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实施可持续扶贫战略研究

我国实施可持续扶贫战略研究

一、我国实施可持续扶贫战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季发萍[1](2021)在《S省J县精准扶贫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精准扶贫工作放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采取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独特性的重大举措。2021年2月25日,习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八年的不懈努力,我们国家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在短期内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取得了重大历史性成就。但是贫困现象并没有消失,相对贫困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会长期存在,并且具体到特定地区,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实践困境,存在返贫风险,影响了脱贫的可持续性,阻碍了短期增收和稳定脱贫双重目标的实现。本文以J县精准扶贫实践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J县精准扶贫实践现状,概括分析出J县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易引起返贫和新致贫。为了阻断返贫路径,巩固脱贫攻坚成效,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并探索精准扶贫政策与乡村振兴战略相衔接,使两者顺利过渡,最终通过乡村振兴带动群众脱贫致富,从根源上摆脱贫困。首先,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对J县的整体概况进行了简要介绍,根据国家扶贫开发系统中全县贫困人口基本情况数据,对全县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情况作了简要分析,通过分析得出致贫原因主要是因病和因残。通过查阅档案资料、实地访谈等方法,总结概括出J县在精准扶贫实践过程中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并选取了两个村的精准扶贫先进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其次,笔者通过实地走访访谈及座谈等方法,概括分析了J县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脱贫内生动力不足,帮扶责任人流于形式,脱贫户和边缘户抗风险能力弱,帮扶措施存在简单化和临时性等,同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原因剖析,为后面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奠定坚实基础。最后,笔者基于上述分析并结合相关理论,从现实角度出发有针对性的提出了J县做好扶贫工作的对策,重点是预防返贫和新致贫,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构建稳定脱贫长效机制,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顺利过渡、有效衔接,力求通过乡村发展从根源上解决贫困问题,主要包括:增强自主脱贫动力,强化帮扶队伍力量,完善扶贫考核机制,完善动态管理机制,做好可持续政策安排,以乡村振兴为契机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

徐浩[2](2021)在《农户视角的宁夏光伏产业可持续扶贫影响因素研究 ——以永宁县原隆村和红寺堡区团结村为例》文中提出

陶昌学,丁玺[3](2021)在《新时代职业教育服务可持续脱贫的对策探究》文中指出职业教育作为教育扶贫的排头兵,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作出了积极贡献。防止返贫、实施可持续性脱贫是新时代脱贫攻坚的方向和重心,面对新时代可持续脱贫工作的新要求,职业教育扶贫需要不断创新扶贫理论,改进扶贫方法手段、精准扶贫分类、更新扶贫内容。

韩飞燕[4](2020)在《电商扶贫对农民的赋能影响 ——从网购和创业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的电商扶贫模式已经被实践证明是可行的,而且获得全世界的认可,成为一种创新的、可持续的扶贫模式。电商扶贫赋能已经产生了巨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不仅促使贫困县农民脱贫,更发挥了贫困县农民的内生动力,释放了贫困县农民的网络购买力,同时激发了贫困县农民的电商创业行为。然而,以往的研究主要关注电商扶贫存在问题及改善建议、探索电商扶贫路径等方面,没有深入考虑电商扶贫对贫困县农民的赋能影响,特别是对于贫困县农民在网购和创业方面的内在机理研究。因此,本文聚焦贫困县农民,基于电商扶贫情境,从贫困县农民网购与创业的视角,研究电商扶贫对贫困县农民的赋能影响,重点关注政府支持和电商平台的制度创新等如何影响贫困县农民的网购意愿和电商创业意愿,以及归纳与提炼出贫困县农民的电商创业过程模型及影响因素。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子研究一探讨了电商扶贫对农民网购行为的赋能影响。从社会技术系统理论角度,引入农民的采用接受度与感知风险变量,建立电商平台制度创新对贫困县农民网购意愿影响的模型。研究主要目标是发现电商扶贫中电商平台制度创新如何影响贫困县农民网购意愿。研究发现,电商平台制度创新对贫困县农民网购意愿存在显着的直接和间接正向影响;采用接受度和感知风险在电商平台制度创新与贫困县农民网购意愿关系中分别起部分中介作用;采用接受度的间接中介作用大于感知风险的间接中介作用;提出以贫困县农民需求为导向,创新电商平台制度。例如,采用先进的技术进行结构保障升级和构建“同伴”服务机制,从而发挥贫困县农民采用接受度的积极促进作用,推进农村网购市场发展,改变贫困县农民的生产与生活方式,激发贫困县农民对电商创业热情。子研究二探讨了电商扶贫对农民创业意愿的赋能影响。从政府支持及电商平台的双重视角,基于信任转移理论,建构了包含政府支持、电商制度、平台信任和感知风险的贫困县农民电商创业意愿模型。研究主要目的是发现在电商扶贫中政府支持和电商制度如何影响贫困县农民电商创业意愿。研究发现,政府支持对贫困县农民创业意愿存在显着的正向影响;贫困县农民对电商平台的信任在政府支持与农民电商创业意愿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电商平台制度间接影响农民电商创业意愿。因此,提出以电商平台和电商制度为载体,选择政府支持与电商平台支持的双轮驱动,形成“政府—电商—农民”三位一体创新运营管理模式,促进农民的电商创业。子研究三探讨了电商扶贫对农民创业赋能中创业意愿转化为创业行为的影响。基于Rubicon模型,将心理弹性引入到创业前阶段中,构建了贫困县农民创业意愿转化为创业行为的有调节的中介模型。研究主要目的是发现心理弹性和执行意愿在贫困县农民创业意愿到创业行为转化中的影响机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执行意愿在创业意愿与创业行为之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心理弹性对创业意愿、执行意愿和创业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存在正向调节作用。政府和企业需要关注执行意愿和心理弹性在农民创业领域的重要性。例如,发挥心理弹性作为“软实力”作用,坚持群众路线,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构建“共享”社交平台,激发农民积极的心理弹性,从而克服在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与压力,保证电商创业的可持续进行。子研究四探讨了电商扶贫中创业典型对农民创业的赋能影响。