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物电子陶瓷材料的微波加工研究

氧化物电子陶瓷材料的微波加工研究

一、氧化物电子陶瓷材料的微波处理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凡铭[1](2021)在《铝粉/木塑复合材料SLS结制件力学性能及微波后处理研究》文中指出选择性激光烧结(Selected Laser Sintering,SLS)采用分层叠加的原理,借助于计算机辅助设计,利用粉体的烧结来制造三维实体零件。而开发高性能、高附加值的材料以制备具有良好的尺寸精度及力学性能的SLS制件是该技术发展的关键之一。木塑复合材料是一种新型的SLS材料,因其低成本、高尺寸精度及可降解性等优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由于烧结过程中木粉与高分子界面结合性差及其非致密堆积的特性而存在的孔隙率高、强度低问题限制其广泛的应用。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将微量(0.1%-2%)的微米级铝粉作为增强体加入木塑复合材料中,并针对铝粉/木塑复合粉末进行SLS工艺参数优化;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微波后处理工艺应用到铝粉/木塑SLS制件中,以期进一步提高铝粉/木塑SLS制件的力学性能。本文选用聚醚砜树脂(PES)作为高分子基体,利用松木粉和6061铝合金粉末作为填充材料,通过机械混合的方式制备了不同铝粉含量(0.1%-2%)的铝粉/木塑复合粉体,并通过选择性激光烧结制备了铝粉/木塑SLS制件;分析铝粉/木塑复合材料的烧结机理,并制备不同含量的铝粉/木塑SLS制件,对其进行力学测试;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复合粉体SLS制件的微观组织形貌。实验结果表明:制件的力学性能随铝粉含量的升高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而制件的致密度及烧结颈大小的变化规律与其力学性能变化规律相同;当铝粉含量为0.1 wt.%时,力学性能最佳,其抗拉强度及抗弯强度分别增加了 33.9%及130.36%。这可能是由铝粉良好的导热性能及铝粉对激光的反射耦合作用所致。分别对木塑SLS制件及铝粉含量为0.1wt.%的铝粉/木塑SLS制件进行微波处理,并通过微观组织观察分析微波处理对铝粉/木塑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强化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微波辐照对纯木塑SLS制件几乎无效,而对铝粉/木塑SLS制件力学性能有明显的提升作用。当微波功率为中火(385W)时,经5s的微波处理后试件的抗拉强度及抗弯强度分别增加了 19.72%及8.6%。通过对断口形貌分析可知:经过微波处理后,制件的断口变得更加致密,PES与木粉及铝粉的相容性也有所改善。这可能是由于微米级金属导体(铝粉)在微波辐照下产生的热效应将近界面区PES基体二次熔化,形成了更好的木粉-铝粉-PES界面结合。为进一步完善铝粉/木塑SLS制件微波处理的工艺参数,通过力学性能测试和微观组织观察,探究不同铝粉含量、微波处理时间、微波功率对铝粉/木塑复合材料制件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三个参数的增加,制件的力学性能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进一步将微波后处理的最优工艺参数确定为:当铝粉含量为0.1 wt.%时,中高火(539W)、15s,此时力学性能达到最佳,其抗拉强度为9.9MPa,其增幅达到39.4%;而其抗弯强度为16.8MPa,其增幅为31.25%。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作为选择预热温度的依据,并通过实验确定复合粉体激光烧结最佳的工艺参数。实验证明:适当提高激光功率及预热温度可以增加制件的力学性能。当预热温度为83℃,激光功率为15W时,制件的抗拉强度及抗弯强度分别达到10.6MPa 和 18.3MPa。本文的研究为生物质材料的SLS应用提供可行的方案,并为高分子及其复合材料的激光烧结提供可行的思路,将适量的铝粉加入木塑复合材料,并利用微波-导体放电概念,将微波辐射应用于铝粉/木塑SLS制件后处理中。结果证明,该方法对于SLS制件力学性能有着明显的提升作用。该方法具有低廉的成本及简单的工艺,为SLS可用材料的研发及其后处理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和基础数据,对促进SLS木塑复合材料的产业化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价值,也为创新木材高效利用方式探索一条新的途径。

孙旭东[2](2020)在《原位生成非氧化物增强低碳滑板的研究》文中认为为减少滑板在连铸过程中对洁净钢的增碳污染,采用粒径小、力学性能优异的石墨烯纳米片作为纳米碳源来提高碳在滑板中分散性,既降低了铝锆碳滑板的碳含量,又提高滑板的强度且不降低滑板的抗热震性和抗侵蚀性。为获得廉价的石墨烯纳米片,探索了球磨膨胀石墨制备廉价石墨烯纳米片的工艺,并将石墨烯纳米片作为碳源引入到铝锆碳滑板中,系统研究了石墨烯纳米片对低碳烧成滑板性能、物相组成和微观结构的影响,讨论了原位生成碳化硅晶须增强低碳滑板的机理,研究了亚微米级单质硅粉作为抗氧化剂对低碳铝锆碳滑板性能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优化微波法制备膨胀石墨工艺,获得了1 g体积达201 mL的优质膨胀石墨,将其与球形刚玉粉共磨制备出石墨烯纳米片,采用XRD、SEM、EDS、TEM和AFM等测试手段对石墨烯纳米片进行了微观形貌分析。XRD表明通过球磨制备出石墨烯纳米片的石墨(002)晶面特征峰强度与市售石墨烯纳米片的特征峰强度接近,球磨工艺制备有利于石墨片层的剥离;SEM结合EDS表明石墨烯纳米片在复合粉中分散良好,包裹在球形刚玉表面或夹杂其间,其边缘翘起片层的厚度可达3 nm;TEM表明球磨制备的石墨烯纳米片呈现出带有一定翘曲褶皱的半透明薄片状,边缘厚度约有20层石墨烯,层间间距约为0.335 nm;AFM表明球磨制备石墨烯纳米片的整体横向尺寸大于1μm,片层厚度约8.7 nm。研究了石墨烯纳米片对低碳铝锆碳滑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石墨烯纳米片能够填充滑板中的微细孔隙,促进颗粒间碳化硅晶须的形成,有效提升滑板的体积密度、耐压强度和抗热震性能。但当石墨烯纳米片的加入量大于孔隙填充量时,游离于孔隙之外的石墨烯纳米片阻隔了滑板中耐火颗粒物料直接结合程度,导致低碳烧成滑板致密化困难并失去部分强度。当加入1.5wt%的石墨烯纳米片刚玉复合粉后,滑板既有较好的抗氧化性,其强度和抗热震性能也显着提高。研究了亚微米级单质硅粉对低碳铝锆碳滑板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亚微米级单质硅粉能促进滑板的致密化,有利于石墨烯纳米片的结构演变和碳化硅物相的原位生成,能有效提高滑板的耐压强度和抗折强度。但当亚微米级单质硅加入量超过临界值时,使滑板压制成形时致密困难,导致其强度受到影响。当加入1.5wt%亚微米级单质硅粉为抗氧化剂时,烧成低碳滑板的抗氧化性能等同于含有4wt%微米级单质硅粉的滑板,滑板的耐压强度和抗折强度也略有提高。

张云逸[3](2020)在《孔结构对镶嵌金属多孔炭涂层型整体式催化剂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整体式催化剂是目前为止全世界用量最大的一类催化剂。我们对基于多孔炭涂层的整体式催化剂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开创了一种不同于传统制备方法的镶嵌金属多孔炭涂覆整体式催化剂。由此获得的活性组分镶嵌在多孔炭涂层内部,该结构完全改变了活性组分与多孔炭涂层之间的相互作用,表征结果显示处于镶嵌结构的活性组分分散均匀,颗粒尺寸均一。因此,活性组分具备非常高的稳定性,催化剂无需预还原即可使用,并在催化加氢反应中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但是,镶嵌金属多孔炭涂层型整体式催化剂也并非尽善尽美。例如,由于活性组分镶嵌于多孔炭内部,如果该处炭材料未能形成多孔炭结构或未能充分形成多孔炭结构,将极大地限制包覆在其中的活性组分发挥其催化性能,从而降低了活性组分的利用率。研究发现,炭化温度是影响多孔炭结构形成与发育的主要因素,提高炭化温度有助于多孔炭结构的形成与发育,但过高的炭化温度会引起多孔炭结构坍塌,造成活性组分团聚。因此,非常有必要在较低炭化温度下,对采用其它物理-化学方法促进多孔炭结构的进一步发育和完善进行研究,并在更广泛的催化加氢反应中考察镶嵌金属多孔炭涂层型整体式催化剂的性能。在本文中,选择糠醇树脂作为多孔炭涂层前驱体,过渡金属镍作为活性成分,堇青石蜂窝陶瓷作为载体,经聚合、涂覆、固化、炭化等步骤制备了一系列镶嵌镍多孔炭涂覆蜂窝陶瓷整体式催化剂。并进一步采用添加扩孔剂和微波辐射处理的方式对多孔炭涂层的孔结构进行调整。在此基础上,通过N2-物理吸附、TG、XRD、TEM、XPS、拉曼光谱、FT-IR、XRF、元素分析、TPD等表征手段研究了多孔炭涂层孔结构改性对整体式催化剂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并在芳硝基化合物连续化催化加氢反应中评价了上述整体式催化剂的性能。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当以聚乙二醇(PEG)作为扩孔剂时,适量的中等分子量的PEG可以促进多孔炭结构的发育,表现为多孔炭涂层BET比表面积提高,微孔和介孔孔容增加,这有助于更多镶嵌在多孔炭涂层内部的金属镍暴露。在以正丁醇为溶剂的对氯硝基苯选择性加氢反应中,PEG改性的镶嵌镍多孔炭涂覆蜂窝陶瓷整体式催化剂表现出更优异的催化性能。(2)当以微波辐射对固化后的整体式催化剂进行改性处理时,在中等微波输出功率(200 W)以及短时(1.5 min)处理下可以促进多孔炭结构的发育,表现为多孔炭涂层BET比表面积提高,微孔和介孔孔容增加,这有助于更多镶嵌在多孔炭涂层内部的金属镍暴露。在以正丁醇为溶剂的对氯硝基苯选择性加氢反应中,微波辐射处理改性的镶嵌镍多孔炭涂覆蜂窝陶瓷整体式催化剂表现出更优异的催化性能。但是,过高的微波输出功率或过长的微波处理时间会对多孔炭结构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3)镶嵌镍多孔炭涂覆蜂窝陶瓷整体式催化剂同样适用于以水为溶剂的对硝基苯甲酰谷氨酸钠加氢反应。与负载镍多孔炭涂覆蜂窝陶瓷整体式催化剂相比,镶嵌镍整体式催化剂表现出更高的催化活性、稳定性和操作便利性。

