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期间乌鲁木齐产业结构变化与发展分析

“九五”期间乌鲁木齐产业结构变化与发展分析

一、“九五”期间乌鲁木齐产业结构变动及发展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温清[1](2021)在《乌鲁木齐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首先,对乌鲁木齐市三次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现状及演变过程进行分析;其次,运用"结构偏离度"和"整体协调度",计算乌鲁木齐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度,发现两者间仍处于低协调水平;再次,基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Moore结构值,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测算乌鲁木齐市就业结构的调整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11年;最后,提出对策建议,以促进乌鲁木齐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进而推动乌鲁木齐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郭鑫[2](2021)在《总量控制政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倒逼效应研究 ——基于两控区和约束性污染控制政策的考察》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如何通过环境规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至关重要。以此为研究背景,本文基于中国1995—2016年26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数据,以“两控区”政策和“我国首次约束性污染控制”政策为总量控制政策的代表性政策,结合双重差分法,研究政策的实施是否可以有效倒逼产业结构调整。本文首先验证了政策对产业结构调整倒逼效应确实存在,利用随机抽取“假想”处理组、政策实施的唯一性以及平行趋势检验法检验了稳健性。其次,针对空间分布和城市特征进行了一系列异质性分析。最后,选取人力资本水平、人口密度、外商直接投资、规制强度四个门槛变量,分析政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门槛效应。结论主要有以下五点:(1)在基准回归中,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标显着为负、高级化指标显着为正,证明总量控制政策确实能够达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2)“总量控制”政策的产业结构效应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就东中西东北四大区域而言,政策对于东部和中部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倒逼效果均高度显着,对于东北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显着、合理化不显着,而对于西部地区,政策的产业倒逼效应则不显着;就不同战略经济带而言,环渤海和长江三角洲经济带内,总量控制政策的实施显着倒逼了产业结构调整,而珠江三角洲经济带内,总量控制政策的实施并没有产生显着的倒逼效应。(3)由于工业化发展进程的不同,政策对特大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倒逼效果不显着;对于大、中型城市而言,政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倒逼效果高度显着;而对于小城市而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倒逼了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发展,但并没有对合理化产生影响。(4)由于“资源诅咒”和“荷兰病”,资源越丰富的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越容易形成对资源的过度依赖,阻碍了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总量控制政策的倒逼效应不能很好的发挥。(5)总量控制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存在明显的门槛效应。门槛效应检验结果显示,当被解释变量为产业结构合理化时,人力资本水平存在双门槛值0.092和0.125,环境规制强度存在单门槛值0.389;当被解释变量为产业结构高级化时,外商直接投资水平和环境规制强度都存在单门槛效应,门槛值分别为48.402和0.409。通过以上实证结果可以看到,当前国家环境规制政策已经初步起效,达到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但仍然存在一定的改进空间。由此,我国在长期污染治理过程中应该差异化制定环境规制政策,力争实现大气环境规制与产业结构调整共赢的局面。

钱玥希[3](2020)在《吐鲁番市“旅游产业—交通网络—空间结构”协调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城镇化加快、经济水平不断提升,旅游产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重要产业之一,而交通网络是旅游要素中的重要部分,交通环境的好坏与旅游产业息息相关,其优化升级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支撑。同时,旅游产业、交通网络的发展状况会投射到城市空间结构上,产生显着作用,例如旅游配套用地的增多影响城市用地布局变化,交通方式进步引起城市空间尺度变化。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而言,多民族交融的文化背景、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具有丰厚的旅游资源和交通区位优势,旅游产业和交通网络对城市空间结构会产生显着影响。而三者的发展往往是不同步的,若不能达到协调发展的局面,会对城市可持续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例如制约城市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恶化。本文基于该背景,研究吐鲁番市旅游产业、交通网络及城市空间结构的耦合关系,以期为促进三者的协调发展提供新视角与新思路。首先,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旅游产业、交通网络、城市空间结构进行概念界定,对三者相互影响作用理论及耦合理论的研究现状进行归纳整理与分析,并对现有研究进行评述。梳理了不同时期吐鲁番市旅游产业、交通网络及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历程,总结演变特征,为进一步探究三者耦合关系提供客观事实依据。其次,搭建三者耦合关系分析框架,归纳出交通可达性、产业结构及城市用地布局等影响三者变化的根植性因素,以及国家发展政策、规划政策等政策因素,总结出旅游产业、交通网络及城市空间结构两两系统之间不间断相互影响的作用机制,再进一步得出三者复合系统内子系统间的作用机制及作用结果。然后,本文选取了表征旅游产业、交通网络及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水平的9方面、20项评价指标因子,构建综合发展指标体系,借助模型进行三者综合发展评价。之后,构建耦合度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将综合发展评价结果代入模型,得到两两系统间及三者复合系统的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最后,在正确认识吐鲁番市旅游产业、交通网络及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度的基础上,依据三者发展现状,总结三者协调发展的现实矛盾,矛盾主要体现在旅游产业规模发展相对落后、交通网络发展滞后于旅游产业和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土地开发有待优化等方面。针对现有矛盾,提出相应优化策略,以期促进三者协调健康发展。

