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nt信号与人类肿瘤

Wnt信号与人类肿瘤

一、Wnt信号转导与人类肿瘤(论文文献综述)

胡明宁[1](2021)在《β-arrestin1在神经胶质瘤细胞迁移,黏附和EMT进程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神经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肿瘤,通常患者先通过手术切除大脑中发生的癌变,然后再接受放疗、与烷基化剂替莫唑胺的联合使用,适度改善了病人的生存时间。但是由于神经胶质瘤具有很高的侵袭性、异质性且对治疗有极强的抵抗力,所以大多数患者有很高的复发率,中位生存期也小于15个月。因此迫切需要开发新的策略来治疗神经胶质瘤。β-arrestin1广泛分布在哺乳动物组织中,在许多生理过程(例如增殖,分化和凋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参与了几种类型肿瘤的发生和发展,然而,神经胶质瘤中β-arrestin1的生物学功能仍然不是很清楚。本论文通过对U87、U251及其各自的敲低β-arrestin1细胞株U87-sh ARRB1和U251-sh ARRB1转录组测序数据进行GO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β-arrestin1可能与神经胶质瘤细胞迁移、细胞黏附和细胞增殖有关。基于转录组测序数据的分析结果,我们首次探讨了β-arrestin1在调节神经胶质瘤细胞迁移、细胞黏附和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进程中的作用,并且证明在神经胶质瘤细胞中,β-arrestin1被抑制后,神经胶质瘤细胞迁移变慢,细胞黏附增加并且调节上皮间充质转化过程。此外,在U87细胞中发现抑制β-arrestin1降低了AKT、ERK、GSK3β的磷酸化水平和β-catenin活性,并且AKT、GSK3β和β-catenin信号的抑制与β-arrestin1敲低的神经胶质瘤恶性进展密切相关;用PI3K/AKT信号通路的抑制剂LY294002作用于U87和U87-sh ARRB1细胞,发现U87细胞迁移被显着抑制,且具有浓度依赖性;与U87细胞相比,U87-sh ARRB1的迁移显着降低,但LY294002并不能进一步增加对U87-sh ARRB1细胞迁移的抑制作用。用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剂XAV-939作用于U87和U87-sh ARRB1细胞,U87细胞的EMT标志物被逆转,而对U87.1.4细胞EMT标志物没有显着影响。综上所述,我们的结果表明在U87细胞中,敲低β-arrestin1后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神经胶质瘤细胞迁移过程,通过GSK3β/β-catenin信号通路减缓神经胶质瘤EMT进程。因此,β-arrestin1成为神经胶质瘤进展的中心节点,为神经胶质瘤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周威[2](2021)在《FZD家族基因与肺腺癌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肺癌(carcinoma of the lung)在全球范围内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肺癌组织学分类方法将肺癌分为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腺癌(Lung adenocarcinoma)、腺鳞癌(Lung Adenosquamous Carcinoma)、小细胞癌(Lung Adenosquamous Carcinoma)、大细胞癌(Large cell lung cancer)和肉瘤样癌(Sarcomatoid carcinoma of the lung)等6个基本类型。肺腺癌(LUAD)的发病率仅次于鳞癌,有统计资料显示近几年肺LUAD发病率有升高趋势;同时肺腺癌预后和临床治疗效果不及鳞癌,对肺腺癌进行手术切除,其5年生存期也不到10%。近年来,肺腺癌的免疫治疗和分子靶向治疗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利用生物信息学数据库数据来筛选和分析基因与肺腺癌的发生和发展关系,寻找潜在的治疗目标基因,然后使用相关药物来阻断相关信号转导途径,从而影响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凋亡。Wnt信号通路参与多种人肿瘤的发生,包括肺癌、肝癌、结直肠癌、卵巢癌、乳腺癌、前列腺癌、骨肉瘤、肾母细胞等。Wnt信号通路途径主要有4条:Wnt细胞平面极化途径、调节纺锤体方向非对称细胞分裂的细胞内途径、Wnt/Ca2+途径、Wnt/β-catenin传导途径(经典Wnt信号通路)。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是一条多环节、多作用位点的开放信号通路,激活后Wnt配体与卷曲蛋白(Frizzled FZD)结合,将信号由细胞表面传至核内,影响细胞的生长、增殖、转移、分化,并与肿瘤的增殖、转移等生物学功能相关。FZD蛋白家族是Wnt信号通路的跨膜受体,在哺乳类中发现FZD蛋白家族包括10种Frizzled蛋白和1种smoothened蛋白,不同蛋白之间的motif组成不同,但在C端都含有一个保守的KTXXXW motif。目前研究发现FZD家族成员与人多种肿瘤相关,如胃癌组织中FZD10表达升高、FZD5表达与胶质瘤恶性程度呈正相关、FZD3可能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到潜在癌基因的作用。Carrera W等人研究发现FZD4基因突变与家族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FEVR)有关。本研究利用生信分析方法,依次分析FZD家族基因(FZD1-FZD10)在正常组织和肺腺癌组织中基因表达情况,寻找家族中和肺腺癌的相关性基因;研究在肺腺癌TNM分期和临床分期各期组织中FZD家族基因基因表达情况;FZD家族基因基因表达量高低与肺腺癌生存期关系;FZD家族基因基因表达量高低与肺腺癌肿瘤微环境、肿瘤组织内免疫细胞的关系。最后细胞生物学实验,通过细胞转染技术、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划痕实验、Transwell侵袭实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等方法检测FZD家族中的相关性基因高表达对肺腺癌细胞(NCI-H1299细胞)的影响。