对贫困县农民电商创业过程进行探索性多案例研究,发现创业过程中的规律性和特殊性,归纳与提炼出贫困县农民电商创业过程模型。该模型分两阶段揭示贫困县农民产生创业意愿到创业行为及初创企业发展的内外部因素及关系,其中创业者特质和创业意愿是推动创办企业的基础,原生家庭、创业机会和关系网络是创办企业的中介驱动因素;创业学习和制度环境通过调节创业资源和商业模式创新等行动策略推进初创企业的发展,并对农民创业企业实现扶贫效果,促进乡村振兴的发展提供实践指导。本文的研究成果丰富了扶贫、创业和电商等领域的理论基础。第一,从社会技术系统角度关注了电商平台制度创新对贫困县农民网购意愿的影响,提出了农民采用接受度概念,研究检验了采用接受度和感知风险的双中介作用,丰富了电商平台制度对农民网购意愿作用机制的研究。第二,通过扩展在线信任转移理论,不仅建立了电商平台制度、电商平台信任与农民电商创业意愿之间关联性,同时建立了政府支持与电商平台信任之间的关联,丰富了农民电商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及机制的研究。第三,将心理弹性心态引入到创业前阶段的心态中,深化了个人在意志阶段执行意愿的心态历程,进一步揭开贫困县农民创业意愿到创业行为转化的“黑箱”。第四,结合中国电商扶贫情境,以农民电商创业典型案例为研究对象,提炼出一个更有中国本土特色的贫困县农民电商创业过程模型,丰富了电商创业过程模型的研究。本研究以期为政府和电商企业制定政策提供了决策依据,从而推进电商扶贫对贫困县农民在电商创业和网购行为的赋能影响,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

辛静[5](2020)在《我国基层政府在“后脱贫时代”中的履职问题研究 ——以日照市H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即将于2020年结束的脱贫攻坚战役,是我国扶贫工作的重要历史节点,标志着我国已经基本消除了贫困,全面进入小康社会,我国扶贫工作进入了“后脱贫时代”。基层政府将如何在“后脱贫时代”发挥作用,推动扶贫工作取得更大成效,是本文写作的目的。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基层政府在当前扶贫工作(脱贫攻坚阶段)职能发挥情况,对比国外部分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政府在扶贫工作中的作用,发现我国扶贫工作中的突出问题,以问题为导向,结合我国基层政府实际,提出“后脱贫时代”基层政府发挥职能的发力点和发力方式。论文首先分析了研究基层政府在“后脱贫时代”职能发挥的意义,其次以H乡为例,查找了基层政府在当前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通过分析国外扶贫模式的优缺点以及如何将国外经验成果借鉴到我国基层扶贫工作中去,提出“后脱贫时代”我国基层政府可以探索实践的扶贫模式、工作方法。需要说明的一点,“后脱贫时代”尚未开启,国内外在此方面的研究并不多,本文更多的是从目前工作中查找那些短时间不能解决的问题,在此问题上寻求破解办法,同时考虑到我国扶贫工作顶层设计具有连贯性、延续性,国内外当前工作的成功经验也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结合此三者提出了基层政府在“后脱贫时代”的职能定位以及发挥作用的路径方法。

叶善青[6](2020)在《精准生态扶贫研究 ——对2020年后我国扶贫战略的思考》文中指出减贫和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社会需长期面对的现实问题。2020年我国即将打赢的脱贫攻坚战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作为还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世界人口最多的多民族发展中国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以及相对贫困问题还将长期存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生态资源短缺约束加剧,我国的贫困和扶贫实践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和问题:传统的以制度改革、开发战略为主的扶贫成效开始放缓;过度的扶贫开发伴随着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日益凸显;现行标准下脱贫人口获得资源相对困难;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和疫病交织而导致的返贫现象增多;传统的“开发式扶贫”与近年的“精准扶贫”在基层实践中逐步呈现出一定的矛盾和冲突;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和丰富的物质生活需求对传统的开发扶贫、精准扶贫提出了更高要求等。以上这些都亟需我们寻求一条新的扶贫途径。顺应当前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本文在系统梳理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理论和实证方法,将减贫与生态建设结合起来研究,提出应走因地制宜、低碳循环、持久效率、包容发展的精准生态扶贫新路,力求为处于脱贫攻坚决胜期的当下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我国如何推进扶贫事业提供一种新思路。论文立足于我国传统开发扶贫实践和2020年脱贫攻坚后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剖析了我国开展精准生态扶贫的现实动因及具备的条件;运用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比较分析与综合分析、共性分析与特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论证了生态贫困与生态环境脆弱存在的交互影响关系;探析了生态贫困类型、成因、辨识方法以及精准生态扶贫的作用机理,揭示了生态贫困存在“生态环境不良致贫型”“功能角色束缚致贫型”“工业化进程中资源耗竭致贫型”“制度缺失性致贫型”等四种主要类型,从新的角度为精准化识别扶贫对象提供了靶向引导,也为精准生态扶贫政策制定提供参考。论文在分析我国精准生态扶贫现有探索成效和存在问题以及借鉴国外开展针对性生态减贫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精准生态扶贫的理论框架,设计了“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的生态扶贫治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并提出了基于资源禀赋开展针对性、差异化的生态扶贫措施建议,以为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协同开展减贫与生态保护服务。精准生态扶贫战略的提出,是现有精准扶贫实践和传统扶贫开发理论的发展,其现实依据是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生态贫困问题的存在,理论基础在于正确处理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价值取向在于创新包容低碳可持续发展,实现路径是基于资源禀赋生态治贫发展,基本要求在于通过资本、劳动力、技术、制度等要素保障,协调政府、市场和社会多方力量消除生态贫困地区人与生态环境不良关系,实现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相协同,根本目标在于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推动生态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享有美好生活。