余芬[4](2020)在《以ZnO为代表的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其在抗菌与降解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作为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的基础,纳米材料已成为当今最热门的研究主题之一。纳米材料因其独特的体积效应、表面效应和量子尺寸效应,在声、光、电、磁等方面呈现优异的性能。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生物检测、药物递送、植入材料、医学成像和环境治理等领域中。本文合成了一系列以ZnO为代表的功能型纳米材料,并重点研究了它们的理化性质以及它们在抗菌及降解中的应用。本文包括两大部分,具体研究内容如下:一、ZnO在抗菌和牙齿美白中的应用1.1利用原子层沉积(atomic layer deposition,简写为ALD)法制备了两种不同的最外层原子层(锌原子和氧原子)的ZnO纳米薄膜,并利用3D打印评价系统定量评价了不同类型最外层原子对ZnO薄膜抗菌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最外层原子层的ZnO对不同菌种的抑制作用也不同。以锌原子为最外层的ZnO纳米薄膜(简写为ZnO-Zn)对革兰氏阴性的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简写为E.coli)有较好的抗菌效果。相反,以氧原子为最外层的ZnO纳米薄膜(简写为ZnO-O)对革兰氏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简写为S.aureus)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此外,我们还从Zn2+逸出、氧空位浓度、光催化活性和细菌的基因表达等方面对这两种ZnO纳米薄膜的抗菌机理进行了系统探讨。1.2设计并开发了一种基于ZnO-BC的集固有的抗菌性能、光热杀菌性能和抗毒素作用于一身的三重功能杀菌系统。该系统可通过化学联合光热的疗法,协同杀灭细菌,对细菌感染进行有效治疗。此外,由于该系统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可通过负载具有抗炎和抗毒素作用的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简写为DXMS),减轻毒素对机体的伤害,抑制炎症反应。体外和体内的实验均表明,该系统可有效清除败血症中常见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此外,结合其近红外响应特性,可实现在指定部位释放药物,加速细菌的清除和机体的快速恢复。1.3利用用微波诱导法制备了一系列高比表面积、低能带隙的ZnO。这些ZnO可以在较低强度的长波长的暖光下激发活性。本文以牙齿美白为例,首次将ZnO的光催化性能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同时,利用具有高生物安全性的黄光作为ZnO的激发光源。结果表明,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有效的吸附牙齿表面的色素,还可以在黄光下有效分解牙齿表面及深层附着的色素。这一发现将ZnO在光催化领域的应用拓展到了环境和能源领域之外,并在生物医学领域开辟了许多新的机遇。二、3D打印结合纳米原位输送技术的开发与应用2.1利用3D打印技术,设计并优化了基于拇指大小的绿色燃料驱动微型马达(thumb sized motor,简写为TSM),以探索其在水污染中的原位修复作用。为了保证水体修复效果,我们在TSM中加入了四个功能单元:用于驱动的绿色燃料、用于引导方向的磁性纳米四氧化三铁(Fe3O4)、用于高效吸附污染物的超轻气凝胶和特殊驯化的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简写为B.subtilis)。当TSM到达污染区域时,会自动释放枯草芽孢杆菌来降解污染物,并通过气凝胶选择性吸附污染物,达到原位修复水体的目的。2.2合成了肠溶性胶囊包裹的磁性纳米颗粒(enteric-coated magnetic nanoparticles,简写为EMNPs),并提出了一种新的生物医学工程概念来实现营养物质吸收的实时调节。磁性纳米颗粒(magnetic nanoparticles,简写为MNPs)通过肠溶性胶囊的包裹,可避免胃酸的腐蚀,从而能够顺利到达小肠部位。到达小肠后,胶囊逐渐溶解,在小肠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同时释放MNPs。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MNPs的震动会促进小肠的蠕动,可减少碳水化合物的吸收,达到减肥的目的。此外,EMNPs可减少酒精吸收,并通过促进肠道蠕动的方式加速酒精代谢,起到解酒的作用。

海韵[5](2020)在《硫化物矿物/石墨烯复合电极材料的微波法制备》文中提出过渡金属硫化物,由于其无毒、低成本、理论容量高等优点,近年来已成为较有前景的锂离子电池负极候选材料。通过材料尺寸纳米化和与碳材料复合的方法可以有效改善过渡金属硫化物体积变化大和电导率低等缺点。在目前的众多研究中,硫化物负极材料都是通过化学方法合成,合成条件相对复杂,耗时长、成本高。自然界中的天然硫化物矿物具有种类多、储量丰富、成本低等优点,以硫化物矿物为原料,可以有效降低硫化物负极材料的成本。在本论文中,以天然硫化物(辉钼矿和闪锌矿)为原材料,通过简单快速的微波冲击合成了硫化物纳米颗粒/石墨烯复合材料,并对比了不同制备条件对其物理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获得了具有优良电化学性能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本论文不仅为降低电池材料成本提供了可能的解决方案,同时也为天然矿物的高附加值利用提供了新思路。论文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以辉钼矿(MoS2)为原料,通过表面改性静电吸引的方式与氮掺杂石墨烯复合,再进行微波处理得到一种辉钼矿/氮掺杂石墨烯复合材料(MoS2/NG)。该材料呈花团簇结构,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更高机械强度。相比原矿复合材料的循环性能明显提升,200圈循环后MoS2/NG-MW样品的放电比容量为454.4mAhg-1,其库伦效率保持在98%以上。(2)以辉钼矿为原料,通过微波冲击的方法成功制备了纳米辉钼矿/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MoS2/rGO),讨论了不同原料配比及不同微波条件对合成样品成分、物相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冲击可以短时间内有效地减小材料尺寸,微波前后MoS2物相没有发生变化,在超短时间内粒径由微米级变为纳米级,且纳米颗粒均匀负载在还原氧化石墨烯片层上。同时,还原氧化石墨烯表面官能团的减少,使复合材料的导电性得到增强。因此,相比于原矿,这种经微波处理的电极材料的倍率及循环性能均得到显着提升。此外,结合非原位XRD和SEM分析,探讨了放电-充电过程中MoS2的储锂机理。(3)以天然闪锌矿(ZnS)为原料,通过微波冲击成功制备了不同原料比例的纳米闪锌矿/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ZnS/rGO),讨论了不同原料配比及不同微波条件对合成样品成分、物相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冲击后ZnS颗粒的粒径减小三个数量级以上,并均匀负载在还原氧化石墨烯片层上。微波前后ZnS的成分没有发生改变,但高温骤冷的条件使得部分闪锌矿结构向纤锌矿结构转变。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纳米ZnS/rGO复合材料相比ZnS原矿电极的电化学性能显着提升。(4)提出了冷冻干燥+微波处理制备基于石墨烯的纳米复合电极材料的新方法。经冷冻干燥后的复合材料具有三维网络结构,有利于后续微波的吸收,极大地提高了微波冲击的效果。该种方法制备出的纳米颗粒粒径小,且在石墨烯基体上分布均匀。

