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谢型谷氨酸受体通过抑制细胞凋亡参与脑缺血耐受的诱导

代谢型谷氨酸受体通过抑制细胞凋亡参与脑缺血耐受的诱导

一、组代谢型谷氨酸受体通过抑制凋亡参与脑缺血耐受的诱导(论文文献综述)

汪戎锦[1](2021)在《基于代谢组学的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缺血性脑卒中作为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危害着全世界人类的健康,并以其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主要原因为凝结的血栓或栓子阻塞在脑动脉中使大脑供血受限从而引起氧气和营养的供应不足。刺五加叶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因其化学成分以及药效作用与刺五加根相似,被广泛用于脑血管疾病、缺血性心脏病等疾病的治疗。本实验室在前期的研究工作中筛选并制备了刺五加叶的主要活性组分,并采用药效学研究证明了刺五加叶具有抗氧化、抑制细胞损伤以及缺血性脑卒中的保护作用。然而,刺五加叶的化学成分复杂,在体内作用于多个靶点,致使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整体作用机制研究尚不够深入,目前缺乏系统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刺五加叶的开发及应用。代谢组学作为一种系统生物学研究方法,能够对内源性小分子的整体变化进行系统分析,逐渐成为揭示病机复杂疾病的发病机理,和多成分、多靶点药物作用机制的一种强有力工具。因此,本研究围绕脂质异常、神经损伤以及菌群失调等缺血性脑卒中的关键病理环节,采用基于质谱技术的多样本(血清、粪便、尿液、脑组织)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对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并阐明其科学内涵。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血清脂质组学及其神经保护作用研究首先对刺五加叶的主要活性组分进行基于UPLC方法的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刺五加叶的主要活性组分含有有机酸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和糖苷。其次,建立大鼠缺血性脑卒中疾病模型,并给予刺五加叶治疗四周。由于脂质异常、神经损伤、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是缺血性脑卒中发作的四个主要方面,本文围绕以上四个方面展开了研究。首先,采用基于UPLC-Q-TOF/MS的脂质组学方法,研究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大鼠血清脂质的代谢紊乱,以及刺五加叶的调节作用。利用UPLC-Q-TOF/MS采集刺五加叶给药四周后缺血性脑卒中大鼠血清样本的脂质代谢轮廓,结合Progenesis QI软件进行包括多元统计学分析、潜在脂质标记物鉴定以及通路分析在内的数据处理。共鉴定出27种脂质组学生物标记物,包括PC,PE,SM和TG类脂质,分布在各种脂质代谢途径中,包括甘油磷脂、亚油酸、α-亚麻酸、甘油脂、鞘脂和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结果表明,刺五加叶能够调节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脂质代谢紊乱。其次,针对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时的神经损伤过程,采用UPLC-TQ/MS对大鼠脑组织及血清中10种神经递质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缺血性脑卒中能够导致谷氨酸(Glu),天冬氨酸(Asp)等兴奋性氨基酸的过度释放,产生神经毒性,还能够增加γ-氨基丁酸(GABA)、五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多巴胺(DA)以及牛磺酸(Tau)的含量,并降低抑制性神经递质甘氨酸(Gly)以及神经炎症调节剂乙酰胆碱(Ach)的含量。而给予刺五加叶治疗后,能够使以上神经递质在脑组织和血清中的水平均向正常水平调节,说明其能够通过调节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的神经递质含量发挥保护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最后,通过MDA和SOD的定量分析,检测缺血性脑卒中后氧化应激程度,通过TNF-α,IL-6和IL-10的定量分析,检测炎症反应程度。结果表明,刺五加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机体的氧化应激和炎症损伤,从而减轻缺血性脑卒中对机体的损伤。从调节脂质代谢紊乱、神经损伤、氧化应激反应以及炎症反应等方面揭示了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2.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粪便代谢组学研究及其对微生物-肠-脑轴的影响微生物-肠-脑轴双向通讯系统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及预后相互关联,这种关联作用近年来逐渐引起科学家的广泛关注。本文采用基于UPLC-Q-TOF/MS的粪便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结合基于UPLC-TQ/MS的粪便胆汁酸靶向代谢组学方法,以及16S r RNA粪便菌群测序,研究了刺五加叶对缺血性脑卒中模型大鼠微生物-肠-脑轴的平衡作用。首先,利用UPLC-Q-TOF/MS采集刺五加叶治疗四周后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粪便样本的代谢轮廓,结合多元统计学分析筛选具有显着差异的潜在生物标记物,并进行通路分析,共鉴定出40个潜在的差异性生物标记物,主要涉及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途径、胆汁酸的生物合成途径、鞘脂代谢通路等。以上生物标记物的含量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具有显着的变化,而刺五加叶可以调节其含量以恢复正常状态。其次,基于UPLC-TQ/MS的靶向代谢组学方法对13种胆汁酸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时,大鼠粪便胆汁酸发生代谢紊乱,刺五加叶能够调节多种胆汁酸的含量,使其更加趋近于正常水平。最后,16S r RNA菌群测序结果表明,缺血性脑卒中可导致大鼠肠道内病原体富集,益生菌水平大幅降低,而刺五加叶能够使缺血性脑卒中大鼠体内病原体含量降低,同时增加益生菌水平。上述结果揭示了刺五加叶具有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微生物-肠-脑轴的调节作用,为阐明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奠定基础。3.刺五加叶通过对益生菌的调节作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验证选择能够被刺五加叶调节的益生菌给药缺血性脑卒中大鼠,验证给药刺五加叶后,益生菌水平的升高是发挥其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首先,培养罗伊氏乳酸杆菌以及丁酸梭菌并制备菌液,分别给予缺血性脑卒中大鼠以上两种菌液。经四周给药后,检测大鼠粪便的菌群组成。结果表明,与模型组比较,益生菌给药后的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粪便中菌群组成与含量产生较大变化,并与对照组大鼠粪便菌群组成更为相似。其次,采用基于UPLC-TQ/MS的定量方法检测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经益生菌给药后,脑组织中神经递质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给予两种益生菌后,具有神经毒性的神经递质含量降低,而具有神经调节作用的神经递质含量显着升高,更加趋近于健康大鼠。最后,通过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和脑组织中多种炎症因子IL-1β、IL-6、IL-10、TNF-α的含量和脑组织中MDA、SOD、COX-2、MAO的含量。结果表明,当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时,大鼠体内IL-1β、IL-6、TNF-α、MDA、COX-2和MAO含量显着升高,而IL-10和SOD含量显着降低。给予两种益生菌后,缺血性脑卒中大鼠体内以上指标的含量均能够被调节至正常水平,推测两种益生菌均能够通过减轻炎症及氧化应激损伤,对机体产生一定的保护作用。本研究验证了刺五加叶能够通过影响微生物-肠-脑轴的代谢,增加体内益生菌丰度,调节卒中引起的神经损伤、炎症反应以及氧化应激损伤,从而起到对机体的保护作用。4.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尿液代谢组学研究尿液样本能够准确、灵敏地反映机体的代谢变化,为代谢组学研究中最重要的生物样本。采用基于UPLC-Q-TOF/MS的非靶向尿液代谢组学方法对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并验证。采用UPLC-Q-TOF/MS采集大鼠尿液样本的代谢轮廓,结合Progenesis QI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筛选并鉴定潜在生物标记物,构建基因-酶-生物标记物代谢网络。本研究共筛选出42种在缺血性脑卒中疾病进程中具有显着变化的潜在生物标记物,经刺五加叶治疗后,38种生物标记物的含量变化能够被显着调节,涉及体内牛磺酸和次牛磺酸代谢通路、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通路、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途径、色氨酸代谢通路、酪氨酸代谢通路和嘧啶代谢途径等多种代谢途径的调节作用。最后,选择3种与以上通路相关的关键酶COX-2,NOS和MAO作为刺五加叶治疗的靶点酶,进行定量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大鼠经刺五加叶治疗后血清和脑组织中三种酶的含量与假手术组大鼠相似,证明了刺五加叶可以通过调节以上三种酶的含量发挥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本实验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并为刺五加叶的潜在治疗机制研究提供科学依据。5.基于高效同位素标记衍生化的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尿液代谢组学研究高效化学同位素标记(CIL)衍生化结合液质联用(LC-MS)的代谢组学方法是使用靶向特定官能团的试剂标记生物样本,使所有具有相同官能团的代谢物生成相应的衍生代谢物,在提高总体代谢组学覆盖率的同时,将同位素引入标记代谢物中,使重同位素试剂衍生的代谢产物作为轻同位素试剂衍生代谢物产物的内标,从而提高代谢产物的定性及定量精度。本研究采用基于CIL LC-MS的刺五加叶治疗大鼠缺血性脑卒中的尿液代谢组学方法,分别对胺/酚类亚代谢组和羧酸类亚代谢组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刺五加叶能够通过体内多种通路调节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的代谢紊乱,与传统尿液代谢组学研究结果相比,CIL LC-MS法筛选出了更多潜在生物标记物,并覆盖更多体内代谢通路,得到了覆盖率更广、定量更精准的代谢组学结果。同时,在每条通路中匹配到更多的具有显着差异的代谢产物,明确通路中上游化合物及下游产物的显着变化及机制,使针对各通路的研究更加全面。最终,从神经保护、调节能量代谢、抑制炎症损伤、拮抗氧化应激的角度对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系统阐述。进而为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提供更加全面的科学依据。综上所述,本论文采用基于大鼠血清、粪便、尿液以及脑组织多种生物样本的代谢组学方法,进行刺五加叶治疗大鼠缺血性脑卒中作用机制的系统研究。将尿液和粪便的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与血清脂质、脑组织神经递质以及粪便胆汁酸的靶向代谢组学研究相结合,明确刺五加叶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体内多种代谢通路的调节作用,对脂质紊乱的调节作用,以及对神经系统的保护作用。其次,通过对大鼠粪便的菌群分析和验证实验,阐述刺五加叶可能通过调节微生物-肠-脑轴双向通讯系统发挥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作用,推测刺五加叶增加肠道益生菌含量是其发挥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作用的关键因素之一。并采用基于高效同位素标记结合LC-MS的代谢组学方法,对体内胺/酚类亚代谢组及羧酸类亚代谢组进行全面分析,从神经保护、调节能量代谢、抑制炎症损伤、拮抗氧化应激的角度系统阐述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本研究结合先进的分析技术手段,探讨中药的作用机制,为阐明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中药作用机制的系统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路线。