韦香[7](2019)在《返贫风险识别与防控研究 ——基于贵州原贫困L乡片区的实证调查》文中指出当前,脱贫攻坚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要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则扶贫成效必须一以贯之。因此,提前开展返贫风控,提早摆脱返贫陷阱,成为当务之急。笔者对大量文献查阅发现,目前社会各界对返贫风险研究,多侧重于事后弥补,而对事前防范,建立健全阻断返贫机制的不多。故此,笔者选取贫困脆弱性视角,系统构建返贫风险量表,并对贵州原贫困L乡片区走访调研,综合提出应对策略。本文构建的返贫风险量表中目标层为返贫风险;准则层为人力资本返贫风险、经济资本返贫风险、社会资本返贫风险、政治资本返贫风险4个维度,准则层下的人力资本返贫风险的方案层为教育状况、健康状况、技能培训;经济资本返贫风险下的为家庭资产、自然灾害、市场风险;社会资本返贫风险下的为社会网络、信任互助、规范惯习;政治资本返贫风险下的为政治身份、政策认知、参与权利。方案层指标共12个。通过层次分析法得出各指标的权重,准则层中人力资本返贫风险最高,其次为政治资本返贫风险,再次为经济资本返贫风险,最后为社会资本返贫风险,方案层中权重值最高的前四位分别为健康状况、政策认知、教育状况、家庭资产。通过实地问卷调查之后,根据问卷得分情况与权重值进行加权处理,加权分最高的前四位则为健康状况、教育状况、技能培训、政策认知。本篇文章的重点在于风险识别与防控研究,笔者根据本文拟定的返贫风险测度模型与风险等级的判断,测出L乡片区返贫风险为特高返贫风险等级。通过实证与深入分析得出:人力资本返贫风险中教育状况;政治资本返贫风险中的政策认知和参与权利;社会资本返贫风险中的社会网络与信任互助;经济资本返贫风险中的自然灾害为L乡片区返贫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根据主要影响因素从脱贫与提智并重,强化教学教育;脱贫与培志并抓,增强内生动力;创新政策宣传方式,提高政策普及度;提高乡村治理能力,重建信任制度;强化农民农产品市场化意识五个方面提出防控策略。

任经宪[8](2019)在《边疆民族地区贫困户返贫研究 ——以云南为例》文中认为贫困话题伴随着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扶贫开发也始终是我国农村工作的重点,尤其是自精准扶贫国家战略实施以来,大量的农村人口脱离贫困,诸如云南这样的边疆民族地区也不例外,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但是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结点的临近,返贫问题在云南这样的边疆民族地区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立足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综合分析当下云南脱贫攻坚过程中导致返贫问题产生的原因,探析治理各类导致返贫现象的新模式。本文首先提出问题、论述了选题缘由以及研究意义,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在此基础上对建国以后全国以及云南省扶贫开发的政策、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进一步对云南省返贫的现状和特征进行总体的概括,从“不可控因素、政府因素、社会因素、个人因素”等几个方面对云南的“返贫”根源进行了有据的分析;首先,针对不可控因素,分条整理提出需要进一步重点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各类救助机制以及集中整治不良风俗规则等;针对政府因素方面,需要政府推动扶贫工作机制改革,创新扶贫工作方式等;在社会因素方面,需大力联动社会扶贫力量,创新各方扶贫力量的联合参与渠道;最后,个人因素方面,需要加强贫困群众的自身能力建设,改善其落后贫困文化。当然,这一命题还有很多理论与实证方面的问题亟待深入研究,如:贫困人口经济测算标准应如何设定等。

蒋雅娜[9](2019)在《现阶段我国西部农村多维返贫的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研究 ——基于X县的调研》文中指出近五年来,随着我国精准扶贫的大规模深入推进,贫困人口大幅度的减少,2015年减少1442万人次,2016年减少1240万,2017年减少1289万,2018年减少1386万。贫困人口愈加的减少,减贫的速度愈加的缓慢,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是最后,越是扶贫攻坚最难的阶段。当前面临的问题日益突出,返贫现象蚕食着扶贫的伟大成果,动摇了农民群众对国家扶贫政策的信心,返贫带来的问题接踵而至。X县是国家特级贫困县,一直致力于扶贫工作的开展,在各级政府的不懈努力下,大部分贫困群众实现了脱贫,扶贫成果初见成效,然而西部农村脱贫人口的贫困程度深,脆弱性强,返贫现象常有发生,不断蚕食着脱贫成果,探索返贫现象的根源,运用抽样调查的方法,深入研究X县的返贫人口,通过A-F双重临界值分析法对各类返贫人口进行多维返贫因素的深入剖析,找到进一步精准扶贫的对策措施,对确保2020年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不仅仅从单一的维度去分析致贫和返贫原因,而是通过房屋结构、饮用水安全、人均年收入、文化程度、民族、劳动力、疾病或残疾、医疗保险、参与农村合作组织和子女受教育情况这十个指标,更全面,更广泛的探究返贫的多重因素及各类因素的重要性。将致贫、返贫因素进行数据计算,分析出贫困人口返贫的最具脆弱性的关键因子。本文认为文化程度和参与农村合作组织是最具影响力的因素,是对返贫的综合贫困指标贡献率最高的两个指标。由此可见个人素质能力的提升,加大贫困群众的脱贫参与度已经是扶贫开发过程中亟待解决的最根源性问题。据此,因地制宜地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扶其所需,从而达到,精准扶贫的精准性,缩小今后的返贫率。为2020年实现全体脱贫略尽绵薄之力。

叶林[10](2019)在《基于乡村产业振兴的防返贫路径研究》文中提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开发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一路上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历史性胜利,为彻底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在我国的扶贫开发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扶贫成果不稳固、脱贫与返贫紧密交织、返贫现象严重等现实问题。返贫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扶贫开发事业进一步发展的桎梏,严重阻碍了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因此,如何有效防止返贫,巩固扶贫开发成果成为了当前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理论界的一些专家、学者已经就这一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本文认为,虽然防止返贫的方法有很多,但是只有通过大力发展农村产业,切实增强“造血功能”,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才是防止返贫的根本之策。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并将“产业兴旺”放在首位,突出产业振兴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地位,这对于我们有效防止返贫无疑是一重大历史机遇。如何正确把握这一机遇,怎样通过产业振兴来推动农民增收致富,切实防止返贫将是一个重大的研究课题。基于上述认识,本文试图从乡村产业振兴的角度去探索一条符合我国农村发展特点的防返贫之路。本文的研究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乡村产业振兴与防返贫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总结了我国扶贫开发的主要成果,梳理了我国返贫问题的基本现状、特征及其危害。第三部分结合我国农业、农村的实际情况,基于乡村产业的视角分析了我国返贫问题产生的原因。第四部分阐明了日韩两国乡村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其启示。第五部分针对上述原因,在吸收借鉴日韩两国乡村产业发展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乡村产业振兴的防返贫路径建议: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提高脱贫农户收入水平;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确保脱贫农户收入稳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脱贫人口增收渠道;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脱贫人口共享产业发展成果。

