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高产水果栽培关键技术

优质高产水果栽培关键技术

一、果庶优质高产栽培关键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黄纪民[1](2016)在《国家非粮生物质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项目的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家非粮生物质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项目是广西首次承担国家科技部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平台项目,因该项目既有科研内容也有工程建设内容,故其兼有科研的性质与工程的特性,而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承担单位对国家工程中心建设项目的管理经验较少,项目涉及原理研究、工程技术研究、共享平台建设等多个环节与内容,风险要素较多。本文结合国内外项目风险管理的发展背景,根据国家非粮生物能源工程研究中心建设项目的任务目标,对其技术研发、共享平台建设以及成果产业化子项目分别进行风险识别,尝试通过运用定性和定量向相结合的方法,对风险要素进行发生概率和损失影响的综合分析,建立风险矩阵,找出主要的风险要素和威胁,再通过层次分析法对各风险要素进行两两比较,更好的量化确定关键风险要素与风险等级并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和防范对策。避免只是将各种风险要素不分主次地进行罗列,造成管理人员掌握不了重点,浪费精力和资源。经研究,本文为各子项目识别了风险要素,通过评估确定了相应的关键风险要素并给出了风险管理对策。

胡晓萌[2](2016)在《崇左市现代农业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中国的传统农业逐渐开始升级转型,农业生产模式向现代农业过渡、通过土地流转以提高土地利用率等措施都体现了国家对农业转型的重视,而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课题研究是为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前提。崇左市是广西甘蔗、蔬菜、亚热带水果的重要产区,经过多来年的发展,崇左市农业生产条件与技术应用已基本满足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条件,尤其是“双高”糖料蔗现代化生产技术得到了较为成熟的应用。但是就目前来看,还存在着种植结构单一、区域布局欠合理、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特别是对整体农业产业的发展目标与主要任务还不够明确。因此,本文主要以崇左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为基础,运用实证分析、定性分析与SWOT分析的研究方法,按照陈述事实、客观分析、理清发展思路与战略调整和“拓宽视野、推陈出新、统筹兼顾、科学布局”的原则对崇左市全面开展现代农业发展的具体对策研究,构建出“一心七核多基地”基本发展思路框架,心为崇左市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七核为崇左市现有的七个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多基地是以农林牧渔产业为主的重点产业基地布局。并提出了接下来崇左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对甘蔗、蔬菜、生猪养殖、水产养殖、林业等主导产业进行了具体规划建设方案分析。各产业的规划充分考虑了各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的优势与特点,各区域通过合理配置农业资源,确定主导特色产业,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为目前崇左市现代农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崇左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措施的具体化,将对接下来崇左市发展现代农业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现代农业发展蓝图的绘制,将确保全市现代农业、特色农业得到更大的发展,促进全市社会与经济的全面发展。

胡杨[3](2016)在《甘蔗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种质是甘蔗杂交育种的基础和保障,对甘蔗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可为甘蔗标记辅助育种提供基础数据。同时进行甘蔗种质农艺性状与品质方面的研究,为甘蔗育种提供数据支撑。本研究利用RAPD与SSR两种标记方法对供试材料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自我国的广西、广东、福建和台湾以及来自美国的6个系列的48份甘蔗种质:其中19对SSR引物共扩增出87条带,多态性带为84条,多态性比例为96.55%,扩增出的条带数范围为2~8条,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4.58条带,引物的PIC值范围为0.34~0.93,平均0.64。21条RAPD引物共扩增出184条带,扩增条带数范围为3~16,平均每条引物扩增8.76条带,其中多态性带为184,多态性比例为100%,引物PIC范围为0.53~0.97,平均0.86。结果表明,两种分子标记都能较好的评估甘蔗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对SSR结果进行聚类结果,以遗传相似系数0.70,将48份甘蔗材料分为三类,第一类有6个新台糖(ROC)品种,第二大类有3个新台糖品种、7个桂糖品种、8个崖城品种、10个福农品种、5个美国品种、5个粤糖品种。第三类有两个新台糖和两个桂糖品种。对RAPD结果进行聚类(3-2),以遗传相似系数0.70,同样将48份甘蔗材料分为三类,第一类有4个新台糖品种,第二大类有7个新台糖品种、9个桂糖品种、4个崖城品种。第三类4个崖城品种、10个福农品种、5个美国品种、5个粤糖品种。(2)92份甘蔗种质材料的RAPD分析:50个RAPD引物对92份供试甘蔗种质个体的DNA样品进行了PCR扩增,共扩增出547条带谱,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10.9条带,其中多态性的条带为530,多态性比例为96.9%。根据聚类结果,可将92份甘蔗材料分为两大类,每大类分为两个亚类,根据RADP扩增结果,计算92个甘蔗供试材料之间的相似系数。结果表明:遗传相似系数为0.72-0.92,其中TD8和TD4两个材料之间的遗传相似性系数最高,其值为0.92,且绝大多数品种间的相似系数大于0.7。(3)美国引进甘蔗种质资源与国内栽培品种比较分析:用25条RAPD引物和8对SSR引物对28份甘蔗供试品种进行扩增。25条RAPD引物扩增出条带数为132条,每个引物平均扩增条带数为5.28条,其中多态性条带102条,多态性比例为77.3%。8对SSR引物共扩增出的条带数为56条,每个引物平均扩增7条,其中多态性条带48条,多态性条带比例为85.7%。表明引进的甘蔗品种具有丰富的多态性,GUC33多态性最高。根据RAPD的聚类图可知,将28份甘蔗供试材料分为两大类。第一大类只有福农39个材料。第二大类包括来自美国及中国不同地区的17份甘蔗材料,其中第二类中,来自美国材料之间的遗传相似性更为接近,如GUC1和GUC2、、UC21和GUC23。根据SSR聚类图可知将供试材料分为两类,第一类包括来自美国及中国不同地区的26份甘蔗材料,第二类只有两个来自美国的甘蔗材料。第一大类中自美国材料之间的遗传相似性更为接近,如GUC1和GUC2、UC21和GUC23,和RAPD结果是一致的,其中GUC34与CP84-1198具有很高的遗传相似系数,这两份材料可能一定的血缘关系。(4)美国引进种质农艺性状与品质方面的研究表明:GUC31单位面积有效茎数最多,且属于中茎、单茎重最高,具有高产潜力,且便于机械收割。