程爱芳,张英杰,陶苗苗,徐鸣曙[2](2020)在《电针预处理对MCAO大鼠脑保护机制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卒中因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的特点,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受到重视。电针预处理可诱导缺血性卒中后脑缺血耐受。该文将从减轻炎症反应、抑制兴奋性氨基酸毒性、减少细胞凋亡和自噬、抗氧化应激、维持血脑屏障完整性5方面入手,总结归纳现有文献中电针预处理对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MCAO)大鼠作用机理,为今后电针预处理在临床的应用提供科学基础,以充分发挥其医学价值。

张宝瑜[3](2020)在《基于GluN2B/m-Calpain/p38 MAPK路径研究电针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神经保护机制》文中提出目的:以SD大鼠实验性大脑中动脉梗死再灌注为损伤模型,基于谷氨酸诱导神经元兴奋毒性损伤的分子生物学路径,探讨电针预处理脑保护作用的机制,为针刺防治脑血管病提供依据。方法:构建SD大鼠MCAO/R大脑中动脉梗死再灌注模型,大脑中动脉梗阻缺血90min后恢复灌注。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预处理组进行比较。末次干预后2h进行造模,造模后24h通过Garcia行为学评分评价大鼠神经运动机能、TTC染色评价脑梗死体积以及TUNEL阳性神经细胞染色计数评价各组脑细胞的保护效应。通过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胞外谷氨酸浓度。通过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双标染色观察海马GluN2B、m-Calpain、p38 MAPK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Garcia神经行为学评分显着降低(P<0.001),电针预处理能显着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行为学表现(P<0.01)。TTC染色提示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大脑出现明显的梗死灶(P<0.001),而电针预处理组的大鼠脑梗死体积百分比较单纯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大鼠有所减少(P<0.001)。脑缺血后,大鼠海马CA1区细胞凋亡较假手术组增加(P<0.05),与单纯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相较,电针预处理能够显着减少海马CA1区TUNEL阳性细胞的数量(P<0.001)。2.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海马神经元胞外谷氨酸浓度,发现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胞外谷氨酸浓度升高,而电针预处理组胞外谷氨酸浓度较单纯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大鼠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检测电针预处理对GluN2B受体的调控作用,发现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海马GluN2B表达升高(P<0.001),且海马CA1区GluN2B/NeuN共定位细胞增多;相比于单纯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电针预处理降低海马GluN2B表达(P<0.01),并减少海马CA1区GluN2B/NeuN共定位细胞。4.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海马神经元m-Calpain的表达及电针的调控作用,发现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海马m-Calpain表达升高(P<0.001),且海马CA1区m-Calpain/NeuN共定位细胞增多;相比于单纯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电针预处理降低海马m-Calpain表达(P<0.01),并减少海马CA1区m-Calpain/NeuN共定位细胞。5.Western Blot检测海马神经元p38 MAPK表达,发现各组大鼠t-p38表达水平之间无差异,但p-p38/t-p38比值观察p38磷酸化水平发现,与单纯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组大鼠相较,电针预处理能够显着降低海马p38 MAPK磷酸化水平(P<0.01)。结论:1.电针预处理可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延迟性神经保护作用。2.电针预处理的延迟性神经保护作用可能不能通过调节胞外谷氨酸浓度实现。3.电针预处理可以通过调节GluN2B蛋白表达,减少脑缺血再灌注引起的神经元损伤,在损伤级联反应的最上游起始点终止缺血性卒中诱导的兴奋毒性。4.电针预处理可下调海马神经元m-Calpain、p-p38 MAPK的表达,在电针脑保护中发挥重要效用,这可能是电针预处理抑制神经元凋亡分子生物学路径的下游机制。

