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污水回用应用

城市污水回用应用

一、城市污水资源化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壹超[1](2021)在《基于正渗透膜分离技术的城市污水碳源浓缩及资源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污水资源化与碳中和的战略理念推动着以能耗换水质的传统污水处理行业进行转型升级,如何充分挖掘利用污水中的有机碳源并实现资源化回收是未来城市污水处理研究的前沿方向,也是污水厂实现碳中和的有效途径。我国城市污水的碳源浓度普遍低下,因此需要因地制宜地研发碳源浓缩和资源化工艺以实现污水有机能量回收最大化。本课题提出利用基于正渗透(FO)膜分离的高效碳源浓缩技术思路,研发了耦合混凝/吸附的强化正渗透膜浓缩工艺,实现了城市污水中的碳源有效富集,并对强化膜浓缩工艺的运行模式进行优化,考察反应器稳定浓缩的可行性,进而初步探究碳源浓缩液的厌氧资源化潜力,为城市污水的碳源资源化研究提供理论参考。论文首先研究了海水作为汲取液驱动正渗透系统浓缩城市污水碳源的效果,考察系统在不同膜朝向和错流速度下运行特性的变化规律,以及CTA-ES和TFC-ES两种FO膜的分离和浓缩污染物的性能,研究表明,海水作为汲取液能够提供较稳定的运行效果,在AL-FS模式下通量更稳定;TFC膜具有较高的纯水渗透性和盐排斥性,CTA膜对污染物截留和浓缩富集效能要优于TFC膜,最终富集的COD浓度可达2660 mg/L,但浓缩因子低于理论值。通过复配混凝/吸附剂后强化了正渗透过程对碳源的浓缩效果,结果表明,在膜表面预制化学絮体泥饼层过滤能够稳定膜通量、有效控制膜污染。当复合投加80 mg/L的PAC和40 mg/L的活性炭时,混凝-FO膜反应器对COD去除率可达97.2%,浓缩液中COD浓度达到4600 mg/L,明显优于正渗透直接浓缩污水碳源的富集效果,同时膜通量降幅减小,在控制排放浓缩液/进水比值在2.5~5%时可实现稳定富集,长周期运行时反应器内COD浓度可以维持在4000 mg/L左右。最后进行厌氧生化产甲烷潜力测试,考察混凝-FO膜反应器产生的碳源浓缩液的资源化效果,结果表明厌氧产气性能受HRT影响较大,在混凝污泥与厌氧污泥配比为2/5时,HRT为24 h条件下,产甲烷效率最高。碳源浓缩液中富集的氨氮会促进厌氧产气过程,而反渗的氯离子会抑制部分甲烷菌的活性,且抑制作用占主导地位。通过污泥驯化可以提升厌氧微生物对氯离子的耐受性,最终浓缩液的产甲烷潜力为292 m LCH4/g COD,相较活性污泥等生物絮凝捕获后的碳源厌氧资源化潜力更高。

杨媛[2](2021)在《两级动态膜反应器污水浓缩和厌氧发酵产能工艺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城市污水的排放与处理量持续增加。传统的污水处理工艺在成功实现水污染控制的同时,也面临着能耗高、温室气体排放量大、污泥产量大等诸多问题,因此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污水处理日益重要。将厌氧发酵与膜分离技术耦合进行城市污水处理,可有效截留生长速率缓慢的厌氧微生物,实现水力停留时间(HRT)与污泥停留时间(SRT)的分别调控,降低污泥产量及曝气引起的能量消耗,同时将污水中的有机物转化为富含甲烷的生物气,实现能源回收与利用,因而厌氧膜生物反应器(AnMBR)技术逐渐得到研究与应用。然而,AnMBR技术仍然需要克服两方面的难点问题:一是分离膜本身的高成本、高能耗和膜污染问题;二是对于低有机物浓度的城市污水直接厌氧发酵产能效率低的问题。为此,本研究基于动态膜分离技术低成本、低能耗的特点,提出采用廉价粗孔微网作为支撑材料制备动态膜组件,构建两级动态膜高效污水处理和能源回收工艺,即通过第一级动态膜过滤反应器(DMF)直接过滤污水完成有机物的富集浓缩,耦合第二级厌氧动态膜生物反应器(AnDMBR)完成浓缩液发酵实现能源回收。结合批式和连续实验,研究了两级动态膜系统(DMF-AnDMBR)的处理特性和稳定运行问题,分析了污水及其浓缩液中污染物的赋存状态,评价了系统的有机物和能量的收支平衡关系,为该工艺的实际应用奠定了理论和技术基础。本论文开展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解析了城市污水的颗粒物尺度和有机物组分分布,构建了 DMF装置并开展污水浓缩实验研究。典型城市污水的COD浓度约为440 mg/L,SS浓度约为170mg/L,有机物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脂类和多糖类。DMF工艺可有效富集城市污水中的有机物,单周期运行(24h)后,可获得COD浓度超过2000mg/L的污水浓缩液,其中沉淀态SS和悬浮态SS占比分别为63%和34%,有机物中蛋白质和脂类占比分别为40%和4%,污水浓缩液的产甲烷潜能达到262.52±11.86 mL CH4/g COD,为回收生物能源提供了有利条件。(2)基于自生动态膜(SF)和预涂动态膜(PC)两种成膜方式,构建了两组厌氧动态膜生物反应器(SF-AnDMBR和PC-AnDMBR),开展动态膜形成过程及污水处理性能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方式下均能形成稳定的动态膜,跨膜压差(TMP)增长缓慢,但是PC-AnDMBR的出水浊度更为稳定(27.1±9.44NTU),COD去除率更高(83%)。对比分析微生物降解和动态膜截留对有机物去除的贡献,发现两组反应器的差别不大,生微物降解对有机物去除的贡献率均大于65%,而预涂动态膜对溶解性有机物(DOM)的截留效果优于自生动态膜。(3)确定了 AnDMBR工艺预涂形成DM的最优操作条件。通过批式实验,考察了抽吸通量和抽吸时间对预涂动态膜形成过程、DM的性质以及过滤性能的影响,提出了快速形成稳定DM的操作条件为高通量(380 L/m2·h)下的短时间(15 s)抽吸,在该条件下,可以快速形成稳定的DM并获得良好的出水水质,以此作为后续实验的DM预涂最佳操作条件。(4)研究了运行温度(25℃与37℃)与反应器构型(完全混合式(CSTR)和上向流)对AnDMBR处理污水浓缩液功效的影响。不同温度与反应器构型条件下,均可实现缓慢的TMP增长,完成COD和浊度的高效去除(>96%)。相较于25℃,中温(37℃)条件下厌氧微生物活性更高,提升了污水浓缩液的甲烷化效率。在中温条件下,CSTR-AnDMBR通过水力剪切加强了混合与传质作用,强化了水解酸化作用,达到较高的甲烷转化率(0.16LCH4/g COD),提高了细菌和古菌的多样性,包括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绿弯菌门(Chloroflexi)、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等优势微生物,尤其是参与有机物水解酸化的厚壁菌门(Firmicutes)具有更高的相对丰度,乙酸营养型产甲烷菌甲烷丝菌(Methanothrix)也具有较高相对丰度。(5)基于处理水质、有机物和能源收支平衡解析,全面评价了 DMF-AnDMBR的工艺性能。第一级DMF工艺实现污水中有机物的富集浓缩,第二级AnDMBR完成厌氧消化产能。两级反应器的出水均呈有机物浓度低、氮磷浓度高的特点,且SS浓度低,满足农业灌溉回用水的要求。在整个系统中,由于对溶解性有机物的截留效果差,随出水损失的COD占据33%左右,虽然污水中可转化为甲烷的COD占比不高(24%),但是通过污水处理和浓缩液厌氧发酵,可产生的能量折算为电能可达到1.29 kWh/m3,高于系统自身的能耗,实现可观的能量盈余。

