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空中植树造林的回顾与展望

云南省空中植树造林的回顾与展望

一、云南省飞播造林回顾与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杨妍,张丽春[1](2021)在《云龙县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成效分析》文中提出指出了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一项功在当代、泽被子孙、造福人类的德政之举。在收集1974年、1988年、2006年与2015年云龙县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结果和天保工程一期、二期涉及的规划方案,以及各级下达的年度任务、资金计划,工程项目竣工年度验收报告和年度总结的基础上,对比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之前的天然林资源状况,剖析了工程实施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了科学的建议,旨在指导林业森林资源管护工作更好地进行,为云龙县森林资源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支撑,并为其他地区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及管理提供参考。

陈剑,张珊珊,罗婷,郑畹,杨文忠,李建伟,王有兵,王生[2](2021)在《云南松和地盘松适生区分布格局及关键生态因子》文中指出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林是云南省分布面积最大的森林资源。为了解云南松和其变种地盘松(Pinus yunnanensis var.pygmaea)在云南省范围内的适生区分布特征,以358个云南松分布点、248个地盘松分布点和81个生态因子为数据源,应用最大熵模型(MaxEnt)和Arcgis10.2平台对云南松和地盘松的适生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水平格局上,云南松和地盘松的高、中适生区分别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2.92%和34.08%,二者的主要适生区重叠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3.88%;垂直格局上,二者分布的海拔高度范围为1 000~4 000 m,但在海拔2 000~2 500 m分布面积较大。影响云南松和地盘松分布的关键生态因子主要有旱季至雨季过渡期的降水量、最干季降水量、等温性、年均气温、最冷季平均气温、坡度、30~100 cm土壤砂砾比例和人类足迹等;地盘松与云南松各关键生态因子适宜值范围的差异表明地盘松生态位更狭窄。云南松在适生区内普遍退化的原因是优质种源丧失和不当的人为干扰,因此,优质种源培育及地带性植被恢复是提高森林生态系统效益的重要途径。

陈剑,杨文忠,张珊珊,王有兵,王磊,郑畹,王生,李建伟[3](2021)在《基于林分关键指标的云南省云南松地理分布格局》文中研究表明云南松是云南省重要的森林资源,其林分普遍存在退化情况,对其提质增效已是紧迫的任务,但目前尚缺乏全省云南松林分质量及其地理分布格局的定量评价作为参考。本文用MaxEnt模型,结合350个云南松分布点和47个环境变量,获得云南松适生区范围;并通过Arcgis 10.2平台,在云南松适生范围区内对1 500个云南松小班的3个关键指标,即公顷蓄积、年龄、生长速度进行插值和分级计算,获得全省范围内各指标分级及其地理分布格局。结果显示:总体上,云南松林分的公顷蓄积、生长速度处于较低的等级,而年龄结构为衰退型;生境退化、优良种源丧失、自然演替被打断等因素,是造成云南松在整体分布上年龄结构不合理、生长速度慢和公顷蓄积低等退化特征的原因;建议对现有云南松林进行提质增效,对优良种源进行集中经营,促进地带性植被演替进程的恢复。本研究为云南省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

张海月[4](2020)在《毛乌素沙地生态修复评价 ——以鄂托克旗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防治土地荒漠化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要求。毛乌素沙地土地沙化严重,具有敏感而又脆弱的生态环境,生态修复则是荒漠化综合治理中最基本和最主要的措施。本文以地处于毛乌素沙地西北部的内蒙古鄂托克旗为研究对象,根据野外样方调查数据及遥感监测的植被盖度等数据,对其近10年生态恢复成果进行研究评价;通过风蚀模型利用气象数据、土壤水分等基础数据对研究区风蚀模数及特征进行分析,评价生态修复对风蚀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鄂托克旗分布最广的土地利用类型是天然牧草地,草地面积占比由2009年的58.91%增大到2018年的81.58%。样方调查结果显示,植被群落优势种为油蒿、猪毛蒿、胡枝子、沙蓬等,植被覆盖度总体呈中部东部高西部低的趋势;沙地样方的Margalef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均高于半固定沙丘样方;沿216省道样线自东北向西南方向样方在实测盖度和高度降低的同时,物种多样性却有提高,可能是土壤成分改变导致的;沿313省道样线自西北向东南方向样方趋势大抵相反,即盖度有所升高,但高度和物种多样性却有下降,可能是植被生长型由灌木向草本植物过渡的原因。研究区植被盖度从2009年的19.35%增长到2018年的27.64%,其升高斜率为0.0042,呈轻度改善趋势,夏季植被盖度增加速率最大。植被盖度正向转移的面积占总面积的45.08%,退化面积极小,植被状况稳步提升。(2)2009—2018年鄂托克旗平均风蚀强度由2009年的31.03 t/hm2减小到2018年的17.34 t/hm2;全旗大部属于轻度风蚀等级,面积占比由2009年的71.56%升高到2018年的79.50%,其次为极强烈风蚀,由20.67%减小到10.75%;2009-2018年鄂托克旗风力侵蚀强度正向转移幅度(15.46%)大于逆向的幅度(-2.27%),说明2018年较2009年风蚀强度明显减小。植被覆盖度较小的区域风蚀强度较大,植被覆盖度较大的区域风蚀强度较小,说明植被恢复是风蚀强度减弱的主要因素。

