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E对培养肝细胞Ⅰ型胶原和Ⅲ型前胶原的影响

维生素E对培养肝细胞Ⅰ型胶原和Ⅲ型前胶原的影响

一、维生素E对培养肝细胞Ⅰ型胶原及Ⅲ型前胶原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张明发,沈雅琴[1](2019)在《氧化苦参碱抗慢性肝损伤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氧化苦参碱具有抗高脂饮食性、CCl4性、CCl4/酒精性、二甲基亚硝胺性、半乳糖胺性、免疫性慢性肝损伤作用。氧化苦参碱是通过抗氧化、抗炎作用,减轻肝脏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以及抑制成纤维细胞和肝星状细胞的活化以及细胞外基质生成,产生抗肝纤维化作用。氧化苦参碱还可通过促进胰岛素信号转导,改善胰岛素抵抗,抑制肝细胞吸收长链脂肪酸和脂肪酸合成并加速游离脂肪酸的β-氧化,产生抗脂肪肝作用。

倪瑶,吕文良,李娟梅,张婷婷[2](2017)在《粉防己碱防治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防己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并被列为下品。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防己具有祛风止痛、利水消肿的作用。临床发现,中药饮片粉防己中的有效成分粉防己碱对肝纤维化的治疗有着良好的疗效,主要从抑制肝星状细胞的活性、抑制储脂细胞增殖、调节细胞周期、抑制细胞外基质的合成、抑制胶原合成及减少脂质过氧化损伤等方面达到治疗的目的。本文通过对粉防己碱及其配伍用药等治疗肝纤维化的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开发研究提供借鉴。

张莎莎,吕文良,张旭,陈兰羽,杨广栋,徐晨光,李川,李娟梅[3](2012)在《肝纤维化的治疗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炎发展至肝硬化的必经病理过程,肝纤维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逆转,从而使"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这条慢性进展过程得以终止。重视肝纤维化的及早治疗,可以极为有效地救治慢性肝病患者,减少社会经济损失。本文将近十年来肝纤维化的治疗研究作以综述。

洪汝涛[4](2009)在《褪黑素对大鼠肝纤维化的保护作用及其对NF-κB活性的影响》文中提出背景/目的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共有的病理特征,其过程涉及到多细胞、多分子事件,最终导致胶原和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ECM).在狄氏间隙沉积,并能发展为不可逆性肝硬化。近年来的研究证实,肝纤维化在未进入肝硬化之前,尚有逆转可能。在此阶段,如果处理得当,肝硬化有可能避免。然而,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肝纤维化药物。因此,探讨肝纤维化的机理,开发有效和毒副作用小的治疗肝纤维化的新药是目前研究的重要方向。目前有证据提示,氧化应激在肝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褪黑素(N-acetyl-5-metyoxytryptamine, melatonin)是松果体分泌的一种激素,为强大的内源性抗氧化剂,能清除氧自由基和中间活性体。体内和体外实验显示,在由黄樟素、脂多糖(LPS)、四氯化碳(CCl4)、缺血再灌注、淀粉状蛋白质、电离辐射等诱导的氧化损伤中,褪黑素具有保护细胞、组织和器官的作用。另外,褪黑素还通过提高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这些潜在性的抗氧化剂的水平而间接发挥抗氧化作用。近年研究显示,褪黑素具有减少纤维母细胞增殖、抑制胶原合成作用。但褪黑素对肝纤维化的保护作用研究尚少。核转录因子кB(Nuclear factor-kappaB ,NF-кB)是由二聚体构成的转录因子家族,具有调控炎症、免疫、创伤愈合、细胞生存、细胞功能等作用。生理应激、氧化应激、暴露于某些化学品均可导致NF-кB激活,进而发挥其关键性的应激反应调节作用。NF-кB过度激活与许多疾病有关。近来NF-кB在肝脏疾病中的功能和调控受到关注,肝脏的损伤和纤维增生涉及到NF-кB的活化。NF-кB在肝纤维化中的确切作用尚不甚清楚,褪黑素对纤维化肝脏中NF-кB活性的影响及其后果未见系统研究。本课题在建立大鼠CCl4诱导的化学性肝纤维化模型基础上,探讨MEL对肝纤维化的抑制作用和可能机制。同时,探讨NF-кB在CCl4诱导的化学性肝纤维化中的作用,以及MEL是否通过抑制NF-кB活性而发挥抗纤维化作用。方法采用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 ,CCl4)制备SD大鼠化学性肝纤维化模型。所有大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normal control group,normal组,11只)、模型对照组(model control group, model组,20只)、CCl4+N-乙酰-L-半胱氨酸组(NAC组,为阳性药对照,20只)、CCl4+低剂量褪黑素组(MEL1组,20只)、CCl4+中剂量褪黑素组(MEL2组,20只)、CCl4+高剂量褪黑素组(MEL3组,20只)。将CCl4与精制花生油按2 :3比例配成40%CCl4油剂溶液,除正常对照组外,余按3ml/kg给大鼠皮下注射,每周两次,连续12周,正常对照组注射等容量花生油作为对照。自动物皮下注射CCl4之日起,开始给药, NAC 100 mg/kg, i.p.,每天1次;MEL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MEL 2.5 mg/kg、5 mg/kg、10 mg/kg,均为腹腔注射。12周实验结束后,所有动物予以麻醉,腹主动脉取血,取出肝脏并称湿重。HE染色和Van Gieson (VG)胶原纤维染色观察肝脏病理改变;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白蛋白(albumin, A)、球蛋白(globulin, G )水平;生化法测定肝脏羟脯氨酸(hydroxyproline ,Hyp)、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含量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glutathione peroxidase ,GPx);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层粘连蛋白(laminin,LN)、三型前胶原氨端肽(procollagenⅢN-terminal peptide,PⅢN P)含量;免疫组化法测定肝组织中NF-кB P50、NF-кB P65、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细胞间粘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的表达;RT-PCR法测定肝组织中Ⅰ型前胶原(procollagen typeⅠ)mRNA表达;电泳迁移率改变分析(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 ,EMSA)测定肝组织中NF-кB DNA结合活性;同时,用原位灌注加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正常SD大鼠肝脏星状细胞,以免疫组化法鉴定(用desmin抗体),在培养的肝星状细胞中加入脂多糖(LPS)进行刺激,用MTT法测定不同浓度的MEL对肝星状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1. MEL对大鼠化学性肝纤维化的保护作用通过12周皮下注射CCl4,成功建立了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病理分级显示:正常对照组和CCl4处理各组之间差异显着(P < 0.01),和模型组相比,MEL(10 mg/kg)组肝纤维化程度较轻,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表明MEL(10 mg/kg)有抑制肝纤维化作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Cl4处理各组血清ALT、AST水平显着升高(P < 0.01),与模型组比较,MEL(5, 10 mg/kg)能显着降低升高的的ALT、AST水平(P < 0.05,P < 0.01),NAC也能显着降低升高的ALT、AST水平(P < 0.05),其作用强度和MEL相近。同样,与模型组比较,MEL(10 mg/kg)能降低肝脏Hyp含量和LN、HA水平,表明MEL对纤维化标志物的改善。另外,MEL对氧化应激指标也有明显影响,和模型组比较,MEL(5, 10 mg/kg)能显着降低肝匀浆MDA含量(P < 0.05),升高GPx活性(P < 0.05,P < 0.01),NAC也有同样作用,其作用强度和MEL(10 mg/kg)相近。2. MEL对LPS介导的肝星状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原位灌注和密度梯度离心法成功分离并纯化大鼠肝星状细胞,刚分离的星状细胞纯化至70-80%,存活率在90 %以上,纯化的星状细胞得率2×107/肝。传第一代的细胞,S-P法作免疫细胞化学鉴定,Desmin表达阳性细胞为90%以上。与对照组(无LPS刺激)相比,培养的肝星状细胞经LPS(10ng/ml)刺激后,增殖明显加快,与LPS组相比, MEL(0.1mmol/L)能显着抑制由LPS刺激的肝星状细胞增殖。3. MEL对纤维化大鼠肝组织I型前胶原mRNA表达的影响正常对照组大鼠肝组织I型前胶原mRNA表达较少,和CCl4处理各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P<0.01)。和模型组相比,MEL(10 mg/kg)组、NAC组表达明显减少(P<0.05),MEL(2.5 mg/kg, 5 mg/kg)表达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这些结果表明MEL有抑制肝脏纤维化大鼠I型前胶原mRNA表达作用。4. NF-кB在CCl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中的作用以及MEL对NF-кB信号通路的影响NF-кB P65、NF-кB P50在正常对照组大鼠肝组织中仅有微量表达,表现为细胞浆中淡黄色颗粒,较之正常对照组,CCl4处理各组表达明显增强,表现为棕黄色和/或棕褐色颗粒,且细胞浆和细胞核中均有表达,和模型组相比,MEL(5, 10 mg/kg)、NAC均能显着降低NF-кB P65、NF-кB P50的表达。进一步, NF-кB DNA结合活性被测定,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NF-кB结合活性较弱,模型组NF-кB结合活性较其它各组明显增强,和模型组相比,MEL能明显抑制NF-кB的结合活性。TNF-α、ICAM-1在正常对照组大鼠肝组织中仅很微量表达,表现为细胞浆中淡黄色颗粒,较之正常对照组,CCl4处理各组表达明显增强,表现为棕黄色和/或棕褐色颗粒,以血管周围,汇管区炎性细胞较多的区域最为明显,其表达强度弱于NF-кB P65、NF-кB P50,和模型组相比,MEL(10 mg/kg)、NAC均能显着降低TNF-α、ICAM-1的表达。结论1.连续12周CCl4皮下注射成功复制出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该模型具有典型肝纤维化病理表现,同时符合有关血液、肝组织生化检查改变,适合药物防治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2.MEL具有保护肝细胞、抑制肝纤维化作用,这种作用考虑与其抗氧化有关。3.NF-кB与肝纤维化关系密切,其表达和DNA结合活性与肝纤维化程度一致,在肝纤维化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4.MEL保护肝细胞、抑制肝纤维化作用可能部分地与其抑制NF-кB活化,下调NF-кB信号通路有关。以上结果将为开发MEL作为防治肝纤维化药物提供实验基础。

