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妥协与西方民主

政治妥协与西方民主

一、政治妥协与西方民主政治(论文文献综述)

普英[1](2021)在《英格兰“光荣革命”中的政治妥协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全球化浪潮跌宕的今天,经济、政治、文化的全球化加强了人们之间相互依赖的程度,社会的多元化与民主政治的发展使政治冲突与矛盾频发。在政治发展的过程中,政治妥协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政治冲突的方式,在西方政治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英国是对妥协有着高度认同的国家,政治妥协不但成为英国解决政治冲突的主要手段,更是走出了一条温和、渐进的政治发展模式。以1688年的“光荣革命”为载体对政治妥协进行深入的研究,能让我们深化对英国妥协文化的认识。分析“光荣革命”中各主体之间的斗争与妥协,能看出政治妥协在其中扮演着平衡各方利益的润滑剂,促进英国从君主专制向君主立宪制的转变,并不断完善英国的民主制度,促进英国民主政治平稳发展。本文的绪论主要对选题背景和意义做了简要的说明,并归纳了国内外学者关于光荣革命和政治妥协的研究现状;第一章主要对政治妥协的相关概念进行了梳理解释,同时阐述了政治妥协关于人性论、社会契约论、宗教宽容和政治宽容、价值多元论的理论基础;第二章对光荣革命时期国王和教会的妥协、国王和议会之间的妥协以及辉格党和托利党之间的妥协进行了分析;第三章从英国“王在法下”的政治传统、英国贵族的独特性、英国的社会文化意识以及战争历史的教训来分析了光荣革命之所以能达成政治妥协的原因;第四章从政治妥协对资产阶级议会民主政治的构建、各主体共同促进经济发展、英国贵族资产阶级化和政治妥协延缓英国社会发展这几个方面对光荣革命政治妥协对英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赵云云[2](2020)在《历史遗产、制度选择与转型绩效 ——突尼斯政治转型的宪制工程学硏究》文中指出2010年底中东北非地区发生政治变局以来,许多国家陷入了内战和动乱之中,而突尼斯虽然在经济社会秩序上的状况仍不明朗,但实现了基本的政治稳定。突尼斯不仅是一个后发现代化国家,同时也处于伊斯兰文化范围内,各种不同的文化在此交融汇合,因此其制宪进程软着陆的成果就更值得深思。本文从突尼斯的宪制工程设计入手,探索突尼斯政治制度改革的历史渊源和宪制建设中各方力量的博弈和妥协,同时考察2013年之后的转型绩效,进而分析突尼斯政治转型中的制度因素。本文认为,突尼斯通往宪法的路上不仅有丰厚的制度遗产加持,同时也有理性的政治精英的合理行动。此外,突尼斯单一制、半总统制半议会制、多党制的制度设计呈现出低度向心型民主和低度共识型民主的样态,因此不仅有利于处理多元文化国家的冲突和矛盾,同时也强化了政府治理能力,进而有利于国内政治的稳定。虽然突尼斯国内目前的政局较为平稳,但是仍面临着经济低迷、政府治理能力不足、社会稳定程度较低等问题,因此其未来的政治进程还有待于我们持续关注。

郑本涌[3](2020)在《古典时代的妒忌与雅典民主政治》文中认为大众与精英的关系是雅典民主政治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这个问题直接指涉雅典民主制的性质和政治基础。学界主要有三种研究路径:制度史、意识形态和情感史。本文以妒忌情感作为切入点考察雅典民主制下,雅典的大众与精英围绕妒忌的政治话语,从而对雅典民主政治做出新的认识。本文指出,希腊人的妒忌是一种基于社会比较,容易在大致平等的人之间产生的恶意情感。雅典的民主意识形态强调公民之间的平等,并且试图塑造一个讲求平等的公民集体。然而,在雅典社会中却充满着各种形式的不平等,大众与精英之间的阶层对立很明显。现实的不平等与观念上的平等产生的张力容易滋生阶层的妒忌。从这个角度来看,妒忌是以情感的认知而不是非理性的特征嵌入到政治议题之中。荣誉和财富是引发妒忌的常见原因,它们通常是社会现象,存在于人际关系之中。但是,因为荣誉和财富与希腊的竞争文化和雅典民主意识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围绕它们而产生的妒忌能够被纳入到政治范畴,从自然情感变成政治话语,并且在实践中成为精英阶层必须处理的政治问题。在雅典精英阶层看来,履行公益捐助是消除来自大众的妒忌的有效方式,其依据并不是公益捐助行为本身,而是在公益捐助行为之上的政治话语。有效的公益捐助产生的互惠原则为雅典的大众与精英公认,妒忌则被认为是威胁这种正当的互惠原则的因素。精英阶层强调自己履行过的公益捐助,提醒民众压制妒忌以维护互惠原则。除此之外,精英还会在诉讼场合将妒忌作为攻击对手的情感武器,通过强调妒忌情感的不正义色彩,在公众面前进行妒忌情感的规训。这两种手段的基础都是基于应得的政治原则,大众与精英之间互相尊重各自的利益。总之,古典时代的雅典民主政治语境中的妒忌,既有政治话语的特性,也有作为自然情感本身所带有的性质,只有同时考量这两个方面,才能较为深入地理解和把握妒忌在雅典民主政治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内涵。