周旭东[4](2019)在《典型干旱资源开发型区域生态效率评估及提升策略分析 ——以新疆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新疆是全国干旱地区和资源型地区的代表,国土面积约占全国的六分之一,但沙漠面积约占总面积45%,干旱缺水,自然生态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同时又是全国资源大省,储存大量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在全国居领先地位。但这两方面特点却又极大地制约着新疆经济的发展,导致区域发展不平衡、制约产业发展规模、生态环境破坏等后果。为了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本文以2001-2015年连续15年新疆14个地州市农业、工业、综合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超效率DEA模型法,投入端采用资源类和环境类指标,产出端采用经济类指标,构建符合新疆实际的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从省区级层面、区域层面、地州市层面对农业、工业、综合生态效率时空分布、变化特征进行连续的、较为全面的测度分析;通过Malmquist指数分析全要素生产率、综合技术效率、技术效率、规模效率等重要指标的动态变化及其对生态效率的促进和制约机制;从投入产出冗余角度对生态效率损失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改善途径;运用Tobit模型研究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并探究各因素对生态效率的作用机制;最后根据上述论证分析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生态效率提升策略,以期为新疆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研究具体结论如下:1、新疆农业生态效率:(1)与全国各省相比,农业生态效率水平低下。与全国各省横向比较发现,新疆农业生态效率为0.67,排名在全国列第28位,与第一名海南相差3倍,即便与西北其他省区相比,也处于落后位置,说明新疆总体农业生态效率仍然较低,且在全国处于落后地位。(2)空间分布不平衡。通过对新疆14个地州市间生态效率比较可知,生态效率值最高为3.68、最低为0.71,相差5.16倍,比较连续15年北疆、东疆、南疆三个片区的农业生态效率平均值,分别为1.30、1.39、1.07,全部都达到有效生产前沿面,东疆大于北疆大于南疆,存在明显差异,说明地区间农业发展存在空间分布不平衡性。且14个地州市中只有克拉玛依市、吐鲁番市、喀什地区、巴州这4个地州市农业生态效率值大于1,达到有效生态前沿面,说明大部分地区生态效率水平偏低。(3)从时间序列分析,从2001年的0.62至2012年的1.03,再到2012-2015年连续4年农业生态效率都大于1,达到有效生产前沿面;从“十五”期间的0.68到“十一五”期间的0.76、再到“十二五”期间的1.01,农业生态效率得到了阶段性提升,逐步实现了从无效状态到有效生产前沿面。说明新疆这些年通过自身在发展中调整、以及借助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十九省市援疆等国家扶持政策,用三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了农业生产经济增长和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4)通过Malmquist指数分解分析,发现技术进步对促进农业生态效率提升起到关键作用,对农业生产效率提高贡献很大;而技术效率指数对农业生态效率的提升起到制约作用。因此提升农业生态效率的关键是加强农业技术研究和扶持推广力度,其次要提高农业技术应用水平、控制投入规模,减少化肥、农药等的过度使用,减少资源浪费。(5)从投入产出冗余分析可知,造成新疆农业生态效率损失的原因并不在农业产出的不足,而在于资源消耗过多和环境污染物排放过量。从冗余率均值高低来看,造成农业生态效率损失的主要影响因素为:COD排放量、有效灌溉面积、氨氮排放量、播种面积、农村劳动力人数。(6)从影响因素分析,农业产业结构、人均农业GDP、财政支农力度与农业生态效率呈显着正相关关系,对农业生态效率起促进作用,而目前的工业化发展水平、机械密度与农业生态效率呈显着负相关关系,对农业生态效率起抑制作用。因此各地区应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财政支农力度、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着手,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提升农业生态效率。2、新疆工业生态效率:(1)与全国各省相比,工业生态效率水平低下。新疆工业生态效率为0.73,排名在全国列第28位,与第一名海南相差6.08倍,与平均值相差1.77倍,与西北其他省区相比,位于甘肃、宁夏之前,也位于同是资源开发大省的山西省之前,但在全国仍处于落后位置,说明新疆总体工业生态效率仍然较低。(2)空间分布存在不平衡性。比较14个地州市综合技术效率值,最高为8.97,最低为0.59,两者相差15.2倍,平均值为1.86,比较连续15年北疆、东疆、南疆的工业生态效率平均值,分别为2.04、2.85、1.21,东疆大于北疆大于南疆,存在明显差异,说明地区间工业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性。14个地州市中克拉玛依市、吐鲁番市、克州、巴州、阿勒泰地区、和田地区6个地州市工业生态效率达到有效生态前沿面,占42.8%,大部分地区工业生态效率水平偏低。(3)从时间序列变化趋势分析,2001至2015年,新疆工业生态效率整体呈波动式上升趋势;生态效率从“十一五”期间的0.75到“十二五”期间的1.00、再到“十三五”期间的1.08,一直处于稳步上升状态,尤其从2010年“十一五”末开始,生态效率一直都稳定在1以上,保持在有效生产前沿面。(4)通过超效率DEA模型和CCR模型比较分析可知,超效率DEA模型计算和测定生态效率值更加精确,在大于1.00达到有效生产前沿面后,仍可以继续精确计量,有利于地区间排名和差距的定量化分析。(5)分析Malmquist各指数,发现目前的技术进步指数对生态效率起到主要制约作用,技术效率指数是促进因素。说明新疆工业技术应用水平一直保持增长状态,而工业技术的引进和研发力度不够,有待加强。(6)从投入产出冗余分析,造成生态效率损失的主要影响因素依次为: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工业氮氧化物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工业用电、工业用水总量。可以看出,全区各地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存在严重过量问题。(7)从影响因素分析,工业发展水平、科技创新、工业结构、环境规划与工业生态效率呈正相关关系,对工业生态效率起促进作用,而对外开放、产业集聚度与工业生态效率呈负相关关系,对工业生态效率起抑制作用。因此若要进一步提升工业生态效率,需大力提高工业经济发展速度;提高工业企业技术研发水平和推广力度;加强环境规划和环境保护管理;合理引进外商投资。3、新疆综合生态效率:(1)与全国各省区相比,生态效率水平低下、资源配置不合理。新疆综合生态效率排名在全国列第31位,仅为0.56,低于平均值近一倍,与第一名北京相差4.32倍,说明新疆综合生态效率还十分低下。将生态效率解构成资源效率和环境效率来看,资源效率排名全国第30位,仍然十分低下,但环境效率排名有所上升,为全国第22位,排名提升9位。说明新疆生态效率低下主要由资源效率低下造成,资源配置不合理、资源消耗量大,高耗能仍然是新疆经济发展特征和现状。(2)空间分布不平衡。比较北疆、东疆、南疆的生态效率值,分别为1.61、1.16、0.81,北疆明显大于东疆大于南疆。比较14个地州市生态效率,最高为4.19、最低为0.48,两者相差8.71倍,地区间生态效率差异较大。且14个地州市中只有克拉玛依市和吐鲁番市两地生态效率值大于1,达到有效生态前沿面,说明大部分地区生态效率水平偏低。(3)时间变化分析,自2001至2015年,新疆全区生态效率呈持续波动,最终呈5.7%小幅提升。从三个五年计划变化分析,生态效率从“十五”期间的0.9881到“十一五”期间的1.0638、再到“十二五”期间的1.0643,呈阶段小幅上升趋势。(4)将生态效率解构成资源效率和环境效率分析,根据资源效率和环境效率的高低差异组合,可将新疆各地区发展模式分为四种:低能耗、低排放模式;高能耗、低排放模式;低能耗、高排放模式和高能耗、高排放模式。(5)通过Malmquist指数分解分析,发现技术进步指数影响和制约生态效率的提升;而技术效率指数对生态效率起到促进作用。所以进一步加强新技术的引进和研发是提升生态效率的关键。(6)从投入产出冗余分析,造成生态效率损失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产出的不足,而在于资源消耗过多和环境污染物排放过量。造成生态效率损失的主要影响因素依次为COD排放量、氨氮排放量、水资源投入和劳动力投入。可以看出,全区各地的用水总量和排水总量都存在严重过量问题,在干旱区节约水资源是个根本问题,下一步如何改进对水资源的分配和利用刻不容缓。(7)从影响因素分析,外资利用、城镇化率、平均受教育水平、第三产业比重与生态效率呈正相关关系,而目前实施的环境政策、市场化程度与生态效率呈负相关关系。因此,今后要想进一步提高新疆的生态效率,确保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一是要加强城镇化建设力度;二是进一步增加科技投入,提升科学技术研发和应用水平;三是调整环保政策,使之更有针对性和成效;四是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经营的管理;五是鼓励对新疆可持续发展有利的外商投资;六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逐渐增加第三产业比重。4、新疆生态效率提升策略:在生态效率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梳理出农业生态效率、工业生态效率、综合生态效率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从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提高经济质量,加强科技创新、引进新技术,积极利用外资、提高外资引进质量,加强环境规划和环境保护管理五个方面分析探讨了提升新疆生态效率的若干途径和方案,以期为推动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大美新疆”提供重要依据和指导。

刘璧玲[5](2018)在《供给侧改革视角下乌鲁木齐市产业协调发展的问题及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十九大会议的结束,可持续发展问题逐渐被重视,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问题也成为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新疆乌鲁木齐市虽然资源丰富,但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潜在的不稳定性因素较多,社会经济矛盾突出。有效地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其基本途径在于促进三次产业协调稳定的发展。本篇以新疆乌鲁木齐市为研究对象,首先阐述了新疆乌鲁木齐市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以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其次对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研究近况做了深层次的阐释;然后详细描述了乌鲁木齐市发展的现状;在此基础上,从产业结构、产业规模和产业潜力三个方面建立了协调度模型,对乌鲁木齐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判断出三次产业的协调程度,从而发现影响乌鲁木齐市产业协调发展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然后根据制约乌鲁木齐市产业协调发展的因素,利用多元线性规划模型计算得出促进乌鲁木齐市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最优值;最后,提出了有利于乌鲁木齐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路径和相关对策。

