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电磁辐射污染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云南省电磁辐射污染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一、云南省电磁辐射污染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曾意丹[1](2015)在《贺州市城区环境电磁辐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各种电磁设备进入了生产和生活之中,给生产和生活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提高了生产效率,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但伴随而来却是电磁污染。电磁污染看不见,摸不着,人们无法感知,容易对其产生恐慌心理。加之,人们对电磁辐射认识的缺乏,这不可能得到有效的预防。因此,需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电磁辐射环境,以掌握周边电磁辐射水平和影响。论文对电磁辐射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研究的工作如下:1.对贺州市城区一般电磁辐射环境进行监测,根据一般电磁辐射环境监测的方法,在城区选取了39个具有代表性的监测点进行实地监测,将监测数据结果与国家相关标准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全部监测数据都在标准限值之内,未出现超标现象,贺州市城区一般电磁辐射环境较清洁。2.通过对贺州市城区电磁辐射污染源调查统计分析,得出对贺州市城区影响比较大的辐射源为移动通信基站,进而以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为代表对贺州市城区特定电磁辐射状况进行研究和实地监测,选取4个具有代表性的基站,利用基站电磁辐射的监测方法进行布点、监测,利用电磁辐射强度理论预测模型对4个选取监测的基站的电磁辐射强度进行计算得出预测值,把预测值和实际测量值进行对比,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异性与相符性。之后参照有关国家标准,对贺州市城区通信基站的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进行质量评价,提出基站方面有关减小电磁辐射环境影响的建议。3.根据贺州市城区电磁辐射的特点,分析目前电磁辐射监管存在的问题,提出电磁辐射从管理、技术和个人防护三方面的建议。论文通过对一般和特定电磁辐射环境的实地监测,得出贺州市城区电磁辐射环境基本概况,一方面让大家对自己生活城市的电辐射状况有较全面的认识,加强对电辐射的了解和预防。从而对电磁辐射有一个正确的心态,帮助人们走出电磁辐射的误区。另一方面研究成果为其他小城市分析和评估电磁环境状况提供参考,为当地环境保护部门加强电磁辐射管理提供对策和依据,为相关部门在电磁项目的规划、选址等方面提供了可靠的实测依据。

罗晶,张慧[2](2015)在《云南省辐射环境监测体系现状及对策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详细阐述了目前云南省辐射环境监测体系的建设情况,包括监测能力、监测方案以及对辐射环境质量、辐射污染源、辐射技术应用项目、辐射应急监测的情况,分析了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李红翠[3](2015)在《济南市移动通讯基站周围电磁辐射污染研究》文中认为社会的不断发展,移动通讯早已融入我们的生活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移动通讯的普及必然需要越来越多的基站,尽管基站大大提高了通讯水平,但是基站产生的电磁辐射也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话题。很多居民的对电磁辐射的盲目恐惧导致运营商与居民矛盾不断,这种事情济南市也时有发生。为了了解济南市移动通讯基站周围的电磁污染状况,本论文收集了济南市基站的基本信息,分析研究了济南市基站的空间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以历下区为例选取了一定量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基站进行了实际测量,整理分析实测数据。选取一类济南市最常用的基站,再从中选三个基站周围比较空旷,基本没有其他辐射源或者建筑物阻挡的,从水平方向和垂直放向研究基站周围的电磁辐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建立该类基站电磁辐射的预测模型,预测基站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场强值,分别绘制曲线与实测值得到的曲线进行对比拟合,验证预测模型的适宜性,从而得到一个适宜的修正后的模型及参数,再用这个修正模型去简单的预测济南市整个的污染状况,并且根据预测数据建立济南市基站辐射污染的状况图,从整体上分析济南市的基站电磁污染水平,最终分析研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就架设高度而言,济南市通讯基站占近一半比例的是48m高的基站,其余25m和20m的也相对多一些;同时为了降低基站的电磁辐射强度,一般都会尽量降低天线的发射功率,一般GSM900、GSM1800均是20W,TD-SCDMA是12W,下倾角也是固定的5°,为研究、预测基站的电磁辐射规律带来了一部分便利。(2)济南市通信基站52%左右的属于一址单台基站,35%的是GSM900和TD-SCDMA两台共址基站,接近10%的是GSM900、GSM1800、TD-SCDMA三台共址基站;城市区域基站架设类型主要有三种:增高架、楼顶抱杆和地面铁塔,地面铁塔虽然占比例较大,但是地面铁塔一般架设高度较高且多位于郊区,而楼顶抱杆城市生活区域中比较常见,一般架设高度也在20m、30m左右,相对来说对我们日常生活影响较大。(3)通过对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监测值组成曲线可以得出基本规律,即水平方向上电磁场强规律是先升后降,且必定有一个峰值,垂直方向上是越靠近基站电磁场强越大;即使基站天线架设的再合理,也会存在盲区,并且可影响基站电磁辐射量的因素非常多,高度、角度、空气中的污染因子、建筑物等等都有可能造成场强的变化。