孟冰寒[4](2020)在《列宁妥协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列宁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继承并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列宁主义,将社会主义首次由理论变为现实,社会主义国家首次出现在世界舞台上。列宁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大胆探索并解答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时代未曾出现的社会主义新问题,形成了列宁妥协思想。列宁妥协思想贯穿了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整个时期,是一笔丰厚的马克思主义遗产,内容丰富,涵盖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多个环节,对无产阶级与其他阶级如何相处的问题列宁提出了许多精辟论点和重要论述。妥协思想的理论与实践无论是对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还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深入研究列宁妥协思想不仅可以理解妥协思想的实质,更能从列宁妥协思想实施的前后过程及结果得出妥协策略的得与失,为中国及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借鉴。本文首先侧重于由历史的角度探讨列宁妥协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列宁妥协思想是应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变化而产生,是应俄国与欧洲大国外交局势的回应,是俄国革命斗争与社会建设的客观需求,是俄国社会发展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结果。列宁主要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事革命斗争活动,这一阶段欧洲各国都在发生巨大变化,俄国作为横跨欧亚大陆的大国不可避免的卷入欧洲与亚洲战场,国内外矛盾分外复杂,不同的社会思潮不断冲击着俄国革命运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列宁妥协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西方社会传统妥协思想以及俄国社会政治传统为列宁提供了参考,列宁辩证地吸收了上述思想的精髓,整合形成了适合俄国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妥协思想。俄国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促使无产阶级的力量也随之壮大,俄国的工人运动愈加高涨与复杂,列宁妥协思想归根结底是为了解决现实矛盾和问题。工人运动将如何前进,社会主义建设与革命将如何进行,各种思潮如雪涌般冲击着俄国各阶层,列宁妥协思想正是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实际需求。列宁妥协思想的形成过程可分为探索期、形成期和完善期三个阶段。为批判民粹派关于村社可以作为社会主义基础的谬论而于1893年完成的《农民生活中新的经济变动》可以视为列宁妥协思想的开端。一直持续到十月革命前,列宁都在为传播马克思主义,鼓动俄国工人运动,为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而奋斗。在这长达二十四年的时间跨度里,俄国经历了第一次俄国革命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洗礼。在革命运动的初期,妥协是不利于革命的发展,怎么区分不同的妥协,坚持无产阶级革命的原则就极为重要。列宁在多次革命实践中尤其是1905年革命失败后认真分析经验教训,认为俄国革命需要学会要在有利条件下发动进攻,也要认识到在不利形势下有组织的退却,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学会利用妥协,保证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在最艰难的历史关头中不断开辟通往胜利的道路。这一时期可以称为列宁妥协思想的探索阶段。从1917年二月革命取得胜利,到1921年新经济政策实施是列宁妥协思想的形成阶段。当布尔什维克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后,作为国力孱弱的新生社会主义国家如何与世界上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相处,如何在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并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列宁以这些问题为契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总结了马克思主义的妥协思想,论证了妥协的必要性与客观性,进一步阐释了人类社会曲折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特点,对苏维埃俄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探索,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进行了深刻剖析。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如何改变苏维埃俄国窘迫的经济状况成为当务之急。长期战争造成了俄国生产水平大幅倒退,粮食与日常生活必需品完全无法满足人民的生存需要。而在战争结束的情况下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激起了农民更大的暴动,造成国家的混乱。但在当时的思想觉悟情况下,相当一部分共产党人认为如果向农民妥协,实行固定的粮食税,恢复农民自由处理余粮的政策就意味着商品交换原则的恢复,意味着布尔什维克在倒退,迷失了自己的方向。列宁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作了大量工作,使退却从理论到实践,总结了苏维埃俄国退却工作的原则与内容,提出了利用西方资本主义力量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理论,从而对列宁妥协思想作出了重大的深化发展。