邹淑慧[3](2020)在《基于ESG+E的污水处理厂绩效评价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污水处理厂在改善水环境质量、促进水系统循环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其运行服务担负着治理水环境污染的重要责任。随着水务行业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运营投资也越来越受到各类投资企业的青睐。通过分析我国污水处理行业现状和投融资模式的转变,分析了绩效评价对政府部门、投资企业、污水处理企业及公众等多方的重要性,明确了污水处理厂进行绩效评价的价值。本文基于ESG(Environment,Social and Governance)理念,提出了“ESG+E”(Environment,Social and Governance+Economy)污水处理厂绩效评价体系,从环境影响、社会责任、公司治理和经济效益四个方面综合评价污水处理厂绩效水平。本文建立了污水处理厂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从环境影响、社会责任、公司治理和经济效益四个方面设计了17个评价指标。针对我国污水处理厂的现状特征,参考现有的标准规范、文献案例并结合实地调研情况,确定了17个指标的评价准则和标准值,并将评价标准划分为5个等级,为绩效评价工作提供了可靠的标准依据。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收集了223份有效问卷,计算得出准则层指标权重由高到低依次为:“环境影响”、“社会责任”、“企业治理”、“经济效益”,权值分别为0.471、0.225、0.189、0.115。指标层各评价指标中权重值排在前六的依次是“环境管理政策”、“突发事件和社会信息披露”、“单位水量耗电量”、“废气处理系统或装置”、“管网完善程度”、“员工健康安全政策”,所占权重值为0.228、0.133、0.109、0.079、0.068、0.057,而“群众满意度”、“污水资源化量”、“污泥资源化量”指标的权值最小。为了验证评价模型的可行性,将评价模型应用到实际的污水处理厂进行案例分析,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得出该污水处理厂的最终评价结果为良好水平,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较为符合,有效检验了所建立模型的有效性和实用性。通过对打分情况和评价结果分析,提出了相关改进措施,同时建议投资者选择TOT投资模式进行项目融资,更能有效提高该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绩效水平。