魏博琛[5](2020)在《基于低干预理念的森林公园规划研究 ——以建水县森林公园为例》文中认为面对复杂的人地关系,环境逐渐恶化和资源日渐紧缺的趋势,迅猛的城市化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地区风景园林建设不仅耗费大量成本,而且趋于将建设城市公园的惯性思路沿用到森林公园中。从传统园林美学的角度,低干预景观所呈现的面貌“看上去不算风景”,却可以改变传统营建模式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如此背景下,针对我国园林建设现状,拓展森林公园规划方式,如何减少投入的同时实现更高的综合效益,是本文的研究目的所在。本文以位于城镇近郊的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运用理论结合实践的研究方法,从中国传统意识形态出发,汲取古人智慧,列举了低干预理念所依托的宇宙观、山水观、发展观和生活观,引入基于低干预理念的规划逻辑和设计策略,提出“重在自然、以人为本、因地制宜、适度留余”的原则,以建水县森林公园规划为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呼应理念研究,探讨如何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事半功倍的进行公园建设,满足大众游赏、玩赏园林风景的迫切需求。

黎玉玲[6](2019)在《产城一体化视角下丹凤县旅游型特色小镇规划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正处于新型城镇化转型的重要时期,强调以产业为动力促进城镇发展,从而实现产城一体化发展。近年来,特色小镇以产业聚而合、形态小而美、功能有机合等特点成为了产城一体化的集聚区,具有鲜明的产业形态。在大力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过程中,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及小城镇的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促使旅游产业脱颖而出成为特色小镇主导产业类型之一。本文根据特色小镇内涵和旅游产业的特性,总结出旅游型特色小镇的核心是凸显特色,包含和谐地融于自然环境、有效地利用优势资源、重点地突出地域文化等内容,而将旅游特色、旅游产业空间与城镇建设有效融合是当前旅游型特色小镇规划的重点。本文以《丹凤县城乡建设与经济社会事业综合发展规划(2017-2027)》为课题来源,该规划明确了丹凤县旅游产业为其主导产业之一,通过全域旅游的方式促进全县产城发展,确立了竹林关镇、武关镇、寺坪镇为旅游型特色小镇。本文以此三个旅游型特色小镇为研究对象,采取先分析各镇资源特征后抓取特色要素进行特色培育的路径进行研究,最终整体性地提出旅游型特色小镇的规划策略。本文从丹凤县全域和各旅游型特色小镇两个层面进行分析。从丹凤县全域层面分析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为三个旅游型特色小镇提供支撑。在各旅游型特色小镇层面,依据基本概况、旅游资源、旅游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现状分析各镇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外在和内在影响因素确立旅游产业定位和特色要素,继而以特色要素为引领提出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城镇空间三方面特色培育与提升方法,最后基于特色构建旅游型特色小镇的规划体系,差异化地提出各旅游型特色小镇在旅游产业发展、生态格局营建和产城融合的城镇建设三方面的规划策略。为后续旅游型特色小镇规划提供特色培育和规划策略的理论和实践借鉴。

覃庆锋,陈晨,曾宪芷,贺佳飞[7](2018)在《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30年回顾与展望》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30年历程的回顾,明晰我国针对大江大河的流域性工程治理的发展脉络,总结植树造林等生物措施防治水土流失的技术体系和综合治理模式,将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典范成果推广至其他地区,并展望我国流域性防护林建设的未来发展方向。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以生物措施治理水土流失为主要方式,在长江全流域大力推进生态建设,增加绿色资源,扩大生态容量,取得了十分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存在工程建设难度越来越大、工程建设投资支持力度不够、投资项目过少等问题。未来长江流域仍有大面积可造林地需要绿化,工程建设任务还很重,工程建设空间还很大,流域生态治理仍然任重道远。

蔡惠花[8](2014)在《农村林业金融支持政策研究 ——基于制度供需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现有林地面积43亿亩,其中集体林地面积25亿亩。如何通过集体林权改革和其他配套措施来发展占有国家林地“半壁江山”的集体林地,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中国农业信贷增加缓慢或下降,林业投融资来源单一,这些都极大地制约了我国林业的发展。探索和建立完善的林业金融支持制度成为目前集体林改配套改革的重中之重。基于制度供给和制度需求的分析框架,本文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在新集体林改背景下对林业金融支持政策的内容和绩效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林农、政府和金融机构等主体在林业金融支持政策实施场域内的参与行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着重运用定量方法分析福建等八省样本林农的林权抵押贷款、森林保险参与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并进一步在深度访谈和体验观察的基础上分析林农主体如何参与林权和林业金融支持政策的制度建构。最后得出以下五个基本结论:一是新一轮集体林改主体改革绩效对林业金融支持政策有重要影响,主体改革也会通过当地经济环境、林农主体意识等因素影响林业金融支持政策的实施;二是各省林业金融支持政策实施取得成效的同时存在诸多问题,且省份之间差异较大;三是林农主体参与林权抵押贷款和森林保险受到多种因素的显着影响,也与林农运用社会技能参与林权或林业金融制度建构的行动有关;四是国家和省级政府在林业金融支持政策中扮演者发展型的角色,基层林业部门是地方林业场域制度建构的重要主体,或建立起可信的制度,或建立起“空制度”;五是金融机构由于没有足够的信任不愿进行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办理,影响了林业金融支持政策的有效实施和林业经营者的参与积极性。基于文章的分析与结论,本文提出两点建议:一是,引导建构令需求主体可信的制度是林业金融支持政策有效实施的保证。林农是否信赖这种产权制度会影响到他们在林业金融政策实施中的积极性。为解决林农主体在林业金融支持政策中的“缺场”或“缺席”的问题,就要引导建构可信的产权制度和其他相关制度。二是,全面发展制度需求主体的社会技能是最重要的手段和目标。要发挥国家在市场中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全面发展底层制度需求主体的社会技能是最重要的目标,也是唯一的手段。相比较以往研究,本文的创新之处和研究意义在于:首先,对林业金融支持政策的梳理和解读以及相应政策实施的绩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有助于提高对林业金融支持体系的认识;其次,社会学理论可以为林业金融支持的林业分类经营理论等林业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提供重要的补充,提供独特的社会学视角;再次,从林业金融支持政策实施场域中的供需两类参与主体视野来阐释政策实践,为林业制度制定者提供更为符合社会基本事实的知识,进而为林业产业的政策制定以及金融创新提供较为科学的依据。

