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超重度外伤性脑损伤

监测超重度外伤性脑损伤

一、特重型颅脑损伤的监护(论文文献综述)

韩晓敏,王孟玺,侨光谱[1](2021)在《床旁B超在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肺部感染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床旁B超在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肺部感染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不同程度肺部感染的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辅以床旁B超进行肺部护理的临床效果,每天行2~3次B超检查,掌握肺部感染情况,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及时发现痰栓,加强翻身、扣背护理,避免肺不张、肺实变等。结果 36例患者肺部感染均得到很好控制。结论对肺部感染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床旁B超监测并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能够动态、实时、直观地观察评估肺部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参考,指导临床诊治,且操作简单、应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

彭国宏,姚晨,刘一林,沈轩[2](2021)在《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护对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护对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患者脱水剂合理使用和疾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70例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监护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护,观察甘露醇使用、并发症和康复指标。结果:观察组甘露醇的使用天数、使用次数和总剂量,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时,观察组的GOS和KPS评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患者应用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护,能优化脱水剂使用方案,减少并发症,改善疾病预后。

朱春伟[3](2021)在《颅内压监测下阶梯减压与去骨瓣减压治疗重症颅脑损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颅内压监测下阶梯减压与去骨瓣减压治疗重症颅脑损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20年12月至2021年5月广东省人民医院珠海医院收治的68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采取标准化去骨瓣减压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取脑室型颅内压监测仪辅助行阶梯式颅内减压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格拉斯哥昏迷分级评分(GCS)、术后不同时间颅内压情况、临床疗效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前,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NIHSS评分[(44.26±4.29)分vs (43.87±4.17)分]和GCS评分[(6.14±1.23)分vs (6.05±1.34)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和GCS评分均优于术前,且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为(11.54±4.57)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64±3.25)分,GCS评分为(10.57±2.31)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3±1.54)分,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 d和7 d时颅内压明显低于术后1 d时颅内压,且观察组不同时间颅内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恢复良好率为44.1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6.13%,急性脑膨出发生率为5.8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8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传统标准化去骨瓣减压术基础上,采取脑室型颅内压监测仪辅助行阶梯式颅内减压治疗重型脑损伤患者,不仅有利于逐步降低颅内压,改善神经功能恢复,而且还有利于降低急性脑膨出发生率,在临床上具有更高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姚刚,丁艳,卫晓婷,于杰[4](2021)在《醒脑静注射液、胰岛素泵联合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合并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醒脑静注射液、胰岛素泵联合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STBI)合并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及对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分析烟台市烟台山医院外科重症监护病房于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STBI合并糖尿病患者102例,男性,平均年龄(48.27±4.20)岁。将其依循双盲随机法划分为A组(34例,采用单纯减压术治疗),B组(34例,采用胰岛素泵联合减压术治疗)与C组(34例,采用醒脑静注射液、胰岛素泵联合减压术方式)。比较三组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PG)、餐后2 h血糖水平(2 h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 level,2hPG)、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 2,IL-2)、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IL-6)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serum 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表(glasgow coma scale,GCS)差异,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结果治疗后A组、B组2hPG、FPG、IL-2、IL-6、hs-CRP、GC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组2hPG、FPG分别为(8.89±1.74)、(7.53±1.59)mmol/L,A组、B组分别为(7.30±1.62)、(6.25±1.50)mmol/L和(7.32±1.64)、(6.29±1.56)mmol/L,C组水平较A组、B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IL-2、IL-6、hs-CRP水平分别为(792.74±86.58)ng/L、(8.82±1.73)ng/L、(7.95±1.44)mg/L,A组、B组这三项指标分别为(880.85±90.29)ng/L、(13.85±2.20)ng/L、(14.02±2.28)mg/L;(875.37±89.72)ng/L、(13.34±2.18)ng/L、(13.37±2.26)mg/L,C组较A组、B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GCS评分为(11.45±2.23)分,A组、B组分别为(8.09±1.52)分、(8.73±1.56)分,C组较A组、B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B组相比,C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静注射液、胰岛素泵联合减压术治疗STBI合并糖尿病患者,对于降低不良反应,提高治疗安全性等具有重要意义。