王鑫[6](2018)在《基于碳足迹的新疆产业、能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化石燃料为主的传统能源消费带来的碳排放造成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已经得到科学界和政治界的一致认同。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日益紧迫形势的推动下,碳减排已成为世界主流。本文通过构建模型,测度能源消费碳足迹,分析新疆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费、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探讨了碳排放与碳吸收的平衡性,对不同产业碳足迹进行空间区域和产业部门间差异比较,进行了碳足迹多情景预测,提出产业结构碳减排调整方案及优化模式,为碳足迹的多尺度、多目标深入研究建立初步基础的同时,也为跨越式发展目标下的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碳减排政策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一)新疆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关系。1978年至2015年新疆的生产总值呈指数增长,从2015年产业结构来看,新疆仍是农业大省,工业发展落后于发达省区,第三产业首次超过了第二产业,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从1978年到1991年,新疆一、二、三产业产值每增长1%会令GDP分别增长0.34%、0.38%和0.28%,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主导转变为第二产业为主导,处在工业化初期;从1992年到2015年,新疆一、二、三产业产值每增长1%导致GDP增长0.23%、0.41%和0.36%。产业结构由“二一三”结构向“二三一”结构转变,并在期间内后期呈现出“三二一”格局,产业结构已出现高级化迹象。GDP每增加1%,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分别会增加(0.70-0.16LnY)%、(0.08+0.02LnY)%和(1.47+0.06LnY)%,随着经济的增长,一产增速减缓,二产保持增速,三产增速加快。从区域来看,塔城地区对第一产业依赖较大,克拉玛依市、石河子市、哈密市等地区对第二产业较为依赖,乌鲁木齐市、吐鲁番市、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等地区第三产业较为发达。(二)能源消费与碳平衡。1978-2015年,新疆能源消费总量和碳排放呈现指数型增长趋势。从能源消费结构来看,煤炭总能源消费总量中一直占据着较大的比重,石油消费量持续降低,天然气消费量不断增长,水电、风电、太阳能及其它能源发电比重不断增加,能源结构不断优化。从碳平衡角度来看,2015年,新疆10种植被类型地上生物量有机碳储量为13124.6万t,在0100 cm的土壤层范围内,土壤有机碳储量为1640000万t,碳排放量为9864.7万t,碳吸收量大于排放量,存在生态盈余,到2020年,新疆碳排放量达到13852.8万t,首次超过碳吸收量。但碳排放增速较快,需加快植树造林速度。(三)碳足迹测度分析。新疆人均碳足迹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其增速小于人均GDP增速,煤炭碳足迹占主总碳足迹的60%以上,三次产业碳足迹产值均呈现升高趋势,碳足迹强度呈现降低趋势。克拉玛依的人均碳足迹在全疆最高,昌吉、石河子人均碳足迹增长较快,但经济增速明显低于人均碳足迹增速,说明经济增长靠大量能源消费来推动。各因素中,能源消费总量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影响最大,说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仍然需要靠不断增长的能源消费来推动;随着经济的增长,能源利用效率、能源加工转换效率、第三产业的发展作用越来越大,第一产业作用降低。生态压力呈逐年增加趋势,但远远要小于东部沿海地区和中部内陆地区,更具有发展碳交易和碳金融的优势。STIRPAT模型显示经济增长与碳足迹暂未呈现出倒“U”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规律,人均GDP和人口增长是影响碳足迹增长的关键要素,碳排放强度与碳足迹呈负相关的指标,经济增长仍需要大量的能源消费来推动,但新疆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逐渐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四)低碳发展下的情景预测。2015-2050年,在基准、节能、低碳三种情景下,基准情景下的能源需求总量、碳足迹强度和碳足迹明显高于节能情景和低碳情景。2050年基准情景、节能情景和低碳情景碳足迹分别为9691.28万hm2、4328.72万hm2和2013.35万hm2,在三种情景下,能源消费总量分别在2045年、2040年2035年达到峰值,碳足迹分别在2045年、2045年、2040达到峰值;碳足迹强度均呈现下降态势,但低碳情景下,碳足迹强度下降幅度是基准情景的3倍。随着经济增长,技术进步,碳足迹与能源消费的关系也在改变,相关程度降低。若要实现低碳情景下的碳足迹,要以牺牲经济增长速度为代价,在西部大开发、中央新疆座谈会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背景下,预计低碳情景较难实现,但新疆有较大的碳排放空间,实现节能情景还是具有较大的可行性。(五)新疆产业结构优化与碳减排对策。根据新疆三大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计算结果,第一、二产业所在比重逐步下调,第三产业比重增加,优化后第一产业下降了6.05%,第二产业下降了2.055%,第三产业增加了8.108%。从工业内部的细分行业来看,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能源、原材料加工和化工行业作为优化调整的重点行业,而低能耗、低排放、相对较高就业带动力的行业需要提升在产业中的比重。采取培育低碳产业,推进产业链优化升级,优化能源结构,推广节能技术开发应用强化建筑节能,推动绿色建筑发展发展绿色交通,引导鼓励低碳出行,设计碳金融机制与开展法律保障体系建设,利用新疆在碳排放方面的空间发展碳金融等措施才能有效促进新疆低碳发展。

和伟康[7](2018)在《乌鲁木齐市产业结构与城市空间形态耦合关系研究》文中提出全球经济进入持续增长黄金时期和城市发展水平不断跃升阶段,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与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显得尤为迫切,城市产业发展导向及其用地布局演变趋势愈发成为政府和学界共同关注的焦点。本研究以乌鲁木齐市为例,从系统观出发对产业调整与空间布局各要素间的互动关系进行研究,力求跨越不同研究领域之间的屏障,从多学科视角进行综合探究,进一步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协调创新发展,对已有的探究思路、视角和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正确认识乌鲁木齐市产业结构演替规律及更好把握城市发展脉络提供理论参考,旨在提出城市产业结构与城市空间形态优化协调路径,对推动城市转型升级、提升新疆在西部地区的整体实力及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首先,对产业结构演替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并对两个系统各要素间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为下文的实证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从地形地貌条件、自然资源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三个方面对乌鲁木齐市的概况进行了描述,并对乌鲁木齐市三次产业结构及其所包括行业门类的演替特征进行探究,又尝试从空间视角对乌鲁木齐市产业结构演替规律进行归纳,以此描述其三次产业演替总体特征。然后,从古代时期、近代时期、计划经济时期、转型时期四个时期对乌鲁木齐市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历史过程进行梳理,通过扩展速度、扩展强度、紧凑度、分形维数等量化指标反映城市外部形态演变过程及特点,借助各用地类型变动状况来揭示其内部格局的时空分异,并通过城市服务功能区布局导向进一步探究其空间形态演进态势。最后,通过依次建立耦合协调及响应度两个空间作用模型,对两个系统间的互动关系作出量化测定,两系统的耦合态势表现为前期和后期高、中期低的“U”型特征,城市空间形态对产业结构演替的响应度表现为前期高、中期和后期低的“L”型特征。

