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内异位前列腺增生2例报告

膀胱内异位前列腺增生2例报告

一、膀胱内异位前列腺增生二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王立民[1](2020)在《经尿道柱状水囊前列腺扩开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研究观察经尿道柱状水囊前列腺扩开术(TUCBDP)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实际临床疗效,总结其手术并发症及术后性功能情况,为TUCBDP的实际临床应用推广提供相关理论支持。方法回顾性研究分析2016年8月至2019年8月于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泌尿外科住院行TUCBDP治疗的265例BPH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符合本研究纳入、排除筛查标准,住院相关检验、检查资料完整,明确BPH诊断。记录住院期间、围手术期相关情况。分别记录术前与术后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指数评分(QOL)、最大尿流率(Qmax)、膀胱残余尿量(RUV)指标并进行分析比较。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及性功能等情况并进行总结。结果1 26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24.67±7.60)min,手术出血量(26.50±21.43)m L,术后膀胱冲洗时间(20.40±3.22)h,术后留置尿管时间(6.11±1.50)d,术后住院时间(6.90±2.28)d。术后定期随访,术后1个月、12个月、24个月的IPSS评分、QOL评分、Qmax、RUV等各指标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其中45例存在性生活的术前与术后国际勃起功能障碍评分(IIEF-5)、阴茎勃起硬度评分(EHS)、射精功能评分(CIPE)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逆行射精发生率4.44%(2/45),总体性生活满意率为95.56%。3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20%(53/265),其中短暂性尿失禁10.56%(28/265),出血1.13%(3/265),尿路感染4.15%(11/265),尿道狭窄0.37%(1/265),急性尿潴留3.01%(8/265),上述并发症经过有效治疗均好转,无真性尿失禁发生。结论1 TUCBDP可明显改善BPH患者的下尿路梗阻症状,近期观察临床疗效显着,具有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的优点,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2 TUCBDP对性功能影响小,术后总体性生活满意率高。3 TUCBDP术后并发症少,手术总体安全性高。图5幅;表8个;参175篇。

曹博[2](2020)在《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通过对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行分析研究,以提高对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认识,探讨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诊治流程,为临床诊疗提供一定依据。研究方法拟通过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确诊为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首发症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验、影像学检查、诊断方法、病理和免疫组化、治疗及预后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入选患者12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5例,男女比例为1.4:1。发病年龄从15岁-57岁不等,患者多以血尿(75%)、下尿路症状(58.3%)和腹痛(33.3%)为首发症状就诊,入院初步诊断准确率较低。辅助检查(彩超、CT、磁共振、膀胱镜检等)往往提示肿瘤具有局部侵袭性,影像学常表现为恶性肿瘤,提示膀胱内实性占位,病灶可见于膀胱各壁,肿瘤大小不等、形态各异,容积从0.6cmx1.5cmx2.1cm~2.5cmx5.1cmx6.9m不等,10例为单一病灶,2例为多中心病灶。彩超和CT见瘤体内可有血流信号,低密度均匀或不均一,部分病灶侵犯膀胱深及层,边界模糊不清。CT增强扫描部分肿瘤表现出“快进慢出”现象,是与其他膀胱恶性肿瘤鉴别的一个征象。膀胱镜下肿物呈菜花状、团块状或息肉样,表面可见血管或溃疡,基底较宽,周围粘膜水肿。8例患者病理活检示:4例为膀胱梭形细胞肿瘤,2例确诊为IMTUB,1例为黏膜慢性炎症伴出血,1例提示膀胱上皮样肿瘤,倾向恶性。术前活检明确诊断率为仅为25%,这与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多样且交叉,部分瘤体隐藏于膀胱肌层有关。所有患者均行全麻下手术治疗:6例患者行经尿道膀胱肿物电切术,6例患者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患者症状在术后1周内消失,术后未出现明显手术并发症,均好转出院,平均住院9天(6~13天),在不考虑远期复发情况下,单次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在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恢复上要优于膀胱部分切除术患者。本病通过术后病理结合免疫组化确诊,术后病理标本示切缘阴性,肉眼观大体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分叶状,组织呈灰白、灰黄或灰红,切面灰白色,质地中等,未见明显坏死及钙化;镜下见梭形肿瘤细胞呈束状、编织状紧密或散在排列,背景中可见炎症细胞如浆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散在分布。免疫组化提示:免疫组化所示: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8例66.67%)、波形蛋白 Vimentin(+)(12 例 100%)、平滑肌抗体 SMA(+)(11 例 91.67%)、细胞角蛋白 CK(+)(8 例 80%),S-100(-)(12 例 100%)、CD117(-)(100%)。其中FISH检测ALK基因断裂具有较高特异性,有利于与膀胱恶性肿瘤快速鉴别。所有患者术后均复查彩超,彩超提示膀胱未见异常,8例患者术后行膀胱镜检查提示:膀胱内可见手术瘢痕,未见肿瘤复发。电话随访,3例患者诉术后偶有尿痛,尿频,下腹痛外;余患者未诉不适。手术治疗症状消失,效果满意。随访时间最短6月,最长88个月,所有患者未见复发及远处转移,无瘤生存。结论IMTUB是一种中间型并具恶性潜能的肿瘤,临床罕见,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往往倾向提示恶性病变,易误诊为膀胱恶性肿瘤。病理结合免疫组化是本病确诊的标准,首选手术治疗,TURBT及膀胱部分切治疗均有效,患者预后较好,但不排除远期复发及转移可能,术后仍建议定期复查。