崔延红[6](2020)在《微波后处理SLS碳纳米管/木塑强化机理及力学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选择性激光烧结(Selected Laser Sintering,SLS)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CNT)/木塑复合材料由于烧结过程中烧结粉末的非致密堆积的特性而存在的孔隙率高、强度低等问题,限制其应用范围。为了进一步提高强度,通常需要对CNT/木塑SLS制件进行后处理工艺。而目前常用的SLS木塑复合材料后处理方法是渗蜡和渗树脂,两种方法虽能够提高其力学性能,但工艺复杂、成本高。本文为解决CNT/木塑SLS制件的力学性能低、孔隙率高等问题,首次将微波处理工艺应用到CNT/木塑SLS制件中,创新性地提出一种工艺简单、低能耗、低成本的后处理方法,用于提高CNT/木塑SLS制件的力学性能。本文以力学性能作为CNT/木塑SLS制件微波处理的评价标准,分别对PES基体、木塑复合材料、CNT/木塑复合材料进行微波处理,得出微波处理的强化机理。结果表明微波处理时间为2s时,CNT/木塑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有很大提升,而相同条件下微波处理的不含CNT的聚合物与木塑复合材料性能都几乎没有变化。为进一步优选CNT/木塑SLS制件微波处理的工艺参数,探究不同微波处理时间、功率对CNT/木塑复合材料制件的力学性能和微观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微波处理时间的增加,CNT/木塑复合材料制件力学性能先增加后减小,其中10s微波处理达到最大值,其弯曲强度可以提高64.2%;随着微波功率的增加,CNT/木塑复合材料制件力学性能先增加后减小,其中功率为中低火时制件力学性能最佳。为验证微波处理对CNT/木塑SLS制件的作用,探究微波处理对石墨烯-碳纳米管/木塑SLS制件力学性能和微观组织的影响,发现微波处理可以提高石墨烯-碳纳米管/木塑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其中石墨烯与碳纳米管质量比为1:1时,微波处理对其作用最明显,其弯曲强度可提高76%。本文对促进激光增材制造木塑复合材料的产业化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价值,也为创新木材高效利用方式探索一条新的途径。

石智凯[7](2020)在《陶瓷电容器用导电银浆的微波烧结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生产各类电子元器件的基础材料,电子浆料是一种涵盖了电子技术、化工技术和材料技术的新型功能材料,具有节能、高效和环保等特点。其中导电银浆应用最广、用量最大,在电子工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烧结是电子浆料生产应用中的重要工艺过程之一,工业规模生产采用带式烧结炉进行电极烧结,烧结周期为45~60min,烧结周期过长容易造成能源浪费。微波烧结是利用微波具有的特殊波段与材料的基本细微结构耦合而产生热量,利用材料在电磁场中的介质损耗使其材料由内而外整体均匀加热至烧结温度而实现致密化的一种材料烧结工艺的新方法,具有以下优点:(1)加热速度快,烧结时间短,高效节能;(2)烧结温度降低;(3)能够改进烧结材料的显微结构,提高各项性能。本文以陶瓷电容器银电极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银浆中玻璃相的组成、玻璃软化点筛选及添加量变化,研究银浆中的玻璃相对微波烧结工艺影响;分别采用常规烧结与微波烧结工艺,改变烧结的峰值温度、烧结时间等参数制备银电极,通过对银电极的表面形貌、截面形貌、导电性、可焊性以及附着力的检测分析,研究微波烧结工艺对银电极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对三种不同组成玻璃粉的软化点测试及对应银电极的性能检测分析,筛选确定软化点为600℃的G2玻璃粉为实验银浆玻璃相,并确定其最佳添加量为3%。(2)常规烧结过程中有机载体能够完全挥发,但在微波烧结炉中烧结时,有机载体中的乙基纤维素挥发不完全,残留有少量碳的氧化物。(3)实验中较好的常规烧结工艺参数:峰值温度为800℃下,升温时间18min,峰值保温时间10min,降温时间17min,烧结得到的银电极性能较好,导电性为32.98mΩ,附着力为1.39kg。(4)微波烧结工艺采用碳化硅片辅助烧结可以明显缩短烧结时间。论文实验中较好的微波烧结工艺参数:采用碳化硅辅助加热,烧结频率固定为2.45GHz,烧结功率为1000W,烧结峰值温度为800℃,烧结时间33min制备银电极性能较好,导电性为28.73mΩ,可焊性和耐焊性最好,附着力为1.90kg。(5)与常规烧结相比,微波烧结能够明显缩短烧结时间,银膜与陶瓷基体之间的温度梯度较小,且银电极的导电性增强,致密度和附着力提高。

王同生[8](2019)在《高炉用电煅煤基炭砖中高导热网络的构筑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炭砖是炼铁高炉炉缸炉底部位的重要耐火材料,其寿命决定着高炉的一代炉役。随着高炉强化冶炼技术的发展,高炉炉缸炉底部位工作环境日益严苛,要求高炉炭砖具有较高的导热系数。对于提高炭砖的导热系数,人们往往是通过引入高导热物质,如采用人造石墨取代传统电煅煤;也有报道在炭砖制备过程中添加硅粉,并复合引入铝粉或硅微粉等,利用高温下原位形成大量的AlN、Al3C4和SiC等高导热陶瓷相填充气孔来提高炭砖的导热系数。然而,目前高炉炭砖仍以电煅煤基炭砖为主,大量引入人造石墨必然会造成炭砖成本大幅度上升。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电煅煤基炭砖的导热系数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论文首先通过热活化处理电煅煤,提高其石墨化度和反应活性,促进电煅煤参与反应生成大量碳化硅晶须,提高炭砖导热系数;其次,通过在电煅煤骨料表面和树脂结合剂中负载催化剂,高温下催化裂解树脂碳生成碳纳米管,优化骨料与基质间的界面结合,降低界面间的传热热阻,从而改善炭砖的导热系数;再次,在炭砖制备过程中引入活性石墨碳源,促进基质中原位形成大量碳化硅晶须,构筑基质高导热网络提高炭砖的导热系数;另外,采用真空浸渍氧化铝浆体技术对电煅煤骨料进行处理,利用氧化铝陶瓷相填充气孔使骨料的致密度提高,或通过降低电煅煤骨料的临界粒度,减少骨料内大气孔和孔隙的同时,增加基质相包覆炭骨料面积,构筑基质高导热网络,提高炭砖的导热系数;最后,采用支持向量机对炭砖的制备工艺参数和导热系数进行回归建模,探明各因素对炭砖导热系数的贡献大小,为制备高导热炭砖提供理论指导。通过上述的研究工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采用热氧化和微波活化技术处理电煅煤,显着提高了其石墨相含量和反应活性,促进了高温下其与含硅气相物质反应形成SiC晶须。在炭砖制备过程中引入上述活化电煅煤原料,促进了其与含硅气相物质反应形成碳化硅晶须,优化了电煅煤骨料与基质间的界面结构,大大提高了材料的导热系数。2.采用含镍化合物催化炭砖结合剂技术,可以催化树脂裂解碳形成碳纳米管,在高温下碳纳米管与含硅气相发生反应形成碳化硅晶须。与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制备碳纳米管包覆电煅煤相比,在炭砖制备过程中直接将含镍催化剂负载于电煅煤表面或掺入树脂结合剂中,可以催化树脂裂解碳原位形成碳纳米管,部分纳米碳管与含硅气相发生反应蚀变形成碳化硅晶须,在炭砖中构筑了电煅煤骨料-碳纳米管/碳化硅晶须-基质良好的界面结构,提高了材料力学性能和导热性能。3.采用在炭砖制备过程中引入高活性碳源的方式,促进了炭砖基质中石墨-碳化硅晶须导热网络的形成。在炭砖制备过程中通过引入热氧化鳞片石墨、超细石墨和沥青,促进了基质中碳化硅晶须的大量生成,形成石墨-碳化硅晶须导热网络,显着提高了炭砖的导热系数,同时也改善了材料的力学性能。4.采用真空浸渍氧化铝浆体技术处理电煅煤骨料和降低其临界粒度的方式,提高了电煅煤骨料的致密度,优化了炭砖导热系数的同时,也提高了其抗铁水侵蚀性能。电煅煤原料是由无烟煤高温电煅烧而成,高温下有机物质挥发在电煅煤内部留下气孔和裂隙。对电煅煤进行真空浸渍氧化铝浆体处理,氧化铝填充进气孔和裂隙,提高了电煅煤的致密度;或降低临界颗粒尺寸,减少骨料中大气孔和裂隙,优化了材料导热系数的同时,大幅度提高了材料的强度和抗铁水侵蚀性能。5.采用支持向量机方法建立了炭砖导热系数的相关因素关系模型,揭示了相关因素对导热系数贡献大小,并对炭砖的导热系数进行了预测。基于支持向量机方法获取的炭砖导热系数与相关因素的回归拟合公式,发现热氧化鳞片石墨对炭砖导热系数提高的影响最大,而电煅煤骨料对导热系数提高的影响最小。基于上述公式,较准确地预报了采用人造石墨替换电煅煤和引入热氧化鳞片石墨制备的炭砖导热系数。