石芳瑜[4](2016)在《广西蔗糖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是立足于广西的实际发展情况,从甘蔗种植的分布、蔗糖产业在全国以及广西的地位、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蔗糖产业区域布局、蔗糖产业的加工企业等多个方面,深入探讨分析了广西蔗糖产业的发展现状,研究剖析了广西蔗糖产业发展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通过运用文献研究法、深度访谈法、SWOT分析法、实地研究法、统计分析法等方法对广西蔗糖产业在生产技术、生产要素、生产关系、机制体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去调查和解析,发现广西蔗糖产业存在着品种研发推广缓慢,生产基础设施落后,机械化程度低,生产经营规模不大,蔗农收益不稳定,蔗糖产品竞争力低,制糖副产品的综合利用价值低,产业受外来冲击严重等多种问题。本文认为广西蔗糖产业的发展应以推进全程机械化工程,甘蔗良种繁育与综合农艺推广工程,实施新技术示范工程,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及高产高糖生产基地,产业化经营创新发展工程,产业市场竞争力提升工程等作为其主要发展任务,最后针对发现所存在的问题,从生产技术、甘蔗种植层面、蔗糖加工和销售层面以及政策体制层面提出了与之相对应的对策措施,如加强宏观管理,推行生产保险机制,创新资金投入机制,实施科技发展、重点发展战略,完善落实相关政策,争取国家政策支持等对策建议。

刘倩倩[5](2016)在《《中国农村文库》选题策划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起开始出版的《中国农村文库》丛书经历了五个批次、二十多年的出版历程,是中国以“三农”为题材的较早一批具有相当大影响力的丛书。该书由时任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徐惟诚主编,四川省二十家出版社联合出版,被列为国家“八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获第二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和四川省委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四川省50年(1958-2008年)10部公众喜爱的科普作品”等荣誉称号。在这套书的基础上,成立了天地出版社,并发起了“万村书库”工程。论文是当代出版史的个案研究,从系统论及选题策划学视角出发,运用深度访谈法、文献研究法和统计分析法,重点研究《中国农村文库》的选题策划系统,总结《中国农村文库》取得重大影响的原因,即政府支持、编辑方针的引领、选题策划定位准确,分析其出版过程中暴露出的诸如图书编校质量待提高、选题策划市场化程度低等问题,由此总结《中国农村文库》对今后“三农”图书出版的重要启示:一是要实施图书精品化战略;二要策划“三农”题材的全媒体图书;三要优化选题结构,增加精神文化类图书的比重;四要提高图书的编校质量;五要在形式策划上提高图书的审美性;六要实施政府采购与市场挖掘并举的发行方式。本研究肯定了《中国农村文库》出版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弥补了当代出版史个案研究的空白,为今后的大型“三农”题材丛书提供借鉴意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作用。

王平[6](2016)在《甘蔗属割手密高贵化染色体遗传研究》文中认为甘蔗种间杂交是甘蔗种质创新的重要途径,而高贵化是野生种质开发利用的基础理论。割手密作为重要的野生种质,在高贵化育种中是品种抗逆性和适应性基因的主要来源。甘蔗染色体传递方式比较复杂,不同遗传方式的研究可为甘蔗育种提供指导。本研究首先采用染色体计数和基因组原位杂交两种不同方法对生产中常用的10个种质进行真假种鉴定,然后利用双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系谱来源清楚的5个割手密高贵化F1的染色体构成进行分析,探讨其染色体遗传方式。本研究对割手密高贵化F1的染色体遗传方式以及其亲本热带种的相关探讨,其研究结果可为甘蔗资源的合理利用、种质创新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利用染色体计数法对10份甘蔗热带种材料进行真假鉴定,其中,Badila、Loethers、Crystallina、罗汉蔗、越南牛蔗和南涧果蔗这6份材料的染色体数目为80条,50uahapele、Muckche、Canablanca和白眉蔗这4份材料的染色体数目大于80条。以生物素标记热带种基因组DNA和地高辛标记割手密基因组DNA,利用双探针对以上材料进行比较基因组原位杂交,双探针的荧光信号在所有染色体上都有所呈现,但Badila、Loethers、Crystallina、罗汉蔗、越南牛蔗和南涧果蔗这6份材料染色体的生物素标记热带种的红色信号较强,占主导地位,50uahapele、Muckche、Canablanca和白眉蔗这4份材料的染色体出现比较明显的地高辛标记割手密的绿色荧光信号,充分表明Badila等6份材料是真热带种,Muckche等4份材料是假热带种。(2)基因组原位杂交结果表明,5个割手密高贵化F1中,崖城58-43、崖城75-409和崖城75-419的染色体数目为120条,其中,80条来自热带种,40条来自崖城割手密。崖城82-108的染色体数目为112条,其中,80条来自热带种,32条来自割手密云南75-2-11。这4个F1都是按照2n+n的方式遗传。崖城75-408的染色体数目为80条,其中,40条来自热带种,40条来自崖城割手密,按照n+n的方式遗传。即割手密高贵化F1中大多数按照2n+n的方式传递,也有少数按照n+n的方式传递。(3)崖城75-408和崖城75-409属于同一亲本的不同F1,染色体数目相差较大,且出现不同的染色体遗传方式。

陈美玉[7](2014)在《大田县果蔗产业化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田县位于福建省三明市东南部,面向闽南金三角开发区,周边与德化、永春、永安、漳平、三元、沙县和尤溪相毗邻,是福建西北部连接东南沿海的重要通道。省道秀里线贯穿全境,农业是它的主导产业,该县也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果蔗作为大田县的主要经济农作物之一,在全县的农业生产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已发展成大田县农业经济的优势特色产业。近年来,大田县在农产品生产、加工各环节上,向无公害绿色标准、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问题暴露在大田果蔗产业发展中。主要体现在:(1)果蔗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包括种植面积小;品种结构单一,种性退化严重;管理粗放;农业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劳动力文化水平低;标准化技术普及慢,新技术应用少。(2)果蔗产业化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包括生产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龙头企业数量甚微,产业带动能力不强;果品保鲜技术原始,市场销售不畅;企业果农之间缺乏联系,利益分享机制不健全。果蔗产业发展的这些问题导致大田果蔗产业发展和先进省区存在一些差距,产业化程度进程缓慢。目前还未有系统的资料研究果蔗产业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本文在钻研了产业化经营体系理论后,通过收集相关资料,问卷调查等办法,从大田县果蔗的生产、加工、销售以及产业公共服务现状分析入手,系统阐述了大田果蔗产业发展状况,以及分析了果蔗产业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再通过研究大田果蔗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包括果蔗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产业化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阐述了大田县果蔗农业产业化发展困境,和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借鉴义乌果蔗发展经验,提出大田果蔗产业发展对策。主要是:落实规划,重视果蔗的种植与加工;确保果蔗的质量;选用良种,搭建合理品种结构;加大生产科技含量,包括加大果农培训力度,加强种植技术推广,推广正确的灌溉方式,推广果蔗套种模式,推行果蔗规模化生产;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建设信息服务平台,发展壮大果蔗专业合作社;培植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及防灾抗灾;加大农业资金投入;搞好产品的销售;提供果蔗生产政策支持。

