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攻性现实主义的杰作——评米尔沙默的《大国政治的悲剧》

进攻性现实主义的杰作——评米尔沙默的《大国政治的悲剧》

一、进攻性现实主义的代表作——评米尔夏默的《大国政治的悲剧》(论文文献综述)

秦莹[1](2021)在《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的建构逻辑及对其批判》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邢跃帅[2](2020)在《“印太战略”背景下的美台关系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特朗普政府加快推进"印太战略",美国越来越重视台湾在美国"印太战略"中的重要地位。一方面,美国在"印太战略"相关文件中加入台湾,还从政治、军事、经济和外交等方面加强对台湾的支持;另一方面,台湾从当前中美"竞争对抗"的关系中看到了"借美抗陆"的可能,意在保障台湾安全和加强与美国"实质性"关系。双方关系呈现以军事安全合作为主,以经贸和民主政治为辅的发展势态,美国推动"印太战略"的需求为美台提升实质关系提供了机会,但台湾的"工具人"属性没有改变。

王凌[3](2012)在《美国对他者的安全化:路径与动因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的两个核心研究问题是:安全化是如何实现的?为什么会安全化?本文以美国为研究背景。哥本哈根学派提出的安全化理论为安全研究提供了一种社会建构主义的研究方法,是对安全研究的一个突破。安全化理论有两大核心概念:“言语-行为”和“主体间性”:“言语-行为”表明安全表达本身就能造就安全问题;安全的“主体问性”决定了安全是一个建构对威胁共同认知的过程。本文在哥本哈根学派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安全化实现的路径和动因做一尝试研究。为此本文将在理论上阐明安全化实现的路径,揭示安全化的动因,并通过个案研究验证本文的两个核心假设。假设Ⅰ:安全表达可以与事实无关,安全化的路径能够实现一个议题的安全化;假设Ⅱ:安全化主体与威胁体的关系是安全化的动因。本文首先通过探讨安全化主体、安全化载体与安全化受众的关系来揭示安全化实现的路径,从而回答安全化是如何实现的。安全化的社会建构过程在政治实践中往往成为实现政治目的的一种社会动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安全化主体提出威胁只是最初的环节,只有通过一个安全化载体——媒体的力量才能塑造安全化受众。为了分析安全化在具体政治实践中是如何实现的,本文提出一个完整的安全化路径:(1)安全化启动:拥有相应的话语权或社会资源的安全化施动者指涉某物为威胁从而提出安全化动议;(2)安全化传播:媒体通过议程设置和框架效应两大功能说服听众形成共同的安全认知;(3)塑造安全受众:听众接受安全化动议。其次通过分析安全化丰体与威胁体的关系得出安全化的动因,从而回答为什么会安全化他者这一问题。这里存在这样一个逻辑:安全的主体间性决定了安全是种关系,安全与否取决于双方信任与否,而信任与否取决于对对方身份的认知。换言之,对身份的认知决定了信任程度,而信任程度决定了安全程度。在安全化的分析中,安全化主体与威胁体的关系取决于对威胁体的身份认知,这种身份认知决定了对其是否信任。如果信任度高,相互就会认为是安全的;如果信任度低,就会觉得不安全,并可能指认对方为威胁从而将之安全化。为了对身份认知进行全面的分析,本文结合了身份类型与身份的三维度(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和道义维度)。结合非传统安全、意识形态等文化因素、国际体系的结构性因素,本文以身份类型和维度为框架来分析美国对他者的身份认知及其外交实践中的不信任源从而探寻安全化的动因,因此本文围绕美国对伊斯兰国家(恐怖主义)、非同质性国家和权力上升国家(后两者都体现在中国上)这三种威胁体的身份认知选择个案展开研究。根据本文建构的路径和动因分析框架对迪拜港口世界并购伦敦半岛东方案、中海油并购优尼科案的安全化进行分析从而验证本文的两个假设:安全表达可以与事实无关,安全化的路径能够实现一个议题的安全化;安全化主体与威胁体的关系是安全化的动因。从而回答了本文最基本的两个问题:安全化是如何实现的?为什么会被安全化?