邹国栋[9](2019)在《新型MAX/MXene基复合电极材料的构筑及电化学性能研究》文中认为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和能源挑战对发展绿色高效的能源储存与转换系统产生了迫切的需求。寻找新的高性能能源储存与转换材料是当今最具挑战性的任务之一。最近,一种通过刻蚀MAX相中A层元素制备的新型二维层状碳/氮化物——MXenes由于具有丰富的表面官能团、高导电性和优良的柔韧性等优点在能量存储与转换、水处理、电磁屏蔽等领域受到广泛研究。随着MXenes材料的兴起,具有高导电性能、高稳定性和丰富种类的三元层状化合物MAX相也逐渐踏入新能源领域。本论文以Ti基MAX/MXene为研究对象,以制备高倍率性能和长循环寿命的电极材料为目标,借助Ti基MAX/MXene的活性Ti元素原位制备了三类含Ti的物质与MAX/MXene的复合电极材料:MAX@钛酸盐、MXene/金属单质和MXene/水钠锰矿。系统研究了复合电极形貌结构特征及电化学性能,并从理论和实验上阐明了它们高电化学活性的内在机制。本论文第三章提出了将碱性环境下(KOH)水热处理高导电性的Ti3SiC2 MAX和氢化处理相结合的方法,制备了一种新型的Ti3SiC2@H-K2Ti8O17(H-KTO)核壳结构复合材料。重点研究了退火工艺参数与壳核结构的储钠性能的关联,优化制备工艺获得一种兼具高比容量、优异倍率性能和长循环寿命的钠离子电池(NIBs)负极材料。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氢化处理使K2Ti8O17表层的Ti3+增加,除了提高了其电导率外,还增强了Na+插层赝电容行为。此外,Ti层和O层之间畸变的十二面体不仅为Na+提供了丰富的活性位点,而且为Na+的输运提供了广阔的通道。本论文第四章发展了一种微波辅助碱处理Ti3SiC2快速制备Ti3SiC2@C-Na2Ti7O15(C-NTO)壳核结构复合材料的方法。探索了微波反应参数和活性物质载量等因素对C-NTO电池材料在25-80 oC范围内储钠性能的影响,获得了一种在高温下具有高比容量、高倍率性能和长循环稳定性的NIBs负极材料。C-NTO优异的储钠性能归因于优异的核壳结构的设计,不仅提供了高赝电容加快了反应的动力学,而且防止纳米粒子团聚延长了循环寿命。另外,其介孔结构也促进了Na+的传输。本论文第五章提出了借助MXene自还原特性原位制备MXene/金属单质复合材料(以Ag单质为例)的方法。阐明了Ti3C2Tx MXene自还原特性来源于低价态Ti(如Ti2+和Ti3+)的存在。研究了Ag纳米形貌、尺寸和载量与储锂性能之间的关系,合成了接近MXene理论容量的MXene/10Ag复合电极材料,并且在高电流密度下具有超长的循环寿命。高比容量和长循环寿命主要与电极材料循环过程中界面电阻降低及Ti2+向Ti3+发生转变有关。此外,我们还证实了电池循环过程中的“活化”现象与纳米颗粒细化和导电性的相关性。本论文第六章拓展了利用MXene自还原特性合成了MXene/水钠锰矿杂化材料(以Na0.55Mn1.4Ti0.6O4为例)。提出了一种基于MXene/Na0.55Mn1.4Ti0.6O4杂化材料(MXene/NMTO)的对称锂离子电池。揭示了MXene/NMTO作为双功能电极材料的内在机制。组装的MXene/NMTO对称锂离子电池,平均电压为2.81V,能量密度393.4 Wh kg-1。MXene/NMTO双功能电极材料具有高比容量、优异倍率性能和良好循环稳定性与其高导电性、多价态Mn、高比表面积和双峰介孔结构有关。本论文第七章进一步借助碱基化插层处理的MXene(alk-MXene)的自还原特性,在PVP作用下合成了一种新型的alk-MXene/NW-Ag0.9Ti0.1纳米线复合材料,其对氧还原反应(ORR)具有较高的电催化活性。PVP的加入诱导了五重纳米双银粒子的形成,并使其生长为Ag/Ti(Ag0.9Ti0.1)双金属纳米线。独特的双金属纳米线有利于四电子转移过程,具有大量的氧吸附位点,缩短了吸附氧的传导路径,具有较高的电流密度和良好的稳定性。

赵婉瑜[10](2018)在《聚合物先驱体陶瓷气凝胶的吸波性能调控及机理研究》文中提出高性能吸波材料在降低电磁污染(民用)、提高武器装备生存能力(军用)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然而,开发高温和腐蚀等恶劣环境下应用的高性能吸波材料(具有“宽、强、轻、薄”的特点)仍是亟待解决的科研难题。聚合物先驱体陶瓷(Polymer derived ceramics,PDCs)具有独特的成分、结构可设计性,优异的电/介电性能可调控性,良好的高温热稳定性和抗氧化/耐腐蚀性等特点,使其成为开发新型极端环境用吸波材料的重要候选材料之一。目前已有少量关于PDCs及其复合材料吸波性能的报道,但是,现有报道均是研究致密的PDCs块体材料的吸波性能,未见PDCs气凝胶及其复合材料吸波性能的报道。本文创新性的利用冷冻干燥技术制备聚合物先驱体陶瓷气凝胶(Polymer derived ceramics aerogels,PDCAs),通过化学成分和显微结构设计,实现电/介电性能和电磁波吸收性能的调控,研究成分-结构-性能关系,探究相关成分、结构调控机理和电磁波吸收机理。本文首先选用不同聚合物先驱体(聚硅氮烷,聚碳硅烷,聚硅氧烷)为原料,制备了不同成分的 PDCAs(PDCA-SiCN,PDCA-SiC,PDCA-SiOC),并以PDCA-SiCN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合成温度,合成时间,溶剂比例,热解温度等重要工艺参数优化,实现对PDCAs的成分与结构调控,揭示PDCAs形成机理;再利用微波辅助催化法、反相微乳液法等设计制备具有多种成分、多级结构 SiCN 复合陶瓷气凝胶(PDCA-SiC/SiCN,PDCA-Fe/SiCN,PDCA-Co/SiCN),探讨其合成机理;最后,重点研究PDCAs及其复合陶瓷气凝胶的电磁波吸收性能,考察了多种成分、多级结构设计对其电磁波吸收性能的影响,深入探讨了工艺-成分-结构-性能关系,揭示了 PDCAs的电磁波吸收效应机理,为制备新型高效吸波材料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和内容包括:(1)PDCAs的设计与制备及其成分、结构调控:以聚硅氮烷为陶瓷先驱体,二乙烯基苯为交联剂,环己烷为溶剂,经过凝胶化(合成温度150℃,合成时间20 h,溶剂比例90 vol%),冷冻干燥,高温热解(1000℃)制备出具有大量游离碳以及三维(3D)立体网络结构的多孔SiCN陶瓷气凝胶(PDCA-SiCN),具有轻质(0.19g/cm3)、高比表面积(134.48 m2/g)、多级孔结构(2~100nm)等特点。其形成机理主要是利用聚合物先驱体Si-H键与二乙烯基苯C=C键之间的硅氢加成反应,在极稀溶液中形成凝胶网络;然后利用冷冻干燥技术,减小毛细管力,避免多孔结构坍塌,获得3D立体网络结构;最后通过高温热解实现有机向无机的转化,获得陶瓷气凝胶。同时,对先驱体种类、凝胶化和热解过程中的工艺参数进行设计,实现PDCAs的成分和结构调控。(2)PDCAs的电磁波吸收特性与机理:通过研究PDCAs的成分与结构调控对其电磁波吸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DCAs的元素组成和结晶度,游离碳含量和石墨化程度,碳悬键含量,微观多孔结构以及与石蜡的质量比例,都是影响PDCAs电磁波吸收性能的主要因素。当先驱体为聚硅氮烷,溶剂比例为90 vol%,热解温度为1200℃,与石蜡的质量比为20:80,PDCA-SiCN的回波损耗(RL)最小值为-42.01 dB,有效吸收频带宽度和对应吸波涂层厚度分别为6.6 GHz和3.0 mm。由此可以看出PDCA-SiCN具有很强的电磁波吸收能力和较宽的有效吸收频带。其电磁波耗散机理主要介电损耗、导电损耗以及多重反射等。PDCAs具有独特的成分和微结构,其中非晶态SiCN基体可以提供介电损耗;均匀分散在非晶态基体中的游离碳可以提供电导损耗;碳悬键还可以作为缺陷在电磁场作用下产生极化弛豫而成为电磁波的耗散中心;以及在非晶基体和游离碳之间产生的界面极化效应对电磁波的吸收也有一定帮助。同时PDCAs特殊的3D立体网络结构,不仅可使电磁波发生多重反射、散射,延长电磁波的传播路径,耗散更多的能量,还可以调节电磁参数,提高电磁阻抗匹配性,为电磁耗散的提高提供必要条件,有利于扩宽电磁波的吸收频带。(3)SiCN复合陶瓷气凝胶的设计与电磁波吸收特性:为了进一步提高吸波性能,我们提出SiCN复合陶瓷气凝胶的设计,在PDCA-SiCN的基础上引入多种成分(Fe、Co)、多级结构(零维磁性颗粒、一维SiC纳米结构)而获得。通过添加二茂铁、醋酸钴,经高温热解生成磁性相形成多种成分复合;利用微波低温催化后处理生成一维SiC纳米结构形成多级结构复合,研究制备工艺对成分复合、结构复合的影响及其对电磁波吸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SiCN复合陶瓷气凝胶的物相组成和结晶度,游离碳的含量和石墨化程度,比表面积、孔结构及与石蜡的质量比例等因素对SiCN复合陶瓷气凝胶电磁波吸收性能具有明显影响。当吸波涂层厚度为2.0 mm,与石蜡的质量比为12:88时,微波后处理温度为600℃的PDCA-SiC/SiCN的RL最小值为-23.89 dB,有效吸收频带宽度为5.2 GHz;当吸波涂层厚度为2.5 mm,与石蜡的质量比为20:80时,二茂铁的添加量为20 wt%的PDCA-Fe/SiCN的RL最小值为-42.09 dB,有效吸收频带宽度为4.8 GHz。在2-40 GHz范围内,当吸波涂层厚度为1.6 mm,与石蜡的质量比为20:80时,醋酸钴浓度为0.5 mol/L的PDCA-Co/SiCN的RL最小值为-35.29 dB,有效吸收频带宽度为10.9 GHz。由此可见,SiCN复合陶瓷气凝胶具电磁波吸收能力强、有效吸波频带宽、吸波厚度薄,其主要原因在于SiCN陶瓷气凝胶提供了合适的介电损耗(界面极化,偶极子极化)和电导损耗以及提供了多重反射加强电磁波耗散能力;成分复合的磁性相Fe3Si或Co提供额外的共振损耗,结构复合形成的一维SiC纳米晶须/纤维,起到类“微天线”作用,不仅可以改善阻抗匹配性能还可以增强电导损耗,进而使SiCN复合气凝胶具有更加优异吸波性能。(4)吸波机理与吸波模型:根据PDCAs及其复合材料特殊的成分及结构特点,我们提出可能的吸波机理模型:以游离碳作为主要吸波剂包围在具有3D立体网络结构的非晶SiCN基体上,辅以零维磁性颗粒和一维SiC纳米结构,形成的一种多种成分、多级结构组成的复合材料。通过游离碳含量、有序度以及SiCN基体结晶度和磁性相的引入,实现成分的调控;通过零维磁性颗粒、一维SiC纳米结构以及三维PDCAs气凝胶骨架形成的多级结构设计,实现结构的调控,提供多种电磁波耗散途径,并实现阻抗匹配以及电磁波吸收性能的调控,获得具有“宽、强、轻、薄”特性的新型吸波材料。