随着列宁妥协思想的逐渐形成和发展,列宁在妥协思想的形成了丰富的基本内容,涉及包括经济、政治及外交等一系列的措施和过渡办法。在恢复国家的经济建设上,列宁在土地政策上由土地国有化向土地社会化的转变,认为要“善于同中农的妥协”,由“剥夺剥夺者”退到组织“计算和监督”以及实施新经济政策实施“退却”。俄共(布)要想成功掌握和巩固政权除了依靠无产阶级外,还必须处理好与其他阶层、阶级的关系。因此在内政上如何尽可能的争取广大中间阶层的信任和支持对俄共(布)巩固执政基础来说意义重大。此时的俄国社会主义建设不可能只依靠无产阶级及其执政党来完成,俄共(布)必须团结和吸收其他阶层力量,将摇摆不定的“过渡阶层”吸引到无产阶级这边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巩固和扩大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向包括小资产阶级民主派、文明资本家、资产阶级专家以及少数民族在内其他阶层作适当的妥协,争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而和平共处思想是列宁外交的主要思想。在十月革命后,列宁主张同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妥协”,主张以“和平共处”的方针处理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关系。列宁此时的妥协思想不仅适应了苏维埃俄国在建国初期外交实践的需要,也为后期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关系,同资本主义国家开展贸易往来提供了宝贵经验。正因为列宁的妥协思想涵盖了有关政治、经济及外交等多个方面,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下在革命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一个内涵丰富并且完整的学说体系,针对如何在一个经济文化都相对落后的国家中建立社会主义进行了创新回答,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阐明了妥协思想的科学性与革命性,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提供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基础。随着列宁的逝世,苏联的国家政策逐渐舍弃了列宁制定的线路,高度集权的苏联模式逐渐发展。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继承并发展列宁的相关思想,推动统一战线,争取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最终胜利。推进两制关系的发展新方向,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经验,正确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新发展新方向,开展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新的斗争模式,团结一切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力量,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列宁妥协思想虽然形成于20世纪,但是其中包含的革命性与科学性仍旧值得中国共产党学习借鉴,为深化改革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谌乐[5](2019)在《教育变革中的妥协机制与程序》文中提出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使得教育与社会、经济之间的诸多不适应逐渐显现。教育资源具有先天不足的特点,而人天生具有追逐私利的特性,资源稀缺必然引起竞争。当竞争不断升级,有限的教育资源不能满足需要,逐渐累积就会爆发矛盾冲突,为了避免冲突造成的恶劣后果,教育变革必须合理分配有限的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做好教育资源平衡。教育变革是对现有的教育利益和教育权利重新调整。教育变革过程牵涉广泛,教育权利和教育利益相互斗争。为了解决争端,一般而言有两种方式:一是暴力冲突式,用暴力的手段来解决纷争,但是这种方式往往带来巨大的财产乃至人身伤亡,损失巨大,在现代社会中已经较少使用;二是和平妥协式,冲突双方乃至是多方,各做出一定程度的让步,达成一致,保障各方的基本利益,达到虽不是完全满意,但是可以接受的结果。现代社会使用和平妥协式的频率更高,因为它付出的代价较小,而收益较为可观。因此,为了教育变革和平顺利推进,必须重视妥协。在具体思路上,基于国内外相关文献和已有的相关研究,论文首先论证教育变革中妥协存在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以此为基础,总结妥协依据的准则,即妥协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的教育变革中的妥协机制与程序,最后在余论中讨论教育的妥协与教育的不妥协。本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叙述选题缘由,并对国内外已有的研究进行综述,说明写作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对“教育变革”“妥协”的内涵及相关概念进行论述。第二部分分析教育变革中妥协何以必要,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教育变革中妥协的必要性:从反面而言,不妥协是教育变革难的主要因素之一,主要从不妥协与主体权利意识高涨之间的内在张力,不妥协与利益诉求多样性之间的内在张力,不妥协与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内在张力,不妥协与价值观念多元化之间的内在张力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从正面而言,妥协是教育变革中的一种矛盾调节机制,妥协是教育变革的理性表达,妥协提升教育变革的现代性三个方面说明。第三部分阐述教育变革中妥协何以可能,主要从教育公共利益的形成、公共理性的发展和政治文明的发展三个方面来分析。第四部分论述教育变革的妥协原则,主要包括法治原则、互利原则、适度原则和宽容原则四个方面内容。第五部分主要分析教育变革的妥协机制,包括表达机制、协商机制、第三方协调机制、补偿机制和问责机制五个方面。第六部分对妥协程序进行相关分析,包括识别问题、分析利益相关者、寻找利益相关点、理性沟通、达成共识和动态调控六个方面。第七部分为余论章节,对教育变革的妥协边界进行探讨,包含教育的不妥协和教育的妥协两个方面。

