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艺术教学深化绘画课程教学改革

倡导艺术教学深化绘画课程教学改革

一、提倡教学艺术,深化制图课的教学改革(论文文献综述)

王自清[1](2018)在《学科融合视域下的中小学体育育德研究》文中指出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体育在促进学生育德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体育以身体活动为主要手段,其中所蕴含、遵循的道德价值较为丰富。教育部高度重视体育的教化功能,提出要统筹体育、艺术和语文、历史、品德五科在综合育人方面的融合。由此多学科课程融合成为中小学生育德功能实现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趋势,如何梳理和有效构建体育学科育德内容体系,实现体育与其它学科融合的育德,这是新时期中小学体育工作所面临的课题和重大挑战。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文本分析法、行动研究法、数理统计法等,以学科融合为研究视角,对中小学体育育德的内容、实施路径、要求等进行理论构建,并对中小学体育育德现状进行有效分析,形成中小学体育育德的行动方案,为中小学体育贯彻立德树人探索有效路径。研究表明:1.所构建的中小学体育育德的内容体系主要分成四个维度:即国家认同、文化自信、社会责任和健康人格。国家认同维度包括:爱国奉献、国家荣誉、民族精神;文化自信维度包括:文化认知、文化传承、文化创新;社会责任维度包括: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友善互助;健康人格维度包括健康身心、团队精神、意志品质等。2.中小学体育育德内容体系的特征主要有规范性、系统性和创新性,实现中小学体育育德的路径是跨学科融合渗透。中小学体育育德内容实施的基本要求包括:文化育德:塑造校园体育文化体系、协同育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全程育德:小学、初中、高中体育育德衔接的一体化、实践育德:认知与行为的统一等。3.现行的体育课程标准及教材内容都设置了与体育育德有关的目标,但部分体育课程标准的育德目标内容缺乏系统性和层次性,育德目标的可操作性不足。4.大部分中小学体育教师认为,对中小学生进行体育育德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对体育育德的目标理解不够准确、没有掌握正确的途径和方法等,导致体育育德效果不尽人意。中小学校领导较为重视体育育德,但贯彻落实力度不够。5.行动研究实施的成效分析表明,基于学科融合的课堂教学目标设置充分体现了体育育德价值,学科教师育德的教学策略主要运用了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榜样学习等方法。6.行动研究的实施对学校领导层面的德育理念、学科融合的育德认知、学科教学与育德的关系等产生了较为积极的影响,促进学校领导更为重视体育育德的功能。行动研究有助于学科教师积极转变育德理念,有效树立“立德树人”、“学科融合”、“体育育德”等育德理念。行动研究对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学生对体育活动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意志品质、团结合作、遵守规则、竞争精神等有了更为清晰和积极的认知,体育品德素养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

贡亦军,周文波,吴红伟,沈丰,孙少华,胡洪生[2](2016)在《基于病区轮转的多病种全病程临床见习教学模式在外科见习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在外科见习中应用病区轮转的多病种全病程临床见习教学模式,以探索临床见习新模式。方法于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将2012级在校2个班级的临床专业本科学生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90人。研究组实施基于病区轮转的多病种全病程临床见习教学模式,对照组实施传统见习教学模式。学年结束后比较两组学生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技能操作考试成绩方面的差异。结果研究组学生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技能操作考试成绩[分别为(71.51±8.03)、(76.42±6.72)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分别为(67.70±7.25)、(71.89±8.1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病区轮转的多病种全病程临床见习教学模式遵循了临床见习教学规律,规范带教过程,提高带教艺术;有利于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且有利于教学相长,是一项有效的见习教学改革模式。