梁健,邓鑫,吴发胜[5](2009)在《牛磺酸抗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

江远[6](2009)在《铁沉积于HSC细胞与肝纤维化相关性研究及复方肝毒清的干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一、目的铁沉积与肝纤维化的关系密切,其在肝纤维化的发生、持续及进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以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中心环节一肝星状细胞(HSC)活化为切入点,通过建立铁沉积HSC细胞模型,研究铁沉积于HSC细胞对HSC细胞α-SMA蛋白表达和Ⅰ型胶原、TGF-β1 mRNA的表达以及对HSC细胞凋亡的影响,开展铁沉积于HSC细胞对肝纤维化的影响及复方肝毒清干预作用的研究。用二甲基亚硝胺(DMN)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以大鼠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及肝组织肝铁浓度作为大鼠铁负载的评价指标,并通过普鲁士蓝和α-SMA双染色,对HSC细胞铁沉积进行定位,明确HSC细胞铁沉积与肝纤维化之间的联系;进一步通过研究HSC细胞活化相关因子TGFβ1 mRNA的表达,初步明确铁沉积于HSC细胞在大鼠肝纤维化中的作用。从组织病理学、细胞学及分子水平开展铁沉积于HSC细胞与肝纤维化的相关性研究,试图阐明铁沉积于HSC细胞促进肝纤维化的发病机理。体内外分别以中药汤剂复方肝毒清对铁沉积HSC细胞模型和DMN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模型进行干预,试图阐明以扶正利湿解毒为治疗原则的复方肝毒清对铁沉积于HSC细胞促进肝纤维化的影响。二、方法(一)细胞实验:铁沉积于HSC细胞对肝纤维化的影响及复方肝毒清的干预作用1.建立铁沉积HSC细胞模型以HSC-T6细胞为模式细胞系,培养于6孔板,每孔中均置入1.8cm之正方形盖玻片(无菌处理),将细胞分为铁沉积模型组、铁沉积模型+去铁铵组、正常对照组共3组,每组重复2孔。根据细胞毒性实验,选择25μM的柠檬酸铁胺(FAC)作为实验浓度。待细胞贴壁长满后铁沉积模型组中加入FAC;铁沉积模型+去铁铵组中分别按照摩尔数1:1加入FAC和去铁铵;正常对照组为正常培养的HSC-T6细胞。继续培养24 h后行普鲁士蓝染色。2.铁沉积于HSC细胞对其活化和转归的影响及去铁铵的干预作用HSC-T6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铁沉积模型组、50μM去铁铵组、25μM去铁铵组。正常对照组为正常培养的HSC-T6细胞,铁沉积模型组为经25μM FAC处理并证实铁沉积的HSC-T6细胞,50μM去铁铵组、25μM去铁铵组为分别经50μM和25μM去铁铵处理的HSC-T6细胞。继续培养24 h后,免疫组化检测α-SMA的表达;定量PCR法检测细胞Ⅰ型胶原、TGF-β1 mRNA的表达;TUNEL法检测HSC-T6细胞的凋亡;电镜观察HSC-T6细胞超微结构。3.复方肝毒清对铁沉积诱导HSC细胞活化和转归的干预作用HSC-T6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铁沉积模型组、铁沉积模型+中药组。正常对照组为正常培养的HSC-T6细胞,铁沉积模型组为经25μM FAC处理并证实铁沉积的HSC-T6细胞,铁沉积模型+中药组为复方肝毒清(按细胞毒性实验确定的最大无毒浓度)处理的铁沉积模型组HSC-T6细胞。温育24小时后,免疫组化检测α-SMA的表达;定量PCR法检测HSC-T6细胞TGF-β1 mRNA的表达;TUNEL法检测HSC-T6细胞的凋亡;电镜观察HSC-T6细胞超微结构。(二)动物实验:铁沉积于HSC细胞在DMN诱导大鼠肝纤维化中的作用及复方肝毒清的干预机理75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12只)、模型组(15只)、模型+去铁铵组(12只)、模型+秋水仙碱组(12只)、模型+中药复方肝毒清大剂量组(12只)、模型+中药复方肝毒清小剂量组(12只)共6组。铁沉积大鼠肝纤维化模型造模方法为:用生理盐水配制1:100(V/V)的二甲基亚硝胺(DMN)稀释溶液,每周前3天对大鼠进行腹腔注射,剂量为10μL DMN/kg体重,共4周,空白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从造模第2周开始,模型+秋水仙碱组按照秋水仙碱0.1mg/kg体重灌胃,1次/日×3周;模型+中药复方大、小剂量组分别以20g/kg、5g/kg体重灌胃,1次/日×3周。模型组及空白对照组均灌胃生理盐水10ml/kg,1次/日×3周。从造模第3周开始,模型+去铁铵组以去铁铵100mg/kg腹腔注射,3次/周×2周。从开始造模到试验结束观察记录动物死亡情况。实验结束时摘眼球取血收集血清,并取左前叶肝脏,部分置于Bouin’s固定液中固定,另取50mg左右肝组织洗净后置于Trizol中并冻存于—70℃待检,剩余部分—70℃冷冻保存。取肝组织左叶分别行HE染色、Masson染色、普鲁士蓝染色、普鲁士蓝和α-SMA双染色作组织病理学观察;电镜观察肝组织超微结构;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大鼠肝组织肝铁浓度;采用AU400型奥林巴斯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肝功能、血清铁和血脂;定量PCR法检测TGF-β1 mRNA的表达。三、结果(一)细胞实验:铁沉积于HSC细胞对肝纤维化的影响及复方肝毒清的干预作用1.建立铁沉积HSC细胞模型经普鲁士蓝染色后,镜下HSC细胞核呈红色,铁沉积模型组细胞可见蓝色铁颗粒沉积于细胞质中,铁沉积模型+去铁铵组细胞质中亦见不同程度蓝色铁颗粒沉积,但较铁沉积模型组明显减少。正常对照组细胞未见铁颗粒沉积。2.铁沉积于HSC细胞对其活化和转归的影响及去铁铵的干预作用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镜下可见正常对照组HSC细胞明显活化,α-SMA大量表达。铁沉积模型组HSC细胞α-SMA亦大量表达。而去铁铵组HSC细胞α-SMA表达较正常对照组和铁沉积模型组明显减少,说明细胞活化受到不同程度抑制。HSC细胞Ⅰ型胶原、TGF-β1 mRNA表达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铁沉积模型组Ⅰ型胶原mRNA表达显着增强(P<0.01),而TGF-β1 mRNA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50μM去铁铵和25μM去铁铵均能下调Ⅰ型胶原、TGF-β1 mRNA的表达(P<0.01),且50μM去铁铵组优于25μM去铁铵组(P<0.01)。提示去铁治疗能在转录水平抑制Ⅰ型胶原和TGF-β1的分泌。HSC细胞凋亡的病理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铁沉积模型组HSC细胞未见或仅见有较少细胞发生凋亡。而去铁铵组HSC细胞则见明显细胞凋亡,凋亡细胞的细胞核呈棕褐色,并可见凋亡小体。电镜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HSC细胞内细胞器结构如线粒体、粗面内质网形态正常。铁沉积模型组出现大批双核细胞,细胞质中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明显减少。去铁铵组HSC细胞发生凋亡,其特点是凋亡细胞形态变小,核染色体堆积,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明显减少,代之以大量空泡。3.复方肝毒清对铁沉积诱导HSC细胞活化和转归的干预作用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铁沉积模型+中药组HSC细胞α-SMA表达较正常对照组和铁沉积模型组明显减少,说明细胞活化受到不同程度抑制。