、电容去离子以及超级电容储能新体系。基于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的垂直取向石墨烯具有良好的边缘可调控性。本文采用氩等离子体轰击处理方法,有效调控了垂直取向石墨烯的边缘密度。开展密度泛函理论模拟计算,研究了石墨烯封闭边缘处的电子密度分布,揭示了在石墨烯封闭边缘处,电子存在自发聚集行为。随后开展的暗场扫描开尔文探针显微实验测试结果与模拟计算结果相吻合,进一步证实了石墨烯表面具有非均匀电势分布,且对表面纳米形貌存在高度依赖性,即在高曲率的石墨烯边缘处呈现出电子聚集行为。研究了垂直取向石墨烯光电响应特性。在水系电解液中,响应电流密度最高可达约92 m A cm-2。与半导体材料产生光电流响应的机理不同,垂直取向石墨烯样品中光电流响应可能来源于光激发热电子的定向迁移与聚集。光诱导力显微结果证实,垂直取向石墨烯在可见-红外波段内具有显着的近场光诱导力响应,石墨烯纳米边缘处存在由电子极化引起的近场力梯度。研究还发现,边缘电场增强与入射光波长有关。在红外光激发下,样品的光诱导力图像在边缘处甚至出现显着的“热点”信号,表明石墨烯表面的光激发热电子会迁移并聚集在边缘处,形成边缘处局域电场增强。进一步的理论分析指出,纳米边缘处的局域电场增强可解耦为非共振增强效应与共振增强效应两部分。通过调控石墨烯纳米边缘的形貌(长宽比)与费米能级,改变特定激发波长下的共振增强因子,能够实现对边缘电场增强效应进行调控。垂直取向石墨烯边缘的光诱导电场增强效应有望使其成为高活性反应位点,负载半导体光催化剂后形成内建电场,促进受光照激发的电子与空穴相互分离。本文采用纳米限域合成方法制备了高度分散的介孔石墨相氮化碳/垂直取向石墨烯复合光催化剂(GVN/NVG)。相比于未与垂直取向石墨烯复合的普通块状石墨相氮化碳样品以及将石墨相氮化碳与水平石墨烯机械混合的传统方式复合样品,通过纳米限域合成方法负载在垂直取向石墨烯片层间的石墨相氮化碳充分分散,有效避免了团聚。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表明,相较于普通块状石墨相氮化碳样品,GVN/NVG复合结构中的介孔石墨相氮化碳组分具有局域化的表面电荷分布,禁带宽度也有所下降。GVN/NVG-3H样品在全光谱光照激发、无助催化剂、三乙醇胺牺牲体系中的光催化制氢活性可达41.7μmol h-1 cm-2(相当于每24小时225L m-2,标况下)。与对照组中普通块状石墨相氮化碳样品的活性(2.5μmol h-1 cm-2)相比高一个数量级。首小时内平均表观量子产率达到1.54%。随后,本文拓展了边缘光诱导电场增强效应的应用,发展了太阳能纳米离子学相关理论。通过石墨烯纳米边缘介导的光-电场能量传递过程,将入射太阳光能量输入固液界面相平衡系统,有效缩短双电层厚度,并实现了对离子传输机制的有效调控。在该理论指导下,开展了高性能电容去离子研究。将典型的赝电容活性物质二氧化锰(α-Mn O2)经电化学沉积负载到富边缘垂直取向石墨烯表面,构筑了Mn O2@e VG吸附电极。在光照下,Mn O2@e VG电极展示出3倍于无光照时的电极吸附量(33 mg g-1)与较快的电极吸附速率(0.06 mg g-1 s-1)。电化学石英晶体微天平原位检测证实,非平衡态热力学条件的下固液界面离子输运机制受到光诱导电场控制,即在光照下,正极中的离子传输机制从离子交换主导转变为异性离子吸附主导,有助于电容脱盐性能的提升。此外,本文基于边缘增强的电化学活性以及对生长基底广泛的适应性,提出了采用垂直取向石墨烯泡沫电极来适应高粘度室温离子液体电解液的技术途径。制备的石墨烯泡沫电极具有分级多孔结构,优化了电极内部传质过程。其中,继承自泡沫金属模板的微米级孔起到预存储电解液作用,缩短了充放电过程中电解液的扩散距离;由石墨烯壁面围成的亚微米级孔具有垂直的取向性和均匀的孔径,确保了畅通的离子传质过程;垂直取向石墨烯骨架提供了连续电子传导通道,暴露的石墨烯边缘则为离子提供了大量易于接触的静电吸附位点。在电解液方面,采用了共阴离子离子液体共混策略。通过引入不同阳离子降低离子排列有序度,抑制了室温离子液体混合物中的离子间相互作用势,从而降低了流动粘度并改善了润湿性。上述石墨烯泡沫电极在1-甲基-1-丙基哌啶双三氟甲基磺酰亚胺(PIP13TFSI)与1-正丁基-1-甲基吡咯烷二酰亚胺(PYR14TFSI)质量配比为2:3的混合室温离子液体电解液中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表现。这部分工作为高能量密度与高频率响应这一对位于天平两端的性能目标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思路,即采用高电化学稳定窗口的室温离子液体作为电解液,以满足对储能能量密度的需求;遵循取向性阵列式和分级孔结构的微纳米形貌设计原则以适应室温离子液体的高粘度,并充分发挥边缘结构的电化学活性优势,实现高频率响应储能。

