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需要心理治疗吗

你需要心理治疗吗

一、你是否需要心理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马振华[1](2021)在《9~12岁孤儿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及干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孤儿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其特殊的成长环境和经历难免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孤儿学校作为国家政策性扶贫救弱的一项重要举措,虽然对于孤儿救助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这种特殊环境中接受教育的孤儿,其心理健康状况和对受教育的渴求有待系统研究。本研究旨在探究孤儿学校的孤儿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以及与普通学校学生相比,二者在心理健康状况上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训练方案。通过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进行干预,以提高孤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教育的有效性,从而改善孤儿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本研究调查了孤儿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并与普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比较,了解孤儿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特点,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实施了正念主题团体辅导对改善孤儿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和训练干预法等研究方法,选取9~12岁孤儿学生123名和普通学校学生165名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78名孤儿进行训练干预研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进行数据处理,结果显示:(1)从性别上看,男女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不存在显着差异。(2)从不同年级构成看,三个年级孤儿MHT得分情况,总体心理健康状况无显着差异,身体症状维度存在显着差异,四年级孤儿学生得分显着高于五年级孤儿学生,其他各维度均无显着差异。(3)在心理健康多个维度及总体得分方面,孤儿学校的学生高于普通学校学生。干预后,实验组孤儿学生后测MHT测验的总标准分得分显着低于前测,而没有接受训练的对照组前、后测差异不显着。本研究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与普通学校同年龄组的学生相比,孤儿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较差,但并没有体现在MHT的所有维度上,在学习焦虑、过敏倾向和恐怖倾向维度上,两类学生差异不显着;2.9~12岁孤儿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不显着,四年级孤儿学生的身体症状比其他两个年级更多,且差异显着。3.总体来看,正念主题团体心理辅导对提升孤儿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有帮助的,但也因心理健康维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对人焦虑、恐怖倾向、身体症状等维度训练前后没有显着性改变。

高君[2](2021)在《绘画心理辅导对小学四年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促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习适应性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关键之一,也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国内新冠病毒的爆发与蔓延致使教学形式发生了线上与线下的变更交替,这一改变对学生学习适应性提出了新的要求,且如今教育改革的热潮同样凸显出培养和优化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因此,了解小学生学习适应性水平现状,并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运用一套具有操作性和有效性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适应性进行针对性的培养与发展,将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适应性的提高,丰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式,符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趋势,且也有利于社会更有效地推行教育改革。首先,本研究采用《学习适应性测验(AAT)》(小学三、四年级用),对沈阳市某小学470名四年级学生进行学习适应性水平的现状调查;其次,根据现状调查结果与该校实际情况,结合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取向与叙事疗法相关理论设计出一套具有可行性的促进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绘画心理辅导方案;再次,依据方案对实验班与对照班进行不同的实验处理后,再分别进行学习适应性测验;基于前后测验的量化分析与实验干预后的质性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小学四年级学生学习适应性总体水平中等且具有一定的差异性;(2)绘画心理辅导课程能更有效地促进小学四年级学生学习适应性;(3)绘画心理辅导课程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4)绘画心理辅导课程具有较好的实施效果。最后,根据研究结论与实践需要,从学校、家庭、个人三个层面针对促进学习适应性的方式方法提出建议,由此丰富我国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的促进研究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依据。

刘盼盼[3](2021)在《女性PFD心理社会影响因素分析及认知行为干预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调查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isorders,PFD)患者的心理社会状况,探讨其心理社会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制定针对女性PFD患者的认知行为干预(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方案,应用于PFD患者,评价其疗效,为女性PFD患者的心理社会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为两部分。研究一,从2019年4月~2019年5月新疆阿拉尔和石河子两个地区参加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筛查的参与者中选取符合条件的研究对象,其中PFD患者109人设为PFD组,非PFD患者109人设为对照组,行一般人口学资料调查表、盆底功能障碍问卷简表(PFDI-20)、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艾森克个性测验(EPQ)、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社会支持量表(SSRS)、生活事件量表(LES)测量,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在各量表得分上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PFD组患者各因素间的相关性,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PFD的影响因素。