HSC细胞TGF-β1 mRNA表达结果显示,铁沉积模型+中药组TGF-β1 mRNA的表达不同程度下调(P<0.05),提示中药复方能在转录水平抑制TGF-β1的分泌。HSC细胞凋亡的病理结果显示,铁沉积模型+中药组HSC细胞可见明显细胞凋亡,凋亡细胞的细胞核呈棕褐色,并可见凋亡小体。电镜结果显示,铁沉积模型+中药组HSC细胞发生凋亡,其特点是凋亡细胞形态变小,核染色体堆积,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明显减少,代之以大量空泡。(二)动物实验:铁沉积于HSC细胞在DMN诱导大鼠肝纤维化中的作用及复方肝毒清的干预机理1.DMN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的变化:对大鼠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的检测发现,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血清铁蛋白明显增加(P<0.05),模型+去铁铵组血清铁蛋白有所减少,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模型组比较,模型+去铁铵组血清铁蛋白明显减少,有统计学意义(P<0.01)。就转铁蛋白而言,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血清转铁蛋白明显减少(P<0.01),模型+去铁铵组血清铁蛋白虽有所减少,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模型+去铁铵组血清转铁蛋白明显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表明,在铁沉积大鼠模型中,铁含量增加伴随着血清转铁蛋白水平减少。2.DMN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肝铁浓度的变化:对大鼠肝组织肝铁浓度的检测发现,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和模型+去铁铵组肝铁浓度明显增加(P<0.01或P<0.05),而与模型组比较,模型+去铁铵组肝铁浓度明显减少(P<0.05)。3.DMN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中铁沉积于HSC细胞的组织病理学观察:普鲁士蓝染色结果显示,在模型组,深蓝色铁颗粒主要沿小叶间隔分布,且大部分铁沉积在细胞外;模型+去铁铵组铁颗粒分布较模型组有所减少;正常组肝细胞排列整齐,无铁负载。普鲁士蓝和α-SMA双染色结果显示,与深蓝色铁颗粒分布一致,在坏死区周围,可见大量α-SMA表达阳性的HSC细胞,并且铁颗粒沉积于HSC细胞中。4.去铁治疗和中药复方对DMN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肝功能、血清铁和血脂的影响:大鼠肝功能、血清铁和血脂的检测结果发现,模型组ALT明显升高(P<0.01),同时ALB、G水平显着降低(P<0.01)。去铁铵、秋水仙碱、中药大小剂量均能降低ALT水平,其中,去铁铵、中药大小剂量组优于秋水仙碱组(P<0.01或P<0.05)。就降低AST水平而言,去铁铵和中药小剂量组无显着差异(P>0.05),但均优于秋水仙碱组(P<0.01或P<0.05)。对于提升ALB水平,中药大剂量组优于去铁铵、秋水仙碱和中药小剂量组(P<0.01或P<0.05)。对于G而言,去铁铵、秋水仙碱、中药小剂量均能降低G水平(P<0.01或P<0.05)。另外,去铁铵能显着降低血清铁和TG水平(P<0.01或P<0.05),而秋水仙碱和中药大小剂组均不能降低血清铁、TG和CHOL(P>0.05)。5.去铁治疗和中药复方对DMN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病理学的影响:HE染色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肝脏肝板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呈条索状,向四周放射样排列,板间有不规则肝窦,分布规律,无胶原纤维存在。模型组肝细胞变性坏死,肝小叶结构破坏,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假小叶形成。在纤维化组织周围可见出血性坏死,并可见棕褐色颗粒样物质(铁)沉积在肝组织中。模型+去铁铵组、模型+秋水仙碱组、模型+中药大剂量组、模型+中药小剂量组肝细胞变性坏死有所减轻,纤维结缔组织、假小叶形成均不同程度减少。Masson染色结果显示,正常组仅在汇管区和中央静脉壁见少量胶原纤维。模型组大鼠肝组织胶原增生明显,大量较厚的纤维间隔,向肝小叶内伸展,分割包绕肝组织,形成假小叶。模型+去铁铵组、模型+秋水仙碱组、模型+中药大剂量组、模型+中药小剂量组大鼠纤维组织增生程度明显减轻,纤维间隔变窄,着色浅,假小叶较少。电镜下观察,正常对照组大鼠肝细胞呈多面体,肝细胞内细胞器结构如线粒体、粗面内质网形态正常,肝细胞核为圆形或椭圆形,双层膜完整,核孔清楚。铁沉积模型组肝细胞内可见大量脂滴,Disse腔充满大量红细胞,其它肝细胞结构变化包括线粒体空泡化,内质网扩张,呈大囊泡。模型+去铁铵组肝细胞可见脂滴与红细胞明显减少,核染色体堆积,细胞形态变小,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明显减少。模型+秋水仙碱组、模型+中药大剂量组、模型+中药小剂量组脂肪变性和出血较铁沉积模型组不同程度减轻。6.去铁治疗和中药复方对DMN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胶原的影响:对铁沉积大鼠肝组织胶原的Ridit分析显示,6组总体平均Ridit值不等或不全相等(χ2=44.2236,v=5,P<0.01)。进一步进行多样本两两比较的秩和检验(采用Nemenyi法),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模型+秋水仙碱组、模型+中药小剂量组胶原沉积显着增强(P<0.05);但与模型组比较,模型+去铁铵组、模型+中药小剂量组胶原沉积明显减少(P<0.05);与模型+去铁铵组比较,模型+秋水仙碱组、模型+中药大剂量组、模型+中药小剂量组胶原沉积无显着差异(P>0.05)。7.去铁治疗和中药复方对DMN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TGF-β1 mRNA表达的影响:大鼠肝组织TGF-β1 mRNA的表达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及其它各处理组TGF-β1 mRNA表达显着增强(P<0.01);但与模型组比较,模型+去铁铵组、模型+秋水仙碱组、模型+中药小剂量组、模型+中药大剂量组TGF-β1mRNA表达明显下降(P<0.01);对于下调TGF-β1 mRNA的表达,去铁铵、中药大、小剂量明显优于秋水仙碱(P<0.01);其中,模型+中药大剂量组与模型+中药小剂量组相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四、结论1.细胞实验:外源性铁能够沉积于HSC细胞,诱导HSC细胞活化并促进肝纤维化的持续进展。去铁铵能使HSC细胞活化受到不同程度抑制,甚至诱导其转为静止或发生细胞凋亡。复方肝毒清能在体外发挥抗肝纤维化作用,其机理与其通过抑制TGFβ1的分泌,抑制HSC细胞活化;诱导HSC细胞转为静止或发生细胞凋亡有关。2.动物实验:在DMN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中,伴随着胶原的沉积和肝细胞变性坏死,铁不仅沉积于肝组织,而且铁沉积于HSC细胞;用去铁铵治疗后,肝组织铁沉积明显减少,肝组织胶原染色程度和肝细胞变性坏死明显减轻,TGF-β1 mRNA表达下调,提示肝组织铁沉积是DMN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形成的促进因素之一,其机制与铁沉积于HSC细胞并促进HSC细胞活化有关。复方肝毒清能保护肝细胞,改善肝功能;在转录水平抑制TGFβ1的分泌,抑制HSC细胞活化;抑制胶原纤维的增生,从而起到抗肝纤维化作用。