张丹彤[5](2021)在《光/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的过渡金属纳米材料制备及构效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CO2还原是一种绿色、环保的能源转换方式,可以有效的实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受到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但是CO2还原反应过程复杂,产物生成路径多样化,因此寻找合适的催化剂以提高CO2还原的选择性和产率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本论文通过合理的材料设计、材料制备,结合理论模拟结果,探究了金属化合物与CO2还原之间的构效关系,揭示了原子构型与CO2还原性能之间的本质关联,显着的提高了CO2的光催化和电催化还原性能。(1)通过选取二维金属电子媒介体,构建C3N4/bismuthene/BiOCl三元Z型异质结,显着的提高了光催化CO2还原的CH4和CO的产率和选择性。二维金属电子媒介体的引入增大了界面接触面积,降低了复合材料表面功函数,提高了表界面电子传输能力,平衡了C3N4和Bi OCl的界面电荷,从而大幅度提高了复合材料的活性和稳定性。(2)合成了四种不同形貌的Cu2O多面体,用于电催化CO2还原反应,其中的五十面体Cu2O在电压为-1.0 V时,C2H4选择性达到了33%。研究表明,高指数晶面(311)的铜氧原子错位排布形式有利于CO2吸附,降低CO2吸附势垒。其C2H4选择性由CO2吸附能和C-C耦合能力共同决定,在电压足以克服限速步骤势垒时,才能发挥其良好的CO2吸附能力。(3)以Cu2O为前驱体合成了带有Cu2O薄层的铜晶体,其电催化CO2还原产物H2/CO的比例可从0.8调节至4,符合工业上对不同比例合成气原料的需求。DFT理论结果表明,Cu2O薄层的存在改变了催化剂表面电荷转移情况,在降低CO2吸附能的同时,提高了H2竞争反应势垒,表面结构的改变有效的提升了CO2还原活性。(4)通过热聚合法合成了一种Cu单原子掺杂的碳基电催化剂(Cu@N-CNT),用于常温常压下的电催化CO2还原反应。Cu原子替代C原子作为活性位点引入时可以有效降低表面CO2吸附能,在电压为-0.9 V时,催化剂在KHCO3电解液中的CO的法拉第效率达到84%。

于昊[6](2021)在《二维过渡族金属硫化物的生长、性能及应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从2004年以来,石墨烯的发现标志着原子尺度厚度的二维材料成为新的科研热点。二维过渡族金属硫化物(TMDs)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一类二维材料,层与层之间靠范德华相互作用堆叠,因此很容易解离形成单层。由于二维TMDs种类众多,展现了丰富的光学和电学特性。其中最常见的就是以MoS2和WS2为代表的二维半导体材料。对于块体MoS2和WS2材料,能带结构为间接带隙,当材料纵向尺度降为单原子层厚度时,能带结构转变为直接带隙。这种转变大大提高了光子发射效率,还展现出了非常高的电荷迁移率。这些特性使二维半导体TMDs材料成为电子和光电领域的理想选择。随着研究的进展,针对二维TMDs的生长制备技术也在飞速发展,目前通过机械剥离,物理沉积和化学沉积等手段都能够成功制备二维TMDs材料。然而,这些技术各有优劣势,成品的尺寸和质量也参差不齐。在合成过程中,材料内部结构的变化引起的性质变化等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论文针对上述热点问题,开展了对二维TMDs材料制备方法的改进工作,从而制备出尺寸更大、质量更高、结构更多样的二维TMDs材料,并对材料的可控合成、电学性能和应变等三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提出了一种新的二维材料制备技术,并通过该技术制备了多种大尺寸二维TMDs材料。为实现二维TMDs材料的可控生长,设计采用物理气相沉积(PVD)辅助化学气相沉积(CVD)技术。首先使用PVD技术将过渡族金属氧化物沉积在衬底表面,制备成纳米级别厚度的前驱体薄膜。之后使用CVD技术二维生长TMDs材料,通过调控反应温度和载气流速最终实现了大尺寸单层MoS2薄膜和单晶,WS2单晶和MoS2/WS2横向异质结构的可控制备。(2)通过PVD辅助CVD技术制备了一种成分梯度分布的毫米级二维Mo1-xW)xS2合金,首次在二维合金材料中发现了记忆效应。在PVD辅助CVD合成技术中,使用NaCl微米颗粒作为催化剂,发现在盐的催化作用下MoO3/WO3复合前驱体可以有序的在同一个晶畴中形核和长大,最终形成成分有序变化的空间梯度式单层Mo1-xWxS2合金。二维Mo1-xWxS2合金展现了较强的电荷俘获能力,导致器件产生了显着的记忆效应。通过对材料的结构和成分进行表征,发现这种效应是由于S空位诱导的深能级缺陷通过合金化被抑制为浅能级缺陷导致的。(3)通过PVD辅助CVD技术制备了一种二维多晶MoS2-Mo1-xWxS2异质结构,并研究了其晶格畸变导致的应变。在PVD辅助CVD合成技术中,采用分段调控生长条件的方式来诱导异质结构的多晶化生长,导致在多晶异质结构中存在一个过渡区域。通过对材料不同区域进行表征和分析,发现过渡区域产生了轻微的晶格畸变,这种由晶格畸变而产生的应变会导致样品在该区域由各向同性转变为各向异性。

