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捷制造的供应链柔性管理

敏捷制造的供应链柔性管理

一、面向敏捷制造的供应链柔性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管艳[1](2019)在《基于可拓理论的服务供应链柔性评价研究》文中指出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全球制造业都掀起了大规模的制造业升级浪潮,如美国的“工业互联网”、德国“工业战略2030”、“中国制造2025”等,生产方式不断升级,制造业开始向生产服务制造业转变,全球范围内形成一种更加紧密的经济联系网络,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变得更加复杂。与此相对应的传统生产制造供应链开始逐渐向服务供应链转型,在这种趋势下,对服务供应链的运作考量出现了很多方面,其中,柔性就是一种重要的考量方式。目前对供应链柔性进行系统、全面研究的文献较为缺乏,构成了本文的研究背景。近几年黑天鹅事件频发,整个外部经济、政治环境都变得更加具有不确定性。供应链经济的发展环境愈来愈变幻莫测,企业之间的信息传递因此变得真假掺半,难以加工、处理以及辨别,供应链上各环节的企业对环境变化的反映很大程度地受到信息传递的方式与途径的影响,这取决于供应链的柔性水平。提升供应链柔性水平是提升供应链运作效率和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应对难以预测的环境变化的关键手段。供应链柔性帮助企业很好地识别外界不确定因素,并作出相应的对策,发展并形成企业良好、稳定的竞争优势。本文基于国内外供应链柔性评价研究成果,运用可拓学中可拓变换方法对传统的柔性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可拓变换,构建服务供应链的柔性评价指标体系。针对传统服务供应链柔性评价方法存在客观、公正性不足的缺陷,本文又采用可拓学中可拓集合理论的关联函数法,对服务供应链的柔性水平进行更为客观、全面的评价。最后笔者选择汽车服务供应链作为服务行业内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专业化的服务供应链运作模式更加适合我国国内目前服务业发展的现状,与此同时,注重信息筛选;加工处理以及协作伙伴灵活性关系的建立;提高上游原材料和资源运输配送的效率是提高服务供应链柔性水平的关键。

李思茜[2](2019)在《港口服务供应链协同与供应链绩效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四代港口概念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现代供应链管理时代的到来而产生,港口作为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关键性战略资源,从传统意义上以处理货物流为主要功能的框架发展成为整合处理各种经济活动和信息的基地,以港口企业为核心的港口服务供应链逐渐形成。为了进一步提高港口服务供应链的运作效率,提供更加精细的作业和敏捷的柔性服务,本文研究了港口服务供应链协同的相关要素与供应链绩效的关系,以推动我国港口服务供应链的协同发展实践进程。本文对港口服务供应链、港口服务供应链协同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并对港口服务供应链协同的外部诱因和内部动力进行分析。通过研究港口服务供应链的临港产业集聚、网络关系等协同基础条件,构建港口服务供应链信息共享、同步决策和激励约束联盟等协同机制,选取港口服务供应链成本、客户响应速度、港口服务供应柔性作为协同绩效评价指标,基于SCP分析范式,假设了港口服务供应链协同的基础条件(结构要素)、协同机制(行为要素)及协同绩效的关系模型,在理论分析和文献参考的基础上设计了相关变量的测量量表。在此基础上,最终采用因子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对港口服务供应链协同与供应链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实证结果表明:1)临港产业集聚条件对信息共享有显着正向影响,与同步决策和激励约束联盟的关系不显着;港口服务供应链网络关系条件对信息共享、同步决策和激励约束联盟均有显着正向影响;2)港口服务供应链上信息共享、同步决策和激励约束联盟等协同行为能有效降低港口服务供应链成本、提升客户响应速度和供应链柔性;3)临港产业集聚和简单、稳定、正向的港口服务供应链网络关系条件有利于港口服务供应链绩效的改善,同时信息共享、同步决策和激励约束联盟等协同行为是港口服务供应链协同基础条件影响供应链绩效的部分中介。本文建立了基于协同构建阶段、协同实施阶段和协同评价反馈阶段的港口服务供应链协同分析框架,通过实证方法验证了港口服务供应链协同要素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关系,研究成果为相关经营管理者在实施港口服务供应链协同发展、提升港口服务供应链绩效提供参与指导,具有较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拜喆喆[3](2018)在《制造企业供应链信息管理的柔性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供应链信息管理能够提高整体工作效率,但是受现有条件约束,企业往往忽视供应链信息方面的管理与优化。然而,面对不确定的信息需求,信息方面的管理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各企业也将供应链信息管理能力的提高作为重要的目标。供应链信息管理柔性是供应链柔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柔性管理的不足不仅表现在计算机系统本身能力的不足,还表现在以制造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对市场信息处理的滞后。本文选取制造企业供应链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制造企业供应链信息管理现状的分析,提出制造企业供应链信息管理柔性的不足,进而展开对制造企业供应链信息管理柔性化的研究。本文的研究内容分三部分进行:第一部分问题的提出,通过对目前制造企业供应链信息管理的现状及挑战分析,归纳总结出制造企业供应链信息管理柔性的不足之处,然后通过三个优秀的供应链改善的案例,说明在供应链信息管理上的改善有助于提高企业效率;第二部分将柔性管理与信息管理结合分析供应链信息管理柔性的内涵与特点,提出制造企业供应链信息管理的柔性化思想,然后从信息传递、信息共享以及信息风险管理三方面构造制造企业供应链信息管理柔性模型,从资料的分析以及管理现状中提取影响因素;第三部分是制造企业供应链信息管理柔性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根据第二部分提取的影响因素,设计问卷,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整理数据,使用微粒群算法结合MATLAB工具分析各影响因素的权重,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三大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进而提出合理的优化对策与建议。通过对制造企业供应链信息管理柔性化的研究,能够更好的整合信息传递效率与信息资源配置,为制造企业供应链的研究提供依据,加快制造业的信息化融合。