林家禾[7](2009)在《白藜芦醇对大鼠肝纤维化的防治及相关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HF)是多种慢性肝病发展的共同病理基础,是肝脏纤维组织的过度沉积,其中心环节是静止期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的活化和向肌成纤维样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转化,导致大量细胞外基质的合成,另一方而细胞外基质的降解减少导致其合成与降解的不平衡促进了肝纤维化形成。近年来的研究认为,氧化应激及活性氧在HSC活化和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清除氧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成为抗肝纤维化的一个重要靶点。在我国,肝纤维化、肝硬化大多数与病毒性肝炎有关,往往是由于慢性病毒性肝炎迁延变化而成的,针对慢性肝炎肝纤维化的病理特征,本文拟在以前工作的基础上,采用猪血清诱导的肝纤维化模型,从病理观察、血清生化指标等进一步阐明白藜芦醇抗肝纤维化的有效性;并拟采体外培养表型活化的肝星状细胞HSC-T6建立细胞模型,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Real Time-PCR技术)、从细胞凋亡、H2O2诱导HSC脂质过氧化等方面对白藜芦醇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理进行研究,为白藜芦醇的进一步推广与开发应用提供实验依据。1.通过对猪血清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模型,观察白藜芦醇大鼠肝组织形态学的影响及肝组织HA、LN、C-Ⅳ、PⅢNP及HyP的影响。结果显示:(1)白藜芦醇高剂量组和中剂量组明显改善,汇管区纤维结缔组织显着减少;而模型组大鼠肝组织小叶内、小叶间有炎性细胞浸润;汇管区因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而扩大明显。白藜芦醇可显着改善大鼠肝纤维化,预防组和治疗组中白藜芦醇干预的大鼠肝纤维化分级程度与各自模型组相比明显减轻护(P<0.01)。(2)白藜芦醇30mg/kg、15mg/kg腹腔注射可显着降低大鼠血清ALT、AST、ALP水平,提高A/G比值(P<0.01)。(3)白藜芦醇30gm/kg、15mg/kg腹腔注射可显着降低肝纤维化大鼠血清HA、LN、PⅢNP、C-Ⅳ水平(P<0.01)。(4)与模型组相比,在大鼠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和肝纤维化形成后灌胃给药白藜芦醇30mg/kg、15mg/kg、7.5mg/kg可下调TGF-β1、TIMP-1表达(P<0.01)。2.通过对猪血清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模型,制备大鼠肝脏组织匀浆,分别检测过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羟脯氨酸(Hyp)的含量。猪血清诱导的肝纤维化模型大鼠肝组织脂质过氧化指标MDA含量升高,SOD含量下降(与正常组比较P<0.01),白藜芦醇大剂量和中剂量均能够降低MDA含量,升高SOD含量(与模型组比较P<0.05,P<0.01);模型组大鼠肝组织Hyp含量明显升高(与正常组比较P<0.01),白藜芦醇大剂量组和中剂量组能够明显降低Hyp含量(与模型组比较P<0.01,P<0.05)。3.观察大鼠Fas/FasL、TNF-α凋亡基因mRNA的表达与白藜芦醇的干预作用。结果显示:白藜芦醇可明显上调大鼠肝组织及体外培养HSC Fas/FasL基因mRNA的表达,体内体外实验中其上调作用均优于阳性对照药。认为白藜芦醇通过调节Fas/FasL系统诱导活化的HSC凋亡,从而逆转肝纤维化。4.观察白藜芦醇对肝星状细胞(HSC-T6)抑制增殖及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mRNA(TIMP-1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白藜芦醇高、中、低剂量组抗肝纤维化效果和作用。体外培养HSC-T6,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白藜芦醇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和小剂量组。加药后用MTT法检测各组HSC-T6增殖变化,且采用RT-PCR方法测定各组HSC-T6的TIMP-1mRNA的表达。结果显示:白藜芦醇各组药对HSC-T6的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作用效果较稳定。TIMP-1mRNA表达对照组明显TIMP-1mRNA/GAPDH(0.936±0.01,P<0.01)高于30mg组(0.646±0.007,P<0.01)、15mg(0.765±0.02,P<0.01)、7.5mg(0.718±0.04,P<0.01)组。正常对照组、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相比,各药物组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证实了白藜芦醇可通过抑制TIMP-Ⅰ的这一作用来发挥其抗肝纤维化作用,并且作用较明显。5.采用Ⅳ型胶原酶灌流法分离大鼠肝细胞进行原代培养,用H2O2体外诱导肝细胞损伤,MTT法检测细胞存活和增殖活性。实验表明,H2O2损伤导致肝酶变化,如反映肝细胞损伤的AST,ALT均明显升高。在H2O2损伤的肝细胞中加入白藜芦醇后,随白藜芦醇剂量加大,细胞培养上清中的肝酶活性进行性降低,提示白藜芦醇能减轻肝细胞损伤,减少ALT与AST的释放(P<0.01)。在H2O2损伤的肝细胞中加入白藜芦醇后,白藜芦醇能明显降低肝细胞内的MDA含量,同时也可提高GSH的含量,提示白藜芦醇能有效对抗H2O2引起脂质过氧化作用,减少脂质过氧化物的形成。提示白藜芦醇对H2O2诱导肝细胞损伤有直接保护作用。6.用H2O2诱导HSC脂质过氧化,白藜芦醇(0.125~1mg·m-1)可明显降低培养上清液中MDA含量和Ⅰ型胶原水平,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HSC增殖明显升高;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白藜芦醇各剂量组不同程度降低HSC的增殖,呈明显剂量效应关系(P<0.01)。模型组MDA水平明显升高,而SOD活力显着降低。给予白藜芦醇后,MDA水平明显降低,SOD活力明显升高,且呈明显剂量效应关系(P<0.01)。提示白藜芦醇对HSC的增殖及Ⅰ型胶原的介成具有抑制作用,该作用可能与其抗氧化作用有关。本文利用猪血清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模型,从血清肝纤指标、肝脏HyP含量及肝脏组织形态改变对白藜芦醇治疗实验性肝纤维化的作用进行了评价,证实白藜芦醇对猪血清诱导的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具有明显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拮抗细胞因子TGF-β1、抑制TIMP-1表达增高,从而促进胶原降解;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并促进活化的肝星状细胞凋亡相关。体外实验以HSC-T6细胞作为模型,用MTT法检测了白藜芦醇对HSC-T6增殖的影响,进一步证实白藜芦醇具有抑制HSC增殖和活化的作用。从体内、体外探讨了白藜芦醇对HSC凋亡的诱导作用及其凋亡的途径,表明白藜芦醇可通过Fas/FasL系统介导的HSC凋亡发挥治疗肝纤维化的作用。体外实验以HSC--T6细胞作为研究平台,探讨白藜芦醇对H2O2诱导HSC脂质过氧化,证实白藜芦醇可能通过抑制脂质过氧化从而抑制HSC的活化、增殖和细胞外基质(ECM)的生成,起到抗肝纤维化的作用。

