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药常用大豆的认识

蒙药常用大豆的认识

一、对蒙医常用药大豆的认识(论文文献综述)

郭云[1](2020)在《应用代谢组学研究内蒙古6种豆科药用植物的代谢基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内蒙古地域广阔,自然条件优越,野生植物资源多种多样,尤其未被开发利用的野生药用植物资源丰富。药用植物的独特药效主要因其具有特异性的植物活性成分也就是其次生代谢物。酚类化合物是次生代谢物中极其重要又数量庞大的种类,广泛分布于植物中,基本都具有抗氧化活性的潜力,以及抗炎抗菌、抗病毒和抗癌抗肿瘤特性。本文应用代谢组学技术对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采集的分属于3属(棘豆属,黄耆属,草木犀属)6种的野生豆科植物进行研究。所采集植物均为豆科药用植物:多叶棘豆、草木樨状黄耆、蒙古黄耆、草木犀和白花草木犀,其中尖叶棘豆不仅具有药用价值同样为内蒙古特色植物之一。应用LC-MS技术手段测定各种植物特定组织部位(叶和根)中1种酚类合成前体(L-苯丙氨酸)以及24种不同结构类型的酚类化合物含量积累水平。应用GC/MS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手段对各种植物特定组织部位(叶和根)进行初级代谢产物的定性分析,以了解其各植物组织部位的代谢模式。主要结果如下:(1)本研究通过LC-MS测定6种豆科植物两种组织部位中目标化合物含量。包括酚类化合物合成前体(L-苯丙氨酸)、3种C6C1型化合物(苯甲酸、丁香酸、香草酸)、6种C6C3型合物(对羟基肉桂酸、绿原酸、咖啡酸、阿魏酸、肉桂酸、迷迭香酸)、15种C6C3C6型化合物(染料木素、芹菜素、大豆苷元、柚皮素、槲皮苷、木犀草素、儿茶素、柚皮苷、山奈酚、甘草素、高良姜素、芦丁、异甘草素、染料木苷、异槲皮苷)。通过聚类分析得知,各酚类化合物在不同植物以及不同组织部位均有显着性差异。L-苯丙氨酸、阿魏酸、山奈酚、芦丁和芹菜素在各植物中含量相对较高,积累较高的植物组织部位可达到100mg/L以上。槲皮苷、阿魏酸、芦丁和苯甲酸主要积累于棘豆属两种植物中。黄耆属的两种植物中,香草酸、咖啡酸、大豆苷元等10种酚类化合物积累程度较高,并且主要积累于根部。草木犀属植物中主要有绿原酸、肉桂酸、迷迭香酸、异槲皮苷、染料木素、高良姜素以及芹菜素这7种酚类化合物含量较高,并且主要积累于叶片中。并对酚类化合物进行皮尔森相关系数分析,了解各结构类型间酚类化合物线性相关性。(2)利用GC-MS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对3属6种豆科植物的特定组织部位(叶和根)进行全面的分析,最终共鉴定出104种初级代谢产物,包括:33种糖,35种酸,12种醇,12种氨基酸以及12种其他类化合物。运用多元代谢组学分析方法对所测定初级代谢产物进行分析,分别对6种豆科植物的叶和根进行主成分(PCA)分析,建立偏最小二乘法(PLS-DA)模型,,结果表明各种植物在两种组织部位中各组样本明显为一类,不同植物各组织部位间可以清晰区分,组织特异性显着。(3)通过偏最小二乘法中VIP值以及单因素方差分析共鉴定50个特异性积累代谢物,其中包括13个糖类,16个酸类,5个醇类,9个氨基酸类及7个其他类化合物。并对其进行层次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海藻糖、草酸、甘氨酸等1 1种各种类初级代谢产物在棘豆属植物的不同组织部位中均有一定积累,根部积累更为显着。1 1种初级代谢产物主要积累在蒙古黄耆根部,如2-脱氧核糖,八烷,1,4-丁二胺等,主要包括糖类和其他类化合物。12种化合物主要积累于蒙古黄耆根部以及草木犀根部,如亮氨酸、果糖、葡萄糖酸等,其中有17个化合物特异性积累于草木樨状黄耆叶片中,包括缬氨酸、丝氨酸、葡糖二酸等,主要为酸类和氨基酸类化合物。并将酚类化合物与初级代谢产物进行相关性分析,了解代谢物-代谢物间相关程度。综上所述,本研究详细分析了各豆科植物组织部位中酚类化合物含量水平,了解各植物组织部位中初级代谢产物积累模式,揭示了酚类化合物与初级代谢产物间线性相关性。为进一步深入了解豆科药用植物代谢组学提供理论依据,为野生豆科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数据支持。

慕云霞[2](2019)在《基于文献分析对草乌配伍及中毒解救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全面整理历代主要医籍、本草中含草乌的方剂,并对“草乌类方”进行系统的研究,探索草乌配伍用药及药物类别规律,同时就乌头类中药中毒原因及解毒方法进行相关探讨,为临床遣药组方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中医药古籍文献研究与医学统计学相结合的研究方式,选取有关草乌配伍和中毒解救的“草乌类”375首方剂及中华医典数据库中209条古籍条目文献纳入研究,建立各历史时期含草乌方剂的数据库,进而探索草乌各时代的组方配伍规律、毒性因素及中医解毒方法。结果:历代与草乌配伍的高频药物功效类别主要为活血化瘀药(12.70%),解表药(11.12%),祛风湿药(7.66%),化痰止咳平喘药(6.63%),补虚药(6.55%),并且各时期祛风湿药和补虚药的配伍频次逐渐上升,祛风湿药分别为宋金元以前5.78%,明清时期7.77%,近现代14.74%;补虚药分别为宋金元以前2.89%,明清时期6.45%,近现代6.92%。历代与草乌配伍的高频药物主要有祛风湿药川乌、独活,解表药白芷、防风、细辛、羌活,活血化瘀药乳香、川芎、没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天南星、半夏、皂荚,补虚药当归、甘草。配伍频次依次为川乌(158)、白芷(116)、当归(85)、乳香(84)、天南星(83)、防风(77)、川芎(74)、细辛(69)、没药(69)、羌活(55)、甘草(54)。研究还发现“草乌类方”中外用类方剂比例逐渐升高,依次为宋金元以前28.70%,明清时期43.48%,近现代50.00%。草乌与“十八反”药物的配伍广泛存在,配伍药物有化痰药半夏、川贝母或浙贝母,收敛止血药白及和清热解毒药白蔹,且各时期与半夏配伍均较多,未见与瓜蒌、天花粉配伍。乌头类药物中毒原因主要为误服、服用过量及服用热食,解毒方法有服用黑大豆、绿豆、饴糖、远志肉、防风、甘草等单味药;多味药同用,如黄连、甘草、犀角配伍,入萝卜汁煎服,或甘草、人参、干姜配伍;炮制解毒,可用童便浸炒去毒,油炸存心等。结论:随着医学知识持续更新,对草乌等毒性药物的研究逐渐深入,更注重用药的安全性与合理性,其配伍药物及类别也开始有所变化;外用方剂逐渐增多;草乌与“十八反”药物诸如半夏、白及、贝母等的配伍,历代皆有出现,值得深思与深入探索;同时对于乌头类中药中毒原因及解毒方式的研究也为临床用药提供借鉴。

李海娇[3](2019)在《壮药八味龙钻颗粒质量控制及抗类风湿性关节炎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关节肿胀,疼痛和僵硬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壮药八味龙钻颗粒是在龙钻通痹方的基础上自主研发的民族药复方制剂,临床上主要用来治疗RA。目前八味龙钻颗粒化学成分研究较少及缺乏抗RA整体药效学评价及作用机制研究。本课题采用UPLC-Q-TOF-MS技术鉴定其化学成分,HPLC-DAD法测定主要有效成分含量;并采用1H-NMR的代谢组学方法探讨八味龙钻颗粒治疗RA的作用机制,为其质量控制及临床开发利用提供依据。目的:1.鉴定八味龙钻颗粒的化学成分,测定其4种有效成分含量,促进其质量控制;2.评价八味龙钻颗粒治疗RA模型大鼠的药效作用及分子代谢作用机制。方法:1.应用UPLC-Q-TOF-MS技术鉴定八味龙钻颗粒的化学成分,采用HPLC-DAD法测定其4种有效成分的含量;2.采用牛Ⅱ型胶原与完全弗氏佐剂建立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大鼠模型,八味龙钻颗粒药液(1.25,2.5,5 g/kg)灌胃干预30天,然后通过评价各组大鼠体重、足趾容积、关节炎指数、免疫器官指数、膝关节组织病理指标,探讨八味龙钻颗粒对CIA大鼠的治疗作用。另外,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促炎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6、IL-1β和抗炎细胞因子IL-4、IL-10的含量,探讨八味龙钻颗粒对CIA大鼠的抗炎作用。3.采用1H-NMR的代谢组学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正常对照组、CIA模型对照组和八味龙钻颗粒高剂量组(BLG-H)大鼠血清进行系统性分析,确定与RA相关的潜在差异代谢物及该药物在代谢水平对RA的调控作用。通过代谢通路网络分析,揭示八味龙钻颗粒治疗RA的分子代谢作用机制。结果:1.从八味龙钻颗粒中共鉴定出20个化学成分,包括衡州乌药碱、木兰花碱、青藤碱、木兰箭毒碱、四氢巴马汀等成分。八味龙钻颗粒中青藤碱、木兰花碱、橙皮苷及毛两面针素的平均含量依次为6.054、4.866、2.436、2.102 mg·g-1。2.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IA模型对照组大鼠足趾容积从第10天(P<0.05)起明显升高;胸腺指数(P<0.05)和脾脏指数(P<0.001)均明显上升;膝关节表现炎性细胞浸润,滑膜增生;血清中IL-1β、TNF-α、IL-6、IFN-γ的水平明显升高(P<0.01),而IL-4的水平显着下降(P<0.01)。与CIA模型对照组比较,八味龙钻颗粒中、高剂量(2.5,5 g/kg)组分别从第25天(P<0.05)、20天(P<0.05)起显着抑制CIA大鼠足趾肿胀;中、高剂量组还可显着降低胸腺指数(P<0.01),明显减轻CIA大鼠炎性细胞浸润,滑膜增生,显着降低CIA大鼠血清中TNF-α、IL-1β、IL-6的含量(P<0.05),同时能明显升高IL-4、IL-10的含量(P<0.05)。3.代谢组学PLS-DA得分图显示,正常对照组、CIA模型对照组和BLG-H组的代谢轮廓区分显着,提示八味龙钻颗粒干预了大鼠体内某些内源性代谢物。CIA模型对照组较正常对照组大鼠血清中共筛选出18个差异内源性代谢物,八味龙钻颗粒干预后,回调了其中16个异常代谢物,其中下调了10个代谢物: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3-羟基丁酸、脂质、氮乙酰基糖蛋白、氧乙酰基糖蛋白、乙酰乙酸、磷酸胆碱、氧化三甲胺、甜菜碱、甲酸;上调了6个代谢物:乳酸、肌酸、葡萄糖、丙氨酸、谷氨酰胺、赖氨酸。代谢通路影响值大于0.1的潜在靶标代谢通路有4条,分别为酮体的合成和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代谢、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丁酸代谢。结论:1.八味龙钻颗粒主要含有生物碱类成分,少数为黄酮类、木脂素类等成分。建立的HPLC-DAD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八味龙钻颗粒中4种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并为其质量控制提供参考。2.八味龙钻颗粒中、高剂量组(2.5,5 g/kg)有效地改善了CIA大鼠关节炎的严重程度,其中高剂量组效果最佳。八味龙钻颗粒可以通过下调促炎细胞因子(IL-1β、TNF-α、IL-6)和上调抗炎细胞因子(IL-4、IL-10)来抑制炎症反应。3.八味龙钻颗粒治疗RA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脂质代谢、糖酵解、氨基酸代谢、酮体代谢、炎症反应和肠道菌群代谢有关。