翟天元[3](2020)在《膀胱腺癌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附53例报告)》文中提出研究目的膀胱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泌尿系及男性生殖系肿瘤,居中国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第7位,约占成人肿瘤的2%~3%,病理上包括常见的尿路上皮癌、腺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以及较少见的混合型癌、小细胞癌、肉瘤样癌、癌肉瘤、转移癌等。膀胱腺癌是一种少见的膀胱恶性肿瘤,恶性程度高,分期晚,预后差,约占膀胱恶性肿瘤的0.5%~2%。根据组织学来源,膀胱腺癌可分为原发性非脐尿管腺癌、脐尿管腺癌、转移性腺癌。膀胱腺癌临床罕见,其预后可能和性别、年龄、肿瘤位置、数量及大小、TNM分期、病理分级、是否复发转移、术后是否放、化疗等因素相关,检索国内外主要数据库,相关临床因素及预后的生存分析较少,我们通过单中心相对较大的样本进行生存分析,旨在探讨上述因素和预后之间的关系,为临床诊治提供一定参考价值。研究对象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病理确诊为膀胱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共53例,占同期收治膀胱肿瘤的1.6%(53/3287)。其中男性39例,女性14例,男女比例为2.79:1。年龄范围28~89岁,平均(54.85±14.30)岁。分析各项临床特征,包括性别,年龄,职业,临床表现,肿瘤位置,肿瘤数量,肿瘤大小,T分期,病理分级,病理类型,是否合并肾积水,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合并疾病,有无吸烟、饮酒史,既往有无膀胱良性病变,手术方式,术中是否输血,是否复发,是否为脐尿管腺癌,是否淋巴结转移,是否远处转移,术后是否放、化疗或灌注/热灌注等对生存时间及预后的影响。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研究终点为总生存期,生存分析数据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计算,并用Log-Rank法对生存率进行分析比较,再将P<0.1的指标用多因素COX模型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pT1 期肿瘤患者 15.1%(8/53),pT2 期 67.9%(36/53),pT3 期 11.3%(6/53),pT4期5.7%(3/53)。肿瘤最大径3~90mm,中位肿瘤最大径为35.00mm。总体随访率71.7%,53例的随访时间为8~75月,中位随访时间27.3(12.0,51.5)月,1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82.0%(44/53),61.6%(37/5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P=0.047)、年龄(P=0.032)、化疗(P=0.041)、淋巴结转移(P=0.010)、远处转移(P=0.023)、病理分级(P=0.034)、职业(P<0.001)是影响膀胱腺癌生存期的因素。COX多因素分析示性别(RR=4.17,P=0.026)、年龄(RR=6.00,P=0.015)、化疗(RR=10.30,P=0.005)、淋巴结转移(RR=9.15,P=0.032)是影响膀胱腺癌患者生存时间的独立因素。结论膀胱腺癌就诊时大多数已属局部晚期,临床上肿瘤分期以pT2~pT4期多见(45/53),这可能和预后较差有关。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RR=4.17,P=0.026)、年龄(RR=6.00,P=0.015)、化疗(RR=10.30,P=0.005)、淋巴结转移(RR=9.15,P=0.032)是影响膀胱腺癌患者生存时间的独立因素。

