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效MH-Ni电池电极材料的回收

失效MH-Ni电池电极材料的回收

一、失效MH-Ni蓄电池电极材料的回收(论文文献综述)

蔡云婷[1](2020)在《锌镍电池负极材料的回收及再生研究》文中提出锌镍电池具备良好的发展应用前景,其应用热潮的到来必会引起人们对其回收问题的关注,然而目前关于锌镍电池回收方面的研究较少,尤其是锌负极的回收再生方面还较为空白。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提出了一种锌镍电池回收再生思路,并对该思路下锌负极的回收再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包括:废负极活性物质混合粉末的硝酸浸出、除铜、负极材料锌铝水滑石和锌酸钙的再生及电化学性能测试。(1)采用硝酸对废负极活性物质混合粉末进行酸浸,得到硝酸浸出过程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硝酸用量80 m L/50 g,温度50℃,反应时间90 min,液固比10:1。在该条件下废负极活性物质混合粉末中Zn和Cu的浸出率分别可达99.93%和99.94%。(2)采用锌粉置换和萃取两种方法对浸出液中杂质Cu2+进行去除,得到锌粉置换的最佳工艺条件为:p H=5、Zn粉用量为理论量、温度70℃和反应时间30 min,在该条件下Cu2+的去除率可达99.04%;萃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有机相浓度20%、p H=2.0、相比1:1、静置时间3min和混合时间5min。在该条件下Cu2+的去除率可达99.2%。(3)采用水热法或共沉淀法对除铜前液和除铜后液分别进行了锌铝水滑石和锌酸钙的制备,结果表明:水热法合成出的锌铝水滑石比共沉淀法合成的锌铝水滑石纯度更高,且除铜后液制备出的锌铝水滑石比除铜前液制备的锌铝水滑石纯度高。再生出的锌铝水滑石的循环可逆性和耐腐蚀性均比氧化锌要好,其中共沉淀法在含Cu2+条件下制备的锌铝水滑循环可逆性和耐腐蚀性最佳,Cu2+对锌铝水滑石的循环可逆性和耐腐蚀性有一定的提高。再生的锌酸钙循环可逆性较好,但耐腐蚀性较差,均低于氧化锌,Cu2+对再生锌酸钙的循环可逆性几乎无影响,但对耐腐蚀性有一定的提高。

李财盛[2](2014)在《混合动力军车复合电池控制系统研究》文中指出混合动力军车除了较高的燃油效率、低排放,更有高机动性、稳定性、隐蔽性,并且能够为未来军用电磁平台配置创造条件,从而提高了军用车辆的战场生存能力。所以,军用混合动力车也必将成为军用车辆的发展方向。再生制动时混合动力车辆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混合动力军用车的复合电池再生制动系统。首先,介绍了论文研究的背景、混合动力军车的概述和再生制动系统以及复合电池研究的现状,明确了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其次,介绍了镍氢蓄电池的性能和特性,并进行了模型建立与仿真验证,得出镍氢蓄电池适合充放电的SOC范围以及充电功率大小。再次,根据飞轮的材料,以不锈钢飞轮和复合材料(石墨须晶)为例,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拟定了一套高速飞轮的参数,以此为基础设计了一套高速飞轮电池系统,并对其充放电效果进行了研究分析,得出飞轮电池的充放电范围比较广,受的限制条件较少。最后,以东风猛士越野车为基础,设计四轮单独驱动的越野车,设计了军用混合动力车的再生制动控制策略,并在MATLAB/SIMLINK中搭建再生制动过程中能量回收的控制模型,通过仿真验证,实现了军用混合动力车的高效、安全的再生制动。得出飞轮电池再生制动回收能量效率和适用的制动范围都比蓄电池高出许多,说明飞轮电池不仅仅是在特殊用途方面适合混合动力军车,在再生制动的过程中也适合。为了保证军车的运行和供电需求,虽然飞轮电池具有诸多优势,但是蓄电池依然保留,与飞轮电池组合成复合电池,再生制动过程中,在保证安全的条件下,一方面要尽可能多的回收能量,一方面要保护蓄电池。这就需要有一个合理的控制策略,这也是本文研究的目标。

张彬,罗本福,谷晋川,梅自良[3](2014)在《废旧镍氢电池回收再利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矿产资源的日益严峻,废旧镍氢电池的回收与再利用不仅带来巨大的环境效益,同时也带来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文章介绍了镍氢电池的结构,工作原理。重点综述了废旧镍氢电池的处理方法和湿法处理技术的影响因素。现有废旧镍氢电池主要处理技术有机械法、火法、湿法、生物法、正负极分开处理技术和废旧镍氢电池再生技术。湿法处理技术的影响因素主要有酸的种类、酸的浓度、浸出温度、浸出时间、液固比、搅拌强度等。对废旧镍氢电池处理技术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今后可加强废旧镍氢电池生物法处理技术、直接再生技术处理性能、废旧镍氢电池组合处理工艺、废旧镍氢电池处理的工业化应用及废旧镍氢电池处理方法经济效能评估等方面的研究。