二、我国实施可持续扶贫战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实施可持续扶贫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S省J县精准扶贫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对相关研究综述的总体评价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1.5.1 论文创新
        1.5.2 论文不足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精准扶贫
        2.1.2 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
        2.1.3 可持续扶贫
    2.2 相关理论依据
        2.2.1 共同富裕理论
        2.2.2 反贫困理论
        2.2.3 贫困代际传递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S省J县精准扶贫实践现状分析
    3.1 S省J县整体概况分析
    3.2 S省J县精准扶贫实践概况分析
        3.2.1 精准落实责任
        3.2.2 精准识别对象
        3.2.3 精准落实政策
        3.2.4 精准谋划路径
    3.3 先进典型案例
        3.3.1 HS村精准扶贫案例分析
        3.3.2 FQ村精准扶贫案例分析
    3.4 S省J县精准扶贫取得的成效
        3.4.1 健康扶贫方面取得的成效
        3.4.2 金融扶贫方面取得的成效
        3.4.3 产业扶贫方面取得的成效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S省J县精准扶贫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精准扶贫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4.1.1 脱贫内生动力不足
        4.1.2 帮扶责任人流于形式
        4.1.3 脱贫户和边缘户抗风险能力弱
        4.1.4 帮扶措施存在简单化和临时性
    4.2 精准扶贫实践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脱贫人员自身素质低
        4.2.2 贫困文化思想根深蒂固
        4.2.3 考核激励机制不完善
        4.2.4 帮扶人员发挥作用有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促进S省J县精准扶贫实践的对策建议
    5.1 增强自主脱贫动力
        5.1.1 做好政策宣传工作
        5.1.2 开展示范典型教育
        5.1.3 开展劳动技能培训
        5.1.4 做好教育帮扶工作
    5.2 强化帮扶队伍力量
        5.2.1 拓宽多元扶贫主体
        5.2.2 加强对帮扶责任人培训管理
    5.3 完善扶贫考核机制
        5.3.1 扶贫考核要注重实绩
        5.3.2 扶贫考核要注重科学
        5.3.3 建立一套可量化的扶贫考核指标
    5.4 完善动态管理机制
        5.4.1 及时做好动态调整
        5.4.2 建立防返贫预警机制
        5.4.3 保证信息传导渠道畅通
        5.4.4 帮扶干部定期跟踪回访
        5.4.5 做好即时帮扶工作
    5.5 做好可持续性政策安排
        5.5.1 保持扶贫队伍的稳定性
        5.5.2 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
        5.5.3 完善兜底机制
    5.6 以乡村振兴为契机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
        5.6.1 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工作
        5.6.2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5.6.3 发展乡村旅游
    5.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访谈提纲(贫困户)
附录 B 访谈提纲(脱贫监测户)
附录 C 访谈提纲(帮扶干部)
附录 D 访谈提纲(两委干部及扶贫协理员)
致谢

(3)新时代职业教育服务可持续脱贫的对策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职业教育是教育扶贫的“排头兵”
    (一)职业教育成为扶持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
    (二)职业教育成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途径
    (三)职业教育成为“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的关键力量
二、新时代职业教育服务可持续脱贫的新要求
    (一)需要适应相对贫困人口的复杂多样性要求
    (二)需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和减防灾害所带来的冲击
    (三)需要适应教育信息化大发展的驱动
    (四)需要应对国际形势变化带来的新挑战
三、新时代职业教育服务可持续脱贫的对策探究
    (一)创新中国特色职教扶贫理论
    (二)根据贫困对象学习培训需求进行职教可持续扶贫分类
        1.需要接受全日制学历教育的相对贫困人群。
        2.需要进行阶段性短期技术技能培训的相对贫困人群。
    (三)适应科技进步,不断创新职教可持续扶贫的方法手段
        1.做好可持续扶贫工作的长期规划。
        2.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不断优化专业结构。
        3.不断改进职业教育扶贫的方法手段。
        4.更好的发挥互联网信息扶贫的功能。
    (四)以需求为导向,持续更新职教扶贫内容
        1.紧密结合产业发展需求的内容更新。
        2.紧密结合扶贫对象就业创业需求的内容更新。
        3.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与素质并重的培养内容选择。

(4)电商扶贫对农民的赋能影响 ——从网购和创业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问题
        1.2.1 现有研究的不足
        1.2.2 拟解决关键问题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2.1 扶贫模式的相关研究
        2.1.1 扶贫模式的概念及相关研究
        2.1.2 有关电商扶贫模式研究
    2.2 网购意愿的相关研究
        2.2.1 网购意愿的内涵
        2.2.2 网购意愿相关模型及研究
        2.2.3 网购意愿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2.3 创业意愿的相关研究
        2.3.1 创业意愿概念
        2.3.2 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
        2.3.3 创业意愿到创业行为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