(4)通过对周围比较空旷的楼顶抱杆类单址基站的详细研究,得出修订的预测模型,对该类基站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预测值和实测值进行比较,二者的电场强度变化曲线是相对比较吻合的,验证了选取预测参数的适合性,同时也验证了计算模型的适宜性。由于基站受影响因素太多,目前不能研究出一种模型完全符合各种类型的基站,只能选取一种类型研究,再简单化的预测其余各种类型基站的数据,用ArC-GAS来绘制整个济南市的电磁污染状况。(5)济南市基站的电磁辐射水平基本在正常范围内,同时基站产生的电磁辐射场强值也是符合《电磁辐射控制限值》要求,有个别单元存在污染严重的问题。(6)济南市基站电磁污染状况总体上属于清洁地区的较多,也有个别污染严重的区域,例如历下区、市中区、槐荫区等济南中南部某些个别单元,基站安装较多,基本达到饱和状态;济南市周围郊区、风景区等电磁环境基本清洁,另外安装空白也较多,主要是山区、景区以及主干道河流地区。总体来说,济南市基站周围的电磁污染状况基本良好,可安装空间还很大。

陆东阁[4](2014)在《变压器和输电线的电磁环境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电力工业的迅速发展,电网容量的增加,输电线路越来越远,电压等级不断提升,高压架空输电线路和变电站(所)建设规模不断扩大。输变电线路及变电站周围的电磁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通过对110kV、220kV输电线路及变电站周围工频电磁场的实际测量,依据国内外标准分析了其周围产生的工频电磁场对环境的影响,研究了以下两个内容:1、对110kV、220kV单回、双回、四回输电线路的工频电磁场强度进行理论计算,讨论了影响输变电线路工频电磁场的因素。由此得出输电线路工频电磁场强度随导线对地高度的增加而减小;电场强度随导线半径的增加而增大,随导线分裂数的增加而增大;导线半径、导线分裂数对磁场强度影响较小。理论计算值与实际测量值对比分析,发现工频电磁场强度理论计算值大于实际监测值的情况,这是由于实际架空输电线路导线高度大于理论计算导线高度,实际电流比理论计算电流小。通过实际监测发现电缆线路产生的工频电磁场强度远小于架空线路及国家标准,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为了更好的研究输电线路周围工频电磁场的特性,输电线路理论计算值与surfer软件相结合,制作出工频电磁场等值线图,更加直观了解工频电磁场的变化区域及敏感点所在区域的电磁环境。根据输变电周围电磁环境分布特征,从环保的角度出发,推荐输变电线路两侧防护距离为25m。2、采用电磁辐射分析仪进行变电站周围电磁环境的实际监测。分析不同类型变电站周围工频电磁场分布与变电站平面布置的关系,比较不同类型变电站工频电磁场强度的衰减规律。从环保的角度出发,推荐户外型变电站防护距离为35m,半户内型变电站防护距离为35m。户内型变电站工频电磁场强度接近环境本地值,对环境影响最小。根据不同类型变电站周围工频电磁场的特点,学校、医院、居民集中区等人口较为密集的区域应建设户内型变电站,人口较为稀少的地区,可建设户外型变电站。半户内型变电站结合有占地少及投资相对较少等优势,适用于大部分区域。

卢斌(王莹)[5](2010)在《基于格网GIS的艾比湖流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效应评价研究》文中认为人类社会的城市化过程不仅是一个人口迁移、景观变化、产业集聚的过程,也是城市发展与周边生态环境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随着区域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发展的溢出效应不断加大,对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环境影响也向纵深拓展。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不断加强,很多快速城市化地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生态风险,在脆弱生态地区,城市化和城市发展已经成为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作为西部干旱区的典型案例地区,艾比湖流域已成为新疆继塔里木河流域之后的第二大生态退化区,该流域生态问题已经影响到天山北坡经济带和亚欧大陆桥新疆段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论文在国家“973”项目《中国西部干旱区生态环境演变与调控研究》的基础上,选取位于新疆西部的艾比湖流域为研究区,在对该区域的城市化和生态环境发展现状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从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空间城市化和社会城市化四个方面构建艾比湖流域城市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以自然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环境两个方面构建艾比湖流域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应用格网GIS技术对各项指标进行空间格网化表达,然后综合运用主观AHP打分法和客观修正熵权法相结合的赋权方法确定了各项指标的权重,并在GIS的支持下进行地图代数运算,获得艾比湖流域城市化水平与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初步结果,最后运用定量分析方法对艾比湖流域城市化和生态环境关系进行了分析评价,并以元胞自动机、BP神经网络和智能体相结合的混合模型对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进行了预测,得到2015年和2020年的艾比湖流域城市化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在上述综合分析评价的基础上,针对性提出艾比湖流域的城市化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多项对策,以期为艾比湖流域的城市化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促进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艾比湖流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影响强烈,城市化的初期阶段表现为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在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中,自然背景的生态环境因素高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影响的生态因素,但流域人地关系在进一步加大,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趋强。