二、氧化物电子陶瓷材料的微波处理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氧化物电子陶瓷材料的微波处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铝粉/木塑复合材料SLS结制件力学性能及微波后处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和研究目的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目的
    1.2 选择性激光烧结技术研究
        1.2.1 选择性激光烧结技术的原理及特点
        1.2.2 选择性激光烧结技术研究现状
        1.2.3 选择性激光烧结技术发展趋势
    1.3 选择性激光烧结木塑复合材料研究现状
        1.3.1 选择性激光烧结可用材料概述
        1.3.2 选择性激光烧结木塑复合材料存在问题
        1.3.3 选择性激光烧结木塑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提升途径
    1.4 选择性激光烧结制件后处理研究现状
        1.4.1 选择性激光烧结材料后处理概述
        1.4.2 木塑复合材料后处理概述及发展现状
        1.4.3 微波后处理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
2 铝粉/木塑复合材料制备及实验方法
    2.1 引言
    2.2 实验原材料及粉末制备
        2.2.1 实验原材料
        2.2.2 复合粉末的制备与表征
    2.3 制件烧结及力学性能测试的试验设备及方法
        2.3.1 试验设备
        2.3.2 制件烧结方法
        2.3.3 力学性能测试方法
    2.4 微波后处理实验
        2.4.1 微波后处理试验设备
        2.4.2 微波试验参数
    2.5 本章小结
3 铝粉含量对木塑复合材料SLS制件力学性能影响
    3.1 引言
    3.2 力学性能测试及断口形貌分析
        3.2.1 SLS制件的制备及力学性能实验
        3.2.2 断口微观形貌表征
    3.3 铝粉对SLS制件力学性能的影响机理分析
        3.3.1 铝粉/木塑复合粉末激光烧结机理分析
        3.3.2 铝粉对木塑复合材料烧结过程的影响分析
        3.3.3 铝粉/木塑复合材料SLS制件的断裂过程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微波后处理对铝粉/木塑力学性能及微观组织影响
    4.1 引言
    4.2 微波后处理预实验分析
    4.3 微波处理对木塑及铝粉/木塑复合材料的影响
        4.3.1 微波辐照对木塑及铝粉/木塑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4.3.2 微波辐照对木塑及铝粉/木塑复合材料微观结构的影响
        4.3.3 微波辐照对木塑及铝粉/木塑复合材料的作用机理
    4.4 微波处理工艺参数对铝粉/木塑复合力学性能影响
        4.4.1 不同铝粉含量下微波对铝粉/木塑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4.4.2 处理时间对铝粉/木塑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及其微观组织影响
        4.4.3 微波功率对铝粉/木塑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及其微观组织影响
        4.4.4 微波工艺参数对铝粉/木塑强化机理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铝粉/木塑复合材料SLS工艺参数影响规律研究
    5.1 引言
    5.2 DSC实验及预热温度的设计
    5.3 铝粉/木塑复合材料SLS工艺参数研究
        5.3.1 预热温度及工艺参数实验设计
        5.3.2 工艺参数对制件的力学性能的影响
        5.3.3 工艺参数对制件外观及微观结构的影响
    5.4 工艺参数对铝粉/木塑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影机理分析
        5.4.1 预热温度及激光功率对制件力学性能影响机理分析
        5.4.2 其它加工参数分析与设置依据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2)原位生成非氧化物增强低碳滑板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滑板耐火材料的概述
        1.2.1 滑板的发展历程与类型
        1.2.2 滑板蚀损形式及机理的研究
    1.3 滑板耐火材料面临的问题和发展的趋势
    1.4 纳米碳源在滑板耐火材料中的应用
        1.4.1 碳黑
        1.4.2 碳纳米管
        1.4.3 石墨烯纳米片
    1.5 非氧化物相增强低碳耐火材料的研究
        1.5.1 直接引入非氧化物相
        1.5.2 原位生成非氧化物相
    1.6 课题的提出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石墨烯纳米片刚玉复合粉制备的研究
    2.1 实验原料及表征方法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表征方法
    2.2 实验过程
        2.2.1 膨胀石墨的制备
        2.2.2 石墨烯纳米片刚玉复合粉的制备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膨胀石墨制备的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2.3.2 石墨烯纳米片刚玉复合粉的微观形貌分析
    2.4 小结
第3章 石墨烯纳米片制备低碳滑板结构与性能的研究
    3.1 实验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方法与过程
        3.1.3 实验性能测试与表征
    3.2 结果与讨论
        3.2.1 体积密度与显气孔率
        3.2.2 线变化率
        3.2.3 力学性能
        3.2.4 抗热震性能
        3.2.5 抗氧化性能
        3.2.6 物相组成
        3.2.7 微观结构
    3.3 小结
第4章 以亚微米级单质硅粉为抗氧化剂对低碳滑板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4.1 实验
        4.1.1 实验原料
        4.1.2 实验方法与过程
        4.1.3 实验性能测试与表征
    4.2 结果与讨论
        4.2.1 体积密度与显气孔率
        4.2.2 线变化率
        4.2.3 力学性能
        4.2.4 抗氧化性能
        4.2.5 物相组成
        4.2.6 微观结构
    4.3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及所获奖励
致谢