方法:1.通过公共数据库GEO、TCGA、TCGA+GTEx数据,分析FZD家族基因在正常样本和肺腺癌样本中表达情况;利用TCGA数据,分析FZD家族基因在肺腺癌肿瘤样本中的表达高低对肺腺癌TNM分期和临床分期的影响;确定FZD4基因表达量在肺腺癌组织中显着降低。2.通过Kaplan-Meier分析方法评估FZD4基因表达量高低对肺腺癌生存期的影响;使用Estimate数据库数据获得TCGA肺腺癌样本的免疫和基质评分,并与FZD4表达量进行相关性分析;从TIMER数据库下载TCGA数据库肺腺癌的六种免疫浸润细胞得分数据,分析FZD4基因表达量高低与免疫细胞的相关性。3.利用慢病毒感染技术在人肺腺癌细胞NCI-H1299中高表达FZD4基因,细胞转染技术、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验FZD4基因转染率,流式细胞术、划痕实验、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FZD4高表达对NCI-H1299细胞细胞分化、凋亡、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1.公共数据库数据分析发现,与正常样本相比,肺腺癌样本中FZD4基因表达量显着降低;肺腺癌TNM分期和临床分期各期组织中FZD家族基因表达量无明显差异。2.FZD4高表达与肺腺癌患者更好的生存期相关;FZD4表达量高低与肺腺癌微环境免疫基质得分正相关,与肺腺癌浸润性免疫细胞B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呈正相关。3.高表达FZD4组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感染FZD4过表达载体组其G1/G0期细胞比率升高,S期和G2/M期细胞比率下降;感染FZD4过表达载体较对照组细胞早调及晚调比例升高;感染FZD4过表达载体后,肺腺癌NCI-H1299细胞迁移能力、侵袭能力降低。结论:FZD4基因低表达与肺腺癌发生相关;肺腺癌患者FZD4基因表达量高的较表达量低的患者生存期长;FZD4将肺腺癌NCI-H1299细胞阻滞在G1/G0期,诱导NCI-H1299细胞凋亡,降低NCI-H1299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FZD4基因在肺腺癌中可作为抑癌基因而存在。

谢卓庭[3](2021)在《基于WNT/NF-κB双信号通路探讨橘荔散结丸对子宫肌瘤细胞的作用机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深入挖掘橘荔散结丸的化学成分,以人子宫肌瘤细胞为载体,探讨WNT/β-catenin与NF-κB双信号通路在人子宫肌瘤细胞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研究橘荔散结丸对人子宫肌瘤细胞的药效作用,并探讨橘荔散结丸通过WNT/β-catenin与NF-κB双信号通路干预人子宫肌瘤细胞的分子机制及作用机理。方法:首先基于UHPLC-QE-MS技术对橘荔散结丸化学成分分析。培养人原代子宫肌瘤细胞并进行免疫组化鉴定。采用Wnt通路抑制剂KYA1797K和NF-κB通路抑制剂PDTC干预人子宫肌瘤细胞,通过Western blotting及RT-qPCR技术检测WNT/NF-κB双信号通路信号分子及下游靶基因的表达水平。采取CCK8、流式细胞术检测橘荔散结丸干预人子宫肌瘤细胞的细胞增殖抑制率、凋亡率和细胞周期。通过Western blotting及RT-qPCR技术检测橘荔散结丸干预人子宫肌瘤细胞后WNT/NF-κB双信号通路信号分子及下游靶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1.基于UHPLC-QE-MS技术,建立了橘荔散结丸化学成分总离子流图和指纹图谱。共分离出663个化合物,包含195个萜类,105个黄酮类,79个生物碱类,69个苯丙素类,43个酚类及其他类型等。2.KYA1797K干预子宫肌瘤细胞,与空白组对比,Wnt 5b、IKK α、p-IKB α、P65、TNF α、IL-6 蛋白表达升高(P<0.05),p-GSK-3β、β-catenin、EGFR、MMP2蛋白表达降低(P<0.05),GSK-3 β、IKB α蛋白无显着差异(P>0.05);子宫肌瘤细胞β-catenin、EGFR、MMP2 mRNA 表达降低(P<0.05),IKK α、IKBα、P65、TNF α、IL-6 mRNA 表达升高(P<0.05),Wnt 5b、GSK-3 β mRNA 无显着差异(P>0.05)。3.PDTC干预子宫肌瘤细胞,与空白组对比,Wnt 5b、p-GSK-3 β、β-catenin、EGFR、MMP2蛋白表达升高(P<0.05),IKK α、p-IKB α、P65、TNF α、IL-6 蛋白表达降低(P<0.05),GSK-3 β、IKBα蛋白无显着差异(P>0.05);子宫肌瘤细胞 β-catenin、EGFR、MMP2 mRNA 表达升高(P<0.05),IKKα、IKB α、P65、TNF α、IL-6 mRNA 表达降低(P<0.05),Wnt 5b、GSK-3 β mRNA 无显着差异(P>0.05)。4.子宫肌瘤细胞加药培养12H、24H、48H,橘荔散结丸各药物浓度组与0mg/mL组对比细胞增殖抑制率均有显着差异(P<0.05)。早期凋亡率和晚期凋亡率,橘荔散结丸高低浓度组、米非司酮组与空白组相比,均有显着差异(P<0.05);且橘荔散结丸高浓度组和米非司酮组大于橘荔散结丸低浓度组(P<0.05)。G0/G1期和G2/M期细胞数,与空白组相比,橘荔散结丸高低浓度组、米非司酮组均有显着差异(P<0.05);且橘荔散结丸高浓度组和米非司酮组大于橘荔散结丸低浓度组(P<0.05);橘荔散结丸高浓度组与米非司酮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5.橘荔散结丸高低浓度组、米非司酮组与空白组对比Wnt 5b、p-GSK-3 β、β-catenin、EGFR、MMP2蛋白表达降低(P<0.05),GSK-3 β蛋白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橘荔散结丸高浓度组、米非司酮组与低浓度组对比Wnt 5b、p-GSK-3β、β-catenin、EGFR、MMP2 蛋白表达降低(P<0.05),GSK-3 β 蛋白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橘荔散结丸高浓度组与米非司酮组对比Wnt 5b蛋白表达较低(P<0.05),p-GSK-3 β、GSK-3β、β-catenin、EGFR、MMP2 蛋白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6.