罗艺[8](2014)在《不同种植方式和不同行距对甘蔗生长效应的研究》文中指出本试验使用的是中机美诺两行甘蔗种植机,根据机械的规格、品种特点、当地土壤情况以及前人对甘蔗行距的研究成果设置了1.0m、1.1m、1.2m、1.3m四个种植行距。通过分析机械种植和人工种植两种方式以及四个种植行距对甘蔗农艺性状、生理生化指标、产量及品质等各方面的影响,探寻适宜机械种植的最佳行距规格,进而加深对先进甘蔗种植机械适用性的了解,完善与甘蔗机械化种植相配套的农艺技术储备,为推广甘蔗机械种植技术,促进甘蔗高产和全程机械化提供理论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种植方式对甘蔗生长效应的研究本试验研究表明,与人工种植方式相比,机械种植方式的甘蔗出苗数低,缺苗断行率高,导致收获时有效植株不足而减产,这将成为限制其推广应用的主要原因之一。机械种植方式在下种时对蔗地的土壤压实作用在浅土层的表现不明显,在深层土壤表现突出。而土壤紧实度的增加,影响了甘蔗根系生长,根系对氮素的吸收能力的下降,导致机械种植处理的甘蔗月伸长量及生理生化指标等在前期的表现稍弱于人工种植方式,而后期的生长过程中这种不利因素逐渐消除,蔗株在中后期生长旺盛,后劲足。最终机械种植处理的甘蔗茎径、单茎重表现均略优于人工种植,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有效茎数较少造成的减产,蔗茎产量虽低于人工种植方式但差异不显着。在甘蔗品质上,其蔗糖分含量、蔗汁锤度均高于人工种植方式,单位面积含糖量也高于人工种植处理但差异不显着。可见,两种种植方式对甘蔗生长效应的影响差异不大。2、不同种植行距对甘蔗生长效应的研究本试验研究表明,在依照当地大面积生产实际下种量的前提下,不同行距处理666.7m2甘蔗的出苗情况表现为1.1m处理>1.0m处理>1.2m处理>1.3m处理,缺苗断行率表现为1.0m处理>1.3m处理>1.2m处理>1.1m处理。各行距处理的月伸长量以及叶绿素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根系活力四个生理生化指标从分蘖期至伸长期都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在伸长期表现最佳,在成熟期逐渐降到最小,各处理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甘蔗生长前期四个生理指标还表现出随行距加大稍有增加的趋势。不同行距处理各时期各土层的土壤容重均没有显着性差异。从产量和品质性状上看,1.1m行距处理茎长最高,单茎重较高,单位面积有效茎数、产量、含糖量均最高,甘蔗蔗糖分、蔗汁锤度表现均最高,蔗汁简纯度、蔗汁重力纯度、甘蔗纤维份较好,蔗汁还原糖分含量较低,是本试验四个行距处理中综合表现最优的行距。

岑华飞[9](2014)在《不同细胞质源甘蔗亲本与主要性状遗传表现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 L.)是世界上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糖料与能源作物。在甘蔗育种中,主要是通过核基因的重组实现对甘蔗品种的改良,甘蔗的细胞质基因一直没有得到发掘利用,使得全世界的甘蔗品种的细胞质源主要局限在班扎马新黑潭(Bandjarmasin Hitan)、黑车里本(Black Cheribon)、拔地拉(Badila)和卡路打布廷(Kaludia Boothan)这4个热带种原种中,使得一些主要由细胞质基因控制或存在核质互作效应的性状改良盲目而低效。本研究拟利用不同细胞质源的甘蔗亲本配成正、反杂交组合,在对其后代进行杂种真伪分子鉴别的基础上,分别对正交和反交后代进行表型性状、抗性差异分析,研究和分析不同细胞质源的甘蔗亲本与甘蔗主要性状遗传表现的相关性,为甘蔗育种利用优异细胞质源,以及进一步从分子水平上研究和发掘甘蔗优异细胞质基因奠定基础。所获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18对SSR引物鉴定后代材料640个,真杂种率高于90%的3个组合47、92和68组合的母本细胞质源都是Black CHeribon;在真杂种率低于70%的3个组合102、135和107组合中,有两个组合的母本细胞质源为Bandjarmasim Hitam,一个组合的细胞质源为Kaludia Boothan。2、选用10个RAPD随机引物对4个组合后代材料进行多态性分析,102组合后代材料平均遗传相似系数(GS)为0.9840;68组合后代材料平均遗传相似系数(GS)为0.9834;92组合后代材料平均遗传相似系数(GS)为0.9875;107组合后代材料平均遗传相似系数(GS)为0.9825。正反交组合后代群体材料间遗传相似系数都大于0.9000。3、采用改良的DNase Ⅰ差速离心处理法提取的甘蔗叶绿体DNA,可以用于后续的甘蔗叶绿体基因分子水平研究。叶绿体trnL基因可以用于甘蔗栽培种、割手密及其近缘属间的鉴定。4、对不同细胞质来源的7对正反交组合的株高、茎径、有效茎数、叶绿素含量以及自然条件下黑穗病的发病率进行调查和分析,除了515和473、514和481两对4个组合的黑穗病发病率以及135和138组合的叶绿素含量在数值上有较大差异外,其余的68和102、92和107组合的株高、茎径、有效茎数、叶绿素含量以及100和132、47和48组合的叶绿素含量都差别不大。5、对参试的4个不同细胞质源亲本材料组配的正反交组合后代进行t检验,发现参试组合的株高、茎秆和有效茎都没有明显差异,135和138组合的叶绿素含量差异达到显着水平,515和481、514和473的黑穗病发病率分别为28.4和18.8、28.8和18.9,正反交之间t检验证实P=0.00636和P=0.00781,两对正反交组合间差异都达到极显着水平,而且这两对正反交组合的亲本细胞质源组成相同,都是Badila和Bandjarmasim Hitam,当以细胞质源同为Bandjarmasim Hitam的不同亲本材料ROC22和ROC10作母本时,子代黑穗病发病率非常接近,分别为28.4%和28.8%,当以细胞质源为Badila的崖城58-47为母本分别与ROC22和ROC10配成正反交组合时,子代的黑穗病发病率几乎一致,分别为18.8和18.9。