王冰[8](2018)在《基于供需预测的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口与经济的增长,我国多数地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环境污染问题愈发严重,成为了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稳步发展的瓶颈之一。同时,水资源水环境问题的出现使得与之关系密切的产业结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与影响。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出现,水资源短缺与水环境污染的双重束缚要求有限的水资源必须更加科学合理的进行配置、产业结构朝着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的方向进行调整。面对新疆自治区跨越式发展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机遇,作为国家节水型城市之一的乌鲁木齐市必须处理好水资源利用、水环境保护以及区域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努力缓解水资源短缺危机、改善水环境质量的同时,如何保障该地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已经成为决策者面临的一道难题。本文在系统梳理总结国内外关于水资源需求预测、优化配置与水资源水环境约束下的产业结构调整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乌鲁木齐市水资源利用与水环境变化形势;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已有预测优化模型的扩展结合,开展不确定性条件下水资源供需利用预测及城市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模型体系研究;在分析产业结构与水资源水环境间复杂关联性的基础上,建立了双总量控制下的区域产业结构调控模型,为区域的水资源综合规划与管理提供参考和技术支持。具体的研究内容与结论包括:(1)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构建了经济增长与水资源利用、污染物排放的动态效应方程,探明了经济增长与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发展趋势。结果表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乌鲁木齐市的水资源需求,特别是工业与生活用水仍然会继续上升,而COD与NH3-N的排放已经呈逐渐降低趋势。(2)针对区域内水资源供需两侧存在的诸多不确定性,分别采用马尔科夫链模型、无偏灰色马尔科夫模型以及马尔科夫二次规划模型对乌鲁木齐市地表径流、用水需求及水资源利用结构进行预测分析,明确未来不同规划年份水资源供需利用形势。结果表明,2017-2022年份乌鲁木齐市中等径流水平对应的概率最大,可利用地表水资源量为[5.54,7.58]×108m3;十三五期间的水资源需求量会以4.20%左右的年均增长率上升;未来年份的农业用水比例将不断降低,相反工业、生活与环境的用水比例将会持续上升。(3)基于供需双侧的不确定性预测结果,结合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取水-配水-用水-排水过程,建立基于双随机规划的区间多阶段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寻求乌鲁木齐市多水源多用户多供需情景下的水资源配置方案,实现水资源利用的合理规划。结果表明,各径流情景与需求情景下不同用户的用水满足程度差异较大,生活用水的优先属性不利于公平合理的配置水资源。(4)建立了水资源利用与污染物排放双总量控制下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模型,分析各产业行业的发展规模、污染排放以及经济利润,明确各产业优先发展方向,为该市未来产业调整提供一定的决策支持。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的工业行业应侧重食品加工、金属加工以及石油化工类行业的发展,种植业应重点发展蔬菜、油料作物与棉花,而畜禽养殖应以羊类与猪类的养殖为侧重点。总体来看,研究结果能够帮助管理者正确认识和把握乌鲁木齐地区水资源利用及水环境变化形势,在此基础上寻求科学合理的水资源配置及产业结构调控方案,为协调乌鲁木齐市水资源水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导。

张风丽[9](2016)在《资源环境约束下新疆产业转型路径研究》文中认为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新疆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瞩目的成就,新疆的产业结构实现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跃进的目标。然而在新疆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之际,资源环境制约的“瓶颈效应”越来越突出。现阶段,新疆产业结构优化程度不高,粗放型的产业发展方式给资源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能源效率低、环境承载力有限等资源环境矛盾较为突出,加之新疆地处我国干旱半干旱区,其生态环境系统具有独特的脆弱性,新疆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受到了严重威胁。在节能减排已成全球趋势,低碳生活与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不断深入人心的背景下,产业转型的社会影响尤其是对环境系统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当前新疆已被确定为我国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点,丰富的自然资源及“亚欧大陆桥”桥头堡的区位优势,国内外一些大企业正是看好了新疆巨大的发展潜力,纷纷向新疆转移相关产业,为此需要准备好承接转移的条件。面临资源环境约束的内部挑战和承接产业转移的外部环境,同时又迎来了对口援疆政策和“一带一路”经济战略机遇,加快新疆产业转型已是大势所趋和迫在眉睫。产业转型是解决资源和环境约束的有效途径,也已成为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而其转型成败的关键是其路径的设计与选择,这是决定新疆经济发展可持续性和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前新疆传统的资源型、污染型产业发展已不合时宜,不利于新疆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此,在面临资源环境新问题、新挑战、新要求的形势下,选择出适合产业转型路径更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本文运用资源配置理论、产业结构演变理论、循环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协调理论、产业生态学理论对资源环境约束下新疆产业转型进行系统研究,由此提出转型路径。文章主要内容安排如下:一是资源环境与产业转型的作用机理。一方面,资源环境约束引致产业转型,另一方面,产业转型有助于缓解资源环境约束。二是新疆产业转型状况及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在分析了新疆资源环境状况与新疆产业结构发展状况及其演变态势的基础上,进一步从新疆产业转型总体状况与区域状况两方面入手,分析新疆产业转型的演变态势及特点、转型路径现状;最后分析了新疆产业转型面临的水资源、能源资源及生态环境的约束。三是新疆产业转型的资源环境效应测度。从三方面进行研究,(1)运用生态足迹模型进行了新疆生态足迹的总量与各产业足迹比较分析;然后对新疆产业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测度;(2)测算新疆产业转型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与协调发展水平的分析;(3)通过DEA模型测度资源环境约束下新疆产业转型的效率;四是根据前述新疆产业转型状况的分析,对当前新疆产业转型路径的缺陷进行剖析并找出影响产业转型的障碍因素。五是资源环境约束下新疆产业转型生态预警。运用综合指数模型对新疆产业转型的警度进行测度,并运用灰色预测模型分析预警,最后发布景兆指示,进行警素调控。六是资源环境约束下新疆产业转型路径选择。根据新疆产业特点及对产业转型的战略定位和转型思路探讨,构建适合资源环境约束下新疆产业转型路径,探索式提出了基于不同产业类型、基于不同产业发展阶段和基于不同区域的产业转型路径。七是新疆资源环境约束的产业转型具体保障措施。从制度保障体系建设、环保监督机制、绿色低碳环保意识宣传及援疆机制等方面提出具体保障措施,为产业转型的顺利实施提供支持。基于上述研究本文得到以下主要结论:第一,新疆特有的资源禀赋,形成了资源型产业发展道路。新疆拥有丰富的农牧业、能源和矿产资源,围绕这些优势资源形成了一些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以资源开发为基础、重化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道路,工业“重化”态势明显。第二,新疆资源环境约束增强,产业转型压力大。新疆产业以劳动密集型的农业为主导逐渐向以资源依赖的工业为主导转型,产业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性较强且利用效率较低,产业结构效益低下,产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导致新疆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不断削弱,生态环境所受的压力进一步增强。第三,新疆产业转型的效率较低,且与资源环境的约束效应大于协调效应。新疆产业发展一定程度上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不够,注重经济增长而忽略生态。由于脆弱敏感的生态环境,转型虽对环境治理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旧不能解决因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环保工作依然面临严峻的形势,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一时难以解决,生态保护任务艰巨,生态经济系统的协调性较差。第四,新疆产业转型路径“唯资源拉动型”突出,发展方式依旧粗放。新疆产业依旧依赖于规模扩张的速度型发展,呈现结构不合理,高能耗,低效率、产业链短的特点,产业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率型转型的速度滞缓。新疆的资源消耗效应从时序变化特征来看,产业发展模式依旧是高碳型粗放式,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能源消耗加大、用水量递增是新疆产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且“三废”的排放及循环经济发展的初级化导致环境状况不容乐观。第五,新疆产业转型的生态安全度较低,建立预警系统对产业发展进行预警。目前新疆产业生态安全度处于巨警状态,未来五年内产业生态安全度有所缓解,但依旧处于巨警状态,也就是说目前的产业结构变动对生态环境有很大的干扰与影响,随着新疆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动对资源环境产生的负面效应日渐凸显,为此根据预警系统找出警源、分析警情基础上发布警兆,以此对未来产业转型提出警示,确定产业转型的方向和目标,合理部署产业规划战略。第六,新疆区域差异大,产业间发展不均衡,产业转型选择不同的路径。根据资源环境约束下新疆产业转型的原则和目标,坚持资源可持续、生态可持续的发展战略,抓住产业援疆、环保援疆以及“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机遇,从不同的产业类型、不同的产业发展阶段以及不同的区域差异进行转型路径的选择,从而促使新疆产业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式转变,缓解资源环境约束。