橘荔散结丸高浓度组、米非司酮组分别与空白组和低浓度组对比IKKα,p-IKB α,P65、TNF α蛋白表达升高(P<0.05),IKB α蛋白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橘荔散结丸低浓度组与空白组对比IKK α,P65蛋白表达升高(P<0.05),p-IKB α、IKB α蛋白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米非司酮组与橘荔散结丸高浓度组对比p-IKBα,P65蛋白表达升高(P<0.05),IKK α、IKB α、TNFα蛋白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米非司酮组IL-6蛋白表达高于橘荔散结丸低浓度组(P<0.05),橘荔散结丸高低浓度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7.与空白组对比,橘荔散结丸高低浓度组、米非司酮组Wnt 5b、GSK-3 β、β-catenin、EGFR、MMP2 mRNA表达降低(P<0.05),IKK α、IKB α、P65、IL-6 mRNA表达升高(P<0.05);TNF α mRNA在橘荔散结丸高浓度组、米非司酮组中表达升高(P<0.05),橘荔散结丸低浓度组中无显着差异(P>0.05)。与低浓度组对比,橘荔散结丸高浓度组、米非司酮组Wnt 5b、GSK-3 β、β-catenin、EGFR、MMP2 mRNA 表达降低(P<0.05),IKB α、P65、IL-6 mRNA 表达升高(P<0.05),IKKαmRNA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米非司酮组TNFα mRNA表达高于橘荔散结丸低浓度组(P<0.05),而橘荔散结丸高低浓度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橘荔散结丸高浓度组与米非司酮组相比各蛋白mRNA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UHPLC-QE-MS技术可以对橘荔散结丸化学成分进行快速高效鉴定,为橘荔散结丸的药效物质研究提供基础。橘荔散结丸化学成分众多,包含萜类、黄酮类、生物碱类、苯丙素类、酚类等。2.Wnt/β-catenin通路抑制剂KYA1797K和NF-κB通路抑制剂PDTC均可影响子宫肌瘤细胞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和NF-κB信号通路分子及下游靶基因的表达水平,说明子宫肌瘤细胞中两条信号通路之间可能存在交联作用。3.橘荔散结丸可以显着抑制子宫肌瘤细胞增殖,提高早期凋亡率和晚期凋亡率,阻滞细胞周期,证实了橘荔散结丸对子宫肌瘤细胞的药效作用。4.橘荔散结丸影响子宫肌瘤细胞Wnt/β-catenin通路和NF-κB信号通路分子及下游靶基因的表达水平,说明橘荔散结丸通过Wnt/NF-κB双信号通路干预子宫肌瘤细胞增殖凋亡。

张亮[4](2021)在《线性泛素化信号通路调控胃癌恶性进展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胃癌是一种致命的肿瘤疾病,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总体生存率都较低,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目前,胃癌是世界第五大癌症类型,已被确定为全球癌症死亡相关的主要原因之一。胃癌的发生是由宿主遗传、环境因素(如吸烟、饮酒、高盐等)和微生物因素(如幽门螺杆菌)等复杂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现状表明,深入研究胃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对于胃癌的临床改善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蛋白泛素化修饰参与调节多种细胞功能,包括靶向蛋白的降解、蛋白的膜转运、DNA损伤修复、信号转导等。线性泛素链作为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泛素链接方式,主要由泛素连接酶复合体(linear ubiquitin chain assembly complex,LUBAC)催化合成和去泛素化酶OTULIN特异性水解,处于两者共同调节的动态过程中。LUBAC复合体是目前已知的唯一能够催化合成线性泛素链的泛素连接酶。它主要由HOIP(HOIL1-interacting protein),SHARPIN(SHANK associated RH domain-interacting protein)和HOIL1L(haem-oxidized IRP2 ubiquitin ligase 1L)三个分子组成。HOIP是LUBAC复合体的酶催化核心,SHARPIN和HOIL1对于HOIP的激活具有关键作用。已有研究表明,线性泛素化修饰可发生在NEMO、TNFR1和RIPK1等底物中,通过调节NF-κB和Wnt/β-catenin等信号通路,对固有免疫、炎症反应和血管生成等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线性泛素化修饰对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目前尚不清楚。因此,从线性泛素化相关的蛋白入手,研究线性泛素化修饰如何调节胃癌的生物学行为,有助于揭示胃癌发生发展的新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潜在临床价值。有鉴于此,本文主要分两部分,分别研究了线性泛素化相关蛋白OTULIN及SHARPIN对胃癌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和机制。本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结果结论如下:第一部分去泛素化酶OTULIN对胃癌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机制研究一、去泛素化酶OTULIN在胃癌组织中呈高表达1.去泛素化酶OTULIN在多个数据库的胃癌中表达增高;2.去泛素化酶OTULIN在胃癌组织中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二、去泛素化酶OTULIN对胃癌细胞增殖以及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1.去泛素化酶OTULIN促进胃癌细胞的增殖和成瘤;2.去泛素化酶OTULIN促进胃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3.OTULIN促胃癌细胞迁移侵袭依赖于其去泛素酶活性;三、识别与鉴定线性泛素化修饰的底物蛋白RACK11.Pull-down实验结合质谱分析,筛选出底物蛋白RACK1;2.