孟翠翠[4](2017)在《基于供应链突发事件的柔性能力应急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突发事件在全球范围内频频发生,突发事件给供应链造成重大损失的例子屡见不鲜,供应链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成为供应链管理研究领域一个十分重要的分支。柔性能力在供应链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重要性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是目前的研究很大程度上是从定性研究的角度分析柔性能力对于供应链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重要意义,少数的定量研究也只是针对柔性能力应急管理相关的某个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对于构建柔性能力对供应链突发事件进行应急管理这个重要议题,既需要从宏观层面构建系统的理论分析框架,也需要从微观层面剖析其中的核心问题,而这些正是现有研究中欠缺之处。在此背景下,本文将基于供应链突发事件的柔性能力应急管理作为研究主题,首先从宏观层面构建比较系统的柔性能力应急管理理论分析框架,然后从微观层面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分析其中的最核心问题,即基于供应链突发事件的柔性能力投资数量与结构配置决策问题,具体来说,在分别分析柔性能力投资数量决策问题和柔性能力结构配置决策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柔性能力投资数量和结构配置联合决策问题。对于柔性能力应急管理理论分析框架,本文首先对柔性能力应急管理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然后对柔性能力应急管理的机理进行分析,最后给出柔性能力应急管理构建体系,包括构建柔性能力应急管理的关键问题,以及柔性能力应急管理构建流程。对于基于供应链突发事件的柔性能力投资数量决策问题,本文考虑一个生产两类产品的生产运营系统,在存在需求端突发事件的可能下对能力投资数量进行决策,可以选择投资两种专用能力和一种柔性能力,当突发事件发生以后,根据实际需求情形来分配柔性能力进行生产。针对突发事件导致的中断风险具有发生概率相对较小而造成的后果极其严重的特点,在模型中添加偏离风险约束,从而实现将偏离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的前提下对期望利润目标进行优化,得到了考虑偏离风险约束的柔性能力投资数量模型。通过对模型的理论分析和数值仿真分析,得出与柔性能力分配与生产决策、能力投资数量决策、柔性能力投资充要条件相关的重要结果。对于基于供应链突发事件的柔性能力结构配置决策问题,本文在一个包含m个工厂可生产n种产品的生产运营系统中,考虑突发事件导致的能力中断风险,分别分析同时考虑能力日常波动和能力中断情况下的柔性能力结构配置决策,以及只考虑能力中断情况下的柔性能力结构配置决策。对于前者,以期望缺货量最小为目标,构建柔性能力结构配置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分析,然后通过数值仿真利用JG指数寻求最优的部分柔性结构配置,并计算每种柔性结构配置下的期望缺货量。对于后者,以最坏情形下的缺货量最小为目标,构建柔性能力结构配置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分析,然后通过数值分析讨论不同柔性结构(包括无柔性、对式柔性、2-链柔性、3-链柔性和完全柔性)在能力中断情况下的表现。对于基于供应链突发事件的柔性能力投资数量与结构配置联合决策问题,本文在一个生产n种产品的生产运营系统中,考虑突发事件导致能力中断风险,分析柔性能力投资数量与结构配置联合决策。在构建联合决策模型时,考虑了决策者风险态度,针对风险中性决策者,构建了期望值模型,以期望利润最大化为目标,针对风险规避决策者,构建了CVaR模型,以利润的条件风险值最优为目标。然后,基于构建的两种模型,以一个生产4种产品的生产运营系统为例,分别对两个模型进行数值求解,通过数值结果分析总结两种风险态度下柔性能力投资数量与结构配置最优联合决策的特征,以及关键参数对最优决策的影响,并比较分析不同的风险态度下柔性能力投资数量与结构配置最优联合决策的区别。在对以上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本文将供应链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问题与柔性能力规划问题相结合,在对如何构建柔性能力对供应链突发事件进行应急管理进行探索的同时,也将柔性能力规划问题向供应链突发事件背景下扩展。具体来说,本文创新之处体现为以下几点:(1)提出的基于供应链突发事件的柔性能力应急管理理论分析框架,对现有研究中柔性能力应急管理理论作出补充与完善,并为后续的柔性能力应急管理研究从宏观层面提供一个整体思路。(2)对基于供应链突发事件的柔性能力投资数量决策的分析,针对突发事件风险区别于日常风险的特征,在日常风险下柔性能力投资模型的基础上进行调整,添加偏离风险约束,形成带有偏离风险约束的柔性能力投资模型,从而将柔性能力投资数量问题扩展到供应链突发事件背景下。(3)对于柔性能力结构配置问题,现有研究中考虑的不确定性基本都是一般不确定性,很少有考虑突发事件导致的中断风险,本文对基于供应链突发事件的柔性能力结构配置决策的分析,考虑的不确定性是能力中断风险,具体来说,是在同时考虑能力日常波动和能力中断以及只考虑能力中断两种情况下对柔性能力结构配置决策进行分析。(4)对于柔性能力投资数量问题和结构配置问题,现有研究中将两个问题独立进行分析,只有很少数研究将两个问题联合起来进行分析,但考虑的不确定性是需求的日常波动,而没有考虑突发事件导致的中断风险。本文对基于供应链突发事件的柔性能力投资数量与结构配置联合决策的分析,不仅将两个问题联合起来进行分析,而且是在考虑能力中断风险的背景下进行分析。构建联合决策模型时,还考虑了决策者风险态度,针对风险中性决策者,构建了柔性能力投资数量与结构配置联合决策的期望值模型,针对风险规避决策者,构建了柔性能力投资数量与结构配置联合决策的CVaR模型。

汪新宇[5](2017)在《基于供应链协作的装备制造企业供应链柔性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化竞争和环境不确定性的加剧,当代商业竞争已从个体企业之间的竞争演变到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为此有战略眼光的企业都在寻求提升供应链整体竞争力的途径,其中提升供应链柔性被认为是供应链应对环境变化和不确定性的有效手段。因此,深入探讨供应链柔性提升策略显得尤为重要。供应链协作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合作的重要方法,从供应链协作视角探讨其对供应链柔性的影响,可以为企业提升供应链柔性提供新思路。本文以装备制造企业的供应链为研究对象,采用案例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深入探讨供应链协作与供应链柔性的关系。论文首先对国内外供应链协作、供应链柔性、产品模块化的理论研究进行系统梳理。接着,通过对上汽大众的案例分析,初步探讨了业务协作/战略协作与供应链柔性之间的关系,再通过理论分析构建供应链协作对供应链柔性影响的概念模型。并运用SPSS19.0软件结合回收的121份样本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深入探讨业务、战略协作与供应链柔性的关系,以及产品模块化对两者关系的调节效应。根据供应链协作与供应链柔性的因果关系,本文最终提出装备制造企业供应链柔性提升思路:并以吉利汽车控股公司为例,对其供应链柔性问题以及供应链柔性提升策略进行分析。通过深入的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本文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业务协作对生产和物流柔性有正向促进作用;(2)战略协作对供应、生产和物流柔性均有正向促进作用;(3)业务协作与战略协作对生产柔性、物流柔性的提升存在交互作用;(4)产品模块化程度对业务协作与生产、物流柔性之间的关系,战略协作与物流柔性之间的关系有调节效应。故基于此,本文提出两点供应链柔性提升策略:(1)整合业务协作与战略协作,共同提升供应链柔性:战略协作确定柔性提升目标,筹划资金、技术支持,业务协作用以完成具体业务流程的实施。(2)实施产品模块化策略:借由产品模块化来降低业务协作复杂度。本研究丰富了供应链协作管理理论,为提高供应链柔性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同时对装备制造企业提升供应链整体竞争力有一定启示意义。