高明煜[4](2013)在《动力电池组SOC在线估计模型与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近几年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汽车工业在全世界得到了迅猛发展。汽车的大量使用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等诸多负面影响。面对日益严重的石油过快消耗和环保问题,电动汽车作为一种新的绿色交通工具,是各国政府不约而同所提出的一种富有成效的应对措施。在电动汽车中,电池直接作为主动能量供给部件,其工作状态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汽车的行驶安全性和运行可靠性。为确保电动汽车中的电池组性能良好,延长电池组使用寿命,须及时、准确地了解电池的各种运行状态,其中尤以电池荷电状态(State of Charge, SOC)的精确估算最为关键。本文针对动力锂电池组的SOC在线精确估计这一问题,从锂电池动态模型、估计算法等方面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研究。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针对动力电池这一动态非线性系统,提出了一种锂电池过程模型的具体改进方法,并给出了相应的模型参数在线估计算法。该方法使用放电速率比例系数对不同放电速率对动力电池SOC的影响进行建模,采用二阶多项式拟合模型完成实际放电速率下的放电容量到标称容量的折算;另一方面,使用温度比例系数对不同温度条件对动力电池SOC的影响进行建模,采用二阶多项式拟合模型完成实际温度下的放电容量到标称容量的折算。放电速率比例系数和温度比例系数的有机结合可以更加客观地描述锂电池在实际放电速率和温度工作条件下的放电特性,从而有效提高单体锂电池SOC的估计精度。(2)利用扩展卡尔曼滤波、Unscented卡尔曼滤波以及粒子滤波等贝叶斯滤波方法,给出了电池SOC估计的具体算法和步骤,并在多种典型电动汽车运行工况下对相关算法进行了仿真,对比分析了它们在SOC估计精度、收敛速度、算法复杂度及鲁棒性等方面的性能。(3)针对动力锂电池由于生产、使用过程中所存在的个体差异,以及锂电池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老化现象,提出了一种电池模型参数与SOC联合在线估计方法。该方法在进行锂电池SOC在线估计的同时,可以对电池模型参数尤其是内阻参数进行在线估计和更新,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电池SOC估计的精确度。(4)实现了一个由4只容量为50Ah的动力电池组嵌入式SOC在线估计原型演示系统,开发了相应的系统硬件和软件。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文中所提出的基于采样点卡尔曼滤波的锂电池内阻与SOC联合估计算法可以快速地完成动力电池组的SOC精确估计,其最大估计误差为5%,平均估计误差为3%,一次估计时间约为3~4s;所开发的电池组嵌入式SOC在线估计原型系统符合预期效果,为后续现场应用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依据。

苏耿[5](2012)在《镍氢电池负极关键技术研究及混合动力车用电池研制》文中研究指明镍氢电池是近期和中期的首选动力电池,但其性能依然需要进一步提高,而目前主要是要提高贮氢合金电极性能,为了提高贮氢合金电极和镍氢电池的性能,本文进行了通过低温烧结、采用C0304作为添加剂、贮氢合金粉末的表面处理以及粘合剂和导电剂配方的优化等途径来提高贮氢合金电极性能的研究,并研制出了性能优异的HEV6Ah和40Ah方形动力电池。采用XRD、SEM、TEM、EDX、 BET、ICP、FTIR等测试技术对材料、电极进行了表征和分析;采用循环伏安、线性极化、阳极极化、电位阶跃、交流阻抗等测量方法对电极或电池进行了测试分析;采用恒流充放电对电极和电池进行了充放电性能研究,有效地提高了贮氢合金电极和电池的性能,并分析了其机理。通过将贮氢合金电极在300℃下进行烧结1h显着提高了电极的动力学性能,相对未烧结电极,烧结电极的极化电阻(Rp)、接触电阻(Rpp)和电荷迁移电阻(Rct)大幅度降低,交换电流密度(I0)、极限电流密度(IL)、氢扩散系数(D)都明显提高;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电极的高倍率放电性能和循环寿命,当以1500mA·g-1电流密度放电时,烧结电极的容量已经高于未烧结电极53.0mAh·g-1和27.95%,HRD值较未烧结电极提高了14.87%,不同放电电流密度下的放电中值电位和放电平台也都高于未烧结电极,1C充放电循环时的容量衰减速度明显比未烧结电极缓慢,这应该是因为电极的致密化、合金晶格畸变和应力的消除或者减小和合金颗粒表面产生了微裂纹。通过对不同的C0304添加量对贮氢合金电极性能的影响研究得出了C0304作为添加剂应用于实际电极时的合适添加量,并采用该电极制备了AA(额定容量为1500mAh)圆柱型电池,结果表明,适量的C0304可以有效地提高电池的倍率性能、高低温性能、耐过充性能、循环寿命,可以降低电池的内阻、内压和温升;通过各种测试手段对材料、电极和电池进行了C0304的影响机制分析,结果表明,C0304对贮氢合金电极和镍氢电池性能的影响应该是因为其良好的电催化活性和电容性能、一定的贮氢性能、低的电导率、Co3O4-Co(OH)2-Co可逆反应的存在以及能抑制电极合金的氧化、提高电池内部气体复合反应的速度和氧气的电化学还原比例。通过采用新的碱处理方法对贮氢合金粉末进行了处理,去除了合金粉末表面的氧化层并在表面形成了具有高电催化活性的Ni和Co富集层(其中NaOH碱液处理的合金原子百分含量为92.91%,KOH碱液处理合金的原子百分含量为90.68%,分别比未处理合金提高了26.62%、24.39%),提高了合金粉末的比表面积,从而提高了电催化活性、氢扩散能力、导电性和抗氧化腐蚀能力,降低了吸放氢的平台斜率,进而有效地改善了贮氢合金电极的活化性能、高倍率充放电性能、高低温性能、充放电电压平台和循环寿命。通过贮氢合金电极的粘合剂和导电剂配方优化提高了HEV用6Ah方形镍氢动力电池用贮氢合金电极的充电效率、大电流放电性能、放电电压平台和低温性能。综合采用本文研究结果研制了HEV用6Ah方形镍氢动力电池,测试结果表明,该电池具有很好的充放电倍率性能、高低温性能、循环寿命,80%SOC下45C放电效率达81.8%,放电0.1S时,电池电压为0.9797V,比功率高达1422W/Kg;-20℃下的80%SOC3C放电效率达83.73%;80%SOC下的3C充放电循环寿命达4224次;经电池检测机构检测,性能达国际先进水平。在项目产业化时,采用本文部分研究结果制备了混合动力大巴用40Ah方形镍氢动力电池,经国内车用电池权威检测机构测试,电池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且倍率放电能力、高低温性能、荷电保持能力、循环寿命和贮存等性能均远优于国家标准。