    2.4 电商创业过程相关研究
        2.4.1 电商创业及电商创业过程概念
        2.4.2 电商创业过程模型的相关研究
        2.4.3 电商创业过程影响因素研究
    2.5 研究成果评述
第3章 电商制度创新对农民网购意愿影响:采用接受度和感知风险的双中介作用
    3.1 问题的提出
    3.2 理论分析及变量解释
        3.2.1 社会技术系统理论
        3.2.2 电商平台制度创新
        3.2.3 农民的采用接受度
        3.2.4 农民的感知风险
    3.3 研究假设和模型构建
        3.3.1 电商平台制度创新与网购意愿关系
        3.3.2 采用接受度的中介作用
        3.3.3 感知风险的中介作用
    3.4 变量测量与数据收集
        3.4.1 变量测量
        3.4.2 数据收集
    3.5 数据分析与模型检验
        3.5.1 共同方差偏差检验
        3.5.2 信度和效度检验
        3.5.3 模型分析和假设检验结果
        3.5.4 中介作用检验
    3.6 研究结果讨论
        3.6.1 研究结果
        3.6.2 管理启示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政府和电商对农民创业意愿影响:基于信任转移理论
    4.1 问题背景
    4.2 理论基础与变量解释
    4.3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4.3.1 政府支持对创业意愿的影响
        4.3.2 电商平台制度对创业意愿的影响
        4.3.3 农民自身因素对创业意愿的影响
    4.4 变量测量与数据收集
        4.4.1 变量测量
        4.4.2 数据收集
    4.5 数据分析与模型验证
        4.5.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4.5.2 信度和效度检验
        4.5.3 模型分析和假设检验结果
        4.5.4 中介作用检验
    4.6 研究结果讨论
        4.6.1 研究结果
        4.6.2 管理启示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贫困县农民创业意愿转化为创业行为的影响机制:有调节的中介作用
    5.1 问题的提出
    5.2 理论基础与变量解释
    5.3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5.3.1 创业意愿到创业行为之间的关系
        5.3.2 执行意愿的中介作用
        5.3.3 心理弹性的调节作用
    5.4 变量测量与数据收集
        5.4.1 变量测量
        5.4.2 数据收集
    5.5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5.5.1 信度和效度检验
        5.5.2 假设检验分析
    5.6 研究结论讨论
        5.6.1 研究结论与贡献
        5.6.2 管理启示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农民电商创业过程模型构建:探索性案例研究
    6.1 问题的提出
    6.2 研究方法
    6.3 研究实施
        6.3.1 资料收集
        6.3.2 案例选择
    6.4 模型构建与阐述
        6.4.1 开发性编码
        6.4.2 主轴性编码
        6.4.3 选择性编码
        6.4.4 理论模型饱和度验证
        6.4.5 模型主要要素阐述
    6.5 研究结论与理论贡献
        6.5.1 研究结论
        6.5.2 理论贡献
        6.5.3 实践启示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理论贡献与实践启示
        7.2.1 理论贡献
        7.2.2 实践启示
    7.3 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A:电商平台制度对贫困县农民网购意愿影响机制调查问卷
    附件B:贫困县农民创业意愿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附件C:贫困县农民创业意愿到创业行为的影响因素调研问卷
    附件D:贫困县农民电商创业访谈
    附件E:开放性编码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我国基层政府在“后脱贫时代”中的履职问题研究 ——以日照市H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目的
        (二)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解决的问题
        (一)主要研究内容
        (二)解决的问题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基层政府在“后脱贫时代”职能发挥的意义
    第一节 对脱贫攻坚阶段基层政府职能定位的影响
        一、当前工作目标更加聚焦
        二、当前工作方式更加明确
        三、制定政策、规划更具可持续性
    第二节 对“后脱贫时代”基层政府职能定位的影响
        一、有利于较好把握基层政府职能转变
        二、有利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现
        三、有利于加快资源整合
第二章 基层政府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政策制定与落实方面的问题
        一、政策制定方面的问题
        二、政策落实方面的问题
    第二节 机构人员配置方面的问题
        一、扶贫机构为临时性机构
        二、人员流动性大、专业性不强
    第三节 扶贫方式方面的问题
        一、扶贫产业项目可持续性面临挑战
        二、易地扶贫搬迁后续转移就业效果不佳
        三、金融扶贫缺乏长效机制
        四、非政府组织参与扶贫成本高昂
    第四节 配套设施方面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重建设轻保护”
        二、产业结构调整造成的高污染资源向乡村集聚
    第五节 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政治主体性强于行政主体性
        二、过分“求快”思想比较突出
        三、职能定位把握不准
        四、文化建设“偏科”严重
第三章 国内外扶贫经验的启示与借鉴
    第一节 国内防止返贫的可持续扶贫方式
        一、重庆市酉阳县的绿色减贫模式
        二、桂林市资源县的地标扶贫模式
        三、甘肃省陇南市的电商扶贫模式
    第二节 国外扶贫模式下政府角色
        一、以英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扶贫模式
        二、以泰国、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扶贫模式
    第三节 国内外扶贫经验的启示
第四章 我国基层政府在“后脱贫时代”履职的方向
    第一节 加强制度供给
    第二节 培植内生动力
    第三节 优化服务环境
        一、服务型政府改革
        二、基础设施建设
        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第四节 加强资源整合
        一、项目资金政策的对上争引
        二、人才引进及交流
        三、信息共享
        四、闲置、废弃资源优化再利用
    第五节 注重调控监督
        一、项目资金安全管理