(3)孔结构对镶嵌金属多孔炭涂层型整体式催化剂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整体式催化剂的研究背景
    1.2 整体式催化剂
        1.2.1 整体式催化剂的种类
        1.2.2 整体式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1.2.3 整体式催化剂的应用
    1.3 涂层式蜂窝陶瓷整体式催化剂
        1.3.1 涂层式蜂窝陶瓷整体式催化剂的组成
        1.3.2 涂层式蜂窝陶瓷整体式催化剂的制备
    1.4 孔结构的改性方法
        1.4.1 扩孔剂法
        1.4.2 微波法
        1.4.3 超临界干燥法
        1.4.4 水热处理法
    1.5 催化加氢反应
        1.5.1 硝基苯加氢制苯胺
        1.5.2 对氯硝基苯催化加氢反应
        1.5.3 对硝基苯甲酰谷氨酸催化加氢反应
    1.6 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方法
    2.1 试剂与仪器
    2.2 催化剂制备
        2.2.1 堇青石蜂窝陶瓷载体预处理
        2.2.2 镶嵌镍多孔炭涂覆蜂窝陶瓷整体式催化剂的制备
        2.2.3 PEG改性镶嵌镍多孔炭涂覆蜂窝陶瓷整体式催化剂的制备
        2.2.4 微波辐射处理镶嵌镍多孔炭涂覆蜂窝陶瓷整体式催化剂的制备
        2.2.5 负载镍多孔炭涂覆蜂窝陶瓷整体式催化剂的制备
    2.3 催化剂表征
        2.3.1 N_2-物理吸附
        2.3.2 热重分析(TG)
        2.3.3 X射线衍射(XRD)
        2.3.4 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3.5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3.6 拉曼光谱
        2.3.7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2.3.8 X射线荧光(XRF)
        2.3.9 元素分析
    2.4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2.4.1 催化性能评价系统
        2.4.2 对氯硝基苯选择性加氢反应
        2.4.3 对硝基苯甲酰谷氨酸钠催化加氢反应
第三章 PEG改性对镶嵌镍多孔炭涂覆蜂窝陶瓷整体式催化剂影响的研究
    3.1 炭化温度的选择依据
    3.2 PEG改性对炭涂层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
        3.2.1 PEG改性对炭涂层物理性质的影响
        3.2.2 PEG改性对炭涂层化学性质的影响
    3.3 PEG改性对镶嵌镍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
    3.4 PEG改性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3.4.1 反应温度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3.4.2 PEG改性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3.5 镶嵌镍多孔炭涂覆蜂窝陶瓷整体式催化剂对氯硝基苯催化加氢机理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微波处理对镶嵌镍多孔炭涂覆蜂窝陶瓷整体式催化剂影响的研究
    4.1 微波辐射处理对多孔炭涂层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
    4.2 微波辐射处理对镶嵌镍的影响
    4.3 微波辐射处理对整体式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镶嵌镍多孔炭涂覆蜂窝陶瓷整体式催化剂应用于对硝基苯甲酰谷氨酸催化加氢反应的研究
    5.1 反应条件的探究
        5.1.1 反应时间的影响
        5.1.2 反应温度的影响
        5.1.3 反应压力的影响
        5.1.4 底物浓度的影响
        5.1.5 金属嵌入型整体式催化剂稳定性的研究
    5.2 不同整体式催化剂的比较
    5.3 负载镍多孔炭涂覆蜂窝陶瓷整体式催化剂的表征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学术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以ZnO为代表的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其在抗菌与降解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纳米材料简介
    1.2 纳米材料的特性
    1.3 纳米材料的种类
    1.4 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1.4.1 水热法
        1.4.2 溶胶-凝胶法
        1.4.3 化学气相沉积法
        1.4.4 模板法
    1.5 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1.5.1 生物检测
        1.5.2 生物成像
        1.5.3 药物递送
        1.5.4 肿瘤治疗
        1.5.5 抗感染治疗
    1.6 纳米材料在环境中的应用
    1.7 ZnO纳米材料的研究
        1.7.1 ZnO的光催化性能
        1.7.2 ZnO的抗菌性能
    1.8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不同原子面的ZnO纳米薄膜的制备及其抗菌性能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2.2.2 材料表征设备与仪器
        2.2.3 实验步骤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ZnO-Zn和ZnO-O的表征
        2.3.2 ZnO-Zn和ZnO-O的抗菌性能的评价
        2.3.3 ZnO-Zn和ZnO-O抗菌机理的研究
        2.3.4 ZnO-Zn和ZnO-O对细菌氧化应激基因表达的影响
        2.3.5 ZnO-Zn和ZnO-O的抗菌机理的总结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ZnO-BC的抗菌系统的构建及其在败血症治疗中的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3.2.2 材料表征设备与仪器
        3.2.3 实验步骤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ZnO-BC的合成与基本性能表征
        3.3.2 ZnO-BC的近红外响应特性
        3.3.3 ZnO-BC的体外抗菌性能
        3.3.4 ZnO-BC的生物相容性
        3.3.5 ZnO-BC的体内抗菌活性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可见光激发的ZnO的制备及其在牙齿美白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4.2.2 材料表征设备与仪器
        4.2.3 实验步骤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PZCs的合成与表征
        4.3.2 PZCs的吸附性能
        4.3.3 PZCs的光催化性能
        4.3.4 PZCs在牙齿美白中的应用
        4.3.5 PZCs的生物相容性
        4.3.6 PZCs的性能优化
        4.3.7 ZnO-BC的合成与性能表征
        4.3.8 ZnO-BC的牙齿美白效果
        4.3.9 ZnO-BC的抗菌性能评价
        4.3.10 ZnO-BC的生物相容性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绿色燃料自驱动微型马达的制备及其在原位水体修复中的应用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5.2.2 材料表征设备与仪器
        5.2.3 实验步骤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TSM的结构设计
        5.3.2 TSM的自驱动原理及其在水中的运动
        5.3.3 TSM在水体原位修复中的应用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肠溶性磁性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在减肥和解酒中的应用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6.2.2 材料表征设备与仪器
        6.2.3 实验步骤
    6.3 实验结果与讨论
        6.3.1 EMNPs的制备与表征
        6.3.2 EMNPs的减肥效果
        6.3.3 TC,TG和D-木糖的吸收
        6.3.4 EMNPs的解酒作用
        6.3.5 EMNPs的生物相容性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硫化物矿物/石墨烯复合电极材料的微波法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锂离子电池简介
        1.1.1 锂离子电池的结构
        1.1.2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现状
        2.1.1 碳材料
        2.1.2 硅基材料
        2.1.3 过渡金属硫化物
        2.1.3.1 二硫化钼(MoS_2)
        2.1.3.2 硫化锌(ZnS)
        2.1.3.3 其他硫化物
        2.1.4 其他负极材料
    2.2 天然硫化物矿物及其在电池材料中的应用
        2.2.1 辉钼矿
        2.2.2 闪锌矿
        2.2.3 其他硫化物矿物
    2.3 石墨烯及其在电池材料中的应用
        2.3.1 石墨烯的成分、结构和性能
        2.3.2 石墨烯在锂离子电池材料中的应用
    2.4 微波合成法及其应用
        2.4.1 微波性质及加热原理
        2.4.2 微波合成法的应用
第三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3.1 实验材料
        3.1.1 天然硫化物矿物
        3.1.2 石墨烯
        3.1.3 其他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2.1 材料制备方法
        3.2.1.1 辉钼矿/氮掺杂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微波法制备
        3.2.1.2 辉钼矿/还原氧化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微波法制备
        3.2.1.3 闪锌矿/还原氧化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微波法制备
        3.2.2 材料组成、结构表征方法
        3.2.2.1 X射线衍射分析(X-ray Diffraction,XRD)
        3.2.2.2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
        3.2.2.3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
        3.2.2.4 热重分析(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TG)
        3.2.2.5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
        3.2.3 电化学性能表征方法
        3.2.3.1 电池的组装
        3.2.3.2 循环伏安测试(Cyclic Voltammetry,CV)
        3.2.3.3 恒电流充放电测试(Galvanostatic charge/discharge Tests)
        3.2.3.4 电化学阻抗测试(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EIS)
第四章 微波处理的辉钼矿/氮掺杂石墨烯复合材料及用作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
    4.1 引言
    4.2 结果与讨论
        4.2.1 辉钼矿/氮掺杂石墨烯复合材料表征