曹广劭[4](2018)在《超选择性前列腺动脉栓塞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是中老年男性的常见疾病之一,50岁以上发病率>50%,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升高,80岁以上发病率高达90%。目前治疗症状性BPH的方法有内科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微创治疗等,药物保守治疗主要包括肾上腺素能α受体阻滞剂及5α还原酶抑制剂,中药治疗对于缓解症状有一定疗效。外科切除或经尿道电(汽)切除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the prostate,TURP)是目前临床上治疗BPH的标准方案,但这些方法,包括微创的手段如射频、电化学治疗、微波消融等,均有一定的局限性,并发症较多,如尿失禁、尿潴留、血尿、性功能障碍等。因此,发展更微创、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一直是国内外BPH治疗临床工作者所关注的热点之一及努力方向。随着介入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前列腺动脉栓塞术(prostatic artery embolization,PAE)治疗症状性BPH已成为近年泌尿外科和介入医学共同关注的重要进展之一,通过栓塞两侧前列腺动脉造成增生前列腺组织缺血、萎缩,显着缓解患者的LUTS,具有较广的应用空间,其治疗意义类似于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或子宫腺肌症,但普遍存在样本量小、随访时间短、并发症及安全性分析报道较少的特点。目的通过评估超选择性前列腺动脉栓塞术治疗症状性BPH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为其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经验并规范其技术操作;探讨前列腺动脉解剖及与周围血管的联系,夯实前列腺动脉栓塞术的基础研究;改进及完善前列腺动脉栓塞技术,改善栓塞材料,以期提高技术成功率及临床有效率。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非对照研究,成功收集我科2014年12月至2017年2月确诊为中重度症状性BPH、内科保守治疗6个月无效、不接受或不能外科手术的18例患者,均采用超选择性前列腺动脉栓塞术治疗,栓塞材料采用Embosphere微球(40120μm、100300μm)及明胶海绵颗粒(350560μm)。技术成功率设定为至少成功栓塞一侧前列腺动脉,临床成功率定为症状改善及生活质量提高。栓塞前及栓塞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复查,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尿路通畅情况、术后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临床症状评定指标包括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nernational prostate symptom score,IPSS)、生活质量评分(quality of life,QoL)、剩余尿量(residual urine,RU)等。结果18例栓塞技术均获得成功,技术成功率为100%,双侧栓塞17例,单侧栓塞1例,因栓塞侧为优势动脉,栓塞面积>60%,仍可视为技术上的成功。手术时间75151min,平均(104.8±23.7)min,X线曝光时间3767min,平均(46.6±8.8)min。18例患者造影共显示前列腺动脉38支,最终完成37支较大PA栓塞,分别发自于膀胱下动脉(23支)、阴部内动脉(7支)、闭孔动脉(4支)、臀阴动脉干(3支)。18例患者均成功接受栓塞治疗,技术成功率达100%,其中16例721d拔除尿管后能够自行排尿,随访324个月仍保持排尿通畅,没有再次出现排尿困难、尿潴留情况,临床有效缓解率为88.9%(16/18)。2例患者术后拔除尿管后不能自行排尿,经延长留置尿管分别至术后4周、6周仍未能拔除尿管,最终1例接受膀胱造瘘术,1例再次留置尿管。本组研究中,术前各项指标如IPSS为29.56±3.01分,QoL为5.28±0.58分,RU为123.78±66.15ml/s,术后1个月上述各项指标分别为IPSS 10.22±9.48分,QoL 1.78±1.67分,RU48.56±72.45ml/s,术后3个月上述各项指标分别为IPSS 6.44±9.10分,QoL 0.89±1.68分,RU37.50±44.39ml/s,术后6个月上述各项指标分别为IPSS 5.06±8.11分,QoL 0.94±1.65分,RU28.50±46.70ml/s,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IPSS及QoL与术前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5),术后1个月、3个月的RU较前无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是1.000、0.103),术后6个月的RU较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28)。术后1例患者出现严重栓塞并发症,表现为泌尿系感染、大小便功能及性功能障碍;1例患者术后1周复查CT显示膀胱壁水肿、增厚,合并泌尿系感染,术后3周拔除尿管。结论结合文献及本组研究结果显示PAE治疗症状性BPH是一种创伤小、疗效好、安全性高、并发症少的新方法,证实熟悉盆腔血管解剖、改进手术技巧及栓塞材料可以提高PAE技术成功率及临床有效率,严格把握适应证、完善相关检查、规范操作可以提高PAE术安全性,但由于本研究是单中心研究,还需进行进一步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庄桂武,陈波特,吴实坚,杨槐[5](2015)在《膀胱内异位前列腺误诊为膀胱肿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文中认为目的:提高对膀胱内异位前列腺的病因及诊治的认识。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例膀胱内异位前列腺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本例患者因间歇无痛性全程肉眼血尿1年,加重伴排尿困难8天入院,术前诊断膀胱肿瘤,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符合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提示P63+,34βE12+,PSA+,P504s-。结论:膀胱内异位前列腺临床上十分罕见,易误诊为膀胱肿瘤,虽属于良性病变,但仍有发生癌变可能,临床上应排除是否恶变为前列腺癌可能,采取相应的鉴别诊断及治疗措施。