曾向红,陈亚州[6](2016)在《政治妥协与突尼斯的和平政治过渡——基于对突尼斯“伊斯兰复兴运动”的考察》文中提出2015年10月9日,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和平奖授予"突尼斯全国对话大会",以表彰其在突尼斯政治和解进程中作出的重要贡献。本文基于对突尼斯政治伊斯兰力量"伊斯兰复兴运动"的考察,探讨了为何中东剧变后突尼斯的政治过渡能够和平实现这一问题。通过考察发现,"伊斯兰复兴运动"的政治妥协是突尼斯政治过渡和平实现的重要原因。政治妥协不仅使"伊斯兰复兴运动"维持了其作为突尼斯政治舞台上一支重要政治力量的角色,而且避免了突尼斯国内爆发剧烈冲突甚至内战的可能。在中东其他国家政治和解进程普遍受挫的背景下,突尼斯以政治妥协作为政治冲突调节机制所形成的民主共识道路,对中东政治伊斯兰力量的发展以及受中东剧变波及的其他国家均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桑玉成,熊觉[7](2015)在《论政治妥协与协商民主》文中指出当代协商民主的提出,凸显了妥协理念在政治运行中的重要意义。作为理念性存在,政治妥协是一种避免两败俱伤,谋求共识和发展的自觉性和相对持续的行为意识与价值信仰。它以相互尊重和公共理性为基础,具有愿意改变的开放性和灵活的协调性特征,是协商民主顺利运行并最终实现其价值与功能的基本理念和思想资源,有助于塑造协商民主的主体意识,保障协商主体的充分表达,提高协商民主的有效性。然而,协商民主并非完美的民主制度,需要在政治妥协的理念倡导下,通过设置多种议题和建立多样化协商制度形式,注重引导有差异性的公民和执政者参与协商,尽量维持协商过程中持续的合作与妥协,以促进协商民主的发展和完善。