张宝瑜,李礼,王冠然,宁文华,王洋,赵梦雄,王舒[4](2020)在《非药物预处理对脑缺血后兴奋毒性的调控作用》文中指出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过量释放引起的神经毒性是脑缺血后一系列级联事件发生的主要初始病理变化。非药物预处理可通过抑制缺血后兴奋毒性减轻神经损伤。将首先梳理脑区谷氨酸代谢过程,包括谷氨酸突触前生成和释放、突触间隙重摄取以及突触后与受体结合;然后围绕谷氨酸代谢过程中的作用位点对非药物预处理在兴奋毒性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为进一步研究非药物预处理对抗脑缺血后兴奋性氨基酸毒性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姜艺文[5](2019)在《选择性脑低温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时皮质SUMO化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经颈内动脉灌注低温生理盐水诱导的选择性脑低温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大脑皮质SUMO化的影响,为低温脑保护提供新的研究靶点。方法:将100只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8周龄,体重为200-250g,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四组:假手术组(S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组)、37℃生理盐水灌注组(N组)和选择性脑低温组(H组),每组25只。采用线栓法阻塞大鼠的右侧大脑中动脉(MCAO)来制备大鼠的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脑缺血2h后I/R组缓慢拔除线栓,恢复脑组织血流灌注。H组在拔除线栓即刻,由大鼠的右侧颈内动脉输注10-13℃生理盐水(100ml·kg-1·h-1),持续输注20分钟;N组以同样的速率输注37℃生理盐水,持续输注20分钟。S组仅分离大鼠的右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未予以线栓阻塞大脑中动脉。检测指标:大鼠于再灌注24h时采用干湿重法测定脑含水量以评估脑水肿的程度;于再灌注24h和48h时参照Zea Longa评分法进行神经功能缺陷评分,以评估大鼠神经功能损伤的程度;HE染色观察大鼠缺血侧大脑皮质组织的病理学形态变化;TUNEL染色检测缺血侧大脑皮质的细胞凋亡率,以评估细胞凋亡的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缺血侧大脑皮质SUMO特异性结合酶(Ubc9)、SUMO特异性蛋白酶3(SENP3)和结合状态SUMO2/3的表达水平。结果:(1)与S组比较,其余3组大鼠在再灌注24h时的脑含水量增加(P<0.01);与I/R组和N组比较,H组大鼠在再灌注24h时的脑含水量降低(P<0.05),I/R组与N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与S组比较,其余3组大鼠在再灌注24h和48h时的神经功能缺陷评分升高(P<0.01);与I/R组和N组比较,H组大鼠在再灌注24h和48h时的神经功能缺陷评分降低(P<0.05),I/R组与N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3)HE染色示与S组比较,其余三组细胞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核固缩和碎裂;与I/R组和N组比较,H组细胞核固缩和碎裂的程度减轻。(4)TUNEL染色示与S组比较,其余3组大鼠在再灌注24h和48h时的细胞凋亡率升高;与I/R组和N组比较,H组大鼠在再灌注24h和48h时的细胞凋亡率降低(P<0.05),I/R组与N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5)Western blot示与S组比较,其余3组大鼠在再灌注24h和48h时的Ubc9和结合状态SUMO2/3表达上调,IR组和N组SENP3表达上调,H组SENP3表达下调(P<0.01);与I/R组和N组比较,H组大鼠在再灌注24h和48h时的Ubc9和结合状态SUMO2/3表达上调,SENP3表达下调(P<0.05),I/R组与N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在本实验条件下,经颈内动脉灌注低温生理盐水诱导的选择性脑低温,可以减轻大鼠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脑水肿的程度、神经功能损伤、脑组织病理学损伤以及细胞凋亡的程度,减轻脑损伤,具有脑保护作用;(2)其可能的机制与其上调大脑皮质Ubc9及结合状态SUMO2/3表达,下调SENP3表达,增强大脑皮质SUMO化有关。