邹芷均[8](2007)在《调肝理脾方改善酒精性肝纤维化的临床试验与离体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饮酒人群的不断增多,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的发病率也日渐增高。酒精性肝纤维化(Alcohol Liver Fibrosis,ALF)是酒精性肝病的一个重要阶段,是轻症酒精性肝病、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向酒精性肝硬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具有可逆性,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酒精性肝纤维化是以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为主的细胞激活增殖,肝脏的几种致纤维化效应细胞通过自/旁分泌致病/抗病因子和炎性介质相互作用,使细胞外基质各成分合成明显增多,降解相对减少的动态可逆病理过程。中医药在防治酒精性肝病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和显着的疗效。本课题以ALF肝郁脾虚、痰瘀互阻证为研究对象,对调肝理脾方从临床疗效上进行进一步的研究;离体实验上创造性地运用细胞原液加上清的方法对ALF的三种细胞间的相互作用进行探索并从这方面阐明调肝理脾方的作用机制。文献综述:主要系统地论述了中医药对ALD / ALF从古到今的病因病机及诊疗方法;总结了现代医学对ALD / ALF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成果;以及对导师田德禄教授防治ALD / ALF的学术思想进行了继承和阐述。临床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多中心方法,对共73例ALF患者应用调肝理脾方、以复方鳖甲软肝片作中药阳性对照组方法治疗1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纤维化血清指标、肝功生化检查等的变化情况,根据疗效判定标准进行了疗效评价,深化对调肝理脾方的临床研究。结果:病例共纳入73例,其中试验组37例,对照组36例。临床疗效显示:治疗1月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6.5%和72.2%,有显着性差异(P<0.05)。改善胁痛、乏力、纳呆等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对舌象、脉象的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腹泻的改善,对照组略优于治疗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肢麻与健忘均无明显差异两组治疗前后AST、GGT等均有明显改善,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两组间无显着性差异。两组治疗前后白球比均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肝纤四项中,两组的LN治疗前后均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PIIINP、CGIV、HA治疗前后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两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调肝理脾方和复方鳖甲软肝片对ALF肝郁脾虚、血瘀痰阻证的症状、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均有改善作用,但侧重点不同。从短期疗效观察调肝理脾方略优于复方鳖甲软肝片。实验研究:方法:一、以乙醛刺激培养HSC,分别加上枯否细胞(Kupffer Cell,KC)与肝细胞上清液,及共同上清液,观察中药血清对KC与肝细胞上清液培养环境下HSC增殖的影响;二、肝细胞分别加上HSC与KC上清液,检测中药血清对肝功能的影响;三、肝细胞加KC上清液,KC加肝细胞上清液,测定中药血清对NO的影响。结果:1、建立了酒精性肝纤维化多细胞环境的模型。2、KC上清有促进HSC增殖的作用;肝细胞上清对HSC增殖的影响不大;肝细胞、KC共培养上清有促进HSC增殖的作用。3、KC上清有降低肝细胞TP含量的作用, HSC上清对肝细胞TP含量无明显影响;KC、HSC上清均对肝细胞AST值无明显影响。4、KC上清与肝细胞上清均能明显升高NO含量;5、中药血清对模拟的酒精性肝纤维化的细胞中,有抑制HSC增殖,升高肝细胞TP含量,降低肝细胞AST值,减少NO形成。调肝理脾方的作用略强于复方鳖甲软肝片。结论:建立ALF多细胞致肝纤维化环境的模型,不同的细胞上清液中因子可影响相互对方的功能,提示调肝理脾方对多细胞的影响,可能是同时间接影响细胞因子而完成,从而减慢肝纤维化的进程。