(2)应用格网化方法对影响城市化和生态环境的各个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从方法上对包括人口数据等统计数据在内的全部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拓展了格网化GIS的应用范围,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3)通过分析评价艾比湖流域1990年、2000年、2008年三个年份的城市化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发现,2000年以后,区域生态环境趋于好转,流域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生态环境与城市化的协调呈良性发展。(4)从城市化综合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的空间分布上来看,城市内部和外部或非城市区域存在较大差异,即城市内部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程度要明显好于非城市区域。(5)建立基于元胞自动机、BP神经网络和智能体相结合的模型,对艾比湖流域的城市化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未来艾比湖流域的城市化综合水平将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将逐步好转,但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论文的创新之处如下:(1)尝试运用格网化方法对城市化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对传统的以行政单元为最小研究区域的方法进行了更新,从而可有效揭示行政单元内部的城市化综合水平的空间差异,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和分析区域城市化发展状况。(2)对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实现了格网化分析研究,使得研究的尺度在空间上进一步细化,得到的结果更符合实际,更具操作性。(3)在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的格网化结果基础上运用元胞自动机、BP神经网络和智能体相结合的模型进行了预测,比传统的基于行政单元统计数据的分析预测方法精度有所提高,预测的结果比单纯基于元胞自动机的预测模型准确度有所提升。

王淑娟[6](2010)在《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在环境中的分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手机的使用已遍布于社会的各个角落,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很大的方便。为了满足广大群众随时随地对信号的需求,于是大批大批的移动通信基站应运而生。在移动通信基站的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电磁辐射问题同样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为了使公众对基站电磁辐射有更深入正确的认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基站的电磁辐射强度和特点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论文以国家环境保护局发布的国标“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88)和《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标准》(HJ/T10.3-1996)为依据,以移动通信基站为研究对象,根据《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监测仪器和方法》(HJ/T10.2-1996)中的电磁辐射轴向功率密度预测公式,从理论上对基站电磁波的轴向传播特点、基站电磁辐射的强度等进行预测,并推算出不同移动通信基站符合标准的安全防护距离。论文对湖北省范围内2007、2008两年建设的816个基站进行了现场监测,对大量的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选取了多个典型基站,对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电磁辐射分别进行了详细测量。结果如下:1.基站近距离电磁辐射强度大小顺序是:天线正面>天线侧面>天线背面,天线主瓣方向上电磁辐射随距离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最大值出现的位置为电磁波的地面投射点。2.天线辐射垂直方向波瓣有一定的宽度,对5个典型基站垂直方向上的测量结果表明:天线正对的高层建筑上,电磁辐射最大值出现在与天线高度最接近的楼层。说明基站天线电磁辐射在主瓣方向上最大,偏离主瓣方向则强度降低,偏离越大降低越明显。3.根据《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88)中公众总的受照射剂量限值40μW/cm2和单个项目电磁辐射环境管理限值8μW/cm2的要求,多合1型基站和2合1型基站的安全防护距离分别为5m、8m和6m、12m。4.实际监测数据与理论预测结果相比较,二者基本吻合但仍有一定偏差,分析其原因可能为:①预测模式按照标称功率计算,实际运行期间功率并未达到标称功率;②理论预测仅针对基站天线本身的电磁辐射进行研究,不包括外界环境中其它辐射体的影响,而实际测量的电磁辐射还包括周围其它电磁波,所以测量值有时会比预测值大;③天线实际架设的天线倾角、架设方式、高度等因素影响监测结果,理论预测的是天线电磁波轴向的电磁辐射强度,为同等距离时的最大值,但实际测量的点位与天线电磁波轴线有一定的偏离,使得测量值会比预测值小;④建筑物绕射、衍射、反射、空气阻挡等因素影响实际监测结果。