研究二,于2019年8月~2019年12月在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门诊,用掷硬币法从前来进行盆底康复治疗的PFD患者中随机选取60人,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0人。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认知行为治疗。干预前行一般人口学资料调查表、EPQ、LES、PFDI-20、HAMD、HAMA、SSRS、SCSQ评估,干预四周后再行PFDI-20、HAMD、HAMA、SSRS、SCSQ评估。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干预组和对照组在干预前、后各量表得分的组间差异,用配对t检验或非参数配对检验(Wilcoxon检验)比较干预组和对照组组内干预前后的差异,评价认知行为干预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效果。结果第一部分:(1)PFD组和对照组在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文化程度、产次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PFD组PFDI-20总分(Z=-8.231,P<0.001)及三个分量表POPDI-6(Z=-4.401,P<0.001)、CRADI-8(Z=-3.467,P=0.001)、UDI-6(Z=-10.478,P<0.001)得分均高于对照组。(3)PFD组HAMD总分(Z=-3.093,P=0.002)、HAMA总分(Z=-2.918,P=0.004)均高于对照组,PFD组抑郁程度(Z=-3.195,P=0.001)、焦虑程度(Z=-3.360,P=0.001)均比对照组严重。(4)PFD组消极应对得分(t=-2.901,P=0.004)、神经质得分(Z=-2.017,P=0.044)、负性生活事件分高于对照组(Z=-2.018,P=0.044)。(5)PFD组社会支持总分(t=-2.286,P=0.023)、主观支持因子得分(Z=-2.012,P=0.044)、对支持的利用度因子得分(Z=-3.442,P=0.001)均低于对照组。(6)PFDI-20得分与HAMA、神经质得分呈正相关;HAMD得分与HAMA、消极应对、神经质、负性生活事件得分呈正相关;HAMA得分与消极应对、神经质呈正相关;消极应对得分与神经质得分呈正相关;神经质得分与负性生活事件得分呈正相关。(7)HAMD(OR=2.150,95%CI=1.044~4.428)、HAMA(OR=2.085,95%CI=1.101~3.948)、消极应对(OR=1.830,95%CI=1.016~3.295)是PFD的危险因素,SSRS(OR=0.472,95%CI=0.247~0.901)是PFD的保护因素。第二部分:(1)干预前,干预组与对照组在年龄、BMI、文化程度、EPQ和LES量表得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干预前,干预组与对照组PFDI-20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干预组和对照组PFDI-20得分均较干预前降低(t=7.575,P<0.001;Z=5.101,P<0.001);且干预组PFDI-20得分小于对照组(Z=-2.961,P=0.003)。(4)干预前,干预组与对照组HAMD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干预组HAMD得分较干预前降低(t=5.385,P<0.001);且小于对照组(Z=-3.016,P=0.003)。(5)干预前,干预组与对照组HAMA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干预组和对照组HAMA得分均较干预前降低(t=10.317,P<0.001;t=4.569,P<0.001),且干预组HAMA得分小于对照组(Z=-4.422,P<0.001)。(6)干预前,干预组与对照组SSRS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干预组SSRS总分(t=-3.839,P<0.001)、主观支持因子得分(t=-3.813,P<0.001)、对支持的利用度因子得分(t=-2.400,P=0.023)均较干预前升高;且干预组SSRS总分(t=2.208,P=0.031)、对支持的利用度因子得分(Z=-2.354,P=0.019)大于对照组。(7)干预前,干预组与对照组SCSQ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干预组积极应对得分大于干预前(t=-5.089,P<0.001)、消极应对得分低于干预前(t=3.419,P=0.002);且干预组积极应对得分大于对照组(t=2.100,P=0.040)、消极应对得分小于对照组(t=-2.123,P=0.038)。结论1.PFD患者相比较普通人群,盆底症状明显,其心理社会因素具有一定特点,PFD患者存在一定的抑郁、焦虑情绪,性格具有神经质特征,采取消极应对方式的较多、社会支持较差,遭遇较多负性生活事件。PFD患者的心理社会因素之间及其与PFD的症状之间有一定相关性。抑郁、焦虑、消极的应对方式是PFD的危险因素,良好的社会支持是PFD的保护因素。2.认知行为干预可以改善PFD患者的盆底症状,提高PFD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PFD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提高PFD患者的社会支持以及增加对支持的主观感受和利用;使患者对事件的应对方式偏向于积极。

曾玥[4](2021)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下涉罪未成年人帮教的个案研究 ——以案主小周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日益增多,对被害人、双方家庭、学校乃至社会造成了重大损失。未成年人犯罪行为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对涉罪未成年人考察帮教服务已迫在眉睫。社会工作专业凭借“助人自助”的服务宗旨以及人道主义价值观念,以司法社会工作者的身份进入青少年司法领域进行帮教服务,日渐成为重要力量。笔者以司法社会工作者角色,运用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其中、运用实地研究中无结构式访谈法和观察法的质性研究方法收集资料,以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为理论指导,在刑事案件中予以附条件不起诉的涉罪未成年人为研究对象。司法社工介入涉罪未成年人帮教服务前期,需了解未检部涉罪未成年人帮教现状;分析未成年人涉罪行为及原因;分析在实务过程中对理论模式的应用。在帮教过程中深入了解案主的基本情况,运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针对案主进行心理动态诊断、原由诊断、分类诊断了解案主问题和需求,秉持对案主提供专业社会工作帮教服务的信念,继而进行实务工作的开展,经调查发现案主存在焦虑情绪;需提升自我认知和法律认知;需改善家庭支持系统;对回归校园、社会有需求,因此与案主共同制定治疗目标、治疗服务计划并进行实务内容的开展和实务评估;并与检方梳理案主改变进行结案。本文研究总结、反思及建议方面,首先通过实务发现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对未成年人帮教具有指导意义、司法社工在帮教服务中能够发挥专业作用、社会对未成年人的法治及家庭教育明显欠缺。在实务过程中司法社工容易身份混淆、帮教评估阶段主观性太强、社会调查的专业性有待提高;其次司法社工能够帮助检方突破帮教服务的发展困境、帮助案主建立良好的支持系统;最后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运用对涉罪未成年人帮教效果显着,但该理论模式应用易将案主带入“病人”角色。由此建议社会重视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重视家庭教育,建议司法社工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提高社会调查报告的规范性。