赵善敏[6](2015)在《基于敏捷供应链的G公司快速补货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中国童装行业品牌之间的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并且整个行业呈现出时尚化、个性化的趋势,品牌商的日子过得愈发艰难,迫切需要通过创新发展寻求突破。如何在消费者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和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下有效地匹配需求与供给,实现最大化销售,一直都是困扰业界的难题。为了更好地衔接供需两端,供应链创新就是业内企业实现突围的不二选择。G公司是中国童装行业的知名企业之一,建立了覆盖全国的营销网络,随着规模发展壮大,来自供应链管理领域的挑战愈来愈大。首先,G公司对消费者市场需求的研究、采集和分析严重不足,做不到“知己知彼”;其次,公司采用传统的期货订货模式,经销商根据其推出的新品进行需求预测并提前半年以上订货备货,这就导致期货订货产品与市场畅销产品之间的匹配度非常低,平均只有大约25%;最后,公司供应链系统仍是以库存生产模式为主的传统推式供应链,并不能有效适应多样化市场需求和不确定市场环境的情形。因此,G公司的供应链不能非常有效地匹配需求与供给,容易出现产品滞销。如何解决G公司供应链对市场需求快速响应的问题呢?本文以G公司供应链为背景,提出了基于敏捷供应链的快速补货策略,以提升供应链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响应能力。该快速补货策略包括市场柔性、供应柔性和协同计划预测与补货(CPFR)三个部分,解决了品牌商与终端门店之间的沟通机制和信息共享,品牌商与供应商之间供应链的协同以及柔性供货机制等问题。主要创新点在于通过市场柔性来更准确捕捉消费者多样需求,且利用供应商的柔性制造在供应商、品牌商和经销商之间构建了协同的快速补货机制。

卢斌[7](2014)在《供应链弹性对供应链竞争力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全球化加剧,市场的竞争形式已经发生转变。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形式逐步替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形式,成为市场主导。因此,供应链竞争力已经成为了学术界和企业界关注的焦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供应链可以较好实现供应链整体利益,赢得市场地位。但是当前突发事件频发,给供应链竞争力的提升带来了较强冲击。突发事件具有的低频率、高危害属性,使整个供应链网络中断的可能性较大。供应链弹性是随供应链风险诞生的。因此从供应链弹性入手,探讨其对供应链竞争力的作用机制显得尤为必要。本文进行了如下研究:(1)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已有文献的系统分析,对供应链弹性、供应链竞争力等概念进行了界定,并深入分析各变量的形成过程,然后结合形成过程的关键内容和前人已有研究,构建了各变量测度体系。(2)通过系统梳理文献,深度挖掘了供应链柔性、供应链敏捷性、供应链脆弱性、供应链弹性、供应链竞争力等变量之间存在影响作用,形成了变量之间的理论假设,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供应链弹性对供应链竞争力的作用机制的概念模型。(3)在小样本基础上,对各变量的测度体系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剔除了供应链竞争力中不满足基本条件的“宏观环境变量”后,形成了具有较好信度和效度的量表,完善了各变量的测度体系。进而在大样本基础上进行正式测试,进行相应的效度和信度检验。(4)在供应链弹性对供应链竞争力的作用机制概念模型基础上,运用AMOS17.0对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分析发现供应链脆弱性对经营业绩和供应链弹性对管理水平的假设路径不成立,因此对模型进行了修正,形成了供应链弹性对供应链竞争力作用机制的最终模型,并深入探析了实证结果。(5)结合结果分析,首先从供应链柔性和供应链敏捷性两个角度探讨了供应链弹性的培育策略,然后在此基础上,从六个方面深入探讨了基于供应链弹性的供应链竞争力的培育策略。

邓萍[8](2013)在《供应链环境下的港口群物流联动模式与实证研究》文中认为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进程加快这一背景下,港口集聚化和集群化发展的态势愈加明显,港口群物流联动已成为港口物流企业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但是,就港口群物流联动的具体内容来看,无论在联动行为层面,还是在联动绩效层面,都缺乏系统的分析和研究,这对促进大型港口物流企业集成能力的全面提升、有效发挥区域港口群内港口之间、港口群之间、港口与周边物流企业、商贸企业之间的有效协同都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这种不利的影响,一方面体现在港口群缺乏开展联动行为的具体指导;另一方面体现在港口群物流难以获得较好的联动绩效。基于此,本文运用港口管理理论、港口物流理论、供应链协同等理论,结合博弈论和结构方程模型理论与方法等定量建模工具,从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角度,对港口群物流联动模式问题系统的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全文主要内容如下:首先,本文在对港口群的基本概念和层次划分、港口物流的形成与发展、供应链管理相关理论、区域港口群内港口物流企业竞争、国内港口物流企业兼并重组、组合港建设、港口企业合作与战略联盟、以及港口供应链研究现状回顾的基础上,对相关研究作了综述分析,提出港口供应链协同模式正在成为港口群物流联动的未来发展模式,并根据供应链的基本理论及港口企业自身的特点,构建了单一港口供应链、以干支线组合港为核心的港口供应链和以干线港为核心的港口供应链的结构模型,阐明了港口供应链实行协同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其次,构建了供应链环境下港口群物流联动模式的理论研究框架,对港口供应链协同的内涵以及港口供应链在实践中的协同策略进行了分析。为解决港口供应链为什么协同、在什么条件下协同、与谁协同和如何协同的问题,分析了港口供应链协同的动因、协同的条件和协同时的伙伴选择,提出了港口供应链协同的组织机制、激励机制和运作协调机制。再次,建立了港口供应链协同的契约设计模型,包括多个港口企业之间横向合作定价对港口供应链和相关企业运作效益影响的汇集式供应链契约设计模型,以及多个班轮公司之间横向合作定价对港口供应链和相关企业运作效益影响的分散式供应链契约设计模型。其中,汇集式供应链契约设计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港口供应链上多个港口企业之间横向合作定价,还是多个港口企业与单个班轮公司一起合作定价,都会使港口供应链总收益以及港口供应链上的港口企业和班轮公司各自的总收益趋于最优。分散式供应链契约设计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港口企业有增加班轮公司总数的激励,且班轮公司总数越大,港口供应链整体运作效益越好。当班轮公司总数达到一定数量后,这些一定数量的班轮公司形成的联合体(实体或者是虚拟组织)在不改变运作成本,只获得订货有限决策的情形下,只要参与联盟的班轮公司数目占班轮公司总数的比率不超过一定的比例,便可使港口企业与参与联盟的班轮公司达到一种双赢。最后,在建立港口供应链协同能力和协同绩效指标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根据产业组织理论的结构-行为-绩效分析(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 SCP分析)的思路,将港口供应链的协同能力要素分为港口供应链协同的结构要素和行为要素,建立了港口供应链协同的结构要素、行为要素和协同绩效三者之间关系的概念研究模型。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这个概念研究模型成立,从而也验证了本文第3章提出的供应链环境下港口群物流联动模式理论研究框架理论成立。并且还得出,港口供应链协同的结构要素对港口供应链协同绩效有着积极重要的影响;港口供应链协同行为要素对港口供应链协同绩效有积极重要的影响;而港口供应链协同的结构要素对港口供应链协同的行为要素并不完全有着积极重要的影响。