王耀程[9](2013)在《论飞机播种是生态保护建设的重要途径》文中研究表明笔者介绍了我国和世界上一些先进的国家在不同时期使用飞机用于农业、林业、草原畜牧业的生产过程,使用飞机治理环境局部改变生态,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探讨了我国使用飞机这一高科技的生产工具用于生态建设的发展情况,为实现我国生态建设保护的快速发展做出的成绩。

杨泽龙[10](2012)在《毕节模式研究》文中认为伴随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与成就相伴生的区域发展差距等社会问题越来越严重。尤其是我国西南岩溶贫困山区倍加贫穷落后,越来越制约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实现,越来越阻碍我国区域整体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越来越制约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伟大目标之实现。因此,深入地研究、科学地处理我国西南岩溶贫困山区区域发展问题尤显重要。本文以形成于1988年时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倡导并建立的毕节试验区之基础上的毕节模式为研究对象,进行探讨我国西南岩溶贫困山区区域社会发展问题。进一步来说,通过深入而系统地研究毕节模式,力求为我国西南岩溶贫困山区破解恶劣困境、实现区域快速发展提供借鉴,为我国西南岩溶地区的发展提供参考,为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实现甚至我国区域整体的协调运行与科学发展添砖加瓦。关于本课题的研究,不仅具有一定程度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相对较强的现实意义。全文主要包括如下内容及结论:第一章包括了课题的研究缘由、研究意义、相关概念、研究现状及其述评、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等。经过文献分析,涉及毕节模式的文献侧重于研究某一领域;尽管有的研究是从社会整体领域进行,但是较为粗略、不全面。因此,本文试图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对毕节模式进行深入而系统地分析。第二章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基础及理论借鉴。基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人的社会发展思想,着力地研究胡锦涛社会发展思想。胡锦涛社会发展思想包括了科学发展观、贫困山区区域发展思想等。胡锦涛同志通过建立毕节试验区这一载体较早地提出了科学发展的思想或科学发展观的前期思想,提出了改革是西南岩溶贫困山区开发扶贫和生态建设动力的社会发展思想,提出了毕节模式的思想等。从另一种角度来看,毕节模式的建立、形成、发展及其成效,实证了当时胡锦涛同志关于岩溶区域社会发展的思想是科学的、符合实践需要的。第三章研究新时期区域发展模式理论。区域发展模式观至今历经了经济要素模式观、经济机制模式观、经济经验模式观、发展方式模式观、全面可持续发展模式观的逻辑性演进;区域发展模式就是构成整个区域社会的有机体及其体系的历史、现在、未来所演绎的社会全面持续运行与协调科学发展的逻辑过程及其状态;影响区域发展模式形成的条件有政策、区位、资源、文化、区域性辐射、互动与仿效等;考量区域发展模式进步性的标准有实践及“三个有利于”、科学发展观、事物内生性及特色性等。第四章是论述我国西南岩溶贫困山区发展条件和独特性。基于1988年时我国西南岩溶贫困山区自然环境的分析,本文认为,西南岩溶贫困山区资源虽然丰富,但是该区域与生具有石漠化、水土流失、岩溶气象、岩溶植被和岩溶水系水文等独特的自然环境、贫困落后的社会现实,这与我国非西南岩溶贫困山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现实存在相对较大的差异。基于我国西南岩溶贫困山区落后原因的历史性人文分析,本文认为,西南岩溶贫困山区由于地域性的思想观念、国情之下的苟安心理、封闭性的制度文化、民族性的风俗习惯与宗教信仰、生态性的贫困文化、山文化等人文环境原因而凸显了极为落后的社会现实。通过历史性分析,本文认为,我国西南岩溶贫困山区开发与发展的教训有过度开垦之后的生态恶化、传统生育观念下的人口膨胀、边缘化形成的贫困落后和非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的社会畸形发展等。第五章研究了毕节模式如何破解西南岩溶贫困山区发展困境。通过比较,本文认为,毕节试验区在我国西南岩溶贫困山区中具有先天的恶劣自然地理、边缘化的区位条件、相对更加复杂及突出的恶化生态、过度增长的区域人口、极为落后的区域经济、恶性发展的深度贫困等典型性。基于中央特殊性政策所形成的毕节模式,在胡锦涛同志、贾庆林同志、杜青林同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长期支持与直接关心下,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专家顾问组、中央统战部等中央有关部委局、贵州省委省政府、深圳市等社会多方力量长期的帮扶下,充分地利用自然、政治等优势资源,发挥坚定信念、艰苦创业、求实进取、无私奉献的试验区精神,围绕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的试验主题,全力地推进本土化的农村综合改革试验,经过本土化的五次探索,相继地推进了毕节模式的初步形成与阶段性成效的取得,一定程度地破解了西南岩溶贫困山区发展困境并具有典型示范功能。第六章论述了毕节模式的主要内容。经过23年的试验与发展,毕节模式在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逐步地实现了经济、人口、生态的互动发展,一定程度地凸显了人、自然、社会的本土化区域整体的协调发展态势。第七章侧重于毕节模式与我国地方区域发展模式之比较及其特点的研究。通过具体区域发展模式的比较,本文认为,毕节模式基于其独特的背景凸显了中央特殊性政策的政策响应与区位创造的有机结合、统一战线唯一长期地帮扶的地方性区域、毕节试验区内因性的本土化演绎、胡锦涛社会发展思想的前期性实践、西南岩溶贫困山区人、自然、社会有机协调运行与全面发展的典型展等特点。第八章论述毕节模式意义。经过20多年改革试验的毕节模式取得了阶段性的巨大成就,凸显了我国西南岩溶贫困山区典型的示范辐射功能,具有一定程度的重要意义。从现实意义来说,研究和统筹西南岩溶贫困山区协调发展,是落实党中央关于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政策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推进我国西南岩溶贫困山区破解发展困境,为我国区域多样性的地方发展提供借鉴;社会多方力量参与支持毕节模式建设与发展,一定程度地凸现国家、统一战线、毕节试验区“三方”共赢局面,推进统一战线自身价值和功能的创新;促进国家生态安全和民族团结与共同繁荣;有利于推进人、自然、社会的有机协调发展,等等。从理论意义来说,毕节模式拓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实践平台,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及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进一步丰富了我国区域发展理论,等等。