桂长清,柳瑞华[6](2010)在《目前动力电池的市场格局》文中研究表明产品的"性能/价格比"是它能否进入市场的关键性因素。任何电池都有其固有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使用电池的场合也是千变万化的。在选用电池时只有做到扬长避短,使所选用的电池具有最佳的"性能/价格比",才会得到市场的认可。目前动力型式铅酸蓄电池、MH/Ni电池、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的市场格局都受到这一规律制约。

高峰[7](2010)在《HEV用金属氢化物镍电池SOC估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油价时代的来临和气候变暖警钟的敲响正在迫使人类改变对能源的利用方式。汽车作为石油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源头对能源和环境问题有着最关键的影响。混合动力电动车以其节油,低排放和与现有交通体系兼容等优势已成为目前汽车产业变革的主流趋势。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世界汽车产销量第一大国,发展混合动力电动车除了在能源和环境方面的重大贡献之外,也是中国汽车工业体系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一个很好的契机。虽然传统燃油汽车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已经走向成熟,但当电池作为辅助动力加入汽车动力系统时则会有新的问题产生。目前影响混合动力汽车发展的主要瓶颈是电池的性能与电池的管理,前者需要改进的主要是提高比容量,比功率,寿命及温度适应性,而后者最关键的则是解决电池荷电状态(State of Charge, SOC)的准确估测的问题。MH-Ni电池以其优异的高功率充电接受能力、放电能力以及安全性和长寿命在市场化的混合动力车电池领域占据着统治地位。本论文以商业化MH-Ni动力电池为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围绕电池管理及SOC预测展开,从对SOC判断的影响因素分析入手,设计专门的实验并提出SOC判断的逻辑方案。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了MH-Ni电池电压随工作状况变化的决定因素——内阻构成及变化的相关规律。为了了解电池外在表现与内部微观组成和结构的关系,本论文还尝试了使用单颗粒微电极技术对电极活性材料进行电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该实验体系对进一步研究电极材料及电池管理是有意义的。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包括:(1)确立了保障研究用电池一致性的筛选参数,包括电池容量、大电流充放电性能、高低温性能及自放电率等。依据这些参数指标对商业化MH-Ni电池进行了筛选,选出了一致性符合研究要求的电池作为实验对象。(2)针对混合动力电动车电池的基本工作特点,对电池的荷电状态(SOC)进行了新的定义,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量与SOC相关的探索性实验,包括稳定开路电压与SOC的关系,极化现象对电池电压的影响,温度对MH-Ni电池充放电曲线的影响,电池性能衰退以及自放电对电池性能的影响。揭示了对电池SOC进行预测的复杂性,同时也为SOC预测方案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3)在第三章里,在与SOC相关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极限SOC判断的逻辑方案。根据混合动力电动车特点,为使电池工作在高效安全的状态之下,定义了20%SOC和80%SOC作为电池的工作极限SOC。为了验证这一方案,进行了大量的与极限SOC相关的原始实验数据的测试分析。在严格控制实验条件的基础上得到了不同温度下,不同电流到达极限SOC的终点电压数据,并对实验数据的准确性进行了验证。发现了脉冲电流与电压之间的线性关系并由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揭示了内阻在终点电压表现上的关键作用,同时还考察分析了前置电流对终点电压的影响。(4)结合动力电池的实际工作状况,本论文在第四章重点研究了电池内阻。内容包括:(a)提出了更适宜于表征动力电池的内阻定义,使这一参数包含了常被忽略的传质极化,变成了一个时间相关项,更符合动力电池真实的电压表现。(b)将内阻细分为充电态内阻和放电态内阻,使HEV用电池的充电过程特性得到了较充分的展现。(c)通过多阶脉冲法测量了电池的总内阻并将其分解为表观欧姆内阻和传质内阻进行分别分析。在以上工作基础上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规律:表观欧姆内阻与SOC及温度的关系,极限SOC与电流脉冲时间的关系,充电内阻与放电内阻在不同SOC的表现,以及在50%SOC时充电态内阻和放电态内阻相等的规律。(d)本论文还通过启用两个测试通道的方法进行了电池的内阻在正负极的分配的初步测试分析。(e)研究分析了电池衰退前后的内阻变化。(5)提出了“休止内阻”的概念来表明电池在充放电终止后其电压回到平衡状态所需要克服的阻力,并研究了MH-Ni电池休止时的各种规律,如果将这些规律与传统开路电压法相结合,将对动力电池的SOC判断提供借鉴价值。(6)为了深入揭示电池外在表现的本质,论文在最后一章尝试通过一种改进的实验装置研究了单颗粒负极活性材料,并以活化过程为例,展示了颗粒的形貌变化及电化学参数的变化,并提出了一个与HEV相关的参数来表征合金的功率输出表现。

钟燕萍,王大辉,康龙[8](2009)在《从废弃镍基电池中回收有价金属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电子产业迅猛发展,废弃电池已成为重要的污染源,在废弃的二次充电电池中,镍基电池约占60%~80%,这些电池中含有大量镍、钴、铁、不锈钢等有用成分,而且某些金属成分在自然界中还是稀有资源,对废旧镍基电池回收利用的研究是非常有价值的,本文介绍了从废弃镍基电池中回收利用有价金属的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火法冶金技术、湿法冶金技术及其他新技术从废旧镍镉电池、废旧镍氢电池中回收利用有价金属的研究,最后对现有的废弃电池回收体系提出了建议。