        4.2.2 辉钼矿/氮掺杂石墨烯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微波法合成辉钼矿/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及用作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
    5.1 引言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微波次数和辉钼矿/氧化石墨烯质量比的影响
        5.2.1.1 辉钼矿/氧化石墨烯配比为1:1制备的复合材料
        5.2.1.2 辉钼矿/氧化石墨烯配比为2:1制备的复合材料
        5.2.2 辉钼矿/氧化石墨烯配比及微波工艺对辉钼矿/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影响
        5.2.3 纳米辉钼矿/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电极充放电机理探讨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微波法合成闪锌矿/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及用作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
    6.1 引言
    6.2 结果与讨论
        6.2.1 微波次数和闪锌矿/氧化石墨烯质量比的影响
        6.2.1.1 闪锌矿/氧化石墨烯配比为1:1制备的复合材料
        6.2.1.2 闪锌矿/氧化石墨烯配比为2:1制备的复合材料
        6.2.2 闪锌矿/氧化石墨烯配比及微波工艺对闪锌矿/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影响
        6.2.3 充放电机理探讨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问题及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微波后处理SLS碳纳米管/木塑强化机理及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目的意义
    1.2 选择性激光烧结概述
        1.2.1 选择性激光烧结技术概述
        1.2.2 选择性激光烧结可用材料概述
    1.3 选择性激光烧结后处理发展现状
        1.3.1 SLS金属粉末材料成型后处理工艺
        1.3.2 SLS高分子粉末及复合材料后处理工艺
        1.3.3 SLS陶瓷材料后处理工艺
        1.3.4 SLS木塑复合材料后处理工艺
    1.4 微波处理概述
    1.5 微波处理国内外发展现状
    1.6 研究内容
2 CNT/木塑复合材料实验方法
    2.1 激光烧结粉末的制取
        2.1.1 试验用原始材料
        2.1.2 复合材料的制备
    2.2 试验仪器
    2.3 试验方法
        2.3.1 拉伸性能测试
        2.3.2 弯曲性能测试
    2.4 微波辐照对CNT粉末的作用
    2.5 本章小结
3 微波处理对SLS制CNT/木塑力学性能及微观组织影响
    3.1 引言
    3.2 微波加热原理
    3.3 微波处理对PES基体、木塑及CNT/木塑影响
        3.3.1 微波处理对PES基体、木塑及CNT/木塑力学性能影响
        3.3.2 微波处理对PES基体、木塑及CNT/木塑微观组织影响
    3.4 微波处理工艺对SLS制CNT/木塑力学性能影响
        3.4.1 微波处理时间对CNT/木塑力学性能影响
        3.4.2 微波处理时间对CNT/木塑微观组织影响
        3.4.3 微波功率对CNT/木塑力学性能影响
        3.4.4 微波功率对CNT/木塑微观组织影响
    3.5 微波工艺参数对CNT/木塑强化机理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微波处理对SLS制石墨烯-碳纳米管/木塑力学性能影响
    4.1 引言
    4.2 微波处理对SLS制石墨烯-碳纳米管/木塑力学性能影响
        4.2.1 微波处理对石墨烯含量0.033%SLS制件力学性能影响
        4.2.2 微波处理对石墨烯含量0.05%SLS制件力学性能影响
        4.2.3 微波处理对石墨烯含量0.067%SLS制件力学性能影响
        4.2.4 微波处理对石墨烯含量0.1%SLS制件力学性能影响
    4.3 微波处理对石墨烯-碳纳米管/木塑强化机理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陶瓷电容器用导电银浆的微波烧结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陶瓷电容器概述
        1.2.1 陶瓷电容器的导电机理
        1.2.2 陶瓷电容器的发展现状
    1.3 陶瓷电容器的制备
        1.3.1 陶瓷基体的制备
        1.3.2 导电银浆的制备
        1.3.3 银电极的制备方法
        1.3.4 银电极的烧结技术
    1.4 微波加热的原理、特性及应用
        1.4.1 微波加热的原理
        1.4.2 微波加热的特性
        1.4.3 微波加热的应用
    1.5 微波烧结装置和烧结工艺
        1.5.1 微波烧结装置
        1.5.2 微波烧结工艺
    1.6 微波烧结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6.1 微波烧结的研究现状
        1.6.2 微波烧结的发展趋势
    1.7 论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7.1 研究意义
        1.7.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的主要原料与仪器
        2.1.1 实验主要原料
        2.1.2 实验主要仪器
    2.2 实验材料的制备方法
        2.2.1 超细银粉的制备
        2.2.2 玻璃粉的制备
        2.2.3 有机载体的制备
        2.2.4 导电银浆的制备
        2.2.5 银电极的制备
    2.3 导电银浆的性能表征
        2.3.1 有机载体挥发残留物的拉曼光谱分析
        2.3.2 导电银浆细度的测定
        2.3.3 导电银浆粘度的测定
        2.3.4 导电银浆的热重分析
    2.4 银电极的性能表征
        2.4.1 银电极导电性的测定
        2.4.2 银电极可焊性的测定
        2.4.3 银电极附着力的测定
        2.4.4 银电极表面形貌分析
        2.4.5 银电极的物相成分分析
第三章 陶瓷电容器用导电银浆的常规烧结
    3.1 陶瓷电容器用导电银浆的制备
        3.1.1 玻璃粉软化温度范围测试
        3.1.2 玻璃粉含量对银电极性能的影响
        3.1.3 导电银浆的制备
    3.2 陶瓷电容器用导电银浆的烧结条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导电银浆的微波烧结
    4.1 加热方式对微波烧结银电极的影响
        4.1.1 微波直接烧结
        4.1.2 采用碳化硅片作为辅助加热方式进行烧结
    4.2 银浆中掺杂石墨烯对微波烧结银电极的影响
    4.3 不同峰值温度对微波烧结银电极性能的影响
        4.3.1 不同峰值温度对银电极烧结周期的影响
        4.3.2 不同峰值温度对银电极性能的影响
    4.4 不同烧结功率对微波烧结银电极的影响
    4.5 不同峰值保温时间对微波烧结银电极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微波烧结与常规烧结银电极的性能对比
    5.1 常规烧结和微波烧结过程中有机载体的挥发量对比
    5.2 微波烧结和常规烧结银电极的XRD图谱对比
    5.3 微波烧结和常规烧结周期的对比
        5.3.1 常规烧结和微波烧结曲线
        5.3.2 微波烧结和常规烧结周期的对比
        5.3.3 微波烧结和常规烧结的烧结机理比较
    5.4 微波烧结和常规烧结银电极的性能对比
        5.4.1 微波烧结和常规烧结银电极的表面SEM对比
        5.4.2 微波烧结和常规烧结银电极的截面SEM对比
        5.4.3 微波烧结和常规烧结银电极的导电性和附着力对比
    5.5 基体材料对微波烧结银电极的性能影响
        5.5.1 氧化铝基片
        5.5.2 氧化锌基片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8)高炉用电煅煤基炭砖中高导热网络的构筑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前言
    1.2 高炉炉缸炉底的侵蚀机理
        1.2.1 铁水的渗透、溶蚀和冲刷侵蚀
        1.2.2 碱金属侵蚀
        1.2.3 热应力破坏
        1.2.4 氧化侵蚀
    1.3 炭砖性能要求及发展趋势
    1.4 耐火材料的导热性能
        1.4.1 导热机理
        1.4.2 耐火材料的理论导热模型
        1.4.3 提高炭砖导热系数的方法
    1.5 耐火材料的抗侵蚀性能
        1.5.1 熔渣侵蚀的机理
        1.5.2 提高炭砖抗侵蚀的方法
    1.6 含碳耐火材料中SiC的形成机理
    1.7 本论文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第2章 热活化处理电煅煤对炭砖微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2.1 热氧化处理电煅煤对炭砖微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2.1.1 实验
        2.1.2 结果与讨论
    2.2 微波处理电煅煤对炭砖微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2.2.1 实验
        2.2.2 结果与讨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催化裂解结合剂对炭砖微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3.1 电煅煤骨料表面催化生长CNTs对炭砖微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3.1.1 实验
        3.1.2 结果与讨论
    3.2 炭砖中原位催化生长CNTs对炭砖微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3.2.1 实验
        3.2.2 结果与讨论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晶态碳源对炭砖微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4.1 热氧化鳞片石墨对炭砖微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4.1.1 实验
        4.1.2 结果与讨论
    4.2 超细微晶石墨对炭砖微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4.2.1 实验
        4.2.2 结果与讨论
    4.3 沥青粉对炭砖微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4.3.1 实验
        4.3.2 结果与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物理处理电煅煤骨料对炭砖微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5.1 骨料浸渍氧化铝浆体对炭砖微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5.1.1 实验
        5.1.2 结果与讨论
    5.2 骨料临界粒度对炭砖微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5.2.1 实验
        5.2.2 结果与讨论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支持向量机对炭砖导热系数的预报和优化
    6.1 炭砖工艺参数优化
        6.1.1 样本集
        6.1.2 数据可行性分析
        6.1.3 支持向量机回归建模与预报
    6.2 实验
        6.2.1 实验原料
        6.2.2 实验过程与方案
        6.2.3 结构与性能表征
    6.3 结果与讨论
        6.3.1 物相组成与显微结构
        6.3.2 物理性能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本论文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9)新型MAX/MXene基复合电极材料的构筑及电化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MAX相的概况及在电化学领域的应用