刘岩[4](2018)在《基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ER/AKT/ERK通路探讨蒙药蓝刺头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分子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应用去卵巢大鼠建立绝经后骨质疏松(PMOP)模型,观察蒙药蓝刺头对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ERαα和ERβ mRNA的表达,ERα、ERβ、p-AKT和P-ERK蛋白的表达及血清中雌二醇(E2),碱性磷酸酶(ALP)和睾酮(T)水平影响,揭示其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的部分药效机制,为深化蒙药蓝刺头的理论认识和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取4月龄雌性Wistar大鼠60只,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OVX)、雌二醇组(E2),蒙药蓝刺头高、中、低剂量6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只摘除少量脂肪组织,其余各组均摘除双侧卵巢,造模成功后,正常条件下饲养90天,给予相应药物灌胃,连续灌胃90天后处死大鼠,心脏取血,应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E2,和T水平,应用q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ERα和ERβ mRNA的表达。对实验大鼠左侧胫骨进行了苏木精和曙红(H&E)和甲苯胺蓝O染色。分离骨髓来源的骨髓干细胞(BMSC),并用含蒙药蓝刺头的血清处理,然后应用CCK8检测BMSCs的细胞活力,同时观察蒙药蓝刺头对BMSCs集落形成的影响。并应用qRT-PCR检测经过蒙药蓝刺头血清处理过的BMSC中ERα和ERβ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ERα,ERβ,AKT,p-AKT,ERK和p-ERK在BMSC中的表达,通过显微CT检测实验大鼠胫骨来检测骨密度(BMD)。结果:蓝刺头能明显改善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的一般状况;蓝刺头剂量组能够显着提高去卵巢大鼠E2水平和降低ALP和T水平,蓝刺头组与OVX组相比ERα和ERβ的表达显着增加,蓝刺头组与Shαm组相比,HE和甲苯胺蓝O染色显示典型的骨质疏松,椎间隙增宽;与OVX组相比,蓝刺头能够增加骨小梁连接性,提高骨小梁厚度;蓝刺头高剂量组的血清能够显着增加细胞活力;实验证明蓝刺头组能够增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的ERαα,ERβ,p-AKT和P-ERK的表达,其影响方式呈剂量依赖性;蓝刺头高剂量组的BMD显着增加。结论:蓝刺头组增加BMD和E2,但以剂量依赖性方式降低ALP和T。能够诱导ERαα和ERβmRNA表达的增加,增强BMSC的细胞活力和集落形成能力;影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的ERαα和ERβmRNA的表达和ERα,ERβ,p-AKT和P-ERK蛋白的表达;抑制OVX诱导的因雌激素缺乏而引起的骨量减少;说明蒙药蓝刺头可能通过促进骨形成,调节骨吸收与骨形成的偶联,降低骨转换率,达到防治PM0P的目的。

AMARSANAA GERELTUYA(格日乐)[5](2017)在《蒙医、中医针刺治疗白脉病(中风)文献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旨在对蒙中两国针刺治疗白脉病(中风)的医学理论与临床方法进行比较研究,分别探讨两国古代和现代文献里对白脉病的针刺疗法异同,以期为未来临床应用的推广与疗效提升,以及促进蒙中传统医学交流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文献检素中,中国古代文献以电子检索方式为主,手工查阅为辅;使用的古代文献数据库为《中华医典》第5版,其中共收录中国历代医学古籍1156部,共计4.5亿字,汇集了新中国成立前的历代主要中医着作。蒙文古代文献的检索,因缺少相关文献数据库故采取手工查阅方法,主要涉及书目包括《医学四典》,《蓝琉璃》,《甘露四部》,《兰塔布》等。现代文献部分,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数据库收集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所有发表的中文学术论文、及会议论文;从EMSHIUS(ЭМШУИС),数据库收集1990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所有发表的蒙文学术论文、及会议论文。完成检索后,对上述纳入文献中关于治疗方法、取穴特点、刺法手法、针具、配合治法及疗效评价方面分别进行对比。结论:1.古代蒙古国对白脉病已有一定的认识,但自16世纪中叶因为受到印度医学,藏医和中医的影响而形成了更系统的记载,并总结出其独特的理论体系。2.古代蒙医和中医对于白脉病(中风)的治疗均记载有多种治疗措施,其中两国的针刺治疗方法在刺法、取穴等方面均存在明显的不同和各自的特点。3.在现代研究中,中医针灸多从体针、头针、电针、各家针刺组方的临床疗效,以及针刺结合康复治疗的疗效研究为主。蒙古国的研究则侧重于对传统针刺疗法的探索。4.在现代临床针刺取穴的应用特点上,中医针灸师主要继承发扬了循经取穴和局远配穴等学术思想,而蒙古国则侧重于在东方针刺法的常用穴位上使用放血疗法。