王琳[5](2021)在《多模态运动联合音乐引导想象在老年抑郁症患者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探究多模态运动联合音乐引导成像干预对老年抑郁症患者抑郁情绪与认知的改善效果。研究方法:1干预方案的构建通过文献查阅结合临床实践,拟定多模态运动联合音乐引导想象干预方案初稿;通过两轮专家会议论证,对初稿进行修订和完善,确定干预方案。2干预方案的应用。本研究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1月在浙江省某三级甲等精神专科医院老年精神科住院的抑郁症患者120例。采用区组随机分组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多模态运动组(运动组)、音乐引导想象组(音乐组)和多模态运动联合音乐引导想象组(简称联合组),其中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三个干预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进行干预。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老年抑郁自测量表及简明精神状况量表于干预前、干预后、干预结束4周后对患者进行评价。研究结果:1干预前四组患者HAMD-17、GDS及MMSE得分在基线水平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干预后及干预结束4周后四组患者的HAMD-17、GDS得分均有下降,对照组下降趋势较三个干预组略缓慢(P<0.01),运动组与音乐组之间在干预后及干预结束4周后并无差异(P>0.05),而联合组较单一干预组(运动组、音乐组)下降更明显(P<0.05)。3四组患者在干预后与干预结束4周后MMSE得分均显着升高(P<0.05),且运动组与音乐组均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但运动组与音乐组间并无显着差异(P>0.05),而联合组与运动组、音乐组、对照组相比得分上升更加明显(P<0.05)。研究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单一多模态运动、音乐引导想象及两者联合三种干预措施对改善老年抑郁症患者的负性情绪及认知均有效果,但多模态运动联合音乐引导想象比单一干预方式对缓解和改善患者负性情绪及认知效果更为显着。

曾张伟[6](2021)在《血管内治疗对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神经心理与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干预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血管内治疗对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神经心理与认知功能的影响研究目的:探究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UIA)血管内治疗对患者神经心理与认知功能的影响、UIA患者神经心理与认知功能的影响因素及焦虑、抑郁随时间的变化,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筛选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2019年2月至2020年12月符合纳入标准的UIA患者,收集患者一般情况及临床资料。心理评估采取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认知功能评估采取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数字广度顺序测验、数字符号转化、连线测试A、波士顿命名测试量表来评估整体认知功能、记忆能力、执行功能、注意力、语言能力。心理评估由2名具有资质的心理医师来完成,认知评估由1名具有资质的心理医师来评估,分别于住院时手术前,手术后出院前、术后6月、术后12月行焦虑、抑郁、认知功能测试,测试后仔细检查量表、查缺补漏。通过非参数的符合秩检验、配对卡方检验、广义估计方程分析血管内治疗对焦虑、抑郁发生率及程度的影响及其影响因素,通过非参数的符合秩检验、多因素二元logical回归分析血管内治疗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影响因素,通过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焦虑、抑郁及认知功能随着时间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共156例UIA患者符合条件,其中11(7.05%)例失随访,最终145(92.95%)例患者纳入研究。1、血管内治疗对焦虑、抑郁的影响及焦虑、抑郁随时间变化:血管内治疗后焦虑发生率较术前明显降低(52.4%vs35.9%,P<0.05),术后HAMA总分、精神性焦虑分值、躯体性焦虑分值明显低于术前,P<0.05。血管内治疗后抑郁发生率较术前明显降低(46.9%vs31.7%,P<0.05),术后HAMD总分、阻滞、睡眠障碍、焦虑躯体化、日夜变化、认知、绝望感得分明显低于术前,P<0.05,体重分值无明显差异,P>0.05。UIA患者入院时的焦虑、抑郁程度正相关(r=0.912),在出院时、术后6月、术后12月的焦虑、抑郁的发生率及程度随时间明显降低(均P<0.05)。2、焦虑、抑郁影响因素:UIA患者的经济条件、文化程度及发现方式对焦虑、抑郁有明显影响(P<0.05),经济条件较差、文化程度较低、有头痛、头晕等症状患者较容易发生焦虑、抑郁,UIA患者的年龄、性别、动脉瘤大小、动脉瘤部位、动脉瘤个数、是否有慢性病对焦虑、抑郁无明显影响(P>0.05)。3、血管内治疗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随时间变化趋势:UIA患者在血管内治疗前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数字广度顺序测验、数字符号转化、连线测试A、波士顿命名测试量表得分无明显差异。UIA患者在出院时、治疗后6月、治疗后12月的各项认知功能随着时间的延长无明显差异。4、整体认知功能的影响因素:UIA患者整体认知功能受文化程度和年龄的影响(P<0.05),文化程度较低患者较文化程度高患者的认知障碍发生率高,年龄越大患者越容易出现认知障碍,动脉瘤发现方式、动脉瘤大小、动脉瘤部位、动脉瘤个数、性别、是否有慢性病、经济条件等对认知功能无明显影响(P>0.05)。研究结论:血管内治疗能明显降低UIA患者的焦虑、抑郁的程度及其发生率且随时间逐渐降低。血管内治疗不会损害UIA患者的整体认知功能、记忆能力、执行功能、注意力及语言能力且随着时间保持稳定。第二部分认知行为疗法干预对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神经心理的影响研究目的:探究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CBT)干预对UIA患者焦虑、抑郁的影响,探索认知行为疗法干预模式的作用价值,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筛选2020年2月至2020年10月就诊于长海医院脑血管中心、经HAMA或HAMD评估为抑郁或者焦虑的106例UIA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常规组,每组各53例。两组患者在住院当天及出院当天行焦虑、抑郁评估,常规组予以一般心理护理,干预组在在一般护理基础上,在血管内治疗前后各行一次认知行为疗法,通过非参数的两独立样本分析认知行为疗法对焦虑、抑郁及其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的影响。研究结果:共纳入106例患者,干预组组53例,其中49例患者同时患有焦虑、抑郁,2例仅有焦虑,2例仅有抑郁,51例焦虑患者中肯定有明显焦虑14例,肯定有焦虑11例,可能有焦虑26例,51例抑郁患者中肯定有抑郁17例,可能有抑郁34例;常规组53例,其中48例患者同时患有焦虑、抑郁,2例仅有焦虑,3例仅有抑郁,50例焦虑患者中肯定有明显焦虑15例,肯定有焦虑12例,可能有焦虑23例,51例抑郁患者中肯定有抑郁16例,可能有抑郁35例。两组患者年龄、慢性病基础、性别、动脉瘤发现方式、动脉瘤大小、数量、部位、文化程度、经济条件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心理行为疗法干预对焦虑、抑郁影响:两组患者在干预前焦虑、抑郁总分及各分项分数无明显差异,予以心理干预后,干预组的HAMA总分、躯体性焦虑得分和精神性焦虑得分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予以心理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的HAMD总分、焦虑躯体化、认知障碍及绝望感明显低于常规心理护理患者(P<0.05),而体重、日夜变化、阻滞、睡眠障碍无明显改变(P>0.05)。2.心理行为疗法干预对不同程度焦虑的影响:(1)29例肯定有明显焦虑UIA患者中,14例患者认知行为疗法干预后的HAMA总分、躯体性焦虑得分和精神性焦虑得分较15例常规心理护理患者无明显差异;(2)23例肯定有焦虑组患者中,11例患者认知行为疗法干预后的HAMA总分、躯体性焦虑得分和精神性焦虑得分较12例常规心理护理患者明显差异(P<0.05);(3)49例可能有焦虑组患者中,26例患者认知行为疗法干预后的HAMA总分、躯体性焦虑得分和精神性焦虑得分较23例常规心理护理患者明显差异(P<0.05)。3.心理行为疗法干预对不同程度抑郁的影响:(1)33例肯定有抑郁UIA患者中,17例患者认知行为疗法干预后除了认知障碍外,HAMD抑郁总分及焦虑躯体化、体重、日夜变化、阻滞、睡眠障碍、绝望感较16例常规心理护理患者无明显差异;(2)69例可能抑郁UIA患者中,34例患者认知行为疗法干预后HAMD总分、焦虑躯体化、认知障碍及绝望感较35例常规心理护理患者明显降低,而体重、日夜变化、阻滞、睡眠障碍无明显改变。研究结论:认知行为疗法较一般心理护理能明显降低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其中对于轻中度焦虑、抑郁心理干预疗效明显,对于程度较重的焦虑、抑郁患者建议采取药物和心理的联合干预。