陶庆[8](2014)在《国家、政党与宪法:政治妥协的现实制度框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中国政治现代化属于后发外生型,立宪框架下实现政治妥协就多少折射出政党特别是执政党的政治化光谱。在当下中国立宪体系与政党执政等国家主权"双轴体系"的现实政治生活中,一方面坚持依宪治国的法治原则毫不动摇,另一方面依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权绝不懈怠,把日益涌现的既定宪法无法有效化解的大量非制度性利益表达与政治参与等社会矛盾甚至政治冲突,纳入到以协商民主为基调的"正当妥协"范畴下解决,逐步实现更加充分有效的政治妥协,并在条件成熟时通过修定宪法与废立有关政策规定,切实实现符合中国国情的法治目标。

赵万祥[9](2014)在《进化与宽容 ——约翰·杜威的民主观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代很多政治哲学家——其中最有独特性的是杜威——都对民主政治进行了详细论证。他们认为民主是西方社会政治的标志,是西方社会区别于他类社会制度的最典型的特征。但是,信奉并为民主制度优越性辩护的西方民主论者往往把民主政治的架构,判定为人类社会政治运转的应然形态,无视民主制度的进化特性,人为地剥夺了民主制度本身所具有的本土性。所以说,民主并非像诸多政治哲学家所认为的那样,是西方社会政治场域中所独有的现象,而是一种不断发展进化的政治生存形式,具有相对的意义和价值。如果遵循西方民主论者的论证思路,美国民主是西方民主史顶峰的结论成了定论,美国民主自然演变成了世界范围内不同社会发展的共同追求,成了一种检视其他社会政治形态的存在价值的唯一标准。为何美国一味地输出自己的民主?为何无端指责其他国家的民主进程?这种政治傲慢的产生,都是美国在世界政治领域中不能宽容地、进化地看待民主本身的表现。基于厘清上述偏见与误解,并为民主的多元性存在事实找寻理性的辩护,有必要对杜威民主观进行溯源性探讨,因为杜威民主观所蕴藏的宽容与进化向度正好能纠正美国民主进程中的偏差。杜威民主观具有广阔发展空间,他没有静态地看待民主,而是以一种有别于其他专业政治哲学家的视角,避免就民主谈民主,从传统静态民主观的理论窠臼跳出,对民主进行生态化的阐释。其中进化与宽容自然而然成了杜威民主观的两大支柱,为杜威民主观的升华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杜威民主观的产生尽管也延续了早期美国民主的思想资源,但是杜威民主观更具有质朴性,更是结合美国民主的现实实践活动,对传统乡镇自治民主形态进行总结与抽象,打上了超越性、成长性的深深烙印,充满了久远的象征意义,无限地启迪着未来民主的滋生与行进。杜威民主观的支撑点新颖,进化的特性贯穿于杜威的全部思想之中,而且是其整个政治思想体系的枢纽。他首先在哲学思维中充分信赖进化论,促进哲学从思辨的泥潭迈上面对实践的脚步,一种追求实效的哲学观深入人心,并且导致民主观的实践层面焕发出一种勃勃生机,探究、行动、践行等概念不仅成了哲学思考的焦点,而且成了民主观走入生活的代名词。人类政治社会的成长史同样反映出杜威民主观中另一翼宽容的重要性,矛盾斗争贯穿于全部政治发展史之中,但是因为宽容、妥协的存在才能确保社会成员之间相对的和谐与共处,而和平相处却是每种社会形态得以存续的必要条件。尽管许多政治哲学家将社会发展归结为斗争,归结为冲突与对立,但是激烈的冲突所导致的发展是有限度的,一旦超出它的限度必将导致社会的混乱乃至消亡。杜威民主观正是充分认识到宽容对民主社会发展的必要性、至上性,所以才处处关注宽容的,将宽容作为一种重要的道德要求,作为社会的维系与发展的重要手段。在他看来,宽容是政治活动的必然要求,而冲突只是漫长政治发展史中的非“常态”。纵观西方民主发展史,杜威民主观具有独特地位,既可以成为自由主义民主的传承者,又可以成为社群主义民主的先驱;既可以称之为自由主义民主的批判者,又可以称之为共和主义民主的拥护者,杜威民主观的历史定位具有复杂性,原因在于杜威民主观具有进化特性,理论弹性确保杜威在民主历史上天然地拥有多重身份,一方面他立足于美国民主先驱的思想对传统民主的进行继承与超越,对民主的原则予以保留,但是随着社会形态的进化,他又发现自由主义民主所具有的局限,从理论角度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对自由主义民主着眼于个人利益的极端保护予以批判,希望能在民主的发展序列中最大限度地增加基层民主的参与程度,确保民主最为广泛地实现,于是共和主义民主才能在西方民主论者编外的杜威社会民主观的启示下得以成长。另一方面,杜威通过对社会主义民主的得失观察,发现民主也可能被少数人所窃取与垄断,对社会主义民主的态度从早期的积极支持转变后期对其的愤怒与极力反对,进而希望给社会民主增加道德的规定,将社群作为分析的变量,社群的核心又是以有道德、个性完善、遵守道德自律的公民为前提条件。于是,教育手段不再单一,而是成了培养具有民主意识、民主道德要求的新公民的必要手段,人们在社群中体验民主成果、享受民主生活,这种民主理想能否实现又转变为检验教育成效的试金石。首先,杜威的民主观赋予了进化以绝对的优先性。民主本身即要求人是自由的,个性全面发展的人,没有自主性的人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甚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民主最终也无法得到实现。民主与人的关系归根结底取决于民主与人一样具有进化论所主张的那样拥有完全发展的特性。民主立足于进化,民主才会有发展,才会坚决否定所谓的绝对民主、民主顶峰之类傲慢称谓,才能为每一种社会、民族、多元形态争得自身的民主方式。所以说,民主只能是相对民主,每一种社会都有发展的权利与资格,有能力按照自身的本性自由地选择自己的民主方式。其次,杜威的民主观特别重视宽容对民主运行的核心价值。在杜威看来,民主在产生之初就与宽容息息相关,没有对对方的宽容,就无所谓民主。宽容、特别是社会的最基本的利益——共处——是生存的基础。因为共处是人类社会的本质性的要求,所以,社会的基本要求也如进化一样具有绝对的优先性,不允许因为其他利益的需要而损害社会的权利。之所以将宽容作为民主制度得以实施的必要条件,原因在于民主的目标基于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发展每时每刻都离不开人的道德素质的提升,宽容作为一种重要的道德内容,不论在日常生活还是政治生活中须臾不能缺少,只有如此社群内每一个体才能获得共赢。最后,杜威的民主观具有很大的合理性,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当代政治哲学家对美国民主的批评。因为杜威的民主理论的根基尽管仍是对个人自由和权利的保护,但是在追求平等的理想进程中,对个人权利的过度膨胀予以约束。对于传统自由主义把个人原则直接扩展成为社会原则、进而可能会忽视人与人之间利益的差别性的批评,杜威的民主理论可以做出一定补充与修复,为当代民主引入社群变量,使民主从单独的个体主义窠臼中跳跃出来。杜威认为人人都有把自己的利益归于社会利益之下、并且把社会利益当作更关切自身的利益的社会情感,从而能够在追求更大的社会利益的同时很好地兼顾到个人的特殊利益,而不会造成对人与人之间利益的差别的忽视。总之,从杜威的独特而理想化的民主理论可以看出,不能静态地看待民主现实,必须将民主根植在进化与宽容的基点之上,让民主“动起来”,让民主在其无限成长的境遇中充满勃勃生机。对于当下的中国民主如何定位,促进政府与公民关系的良性互动,从而推进良好政府模式的构建同样具有相当程度的参考价值。

袁倩[10](2012)在《政治妥协与现代中国政治转型——从全能主义到民主法治的理论与历史探源》文中研究说明现代民主法治离不开政治妥协的文化,然而历史地审视中国传统政治特征,政治妥协的文化相当匮乏。政治妥协匮乏的文化传统是20世纪中国全能主义政治的文化源流,使中国政治始终囿于"全输全赢"的模式。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政治妥协的因素逐渐增加,但从目前改革的困局尤其是政治与社会改革停滞不前的现状来看,政治妥协文化缺失的困境依然存在。发展当前中国政治系统中的党内民主,促进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妥协正是政治妥协文化培育发展的有益途径。促使政治妥协成为一种常态,将有助于全能主义政治向民主法治政治的转型。