        二、检查考核与正风肃纪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精准生态扶贫研究 ——对2020年后我国扶贫战略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的结构框架与研究方法
        一、结构框架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主要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贫困
        二、减贫
        三、生态贫困
        四、精准生态扶贫
    第二节 主要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理论
        三、西方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第二章 精准生态扶贫问题的提出
    第一节 精准生态扶贫是脱贫攻坚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一、经济发展任务要求持续推进扶贫事业
        二、经济增速放缓带来开发扶贫投入压力
        三、区域发展不平衡要求深度贫困区脱贫加劲
        四、社会结构分化需加大贫困群体的社会保障
    第二节 精准生态扶贫是传统开发扶贫方略的升级方向
        一、弥补传统开发扶贫的不足
        二、具备创新包容低碳发展新特质
        三、优化现有扶贫模式和体系
    第三节 精准生态扶贫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客观需要
        一、两者密切相关且具内在协同性
        二、助推乡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三、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谐发展
        四、增强乡村内生发展动力
    第四节 精准生态扶贫已具备实施条件和机遇
        一、生态扶贫战略理念日渐清晰
        二、生态扶贫政策调整日趋到位
        三、生态扶贫实施环境日臻完善
        四、生态发展与生态减贫已成为国际共识
第三章 我国生态贫困的现实与理论考察
    第一节 贫困状况与生态环境条件
        一、当前我国贫困状况
        二、当前我国生态环境状况
    第二节 生态贫困与生态环境脆弱关系的理论阐释
        一、环境脆弱引发生态贫困论
        二、生态贫困导致生态环境脆弱论
        三、生态贫困和生态环境脆弱交互影响论
    第三节 生态贫困与生态环境脆弱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表现及特征比较
        二、空间分布考察
        三、耦合度评价
        四、数据验证
    第四节 生态贫困类型的划分
        一、划分原则
        二、划分依据
        三、主要类型辨识
    第五节 生态贫困主要类型的形成原因
        一、生态环境不良致贫型的成因
        二、功能角色束缚致贫型的成因
        三、工业化进程中资源耗竭致贫型的成因
        四、制度缺失性致贫型的成因
第四章 精准生态扶贫的实现机理与实践探索
    第一节 精准生态扶贫的实现机理
        一、生态环境内生变量化优化了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目标
        二、绿色投入产出动力机制的构建驱动了生态经济增长
        三、扶贫整体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促进了经济效益的提升
    第二节 精准生态扶贫的实践进程及成效
        一、实践进展情况
        二、典型实践案例
        三、现有实践成效
    第三节 精准生态扶贫的实践障碍
        一、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依然存在矛盾
        二、产业资本增值和产业项目选择不能满足需求
        三、市场要素、社会及贫困群体人力资本作用不足
        四、生态贫困基本情况不精准
        五、生态扶贫资源配置体制机制还不完善
第五章 精准生态扶贫的国际经验启示
    第一节 相关国家针对性生态扶贫举措
        一、针对生态环境不良致贫型
        二、针对功能角色束缚致贫型
        三、针对工业化进程中资源耗竭致贫型
        四、针对制度缺失性致贫型
    第二节 国际针对性生态扶贫的基本经验
        一、高效利用生态资源促进经济发展
        二、保障生态贫困人口发展权益
        三、注重市场减贫与社会减贫作用
        四、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
    第三节 国际经验对我国精准生态扶贫的启示
        一、精准生态扶贫成效获得应立足资源禀赋选择适宜模式
        二、精准生态扶贫动力激发需要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三、精准生态扶贫区域协调要有统一的资源配置管理机构
        四、精准生态扶贫有序实施重在制度的健全与保障
第六章 精准生态扶贫的战略导向
    第一节 坚持生态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一、促进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良性互动
        二、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布局
        三、坚持生态扶贫与新农村建设相衔接
    第二节 立足资源禀赋发展与因人施策相结合
        一、基于区域禀赋因地制宜发展
        二、因应家庭差异分类帮扶
        三、区分贫困个体不同施策
    第三节 发挥市场机制与社会多方力量作用
        一、突出发挥市场作用
        二、培育社会力量参与
        三、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四节 完善生态扶贫制度设计和治理体系建设
        一、优化顶层制度设计
        二、科学搭建治理体系
        三、创新精准运行机制
第七章 推进精准生态扶贫的措施建议
    第一节 生态环境不良致贫型的主要措施
        一、坚持“三生融合”,厚植生态资本
        二、发展科技新能源产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三、加强基础设施投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四、推进劳动力转移,多举措提供就业机会
    第二节 功能角色束缚致贫型的主要措施
        一、科学合理开发利用生态资源
        二、探索生态资源的价值转换渠道
        三、优先发展生态服务业
        四、深化发展现代化农业
        五、积极发展特色禀赋产业
    第三节 工业化进程中资源耗竭致贫型的主要措施
        一、全面推进废旧资源再生利用
        二、发展资源互补或替代的产业
        三、推进生态复建工程
        四、大力开发人力资源
        五、加快新城镇、新农村建设
    第四节 制度缺失性致贫型的主要措施
        一、实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二、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三、完善精准生态扶贫模式
        四、健全财税金融支持政策
        五、建立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返贫风险识别与防控研究 ——基于贵州原贫困L乡片区的实证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之提出
        1.1.1 选题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返贫研究