赵晓英[6](2019)在《MiR-132调控靶基因SOX2在电针神经保护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脑卒中(约4/5是缺血性脑卒中)是全球致残的主要因素,是我国成年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脑卒中幸存者常遗留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感觉障碍、运动障碍等神经功能缺陷,导致生活不能自理需要有人长期看护,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因此,亟待寻求有效的脑卒中防治措施,尤其是卒中后如何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陷,提高康复率和生存质量迫在眉睫。我们的前期研究表明电针预处理有效的减少了脑梗死容积,提高了神经行为学评分,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然而电针参与中枢神经系统调控,发挥作用的机制复杂,目前仍不完全清楚。微小RNAs(Micro RNAs,Mi RNAs)是一类由18-24个核苷酸组成的小分子非编码RNA,与大脑发育和功能密切相关,以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作用于靶基因发挥生物学效应。我们通过基因芯片筛查发现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缺血半暗带区有20种差异性表达的Mi RNAs,其中mi R-132的表达显着下调,且电针穴位治疗上调了脑缺血半暗带区mi R-132的表达水平。那么mi R-132的表达变化是否能够影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否能够影响电针治疗的效果,以及发挥作用的具体的机制是什么并不清楚。在本研究中,我们构建SD(Sprague-Dawley)大鼠大脑中动脉梗阻(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和原代神经元氧糖剥夺(Oxygen glucose deprivation,OGD)模型,利用基因转染、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方法,观察电针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缺血半暗带区mi R-132的表达变化。经过基因信息数据库查询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确定mi R-132的靶基因。探索mi R-132同靶基因结合在电针治疗中的作用及机制,并采用多种神经行为学方法进一步评估mi R-132的表达变化对电针穴位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行为学功能恢复的影响。本研究为缺血性脑卒中后神经功能恢复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干预靶点和新的治疗策略。【目的】1.观察电针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皮层半暗带区mi R-132的表达变化。2.观察mi R-132的表达变化在电针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发挥的作用。3.预测并确定mi R-132下游的靶基因及其mi R-132与靶基因结合在电针治疗中发挥作用的机制。4.通过多种神经行为学评估方法观察电针调控mi R-132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行为学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1.构建大鼠MCAO模型,大脑中动脉梗阻缺血90 min,恢复再灌注后24 h电针治疗,每天一次,30min/d,连续5 d。2.构建原代神经元OGD损伤模型,分离原代神经元,实施去氧去糖30min,复糖复氧24 h后评估。3.离体和在体转染脂质体包被的mi R-132 mimic和mi R-132 inhibitor调控mi R-132的表达水平。4.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 RT-PCR)检测原代神经元和皮层半暗带区中mi R-132的表达水平。5.双荧光素酶基因表达报告系统确定mi R-132的下游靶基因,用western blot检测其在原代神经元和皮层半暗带区的表达水平。6.用ELISA法检测细胞释放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的水平和CCK-8(cell counting kit-8)试剂盒检测细胞活力评估神经元的损伤程度。7.用免疫荧光标记神经突起(轴突:Tau,树突:MAP2,神经纤维:NF200)和靶基因表达,评估转染mi R-132 mimic和mi R-132 inhibitor后对OGD损伤的神经突起长度的影响。8.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2,3,5-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TTC)染色评估脑梗死容积,用Garcia评分量表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9.用前肢放置实验、肢体放置实验、身体侧摆实验、转轴实验评估电针调控mi R-132改善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1.电针治疗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上调了大鼠脑缺血半暗带区mi R-132的表达。Garcia评分显示:与Sham组比,MCAO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降低(P<0.001);而电针治疗显着提高了MCAO引起的神经功能评分的降低(P<0.01)。TTC染色结果显示:与Sham组比,MCAO组大鼠出现了明显的脑梗死(P<0.001);与MCAO组比,电针治疗降低了大鼠脑梗死容积(P<0.01)。QRT-PCR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MCAO组大鼠mi R-132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与MCAO组比,电针治疗显着增加了脑缺血半暗带区mi R-132的表达(P<0.01)。2.mi R-132参与电针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TTC染色结果显示:上调mi R-132表达,降低了大鼠缺血半暗带区脑梗死容积(P<0.01),Garcia评分显示增加了神经功能评分(P<0.01),而下调mi R-132的表达则部分逆转了电针治疗的有益的作用。上调原代神经元中mi R-132的表达,减少OGD损伤后原代神经元LDH释放水平(P<0.05),增加神经元的活力(P<0.05)。3.Mi R-132靶向抑制SOX2的表达参与电针的神经保护作用,促进OGD损伤后的神经突起生长。检索mi RNAs基因数据库筛选mi R-132可能的靶基因,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证实了mi R-132直接作用的靶基因是SOX2。Western blot结果进一步显示:mi R-132抑制缺血半暗带区SOX2蛋白的表达(P<0.01),下调mi R-132的表达,明显逆转了电针对SOX2的作用(P<0.05);mi R-132抑制OGD损伤后原代神经元中SOX2的表达(P<0.05);上调原代神经元中mi R-132的表达,靶向抑制SOX2,显着促进OGD诱导的神经突起生长,免疫标记的树突(P<0.001)、轴突(P<0.01)、神经纤维(P<0.001)长度增加。4.电针通过上调mi R-132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神经行为功能恢复。前肢放置实验结果显示:在MCAO后7 d、14 d、28 d,电针治疗显着降低了大鼠左侧前肢放置不成功的比率(P<0.05,P<0.01或P<0.001);肢体放置实验结果显示:在MCAO后7 d、14 d、28 d,电针治疗显着增加了大鼠肢体放置实验的评分(P<0.05或P<0.01);身体侧摆实验结果显示:在MCAO后7 d、14 d、28 d,电针治疗显着降低了大鼠左侧侧摆的发生率(P<0.05);转轴实验结果显示:在MCAO 14d、28 d,电针治疗显着增加了大鼠在转轴停留的时间(P<0.05),而下调mi R-132则逆转了电针治疗的这些有益的作用。【结论】电针治疗通过上调大脑皮层中mi R-132的表达靶向抑制SOX2,减轻神经元损伤,促进神经突起的生长,减少脑梗死容积,促进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行为功能恢复。本研究为电针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发挥的神经保护作用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为脑卒中的防治提供了新的作用靶点。

王蔚[7](2018)在《蛋白激酶D1在mGluRI兴奋引起的记忆障碍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了解诱导学习和记忆障碍的分子机制仍然是一个挑战。最近的研究表明,应用(S)-3,5-二羟基苯甘氨酸((S)-3,5-Dihydroxyphenylglycine,DHPG)可激活体外培养的海马神经元中第1组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etabo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s,m Glu Rs)m Glu R1和m Glu R5,引起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me receptors,NMDARs)的内吞,随后激活蛋白激酶D1(protein kinase D1,PKD1)。PKD1的活化可能在m Glu Rs1激活引起的学习记忆障碍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为此,本研究观察了m Glu Rs1激活后引起的行为学改变以及PKD1在此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以期待为学习记忆障碍的分子机制提供新的思路。目的:研究蛋白激酶D1在第1组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 Glu Rs1)激动后引起的学习记忆障碍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成年雄性Sprague Dawley大鼠300只(250-280g)进行行为学测试,194只用Morris水迷宫(Morris Water Maze,MWM)试验,106只用于新物体识别(novel object discrimination test,NOD)试验。应用大鼠脑立体定向仪在双侧海马CA1区(前囟向后3.14mm,左右各旁开2.0mm,垂直深度3.0mm)置入注射导管。将1组m Glu Rs拮抗剂6-甲基-2-(苯乙炔基)吡啶(6-Methyl-2-(phenylethynyl)pyridine,MPEP)、动力依赖性内吞抑制剂Dynasore或PKD1抑制剂CID755673注入双侧海马CA1区(每侧2μL,5 min),并应用si RNA敲减(Knock down)抑制PKD1表达,在MWM和NOD试验中观察行为学改变。体外培养海马神经元,应用免疫沉淀(Immunoprecipitation)和免疫印迹(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海马神经元受DHPG干预后PKD1的表达。应用慢病毒介导转染PKD1 sh RNA抑制神经元的PKD1表达,检测PKD1基因敲减对表面剩余NMDAR内吞和磷酸化的影响。结果:在MWM试验中,大鼠双侧海马CA1区注入DHPG(50μM,2μL)后出现了记忆障碍,并呈现出浓度依赖性。DHPG在体内的作用将持续2d左右。在MWM训练阶段给药前各组逃避潜伏期无显着差异(P>0.05)。给药后,与较ACSF(人工脑脊液,artificial cerebrospinal fluid)组相比,DHPG组到达平台的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在MWM空间探索实验中,DHPG组穿越原平台的次数较ACSF对照组也明显减少(P<0.05)。应用MPEP和CID755673预处理,可以减轻DHPG引起的记忆损害。在NOD试验中,与对照组相比,DHPG组大鼠对新物体的偏好指数下降(P<0.05),物体识别记忆能力受损,给予发动蛋白内吞抑制剂dynasore以及应用PKD1 si RNA基因敲减后,与对照组相比,大鼠仍表现为对新物体的偏好行为,说明MPEP和抑制PKD1能阻断由DHPG引起的记忆损害。体外实验的Western-blot结果提示,海马神经元受DHPG干预后磷酸化PKD1(p-PKD1)表达明显增加,应用发动蛋白内吞Dynamin抑制肽可阻断p-PKD1表达的增加,说明NMDAR内吞可激活PKD1。应用PKD1 sh RNA基因敲减,不影响海马神经元NMDAR的内吞,但可阻止NMDAR内吞引起的表面NMDAR丝氨酸磷酸化的增加。结论:第1组代谢性谷氨酸受体激动剂DHPG可以引起大鼠的记忆障碍,PDK1在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PKD1下调剩余(非内吞)表面NMDAR的活性有关,这可能为学习记忆形成机制提供新的思路。

