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西方建立三板市场的几点思考

关于在西方建立三板市场的几点思考

一、对创建西部三板市场的几点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沈费伟[1](2018)在《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研究 ——基于浙北荻港村的个案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实现资源型村庄有效治理的内在机理是什么,通过怎样的策略能够振兴资源型村庄,如何培育和保持资源型村庄内生发展的长久活力,这是本文的核心问题。围绕着上述问题,本文从后农业税时代下中国乡村振兴的背景出发,通过对浙江省湖州市荻港村典型案例的实证检验,应用“任务型治理”的理论框架,探析了现阶段资源型村庄实现有效治理的内在机理,设计和总结新的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所谓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是一种围绕解决资源型村庄治理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定任务而采取的方式、手段与途径。在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中,能否有效地实现治理目标,促进村庄的可持续发展,其关键点和难点正是对于任务的界定,以及根据各个不同阶段的任务而不同治理主体分工协作所达成的一种良好的“一主两辅”治理结构。根据国家对农村的政治战略安排和乡村振兴的发展实践,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总任务是实现乡村振兴。围绕着乡村振兴这个总任务框架,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建构过程一般包括三个阶段,分别是: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初始期,需要解决的是村庄的基础任务,具体包括了村庄的经济基础任务、村庄的组织基础任务和村庄的环境基础任务,应该形成以村民自治组织为主,政府组织和市场组织为辅的“一主两辅”治理结构。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过渡期,需要解决的任务是提供村庄的公共服务,具体包括了村庄环境服务供给、村庄文化服务供给和村庄制度服务供给,应该形成以政府组织为主,村民自治组织和市场组织为辅的“一主两辅”治理结构。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提档期,需要解决的任务是塑造村庄的特色品牌,主要包括村庄旅游资源开发、休闲观光农业建设和传统文化弘扬,应该形成以市场组织为主,政府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为辅的“一主两辅”治理结构。由于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不同阶段需要完成不同的任务,因此各个治理主体在应对不同阶段任务中的力量发挥有差异,但是不管哪个治理主体处于主导地位,这只是体现了治理结构中各个治理主体的力量强弱差异,其本质依旧是稳态的“一主两辅”治理结构。通过构建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不仅能够取得重振村庄组织活力、复兴产业实力、重塑文化魅力、再造环境美化等村庄外在层面的振兴,而且更能够达到村民主体性的确立、社会资本的培育、多元参与的建立以及乡村精神的重塑等村庄内在层面的培育,真正实现资源型村庄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因此,本研究的目标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是从理论层面来解析“任务型治理”的内在逻辑,明确“任务型治理”的内涵、过程和绩效,不仅有利于推动治理理论的深化与拓展,而且也有利于构建和阐释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理论内涵。其二,是从实践层面通过考察资源型村庄的典型代表浙江省湖州市荻港村“任务型治理”的具体过程和内容,提炼和总结荻港村成功治理的实践逻辑和成功经验,整合农村社会资源,寻找和克服村庄衰败的根源,为中国其余类似荻港村的资源型村庄有效治理提供具体的经验支持和参考意见,对于推动新农村建设,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为实现以上研究目标,论文以七个章节的篇章结构围绕村庄治理议题展开理论分析和案例阐述,以求对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模式得以深刻的理解。第一章,导言。这是本文的开篇之章,一是分析了村庄治理与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进而明确当前研究资源型村庄有效治理的实践意义和学术价值。二是通过对既有文献进行了详细的评述,进而明确既往研究与本研究的关系,阐明了本文的研究定位。三是根据本文的研究需求,界定了“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两个核心概念及其内涵。四是交代了调研村庄浙北荻港村的基本概况和本文主要的研究方法。五是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和章节安排。第二章,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本章主要从政治与行政学科的理论视角出发,阐述了“任务型治理”的理论内涵以及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构建的分析框架。在具体的内容安排上,一是提出“任务型治理”的学术命题,以此表明当前。“任务型治理”概念的提出并不是偶然因素使然,而是基于深刻的政治经济背景下顺应社会发展规律而适时产生的新的理论体系。二是从利益相关者理论、合作治理理论、资源依赖理论以及结构功能理论对“任务型治理”的主体、过程、关系和功能四方面进行理论解读。三是通过治理主体分析、总体任务界定、阶段任务划分、治理结构塑造、任务有效执行的行文思路来论证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构建机理,以此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四是交代了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制度基础,主要包括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历史沿革、制度安排以及浙江省乡村振兴的实践与发展三方面内容。第三章,初始期:资源型村庄的“基础任务”治理。本章主要探讨的是在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初始期的任务是完善村庄基础任务,具体包括了健全资源型村庄组织基础、增强资源型村庄经济基础和改善资源型村庄环境基础三方面,而每个方面的任务又可以细化为更基础、具体的任务。在健全资源型村庄基础任务方面,可以划分为通过换届选举而重建村民自治组织、以基层维稳而重建六老组织、推动村庄治理而组建各类民间组织。在增强资源型村庄经济基础方面,可以划分为兴办青鱼合作社、村办集体企业改制以及成立村经济合作社。在改善资源型村庄环境基础方面,可以划分为整治油脂化工企业、开展清水河道工作和构建村庄长效管理机制。在上述所有任务开展过程中,应该形成以村民自治组织为主,政府组织和市场组织为辅的“一主两辅”治理结构,能够促进农村生产建设和社会发展。之所以突出村民自治组织的力量,这是缘于我国的村民自治组织是实施村民自治的主要形式,在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初始期,村民自治组织在农村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凭借其在乡村社会独特的资源,在提供村庄基础服务与促进乡村善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第四章,过渡期:资源型村庄的“公共服务”供给。本章主要探讨的是在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过渡阶段的任务是供给村庄公共服务,具体包括了供给资源型村庄文化公共服务、提升资源型村庄环境公共服务和健全资源型村庄制度公共服务三方面。在资源型村庄环境公共服务方面,分为村庄五水共治、农民新房建设和各类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在资源型村庄文化公共服务方面,包括修复村庄古建筑文物、开展各类文化项目、获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在资源型村庄制度公共服务方面,涵盖了实施六百工作制、推行网格化管理、完善制度化机制。在上述所有任务开展过程中,应该形成以政府组织为主,村民自治组织和市场组织为辅的“一主两辅”治理结构。之所以在该阶段要着重突出政府组织的力量,这是缘于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是政府的内在职责,政府应该向村庄提供那些因市场失灵、村民自治组织无法有效提供的、但对村民群体有益的、必需的服务,从而提升资源型村庄的治理绩效。第五章,提档期:资源型村庄的“特色品牌”塑造。本章主要剖析了在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提档期的任务是塑造资源型村庄的特色品牌,具体包括了开发资源型村庄的旅游资源、建设资源型村庄的观光农业和弘扬资源型村庄的传统文化三方面。在开发资源型村庄的旅游资源方面,主要开展了创办荻港古村旅游公司、获选国家4A级旅游景区以及招商引资挖掘村庄资源等工作。在建设资源型村庄的观光农业方面,进行了修复桑基鱼塘、创建丝绸风情小镇和营造凤凰洲生态农业项目等活动。在弘扬资源型村庄的传统文化方面,完成了创办荻港渔庄、举办鱼文化节和渔家乐的传承的任务。在上述所有任务开展过程中,应该构建以市场组织为主,政府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为辅的“一主两辅”的治理结构。之所以要突出发挥市场组织的作用,缘于市场组织在资源型村庄的品牌塑造中有着先天的优势,能够整合优化资源型村庄的资源配置,提升资源型村庄的社会影响力,进而实现资源型村庄的治理目标。第六章,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论证与构建。本章从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实践逻辑、内在机理、优势解析和治理策略四方面来论证和反思资源型村庄治理方式的话题。在乡村振兴时期,由于社会转型的压力、政府政策的驱动、乡村精英的助推、村民利益的诉求等,有着强大的村庄治理动机,因而需要构建有效的资源型村庄的治理方式。基于对荻港村治理经验的提炼和总结,认为“任务型治理”是其中一种有效的资源型村庄的治理方式。当前,在构建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问题上,首先,明确资源型村庄治理中各个治理主体的治理边界;其次,合理划分资源型村庄治理中的阶段性任务;再次,塑造“一主两辅”的良好治理结构;最后,提升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实质绩效。第七章,总结。本章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提出了四大富有意义的研究结论。