二、政治妥协与西方民主政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政治妥协与西方民主政治(论文提纲范文)

(1)英格兰“光荣革命”中的政治妥协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方法论思考
第一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
        (一) 妥协
        (二) 政治妥协
        (三) 政治冲突
    二、理论基础
        (一) 人性论
        (二) 社会契约论
        (三) 价值多元论
        (四) 宗教宽容与政治宽容
第二章 光荣革命中政治妥协的表现
    一、王权和教会之间的斗争与妥协
        (一) 中世纪前期王权与教权的合作与冲突
        (二) 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王权与教权
    二、国王和议会之间的斗争与妥协
        (一) 基于王位保留而做出的妥协
        (二) 基于《权力法案》的颁布
    三、辉格党和托利党之间的斗争与妥协
        (一) 基于反天主教复辟的妥协
        (二) 基于王位继承的争论与妥协
    四、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光荣革命达成政治妥协结果的原因探析
    一、“王在法下”的法治传统
        (一) 日耳曼时期“法律至上”的传统观念
        (二) 《大宪章》确立“王在法下”的法治原则
        (三) “王在法下”的宪政观念和法律意识
    二、英国贵族的独特性
        (一) 英国贵族精神的驱使
        (二) 贵族与国王的契约关系
        (三) 贵族从国王处获得利益
    三、社会文化意识的根植
        (一) 保守的政治性格
        (二) 经验主义的思维
        (三) 协商的政治原则
    四、战争历史的教训
        (一) 内战的历史教训
        (二) 克伦威尔的专制
        (三) 内忧外患的战争威胁
    五、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光荣革命政治妥协对英国的影响
    一、构建英国资产阶级议会民主政治
        (一) 确立君主立宪制
        (二) 确立现代议会制度
        (三) 形成现代政党制度
    二、各主体共同促进经济发展
        (一) 建立英国国债制度
        (二) 确立国家税收制度
        (三) 建立国家银行业体系
    三、英国贵族资产阶级化
        (一) 转变地产管理方式
        (二) 投身工业生产
        (三) 从事商业贸易
    四、英国社会发展缓慢
        (一) 封建残余长期存在
        (二) 英国贵族长期执政
        (三) 个人权利实现过程缓慢
    五、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历史遗产、制度选择与转型绩效 ——突尼斯政治转型的宪制工程学硏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综述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国内外研究的评论与展望
    三、研究思路
        (一) 基本假设
        (二) 研究内容
        (三) 技术路线图
    四、研究方法
        (一) 国别案例研究法
        (二) 比较历史分析
第一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基本概念
        (一) 政治制度
        (二) 政治转型
        (三) 转型绩效
    二、理论基础
        (一) 历史制度主义
        (二) 宪制工程学理论
    三、“政治制度设计与转型绩效”的分析框架
        (一) 政治制度设计与转型绩效的逻辑关联
        (二) 宪制工程学视角下不同层次的制度安排
        (三) 民主政体下政治稳定的制度设计
第二章 突尼斯政治转型的制度遗产
    一、突尼斯的近代政治发展与变迁(1836-1956)
        (一) 突尼斯政治现代化的开端:侯赛因王朝1861年政治改革
        (二) 突尼斯政治现代化的发展:法国殖民统治下的政治格局
    二、“受控制的民主”:哈比卜·布尔吉巴任内的威权政体
        (一) 突尼斯宪制原则的基本确立
        (二) 一党独大和行政主导:“受控制的民主”的形成
        (三) 布尔吉巴威权政体的历史根源
    三、“总统的民主”:本·阿里任内的后威权政体
        (一) 突尼斯宪制制度的改革举措
        (二) 橡皮图章与“总统的民主”的形成
        (三) 国内矛盾的加剧与威权政体的退场
第三章 突尼斯政治转型的制度选择
    一、乱中求稳:2011年制宪议会选举与伊斯兰复兴运动党的胜出
        (一) 突尼斯变局后的混乱与短暂的权力真空
        (二) 制宪议会的召开与三党联合执政局面的形成
    二、步履维艰:2014年正式议会选举与世俗政党的回归
        (一) 伊斯兰复兴运动党的执政困局与各方势力的妥协
        (二) 新宪法的落地与转型过渡期的结束
    三、突尼斯宪制工程的构筑与实际的制度安排
        (一) 国家性问题:单一制的制度设计
        (二) 政党制度:温和多党制与联合执政
        (三) 政府形式:半总统制与半议会制的权力分配
第四章 突尼斯政治转型绩效的评价
    一、民主政体持续存在
    二、民主品质有待提升
    三、经济发展独立性低
    四、治理绩效尚需改进
第五章 宪制工程学视角下的突尼斯政治转型:一个理论反思
    一、制度变迁中的历史遗产与理性选择
    二、政治转型中的制度设计与政治稳定
    三、多元文化国家的民主化:超越相互冲突的逻辑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后记