郇宇,胡世颉,吴霜,武秀权,何鑫,陈燕伟,杜伟,费舟,李兵[5](2021)在《非火器开放性颅脑损伤临床特征分析及死亡相关因素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非火器开放性颅脑损伤(TBI)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死亡相关因素。方法对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监护室自2011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46例非火器开放性TB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疾病转归将患者分为死亡组(20例)和非死亡组(126例)。将2组患者入住神经外科监护室24 h内的各项临床资料进行比较,探寻影响患者死亡的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致伤因素、损伤程度、是否发生脑疝、是否凝血功能异常、平均动脉压是否<90 mmHg(1 mmHg=0.133 kPa)及入院GCS评分与非火器开放性TBI患者的死亡有关;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损伤严重程度、是否脑疝及平均动脉压是否<90 mmHg是非火器开放性TBI患者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非火器开放性TBI有其独特的临床特点,其死亡与TBI程度、是否发生脑疝及平均动脉压是否<90 mmHg相关。

习书晗[6](2021)在《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针刺疗效评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根据广东三九脑科医院住院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回顾性资料研究,分析患者的一般特征、受伤原因、损伤类型等临床数据,以期为总结颅脑损伤的发生类别及提高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提供参考。明确针刺结合现代医学、现代康复等治疗方法对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作用,判断针刺对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促醒的具体改善情况,为针刺运用于该类疾病的救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1.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以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为研究对象,其中治疗组采用针刺疗法加常规西医治疗,不限定选穴、补泻手法、留针时间及疗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依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最后对纳入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内容包括样本量、随机方法、治疗方案、结局指标、治疗时间、病程、随访等,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4版软件进行Meta分析。2.2376例颅脑损伤住院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量表评分分析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广东三九脑科医院近5年来颅脑损伤患者的病历资料。记录患者的基本资料(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受伤原因、主要诊断、入院后治疗方式、治疗前后各量表评分等信息。使用SAS9.4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3.针刺对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促醒作用的临床研究采用临床研究,以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为研究对象,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63例患者,对照组(32例)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试验组(31例)采用醒脑开窍针法加常规西医治疗,针刺方案为针刺内关、人中、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取穴操作参照石学敏院士的醒脑开窍针刺法,实施手法后,留针30min。每天1次,每周6次,治疗周期为4周一疗程,治疗一疗程后以GCS评分为主要结局指标,CRS-R评分、苏醒率、苏醒时间为次要指标,评价两组的治疗疗效及安全性,3个月后,以有效率评价两组的治疗疗效。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比较两组结果。结果:1.Meta分析结果初步检索得到文献894篇,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最终纳入13篇随机对照研究,共861例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Meta结果显示:针刺结合常规西医治疗的临床总有效率、GCS评分、苏醒率均优于单纯常规西医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疾病特征分析及量表评分分析结果疾病特征分析结果:共纳入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男性患者约为女性患者的4.2倍,其中青春期至青年晚期患者(14岁~45岁)所占比例最高(52.9%)。职业方面,工人最多,所占比例为49.62%;文化程度方面,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患者最多,所占比例为79.5%;受伤原因以车祸为主,所占比例为91.16%。