王建华[9](2013)在《供应链核心企业演化及导向目标匹配研究 ——基于集成场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在时间、成本等方面保持领先,核心企业会把自身拥有及其主导的关键资源(稀缺资源和瓶颈资源)更多的投入到核心业务中去,以不断强化其核心能力,持续保持其主导地位。供应链管理实践表明,如果各类节点企业能够更有效地获取供应链上的关键资源,将有助于增强企业实力,提升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本文从理论与实践融合角度,确定选题。基于集成场视角,在全面总结和分析供应链的内涵和结构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构建集成供应链的“点-链-体”结构理论,研究供应链核心企业演化以及全链规模生长演化过程,揭示点链演化机理和导向目标的内在联系。通过对点链关系网络和点链导向目标关联与匹配的实证研究,为各类链点在全链上的地位提升和规模扩大提供实现路径,为集成供应链理论发展和企业实践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在全面研究总结供应链、集成、场论、集成场、物流集成场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集成供应链的“点-链-体”结构理论,并以此为全文理论基础。运用自组织、价值链、商业生态学、博弈论、核心能力等理论,对点链演化的具体过程和内在规律进行多角度解析;运用系统动力学方程对全链规模生长演化进行定量分析;运用社会网络、灰色关联、神经网络等方法进行实证研究。通过系统的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经典供应链内涵揭示了供应链的集成本质。在集成场视角下,集成供应链实质是一类集成体主导的关系网链随时空动态演化过程。它是由链源发起并由链核主导集成,通过链线和链键关系,不同链阶的链点在时空范畴内相互作用,围绕基核发展形成供应链集成体,并以此形成的动态网链结构。供应链集成体是集成供应链的关键部分,决定着全链发展方向。供应链集成体是基核型集成体,通过链键作用,功能型集成体实质仍为基核型集成体。(2)集成供应链的核心是“点-链-体”结构,链阶存在由低阶向高阶提升的趋势。链点存在多链属性,链流与链势具有极性,存在叠加效应和平衡与非平衡对称原理,决定着全链资源的汇集和扩散以及链点升阶演化的路径。资源和链点具有向目标导向匹配的供应链集成体汇集的趋势,点链导向目标关联匹配是链点升阶演化和全链规模生长演化的有效路径。链核偏好以及竞合模式的异同影响着单双链规模生长演化的过程。(3)混合型集成应链实质是多目标导向型集成供应链。实证结果表明,集成供应链的点链网络特性解析了“点-链-体”结构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实践基础,点链演化及导向目标的关联匹配可有效应用于企业供应链实践。

卢江平[10](2012)在《社会网络、柔性供应链与企业绩效间关系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国外学者逐渐关注社会资本与社会网络在企业组织领域中的应用,到2002年我国学者对于企业层面的社会网络研究也呈现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与此同时国内学者对柔性供应链的研究也开始起步。面对日益复杂动态的商业环境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如何在有限的资源能力约束下,利用社会网络的功能和柔性供应链适应市场变化,建立竞争优势显得越来越重要,这也是社会网络和柔性供应链科学研究受到重视的原因。本文基于社会网络和柔性供应链的研究,主要从实证与理论两方面的角度,一方面综述社会网络、柔性供应链效应与企业绩效的理论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发放调查问卷,利用统计软件进行实证分析。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探讨社会网络、柔性供应链效应和企业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柔性供应链效应在社会网络关系和企业绩效的关系中是否起到中介作用。经过小样本检验进行量表净化和信度检验,删除不符合研究需要的测量题项,然后发放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224份进行大样本的数据分析,利用SPSS和AMOS统计软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并进行双变量路径分析,最后进行中介效应检验。论文研究发现社会网络与柔性供应链效应对企业绩效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柔性供应链效应在社会网络与企业绩效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同时经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发现柔性供应链效应划分为两个因子--资源柔性效应和能力柔性效应,而且不同的柔性效应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存在很大的差别,社会网络的不同维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也不相同,其中社会网络关系对企业绩效路径系数最大,企业应该在努力增强企业供应链柔性效应的同时,培养网络感知和识别能力,建立开放灵活的企业文化,减少网络刚性和避免柔性陷阱,促进网络效应与柔性效应的相互促进与融合,构建具有柔性的网络,形成网络性的柔性能力。

二、面向敏捷制造的供应链柔性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面向敏捷制造的供应链柔性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可拓理论的服务供应链柔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服务供应链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服务供应链国内外研究综述
        1.2.2 供应链柔性国内外研究综述
        1.2.3 供应链柔性评价国内外研究综述
        1.2.4 供应链柔性评价指标国内外研究综述
        1.2.5 可拓学研究综述
        1.2.6 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2.1 服务供应链理论
        2.1.1 服务供应链的定义
        2.1.2 服务供应链特点
        2.1.3 服务供应链基本框架
    2.2 供应链柔性理论
        2.2.1 供应链柔性定义
        2.2.2 供应链柔性的价值
        2.2.3 供应链柔性评价方法
    2.3 汽车服务供应链
    2.4 可拓学
        2.4.1 可拓变换理论
        2.4.2 物元可拓评价
        2.4.3 物元可拓的优势
第3章 服务供应链柔性评价指标体系
    3.1 构建服务供应链柔性评价指标体系原则
    3.2 基于可拓创新法法设计服务供应链柔性评价指标体系
        3.2.1 拓展分析法
        3.2.2 可拓变换法
    3.3 服务供应链柔性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3.3.1 服务供应链柔性评价指标的选择
        3.3.2 服务供应链柔性评价定性指标的获取
第4章 服务供应链柔性评价物元可拓评价模型设计
    4.1 物元可拓模型对服务供应链柔性评价的适用性分析
        4.1.1 研究内容相一致
        4.1.2 物元可拓评价法的可行性
        4.1.3 与研究事物的可变性相一致
    4.2 物元可拓评价模型构建
        4.2.1 确定经典域和节域
        4.2.2 确定节域和待评物元
        4.2.3 计算各评价指标权重
        4.2.4 建立关联函数进行综合评价
第5章 S市汽车服务企业供应链柔性评价案例验证分析
    5.1 S市汽车服务公司供应链发展现状
        5.1.1 汽车服务供应链柔性存在性分析
        5.1.2 样本企业的选择
    5.2 基于物元可拓评价的评价指标数据采集
        5.2.1 评价指标数据收集
        5.2.2 问卷分析
    5.3 S市汽车服务公司服务供应链柔性水平综合评价
        5.3.1 评价指标的分级与量化
        5.3.2 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5.3.3 确定经典域、节域
        5.3.4 关联度及综合关联度的计算
    5.4 评价结果分析与改进策略
        5.4.1 评价结果分析
        5.4.2 服务供应链柔性提升策略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理论贡献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港口服务供应链协同与供应链绩效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0 服务供应链
        1.2.1 港口服务供应链
        1.2.2 供应链协同与供应链绩效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港口服务供应链协同分析
    2.1 港口服务供应链的定义及结构模型
        2.1.1 港口服务供应链的定义
        2.1.2 港口服务供应链的结构模型
    2.2 港口服务供应链协同的内涵及动因
        2.2.1 港口服务供应链协同的内涵
        2.2.2 港口服务供应链协同的动因
    2.3 港口服务供应链协同分析框架
    2.4 港口服务供应链协同的基础条件
        2.4.1 港口服务供应链临港产业集聚条件
        2.4.2 港口服务供应链网络关系条件
    2.5 港口服务供应链协同机制设计
        2.5.1 信息共享
        2.5.2 决策同步化
        2.5.3 激励约束联盟
第3章 港口服务供应链协同与供应链绩效关系模型构建及问卷设计
    3.1 港口服务供应链协同绩效
    3.2 港口服务供应链协同与供应链绩效关系模型构建
        3.2.1 基于SCP范式的模型理论
        3.2.2 研究假设
        3.2.3 假设模型
    3.3 港口服务供应链协同与供应链绩效问卷设计
第4章 港口服务供应链协同与供应链绩效关系实证分析
    4.1 结构方程模型原理
    4.2 数据收集与描述性统计
        4.2.1 数据收集
        4.2.2 数据描述性统计
    4.3 量表信度与效度分析
        4.3.1 量表信度分析
        4.3.2 量表效度分析
    4.4 验证性因子分析
    4.5 整体结构方程模型
        4.5.1 模型拟合与评价
        4.5.2 模型修正
        4.5.3 中介效应分析
    4.6 研究结果及讨论
        4.6.1 研究结果
        4.6.2 结果讨论
    4.7 港口服务供应链协同发展对策与建议
        4.7.1 培育临港产业集群,促进中高端产业链发展
        4.7.2 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加强上下游企业互动
        4.7.3 推动信息化建设,促进供应链信息共享
        4.7.4 发展激励与约束相统一,保持同步运作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附录