刘帅[6](2017)在《辅料因素对蒙药诃子制草乌化学成分的影响及炮制减毒原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草乌在传统中、蒙和藏医药中均有悠久的使用历史,三者都认识到草乌的毒性,为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都强调内服要炮制后使用,但炮制方法有所不同。中药炮制草乌主要采用蒸、煮法,而蒙、藏医炮制草乌常采用加辅料制法,炮制辅料常见诃子汤、甘草汤、酸奶、童便等,其中以诃子汤制最为常见,认为诃子可解草乌毒。对蒙医药诃子制草乌的化学成分及炮制减毒原理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可为临床安全、有效的使用草乌、扩大草乌的应用范围提供新的思路。目的从生物碱类成分及特征图谱等角度,研究诃子作为炮制辅料对诃子制草乌化学成分的影响;结合诃子制草乌在人工胃肠液溶出规律、煎煮过程中生物碱动态变化、急毒、细胞毒等研究,为诃子制草乌工艺优化及炮制减毒机理阐释提供依据。方法1.辅料因素对诃子制草乌生物碱含量的影响HPLC检测不同比例的诃子制草乌中6种生物碱含量,并对不同浓度诃子汤pH值、总鞣质含量、以及诃子汤新鲜程度等相关因素进行考察,探讨辅料因素对诃子制草乌毒效成分含量的影响。2.特征图谱研究建立包含辅料信息的诃子制草乌的HPLC特征指纹图谱检测方法,并同时定量检测诃子和草乌中的指标性成分,研究诃子制草乌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变化,为诃子制草乌的定性鉴别及质量控制提供方法依据。3.人工胃、肠液中溶出率研究用人工胃、肠液分别孵育生草乌和诃子制草乌粉末,通过检测含药人工胃、肠液不同时间点样品中生物碱浓度,分析诃子炮制对草乌中生物碱动态溶出规律的影响。4.煎煮过程中生物碱动态变化规律以生草乌和诃子制草乌为研究对象,检测二者在煎煮过程中酯型生物碱成分的含量变化,分析草乌经诃子汤炮制后酯型生物碱在煎煮液中动态溶出规律,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5.急毒、细胞毒(或体内外毒性)影响首先通过急性毒性试验测定生草乌和诃子制草乌对小鼠的LD50值,并结合生草乌和诃子制草乌样品生物碱含量检测结果,分析诃子制草乌的减毒作用与其所含生物碱成分之间的量——效关系。利用HCA心肌毒性评价方法,分别评价乌头碱、诃子鞣酸及乌头碱诃子鞣酸联合给药的心肌细胞毒性及其机制,探讨诃子中活性成分诃子鞣酸对乌头碱心肌毒性的影响,分析诃子制草乌可能存在的减毒机制。结果1.辅料因素对诃子制草乌生物碱含量的影响随炮制辅料诃子汤浓度增加,诃子汤所含总鞣质含量不断升高,pH值先减小后基本维持稳定;炮制品诃子制草乌中6种生物碱总量先逐渐升高后变化不规律。其中草乌、诃子用量比例为2:1时,诃子制草乌中生物碱含量达到最低,该比例与1986年《内蒙古蒙药材标准》中对诃子、草乌炮制用量的比例一致。2.特征图谱研究建立了诃子制草乌的HPLC特征指纹图谱,共确定了 26个共有峰,其中17个来自生草乌,9个来自炮制辅料诃子。对照品指认了新增加的6号峰和16号峰分别为诃子所含有的没食子酸和诃子鞣酸;建立的HPLC特征图谱分析方法还可用于定量检测诃子制草乌中没食子酸、诃子鞣酸、苯甲酰新乌头原碱和新乌头碱的含量。3.人工胃、肠液中溶出率研究在人工胃、肠液中孵育30min时,酯型生物碱溶出率已经达到60%以上;无论在人工胃液还是人工肠液中,诃子制草乌中单、双酯型生物碱溶出率均低于生草乌。4.煎煮过程中生物碱动态变化规律生草乌在水煎煮过程中,双酯型生物碱迅速水解,在煎煮液沸腾3min双酯型生物碱含量即开始快速下降,150min后水煎液中已检测不到双酯型生物碱含量。诃子制草乌水煎液中双酯型生物碱含量在30min达到最高,之后不断降低,但降低幅度较慢,煎煮6小时后水煎液中依然保持较高浓度的双酯型生物碱。5.急毒、细胞毒(或体内外毒性)影响草乌经诃子炮制前后,急性毒性LD50值表示分别为224.3 mg.kg-1和320.5mg.kg-1,诃子制草乌粉末毒性明显小于生草乌,降低幅度约为30%,远大于生物碱含量降低幅度4%。基于高内涵分析技术(HCA)的乌头碱、诃子鞣酸心肌毒性评价结果为,乌头碱浓度20 μ mol/L时会造成心肌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增高和胞内钙离子超载,当乌头碱和诃子鞣酸联合给药时,各剂量组心肌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和心肌细胞内钙离子超载现象均消失,和正常组无显着性差异。结论草乌经诃子汤炮制后,其生物碱类成分含量发生了变化,并引入了炮制辅料诃子中的化学成分,其成分组成发生了量和质的变化。诃子制草乌确有减毒的作用,但其炮制减毒的原理与传统中医药蒸、煮法减毒原理不同,并不是通过直接降低草乌中双酯型生物碱含量来达到炮制减毒的作用。诃子制草乌由于引入了炮制辅料诃子中的活性成分,如鞣质类成分等,影响草乌中生物碱在胃、肠液中的溶出规律,起到一定的缓释(减毒)作用;在煎煮过程中,减缓双酯型生物碱的水解,起到保留药效成分(存效)的作用。另一方面,诃子具有很强的药理活性,如强心作用,草乌经诃子汤炮制后急性毒性降低,或许是诃子中的活性成分如诃子鞣酸等,能够减轻草乌中生物碱导致的心肌毒性,从而起到减毒作用。

杨斯琴[7](2016)在《抑菌蒙药复方筛选及其对肠黏膜屏障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旨在筛选有效抑制牛源致病性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E. coli)的蒙药复方,并研究其抑菌作用机理和对感染致病性E. coli大鼠肠黏膜屏障的作用和机制,为蒙兽药的开发铺垫基础,为兽用蒙药复方的临床推广应用提供数据和理论依据。本研究分为5个试验,试验1从奶牛直肠粪便中分离鉴定致病性E. coli,并进行了血清型分型、毒力基因和耐药性检测。试验2针对致病性E. coli 01(含有eaeA、 stx1、hlyA和irp2等赋予菌株强致病性的4种毒力基因),通过体外抑菌、正交设计、体内抗菌和药物加味试验筛选了最佳抑菌蒙药复方。试验3研究了试验2中筛选出的3种抑菌蒙药复方对致病性E. coli O1的抑菌作用机理和抗菌谱。试验4选取60只SD大鼠,分别为正常对照组、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抑菌蒙药复方Ⅲ高、中、低剂量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5组分别灌胃灭菌生理盐水、0.13 g/kg环丙沙星、2.16 g/kg抑菌蒙药复方ⅢK 1.08 g/kg抑菌蒙药复方Ⅲ 0.54 g/kg抑菌蒙药复方Ⅲ,连续7 d,2次/d,并于第五天末次给药1h后腹腔注射80%最低致死量的E. coli O1。试验结束后,采集样品,进行肠黏膜屏障相关指标的检测,研究了抑菌蒙药复方Ⅲ对感染致病性E. coli O1大鼠肠黏膜屏障的作用机制。试验5以RAW264.7细胞为巨噬细胞模型,采用MTT法测定抑菌蒙药复方Ⅲ和E. coliO1对RAW264.7细胞的最适作用时间和浓度,并将试验分为正常对照组、E. coli O1感染组、抑菌蒙药复方Ⅲ组和抑菌蒙药复方Ⅲ干预组,采用ELISA和试剂盒测定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细胞存活率、ACP和LDH含量,探索了抑菌蒙药复方Ⅲ对巨噬细胞活性和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试验1:从奶牛直肠采集的100份粪便样品中分离鉴定出50株致病性E. coli,其中有24株菌分布于10种血清型,优势血清型为018、0146和0152;该50株致病性E. coli毒力基因的检出率从高到低:irp2> eaeA>stxl> stx2> hlyA A,未检出bfpA、st和lt;同时,10种血清型E.coli均对青霉素、四环素、多西环素、利福平、复方新诺明和阿莫西林等6种抗生素耐药,表现为多重耐药性。本研究中发现,致病性E. coli O1致小鼠死亡时间最快、病变最明显,并含有eaeA、stxl、hlyA和irp2等赋予菌株强致病性的4种毒力基因。因此,选取E. coli O1作为本研究的供试菌。试验2:针对致病性E. coli O1,筛选出3种抑菌蒙药复方,分别为朝您·哈日莫各、给喜古讷、阿如拉等7味蒙药组成的抑菌蒙药复方Ⅲ;古日古木、给喜古讷、阿如拉等5味蒙药组成的抑菌蒙药复方Ⅳ;当棍、浑钦、给喜古讷等7味蒙药组成的抑菌蒙药复方V。试验3:3种抑菌蒙药复方均能不同程度地抑制致病性E.coli O1,且对人工感染E. coli O1的小鼠有保护作用,其中抑菌蒙药复方Ⅲ的保护率与环丙沙星相当,达到50%;3种抑菌蒙药复方通过降低E. coli O1细胞表面疏水性、破坏细胞壁和细胞膜的完整性,使细胞内大分子物质外渗,抑制E. coli O1的蛋白表达,从而达到抑菌效果。此外,3种抑菌蒙药复方有较广的抑菌谱。试验4: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阴性对照组大鼠盲肠乳酸菌和双歧杆菌数量显着降低(P<0.05),抑菌蒙药复方Ⅲ中剂量组的乳酸菌和双歧杆菌数量无显着性差异(P>0.05)。②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阴性对照组回肠黏膜ITF含量显着降低(P<0.05),抑菌蒙药复方Ⅲ中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的ITF含量无显着性差异(P>0.05)。③阴性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大鼠小肠绒毛变短、水肿、断裂脱落,绒毛长度、隐窝深度、V/C(绒毛长度/隐窝深度)值、肌层厚度均出现减小趋势,TJ结构受损、DE异常、微绒毛紊乱变短,回肠黏膜OCCLUDIN?CLAUDIN-1和Z0-1蛋白含量和mRNA基因表达水平显着下降(P<0.05),血清DAO、D-乳酸和内毒素含量显着增高(P<0.05),并出现细菌移位现象。但抑菌蒙药复方Ⅲ高、中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中上述情况均得到显着的改善和修复。④阴性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大鼠回肠黏膜sIgA、IL-2、IL-10、IFN-y和TGF-β1含量显着降低(P<0.05), IL-1β、IL-6、IL-8和TNF-α含量显着提高(P<0.05);抑菌蒙药复方Ⅲ高、中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大鼠回肠黏膜sIgA、IL-2、IL-10、 IFN-y和TGF-{1含量显着提高(P<0.05), IL-1β、IL-6、IL-8和TNF-a含量显着降低(P<0.05)。由此可知,E. coli O1可破坏肠黏膜屏障(生物、化学、物理和免疫屏障),但高和中剂量的抑菌蒙药复方Ⅲ能显着改善和修复E. coli O1引起的大鼠肠黏膜屏障损伤,其中抑菌蒙药复方Ⅲ中剂量的效果最佳。试验5:抑菌蒙药复方Ⅲ对RAW264.7细胞作用的最佳有效浓度为10-2g/mL,最佳作用时间为12h; E. coli O1对RAW264.7细胞的半数细胞毒性浓度为106CFU/mL,作用时间为2h; E.coli O1感染组测定的细胞因子含量均显着提高(P<0.05),细胞存活率显着降低(P<0.01),胞外LDH活力显着提高(P<0.01)胞内LDH和ACP含量显着降低(P<0.01)。抑菌蒙药复方Ⅲ组IL-1β、IL-12、TNF-α. IFN-γ和IL-10显着提高(P<0.05),但其含量显着低于E. coli O1感染组;抑菌蒙药复方Ⅲ干预组与E. coli O1感染组相比,细胞因子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细胞存活率显着提高(P<0.01),胞外LDH活力显着降低(P<0.01),胞内LDH和ACP显着提高(P>0.01)。由此可知,抑菌蒙药复方111能够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和免疫功能,从而增强对入侵的致病性E. coli O1的吞噬和杀伤作用。