5.通过对2007、2008年湖北省范围内建设的816个基站进行现场监测,统计分析了4161监测结果,可以看出移动通信基站周围电磁辐射随距离的增加呈现明显的衰减趋势,这与理论预测的结果是一致的。6.实际监测数据表明,基站周围1-5m范围内的测量值最大,随着距离的增大测量值逐渐降低,15m范围内影响较大,在40m之外辐射强度辐射多在0.4V/m左右,已基本接近本底水平。7.本研究所有测量结果中最大值为4.76V/m,转换成功率密度为6.01μW/cm2,全部测量结果均符合《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88)中公众照射的标准限值为40μW/cm2(12V/m)和《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标准》(HJ/T10.3-1996)中4.2节中单个项目的环境管理限值8μW/cm2(5.37V/m)。

周睿东,杨旭富,孔令丰,廖建华[7](2009)在《基于GIS的车载环境电磁辐射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文章提出了一种集成运用综合场强测量、频谱分析、GPS、GIS技术的车载环境电磁辐射监测系统,详细分析了系统的需求分析、硬件、软件和特点,最后给出了该系统成功应用于广东省21个地级城市区域电磁辐射水平调查和佛山市移动通信基站规划的效果。

李瑞芬,高伟[8](2009)在《《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创刊30年总目录(1980~2009年)》文中研究表明在《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创刊30周年之际,将30年论着文章总目录奉献给广大的作者,读者,审稿专家,及多年关心,支持期刊发展的各位同仁。30年来地震科学的发展,尤其是观测技术的发展,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及防震减灾工作做出了贡献。30年来,本刊共发表各类文章2972篇,其中地震研究类860篇,地磁地电类367篇,观测技术类1189篇,计算机应用类293篇,专家讲座19篇,历史回顾23篇,其他221篇,本刊30年的文献就像燃烛,当你打开它,可以使你眼前一亮,照亮别人,燃烧自己。

陈龙高[9](2009)在《基于状态框架和GIS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Land Use Planning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LUPEA)不仅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而且对于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和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该研究对于指导和辅助编制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LUPEA内涵的界定,研究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对象的时空范围与边界确定方法,建立基于状态框架和GIS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多时态评价基本理论与方法。构建了基于状态框架和GIS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动态评价模型,并开展了区域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实证研究与分析。(1) LUPEA是指在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及实施过程中,在进行环境现状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对规划实施后环境质量的变化进行多时态的动态分析、预测与评价,并与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现状进行比较,综合评判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对环境的有利或不利影响,进而提出评价结果与建议的过程。其评价对象为拟议或正在执行的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对环境的可能影响,并具有空间的扩展性和时间的多时态性。(2)状态为事物表现出来的形态,指物质系统所处的状况,可由一组特征量来表征。构建了基于状态基本概念的分析框架。以状态框架为基础,建立了基于状态框架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基本模型。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多时态的,建立了多时态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3)利用高斯模型结合土地利用对大气的影响分析,建立了土地利用大气长期多源污染扩散模型模拟大气污染物的浓度分布;利用DEM提取流域的思路,结合污染物零维扩散的基本原理,构建了基于DEM的流域水污染扩散模拟方法;以遥感和GIS等空间信息技术为支持,完成敏感性分区工作并与土地利用规划图进行叠加,实现了基于敏感性分区的土地利用规划空间布局环境影响的初步评价。(4)通过土地利用对环境各组分影响的量化估计与预测,依据LUPEA动态评价的思路,对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进行多时态评价与分析,实现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各时段成果以及基于时空的直观显示。最后,论文建立了邹城市LUPEA的模型并明确了相应的指标体系,在RS、GIS空间信息技术和Matlab环境的支持下,完成了邹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实证分析,并提出了邹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和环境减缓措施调整的基本原则。