陈铭[3](2016)在《当代语文教育名家的课堂提问艺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1)而要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对话,就一定离不开课堂提问。但是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总是很难把握对话理论和提问技巧,部分教师的提问一味追求课堂形式的“开放”、“活泼”、“出新”,导致对话提问流于表面形式。针对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笔者对钱梦龙、魏书生、李镇西等七位当代语文教育名家的课堂提问艺术进行分析研究,试图挖掘他们在教学实施提问中设计问题、发问候答、发问叫答、发问理答、答后评价和引导提问的艺术。为广大一线语文教师提供一些理论反思和实践借鉴,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语文教学的建议,旨在改善教师教学实践的提问质量,发展教育教学理论。除了引言和结语,本文共分为五部分对当代语文教育名家的课堂提问艺术进行研究。第一部分是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提问。论述课堂提问的作用以及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第二、三部分以教学实践的视角,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研究语文教育名家的课堂提问艺术。其中,第二部分对语文教育名家课堂提问艺术进行宏观考察。考察提问的数量、提问的类型和提问的形式;第三部分对语文教育名家课堂提问艺术进行微观分析。分析教育名家在课堂提问实施中设计问题的艺术、发问候答的艺术、发问叫答的艺术、发问理答的艺术、答后评价的艺术以及引导提问的艺术。第四部分以教育理念的视角,对语文教育名家的提问艺术进行理性解读。在教育思想、教学目的、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总结关于提问艺术的共性规律。第五部分论述语文教育名家课堂提问艺术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余嫚[4](2014)在《新课改下的高中生物趣味教学探究》文中研究表明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关键的。具有趣味性的高中生物教学,可以为课堂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快乐、享受的生活体验,学生变得乐学、好学,学习质量也显着提升,这样有助于实现高效课堂。因此,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趣味教学,是需要我们探索和思考的一个课题。本文在概述趣味教学的起源及理论依据基础之上,对趣味教学和新课改下的高中生物趣味教学的内涵进行深入剖析,并通过对近年来趣味教学相关领域的应用进展进行总结概括,为探究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行趣味教学方法奠定了理论基础。高中生物的趣味教学要具有愉悦性、启发性、灵活性、艺术性等特性。本文笔者着重介绍了高中生物趣味教学的实施方法有:巧用诗句谜语引趣法、趣闻轶事增趣法、化解疑难比喻法、口诀谐音记忆法、幽默语言感染法、课外延伸拓展法、多媒体辅助法,并对每一种方法进行举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对比分析和问卷调查发现,趣味教学过程不仅能唤醒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而且让学生在课堂中焕发生命的活力与光彩,驱动他们主动参与学习中去,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笔者总结趣味教学的实施必须坚持的原则有:适应性原则、科学实用性原则、目的性原则、学生主体性原则、创新性原则。这样,教师的教学活动变得趣味横溢,学生在愉悦、和谐的氛围中主动参与学习,并在学习中体会快乐,实现真正的高效课堂。

倪佩菊[5](2013)在《思想政治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研究》文中认为聚焦课堂——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是近年来师生一起努力的方向,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其教育效果与新课程标准还存在着距离。本文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对思想政治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作了探索性研究。论文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相关概念界定、新课标对其目标要求和理论基础这三方面入手,在分析了课堂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现状及其对教学效果影响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情境、开展对话、渗透德育、习题教学阐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实施的策略并以典型案例加以说明。希望通过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的深入探讨,进行有效教学,实现新课程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让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能够产生愉悦的情绪情感,能够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以及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徐瀚[6](2013)在《论潘天寿书法教育思想及当代意义》文中指出书法是中国文化最具特色、最符合文化象征的代表,中国书法教育是书法艺术传承的重要方式,中国书法教育的问题不仅仅是教学的问题,还关系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在这个问题上,很多书者和教育工作者,都从不同的角度,阐述自己的见解。潘天寿作为第一个建立书法篆刻专业的教育者,不仅提出了合乎书法艺术发展规律的思想,而且身体力行实践了教学构想,推动了书法艺术的繁荣发展,特别是高等书法教育。反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他的书法教育思想对当代书法艺术及其教育有很大的启迪和指导作用。潘天寿围绕书法艺术的“民族性”为核心,重视传统书法学习,以人品和文化修养为内涵,跟随时代潮流,勇于创新,拓宽了传统艺术的发展空间。在教学过程中,他建立了“学于古,出于古,创于古”的教学理念,将书法艺术放置首位,寻求诗书画印的融合,为当代书法艺术的走向奠定了教学思想,同时他还成功地培养和影响了许多艺坛名宿,为中国书法艺术教育专业储蓄了优秀人才,推动着书法艺术的发展进程。本论文采用分析综合、文献研究的方法,结合中国书法教育历程、西方文化以及现代书法发展聚焦点,从历史的角度和现代的角度进行书法思想的剖析,期冀得到潘天寿书法教育思想的未来价值。现代中国书法艺术面临延续传统与开拓创新的两难选择,潘天寿的书法艺术民族观,为我们发扬传统和如何取舍现代元素,给予了思想澄清,这一点无论对艺术本身还是书法教育,都有其理论支撑作用。对于书法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因为发展时间比较短,还没有形成科学的系统化和理论化,进程比较缓慢,而且受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重“技”轻“意”,出现了不少弊端。潘天寿的书法分科教学、专业化、体系化教学思想,对当代书法教育提供了借鉴作用。现代社会呼吁书法教育的普及化,倡导书法艺术雅俗共赏,潘天寿书法教育思想具有很强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符合当代书法发展的必然过程。