万立国[4](2020)在《高负荷生物絮凝膜反应器(HLB-MR)捕集城市污水碳源的效能与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污水中蕴含大量的碳源(有机物),如将其转化为能源加以利用,对降低污水处理能耗、减少碳排放量和实现污水处理厂能量自给都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城市污水中碳源浓度较低,很难经济高效地直接利用其产能,因此,对城市污水中碳源的高效浓缩捕集成为了实现其能源化利用的关键步骤。将生物絮凝与膜分离耦合构建的高负荷生物絮凝膜反应器,既能避免引入外加化学药剂带来的负面影响,又能实现有机物的高效捕集和膜污染的有效缓解,成为了一种非常有吸引力的城市污水碳源浓缩捕集技术。但目前关于该技术尚存在不同构型和不同处理对象的反应器参数需进一步优化、温度对反应器捕集城市污水碳源效能的影响机制不清楚、反应器的膜污染控制技术需要进一步开发等问题。本论文采用膜孔径较小(0.03μm)的中空纤维超滤膜组件构建了圆柱体结构的高负荷生物絮凝膜反应器(HLB-MR),并围绕上述有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展开了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首先,对HLB-MR反应器的污泥停留时间(SRT)进行了优化研究并探析了其影响机制。研究表明:在0.2d、0.6d和1.0d三个短SRT条件下,随着SRT的增加,HLB-MR反应器内胞外聚合物(EPS)的含量逐渐增加,更多EPS和金属(钙、镁、铁)离子之间形成了桥连,增强了胶体有机物的生物絮凝效果,反应器内膜污染逐渐减轻,但是有机物的矿化率逐渐升高,有机物的捕集效率逐渐降低。从有机物回收效果与膜污染控制两方面综合比较,确定SRT为0.6d是HLB-MR反应器较优的控制参数,在该条件下,胶体COD的絮凝效率高达90%,膜污染程度较轻;总COD的回收率可高达80%以上。随着SRT的变化,HLB-MR反应器内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发生了显着变化;Acinetobacter、norank_f_norank_o_Saccharimonadales为上清液优势物种,可能会造成更大的膜污染,Ornithinibacter、Trichococcus、norank_f_norank_o_norank_c_Actinobacteria为底泥中优势物种,可能对促进生物絮凝有更好的效果。除对SRT参数进行优化外,也对溶解氧(DO)参数进行了优化研究并探析了其影响机制。研究表明:当HLB-MR反应器的DO浓度分别控制在1~2mg/L和6~8mg/L时,DO浓度升高,反应器中EPS的含量增加,更多EPS和金属(镁、铝)离子之间形成了桥连,增强了胶体有机物的生物絮凝效果,提高了有机物的捕集效率,但反应器内膜污染反而增加,高DO浓度反应器内浓缩液黏度较高、上清液中EPS-多糖的含量较高、浓缩液中细小粒径颗粒(0~1μm)比例较高均有可能是造成膜污染加重的主要原因。鉴于DO为1~2mg/L时,反应器仍然能达到83%的絮凝效率和70%以上的有机物捕集效率,从有机物回收、膜污染控制与运行成本等方面综合比较,确定DO浓度为1~2mg/L是HLB-MR反应器较优的控制参数。不同DO浓度的两HLB-MR反应器内浓缩液底泥和上清液的微生物群落差异显着,且底泥微生物群落与进水中微生物群落更为相似。随着DO的提高,Actinobacteria和Saccharibacteria在反应器底泥中的相对丰度增加,可能对生物絮凝有促进作用。在工艺参数优化的基础上,根据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季节城市污水的水温特征,选取8℃、15℃和25℃三个典型温度,从温度适应性的角度研究HLB-MR反应器捕集城市污水碳源的效能与机制。研究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HLB-MR反应器有机物的捕集效率逐渐增大,但在低温(8℃)条件下,HLB-MR反应器仍至少可以回收65%以上的进水COD。三个温度下,HLB-MR反应器的生物絮凝效率均与微生物分泌出的EPS量和污泥基质中摄取的阳离子(钠、钙和铝)量呈正相关关系,15℃时的絮凝效率最高,低温(8℃)条件下生物絮凝效果较差与液体的黏度增大和亚微米颗粒由无规则布朗运动引起的扩散运动速度降低等因素有关,而高温(25℃)条件絮凝效果变差的原因可能主要是存在污泥絮体解体现象。在15℃和25℃温度条件下,HLB-MR反应器都适用于捕集回收城市污水中的碳源,而且膜污染较轻,能保证系统的持续稳定运行。但是,过低的温度(8℃)对HLB-MR反应器的COD去除效果、有机物回收效果、生物絮凝效果和膜污染都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在寒区低温季节可采用适当增加SRT、提高曝气强度、投加粉末活性炭、增强反冲洗或降低膜通量(增加膜面积)等措施来克服温度降低带来的不利影响。最后,从膜污染控制出发,在原HLB-MR反应器的基础上,增加低强度超声间歇离线辐射浓缩液回流系统,构建了超声辅助HLB-MR反应器并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超声辐射对HLB-MR反应器的COD去除效率、有机物捕集效率和生物絮凝效果的影响不大,但超声辅助HLB-MR反应器的膜污染得到了有效缓解,这主要归因于超声辅助反应器内浓缩液黏度、结合态EPS和上清液胶体有机物含量的降低所带的正面影响大于因污泥絮体尺寸减小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整合超声能有效清洗污染和改变浓缩液特性两方面的优势,构建了超声辅助HLB-MR工艺升级系统,该系统能有效保证工艺的稳定性和进一步提升所捕集浓缩液的后续资源回收率。超声辐射能导致HLB-MR反应器内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显着变化,倾向以浮游形式存在的Neisseriaceae和norank_o__HTA4比较容易从絮体内部和絮体表面脱离,可能会引起较严重的膜污染,而底泥中的优势细菌Comamonadaceae和Intrasporangiaceae,可能会起到较好的絮凝作用。本论文研究成果可为HLB-MR反应器的工程化应用奠定理论基础,为城市污水资源/能源化中关键的碳源分离单元提供一种可行的工艺,对实现污水处理厂向能量平衡或“碳中和”运行方向的转变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代文臣[5](2019)在《提高碳捕集率和强化产能的城市污水资源化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市污水处理通常采用传统活性污泥法及其变型工艺来实现污染物去除和水质达标排放。