        1.2.2 返贫风险的相关研究
        1.2.3 返贫相关的定量研究
        1.2.4 层次分析法相关研究
        1.2.5 文献述评
    1.3 理论梳理及相关概念界定
        1.3.1 贫困脆弱性
        1.3.2 返贫风险
    1.4 研究基础
        1.4.1 研究目标和拟解决的问题
        1.4.2 研究方法
        1.4.3 分析框架
第2章 贵州原贫困L乡片区脱贫的历程及现状
    2.1 贵州原贫困L乡片区脱贫历程
    2.2 扶贫政策实施后效果的描述性分析
        2.2.1 人口状况
        2.2.2 家庭固定资产状况
        2.2.3 家庭人均年纯收入
        2.2.4 脱贫政策项目参与
第3章 返贫风险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返贫风险指标体系初步构建
        3.1.1 整体思路及构建原则
        3.1.2 各级指标的设计与赋值
    3.2 返贫风险权重的确定
        3.2.1 层次分析法的应用
        3.2.2 权重确定步骤
        3.2.3 指标相对权重的计算及一致性检验
        3.2.4 总排序与一致性检验
第4章 返贫风险的因素变量及其模型应用
    4.1 返贫风险综合测度模型
    4.2 返贫风险等级划定
    4.3 返贫风险主要影响因素确定与分析
        4.3.1 人力资本返贫风险
        4.3.2 政治资本返贫风险
        4.3.3 社会资本返贫风险
        4.3.4 经济资本返贫风险
    4.4 小结
第5章 返贫风险的防控策略及路径分析
    5.1 脱贫与提智并重,强化教学教育
        5.1.1 培养农村地区高师资队伍
        5.1.2 提高农村师资队伍业务能力
        5.1.3 家校共营良好的学习环境
    5.2 脱贫与培志并抓,增强内生动力
        5.2.1 注重自身教育投资
        5.2.2 发展农村职业与成人教育
    5.3 创新政策宣传方式,提高政策普及度
        5.3.1 加强农民政治文化教育
        5.3.2 创新政策宣传方式
    5.4 提高乡村治理能力,重建信任制度
        5.4.1 完善信息公开制度
        5.4.2 培养村民权利意识
        5.4.3 提高村干部队伍能力
    5.5 强化风险意识,提高风险应对能力
        5.5.1 引导脱贫村民规避风险生产
        5.5.2 脱贫村民加强学习市场规律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边疆民族地区贫困户返贫研究 ——以云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概念论述
    第二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综述总结
    第四节 研究方法、难点和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难点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边疆民族地区扶贫工作历程及其理念转变回顾
    第一节 扶贫艰难摸索阶段(1949-1977)
    第二节 体制推动改革阶段(1978-1985)
    第三节 专项计划推动阶段(1986-2000)
    第四节 深化扶贫开发阶段(2001-2012)
    第五节 精准扶贫推动阶段(2013-至今)
第二章 边疆地区贫困户返贫现状与特征
    第一节 返贫现状分析
    第二节 返贫特征分析
第三章 边疆民族地区贫困户返贫原因剖析
    第一节 不可抗力因素
        一、因环境条件恶劣返贫
        二、因病返贫
        三、因灾返贫
        四、因教返贫
        五、因老返贫
        六、因毒返贫
        七、因婚返贫
        八、因超生返贫
    第二节 政府因素
        一、扶贫标准不断变化
        二、数字脱贫现象严重
        三、短期产业发展停滞
        四、扶贫工作本身缺陷
    第三节 社会因素
        一、社会扶贫理念尚未确立
        二、社会扶贫平台建设滞后
    第四节 个人因素
        一、劳动力的内生动力不足
        二、劳动力受传统因素影响
第四章 边疆地区贫困户返贫原因对策研究
    第一节 不可抗力因素治理对策
        一、重点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活生产环境
        二、完善创新医疗救助机制,提升群众疾病抵御能力
        三、鼓励重视职业技术教育,探索扶助学生崭新模式
        四、加大硬件防御设施建设,提升应对灾害救援能力
        五、增加政府财政支持力度,鼓励老年群体劳有所获
        六、加大宣传增强禁毒意识,综合防治提升打击力度
        七、集中整治不良婚嫁规则,教育引导群众移风易俗
        八、严格落实计划生育政策,完善奖励优生优育制度
    第二节 推动工作机制改革,创新扶贫工作方式
        一、设置科学合理的脱贫标准
        二、积极创新扶贫的发展思路
        三、加大扶贫项目的扶持力度
        四、健全调整必要的制度建设
    第三节 联动社会扶贫力量,创新联合参与渠道
        一、树立社会扶贫理念,提升社会扶贫地位
        二、搭建扶贫参与平台,拓宽社会扶贫渠道
    第四节 倡导自立根生文化,加强自身能力建设
        一、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积极引导群众意识
        二、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提高自主脱贫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9)现阶段我国西部农村多维返贫的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研究 ——基于X县的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相关研究
        (二)国内相关研究
    四、研究方法与内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
    五、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一)研究的重点
        (二)研究的难点
第一章 研究基础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贫困
        (二)多维贫困
        (三)返贫
        (四)多维返贫
    二、理论基础
        (一)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二)个体主义贫困论
        (三)累积性因果循环关系理论
第二章 当前我国西部扶贫开发中农村返贫治理问题的宏观分析
    一、中国的扶贫开发政策梳理
        (一)体制改革推动扶贫阶段(1978——1985 年)
        (二)大规模开发式扶贫阶段(1986——1993 年)
        (三)扶贫攻坚阶段(1994——2000 年)
        (四)完善改进新阶段(2001——2012 年)
        (五)精准扶贫阶段(2013——2020 年)
    二、当前西部农村返贫问题的现状与根源
        (一)西部农村返贫问题的现状
        (二)当前西部农村返贫问题的主要根源
第三章 甘肃省X县农村多维视角下返贫的因素分析
    一、X县贫困脱贫现状
        (一)X县贫困概况
        (二)X县2018 年脱贫工作计划
        (三)X县返贫情况
    二、分析框架设计
        (一)贫困户的精准识别
        (二)分析框架
        (三)指标设计
    三、贫困维度测度与分解
        (一)单维贫困测度
        (二)多维贫困测度
        (三)多维贫困维度分解
第四章 基于多维视角的农村返贫预防对策建议