万志勇,杨辛,张丽,徐昌仁,李莹[10](2008)在《江西省城市室内环境电磁辐射水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报道了江西省城市室内环境中电磁辐射水平调查结果,并对市场上部分灯具的电磁辐射进行了调查,研究了灯具对室内环境电磁辐射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1)江西省城市室内环境中电磁辐射仍处于较低水平,在所调查的十个城市共483个调查点位中,电磁辐射范围为0.01~3.53V/m,平均值为0.23V/m;2)通讯基站周围室内环境中电磁辐射明显高于其他环境;3)部分灯具的电磁辐射非常高,最高达500V/m,并使灯具1m范围内的室内环境电磁辐射水平明显升高,应制定灯具出厂环保标准并加强灯具市场的管理。

二、云南省电磁辐射污染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云南省电磁辐射污染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贺州市城区环境电磁辐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电磁辐射简述
        1.2.1 电磁辐射的定义
        1.2.2 电磁辐射的类别
        1.2.3 电磁辐射的危害性及其特点
        1.2.4 电磁辐射区场的划分
        1.2.5 电磁辐射标准
    1.3 我国电磁辐射环境现状
    1.4 电磁辐射国内外研究进展及现状
    1.5 论文内容及框架
第二章 贺州市城区一般环境电磁辐射的研究
    2.1 贺州市概况
        2.1.1 自然环境概况
        2.1.2 社会环境概况
        2.1.3 环境质量概况
    2.2 城区一般环境电磁辐射监测
        2.2.1 监测条件
        2.2.2 监测方法
        2.2.3 监测数据
    2.3 监测结果分析及环境影响评价
        2.3.1 监测结果分析
        2.3.2 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
    2.4 科学规划电磁辐射源建议
第三章 贺州市城区特定电磁辐射环境研究
    3.1 城区电磁辐射源的调查与分析
    3.2 移动通信基站与基站电磁辐射
        3.2.1 贺州市移动通信基站概况
        3.2.2 移动通信基站简述
    3.3 基站电磁辐射实地测量
        3.3.1 基站监测选取
        3.3.2 基站监测布点
        3.3.3 监测方法
        3.3.4 中国移动贺州分公司基站电磁辐射实地监测
    3.4 移动通信基站电磁环境影响理论预测
        3.4.1 参数选择
        3.4.2 公式应用范围讨论
    3.5 实测移动通信基站电磁环境理论预测
        3.5.1 实测基站参数
        3.5.2 远场区范围计算
    3.6 实测结果与公式模型预测结果对比分析
    3.7 电磁辐射环境评价及建议
        3.7.1 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
        3.7.2 基站规划、维护和管理的建议
第四章 电磁辐射环境保护对策
    4.1 目前电磁辐射环境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4.2 电磁辐射污染防治对策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1.1 论文结论
        5.1.2 研究不足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云南省辐射环境监测体系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辐射环境监测体系现状
    1.1监测能力
        1.1.1机构设置与人员编制
        1.1.2设备配置
        1.1.3废物库建设与运行情况
        1.1.4资质认定及监测能力评估情况
    1.2监测方案
    1.3辐射环境质量监测
    1.4污染源监督性监测
        1.4.1城市放射性废物库监测
        1.4.2国家重点监管工业Ⅰ类放射源监督性监测
        1.4.3铀矿、伴生矿放射性污染源监测
    1.5辐射技术应用项目监测
    1.6放射性废物(废源)收贮
    1.7预警及辐射应急监测
        1.7.1预警
        1.7.2辐射应急监测
        ( 1 ) 应急准备
        ( 2) 应急监测
2面临的主要问题
    2.1监测点位尚不能完全达到全面性和代表性要求
    2.2辐射环境监测网络不健全,能力建设薄弱
    2.3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程度加大,防治能力和措施滞后,区域放射性污染潜在威胁日趋严重
    2.4电磁辐射环境质量监测有待加强
3对策与建议
    3.1完善云南省各类辐射环境质量要素的监测点位分布
    3.2建立健全辐射环境监测网络,加强辐射监测能力建设
    3.3加强对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的监管
    3.4加强电磁辐射环境质量监测

(3)济南市移动通讯基站周围电磁辐射污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本论文研究背景
        1.1.1 移动通讯基站产生电磁辐射的危害
    1.2 本论文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技术路线图
2 通讯基站基本理论研究
    2.1 基站的定义
    2.2 基站的作用
    2.3 移动基站网络制式类型
        2.3.1 GSM 移动通讯基站
        2.3.2 TD-SCDMA 移动基站
        2.3.3 济南市移动通讯基站网络制式
    2.4 基站的天线
        2.4.1 天线类型
        2.4.2 天线增益和方向性
        2.4.3 天线下倾角
        2.4.4 天线的架设方式
        2.4.5 天线的高度与覆盖范围
    2.5 基站系统损耗
    2.6 基站电磁辐射
        2.6.1 电磁辐射区场划分
        2.6.2 基站电磁辐射的来源