王定友[9](2009)在《全固体薄膜锂离子充电电池的设计制作及特性评价》文中研究说明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技术的发展对能源的微型化、集成化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全固体薄膜锂离子电池因其良好的继承兼容性和电化学性能成为MEMS和VLSI能源微型化、集成化的最佳选择。同样在军事、航天等领域也可以得到良好的应用。全固体薄膜锂离子充电电池重量轻、能量密度高,同太阳电池复合形成的薄膜电池组,不需维修工程即可成为半永久型电源,可以为人造卫星及宇宙空间站提供稳定持久电力,并能减轻太阳能电池板的整体重量,减少火箭的整体起飞重量,降低火箭发射成本,同时,重量轻、不漏液等特点也提高了卫星和空间站的安全性,为航空航天事业发展做出贡献。本论文详细阐述了全固态薄膜锂离子充电电池的设计制作过程和性能评测结果。采用真空蒸镀、磁控溅射等全固态物理成膜技术分别在玻璃、不锈钢薄片、铜片、有机材料等基片上成功制备出全固态薄膜锂离子充电电池。通过充放电测试结果显示,电池能量密度高,循环性能优异。此外,在有机可柔基片上制作的电池具有可柔特性,可应用在有形状弯曲功能的电子产品上,如有机可柔显示屏等。本论文阐述了,在电池的制作过程中开发出的粉末磁控溅射法,采用该项工艺已成功制备出多种阴极薄膜、固体电解质薄膜材料。粉末源材料相对烧结块状靶价格低廉许多,从而降低了全固态薄膜锂离子充电电池的制作成本,而且可轻易实现电池粉末材料任意化学计量比的掺杂溅射,提高电池的电化学特性。为了进一步降低电池的制作成本,且考虑到任意形状用电器对电池可任意裁剪特性的要求,我们首次尝试在纸张上进行电池制作,结果显示,正负极之间出现电压,但镀上最外层集电极后,正负集电极间电压消失。初步分析,因纸张表面纤维结构松散而不平整,造成电池内部局部点出现短路。因此,要全面实现纸电池的制作成功还需要对纸张表面做进一步的改性研究,使其表面符合薄膜电池的制作要求,一旦实现,纸电池的应用前景将不可限量。

王颜赟[10](2009)在《废旧氢—镍电池中有价金属的回收利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氢-镍电池的大量使用,使得其在达到寿命后的处置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废旧氢-镍电池含有约45%的镍、10%的钴及15%的稀土元素,对废旧氢-镍电池的回收处理不仅有利于保护环境,而且有利于节约有限的金属资源,是最具发展前景和开发价值的废旧氢-镍电池处置方案。本论文归纳了废旧氢-镍电池回收处理技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废旧氢-镍电池正负极材料混合湿法处理。对废旧氢-镍电池的湿法浸出、浸出液中稀土离子的分离回收、滤液中镍钴离子的分离回收进行了详细研究。通过X射线荧光分析,确认所收集到的废旧氢-镍电池负极为AB5型富铈贮氢合金。采用不挥发性硫酸浸出电极材料,通过正交实验研究分析发现,以固液比1:10g·ml-1,在6mo1·L-1的硫酸溶液中于40℃下恒温振荡浸溶4h后,可使电极材料中94.12%的镍、99.67%的钴浸出。采用化学沉淀法分别以硫酸钠、草酸为沉淀剂分离浸出液中稀土离子。研究表明,以硫酸钠为沉淀剂时,RE3+与Ni2+、Co2+等金属离子分离更彻底。对实验条件的优选研究发现,在60℃、pH=1.0、硫酸钠与溶液中稀土总量的投加比为3:1的条件下,稀土离子回收率可达93.87%,所得稀土硫酸复盐产品主要含硫酸铈钠和硫酸镧钠,杂质含量很低,颗粒形状呈规则棒状分散。针对镍钴分离困难,工艺流程复杂等问题,本论文提出了一种无需镍钴分离的回收方法:利用分离回收稀土离子后所得滤液,添加适当的试剂,控制反应条件,制备电极材料前驱体Ni0.8Co0.2(OH)2。通过筛选得到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物浓度分别为CNiSO4=0.4mol·L-1,CCoSO4=0.1mol·L-1,CNaOH=1mol·L-1,CNH3·H2O=1mol·L-1;反应体系pH=11.0;搅拌速度800r·min-1;反应时间24h;NH3:(Ni+Co)摩尔比1:1;反应温度50℃;陈化时间3h;干燥温度110℃。该工艺下制备的前驱体Ni0.8Co0.2(OH)2呈类球形、晶体结构比较完整,为电池正极材料LiNi0.8Co0.2O2的合成提供了较好的前驱体。

二、失效MH-Ni蓄电池电极材料的回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失效MH-Ni蓄电池电极材料的回收(论文提纲范文)

(1)锌镍电池负极材料的回收及再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锌镍电池简介
        1.1.1 锌镍二次电池工作原理
        1.1.2 锌镍二次电池结构
        1.1.3 锌镍电池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1.1.4 锌镍电池的优势
        1.1.5 锌镍电池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
    1.2 废旧电池回收技术及研究现状
        1.2.1 前期处理
        1.2.2 回收技术
    1.3 一种废旧锌镍电池回收再生思路
    1.4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第二章 实验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废旧锌镍电池的前期处理
        2.2.2 废负极活性物质混合粉末酸浸实验
        2.2.3 浸出后液除铜
        2.2.4 锌铝水滑石的再生制备
        2.2.5 锌酸钙的制备
        2.2.6 电极片的制作
        2.2.7 电解液的配置
    2.3 分析检测方法
        2.3.1 X射线能谱分析
        2.3.2 XRD分析
        2.3.3 电化学性能测试
第三章 废负极活性物质混合粉末硝酸浸出工艺研究
    3.1 硝酸用量对浸出率的影响
    3.2 时间对浸出率的影响
    3.3 液固比对浸出率的影响
    3.4 温度对浸出率的影响
    3.5 硝酸浸出综合实验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硝酸浸出液除铜工艺条件探究
    4.1 锌粉置换法除铜工艺条件探究
        4.1.1 温度对铜去除率的影响
        4.1.2 pH对铜去除率的影响
        4.1.3 Zn粉用量对铜去除率的影响
        4.1.4 反应时间对铜去除率的影响
        4.1.5 锌粉置换法除铜综合实验
    4.2 萃取法除铜工艺条件探究
        4.2.1 pH对铜去除率的影响
        4.2.2 相比对铜去除率的影响
        4.2.3 混合时间对铜去除率的影响
        4.2.4 萃取法除铜综合实验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再生制备负极材料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5.1 锌铝水滑石的再生及其电化学性能
        5.1.1 锌铝水滑石XRD
        5.1.2 锌铝水滑石电极电化学性能测试
    5.2 锌酸钙的再生及其电化学性能
        5.2.1 锌酸钙XRD分析
        5.2.2 锌酸钙电极电化学性能测试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B(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