然而,污水本身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其中含有高价值的再生水、营养物质及化学能。传统处理方法通过高耗能实现污染物去除,但未进行相应资源回收。因此,通过技术方式改变,使污水处理转变为污水资源回收,即污水资源化,有望成为实现水环境治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污水资源化的主要目标是在出水水质达标的前提下,实现有机碳捕集、能量回收以及再生水的产出。然而,现有资源化工艺往往碳捕集效率不高且产能效果不佳。为此,本论文开展了生物吸附MBR组合RO强化碳捕集和营养物浓缩,以及捕集浓缩液强化产能和脱氮除磷的污水资源化工艺研究,通过对有机物捕集性能、浓缩液产能和脱氮除磷性能的考察以及针对生物吸附碳捕集机理、污泥破壁机理和全程自养脱氮机制的深入分析,构建高效污水资源化系统。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构建高负荷膜生物反应器和新型高速接触-稳定膜生物反应器两种生物吸附工艺,比较运行研究表明,随着泥龄(SRT)的增加(0.5~1.8 d),两MBR出水效果和生物吸附性能逐渐提高,碳捕集率逐渐降低而膜污染逐步缓解;与高负荷MBR相比,高速接触-稳定MBR生物吸附性能占优,接触池的污泥经过稳定池后使微生物细胞内外层处于“空腹”状态,进入接触池后EPS含量快速上升,污泥吸附性能得到迅速提高,在0.5 d SRT条件下,高速接触-稳定MBR碳捕集率达到56.9%。膜污染分析表明MBR膜滤饼层污染物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和多糖,高速接触-稳定MBR在膜污染控制方面较高负荷膜生物反应器具有一定优势。微生物群落分析证明,Chloroflex菌门相对丰度的提高有利于污泥絮凝性能的提高。SRT为1.2 d时,高速接触-稳定MBR的单位体积浓缩液甲烷产率为1073 mL·L-1,转化电能4.28×10-3 kW·h,证明高速接触-稳定MBR是一种适用于城市污水资源化的碳捕集工艺。(2)采用反渗透(Reverse Osmosis,RO)膜实现再生水的产出、营养物及剩余有机物的捕集,构建高速接触-稳定MBR-RO和UF-RO资源捕集双膜系统,比较运行研究表明双膜系统产出再生水水质良好,而单独的RO膜对总氮(TN)、总磷(TP)和COD的捕集浓缩效率分别稳定在71%、80%和71%以上。相比MBR,直接UF过滤出水COD浓度较高,致使RO膜污染加重;同一水质条件下,UF-RO浓缩液的产甲烷潜势高于MBR-RO,说明UF-RO在有机物回收方面具有优势,但从膜污染及能耗角度考虑,采用MBR-RO更为可行。(3)通过耦合厌氧消化和厌氧氨氧化工艺,实现捕集浓缩液有机物去除、沼气回收和脱氮。厌氧膜生物反应器(Anaerobic membrane bioreactor,AnMBR)在37天内实现快速生物启动;全程自养脱氮膜生物反应器(Completely autotrophic nitrogen removal membrane bioreactor,CANON MBR)实现好氧氨氧化菌(Aerobic ammonia-oxidizing bacteria,AerAOB)富集后,接种Anammox菌,27天后反应器运行稳定脱氮率在78.2%以上;耦合AnMBR-CANON MBR系统连续运行甲烷产率为223 mL·(g COD)-1,TN去除率为81.4%。荧光原位杂交分析证明了 AerAOB和Anammox在污泥中为优势菌种。(4)构建复合CANON MBR反应器以强化厌氧氨氧化作用,利用悬浮填料富集Anammox,扫描电镜结果显示了填料内壁生物膜Anammox所具有的火山口特征形貌;构建以硫铁矿为载体的反硝化过程以强化浓缩液脱氮并实现除磷,TN和TP去除性能显着提升;复合CANON MBR耦合硫铁矿自养反应器中捕集浓缩液的TN和TP去除率分别达到96.0%和91.7%,说明了该系统脱氮除磷的优越性。Illumina Miseq测序表明CANON MBR中悬浮污泥和生物膜两者在群落丰富度和菌种多样性上相似,包含典型Anammox的Brocadiaceae菌科在生物膜上占有优势,典型AerAOB的Nitrosomonadaceae菌科则在悬浮污泥中占有优势;在硫铁矿自养反应器中,具备自养反硝化功能的Thiobocillus和Sulfurimonas菌属占优。结合脱氮性能及菌种分析,确定了处理系统的三种脱氮路径,明晰了脱氮机制。(5)采用游离亚硝酸(Free nitrous acid,FNA)耦合过一硫酸盐(Peroxymonosulfate,PMS)破壁处理高速接触-稳定MBR捕集污泥,批式实验结果证明单位质量挥发性固体COD溶出量增加0.158 mg·(mg VS-1),SKN和NH4+-N分别较原污泥提升123.69和64.42 mg·L-1,表明耦合反应能够显着强化污泥破解效率并相应增加细胞内COD和N的溶出;连续运行实验表明,耦合破壁处理使得反应器内溶解性COD增加及非溶解性COD明显减少,非溶解性COD的水解率提高7.06%,甲烷产率相应提高36.69%,证明FNA和PMS的耦合协同作用对系统甲烷产能具有显着强化作用。机理分析实验表明,耦合作用条件下PMS将污泥絮体氧化后导致絮体内部细胞破碎,并被扩散和转化成溶解性有机物,而FNA可以直接作用于细胞膜,溶出DNA,造成污泥的破碎和分解。(6)污水资源化工艺系统连续运行RO膜出水满足我国再生利用工业用水水质要求;碳捕集率稳定在53%~62%,经污泥破壁处理及浓缩液处理后,甲烷产率均值为200.30 mL·(L Concentrate)-1,转化电能为1.19 kW·h;TN的去除率达到95.9%,TP浓度稳定在1.0 mg·L-1以下。构建了城市污水资源化工艺路线及物料平衡,污水资源化集成系统能够实现74.7%总水量的再生水产出,43.7%总有机物的甲烷产出,70.8%的全程自养总氮脱除以及61.4%的磷去除。技术经济分析表明系统能量自给率为39.48%,扣除该项电能消耗成本后,则单位运行成本降为1.06元/吨水,污水资源化示例工程实际收益达到1.42元/吨水,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肖军[6](2016)在《城镇污水处理水资源循环利用综述》文中指出污水资源化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然选择,介绍了城镇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及其水质控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镇污水的收集与输送系统的建设和发展趋势及其再生利用工艺,最后介绍了污水资源化再利用的政策。