王珊珊[10](2014)在《甘蔗几丁质酶家族基因的克隆与鉴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是最主要的糖料作物,而甘蔗黑穗病(Sporisorium scitamineu)是我国蔗区最严重的一种气传真菌病害,严重影响甘蔗产量和糖分产量。目前普遍认为,以甘蔗抗黑穗病品种取代感病品种是防治黑穗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但是,由于甘蔗遗传背景复杂,甘蔗优良基因型重组概率低至1/300,000,单纯依靠传统杂交和系圃选择的途径来培育高产、优质、抗病兼具的优良品种难度大。通过挖掘甘蔗抗病基因,一方面可以为转基因改良提供优异基因资源,另一方面还可以为进一步开发抗病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奠定基础。植物几丁质酶(Chitinase)是一种典型的病程相关蛋白,已经成为作物抗真菌病害的研究热点之一。它能够降解真菌细胞壁的重要成分—几丁质,抑制真菌生长,从而提高植物对病原真菌的防御能力。鉴于此,进行甘蔗几丁质酶家族基因的分离与鉴定对甘蔗抗真菌性病害的聚合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同源克隆法,从甘蔗中分离获得4个几丁质酶家族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而后,应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基因所编码的蛋白结构和功能进行预测分析。同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了甘蔗几丁质酶基因在甘蔗上的组织表达特性及其响应甘蔗黑穗病病原菌、信号因子和环境胁迫的表达模式。并进一步利用农杆菌介导转化法,将几丁质酶基因导入模式植物烟草(Nicotiana tabacum)中,研究基因过表达的效应。研究结果为揭示甘蔗几丁质酶家族基因的功能鉴定及及在甘蔗抗逆育种上的应用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与结论如下:1.甘蔗几丁质酶家族基因cDNA全长序列克隆与分析采用同源克隆法,根据高粱基因组数据库中的假定几丁质酶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利用RT-PCR技术,克隆获得4个甘蔗几丁质酶家族基因cDNA序列,其中3个以甘蔗基因型崖城05-179接种黑穗病菌后48h样品为模板获得的,命名为:ScChiⅣ1、ScChiⅦ1和ScChiⅦ2,序列长度依次为:906bp、907bp和1,005bp, ORF分别为813bp,900bp和990bp。 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KF664178、KF279662和KF664179;以崖城05-179组培苗4℃处理24h后的样品为模板,克隆获得1个几丁质酶家族基因,命名为ScChi I1,长度1,085bp, ORF为978bp, GenBank登录号为KF664182。序列分析表明,上述4个基因序列的一致性介于22.7%-62.5%之间,其编码蛋白与其他植物来源的几丁质酶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较高,分别属于几丁质酶家族Class Ⅰ、 Class Ⅳ和Class Ⅶ (ScChiⅦ1和ScChiⅦ2)。3个类型的几丁质酶基因在核苷酸、氨基酸序列和结构域上存在显着差异。2.甘蔗几丁质酶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荧光定量检测结果表明,4个甘蔗几丁质酶基因在蔗芽、叶、蔗髓和蔗皮中均有表达,属组成型表达,但ScChi I1在叶和蔗皮中表达量最高,ScChiⅣ1在叶中表达量最高,ScChiⅦ1和ScChiⅦ2在蔗芽中表达量最高。所克隆的4个ScChi对甘蔗黑穗病菌胁迫响应的表达模式存在甘蔗基因型差异,其中ScChi I1和ScChiⅦ1在抗病和感病基因型中表现一致。表现在:在抗病基因型崖城05-179中,ScChi I1的转录水平显着提高,但ScChiⅣ1, ScChiⅦ1和ScChiⅦ2的转录水平却呈现出明显下降的趋势,说明ScChi I1正响应黑穗病菌胁迫,但其余3个基因则为负响应;在基因型"ROC"22中,接种后24h, ScChi I1、ScChiⅣ1和ScChiⅦ2的转录水平均呈现显着上升趋势,但ScChiⅦ1转录水平则明显下降,说明ScChi I1在感病基因型中也正响应黑穗病菌胁迫,而ScChiⅦ1依然为负响应。甘蔗几丁质酶基因对信号物质(水杨酸、茉莉酸甲酯、脱落酸)和环境(干旱、NaCl、重金属和低温)胁迫的应答反应不同。受水杨酸(Salicylic acid, SA)、茉莉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 MeJA)、脱落酸(Abacisic acid, ABA)胁迫后,ScChi I1转录本水平均呈现显着上升趋势;ScChiⅣ1基因表达受MeJA和ABA显着诱导,但受SA的显着抑制;受ABA胁迫后,ScChiⅦ1转录本水平呈现上升的趋势,受MeJA和SA胁迫后,ScChiⅦ1表达水平呈现下降的水平;受SA、MeJA、ABA胁迫后,ScChiⅦ2转录水平均显着下降,并呈现全程抑制趋势。受干旱(PEG)、NaCl和重金属(CuCl2)胁迫后,ScChi I1转录本水平呈现显着上升,但低温(4℃)却抑制ScChi I1的转录;上述环境胁迫显着提高了ScChiⅣ1基因的转录,且呈现持续上升趋势;除低温(4℃)外,ScChiⅦ1的转录水平均呈现下降趋势;除NaCl胁迫外,在胁迫后24h,ScChiⅦ2的表达量明显提高。上述结果说明,甘蔗几丁质酶家族基因具有多样性的功能。3.亚细胞定位分析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带有不同目的基因ScChi (ScChi I1、 ScChiⅣ1或ScChiⅦ2)的植物亚细胞定位载体质粒pCAMBIA-2300-ScChi-GFP渗透导入烟草叶片,显微镜下观察到pCAMBIA-2300-ScChiⅦ2-GFP重组蛋白的荧光信号定位于细胞核和细胞质。4. ScChi I1基因的原核表达分析成功构建了带有ScChi I1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pET32a-ScChi I1,经IPTG诱导,在大肠杆菌(E. coli)表达菌株BL21细胞中,得到目的融合蛋白,分子量为52.5kDa,为该基因编码蛋白的体外抑菌活性验证奠定基础。5. ScChiⅦ2基因瞬时表达分析构建了植物超表达载体pCAMBIA-1301-ScChiⅦ2,其在烟草叶片中的瞬时表达结果显示,二氨基联苯胺(Diaminobenzidine, DAB)染色颜色加深和电导率增加,表明H2O2的积累,说明ScChiⅦ2引起植物过敏反应。6.甘蔗几丁质酶基因遗传转化烟草研究构建植物超表达载体pCAMBIA-1301-ScChi Ⅰ1/ScChiⅣ1/ScChiⅦ2,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烟草的叶盘,获得18株PCR检测呈阳性的转ScChiⅣ1基因To代烟草植株,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ScChi在烟草中过表达对烟草抗病性的影响奠定基础。上述研究结果初步确定了4个甘蔗几丁质酶家族基因的功能及表达模式,为后续开发该基因作为甘蔗抗逆育种的生物标记和遗传改良奠定物质基础并提供科学依据。