损伤类型方面,占位性血肿占比最高,为37.3%,其次是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弥漫性轴索损伤、颅骨骨折等;接近50%的患者同时存在两种及两种以上的损伤类型。在急性期,有42.5%的患者接受过神经外科手术,44.2%的患者曾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63%的患者曾行胃管插管,48.4%的患者曾行尿管插管。出院时,超过86.48%的患者出院时情况好转,13.51%的患者未愈。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各量表评分分析结果:不同性别的颅脑损伤患者在“起立-行走”计时测试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分、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年龄的颅脑损伤患者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起立-行走”计时测试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分、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职业的颅脑损伤患者所有量表评分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外伤原因的颅脑损伤患者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睁眼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运动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分、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文化程度的颅脑损伤患者在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病程的颅脑损伤患者在所有量表评分上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1084例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各类量表评分差值分析: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各量表差值对比分析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程度的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各量表评分差值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的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言语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运动反应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的差值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外伤原因的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言语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运动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的差值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832例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住院患者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分析: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进行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各项评分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轻、中、重型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各项评分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临床研究结果临床研究显示:1.治疗前,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基本数据比较(年龄、性别、病程等)各项对比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2.试验组和对照组经过治疗后,两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和有效率在治疗前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经过治疗后,意识恢复量表(CRS-R)评分在治疗前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组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经过治疗后,试验组的苏醒率高于对照组,但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苏醒时间小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广东三九脑科医院住院资料显示: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以男性居多,以处于青春期至青年晚期的中青年患者为主,职业以工人为主,文化程度以初中以下为主,受伤原因以车祸为主。因此,应加大对文化程度为初中以下的中青年男性群体的道路安全宣传。住院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合并症较多,急性期临床表现比较严重。2.