(3)制造企业供应链信息管理的柔性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2.1 研究内容
        1.2.2 创新点
    1.3 研究范围界定
        1.3.1 制造企业
        1.3.2 制造企业供应链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2.1 制造企业供应链研究现状
        2.1.1 制造企业供应链结构优化
        2.1.2 制造企业供应链协同与绩效评价
        2.1.3 制造企业供应链信息化
    2.2 供应链信息管理研究现状
        2.2.1 供应链信息管理的研究对象
        2.2.2 供应链信息管理的研究内容
        2.2.3 供应链信息管理的运行机制
    2.3 供应链信息管理柔性的研究现状
        2.3.1 供应链信息管理柔性与供应链柔性的关系
        2.3.2 供应链信息管理柔性的内涵与柔性模型研究
        2.3.3 供应链信息管理柔性的测量维度的研究
    2.4 理论基础
        2.4.1 柔性管理理论
        2.4.2 信息管理理论
        2.4.3 系统管理理论
        2.4.4 供应链的CPFR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制造企业供应链信息管理柔性问题提出
    3.1 制造企业供应链信息管理现状及挑战
    3.2 制造企业供应链信息管理柔性不足的表现
        3.2.1 快速变化的市场信息造成信息传递滞后
        3.2.2 供应链协同但共享信息仍旧达不到满足
        3.2.3 多水平供应商造成供应链信息风险管理加大
    3.3 制造企业供应链信息管理优化案例分析
        3.3.1 某照明公司的“快速响应、库存合理”计划
        3.3.2 深圳HOPO公司供应链改善案例
        3.3.3 HB公司分类策略提升供货能力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制造企业供应链信息管理柔性模型构建
    4.1 制造企业供应链信息管理柔性概念的界定及其特点
        4.1.1 制造企业供应链信息管理柔性概念界定
        4.1.2 制造企业供应链信息管理柔性化的特点
        4.1.3 制造企业供应链信息管理柔性表现
    4.2 制造企业供应链信息管理柔性的框架要素
        4.2.1 供应链信息网络的结构背景
        4.2.2 供应链信息管理的技术支持
        4.2.3 供应链信息管理柔性的判断标准
    4.3 制造企业供应链信息管理柔性模型构建
        4.3.1 信息传递柔性子系统
        4.3.2 信息共享柔性子系统
        4.3.3 信息风险管理柔性子系统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制造企业供应链信息管理柔性影响因素识别与提取
    5.1 影响信息传递柔性的因素
        5.1.1 影响信息传递的时效性的因素
        5.1.2 影响信息传递的有效性的因素
    5.2 影响信息共享柔性的因素
        5.2.1 影响信息共享水平柔性的因素
        5.2.2 影响信息共享机制柔性的因素
        5.2.3 影响信息共享平台柔性的因素
    5.3 影响信息风险管理柔性的因素
        5.3.1 影响处理信息失真能力的因素
        5.3.2 影响处理委托-代理关系信息风险的能力的因素
        5.3.3 影响处理突发事件引起的信息风险的能力的因素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制造企业供应链信息管理柔性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6.1 数据合理性分析
        6.1.1 数据的收集
        6.1.2 描述性数据统计
        6.1.3 信度与效度检验
    6.2 基于微粒群算法的影响因素权重的分析
        6.2.1 微粒群算法数据分析
        6.2.2 微粒群算法结果分析
    6.3 制造企业供应链信息管理柔性要素间相互作用分析
        6.3.1 影响因素的主成分分析
        6.3.2 结构方程模型
        6.3.3 拟合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制造企业供应链信息管理的柔性策略研究
    7.1 制造企业供应链信息传递的柔性策略研究
        7.1.1 基于Markov链的供应链信息传递总响应时间的优化
        7.1.2 供应链传递的信息质量优化
    7.2 制造企业供应链信息共享的柔性策略研究
        7.2.1 制造企业供应链信息共享优化
        7.2.2 供应链信息共享机制
    7.3 制造企业供应链信息风险管理的柔性策略研究
        7.3.1 需求信息的协同组合预测
        7.3.2 牛鞭效应的弱化对策研究
        7.3.3 委托-代理关系中的层次关系划分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政策与建议
    8.1 加强信息传递人员的培训
    8.2 制定传递信息标准与采集信息标准
    8.3 采用组合预测方法预测需求
    8.4 制定供应商等级划分原则
第九章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4)基于供应链突发事件的柔性能力应急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1.3 研究创新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引言
    2.2 供应链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文献综述
        2.2.1 供应链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相关概念
        2.2.2 供应链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
        2.2.3 柔性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应用
    2.3 供应链柔性文献综述
        2.3.1 制造柔性
        2.3.2 制造柔性向供应链柔性扩展
        2.3.3 供应链柔性概念模型
    2.4 柔性能力规划文献综述
        2.4.1 柔性能力投资数量问题
        2.4.2 柔性能力结构配置问题
    2.5 柔性能力应急管理与相关研究的关系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柔性能力应急管理理论分析框架
    3.1 引言
    3.2 柔性能力应急管理概念界定
    3.3 柔性能力应急管理机理分析
        3.3.1 应急管理对供应链特性及策略作用的要求
        3.3.2 柔性能力对供应链应急管理要求的满足
    3.4 柔性能力应急管理构建体系
        3.4.1 构建柔性能力应急管理的关键问题
        3.4.2 柔性能力应急管理构建流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供应链突发事件的柔性能力投资数量决策分析
    4.1 引言
    4.2 问题描述与模型构建
        4.2.1 问题描述
        4.2.2 参数说明
        4.2.3 基本模型
    4.3 考虑偏离风险约束的柔性能力投资模型
    4.4 考虑偏离风险约束时最优柔性能力投资决策分析
        4.4.1 生产决策分析
        4.4.2 能力投资数量决策分析
        4.4.3 柔性能力投资的充要条件
    4.5 算例分析
        4.5.1 参数数据设定
        4.5.2 问题P(R)与问题P(E)结果的比较分析
        4.5.3 偏离风险约束参数ω对柔性能力最优投资决策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4.7 本章附录
第五章 基于供应链突发事件的柔性能力结构配置决策分析
    5.1 引言
    5.2 基本问题描述