二、果庶优质高产栽培关键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果庶优质高产栽培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国家非粮生物质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项目的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综述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技术路径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项目风险管理理论概述
        2.1.1 项目风险管理的概念内涵
        2.1.2 项目风险管理的过程
    2.2 项目风险识别与评估的技术工具
        2.2.1 项目常见风险评估方法与技术工具
        2.2.2 项目风险评估方法的选择
    2.3 项目风险识别与评估思路
第三章 非粮生物质能源工程项目概述
    3.1 项目背景
    3.2 项目组成
        3.2.1 技术研发子项目
        3.2.2 共享平台子项目
        3.2.3 成果产业化子项目
    3.3 项目建设的范围三角
        3.3.1 项目的目标
        3.3.2 项目的投资规模
        3.3.3 项目时间进度
    3.4 项目SWOT分析
        3.4.1 项目优势分析
        3.4.2 项目弱势分析
        3.4.3 项目机遇风险
        3.4.4 项目威胁风险
        3.4.5 小结
第四章 非粮生物质能源工程项目的风险识别
    4.1 技术研发子项目风险要素识别
    4.2 共享平台建设子项目风险要素识别
    4.3 成果产业化子项目风险要素识别
第五章 非粮生物质能源工程项目的关键风险要素评估
    5.1 技术研发子项目的关键风险评估
        5.1.1 风险要素的评估过程
        5.1.2 技术研发子项目关键风险要素的确定
    5.2 共享平台建设子项目的风险评估
        5.2.1 风险要素的评估过程
        5.2.2 共享平台建设子项目关键风险要素的确定
    5.3 成果产业化子项目的风险评估分析
        5.3.1 风险要素评估过程
        5.3.2 成果产业化子项目关键风险要素的确定
第六章 非粮生物质能源工程项目关键风险要素对策建议
    6.1 技术研发子项目的关键风险要素对策建议
        6.1.1 技术路线的风险对策建议
        6.1.2 经费预算不合理的风险对策建议
        6.1.3 技术产业化可行性的风险对策建议
    6.2 共享平台建设子项目的关键风险要素对策建议
        6.2.1 缺乏对外服务能力风险对策建议
        6.2.2 中试基础设施风险对策建议
        6.2.3 人才队伍建设风险对策建议
    6.3 成果产业化子项目的关键风险要素对策建议
        6.3.1 管理风险对策建议
        6.3.2 市场风险对策建议
        6.3.3 资金风险对策建议
        6.3.4 技术风险对策建议
第七章 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的不足之处
    7.3 未来的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2)崇左市现代农业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现代农业发展相关研究系统解析
        1.3.1 国外相关研究动态
        1.3.2 国内相关研究概况
        1.3.3 近年崇左市现代农业发展相关研究
    1.4 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1.4.1 现代农业及其基本特征
        1.4.2 现代农业的基本要素
        1.4.3 基础理论
    1.5 研究基本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崇左市基本概况及近年来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分析
    2.1 崇左市基本概况
        2.1.1 地理区位
        2.1.2 自然资源及气候条件
    2.2 崇左市近年来农业发展概况
        2.2.1 崇左市“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2.2.2 存在的问题
        2.2.3 崇左市现代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
3. 崇左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具体对策建议
    3.1 基本思路
    3.2 主要内容
        3.2.1 构建崇左市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
        3.2.2 发挥好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的辐射作用
        3.2.3 现代种植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3.2.4 现代水产养殖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3.2.5 现代畜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3.2.6 现代林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4. 现代农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4.1 规划的制定及相互衔接
    4.2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4.3 提高政府服务水平
    4.4 加大财税政策支持
    4.5 人才战略的实施
    4.6 借助外部力量,加快园区建设
    4.7 强化技术支持保护体系,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
    4.8 建立农业生产保障机制
    4.9 加强农业金融监管与服务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3)甘蔗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概述
    1.2 甘蔗种质资源
    1.3 甘蔗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的意义
    1.4 分子标记应用现状
        1.4.1 RFLP标记
        1.4.1.1 遗传图谱的构建
        1.4.1.2 遗传多样性研究
        1.4.1.3 对甘蔗育种的辅助作用
        1.4.2 RAPD标记
        1.4.2.1 传图谱构建
        1.4.2.2 基因定位
        1.4.2.3 作物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1.4.2.4 亲缘关系鉴定和起源的研究
        1.4.3 SSR标记
        1.4.3.1 遗传图谱的构建
        1.4.3.2 遗传多样性研究
        1.4.3.3 品种种鉴定
        1.4.3.4 助甘蔗育种
        1.4.4 ALFP标记
        1.4.4.1 构建甘蔗遗传图谱
        1.4.4.2 基因定位
        1.4.4.3 遗传传多样性研究
        1.4.4.4 种质的鉴定
    1.5 分子标记的展望
    1.6 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1.6.1 目的意义
        1.6.2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主要设备仪器和试剂
        2.2.1 本研究所用到的主要仪器设备
        2.2.2 主要试剂配置
    2.3 实验引物
    2.4 实验方法
        2.4.1 取样与DNA的提取
        2.4.2 PCR反应体系和反应程序
        2.4.3 DNA质量检测
        2.4.4 电泳检测
    2.5 数据处理
        2.5.1 带型统计
        2.5.2 多态性信息量
    2.6 田间调查
        2.6.1 调查农艺性状
        2.6.2 病害的调查
3 结果与分析
    3.1 48份甘蔗材料的结果分析
        3.1.1 PCR扩增结
        3.1.2 遗传相似性分析
        3.1.3 聚类分析
    3.2 92份甘蔗的结果分析
        3.2.1 基因组遗传DNA的多样性
        3.2.2 聚类分析
    3.3 美国引进甘蔗种质资源与国内栽培品种比较分析
        3.3.1 基因组DNA的遗传多样性
        3.3.2 基因组DNA遗传相似性
        3.3.3 聚类分析
    3.4 美国引进甘蔗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调查
        3.4.1 苗情与病害调查
        3.4.2 产量性状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2 结论
    4.3 问题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广西蔗糖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广西蔗糖产业概况及发展趋势
    2.1 广西蔗糖产业概况
        2.1.1 中国最大的食糖生产基地
        2.1.2 拥有一批蔗糖加工龙头企业
        2.1.3 产业布局得到进一步改善
        2.1.4 成为优势支柱产业
    2.2 广西蔗糖产业的发展趋势
        2.2.1 产业地位不可动摇
        2.2.2 甘蔗“双高”基地建设得到全面推进
        2.2.3 产业集中度显着提升