斯钦巴图[8](2013)在《东蒙古殖民地社会与文化的变动(1931-1945)》文中研究说明在日本殖民统治时期(1931—1945)的十四年里,内蒙古东部地区(以下简称东蒙古)被纳入“满洲国”管辖,东蒙古蒙古人扮演着建立“满洲国”的“国家主人”的重要角色,成为“满洲国”“五族协和”中的主要成员。在这段特殊的历史时期,随着日本侵略和殖民统治全面深入,东蒙古社会与文化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满洲国”历史研究中,“东蒙古”始终成为中外学者们关注的研究领域和焦点之一,无论是在整理史料还是在具体历史事件的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本文在积极吸纳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青旗》报(蒙古文)等“满洲国”时期出版的报刊资料等史料,把东蒙古殖民地社会与文化作为整体进行剖析,在东蒙古教育、卫生、科技文化、宗教、信仰等具体领域,展开系统性和创新性探究,加深对日本殖民统治历史研究,从而,进一步推进了东蒙古区域史研究。全文由绪论、正文、结语、参考文献和附录等五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阐述所运用的史料、国内外研究现状、选题的价值意义与创新之处,对研究方法与相关界定作了必要说明。结语梳理全文,概括论文的主要内容及一些观点。各章节提要如下:第一章简明阐述了日本侵略东蒙古和建立“满洲国”的过程,较为全面而详细记述了日本侵略者对东蒙古实施的殖民统治体制。第二章重点阐述了日本殖民时期东蒙古教育事业状况,分别对东蒙古中小学教育、社会教育、职业教育、女子教育、军警教育与日语教育及留学教育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第三章全面阐述了日本殖民时期东蒙古卫生事业历史状况,如巡回医疗、防疫与传染病防治、医疗机构建设和传播卫生知识等。第四章重点阐述了日本殖民时期东蒙古科技事业状况。首次作为专题对东蒙古科学研究机构以及科学技术知识推广和普及等历史过程进行详尽论述。第五章全面阐述了日本殖民时期东蒙古新闻出版和文学艺术发展状况。力求详实梳理近代蒙古族文学、电影、广播、绘画等文化艺术及新闻出版事业发展脉络。第六章主要阐述了日本殖民时期东蒙古社会宗教信仰、改造喇嘛教以及创建成吉思汗庙历史过程,记述了祭祀敖包等传统活动赋予新内容的历史现象。附录部分主要介绍了日本殖民时期东蒙古出版发行的《青旗》报所刊载的历史史料和相关图表,有助于读者更进一步直观了解日本殖民时期东蒙古社会与文化变动的历史痕迹。

李静[9](2013)在《晚清至民国蒙古族经济史研究》文中认为晚清至民国蒙古族经济史研究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起点,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终点,历时一百一十年。百年里,蒙古族经济从自主走向半殖民地化,又从半殖民地化坠入殖民地化;百年里,蒙古族自己自足的生产方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各剥削阶级无以复加的疯狂掠夺;也是在这一百年里,蒙古族畜牧业由盛至衰,跌入历史最低谷。可以说,晚清至民国的百年历史是以日、俄为首的帝国主义列强对蒙古族经济的侵略史,也是蒙古族经济的衰落史,更是蒙古族人民维护经济利益的血泪史和反抗史。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将中国历史带入晚清时段,也开启了帝国主义列强掠夺蒙古族经济的历史,蒙古族经济由盛转衰,经济制度由封建制转至半殖民地半官僚制。以日俄为首的帝国主义列强通过在蒙古族聚居区传播洋教、开设洋行、培植高利贷商人的方式掠夺蒙古族资源、抢占蒙古族土地、搜刮蒙古族百姓。腐朽无能的清政府不仅无力抵抗,反而默认纵容,在财政枯竭,国库无源的情况下,清政府也将搜掠的矛头指向广大蒙古族人民,“新政”和“移民实边”政策即是清政府对蒙古族经济搜刮的开始。蒙古族王公为博得清政府的垂青,满足自身对奢靡生活的追求,不仅对清政府开垦蒙荒之策积极迎合,更有甚者主动向清政府呈奉土地,以获得加官进爵之机和丰厚银两之赏。可怜的蒙古族人民在晚清时期同时遭受着来自帝国主义列强、清政府、蒙古王公、喇嘛的多重剥削,经济压力之大、生计之苦无以言表。为维护自身经济利益,保护蒙古族土地,历来英勇且具有反抗精神的蒙古族人民开始了反帝、反清、反蒙古封建王公的斗争历程,虽最终均以失败告终,但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各反动政权的掠夺气焰,延缓了对蒙古族的土地开发和经济掠夺。1911年10月10日,由孙中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持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随即灭亡,但蒙古族所承受的经济剥削不但没有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北洋政府、国民政府、日本、俄国等军阀和列强轮流甚至同时的经济压迫。在这个黑暗且混乱的历史时期内,蒙古族基本上失去了经济的自主权,更谈不上经济的发展。在北洋政府、国民政府、伪满兴安政府和伪蒙疆政府的多重剥削下,蒙古族经济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渐加深,甚至被完全殖民化。此时期的蒙古族民众有忍受,也有反抗,“独贵龙”抗垦斗争此起彼伏,着名的嘎达梅林起义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但蒙古族人民的反抗斗争终因统治阶级势力过于强大而失败,但其保护蒙古族牧场,为蒙古族的经济利益不懈斗争的精神世代颂扬。值得庆幸的是,民国时期还存在着一个正义且民主的政权最终将蒙古族人民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这个政权就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政权,其通过在蒙古族聚居区建立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方式带领蒙古族人民摆脱了反动政权繁重的经济压迫,走上了没有经济压迫和剥削的自治发展道路。本文以晚清至民国时期蒙古族农牧民与统治阶级之间的经济矛盾为主线,以该时期蒙古族人口、畜牧业、农业、工商业、金融货币业及蒙古族与其他民族的经济关系等方面为主要研究内容,最终总结出该时期蒙古族经济的发展趋势,并以史为鉴,吸取教训,致用今朝。