张璐[7](2011)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筑构造”教学研究与探索》文中研究说明环艺设计专业是融合多学科、多领域的新学科,涉及范围和知识面极广,"建筑构造"是必开课程。本文针对艺术类院校,生源的基础和专业的侧重点不同,对原工科土建类"建筑构造"课程的教学大纲、内容、方法等进行较全面的修改和调整,以民用建筑为主,删去工业建筑、地基、饰面装修等部分,且调整各部分教学内容的学时,突出实践,布置涉及面广的施工图课程设计,使学生既熟悉了解了建筑构造,又深化了制图课,并为《材料与工艺》《室内设计》打好坚实的基础。

沈烈毅[8](2011)在《“公共性”·“艺术性” ——探究公共艺术与公共艺术教育之内核精神》文中研究说明“墨西哥壁画三杰”之一、伟大的公共艺术家狄亚哥·里维拉[Diego Rivera]曾说:“美的创造者必须体现对人民有价值的艺术,而我们艺术的最高目标,不同于表达个人愉悦,而是要为所有人民创造美,创造能够启蒙及激发战斗力的美。”这句话对于今天的公共艺术发展仍有指导作用,“为人民创造美”应是所有公共艺术从业者的最高奋斗目标。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上世纪90年代“公共艺术”进入中国并快速发展,以2007年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成立为端始,全国各地的艺术院校纷纷成立公共艺术院校或专业。而在这一派看似红火的表象下,却隐藏着众多值得我们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由于没有完全领会公共艺术的文化内涵,有人只是简单地将其视为放大版的架上雕塑,或者只是简单地考虑一下雕塑或壁画与周围环境的结合;公共艺术创作中及公共艺术教育中,“公共性”和“艺术性”孰重孰轻?一直是众人争议的焦点所在;在当前尚处于探索阶段,且面貌和理念都较为混乱的中国公共艺术教育中,究竟怎样的教学方式才有可能培育出适合未来社会发展的合格的公共艺术人才?这些都将是本文探讨的内容。

姚英[9](2011)在《小学农村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 ——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小教大专部美术教学为例》文中提出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正处于相对落后与低水平发展状态,很多农村小学甚至没有专业美术教师,再加上各方面美术教学资源配备不足,小学农村教师更加难于完成美术教学任务。在教学资源匮乏的情况下,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开发适合于小学农村美术课程的资源,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优质的美术教育,而且还可以传承民族与地区文化遗产,对于小学美术课程资源的研究也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小教大专部美术教学实践为研究对象,从农村美术教育的实施现状出发,对“小学农村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进行类比、分析和总结。第一部分,对“课程资源”与“美术课程资源”的概念与范畴作相关的阐释,并对当前小学农村美术课程资源的运用和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第二部分,在实施国家统一的美术课程的同时,对部分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和创新性开发,从小学农村美术课程人力资源的开发、小学农村民间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小学农村美术课程材料与设备资源的开发三部分展开论述。第三部分,主要关于如何将小学农村美术课程资源有效的进行实践,将从小学农村六年制本科定向师范生的培养、搭建城乡美术教师交流平台与搭建农村学生美术展示平台这三个方面来论述。以湖南第一师范小教大专美术教学实践为例,进行小学农村美术课程资源的探索与研究,相信只要美术教育研究工作者都来关注与重视农村美术课程资源,将会推动小学农村美术教育更好的开展与完善,从而使整个教育均衡有序的发展。