二、云南省飞播造林回顾与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云南省飞播造林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云龙县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成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研究区概况
3 云龙县天保工程主要实施内容
    3.1 实施森林资源管护
    3.2 建立完备的森林资源保护管护体系
        3.2.1 建立分类管护模式体系
        3.2.2 划定管护责任区
        3.2.3 减员增薪,提升效率
        3.2.4 严格管理,强化制度保障
    3.3 健全林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4 云龙县天保工程实施成效分析
    4.1 森林覆盖率、蓄积量实现大幅增长
    4.2 森林火灾、林政执法案件、病虫害发发生率有效降低
    4.3 生态效益明显
    4.4 经济效益显着
    4.5 社会效益显着
5 天保工程实施的问题
    5.1 天保工程一期存在的问题
        5.1.1 天保工程一期公益林建设投入标准低
        5.1.2 森工企业职工收入较低、就业安置面临困难
        5.1.3 林区农民增收困难较大
        5.1.4 林区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5.2 天保工程二期的有关问题
        5.2.1 森林资源管护难度大
        5.2.2 公益林建设难以推进
        5.2.3 中幼林抚育滞后
        5.2.4 基础配套设施滞后
6 天保工程实施问题的原因分析
    6.1 森林管护面积过大
    6.2 护林员管理难度大
    6.3 林木抚育力度不够
    6.4 基础配套设施落后
    6.5 国有森工企业职工收入水平低
7 措施建议
    7.1 提高森林管护费补助标准
    7.2 提高公益林建设质量
    7.3 强化森林资源管护队伍专业化建设
    7.4 全面开展智慧林业利用
    7.5 提升森工企业职工工资标准
    7.6 科学发展林产业,增加社会资本参与度
8 结论与展望

(2)云南松和地盘松适生区分布格局及关键生态因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与处理
    2.2 环境因子的选择与MaxEnt模型的构建
3 结果与分析
    3.1 云南松和地盘松适生区水平分布格局
    3.2 云南松、地盘松适生区的垂直分布格局
    3.3 模型精度
    3.4 影响云南松和地盘松分布的生态因子
4 结论与讨论

(3)基于林分关键指标的云南省云南松地理分布格局(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环境变量数据来源与处理
    1.2 云南松林分数据来源与处理
    1.3 适生区分析
    1.4 云南松林分关键指标选择
    1.5 云南松林分关键指标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云南松适生区范围
    2.2 云南松公顷蓄积特征及地理分布格局
    2.3 云南松年龄结构特征及地理分布特征
    2.4 云南松生长特征及地理分布格局
3 讨论与结论
    3.1 人类活动与云南松林分关键指标的分布格局
    3.2 可持续经营对策

(4)毛乌素沙地生态修复评价 ——以鄂托克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1.2.1 荒漠化相关概念
        1.2.2 荒漠化治理方法
        1.2.3 荒漠化监测和评价方法
        1.2.4 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1)地理位置
        (2)气象水文
        (3)植被与土壤
    2.2 社会经济状况
3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3.1 资料来源
    3.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3.3 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
        3.3.1 植被盖度计算与分析
        3.3.2 风力侵蚀模型计算
        3.3.3 参数计算
4 荒漠生态恢复评价
    4.1 鄂托克旗土地利用与生态修复模式现状分析
        (1)土地利用
        (2)生态修复模式
    4.2 鄂托克旗植被恢复分析
        4.2.1 植被覆盖现状分析
        4.2.2 植被年际变化分析
        4.2.3 植被季节变化分析
        4.2.4 植被空间变化分析
    4.3 生态修复现状样线调查分析
        4.3.1 物种及其多样性变化
        4.3.2 植被盖度和高度变化
    4.4 小结
5 风力侵蚀对荒漠化治理和生态恢复的响应
    5.1 风蚀强度变化分析
        5.1.1 风蚀因子
        5.1.2 风力侵蚀模数和强度变化
    5.2 风力侵蚀对荒漠化治理和生态恢复的响应分析
    5.3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鄂托克旗生态恢复评价结论
        6.1.2 风力侵蚀对生态恢复的响应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第一导师简介
第二导师简介
致谢