钱企豪[7](2021)在《基于电流体动力学喷印的聚偏二氟乙烯打印研究》文中认为聚偏二氟乙烯(PVDF)具有优异的压电性能、良好的机械性能以及无毒无害的安全性,是目前压电领域应用较为广泛的聚合物材料。同时,PVDF制备的器件具有其他无机压电材料无法实现的柔韧性,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可穿戴传感器的构造中。当前柔性传感器的设计与制造面临着高精度、成本与耗时等诸多挑战,可控、可调、微纳精度的电流体动力学喷印技术的出现与发展为柔性传感器的设计与制造提供了新思路,因此,作为全打印柔性传感器中的功能层,研究基于电流体动力学喷印技术的PVDF打印技术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基于电流体动力学喷印技术,以PVDF混合二甲基甲酰胺(NMP)墨水为打印材料,进行打印工艺与性能的研究。为实现电喷印过程的高精度打印,同时保证打印得到的试样具有优异的压电性能,从数值模拟角度对电喷印的射流形成过程以及液滴喷射过程进行了分阶段仿真,然后利用实验探究对仿真结果进行互补验证,具体内容如下:1、基于电流体动力学喷印的PVDF打印可以分为锥射流形成、射流破碎形成微液滴、液滴在打印控件运动以及液滴在基板上铺展的四个过程;由于四个过程的边界条件与受力不同,采用多物理场仿真软件COMSOL对PVDF打印过程进行分阶段数值模拟。2、电喷印的射流形成过程主要表现为泰勒锥与液滴的形成。基于电流体动力学相关理论,首先通过锥射流模型研究不同的针板间距、喷嘴型号以及电压参数与锥射流形态的关系;然后,通过液滴模型对不同电压下射流破碎形成的液滴直径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泰勒锥与液滴形成的边界条件不同,采用两阶段法能较好地模拟电流体动力学喷印射流形成过程。3、液滴的喷射过程具体表现为在多场耦合下运动、变形以及沉积。首先采用射流形成模型所确定的电场分布以及液滴直径,基于液滴的动力学模型分析液滴在空中的运动过程并计算其在喷射中的最终速度;再将空间电场分布设置为边界条件分析液滴在电场中的变形过程;最后设定基板的边界条件以研究电喷印速度与液滴沉积过程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电压的增大使得打印精度降低。4、搭建电流体动力学喷印实验装置,通过实验验证工艺参数对打印精度产生的影响。采用正交实验法制备一系列PVDF薄膜,通过光学显微镜与扫描电镜结合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并验证数值模拟结果。另外,还在疲劳拉伸机上搭建电荷放大电路,利用PVDF的正压电效应方程计算并获得打印试样的压电常数,结果表明电喷印PVDF薄膜的压电性能良好。

方韵[8](2021)在《基于环形振荡器的CMOS高速高可靠性时钟电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CMOS环形振荡器因其低功耗、宽调谐范围、小面积且易于重构等优点,被运用于各种集成电路系统中。然而其相位噪声性能和可靠性是制约它被进一步应用的因素。本文主要结合GHz范围射频收发机等应用场景,对环形振荡器及其重构电路从稳定性理论、电路设计技术和系统架构等多个维度开展可靠性关键技术研究。围绕这一主题,本文完成了除二分频器,八相位不交叠时钟发生器和数字控制振荡器这三款时钟产生电路的可靠性分析、设计及实测验证。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由于现有环形振荡器起振理论存在难以同时准确预测和给予实际参数优化指导的缺点,本文首次针对基于环形振荡器的注入锁定分频器提出了一种新型可靠性理论分析。根据本理论改进的注入锁定分频器获得了锁定范围和可靠起振特性的合理折中。蒙特卡罗仿真验证了该改进电路能够消除传统电路潜在的无法起振的缺陷。该二分频电路实现了4相位正交输出,并在TSMC 0.18μm CMOS工艺下流片验证。电路在不同供电电压和整个工业温度下均能稳定起振,最高锁定范围达147%,消耗的功耗为0.25 mW。本文针对基于环形振荡器的八相位时钟生成器提出了占空比不平衡矫正电路,减轻了其应用于混频器优先接收机时的谐波回叠现象。该电路通过在每两个单元中插入多路选择器,在维持输出频率的同时,减轻了占空比不平衡现象。相关的蒙特卡罗仿真显示该矫正电路不仅矫正了占空比偏差,而且在各种工艺偏差下都可正常工作。这个带不平衡矫正的八相位时钟生成器经过标准GSMC 0.13μm的CMOS工艺下流片验证,最高可在2.5 GHz的频率下工作,1.2 V供电电压下的功耗仅为2.4 mW。本文还针对多波段数字阵列雷达系统这一应用背景,探索了小面积、大带宽、高线性度、高可靠性的数字控制振荡器。得益于负反馈架构,该振荡器对工艺电压温度偏差不敏感。本文还首次提出了针对该电路的线性度校准技术。提出的数字控制振荡器采用了基于电阻阵列的一点校准方案,并在标准SMIC 55 nm的CMOS工艺下流片验证。实测工作范围是1.3至2.5 GHz,调谐范围为64%,总面积仅为0.04 mm2。该振荡器的粗调调谐曲线表现出很高的线性度,INL为4.64 LSB,仅为普通数字控制振荡器的43%。

苏英立,任海生,李象远[9](2021)在《非平衡溶剂化新理论在有机染料电子光谱中的应用》文中认为总结了非平衡溶剂化新理论和在量子化学软件Q-Chem中基于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实现溶剂效应下计算电子吸收和发射光谱的数值解方法.采用该方法计算了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SCs)中三苯胺型有机染料■在真空和乙腈溶剂中的电子结构与光谱性质,研究发现,π共轭桥上碳碳双键的个数和溶剂效应会促进光电转换.