李汝资[10](2015)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效率演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9.86%的平均年增长率,连续超过德国和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上还没有过另外一个国家在如此长时间内保持如此之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创造了“中国奇迹”。然而也出现了诸如投资过热、内需不足、粗放经营、区域差距扩大、经济结构失衡等问题,经济增长质量提升与数量扩张的非一致性矛盾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当前“三期叠加”,经济增速放缓将成为新常态的宏观经济背景下,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新的挑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长期复杂过程,经济总量增长是基础,经济要素高效利用是保证,经济结构转换则是过程的本质,其核心是实现经济发展效率的提升。基于此,本文从“总量—要素—结构”视角提出区域经济发展效率的概念,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效率理论体系。通过区域经济总量效率、区域经济要素效率、区域经济结构效率等方面,系统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效率的时间演化、空间格局及存在的问题,来反思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并提出提升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效率的路径。最后构建了基于“效率—结构—功能”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框架。全文共分六章,具体如下:第一章是绪论部分。本章首先阐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及依据,提出区域经济发展效率研究的必要性;进而系统阐述区域经济发展效率的概念与内涵,明确其研究意义;最后提出本文的研究目标及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二章是基础理论与相关文献述评。本章分析了区位论、区域发展阶段、区域非均衡发展、劳动地域分工、外部性等理论对区域经济发展效率的基础支撑,并对经济效率研究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进一步明确文章研究方向。第三章是区域经济发展效率特征与演变机制。从综合性、社会性、区域性、阶段性等方面系统阐述了区域经济发展效率的基本特征;进而分别从微观和宏观视角探讨了区域经济发展效率演变机制,其中微观作用机制包括技术、资本、劳动力,宏观作用机制主要包括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产业结构、城市化、经济开放度、制度环境和产权安排等。第四章是实证部分Ⅰ。首先对1978-2012年间中国省际资本存量及省际三次产业资本存量进行估算,建立效率指标面板数据集;在此基础上,运用区域经济总量效率模型、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等对中国区域经济总量效率、区域经济要素效率、区域经济结构效率进行测算,并分析其时间演变特征。第五章是实证部分Ⅱ。首先,在运用DEA模型对时间截面效率测度基础上,利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效率地域差异演变。其次,运用空间关联模型的Moran指数、Moran’I散点图和LISA集聚图,分析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效率空间溢出效应及其空间关联格局。最后,运用系统聚类方法对目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效率进行类型划分,并分析其特征及问题。第六章是实证部分Ⅲ。首先,结合对“中国模式”反思,从要素投入模式、结构发展模式、空间发展模式及制度模式等方面分析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效率演变的成因。其次,提出未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效率提升的基本路径。最后,从“效率—结构—功能”视角,提出未来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模式。

二、“九五”期间乌鲁木齐产业结构变动及发展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九五”期间乌鲁木齐产业结构变动及发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乌鲁木齐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乌鲁木齐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变分析
    (一)乌鲁木齐市产业结构演变分析。
    (二)乌鲁木齐市就业结构演变分析。
二、乌鲁木齐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测算分析
    (一)结构偏离度分析。
    (二)整体协调度分析。本文通过“整体协调度”来测算乌鲁木齐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整体协调水平。计算方法如下:
三、乌鲁木齐市就业结构滞后时间测算分析
    (一)Moore结构值测算分析。
    (二)灰色关联分析。
四、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结论。
    (二)对策建议
        1、大力发展第一产业,促进第一产业就业增加。
        2、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第二产业就业增加。
        3、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第三产业就业增加。
        4、不断加大各产业人才培养力度。

(2)总量控制政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倒逼效应研究 ——基于两控区和约束性污染控制政策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大气环境污染的研究进展
        1.2.2 环境规制产业效应的研究进展
        1.2.3 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进展
        1.2.4 研究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3.2 内容安排
    1.4 可能的创新点
2 制度背景与理论分析
    2.1 相关制度背景
        2.1.1 “两控区”环境政策
        2.1.2 我国首次约束性污染控制政策
        2.1.3 总量控制政策
    2.2 基本概念界定
        2.2.1 总量控制
        2.2.2 倒逼机制
        2.2.3 规制理论
    2.3 总量控制政策倒逼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传导机制
        2.3.1 总量控制政策倒逼产业结构调整的整体路径
        2.3.2 总量控制政策基于FDI倒逼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机制
        2.3.3 总量控制政策基于规制强度倒逼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机制
        2.3.4 总量控制政策基于人力资本倒逼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机制
3 总量控制政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倒逼效应
    3.1 模型构建与数据来源
        3.1.1 模型构建
        3.1.2 变量说明
        3.1.3 数据来源与处理
    3.2 基准回归分析
    3.3 稳健性检验
        3.3.1 关于对照组不受政策冲击的检验
        3.3.2 关于政策实施的唯一性检验
        3.3.3 平行趋势检验
    3.4 异质性分析
        3.4.1 空间异质性分析
        3.4.2 城市特征异质性分析
4 总量控制政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门槛效应
    4.1 变量选择与模型设定
        4.1.1 模型选择
        4.1.2 变量选择
        4.1.3 模型设定
    4.2 门槛效应的实证分析
        4.2.1 数据平稳性检验
        4.2.2 门槛效应检验
        4.2.3 实证结果分析
5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5.3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依据环境规制强度门槛值的样本分组结果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吐鲁番市“旅游产业—交通网络—空间结构”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旅游经济发展
        1.1.2 城市交通快速发展
        1.1.3 吐鲁番城市发展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旅游产业
        2.1.2 交通网络
        2.1.3 城市空间结构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
        2.2.1 旅游产业与交通网络相关研究
        2.2.2 城市空间结构相关研究
        2.2.3 耦合理论相关研究
        2.2.4 研究评述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吐鲁番市旅游产业、交通网络与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历程及特点
    3.1 吐鲁番市旅游产业的演变历程及特点
        3.1.1 演变历程
        3.1.2 演变特点
    3.2 吐鲁番市交通网络的演变历程及特点
        3.2.1 演变历程
        3.2.2 演变特点
    3.3 吐鲁番市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历程及特点
        3.3.1 演变历程
        3.3.2 演变特点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吐鲁番市旅游产业、交通网络与城市空间结构的耦合关系研究
    4.1 耦合关系分析框架
    4.2 旅游产业、交通网络、空间结构耦合关系的动力因素
        4.2.1 根植性因素
        4.2.2 政策因素
    4.3 旅游产业、交通网络与空间结构两两间耦合关系的作用机制
        4.3.1 旅游产业与交通网络耦合关系的作用机制
        4.3.2 旅游产业与空间结构耦合关系的作用机制
        4.3.3 交通网络与空间结构耦合关系的作用机制
    4.4 旅游产业、交通网络与空间结构三者耦合关系的作用机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吐鲁番市旅游产业、交通网络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评价
    5.1 旅游产业、交通网络与城市空间结构综合发展指标体系构建
        5.1.1 初始指标体系设计
        5.1.2 最终指标体系确定
        5.1.3 指标权重确定
        5.1.4 数据采集与整理
    5.2 旅游产业、交通网络与城市空间结构综合发展评价与分析
        5.2.1 旅游产业发展状况评价
        5.2.2 交通网络发展状况评价
        5.2.3 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状况评价
    5.3 旅游产业、交通网络与城市空间结构耦合度及耦合协调模型构建
        5.3.1 耦合度模型
        5.3.2 耦合协调度模型
    5.4 旅游产业、交通网络与城市空间结构耦合度、耦合协调度测度及分析
        5.4.1 旅游产业与交通网络的耦合协调分析
        5.4.2 旅游产业与城市空间结构的耦合协调分析
        5.4.3 交通网络与城市空间结构的耦合协调分析
        5.4.4 旅游产业—交通网络—城市空间结构的耦合协调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吐鲁番市旅游产业、交通网络与城市空间结构协调发展优化建议
    6.1 吐鲁番市旅游产业、交通网络与空间结构协调发展的问题分析
        6.1.1 协调发展的基本概念
        6.1.2 旅游产业、交通网络与空间结构协调发展的矛盾分析
        6.1.3 旅游产业、交通网络与空间结构的协调发展目标
    6.2 吐鲁番市旅游产业、交通网络与空间结构协调发展优化建议
        6.2.1 旅游产业发展策略
        6.2.2 交通网络发展策略
        6.2.3 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策略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建议及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主要科研工作