(5)基于低干预理念的森林公园规划研究 ——以建水县森林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及研究综述
    1.1 研究背景
        1.1.1 资源配置不平衡对环境建设的制约
        1.1.2 新时代风景园林的责任与契机
        1.1.3 开发与干预的矛盾
        1.1.4 森林公园建设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相关理论综述
        1.2.1 低成本风景园林研究
        1.2.2 低干预理念研究
        1.2.3 森林公园概念研究及实践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结构框架
        1.4.4 技术路线
2 相关案例研究
    2.1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
        2.1.1 项目概况
        2.1.2 核心理念
        2.1.3 规划策略
        2.1.4 启示与借鉴
    2.2 北京市南海子公园
        2.2.1 项目概况
        2.2.2 核心理念
        2.2.3 规划策略
        2.2.4 启示与借鉴
    2.3 北京市东郊森林公园
        2.3.1 项目概况
        2.3.2 核心理念
        2.3.3 规划策略
        2.3.4 启示与借鉴
    2.4 潍坊市白浪河北辰绿洲段
        2.4.1 项目概况
        2.4.2 核心理念
        2.4.3 规划策略
        2.4.4 启示与借鉴
    2.5 瑞士苏黎世耶荷公园
        2.5.1 项目概况
        2.5.2 核心理念
        2.5.3 规划策略
        2.5.4 启示与借鉴
    2.6 哥伦比亚Silletas森林公园
        2.6.1 项目概况
        2.6.2 核心理念
        2.6.3 规划策略
        2.6.4 启示与借鉴
    2.7 小结
3 中国传统意识形态下低干预的观念依托
    3.1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3.2 “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的山水观
    3.3 “无为而治”的发展观
    3.4 “寄情山水”的生活观
4 基于低干预理念的森林公园规划原则
    4.1 重在自然,以森林生态环境为主
    4.2 以人为本,满足多重需求
    4.3 因地制宜,彰显地域优势
    4.4 适度留余,兼顾全周期效益
5 基于低干预理念的森林公园规划策略
    5.1 就地取材,自给自足
        5.1.1 就地取材
        5.1.2 旧材新用,低材高用
    5.2 引导自然,展现野趣
        5.2.1 引入景观过程
        5.2.2 营造移情之景
    5.3 宜设而设,精在体宜
        5.3.1 野筑惟因
        5.3.2 精简工序
    5.4 小结
6 建水县森林公园规划设计说明
    6.1 规划背景
        6.1.1 政策解读
        6.1.2 上位规划
        6.1.3 需求导向
    6.2 场地研究
        6.2.1 区位概况
        6.2.2 场地现状及问题
        6.2.3 场地态势分析
    6.3 规划构思
        6.3.1 规划依据
        6.3.2 规划定位
        6.3.3 规划目标
        6.3.4 基于低干预理念的规划策略、设计策略和建造策略
    6.4 总体方案
        6.4.1 规划结构
        6.4.2 分区规划
    6.5 专项规划
        6.5.1 自然系统规划
        6.5.2 交通系统规划
        6.5.3 风景建筑规划
        6.5.4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6.5.5 节事活动策划
        6.5.6 照明规划
        6.5.7 技术经济指标
7 结语
    7.1 归纳总结
    7.2 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介绍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附件