3 广西蔗糖产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3.1 高产栽培技术普及率低
    3.2 糖厂技术设备落后,单厂产糖量低
    3.3 种植品种单一,新推广品种比例小
    3.4 生产基础设施建设较落后
    3.5 生产机械化程度低
    3.6 生产经营规模小,制约生产水平提高
    3.7 蔗农收益不大,影响种植积极性
    3.8 国家对糖业扶持力度不够
    3.9 蔗糖价格联动机制不完善
    3.10 甘蔗生产成本较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
    3.11 进口食糖逐年增加,产业受外来冲击严重
4 广西蔗糖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4.1 产业优势
        4.1.1 优越的气候条件
        4.1.2 地理区位优势
    4.2 产业劣势
        4.2.1 机械化难以推广
        4.2.2 加工环节薄弱
    4.3 产业面临的机遇
    4.4 产业存在的威胁
5 促进广西蔗糖产业发展的措施建议
    5.1 生产技术层面
        5.1.1 开展栽培技术的培训,加强甘蔗病虫害的综合技术研究
        5.1.2 加快制糖技术综合开发利用,延伸循环经济链条
    5.2 甘蔗种植层面
        5.2.1 加快推进甘蔗新品种的选育和繁殖推广
        5.2.2 改善生产基础条件,提高单产面积水平
        5.2.3 提高机械化水平,降低植蔗成本
    5.3 蔗糖加工和销售层面
        5.3.1 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经营模式,降低劳动成本
        5.3.2 完善价格联动机制,提高蔗农积极性
        5.3.3 完善食糖收储制度,设立食糖价格调节基金
        5.3.4 重视电商平台,扩大销售渠道
    5.4 政策体制层面
        5.4.1 完善和推行生产保险机制
        5.4.2 国家和自治区的政策支持
        5.4.3 创新资金投入机制
        5.4.4 制定促进土地流转的政策
        5.4.5 依托科技支撑,实施科技兴蔗战略
    5.5 产业发展任务
        5.5.1 推进全程机械化工程
        5.5.2 甘蔗良种繁育与综合农艺推广工程
        5.5.3 实施适用新技术示范推广工程
        5.5.4 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及“双高”生产基地
        5.5.5 实施产业化经营创新发展工程
        5.5.6 实施产业市场竞争力提升工程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5)《中国农村文库》选题策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中国农村文库》
        1.1.1 出版背景
        1.1.2 出版概况
        1.1.3 出版价值
        1.1.3.1 推动农民脱贫致富
        1.1.3.2 促成天地出版社成立
        1.1.3.3 助力“万村书库”和“农家书屋”建设
    1.2 文献综述
        1.2.1 涉及《中国农村文库》的文献
        1.2.1.1 推介与宣传
        1.2.1.2 《文库》的影响评价
        1.2.1.3 讨论其他问题涉及
        1.2.2 《中国农村文库》研究的不足
        1.2.2.1 成果数量少
        1.2.2.2 学术性研究少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理论视角
        1.4.1 系统论
        1.4.2 选题策划理论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深度访谈法
        1.5.3 统计分析法
第2章 《中国农村文库》的选题策划系统
    2.1 策划主体系统
        2.1.1 从《文库》编辑部到天地出版社
        2.1.1.1 《文库》编辑部的成立
        2.1.1.2 《文库》编辑部的困境
        2.1.1.3 天地出版社的建立
        2.1.2 选题决策机构
        2.1.3 两套选题执行机构
        2.1.4 选题策划过程
        2.1.5 策划编辑与文案编辑合一
    2.2 策划对象系统
        2.2.1 策划作者
        2.2.2 策划稿源
        2.2.2.1 组织稿件
        2.2.2.2 推荐稿件
        2.2.3 策划读者
        2.2.3.1 了解农民阅读倾向
        2.2.3.2 立足本省,辐射全国
        2.2.3.3 满足农民阅读需求
        2.2.3.4 注重弱势群体
        2.2.4 着作形式特征
    2.3 策划内容系统
        2.3.1 编辑思想的确立
        2.3.2 农业科学为主
        2.3.2.1 涉及领域广泛
        2.3.2.2 农业科学比重大
        2.3.2.3 选题内容与时俱进
    2.4 策划形式系统
        2.4.1 装帧形式策划
        2.4.1.1 封面策划
        2.4.1.2 内文版式策划
        1. 版心设计
        2. 插图设计
        2.4.2 装帧工艺策划
        2.4.2.1 纸张与篇幅
        2.4.2.2 装订方式的考量
第3章 《中国农村文库》的营销策划系统
    3.1 《中国农村文库》的发行渠道
        3.1.1 《文库》发行系统的组织建构
        3.1.2 政府购买为主的发行方式
    3.2 《中国农村文库》的营销策划
        3.2.1 整合营销策划
        3.2.1.1 精准营销
        3.2.1.2 媒介推广
        3.2.1.3 事件营销策划
        3.2.2 活动营销策划
        3.2.2.1 征文演讲比赛
        3.2.2.2 新书座谈会,发布会
        3.2.2.3 展览促销
第4章 《中国农村文库》出版启示
    4.1 《文库》成功因素
        4.1.1 政府的支持
        4.1.2 编辑方针的引领
        4.1.3 选题策划定位准确
    4.2 《文库》出版中存在的问题
        4.2.1 编校质量有待提高
        4.2.1.1 内文体例不规范
        4.2.1.2 辅文不统一
        4.2.1.3 设计审美性不强,缺乏统一标识
        4.2.2 选题策划市场化程度低
    4.3 “三农”图书选题策划思考
        4.3.1 实施精品化战略
        4.3.2 策划全媒体图书
        4.3.3 优化选题结构
        4.3.4 提高稿件编校质量
        4.3.5 增强图书审美性
        4.3.6 政府采购与市场挖掘并举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中国农村文库》访谈记录
附录二 《中国农村文库》相关照片
附录三 《中国农村文库》首届编委会成员
附录四 第一批、第二批《中国农村文库》出版社名单
附录五 《中国农村文库》序
附录六 《中国农村文库》书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6)甘蔗属割手密高贵化染色体遗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甘蔗属种质概述
    1.2 甘蔗遗传育种
        1.2.1 甘蔗高贵化遗传育种
        1.2.2 甘蔗遗传育种存在的问题
        1.2.3 热带种和割手密种质资源杂交利用研究
        1.2.4 甘蔗种质开发及新品种选育
    1.3 甘蔗染色体遗传研究
        1.3.1 染色体遗传研究进展
        1.3.2 GISH在甘蔗遗传育种上的应用
        1.3.3 染色体组成及传递方式的研究
    1.4 真假杂种鉴定技术
    1.5 研究目的意义与内容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2.1 研究内容
        1.5.2.2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试剂
        2.1.1 供试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1.3 主要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染色体标本制备
        2.2.2 基因组DNA提取及纯化
        2.2.3 原位杂交探针制备
        2.2.4 基因组原位杂交
3 结果与分析
    3.1 基于染色体计数法和GISH的真假热带种鉴定
        3.1.1 染色体计数法鉴定真假热带种
        3.1.2 GISH鉴定真假热带种
    3.2 基于GISH的割手密高贵化F_1染色体遗传分析
        3.2.1 崖城82-108染色体构成分析
        3.2.2 崖城58-43染色体构成分析
        3.2.3 崖城75-419染色体构成分析
        3.2.4 崖城75-408染色体构成分析
        3.2.5 崖城75-409染色体构成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1.1 真假热带种
        4.1.2 割手密高贵化F_1按照2n+n和n+n的方式遗传
    4.2 讨论
        4.2.1 真假热带种的染色体鉴定
        4.2.2 甘蔗高贵化育种杂交亲本的选择
        4.2.3 甘蔗高贵化F_1染色体传递方式多样性
        4.2.4 甘蔗有性杂交的遗传效应及染色体遗传研究
        4.2.5 染色体遗传方式研究对甘蔗育种的意义
        4.2.6 种质创新的重要性
5 全文总结与创新点
    5.1 全文总结
        5.1.1 两种不同鉴定方法准确鉴定出真假热带种
        5.1.2 应用GISH技术研究割手密高贵化F_1染色体遗传
        5.1.3 展望
    5.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1 主要试剂配制
附录2 缩写词
致谢