        1.2.1 MAX相的结构
        1.2.2 MAX相的性质
        1.2.3 MAX相在电化学领域的应用
    1.3 MXenes的概况及在电化学领域的应用
        1.3.1 MXenes的发现
        1.3.2 MXenes的合成
        1.3.3 MXenes的结构与性质
        1.3.4 MXenes在电化学领域中应用
    1.4 锂/钠离子电池基本原理和电极材料的设计思路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与表征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2.1.1 实验试剂与材料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材料表征
        2.2.1 X射线衍射分析
        2.2.2 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分析
        2.2.3 透射电子显微镜及能量损失谱分析
        2.2.4 X射线光电子谱
        2.2.5 比表面积分析
        2.2.6 热重和差示扫描量热法分析
    2.3 锂/钠离子电池电极制备与组装
        2.3.1 电极片材料的制备
        2.3.2 锂/钠离子电池组装
    2.4 电化学测试
        2.4.1 充放电测试
        2.4.2 循环伏安测试
        2.4.3 交流阻抗测试
第3章 氢化处理Ti_3SiC_2@K_2Ti_8O_(17) 壳核结构复合材料储钠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高纯Ti_3SiC_2 的合成
        3.2.2 H-KTO和 A-KTO壳核结构复合材料的合成
        3.2.3 材料表征
        3.2.4 电化学测量
        3.2.5 计算方法与模型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H-KTO核壳结构复合材料的结构与形貌
        3.3.2 H-KTO核壳结构复合材料的储钠性能
        3.3.3 H-KTO核壳结构复合材料的储钠动力学分析
        3.3.4 KTO储钠机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Ti_3SiC_2@C-Na_2Ti_7O_(15) 壳核结构复合材料储钠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微波辅助合成Ti_3SiC_2@C-Na_2Ti_7O_(15)
        4.2.2 材料表征
        4.2.3 电化学测量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C-NTO壳核结构复合材料的结构与形貌
        4.3.2 C-NTO壳核结构复合材料室温储钠性能
        4.3.3 C-NTO壳核结构复合材料高温储钠性能
        4.3.4 C-NTO壳核结构复合材料钠插层动力学
        4.3.5 C-NTO壳核结构复合材料储钠机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自还原合成MXene/Ag复合材料及储锂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Ti_3AlC_2 的合成
        5.2.2 MXene的制备
        5.2.3 MXene/Ag的制备
        5.2.4 材料表征
        5.2.5 电化学测量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MXene/Ag复合材料的结构与形貌
        5.3.2 MXene自还原机制
        5.3.3 MXene/Ag复合材料的储锂性能
        5.3.4 MXene/Ag复合材料的储锂动力学和活化机制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自还原合成MXene/Na_(0.55)Mn_(1.4)Ti_(0.6)O_4 杂化材料及对称锂离子电池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微波辅助合成MXene/Na_(0.55)Mn_(1.4)Ti_(0.6)O_4 杂化材料
        6.2.2 材料表征
        6.2.3 电化学测量
        6.2.4 原位TEM测试
    6.3 实验结果与讨论
        6.3.1 MXene/NMTO杂化材料的结构与形貌
        6.3.2 MXene自还原机制
        6.3.3 MXene/NMTO杂化材料储锂性能
        6.3.4 储锂机制研究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自还原合成alk-MXene/Ag复合材料及电催化性能研究
    7.1 引言
    7.2 实验部分
        7.2.1 alk-MXene的制备
        7.2.2 alk-MXene/Ag复合材料的合成
        7.2.3 材料表征
        7.2.4 alk-MXene/Ag工作电极的制备
        7.2.5 电化学测量
    7.3 实验结果与讨论
        7.3.1 alk-MXene/Ag复合材料的结构与形貌
        7.3.2 alk-MXene自还原机制
        7.3.3 alk-MXene/Ag电催化性能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
    8.1 主要结果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10)聚合物先驱体陶瓷气凝胶的吸波性能调控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吸波材料的原理与设计
        1.2.1 吸波材料的原理
        1.2.2 吸波材料的设计
    1.3 吸波剂的研究现状
        1.3.1 单相型吸波剂
        1.3.2 复合型吸波剂
        1.3.3 目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4 聚合物先驱体陶瓷及其吸波性能的研究进展
        1.4.1 聚合物先驱体陶瓷的结构及性能
        1.4.2 聚合物先驱体陶瓷吸波性能的研究现状
    1.5 课题研究目标与内容
        1.5.1 研究目标与思路
        1.5.2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2 实验设备和研究方法
    2.1 实验原料
        2.1.1 聚合物陶瓷先驱体
        2.1.2 交联剂
        2.1.3 溶剂
        2.1.4 催化剂
    2.2 实验设备
        2.2.1 真空冷冻干燥技术
        2.2.2 微波加热技术
    2.3 材料物相结构的表征方法
        2.3.1 X射线衍射仪(XRD)测试
        2.3.2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测试
        2.3.3 热重-质谱联用仪(TG-DSC-MS)分析
        2.3.4 激光拉曼光谱仪(Raman)测试
        2.3.5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测试
        2.3.6 N_2吸附脱附仪测试
        2.3.7 元素分析仪(EA)测试
        2.3.8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试
        2.3.9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测试
        2.3.10 电子顺磁共振谱仪(EPR)测试
    2.4 材料电磁波吸收性能的测试方法
        2.4.1 介电常数和磁导率测试方法
        2.4.2 电磁波吸收性能计算方法
3 聚合物先驱体陶瓷气凝胶的设计制备及形成机理
    3.1 聚合物先驱体陶瓷气凝胶的设计制备与表征
        3.1.1 聚合物先驱体陶瓷气凝胶的设计制备
        3.1.2 聚合物先驱体陶瓷气凝胶的成分与结构表征
    3.2 SiCN陶瓷气凝胶的结构调控与表征
        3.2.1 合成温度对SiCN陶瓷气凝胶结构的影响
        3.2.2 合成时间对SiCN陶瓷气凝胶结构的影响
        3.2.3 溶剂比例对SiCN陶瓷气凝胶结构的影响
        3.2.4 热解温度对SiCN陶瓷气凝胶结构的影响
    3.3 聚合物先驱体陶瓷气凝胶的形成机理
4 SiCN复合陶瓷气凝胶的设计制备及形成机理
    4.1 SiC/SiCN复合陶瓷气凝胶的设计制备与表征
        4.1.1 SiC/SiCN复合陶瓷气凝胶的制备
        4.1.2 SiC/SiCN复合陶瓷气凝胶的成分与结构表征
        4.1.3 SiC/SiCN复合陶瓷气凝胶的形成机理
    4.2 Fe/SiCN复合陶瓷气凝胶的设计制备与表征
        4.2.1 Fe/SiCN复合陶瓷气凝胶的制备
        4.2.2 Fe/SiCN复合陶瓷气凝胶的成分与结构表征
        4.2.3 Fe/SiCN复合陶瓷气凝胶的形成机理
    4.3 Co/SiCN复合陶瓷气凝胶的设计制备与表征
        4.3.1 Co/SiCN复合陶瓷气凝胶的制备
        4.3.2 Co/SiCN复合陶瓷气凝胶的成分与结构表征
        4.3.3 Co/SiCN复合陶瓷气凝胶的形成机理
5 聚合物先驱体陶瓷气凝胶的吸波性能与机理研究
    5.1 聚合物先驱体陶瓷气凝胶的吸波性能
        5.1.1 石蜡比例对SiCN陶瓷气凝胶吸波性能的影响
        5.1.2 聚合物先驱体对陶瓷气凝胶吸波性能的影响
    5.2 SiCN陶瓷气凝胶结构调控对吸波性能的影响
        5.2.1 溶剂比例对SiCN陶瓷气凝胶吸波性能的影响
        5.2.2 热解温度对SiCN陶瓷气凝胶吸波性能的影响
    5.3 聚合物先驱体陶瓷气凝胶的吸波机理
6 SiCN复合陶瓷气凝胶的吸波性能与机理研究
    6.1 SiC/SiCN复合陶瓷气凝胶的吸波性能与机理研究
        6.1.1 电磁性能分析
        6.1.2 介电损耗机理
        6.1.3 电磁波吸收性能分析
    6.2 Fe/SiCN复合陶瓷气凝胶的吸波性能与机理研究
        6.2.1 电磁性能分析
        6.2.2 介电损耗机理
        6.2.3 电磁波吸收性能分析
    6.3 Co/SiCN复合陶瓷气凝胶的吸波性能与机理研究
        6.3.1 电磁性能分析
        6.3.2 介电损耗机理
        6.3.3 电磁波吸收性能分析
    6.4 SiCN复合陶瓷气凝胶的吸波机理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四、氧化物电子陶瓷材料的微波处理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铝粉/木塑复合材料SLS结制件力学性能及微波后处理研究[D]. 王凡铭.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8)
  • [2]原位生成非氧化物增强低碳滑板的研究[D]. 孙旭东.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 2020
  • [3]孔结构对镶嵌金属多孔炭涂层型整体式催化剂影响的研究[D]. 张云逸.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2)
  • [4]以ZnO为代表的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其在抗菌与降解中的应用[D]. 余芬. 南昌大学, 2020(01)
  • [5]硫化物矿物/石墨烯复合电极材料的微波法制备[D]. 海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6]微波后处理SLS碳纳米管/木塑强化机理及力学性能研究[D]. 崔延红.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1)
  • [7]陶瓷电容器用导电银浆的微波烧结工艺研究[D]. 石智凯.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8]高炉用电煅煤基炭砖中高导热网络的构筑及其性能研究[D]. 王同生. 武汉科技大学, 2019(08)
  • [9]新型MAX/MXene基复合电极材料的构筑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 邹国栋. 燕山大学, 2019
  • [10]聚合物先驱体陶瓷气凝胶的吸波性能调控及机理研究[D]. 赵婉瑜. 郑州大学, 2018(12)

标签:;  ;  ;  ;  ;  

氧化物电子陶瓷材料的微波加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