毛海峰[8](2017)在《运动与虎纹毒素-Ⅰ对慢性脑缺血小鼠的干预作用与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慢性脑缺血是指长时期的脑部血流灌注不充分,是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BD)、老年性/早老性痴呆(AD)和血管性痴呆(VD)等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共同病理过程,最终可导致持久或进展性的认知与神经功能障碍,对病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研究发现缺血性脑损伤与Ca2+信号转导异常导致胞浆Ca2+浓度升高有密切关系。虎纹捕鸟蛛是分布于越南、缅甸以及我国广西、海南、云南等地的珍稀蛛种,其中含量最多的是虎纹蜘蛛毒素-I(HWTX-Ⅰ),生物学活性研究表明HWTX-Ⅰ能够选择性地作用于N型钙离子通道,从而抑制神经元突触前膜释放递质而阻断神经传导,是一种新型的N型钙离子通道阻断剂,并已发现HWTX-Ⅰ在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中具有较强的神经保护作用。体育运动在预防疾病和改善生活质量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作用,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作为功能性康复治疗手段,在多种慢性疾病动物模型上,有明显抗组织器官损伤的保护作用。本研究构建了小鼠慢性脑缺血模型,采用有氧运动和HWTX-Ⅰ尾静脉注射进行单独及联合干预,通过检测Notch信号通路相关因子、钙超载及神经修复相关因子的表达,探讨其可能的分子机制,为脑缺血疾病的有效治疗提供理论与实验依据,同时对脑组织与血液相关因子mRNA的差异表达进行对比,探讨两种不同组织mRNA表达的相关性及对脑组织mRNA等进行测序分析,为相关疾病的监测与治疗提供新的思路。目的:探讨有氧运动与HWTX-Ⅰ对慢性脑缺血损伤的影响及小鼠脑和血液Notch通道相关细胞因子Notch1、Jagged1、NICD及钠钙交换蛋白NCX1、突触素SYP、钙结合蛋白CaBP-D28k mRNA组织差异性表达水平、脑组织mRNA差异分析及其与慢性脑缺血损伤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小鼠慢性脑缺血模型,70只小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M组)、HWTX-Ⅰ组(脑缺血后尾静脉注射HWTX-Ⅰ,H组)、有氧运动跑台组(TM组)、HWTX-Ⅰ结合跑台运动联合干预组(H+TM组)、有氧运动游泳组(SW组)、HWTX-Ⅰ结合游泳运动联合干预组(H+SW组)、假手术组(仅进行手术不结扎右颈总动脉,SO组)。分组3天后TM组、H+TM组、SW组、H+SW组进行有氧运动,每周6次,共5周,H组、H+TM、H+SW组组隔日尾静脉注射(0.05ug/g体重)一次HWTX-Ⅰ,30天共注射15次,于分组后即刻、运动第五周末进行Clark神经功能评分。实验结束后,小鼠禁食过夜,处死动物,眼球取血并分离出脑组织。采用Clark神经功能评分检测小鼠局灶神经功能和一般神经功能情况;通过全脑外观解剖学观察缺血侧脑组织萎缩及缺血灶的外观情况;运用Nissl染色对各组小鼠缺血侧脑组织进行形态学观察;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检测小鼠血清NSE、S100B浓度;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脑组织Notch1、Jagged1、NICD、NCX1、SYP、CaBP-D28k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PCR)技术检测脑组织和血液中Notch1、Jagged1、NCX1、SYP、CaBP-D28k mRNA差异表达;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脑组织mRNA进行测序,筛选特异性地在运动过程中分泌差异较大的脑组织mRNA分子。结果:1)尼氏染色形态学显示:模型对照组小鼠大脑皮质神经细胞空泡明显、深染、大量核固缩、核坏死,有明显的神经元丢失;HWTX-Ⅰ组大脑皮质神经细胞空泡不明显、部分细胞核及尼氏体清晰可见;跑台组皮质神经细胞空泡较明显,有明显的神经元丢失,但优于模型对照组;HWTX-Ⅰ+跑台组皮质神经细胞空泡较少,细胞核染色浅,神经元丢失少;游泳组皮质神经细胞空泡较明显,但少于模型对照组,深染、少部分核固缩、有明显的神经元丢失,但好于模型对照组;HWTX-Ⅰ+游泳组皮质神经细胞空泡依然较多,核固缩较明显,部分深染,但细胞核清晰,细胞质中尼氏体清晰且边集,染色深,神经元丢失少。2)模型对照组小鼠右侧大脑萎缩明显,两种方式的运动对小鼠脑部缺血侧血流的增加有正向作用,毒素与运动联合干预的效果更加明显;毒素与运动联合干预延缓了缺血黄斑的形成。3)各干预组的Clark神经功能评分均好于模型对照组。4)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跑台组、游泳组、HWTX-Ⅰ+游泳组血清NSE蛋白含量差异均有非常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HWTX-Ⅰ+游泳组血清S100B蛋白含量差异具有非常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5)免疫组化及Realtime-PCR检测显示:与模型组比较,HWTX-Ⅰ组、HWTX-Ⅰ+跑台组、HWTX-Ⅰ+游泳组小鼠脑组织Notch1、Jagged1 mRNA表达较模型组出现上调(P<0.05或P<0.01),Notch1、Jagged1、NICD蛋白表达较模型组出现上调(P<0.05或P<0.01),但跑台组和游泳组的蛋白与mRNA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HWTX-Ⅰ组比较,HWTX-Ⅰ+跑台组的Notch1和Jagged1蛋白表达出现上调(P<0.01),HWTX-Ⅰ+游泳组的Jagged1和NICD蛋白表达出现上调(P<0.01),HWTX-Ⅰ+游泳组的Notch1、Jagged1 mRNA表达出现上调(P<0.05)。HWTX-Ⅰ组、跑台组、HWTX-Ⅰ+跑台组和HWTX-Ⅰ+游泳组突触素mRNA的表达较模型组均出现上调(P<0.05或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各干预组的突触素蛋白表达均出现上调,HWTX-Ⅰ组、跑台组脑组织突触素蛋白含量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HWTX-Ⅰ+跑台组、HWTX-Ⅰ+游泳组差异具有非常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HWTX-Ⅰ+跑台组、HWTX-Ⅰ+游泳组与HWTX-Ⅰ组的NCX1 mRNA和蛋白表达较模型组出现上调(P<0.05或P<0.01)。HWTX-Ⅰ+跑台组、HWTX-Ⅰ+游泳组的CaBP-D28k mRNA的表达较模型组出现上调(P<0.05),HWTX-Ⅰ+跑台组、HWTX-Ⅰ+游泳组与HWTX-Ⅰ组的CaBP-D28k蛋白表达较模型组出现上调(P<0.05)。6)小鼠血液中Notch1、Jagged1、Ncx1 mRNA的表达量均较脑组织中的表达量低(P﹤0.05),在两者中的表达具有中度的相关关系(r>0.5)。7)通过高通量测序共得到18714个基因,游泳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的共有650个,上调183个,下调467个,并按功能及与脑缺血和运动的关系分为通道相关因子类、信号传递相关因子类、代谢相关因子类、炎性相关因子类、应激相关因子类等五类。结论:1)有氧运动与HWTX-Ⅰ对慢性脑缺血损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2)HWTX-Ⅰ的神经保护机制可通过钙结合蛋白-D28k、突触素等及经典的Notch信号通路介导。有氧运动的神经保护机制可通过上调SYP表达来促进脑缺血后突触的发生与重塑。3)Notch1、Jagged1和Ncx1因子及650个差异基因有可能成为慢性脑缺血治疗的新靶点和/或标记物。