牛丽文[9](2007)在《瘦素在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小鼠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实验模型的构建目的:构建稳定的、类似人类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自然病程的小鼠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模型,观察小鼠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形成的动态过程,为探讨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发病机制和干预性实验用药时机的选择及疗效观察提供实验依据。方法:血吸虫尾蚴敷贴法感染小鼠,模型组分别于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后2 wk、4 wk、6 wk、8 wk、12 wk、16 wk、20 wk、24 wk,采用常规HE染色及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查对肝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常规Van Gieson染色观察感染不同时期肝脏胶原分布部位和含量以及肝纤维化程度的动态变化。结果:HE和VG染色显示小鼠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模型建立成功,病理证实小鼠日本血吸虫感染成功率100%,完成实验的动物肝纤维化成功率100%。日本血吸虫感染后第6 wk,急性虫卵肉芽肿形成,第8 wk时肉芽肿达到高峰,电镜下,肉芽肿周围的肝细胞内有脂滴形成,发生变性、坏死。之后大部分被吸收而变为具有增殖活性的假结核性虫卵肉芽肿,体积逐渐减小,至感染后第20~24 wk,呈现血吸虫病特有的干线型肝纤维化。日本血吸虫感染第8 wk后,在肝脏虫卵肉肿内及周围可见少量胶原纤维分布;随后,肝脏组织胶原含量和肝纤维化程度随病程发展呈进行性增多或加重。结论: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的小鼠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模型成功再现了人类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发病的自然进程,为进一步探讨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发病机制和抗肝纤维化治疗奠定了实验基础。第二部分瘦素受体在小鼠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组织中的动态表达及作用的实验研究目的:观察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不同时期肝脏瘦素长受体(OB-Rb)mRNA和蛋白动态表达,探讨瘦素及其受体在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日本血吸虫尾蚴皮肤敷贴法感染小鼠构建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模型,于感染后不同时间取肝脏标本。HE和VG染色对肝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免疫组织化学SP法动态观察OB-Rb及肝星状细胞(HSC)标记物α-平滑肌动蛋白(α-SMA)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OB-Rb mRNA动态表达。结果:α-SMA和OB-Rb蛋白阳性表达随病程进展进行性增加,二者共表达于胶原纤维沉积处;模型组OB-Rb mRNA在感染4 wk开始表达,随病程进展逐渐增高,持续至24 wk。相关分析表明,α-SMA蛋白表达与胶原含量(r=0.956, P<0.01)及肝纤维化程度(r=0.804, P<0.01)均呈正相关;OB-Rb蛋白和mRNA表达与胶原含量(r=0.965, P<0.01;r=0.945, P<0.01)及肝纤维化程度(r=0.823, P<0.01; r=0.880, P<0.01)均呈正相关。结论:瘦素、HSC和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HSC是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细胞,而瘦素可能是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一个新的促肝纤维化因子。第三部分瘦素在小鼠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作用的分子机制的实验研究目的:观察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不同时期肝脏瘦素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及α1(I)型前胶原mRNA在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的动态表达,研究PI3K通路在瘦素促进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初步阐明瘦素致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分子机制。方法:日本血吸虫尾蚴皮肤敷贴法感染小鼠构建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模型,于感染后不同时间取肝脏标本。HE和VG染色对肝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免疫组织化学SP法动态观察瘦素和PI3K蛋白表达;Western Blot法分析PI3K蛋白的动态表达; RT-PCR检测α1(I)型前胶原mRNA动态表达。结果:瘦素和PI3K蛋白阳性表达随病程进展进行性增加,二者共表达于胶原纤维沉积处;模型组PI3K在感染4 wk开始表达,随病程进展逐渐增高,持续至24 wk。相关分析表明,瘦素蛋白表达与肝脏胶原含量(r=0.758,P<0.01)、α1(I)型前胶原mRNA(r=0.832 ,P<0.01)及肝纤维化程度均呈正相关(r=0.823,P<0.01);PI3K蛋白表达与瘦素蛋白(r=0.882,P<0.01)、肝脏胶原含量(r=0.889,P<0.01)、α1(I)型前胶原mRNA(r=0.708,P<0.01)及肝纤维化程度(r=0.807,P<0.01)均呈正相关;α1(I)型前胶原mRNA与胶原含量(r=0.824,P<0.01)、肝纤维化程度均呈正相关(r=0.612,P<0.01)。结论:瘦素通过增强PI3K磷酸化,而促进α1(I)型前胶原mRNA表达和胶原合成,进而促进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形成,PI3K通路在该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第四部分维生素E对小鼠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目的:观察维生素E(VitE)对α-SMA、瘦素和PI3K蛋白以及α1(I)型前胶原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VitE抗小鼠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日本血吸虫尾蚴皮肤敷贴法感染小鼠构建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模型,以肝纤维化达Ⅱ级或Ⅱ级以上作为开始治疗的标志。随机分5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以及VitE高、中、低剂量组(150 mg/kg、50 mg/kg、5 mg/kg)。于第8 wk末处死动物,HE和VG染色以及透射电子显微镜对肝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应用分光光度法检测肝组织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HSC标记物α-SMA和瘦素蛋白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方法分析PI3K蛋白表达情况,RT-PCR方法检测肝脏α1(I)型前胶原基因表达。结果:VitE降低模型组肝组织MDA含量(P<0.01),提高SOD活性(P<0.01);减少α-SMA和瘦素阳性表达细胞数(P<0.01);降低肝脏PI3K蛋白表达(P<0.01)、胶原含量(P<0.01)和α1(I)型前胶原基因表达(P<0.01),均呈剂量效应关系。结论:VitE具有抗小鼠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作用,其机制与VitE抗脂质过氧化作用、抑制HSC活化和增殖、抑制瘦素表达、阻断PI3K通路、降低α1(I)型前胶原基因表达和胶原合成有关。

牛丽文,杨镇,肖亮,张爱龙,李岽健,乌剑利[10](2006)在《维生素E对小鼠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维生素E(VitE)抗小鼠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用日本血吸虫尾蚴皮肤敷贴法感染小鼠,构建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模型,以肝纤维化达Ⅱ级或Ⅱ级以上作为开始VitE治疗标志.实验分5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及VitE高、中、低剂量组(每日150,50,5mg/kg),8wk末处死动物,HE和VG染色对肝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分光光度法检测肝组织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肝星状细胞(HSC)标记物α-平滑肌动蛋白(α-SMA)表达,RT-PCR方法检测肝脏α1(I)型前胶原mRNA表达.结果:VitE降低模型组肝脏MDA含量[(5.00±0.31)μmol/gvs(11.66±1.84)μmol/g,P<0.05],提高SOD活性[(249.84±26.22)μkat/gvs(120.11±42.61)μkat/g,P<0.05];减少α-SMA阳性表达[(0.41±0.02)vs(0.68±0.02),P<0.05];降低肝脏胶原含量[(0.23±0.01)vs(0.60±0.11),P<0.05]和α1(I)型前胶原基因表达[(0.28±0.01)vs(0.85±0.15),P<0.05].结论:VitE具有抗小鼠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作用,其机制与抗脂质过氧化作用、抑制HSC活化和增殖、降低α1(I)型前胶原基因表达和胶原合成有关.