王凌[4](2012)在《安全化他者——从安全化理论解读“中国威胁论”》文中提出从安全化角度对"中国威胁论"加以解读,可以说明美国的"中国威胁论"是一种对他者的安全化。美国对中国的安全化存在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安全化理论的解读说明威胁可以只是语言上的存在,因而"中国威胁"其实是一种被刻意构建但却有着现实意义的政治神话。

刘敏静[5](2011)在《约翰·米尔斯海默的“中国威胁论”剖析》文中认为西方一些人对中国成功走和平发展道路表示异议,甚至反对,约翰·米尔斯海默便是反对者之一。论文为定性研究,探讨约翰·米尔斯海默对中国和平发展的观点,旨在深入分析约翰·米尔斯海默的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逻辑,探析其负面看待中国和平发展的原因,进而在此基础上对其观点进行批判。研究表明,约翰·米尔斯海默的权力最大化思想与修昔底德、马基雅维利和摩根索的权力观点或思想一脉相承,其理论的结构取向则继承了霍布斯的“自然状态说”和华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在其理论逻辑的推导下,米尔斯海默认为具有大量人口和经济迅速发展的中国对美国是威胁,并将会挑战美国在亚洲地区的利益,因此,米尔斯海默建言,美国应该尽早“遏制中国”,这是符合美国利益的。但是,米尔斯海默推导出“中国威胁”和“遏制中国”的理论逻辑存在重大缺陷:一是对权力理解片面,二是推导出大国都具有修正主义意图的“安全困境”逻辑基础薄弱。此外,米尔斯海默的推断历史经验浓重,对中国和平发展以及未来中美关系的推断带有片面性和主观臆断性。事实上,在政治、经济等联系日益密切的今天,中美关系以及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发展表明,米尔斯海默“遏制中国”的建言已不合时宜,“遏制中国”对美国无益,中国的邻国亦不会联合美国“遏制中国”。

杨原[6](2008)在《中国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研究现状分析(2001—2007)》文中研究表明在当前国际学术界现实主义研究整体趋于守势的情况下,中国的现实主义研究究竟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学者们的看法并不统一。本文以中国9种国际政治类CSSCI期刊2001—2007年发表的现实主义文章为样本,对中国现实主义研究的现状进行了系统考察。考察结果表明,目前中国现实主义的理论和经验研究比重大体持平,学术品位与上世纪90年代相比有了质的飞跃,并且形成了反映中国学者自身研究偏好的现实主义重点研究领域。但重点研究领域尚缺乏核心的研究问题,创新成果的数量和整体质量明显不足,主力学者的理论内化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总体而言,目前现实主义在中国学界仍具有较大的影响力,整体研究水平应高于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平均水平。中国现实主义研究下一步的目标应是努力实现由理论评介和经验描述向理论创造和经验解释的结构性提升。

赵刚[7](2007)在《地缘科技视角下的国家科技安全研究》文中提出本文旨在建立“地缘科技学”的基本研究体系,初步厘定其内涵和研究框架,提醒和敦促人们对国际关系现实主义的实质结构、综合国力竞争、科技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核心地位、国际科技竞争和国家科技安全等问题的关注。“地缘科技学”以民族国家为基本单元和基本战略主体,主要研究国际体系结构中科技与国际政治和世界经济的关系。作为对民族国家为基本单元的国际无政府状态结构性特征的自然反应,地缘科技学反映了国际关系理论现实主义流派的价值和方法。本文在“地缘政治学”和“地缘经济学”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提出“地缘科技学”的概念,阐述其内涵和方法,构建了作为地理单元的民族国家处于国际无政府状态世界中的竞争和斗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地缘科技学聚焦于科技在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中的核心作用,关注科技成为第一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核心要素的前提下,科技在维护国家综合安全方面的重要地位,以及在以国家为基本单元和战略主体的国际结构中,国家间科技竞争的现实主义方法和视角。地缘科技学研究的切入点是科学技术与综合国力之间的关系。在地缘科技学的体系中,民族国家作为基本的行为体和结构性单元,而在一个无政府状态的国际体系中,民族国家间的关系就取决于各自的综合国力。本文在分析综合国力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构成要素的基础上,厘定了科技在综合国力动态演变过程的地位和作用,论述了科技与综合国力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即在综合国力要素的动态和历史的演变中,科技因素已经成为决定性的力量,在综合国力构成中起支配性和支撑性的功能和作用。在地缘科技的视野下,评价和把握科技实力以及由科技实力主导的综合国力是国家认识自身及其所处的相对国际地位的基本问题,是国家进行大战略决策的基础。因此,本文构建了基于科技实力的综合国力评价的理论框架,提出了综合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建立了综合国力评价模型。在综合国力一级指标评价的基础上,经验分析了科技能力与综合国力其它要素之间的关系,接着对创新型国家和三大发展中国家的综合国力进行了评价,最后对中国的情况进行了深入探讨。科技作为一个决定性要素,如何决定和影响一个国家,特别是大国在国际等级体系或国际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即科技革命与国际格局转换的关系问题,是地缘科技学的一个核心问题。作为综合国力的最重要和最终的决定性依据,一国在科技革命中的领导和前沿地位往往造就该国在当时国际体系中的领导和霸权地位。这个结论对于国家的发展思路和战略路径都有重要的启示。在地缘科技学的时代,科技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国家综合安全的重要因素。在全球化和地缘科技的世界体系中,科技与国家安全的关系问题,即国家科技安全问题,不仅事关一国的国际地位,而且日益与一国国内的繁荣发展和人民福利相关联。国家安全和国家科技安全问题是地缘科技学应用和政策含义的自然流露。国家科技安全的概念是地缘科技学政策含义和对策建议的落脚点。