(6)产城一体化视角下丹凤县旅游型特色小镇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型城镇化是以产业发展为动力的产城一体化发展之路
        1.1.2 特色小镇是产城一体化的集聚区
        1.1.3 特色旅游是特色小镇的重要产业形式
        1.1.4 丹凤县产城一体化规划确立了旅游型特色小镇的建设路径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1.3.1 相关概念研究及界定
        1.3.2 研究对象及范围界定
        1.3.3 研究内容
    1.4 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
        1.4.1 产业、城镇、旅游的相关理论
        1.4.2 产城一体化的相关研究
        1.4.3 特色小镇与旅游型特色小镇相关研究与实践借鉴
        1.4.4 理论要点及研究要素总结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丹凤县产城一体化规划及旅游型特色小镇的提出
    2.1 丹凤县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现状
        2.1.1 基本概况
        2.1.2 产业发展现状
        2.1.3 城镇建设现状
    2.2 丹凤县产城一体化规划研究
        2.2.1 丹凤县产城一体化规划发展定位及目标
        2.2.2 丹凤县产城一体化规划发展路径研究
        2.2.3 丹凤县产城一体化规划空间布局研究
    2.3 丹凤县旅游型特色小镇的提出
        2.3.1 丹凤县发展全域旅游产业的必然性研究
        2.3.2 丹凤县全域旅游产业发展思路
        2.3.3 丹凤县旅游型特色小镇的确立
    2.4 本章小结
3 丹凤县旅游型特色小镇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3.1 丹凤县全域的旅游现状
        3.1.1 丹凤县全域的旅游开发现状
        3.1.2 丹凤县全域的旅游服务现状
        3.1.3 丹凤县全域的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现状
    3.2 各旅游型特色小镇的基本概况
        3.2.1 竹林关镇的基本概况
        3.2.2 武关镇的基本概况
        3.2.3 寺坪镇的基本概况
    3.3 各旅游型特色小镇的旅游资源现状
        3.3.1 各旅游型特色小镇的自然旅游资源现状
        3.3.2 各旅游型特色小镇的人文旅游资源现状
        3.3.3 各旅游型特色小镇的民俗风情资源现状
    3.4 各旅游型特色小镇的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3.4.1 各旅游型特色小镇的旅游开发现状分析
        3.4.2 各旅游型特色小镇的旅游设施配置现状分析
        3.4.3 各旅游型特色小镇的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现状
    3.5 各旅游型特色小镇的城镇建设现状分析
        3.5.1 各旅游型特色小镇的城镇布局现状分析
        3.5.2 各旅游型特色小镇的道路交通现状分析
        3.5.3 各旅游型特色小镇的设施配置现状分析
        3.5.4 各旅游型特色小镇的绿化景观现状分析
        3.5.5 各旅游型特色小镇的建筑风貌现状分析
    3.6 丹凤县及各旅游型特色小镇在旅游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3.6.1 丹凤县全域在旅游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3.6.2 各旅游型特色小镇在旅游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3.7 本章小结
4 丹凤县旅游型特色小镇的特色培育与提升研究
    4.1 旅游型特色小镇特色培育的要素及方法研究
        4.1.1 旅游型特色小镇特色培育的要素研究
        4.1.2 旅游型特色小镇特色培育的方法研究
    4.2 丹凤县旅游型特色小镇的旅游产业定位分析
        4.2.1 丹凤县旅游产业定位的外在影响因素分析
        4.2.2 各旅游型特色小镇旅游产业定位的内在影响因素分析
    4.3 竹林关镇以翠竹为主的特色空间培育与提升研究
        4.3.1 竹林关镇自然环境的特色培育与提升研究
        4.3.2 竹林关镇人文环境的特色培育与提升研究
        4.3.3 竹林关镇城镇空间的特色培育与提升研究
    4.4 武关镇以军事为主的特色空间培育与提升研究
        4.4.1 武关镇自然环境的特色培育与提升研究
        4.4.2 武关镇人文环境的特色培育与提升研究
        4.4.3 武关镇城镇空间的特色培育与提升研究
    4.5 寺坪镇以山林为主的特色空间培育与提升研究
        4.5.1 寺坪镇自然环境的特色培育与提升研究
        4.5.2 寺坪镇人文环境的特色培育与提升研究
        4.5.3 寺坪镇城镇空间的特色培育与提升研究
    4.6 本章小结
5 丹凤县旅游型特色小镇的规划策略研究
    5.1 旅游型特色小镇规划的体系建构
        5.1.1 旅游型特色小镇规划的内容研究
        5.1.2 丹凤县旅游型特色小镇差异化发展模式研究
    5.2 丹凤县全域的旅游产业发展策略
        5.2.1 丹凤县全域旅游品牌塑造策略
        5.2.2 丹凤县全域旅游设施配置策略
        5.2.3 丹凤县全域旅游智慧化运营策略
    5.3 竹林关镇——翠竹特色小镇规划策略
        5.3.1 翠竹带动的旅游产业发展策略
        5.3.2 “两山一江一河”的生态格局营建策略
        5.3.3 “整体式”产城融合的城镇建设策略
    5.4 武关镇——关隘特色小镇规划策略
        5.4.1 关隘突出的旅游产业发展策略
        5.4.2 “两山一河”的生态格局营建策略
        5.4.3 “联动式”产城融合的城镇建设策略
    5.5 寺坪镇——山林特色小镇规划策略
        5.5.1 山、林并行的旅游产业发展策略
        5.5.2 群山环抱的生态格局营建策略
        5.5.3 “互补式”产城融合的城镇建设策略
    5.6 本章小结
6 结语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图表目录
    图录
    表录
附录
    附图:各旅游型特色小镇旅游资源分布图
        附录1 :竹林关镇旅游资源分布及汇总图
        附录2 :竹林关镇镇区及周边旅游资源分布图
        附录3 :武关镇旅游资源分布及汇总图
        附录4 :武关镇镇区及周边旅游资源分布图
        附录5 :寺坪镇旅游资源分布图
    附表:各镇设施统计表
        附表1:竹林关镇设施统计表
        附表2:武关镇设施统计表
        附表3:寺坪镇设施统计表

(7)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30年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30年历程
    1.1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一期工程治理阶段
    1.2 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二期工程治理阶段
    1.3 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三期工程治理阶段
    1.4 工程建设取得的成效
2 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建设模式
    2.1 工程管理模式
    2.2 工程技术模式
3 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 工程建设难度越来越大
    3.2 规划任务与计划任务存在脱节情况
    3.3 国家政策扶持力度有待加强
    3.4 工程建设含中央投资的内容过窄
4 展望