魏向荣[2](2017)在《县域城市园林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山西孝义为例》文中指出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园林绿化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越来越凸显,与此同时,也把由快速发展引发的矛盾、城市绿地建设与周边环境有机结合的矛盾摆在人们眼前,让人不得不郑重考虑[1]。所以协调好这些关系,在现如今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研究法和SWOT分析方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国内外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理论、现状以及经验的总结概括,以山西省孝义市为例,基于SWOT分析方法,对孝义市园林绿化发展进行综合分析,优势主要有:交通便利、社会经济发展势头较好、绿化管理体制较为成熟、即使经济下行,园林绿化资金仍有一定保障;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何在新形势下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进行进一步科学完善规划,如何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快园林绿化建设,如何结合园林发展实际对管理养护技术进行规范,如何进一步创新绿化管理资金投入方式,如何进一步增强爱绿护绿意识。发展的机遇有:地方重视,列入十三五规划中,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契机,全省上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之时。可能面临的挑战是城市园林绿化发展和本地建成区发展的协调性还不统一,城市绿化整体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尚未得到解决。结合实际,提出了孝义市园林绿化发展的对策:一是合理统筹进行规划,要科学布局,合理利用城市空间,加强沟通,强化联动机制;二是加强园林绿地建设,要多措并举,加快园林建设步伐,要切实提高绿地生态效益,要统筹发展全市的绿化水平,要加强园林绿化基础设施建设,突出孝义绿化的本土特色,丰富植物的多样性;三是加强园林绿地管理,加大管护力度,健全法制体系建设、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四是创新资金投入方式,五提高园林绿化认识。

张弘毅[3](2015)在《区域协同治理视域中江苏省沿江文明城市带创建研究》文中认为在我国城市经济和社会持续深化改革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各个区域间的合作和竞争关系已经愈发的明显的体现出来。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长江经济带的战略部署以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模式的创新诉求,江苏省作为我国的沿长江中下游的省份,社会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区域城市的综合水平更加突出、水平和活力最高的城市文明地区,顺应形势规划了沿江区域城市加速融合和将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本省重点工作,为我们研究我国区域协同治理和文明城市带创建模式创新探索提供了合适的样本。本文立足于区域协同治理和沿江文明城市带创建实际可行的制度基础,采用了理论分析的方法,在分析了治理理论和协同治理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当下的权力运行的特点,将研究的视点关注于用区域协同治理的方式去解决沿江文明城市带的创建问题,同时通过文明城市带的创建带动沿江区域的协同发展和一体化进程。首先,对治理理论和协同治理的概念内涵进行了分析和描述,提出了协同治理是我国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选择。在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间纵向关系和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这两大关系中,着重阐述了横向的地方间政府关系,从竞争和合作两大维度进行重点分析,提出了政府协同治理的基本定义、研究范畴和实践意义。其次,通过对国外成功的区域政府协同治理模式的比较研究,结合国内的区域协同治理方式,总结了我国中央到地方政府交互治理模式,阐述在这种治理模式下中央政府发挥作用的发展战略、区域规划、重大项目三大主导机制,分析了这种交互模式下的特征是治理的主体相互博弈、权力运行方式多样化以及地方治理方式的协同性三大特征以及存在的局限性,从而为我国区域政府协同治理模式提供了可参照的范式。再次,通过对文明城市的物质、精神、政治、社会和生态方面的内涵以及对我国文明城市创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分析阐释了创建文明城市的意义。结合学者们对城市带概念、功能及特征的分析,创新探索出一个符合江苏省实际情况的沿江文明城市带的创建思路。其中分别分析了江苏创建沿江全国文明城市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提出了沿江全国文明城市带的构想和设计,既符合江苏省的创建成效,又契合国家的战略部署。最后,基于对当前江苏沿江城市的文明城市创建的现状,分析了沿江八市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存在不足。分别从主体、机构、机制和保障方面深入分析了造成这些困境的原因。针对建设沿江全国文明城市带的需要,从行政协议的法治化、公共服务的市场化、区域协同创建指数的标准化和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程度四个方面探讨了区域创建面临的挑战。正是为了抓住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机遇,迎接创建过程中面对的困境和挑战,以问题为导向探讨了创建过程中需要遵循的价值选择和针对性的发挥路径。