李言红[10](2021)在《基于电荷激励的摩擦纳米发电机的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一种新时代的能量收集器件,摩擦纳米发电机(TENG)在微/纳能源收集、自驱动系统等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实现TENG的广泛应用,其输出性能的提升已成为该领域的核心研究内容之一。由于TENG的输出功率密度和其表面电荷密度呈二次相关,因此大量研究致力于提高其表面电荷密度。介电材料是TENG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TENG输出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基于电荷激励策略,通过对其介电材料进行优化和探究,以实现TENG的高输出性能。首先,基于对TENG表面电荷累积与衰减的动态平衡分析,利用自电荷激励增加表面电荷的累积速度以提高表面电荷平衡态。通过对激励电路的优化,实现了表面电荷的快速累积和高平衡态。通过对介电材料的优化,发现高相对介电常数材料有利于提高TENG的表面电荷平衡态和输出性能。结合自电荷激励策略和高相对介电常数材料P(VDF-TrFE)薄膜,将TENG的表面电荷密度提升至2.20 mC m-2。利用高相对介电常数的材料可以避免使用以往电荷激励研究中使用到的超薄介电层,从而避免摩擦层的接触效率降低或漏电流的增大。在2.5 Hz的工作频率下,基于P(VDF-TrFE)薄膜的摩擦纳米发电机的最大功率密度达40.0 Wm-2,可用其驱动多个LED灯和电子手表。此外,探究了环境湿度对TENG输出性能的影响,随着环境中相对湿度的增加,普通TENG的输出性能会急剧下降。利用电荷激励策略可以有效地提高TENG在湿度环境中的输出性能。在90%的相对湿度环境中,同时利用快速电荷累积和高相对介电常数材料的TENG的电荷密度可以保持在1.30 mC m-2,这为提高TENG在高湿环境中的输出性能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办法。其次,基于牛奶纸盒这种可循环材料,以制备一种低成本、制备简单、环境友好、输出性能优异的TENG。这不仅满足环境保护的发展要求,同时实现了能量收集。由于牛奶纸盒中聚乙烯薄膜的摩擦起电性能较差,TENG稳定运行时的输出仅为0.035 mC m-2,因此利用电荷激励策略来突破摩擦起电对TENG表面电荷密度的限制,从而提高TENG的输出性能,同时也有利于扩展TENG的材料选择范围。利用外部电荷激励,基于可循环材料的TENG的表面电荷密度高达1.00 mC m-2,最大功率密度达到14.1 Wm-2 Hz-1,并可驱动电子设备正常工作。

二、“平衡电荷”的确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平衡电荷”的确定(论文提纲范文)

(1)可视化方法判断多点电荷系统中电荷的平衡状态(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描述
2 平衡状态稳定性的相关概念
    (1) 稳定平衡状态:
    (2) 非稳定平衡状态:
    (3) 随遇平衡状态:
3 平面扰动分析
    3.1 势能图像法的判定方式
    3.2 利用势能图像法研究平衡状态性质
    3.3 通过电势能梯度判断稳定性
    3.4 利用电势能梯度法验证顶点电荷q1的稳定性
    3.5 利用电势能梯度法验证中心电荷Q0的稳定性
4 空间扰动分析
    4.1 三维空间扰动分析方法
    4.2 对于中心电荷Q0的分析
5 方法总结
    5.1 势能图像法
    5.2 电势能梯度法
6 结语

(2)重组抗HER2抗体药物偶联物的制备及其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1 抗体药物偶联物研究进展
    1.2 抗体药物偶联物的设计
        1.2.1 正确的靶点
        1.2.2 特异性单抗
        1.2.3 理想的连接子
        1.2.4 高效的细胞毒素
    1.3 生物类似药概述
    1.4 Kadcyla生物类似药的制备
    1.5 ADC药物在制备开发中的技术瓶颈
        1.5.1 裸抗的电荷异质性
        1.5.2 裸抗的糖基化修饰
        1.5.3 ADC制备过程中相关杂质的去除
    1.6 以HER2为靶点的ADC药物研究的意义
    1.7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重点解决问题
第二章 工程细胞株构建及降低HER2-mAb电荷异构体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2.2 HER2-mAb表达质粒的构建方法
        2.2.3 HER2-mAb工程细胞株的筛选方法
        2.2.4 HER2-mAb与抗原HER2的结合活性的测定方法
        2.2.5 细胞培养工艺过程中的电荷异构体调节方法
        2.2.6 CHO细胞的在线检测及离线分析方法
        2.2.7 电荷异质性的分析方法(IEX-HPLC)
    2.3 结果与讨论
        2.3.1 HER2-mAb表达质粒的构建结果分析
        2.3.2 表达HER2-mAb工程细胞株的筛选结果与评价
        2.3.3 培养温度对HER2-mAb的影响
        2.3.4 培养周期对HER2-mAb的影响
        2.3.5 金属离子浓度对HER2-mAb的影响
        2.3.6 Zn~(2+)浓度变化对HER2-mAb的影响
        2.3.7 细胞培养工艺的确认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工程细胞培养工艺及调节HER2-mAb糖基化分布的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细胞株
        3.2.2 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
        3.2.3 培养方法
        3.2.4 分析测定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摇瓶细胞培养条件的优化
        3.3.2 HER2-mAb蛋白N-糖型分布的改进
        3.3.3 85L罐细胞培养工艺放大