(2)混合动力军车复合电池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2 混合动力军车概述
        1.2.1 混合动力车的原理
        1.2.2 混合动力军车的分类
        1.2.3 混合动力军车的优越性能
    1.3 再生制动系统简介
        1.3.1 混合动力军车再生制动的定义
        1.3.2 混合动力军车再生制动应用情况
    1.4 复合电源研究现状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混合动力军车的蓄电池储能系统
    2.1 镍氢电池概况
        2.1.1 镍氢电池工作原理
        2.1.2 蓄电池的基本要求和参数
        2.1.3 影响镍氢电池荷电状态的主要因素
        2.1.4 SOC的适用分析
    2.2 电池模型建立
        2.2.1 MH/Ni电池的内阻模型
        2.2.2 MH/Ni电池的阻容模型
        2.2.3 谢菲尔德(Shepherd)模型
    2.3 能量分析及充放电效果研究
        2.3.1 恒电流放电
        2.3.2 恒流充电实验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混合动力军车的飞轮电池储能系统
    3.1 飞轮电池的结构、原理及特点
        3.1.1 飞轮电池的结构
        3.1.2 飞轮储能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3.1.3 飞轮电池的特点
    3.2 硬件配置
        3.2.1 飞轮转子的尺寸确定
        3.2.2 电机类型的选择
        3.2.3 永磁无刷直流电机介绍
        3.2.4 电机性能参数的设计
    3.3 飞轮电池能量转换原理与控制设计
        3.3.1 飞轮电池能量转换方案
        3.3.2 充电控制系统的设计
        3.3.3 转速环调速方式及控制
    3.4 充电控制系统模型的建立与仿真
        3.4.1 PWM产生模块
        3.4.2 整流模块
        3.4.3 逆变器的连接
        3.4.4 控制器模型
    3.5 飞轮电池控制系统仿真模型及结果
        3.5.1 飞轮电池的储能状态
        3.5.2 飞轮电池的充放电仿真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复合电池再生制动控制策略
    4.1 混合动力军车的再生制动
        4.1.1 再生制动的约束条件
        4.1.2 再生制动最大制动力矩、最大制动功率
    4.2 混合动力军车再生制动控制策略
        4.2.1 再生控制策略
        4.2.2 再生制动策略的验证
    4.3 复合电源电能分配策略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结论
    5.2 本文创新点
    5.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废旧镍氢电池回收再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镍氢电池结构及工作原理
    1.1镍氢电池结构
    1.2工作原理
2镍氢电池回收处理技术
    2.1机械回收法
    2.2火法冶金技术
    2.3湿法冶金技术
    2.4生物冶金技术
    2.5正负极分开处理技术
        2.5.1正极常用处理技术
        2.5.2负极常用处理技术
    2.6废旧镍氢电池再生技术
3湿法处理工艺主要影响因素
4结论及研究展望

(4)动力电池组SOC在线估计模型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电动汽车研究现状分析
        1.2.1 电动汽车发展概况
        1.2.2 电动汽车国外发展现状
        1.2.3 电动汽车国内发展现状
    1.3 电池管理系统(BMS)研究现状分析
    1.4 动力电池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4.1 动力电池研究现状
        1.4.2 动力电池发展趋势
    1.5 电池SOC常用估算方法研究与发展状况分析
        1.5.1 电动汽车对SOC估计算法的要求
        1.5.2 影响电池SOC的主要因素分析
        1.5.3 电池SOC常见估计方法
        1.5.4 电池组SOC估计的发展趋势
    1.6 本文组织结构和主要内容
第2章 锂电池模型及其参数估计
    2.1 锂电池工作机理及其主要技术参数
        2.1.1 磷酸铁锂电池工作机理
        2.1.2 锂电池主要技术参数
        2.1.3 锂电池特点及充放电特性
    2.2 常见锂电池模型
        2.2.1 电化学模型
        2.2.2 等效电路模型
        2.2.3 监督学习模型
    2.3 简化数学模型及其改进
        2.3.1 观测模型
        2.3.2 锂电池SOC状态模型
    2.4 锂电池数学模型参数估计算法
        2.4.1 基于LS的模型参数估计算法
        2.4.2 基于采样点卡尔曼滤波的模型参数估计算法
    2.5 锂电池数学模型估计实验结果
        2.5.1 放电速率比例系数模型
        2.5.2 温度比例系数模型
        2.5.3 观测模型参数估计结果
        2.5.4 模型参数的动态更新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单体锂电池SOC估计
    3.1 基于EKF的锂电池SOC估计算法
        3.1.1 常规EKF锂电池SOC估计算法
        3.1.2 改进型EKF锂电池SOC估计算法
    3.2 基于UKF的锂电池SOC估计算法
    3.3 基于PF的锂电池SOC估计算法
        3.3.1 PF基本原理
        3.3.2 基于PF的SOC估计算法
    3.4 单体锂电池SOC估计实验结果
        3.4.1 锂电池工况
        3.4.2 基于UKF的SOC估计结果
        3.4.3 基于PF的SOC估计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电池模型参数与SOC联合在线估计
    4.1 模型参数与SOC联合估计模型
        4.1.1 模型参数与SOC联合估计的可行性
        4.1.2 联合估计策略
    4.2 基于SPKF的锂电池模型参数与SOC联合估计算法
        4.2.1 同步联合估计算法
        4.2.2 异步联合估计算法
    4.3 联合估计实验结果
        4.3.1 同步联合估计结果
        4.3.2 异步联合估计结果
        4.3.3 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动力电池组SOC在线估计系统设计
    5.1 系统硬件设计
        5.1.1 系统硬件总体框架
        5.1.2 ARM微处理器选择
        5.1.3 电池电压测量电路
        5.1.4 电流采集电路
        5.1.5 电池内阻测量电路
        5.1.6 电池温度测量电路
        5.1.7 数据通信电路
        5.1.8 LCD显示电路
        5.1.9 系统直流供电电路
    5.2 系统软件设计
        5.2.1 主程序设计
        5.2.2 电池参数采集子程序
        5.2.3 数据通信子程序
        5.2.4 软件滤波子程序
        5.2.5 锂电池组SOC估计子程序
        5.2.6 LCD显示子程序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实验结果分析
    6.1 实验条件
        6.1.1 锂电池组
        6.1.2 实验仪器
    6.2 硬件电路调试实验
    6.3 电池组SOC在线估计实验及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总结
    7.2 下一步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项目、获奖及专利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术语表