杨发庭[4](2014)在《绿色技术创新的制度研究 ——基于生态文明的视角》文中提出工业革命以来,生态危机的出现和恶化,使人们深刻反思人类掠夺自然的疯狂行为,期待着人类文明的新发展。生态文明是一种继工业文明之后新的更高的文明形态,是解决人与自然矛盾激化的有效途径,是实现美丽中国梦的基础和抓手。生态文明建设不是简单的生态环境保护,它是一个涉及多维度、多层次和多领域的复杂系统工程,从本质上要求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生态文明需要研发和推广绿色技术,需要持续推进绿色技术创新,需要不断完善绿色技术创新制度。本文的总体思路是以技术与制度互动为理论铺垫,探讨在生态文明视角下,制定怎样的制度能够推动技术进步,研发怎样的技术能够促进制度变迁。具体思路是工业文明对大自然的疯狂掠夺和大肆破坏,引起生态危机;人们渴求走出生态危机,期待走向一种更加美好的文明,即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绿色技术支撑;绿色技术进步诉求绿色技术创新;绿色技术创新需要制度保障。接着探讨国外绿色技术创新的制度现状,以及阻碍我国绿色技术创新的制度因素,最后从政策激励制度、现代市场制度、社会参与制度、文化提升制度、法律保障制度等层面论述了构建我国绿色技术创新联动制度体系的路径。导论部分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提出在生态文明视角下,面对严重的生态危机,研究和推动绿色技术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系统梳理了目前国内外关于绿色技术、绿色技术创新、技术进步与制度变迁的研究现状。阐述了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分析了研究思路、方法和框架,明确了研究的重点,提出了可能的创新点。本文主体部分共分为六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论述了技术与制度的变迁与互动。本章共分为技术与技术决定论、制度与制度决定论、技术与制度互动的历史考察、技术进步与制度变迁的双向互动四部分内容。对技术与制度互动进行了历史考察,分析了影响技术进步与制度变迁的因素,阐述了技术进步与制度变迁互动的辩证关系。第二章论述了生态文明转型需要绿色技术支撑。本章共分为生态危机的根源、生态文明的转型、绿色技术的兴起三部分内容。分析了生态危机的表现、特征、根源;探讨了生态文明的转型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场伟大变革;从理论基础、实践意义、发展前沿等方面系统分析了绿色技术。第三章探讨了发展绿色技术的创新诉求。本章共分为从传统技术创新走向绿色技术创新、绿色技术创新的理论支撑、绿色技术创新的动力、绿色技术创新的制度四部分内容。比较了绿色技术创新与传统技术创新的区别,明确了绿色技术创新的原则、动力、现实意义,分析了绿色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低碳发展、和谐社会的关系,阐述了绿色技术创新的内生动力和外部动力,以及绿色技术创新制度的内涵、组成及作用。第四章探讨了国外绿色技术创新的制度。本章共分为国外绿色技术创新制度的现状、国外绿色技术创新制度的经验、国外绿色技术创新制度的发展趋势三部分内容。以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新加坡等发达国家为例,从政策、法律、市场、社会参与的层面阐述了国外绿色技术创新的制度现状,总结其成功经验,分析其发展趋势。第五章探讨了阻碍我国绿色技术创新的制度因素。本章共分为我国绿色技术创新的实践探索、阻碍我国绿色技术创新的制度现状、我国绿色技术创新制度面临的突出矛盾、我国绿色技术创新制度遭受阻碍原因四部分内容。从绿色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不完善、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社会参与制度不健全、法律制度不完善等方面分析现状;探讨了绿色技术创新制度面临的突出矛盾;从绿色技术创新的外部经济性问题、政府职能的越位、缺位和错位,科研浮躁、造假和学术腐败,应试教育扼杀创造性思维、文化薄弱等方面揭示其原因。第六章论述了构建我国绿色技术创新联动制度体系的路径。本章共分为构建绿色技术创新联动制度体系的原则和思路、我国绿色技术创新联动制度体系、构建我国绿色技术创新联动制度体系的路径三部分内容。分析了我国绿色技术创新制度的类型:政策激励制度、现代市场制度、社会参与制度、文化提升制度和法律保障制度。探讨了五大制度对绿色技术创新的支撑,以及五大制度的内在关系和联动机制。论述了完善我国绿色技术创新联动制度体系的路径:简政放权,制定科学的政策体系;面向市场,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广泛发动,大力提高社会参与程度;观念引导,弘扬绿色技术创新文化;崇尚法治,规范和完善法律保障制度。结论部分系统梳理了本文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并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对下一步可以继续研究的问题进行展望。

邓文萍[5](2011)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促进机制研究》文中提出高职院校作为高职教育实施的主体力量,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从规模上看已经得到了很大发展。然而,从高等教育质量上看,高职院校还存在办学目标不明确、办学特色不鲜明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改善。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许多国家成功举办高职教育的经验表明,高职院校只有通过校企合作,才能准确定位高职教育的办学目标,打好“职业性”特色这张牌,进而为高等职业教育赢得质量上的认可及广阔的市场空间。然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因为种种原因,还存在不少问题,影响到了其自身功能的发挥。从多方面考虑解决问题的措施,使得校企合作有效进行,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成为当务之急。本文主要从校企合作促进机制建设的角度进行研究,通过对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现状调查,发现当前校企合作运行中存在运行效果不佳,形式主义严重,行政管理不到位及企业积极性不高等问题。然后以德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为代表,对国外发达国家高职举办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进行分析,总结其成功举办校企合作的经验。最后,根据我国高职的具体实情,结合国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从政策、制度、文化及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完善等方面提出:完善校企合作政策机制,健全校企合作制度机制,形成校企合作文化机制和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等构建校企合作促进机制的相关建议。

刘晓煜[6](2010)在《西安经济开发区道路系统绿地现状及改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针对西安经济开发区的绿地系统做出详实的调查和客观的分析与评价,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建设性意见,对于尚未绿化的绿地系统进行科学的估计和预测,并提供参考性资料和建议。西安经济开发区位于西安市区北部,是西安市新兴经济园区,是未来西安市政府所在地。西安经济开发区主要包括中心区和草滩园区两大区域。西安经济开发区中心区位于西安市城北迎宾大道北段,北绕城高速与北二环之间的城市南北中轴线两侧。草滩园区位于中心区北,北三环至滨河路之间,东起西铜高速,西至机场高速。目前,经济开发区中心区的绿化初具规模,草滩园区的道路系统建设及绿化尚在进行中,企业单位等亦在建设中,绿化系统尚不健全。通过实地调查开发区的道路系统面积、走向、植物种类以及植配类型和景观构造等总结发现,西安开发区区总面积为4.59×107 m2,现有道路总面积为2.58×106 m2,现有绿地面积为2.29×106 m2,平均绿地率为11.32%。其中中心区绿地率最高的道路是凤城十路,绿地率是11.66%。凤城一、三、四、六路和未央路的绿地率都很低,均小于2%。草滩区绿地率最高的是文景路,其次是尚稷路、明光路、渭水路、英科路,这些路基本做到了乔灌草的合理搭配,形成了较为丰富的道路植物景观;绿地率最低是场部西路,该路尚需进一步改建。通过对现状的研究本文提出了在西安开发区的道路系统绿地中建立多层次、多结构的植物群落关系,将作为行道树使用的高大的落叶乔木和作为路侧绿化带孤植或群植的庭荫树等大乔木构成开发区道路系统群落结构的第一层,作为整个开发区道路绿地系统的结构框架骨。使用绿化带及隔离带中的紫叶李、樱花等小乔木和连翘、紫矮樱等小型花灌木等相对较低矮的植被构成开发区道路系统植物群落的第二层,这一层植物决定了整个开发区道路系统的总体绿量的大小,同时也形成了整体植物群落的层次变化。将绿篱、地被、草坪及草花等构成开发区道路系统植物群落的第三层。通过复层结构关系,完善道路系统绿化,丰富城市道路景观。