张水仙[10](2013)在《基于蒙药冷蒿基因组低通量测序的SSR遗传多样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冷蒿(Artemisia frigida),蒙古族常用药用植物,全草入蒙药,蒙药名为“阿给”。冷蒿为菊科蒿属多年生小半灌木,别名小白蒿、寒蒿,在内蒙古地区分布尤为广泛,还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青海及新疆等地,此外北美洲的加拿大北部、美国西部、中部及西南部都有分布。冷蒿具有止血、消肿之功效,在临床上主治各种出血、关节肿胀、肾热、月经不调、疮痛等,是蒙医上常用的“人造圣水组成之一”。冷蒿除具有药用价值外,还具有重要的饲用价值、生态价值及祭祀,因而冷蒿在蒙古族的生产生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对蒙药冷蒿药理药效及其有效化学成分的研究倍受关注,而在分子水平对蒙药冷蒿的研究较少,本文对冷蒿进行低通量基因组测序,从中开发微卫星标记(Simple Sequence Repeat SSR)并对来自中国内蒙古、蒙古、美国地区的冷蒿居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为以后的品种选育等分子生物学研究奠定基础。本实验利用罗氏公司454GS FLX+测序系统对蒙药冷蒿进行基因组低通量测序,获得645,965条序列,平均长度598bp,总长度约为387Mb,经过初步组装,得到28,129个跨叠群序列和280,593条大于100bp的单拷贝序列。利用MISA进行SSR序列搜索分析,共得到12,428个SSR序列,平均分布频率为4.03%,平均分布距离为15.15kb。SSR序列的核苷酸类型及重复次数呈现以下的分布特点:(1)冷蒿SSR中二核苷酸SSR数量最多5,491个,占总SSR的44.18%;三核苷酸4,809个,占总SSR的38.69%;四核苷酸1,021个(8.22%);五、六核苷酸为115、128个,仅占SSR的0.93%、1.03%;复合的864个(6.95%)。(2)在冷蒿SSR中,共观察到216种重复基元。从出现的频率来看二核苷酸基元中AC/TG(19.55%)和AT/TA(17.35%)出现次数最多;三核苷酸基元AAT/TTA(12.54%)的出现频率最高。(3)冷蒿SSR重复次数分布主要集中在5-10次的较低重复次数,10,344个,占总数的89.45%;基序长度集中在12~30bp(10,564个SSRs,占91.00%)。在搜索得到的12,428个SSR中有9,156个(Potentially amplifiable loci PAL)已经利用边缘设计出合适的SSR引物。SSR引物主要分布在二、三核苷酸重复基元的较低重复次数,根据SSR分布的特点从9,156个SSR中挑选出182个进行多态性筛选,为了获得更丰富的多态性引物在选取的时候适当的增多四、五、六核苷酸的较高重复次数的比例。其中二核苷酸3,969个从中选取55个,重复次数分布为6-25次,6-10次较低重复次数3,800个中选取25个,11~25次较高重复169个中选取30个;三核苷酸3,989个中选取51个,重复次数为5-37次,5-10次较低重复次数3,748个中选取27个,11-37次较高重复241个中选取24个;四核苷酸927个中选取35个,重复次数为5-17次,5-10次较低重复次数901个中选取27个,11~17次较高重复26个中选取8个;五核苷酸150个中选取17个,重复次数为5~9次均为较低重复次数;六核苷酸121个中选取24个,重复次数为5-24次,5-10次较低重复次数118个中选取21个,11~24次较高重复3个中选取3个。利用182对SSR引物,对冷蒿DNA池进行引物多样性筛选,结果113对(62.09%)SSR引物具有多态性,表明冷蒿SSR引物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多态性SSR的分布同样集中于二、三核苷酸的较低重复次数:二核苷酸55对中32(58.18%)对具有多态性;三核苷酸51对中37(72.55%)对具有多态性;其次是四核苷酸和六核苷酸分别为35对、24对,具有多态性引物为20对(57.14%)、14对(58.33%);最少的是五核苷酸17对,10对(58.82%)具有多态性;182对SSR引物中包含了从较低的5次重复到较高重复次数37次:5~10次的较低重复117对,占总数的64.29%,为主要的重复类型,其中70对引物具有多态性,占多态性引物总数(113对)的61.95%,11~37次为较高重复只有65对,43对具有多态性,占多态性引物总数(113对)的38.05%。从多态性引物113对SSR引物中选取42对进行冷蒿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核心引物检测,42对引物中包含了5种核苷酸类型的5~26次重复,其中占主要组成的是三核苷酸12个(28.57%),其次是二核苷酸10个(23.81%),四核苷酸和六核苷酸都是8个(19.05%),五核苷酸类型最少只有4个(9.52%);5~10次的较低重复21对,占总数的50%,11~26次的较高次重复21对(50%),选取的SSR引物包含了丰富的碱基类型及重复次数变化。本实验利用42对SSR引物对来自不同地区和不同生境的冷蒿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检测,样品来源包含了来自美国阿拉斯加州的AG冷蒿居群、科罗拉多州的W6冷蒿居群、蒙古国的PI冷蒿居群、中国内蒙古地区的MG冷蒿居群,包含了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沙地等5种生境,一共16个冷蒿居群288个冷蒿样品。结果检测到等位基因范围为2-21个,共419个等位基因,平均9.97个,多态位点百分率为99.76%。42对SSR引物中,其期望杂合度(He)和观察杂合度(Ho)变化范围分别为0.3955---0.9609和0.3110~0.9961,平均值分别为0.7557和0.7199;多态信息指数(PIC)变化幅度为0.3540~0.9281,平均值为0.7009,其中PIC在0.7009以上的SSR位点有25个,PIC最高的引物为2-18(0.9281),表明供试材料在这些位点上基因的遗传较为丰富,多样性较高。根据引物的PIC值、重复性、扩增带型清晰度等,从42对引物中筛选出26对引物作为首选核心引物,另16对引物作为备选核心引物。通过对来自AG、W6、PI、MG四个地区的冷蒿居群遗传多样性分析发现:来自北美大陆的阿拉斯加州的AG居群和科罗拉多州的W6居群聚为一类,来自亚欧大陆的蒙古国PI居群和中国内蒙古地区的MG居群亲缘关系较近聚为一类,亚欧大陆地区与北美地区的冷蒿居群间存在着较大的遗传变异,地理隔离可能是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因素。对中国内蒙古地区的呼伦贝尔草原和锡林郭勒草原不同生境的冷蒿居群进行遗传多样性检测,发现呼伦贝尔草原冷蒿居群(Ho=0.7448,He=0.7999, PIC=0.7723)的遗传多样性高于锡林郭勒草原(Ho=0.7454, He=0.7999,PIC=0.7333)。对不同生境的冷蒿居群进行分析,发现森林草原的冷蒿居群遗传多样性最高(Ho=0.7624, He=0.7791, PIC=0.7430),荒漠草原冷蒿居群遗传多样性最低(Ho=0.7371,He=0.7594, PIC=0.7212)。同时对来自呼伦贝尔草原和锡林郭勒草原的典型草原及沙地冷蒿居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发现来源于呼伦贝尔草原的典型草原居群的遗传多样性(Ho=0.7755,He=0.7807, PIC=0.7335)高于来源于锡林郭勒草原的典型草原居群(Ho=0.7462,He=0.7635, PIC=0.7154);对不同地区的沙地冷蒿居群进行分析,发现来源于呼伦贝尔草原的沙地居群的遗传多样性(Ho=0.8143,He=0.7644, PIC=0.7069)高于来源于锡林郭勒草原的沙地居群(Ho=0.7565,He=0.7465, PIC0.7031),说明呼伦贝尔的冷蒿居群遗传多样性高于锡林郭勒的冷蒿居群。通过不同地区及不同生境的冷蒿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证实了不同地区和生境的冷蒿资源在分子水平上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并表现一定的地理隔离。来自北美地区的居群聚为一类,来自亚欧大陆的居群聚为一类,并且北美地区与亚欧大陆地区的居群间存在着较大的遗传变异。人为干扰及生境的变化是影响遗传多样性的外在因素,本研究结果显示呼伦贝尔草原的冷蒿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明显高于锡林郭勒草原可能是由于呼伦贝尔草原的降水量整体高于锡林郭勒草原,加之放牧程度、草原物种多样性的差异,导致呼伦贝尔草原的冷蒿基因保持了较大的变异度和丰富的多样性。

二、对蒙医常用药大豆的认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蒙医常用药大豆的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应用代谢组学研究内蒙古6种豆科药用植物的代谢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内蒙古野生药用植物概况
        1.2.1 内蒙古药用植物种类情况
        1.2.2 内蒙古蒙药资源研究现状
    1.3 豆科植物研究现状
        1.3.1 豆科药用植物研究现状
        1.3.2 多叶棘豆和尖叶棘豆
        1.3.3 蒙古黄耆和草木樨状黄耆
        1.3.4 草木犀和白花草木犀
    1.4 代谢组学简介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技术路线图
2 基于LC-MS靶向代谢组学对6种豆科植物进行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植物来源
        2.1.2 实验仪器与材料
        2.1.3 实验方法
        2.1.4 数据处理及分析
    2.2 结果分析
        2.2.1 UPLC-MS测定目标酚类化合物标准曲线的绘制
        2.2.2 6种豆科药用植物目标酚类化合物主成分分析(PCA)及层次聚类分析(HCA)
        2.2.3 基于LC-MS测定的6种豆科药用植物目标酚类化合物含量情况
        2.2.4 6种豆科药用植物中酚类化合物间相关性分析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GC-MS非靶向代谢组学对6种豆科植物进行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仪器与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1.3 数据处理及分析
    3.2 结果分析
        3.2.1 6种豆科药用植物中初级代谢产物概况
        3.2.2 6种豆科药用植物初级代谢产物主成分(PCA)分析
        3.2.3 6种豆科药用植物初级代谢产物偏最小二乘法(PLS-DA)分析
        3.2.4 6种豆科药用植物中初级代谢产物种间及组织特异性差异代谢物筛选
        3.2.5 6种豆科药用植物中酚类化合物与初级代谢物间相关性分析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基于文献分析对草乌配伍及中毒解救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绪论
    一、古籍研究概述
        (一)草乌名称历史考证概述
        (二)草乌药性、主治及功效概述
    二、现代文献研究概况
        (一)草乌配伍规律研究概况
        (二)草乌毒性研究概况
        (三)草乌研究现状及不足
第二部分 草乌配伍规律的文献研究
    一、研究对象
        (一)文献范围
        (二)研究中所涉及的医籍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建立含草乌方剂数据库
        (二)数据的整理与归纳
        (三)统计学处理与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草乌用药规律研究
        (二)草乌配伍规律研究
        1.草乌配伍药对研究
        2.各历史时期草乌配伍药对研究
        (三)草乌配伍药物的功效类别研究
第三部分 草乌毒性的文献研究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建立关于乌头类毒性文献数据库
        (二)数据的整理与归纳
        (三)统计学处理与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乌头类药物致毒原因的研究
        (二)乌头类药物中毒的解毒方式研究
第四部分 某三甲中医院草乌临床用药研究
    一、某三甲中医院草乌用药规律研究
        (一)某三甲中医院草乌配伍药对研究
        (二)某三甲中医院草乌高频药对功效类别研究
    二、某三甲中医院草乌配伍研究分析
第五部分 讨论
    一、草乌配伍研究分析
        (一)草乌配伍及常用药对研究分析
        (二)草乌高频药对功效类别分析
    二、乌头类药物毒性分析
        (一)乌头类药物致毒原因的研究分析
        (二)乌头类药物解毒方式的研究分析
    三、草乌的合理应用
        (一)合理配伍,减毒增效
        (二)规范煎煮,存效降毒
        (三)科学炮制,扬效抑毒
        (四)剂量适度,中病即止
第六部分 结论
    一、各历史时期草乌配伍特点
    二、草乌配伍规律及常用药对
    三、草乌主要应用范围
    四、本研究中相反药的配伍禁忌
    五、草乌的主要致毒原因及解毒方式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壮药八味龙钻颗粒质量控制及抗类风湿性关节炎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引言
第一章 基于UPLC-Q-TOF-MS法鉴定八味龙钻颗粒的化学成分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试剂
        1.3 药物
    2 实验方法
        2.1 分析条件
        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二章 HPLC-DAD法同时测定八味龙钻颗粒中4 种有效成分的含量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试剂
        1.3 药物
    2 实验方法
        2.1 色谱条件考察
        2.2 供试品溶液制备考察
        2.3 溶液配制
        2.4 测定法
        2.5 方法学考察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三章 八味龙钻颗粒对CIA大鼠的药效学评价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试剂
        1.3 药物
        1.4 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CIA大鼠模型的建立
        2.2 实验分组和给药方案
        2.3 检测指标
        2.4 统计学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八味龙钻颗粒对CIA大鼠体重的影响
        3.2 八味龙钻颗粒对CIA大鼠足趾肿胀的影响
        3.3 八味龙钻颗粒对CIA大鼠关节炎指数评分的影响
        3.4 八味龙钻颗粒对CIA大鼠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3.5 八味龙钻颗粒对CIA大鼠膝关节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3.6 八味龙钻颗粒对CIA大鼠血清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动物模型及评价指标的筛选
        4.2 八味龙钻颗粒抗RA的药效学评价
        4.3 八味龙钻颗粒抗炎作用研究
第四章 基于~1H-NMR代谢组学的八味龙钻颗粒抗CIA大鼠作用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1.2 试剂
        1.3 药物
        1.4 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血清样本采集
        2.2 血清样本的前处理
        2.3 ~1H-NMR测定及条件
        2.4 数据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大鼠血清核磁图谱归属
        3.2 多元统计分析
        3.3 八味龙钻颗粒对差异性代谢物的干预作用
        3.4 差异代谢物热图分析
        3.5 差异代谢物的代谢通路及网络分析
        3.6 差异代谢物和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4.讨论
        4.1 脂质代谢
        4.2 糖酵解
        4.3 氨基酸代谢
        4.4 酮体代谢
        4.5 炎症反应
        4.6 肠道菌群代谢
总结与讨论
    1.总结
        1.1 壮药八味龙钻颗粒化学成分的UPLC-Q-TOF-MS定性分析
        1.2 HPLC-DAD法同时测定壮药八味龙钻颗粒中4 种有效成分的含量
        1.3 壮药八味龙钻颗粒对CIA大鼠的药效学评价
        1.4 基于~1H-NMR代谢组学的八味龙钻颗粒抗CIA大鼠作用机制研究
    2.讨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4)基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ER/AKT/ERK通路探讨蒙药蓝刺头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1 流行病学
    2 发病原因
        2.1 骨稳态失衡
        2.2 钙和维生素D代谢改变
        2.3 骨形成与重塑
        2.4 骨质流失
    3 诊断依据
    4 治疗方法
        4.1 药物治疗
        4.2 干细胞治疗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蒙药蓝刺头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实验研究
    1 蓝刺头简介
        1.1 化学成分
        1.2 药效机制研究
    2 实验材料
        2.1 实验动物
        2.2 药品和试剂
        2.3 仪器
    3 实验方法
        3.1 实验药物制备
        3.2 模型的建立
        3.3 给药方法
        3.4 标本采集
        3.5 微型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测
        3.6 组织染色
        3.7 血清骨代谢指标的检测
        3.8 RT-PCR检测
        3.9 骨髓干细胞(BMSC)分离和鉴定
        3.10 蛋白质检测
        3.11 统计学方法
    4 结果
        4.1 大鼠一般情况
        4.2 对BMD和血清骨代谢指标的影响
        4.3 对ERα和ERβ的表达的影响
        4.4 对HE染色的影响
        4.5 对BMSCs流式的影响
        4.6 对大鼠BMSCs的细胞活力的影响
        4.7 对干细胞中的ERα,ERβ,p-AKT和p-ERK的影响
    5 讨论
        5.1 选题依据
        5.2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
        5.3 阳性对照药物的选择
        5.4 相关检查指标的分析
    6 结论
    7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5)蒙医、中医针刺治疗白脉病(中风)文献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蒙医与中医比较研究现状
    1. 理论方面的比较研究
    2. 药物方面的比较研究
    3. 针刺治疗方法的比较研究
    4. 结论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蒙医白脉病相关的文献研究
    一、蒙医对白脉病的认识
        1. 白脉病的古代文献分析
        2. 白脉病的现代文献分析
    二、蒙医白脉病的针刺治疗
        1. 放血疗法
        2. 针刺治疗
        3. 配合及其他疗法
        4. 现代蒙医学针刺治疗白脉病的概述
第二章 中医对中风病的相关文献研究一
    一、中医对中风病的认识
        1. 古代对中风病的认识
        2. 现代对中风病的认识
    二、中医对中风病的针刺治疗
        1. 对针刺治疗的论述
        2. 古代针刺治疗中风病的方法
        3. 现代中风病的针刺治疗概述
第三章 蒙医、中医针刺治疗白脉病的文献对比研究
    一、蒙医对白脉病针刺治疗的古今文献分析
    二、中医对中风病针刺治疗的古今文献分析
    三、蒙医与中医古代文献比较
    四、蒙医与中医现代文献比较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蒙医特殊术语注释
    蒙医放血穴位名称、解剖位置及功效
    蒙医针灸穴位名称、解剖位置及功效
    蒙医穿刺穴位名称,解剖位置及功效