姜长征[7](2016)在《城市污水资源化及水资源循环利用分析》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是也带来了很多问题,水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城市供水日益紧张,这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和人们生存产生严重影响。污水资源化是解决和缓解这个问题的有效方法,当前我国污水回用率较低,为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水资源形势,所以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实现污水资源化,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本文分析了城市污水资源化和水资源循环利用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城市污水资源化和水资源循环利用策略。

金正宇[8](2015)在《强化膜混凝反应器(E-MCR)生活污水资源化处理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使生活污水满足利用厌氧技术实现可持续资源化处理的要求,充分挖掘污水蕴含能源与资源,减少工艺非必要物耗及能耗,本文以实际生活污水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强化膜混凝反应器(E-MCR)污水预浓缩资源化处理工艺,从污水预浓缩效率角度对强化混凝过程进行了筛选及优化,通过E-MCR的优化设计和长期运行探索了工艺的处理效果、运行效率、稳定性和放大运行效果,分析了产物的可资源化潜力,初步验证了污水预浓缩资源化技术路线的可行性。以提升污水膜浓缩效率为目标引入强化混凝过程,发现粉末活性炭(PAC)和聚合氯化铝(PACl)组合的强化混凝过程能较经济有效地提高溶解态有机物的截留效率,并能显着改善污水固液分离特性和膜过滤特性而实现有机物有效浓缩。混凝过程主要通过抑制膜孔堵塞过程减缓膜污染的发展,而吸附过程进一步利用滤饼渗透性的提升来提高膜过滤的可持续性。经优化设计,使用气体反冲模式的中空纤维膜E-MCR可以实现长期稳定运行。微滤膜小试E-MCR在投加30 mg/L PACl与20 mg/L PAC、抽停比7.5min:1.5min、反冲压强150kPa、反冲比1min20s:16min40s、浓缩液停留时间(SRT)1 d的条件下,浓缩液COD维持在800010000 mg/L;放大的超滤膜中试E-MCR在相同投药浓度和抽停比、反冲压强100k Pa、反冲比30s:5min30s、SRT2.5 d的条件下,浓缩液COD可以维持在17000 mg/L以上。小试与中试E-MCR有机物回收比例均达90%以上,好氧生物所引起的有机物矿化可以忽略,出水COD稳定在30mg/L以下,而NH4+-N浓度高是出水的主要限制性指标。同时,E-MCR中滤饼与浓缩液颗粒孔隙结构发达,但LB-EPS总浓度及多糖类LB-EPS浓度显着高于工程MBR,部分解释了滤饼过滤效果提升及曝气冲刷方式膜污染控制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为评估污水预浓缩产物资源化潜力,利用CSTR反应器对E-MCR浓缩液进行长期厌氧产能研究发现,HRT为20d和30d的条件下可以实现较稳定的产沼气效果,较优的甲烷产率达到3.19m3CH4/m3浓缩液,甲烷转化率达到61.3%,均略优于黑水,药剂抑制作用没有显着发生。通过对E-MCR稳定运行期的能耗和成本初步估算,E-MCR能够实现能量正产出并降低污水吨水处理成本。