免疫共沉淀实验证明RACK1蛋白存在线性泛素化修饰;四、OTULIN与RACK1相互作用,并与黏着斑激酶FAK形成复合体1.免疫荧光实验证实OTULIN和RACK1存在共定位;2.免疫共沉淀实验证明OTULIN、RACK1和FAK形成复合体;五、OTULIN调节RACK1对FAK的招募,影响胃癌细胞的粘附运动1.敲除OTULIN能够抑制FAK的磷酸化水平;2.OTLUIN能够促进RACK1对FAK的招募;3.OTULIN敲除的胃癌细胞粘附运动能力下降;第二部分SHARPIN对胃癌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机制研究一、SHARPIN通过不依赖于线性泛素化的方式调节Wnt/β-catenin信号通路1.LUBAC和OTULIN参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调节;2.SHARPIN与β-catenin相互作用参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调节;二、SHARPIN促进胃癌的恶性生物学行为1.SHARPIN促进胃癌细胞的增殖、克隆形成和迁移侵袭;2.SHARPIN促进胃癌细胞皮下移植瘤的生长;三、SHARPIN通过与β-Trcp1竞争性结合β-catenin,而抑制β-catenin的泛素蛋白酶体降解1.SHARPIN抑制β-catenin的泛素化降解;2.SHARPIN与β-Trcp1竞争性结合β-catenin;3.SHARPIN与β-Trcp1可能竞争性结合β-catenin上的相同位点;四、过表达β-catenin回复SHARPIN敲低引起的胃癌细胞增殖抑制1.过表达β-catenin回复SHARPIN敲低导致的胃癌细胞增殖、克隆形成和迁移侵袭表型;2.过表达β-catenin回复SHARPIN敲低导致的皮下移植瘤的增殖抑制;五、SHARPIN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且提示预后不良,并与β-catenin表达呈正相关1.SHARPIN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2.SHARPIN高表达的胃癌患者总生存期短,预后较差;3.胃癌组织中SHARPIN表达与β-catenin表达呈显着正相关;本研究的主要结论为:1.去线性泛素化酶OTULIN能够通过去除RACK1蛋白的线性泛素化修饰,增强RACK1与黏着斑激酶FAK的相互作用,进而促进胃癌的增殖和转移播散。2.线性泛素化相关蛋白SHARPIN通过与β-Trcp1竞争性结合β-catenin上的相同位点,从而抑制了β-Trcp1泛素化降解β-catenin,稳定其表达和向细胞核转位,促进下游癌基因c-myc、CD44等基因的表达,进而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本研究首次报道了线性泛素相关蛋白OTULIN和SHARPIN对胃癌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我们发现了线性泛素化修饰的新底物蛋白RACK1,并初步阐明了去泛素化酶OTULIN通过调节RACK1影响胃癌细胞增殖和转移播散的分子机制,为研究线性泛素化修饰在肿瘤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另外,我们也发现SHARPIN通过不依赖于线性泛素化修饰的方式调节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活性,从而促进胃癌的发生发展,揭示了SHARPIN的一种新功能和调节β-catenin的新方式。这些研究为探索胃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并可能成为潜在的改善胃癌患者治疗和预后的策略。

李涛[5](2021)在《点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及对大鼠退变椎间盘Wnt通路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临床研究通过观察点穴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功能障碍、腰臀部软组织张力及痛点痛阈的改善作用,评价点穴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2.动物研究通过观察点穴手法对腰椎间盘退变模型大鼠竖脊肌、腰椎间盘组织学影响,以及对腰椎间盘内Wnt3a、β-catenin、GSK-3 β及MMP-13蛋白含量的影响,探讨点穴疗法防治腰椎间退行性变的作用机理。研究一 点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方法:本研究纳入8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以1:1 比例分为治疗组(点穴组)和对照组(传统手法组)。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疗程结束)和1个月随访的时点,对两组患者ODI评分、软组织张力、痛点痛阈、VAS评分评定等方面评价治疗效果。两组入选病例的人口统计学特征进行基线分析,然后再对两组的有效性指标、安全性指标进行比较。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描述,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M(Q)]描述,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百分数描述。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的基线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或者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的基线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检验,多个观察时点的计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每个时点各组间的两两比较采用多变量方差分析,二分类资料的重复测量采用广义估计方程进行统计分析。P<0.05将被认为差别有统计意义。安全性分析主要以描述性统计为主,包括不良事件发生率和不良事件的具体描述。结果:1.疗程进行中,有2个病例脱落,最终86个病例进入数据统计,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3例。2.