于猛[10](2007)在《雕塑教学浅谈 ——本校教学思考》文中研究表明从雕塑专业学院教育的现状与背景出发,从本学校的教学实践出发,结合当今雕塑艺术发展对学院教育的新要求以及雕塑艺术面向世界发展等因素,深入研究适应时代发展的教学意识与方法,解析学院雕塑教育的新目标,得出学院雕塑教育的基本思路。从而推动雕塑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推动对当代中国雕塑教学发展方向的思考。文章通过对美术院校雕塑教学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各学院雕塑教学中,重模仿人体,创作目的日益减少人文性与地域特点。因此,对雕塑语言创新的匮乏要在当代雕塑教学中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研究适应时代发展的教学意识与方法,结合作品和案例分析,提出课程的具体目的要求、实施办法、学术价值,将雕塑教学从基础训练、民族文化传承、材料的应用、艺术理念的培养等几个方面分别进行阐释。充分体现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一新时期课程结构的原则与特色,在研究新的教学意识与方法时,强调我们的基础教学应该着重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当代雕塑家所必需的综合能力,所以我们应全力为他们提供尽情发展的平台,帮助他们发现自己内在的艺术生命的潜能。使雕塑教学的重点由被动的教转到主动的学上来,最后形成积极的良好的创作氛围是雕塑教学的关键。