二、维生素E对培养肝细胞Ⅰ型胶原及Ⅲ型前胶原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维生素E对培养肝细胞Ⅰ型胶原及Ⅲ型前胶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氧化苦参碱抗慢性肝损伤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抗高糖高脂饲料性脂肪肝
2 抗四氯化碳(CCl4)性肝纤维化
3 抗其他类型的慢性肝损伤
4 抑制肝星状细胞增殖、活化和细胞外基质形成
5 结语

(2)粉防己碱防治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Tet单体抗肝纤维化研究
    1.1 对细胞的作用研究
        1.1.1 对肝星状细胞 (hepatic stellate cell, HSC) 活化作用的研究
        1.1.2 对储脂细胞影响的研究
        1.1.3 对细胞周期影响的研究
    1.2 对细胞外基质、胶原蛋白、抗氧化作用的研究
        1.2.1对细胞外基质合成的抑制作用研究
        1.2.2 对胶原蛋白影响的研究
        1.2.3 抗氧化作用研究
    1.3 其他研究
2 Tet与他药配伍抗肝纤维化研究
3 汉防己复方制剂抗肝纤维化研究
4 结语与展望

(3)肝纤维化的治疗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治疗原则
2 治疗方法
    2.1 病因治疗
    2.2 肝细胞保护治疗
        2.2.1 抗氧化剂
        2.2.1.1 还原型谷胱甘肽
        2.2.1.2 S-腺苷蛋氨酸
        2.2.1.3 维生素E
        2.2.2 脂氧酶抑制剂
        2.2.3 钙通道阻断剂
    2.3 免疫治疗
        2.3.1 糖皮质激素
        2.3.2 秋水仙碱
        2.3.3 白细胞介素 (IL)
    2.4 活化抑制治疗
        2.4.1 针对细胞因子的治疗
        2.4.2 维生素A
        2.4.3 抗氧化剂
        2.4.4 干扰素 (IFN)
        2.4.5 其他
    2.5 细胞外基质调节治疗
    2.6 肝细胞再生治疗
        2.6.1 促肝细胞生长素 (HGF)
        2.6.2 端粒酶
    2.7 肝纤维化中医药治疗
        2.7.1 单味中药
        2.7.1.1 丹参
        2.7.1.2 黄芪
        2.7.1.3 莪术
        2.7.1.4 苦参
        2.7.1.5 大黄
        2.7.1.6 冬虫夏草
        2.7.2 中药复方制剂
        2.7.2.1 复方861合剂
        2.7.2.2 芪术颗粒
        2.7.2.3 扶正化瘀319方
        2.7.2.4 汉丹肝乐
        2.7.2.5 小柴胡汤
        2.7.2.6 复方鳖甲软肝片
        2.7.2.7 其他
3 小结

(4)褪黑素对大鼠肝纤维化的保护作用及其对NF-κB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药物及试剂
        2.1.3 部分试剂配制
    2.2 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制备
        2.3.1.1 动物分组
        2.3.1.2 动物模型制备
        2.3.1.3 给药方案
        2.3.2 动物处理和标本制备
        2.3.3 大鼠血清生化检测
        2.3.4 病理学检查
        2.3.4.1 肝组织固定、切片、染色
        2.3.4.2 肝纤维化病理分级判定标准
        2.3.5 MDA 含量测定、GPx 活性测定
        2.3.5.1 MDA 的测定(TBA 法)
        2.3.5.2 GPX 测定
        2.3.6肝组织羟脯氨酸(hydroxyproline,Hyp)含量测定
        2.3.7 血清血清LN、HA、PⅢ NP含量测定
        2.3.7.1 LN放射免疫分析法
        2.3.7.2 HA放射免疫分析法
        2.3.7.3 PⅢNP放射免疫分析法
        2.3.8 免疫组化检测
        2.3.8.1 NF-кB P50 免疫组化检测方法
        2.3.8.2 NF-кB P65 免疫组化检测方法
        2.3.8.3 TNF-α免疫组化检测方法
        2.3.8.4 ICAM-1(CD54)免疫组化检测方法
        2.3.8.5 免疫组化评分标准
        2.3.9 RT-PCR检测肝组织α1(I)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
        2.3.9.1 总RNA提取
        2.3.9.2 以RNA为模板逆转录cDNA
        2.3.9.3 PCR扩增
        2.3.10 EMSA检测肝组织NF-κB结合活性
        2.3.10.1 胞浆和核蛋白提取
        2.3.10.2 蛋白定量
        2.3.10.3 电泳迁移率改变分析实验(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EMSA)
        2.3.11 MEL 对大鼠 HSC 增殖的影响
        2.3.11.1 肝星状细胞分离培养
        2.3.11.2 星状细胞纯度及活力鉴定
        2.3.11.3 肝星状细胞免疫组化鉴定
        2.3.11.4 MTT 法检测MEL 和 LPS 对 HSC 增殖的影响
    2.4 数据处理和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MEL 对 CCl4 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的保护作用
        3.1.1 大鼠体重、肝指数变化
        3.1.2 MEL 对纤维化大鼠血清ALT、AST、A/G 的影响
        3.1.3 MEL 对纤维化大鼠血清LN、HA、PⅢNP 含量的影响
        3.1.4 MTL 对纤维化大鼠肝匀浆Hyp 含量的影响
        3.1.5 MEL 对纤维化大鼠肝组织I 型前胶原mRNA 表达的影响
        3.1.6 MEL 对纤维化大鼠肝脏病理组织学的影响
        3.1.7 MEL 对纤维化大鼠肝匀浆 MDA、GPx 水平的影响
    3.2 MEL 对大鼠肝星状细胞增殖的影响
        3.2.1 大鼠肝星状细胞分离和培养
        3.2.2 大鼠肝星状细胞鉴定
        3.2.3 MEL 对脂多糖激活的大鼠肝星状细胞增殖的影响
    3.3 MEL 对纤维化大鼠肝组织 NF-кB 通路表达的影响
        3.3.1 MEL 对纤维化大鼠肝组织的 NF-кB P50 ,NF-кB P65 ,TNF-α,ICAM-1(CD54) 表达的影响
        3.3.2 MEL 对纤维化大鼠肝组织 NF-кB 结合活性的影响
4 讨论
    4.1 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的建立
    4.2 MEL 对大鼠 CCl4 所致肝纤维化的改善作用
    4.3 MEL 抗氧化作用:对纤维化大鼠肝脏MDA、GPx 水平的影响
    4.4 MEL 抑制脂多糖诱导的大鼠肝星状细胞增殖
    4.5 MEL 对纤维化大鼠肝组织I 型前胶原mRNA 表达的抑制作用
    4.6 NF-кB 通路在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4.7 NF-кB 与 TNF-α及ICAM-1 关系
    4.8 MEL 抑制 NF-кB 活性及对肝纤维化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NF-кB 在肝脏疾病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5)牛磺酸抗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牛磺酸对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
    1.1 对肝纤维化细胞外基质胶原生成的影响
    1.2 对肝纤维化组织学及血清学指标影响
    1.3 联合其他药物抗肝纤维化作用
2 牛磺酸抗肝纤维化机制
    2.1 牛磺酸对肝星状细胞干预研究
    2.2 牛磺酸对转化生长因子β1干预研究
    2.3 对肝脏脂质过氧化的保护作用
    2.4 其他方面机制干预研究
3 展 望