李潇潇,卢圣锋,朱冰梅,傅淑平[9](2016)在《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与缺血性脑中风及针刺的调整作用》文中研究表明兴奋性氨基酸毒性是脑缺血损伤级联反应产生,最终导致脑细胞坏死与凋亡的初始动因。针刺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的有效性在临床治疗和动物实验中都得到了肯定,但其作用机制仍处于研究与探索中。本文以谷氨酸为代表,通过总结针刺治疗对其离子型(NMDA/AMPA)受体、代谢型受体(mGluRs)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干预作用,介绍电针抗缺血性脑中风兴奋性氨基酸毒性的研究现状,为深入认识针刺抗缺血性脑损伤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郭珊珊,戴佳茹,陆阿明,罗丽[10](2016)在《运动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运动具有神经保护作用,但其机制仍远未阐明。近年研究表明,作为缺血预适应的特殊手段,运动预处理能诱导脑缺血耐受,具体机制包括:促进血管和神经再生、调节炎症反应、抑制谷氨酸及其受体过度激活、保护血脑屏障、抑制氧化应激和凋亡、改善纹状体功能、激活神经胶质细胞等,从而减少了缺血后神经元损伤和脑梗死体积。深入研究运动的神经保护作用,特别是运动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的机制,将为预防和康复缺血性脑中风提供新的思路,同时也为在缺血性脑中风危险人群/患者中推广、应用运动疗法提供理论依据。

二、组代谢型谷氨酸受体通过抑制凋亡参与脑缺血耐受的诱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组代谢型谷氨酸受体通过抑制凋亡参与脑缺血耐受的诱导(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代谢组学的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缺血性脑卒中
        1.1.1 缺血性脑卒中概述
        1.1.2 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机制及主要病理环节
        1.1.3 缺血性脑卒中与肠道菌群的关系
        1.1.4 缺血性脑卒中常用药物
    1.2 刺五加叶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1.2.1 刺五加叶概述
        1.2.2 刺五加叶主要化学成分
        1.2.3 刺五加叶主要药理作用
    1.3 代谢组学
        1.3.1 代谢组学概述
        1.3.2 代谢组学研究方法
        1.3.3 脂质组学研究方法
        1.3.4 代谢组学在缺血性脑卒中研究中的应用
        1.3.5 基于高效同位素标记衍生化的代谢组学研究
    1.4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血清脂质组学及其神经保护作用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药品、试剂及仪器
        2.1.2 刺五加叶主要活性组分的制备及成分分析
        2.1.3 缺血性脑卒中大鼠模型建立
        2.1.4 样品采集及处理
        2.1.5 组织病理学检查
        2.1.6 血清脂质代谢轮廓采集
        2.1.7 数据分析
        2.1.8 基于UPLC-TQ/MS的神经递质定量分析
        2.1.9 基于UPLC-TQ/MS的神经递质定量分析方法学考察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刺五加叶主要活性组分成分分析
        2.2.2 组织病理学检查
        2.2.3 血清脂质组学代谢轮廓分析
        2.2.4 血清脂质组学潜在的生物标记物鉴定
        2.2.5 血清脂质组学通路分析
        2.2.6 神经递质定量研究
        2.2.7 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水平研究
    2.3 小结
第3 章 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粪便代谢组学研究及其对微生物-肠-脑轴的影响
    3.1 实验部分
        3.1.1 药品、试剂及仪器
        3.1.2 缺血性脑卒中大鼠模型建立
        3.1.3 样品采集及处理
        3.1.4 粪便代谢轮廓采集
        3.1.5 数据分析
        3.1.6 基于UPLC-TQ/MS的大鼠粪便胆汁酸定量分析
        3.1.7 粪便菌群的16S r RNA测序
    3.2 结果与讨论
        3.2.1 粪便非靶向代谢组学代谢轮廓分析
        3.2.2 粪便非靶向代谢组学潜在的生物标记物鉴定
        3.2.3 粪便非靶向代谢组学通路分析
        3.2.4 基于靶向代谢组学的大鼠粪便胆汁酸的定量研究
        3.2.5 刺五加叶对大鼠粪便菌群组成的影响
    3.3 小结
第4章 刺五加叶通过对益生菌的调节作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验证
    4.1 实验部分
        4.1.1 药品、试剂及仪器
        4.1.2 菌群培养及菌液制备
        4.1.3 缺血性脑卒中大鼠模型建立
        4.1.4 样品采集及处理
        4.1.5 粪便菌群的16S r RNA测序
        4.1.6 大鼠脑组织中神经递质的含量测定
        4.1.7 炎症因子及氧化应激等生化指标检测
    4.2 结果与讨论
        4.2.1 益生菌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粪便菌群组成的影响
        4.2.2 益生菌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脑组织中神经递质水平的影响
        4.2.3 益生菌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脑组织及血清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4.3 小结
第5章 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尿液代谢组学研究
    5.1 实验部分
        5.1.1 药品、试剂及仪器
        5.1.2 缺血性脑卒中大鼠模型建立
        5.1.3 样品采集及处理
        5.1.4 尿液代谢轮廓采集
        5.1.5 数据分析
        5.1.6 ELISA法对通路分析进行验证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尿液非靶向代谢组学代谢轮廓分析
        5.2.2 尿液非靶向代谢组学潜在的生物标记物鉴定
        5.2.3 尿液非靶向代谢组学通路分析
        5.2.4 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对体内代谢通路的影响验证
    5.3 小结
第6章 基于高效同位素标记衍生化的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尿液代谢组学研究
    6.1 实验部分
        6.1.1 药品、试剂及仪器
        6.1.2 缺血性脑卒中大鼠模型建立
        6.1.3 样品采集及处理
        6.1.4 尿液样本同位素标记衍生化
        6.1.5 尿液代谢轮廓采集
        6.1.6 数据分析
    6.2 结果与讨论
        6.2.1 尿液高效同位素标记衍生化代谢组学代谢轮廓分析
        6.2.2 尿液高效同位素标记衍生化代谢组学潜在的生物标记物鉴定
        6.2.3 尿液高效同位素标记衍生化代谢组学结果的科学解释
    6.3 小结
第7章 结论
本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电针预处理对MCAO大鼠脑保护机制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减轻炎症反应
    1.1 白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
    1.2 小胶质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
2 抑制兴奋性氨基酸毒性
    2.1 调节谷氨酸受体
    2.2 调节谷氨酸转运体
3 减少细胞凋亡与自噬
    3.1 减少神经细胞凋亡
    3.2 调节细胞自噬
4 抗氧化应激
5 维持血脑屏障完整性
6 讨论