谢锦洁[6](2013)在《膀胱内后壁异位前列腺1例病例报告》文中认为膀胱内异位前列腺临床较为罕见,国内文献报道仅10余例。近年我院收治1例,报告如下:1病例报告黄某,男,46岁。自述于8年前开始出现尿频、尿急,反复发作,否认尿痛、排尿困难和肉眼血尿史。近2月前症又复发,伴右腰疼痛,否认畏寒、发热、腹疼痛、恶心、呕吐等病史。曾在当地医院B超检查提示:膀胱肿瘤,性质待定。为进一步进行诊治,于2009-02-13入院。入院检查:心、肺、腹部未见异常,双肾未触及,肾区未见隆起,无压痛及叩击痛,腰部、输尿

陈新[7](2004)在《膀胱内异位前列腺增生二例报告》文中认为

李伟,梁建波,玉海,蓝志相,丁志敏[8](2010)在《膀胱内异位前列腺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表明

周天贵,周承贵,黄迎庆,李丰,张维华[9](2008)在《35例膀胱肿瘤并前列腺增生症同期经尿道手术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前列腺增生症合并膀胱肿瘤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膀胱癌并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同期施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及经尿道前列腺电汽化术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均顺利康复,无明显合并症,术后复诊,其中6例出现肿瘤复发,复发部位不位于前列腺窝。结论只要注意术前、术中及术后处理,同期经尿道汽化电切膀胱癌和前列腺,并不增加前列腺窝种植的风险,并且可降低膀胱癌术后复发率,提高生活质量,安全有效。

郭永连,张小平,王志新,冯强,张大虎,陈怀波,丁智勇,石涛[10](2004)在《膀胱癌合并前列腺增生经尿道同期电切术30例分析》文中提出目的 探讨同期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加前列腺电切术治疗膀胱癌合并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30例膀胱癌并前列腺增生患者的手术方法。 18例同期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加前列腺电切术 (A组 ) ;12例单纯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B组 )。结果 随访 4~ 6 0个月 ,A组有 10例术后复发 ,异位复发 6例 (占 6 0 % ) ,无尿道、前列腺窝及膀胱造瘘口的转移或种植。B组 7例复发 ,异位复发 5例 (70 .1% ) ,3例随访期内因前列腺增生症再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结论 膀胱肿瘤合并前列腺增生患者同期行经尿道电切术 ,在切除肿瘤后应用Ellick吸除器吸尽切下膀胱内组织后再切除增生的前列腺组织 ,可以减少膀胱内肿瘤细胞种植机会 ,缩短住院时间 ,提高疗效