(5)镍氢电池负极关键技术研究及混合动力车用电池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新能源汽车
        1.1.1 新能源汽车是我国的战略选择
        1.1.2 新能源汽车分类及发展现状和前景
        1.1.3 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之一
    1.2 MH/Ni电池
        1.2.1 MH/Ni电池工作原理
        1.2.2 Ni/MH电池的主要性能参数
        1.2.3 HEV用MH/Ni动力电池发展现状及趋势
    1.3 贮氢合金电极性能提高的途径
        1.3.1 贮氢合金电极的放电动力学
        1.3.2 合金多元化
        1.3.3 合金表面处理
        1.3.4 采用添加剂
        1.3.5 改进电极制备工艺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第二章 实验原理与方法
    2.1 实验主要原料和试剂
    2.2 电极和电池的制备
        2.2.1 烧结式贮氢合金电极制备
        2.2.2 掺杂四氧化三钴电极和电池的制备
        2.2.3 碱处理合金电极的制备
        2.2.4 方形动力电池的研制
    2.3 电极和电池的性能与分析测试
        2.3.1 电化学测试装置
        2.3.2 电极和电池充放电性能测试
        2.3.3 电极和电池的其它电化学测试分析
    2.4 物理及化学分析与表征
        2.4.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4.2 扫描电镜(SEM)与能谱分析(EDX)
        2.4.3 比表面分析(BET)
        2.4.4 激光粒度分析
        2.4.5 PCT测试
        2.4.6 红外分析(FTIR)
        2.4.7 ICP分析
        2.4.8 磁化率测试
        2.4.9 透射电镜(TEM)和能谱分析(EDX)
第三章 低温烧结对贮氢合金电极性能的影响
    3.1 电极的物理表征和分析
        3.1.1 XRD表征和分析
        3.1.2 SEM表征和分析
        3.1.3 BET测试和分析
    3.2 电极的电化学测试和分析
        3.2.1 循环伏安测试和分析
        3.2.2 线性极化和交流阻抗测试和分析
        3.2.3 阳极极化测试和分析
        3.2.4 电位阶跃测试和分析
    3.3 烧结对电极充放电性能的影响
        3.3.1 活化性能
        3.3.2 最大放电容量
        3.3.3 放电电压特性和倍率放电性能
        3.3.4 循环寿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o_3O_4对贮氢合金及电极和镍氢电池性能的影响
    4.1 Co_3O_4及电极和电池的表征与分析
        4.1.1 Co_3O_4及电极的物理表征与分析
        4.1.2 化学分析及电化学测试分析
    4.2 Co_3O_4对贮氢合金充放电性能的影响
        4.2.1 活化性能与最大放电容量
        4.2.2 循环性能
        4.2.3 放电电压特性
        4.2.4 倍率放电性能
    4.3 Co_3O_4对贮氢合金电极性能的影响
        4.3.1 活化性能和放电容量
        4.3.2 充电效率
        4.3.3 放电效率
        4.3.4 循环寿命
    4.4 C0304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4.4.1 高倍率放电性能
        4.4.2 充电过程的温升
        4.4.3 高低温性能
        4.4.4 内压和耐过充性能
        4.4.5 循环性能
        4.4.6 内阻
    4.5 C0304的作用机理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贮氢合金粉末表面处理对电极性能的影响
    5.1 贮氢合金粉末的表面处理和电极制备
        5.1.1 表面处理
        5.1.2 电极制备
    5.2 贮氢合金粉末的表征和分析
        5.2.1 SEM表征和分析
        5.2.2 XRD表征和分析
        5.2.3 TEM-EDX表征和分析
        5.2.4 ICP分析
        5.2.5 激光粒度分析
        5.2.6 比表面分析
        5.2.7 P-C-T分析
        5.2.8 磁化率分析
    5.3 表面处理对合金电极性能的影响
        5.3.1 活化性能
        5.3.2 充电效率
        5.3.3 常温80%SOC放电效率
        5.3.4 低温性能
        5.3.5 循环寿命和放电电压特性
    5.4 结论
第六章 镍氢动力电池的研制
    6.1 粘合剂对合金电极性能的影响
        6.1.1 粘结剂的选择和物化性质
        6.1.2 粘合剂对负极浆料性能的影响
        6.1.3 粘合剂对合金电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6.2 导电剂对合金电极性能的影响
        6.2.1 导电剂的选择
        6.2.2 不同导电剂配方负极浆料基本性能
        6.2.3 导电剂对合金电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6.3 6Ah镍氢动力电池的制备及性能测试
        6.3.1 充电效率
        6.3.2 放电效率
        6.3.3 循环性能
        6.3.4 电池检测机构测试结果
    6.4 项目产业化所制备40Ah电池的检测结果
    6.5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科研项目
    专利
    学术论文
    附件
附录