治疗组和对照组病例的人口学特征和疾病的基线情况,各评价指标治疗前水平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经2周治疗,两组组内比较,ODI和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差异均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4周时点,ODI和VAS评分较前进一步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个月随访时点测评中,ODI及VAS评分的下降趋势减缓,与治疗结束时比较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但1个月随访时ODI及VAS评分均比治疗前要低,差异具统计学意义。4.对0.5kg载荷下竖脊肌、臀大肌位移值的测量显示,两处软组织位移值均呈上升趋势。两组组内比较,在治疗2周和治疗4周时点,软组织位移测量值均较治疗前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4周测量所得软组织位移值也较治疗2周时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测量竖脊肌、臀大肌压痛点阈值结果显示,两组组内比较,压痛点痛阈均呈上升趋势。治疗2周、治疗4周两个时间点所测得痛阈值均较治疗前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时点痛阈也较治疗2周时上升,差异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在治疗2周、治疗4周、1个月随访三个时点,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0DI和VAS评分比较无显着性差异。在治疗2周、治疗4周两个时点,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患者竖脊肌、臀大肌软组织张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竖脊肌、臀大肌的压痛点痛阈测量结果显示,在治疗2周时点,治疗组痛点痛阈较对照组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在治疗4周时两组痛阈改善无显着差异。而主体间效应对比结果进一步表明,整体上两组痛阈改善无显着差异,提示两组在痛点痛阈改善方面疗效相当。7.根据ODI评分综合评价两种疗法的临床有效率,结果显示两组临床有效率相当,无显着统计学差异。结论:点穴能有效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所导致的疼痛和功能障碍,并有效降低竖脊肌、臀大肌软组织张力,提高压痛点痛阈值。点穴与传统手法整体上疗效相当,同时具有减轻疼痛、缓解肌肉痉挛、提高痛点痛阈的临床疗效。实验二 点穴干预大鼠退变腰椎间盘Wnt/β-caten i n信号转导通路的实验研究方法:1.造模雄性SD大鼠54只,体重220±20g,随机抽取10只大鼠为空白组,剩余44只大鼠接受前肢截除手术。术后大鼠单笼饲养72小时,然后转到正常鼠笼中适应性饲养1周。1周后,将双足大鼠移至特制可调高组合鼠笼中饲养。空白组不接受手术和造模,在正常鼠笼中饲养。总造模时间为5个月。在造模第5个月的最后1周,从接受造模的44只大鼠中随机抽4只大鼠,取材腰椎间盘进行H&E、番红固绿染色。结果显示腰椎间盘均出现了明显退行性改变,提示造模成功。2.干预措施在前肢截除手术后第6个月的第一天,将剩余40只大鼠使用随机数字表平均分为模型组、假手法组、点穴组和DKK-1组。各组根据对应干预措施开始进行干预,总干预疗程为30天。空白组和模型组不做任何处理。点穴组干预方法:将大鼠固定后,在腰阳关、第五腰椎棘突下缘,第四、第五腰椎夹脊穴(双侧)、大肠俞(双侧)、关元俞(双侧)穴位上实施模拟点穴手法,每穴5分钟,每日1次。实验人员在每次干预前均在MFF多点薄膜压力测试系统上进行训练,使点穴压力和频率保持在适当范围。假手法组干预方法:将大鼠以相同形式固定后,不施力按压,每日1次。DKK-1组干预方法:大鼠腹腔注射DKK-1(0.1 μ g/100g),每日1次。3.组织学评价采用H&E染色大鼠第二至第六腰椎节段的竖脊肌组织,采用H&E染色和番红固绿染色L4/5椎间盘。在显微镜下观察对比各组肌肉组织和腰椎间盘的组织学改变,以Boos评分评价各组腰椎间盘的退变程度。4.对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关键蛋白表达影响采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RT-qPCR等方法,测量并比较腰椎间盘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关键蛋白及其mRNA表达量的变化,以评价干预方法对该通路的影响。5.统计分析采用SPSS 22.0统计分析软件,对各组腰椎间盘的Boos评分,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水平进行统计分析。如数据属正态分布,采用平均数±标准差(x±s)表示。方差齐性者,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比较组间差异显着性,任意两组的比较使用Bonferroni检验分析,方差不齐时采用Tamhane’ s T2检验分析。若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以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M(Q)]描述,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cheffe法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空白组大鼠,竖脊肌肌束排列规则、有序、较紧密,肌横纹可见,胶原纤维呈均匀卷曲状,定向束状排列。与空白组相比,点穴组、模型组、假手法组、DKK-1组竖脊肌肌细胞明显增大。模型组和假手法组中,大部分大鼠的竖脊肌肌束排列显着疏松,肌横纹模糊或消失,胶原纤维结构排列明显疏散、扭曲,部分甚至出现断裂、挛缩等改变。点穴组和DKK-1组大鼠肌束排列较规则、有序、紧密,胶原纤维呈卷曲状,部分出现疏松、扭曲等改变。2.H&E染色下,空白组的纤维环和髓核结构清晰,软骨终板和髓核之间的边界清晰,大量的脊索细胞存在在髓核之中。模型组腰椎间盘高度下降,大部分纤维环和软骨终板之间发现了细微裂缝,髓核内脊索细胞大量减少。假手法组中髓核明显缩小,纤维环的层状结构紊乱,大部分出现细微裂缝。点穴组部分腰椎间盘的纤维环层状结构出现紊乱和细微裂缝,髓核内脊索细胞轻度减少。