    5.3 同时考虑能力日常波动和能力中断情况下柔性能力结构配置
        5.3.1 柔性能力结构配置模型
        5.3.2 数值仿真模型
        5.3.3 数值仿真结果
    5.4 只考虑能力中断情况下柔性能力结构配置
        5.4.1 柔性能力结构配置模型
        5.4.2 完全柔性结构配置
        5.4.3 2-链柔性结构配置
        5.4.4 算例分析
    5.5 本章小结
    5.6 本章附录
第六章 基于供应链突发事件的柔性能力投资数量与结构配置联合决策分析
    6.1 引言
    6.2 基本问题描述
    6.3 柔性能力投资数量与结构配置联合决策模型
        6.3.1 期望值模型
        6.3.2 CVaR模型
    6.4 数值分析
        6.4.1 对期望值模型和CVaR模型的处理
        6.4.2 参数数据设定
        6.4.3 期望值模型数值分析结果
        6.4.4 CVaR模型数值分析结果
        6.4.5 期望值模型与CVaR模型结果比较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或录用的学术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5)基于供应链协作的装备制造企业供应链柔性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主要创新点
2 研究综述与概念拓展
    2.1 供应链协作相关研究述评
        2.1.1 供应链协作的定义
        2.1.2 供应链协作的维度
    2.2 供应链柔性相关研究述评
        2.2.1 供应链柔性的定义
        2.2.2 供应链柔性的维度
    2.3 供应链协作对供应链柔性的影响相关研究
    2.4 产品模块化相关研究述评
    2.5 本章小结
3 供应链协作与供应链柔性:探索性案例分析
    3.1 案例研究方法和研究设计
        3.1.1 案例研究方法
        3.1.2 案例选择
        3.1.3 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
    3.2 探索性案例企业简介及案例内分析
        3.2.1 探索性案例企业简介
        3.2.2 上汽大众的供应链协作发展历程
        3.2.3 上汽大众的供应链柔性发展历程
        3.2.4 供应链协作与供应链柔性关系分析以及初始命题提出
4 供应链协作与供应链柔性关系研究假设与概念模型
    4.1 供应链协作对供应链柔性的影响理论假设
        4.1.1 业务协作与供应链柔性
        4.1.2 战略协作与供应链柔性
        4.1.3 战略协作和业务协作对供应链柔性的交互作用
    4.2 产品模块化的调节作用
    4.3 供应链协作对供应链柔性的影响概念模型构建
5 供应链协作与供应链柔性关系的实证分析
    5.1 实证分析方法
    5.2 问卷设计和小样本检验
        5.2.1 变量的度量
        5.2.2 小样本检验
    5.3 大样本实证分析
        5.3.1 大样本问卷发放及样本描述性统计
        5.3.2 大样本信度、效度检验
        5.3.3 供应链协作与供应链柔性关系的多元回归分析
        5.3.4 业务协作与战略协作的交互作用检验
        5.3.5 产品模块化的调节效应检验
    5.4 结果分析与讨论
6 基于供应链协作的装备制造企业供应链柔性的提升策略设计
    6.1 装备制造企业供应链柔性提升策略
        6.1.1 整合战略协作与业务协作共同提升供应链柔性
        6.1.2 推进产品模块化
    6.2 案例应用:吉利汽车的供应链柔性提升策略
        6.2.1 吉利汽车企业发展概况
        6.2.2 吉利的供应链柔性
        6.2.3 吉利的供应链柔性问题
        6.2.4 对策及建议
7 结论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基于敏捷供应链的G公司快速补货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论文的结构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敏捷供应链
        2.1.1 敏捷供应链的构成
        2.1.2 敏捷供应链的优势
    2.2 市场柔性
        2.2.1 门店信息化
        2.2.2 POS系统
    2.3 供应商管理
        2.3.1 供应商管理概述
        2.3.2 供应商管理的演变
        2.3.3 供应商选择的方法与模型
        2.3.4 供应商选择的指标体系
        2.3.5 供应商的分类管理
    2.4 供应链柔性
        2.4.1 供应链基本理论概述
        2.4.2 供应链柔性概述
    2.5 供应链协同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G公司供应链管理现状和问题
    3.1 G公司简介
        3.1.1 G公司概况
        3.1.2 童装行业概况
    3.2 G公司的供应链
        3.2.1 供应链现状
    3.3 G公司供应链存在的主要问题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G公司的供应链柔性
    4.1 G公司的市场柔性
        4.1.1 G公司市场柔性解决措施
        4.1.2 G公司市场柔性的规划
    4.2 G公司的供应柔性
        4.2.1 供应商柔性评价
        4.2.1.1 供应商柔性评估模型
        4.2.1.2 供应商的外在柔性
        4.2.1.3 供应商的内在柔性
        4.2.2 供应商柔性量化模型
        4.2.3 G公司供应商参数
        4.2.4 供应商评价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G公司的供应链协同
    5.1 协同规划预测与补货(CPFR)模式
        5.1.1 供应链层级架构与协调
    5.2 基于 CPFR 的供应链运行步骤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供应链弹性对供应链竞争力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之处
第2章 供应链弹性对供应链竞争力作用机制的概念模型构建
    2.1 供应链柔性测度体系的构建
        2.1.1 供应链柔性概念的界定
        2.1.2 供应链柔性的形成过程分析
        2.1.3 供应链柔性测度体系
    2.2 供应链敏捷性测度体系的构建
        2.2.1 供应链敏捷性概念的界定
        2.2.2 供应链敏捷性的形成过程分析
        2.2.3 供应链敏捷性测度体系
    2.3 供应链脆弱性测度体系的构建
        2.3.1 供应链脆弱性概念的界定
        2.3.2 供应链脆弱性的形成过程分析
        2.3.3 供应链脆弱性的测度体系
    2.4 供应链弹性测度体系的构建
        2.4.1 供应链弹性概念的界定
        2.4.2 供应链弹性的形成过程分析
        2.4.3 供应链弹性的测度体系
    2.5 供应链竞争力测度体系的构建
        2.5.1 供应链竞争力概念的界定
        2.5.2 供应链竞争力的测度体系
    2.6 概念模型的构建
        2.6.1 供应链柔性与供应链弹性关系分析
        2.6.2 供应链敏捷性与供应链弹性关系分析
        2.6.3 供应链弹性与供应链脆弱性关系分析
        2.6.4 供应链脆弱性与供应链竞争力关系分析
        2.6.5 供应链弹性与供应链竞争力关系分析
        2.6.6 概念模型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量表的效度与信度分析
    3.1 问卷设计分析
        3.1.1 问卷设计
        3.1.2 量表设计
    3.2 预测试
        3.2.1 样本数据来源与收集
        3.2.2 效度分析与信度分析
        3.2.3 问卷定稿
    3.3 正式测试
        3.3.1 样本数据来源与收集