徐子青[7](2010)在《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研究 ——以海峡西岸经济区为例》文中认为区域经济联动是顺应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发展趋势的产物,也是响应国家实施全球观发展战略要求和区域自身战略转型的需要。当前,我国经济区域化特征日趋凸显,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加速呈现,但仍然面临着区域发展差距明显、区际产业结构趋同、资源短缺矛盾加剧、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现实问题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影响等现实风险。推动区域经济联动是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与优化国土开发格局有机融合的重大举措,是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培育新的竞争优势的长远之策,也是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当务之急。本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联动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吸收借鉴西方经济学中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合理内核和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综合运用区域经济、产业经济与系统论、控制论、协同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对区域经济联动的内涵特征、演化机理、测度评价、系统控制等问题进行了阐述论证。本文认为,区域经济联动是一个由目标协调、结构整合、测度评价、系统控制等子系统组成的有序运行的交互系统,是一个由资源要素流动、企业集聚扩张、产业结构转换、政策制度变迁、空间模式演变构成的多维动态的整合过程,是一种能够拓展自身发展空间、推动经济高效运转、协调区域关系、优化区域布局乃至重新定位区域功能的发展模式。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运行状况是可通过构建“区域经济联动评价体系”进行衡量的,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运行偏差是可通过建立有效的区域经济联动系统运行机制进行控制的。本文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区域经济之间的合作联动为主线,以海峡西岸经济区内部一体推动和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台湾合作互动的实证分析研究为路径,提出在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大背景下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内外联动的发展模式、组织架构、运行机制和重点领域等。本文研究旨在为区域分工合作理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为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新的模式,为正在规划和建设的各类经济区联动发展提供实践的范例,以期通过推动各类大小不一经济区内外联动,形成全国“合纵联横”的区域一体和谐发展格局。

李嘉晓[8](2007)在《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经济体系空间结构看,由于自然资源分布、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分工在地域上具有明显的非均衡性,大国的经济运行和发展呈现出较强的区域性特点。金融系统作为一国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然会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在金融发展过程中,金融资源及由其驱动的各要素向经济中心城市聚集,促其功能升级发展成为区域金融中心。反过来,区域金融中心能够对区域金融活动产生积极的组织作用,实现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形成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共生互长的良性循环。基于对区域金融中心重要性的认识,国内各主要城市掀起了发展区域金融中心的热潮,所形成的竞争态势引发了许多问题,影响了区域金融中心的健康发展。因此,就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发展问题进行研究十分必要。本文以金融发展、区域金融发展和区域金融中心的基本理论为指导,在借鉴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而结合我国区域发展不均衡的实际,对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发展道路进行设计,最后从实施区域金融政策、控制区域金融风险和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三个方面阐述了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发展的保障措施。全文共由七章内容构成。第一章,导言。本章主要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简要综述了国内外研究动态,确立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总结了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第二章,区域金融中心发展的基本理论。本章是论文后续研究的理论基础。在对金融发展理论和区域金融发展理论进行详细阐述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区域金融中心理论,界定了区域金融中心的基本概念并对其内涵进行了阐述,归纳总结了区域金融中心的六个基本功能,即聚集功能、辐射功能、监管功能、金融创新功能、结构调整功能和信息处理功能。第三章,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经验借鉴。本章在界定了国际金融中心的概念、阐述了其内涵和标志之后,简要介绍了伦敦、纽约、新加坡和香港四个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历程及启示。在此基础上,着重从金融中心发展的模式、发展的一般过程和发展条件等五个方面总结了国际金融中心发展对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发展的借鉴之处。第四章,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发展现状分析与道路设计。本章首先对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目前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发展已形成城市竞争态势,接着运用博弈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了这一竞争态势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最后在阐述我国发展若干区域金融中心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之后,对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发展的道路进行设计,包括区域金融中心总体发展思路的确立和不同地区区域金融中心发展模式的选择。第五章,区域金融中心发展保障措施之一:实施区域金融政策。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发展需要一系列措施予以保障,实施区域金融政策就是保障措施之一。本章在界定区域金融政策概念并分析其与区域经济政策和一般金融政策关系的基础上,确定了区域金融政策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接着分别从改善金融政策的执行效果、提高宏观调控能力、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和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保障四个方面详细论证了实施区域金融政策的必要性。在明确区域金融政策体系构造的总体思路之后,构建了区域金融政策体系,主要包括:区域金融结构政策、区域货币政策、区域金融监管政策和其他区域金融政策。第六章,区域金融中心发展保障措施之二:控制区域金融风险。本章对区域金融中心发展的另一重要保障措施——控制区域金融风险进行了详细论述。在对区域金融风险进行一般分析之后,分别从金融业自身和金融业之外两个方面剖析了区域金融风险的成因,并给出了控制区域金融风险的具体对策。第七章,区域金融中心发展保障措施之三: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本章首先从生态学视角入手,对比了金融系统与生态系统的相似性,阐析了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内涵,确立了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基本框架,接着论述了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价值所在,最后提出了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具体对策。

李红[9](2007)在《西部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亦要求城市与农村和谐进步。由于历史、地理方面等原因,我国各区域的发展很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东西部地区差距、城乡差距不断扩大,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中之难在西部农村地区。20世纪90年代以后,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在各种会议和文件中也反复提出要加强农村地区文化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村文化建设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西部地区农村文化建设既是西部小康社会建设的长远之计,又是西部“三农”问题解决的当务之急。本文立足西部农村实际,以西部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为逻辑起点,对西部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并针对西部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探析,提出了较有针对性的对策。正文共分四个部分,约3.5万字。第一部分,主要从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西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西部农民素质的提高;西部社会稳定和谐的维护五个方面对西部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第二部分,西部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主要是从狭义的农村文化建设角度,对西部农村文化建设内容进行了梳理和充实:思想道德建设——农村文化建设的灵魂;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环境美化建设——农村文化建设的依托;文化资源建设——农村文化建设的保障。第三部分,分析了西部地区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并从认识、领导、经济、机制等方面对滞后的原因进行了剖析。第四部分,着重阐述了加强西部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具体对策。西部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试图通过发挥政府、村落、村民三方面的合力,扎实有效的推进西部地区的农村文化建设。

任超锋[10](2006)在《基于产业集群的广东省经济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研究广东省这样一个经济较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方面出现的新的因素——产业集群。研究内容从总体上可以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点明了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并对相关理论进行了回顾评述;第二部分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对产业集群促进经济发展的机理进行了研究分析。其中,微观方面包括:规模报酬递增、外部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宏观方面包括:区域创新体系创建、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区域经济发展极、区域品牌、城市化进程;第三部分从产业集群的视角全面考察了广东省经济发展状况。并结合广东省1991年以来的数据资料,用计量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并通过与长三角的对比分析,发现广东省经济发展存在六个方面的问题: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专业镇在产业集群中比重最大、自主创新能力偏弱、集群中介服务机构发育不足、产业集群的根植性较弱、有利于产业集群的生态环境建设薄弱、投融资体制不完善。第四部分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并从装备制造业、重化工业、汽车制造业三大产业集群及粤港澳城市群对广东省经济的发展进行了前瞻。