    一、返贫预防对策
        (一)政策细节上预防返贫
        (二)提升自身素质预防返贫
        (三)建立多方位的保障机制
        (四)驻村干部制度的完善
        (五)创新的扶贫模式
        (六)帮扶的“先富带后富”
    二、未来扶贫展望
        (一)社会经济发展条件是前提
        (二)现代化、科学化的治理
        (三)贫困新标准、扶贫新重点
        (四)财政与金融的支撑
        (五)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10)基于乡村产业振兴的防返贫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述评
        1.2.1 乡村产业振兴的相关研究
        1.2.2 返贫问题的相关研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要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产业振兴”
        2.1.2 “返贫”与“防返贫”
    2.2 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
        2.2.2 农村产业发展的相关理论
3 我国扶贫开发的成果与返贫问题
    3.1 我国扶贫开发的基本历程与成就
        3.1.1 体制改革推动扶贫阶段(1978-1985)
        3.1.2 大规模开发式扶贫阶段(1986-1993)
        3.1.3 扶贫攻坚阶段(1994-2000)
        3.1.4 综合扶贫开发阶段(2001-2010)
        3.1.5 连片开发与精准扶贫共同推进阶段(2011 至今)
    3.2 我国返贫问题的基本现状与特征
        3.2.1 返贫现象的严重性
        3.2.2 返贫现象的区域性
        3.2.3 返贫现象的频发性
        3.2.4 返贫现象的个体性
    3.3 我国返贫问题的严重危害
        3.3.1 造成扶贫资源的大量浪费
        3.3.2 严重打击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信心
        3.3.3 严重阻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
4 基于乡村产业的返贫成因分析
    4.1 农业劳动生产率低,脱贫农户收入水平低
    4.2 农业风险大,脱贫农户收入不稳定
    4.3 农村产业融合度低,脱贫人口缺乏增收渠道
    4.4 缺乏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农村产业发展与脱贫人口增收关联度不高
5 日韩两国乡村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其启示
    5.1 日韩两国乡村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5.1.1 以“一村一品”为特点的日本造村运动
        5.1.2 自主协同型的韩国新村运动
        5.1.3 近年来日韩两国的农业六次产业化
    5.2 日韩两国乡村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对我国乡村产业振兴的启示
        5.2.1 乡村产业振兴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保护
        5.2.2 乡村产业振兴需要有效利用地区资源优势
        5.2.3 科技创新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支撑
        5.2.4 主体培育是乡村产业振兴的有力保障
        5.2.5 产业融合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必由之路
        5.2.6 促进农民增收是乡村产业振兴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6 基于乡村产业振兴的防返贫路径建议
    6.1 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提高脱贫农户收入水平
        6.1.1 加强对脱贫农户的知识技能培训
        6.1.2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6.1.3 发展优势特色农业
        6.1.4 促进脱贫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6.2 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确保脱贫农户收入稳定
        6.2.1 完善粮食收储制度和最低收购价制度
        6.2.2 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保险体系
    6.3 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脱贫人口增收渠道
        6.3.1 打造以深加工为中心的农业全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6.3.2 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
        6.3.3 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6.3.4 切实增强脱贫人口参与产业融合的能力
    6.4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脱贫人口共享产业发展成果
        6.4.1 完善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
        6.4.2 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脱贫人口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我国实施可持续扶贫战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S省J县精准扶贫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季发萍.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2]农户视角的宁夏光伏产业可持续扶贫影响因素研究 ——以永宁县原隆村和红寺堡区团结村为例[D]. 徐浩. 宁夏大学, 2021
  • [3]新时代职业教育服务可持续脱贫的对策探究[J]. 陶昌学,丁玺. 云南农业, 2021(04)
  • [4]电商扶贫对农民的赋能影响 ——从网购和创业的视角[D]. 韩飞燕. 天津大学, 2020(01)
  • [5]我国基层政府在“后脱贫时代”中的履职问题研究 ——以日照市H乡为例[D]. 辛静. 青岛大学, 2020(02)
  • [6]精准生态扶贫研究 ——对2020年后我国扶贫战略的思考[D]. 叶善青.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7]返贫风险识别与防控研究 ——基于贵州原贫困L乡片区的实证调查[D]. 韦香. 华东理工大学, 2019(01)
  • [8]边疆民族地区贫困户返贫研究 ——以云南为例[D]. 任经宪.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9]现阶段我国西部农村多维返贫的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研究 ——基于X县的调研[D]. 蒋雅娜. 甘肃农业大学, 2019(02)
  • [10]基于乡村产业振兴的防返贫路径研究[D]. 叶林.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我国实施可持续扶贫战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