        3.3.2 效度分析
        3.3.3 信度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供应链弹性对供应链竞争力的作用机制实证分析
    4.1 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
    4.2 拟合优度检验分析
    4.3 路径系数分析
    4.4 模型效应分解
    4.5 结果与讨论
        4.5.1 实证结果
        4.5.2 供应链柔性与供应链弹性的关系
        4.5.3 供应链敏捷性与供应链弹性的关系
        4.5.4 供应链柔性与供应链脆弱性的关系
        4.5.5 供应链敏捷性与供应链脆弱性的关系
        4.5.6 供应链弹性与供应链脆弱性的关系
        4.5.7 供应链脆弱性与供应链竞争力的关系
        4.5.8 供应链弹性与供应链竞争力的关系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供应链弹性的供应链竞争力培育策略
    5.1 供应链弹性的培育
        5.1.1 提升供应链柔
        5.1.2 提升供应链敏捷性
    5.2 供应链竞争力培育
        5.2.1 为产品零部件设立标准
        5.2.2 为库存设定冗余水平
        5.2.3 保证供应源非单一性
        5.2.4 设立危机应急小组
        5.2.5 保证产品质量与形象
        5.2.6 加大“大数据”技术投入力度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8)供应链环境下的港口群物流联动模式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港口群发展的世界大背景 全球经济一体化
        1.1.2 港口群发展的现实背景 港口资源整合
    1.2 问题的提出
        1.2.1 港口群物流联动实践中的协同要求
        1.2.2 港口群物流联动过程中的协同行为缺乏系统理论与实践指导
    1.3 主要研究问题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对象与关键概念的界定
        1.5.1 研究对象
        1.5.2 关键概念的界定
    1.6 本文框架与研究技术路线
        1.6.1 本文框架
        1.6.2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供应链环境下的港口群物流联动理论基础
    2.1 港口群与港口物流
        2.1.1 港口群的基本概念
        2.1.2 港口群层次的划分
        2.1.3 港口物流的形成与发展
        2.1.4 港口发展物流的方向
    2.2 供应链管理理论
        2.2.1 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的实践领域
        2.2.2 供应链管理理论的发展
        2.2.3 供应链管理协同
    2.3 港口供应链的研究现状
    2.4 供应链环境下港口群物流联动的协同趋势
        2.4.1 区域港口群内港口物流企业竞争
        2.4.2 港口企业兼并重组、组合港建设
        2.4.3 合作、战略联盟
        2.4.4 港口群物流联动过程中协同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港口群物流联动模式的理论研究框架
    3.1 港口供应链产生的背景
    3.2 港口供应链结构模型的构建
    3.3 港口群物流联动模式——港口供应链协同模式
    3.4 港口群物流联动模式的理论研究框架
    3.5 港口供应链协同的动因
        3.5.1 港口供应链上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3.5.2 降低港口供应链上企业的经营风险
        3.5.3 发挥优势资源和能力的互补
        3.5.4 供应链专业化和一体化的推动
    3.6 港口供应链协同的基础条件
        3.6.1 临港产业集聚条件
        3.6.2 港口供应链节点企业关系条件
    3.7 港口供应链协同的伙伴选择
        3.7.1 港口企业服务供应商选择
        3.7.2 港口企业对货主的选择
    3.8 港口供应链协同机制设计
        3.8.1 组织机制
        3.8.2 激励机制
        3.8.3 运作与协调机制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港口供应链协同的契约设计
    4.1 港口企业合作定价对汇集式供应链运作效益的影响分析
        4.1.1 问题描述与假设
        4.1.2 问题分析与求解
        4.1.3 结果分析
    4.2 多个班轮公司合作对分散式供应链运作效益的影响分析
        4.2.1 问题描述与假设
        4.2.2 问题分析与求解
        4.2.3 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港口供应链协同的评价体系和方法
    5.1 港口供应链协同评价体系的构建目的和构建原则
        5.1.1 港口供应链协同评价体系的构建目的
        5.1.2 港口供应链协同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5.2 港口供应链协同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5.2.1 港口供应链协同的驱动因素和基础条件指标体系
        5.2.2 港口供应链协同的过程能力指标体系
    5.3 港口供应链协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5.4 港口供应链协同的综合评价方法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港口供应链协同评价的实证分析
    6.1 理论模型及研究假设
        6.1.1 协同的结构要素
        6.1.2 协同的行为要素
    6.2 方法论
        6.2.1 问卷设计
        6.2.2 数据收集
        6.2.3 数据描述性统计
        6.2.4 研究步骤
    6.3 探索性因子分析
        6.3.1 港口供应链协同结构要素变量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6.3.2 港口供应链协同行为变量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6.3.3 港口供应链协同绩效变量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6.3.4 探索性因子分析中提取因子的信度分析
    6.4 理论模型的细化
    6.5 验证性因素分析
        6.5.1 港口供应链协同结构要素量表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6.5.2 港口供应链协同行为要素量表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6.5.3 港口供应链协同绩效量表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6.6 整体模型的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6.7 中介效应分析
    6.8 样本企业的特性对港口供应链协同能力和协同绩效的影响
        6.8.1 企业性质对港口供应链协同能力和协同绩效的影响
        6.8.2 企业规模对港口供应链协同能力和协同绩效的影响
    6.9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
    7.2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7.2.1 本文主要创新点
        7.2.2 本研究对理论与实践的贡献
    7.3 本研究的不足与未来研究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附录A