二、对创建西部三板市场的几点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创建西部三板市场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研究 ——基于浙北荻港村的个案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论证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村庄治理的研究述评
        二、国外村庄治理的研究述评
        三、既往研究与本研究的关系
        四、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三节 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资源型村庄
        二、任务型治理
    第四节 个案选择与研究方法
        一、个案的影响力与代表性
        二、荻港村简介
        三、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章节安排
        一、研究思路
        二、技术路线
        三、章节安排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第一节 “任务型治理”的学术命题提出
        一、“任务型治理”议题的研究回顾
        二、“任务型治理”的内涵解析
        三、“任务型治理”的核心特征
        四、“任务型治理”的作用价值
    第二节 “任务型治理”的理论解读
        一、利益相关的主体解读
        二、互动合作的过程解读
        三、彼此依赖的关系解读
        四、功能多元的价值解读
    第三节 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构建:一个理论框架
        一、资源型村庄的三元治理主体分析
        二、资源型村庄的任务界定与治理结构
        三、资源型村庄的阶段划分与任务执行
        四、资源型村庄的任务治理绩效与意义
    第四节 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制度基础
        一、资源型村庄治理的历史沿革
        二、资源型村庄治理的制度安排
        三、浙江省乡村振兴的实践与发展
第三章 初始期:资源型村庄的“基础任务”治理
    第一节 资源型村庄“基础治理任务”的界定与执行
        一、资源型村庄组织基础健全任务的界定与执行
        二、资源型村庄经济基础增强任务的界定与执行
        三、资源型村庄环境基础改善任务的界定与执行
    第二节 资源型村庄的组织基础健全任务
        一、村庄合并与换届选举
        二、六老组织与基层维稳
        三、社会组织与村庄治理
    第三节 资源型村庄的经济基础增强任务
        一、村庄集体经济薄弱
        二、青鱼合作社的创办
        三、村庄集体企业改制
        四、成立村经济合作社
    第四节 资源型村庄的环境基础改善任务
        一、油脂化工企业整治
        二、清水河道工程开展
        三、村庄长效管理构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过渡期:资源型村庄的“公共服务”供给
    第一节 资源型村庄“公共服务供给任务”的界定与执行
        一、资源型村庄环境公共服务的界定与执行
        二、资源型村庄文化公共服务的界定与执行
        三、资源型村庄制度公共服务的界定与执行
    第二节 资源型村庄的环境公共服务供给
        一、五水共治:以龙八港为例
        二、农民新房建设与村庄洁化
        三、服务设施完善与环境美化
    第三节 资源型村庄的文化公共服务供给
        一、古村落文化资源的消失
        二、政府政策支持古村修复
        三、文化项目提升村民素质
        四、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获选
    第四节 资源型村庄的制度公共服务供给
        一、实施六百工作制
        二、推行网格化管理
        三、完善制度化机制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提档期:资源型村庄的“特色品牌”塑造
    第一节 资源型村庄“品牌塑造任务”的界定与执行
        一、资源型村庄旅游资源开发任务的界定与执行
        二、资源型村庄观光农业建设任务的界定与执行
        三、资源型村庄传统文化弘扬任务的界定与执行
    第二节 资源型村庄的旅游资源开发任务
        一、荻港古村旅游公司的创办
        二、国家4A级旅游景区获选
        三、招商引资与旅游资源开发
    第三节 资源型村庄的观光农业建设任务
        一、桑基鱼塘修复
        二、丝绸小镇创建
        三、凤凰洲生态农业项目
    第四节 资源型村庄的传统文化弘扬任务
        一、荻港渔庄的创建
        二、鱼文化节的举办
        三、“渔家乐”的传承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论证与构建
    第一节 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实践逻辑
        一、资金缺乏与项目产业支持
        二、精神空虚与文化复兴
        三、纠纷频发与治安维稳
        四、环境污染与村庄整治
    第二节 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内在机理
        一、村民主体性的确立
        二、社会资本的培育
        三、多元参与的建立
        四、乡村精神的重塑
    第三节 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优势解析
        一、城市与乡村:和合共生
        二、传统与现代:互相融合
        三、发展与文化:持续和谐
        四、五位一体:共同推进并实现
    第四节 资源型村庄的治理策略:任务型治理
        一、资源型村庄治理的动力机制考察
        二、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适用性与局限性
        三、构建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2)县域城市园林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山西孝义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内容
    1.4 研究的方法及结构
        1.4.1 研究的方法
        1.4.2 论文结构
2. 县域城市园林发展研究
    2.1 园林绿化的主要功能
    2.2 城市绿地类型
    2.3 战略管理理论
    2.4 区域规划理论
3. 孝义市园林发展现状分析
    3.1 孝义市自然地理条件
        3.1.1 地理区位
        3.1.2 气候条件
        3.1.3 水文条件
        3.1.4 植被资料
    3.2 园林发展状况
        3.2.1 公园绿地
        3.2.2 道路绿地
        3.2.3 附属绿地
        3.2.4 防护绿地
        3.2.5 生产绿地
    3.3 园林绿化发展现状
        3.3.1 绿化建设情况
        3.3.2 绿化管理情况
        3.3.3 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情况
        3.3.4 城镇化情况
4. 孝义市园林发展的SWOT分析
    4.1 孝义市园林发展中优势分析
        4.1.1 交通便利
        4.1.2 社会经济发展势头较好
        4.1.3 绿化管理体制较为成熟
        4.1.4 即使经济下行,园林绿化资金仍有一定保障
    4.2 孝义市园林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2.1 如何在新形势下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进行进一步科学完善规划
        4.2.2 如何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快园林绿化建设
        4.2.3 如何结合园林发展实际对管理养护技术进行规范
        4.2.4 如何进一步创新绿化管理资金投入方式
        4.2.5 如何进一步增强爱绿护绿意识
    4.3 孝义市园林发展的机遇分析
        4.3.1 地方重视,列入十三五规划其中
        4.3.2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契机
        4.3.3 全省上下文化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之时
    4.4 孝义市园林发展的挑战分析
        4.4.1 城市园林绿化发展和本地建成区发展的协调性还不统一
        4.4.2 城市绿化整体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尚未得到解决
    4.5 孝义市园林发展的SWOT分析
5. 对策研究
    5.1 合理统筹进行规划
        5.1.1 科学布局,合理利用城市空间
        5.1.2 加强沟通,强化联动机制
    5.2 加强园林绿地建设
        5.2.1 多措并举,加快园林建设步伐
        5.2.2 提高城市绿地生态效益
        5.2.3 统筹发展全市的绿化水平
        5.2.4 加强园林绿化基础设施建设
        5.2.5 突出孝义绿化的本土特色
        5.2.6 丰富植物多样性
    5.3 加强园林绿地管理
        5.3.1 加大管护力度
        5.3.2 健全法制体系建设
        5.3.3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5.4 创新资金投入方式
    5.5 提高园林绿化认识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3)区域协同治理视域中江苏省沿江文明城市带创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基本范畴界定
        一、江苏省沿长江区域
        二、江苏省沿江城市带
    第二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关于区域协同治理的研究
        二、国内外对文明城市的研究
        三、相关研究的基本结论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实证分析法
        三、比较研究法
第一章 协同治理:区域协同治理的理论视角
    第一节 协同治理理论概述
        一、治理理论
        二、协同治理概念分析
    第二节 区域协同治理的多元维度
        一、国内外对政府间关系的研究
        二、地方政府协同治理的维度
第二章 沿江全国文明城市带:江苏省区域协同发展的路径创新
    第一节 文明城市创建的内涵与意义
        一、文明城市的内涵
        二、文明城市创建的意义
    第二节 文明城市带的内涵
        一、城市带的概念及特征
        二、文明城市带的概念及主要特征
    第三节 江苏省文明城市创建与区域协同治理新模式探索——文明城市带
        一、江苏省创建沿江全国文明城市带的必要性
        二、江苏省创建沿江全国文明城市带的可行性
第三章 区域协同治理下江苏创建沿江文明城市带的困境
    第一节 江苏省创建沿江全国文明城市带的困境
        一、环境困境:细节问题得不到根治
        二、机制困境:城市联动合作水平较低
        三、意识困境:社会整体素质和参与文明创建的积极性有待提高
        四、硬件困境:基础设施建设建设薄弱
    第二节 区域协同治理下江苏创建沿江文明城市带的困境分析
        一、文明城市创建主体间的不协调
        二、文明城市创建机构的单一性和认识的局限性
        三、文明城市创建的机制创新能力不足
        四、文明城市创建的保障缺失
第四章 区域协同治理视域中创建江苏沿江文明城市带的挑战及国内外经验借鉴