闫肃蒙[8](2007)在《解析小布什政府时期美印关系的提升》文中研究指明小布什政府期间美印关系出现了显着的提升,双方领导人互访增多,接触频繁。在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访印期间,双方还签订了关于民用核能技术合作的协议,这让全世界感到震惊。美印关系出现了如此巨大变化的原因,是本文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对当前亚洲的国际形势进行分析,并探讨美国的国家利益和政策目标,结合进攻性现实主义的一些观点探讨美国的政策,最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亚洲是个多极化的格局,美国与印度提升关系,在全球范围内的国际层面上可以形成一个有利于美国需要的均势格局,从而防范和制约中国。在地区层面上,两个国家的合作可以防止核扩散、打击恐怖主义。同时,两国关系的发展是有限度的,尽管双方的关系还会发展,但绝不会上升到结盟的地步。

王红军[9](2004)在《防御性现实主义的安全观及其对中国安全战略的启示》文中提出技术进步是如此神速,世界变化是如此巨大,以致于世界的确可以叫做“地球村”了。但今天的国界线并未因穿越者增加而模糊,事实上它更加清晰。全球化对国家的强化作用至少与对其削弱作用一样强。崛起的中国仍将生活于国家的无政府状态的世界里,所以,不得不仍然考虑自己的安全问题。要制定较为符合客观实际的安全战略,理论的指导乃是其条件之一。但只有中国的理论是远远不够的,学习和借鉴西方的理论并从中汲取有益的成分为我所用,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本文不赞成固执僵化的现实主义,同时亦不赞成天真的新自由主义,而是较为推崇老成持重却又不失灵活的防御性现实主义,认为它能够为崛起的中国提供某些安全哲学。 本文主要运用历史分析方法、对比方法阐述问题。全文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了简单介绍了防御性现实主义及其安全观。文章首先综述了现实主义的发展脉络,包括:传统现实主义(或古典现实主义、经典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或结构现实主义)以及新古典现实主义、防御性现实主义和进攻性现实主义。然后概括了其在安全问题上的一系列观点,主要包括:1、国际无政府状态作为一个事实而存在、国际政治力量是最具决定性之因素。国家是一理性行为体,且几乎是国际政治中唯一重要之行为体;2、安全困境广泛存在且不可根除(尽管可通过一定的手段来缓解);3、霸权稳定是达至和平的一个条件;4、军力和联盟是达到国家目的的手段;5、安全合作是除均势外国家自救的一个必要和重要的手段;6、国家的首要目的不是权力而是安全;7、国家既关心相对得失又关心绝对得失;8、国际体系中的安全是充足的,国家获取安全的最佳途径通常是采取防御性的战略;9、承认认知对国家战略有着重要作用;10、新大国的崛起和战争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等。 第二部分利用史实较为详尽的分析了防御性现实主义安全观的现实性。先简述现实主义的共同核心假设,再对防御性现实主义的安全观的现实性进行归纳,即1、对国际无政府状态的认定;2、承认安全困境的广泛存在且不能根除,但可以缓解;3、承认国际组织对安全的获得有一定的作用;4、承认认知因素对国家战略的作用;5、认为新大国的崛起与战争之间并无必然的因果关系等。最后指出,防御性现实主义也具有非现实性,历史事实和实证研究都表明,霸权稳定与和平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第三部分是本文的重点,论述了防御性现实主义对我国安全战略的几点启示。首先,文章分析了我国面临的时代和国际环境,认为当今时代和平与发展还很成问题,广大发展中国家追求和平,但个别大国追求单极霸权下的稳定。指出我国面临三大安全问题的严峻挑战,即大国的猜忌、防范与遏制,领土与海洋争端以及台独、藏独和“东突”三股势力的危害。这些,无论新自由主义的方法,还是当今声国己经显得比较落后的国防军事建设,都无法有救应对。为有效应对这些问题,我们就必须加强国防军事建设。其次,由于当今国家之间仍然存在着安全困境,我们要加强国防军事建设,但只能追求相对安全。再次,进行国际安全合作,不但可以缓解安全困境,有效化解“中国威胁论”,为中国的“和平崛起”创造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获得共同安全,还能够降低军费开支,减少安全成本,增进各国人民的福利,有利于获得长久安全。最后,鉴于中国的国际地位和身份,中国的国家性质以及世界政治的“世纪性规律”等,决定了我国在加强国防军事建设的同时,必须坚持防御性的安全战略。