(4)典型干旱资源开发型区域生态效率评估及提升策略分析 ——以新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生态效率研究综述
        1.3.1 生态效率概念研究
        1.3.2 生态效率评价方法研究
        1.3.3 生态效率应用研究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资源开发型城市的界定
    2.2 干旱区的界定与存在的问题
        2.2.1 干旱区概况
        2.2.2 干旱区存在的问题
    2.3 新疆发展现状
        2.3.1 新疆社会经济概况
        2.3.2 自然资源禀赋
        2.3.3 生态环境状况
    2.4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2.4.1 研究内容
        2.4.2 研究方法
        2.4.3 技术路线
第三章 新疆农业生态效率实证研究
    3.1 指标体系构建和数据来源
        3.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2 研究样本与数据选择
    3.2 评价方法
    3.3 静态生态效率测度及分析
        3.3.1 省级层面测度及分析
        3.3.2 区域层面测度及分析
        3.3.3 地州市层面测度及分析
    3.4 动态生态效率分析(Malmquist指数分析)
        3.4.1 时间变化趋势分析
        3.4.2 空间分布分析
    3.5 农业生态效率投入产出冗余分析
        3.5.1 农业生态效率损失原因分析
        3.5.2 改善途径分析
    3.6 影响因素分析
        3.6.1 研究现状
        3.6.2 指标选取及数据说明
        3.6.3 模型建立
        3.6.4 结果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疆工业生态效率实证研究
    4.1 指标体系构建和数据来源
        4.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2 研究样本与数据选择
    4.2 评价方法
    4.3 静态生态效率测度及分析
        4.3.1 省级层面测度及分析
        4.3.2 区域层面测度及分析
        4.3.3 地州市层面测度及分析
    4.4 动态生态效率分析(Malmquist指数分析)
        4.4.1 时间变化趋势分析
        4.4.2 空间动态分析
    4.5 投入产出冗余分析
        4.5.1 不同地区投入指标冗余分析
        4.5.2 改善途径分析
    4.6 影响因素分析
        4.6.1 研究现状
        4.6.2 指标选取及数据说明
        4.6.3 模型建立
        4.6.4 结果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疆综合生态效率实证研究
    5.1 指标体系构建和数据来源
        5.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1.2 研究样本与数据选择
    5.2 评价方法
    5.3 静态生态效率测度及分析
        5.3.1 省级层面测度及分析
        5.3.2 区域层面测度及分析
        5.3.3 地州市层面测度及分析
    5.4 动态生态效率分析(Malmquist指数分析)
        5.4.1 时间变化趋势分析
        5.4.2 空间分布分析
    5.5 投入产出冗余分析
        5.5.1 不同地区投入指标冗余分析
        5.5.2 各项投入指标冗余分析
    5.6 影响因素分析
        5.6.1 研究现状
        5.6.2 指标选取及数据说明
        5.6.3 模型建立
        5.6.4 结果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疆生态效率存在的问题及提升策略研究
    6.1 问题和不足
        6.1.1 农业生态效率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
        6.1.2 工业生态效率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
        6.1.3 新疆综合生态效率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
    6.2 提升策略和路径研究
        6.2.1 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6.2.2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提高经济质量
        6.2.3 科技创新,引进新技术,进一步提高技术研发水平和推广力度
        6.2.4 积极利用外资,提高外资引进质量
        6.2.5 加强环境规划和环境保护管理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对新疆农业生态效率研究得出的结论
        7.1.2 对新疆工业生态效率研究得出的结论
        7.1.3 对新疆综合生态效率研究得出的结论
        7.1.4 对新疆生态效率提升策略研究得出的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课题和发表论文

(5)供给侧改革视角下乌鲁木齐市产业协调发展的问题及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的方法与关键问题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研究综述及理论基础
    2.1 研究综述
    2.2 理论基础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乌鲁木齐市现状及对比分析
    3.1 国内生产总值概况
    3.2 产业结构概况
    3.3 就业人数概况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乌鲁木齐三次产业协调性判断
    4.1 产业协调判断依据
    4.2 产业协调判断的标准
    4.3 产业协调度模型构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乌鲁木齐产业协调发展的路径
    5.1 规划模型原理及求解方法
    5.2 线性规划模型的构建
    5.3 计算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产业协调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6.1 增加农业投入量
    6.2 加强科技产业的发展
    6.3 大力发展服务业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基于碳足迹的新疆产业、能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目标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主要内容
        1.2.3 研究目标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点与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4.1 研究的创新点
        1.4.2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第二章 碳足迹理论及相关研究进展
    2.1 碳足迹相关研究
        2.1.1 碳足迹的内涵与理论
        2.1.2 碳足迹的计算方法
        2.1.3 碳足迹的不同尺度研究
        2.1.4 碳足迹的不同内容研究
    2.2 产业结构相关研究
        2.2.1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
        2.2.2 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耗
    2.3 产业发展与碳足迹的关系研究
        2.3.1 能源消费与碳足迹的关系
        2.3.2 产业结构与碳足迹的关系
    2.4 研究综述
第三章 新疆产业结构时空变化及与经济增长关系
    3.1 新疆产业结构时空变化特征
        3.1.1 产业结构发展时间变化
        3.1.2 产业空间分布特征
    3.2 新疆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3.2.1 三次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贡献分析
        3.2.2 经济增长对三次产业结构变化影响分析
    3.3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空间差异分析
        3.3.1 数学模型的构建
        3.3.2 新疆产业结构空间差异
    3.4 新疆产业结构的演变发展
        3.4.1 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和影响因素
        3.4.2 产业结构发展趋势
    3.5 小结
第四章 新疆能源消费的碳平衡分析
    4.1 新疆能源消费分析
        4.1.1 能源消费量与消费结构分析
        4.1.2 能源消费经济效益分析
        4.1.3 主要产业能源消费现状
    4.2 新疆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碳固定
        4.2.1 系统边界与数据来源
        4.2.2 能源消费碳排放现状
        4.2.3 新疆10种植被类型碳固定分析
    4.3 新疆碳平衡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基于碳足迹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空间差异评价
    5.1 能源碳足迹计算模型
        5.1.1 碳汇法模型
        5.1.2 基于净初级生产力的改进模型
        5.1.3 基于净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改进模型
    5.2 碳足迹测度分析
        5.2.1 能源消费碳足迹测度
        5.2.2 主要产业碳足迹测度
        5.2.3 碳足迹空间差异
    5.3 碳足迹影响要素评价
        5.3.1 生产总值与碳足迹关联度分析
        5.3.2 碳足迹生态压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5.3.3 经济增长与碳足迹变化关系
    5.4 小结
第六章 新疆产业结构发展碳足迹多情景预测
    6.1 情景设计与分析
    6.2 情景描述
        6.2.1 人口发展情景分析
        6.2.2 经济水平情景分析
        6.2.3 能耗强度情景分析
        6.2.4 能源结构情景分析
    6.3 能源消费和碳足迹情景模型模拟分析结果
        6.3.1 能源消费情景分析
        6.3.2 碳足迹强度情景分析
        6.3.3 碳足迹情景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新疆产业结构优化及碳减排对策
    7.1 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7.1.1 产业结构线性规划模型
        7.1.2 产业结构优化结果
        7.1.3 产业结构优化顺序
    7.2 基于低碳模式的区域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7.2.1 培育低碳产业,推进产业链优化升级
        7.2.2 优化能源结构,推广节能技术开发应用
        7.2.3 强化建筑节能,提升绿色建筑发展
        7.2.4 发展绿色交通,引导鼓励低碳出行
        7.2.5 碳金融机制设计与法律保障体系
    7.3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1.1 新疆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各地州产业发展不均衡
        8.1.2 新疆能源消费增快,但仍存在生态盈余
        8.1.3 碳足迹呈现上升趋势,但生态压力远小于沿海地区
        8.1.4 能源消费总量2035-2045年达峰值,碳足迹2040-2045年达峰值
        8.1.5 产业结构优化与碳减排对策
    8.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发表文章及参与项目
致谢