    第一节 区域协同治理视角下江苏省创建沿江文明城市带的挑战
        一、行政协议及其法治化的挑战
        二、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挑战
        三、区域协同创建指数的标准化挑战
        四、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程度的挑战
    第二节 国外区域政府协同治理的典型模式
        一、美国大都市区的整合治理模式
        二、日本的“中心—边缘”模式
        三、欧洲的多层次治理模式
    第三节 我国区域协同治理模式的选择
        一、我国地方政府的区域协同治理探索
        二、我国地方政府区域治理模式的特点与局限
第五章 区域协同治理视域下江苏省创建沿江文明城市带的组织框架和发展路径
    第一节 区域协同治理视域下江苏省创建沿江文明城市带的组织框架
        一、区域协同治理视域下江苏省创建沿江文明城市带的组织结构
        二、江苏沿江文明城市带协同创建机制的功能及特点
    第二节 江苏省创建沿江文明城市带的发展路径
        一、创建主体的多元化发展
        二、改革创新创建机制
        三、加强各项保障制度的完善
        四、指定区域协同创建指数模型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4)绿色技术创新的制度研究 ——基于生态文明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的意义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 研究的主要内容
    五、 论文研究的重点
    六、 基本思路、方法和框架
    七、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技术与制度的变迁与互动
    第一节 技术与技术决定论
        一、 对技术的解读
        二、 技术决定论
    第二节 制度与制度决定论
        一、 对制度的解读
        二、 制度决定论
    第三节 技术与制度互动的历史考察
        一、 原始社会的技术与制度变迁
        二、 古代的技术与制度变迁
        三、 近代以来的技术与制度变迁
    第四节 技术进步与制度变迁的双向互动
        一、 影响技术进步与制度变迁的因素
        二、 技术进步是制度变迁的动力源
        三、 制度变迁是技术进步的助推器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生态文明转型需要绿色技术支撑
    第一节 生态危机的根源
        一、 生态危机的表现
        二、 生态危机的特征
        三、 生态危机的根源
    第二节 生态文明的转型
        一、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转型的必然产物
        二、 生态文明转型的制约因素
        三、 生态文明转型对绿色技术的期许
    第三节 绿色技术的兴起
        一、 绿色技术的理论基础
        二、 绿色技术的实践意义
        三、 绿色技术的发展前沿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发展绿色技术的创新诉求
    第一节 从传统技术创新走向绿色技术创新
        一、 技术创新的内涵及作用
        二、 传统发展观与传统技术创新
        三、 绿色发展观与绿色技术创新
    第二节 绿色技术创新的理论支撑
        一、 绿色技术创新的理论支撑概述
        二、 各理论之间的关系辨析
        三、 绿色技术创新与各理论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绿色技术创新的动力
        一、 绿色技术创新的内生动力
        二、 绿色技术创新的外部动力
    第四节 绿色技术创新的制度
        一、 绿色技术创新制度的内涵
        二、 绿色技术创新制度的组成
        三、 绿色技术创新制度的作用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外绿色技术创新的制度分析
    第一节 国外绿色技术创新制度的现状
        一、 多项政策激励绿色技术创新
        二、 市场制度推动绿色技术创新
        三、 社会力量参与绿色技术创新
        四、 法律法规保障绿色技术创新
    第二节 国外绿色技术创新制度的经验
        一、 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制定系统高效的科技政策
        二、 完善市场制度,促进技术创新与市场紧密结合
        三、 调动社会力量,提高公众和社会组织参与程度
        四、 强化法律保障,全力为绿色技术创新保驾护航
    第三节 国外绿色技术创新制度的发展趋势
        一、 官产学研合作创新制度更加完善
        二、 绿色技术创新管理制度更加健全
        三、 军民两用技术推广制度更加系统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阻碍我国绿色技术创新的制度因素
    第一节 我国绿色技术创新的实践探索
        一、 开展技术推广试点,化解产能严重过剩
        二、 研发推广信息技术,推进电子政务建设
        三、 文化科技融合创新,转变文化发展方式
        四、 制定诸多法律法规,法治保障技术进步
    第二节 阻碍我国绿色技术创新的制度现状
        一、 绿色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不完善
        二、 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
        三、 绿色技术创新的文化观念落后
        四、 绿色技术创新的社会参与不充分
        五、 绿色技术创新的法律制度不完善
    第三节 我国绿色技术创新制度面临的突出矛盾
        一、 绿色技术创新制度建设的紧迫性与公众观念落后的矛盾
        二、 绿色技术创新制度建设的滞后性与人们美好期待的矛盾
        三、 绿色技术创新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与法律监管缺位的矛盾
    第四节 我国绿色技术创新制度遭受阻碍的原因
        一、 绿色技术创新的外部经济性问题
        二、 政府的越位、错位与缺位
        三、 科研浮躁、造假和学术腐败
        四、 应试教育扼杀创造性思维
        五、 绿色技术创新的文化薄弱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构建绿色技术创新的联动制度体系
    第一节 构建绿色技术创新联动制度体系的原则和思路
        一、 构建绿色技术创新联动制度体系的基本原则
        二、 构建绿色技术创新联动制度体系的基本思路
    第二节 我国绿色技术创新的联动制度体系
        一、 五大制度对绿色技术创新的支撑
        二、 五大制度的内在关系及联动机制
        三、 典型案例解析
    第三节 构建我国绿色技术创新联动制度体系的路径
        一、 简政放权,制定科学的政策体系
        二、 面向市场,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
        三、 广泛发动,大力提高社会参与程度
        四、 观念引导,弘扬绿色技术创新文化
        五、 崇尚法治,规范和完善法律保障制度
    本章小结
结语
    一、 本文的主要观点
    二、 下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5)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促进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三节 当前国内校企合作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五节 相关概念界定
第二章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现状与问题
    第一节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现状
        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规章制度现状
        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组织机构现状
        三、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员安排现状
        四、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运行方式现状
        五、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监督检查现状
        六、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评价保障现状
    第二节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问题
        一、运行效果不佳
        二、形式主义严重
        三、行政管理不到位
        四、企业积极性不高
第三章 国外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现状及经验
    第一节 国外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现状分析
        一、德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现状
        二、美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现状
        三、澳大利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现状
    第二节 国外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有效运行的经验
        一、制定完备具体的校企合作法律法规
        二、成立专门的校企合作组织管理机构
        三、校企合作以立足地方、服务地方为原则
        四、充分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五、建立校企合作评估保障制度
第四章 构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促进机制的相关建议
    第一节 完善校企合作政策机制
        一、细化强制性政策规定
        二、加强激励性政策规定
        三、明确压力性政策规定
    第二节 健全校企合作制度机制
        一、制定校企合作评估保障制度
        二、建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相关部门联席会议制度
        三、确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
    第三节 形成校企合作文化机制
        一、在高职院校营造一种技术氛围的文化
        二、树立"服务企业"的办学理念
        三、校企双方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
    第四节 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一、转变观念,明确规定校企合作相关事宜
        二、成立校企合作办学运行机构
        三、明确政府、企业、学校三方在企业合作中的地位与作用
        四、创造条件,保障校企合作有效运行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现状调查(教师卷)
附录二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现状调查(学生卷)
附录三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现状调查(企业员工卷)
附录四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后记