王义桅,唐小松[10](2002)在《进攻性现实主义的代表作——评米尔夏默的《大国政治的悲剧》》文中指出

二、进攻性现实主义的代表作——评米尔夏默的《大国政治的悲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进攻性现实主义的代表作——评米尔夏默的《大国政治的悲剧》(论文提纲范文)

(2)“印太战略”背景下的美台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美国的印太战略
    1.1 美国“印太战略”内容简析
    1.2“印太战略”的政治理论依据
2. 台湾在美国“印太战略”中的地位
    2.1 扩大政治合作,打造美台价值共同体
    2.2 强化军事合作,发挥台湾关键区位遏制作用
    2.3 推动美台经贸合作深入化,将“贸易战”持久化
    2.4 助力台湾外交走出低谷,大力开展多元外交
3.“印太战略”下美台关系的发展态势
4. 结论

(3)美国对他者的安全化:路径与动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图表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研究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
    四、 论文观点与研究假设
    五、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六、 论文结构
第一章 安全化的路径与动因:一种分析框架
    第一节 安全与国家安全
        一、 安全概念的模糊性
        二、 国家安全的政治性
    第二节 哥本哈根学派与安全化理论
        一、 哥本哈根学派与安全化理论的提出
        二、 安全化理论的核心概念
    第三节 安全化的路径与动因:一种分析框架
        一、 安全化:作为建构过程和社会动员
        二、 安全化路径:主体、载体与受众
        三、 安全化动因:安全与身份、信任
第二章 安全化主体——决策者
    第一节 言语-行为的条件之一——话语权力
        一、 语言的政治实践意义
        二、 语言学转向与话语的建构功能
    第二节 言语-行为的条件之二——威胁构建
    第三节 安全化实践:权威话语
        一、 环境的安全化
        二、 气候变化的安全化
        三、 公共卫生的安全化
第三章 安全化载体——媒体
    第一节 政治传播中的媒体
        一、 政治传播模式
        二、 新闻来源的形式
        三、 媒体职业标准——客观性
        四、 媒体与政治:安全化的载体
    第二节 媒体的话语建构功能
        一、 媒体的政治功能——制造现实与认同
        二、 美国媒体“制造”的中国
    第三节 框架构建
        一、 从议程设置到框架构建
        二、 框架构建
第四章 安全化受众——公众
    第一节 公众观点的定义、分类
        一、 公众观点的定义
        二、 公众观点的分类
    第二节 对公众观点的质疑
        一、 公众观点是否存在?
        二、 什么是公众观点的指示物?
        三、 公众观点的形成是现实的吗?
        四、 公众是否能“自我修止”?
        五、 公众观点与外交政策有多大的关联性?
    第三节 塑造公众观点
        一、 公众观点的重要性
        二、 公众观点的可塑性
        三、 塑造公众观点——精英主导与框架效应
第五章 安全化的动因:安全与身份、信任
    第一节 安全与身份、信任
        一、 安全是一种相互关系
        二、 信任与身份
        三、 美国对他者的身份认知与信任度
    第二节 并购案的安全化——安全化主体与威胁体关系的缩影
        一、 敏感性产业
        二、 控制性并购
        三、 利益集团介入
        四、 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的安全审查
第六章 迪拜港口世界并购伦敦半岛东方案
    第一节 迪拜港口世界集团并购伦敦半岛东方航运公司案的安全化