(6)铁沉积于HSC细胞与肝纤维化相关性研究及复方肝毒清的干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研究
    一、肝纤维化发生机理的研究进展
        1 HSC细胞与肝纤维化
        1.1 HSC细胞活化与肝纤维化
        1.2 HSC细胞凋亡与肝纤维化
        2 ECM在HSC细胞活化与转归中的作用
        3 铁沉积与肝纤维化
        3.1 铁的转运机制
        3.2 铁的肝毒性机理
        3.3 铁沉积与肝纤维化
    二、肝纤维化治疗的研究进展
        (一) 肝纤维化的西医治疗研究
        (二) 肝纤维化的中医治疗研究
实验研究
    一、细胞实验:铁沉积于HSC细胞对肝纤维化的影响及复方肝毒清的干预作用
        (一) 建立铁沉积HSC细胞模型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二) 铁沉积于HSC细胞对其活化和转归的影响及去铁铵的干预作用
        1.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三) 复方肝毒清对铁沉积HSC细胞活化和转归的干预作用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二、动物实验:铁沉积于HSC细胞在DMN诱导大鼠肝纤维化中的作用及复方肝毒清的干预机理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3.1 对肝纤维化动物模型的评价
        3.2 铁沉积在大鼠肝纤维化中的作用
        3.2.1 对铁蛋白、转铁蛋白及肝铁浓度的评价
        3.2.2 对TGF β_1的评价
        3.2.3 铁沉积在大鼠肝纤维化中的作用
        3.3 铁沉积于HSC细胞对大鼠肝纤维化的影响
        3.4 复方肝毒清防治肝纤维化的作用机理
        3.4.1 复方肝毒清的组方特点
        3.4.2 复方肝毒清组成药物的现代药理研究
        3.4.3 复方肝毒清防治肝纤维化的作用机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一、附图
    二、本文主要缩略词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资助项目
致谢

(7)白藜芦醇对大鼠肝纤维化的防治及相关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一章 肝纤维化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1 肝纤维化概念
        2 肝纤维化病因
        3 发病机制
        4 ECM与肝纤维化
    第二章 肝纤维化的诊断与治疗
        1 肝纤维化的诊断
        1.1 组织病理学诊断
        1.2 肝纤维化的血清学诊断
        1.3 肝纤维化的影像学诊断
        2 肝纤维化的治疗
        2.1 肝纤维化的西医治疗研究
        2.2 肝纤维化的中医药治疗
    第三章 肝纤维化的动物模型研究
        1 四氯化碳(CCl_4)诱导肝纤维化模型
        2 二甲基亚硝氨(DMN)诱导肝纤维化动物模型
        3 异种动物血清及蛋白诱导肝纤维化动物模型
        4 刀豆素蛋白A(ConA)诱导肝纤维化模型
        5 乙醇诱导肝纤维化动物模型
        6 胆管阻塞性肝纤维化模型
        7 D-半乳糖胺诱导肝纤维化动物模型
        8 血吸虫虫卵诱发肝纤维化模型
    第四章 肝星状细胞凋亡与肝纤维化逆转的关系
        1 HSC凋亡与肝纤维化逆转
        2 HSC凋亡发生的基本途径
        3 HSC凋亡的其他途径和影响因素
    第五节 白藜芦醇的研究进展
        1 保肝利肝作用
        2 免疫调节作用
        3 抗氧化作用
        4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5 抗肿瘤活性
        6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7 镇咳平喘作用
        8 降血脂作用
    第六章 虎杖中白藜芦醇应用于抗乙型肝炎的思路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第一章 白藜芦醇对大鼠肝纤维化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及相关机制的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章 白藜芦醇对肝纤维化大鼠肝脏组织SOD、MDA、Hyp含量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三章 白藜芦醇对肝纤维化大鼠Fas/FasL、TNF-α mRNA表达的干预作用
        1 实验目的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第四章 白藜芦醇对HSC-T6细胞增殖的影响及TIMP-1mRNA表达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五章 白藜芦醇对H_2O_2诱导大鼠原代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六章 白藜芦醇对肝星状细胞氧应激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全文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注解
致谢

(8)调肝理脾方改善酒精性肝纤维化的临床试验与离体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一、中医对酒精性肝病/肝纤维化的认识
    二、酒精性肝病/肝纤维化现代研究进展
    三、导师田德禄教授关于酒精性肝病/肝纤维化的学术思想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调肝理脾方改善酒精性肝纤维化的临床试验
    前言
    研究方案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第一章 调肝理脾方对致酒精性肝纤维化的细胞增殖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调肝理脾方对致酒精性肝纤维化的细胞AST、TP 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调肝理脾方对致酒精性肝纤维化细胞NO 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图
致谢
个人简历

(9)瘦素在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全文缩略语表
2. 中文摘要
3. 英文摘要
4. 前言
5. 正文
    第一部分 小鼠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实验模型的构建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瘦素受体在小鼠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组织中的动态表达及作用的实验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瘦素在小鼠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作用的分子机制的实验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维生素E 对小鼠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6. 研究总结
7. 文献综述 瘦素与肝纤维化
8. 致谢

(10)维生素E对小鼠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肝组织病理学及纤维化评分
        1.2.2 肝组织匀浆MDA含量和SOD活性测定
        1.2.3 肝脏α-SMA免疫组化
        1.2.4 肝脏α1(I)型前胶原基因表达
2 结果
    2.1 肝脏病理学变化
    2.2 肝脏MDA含量和SOD活性
    2.3 肝脏α-SMA表达
    2.4 肝脏α1(I)型前胶原基因表达和胶原含量
3 讨论

四、维生素E对培养肝细胞Ⅰ型胶原及Ⅲ型前胶原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氧化苦参碱抗慢性肝损伤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J]. 张明发,沈雅琴. 药物评价研究, 2019(07)
  • [2]粉防己碱防治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研究[J]. 倪瑶,吕文良,李娟梅,张婷婷. 环球中医药, 2017(08)
  • [3]肝纤维化的治疗研究进展[J]. 张莎莎,吕文良,张旭,陈兰羽,杨广栋,徐晨光,李川,李娟梅.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04)
  • [4]褪黑素对大鼠肝纤维化的保护作用及其对NF-κB活性的影响[D]. 洪汝涛. 安徽医科大学, 2009(11)
  • [5]牛磺酸抗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J]. 梁健,邓鑫,吴发胜. 广西医学, 2009(06)
  • [6]铁沉积于HSC细胞与肝纤维化相关性研究及复方肝毒清的干预作用[D]. 江远.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10)
  • [7]白藜芦醇对大鼠肝纤维化的防治及相关机制的研究[D]. 林家禾.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10)
  • [8]调肝理脾方改善酒精性肝纤维化的临床试验与离体实验研究[D]. 邹芷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 [9]瘦素在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的实验研究[D]. 牛丽文. 华中科技大学, 2007(05)
  • [10]维生素E对小鼠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J]. 牛丽文,杨镇,肖亮,张爱龙,李岽健,乌剑利.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6(20)

标签:;  ;  ;  ;  ;  

维生素E对培养肝细胞Ⅰ型胶原和Ⅲ型前胶原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