胡欢平[7](2020)在《园艺疗法对养老院失能老人身心健康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园艺疗法对养老院失能老人身心健康的影响,对养老院失能老人身心健康的维护与促进提供一定参考,也为不同情况的老人进行园艺疗法干预提供实证依据。方法:本研究为实验性研究。采用便利抽样,选取2018年8月以前入住上饶市某养老院护养楼里的64例失能老人作为研究对象,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2例。对照组进行养老院常规活动,干预组在养老院常规活动的基础上增加园艺疗法,每周1次,每次1h,共8周。干预前后采用同型号的水银血压计、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孤独感量表(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Loneliness Scale,UCLA-LS)、老年抑郁量表(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GDS)、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PSSS)分别评估失能老人的血压、孤独感、抑郁和领悟社会支持情况,并比较干预前后的效果,同时干预结束1周后,对干预组进行回访,使用自行制定的园艺疗法活动满意度问卷进行评估,以了解组员参加小组活动后对活动的满意度情况。结果:1、两组失能老人干预前后血压水平的比较干预前,两组失能老人收缩压、舒张压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6,p=0.474,p>0.05);干预后,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组失能老人收缩压不同时间点的比较,时间效应与组别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失能老人的收缩压的时间效应和组别效应存在交互作用(p<0.05),结果表明,干预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时间点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和对照组的收缩压呈下降趋势;两组失能老人舒张压不同时间点的比较,时间效应与组别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失能老人的舒张压的时间效应和组别效应存在交互作用(p<0.05)。结果表明,干预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时间点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和对照组的舒张压呈下降趋势。2、两组失能老人干预前后孤独感(UCLA-LS)的比较干预前,两组孤独感测评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6,p>0.05);干预后,两组孤独感测评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p<0.05);对照组前后孤独感测评得分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3,p>0.05);干预组干预前后孤独感测评得分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p<0.05)。3、两组失能老人干预前后抑郁(GDS)的比较干预前,两组抑郁测评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0,p>0.05);干预后,两组抑郁测评得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5);对照组前后抑郁测评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4,p>0.05);干预组干预前后抑郁测评得分比较,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0,p<0.05)。4、两组失能老人干预前后领悟社会支持水平(PSSS)的比较干预前,两组领悟社会支持能力测评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3,p>0.05);干预后,两组领悟社会支持水平测评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p<0.05);对照组前后领悟社会支持水平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3,p>0.05);干预组干预前后领悟社会支持水平能力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5)。5、园艺疗法满意度评价八次园艺疗法活动结束后,结果显示,80%以上的组员认为活动“很好”或者“非常好”,对园艺疗法活动设计满意度较高;其中,第五次活动“插花新世界”满意度最高,为100%;第四次“月季修剪”满意度最低,为81.2%;75%组员提出未来的活动中可增加食用植物种植以及增加户外活动;40%组员表示希望邀请家人一起参加活动。结论:园艺疗法能够对改善养老院失能老人的血压控制有一定作用,降低老人的孤独感,减轻老人的抑郁情绪,并提高其领悟社会支持水平,促进老人身心健康。

孙丽俊[8](2020)在《正念训练对身心障碍的影响效应 ——生活方式的中介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现代社会的人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身体疾病和心理障碍问题日益突出。正念训练以其缓解压力,降低疾病发病率,改善心理健康程度,培养健康生活方式的理念深入人心。本研究选择问卷调查与实验干预的方法,探究正念训练对身心障碍的影响效应。研究一通过调查问卷,对368名大学生被试施测《五因素正念量表(FFMQ)》、《康奈尔医学指数量表(CMI)》、《简版SCL-37》、《生活方式自评量表》,考察被试正念水平、身体疾病、心理障碍和生活方式指数的现状并探讨彼此之间关系;其次在此基础上对四个变量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建构;最后通过实验干预的方法,随机分配40名被试到正念组和对照组进行为期四周,每周两次的正念训练,干预前后分别施测《五因素正念量表(FFMQ)》《康奈尔医学指数量表(CMI)》、《简版SCL-37》、《生活方式自评量表》,考察正念对身心障碍和生活方式的干预作用与其干预效果。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五因素正念得分在性别维度上存在差异;简版SCL-37得分在是否独生维度上存在差异;五因素正念、康奈尔医学指数、简版SCL-37和生活方式自评量表得分在健康程度维度上存在差异。(2)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正念对生活方式指数有直接正向影响,正念和生活方式指数对身体疾病、心理障碍都有直接负向影响。生活方式指数在正念对身体疾病和心理障碍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都有间接负向影响。最终结果显示模型拟合效果较好,路径系数、载荷系数及其他参数估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正念训练能显着提高被试正念水平。训练不仅对身心障碍干预有效,同时对生活方式指数的干预也是有效的。