(8)农村林业金融支持政策研究 ——基于制度供需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现实意义
        1.1.3 理论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方法
        1.3.2 核心概念
        1.3.3 研究思路
        1.3.4 内容安排
2 新集体林改与林业金融支持政策的相关理论
    2.1 产权、场域与金融支持制度
    2.2 国家、市场与林业经济增长
        2.2.1 国家的角色
        2.2.2 发展的视角
    2.3 本章小结
3 林业金融支持政策的实施背景、内容及其绩效
    3.1 新集体林权改革实施及其绩效分析
        3.1.1 林权主体改革的正面绩效:以屯昌县为例
        3.1.2 林权主体改革的负面绩效:以X和J为例
    3.2 全国改革先行的省份:福建省的实践与结果
        3.2.1 福建省林业及集体林改情况
        3.2.2 福建省林权抵押贷款实施情况
        3.2.3 福建省政策性森林保险实施情况
        3.2.4 福建省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实施情况
        3.2.5 关于福建省林业金融支持政策绩效的思考
    3.3 改革绩效突出的省份:云南省的实践与结果
        3.3.1 云南省林业及集体林改情况
        3.3.2 云南省林权抵押贷款实施情况
        3.3.3 云南省政策性森林保险实施情况
        3.3.4 云南省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实施情况
        3.3.5 关于云南省林业金融支持政策绩效的思考
    3.4 以小户林农贷款为主的省份:浙江省的实践与结果
        3.4.1 浙江省林业及集体林改情况
        3.4.2 浙江省林权抵押贷款实施情况
        3.4.3 浙江省政策性森林保险实施情况
        3.4.4 浙江省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实施情况
        3.4.5 关于浙江省林业金融支持政策绩效的思考
    3.5 以林业大户贷款为主的省份:江西省的实践与结果
        3.5.1 江西省林业及集体林改情况
        3.5.2 江西省林权抵押贷款实施情况
        3.5.3 江西省政策性森林保险实施情况
        3.5.4 江西省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实施情况
        3.5.5 关于江西省林业金融支持政策绩效的思考
    3.6 本章小结
        3.6.1 林权主体改革影响林业金融支持政策的实施效果
        3.6.2 林权抵押贷款政策存在诸多问题
        3.6.3 森林保险政策存在连续性问题
4 国家、省级和基层林业部门及金融机构的行动分析
    4.1 国家角色与省级政府的行动
        4.1.1 林业场域中的发展型政府与监管型政府
        4.1.2 省级政府主导下的林业产业发展
    4.2 基层政府或利益集团的制度建构
        4.2.1 基层政府建构“可信的制度”
        4.2.2 基层利益集团的“空制度”
    4.3 金融机构的信任缺失与参与意愿
    4.4 本章小结
5 林农参与林业金融支持政策的行动分析
    5.1 林农参与林业金融支持政策的影响因素分析
        5.1.1 研究假设与操作定义
        5.1.2 变量统计与因素描述
        5.1.3 林农参与林权抵押贷款回归模型分析
        5.1.4 林农参与政策森林保险回归模型分析
    5.2 林农参与林权与金融支持制度建构及其影响
        5.2.1 参与林权制度的建构
        5.2.2 参与林业金融支持制度的建构
        5.2.3 产权残缺与“林业弱者”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基本结论
        6.1.1 主体改革绩效突出的同时对林业金融支持政策有重要影响
        6.1.2 各省林业金融支持政策实施取得成效的同时存在诸多问题
        6.1.3 林农参与林权抵押贷款和政策性保险的行动及其影响因素
        6.1.4 国家、省级政府的发展型角色与基层政府的制度建构作用
        6.1.5 金融机构的参与意愿与市场主体之间信任机制的建立问题
    6.2 理论建议
        6.2.1 引导建构可信的制度是林业金融支持政策有效实施的保证
        6.2.2 全面发展制度需求主体的社会技能是最重要的手段和目标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调查问卷
附录3 附表
致谢

(9)论飞机播种是生态保护建设的重要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 飞机在农业中的使用及其发展
二、飞机播种是飞机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应用
    (一 )我国生态环境“局部治理,整治恶化”是飞机播种的重要任务
    (二)加快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步伐,为飞机播种业的发展提供机遇
    (三) 技术创新为飞机播种提供新的技术支撑
    (四) 飞机播种是加快造林种草的有效措施
三、我国飞机播种业的展望