同样,在DKK-1组中,髓核皱缩,脊索细胞的数量则轻度下降,但大部分纤维环和软骨终板的结构完整,偶可见髓核和纤维环之间有小裂纹出现。以Boos评分标准评价各组腰椎间盘组织学变化,结果显示空白组、点穴组和DKK-1组大鼠腰椎间盘的Boos评分显着低于模型组和假手法组。点穴组和DKK-1组平均得分显着高于空白组。点穴组与DKK-1组之间腰椎间盘Boos评分无显着性差异。3.番红固绿染色下,模型组和假手法组中软骨终板软骨细胞增殖明显,且肥大软骨细胞显着增多。两组软骨终板番红素0染色均变浅,提示软骨终板中胶原蛋白含量降低。与模型组和假手法组相比,点穴组和DKK-1组软骨终板细胞未见明显增殖、肥大。Boos评分结果显示空白组、点穴组和DKK-1组大鼠的软骨终板平均得分显着低于模型组和假手法组。但点穴组和DKK-1组的Boos评分也显着低于空白组。点穴组与DKK-1组之间软骨终板Boos评分无显着性差异。4.免疫组织结果显示,模型组和假手法组内Wnt3a、β-catenin和MMP-13阳性显着表达。相反,模型组和假手法组中腰椎间盘内GSK-3 β呈弱阳性。点穴组和DKK-1组椎间盘中Wnt3a,β-catenin和MMP-13为弱阳性表达,但GSK-3 β则为强阳性表达。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和假手法组中Wnt3a、β-catenin和MMP-13的表达显着增加,GSK-3 β蛋白表达被抑制。点穴组和DKK-1组中Wnt3a、β-catenin和MMP-13的表达显着减少,GSK-3 β表达明显上调。但与空白组相比,点穴组和DKK-1中β-catenin和MMP-13的表达量显着增加,但GSK-3 β蛋白表达量显着减少。点穴组和DKK-1组中,以上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无显着性差异。6.RT-qPCR检测显示模型组和假手法组中Wnt3a、β-catenin和MMP-13 mRNA的表达显着增加,GSK-3 β mRNA表达被显着抑制。点穴组和DKK-1组Wnt3a、β-catenin和MMP-13的表达显着减少,GSK-3 β表达明显上调。但与空白组相比,点穴组和DKK-1组MMP-13 mRNA表达量显着增加,GSK-3 β mRNA表达显着减少。结论:点穴能改善腰椎间盘退变模型大鼠的竖脊肌和腰椎间盘退变状态,抑制腰椎间盘内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这可能是点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机制之一。

闫伟涛[6](2021)在《miR-424-5p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细胞学功能和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miR-424-5p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特征分析目的:通过TCGA数据库分析在结直肠癌和正常结直肠组织中差异的miRNAs,并通过我院样本证实miR-424-5p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进一步分析miR-424-5p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1.登录TCGA数据库网站(https://cancergenome.nih.gov)下载619例结直肠癌组织和21例正常结直肠组织的基因测序数据和临床资料,获得包括miRNA测序数据通过R语言Edge R包进行分析并构建差异表达的miRNAs基因热图。2.收集2016年7月-2018年3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普通外科(胃肠外科)59例手术切除的结直肠癌组织及对应的癌旁正常组织标本(距肿瘤组织边缘5cm以上的正常结、直肠粘膜组织)。3.利用Trizol提取结直肠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总RNA,在通过反转录获得c DNA,最后通过实时定量荧光PCR测定miR-424-5p的表达水平。并以U6为内参,用2-△CT计算方法分析miR-424-5p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水平。4.采用统计软件SPSS 21.0对数据进行分析。两组之间比较使用Mann Whitney检验,其中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非正态分布的数据以P50(P25,P75)表示,正态分布的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结果:1.miR-424-5p在TCGA数据库结直肠癌样本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组织。2.RT-q PCR法分析了我院59例结直肠癌组织及其配对癌旁正常组织中miR-424-5p表达水平。结果显示,miR-424-5p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这一结果与TCGA数据库中miR-424-5p表达情况一致。3.miR-424-5p在结直肠癌样本中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结果显示,miR-424-5p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水平Dukes分期C,D期[32.450(5.696,117.800)]的癌组织高于Dukes分期A,B期[2.695(1.518,43.650)]的癌组织(P=0.0159);T3,T4期[33.650(2.191,117.400)]的癌组织高于T1,T2期[3.770(1.470,14.670)]的癌组织(P=0.045);在结直肠癌腺癌[12.380(1.905,170.100)]中的表达水平亦高于粘液癌[4.848(1.641,26.720)]中的表达水平(P=0.0451)。而miR-424-5p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部位、有无远处转移、肿瘤分化程度无显着相关性。结论:miR-424-5p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相对于正常结直肠粘膜组织高表达,并且与结直肠癌组织的Dukes分期、T分期和病理类型有关。第二部分miR-424-5p在人结直肠癌细胞中的功能研究目的:研究miR-424-5p在SW480结直肠癌细胞中发挥的各项生物学功能,初步探讨miR-424-5p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1.