王秀蓉[9](2020)在《城乡老年抑郁现状调查及支持性心理干预方案构建》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亳州市城市和农村老年人抑郁现状的调查分析,探讨城乡老年人抑郁的主要影响因素,挖掘城乡老年人抑郁的诱发因素和需求,在此基础上构建城乡抑郁老年人的支持性心理干预方案,为城乡老年人抑郁的社区防护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方法2018年11月~12月期间,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抽取亳州市城区的30个社区老年人354名和下辖的17个乡镇老年人348名,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老年抑郁量表和社会支持量表进行调查分析;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城市抑郁老年人8名、农村抑郁老年人9名进行半结构访谈;在回顾临床老年抑郁心理治疗指南及相关文献基础上,结合量性与质性研究的结果,初拟城乡抑郁老年人支持性心理干预方案初稿,通过由12名专家组的专家小组会议,修订城乡抑郁老年人支持性心理干预方案。结果1.量性研究结果(1)城市老年人抑郁的发生率为49.2%(174人),农村老年人抑郁的发生率为53.7%(187人),两组老年人抑郁的现患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城乡老年人抑郁程度在不同性别、医保类型、经济来源、月收入、文化程度、健康状况、慢性病、服药情况上存在显着差异(P<0.05)。(2)城乡老年人抑郁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社会支持、性别、经济来源、月收入和服药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每天服药、收入小于1000元、经济来源于政府补贴和女性是城乡老年人抑郁发生的危险因素,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是城乡老年人抑郁发生的保护因素。城乡老年人抑郁状况分层分析多因素结果显示:社会支持、性别、经济来源、月收入、服药情况对城市老人抑郁有显着影响(P<0.05),社会支持、性别、月收入及服药情况对农村老人抑郁有显着影响(P<0.05)。2.质性研究结果对城乡抑郁老年人的半结构访谈,提炼主题主要包括:①疾病防治;②健康促进;③家庭支持;④社交支持;⑤健康希望;⑥生活信心。3.干预方案构建结果初拟城乡老年人支持性心理干预方案初稿包括健康信息、情感支持、灌输希望、经济支持4个干预模块,10个干预主题,52个干预内容。专家小组会议共有12名专家参加,专家建议包括:①干预模块将“健康信息”修改为“健康信息支持”;将“灌输希望”修改为“提升希望”。②干预主题将“疾病防治”修改为“常见慢性病防治”;将“促进健康”修改为“健康促进策略”;将“放松训练”修改为“行为放松训练”。结论1.亳州城乡老年人抑郁情况较为严重,其主要影响因素有社会支持、性别、经济来源、月收入和服药情况。因此,社区需加强老年人的社会支持,做好防护工作。2.支持性心理干预方案从健康信息支持、情感支持、提升希望、经济支持四个模块对城乡抑郁老年人提供指导和帮助,为城乡抑郁老年人的针对性护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卢笑然[10](2020)在《散居孤儿心理问题的个案工作介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福利制度的逐步完善,政府对于困境儿童的关注与帮扶力度越来越大。散居孤儿作为困境儿童群体之一,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政府注重解决孤儿的基本生存需求问题,民政部门每月都会提供经济补助,福利慈善部门也会举行节日慰问活动等。除了基本的物质所需以外,散居孤儿心理问题也是亟需解决的重点问题,需要社会工作、心理学等各界学者积极进行深入研究。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主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助人的服务活动。针对散居孤儿的心理问题,社会工作专业也有所涉猎,社会工作者能够在自己专业价值观的引导和专业理论的支撑下,运用自己的专业技巧,进行专业的干预服务,帮助散居孤儿解决心理问题,让散居孤儿健康快乐成长,造福散居孤儿本人及家庭。笔者采用个案社会工作方法介入散居孤儿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计划,提供服务,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笔者查阅与整理分析相关文献后,决定以社会支持理论和增能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支持,在此基础上进行实践研究,实地走访、观察散居孤儿的心理现状,发现其存在严重的自卑、孤独、逆反、逃避和情绪暴躁等问题。笔者从个人、家庭和社会支持三个层面分析散居孤儿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考虑经费、距离等实际因素后,笔者决定采用个案社会工作方法进行干预,运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总结出社会工作者的干预对帮助散居孤儿增能、调节亲子关系、促进社会参与和优化其社会支持有着正向支持作用。最后笔者对服务过程进行反思,提出帮助个人提高心理素质、优化社会支持有助于解决散居孤儿心理问题的结论。

二、你是否需要心理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你是否需要心理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9~12岁孤儿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及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核心概念的界定
        1.1.1 孤儿的定义
        1.1.2 心理健康的概念
        1.1.3 团体心理辅导
        1.1.4 正念和正念训练
        1.1.5 正念主题团体心理辅导的概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孤儿心理健康现状相关研究
        1.2.2 孤儿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1.2.3 对孤儿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干预的研究
    1.3 前人研究的不足和问题的提出
        1.3.1 前人研究的不足
        1.3.2 问题的提出
    1.4 本研究的内容、方法和创新点
        1.4.1 本文的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本文创新点
    1.5 研究意义
2 研究1孤儿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假设
    2.3 研究对象
    2.4 研究工具
    2.5 数据分析
    2.6 结果
        2.6.1 孤儿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分析
        2.6.2 孤儿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年级差异分析
        2.6.3 不同年级孤儿与普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分析
        2.6.4 不同性别孤儿与普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分析
    2.7 讨论
        2.7.1 孤儿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分析
        2.7.2 孤儿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具体表现
3 研究2正念主题团体心理干预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预期
    3.3 研究方法
        3.3.1 研究对象
        3.3.2 研究工具
    3.4 实验过程
        3.4.1 前测
        3.4.2 干预过程
        3.4.3 后测
    3.5 研究结果
    3.6 讨论和分析
4 总讨论
    4.1 孤儿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原因
        4.1.1 孤儿学校学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
        4.1.2 孤儿学生与普通学校学生在不同维度上的差异
    4.2 正念主题团体心理辅导方案的实施对孤儿心理健康水平提升的效果
        4.2.1 正念主题团体心理辅导对孤儿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升的效果
        4.2.2 正念主题团体心理辅导方案的有效性和不足
5 教育建议
6 本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6.1 研究的不足
    6.2 展望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
    附录2
致谢

(2)绘画心理辅导对小学四年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促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程序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创新