二、提倡教学艺术,深化制图课的教学改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倡教学艺术,深化制图课的教学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1)学科融合视域下的中小学体育育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核心概念
        1.2.1 德育
        1.2.2 育德
        1.2.3 体育育德
        1.2.4 中小学体育育德
        1.2.5 学科融合
        1.2.6 中小学体育学科与体育课程
    1.3 研究的理论基础
        1.3.1 儒家思想
        1.3.2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1.3.3 社会学习理论
        1.3.4 角色承担理论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假设、创新点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假设
        1.5.2 研究创新点
        1.5.3 研究路线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体育道德基础理论研究
        2.1.1 体育品德研究
        2.1.2 体育精神研究
        2.1.3 体育道德困境研究
    2.2 学校体育育德理论研究
    2.3 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育德研究
        2.3.1 体育课程标准育德研究
        2.3.2 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课程育德研究
        2.3.3 国际体育课程育德研究
    2.4 高校体育德育研究
    2.5 体育道德测量工具的研究
    2.6 发达国家体育德育价值研究
第3章 学科融合的中小学体育育德内容体系建构
    3.1 学科融合的中小学体育育德内容体系建构依据
        3.1.1 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3.1.2 国家教育政策的有力驱动
        3.1.3 全球化新时代的强烈呼唤
    3.2 体育育德与学科融合的关系
    3.3 审思:相关概念的逻辑联系
        3.3.1 有关体育育德的基本观点
        3.3.2 体育育德相关概念的辨析
    3.4 中小学体育育德的基本内容体系研究
        3.4.1 中小学体育的育德内容的来源分析
        3.4.2 中小学体育育德内容体系构建的原则
        3.4.3 中小学体育育德基本内容体系
        3.4.4 中小学体育育德内容体系特征
        3.4.5 学科融合:体育育德实施途径
        3.4.6 中小学体育育德内容实施要求
第4章 中小学体育育德现状研究
    4.1 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的育德分析
        4.1.1 课程性质(或课程定位)的育德分析
        4.1.2 课程理念的育德分析
        4.1.3 课程目标的育德分析
        4.1.4 教学内容的育德分析
        4.1.5 学习评价的育德分析
        4.1.6 影响课程标准育德功能实现的相关因素分析
    4.2 中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育德的认知
        4.2.1 体育课中进行育德的职责认同
        4.2.2 提升自身师德修养的认同
        4.2.3 不同类型教师的育德认同
        4.2.4 教学目标体现育德的认知
        4.2.5 校领导对体育育德的重视
        4.2.6 中小学体育育德实施途径分析
        4.2.7 影响体育育德的实施因素
第5章 学科融合的中小学体育育德行动研究及成效分析
    5.1 学科融合的中小学体育育德行动研究方案
        5.1.1 行动研究目标
        5.1.2 行动研究实施单位
        5.1.3 行动研究流程
        5.1.4 行动研究时间
    5.2 行动研究内容设计
        5.2.1 教学目标的育德内容
        5.2.2 课堂教学设计的原则
        5.2.3 学科融合的教学内容
        5.2.4 教学计划汇总
        5.2.5 教学实施要求
        5.2.6 行动研究风险
    5.3 学科融合的体育育德教学行动研究实施成效分析
        5.3.1 有效渗透体育育德,教学设计实现创新变革
        5.3.2 深化立德树人落实,学校领导重视体育育德
        5.3.3 积极转变育德理念,增强学科教师体育素养
        5.3.4 促进道德价值认知,提高学生体育品德素养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中小学体育育德现状调查问卷(体育教师)
    附录二 中小学体育育德现状调查问卷(学校领导)
    附录三 中小学体育育德访谈提纲(学校领导)
    附录四 中小学体育育德访谈提纲(名师基地学员)
    附录五 中小学体育育德教学访谈提纲(XJ学校领导)
    附录六 中小学体育育德教学访谈提纲(XJ学校学科教师)
    附录七 中小学体育育德访谈提纲(XJ学校学生)
    附录八 中小学体育名师基地学员访谈记录
    附录九 中小学校领导访谈记录
    附录十 XJ学校领导访谈记录
    附录十一 XJ学校学科教师访谈记录
    附录十二 XX学校学生访谈记录
    附录十三 XX学校学科教师的教学反思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当代语文教育名家的课堂提问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及写作意义
    (二)教育名家和教学课例的选取
        1.教育名家的选取
        2.教学课例的选取
    (三)研究现状
        1.对课堂提问的研究
        2.语文教育名家提问艺术及教学风格的研究
    (四)研究创新
    (五)研究方法
一、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提问
    (一)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提问的作用
        1.对学生学习的作用
        2.对教师教学的作用
        3.对师生双方的作用
    (二)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1.千篇一律的死问题
        2.漫无目的的泛问题
        3.明知故问的傻问题
        4.启而不发的宽问题
        5.急于求成的伪问题
        6.只答不评的空问题
二、语文教育名家课堂提问艺术的宏观考察
    (一)提问的数量
    (二)提问的类型
    (三)提问的形式
三、语文教育名家课堂提问艺术的微观分析
    (一)设计问题的艺术
        1.寻找恰当的“切入点”
        2.创新巧问
        3.层层追问
    (二)发问候答的艺术
        1.候答时间恰当
        2.候答氛围轻松
    (三)发问叫答的艺术
        1.叫答的全员性
        2.叫答的针对性
    (四)发问理答的艺术
        1.平等交流
        2.归纳要点
        3.继续追问
    (五)答后评价的艺术
        1.及时鼓励
        2.公正客观
        3.学生互评
    (六)引导提问的艺术
        1.氛围自由轻松
        2.预习引导提问
四、语文教育名家课堂提问艺术的理性解读
    (一)在教育思想上尊重学生独立的人格
    (二)在教学目的上培养学生提问质疑能力
    (三)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导向激发潜能
    (四)在教学内容上以问题为入口紧抓精要
    (五)在教学方式上以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
五、语文教育名家课堂提问艺术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一)学生提问比教师提问更有意义
    (二)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有价值
    (三)语言训练与情意唤醒齐驱并进
    (四)“主问题”与“子问题”相得益彰
    (五)以学情分析与教材钻研为基础
    (六)恒于教学研究,勤于课堂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新课改下的高中生物趣味教学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1.1 中国传统高中生物教学方式存在缺陷
        1.1.2 新课程标准对高中生物教学提出新要求
        1.1.3 实施趣味教学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有效手段
    1.2 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主要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趣味教学的起源
    2.2 趣味教学与新课改下的高中生物趣味教学内涵
    2.3 高中生物趣味教学的理论基础
        2.3.1 高中生物趣味教学的教育学基础
        2.3.2 高中生物趣味教学的心理学基础
    2.4 新课改下的趣味教学应用
    2.5 高中生物趣味教学的特性
        2.5.1 愉悦性
        2.5.2 启发性
        2.5.3 灵活性
        2.5.4 艺术性
3 新课改下高中生物趣味教学的实施
    3.1 高中生物趣味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3.2 新课改下的高中生物趣味教学方法探讨
        3.2.1 巧用诗句谜语引趣法
        3.2.2 趣闻轶事增趣法
        3.2.3 化解疑难比喻法
        3.2.4 口诀谐音记忆法
        3.2.5 幽默语言感染法
        3.2.6 课外延伸拓展法
        3.2.7 多媒体辅助法
    3.3 高中生物传统教学与趣味教学模式的案例对比与分析
    3.4 高中生物趣味教学的实施原则
        3.4.1 适应性原则
        3.4.2 科学实用性原则
        3.4.3 目的性原则
        3.4.4 学生主体性原则
        3.4.5 创新性原则
4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高中生物趣味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致谢