        一、 迪拜港口世界集团并购伦敦半岛东方航运公司概况
        二、 安全化路径:从表达到事实
    第二节 安全化动因
        一、 迪拜港口世界并购案是否威胁美国国家安全?
        二、 安全化动因:安全化主体和威胁体的关系
第七章 中海油并购优尼科案
    第一节 中海油并购优尼科案概况
        一、 中海油并购优尼科案始末
        二、 中美两国石油安全概况
    第二节 从国会到媒体——成功的安全化过程
        一、 言语-行为
        二、 安全化载体——媒体
        三、 塑造安全化受众——建构威胁认知
    第三节 安全化主体与威胁体——中美关系的缩影
        一、 中海油并购优尼科案是否威胁美国国家安全?
        二、 安全化动因:安全化主体和威胁体的关系
第八章 安全化他者——中国威胁论
    第一节 安全化他者——由上而下的模式
        一、 国家行为体——国会:以美中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为例
        二、 非国家行为体——媒体
        三、 安全化受众——公众对中国威胁的认知
    第二节 安全化他者——直接与间接
        一、 直接安全化他者——各种“中国威胁论”
        二、 间接安全化他者:中国制造=中国?
    第三节 安全化他者——身份和话语
        一、 为什么安全化他者?——自我身份的确定
        二、 “中国威胁”的政治神话——话语的分析
结论
    一、 论点总结和学理贡献
    二、 政策启示和后续研究的意义
参考文献
后记

(4)安全化他者——从安全化理论解读“中国威胁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安全化理论
二、直接与间接安全化他者——中国
    (一) 直接安全化他者—— 各种“中国威胁论”
        1.经济威胁论。
        2.粮食威胁论。
        3.军事威胁论。
        4.文明威胁论。
        5.虚弱威胁论。
    (二) 间接安全化他者:中国制造 = 中国?
三、安全化他者——从语言的存在到现实的后果
    (一) 为什么安全化他者?——自我身份的确定
    (二) “中国威胁”的政治神话 —— 语言上的存在
    (三) “中国威胁论”的现实后果 —— 美国公众对中国威胁的认知

(5)约翰·米尔斯海默的“中国威胁论”剖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背景及意义
        0.1.1 选题背景
        0.1.2 选题意义
    0.2 研究现状
        0.2.1 国外研究述评
        0.2.2 国内研究述评
    0.3 研究方法
    0.4 创新点与不足
1 米尔斯海默进攻性现实主义的理论渊源
    1.1 古典现实主义思想
        1.1.1 修昔底德的权力政治思想
        1.1.2 马基雅维利的权力政治思想
        1.1.3 霍布斯的自然状态说
    1.2 当代现实主义理论
        1.2.1 摩根索权力政治理论
        1.2.2 华尔兹的结构理论
2 米尔斯海默 “中国威胁论” 的主要观点
    2.1 “中国威胁” 论
        2.1.1 “中国符合成为美国最大威胁国家的条件”
        2.1.2 中国 “将在亚洲对美国提出挑战”
    2.2 “遏制中国” 论
        2.2.1 “离岸制衡” 战略
        2.2.2 “美国应该遏制中国”
3 对米尔斯海默观点的批判
    3.1 米尔斯海默观点的理论缺陷
        3.1.1 对权力的理解片面
        3.1.2 安全困境逻辑缺陷
    3.2 “遏制中国” 政策建言的非现实性
        3.2.1 “遏制中国” 的政策建言与美国对华战略相左
        3.2.2 “遏制中国” 有损美国利益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中国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研究现状分析(2001—2007)(论文提纲范文)