        2.6.3 基站电磁辐射的特点
3 济南市基站分布特点及监测方案制定
    3.1 济南移动通讯基站空间分布特点
    3.2 典型基站选取原则
    3.3 选取的典型基站
        3.3.1 基站的网络构成
        3.3.2 基站参数分布统计
    3.4 基站电磁辐射监测方案
        3.4.1 监测条件
        3.4.2 监测方法
        3.4.3 数据处理
4 济南市移动通讯基站周围的电磁辐射分布规律
    4.1 水平方向上规律研究
        4.1.1 研究对象和方法
        4.1.2 结果与分析
    4.2 垂直方向分布规律研究
        4.2.1 研究对象和方法
        4.2.2 结果与分析
5 济南通讯基站电磁辐射的预测模型研究
    5.1 参数选取
        5.1.1 系统功率和增益
        5.1.2 系统损耗
    5.2 天线轴向预测
        5.2.1 天线轴向预测结果
        5.2.2 预测结果分析
    5.3 地面水平预测
        5.3.1 预测模型
        5.3.3 预测值
    5.4 垂直预测
        5.4.1 预测模型验证
    5.5 讨论
        5.5.1 水平方向讨论
        5.5.2 垂直方向讨论
    5.6 济南移动通讯基站电磁辐射污染状况研究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变压器和输电线的电磁环境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磁辐射对人的影响
        1.2.2 电磁辐射污染的调查与研究
        1.2.3 电磁环境监测技术研究及趋势
        1.2.4 电磁辐射污染防治立法的历史与现状
        1.2.5 电磁辐射限值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高压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监测方案
    2.1 测量依据
    2.2 布点原则
    2.3 监测方法
        2.3.1 变电站工频电场磁场监测方案
        2.3.2 输电线路工频电场磁场监测方案
第3章 输电线路电磁环境影响监测与分析
    3.1 高压输电线路电磁辐射原理
    3.2 输电线路工频电磁场计算
        3.2.1 110 kV 输电线路工频电磁场理论计算
        3.2.2 220 kV 输电线路工频电磁场理论计算
        3.2.3 理论计算输变电线路周围工频电磁场等值线
    3.3 输电线路电磁环境监测
        3.3.1 110 kV 输电线路工频电磁场监测结果
        3.3.2 220 kV 输电线路工频电磁场监测结果
    3.4 输电线路理论计算与实测对比分析
    3.5 降低输电线路工频电磁场的措施
    3.6 小结
第4章 变电站电磁环境影响监测与分析
    4.1 高压变电站(所)电磁辐射原理
    4.2 110 kV 变电站电磁环境影响分析
        4.2.1 110 kV 变电站电磁环境影响综合分析
        4.2.2 110 kV 典型变电站电磁环境影响分析
    4.3 220 kV 变电站电磁环境影响分析
        4.3.1 220 kV 变电站电磁环境影响综合分析
        4.3.2 220 kV 典型变电站电磁环境影响分析
    4.4 变电站工频电磁场辐射防护建议
    4.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基于格网GIS的艾比湖流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效应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现实意义
    1.2.2 区域意义
    1.2.3 理论与方法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案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论文的技术路线
1.4 数据资料来源
    1.4.1 人口、社会、经济统计资料
    1.4.2 遥感影像数据
    1.4.3 图形图像数据
1.5 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条件
    2.1.1 地形地貌
    2.1.2 气候水文条件
    2.1.3 河流水系特征
2.2 生态环境
    2.2.1 土地资源概况
    2.2.2 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
    2.2.3 水土开发的空间格局及主要绿洲
2.3 历史时期艾比湖流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动态演变
    2.3.1 古代游牧民族时期的被动依存关系
    2.3.2 秦汉至清代以前的人与自然半依存关系
    2.3.3 清代至建国以前农业经济时期的城市化初步形成
    2.3.4 建国以来现代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
2.4 艾比湖城市化过程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影响
    2.4.1 城市化过程引起生态环境的变化
    2.4.2 流域恶化的生态环境制约着社会经济发展
2.5 小结 第三章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3.1 城市化研究
    3.1.1 城市化国外研究进展
    3.1.2 城市化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3.1.3 城市化研究评述
3.2 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3.2.1 生态环境效应国外研究进展
    3.2.2 生态环境效应国内研究进展
    3.2.3 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评述
3.3 二者关系研究
    3.3.1 二者关系国外研究进展
    3.3.2 二者关系国内研究进展
    3.3.3 二者关系研究评述