(5)思想政治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问题的提出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意义
    (二) 研究现状
        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内涵研究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现状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施途径及意义研究
    (三) 研究方法
    (四) 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理论概述
    (一) 概念界定和目标要求
        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内涵
        2、 新课标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要求
    (二) 理论基础
        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2、 布卢姆的情感目标分类理论
        3、 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 课堂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意识不强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形式化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操作比较困难
    (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缺失的影响
        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缺失阻碍学生的认知活动,不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缺失制约教师素养的提升,不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缺失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剧社会道德的滑坡
三、 有效实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策略
    (一) 创设情境,在生活体验中实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1、 生活化情境教育
        2、 情感性情境教育
        3、 探究性情境教育
        4、 主题性情境教育
    (二) 开展对话,在沟通交流中实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1、 构建对话情境——链接生活
        2、 关注对话氛围——平等共享
        3、 巧用“留白”艺术——深化对话
    (三) 渗透德育,在动态生成中实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1、 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2、 巧用生活中的道德案例
        3、 抓住生成性的德育资源
    (四) 习题教学,在感悟升华中实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1、 选择契合学生知识点的习题
        2、 运用能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习题内容
        3、 注重培养学生科学态度与创新精神的习题讲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记

(6)论潘天寿书法教育思想及当代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2 潘天寿书法教育思想形成因素
    2.1 中国书法教育演变历程
    2.2 潘天寿书法教育思想形成背景
3 潘天寿的书法教育思想
    3.1 讲究法度,辩证统一
    3.2 书法艺术的民族性
    3.3 学艺先为人
    3.4 书画同源,书为重
    3.5 中西拉开距离
4 潘天寿书法教育的教学模式
    4.1 入古临摹
    4.2 重视以学养书
    4.3 尊重教育对象差异性
    4.4 注重书法线条训练
5 潘天寿的书法教育思想对学院及其社会的影响
    5.1 对浙江美院及基础书法教育的影响
    5.2 对社会及书家的影响
6 潘天寿书法教育思想的未来价值
    6.1 当代书法艺术教育现状
    6.2 潘天寿书法教育思想的当代意义
7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7)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筑构造”教学研究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明确定位, 培养兴趣
二、修改大纲, 调整教材
    (一) 、学时分配。原文总学时“72学时”不变, 但各部分教学内容的具体学时分配作如下调整:
    (二) 、媒体使用。
    (一) 、民用建筑构造概论
    (二) 、建筑平、立、剖面设计的基础知识
    (三) 、墙体构造
    (四) 、楼层和地面构造
    (五) 、楼梯构造
    (六) 、屋顶构造
    (七) 、门窗构造
三、突出实践, 加强设计