样本的选取及其时空分布
    1.样本的选取
    2.样本的时空分布
样本的具体分类及分析
    1.样本的具体分类
    2. 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现状分析
    3.学术创新现状分析
    4.文章对现实主义所持态度分析
中国学者的重点研究领域
    1.均势和制衡问题
    2.安全困境的概念及其应用
    3.进攻性现实主义
    4.大国崛起与中国的和平崛起
主力学者分析
    1.主力学者的判定
    2.主力学者的现实主义倾向
    3.主力学者的学术创新情况
总结和建议

(7)地缘科技视角下的国家科技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
    1.3 框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基本框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2 地缘科技的基本理论概述
    2.1 地缘科技的理论基础
        2.1.1 地缘政治学
        2.1.2 “地缘经济学”
    2.2 “地缘科技学”的概念
    2.3 “地缘科技学”的内涵
3 科技与综合国力的关系
    3.1 综合国力的基本理论
        3.1.1 综合国力及其基本构成
        3.1.2 综合国力研究的学术流派
    3.2 综合国力与大战略
    3.3 科技与综合国力
        3.3.1 科技实力主导综合国力
        3.3.2 科技实力与经济实力的关系
        3.3.3 科技实力与资源实力的关系
        3.3.4 科技实力与政治实力的关系
        3.3.5 科技实力与军事实力的关系
        3.3.6 科技实力与教育实力的关系
4 基于科技实力的综合国力评价
    4.1 国家科技实力评价的基本概念
        4.1.1 国家科技实力评价的功能
        4.1.2 国家科技实力评价的要素
    4.2 基于科技实力的综合国力评价指标体系原则
        4.2.1 评价遵循的一般原则
        4.2.2 评价遵循的具体原则
    4.3 基于科技实力的综合国力评价方法选择
        4.3.1 基于数理的评价方法
        4.3.2 基于统计的评价方法
    4.4 基于科技实力的综合国力评价实证分析
        4.4.1 以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4.2 综合国力的国际分项评估
        4.4.3 各国家科技实力与其他能力关联分析
        4.4.4 各国综合国力的综合评估指数
        4.4.5 中国基于科技实力的综合国力分析
5 科技革命与国际格局演变
    5.1 科技与国际格局
    5.2 历次科技革命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5.2.1 第一次科技革命与英国的崛起
        5.2.2 第二次科技革命与德美的崛起
        5.2.3 第三次科技革命与世界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5.2.4 新科技革命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两极格局的终结
    5.3 当前信息科技革命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6 创新型国家建设与国家科技安全
    6.1 科技安全的概念和内涵
        6.1.1 安全的概念和内涵
        6.1.2 国家安全的概念和内涵
        6.1.3 国家科技安全的概念和内涵
    6.2 科技安全与其他安全的关系
        6.2.1 当代科技发展对国家政治安全的影响
        6.2.2 当代科技发展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
        6.2.3 当代科技发展对国家军事安全的影响
        6.2.4 科技发展对国家信息安全的影响
        6.2.5 科技安全与生态安全
        6.2.6 科技安全与文化安全
        6.2.7 科技安全与社会安全
    6.3 创新型国家建设与中国科技安全
    6.4 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科技安全问题
        6.4.1 科技安全意识不足,科技安全体系建设亟待加强
        6.4.2 发达国家科技优势的威胁
        6.4.3 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技术遏制
        6.4.4 科技情报意识不足
        6.4.5 科技体制不适应
        6.4.6 信息安全受到直接的威胁
        6.4.7 人才安全面临新的挑战
        6.4.8 对外经济合作蕴涵许多科技安全问题
    6.5 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科技安全对策
        6.5.1 进一步提升科技安全意识,从国家战略高度认识科技安全
        6.5.2 多渠道、多舞台突破西方国家的技术遏制和封锁
        6.5.3 积极推进自主创新,增强自身竞争力
        6.5.4 在国际科技合作中提升自主创新水平,在开放参与中维护国家科技安全
        6.5.5 切实加强科技保密工作,维护国家安全
        6.5.6 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6.5.7 尽快建立科技安全的判定和监测预警体系
        6.5.8 保障信息安全
        6.5.9 强化人才安全体系建设
        6.5.10 大力提高中国科技界和科技人员的国际合作能力
7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2 综合国力国际评价原始数据表
附录3 中国综合国力评价原始数据表