(7)大田县果蔗产业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果蔗产业发展现状
        1.2.1 果蔗生产概况
        1.2.2 果蔗加工概况
    1.3 农业产业化研究概述
    1.4 果蔗产业化理论
    1.5 关于果蔗产业化研究进展
    1.6 果蔗高产栽培研究
    1.7 果蔗病虫害防治研究
    1.8 研究思路与研究设计
        1.8.1 研究思路
        1.8.2 研究方法
        1.8.3 主要创新点
2 大田县果蔗产业发展调查分析
    2.1 大田县果蔗产业发展概况
    2.2 大田县果蔗种植农户问卷调查分析
        2.2.1 问卷调查样本设计
        2.2.2 问卷调查的组织实施
        2.2.3 调查数据的整理汇总与结果分析
    2.3 大田县果蔗产业化发展现状
        2.3.1 大田县果蔗产业生长现状
        2.3.2 大田县果蔗产业加工现状
        2.3.3 大田县果蔗产业销售现状分析
        2.3.4 大田县果蔗产业公共服务现状分析
    2.4 大田县果蔗产业化发展优势分析
        2.4.1 自然条件优越
        2.4.2 品质特点优良
        2.4.3 交通条件便利
        2.4.4 技术支撑强大
        2.4.5 政策条件优惠
    2.5 大田县果蔗产业化发展中面临的挑战
        2.5.1 产业发展危机增大
        2.5.2 逐渐增大的果品质量安全压力
        2.5.3 持续上升的果品生产成本
        2.5.4 不断增大的自然、市场双重风险
3 大田县果蔗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大田县果蔗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3.1.1 单户种植面积小,广泛分散不集中
        3.1.2 种性退化严重,品种结构单一
        3.1.3 管理粗放,集约化低
        3.1.4 农业基础设施发展滞后
        3.1.5 劳动力文化水平低
        3.1.6 标准化技术普及慢,新技术应用少
    3.2 大田县果蔗产业化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3.2.1 生产规模较小,产业化程度低
        3.2.2 龙头企业数量甚微,产业带动能力不强
        3.2.3 果品保鲜技术原始,市场销售不畅
        3.2.4 果农与企业之间联系不足,利益分享机制不健全
    3.3 大田县果蔗产业化发展困境
    3.4 大田县果蔗产业化发展中问题产生的原因
4 国内果蔗产业化发展成功经验借鉴
    4.1 浙江义乌果蔗产业化发展经验借鉴
        4.1.1 加强果蔗产业化发展的宏观指导
        4.1.2 加大果蔗产业发展扶持,促进果蔗产业规模化
        4.1.3 拥有一套配套的标准化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
    4.2 广西龙州县果蔗产业化发展经验借鉴
5 大田县果蔗产业化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5.1 发展思路
    5.2 发展政策
        5.2.1 落实规划,重视果蔗的种植与加工
        5.2.2 确保果蔗质量,打响“山宝”牌雪蔗
        5.2.3 选用良种,搭建合理品种结构
        5.2.4 加大科技生产含量
        5.2.5 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5.2.6 培植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
        5.2.7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及灾害防护
        5.2.8 加大农业资金投入
        5.2.9 做好产品销售工作
        5.2.10 提供果蔗生产政策支持
6 结论
    6.1 产业优势
    6.2 发展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8)不同种植方式和不同行距对甘蔗生长效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甘蔗种植机械的研究概况
    1.3 甘蔗栽培中行距问题的研究概况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地点
    2.3 试验设计
    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2.4.1 甘蔗农艺性状的测定
        2.4.2 甘蔗生理生化性状的测定
        2.4.3 耕作层土壤容重的测定
        2.4.4 甘蔗经济性状的测量
        2.4.5 甘蔗品质性状分析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分析
    3.1 不同种植方式和不同行距对甘蔗农艺性状的影响
        3.1.1 不同种植方式和不同行距对甘蔗苗数的影响
        3.1.2 不同种植方式和不同行距对甘蔗缺苗断行情况的影响
        3.1.3 不同种植方式和不同行距对株高的影响
        3.1.4 不同种植方式和不同行距对月伸长量的影响
        3.1.5 不同种植方式和不同行距对茎径的影响
    3.2 不同种植方式和不同行距甘蔗生理生化性状的影响
        3.2.1 不同种植方式和不同行距对+1叶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2.2 不同种植方式和不同行距对+1叶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3.2.3 不同种植方式和不同行距对+1叶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3.2.4 不同种植方式和不同行距对根系活力的影响
    3.3 不同种植方式和不同行距对蔗地土壤容重的影响
        3.3.1 不同种植方式和不同行距对耕作层0-10cm的土壤容重的影响
        3.3.2 不同种植方式和不同行距对耕作层10-20cm的土壤容重的影响
        3.3.3 不同种植方式和不同行距对耕作层20-30cm的土壤容重的影响
    3.4 不同种植方式和不同行距对甘蔗产量和经济性状的影响
        3.4.1 不同种植方式和不同行距对茎长的影响
        3.4.2 不同种植方式和不同行距对茎径的影响
        3.4.3 不同种植方式和不同行距对单茎重的影响
        3.4.4 不同种植方式和不同行距对有效茎数的影响
        3.4.5 不同种植方式和不同行距对666.7m~2产量的影响
        3.4.6 不同种植方式和不同行距对666.7m~2含糖量的影响
    3.5 不同种植方式和不同行距对甘蔗品质性状的影响
        3.5.1 不同种植方式和不同行距对甘蔗蔗糖分的影响
        3.5.2 不同种植方式和不同行距对甘蔗纤维份的影响
        3.5.3 不同种植方式和不同行距对蔗汁锤度的影响
        3.5.4 不同种植方式和不同行距对蔗汁简纯度的影响
        3.5.5 不同种植方式和不同行距对蔗汁重力纯度的影响
        3.5.6 不同种植方式和不同行距对蔗汁还原糖的影响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不同种植方式和不同行距对甘蔗农艺性状的影响
        4.1.2 不同种植方式和不同行距对甘蔗生理生化性状的影响
        4.1.3 不同种植方式和不同行距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4.1.4 不同种植方式和不同行距对甘蔗的产量性状的影响
        4.1.5 不同种植方式和不同行距对甘蔗品质性状的影响
    4.2 结论
        4.2.1 不同种植方式对甘蔗生长效应的影响