(6)目前动力电池的市场格局(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电动助力车市场铅酸蓄电池是主导
    2.1 阀控式铅蓄电池性能满足市场需求[1]
    2.2 阀控式铅蓄电池的价格为广大消费者所接受
3 混合型电动汽车市场MH/Ni电池名列前茅
    3.1 混合型电动汽车市场动态
    3.2 混合型电动车用MH/Ni电池的性能要求
    3.3 混合型电动车用MH/Ni电池的实际水平[3]
4 纯电动汽车盼望锂离子电池
    4.1 市场动态
    4.2 目前市场上过度夸张锂离子动力电池的性能
        4.2.1 比能量
        4.2.2 循环寿命
    4.3 锂离子动力电池存在的差距和开发方向
        4.3.1 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均匀性
        4.3.2 确保电池产品的安全性
        4.3.3 降低价格
5 燃料电池汽车上市的差距很大
    5.1 车用燃料电池系统使用寿命太短[8-9]
    5.2 燃料电池系统能量效率和比功率有待提高
    5.3 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的可靠性有待深入研究
    5.4 燃料电池汽车的价格太高
    5.5 车载氢源也是难题
    5.6 燃料电池汽车展望
6 扬长避短因地制宜使用电池

(7)HEV用金属氢化物镍电池SOC估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第一章 绪论
    1.1 混合动力电动车简介
    1.2 电池管理系统与电池荷电状态管理
        1.2.1 电池管理系统简介
        1.2.2 SOC的定义及常用检测方法
        1.2.2.1 SOC的定义
        1.2.2.2 电池SOC的检测方法
    1.3 动力型金属氢化物-镍电池简介
        1.3.1 MH-Ni电池的组成
        1.3.2 MH-Ni电池的工作原理
        1.3.3 提高MH-Ni动力电池性能的技术措施
    1.4 电极材料及检测技术
        1.4.1 正极材料
        1.4.2 负极材料
        1.4.3 电极材料检测分析的常用技术
    1.5 微电极技术
        1.5.1 粉末微电极技术及其应用
        1.5.2 单颗粒微电极技术及其应用
        1.5.3 SECM及其应用
    1.6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电池SOC识别的影响因素初探
    2.1 引言
    2.2 实验对象和仪器
        2.2.1 实验对象
        2.2.2 实验设备
    2.3 试验电池的筛选
    2.4 SOC预测的复杂性分析
        2.4.1 电池的稳定开路电压与SOC的关系
        2.4.2 极化效应对电压变化的影响
        2.4.3 温度的影响
        2.4.4 单体电池性能的差异对电池组的影响
        2.4.5 电池的老化和衰退
        2.4.6 自放电的问题
        2.4.7 滞后现象
    2.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动力MH-Ni电池SOC识别及控制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SOC控制方案的基本原理
        3.2.1 极限SOC的判断原理及相关说明
        3.2.2 工作逻辑流程
        3.2.3 基础工作
    3.3 极限SOC终点电压的测量
        3.3.1 实验设备
        3.3.2 实验方法
        3.3.3 上限标准电压V_(80)的测定流程
        3.3.4 下限标准电压V_(20)的测定流程
    3.4 实验结果及验证实验
    3.5 对实验数据进一步的分析
    3.6 前置电流对极限终点电压的影响
        3.6.1 实验方案
        3.6.2 结果和讨论
    3.7 本章总结
第四章 动力MH-Ni电池的内阻与SOC关系分析
    4.1 引言
    4.2 内阻概念的探讨
        4.2.1 传统的电池内阻定义及测量方法
        4.2.2 适用于动力电池的内阻表征方法
        4.2.2.1 总内阻的测定方法
        4.2.2.2 充电内阻与放电内阻
        4.2.2.3 内阻的构成分析
    4.3 动力MH-NI电池内阻相关规律的实验
        4.3.1 表观欧姆内阻的测试分析
        4.3.1.1 测试流程
        4.3.1.2 结果和讨论
        4.3.2 总内阻的测试分析
        4.3.2.1 测试流程
        4.3.2.2 结果与讨论
        4.3.3 工作温度与内阻衰退的关系
        4.3.3.1 表观欧姆内阻
        4.3.3.2 总内阻
        4.3.4 内阻在正负极的分配
        4.3.4.1 实验部分
        4.3.4.2 结果与讨论
    4.4 动力MH-NI电池休止时的"内阻"研究
        4.4.1 休止内阻
        4.4.2 研究休止内阻对开路电压法判断SOC的意义
        4.4.3 实验部分
        4.4.3.1 实验装置和实验对象
        4.4.3.2 实验基础
        4.4.3.3 结果和讨论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单颗粒方法用于MH-Ni电池负极材料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
        5.2.1 实验装置
        5.2.2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外观及形貌
        5.3.2. 碳纤维电极的背景电流
        5.3.3. 放电容量的变化
        5.3.4. 充电效率的变化
        5.3.5. 电化学动力学参数的变化
        5.3.6. 关于充放电深度的讨论
        5.3.7. NOR值的变化
    5.4 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全固体薄膜锂离子充电电池的设计制作及特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研究内容和主要创新点
        1.3.1 本论文研究内容
        1.3.2 主要创新点
2 电池发展概述
    2.1 常用二次电池简介
        2.1.1 铅蓄电池
        2.1.2 镍镉二次电池
        2.1.3 镍氢二次电池
    2.2 锂离子电池
        2.2.1 锂离子电池概论
        2.2.2 锂离子电池原理、发展及特点
        2.2.3 常用负极材料
        2.2.4 常用正极材料
        2.2.5 常用电解质材料
3 实验设备与测试仪器
    3.1 实验设备
        3.1.1 真空蒸镀设备
        3.1.2 溅射镀膜设备
    3.2 测试仪器
        3.2.1 扫描电子显微镜
        3.2.2 电池测试系统
4 全固体薄膜锂离子充电电池的研究
    4.1 电池的结构设计
    4.2 电池的动作原理
    4.3 电池的制备
        4.3.1 底层集电极薄膜的制备
        4.3.2 正极薄膜的制备
        4.3.3 电解质薄膜的制备
        4.3.4 负极薄膜的制备
        4.3.5 顶层集电极薄膜的制备
    4.4 电池的性能测试
    本章小结
5 粉末溅射法的开发和纸电池的初步研究
    5.1 粉末溅射法
        5.1.1 粉末溅射原理
        5.1.2 粉末溅射工艺
    5.2 纸电池的初步研究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科研情况
致谢