(6)辅料因素对蒙药诃子制草乌化学成分的影响及炮制减毒原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一、草乌的毒性研究概况
        1 古代对草乌毒性的认识
        2 化学成分结构与毒性的关系
        3 中毒机制
        4 安全应用
    二、草乌炮制减毒研究
        1 草乌炮制历史沿革
        2 现代炮制方法及研究
    三、诃子制草乌炮制研究进展
        1 蒙、藏医传统理论
        2 现代研究进展
    四、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第一章 辅料因素对诃子制草乌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第一节 加水量和浸泡时间的确定
        第二节 诃子用量对诃子制草乌中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第三节 诃子汤放置时间对样品含量的影响
        第四节 小结
    第二章 诃子制草乌的特征图谱研究
        第一节 诃子制草乌特征图谱建立
        第二节 诃子用量对诃子制草乌指纹图谱的影响
        第三节 诃子用量对诃子制草乌指标性成分的影响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诃子制草乌在人工胃肠液中溶出规律
    第四章 诃子制草乌煎煮过程中生物碱动态变化
    第五章 对毒性的影响
        第一节 急性毒性试验
        第二节 基于高内涵分析技术的乌头碱和诃子鞣酸心肌毒性研究
        第三节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抑菌蒙药复方筛选及其对肠黏膜屏障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致病性大肠杆菌的研究进展
        1.1.1 病原学
        1.1.2 致病机理
        1.1.3 流行病学
        1.1.4 耐药性
        1.1.5 防治措施
    1.2 蒙药学研究进展
        1.2.1 蒙药学发展史
        1.2.2 蒙药学基础理论
    1.3 蒙药观的腹泻
    1.4 蒙药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1.4.1 蒙药的抑菌作用
        1.4.2 蒙药的免疫调节作用
    1.5 植物性药物对肠黏膜屏障的影响
        1.5.1 植物性药物对肠黏膜生物屏障的影响
        1.5.2 植物性药物对肠黏膜化学屏障的影响
        1.5.3 植物性药物对肠黏膜物理屏障的影响
        1.5.4 植物性药物对肠黏膜免疫屏障的影响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1.7 研究内容和方法
        1.7.1 研究内容
        1.7.2 研究方法
2 牛源致病性E.coli的分离鉴定、毒力基因检测及耐药性分析
    2.1 试验材料
        2.1.1 样品采集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1.4 试验动物
    2.2 试验方法
        2.2.1 E.coli的初步分离
        2.2.2 E.coli的生化鉴定
        2.2.3 E.coli的致病性试验
        2.2.4 致病性E.coli的血清型鉴定
        2.2.5 致病性E.coli的毒力基因检测
        2.2.6 致病性E.coli的耐药性检测
    2.3 结果与分析
        2.3.1 E.coli的分离鉴定
        2.3.2 致病性试验
        2.3.3 血清型分型
        2.3.4 致病性E.coli毒力基因分布
        2.3.5 毒力基因目的片段的测序
        2.3.6 致病性E.coli血清型、毒力基因和耐药性的相关性
    2.4 讨论
        2.4.1 致病性E.coli的检出率
        2.4.2 致病性E.coli的血清型
        2.4.3 致病性E.coli毒力基因分布
        2.4.4 致病性E.coli的耐药性
    2.5 小结
3 抑菌蒙药复方的筛选
    3.1 试验材料
        3.1.1 受试菌株
        3.1.2 供试蒙药
        3.1.3 主要仪器
        3.1.4 试验动物
    3.2 试验方法
        3.2.1 致病性E.coli O1敏感蒙药的筛选
        3.2.2 致病性E.coli O1敏感蒙药FIC指数的测定
        3.2.3 正交蒙药复方体外抑菌主要成分的筛选
        3.2.4 正交蒙药复方体外抑菌主要成分剂量优化
        3.2.5 致病性E.coli O180%最低致死量(MLD)的测定
        3.2.6 加味试验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致病性E.coli敏感蒙药的筛选
        3.3.2 致病性E.coli O1敏感蒙药FIC指数的测定
        3.3.3 正交蒙药复方体外抑菌主要成分的筛选
        3.3.4 正交蒙药复方体外抑菌主要成分的剂量优化
        3.3.5 致病性E.coli O1对小鼠80% MLD的测定
        3.3.6 加味试验
    3.4 讨论
    3.5 小结
4 抑菌蒙药复方的作用及机理研究
    4.1 试验材料
        4.1.1 体内外抑菌受试菌株
        4.1.2 抗菌谱受试菌株
        4.1.3 抑菌蒙药复方
        4.1.4 主要试剂
        4.1.5 主要仪器
        4.1.6 试验动物
    4.2 试验方法
        4.2.1 抑菌蒙药复方对致病性E.coli O1的体外抑菌作用
        4.2.2 抑菌蒙药复方对感染致病性E.coli O1小鼠的体内抗菌作用
        4.2.3 抑菌蒙药复方的抗菌谱
        4.2.4 抑菌蒙药复方对致病性E.coli O1生长曲线的影响
        4.2.5 抑菌蒙药复方对致病性E.coli O1细胞表面疏水性的影响
        4.2.6 抑菌蒙药复方对致病性E.coli O1细胞壁的影响
        4.2.7 抑菌蒙药复方对致病性E.coli O1细胞膜渗透性的影响
        4.2.8 抑菌蒙药复方对致病性E.coli O1培养液中蛋白浓度的影响
        4.2.9 抑菌蒙药复方对致病性E.coli O1总蛋白的影响
        4.2.10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抑菌蒙药复方对致病性E.coli O1的体外抑菌作用
        4.3.2 抑菌蒙药复方对感染致病性E.coli O1小鼠的体内抗菌保护率
        4.3.3 抑菌蒙药复方的抗菌谱
        4.3.4 抑菌蒙药复方对致病性E.coli O1生长曲线的影响
        4.3.5 抑菌蒙药复方对致病性E.coli O1细胞表面疏水性的影响
        4.3.6 抑菌蒙药复方对致病性E.coli O1细胞壁的影响
        4.3.7 抑菌蒙药复方对致病性E.coli O1细胞膜渗透性的影响
        4.3.8 抑菌蒙药复方对致病性E.coli O1培养液中蛋白含量的影响
        4.3.9 抑菌蒙药复方对致病性E.coli O1菌体总蛋白的影响
    4.4 讨论
        4.4.1 抑菌蒙药复方对致病性E.coli O1的抑菌作用
        4.4.2 抑菌蒙药复方的抗菌谱
        4.4.3 抑菌蒙药复方对致病性E. coli O1生长曲线的影响
        4.4.4 抑菌蒙药复方对致病性E. coli O1细胞表面疏水性的影响
        4.4.5 抑菌蒙药复方对致病性E. coli O1细胞壁的影响
        4.4.6 抑菌蒙药复方对致病性E. coli O1细胞膜渗透性的影响
        4.4.7 抑菌蒙药复方对致病性E. coli O1培养液中蛋白含量的影响
        4.4.8 抑菌蒙药复方对致病性E. coli O1总蛋白的影响
    4.5 小结
5 抑菌蒙药复方对大鼠肠黏膜屏障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5.1 试验材料
        5.1.1 受试菌株
        5.1.2 供试蒙药复方
        5.1.3 主要试剂
        5.1.4 主要仪器
        5.1.5 试验动物
    5.2 试验方法
        5.2.1 抑菌蒙药复方散剂的制备
        5.2.2 致病性E. coli O1对大鼠80%最低致死量(MLD)的测定
        5.2.3 3种抑菌蒙药复方对感染E.coli O1大鼠体内抗菌保护率的测定
        5.2.4 抑菌蒙药复方Ⅲ对感染致病性E. coli O1大鼠肠黏膜屏障的影响
        5.2.5 样品收集
        5.2.6 指标检测方法
        5.2.7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致病性E. coli O1对大鼠80%MLD的测定
        5.3.2 3种抑菌蒙药复方对感染E.coli O1大鼠体内抗菌保护率的测定
        5.3.3 抑菌蒙药复方Ⅲ对大鼠肠黏膜微生物屏障的影响
        5.3.4 抑菌蒙药复方Ⅲ对大鼠肠黏膜机械屏障的影响
        5.3.5 抑菌蒙药复方Ⅲ对大鼠肠黏膜化学屏障的影响
        5.3.6 抑菌蒙药复方Ⅲ对大鼠肠黏膜免疫屏障的影响
    5.4 讨论
        5.4.1 抑菌蒙药复方Ⅲ对大鼠肠黏膜微生物屏障的影响
        5.4.2 抑菌蒙药复方Ⅲ对大鼠肠黏膜机械屏障的影响
        5.4.3 抑菌蒙药复方Ⅲ对大鼠肠黏膜化学屏障的影响
        5.4.4 抑菌蒙药复方Ⅲ对大鼠肠黏膜免疫屏障的影响
    5.5 小结
6 抑菌蒙药复方对RAW264.7细胞活性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6.1 试验材料
        6.1.1 受试菌株和细胞株
        6.1.2 供试蒙药复方
        6.1.3 主要试剂
        6.1.4 主要仪器
    6.2 试验方法
        6.2.1 RAW264.7细胞的培养与准备
        6.2.2 致病性E. coli O1菌悬液的制备
        6.2.3 抑菌蒙药复方Ⅲ水煎剂的制备
        6.2.4 抑菌蒙药复方Ⅲ对RAW264.7细胞作用有效浓度和时间的确定
        6.2.5 致病性E. coli O1对RAW264.7细胞细胞增殖能力影响
        6.2.6 抑菌蒙药复方Ⅲ对RAW264.7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6.2.7 抑菌蒙药复方Ⅲ对RAW264.7细胞活性的影响
        6.2.8 抑菌蒙药复方Ⅲ对RAW264.7细胞胞内LDH和ACP的影响
        6.2.9 数据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抑菌蒙药复方Ⅲ对RAW264.7细胞作用的有效浓度和时间
        6.3.2 致病性E. coli O1对RAW264.7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6.3.3 抑菌蒙药复方Ⅲ对RAW264.7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6.3.4 抑菌蒙药复方Ⅲ对RAW264.7细胞存活率和胞外LDH的影响
        6.3.5 抑菌蒙药复方Ⅲ对RAW264.7细胞胞内LDH和ACP的影响
    6.4 讨论
        6.4.1 抑菌蒙药复方Ⅲ对RAW264.7细胞作用的有效浓度和时间
        6.4.2 E. coli O1对RAW264.7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6.4.3 抑菌蒙药复方Ⅲ对RAW264.7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
        6.4.4 抑菌蒙药复方Ⅲ对RAW264.7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6.4.5 抑菌蒙药复方Ⅲ对RAW264.7细胞胞内LDH和ACP的影响
    6.5 小结
7 总体讨论
8 结论
9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东蒙古殖民地社会与文化的变动(1931-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日本殖民统治东蒙古体制的形成
    第一节 日本侵占东蒙古
        一、 日本“满蒙政策”与东蒙古
        二、 日本侵占东蒙古和“满洲国”的成立
        三、 菊竹实藏的东蒙古政策
    第二节 日本殖民统治东蒙古中央与省级管理体制
        一、 “满洲国”参议制度
        二、 殖民统治东蒙古中央机构的沿革
        三、 殖民统治东蒙古省级管理机构的演变
        四、 兴安总省
    第三节 东蒙古行政、军警、司法制度
        一、 东蒙古行政管理制度
        二、 东蒙古军警制度
        三、 东蒙古司法制度
第二章 东蒙古殖民地时期教育
    第一节 东蒙古教育管理体制与政策
        一、 东蒙古教育管理体制的确立
        二、 东蒙古教育政策
    第二节 中小学教育、女子教育和家庭教育
        一、 中小学教育
        二、 女子教育
        三、 家庭教育
    第三节 职业教育、军警教育、体育教育、音乐教育
        一、 职业教育
        二、 军警教育
        三、 体育教育
        四、 音乐教育
    第四节 中等学校和高等学校
        一、 中等学校
        二、 高等学校
    第五节 社会教育
        一、 东蒙古社会教育
        二、 东蒙古“协和会”
    第六节 师资培训与教科书编辑
        一、 师资培训
        二、 教科书的编辑印刷
    第七节 日语教学与留日教育
        一、 日语教学
        二、 东蒙古留日学生
第三章 东蒙古卫生事业的变化
    第一节 东蒙古卫生政策与管理体制的确立
        一、 “满洲国”卫生管理体制的确立
        二、 东蒙古卫生管理体制
    第二节 巡回医疗、与传染病的防治
        一、 巡回医疗
        二、 传染病的防治
        三、 医疗机构建设
        四、 革新喇嘛医
    第三节 卫生职业教育
        一、 兴安医学院
        二、 通辽助产士学校
        三、 选派学生学习医学和助产术
    第四节 卫生知识的传播及其影响
        一、 宣传医学基础知识
        二、 强化卫生观念,改善卫生状态
        三、 运动锻炼、保持健康的新理念
第四章 东蒙古科技事业
    第一节 东蒙古科技管理体制
        一、 “满洲国”科技管理机构
        二、 东蒙古科学技术研究机构
    第二节 科学考察、社会调查及其成果
        一、 日本殖民调查机构
        二、 调查活动及其成果
    第三节 科学知识的传播
        一、 科学知识的传播
        二、 近代蒙古语术语的形成
第五章 东蒙古殖民地文学艺术及新闻出版业
    第一节 蒙古族文学及新闻出版机构
        一、 蒙古会馆
        二、 蒙民厚生会
        三、 蒙民裕生会
        四、 蒙民振兴会
        五、 蒙文编译馆
        六、 青旗社
        七、 开鲁蒙文学会
        八、 蒙古留日同乡会
    第二节 文学作品与作家群的形成
        一、 诗人与诗歌创作
        二、 散文家及其代表作
        三、 小说创作
        四、 女性写作者队伍逐步形成
        五、 科普作品与学术研究
    第三节 蒙古族儿童文学盛行
        一、 设置“儿童文学专栏”
        二、 儿童文学体裁
    第四节 电影、广播、绘画、音乐和剧
        一、 电影
        二、 广播
        三、 绘画
        四、 音乐和剧
    第五节 东蒙古与西蒙古文化交流
        一、 《青旗》报宣传西蒙古
        二、 东蒙古与西蒙古教育往来
        三、 东蒙古与西蒙古文化交流
第六章 殖民统治与东蒙古宗教信仰
    第一节 日本殖民时期东蒙古喇嘛教与祭祀活动
        一、 东蒙古喇嘛教历史状况
        二、 改造喇嘛教
        三、 传统祭祀活动
    第二节 奉建成吉思汗庙
        一、 奉建成吉思汗庙设想的提出
        二、 成吉思汗庙创建过程
        三、 成吉思汗庙落成典礼盛况
        四、 奉建成吉思汗庙的历史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附录二 “满洲国”东蒙古区域略图
附录三 日本殖民时期东蒙古文化机构分布示意图
附录四 《青旗》报刊载的部分题词与相关记事
附录五 年历对照表
致谢