(9)供应链核心企业演化及导向目标匹配研究 ——基于集成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目的
        1.2.3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文献综述
        1.3.1 文献概况
        1.3.2 供应链核心企业识别及其演化的研究现状
        1.3.3 场、集成与集成场理论的研究现状
        1.3.4 集成供应链的研究现状
        1.3.5 目标导向型供应链的研究现状
        1.3.6 多类型混合集成供应链的研究现状
        1.3.7 供应链模式及匹配的研究现状
        1.3.8 文献述评
    1.4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1.4.3 研究方法
    1.5 主要贡献与创新
第二章 基于集成场的集成供应链理论研究
    2.1 集成与集成场
        2.1.1 基于集成场视角的说明
        2.1.2 集成的界定
        2.1.3 集成要素
        2.1.4 集成原理
        2.1.5 场与集成场的界定
        2.1.6 集成场要素
        2.1.7 集成、集成场与集成化
    2.2 供应链及集成供应链
        2.2.1 供应链的界定
        2.2.3 集成供应链界定
        2.2.4 集成供应链的主要类型
    2.3 供应链核心企业的内涵
        2.3.1 核心企业的界定
        2.3.2 链核在供应链中的作用
        2.3.3 成为链核的条件
        2.3.4 典型链核类型
    2.4 集成供应链的“点-链-体”结构及其要素
        2.4.1 集成供应链的“点-链-体”结构分析
        2.4.2 集成供应链中“点”的分析
        2.4.3 集成供应链中“键”的分析
        2.4.4 集成供应链中“体”的分析
        2.4.5 集成供应链中“流”的分析
        2.4.6 集成供应链中“势”的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链核形成机理及演化过程研究
    3.1 集成及集成场与集成供应链系统演化的关系
    3.2 几类典型链核的形成过程分析
    3.3 链点演化与链键形成过程
        3.3.1 基于核心能力理论的链核演化过程
        3.3.2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链核演化过程
        3.3.3 基于价值链理论的链核演化过程
        3.3.4 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链核演化过程
        3.3.5 基于博弈论的链核主导型链线与链键形成过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链核主导下全链规模生长演化过程研究
    4.1 全链规模生长演化机理分析
        4.1.1 全链规模生长演化的特征分析
        4.1.2 全链规模生长演化的动因与方向
    4.2 单链规模生长演化过程研究
        4.2.1 无偏好型链核主导的单链规模生长演化过程
        4.2.2 有偏好型链核主导的单链规模生长演化过程
    4.3 竞合模式下双链规模生长演化过程研究
        4.3.1 竞争模式下无偏好型链核主导的双链规模生长演化过程
        4.3.2 竞争模式下偏好型链核主导的双链规模生长演化过程
        4.3.3 合作模式下双链规模生长演化过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点链演化与全链导向目标关系分析及实证研究
    5.1 链核与目标导向型全链关系分析
        5.1.1 链核与全链导向目标的常见类型归纳
        5.1.2 目标导向型全链的主要类型
        5.1.3 链核对全链导向目标形成的影响
    5.2 点链演化对全链导向目标的影响
        5.2.1 点链演化的总结
        5.2.2 点链演化与全链导向目标的协同过程
        5.2.3 链点目标与全链导向目标的关系分析
    5.3 链点势的计算思路与过程
        5.3.1 链点主导力差值计算过程
        5.3.2 点势模型构建及点势关系矩阵的计算过程
    5.4 基于点势的点链关系网络实证研究
        5.4.1 社会网络分析的要点
        5.4.2 点链关系网络实证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点链导向目标关联匹配的实证研究
    6.1 点链运作指标选择及关联方法选用
        6.1.1 调查指标选择与关联方法选用
        6.1.2 调查情况说明
    6.2 链核已知下点链导向目标关联的实证研究
        6.2.1 点链导向目标灰色关联分析及计算过程
        6.2.2 几类典型点链导向目标的关联分析
    6.3 链核未知下点链导向目标匹配的实证研究
        6.3.1 应用 BP 神经网络模型实证点链导向目标匹配的说明
        6.3.2 点链导向目标匹配的 BP 神经网络模型训练及结果分析
        6.3.3 点链导向目标匹配的具体算例
    6.4 本章小结
结论
    1.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
    2. 本文的创新点
    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 调查问卷
    附录 2 供应链企业部分指标的原始数据
    附录 3 主要计算过程与结果数据
    附录 4 BP 神经网络模型数据处理原程序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社会网络、柔性供应链与企业绩效间关系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以及意义
        1.1.1 研究现实背景
        1.1.2 研究理论背景
        1.1.3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社会网络的研究综述
        1.2.2 柔性供应链的研究综述
    1.3 论文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1.3.1 论文研究思路
        1.3.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研究的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社会网络的定义
        2.1.2 供应链柔性的内涵
    2.2 研究的基础理论
        2.2.1 社会资本与网络理论
        2.2.2 供应链管理理论
第3章 研究假设与模型建立
    3.1 研究假设
        3.1.1 社会网络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假设
        3.1.2 社会网络与柔性供应链的关系假设
        3.1.3 柔性供应链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假设
    3.2 理论模型的构建
第4章 研究设计
    4.1 量表的设计及初始量表确定
    4.2 研究方法
        4.2.1 数据收集方法
        4.2.2 结构方程模型
    4.3 小样本预检验与量表修正
        4.3.1 小样本检验的程序与标准界定
        4.3.2 小样本量表调查与检验
第5章 实证分析与检验
    5.1 大样本数据描述与检验
        5.1.1 大样本描述性统计
        5.1.2 大样本可靠性检验
    5.2 大样本数据验证性因子分析
        5.2.1 社会网络各指标的因子分析
        5.2.2 柔性供应链效应各指标的因子分析
        5.2.3 企业绩效的各指标因子分析
    5.3 社会网络、柔性供应链与企业绩效相关性分析
    5.4 全模型假设检验与路径分析
    5.5 双变量模型假设与检验
        5.5.1 社会网络与企业绩效的双变量路径分析
        5.5.2 社会网络关系与柔性供应链效应的双变量路径分析
        5.5.3 柔性供应链效应与企业绩效的双变量路径分析
    5.6 柔性供应链效应的中介作用检验
    5.7 基于社会网络和供应链柔性的企业应对策略分析
        5.7.1 优化企业和管理人员的社会网络
        5.7.2 进行柔性供应链布局,减少不确定性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及创新点
        6.1.1 研究结论
        6.1.2 论文主要创新点
    6.2 研究局限及未来研究方向
        6.2.1 研究局限
        6.2.2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国内外代表性数据库检索结果分析
附录 B 社会网络、柔性供应链与企业绩效的调查问卷
附录 C 小样本正态性检验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面向敏捷制造的供应链柔性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可拓理论的服务供应链柔性评价研究[D]. 管艳. 桂林理工大学, 2019(05)
  • [2]港口服务供应链协同与供应链绩效的关系研究[D]. 李思茜.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7)
  • [3]制造企业供应链信息管理的柔性化研究[D]. 拜喆喆.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8(04)
  • [4]基于供应链突发事件的柔性能力应急管理研究[D]. 孟翠翠.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5)
  • [5]基于供应链协作的装备制造企业供应链柔性提升策略研究[D]. 汪新宇. 浙江理工大学, 2017(07)
  • [6]基于敏捷供应链的G公司快速补货策略研究[D]. 赵善敏.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1)
  • [7]供应链弹性对供应链竞争力的作用机制研究[D]. 卢斌.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4(04)
  • [8]供应链环境下的港口群物流联动模式与实证研究[D]. 邓萍. 武汉理工大学, 2013(06)
  • [9]供应链核心企业演化及导向目标匹配研究 ——基于集成场视角[D]. 王建华. 长安大学, 2013(07)
  • [10]社会网络、柔性供应链与企业绩效间关系的实证研究[D]. 卢江平. 华侨大学, 2012(06)

标签:;  ;  ;  ;  ;  

敏捷制造的供应链柔性管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