梁松筠[9](2013)在《丹东市城市污水资源化开发利用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国内外污水资源化的发展现状出发,结合丹东市城市污水处理现状与规划,阐述了丹东市污水资源化的必要性,提出城市污水资源化的途径和对策。以指导丹东市城市污水资源化的规划、建设、运行和管理,为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了环境管理和决策的依据。

郑玉昕[10](2013)在《天津市污水排放量预测与污水水质及资源化利用研究》文中提出开展污水排放量、污水水质预测的研究对实现污水资源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围绕天津市的城市污水处理与资源化展开了深入研究。综合采用“时间序列的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和探索性数据分析的“投影寻踪回归”技术对“十二五”末天津市污水排放量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十二五”期间,工业废水排放量整体趋向于平稳,比“十一五”期间还有小幅降低。而生活污水排放量则有小幅升高。综合考虑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十二五”期间,天津市城市污水排放量整体将保持平稳小幅增加态势,到2015年,天津城市污水排放量将达到4.1亿吨左右。为了实现污水资源化,本文还研究了污水水质的变化。以天津市张贵庄污水处理系统为代表,通过小王庄泵站近三年的水质监测数据,分析了天津市污水水质的变化规律及概率分布类型。结果表明:COD、BOD、NH3和TP均呈现出下降趋势,说明污水处理厂的进水水质总体将有所好转。通过“水质保证率图”得到了COD、BOD和NH3的90%保证率实测进水水质;对具有厚尾分布特征的总磷指标,则进行了极值概率分析,得到了拟合原始数据较好的TP浓度的Pareto型超阈值分布函数,并利用该函数计算出概率为90%时TP的保证浓度。在全球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中,水资源的不足已成为目前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必须逐步实现污水资源化。它可通过政府制定的规范经济管理运转模式和建设污水再生利用的基础设施两方面的途径来实现。但目前还存在很多不足,为推动污水资源化的利用,除应进一步明确政府的角色定位、制定城市水资源的综合利用规划、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科技创新以及积极推进污水资源化的市场化进程外;还要进一步提高污水处理厂的生产效率,从而降低污水资源化的成本。为此,本文还选择了天津市正在运行中的4家污水处理厂,采用SFA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对4家企业的2011年效益和成本进行了效率评价和排名,并找出影响效率的主要因素。

二、城市污水资源化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市污水资源化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正渗透膜分离技术的城市污水碳源浓缩及资源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正渗透技术简介
        1.2.1 正渗透膜
        1.2.2 汲取液
        1.2.3 正渗透的制约因素
    1.3 碳源浓缩技术简介
        1.3.1 化学强化碳源浓缩技术
        1.3.2 磁分离碳源浓缩技术
        1.3.3 活性污泥吸附碳源浓缩技术
        1.3.4 基于膜分离的高效碳源浓缩技术
    1.4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试验装置与分析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原水
        2.1.2 试验汲取液
        2.1.3 正渗透膜
    2.2 试验装置
        2.2.1 正渗透试验装置
        2.2.2 厌氧试验装置
    2.3 水质分析项目及方法
    2.4 试验测定方法
        2.4.1 水通量的测定
        2.4.2 反向溶质通量测定
        2.4.3 特性反向溶质通量
        2.4.4 污染物截留率
        2.4.5 膜结构表征
        2.4.6 药剂负荷的计算
第3章 海水驱动正渗透浓缩城市污水性能研究
    3.1 试验装置和方法
        3.1.1 试验装置
        3.1.2 试验方法
    3.2 海水驱动正渗透膜清水性能
        3.2.1 运行模式对渗透通量的影响
        3.2.2 错流速度对渗透效能的影响
    3.3 海水驱动正渗透膜分离性能
        3.3.1 碳源的截留效果
        3.3.2 氮、磷元素的截留效果
    3.4 海水驱动正渗透膜浓缩性能
        3.4.1 碳源的浓缩效果
        3.4.2 氮、磷元素的浓缩效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混凝/吸附强化正渗透浓缩碳源试验研究
    4.1 混凝/吸附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
        4.1.1 混凝剂的筛选
        4.1.2 混凝/吸附复配研究
    4.2 混凝/吸附-正渗透过程对膜污染控制效果研究
        4.2.1 泥饼层对正渗透膜通量的影响
        4.2.2 泥饼层对有机物截留效果的影响
        4.2.3 泥饼层对膜通量恢复的影响
    4.3 混凝/吸附过程对碳源浓缩的强化效果
        4.3.1 碳源的截留去除
        4.3.2 碳源的浓缩性能
    4.4 混凝/吸附强化膜浓缩连续运行参数优化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碳源浓缩液厌氧资源化试验研究
    5.1 碳源浓缩液的性质
    5.2 碳源浓缩液的产气特性
        5.2.1 污泥配比对厌氧产气的影响
        5.2.2 水力停留时间对厌氧产气的影响
    5.3 富集效应对厌氧消化的影响
        5.3.1 氨氮浓度对厌氧消化的影响
        5.3.2 氯化钠浓度对厌氧消化的影响
        5.3.3 复合条件对厌氧消化的影响
    5.4 污泥驯化对厌氧消化的影响
        5.4.1 驯化方法
        5.4.2 驯化污泥厌氧产气活性测定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致谢