(3)基于GluN2B/m-Calpain/p38 MAPK路径研究电针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神经保护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电针预处理对大鼠实验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脑保护效应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第二部分 电针预处理对大鼠实验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兴奋毒性的调控作用
    实验一 电针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胞外谷氨酸浓度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实验二 电针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GluN2B受体的调控作用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第三部分 电针预处理促进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元保护的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讨论
    1 卒中病理生理概述
    2 “预处理”
    3 实验配穴及针刺参数探讨
    4 结果讨论
    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兴奋毒性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及针刺干预研究进展
    NMDA受体和神经元生存信号通路
    NMDA受体和神经元死亡信号通路
    针刺治疗兴奋毒性的机制研究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非药物预处理对脑缺血后兴奋毒性的调控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谷氨酸代谢及缺血后谷氨酸兴奋毒性产生过程
2 谷氨酸的调节位点
    2.1 突触前——谷氨酸释放
    2.2 突触间隙——谷氨酸重摄取
    2.3 突触后——谷氨酸与受体结合
3 非药物预处理调节脑缺血后兴奋毒性
    3.1 缺血预处理
    3.2 运动预处理
    3.3 电针预处理
4 总结与展望

(5)选择性脑低温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时皮质SUMO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分组
        2.2 模型建立
        2.3 制备标本
    3 脑含水量测定
    4 神经功能缺陷评分
    5 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学形态改变
    6 TUNEL染色检测细胞凋亡率
    7 Western Blot法检测Ubc9、SENP3 及结合状态SUMO2/
    8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选择性脑低温降低大鼠脑含水量
    2 选择性脑低温降低大鼠神经功能缺陷评分
    3 选择性脑低温减轻脑组织病理学损伤
    4 选择性脑低温降低大鼠细胞凋亡率
    5 选择性脑低温上调Ubc9 表达水平
    6 选择性脑低温下调SENP3 表达水平
    7 选择性脑低温上调结合状态SUMO2/3 表达水平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MiR-132调控靶基因SOX2在电针神经保护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第一部分 电针治疗对脑缺血区miR-132 表达的影响
    1 材料
        1.1 主要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仪器和材料
        1.3 主要试剂
    2 方法
        2.1 构建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MCAO模型)
        2.2 假手术(Sham)模型构建
        2.3 实验分组
        2.4 电针穴位治疗
        2.5 神经功能评估
        2.6 TTC染色评估脑梗死容积
        2.7 总RNA的提取
        2.8 qRT-PCR检测
        2.9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电针治疗减轻大鼠MCAO引起的神经功能损伤
        3.2 电针治疗减轻MCAO引起的脑梗死容积
        3.3 电针治疗上调脑缺血半暗带区miR-132表达水平
    4 讨论
第二部分 miR-132 在电针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1 材料
        1.1 主要实验动物
        1.2 主要实验仪器和材料
        1.3 主要试剂
    2 方法
        2.1 构建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MCAO模型)
        2.2 假手术(Sham)模型构建
        2.3 电针穴位治疗
        2.4 原代神经元培养
        2.5 原代神经元OGD损伤模型构建
        2.6 原代神经元脂质体转染
        2.7 大鼠侧脑室置管及注射
        2.8 侧脑室脂质体转染液配置
        2.9 实验分组
        2.10 神经功能评估
        2.11 TTC染色评估脑梗死容积
        2.12 总RNA提取
        2.13 qRT-PCR检测
        2.14 细胞毒性检测——LDH释放实验
        2.15 细胞活力检测——CCK-8 实验
        2.16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miR-132 mimic和 inhibitor调控MCAO诱导的大鼠脑梗死区的miR-132 表达
        3.2 miR-132 参与电针治疗减轻大鼠MCAO引起的神经功能缺陷
        3.3 miR-132 参与电针治疗减轻MCAO引起的大鼠脑梗死容积
        3.4 miR-132 减轻OGD诱导的原代神经元损伤
    4 讨论
第三部分 miR-132 靶向调控SOX2 在神经保护中的作用
    1 材料
        1.1 主要的实验动物和细胞
        1.2 主要的实验仪器及材料
        1.3 主要的实验试剂
    2 方法
        2.1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miR-132 的靶基因
        2.2 原代神经元培养
        2.3 原代神经元OGD损伤模型构建
        2.4 原代神经元脂质体转染
        2.5 实验分组
        2.6 Western blot目的蛋白检测
        2.7 免疫荧光染色
        2.8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miR-132 直接作用的靶基因是SOX2
        3.2 miR-132 靶向调控OGD损伤后原代神经元中SOX2 的表达
        3.3 miR-132 靶向调控MCAO诱导的大鼠脑缺血半暗带区SOX2 表达
        3.4 miR-132 靶向调控SOX2 改善OGD后的原代神经元树突损伤
        3.5 miR-132 靶向调控SOX2 改善OGD后的原代神经元轴突损伤
        3.6 miR-132 靶向调控SOX2 改善OGD后的原代神经元神经纤维损伤
    4 讨论
第四部分 电针通过上调miR-132对MCAO后的神经行为功能恢复的作用
    1 材料
        1.1 主要的实验动物
        1.2 主要的实验仪器和材料
        1.3 主要的实验试剂
    2 方法
        2.1 构建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2.2 假手术(Sham)模型构建
        2.3 实验分组
        2.4 电针穴位治疗
        2.5 大鼠侧脑室置管及注射
        2.6 前肢放置实验
        2.7 肢体放置实验
        2.8 身体侧摆实验
        2.9 转轴实验
        2.10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电针穴位治疗上调miR-132 改善MCAO后大鼠本体感觉和触觉功能