针刺不仅能够治疗颅脑损伤后肢体功能障碍、认知障碍等方面的后遗症,还对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具有一定的促醒作用。3.针刺能够提高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苏醒的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且没有明显的副作用,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鲜亮[7](2021)在《大鼠急性硬膜下血肿对脑表面血流影响的激光散斑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大鼠急性硬膜下血肿改良模型的构建目的建立一种新的改良大鼠急性硬膜下血肿模型,为脑创伤研究提供合适模型。方法选取成年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两组。传统组基于Miller的模型构建方法,改良组基于改良的针头、注射部位和操作方法。通过比较两组大鼠的生理指标、行为评分、死亡率、磁共振表现和HE染色结果对改良后的模型进行评价。结果两组大鼠的生理指标基本一致。两组大鼠的行为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改良组生存率高于传统组。MRI显示改良模型的血肿较厚且集中在注射侧。HE染色提示改良方法对注射部位周围皮层的侵犯少,比传统模型干扰因素更少。改良模型相比于传统模型能更好模拟人类血肿,且模型成功率高,操作简便,可重复性好。结论改良模型是在传统模型的基础上建立的。虽然死亡率与人类存在差异,但改良进后的模型操作简便,模拟人类血肿效果更好,并且改良模型可应用于如血流研究等更多方面研究。第二部分:大鼠急性硬膜下血肿对脑表面血流的影响目的探讨急性硬膜下血肿大鼠的脑表面血流改变。方法选取成年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三组。在顶部打磨7mm×5mm透明骨窗。sham组不注射血肿;0.2m L组注射血肿量0.2m L;0.4m L组注射血肿量0.4m L。使用激光散斑成像系统透过透明骨窗观测血肿对侧半球脑表面上矢状窦、静脉、动脉的血流变化,分别于术前、术后及术后的30min、60min、90min、120min分别计算血流灌注率,并监测颅内压。对比急性硬膜下血肿前后和不同血肿量下的血流变化情况。结果两个实验组术后及术后的30min、60min上矢状窦、静脉、动脉的血液灌注率对比术前及sham组显着下降。两个实验组术后的90min、120min上矢状窦的血液灌注率与术前及sham组相比有显着差异,而静脉、动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个实验组术前颅内压与sham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的各个时间点的颅内压对比术前及sham组显着升高。两个实验组相互对比,各时间点上矢状窦、静脉、动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个实验组相互对比,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的各个时间点的颅内压对比术前及sham组有显着差异。综上,发生急性硬膜下血肿后,大鼠颅内压升高,上矢状窦及血肿对侧脑表面静脉、动脉血流将显着下降一定时间,在血肿形成后的90min时静脉、动脉可代偿恢复,而上矢状窦则无法恢复;对于大鼠,血肿量在0.4m L以下时,血流下降的程度与血肿量的多少并无关系。结论急性硬膜下血肿一方面会造成高颅压,还会造成大脑血液循环障碍,这可能是造成继发性损害的因素。因此,在临床中治疗急性硬膜下血肿时,在术前就应通过影像学等手段关注患者的脑循环情况,以避免术后可能出现的脑循环缺血、脑梗死等并发症。第三部分:大鼠急性脑膨出时脑表面血流的改变及机制目的探讨术中急性脑膨出大鼠的脑表面血流改变的机制及其影响,对脑外伤术中脑膨出的治疗策略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取成年雄性SD大鼠18只,随机分为三组。三组大鼠制作急性硬膜下血肿模型后,在冠状缝后2mm,矢状缝左侧4mm处钻一个2mm的骨孔,将一枚可注水球囊置入硬膜外腔。之后在血肿注入侧半球开一骨窗,骨窗大小10mm×5mm,将颅骨去除,缓慢逐步切开硬脑膜并行血肿清除术。sham组在血肿清除后不做操作;0.05m L组在血肿清除后,将球囊缓慢充水0.05m L,诱导脑组织膨出10分钟后撤去球囊;0.1m L组在血肿清除后,将球囊缓慢充水0.1m L,诱导脑组织膨出,10分钟后撤去球囊。使用激光散斑成像系统透过骨窗观测血肿清除侧半球脑表面静脉、动脉的血流变化,分别于血肿清除后、球囊充水后、球囊充水后10min、球囊撤去后、球囊撤去后10min分别计算血流灌注率。对比脑膨出前后、去除脑膨出因素前后和不同膨出程度下的脑表面血流变化情况。结果两个实验组大鼠在球囊充水后及球囊充水后10min时,静脉、动脉血流显着下降。球囊撤去后及球囊撤去后10min,静脉、动脉的血流与术前相比显着下降,而相比于球囊充水后及球囊充水后10min,静脉、动脉显着上升。球囊充水后颅内压显着升高,高于正常颅内压;球囊撤去后颅内压显着降低,且低于正常颅内压。两实验组相比,血肿清除后静脉、动脉的血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球囊充水后及球囊撤去后各时间点,静脉血流有显着差异,动脉血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清除血肿后,两实验组大鼠颅内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球囊充水后各时间点,颅内压有显着差异,球囊撤去后各时间点,颅内压无显着差异。综上,当脑组织膨出时,静脉及动脉血流都会显着下降;若脑组织持续膨出,这种循环障碍会持续存在;当及时的清除脑膨出诱因,降低颅内压,这种循环障碍可得到缓解,但短时间内无法恢复到没有膨出的状态。不同程度的脑膨出对于动脉血流的下降并没有太大的差异,但是对于静脉的血流下降有明显的不同。结论脑膨出越严重就会伴随越严重的脑血液循环障碍,且静脉的循环障碍相比于动脉更显着。因此,研究者们需要关注脑血液循环与术中急性脑膨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静脉循环。脑循环障碍可能与术中急性脑膨出互为因果,这也提示了临床医生,对颅脑损伤的患者在术前就要关注患者的脑循环问题,在术中及后续治疗过程中,更要时刻预防或及时处理脑循环障碍。若术中急性脑膨出仍然发生,应尽快明确原因,去除诱因可尽量地缓解循环障碍,可避免产生更严重的恶性循环。