(6)西安经济开发区道路系统绿地现状及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道路系统绿地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城市道路绿地相关研究背景
    1.3 城市道路系统绿地基础理论
        1.3.1 城市道路系统绿地的功能
        1.3.2 城市道路系统绿地的形式
        1.3.3 城市道路系统绿地景观的设计原则
        1.3.4 目前城市道路系统绿化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调查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研究方法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框架
        2.2.1 调查内容
        2.2.2 研究方法
第三章 调查内容及结果分析
    3.1 中心区道路绿地系统调查结果与分析
        3.1.1 道路绿地系统的植物种类
        3.1.2 附属广场及其它绿地植物调查
        3.1.3 已绿化道路的绿地率及绿地覆盖率
        3.1.4 未绿化道路现状
    3.2 草滩区道路绿地系统调查结果与分析
        3.2.1 草滩园区已绿化的道路绿地系统现状
        3.2.2 草滩园区绿地系统的植物配置分析
        3.2.3 道路绿地系统的常绿/落叶植物配比分析
        3.2.4 已绿化道路的绿地率
        3.2.5 草滩园区未绿化道路的现状
    3.3 企事业单位分管道路附属绿地调查结果与分析
        3.3.1 中心区企事业单位绿地调查
        3.3.2 草滩园区企事业单位绿地调查
第四章 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
    4.1 中心区道路绿地系统的主要问题及改进建议
        4.1.1 道路系统植物群落结构问题
        4.1.2 道路绿地系统中的常绿与落叶植物的比例问题
        4.1.3 绿地系统植物的色彩搭配及季相搭配
    4.2 草滩区区道路绿地系统的主要问题及改进建议
        4.2.1 行道树要有特色
        4.2.2 适当垂直绿化
        4.2.3 加大常绿比例
        4.2.4 增加花灌木色彩
        4.2.5 草皮多样化
        4.2.6 施工建设中防尘防噪音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研究 ——以海峡西岸经济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区域经济联动的理论依据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区域经济联动理论
    第二节 西方经济学关于区域经济联动相关理论
    第三节 区域经济联动的方法论基础——系统论
第二章 区域经济联动的系统概述
    第一节 区域经济联动的内涵分析
    第二节 区域经济联动的基本构件
    第三节 区域经济联动的系统构架
第三章 区域经济联动的历史必然
    第一节 我国区域经济联动的现实意义
    第二节 我国区域经济联动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我国区域经济联动的实践经验
    第四节 国外区域经济联动的实践启示
第四章 区域经济联动的结构整合
    第一节 资源要素流动
    第二节 企业集聚扩张
    第三节 产业结构转换
    第四节 政策制度变迁
    第五节 空间模式演变
第五章 区域经济联动的测度评价
    第一节 区域经济联动评价体系构建的参照依据
    第二节 区域经济联动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第三节 区域经济联动评价体系的设计框架
    第四节 区域经济联动测度的评价方法
    第五节 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阶段划分
第六章 区域经济联动的系统控制
    第一节 区域经济联动系统控制的客观要求
    第二节 区域经济联动系统控制的机制构建
第七章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一体推动
    第一节 海峡西岸经济区联动的形成发展
    第二节 海峡西岸经济区联动的测度分析
    第三节 海峡西岸经济区联动的路径选择
第八章 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台湾的合作互动
    第一节 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台湾联动的基础分析
    第二节 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台湾联动的现状评价
    第三节 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台湾联动的思路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经济发展的实际决定了金融的区域性特征十分明显
        1.1.2 区域经济的统筹发展需要金融的支持
        1.1.3 基于对区域金融中心重要性认识的深化,各主要城市纷纷掀起了构建金融中心的热潮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3.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区域金融中心发展的基本理论
    2.1 金融发展理论
        2.1.1 金融发展的内涵
        2.1.2 金融发展的具体内容
        2.1.3 金融发展的双重表现
    2.2 区域金融发展理论
        2.2.1 区域金融的概念及其特征
        2.2.2 区域金融发展的目标
        2.2.3 区域金融发展的时空规律
    2.3 区域金融中心理论
        2.3.1 金融中心的内涵
        2.3.2 区域金融中心的内涵
        2.3.3 区域金融中心的功能
第三章 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经验借鉴
    3.1 国际金融中心的一般分析
        3.1.1 国际金融中心概念界定
        3.1.2 国际金融中心的内涵
        3.1.3 国际金融中心的标志
    3.2 国际金融中心的实例分析
        3.2.1 伦敦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历程及启示
        3.2.2 纽约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历程及启示
        3.2.3 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历程及启示
        3.2.4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历程及启示
    3.3 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经验总结
        3.3.1 金融中心发展的模式
        3.3.2 金融中心发展的一般过程
        3.3.3 金融中心发展的基本条件
        3.3.4 金融中心发展的地理位置倾向
第四章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发展现状分析与道路设计
    4.1 区域金融中心发展的现状
        4.1.1 区域金融中心发展的城市竞争态势
        4.1.2 各城市竞相发展区域金融中心产生的问题
    4.2 各城市竞相发展区域金融中心的博弈分析
        4.2.1 区域金融中心之争难题的提出
        4.2.2 区域金融中心之争的博弈模型
        4.2.3 区域金融中心之争博弈模型的现实分析
        4.2.4 区域金融中心之争博弈模型的深层分析
        4.2.5 区域金融中心之争的解决对策
    4.3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发展的道路设计
        4.3.1 发展若干区域金融中心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4.3.2 区域金融中心发展的思路
        4.3.3 区域金融中心发展的模式选择
第五章 区域金融中心发展保障措施之一:实施区域金融政策
    5.1 区域金融政策的涵义
        5.1.1 区域金融政策的概念界定
        5.1.2 区域金融政策与区域经济政策的关系
        5.1.3 区域金融政策与一般金融政策的关系
    5.2 区域金融政策实施的目标
        5.2.1 总体目标
        5.2.2 具体目标
    5.3 区域金融政策实施的必要性
        5.3.1 实施区域金融政策,有助于改善金融政策执行效果
        5.3.2 实施区域金融政策,有助于提高宏观调控能力
        5.3.3 实施区域金融政策,有助于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5.3.4 实施区域金融政策,能够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5.4 区域金融政策体系的构造
        5.4.1 区域金融政策体系的构造思路
        5.4.2 区域金融结构政策
        5.4.3 区域货币政策
        5.4.4 区域金融监管政策
        5.4.5 其他区域金融政策
第六章 区域金融中心发展保障措施之二:控制区域金融风险
    6.1 区域金融风险的一般分析
        6.1.1 风险分析
        6.1.2 金融风险分析
        6.1.3 区域金融风险分析
    6.2 区域金融风险的成因剖析
        6.2.1 金融业自身的原因
        6.2.2 金融业之外的原因
    6.3 区域金融风险控制的对策选择
        6.3.1 建立区域金融风险预警系统
        6.3.2 完善区域金融机构内部风险控制体系
        6.3.3 提升区域金融监管机构对区域金融风险的监控水平
        6.3.4 强化区域内金融机构的行业自律
        6.3.5 改善控制区域金融风险的外部环境
第七章 区域金融中心发展保障措施之三: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
    7.1 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理论阐析
        7.1.1 金融问题的生态学视角分析
        7.1.2 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内涵
        7.1.3 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基本框架
    7.2 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价值
        7.2.1 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有利于区域金融中心发展
        7.2.2 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有利于区域金融发展
        7.2.3 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增长
        7.2.4 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有助于推进金融改革
    7.3 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对策
        7.3.1 建立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
        7.3.2 发挥金融机构在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中的主体作用
        7.3.3 促使企业积极参与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
        7.3.4 创造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良好法制氛围
        7.3.5 夯实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信用基础
        7.3.6 稳固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经济基础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西部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引言
一、加强西部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 加强西部地区农村文化建设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动力保证
    (二) 加强西部地区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西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需要
    (三) 加强西部地区农村文化建设是加速西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精神支撑
    (四) 加强西部地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提高西部地区农民素质,实现其自身价值的有效途径
    (五) 加强西部地区农村文化建设是维护西部农村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措施
二、西部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 思想道德建设—农村文化建设的灵魂
    (二) 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三) 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一农村文化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
    (四) 环境美化建设—农村文化建设的依托
    (五) 文化资源建设—农村文化建设的保障
三、西部地区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 滞后的原因分析
四、加强西部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思考
    (一) 加强西部地区农村文化建设中的政府引导
    (二) 着力打造西部农村村落社区文化建设
    (三) 鼓励和支持农民积极参与村落社区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后记