(9)晚清至民国蒙古族经济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论文选题意义
    二、相关研究动态
    三、主要研究内容
    四、主要研究方法
第1章 帝国主义列强对蒙古族的经济侵略与满蒙“新政”
    1.1 沙俄等帝国主义列强对蒙古族的经济侵略
        1.1.1 沙俄对中国蒙古族的经济入侵
        1.1.2 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列强势力侵入蒙古
        1.1.3 沙俄与日本对蒙古族的侵略活动
    1.2 帝国主义列强对蒙古族经济掠夺的多种方式
        1.2.1 倾销商品与掠夺原料
        1.2.2 利用洋行进行资本输出
        1.2.3 高利贷盘剥
        1.2.4 投资工矿业
    1.3 洋教对蒙古族的经济侵略
        1.3.1 法、比天主教对“蒙古教区”的争夺
        1.3.2 比利时“蒙民归奉圣教”传教计划的破产
        1.3.3 洋教会以多种方式掠夺蒙古族土地
        1.3.4 强盗般地掠夺狂潮
    1.4 清政府对蒙古族的“新政”
        1.4.1 清政府对蒙古地区“新政”的原因
        1.4.2 “移民实边”政策的提出
        1.4.3 “移民实边”政策的具体措施
        1.4.4 部分东蒙古王公的“励精图治”
    1.5 蒙古族人民反帝、反官僚、抗垦、抗租斗争
        1.5.1 以反洋教为中心的蒙古族反帝斗争
        1.5.2 蒙古族人民的抗租、抗丁斗争
        1.5.3 蒙古族人民抗垦斗争
第2章 晚清蒙古族经济从封建制到半殖民地半官僚制的转变
    2.1 晚清蒙古族社会性质与经济、政治制度变迁
        2.1.1 晚清蒙古族社会性质的转变
        2.1.2 晚清盟旗制的衰变
        2.1.3 晚清蒙古族经济制度的演变
    2.2 晚清蒙古族人口的缓慢增长
        2.2.1 晚清的两次蒙古族人口调查
        2.2.2 晚清蒙古族人口数据统计与分析
        2.2.3 半殖民地半官僚制是蒙古族人口增长缓慢的根源
    2.3 晚清蒙古族畜牧业由盛转衰
        2.3.1 牧场耕地化
        2.3.2 牲畜低产化
        2.3.3 牧主债务化与牧民赤贫化
    2.4 晚清蒙古族农业经济的进步
        2.4.1 耕地面积扩大
        2.4.2 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
        2.4.3 农作物品种增多、产量提高
    2.5 晚清蒙古族手工业和商业的畸形繁荣
        2.5.1 商品性蒙古族手工业的发展
        2.5.2 促使蒙古族商业发展的条件
        2.5.3 高利贷商人的贸易掠夺
    2.6 晚清混乱的蒙古族货币
        2.6.1 实物货币
        2.6.2 铁钱、铜钱与铜元
        2.6.3 银两和银元
        2.6.4 纸币
第3章 民国时期多个反动政权对蒙古族的经济剥削
    3.1 北洋政府的治蒙政策与蒙垦
        3.1.1 北洋政府向日本出卖中国蒙古族的权益
        3.1.2 北洋政府对蒙古王公“概仍其旧”政策
        3.1.3 北洋政府的蒙垦政策
        3.1.4 各路军阀强夺蒙古族土地
        3.1.5 张作霖奉系军阀蒙垦与嘎达梅林抗垦斗争
    3.2 国民政府的进一步蒙垦与蒙古族牧民反垦
        3.2.1 国民政府蒙垦准备
        3.2.2 国民政府的大肆蒙垦
        3.2.3 “伊盟事变”抗垦斗争
    3.3 沙俄策动外蒙古“独立”
        3.3.1 民国时期外蒙古的三次“独立”
        3.3.2 沙俄殖民主义是外蒙古“独立”的罪魁祸首
        3.3.3 中国政府错误的经济政策加速了外蒙“独立”
        3.3.4 蒙古族王公对自身经济利益的“维护”
    3.4 日本伪满兴安政权对蒙古族的经济掠夺
        3.4.1 伪满兴安政权的建立
        3.4.2 蒙地奉上
        3.4.3 “粮谷出荷”与“出荷牛”
        3.4.4 经济统制
        3.4.5 垄断达赉湖渔业资源
        3.4.6 劳工苦役
    3.5 日本伪蒙疆政权对蒙古族的殖民统治
        3.5.1 鸦片侵略
        3.5.2 金融控制
        3.5.3 物资统制
第4章 民国时期殖民和半殖民化的蒙古族经济
    4.1 民国时期蒙古族人口的不平衡增长
        4.1.1 民国时期蒙古族人口增长缓慢
        4.1.2 民国时期蒙古族人口发展不平衡
        4.1.3 喇嘛教衰落促进蒙古族人口增长
    4.2 民国时期畜牧业的继续衰退与技术改良
        4.2.1 日本侵略者对蒙古族畜牧业的掠夺
        4.2.2 牲畜数量骤降
        4.2.3 畜牧生产力水平低下
        4.2.4 畜种与养殖技术改良
    4.3 蒙古族农业的“破坏性增长”
        4.3.1 日本侵略者“农业经营”计划与实施
        4.3.2 蒙古族农业耕作更精细
        4.3.3 农业发展改变了蒙古族生活方式
    4.4 民国时期蒙古族工商业的殖民地化
        4.4.1 蒙古族盐业的殖民地化
        4.4.2 蒙古族工矿、交通的殖民地化
        4.4.3 畜产品贸易殖民地化
    4.5 民国时期蒙古族金融业的新旧交替
        4.5.1 账局、票号、钱庄、典当行纷纷凋蔽
        4.5.2 银行林立致货币混乱至极
        4.5.3 民间借贷依然繁盛
        4.5.4 邮政储金与简易保险的兴起与发展
第5章 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蒙古族新民主主义经济
    5.1 共产党带领下的蒙古族解放事业
        5.1.1 首批蒙古族共产党员的诞生与革命运动
        5.1.2 共产党对蒙古族解放事业的政策推动
        5.1.3 蒙古族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
    5.2 大青山抗日根据地的财政与金融
        5.2.1 大青山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5.2.2 大青山抗日根据地的财政经济
        5.2.3 大青山抗日根据统的货币金融
    5.3 蒙古族民主改革与货币统一
        5.3.1 蒙古族农区和半农区的“土改”
        5.3.2 蒙古族牧区和半牧区的“畜改”
        5.3.3 蒙古族金融货币的逐步统一
第6章 晚清至民国蒙古族与其他民族的经济关系
    6.1 蒙满经济关系的弱化与破裂
        6.1.1 满清从封禁到解禁的治蒙政策
        6.1.2 蒙满联姻制度的瓦解
    6.2 蒙汉经济由隔离走向融合
        6.2.1 汉族“蒙古化”与蒙古族“汉化”
        6.2.2 晚清旅蒙商的发展与民国时的衰落
        6.2.3 蒙汉通婚得到允许并迅速发展
    6.3 蒙古族与藏、维及外国民族的经济关系
        6.3.1 以佛教为纽带的蒙藏经济关系走向衰落
        6.3.2 新疆蒙古族与维吾尔族平等互利的经贸关系
        6.3.3 俄日帝国主义对蒙古族经济殖民统治的后果
参考文献
    着作类
    论文类
    期刊类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基于蒙药冷蒿基因组低通量测序的SSR遗传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蒙药冷蒿的研究现状
        1.1.1 冷蒿概况
        1.1.2 冷蒿传统利用
        1.1.3 冷蒿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第二节 DNA分子标记技术-SSR
        1.2.1 SSR标记特点及应用
        1.2.2 当前开发微卫星标记的主要方法
    第三节 立项意义及技术路线
        1.3.1 立项意义
        1.3.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蒙药冷蒿基因组序列中挖掘SSR
    2.1 材料及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力法
    2.2 测序结果与分析
        2.2.1 冷蒿冷篙基因组序列中SSR分布特点
        2.2.2 SSR引物的筛选和多态性检测
    2.3 讨论
        2.3.1 利用454测序挖掘SSR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2.3.2 冷蒿基因组序列中SSR分布特点
        2.3.3 SSR引物的多态性
第三章 蒙药冷蒿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3.1 材料及方法
        3.1.1 主要试剂及仪器
        3.1.2 实验材料
        3.1.3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来源冷蒿居群的遗传变异分析
        3.2.2 居群间遗传关系研究
    3.3 讨论
        3.3.1 冷蒿SSR核心引物的筛选
        3.3.2 冷蒿遗传多样性研究
        3.3.3 冷蒿遗传变异与地理位置的相关性
第四章 全文结论
    4.1 蒙药冷蒿基因组序列中挖掘SSR
    4.2 蒙药冷蒿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全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与科研项目