(8)“公共性”·“艺术性” ——探究公共艺术与公共艺术教育之内核精神(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 研究对象、内容与基本脉络
    (三) 相关名词解释与界定
第一章 公共艺术的本质性特征
    第一节 公共性
        (一) 公共性的相关理论探析
        (二) 中国社会无"公共性"
        (三) 中国传统文化与公共意识之关系的研究
    第二节 公共艺术
        (一) "公共艺术"的相关理论探析
        (二) 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历史、现状和趋势
    第三节 公共性是公共艺术的根本
        (一) 共享性是公共艺术之核心
        (二) 当代艺术家对公共性的认知度和执行度
        (三) 公共艺术健康发展,需由法律法规建设作保障
第二章 公共艺术教育的实施
    第一节 公共艺术教育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一) 国内开设公共艺术专业的情况
        (二) 公共艺术专业教学当前的困境
    第二节 中国美院公共艺术学院公共空间艺术系的教学探索
        (一) 人才培养目标:提升公共意识,艺术专业素质与公众文化素质并重
        (二) 公共性为主导的公共空间艺术教学课程
        (三) "隐性"课程设置设想:参与社会、认识社会、服务社会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9)小学农村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 ——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小教大专部美术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本研究的意义及现状
    2.文献综述
第一章 美术课程资源
    1.1 美术课程资源概述
    1.2 小学农村美术课程资源现状调查
        1.2.1 湖南农村基础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1.2.2 湖南小学农村美术课程资源调查报告
第二章 农村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
    2.1 农村美术课程人力资源的开发
        2.1.1 小学农村美术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2.1.2 小学农村学生经验资源的开发
    2.2 民间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
        2.2.1 刺绣
        2.2.2 剪纸
        2.2.3 泥塑
        2.2.4 版画
    2.3 农村美术课程材料与设备资源的开发
第三章 小学农村美术课程资源的实践
    3.1 小学农村六年制本科定向师范生的培养
    3.2 搭建城乡小学美术课程资源的交流平台
        3.2.1 "国培计划"的交流平台
        3.2.2 网络博客交流平台
        3.2.3 美术作品展示平台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后记

(10)雕塑教学浅谈 ——本校教学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基础的训练
    一、具象基础
    二、抽象基础
    三、装饰基础
第二章、民族文化的传承
    一、何谓传统
    二、中国传统雕塑的艺术特征
    三、课程的安排
第三章、材料的应用
    一、材料语言
    二、材料课程
第四章、艺术理念的培养
    一、当代艺术的发展首先是艺术观念的发展
    二、艺术方向和个性的引导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四、提倡教学艺术,深化制图课的教学改革(论文参考文献)

  • [1]学科融合视域下的中小学体育育德研究[D]. 王自清. 上海师范大学, 2018(08)
  • [2]基于病区轮转的多病种全病程临床见习教学模式在外科见习中的应用[J]. 贡亦军,周文波,吴红伟,沈丰,孙少华,胡洪生. 现代医药卫生, 2016(17)
  • [3]当代语文教育名家的课堂提问艺术研究[D]. 陈铭. 辽宁师范大学, 2016(05)
  • [4]新课改下的高中生物趣味教学探究[D]. 余嫚. 河南大学, 2014(02)
  • [5]思想政治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研究[D]. 倪佩菊. 苏州大学, 2013(01)
  • [6]论潘天寿书法教育思想及当代意义[D]. 徐瀚. 重庆师范大学, 2013(S2)
  • [7]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筑构造”教学研究与探索[J]. 张璐. 艺海, 2011(08)
  • [8]“公共性”·“艺术性” ——探究公共艺术与公共艺术教育之内核精神[D]. 沈烈毅. 中国美术学院, 2011(04)
  • [9]小学农村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 ——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小教大专部美术教学为例[D]. 姚英. 湖南师范大学, 2011(12)
  • [10]雕塑教学浅谈 ——本校教学思考[D]. 于猛. 东北师范大学, 2007(05)

标签:;  ;  ;  ;  ;  

倡导艺术教学深化绘画课程教学改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