(10)废旧氢—镍电池中有价金属的回收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氢-镍电池概述
        1.1.1 氢-镍电池的发展历程
        1.1.2 氢-镍电池的结构及材料
        1.1.3 氢-镍电池的工作原理
        1.1.4 氢-镍电池失效原因
    1.2 废旧氢-镍电池回收处理的意义及目的
    1.3 国内外废旧电池回收现状
        1.3.1 发达国家废旧电池回收现状
        1.3.2 我国废旧电池回收现状
    1.4 废旧氢-镍电池再生利用技术
        1.4.1 火法冶金技术
        1.4.2 湿法冶金处理技术
        1.4.3 正负极材料分别处理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目标和内容
    1.6 本论文的意义和创新之处
第2章 实验药品仪器及分析测试方法
    2.1 实验药品及仪器设备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仪器
    2.2 分析测试方法
        2.2.1 丁二酮肟分光光度法测镍
        2.2.2 亚硝基-R 盐分光光度法测钴
        2.2.3 三溴偶氮胂分光光度法测定稀土总量
第3章 废旧氢-镍电池酸浸处理
    3.1 废旧氢-镍电池的破碎
    3.2 废旧氢-镍电池电极材料成分分析
    3.3 浸出反应动力学
        3.3.1 固-液反应扩散理论
        3.3.2 化学反应过程动力学
        3.3.3 扩散过程与化学反应过程动力学的关系
        3.3.4 界面几何形状对动力学的影响
        3.3.5 废旧氢-镍电池电极材料的浸出过程
    3.4 硫酸浸出实验研究
        3.4.1 实验方案
        3.4.2 浸出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3.4.3 影响因素趋势分析
        3.4.4 硫酸浸出条件优选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化学沉淀法回收稀土元素
    4.1 引言
    4.2 稀土元素的性质
        4.2.1 稀土硫酸复盐
        4.2.2 稀土草酸盐
    4.3 实验方案
    4.4 以硫酸钠为沉淀剂分离回收稀土的研究
        4.4.1 正交实验设计
        4.4.2 正交实验结果
        4.4.3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4.4.4 硫酸钠回收稀土最佳反应条件
        4.4.5 稀土硫酸复盐产品成分分析
    4.5 以草酸为沉淀剂分离回收稀土的研究
        4.5.1 水平实验设计
        4.5.2 水平实验结果分析及讨论
        4.5.3 草酸沉淀稀土离子最佳条件
        4.5.4 稀土草酸盐产品成分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从滤液中回收并制备Ni_(0.8)Co_(0.2)(OH)_2
    5.1 引言
    5.2 实验原理
    5.3 实验方案
    5.4 制备电极材料前驱体Ni_(0.8)Co_(0.2)(OH)_2
        5.4.1 杂质离子的处理
        5.4.2 实验条件初选
        5.4.3 水平实验设计
        5.4.4 制备Ni_(0.8)Co_(0.2)(OH)_2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失效MH-Ni蓄电池电极材料的回收(论文参考文献)

  • [1]锌镍电池负极材料的回收及再生研究[D]. 蔡云婷.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4)
  • [2]混合动力军车复合电池控制系统研究[D]. 李财盛. 东北大学, 2014(08)
  • [3]废旧镍氢电池回收再利用研究[J]. 张彬,罗本福,谷晋川,梅自良.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4(01)
  • [4]动力电池组SOC在线估计模型与方法研究[D]. 高明煜. 武汉理工大学, 2013(06)
  • [5]镍氢电池负极关键技术研究及混合动力车用电池研制[D]. 苏耿. 中南大学, 2012(12)
  • [6]目前动力电池的市场格局[J]. 桂长清,柳瑞华. 蓄电池, 2010(03)
  • [7]HEV用金属氢化物镍电池SOC估测方法研究[D]. 高峰. 武汉大学, 2010(05)
  • [8]从废弃镍基电池中回收有价金属的研究进展[J]. 钟燕萍,王大辉,康龙. 新技术新工艺, 2009(08)
  • [9]全固体薄膜锂离子充电电池的设计制作及特性评价[D]. 王定友. 重庆师范大学, 2009(08)
  • [10]废旧氢—镍电池中有价金属的回收利用[D]. 王颜赟. 沈阳理工大学, 2009(06)

标签:;  ;  ;  ;  ;  

失效MH-Ni电池电极材料的回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