        1.5.1 角度新
        1.5.2 取向新
        1.5.3 技术新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绘画心理辅导
        2.1.2 学习适应性
    2.2 绘画心理辅导相关文献综述
        2.2.1 绘画心理辅导的理论研究
        2.2.2 绘画心理辅导的应用研究
    2.3 学习适应性相关文献综述
        2.3.1 学习适应性的理论研究
        2.3.2 学习适应性的实践研究
    2.4 绘画心理辅导与学习适应性的适配性相关综述
        2.4.1 绘画心理辅导促进学习能力的发展
        2.4.2 绘画心理辅导促进学习态度的端正
        2.4.3 绘画心理辅导促进学习方法的完善
        2.4.4 绘画心理辅导促进学习环境的适应
        2.4.5 绘画心理辅导促进身心健康的提升
第3章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调查研究对象
        3.1.2 实验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统计分析法
        3.2.4 自然实验法
        3.2.5 质性分析法
    3.3 研究工具
        3.3.1 调查工具
        3.3.2 质性分析工具
    3.4 研究假设
        3.4.1 小学四年级学生学习适应性现状假设
        3.4.2 本研究实验方案的干预结果假设
        3.4.3 本研究绘画心理辅导课程评价假设
        3.4.4 本研究绘画心理辅导课程效果假设
    3.5 研究程序
        3.5.1 实验过程设计
        3.5.2 控制变量设计
    3.6 绘画心理辅导方案
        3.6.1 绘画心理辅导方案设计依据
        3.6.2 绘画心理辅导课程方案阶段设计
        3.6.3 绘画心理辅导课程具体方案设计
        3.6.4 绘画心理辅导具体实施过程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4.1 小学四年级学生学习适应性现状
        4.1.1 小学四年级学生学习适应性总体情况
        4.1.2 不同人口学变量下小学四年级学生学习适应性差异检验结果分析
    4.2 实验方案的干预结果分析
        4.2.1 实验组A班前后测差异比较
        4.2.2 对照组B班前后测差异比较
        4.2.3 对照组C班前后测差异比较
        4.2.4 实验组A班与对照组B班后测差异比较
        4.2.5 实验组A班与对照组C班后测差异比较
        4.2.6 对照组B班与对照组C班后测差异比较
    4.3 绘画心理辅导课程评价结果分析
        4.3.1 绘画心理辅导课程评价调查问卷结果
        4.3.2 绘画心理辅导课程评价访谈调查结果
    4.4 绘画心理辅导课程实施效果分析
        4.4.1 案例分析D
        4.4.2 案例分析E
        4.4.3 案例分析F
第5章 讨论
    5.1 小学四年级学生学习适应性现状结果讨论
        5.1.1 小学四年级学生学习适应性总体情况结果讨论
        5.1.2 不同人口学变量下学习适应性差异检验结果讨论
    5.2 本研究实验方案的干预结果讨论
        5.2.1 实验干预前后组内学习适应性水平差异性检验结果讨论
        5.2.2 实验干预后组间学习适应性水平差异性检验结果讨论
    5.3 本研究绘画心理辅导课程评价结果讨论
    5.4 本研究绘画心理辅导课程实施效果讨论
    5.5 本研究不足与展望
第6章 建议
    6.1 学校层面: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爱学习
        6.1.1 丰富潜在课程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动性
        6.1.2 运用积极教育以增进学生集体归属感
        6.1.3 重视心理辅导以促进学生情绪积极化
    6.2 家庭层面:创建积极的学习环境,使孩子乐学习
        6.2.1 理解并支持孩子的兴趣爱好
        6.2.2 改善并尊重孩子的学习空间
        6.2.3 了解并鼓励孩子的学校生活
    6.3 学生层面:培养积极的学习习惯,使自己会学习
        6.3.1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6.3.2 进行适当的自我奖励
        6.3.3 加强自身的沟通能力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学习适应性测验(AAT)
附录B 绘画心理辅导课程评价调查问卷
附录C 绘画心理辅导课程教案设计
附录D 绘画心理辅导课程评价第一次访谈提纲
附录E 绘画心理辅导课程评价第二次访谈提纲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3)女性PFD心理社会影响因素分析及认知行为干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女性PFD心理社会影响因素分析
    1.前言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的选择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学分析
        2.4 质量控制
        2.5 技术路线图
    3.结果
        3.1 一般人口学资料比较
        3.2 PFD组与对照组盆底症状比较
        3.3 PFD组和对照组抑郁情绪比较
        3.4 PFD组和对照组焦虑情绪比较
        3.5 PFD组和对照组应对方式比较
        3.6 PFD组和对照组社会支持比较
        3.7 PFD组和对照组人格特征比较
        3.8 PFD组和对照组生活事件比较
        3.9 PFD患者各因素相关性分析
        3.10 影响PFD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4.讨论
        4.1 PFD患者一般人口学情况特点
        4.2 PFD患者抑郁和焦虑情绪特征
        4.3 PFD患者应对方式特征
        4.4 PFD患者社会支持特征
        4.5 PFD患者人格特征
        4.6 PFD患者生活事件特征
第二部分 女性PFD的认知行为干预
    1.前言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学分析
        2.4 质量控制
        2.5 技术路线图
    3.结果
        3.1 干预组与对照组一般情况比较
        3.2 干预组与对照组盆底症状干预前后比较
        3.3 干预组与对照组抑郁症状干预前后比较
        3.4 干预组与对照组焦虑症状干预前后比较
        3.5 干预组与对照组社会支持情况干预前后比较
        3.6 干预组与对照组应对方式情况干预前后比较
    4.讨论
        4.1 CBT对 PFD患者盆底症状的作用
        4.2 CBT对 PFD患者抑郁和焦虑的作用
        4.3 CBT对 PFD患者社会支持的作用
        4.4 CBT对 PFD患者应对方式的作用
        4.5 展望
结论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现状及康复治疗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4)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下涉罪未成年人帮教的个案研究 ——以案主小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2.理论意义
        3.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回顾
        1.国外研究回顾
        2.国内研究回顾
        3.研究述评
    (四)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1.核心概念
        2.理论基础——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五)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研究方法
        2.研究思路
    (六)研究的创新性