二、膀胱内异位前列腺增生二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膀胱内异位前列腺增生二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经尿道柱状水囊前列腺扩开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1 一般资料
        1.1.2 纳入标准
        1.1.3 排除标准
        1.1.4 主要手术设备及材料
        1.1.5 术前准备
        1.1.6 TUCBDP导管的选择标准
        1.1.7 手术方法
        1.1.8 观察指标及标准
        1.1.9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手术及术后住院情况
        1.2.2 术前、术后主要观察指标比较
        1.2.3 术前、术后性功能比较
        1.2.4 术后并发症情况
    1.3 讨论
    1.4 不足与展望
    1.5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治疗进展
    2.1 观察等待
    2.2 药物治疗
    2.3 外科手术治疗
        2.3.1 开放性前列腺摘除术
        2.3.2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
        2.3.3 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剜除术
        2.3.4 经尿道柱状水囊前列腺扩开术
        2.3.5 激光技术应用
        2.3.6 新兴微创手术
    2.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主要评分表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2)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分析
    1.1 前言
    1.2 研究资料与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方法
        1.2.3 随访
    1.3 结果
        1.3.1 基本资料
        1.3.2 常规检查
        1.3.3 影像学资料
        1.3.4 膀胱镜检
        1.3.5 诊治方案
        1.3.6 术后病理
        1.3.7 预后
    1.4 讨论
    1.5 结论
    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泌尿系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诊治概述
    2.1 前言
    2.2 泌尿系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流行病学及病因
    2.3 临床特征
        2.3.1 腹膜后IMT
        2.3.2 肾上腺IMT
        2.3.3 肾脏IMT
        2.3.4 膀胱及前列腺IMT
        2.3.5 精索IMT
    2.4 影像学检查
        2.4.1 彩超
        2.4.2 CT
        2.4.3 MRI
    2.5 病理学检查
    2.6 免疫组化
    2.7 泌尿系IMT的诊断
        2.7.1 常规诊断
        2.7.2 ALK基因诊断
        2.7.3 鉴别诊断
    2.8 治疗
        2.8.1 手术治疗
        2.8.2 放射治疗
        2.8.3 化学药物治疗
        2.8.4 抗炎治疗
        2.8.5 新进展-靶向治疗
    2.9 预后
    2.10 总结及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3)膀胱腺癌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附53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一览表
1 前言
2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膀胱腺癌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超选择性前列腺动脉栓塞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
致谢

(5)膀胱内异位前列腺误诊为膀胱肿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报告
2 讨论

(6)膀胱内后壁异位前列腺1例病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报告
2 讨论

(7)膀胱内异位前列腺增生二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报告
2 讨论

(8)膀胱内异位前列腺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结果
3 讨论

(10)膀胱癌合并前列腺增生经尿道同期电切术30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手术方法
2 结 果
3 讨 论

四、膀胱内异位前列腺增生二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经尿道柱状水囊前列腺扩开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临床疗效分析[D]. 王立民.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2]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分析[D]. 曹博. 郑州大学, 2020(02)
  • [3]膀胱腺癌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附53例报告)[D]. 翟天元. 郑州大学, 2020(02)
  • [4]超选择性前列腺动脉栓塞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临床分析[D]. 曹广劭. 郑州大学, 2018(11)
  • [5]膀胱内异位前列腺误诊为膀胱肿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 庄桂武,陈波特,吴实坚,杨槐.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15(05)
  • [6]膀胱内后壁异位前列腺1例病例报告[J]. 谢锦洁. 求医问药(下半月), 2013(04)
  • [7]膀胱内异位前列腺增生二例报告[J]. 陈新. 天津医药, 2004(01)
  • [8]膀胱内异位前列腺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 李伟,梁建波,玉海,蓝志相,丁志敏. 中华男科学杂志, 2010(01)
  • [9]35例膀胱肿瘤并前列腺增生症同期经尿道手术分析[J]. 周天贵,周承贵,黄迎庆,李丰,张维华. 华中医学杂志, 2008(04)
  • [10]膀胱癌合并前列腺增生经尿道同期电切术30例分析[J]. 郭永连,张小平,王志新,冯强,张大虎,陈怀波,丁智勇,石涛.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2004(02)

标签:;  ;  ;  ;  ;  

膀胱内异位前列腺增生2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