(10)毕节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三、相关概念及其界定
    四、研究现状及其述评
    五、研究方法
    六、创新及不足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基础及理论借鉴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社会发展的思想
        一、全面发展观
        二、社会协调发展观
        三、区域发展理论
    第二节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社会发展思想
        一、毛泽东的社会发展思想
        二、邓小平的社会发展思想
        三、江泽民的社会发展思想
        四、胡锦涛的社会发展思想
    第三节 西方社会发展理论
        一、多元文化发展理论
        二、现代化和后现代化理论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
第三章 新时期区域发展模式理论的发展
    第一节 区域发展模式观的历史演进
        一、模式的来源及词典性界定等
        二、“形形色色模式”后面的“模式”观逻辑性历史演变
    第二节 新时期区域发展模式的涵义
        一、新时期区域发展模式的涵义
        二、模式与试验区的关系
    第三节 影响区域发展模式形成的条件及进步性的考量标准
        一、影响区域发展模式形成的主要条件
        二、考量区域发展模式进步性的标准
第四章 我国西南岩溶贫困山区发展条件和独特性
    第一节 我国西南岩溶贫困山区独特的自然环境
        一、岩溶、我国岩溶及其西南岩溶山区概况
        二、我国西南岩溶贫困山区石漠化概况
        三、我国西南岩溶山区水土流失及其危害
        四、我国西南岩溶贫困山区气象、植被概况
        五、我国西南岩溶贫困山区水系水文等概况
        六、西南岩溶贫困山区贫困县概况
    第二节 我国西南岩溶贫困山区独特的人文环境
        一、地域性的思想观念
        二、国情之下的苟安心理
        三、封闭性的制度文化
        四、民族性的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
        五、生态性的贫困文化、山文化
    第三节 我国西南岩溶贫困山区开发与发展的教训
        一、过度开垦之后的生态恶化
        二、传统生育观念下的人口膨胀
        三、边缘化形成的贫困落后
        四、非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的社会畸形发展
第五章 破解我国西南岩溶贫困山区发展困境的毕节模式
    第一节 毕节试验区在我国西南岩溶贫困山区中的典型性及创新价值
        一、先天的恶劣自然地理和边缘化的区位条件
        二、相对更加复杂、突出、典型的生态问题
        三、比较中过度增长的人口
        四、极为落后的经济落后现状
        五、恶性发展的深度贫困
        六、毕节试验区的创新价值
    第二节 贵州毕节试验区资源概况及历史文化
        一、贵州毕节试验区资源概况
        二、贵州毕节试验区人文概况
    第三节 毕节试验区精神
        一、毕节试验区精神产生
        二、毕节试验区精神的内涵及作用
    第四节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毕节试验区发展的探索
        一、第一次探索
        二、第二次探索
        三、第三次探索
        四、第四次探索
        五、第五次探索
    第五节 中央和贵州省对毕节试验区的支持与帮扶
        一、中央对毕节试验区的政策性支持
        二、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毕节试验区的长期支持
        三、中央有关部委局对毕节试验区的帮扶
        四、贵州省对毕节试验区的帮扶
    第六节 统一战线对毕节试验区的帮扶
        一、1988年至2008年统一战线的帮扶概况
        二、2009年以来统一战线参与毕节试验区建设“同心工程”
    第七节 毕节模式的形成
        一、毕节模式的形成
        二、现阶段毕节模式涵义
第六章 毕节模式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科学合理的开发扶贫
        一、政策响应:走适宜本土化发展的开发扶贫之路
        二、开发扶贫的政策效应
        三、本土化开发扶贫的基本经验
    第二节 积极有效的生态保护
        一、政策响应:走适宜本土化发展的生态建设之路
        二、生态建设的政策效应
        三、本土化生态建设的基本经验
    第三节 稳健有力的人口控制
        一、政策响应:走适宜本土化发展的人口控制之路
        二、人口控制的政策效应
        三、本土化人口控制的基本经验
    第四节 顺应时代的人文观念变革
        一、解放思想逐步推进
        二、科学发展深入人心
        三、生态环境建设贯彻始终
        四、人口控制理念得以普及
        五、教育为先的发展理念形成
    第五节 经济、人口、生态互动运行的发展模式
        一、把生态建设置于经济发展中
        二、将人口控制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
        三、人口控制与生态建设协调运行
        四、经济、人口、生态互动发展
第七章 毕节模式与我国其它区域发展模式之比较及其特点
    第一节 毕节模式与我国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等模式的比较
        一、相同点
        二、不同点
    第二节 毕节模式的特点
        一、中央特殊性政策的政策响应与区位创造的有机结合
        二、统一战线唯一长期帮扶的地方性区域
        三、内因性的本土化演绎
        四、胡锦涛社会发展思想的前期性实践
        五、西南岩溶贫困山区人、自然、社会有机协调运行与全面发展的典型
        六、西南岩溶贫困山区区域发展模式的创新
第八章 毕节模式的意义
    第一节 重大成就
        一、毕节试验区取得重大成就
        二、毕节试验区凸显区域协调发展态势
    第二节 现实意义
        一、为我国西南岩溶贫困山区破解发展困境及区域多样性的地方发展提供借鉴
        二、推进统一战线自身价值和功能的创新
        三、推进人、自然、社会的有机协调发展
        四、促进国家生态安全和民族团结与共同繁荣
    第三节 理论意义
        一、拓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实践平台
        二、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
        三、丰富了我国区域发展理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相关的主要科研成果(第一作者)

四、云南省飞播造林回顾与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云龙县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成效分析[J]. 杨妍,张丽春. 绿色科技, 2021(21)
  • [2]云南松和地盘松适生区分布格局及关键生态因子[J]. 陈剑,张珊珊,罗婷,郑畹,杨文忠,李建伟,王有兵,王生.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21(09)
  • [3]基于林分关键指标的云南省云南松地理分布格局[J]. 陈剑,杨文忠,张珊珊,王有兵,王磊,郑畹,王生,李建伟. 西部林业科学, 2021(01)
  • [4]毛乌素沙地生态修复评价 ——以鄂托克旗为例[D]. 张海月.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5]基于低干预理念的森林公园规划研究 ——以建水县森林公园为例[D]. 魏博琛.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6]产城一体化视角下丹凤县旅游型特色小镇规划策略研究[D]. 黎玉玲.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7]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30年回顾与展望[J]. 覃庆锋,陈晨,曾宪芷,贺佳飞.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18(05)
  • [8]农村林业金融支持政策研究 ——基于制度供需的视角[D]. 蔡惠花. 厦门大学, 2014(05)
  • [9]论飞机播种是生态保护建设的重要途径[J]. 王耀程.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2)
  • [10]毕节模式研究[D]. 杨泽龙. 陕西师范大学, 2012(03)

标签:;  ;  ;  ;  ;  

云南省空中植树造林的回顾与展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