(8)解析小布什政府时期美印关系的提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问题
    研究意义
    文献回顾
    研究安排
第一章 当前亚洲地区的国际形势
    美印关系在提升
    亚洲的力量格局
    印度的自身优势和特点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美国的利益和政策目标
    美国在南亚地区的核心利益
        一、打击恐怖主义
        二、防止核扩散
        三、防范和制约中国
    美印共同防范和制约中国的契机
    美国在南亚的政策目标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美国对印政策的分析与评估
    解析美国对印度政策的实质
    影响美印关系的因素
        一、美国自身因素对美印关系的影响
        二、周边国家的关系对美印关系的影响
        三、印度的大国政策对美印关系的影响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9)防御性现实主义的安全观及其对中国安全战略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 防御性现实主义及其安全观
    (一) 防御性现实主义的理论渊源
        1 、 传统现实主义(或古典现实主义、经典现实主义)阶段
        2 、 新现实主义(或结构现实主义)阶段
        3 、 新古典现实主义、防御性现实主义和进攻性现实主义阶段
    (二) 防御性现实主义在安全问题上的一系列观点
二、 防御性现实主义安全观的现实性和非现实性
    (一) 防御性现实主义安全观的现实性
        1 、 对国际无政府状态的认定
        2 、 防御性现实主义承认安全困境存在,虽不可根除,却可以缓解
        3 、 承认国际组织对安全的获得有一定的作用
        4 、 承认认知因素对国家战略的作用
        5 、 新大国的崛起与战争之间并无必然的因果关系
    (二) 防御性现实主义安全观的非现实性
三、 防御性现实主义安全观对中国安全战略的启示
    (一) 当今国际无政府状态尚没有彻底改变,我们必须加强国防军事建设
        1 、 虽然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世界并不安宁
        2 、 当今中国面对三大安全问题的挑战
        3 、 新自由主义“武力居次要地位”只是一个神话
        4 、 无论相对于我国经济建设还是相对于外军建设来说,我国现在的国防军事建设明显滞后
    (二) 国家之间存在着安全困境,我们追求的安全只能是相对的安全
    (三) 要有效地获得安全,就不能放弃进行国际合作
    (四) 必须坚持防御性的安全战略
        1 、 中国的国际地位和身份
        2 、 我国的国家性质
        3 、 世界政治的“世纪性规律”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10)进攻性现实主义的代表作——评米尔夏默的《大国政治的悲剧》(论文提纲范文)

一 何谓“大国政治的悲剧”?
二 米氏的权力政治学
三 作为现实主义理论新发展的进攻性现实主义
四 当理论遭遇实践:尴尬与危险

四、进攻性现实主义的代表作——评米尔夏默的《大国政治的悲剧》(论文参考文献)

  • [1]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的建构逻辑及对其批判[D]. 秦莹.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印太战略”背景下的美台关系研究[J]. 邢跃帅. 公关世界, 2020(04)
  • [3]美国对他者的安全化:路径与动因研究[D]. 王凌. 复旦大学, 2012(03)
  • [4]安全化他者——从安全化理论解读“中国威胁论”[J]. 王凌. 江南社会学院学报, 2012(01)
  • [5]约翰·米尔斯海默的“中国威胁论”剖析[D]. 刘敏静. 辽宁大学, 2011(04)
  • [6]中国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研究现状分析(2001—2007)[J]. 杨原.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08(03)
  • [7]地缘科技视角下的国家科技安全研究[D]. 赵刚. 华中科技大学, 2007(05)
  • [8]解析小布什政府时期美印关系的提升[D]. 闫肃蒙. 外交学院, 2007(02)
  • [9]防御性现实主义的安全观及其对中国安全战略的启示[D]. 王红军. 河南大学, 2004(03)
  • [10]进攻性现实主义的代表作——评米尔夏默的《大国政治的悲剧》[J]. 王义桅,唐小松. 美国研究, 2002(04)

标签:;  ;  ;  ;  ;  

进攻性现实主义的杰作——评米尔沙默的《大国政治的悲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