利用lipofectamine 2000将miR-424-5p mimic、mimic control和miR-424-5p inhibitor、inhibitor control分别转染入结肠癌(SW480)细胞内,48h后Trizol法提取RNA,RT-q PCR法测定miR-424-5p的相对表达量。2.细胞转染模拟物或抑制物后,应用CCK-8试剂盒,分别于24h、48h、72h、96h测定OD值,根据OD值进一步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应用细胞克隆实验,检测10-14天细胞克隆形成数目。根据上述两种实验的结果分析细胞增殖状态,探讨miR-424-5p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的影响。3.细胞转染模拟物或抑制物后,应用细胞划痕修复实验、迁移和侵袭小室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探讨miR-424-5p对结直肠癌细胞转移的影响。结果:1.转染miR-424-5p mimics 48h后SW480细胞miR-424-5p的表达情况相对于对照组均有明显的上调,平均上调倍数为22倍,转染miR-424-5p inhibitors 48h后SW480细胞miR-424-5p的表达情况相对于对照组均有明显的下调,平均下调倍数为-10.5倍,(P<0.05)。说明:miR-424-5p mimics和inhibitors已经成功地转染。2.转染24h、48h、72h、96h后,miR-424-5p mimics、miR-424-5p inhibitor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各个时间点的OD值,利用OD值计算增值率。结直肠癌细胞中的miR-424-5p水平升高,能对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然而结直肠癌细胞中的miR-424-5p水平减低,能对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起到较好的抑制作用。平板克隆形成实验也同样表明,和阴性对照组相比,miR-424-5p过表达可显着促进SW480细胞的集落形成能力,SW480细胞中的miR-424-5p显着降低后抑制细胞的集落形成能力。3.细胞划痕和迁移实验结果显示,和阴性对照组相比,过表miRNA-424-5p使SW480细胞数迁移能力增强,miR-424-5p促进了SW480细胞迁移能力,然而和对照组相比抑制miR-424-5p使SW480细胞数迁移能力减弱。Transwell侵袭小室实验同样表明,和阴性对照组相比,过表达miR-424-5p使每个高倍镜视野下SW480细胞数明显增多,miRNA-4 24-5p过表达明显促进了SW480细胞侵袭能力。侵袭小室实验结果显示,和阴性对照组相比,抑制miR-424-5p使每个高倍镜视野下SW480细胞数明显减少,抑制miR-424-5p表达明显抑制了SW480细胞侵袭能力。结论:miR-424-5p在结直肠癌细胞中发挥促癌作用,过表达miR-424-5p可以促进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敲低miR-424-5p可以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第三部分在人结直肠癌细胞中miR-424-5p发挥功能的分子机制目的:利用转录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基因富集分析方法,筛选出miR-424-5p的所有靶基因和发挥作用的信号通路,为全面阐明miR-424-5p的作用机制提供可靠依据。方法:1.利用lipofectamine 2000将miR-424-5p mimic、mimic control和miR-424-5p inhibitor、inhibitor control分别转染入SW480细胞内,48h后提取总RNA。2.利用转录组测序,筛选差异表达的基因,通过R语言的ggplot程序绘制差异表达基因(DEG)火山图,并联合生物信息学基因富集分析方法进行功能注释、GO分析和通路富集(KEGG)分析。3.为进一步研究预测miR-424-5p的作用靶基因,对miR-424-5p mimic作用后下调的靶基因和Target Scan预测miR-424-5p的靶基因进行维恩图分析。结果:1.miR-424-5p mimic(实验组)及miR-424-5p mimic control测序后得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异基因(DEGs)2302个,其中1322个为表达上调基因,980个为表达下调基因。2.GO富集分析结果表明,DEGs被显着富集在丝氨酸水解酶活性、丝氨酸型肽酶、内肽酶、鸟苷三磷酸酶、PDZ结构域结合、生长因子活性等生物学过程;并且DEGs还富集在结肠疾病等多种疾病相关簇中相关。3.KEGG通路富集结果表明,下调的DEGs显着富集于:Wnt(Wnt signaling pathway)信号通路,其下游标记基因有WNT6,WNT11,DVL1,Ra C3,FZD9,SFRP5 and FZD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signaling pathway)信号通路,TGF-beta信号通路等;上调的DEGs显着富集于:MAPK(signaling pathway)信号通路,胰岛素信号通路(insulin signaling pathway)等。4.下调的差异基因和Target Scan预测miR-424-5p的靶基因的维恩图结果表明交集基因共30个。结论:miR-424-5p在结直肠癌中发挥功能的潜在机制是通过调控Wnt信号传导通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和TGF-beta信号通路、MAPK signaling pathway信号通路等多信号传导通路实现的。