四、对蒙医常用药大豆的认识(论文参考文献)

  • [1]应用代谢组学研究内蒙古6种豆科药用植物的代谢基础[D]. 郭云.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1)
  • [2]基于文献分析对草乌配伍及中毒解救的研究[D]. 慕云霞. 青岛大学, 2019(02)
  • [3]壮药八味龙钻颗粒质量控制及抗类风湿性关节炎作用机制研究[D]. 李海娇.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4]基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ER/AKT/ERK通路探讨蒙药蓝刺头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分子机制[D]. 刘岩.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5]蒙医、中医针刺治疗白脉病(中风)文献比较研究[D]. AMARSANAA GERELTUYA(格日乐).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6]辅料因素对蒙药诃子制草乌化学成分的影响及炮制减毒原理研究[D]. 刘帅.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7]抑菌蒙药复方筛选及其对肠黏膜屏障的作用机制研究[D]. 杨斯琴.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6(11)
  • [8]东蒙古殖民地社会与文化的变动(1931-1945)[D]. 斯钦巴图. 内蒙古大学, 2013(11)
  • [9]晚清至民国蒙古族经济史研究[D]. 李静. 中央民族大学, 2013(01)
  • [10]基于蒙药冷蒿基因组低通量测序的SSR遗传多样性分析[D]. 张水仙. 中央民族大学, 2013(S2)

标签:;  ;  ;  ;  ;  

蒙药常用大豆的认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