(7)乌鲁木齐市产业结构与城市空间形态耦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 研究思路、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理论框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城市产业结构基础理论
    2.3 城市空间形态基础理论
    2.4 论文研究的理论框架
第3章 乌鲁木齐市产业结构演替特征
    3.1 乌鲁木齐市概况
    3.2 乌鲁木齐市产业结构演替总体特征
    3.3 乌鲁木齐市产业结构演替空间特征
    3.4 乌鲁木齐市产业结构演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乌鲁木齐市城市空间形态演变过程及特征
    4.1 乌鲁木齐市城市空间形态演变过程
    4.2 主要年份乌鲁木齐市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特征
    4.3 乌鲁木齐市城市空间发展布局演变特征
    4.4 乌鲁木齐市城市空间形态演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乌鲁木齐市产业结构与城市空间形态耦合关系研究
    5.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5.2 乌鲁木齐市产业结构与城市空间形态作用关系分析
    5.3 乌鲁木齐市产业结构与城市空间形态耦合分析
    5.4 乌鲁木齐市城市空间形态对产业结构演替的响应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建议
    6.3 研究特色
    6.4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基于供需预测的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水资源供需预测研究进展
        2.1.1 需求预测发展历程
        2.1.2 需求预测方法研究
        2.1.3 小结
    2.2 水资源配置管理研究进展
        2.2.1 国外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2.2.2 国内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2.2.3 不确定性优化方法在水资源优化配置中的应用
        2.2.4 小结
    2.3 水资源水环境约束下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2.3.1 水资源水环境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关联性
        2.3.2 水资源水环境约束下产业结构调整模型
        2.3.3 小结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区域概况
    3.1 基本概况
        3.1.1 自然地理
        3.1.2 社会经济
    3.2 水资源与水环境现状
        3.2.1 水资源概况
        3.2.2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3.2.3 城市水环境状况
    3.3 区域选择与关键问题
        3.3.1 总量不足与过度开采
        3.3.2 水污染形势依旧严峻
        3.3.3 用水结构合理性有待提高
        3.3.4 水资源利用效率低,节水空间巨大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经济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互动关系研究
    4.1 研究背景
    4.2 研究方法
        4.2.1 单位根与协整检验
        4.2.2 EKC模型
    4.3 案例研究
        4.3.1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4.3.2 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马尔科夫链的水资源供需预测研究
    5.1 研究背景
    5.2 研究方法
        5.2.1 马尔科夫链模型
        5.2.2 无偏灰色-马尔科夫模型
        5.2.3 基于二次规划的马尔科夫模型
    5.3 模型数据
    5.4 预测结果与分析
        5.4.1 可利用水资源量预测
        5.4.2 水资源需求量预测
        5.4.3 水资源利用结构预测
        5.4.4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供需不确定条件下城市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6.1 研究背景
    6.2 研究方法
    6.3 模型构建与数据收集
        6.3.1 模型构建
        6.3.2 模型参数与变量
        6.3.3 数据收集与分析
    6.4 结果分析与讨论
        6.4.1 地表水配置结果
        6.4.2 地下水与回用水配置结果
        6.4.3 系统收益与成本
        6.4.4 基础设施扩容结果
        6.4.5 水资源供需分析与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水资源水环境约束下乌鲁木齐市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7.1 引言
    7.2 区域问题概述
        7.2.1 产业结构与用水结构的不协调
        7.2.2 污染排放与总量控制
    7.3 水资源配置与产业结构调控模型
        7.3.1 模型构建
        7.3.2 参数与变量说明
        7.3.3 数据收集与分析
    7.4 结果分析与讨论
        7.4.1 区域结果分析
        7.4.2 工业行业结果分析
        7.4.3 种植业结果分析
        7.4.4 畜牧养殖结果分析
        7.4.5 区域产业调控方向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9)资源环境约束下新疆产业转型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有关资源环境约束问题的研究
        1.2.2 有关产业转型问题的研究
        1.2.3 有关资源环境约束与产业转型问题的研究
        1.2.4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资源环境约束
        2.1.2 产业转型
        2.1.3 生态承载力
        2.1.4 生态预警
        2.1.5 转型路径
    2.2 理论基础
        2.2.1 资源配置理论
        2.2.2 循环经济理论
        2.2.3 产业发展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5 协调发展理论
        2.2.6 产业生态学理论
    2.3 研究范围的界定
第三章 资源环境与产业转型的作用机理
    3.1 资源环境约束引致产业转型
        3.1.1 资源禀赋与环境状况是决定产业转型的基础
        3.1.2 资源结构影响着产业结构布局
        3.1.3 资源与环境压力是产业转型的内在推力
    3.2 产业转型缓解资源环境约束
        3.2.1 产业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产业转型并对资源环境产生影响
        3.2.2 产业转型促使资源配置结构良性循环
        3.2.3 产业转型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3.2.4 产业转型推动资源可持续利用及环境质量改善
    3.3 资源环境与产业转型的耦合机制
第四章 资源环境约束下新疆产业转型状况
    4.1 新疆资源与环境基础
        4.1.1 自然资源禀赋
        4.1.2 生态环境状况
        4.1.3 新疆资源环境与产业发展的关系
    4.2 新疆产业发展状况
        4.2.1 新疆产业结构总体状况
        4.2.2 新疆产业结构演进的动态变化
        4.2.3 新疆产业内部结构变化分析
        4.2.4 新疆区域产业结构发展状况
        4.2.5 新疆产业结构的资源配置效应分析
    4.3 新疆产业转型现状
        4.3.1 新疆产业转型总体状况
        4.3.2 新疆产业转型的区域差异
        4.3.3 新疆产业转型状况测度
        4.3.4 新疆产业转型存在的问题
    4.4 新疆产业转型的路径分析
        4.4.1 新疆产业转型路径的演进
        4.4.2 新疆产业转型路径现状
        4.4.3 新疆产业转型路径特点
    4.5 新疆产业转型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
        4.5.1 水资源约束状况
        4.5.2 土地资源约束状况
        4.5.3 能源资源约束状况
        4.5.4 生态环境约束状况
第五章 新疆产业转型的资源环境效应测度
    5.1 新疆产业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5.1.1 生态足迹模型及效应分解模型
        5.1.2 新疆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
        5.1.3 新疆产业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分解
    5.2 新疆产业转型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评价
        5.2.1 协调度计算模型
        5.2.2 新疆产业转型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评价
    5.3 资源环境约束下新疆产业转型的效率测度
        5.3.1 DEA模型评述与分类
        5.3.2 指标选择与数据处理
        5.3.3 新疆产业转型的效率测度
第六章 资源环境约束下新疆产业转型的路径缺陷及障碍因素
    6.1 新疆产业转型路径的缺陷
    6.2 新疆产业转型的障碍因素
        6.2.1 路径依赖使得产业锁定效应凸显
        6.2.2 产业转型法律环境不畅,相关制度法规供给不足
        6.2.3 产业基础较弱
        6.2.4 资源保障能力有限
        6.2.5 科技创新能力低,自主创新缺乏吸引力
第七章 资源环境约束下新疆产业转型的生态安全预警
    7.1 新疆产业转型的生态安全预警系统的建立
        7.1.1 新疆产业转型的生态安全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
        7.1.2 权重的确定——熵权修正层次分析权法
        7.1.3 生态安全预警警度的测算——综合指数模型
    7.2 新疆产业转型的生态安全预警模型及精度检验
        7.2.1 预警模型