        3.3.4 300L生物反应器中试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HER2-mAb纯化制备工艺及降低色素的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和设备
        4.2.2 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亲和层析纯化工艺研究
        4.3.2 阳离子交换层析纯化工艺研究
        4.3.3 阴离子交换层析工艺研究
        4.3.4 600g规模制备数据汇总
        4.3.5 降低工艺色素的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HER2-ADC原液制备工艺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关键试剂和设备
        5.2.2 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第一步偶联工艺条件优化
        5.3.2 第二步偶联工艺的研究
        5.3.3 制备15g规模的偶联反应
        5.3.4 150g规模偶联的验证
        5.3.5 切向流超滤工艺去除反应体系中的杂质
        5.3.6 凝胶阻滞色谱去除聚体小试工艺
        5.3.7 SEC多循环中试规模制备验证
        5.3.8 中试规模ADC原液制备关键工艺
        5.3.9 HER2-ADC对小鼠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
        5.3.10 HER2-ADC的毒理学初步研究
    5.4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垂直取向石墨烯边缘能质传递强化机理及能源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碳基能源储存与转化材料概述
        1.2.1 传统碳基能源储存与转化材料
        1.2.2 低维度碳纳米能源储存与转化材料
        1.2.3 取向性碳纳米材料
    1.3 能源储存与转化材料中的能质传递机理
        1.3.1 电子传递强化基本策略
        1.3.2 离子输运与固液界面静电吸附机理
        1.3.3 纳米尺度下的界面能质传递过程
    1.4 能质传递过程中的边缘效应
        1.4.1 垂直取向石墨烯的边缘结构调控
        1.4.2 边缘效应及能源储存与转化应用
    1.5 本论文研究内容
2 实验和数值计算方法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2.3 材料表征分析
        2.3.1 形貌结构分析
        2.3.2 材料构成分析
        2.3.3 表面光电特性分析
        2.3.4 电化学石英晶体微天平分析
    2.4 性能评价分析
        2.4.1 光催化水裂解制氢性能评价系统
        2.4.2 超级电容储能性能测试及应用平台
    2.5 数值计算方法
        2.5.1 分子动力学模拟简介
        2.5.2 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简介
        2.5.3 建模、模拟软件及相关数据后处理方法
3 垂直取向石墨烯边缘调控及能质传递强化机理
    3.1 引言
    3.2 垂直取向石墨烯的PECVD制备与边缘生长调控
        3.2.1 等离子体源的选择
        3.2.2 生长基底的选择
        3.2.3 垂直取向石墨烯边缘生长调控方法
    3.3 垂直取向石墨烯边缘形貌结构研究
        3.3.1 垂直取向石墨烯边缘形貌结构表征
        3.3.2 PECVD法制备垂直取向石墨烯的基底适应性分析
        3.3.3 垂直取向石墨烯边缘生长模式与密度调控研究
    3.4 垂直取向石墨烯光学与光电响应特性
        3.4.1 垂直取向石墨烯光吸收性能研究
        3.4.2 垂直取向石墨烯光电响应行为研究
        3.4.3 石墨烯边缘光电场时域有限差分模拟
    3.5 垂直取向石墨烯边缘电子结构与光诱导电场增强效应
        3.5.1 密度泛函理论模拟研究
        3.5.2 扫描开尔文探针显微表征
        3.5.3 近场光诱导力显微表征
    3.6 本章小结
4 边缘光激发载流子分离强化及光催化制氢研究
    4.1 引言
    4.2 GCN/NVG复合结构设计与限域制备
        4.2.1 目标结构设计
        4.2.2 基于垂直取向石墨烯的石墨相氮化碳限域制备
    4.3 材料表征与分析
        4.3.1 微观形貌与结构表征
        4.3.2 光学性质与表面浸润性表征
    4.4 光催化裂解水制氢性能表征
        4.4.1 固载式光催化试验体系
        4.4.2 光催化活性与表观量子产率
    4.5 GCN/NVG复合结构中载流子动力学特征研究
        4.5.1 GCN/NVG复合材料电子结构
        4.5.2 光激发载流子分离强化研究
        4.5.3 垂直取向石墨烯促进光催化机理
    4.6 本章小结
5 边缘固液界面相平衡结构优化及电容去离子研究
    5.1 引言
    5.2 电容去离子技术概述
        5.2.1 技术背景
        5.2.2 性能指标
        5.2.3 电极材料
        5.2.4 共离子效应与电荷效率
        5.2.5 太阳光驱动/促进电容去离子相关研究
    5.3 光促进电容去离子性能研究
        5.3.1 电极制备与电容去离子试验系统
        5.3.2 电极微观形貌表征
        5.3.3 电化学性能测试
        5.3.4 光照吸脱附性能测试
    5.4 光照促进电容去离子机理研究
        5.4.1 基于光诱导力显微的边缘电场探测
        5.4.2 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的固液界面相平衡结构研究
        5.4.3 基于电化学石英晶体微天平的离子输运行为研究
    5.5 本章小结
6 适应室温离子液体的富边缘电极构筑及滤波电容储能研究