(10)基于产业集群的广东省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相关理论回顾
    1.4 研究框架及创新之处
第二章 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两者关系的构建
    2.1 产业集群对传统经济增长理论的挑战
    2.2 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机理分析
        2.2.1 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微观机理
        2.2.2 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机理
第三章 广东省经济发展实证分析——基于产业集群的视角
    3.1 广东省经济发展概况
        3.1.1 广东经济取得巨大发展
        3.1.2 广东省经济发展的特点
    3.2 产业集群对广东省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3.3 广东省经济发展正受到来自长江三角洲的挑战
    3.4 广东省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4.1 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专业镇在产业集群中比重最大
        3.4.2 自主创新能力偏弱
        3.4.3 集群中介服务机构发育不足
        3.4.4 产业集群的根植性较弱
        3.4.5 有利于产业集群的生态环境建设薄弱
        3.4.6 投融资体制不完善,风险投资体系尚未建成
第四章 对策与前瞻
    4.1 广东省加快产业集群发展、促进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4.1.1 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导向产业集群
        4.1.2 加速以传统产业为主导产业的产业集群的战略转型
        4.1.3 加强广东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
        4.1.4 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提升集群融资能力
        4.1.5 大力促进内生型产业集群的发展,强化外资主导型集群的根植性
        4.1.6 促进跨区域产业集群协调,提升广东省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
    4.2 前瞻
        4.2.1 广东应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
        4.2.2 大力发展重化工业产业集群
        4.2.3 汽车产业集群将大大促进广东省经济的发展
        4.2.4 “粤港澳”大城市群的形成必将为广东省的发展提供强大支持
注释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四、对创建西部三板市场的几点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研究 ——基于浙北荻港村的个案考察[D]. 沈费伟.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2]县域城市园林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山西孝义为例[D]. 魏向荣. 山西农业大学, 2017(01)
  • [3]区域协同治理视域中江苏省沿江文明城市带创建研究[D]. 张弘毅. 苏州大学, 2015(02)
  • [4]绿色技术创新的制度研究 ——基于生态文明的视角[D]. 杨发庭. 中共中央党校, 2014(11)
  • [5]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促进机制研究[D]. 邓文萍. 湖南师范大学, 2011(12)
  • [6]西安经济开发区道路系统绿地现状及改进研究[D]. 刘晓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12)
  • [7]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研究 ——以海峡西岸经济区为例[D]. 徐子青. 福建师范大学, 2010(07)
  • [8]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发展研究[D]. 李嘉晓.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06)
  • [9]西部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研究[D]. 李红. 西南大学, 2007(06)
  • [10]基于产业集群的广东省经济发展研究[D]. 任超锋. 暨南大学, 2006(06)

标签:;  ;  ;  ;  ;  

关于在西方建立三板市场的几点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