二、涉罪未成年人的帮教现状及涉罪成因
    (一)涉罪未成年人帮教现状
        1.未检部帮教服务的现状
        2.涉罪未成年人法律认知缺失
    (二)未成年人的涉罪成因分析
        1.生理方面
        2.心理方面
        3.社会方面
    (三)介入帮教服务理论模式应用
        1.全面探讨案主的问题
        2.保持开放的态度
        3.运用多种治疗技巧
三、个案工作介入涉罪未成年人的帮教实务过程
    (一)接案
        1.案主基本情况
        2.帮教计划
        3.接案目的及原因
    (二)问题诊断与需求分析
        1.问题诊断
        2.需求分析
    (三)治疗计划
        1.制定治疗目标
        2.制定服务计划
    (四)介入
        1.预备阶段
        2.直接治疗阶段
        3.间接治疗阶段
        4.巩固发展阶段
    (五)评估
        1.治疗实施过程评估
        2.结果评估反思
    (六)结案
        1.结案原因
        2.案主改变情况
        3.结案跟踪反馈情况
四、研究总结、反思与建议
    (一)研究总结
        1.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对未成年人帮教具有指导意义
        2.司法社工在帮教服务中能够发挥专业作用
        3.未成年人的法治及家庭教育明显欠缺
    (二)研究反思
        1.实务反思
        2.理论运用反思
    (三)建议
        1.案主层面
        2.司法社工帮教服务层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艾森克个性测验
    附录三 个案服务意见收集表
致谢

(5)多模态运动联合音乐引导想象在老年抑郁症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老年抑郁症的药物治疗
        1.2.2 老年抑郁症的心理治疗
        1.2.3 老年抑郁症的物理治疗
        1.2.4 老年抑郁症的运动疗法治疗
        1.2.5 老年抑郁症的音乐疗法治疗
        1.2.6 运动疗法联合音乐治疗
    1.3 相关概念
        1.3.1 老年抑郁症
        1.3.2 多模态运动
        1.3.3 音乐引导想象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的目的
        1.4.2 研究的意义
    1.5 技术路线
2 干预方案的构建
    2.1 组建课题小组与专家咨询组
        2.1.1 组建课题小组
        2.1.2 组建专家咨询组
    2.2 确定干预方案
        2.2.1 拟定干预方案初稿
        2.2.2 干预方案的修订和确定
3 干预方案的实施
    3.1 伦理学原则
    3.2 研究对象
        3.2.1 诊断标准
        3.2.2 纳入标准
        3.2.3 排除标准
        3.2.4 剔除标准
    3.3 研究方法
        3.3.1 样本量计算
        3.3.2 分组方法
        3.3.3 研究工具
        3.3.4 评价指标
    3.4 护理干预
        3.4.1 对照组
        3.4.2 多模态运动组
        3.4.3 音乐引导想象组
        3.4.4 多模态运动联合音乐引导想象组
    3.5 统计方法
    3.6 质量控制
        3.6.1 对干预措施的控制
        3.6.2 干扰排除
        3.6.3 评价人员尺度把握一致
4 研究结果
    4.1 样本情况
    4.2 研究对象一般人口学资料
    4.3 干预前四组研究对象各项评价指标评分比较
    4.4 干预前后HAMD-17 得分比较
        4.4.1 干预前后HAMD-17 得分组内比较
        4.4.2 干预后HAMD-17 得分组间比较
    4.5 干预前后GDS得分比较
        4.5.1 干预前后GDS得分组内比较
        4.5.2 干预后GDS得分组间比较
    4.6 干预前后MMSE得分比较
        4.6.1 干预前后MMSE得分组内比较
        4.6.2 干预后MMSE得分组间比较
5 讨论
    5.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分析
    5.2 多模态运动联合音乐引导想象有利于缓解老年抑郁症患者的抑郁情绪
    5.3 多模态运动联合音乐引导想象有利于缓解老年抑郁症患者的认知水平
    5.4 多模态运动联合音乐引导想象的疗效优于单一干预措施
6 结论
7 研究的创新性和局限性
    7.1 研究的创新性
    7.2 研究的局限性
8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老年抑郁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6)血管内治疗对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神经心理与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血管内治疗对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神经心理与认知功能的影响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第二部分 认知行为疗法干预对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神经心理的影响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神经心理、认知及其干预的影响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7)园艺疗法对养老院失能老人身心健康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失能老人护理服务方面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园艺疗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相关概念
        1.4.1 园艺疗法的概念
        1.4.2 失能、失能老人的概念
        1.4.3 孤独感的概念
        1.4.4 抑郁的概念
        1.4.5 领悟社会支持的概念
第2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样本来源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1.4 剔除标准
    2.2 样本量的计算
    2.3 分组方法
    2.4 研究方法
        2.4.1 干预方案构建
        2.4.2 干预方法
    2.5 研究工具
        2.5.1 一般资料调查问卷
        2.5.2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估
        2.5.3 握力值
        2.5.4 血压的测量
        2.5.5 孤独感评估
        2.5.6 抑郁评估
        2.5.7 社会支持程度评估
        2.5.8 园艺疗法满意度问卷
    2.6 质量控制
    2.7 统计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情况
    3.2 园艺疗法对养老院失能老人血压的影响
        3.2.1 两组失能老人基线收缩压、舒张压均值情况
        3.2.2 两组失能老人干预前后收缩压、舒张压的重复测量结果比较
    3.3 园艺疗法对养老院失能老人孤独感的影响
    3.4 园艺疗法对养老院失能老人抑郁的影响
    3.5 园艺疗法对养老院失能老人领悟社会支持的影响
    3.6 园艺疗法活动满意度评价
第4章 讨论
    4.1 园艺疗法可以有效改善养老院失能老人的血压水平
    4.2 园艺疗法可以降低养老院失能老人的孤独感
    4.3 园艺疗法可以减轻养老院失能老人的抑郁情绪
    4.4 园艺疗法可以增强养老院失能老人的领悟社会支持水平
    4.5 园艺疗法满意度评价分析
第5章 结论
第6章 研究局限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综述 园艺疗法对养老院老人抑郁干预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8)正念训练对身心障碍的影响效应 ——生活方式的中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身心障碍