    6.1 引言
    6.2 富边缘石墨烯泡沫电极制备与表征
        6.2.1 富边缘石墨烯泡沫电极制备
        6.2.2 电极微观形貌与结构表征
    6.3 混合离子液体电解液性能表征
        6.3.1 混合离子液体电解液配制
        6.3.2 电解液物性表征
    6.4 基于混合室温离子液体电解质的石墨烯泡沫储能性能
        6.4.1 电化学表征方法
        6.4.2 垂直取向石墨烯泡沫形貌对储能性能的影响
        6.4.3 基于垂直取向石墨烯泡沫的交流滤波应用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研究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5)光/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的过渡金属纳米材料制备及构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光催化CO_2还原
        1.2.1 光催化CO_2还原基本原理
        1.2.2 光催化CO_2还原研究现状
        1.2.3 提高光催化剂性能的途径
    1.3 电催化CO_2还原
        1.3.1 电催化CO_2还原基本原理
        1.3.2 电催化CO_2还原反应装置
        1.3.3 电催化CO_2还原的研究现状
        1.3.4 电催化CO_2还原的性能优化方式
    1.4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构建二维Z型异质结(C_3N_4/bismuthene/BiOCl)实现高效光催化CO_2还原
    2.1 引言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原料
        2.2.2 仪器表征
        2.2.3 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2.2.4 光催化CO_2RR测试
        2.2.5 光电化学性能测试
        2.2.6 理论计算方法
    2.3 结果和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u_2O晶体的电催化CO_2还原晶面依赖效应探究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
        3.2.1 实验原料
        3.2.2 仪器表征
        3.2.3 不同形貌的Cu_2O晶体的制备
        3.2.4 电催化CO_2RR测试
        3.2.5 理论计算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构建新型Cu_2O@Cu核壳结构实现高效电催化CO_2还原
    4.1 引言
    4.2 实验方法
        4.2.1 实验原料
        4.2.2 仪器表征
        4.2.3 催化剂制备
        4.2.4 电催化CO_2还原性能测试
        4.2.5 理论计算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Cu@N-CNT单原子催化剂制备及其电催化CO_2还原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方法
        5.2.1 实验原料
        5.2.2 仪器表征
        5.2.3 催化剂制备
        5.2.4 电催化CO_2还原性能测试
        5.2.5 理论计算方法
    5.3 结果和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6)二维过渡族金属硫化物的生长、性能及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二维材料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二维材料的发展历史
        1.1.2 二维材料的分类
    1.2 二维过渡族金属硫化物(TMDs)的研究进展
        1.2.1 二维TMDs的结构和性质
        1.2.2 二维TMDs的制备方法
        1.2.3 二维TMDs的异质结构和合金
        1.2.4 二维TMDs的应变工程
    1.3 本论文的选题思路与研究内容
        1.3.1 选题思路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材料的制备和表征手段
    2.1 试验用化学试剂和材料
    2.2 材料和器件的制备装置
        2.2.1 高真空物理气相沉积系统
        2.2.2 常压化学气相沉积系统
        2.2.3 器件制备和测试平台
    2.3 材料的表征手段
        2.3.1 光学显微镜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
        2.3.3 原子力显微镜
        2.3.4 聚光镜球差校正透射电子显微镜
        2.3.5 拉曼光谱仪
        2.3.6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
第三章 物理气相沉积辅助化学气相沉积制备二维TMDs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物理气相沉积(PVD)技术制备前驱体
        3.2.2 化学气相沉积(CVD)系统中生长二维TMDs的机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大尺寸二维MoS_2晶体的形貌和表征
        3.3.2 二维WS_2晶体的形貌和表征
        3.3.3 MoS_2-WS_2平面异质结构的形貌和表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二维Mo_(1-x)W_xS_2梯度合金电学性质的研究
    4.1 引言
    4.2 二维梯度Mo_(1-x)W_xS_2合金的制备
        4.2.1 PVD技术制备前驱体