3.4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效应定量评价研究
    3.4.1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效应定量评价研究方法
    3.4.2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效应定量评价研究方法评述 第四章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机制与评价体系构建
4.1 艾比湖流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机制
    4.1.1 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作用机制探讨
    4.1.2 生态环境对城市化的约束和反馈机制
    4.1.3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压力-状态-响应机制
4.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2.2 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4.2.3 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4.3 数据标准化
4.4 权重的确定
    4.4.1 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4.4.2 改进的熵值法确定权重
    4.4.3 组合赋权法最终确定权重
4.5 权重分析
4.6 小结 第五章 基础数据的收集、处理与格网化表达
5.1 图形基础数据的处理与建库
5.2 遥感基础数据的处理与解译
    5.2.1 土地利用数据
    5.2.2 NDVI数据
5.3 图形类各指标数据的格网化
    5.3.1 地形起伏度
    5.3.2 气候适宜度
    5.3.3 水文指数
    5.3.4 地被指数
    5.3.5 生态弹性度
5.4 统计类各指标数据的格网化
    5.4.1 城市化各指标数据的格网化
    5.4.2 生态环境各指标数据的格网化
5.5 小结 第六章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评价分析
6.1 艾比湖流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定量评价
    6.1.1 艾比湖流域城市化定量评价
    6.1.2 艾比湖流域生态环境定量评价
6.2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定性分析
6.3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定量化分析
    6.3.1 状态与过程分析
    6.3.2 二元关系分析
    6.3.3 耦合协调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效应趋势预测
7.1 元胞自动机原理
7.2 BP神经网络模型
7.3 基于元胞自动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预测模型
    7.3.1 预测模型及分析方法选择
    7.3.2 城市化模型
    7.3.3 生态环境模型
7.4 艾比湖流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效应分析预测
7.5 小结 第八章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对策
8.1 制定科学的流域发展规划
8.2 加强自然植被的恢复和保护
8.3 加快边贸城市建设和发展
8.4 大力发展都市型农业和观光型农业
8.5 加快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步伐
8.6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
8.7 确保入湖水量,加强用水的管理
8.8 加大生态环境的监测和科研投入
8.9 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在环境中的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GSM数字移动通信系统
        1.1.1 功能和组成
        1.1.2 网络覆盖与频段
    1.2 移动通信基站
        1.2.1 基站组成与功能
        1.2.2 基站天线
        1.2.2.1 天线类型
        1.2.2.2 天线固定方式
        1.2.2.3 天线增益和方向性
        1.2.2.4 波瓣宽度
        1.2.2.5 天线的极化
        1.2.2.6 天线高度与覆盖范围
    1.3 移动基站电磁辐射特点
    1.4 选题背景与意义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概况
        1.5.1 国外研究概况
        1.5.2 国内研究概况
    1.6 监测项目和标准依据
        1.6.1 监测项目
        1.6.2 相关标准
        1.6.2.1 公众总的受照射剂量限值
        1.6.2.2 单个基站的电磁辐射管理限值
2 基站电磁辐射分布预测及防护距离推算
    2.1 研究对象和方法
    2.2 预测结果与分析
    2.3 安全防护距离推算
    2.4 讨论
3 基站电磁辐射空间分布规律研究
    3.1 水平方向分布规律研究
        3.1.1 研究对象和方法
        3.1.2 监测仪器
        3.1.3 结果与分析
    3.2 垂直方向分布规律研究
        3.2.1 研究对象和方法
        3.2.2 监测仪器
        3.2.3 结果与分析
    3.3 预测结果的复核
    3.4 讨论
4 基站周围电磁辐射分布统计研究
    4.1 研究对象和方法
    4.2 监测仪器
    4.3 结果与分析
    4.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研究生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7)基于GIS的车载环境电磁辐射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需求分析