        2.1.1 身心障碍的定义
        2.1.2. 身心障碍的影响因素
        2.1.3. 身心障碍的测量
    2.2 正念
        2.2.1 正念的定义
        2.2.2 正念训练的方法
        2.2.3 正念训练的测量
        2.2.4 正念训练对身心障碍的相关研究
    2.3 生活方式
        2.3.1 生活方式的定义
        2.3.2 生活方式的测量
        2.3.3 生活方式与身心障碍的相关研究
3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3.1 问题提出
    3.2 研究意义
        3.2.1 理论意义
        3.2.2 现实意义
4 研究一 正念对身心障碍、生活方式指数的关系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假设
    4.3 研究工具
    4.4 研究对象
    4.5 数据分析
    4.6 结果与分析
        4.6.1 各变量在性别上的差异
        4.6.2 各变量在是否独生上的差异
        4.6.3 各变量在健康程度上的差异
        4.6.4 各变量间相关关系
    4.7 讨论
5 正念对身心障碍的模型建构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假设
    5.3 研究方法
    5.4 结果与分析
        5.4.1 构建结构方程模型
        5.4.2 模型拟合度检验
        5.4.3 结构方程模型的解释
    5.5 讨论
6 研究二 正念对身心障碍、生活方式的干预研究
    6.1 研究目的
    6.2 研究假设
    6.3 研究对象
    6.4 研究工具
    6.5 干预设计
    6.6 数据统计与分析
    6.7 结果
        6.7.1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前测比较
        6.7.2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前测后测差异比较
        6.7.3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后测差异比较
    6.8 讨论
7 研究结论和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与贡献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城乡老年抑郁现状调查及支持性心理干预方案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背景
        1.1 立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
        1.3 小结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3 操作性定义及理论依据
        3.1 操作性定义
        3.2 理论依据
    4 技术路线
第1部分 城乡老年抑郁状况现状调查
    1 研究类型
    2 研究目的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4 伦理原则
    5 结果
    6 讨论
第2部分 城乡抑郁老人抑郁体验的质性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3 研究方法及过程
    4 质量控制
    5 伦理原则
    6 结果
    7 讨论
第3部分 构建支持性心理干预方案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及过程
    3 质量控制
    4 伦理原则
    5 结果
    6 讨论
小结
    1 结论
    2 创新性、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老年抑郁与社会支持相关性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10)散居孤儿心理问题的个案工作介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对现有文献的评述
    第三节 研究设计与理论依据
        一、概念界定
        二、研究方法
        三、理论依据
第二章 散居孤儿的心理问题及对社会工作的需求
    第一节 T区散居孤儿现状及心理问题的表现
        一、T区散居孤儿现状
        二、散居孤儿心理问题表现
    第二节 散居孤儿心理问题的成因
        一、自我调节能力不足
        二、家庭心理教育缺失
        三、社会支持力量匮乏
    第三节 散居孤儿对社会工作的需求
        一、促进个人成长
        二、改善家庭关系
        三、提供社会支持
    第四节 个案工作介入散居孤儿心理问题的可行性
        一、D机构开展困境儿童服务项目的基本情况
        二、个案工作介入的可行性
第三章 个案工作介入散居孤儿心理问题的实务探索
    第一节 介入散居孤儿孤独心理的实务
        一、个案资料
        二、服务方案
        三、实务过程
    第二节 介入散居孤儿逆反心理的实务
        一、个案资料
        二、服务方案
        三、实务过程
    第三节 介入散居孤儿自卑心理的实务
        一、个案资料
        二、服务方案
        三、实务过程
    第四节 个案工作介入的成效评估
        一、解决心理问题,增强个人能力
        二、调节亲子关系,改善家庭支持
        三、构建朋辈网络,适应社会生活
        四、链接潜在资源,优化社会支持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个案工作介入散居孤儿心理问题的反思与建议
    第一节 针对个案服务的反思
        一、成功经验
        二、不足之处
    第二节 针对解决散居孤儿心理问题的建议
        一、提高个人心理素质
        二、改善家庭情感支持
        三、建立朋辈支持网络
        四、规范心理健康课程
        五、发挥社工专业优势
        六、重视政府引领作用
        七、链接爱心志愿资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你是否需要心理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9~12岁孤儿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及干预研究[D]. 马振华.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2]绘画心理辅导对小学四年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促进研究[D]. 高君. 沈阳大学, 2021(09)
  • [3]女性PFD心理社会影响因素分析及认知行为干预的研究[D]. 刘盼盼.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4]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下涉罪未成年人帮教的个案研究 ——以案主小周为例[D]. 曾玥.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5]多模态运动联合音乐引导想象在老年抑郁症患者中的应用研究[D]. 王琳. 湖州师范学院, 2021(12)
  • [6]血管内治疗对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神经心理与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干预研究[D]. 曾张伟.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9)
  • [7]园艺疗法对养老院失能老人身心健康的影响[D]. 胡欢平. 南昌大学, 2020(01)
  • [8]正念训练对身心障碍的影响效应 ——生活方式的中介作用[D]. 孙丽俊. 苏州大学, 2020(03)
  • [9]城乡老年抑郁现状调查及支持性心理干预方案构建[D]. 王秀蓉. 郑州大学, 2020(02)
  • [10]散居孤儿心理问题的个案工作介入研究[D]. 卢笑然.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你需要心理治疗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