        4.2.2 NaCl颗粒催化作用下生长二维梯度Mo_(1-x)W_xS_2合金
    4.3 二维梯度Mo_(1-x)WxS_2合金的结构表征
        4.3.1 Mo_(1-x)W_xS_2合金的形貌
        4.3.2 Mo_(1-x)W_xS_2合金的光学表征
        4.3.3 Mo_(1-x)W_xS_2合金的元素分析和晶体结构
    4.4 二维梯度Mo_(1-x)W_xS_2合金器件的电荷传输特性
        4.4.1 二维梯度Mo_(1-x)W_xS_2合金器件的制备
        4.4.2 二维梯度Mo_(1-x)W_xS_2合金器件的电荷记忆效应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二维多晶异质结构内部应变的研究
    5.1 引言
    5.2 二维多晶MoS_2-Mo_(1-x)W_xS_2异质结构的制备
        5.2.1 二维多晶MoS_2-Mo_(1-x)W_xS_2异质结构的生长原理
        5.2.2 二维多晶MoS_2-Mo_(1-x)W_xS_2异质结构的表征
    5.3 二维多晶MoS_2-Mo_(1-x)W_xS_2异质结构的应变研究
        5.3.1 二维多晶MoS_2-Mo_(1-x)W_xS_2异质结构的晶格畸变
        5.3.2 二维多晶MoS_2-Mo_(1-x)W_xS_2异质结构的各向异性表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基于电流体动力学喷印的聚偏二氟乙烯打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电流体动力学喷印简介
    1.3 电流体动力学喷印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标与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电喷印射流形成过程研究
    2.1 电流体动力学喷印原理
        2.1.1 系统结构
        2.1.2 电流体动力学数学模型
        2.1.3 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简介
    2.2 锥射流形态数值模拟
        2.2.1 泰勒锥及射流的形成
        2.2.2 打印模式简介
        2.2.3 仿真模型与边界条件设置
        2.2.4 锥射流形态仿真结果
    2.3 射流液滴数值模拟
        2.3.1 喷射液滴形成原理
        2.3.2 仿真模型与边界条件设置
        2.3.3 液滴直径模拟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喷印液滴喷射过程研究
    3.1 液滴轨迹分析
        3.1.1 受力分析
        3.1.2 轨迹分析
    3.2 液滴变形分析
        3.2.1 液滴变形理论
        3.2.2 液滴在电场中变形分析
    3.3 液滴沉积分析
        3.3.1 液滴沉积理论
        3.3.2 液滴沉积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喷印薄膜性能研究
    4.1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4.1.1 实验原料
        4.1.2 实验设备
        4.1.3 实验设计
    4.2 薄膜结构分析
        4.2.1 数字图像处理简述
        4.2.2 薄膜结构表征
        4.2.3 薄膜微观结构分析
    4.3 薄膜压电性能测量
        4.3.1 压电效应简述
        4.3.2 测量方案及设备
        4.3.3 测量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8)基于环形振荡器的CMOS高速高可靠性时钟电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清单、术语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CMOS振荡器的挑战
    1.3 CMOS振荡器的研究现状
        1.3.1 LC振荡器的研究现状
        1.3.2 环形振荡器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目标
2 高速时钟电路基础
    2.1 振荡器概述
    2.2 振荡器相位噪声模型
        2.2.1 Leeson模型
        2.2.2 Hajimiri模型
    2.3 注入锁定振荡器原理
        2.3.1 Adler方程及Mirzaei一般化方程
        2.3.2 基于ISF的一般化注入锁定分析
    2.4 分频器和多相位时钟产生电路概述
        2.4.1 分频器的相位噪声分析
        2.4.2 基于环形振荡器的分频器
        2.4.3 基于环形振荡器的多相位时钟产生电路
    2.5 本章小结
3 高可靠性注入锁定分频器的理论及设计
    3.1 环形振荡器起振条件研究现状
        3.1.1 巴克豪森准则
        3.1.2 割线准则
    3.2 基于环形振荡器的ILFD和对称性破裂的理论背景
    3.3 基于对称性破裂的起振条件判别方法
        3.3.1 传统差分延迟单元的关键对称工作状态
        3.3.2 传统差分延迟单元的扰动分析
        3.3.3 传统差分延迟单元的增益特性分析总结
    3.4 高可靠性ILFD的设计改进方案
        3.4.1 高可靠性差分延迟单元的关键对称工作状态
        3.4.2 高可靠性差分延迟单元的扰动分析
        3.4.3 高可靠性差分延迟单元的增益特性分析总结
    3.5 本起振理论的仿真验证及流片测试结果
        3.5.1 基于蒙特卡洛仿真的验证
        3.5.2 基于实测结果的验证
    3.6 本章小结
4 带相位不平衡度矫正的多相位时钟产生电路
    4.1 多相位时钟高平衡度和低抖动的意义
        4.1.1 混频器优先接收机的原理
        4.1.2 非理想的多相位时钟的影响
    4.2 多相位时钟产生器的研究现状
    4.3 带不平衡矫正的八相位不交叠时钟