李静,李长栋,王凯,郝野陆,蔡志标[8](2021)在《空运后送4名重型颅脑伤患者的救治》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无论平时战时,创伤性颅脑伤发生率高,伤情复杂、发展快、危害大,旨在探讨如何将重型颅脑伤患者通过直升机快速、安全后送至具有救治条件的医院。方法分析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利用直升机空运后送4例重型颅脑伤患者救治过程并回顾总结相关研究进展。结果 4例病情极危重,合并多发伤,其中2例无自主呼吸,所在医院位置偏远,不具备进一步救治条件,通过直升机空运后送可以缩短转运时间,且机载呼吸机及监护设备可以监测及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可以将患者快速、安全转运至我院接受进一步治疗。结论转运前的系统性评估、建立稳定的气道和可靠的静脉通道,转运途中对生命体征监测及维持是转运成功的关键;多次空运后送实践提示完善空运后送流程,优化空运后送衔接管理,可以使重型颅脑伤患者在空运后送中受益。

张绪明,孙成法,褚荣涛[9](2020)在《重型及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继发性脑积水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重型及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继发性脑积水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20年2月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63例重型和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根据患者受伤严重程度将其分为重型组(34例)和特重型组(29例)。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并发继发性脑积水情况,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重型和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继发性脑积水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致伤原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继发性脑积水患者共19例(30.16%),重型组中继发性脑积水6例(17.65%),特重型组中继发性脑积水13例(44.8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受伤程度、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量表(GCS)评分、行去骨瓣减压术治疗、血肿位置、颅内感染、脑室内积血是重型及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继发性脑积水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β=0.841,OR=2.854,95%CI:2.741~4.901)、GCS评分(β=2.687,OR=6.541,95%CI:3.957~7.537)、血肿位置(β=0.677,OR=1.147,95%CI:1.014~3.284)、脑室内积血(β=1.035,OR=2.254,95%CI:1.954~5.257)是重型及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继发性脑积水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年龄较大、GCS评分低、硬膜下及脑内血肿、脑室内积血的重型及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易发生继发性脑积水,应当采取合理措施干预危险因素,降低继发性脑积水发生率。

钟兴明,徐帆,沈丽娟[10](2020)在《镇静镇痛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颅内压的影响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镇静镇痛对重型与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颅内压(ICP)的影响。方法对颅脑损伤术后行ICP监测的45例颅脑创伤患者按重型(n=26)与特重型(n=19)分为二组,分组观察镇静镇痛下及撤除镇静镇痛/唤醒下ICP值波动情况。结果: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 3-4分)在镇静镇痛前后ICP无显着差异(P>0.05),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 5-8分),撤除镇静镇痛/唤醒后,ICP前后变化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镇痛镇静与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后颅内压力波动有显着相关性,在重型组中,使用控制镇静镇痛可获得安全、平稳的ICP。

二、特重型颅脑损伤的监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特重型颅脑损伤的监护(论文提纲范文)

(1)床旁B超在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肺部感染护理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监测方法
2 结 果
3 讨 论

(2)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护对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甘露醇使用指标比较
    2.2 并发症率发生情况比较
    2.3 预后指标比较
3 讨论

(3)颅内压监测下阶梯减压与去骨瓣减压治疗重症颅脑损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NIHSS和GCS评分比较
    2.2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的颅内压比较
    2.3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2.4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
3 讨论

(5)非火器开放性颅脑损伤临床特征分析及死亡相关因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资料收集
    三、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一、一般资料
    二、非火器开放性TBI死亡的单因素分析
    三、非火器开放性TBI死亡的Logistic回归分析
讨论