(2)两级动态膜反应器污水浓缩和厌氧发酵产能工艺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城市污水处理研究进展
        1.1.1 城市污水产生和处理现状
        1.1.2 城市污水的能源回收潜力与方式
    1.2 城市污水有机物富集浓缩技术研究进展
        1.2.1 高负荷活性污泥(HRAS)工艺
        1.2.2 化学强化一级处理(CEPT)工艺
        1.2.3 膜分离技术
    1.3 城市污水的生物能源回收技术
        1.3.1 厌氧消化处理技术
        1.3.2 AnMBR技术
        1.3.3 AnDMBR技术
        1.3.4 AnDMBR和AnMBR工艺性能比较
    1.4 论文研究目的和内容
        1.4.1 课题来源
        1.4.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材料和方法
    2.1 动态膜组件及污水水质
        2.1.1 动态膜材料与膜组件
        2.1.2 污水来源及水质特点
    2.2 实验装置及实验设计
        2.2.1 污水分级实验
        2.2.2 DMF污水浓缩实验
        2.2.3 AnDMBR中DM形成实验
        2.2.4 AnDMBR厌氧发酵城市污水浓缩液实验
        2.2.5 分析指标
    2.3 污泥及泥饼分析
        2.3.1 污泥及泥饼层前期预处理
        2.3.2 BMP及SMA实验
        2.3.3 微生物群落分析
    2.4 分析方法
        2.4.1 常规水质指标分析方法
        2.4.2 仪器分析方法
    2.5 数据分析
        2.5.1 数据差异性分析
        2.5.2 数据相关性分析
        2.5.3 产气数据模拟分析
3 动态膜过滤工艺(DMF)的构建与性能研究
    3.1 DMF-AnDMBR系统的构建原理
    3.2 DMF的优化与污水浓缩效能
        3.2.1 城市污水分级特性
        3.2.2 DMF的工艺条件优化
        3.2.3 DMF的污水浓缩效能
    3.3 城市污水浓缩液的分级特性
        3.3.1 城市污水浓缩液的分级特性
        3.3.2 污水和污水浓缩液的差异分析
        3.3.3 污水浓缩液中的化学元素的组成分析
        3.3.4 污水浓缩液的产甲烷潜力
    3.4 本章小结
4 AnDMBR中动态膜的形成方式与优化研究
    4.1 厌氧动态膜形成方式对比
        4.1.1 过滤性能分析
        4.1.2 常规污染物去除分析
        4.1.3 溶解性有机物(DOM)去除分析
    4.2 动态膜的性质分析
        4.2.1 动态膜的物化性质
        4.2.2 动态膜的形态分析
        4.2.3 动态膜的阻力分析
    4.3 预涂动态膜形成过程的优化
        4.3.1 不同预涂参数设置下动态膜运行特性
        4.3.2 最优预涂条件的确定
    4.4 本章小结
5 AnDMBR处理污水浓缩液的工艺性能研究
    5.1 温度对AnDMBR工艺性能的影响
        5.1.1 过滤性能
        5.1.2 COD去除率与产甲烷分析
        5.1.3 DM膜组件的清洗
    5.2 反应器构型对AnDMBR工艺性能的影响
        5.2.1 过滤性能
        5.2.2 COD去除及产甲烷分析
        5.2.3 污泥及泥饼性质分析
    5.3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5.3.1 不同温度条件下微生物群落分析
        5.3.2 不同反应器构型条件下微生物群落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DMF-AnDMBR污水浓缩与产能系统评价
    6.1 DMF-AnDMBR的水质评价
    6.2 COD平衡及能量收支平衡分析
        6.2.1 COD平衡分析
        6.2.2 能量收支平衡计算分析
    6.3 DMF-AnDMBR的综合评价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创新点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成果
附录Ⅱ: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

(3)基于ESG+E的污水处理厂绩效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污水处理厂绩效评价现状
        1.2.1 污水处理厂单目标评价现状
        1.2.2 污水处理厂综合评价现状
        1.2.3 国内外现状研究述评
    1.3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概述
    2.1 绩效评价目的及其相关理论基础
        2.1.1 绩效评价目的
        2.1.2 绩效评价相关理论
    2.2 污水处理厂绩效评价的需求分析
        2.2.1 污水处理行业发展现状
        2.2.2 污水处理厂投融资模式分析
        2.2.3 污水处理厂绩效评价的重要性
    2.3 ESG+E评价体系
        2.3.1 ESG体系概述
        2.3.2 ESG体系研究
        2.3.3 ESG体系优化
    2.4 本章小节
第3章 基于ESG+E的污水处理厂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3.1 污水处理厂绩效评价指标构建
        3.1.1 评价指标构建原则
        3.1.2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3.1.3 评价指标说明及评价准则
    3.2 污水处理厂评价指标标准
    3.3 污水处理厂评价指标权重
        3.3.1 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3.3.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3.3.3 评价指标权重分析
    3.4 污水处理厂绩效综合评价
        3.4.1 模糊综合评价法思想
        3.4.2 模糊综合评价法步骤
    3.5 本章小节
第4章 实证分析
    4.1 污水处理厂概况
        4.1.1 城市概况
        4.1.2 污水处理厂情况简介
    4.2 污水处理厂模糊综合评价
        4.2.1 隶属度的确定
        4.2.2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
        4.2.3 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节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相关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高负荷生物絮凝膜反应器(HLB-MR)捕集城市污水碳源的效能与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研究由以下项目资助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历程及面临的挑战
        1.1.2 未来城市污水处理的发展方向
    1.2 选题依据
        1.2.1 城市污水资源回收潜能分析
        1.2.2 城市污水资源化工艺路线
        1.2.3 城市污水碳源捕集的意义
    1.3 碳源捕集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1.3.1 化学强化捕集技术
        1.3.2 高负荷活性污泥捕集技术
        1.3.3 膜分离捕集技术
    1.4 有待解决的科学问题
    1.5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技术路线
    1.6 创新点
第2章 SRT对 HLB-MR反应器捕集城市污水碳源的影响及机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装置与运行
        2.2.2 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总COD去除效率和有机物回收效果
        2.3.2 有机物的生物絮凝效果
        2.3.3 EPS与金属阳离子对生物絮凝的影响
        2.3.4 反应器膜污染特性
        2.3.5 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2.3.6 实际意义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DO对 HLB-MR反应器捕集城市污水碳源的的影响及机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装置与运行
        3.2.2 样品与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总COD去除效率和有机物回收效果
        3.3.2 有机物的生物絮凝效果
        3.3.3 EPS与金属阳离子对生物絮凝的影响
        3.3.4 反应器膜污染特性
        3.3.5 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3.3.6 实际意义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HLB-MR反应器捕集城市污水中碳源的温度适应性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装置与运行
        4.2.2 样品与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总COD去除效率和有机物回收效果
        4.3.2 有机物的生物絮凝效果
        4.3.3 EPS与金属阳离子对生物絮凝的影响
        4.3.4 反应器膜污染特性
        4.3.5 实际意义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超声辅助HLB-MR反应器的碳源捕集效能和膜污染特性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装置与运行
        5.2.2 样品与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总COD去除效率和有机物回收效果
        5.3.2 有机物的生物絮凝效果
        5.3.3 EPS与金属阳离子对生物絮凝的影响
        5.3.4 反应器膜污染特性
        5.3.5 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5.3.6 实际意义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提高碳捕集率和强化产能的城市污水资源化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与缩写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污水处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1.1.2 城市污水处理发展方向
        1.1.3 城市污水资源回收理念及工艺研究
    1.2 城市污水碳捕集与氮磷浓缩
        1.2.1 城市污水碳捕集与氮磷浓缩的必要性
        1.2.2 城市污水碳捕集
        1.2.3 污水氮磷回收与浓缩
    1.3 捕集浓缩液能量回收与脱氮除磷
        1.3.1 厌氧膜生物反应器技术
        1.3.2 捕集污泥浓缩液预处理技术
        1.3.3 自养脱氮除磷技术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内容
        1.4.1 选题依据
        1.4.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3 研究内容
        1.4.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2 实验材料与分析方法
    2.1 化学分析方法
        2.1.1 常规化学分析方法
        2.1.2 其他化学分析方法
    2.2 微生物表征分析
        2.2.1 荧光原位杂交分析(FISH)
        2.2.2 DNA提取与Miseq测序
3 城市污水双膜法碳捕集及氮磷浓缩技术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实验内容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直接UF膜过滤碳捕集实验研究
        3.3.2 生物吸附MBR碳捕集比较实验研究
        3.3.3 UF-RO与HRCS-MBR-RO碳捕集及营养物浓缩比较实验研究
        3.3.4 生物吸附MBR碳捕集机理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捕集浓缩液处理技术工艺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实验内容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AnMBR-CANON MBR处理城市污水浓缩液技术研究
        4.3.2 硫铁矿自养反硝化脱氮除磷性能研究
        4.3.3 复合CANON MBR反应器脱氮性能
        4.3.4 浓缩液处理系统脱氮性能及脱氮机制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FNA耦合PMS污泥破壁强化浓缩液生物燃气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主要实验内容
        5.2.2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不同污泥破壁预处理的批式实验性能研究
        5.3.2 FNA耦合PMS污泥破壁强化UASB产气性能研究
        5.3.3 FNA耦合PMS污泥破壁机理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城市污水资源化工艺运行性能及运行成本和能耗分析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与方法
        6.2.1 实验部分
        6.2.2 污水资源化工艺运行成本及能耗分析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污水资源回收集成工艺运行性能研究
        6.3.2 城市污水资源化工艺运行成本及能耗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创新点及建议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6)城镇污水处理水资源循环利用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污水资源化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然选择
2 城镇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及其水质控制
3 城市污水的收集与输送系统的建设与发展
4 城镇污水处理的再生利用工艺
5 污水资源化的再生利用对策
6 结语