    4.4 多相位不交叠时钟发生电路的仿真验证及流片测试结果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环形振荡器的高线性度高可靠性数字控制振荡器
    5.1 振荡器线性度及可靠性意义
    5.2 DCO线性度和可靠性提高的研究现状
    5.3 基于开关电容的DCO线性度提高方案
        5.3.1 基于开关电容的DCO的基本原理
        5.3.2 基于开关电容的DCO的校准方法
    5.4 实际电路实现
    5.5 DCO环路及噪声分析
    5.6 流片测试结果
    5.7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研究工作总结
    6.2 未来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10)基于电荷激励的摩擦纳米发电机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摩擦纳米发电机的研究现状及应用
        1.2.1 摩擦起电的原理
        1.2.2 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工作模式和原理
        1.2.3 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应用领域
    1.3 摩擦纳米发电机的输出性能研究
        1.3.1 摩擦材料对输出性能的影响
        1.3.2 接触效率对输出性能的影响
        1.3.3 环境控制对输出性能的影响
        1.3.4 电荷激励对输出性能的影响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1.4.1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1.4.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研究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设备
    2.3 材料表征
        2.3.1 材料形貌分析
        2.3.2 材料介电性能测试
    2.4 摩擦纳米发电机的输出性能测试
    2.5 研究方法及原理
        2.5.1 自电荷激励TENG的原理
        2.5.2 外电荷激励TENG的原理
        2.5.3 电荷激励TENG的电荷密度
第三章 基于高介电常数材料的摩擦纳米发电机的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表面电荷平衡态
        3.2.1 表面电荷的动态平衡过程
        3.2.2 自电荷激励用于提高表面电荷平衡态
        3.2.3 摩擦纳米发电机的结构与制备方法
    3.3 表面电荷平衡态的影响因素
        3.3.1 激励电压对表面电荷平衡态的影响
        3.3.2 外部电容器对表面电荷平衡态的影响
        3.3.3 介电材料对表面电荷平衡态的影响
        3.3.4 环境湿度对表面电荷平衡态的影响
        3.3.5 工作频率对表面电荷平衡态的影响
    3.4 摩擦纳米发电机的输出性能
        3.4.1 基于高相对介电常数材料的TENG的输出性能
        3.4.2 TENG的输出稳定性
    3.5 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实际应用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可循环材料的摩擦纳米发电机的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基于可循环材料的摩擦纳米发电机
        4.2.1 基于可循环材料的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制备
        4.2.2 基于可循环材料的摩擦纳米发电机的性能
    4.3 自电荷激励用于提高TENG的输出性能
        4.3.1 自电荷激励TENG的结构与制备
        4.3.2 自电荷激励TENG的输出性能
    4.4 外电荷激励用于提高TENG的输出性能
        4.4.1 外电荷激励TENG的结构与制备
        4.4.2 外电荷激励TENG的输出性能
        4.4.3 外电荷激励TENG的输出稳定性
    4.5 基于可循环材料的TENG的实际应用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四、“平衡电荷”的确定(论文参考文献)

  • [1]可视化方法判断多点电荷系统中电荷的平衡状态[J]. 沈浩宇,吴峰瑀,卜泽雄,张萍. 物理与工程, 2021(06)
  • [2]重组抗HER2抗体药物偶联物的制备及其关键问题研究[D]. 翁志兵. 江南大学, 2021
  • [3]面向先进光源线站等大科学装置的低温X射线能谱仪原理及应用进展[J]. 张硕,崔伟,金海,陈六彪,王俊杰,伍文涛,吴秉骏,夏经铠,宋艳汝,杨瑾屏,翁祖谦,刘志. 物理学报, 2021(18)
  • [4]垂直取向石墨烯边缘能质传递强化机理及能源应用[D]. 徐晨轩. 浙江大学, 2021(01)
  • [5]光/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的过渡金属纳米材料制备及构效关系研究[D]. 张丹彤. 吉林大学, 2021(01)
  • [6]二维过渡族金属硫化物的生长、性能及应变研究[D]. 于昊. 天津理工大学, 2021(01)
  • [7]基于电流体动力学喷印的聚偏二氟乙烯打印研究[D]. 钱企豪. 广西大学, 2021(12)
  • [8]基于环形振荡器的CMOS高速高可靠性时钟电路研究[D]. 方韵. 浙江大学, 2021(01)
  • [9]非平衡溶剂化新理论在有机染料电子光谱中的应用[J]. 苏英立,任海生,李象远.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21(07)
  • [10]基于电荷激励的摩擦纳米发电机的性能研究[D]. 李言红. 广西大学, 2021

标签:;  ;  ;  ;  ;  

“平衡电荷”的确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