(6)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针刺疗效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颅脑损伤的认识
        一、颅脑损伤的流行病学研究
        二、颅脑损伤的病因研究
        三、颅脑损伤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四、颅脑损伤的临床表现
        五、颅脑损伤的诊断标准
        六、现代医学对颅脑损伤的治疗
    第二节 祖国医学对颅脑损伤的认识
        一、颅脑损伤的病因病机
        二、颅脑损伤的辨证分型
        三、颅脑损伤的中药治疗
        四、颅脑损伤的针刺治疗
        五、颅脑损伤的其他针灸治疗
第二章 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目的
    第二节 资料与方法
        一、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二、研究对象
        三、干预措施
        四、文献检索
        五、检索方法
        六、数据收集与提取
        七、统计分析方法
    第三节 结果
        一、文献检索流程与结果
        二、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三、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四、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第四节 讨论
        一、结果分析
        二、存在问题
        三、展望
第三章 疾病特征及量表评分分析研究
    第一节 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第二节 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各量表评分分析
        一、各量表基本描述
        二、不同性别量表分析
        三、不同年龄量表分析
        四、不同职业量表分析
        五、不同外伤原因量表分析
        六、不同文化程度量表分析
        七、不同病程量表分析
        八、讨论
    第三节 1084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前后各类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一、综合治疗前后各量表的差值对比分析
        二、不同性别综合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三、不同年龄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四、不同职业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五、不同文化程度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六、不同外伤原因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七、讨论
    第四节 832例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治疗前后GCS评分分析
第四章 醒脑开窍针法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剔除或脱落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样本量估算
        二、分组方案
        三、盲法实施
        四、治疗方案
        五、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六、研究流程图
        七、统计学方法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一般资料比较
        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CS评分比较
        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RS-R评分比较
        四、两组患者治疗后苏醒率及苏醒时间的比较
        五、有效率
        六、不良事件及安全性报告
        七、脱落报道
    第四节 讨论
        一、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的可能机制
        二、醒脑开窍针法的选取
        三、醒脑开窍针法应用于颅脑损伤后昏迷的治疗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7)大鼠急性硬膜下血肿对脑表面血流影响的激光散斑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大鼠急性硬膜下血肿改良模型的构建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部分研究不足
    本研究创新点
第二部分:大鼠急性硬膜下血肿对脑表面血流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部分研究不足
    本研究创新点
第三部分:大鼠急性脑膨出时脑表面血流的改变及机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部分研究不足
    本研究创新点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缩略词表
附录 B 学术成果
附录 C 综述 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相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8)空运后送4名重型颅脑伤患者的救治(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资料
2 讨论
    2.1 转运前的准备
    2.2 转运途中气道管理
    2.3转运途中生命体征监测
    2.4 转运途中的护理
    2.5 空运后送中存在的问题

(9)重型及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继发性脑积水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的比较
    2.2 重型及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继发性脑积水发生的单因素分析
    2.3 重型及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继发性脑积水发生的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四、特重型颅脑损伤的监护(论文参考文献)

  • [1]床旁B超在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肺部感染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 韩晓敏,王孟玺,侨光谱.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12)
  • [2]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护对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J]. 彭国宏,姚晨,刘一林,沈轩.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1(18)
  • [3]颅内压监测下阶梯减压与去骨瓣减压治疗重症颅脑损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分析[J]. 朱春伟. 海南医学, 2021(18)
  • [4]醒脑静注射液、胰岛素泵联合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合并糖尿病的临床疗效[J]. 姚刚,丁艳,卫晓婷,于杰. 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 2021(04)
  • [5]非火器开放性颅脑损伤临床特征分析及死亡相关因素探讨[J]. 郇宇,胡世颉,吴霜,武秀权,何鑫,陈燕伟,杜伟,费舟,李兵.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1(03)
  • [6]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针刺疗效评估研究[D]. 习书晗.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7]大鼠急性硬膜下血肿对脑表面血流影响的激光散斑技术研究[D]. 鲜亮.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8]空运后送4名重型颅脑伤患者的救治[J]. 李静,李长栋,王凯,郝野陆,蔡志标. 空军医学杂志, 2021(01)
  • [9]重型及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继发性脑积水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J]. 张绪明,孙成法,褚荣涛. 中国当代医药, 2020(35)
  • [10]镇静镇痛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颅内压的影响观察[A]. 钟兴明,徐帆,沈丽娟. 第十五届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年会摘要集, 2020

标签:;  ;  

监测超重度外伤性脑损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