        3.2 电针穴位治疗上调miR-132 改善MCAO后大鼠的运动、感觉、反射和平衡功能
        3.3 电针穴位治疗上调miR-132 改善MCAO后大鼠的局部运动功能
        3.4 电针穴位治疗上调miR-132 改善MCAO后大鼠的运动、协调和平衡功能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7)蛋白激酶D1在mGluRI兴奋引起的记忆障碍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蛋白激酶 D 家族在神经系统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对照及英文缩写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8)运动与虎纹毒素-Ⅰ对慢性脑缺血小鼠的干预作用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运动与HWTX-Ⅰ对慢性脑缺血小鼠的干预效果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对象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1.4 动物模型构建
        2.1.5 实验动物分组
        2.1.6 给药方案
        2.1.7 运动方案
        2.1.8 Clark神经功能评分
        2.1.9 组织取材与处理
        2.1.10 全脑外观观察与缺血区测量
        2.1.11 石蜡切片制备
        2.1.12 Nissl染色
        2.1.13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2.1.14 质量控制
        2.1.15 统计学分析
    2.2 实验结果
        2.2.1 Clark神经功能评分情况
        2.2.2 全脑外观观察与缺血侧黄斑灶比较
        2.2.3 Nissl染色形态学观察
        2.2.4 小鼠血清酶联免疫吸附测定结果
    2.3 讨论
        2.3.1 KM小鼠慢性脑缺血损伤模型
        2.3.2 Clark神经功能评分
        2.3.3 全脑外观观察与缺血侧黄斑灶比较分析
        2.3.4 Nissl染色形态学变化
        2.3.5 小鼠血清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分析
3 运动与HWTX-Ⅰ对慢性脑缺血小鼠干预作用的机制探讨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对象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1.4 动物模型构建
        3.1.5 实验动物分组
        3.1.6 给药方案
        3.1.7 运动方案
        3.1.8 组织取材与处理
        3.1.9 石蜡切片制备
        3.1.10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3.1.11 脑组织总RNA提取
        3.1.12 血液总RNA提取
        3.1.13 反转录
        3.1.14 Real-time PCR反应
        3.1.15 质量控制
        3.1.16 统计学分析
    3.2 实验结果
        3.2.1 小鼠脑组织Notch1、Jagged1、NICD、NCX1、SYP、CaBP-D28k蛋白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3.2.2 血液及脑组织Notch1、Jagged1、NCX1、SYP、CaBP-D28k mRNARQ值检测结果
    3.3 讨论
        3.3.1 Notch信号通路相关因子表达分析
        3.3.2 钙相关因子表达分析
        3.3.2.1 钠钙交换蛋白NCX1的表达分析
        3.3.2.2 突触素SYP的表达分析
        3.3.2.3 钙结合蛋白CaBP-D28k的表达分析
4 慢性脑缺血标志物筛选及测序差异分析
    4.1 脑组织与血液中已测因子mRNA表达的相关性探讨
        4.1.1 实验结果
        4.1.2 讨论
    4.2 脑组织mRNA的高通量测序差异分析
        4.2.1 实验对象
        4.2.2 主要试剂
        4.2.3 主要仪器
        4.2.4 动物模型构建
        4.2.5 实验动物分组
        4.2.6 运动方案
        4.2.7 高通量测序
        4.2.8 高通量测序差异表达结果
        4.2.9 结果分析
        4.2.9.1 通道相关因子
        4.2.9.2 信号传递相关因子
        4.2.9.3 代谢相关因子
        4.2.9.4 炎性相关因子
        4.2.9.5 应激相关因子
5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科研情况
致谢

(9)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与缺血性脑中风及针刺的调整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兴奋性氨基酸毒性
2 谷氨酸受体与缺血性脑中风
3 针刺对谷氨酸受体的调节作用
4 针刺对星形胶质细胞的作用
5 小结

(10)运动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运动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的机制
    1.1 促进血管再生
    1.2 促进神经再生
    1.3 调节炎症反应
    1.4 抑制谷氨酸及其受体过度激活
    1.5 保护血脑屏障
    1.6 抑制氧化应激
    1.7 抑制脑细胞凋亡
    1.8 改善纹状体功能
    1.9 激活神经胶质细胞
2 总结和展望

四、组代谢型谷氨酸受体通过抑制凋亡参与脑缺血耐受的诱导(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代谢组学的刺五加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作用机制研究[D]. 汪戎锦. 吉林大学, 2021(01)
  • [2]电针预处理对MCAO大鼠脑保护机制的研究进展[J]. 程爱芳,张英杰,陶苗苗,徐鸣曙. 上海针灸杂志, 2020(09)
  • [3]基于GluN2B/m-Calpain/p38 MAPK路径研究电针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神经保护机制[D]. 张宝瑜.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3)
  • [4]非药物预处理对脑缺血后兴奋毒性的调控作用[J]. 张宝瑜,李礼,王冠然,宁文华,王洋,赵梦雄,王舒.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20(09)
  • [5]选择性脑低温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时皮质SUMO化的影响[D]. 姜艺文. 青岛大学, 2019(02)
  • [6]MiR-132调控靶基因SOX2在电针神经保护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D]. 赵晓英.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9(06)
  • [7]蛋白激酶D1在mGluRI兴奋引起的记忆障碍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D]. 王蔚. 南京医科大学, 2018(06)
  • [8]运动与虎纹毒素-Ⅰ对慢性脑缺血小鼠的干预作用与机制研究[D]. 毛海峰.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1)
  • [9]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与缺血性脑中风及针刺的调整作用[J]. 李潇潇,卢圣锋,朱冰梅,傅淑平. 针刺研究, 2016(02)
  • [10]运动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研究进展[J]. 郭珊珊,戴佳茹,陆阿明,罗丽.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16(03)

标签:;  ;  ;  ;  ;  

代谢型谷氨酸受体通过抑制细胞凋亡参与脑缺血耐受的诱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