(3)古典时代的妒忌与雅典民主政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和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三节 概念解释与写作思路
第一章 政治的妒忌:雅典民主意识形态与情感的交集
    第一节 古典时代的妒忌观念及情感逻辑
    第二节 公民集体与民主的平等原则
    第三节 阶层与雅典社会的不平等
    小结
第二章 财富与荣誉:雅典民主视域下的政治性妒忌考察
    第一节 财富、民主与大众的妒忌
    第二节 荣誉、竞争精神与政治性妒忌
    小结
第三章 从妒忌到政治妥协:公益捐助与情感的规训
    第一节 公益捐助与妒忌的压制
    第二节 妒忌与法庭修辞:诉讼演说中的情感规训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列宁妥协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理由及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列宁妥协思想的形成条件
    一、列宁妥协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一) 激变的欧洲大国政治
        (二) 改革与革命之间的俄国
        (三) 俄国外交形势的变化
    二、列宁妥协思想的理论渊源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妥协思想
        (二) 西方社会传统妥协思想
        (三) 矛盾的俄国社会政治文化
    三、列宁妥协思想形成的实践需求
        (一) 厘清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思想的需要
        (二) 非常时期社会主义革命斗争的需要
        (三) 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需要
第二章 列宁妥协思想的形成进程
    一、列宁妥协思想的初步探索
        (一) 党的建设初期的妥协思想
        (二)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的妥协与斗争
        (三) 首次提出辩证地分析妥协
    二、列宁妥协思想的形成发展
        (一) 首次明确妥协的概念
        (二) 对妥协进行进一步区分
        (三) 建构妥协思想的体系
    三、列宁妥协思想的成熟完善
        (一) 过渡时期的两次退却
        (二) 及时停止退却
第三章 列宁妥协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经济建设中的妥协
        (一) 土地所有制形式的转变
        (二) 中农政策的转变
        (三) 工作形式的转变
        (四) 新经济政策的退却
    二、政治联盟中的妥协
        (一) 无产阶级政党对小资产阶级民主派的妥协
        (二) 苏维埃政府对文明资本家的妥协
        (三) 苏维埃政府对资产阶级专家的妥协
        (四) 苏维埃政府对被压迫民族的妥协
    三、外交政策中的妥协
        (一) 苏维埃政权的危机与机遇
        (二) 保障“两制”和平共处
        (三) 《布列斯特和约》的性质
        (四) 反对“革命空谈”
        (五) 驳斥“左派”幼稚病
第四章 列宁妥协思想的评价及启示
    一、妥协思想的评价
        (一) 阐明了妥协思想的科学性与革命性
        (二)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妥协理论
        (三) 提供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现实基础
        (四) 妥协思想的局限性
    二、妥协思想的启示
        (一) 坚持发展完善党的统一战线
        (二) 推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制关系的新发展
        (三) 开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平斗争的新方向
        (四)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世界和平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教育变革中的妥协机制与程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缘由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思路及创新之处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4.3 课题的创新性
    1.5 研究方法
    1.6 核心概念界定
        1.6.1 教育变革
        1.6.2 妥协
2 教育变革中妥协何以必要
    2.1 不妥协:教育变革难的主要因素之一
        2.1.1 不妥协与主体权利意识的高涨之间的内在张力
        2.1.2 不妥协与利益诉求的多样性之间的内在张力
        2.1.3 不妥协与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内在张力
        2.1.4 不妥协与价值观念多元化之间的内在张力
    2.2 妥协:教育变革中的一种矛盾调节机制
    2.3 妥协:教育变革的理性表达
    2.4 妥协:提升教育变革的现代性
3 教育变革中妥协何以可能
    3.1 教育公共利益的形成
    3.2 公共理性的发展
    3.3 政治文明的发展
4 教育变革的妥协原则
    4.1 法治原则
    4.2 互利原则
    4.3 适度原则
    4.4 宽容原则
5 教育变革的妥协机制
    5.1 表达机制
    5.2 协商机制
    5.3 第三方协调机制
    5.4 补偿机制
    5.5 问责机制
6 妥协程序
    6.1 识别问题
    6.2 分析利益相关者
    6.3 寻找利益交点
    6.4 理性沟通
    6.5 达成共识
    6.6 动态调控
7 余论
    7.1 教育的不妥协
    7.2 教育的妥协
参考文献
致谢