    1.1 测量部分
    1.2 数据分析部分
    1.3 GIS和可视化部分
    1.4 电源部分
2 硬件系统
3 软件系统
    3.1 监测模块功能
    3.2 统计数据模块
    3.3 分析预测模块
    3.4 GIS和可视化模块功能
    3.5 地图属性模块功能
    3.6 管理模块
4 车载系统的特点
5 车载系统的应用

(9)基于状态框架和GIS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详细摘要 Abstract Extended
    Abstract 目录 图清单 表清单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意义 1.2
    相关领域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方案 1.4
    本章小结 2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理论研究 2.1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内涵与评价对象界定 2.2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理论基础 2.3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思路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状态框架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与模型研究 3.1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状态框架理论 3.2
    基于状态框架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过程 3.3
    本章小结 4
    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研究 4.1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边界确定方法 4.2
    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LUPEA
    单要素估算模拟与环境敏感性分区方法 4.3
    基于模糊AHP
    和熵权的多时态模糊物元构建 4.4
    本章小结 5
    邹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实证研究 5.1
    邹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及实施概况 5.2
    数据处理 5.3
    土地利用环境现状评价 5.4
    基于模糊AHP
    和熵值法的模糊物元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5.5
    土地利用规划方案调整和环境减缓措施 5.6
    本章小结 6
    主要结论及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之处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江西省城市室内环境电磁辐射水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调查方案
    2.1 调查依据
    2.2 调查内容和调查布点
        2.2.1 调查内容
        2.2.2 调查布点
    2.3 调查仪器和测量
    2.4 质量保证
        2.4.1 质量保证体系
        2.4.2 仪器比对
        2.4.3 质控措施
        (1) 人员培训。
        (2) 持证上岗。
        (3) 人员素质。
        (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讨论
    3.1 各城市调查结果
    3.2 不同类型室内环境调查结果
    3.3 室外环境对室内环境的影响
    3.4 室内灯具的影响
4 主要结论和建议

四、云南省电磁辐射污染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贺州市城区环境电磁辐射研究[D]. 曾意丹. 广西大学, 2015(03)
  • [2]云南省辐射环境监测体系现状及对策分析[J]. 罗晶,张慧. 环境科学导刊, 2015(03)
  • [3]济南市移动通讯基站周围电磁辐射污染研究[D]. 李红翠. 山东师范大学, 2015(09)
  • [4]变压器和输电线的电磁环境影响研究[D]. 陆东阁. 沈阳理工大学, 2014(03)
  • [5]基于格网GIS的艾比湖流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效应评价研究[D]. 卢斌(王莹). 西北大学, 2010(09)
  • [6]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在环境中的分布研究[D]. 王淑娟. 华中农业大学, 2010(06)
  • [7]基于GIS的车载环境电磁辐射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 周睿东,杨旭富,孔令丰,廖建华. 移动通信, 2009(24)
  • [8]《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创刊30年总目录(1980~2009年)[J]. 李瑞芬,高伟.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9(05)
  • [9]基于状态框架和GIS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 陈龙高. 中国矿业大学, 2009(05)
  • [10]江西省城市室内环境电磁辐射水平研究[J]. 万志勇,杨辛,张丽,徐昌仁,李莹. 辐射防护, 2008(01)

标签:;  ;  ;  ;  ;  

云南省电磁辐射污染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