(7)城市污水资源化及水资源循环利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城市污水资源化和水资源循环利用存在的问题
    1.1 污水处理设施滞后
    1.2 相关政策体系和法律法规不健全
    1.3 思想认识淡薄
    1.4 污水处理市场化程度低
2 城市污水资源化和水资源循环利用策略
    2.1 加大宣化教育
    2.2 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2.3 合理开发利用和分配水资源
    2.4 创新污水资源化管理运营
    2.5 建立层次化价格机制
3 结束语

(8)强化膜混凝反应器(E-MCR)生活污水资源化处理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生活污水处理现状及现有问题
        1.1.2 可持续发展与生活污水处理
        1.1.3 发达国家生活污水资源化方式的现有探索
        1.1.4 新型“上游浓缩”生活污水资源化处理
    1.2 生活污水固液分离技术及其发展
        1.2.1 污水处理典型固液分离技术简介
        1.2.2 混凝过程及其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1.2.3 吸附过程及其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1.2.4 膜分离过程及其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1.3 混凝 -吸附 -膜过程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现状
        1.3.1 混凝过程和吸附过程对膜污染的控制
        1.3.2 混凝-吸附-膜过程在地表水或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
        1.3.3 混凝-吸附-膜过程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1.4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强化混凝过程筛选与优化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方法与步骤
        2.1.2 试验材料
        2.1.3 试验装置
        2.1.4 试验分析方法及主要分析仪器
    2.2 生活污水污染物可分离性预评估
        2.2.1 污水原水基础指标分析结果
        2.2.2 污染物几何尺寸分布
    2.3 基于物质截留特性的强化混凝过程筛选
        2.3.1 强化混凝过程对污水有机物几何尺寸分布的影响
        2.3.2 基于物质截留率的Plackett-Burman法显着控制参数筛选
    2.4 基于污水固液分离特性的强化混凝过程优化
        2.4.1 强化混凝过程对污水固液分离特性的影响
        2.4.2 基于污水固液分离特性的强化混凝过程优化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E-MCR运行方式初步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方法与步骤
        3.1.2 试验装置
        3.1.3 试验分析方法
    3.2 强化混凝过程对生活污水膜过滤特性的影响
        3.2.1 强化混凝过程对膜过滤特性的主要影响
        3.2.2 强化混凝膜过滤过程定量化模拟研究
    3.3 膜混凝反应器污水预浓缩膜类型比选研究
        3.3.1 不同膜类型反应器过滤特性的变化情况
        3.3.2 不同膜类型反应器有机物截留特性的变化情况
        3.3.3 不同膜类型反应器浓缩特性的变化情况
    3.4 膜混凝反应器污水预浓缩膜构型比选研究
        3.4.1 不同膜构型反应器过滤特性的变化情况
        3.4.2 不同膜构型反应器有机物截留特性的变化情况
        3.4.3 不同膜构型反应器浓缩特性的变化情况
    3.5 膜混凝反应器污水预浓缩运行特性初步研究
        3.5.1 膜混凝反应器单周期对比试验
        3.5.2 膜混凝反应器多周期预浓缩效果试验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E-MCR关键工艺参数优化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方法与步骤
        4.1.2 试验装置
    4.2 基于膜过滤特性的强化混凝过程优化
        4.2.1 SCOD截留增率
        4.2.2 滤饼阻力
        4.2.3 滤饼比阻
        4.2.4 阻力增长速率
        4.2.5 滤饼脱离系数
        4.2.6 滤饼压缩系数
    4.3 微滤膜E-MCR反应器运行方式优选
        4.3.1 过滤特性比较
        4.3.2 有机物截留特性比较
        4.3.3 浓缩特性比较
    4.4 微滤膜E-MCR反应器预浓缩工艺参数的优化
        4.4.1 膜污染控制方式对污水预浓缩的影响
        4.4.2 反冲压强对微滤膜E-MCR污水预浓缩的影响
        4.4.3 反冲比对微滤膜E-MCR污水预浓缩的影响
        4.4.4 抽停比对微滤膜E-MCR污水预浓缩的影响
        4.4.5 SRT对微滤膜E-MCR污水预浓缩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E-MCR长期运行特性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方法与步骤
        5.1.2 试验装置
        5.1.3 试验分析方法
    5.2 微滤膜E-MCR长期运行效果研究
        5.2.1 微滤膜E-MCR不同工况长期运行过滤特性
        5.2.2 微滤膜E-MCR不同工况长期运行有机物截留特性
        5.2.3 微滤膜E-MCR不同工况长期运行浓缩特性
        5.2.4 微滤膜E-MCR浓缩液产能特性
    5.3 超滤膜中试E-MCR长期运行特性比较
        5.3.1 超滤膜中试E-MCR不同工况过滤特性比较
        5.3.2 超滤膜中试E-MCR不同工况有机物截留特性比较
        5.3.3 超滤膜中试E-MCR不同工况浓缩特性比较
    5.4 超滤膜中试E-MCR产物特性分析
        5.4.1 超滤膜中试E-MCR浓缩液厌氧产能特性
        5.4.2 超滤膜中试E-MCR滤饼及浓缩颗粒形态分析
        5.4.3 超滤膜中试E-MCR污水预浓缩有机物成分变化
        5.4.4 超滤膜中试E-MCR浓缩液EPS分布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污水预浓缩资源化完整工艺设计及效果评估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方法与步骤
        6.1.2 试验装置
        6.1.3 试验分析方法
    6.2 E-MCR稳定运行出水特性分析及完整工艺设计
        6.2.1 E-MCR稳定运行期出水TN浓度变化
        6.2.2 E-MCR稳定运行期出水TP浓度变化
        6.2.3 E-MCR稳定运行期出水NH_4~+-N浓度变化
        6.2.4 污水预浓缩资源化完整工艺设计
    6.3 E-MCR浓缩液CSTR厌氧反应器长期产能特性研究
        6.3.1 CSTR厌氧反应器不同工况运行特征
        6.3.2 CSTR厌氧反应器不同工况产甲烷效果
    6.4 E-MCR污水预浓缩工艺技术经济性评价
        6.4.1 E-MCR稳定运行期运行能耗
        6.4.2 E-MCR稳定运行期成本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丹东市城市污水资源化开发利用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1.1 污水资源化的定义
    1.2 污水资源化利用的必要性
    1.3 污水资源化的途径
        1.3.1 农业用水
        1.3.2 工业用水
        1.3.3 城市杂用水
        1.3.4 环境用水
        1.3.5 地下回灌水
        1.3.6 生活饮用水
        1.3.7 其它用途
2 国内外城市污水资源化现状
    2.1 国外城市污水资源化状况
    2.2 国内城市污水资源化现状
3 丹东市城市污水资源化再生利用现状
    3.1 丹东市污水处理现状
    3.2 丹东市城市污水资源化的必要性
4 丹东市污水资源化途径
5 对策和建议
7 结论

(10)天津市污水排放量预测与污水水质及资源化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污水排放量与水质预测现状
        1.2.2 企业效率评价现状
        1.2.3 城市污水资源化应用现状
    1.3 论文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天津市水资源及污水处理现状
    2.1 我国水资源与水环境状况
    2.2 天津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状况
    2.3 天津城市污水处理现状
第三章 天津市城市污水排放量预测研究
    3.1 预测模型及方法
        3.1.1 ARIMA模型
        3.1.2 PPR方法
    3.2 天津城市工业废水排放量预测
        3.2.1 数据来源
        3.2.2 预测结果
    3.3 天津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预测
        3.3.1 数据来源
        3.3.2 预测结果
    3.4 小结
第四章 天津市城市污水水质变化特性及规律研究
    4.1 数据来源
    4.2 城市污水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4.3 城市污水水质极值概率分布
        4.3.1 广义极值分布
        4.3.2 广义Pareto分布
        4.3.3 TP的极值分布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基于SFA的天津市污水处理厂效率评价研究
    5.1 随机前沿面效率评价理论与方法
        5.1.1 生产前沿面理论
        5.1.2 效率评价方法
    5.2 天津市污水处理厂效率评价
        5.2.1 指标选择与数据
        5.2.2 评价结果
    5.3 小结
第六章 城市污水资源化利用研究
    6.1 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意义及依据
    6.2 污水资源化利用技术及方法
        6.2.1 污水二级处理工艺与方法
        6.2.2 污水深度处理工艺与方法
    6.3 城市污水资源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及措施
        6.3.1 污水资源化进程中的问题
        6.3.2 措施及方法
    6.4 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城市污水资源化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正渗透膜分离技术的城市污水碳源浓缩及资源化研究[D]. 张壹超. 青岛理工大学, 2021(02)
  • [2]两级动态膜反应器污水浓缩和厌氧发酵产能工艺特性研究[D]. 杨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 [3]基于ESG+E的污水处理厂绩效评价体系研究[D]. 邹淑慧. 桂林理工大学, 2020(07)
  • [4]高负荷生物絮凝膜反应器(HLB-MR)捕集城市污水碳源的效能与机制[D]. 万立国. 吉林大学, 2020
  • [5]提高碳捕集率和强化产能的城市污水资源化工艺研究[D]. 代文臣.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8)
  • [6]城镇污水处理水资源循环利用综述[J]. 肖军. 上海节能, 2016(10)
  • [7]城市污水资源化及水资源循环利用分析[J]. 姜长征. 低碳世界, 2016(22)
  • [8]强化膜混凝反应器(E-MCR)生活污水资源化处理工艺研究[D]. 金正宇. 清华大学, 2015(07)
  • [9]丹东市城市污水资源化开发利用及对策研究[J]. 梁松筠. 黑龙江环境通报, 2013(04)
  • [10]天津市污水排放量预测与污水水质及资源化利用研究[D]. 郑玉昕. 天津大学, 2013(12)

标签:;  ;  ;  ;  ;  

城市污水回用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