(6)政治妥协与突尼斯的和平政治过渡——基于对突尼斯“伊斯兰复兴运动”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政治妥协及其在政治转型中的作用
二、“伊斯兰复兴运动”与世俗党派的政治冲突
三、“伊斯兰复兴运动”与世俗党派的政治妥协
四、突尼斯政治妥协的影响与启示
五、结论

(7)论政治妥协与协商民主(论文提纲范文)

一、作为一种政治理念和思想资源的政治妥协
二、政治妥协在协商民主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基于政治妥协理念的协商民主发展

(8)国家、政党与宪法:政治妥协的现实制度框架(论文提纲范文)

政治妥协与政党执政的理论渊源与适用维度
政治妥协与政党执政的中国路径与适用困境
“正当妥协”与依宪执政的法治原则与适用前景

(9)进化与宽容 ——约翰·杜威的民主观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论文的研究对象及其意义
    二、 研究的基本思路
    三、 文献综述
    注释
第一章 杜威民主观的生成背景
    一、 从确定的知识到作为分析具体关系的实践
        (一) 自然主义:从“经验”到“实验”
        (二) 认识即“过程”
        (三) 行动:工具主义的核心理念
    二、 美国民主政治思想的历史起点
        (一) 清教主义中的自治精神
        (二) 先驱者之声
        (三) 杜威对先前西方民主思想的异议与改造
    三、 村镇自治——美国民主实践的原初形态
        (一) 政治与文化的双重含蕴
        (二) 一种基层政治管理模式的试验
    四、 杜威民主观的另一面镜子——十月革命所带来的民主观照
        (一) 巴黎公社——社会主义民主的前奏
        (二) 早期社会主义民主实践对杜威的思想启迪
    注释
第二章 杜威民主观的发展轨迹
    一、 进化:民主政治价值的载体
        (一) 不确定性和偶然性
        (二) 有机体概念
        (三) 适应
        (四) 探究
        (五) 权利的多元和自由的多变
    二、 宽容:民主政治运转的轴承
        (一) 民主的生存向度
        (二) 民主的伦理要素
        (三) 以道德养成验证民主的实效
        (四) 民主运行的社会心理基础
        (五) 政治文明的道德阈限
    注释
第三章 杜威民主观的理论延展
    一、 自由主义民主
        (一) 权力配置根据
        (二) 政治主体边界
        (三) 政府权限
        (四) 自由界限
    二、 共和主义民主
        (一) 公民责任
        (二) 公民美德
        (三) 无支配
        (四) 合法性
    三、 社群主义民主
        (一) 社会自我
        (二) 共同体
        (三) 德性对自由至上的补济
    注释
第四章 杜威民主观的价值反思
    一、 杜威民主观:美国民主发展的重要转折
        (一) 作为“生活方式”的民主
        (二) 对传统民主观三大原则的重新解读
    二、 民主在政治发展史中的中西分演
        (一) 西方民主的历史进程
        (二) 中国民主的历史进程
    三、 杜威民主观对中国民主建设的启示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10)政治妥协与现代中国政治转型——从全能主义到民主法治的理论与历史探源(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政治妥协与现代政治:理论和历史的考察
    (一)权力制衡机制中的政治妥协
    (二)代议制中的政治妥协
三、中国传统政治中消解冲突的一般模式
    (一)泛道德化背后的意识形态:“全输全赢”模式的源流
    (二)“赢者通吃”:零和博弈的逻辑
四、困境与建构:现代中国政治转型中的政治妥协
    (一)政治妥协的缺失困境
    (二)政治妥协的制度建构
五、结论

四、政治妥协与西方民主政治(论文参考文献)

  • [1]英格兰“光荣革命”中的政治妥协探析[D]. 普英. 山东大学, 2021
  • [2]历史遗产、制度选择与转型绩效 ——突尼斯政治转型的宪制工程学硏究[D]. 赵云云. 苏州大学, 2020(03)
  • [3]古典时代的妒忌与雅典民主政治[D]. 郑本涌.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4]列宁妥协思想研究[D]. 孟冰寒.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5]教育变革中的妥协机制与程序[D]. 谌乐.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6]政治妥协与突尼斯的和平政治过渡——基于对突尼斯“伊斯兰复兴运动”的考察[J]. 曾向红,陈亚州.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2016(02)
  • [7]论政治妥协与协商民主[J]. 桑玉成,熊觉. 学术月刊, 2015(08)
  • [8]国家、政党与宪法:政治妥协的现实制度框架[J]. 陶庆.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4(23)
  • [9]进化与宽容 ——约翰·杜威的民主观探析[D]. 赵万祥. 吉林大学, 2014(09)
  • [10]政治妥协与现代中国政治转型——从全能主义到民主法治的理论与历史探源[J]. 袁倩. 领导科学, 2012(23)

标签:;  ;  ;  ;  ;  

政治妥协与西方民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