        7.2.2 生态安全系统预警精度检验
    7.3 新疆生态安全系统指数预警与分析
    7.4 新疆产业转型的生态安全警素调控
第八章 国内外成功经验及对新疆的借鉴
    8.1 国外产业转型的实践经验
        8.1.1 美国产业转型的实践经验
        8.1.2 德国产业转型的实践经验
        8.1.3 日本产业转型的实践经验
        8.1.4 韩国和新加坡产业转型的实践经验
        8.1.5 以色列产业转型的实践经验
    8.2 国内产业转型的实践经验
        8.2.1 台湾产业转型的实践经验
        8.2.2 内蒙古产业转型的实践经验
        8.2.3 山东产业转型的实践经验
        8.2.4 辽宁阜新产业转型的实践经验
    8.3 国内外产业转型成功经验对新疆的启示
        8.3.1 高科技推动产业向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型
        8.3.2 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双重作用,积极培育战略新兴产业
        8.3.3 注重绿色低碳环保意识,创造低碳经济转型的基础
        8.3.4 采取灵活多样的产业政策和财税政策支持转型
        8.3.5 区别对待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的转型需求
第九章 资源环境约束下新疆产业转型的路径选择
    9.1 资源环境约束下新疆产业转型的原则
    9.2 资源环境约束下新疆产业转型的思路
    9.3 资源环境约束下新疆产业转型的目标
        9.3.1 维持经济的高效且可持续发展
        9.3.2 维持资源环境系统平衡的可持续性
    9.4 资源环境约束下新疆产业转型路径选择
        9.4.1 基于不同产业类型的产业转型路径
        9.4.2 基于不同产业发展阶段的产业转型路径
        9.4.3 基于不同区域差异的产业转型路径
第十章 资源环境约束下新疆产业转型路径实现的保障措施
    10.1 积极推进新疆产业转型的支撑体系建设
        10.1.1 加强制度政策支撑体系建设
        10.1.2 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支撑体系
        10.1.3 健全产业技术创新支撑体系
        10.1.4 人力资源支撑体系
    10.2 加强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监管
        10.2.1 完善环保相关法规和政策
        10.2.2 建立和完善资源开发生态环境统一监管的协调机制
        10.2.3 实施环境功能区划和区域环保战略,构建环境保护新格局
    10.3 强化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力度,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10.3.1 加大环境信息公开力度,提高环保工作透明度
        10.3.2 加强绿色环保宣传教育,提高节能降耗环保意识
    10.4 充分发挥援疆工作机制作用,积极推动环保援疆工作
第十一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11.1 研究结论
    11.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10)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效率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提出
    第二节 研究目标与方法路线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础理论与文献述评
    第一节 相关概念辨析与界定
        一、效率
        二、经济效率
        三、全要素生产率
        四、区域经济发展效率
    第二节 相关基础理论
        一、区位理论
        二、区域发展阶段理论
        三、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
        四、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五、外部性理论
    第三节 相关研究述评
        一、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的效率研究
        二、关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效率的总体评价
        三、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四、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
第三章 区域经济发展效率特征及其演变机制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效率特征
        一、综合性
        二、社会性
        三、区域性
        四、阶段性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效率演变的作用机制
        一、微观作用机制
        二、宏观作用机制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效率时间演变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效率测度模型
        一、区域经济总量效率模型
        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
    第二节 研究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
        一、研究范围
        二、研究时段
        三、数据处理
    第三节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效率演变特征
        一、区域经济总量效率演变特征
        二、区域经济要素效率演变特征
        三、区域经济结构效率演变特征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效率空间差异与格局
    第一节 研究方法与变量选择
        一、DEA模型
        二、研究变量选择
    第二节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效率的空间差异
        一、区域经济差异描述
        二、区域经济总量效率差异
        三、区域经济要素效率差异
        四、区域经济结构效率差异
    第三节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效率的空间格局
        一、空间关联模型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效率的空间溢出关联分析
        三、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效率的空间关联格局
    第四节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效率类型划分
        一、划分方法
        二、划分依据
        三、结果分析
        四、存在问题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反思及其路径选择
    第一节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效率演变成因
        一、要素投入模式反思
        二、结构发展模式反思
        三、空间发展模式反思
        四、制度模式反思
    第二节 未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效率的提升路径
        一、注重要素效率、结构效率提升
        二、发挥中西部的城市群集聚作用
        三、调整空间政策方向:由区域倾斜向产业倾斜
        四、生产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第三节 基于“效率—结构—功能”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与主体功能区规划
        二、基于“效率-结构-功能”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内涵
        三、基于“效率-结构-功能”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基本思路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研究结论
    二、主要创新点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四、“九五”期间乌鲁木齐产业结构变动及发展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乌鲁木齐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研究[J]. 温清.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1(14)
  • [2]总量控制政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倒逼效应研究 ——基于两控区和约束性污染控制政策的考察[D]. 郭鑫.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3]吐鲁番市“旅游产业—交通网络—空间结构”协调发展研究[D]. 钱玥希.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4]典型干旱资源开发型区域生态效率评估及提升策略分析 ——以新疆为例[D]. 周旭东. 新疆大学, 2019(12)
  • [5]供给侧改革视角下乌鲁木齐市产业协调发展的问题及路径研究[D]. 刘璧玲. 新疆农业大学, 2018(05)
  • [6]基于碳足迹的新疆产业、能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D]. 王鑫. 新疆大学, 2018(12)
  • [7]乌鲁木齐市产业结构与城市空间形态耦合关系研究[D]. 和伟康. 新疆农业大学, 2018(06)
  • [8]基于供需预测的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 王冰.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8(04)
  • [9]资源环境约束下新疆产业转型路径研究[D]. 张风丽. 石河子大学, 2016(02)
  • [10]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效率演变研究[D]. 李汝资. 东北师范大学, 2015(12)

标签:;  ;  ;  ;  ;  

“九五”期间乌鲁木齐产业结构变化与发展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