        4.2.2 不同行距对甘蔗生长效应的影响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不同细胞质源甘蔗亲本与主要性状遗传表现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前言
    1.1 国内外甘蔗育种研究进展
    1.2 细胞质基因在甘蔗育种上的应用
    1.3 甘蔗叶绿体DNA提取研究进展
    1.4 分子标记概述
    1.5 本研究用到的分子标记
        1.5.1 SSR分子标记
        1.5.2 RAPD分子标记
        1.5.3 PCR-RFLP技术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7 本研究的基本思路、创新点和技术路线
        1.7.1 基本思路
        1.7.2 独创或新颖之处
        1.7.3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1.1 材料来源及细胞质源
        2.1.2 cpDNA多态性分析材料
        2.1.3 主要试剂及溶液
        2.1.4 引物合成信息
        2.1.5 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正反交组合F1代杂种真伪鉴别
        2.2.2 正反交组合后代核基因相似性分析方法
        2.2.3 细胞质DNA(叶绿体DNA)的多态性分析
        2.2.4 正反交后代种植及主要农艺性状鉴定
        2.2.5 细胞质源与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甘蔗总DNA提取结果分析
    3.2 不同细胞质源对杂交后代真实性的影响
    3.3 正反交组合后代群体间和群体内核基因相似性分析
    3.4 细胞质DNA的多态性分析
        3.4.1 cpDNA提取技术体系的分析
        3.4.2 trnL基因检测结果分析
        3.4.3 甘蔗cpDNA的PCR-RFLP结果分析
    3.5 正反交组合主要性状比较分析
    3.6 细胞质源与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
4 结论与讨论及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4.1 结论与讨论
        4.1.1 不同细胞质源对杂交后代真实性、农艺性状和抗性的影响讨论
        4.1.2 关于正反交组合后代核基因相似性分析的讨论
        4.1.3 细胞质DNA多态性的相关基础研究讨论
    4.2 进一步的研究设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甘蔗几丁质酶家族基因的克隆与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几丁质酶研究进展
        1.1.1 几丁质酶性质
        1.1.2 几丁质酶分类
        1.1.3 几丁质酶表达
        1.1.4 几丁质酶克隆
        1.1.5 几丁质酶的应用研究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甘蔗基因组DNA和总RNA提取
        2.2.2 cDNA第一链合成
        2.2.3 目的基因克隆
        2.2.4 甘蔗几丁质酶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
        2.2.5 原核表达分析
        2.2.6 农杆菌介导的GFP亚细胞定位
        2.2.7 农杆菌介导的烟草瞬时表达和遗传转化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甘蔗几丁质酶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3.1.1 甘蔗ScChi基因克隆
        3.1.2 ScChi家族基因所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一级结构分析
        3.1.3 ScChi家族基因所编码的氨基酸序列结构域分析
        3.1.4 ScChi家族基因所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二级结构预测
        3.1.5 ScChi蛋白的亚细胞定位预测
        3.1.6 ScChi家族基因所编码蛋白的信号肽预测
        3.1.7 ScChi家族基因所编码的氨基酸序列系统进化树分析
    3.2 甘蔗几丁质酶基因原核表达分析
        3.2.1 甘蔗几丁质酶基因ScChi Ⅰ 1原核表达载体构建
        3.2.2 甘蔗几丁质酶基因ScChi Ⅰ 1融合蛋白的诱导表达
    3.3 甘蔗几丁质酶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
        3.3.1 甘蔗几丁质酶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特性
        3.3.2 甘蔗几丁质酶基因在黑穗病菌胁迫下的表达模式分析
        3.3.3 甘蔗几丁质酶基因在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模式分析
    3.4 甘蔗几丁质酶ScChi亚细胞定位分析
        3.4.1 带有GFP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3.4.2 甘蔗几丁质酶ScChiⅦ2亚细胞定位分析
    3.5 甘蔗几丁质酶基因瞬时表达和遗传转化验证
        3.5.1 植物超表达载体的构建
        3.5.2 瞬时表达ScChiⅦ2诱发本氏烟的防御反应
        3.5.3 转ScChiⅣ1烟草阳性苗检测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甘蔗几丁质酶基因的克隆与分类
    4.2 甘蔗几丁质酶基因的原核表达分析
    4.3 甘蔗几丁质酶GFP亚细胞定位分析
    4.4 甘蔗ScChi基因对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的应答
    4.5 主要结论及后续研究
        4.5.1 主要结论
        4.5.2 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1 缩写词
附录2 实验所用主要设备
致谢

四、果庶优质高产栽培关键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家非粮生物质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项目的风险管理研究[D]. 黄纪民. 广西大学, 2016(06)
  • [2]崇左市现代农业发展对策研究[D]. 胡晓萌. 广西大学, 2016(02)
  • [3]甘蔗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D]. 胡杨. 广西大学, 2016(02)
  • [4]广西蔗糖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 石芳瑜. 广西大学, 2016(02)
  • [5]《中国农村文库》选题策划研究[D]. 刘倩倩. 西南交通大学, 2016(01)
  • [6]甘蔗属割手密高贵化染色体遗传研究[D]. 王平. 福建农林大学, 2016(09)
  • [7]大田县果蔗产业化发展研究[D]. 陈美玉. 福建农林大学, 2014(05)
  • [8]不同种植方式和不同行距对甘蔗生长效应的研究[D]. 罗艺. 广西大学, 2014(02)
  • [9]不同细胞质源甘蔗亲本与主要性状遗传表现的相关性研究[D]. 岑华飞. 广西大学, 2014(02)
  • [10]甘蔗几丁质酶家族基因的克隆与鉴定[D]. 王珊珊. 福建农林大学, 2014(11)

标签:;  ;  ;  ;  ;  

优质高产水果栽培关键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