陈椿[7](2021)在《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在HBV相关肝病中的差异及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在HBV相关肝病患者中的差异性,同时分析其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为评估患者病情和指导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2019年9月30日期间初次在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的310例HBV相关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慢乙肝组111例,乙肝肝硬化组98例,原发性肝癌组101例。收集上述各组病例的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结果,比较分析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在不同HBV相关肝病患者中的差异。(2)回顾性分析同时期在外科住院并行肝癌切除手术的10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资料。收集全部患者的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结果、临床情况、病理特征,按临床情况和病理特征因素分组,分析免疫球蛋白和补体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1)慢乙肝组、乙肝肝硬化组、原发性肝癌组三组患者血清中的Ig A、Ig G、Ig M、C3、C4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乙肝肝硬化组的Ig A、Ig G、Ig M含量均高于慢乙肝组和原发性肝癌组(P<0.01),而慢乙肝组和原发性肝癌组Ig A、Ig G、Ig M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肝癌组C3、C4含量高于慢乙肝组和乙肝肝硬化组(P<0.01),而乙肝肝硬化组的C3、C4含量又低于慢乙肝组(P<0.01)。(2)血清Ig A、Ig G、Ig M、C3、C4水平在不同性别、AFP组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在HBs Ag阳性组和阴性组比较中,补体C3在阳性组水平小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Ig A、Ig G水平和年龄呈正相关(P<0.05),Ig M、C3、C4和年龄无相关性(P>0.05)。(3)在有门脉癌栓和无门脉癌栓组中Ig A、Ig G、Ig M、C3、C4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补体C3和C4在肿瘤>5cm组中的水平大于肿瘤≤5cm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补体C3在有肝硬化组中的水平低于无肝硬化组的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Ig A、Ig G、Ig M和BCLC分期无相关性(P>0.05),补体C3、C4水平和BCLC分期呈正相关(P<0.01),Ig G水平和分化程度呈负相关(P<0.05),补体C3水平和分化程度呈正相关(P<0.05),Ig A、Ig M、C4和分化程度无相关性(P>0.05)。结论:(1)HBV相关肝病患者的免疫球蛋白Ig A、Ig G、Ig M水平随着肝脏病变的加重而升高;而补体C3、C4水平随着肝脏病变的加重而降低,在原发性肝癌中表现出升高趋势,其具体机制可能与补体对肝癌细胞的免疫抑制有关。(2)免疫球蛋白和肝癌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相关性,而补体水平和肿瘤大小、分化程度、BCLC分期存在正相关性,对于评估肝癌患者中的抗肿瘤免疫功能和病情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赵健[8](2021)在《ERp29与β-catenin在结直肠腺瘤癌变过程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文中研究说明背景: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全球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并且发病率和死亡率还在继续上升。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是多基因参与的漫长的复杂病理过程,目前其分子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信号转导调控的紊乱已经被证实是其中一个重要机制。目前较为公认的结直肠癌发生最重要的途径是传统的“腺瘤-癌”途径,大部分的结直肠癌通过此途径发展而来,即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存在正常结直肠黏膜→腺瘤→结直肠癌序贯现象。结直肠腺瘤是由结直肠异型增生的黏膜腺上皮所构成的良性肿瘤,也是结直肠癌公认的癌前病变之一,如果能及时发现腺瘤并行内镜下切除对于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内质网蛋白29(endoplasmic reticulum protein 29,ERp29)已被证实在包括结直肠癌在内的多种恶性肿瘤中表达下调或缺失,目前大多数的研究结果表明ERp29表达水平与肿瘤的进展负相关,和预后正相关,但是ERp29确切的调控作用和分子机制尚有待进一步研究。Wnt信号通路参与了多种人类肿瘤的发生,在调控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等方面也都具有重要作用,其中经典Wnt信号通路中的β-catenin是参与该信号通路调控的关键因子。对于Wnt信号通路主导的肿瘤,当β-catenin在接受Wnt信号刺激后逐渐在胞浆中聚积并转位至细胞核,正向调节下游相关靶基因的表达,导致正常细胞过度增殖和异常分化。有研究表明β-catenin在乳腺癌细胞核内呈高表达,行ERp29转染技术后,ERp29在该细胞内高表达会使得β-catenin向胞质内移位,继而阻断了Wnt信号通路的转录活性。还有研究表明,ERp29可以减少Wnt信号通路活化后的下游转录产物的表达量,均提示ERp29扮演着负性调节该信号通路的作用。但是在结直肠腺瘤-腺癌这一恶变过程中,通过检索相关文献,ERp29与Wnt信号通路的相互关系尚未见有系统的研究。目的:本研究将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通过对比分析ERp29及β-catenin在结直肠组织癌变不同阶段的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与结直肠腺瘤及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验证ERp29、β-catenin在结直肠肿瘤发生、发展中的确切作用,并初步探索ERp29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结直肠腺瘤癌变过程中的内在联系及可能机制,为发掘结直肠肿瘤患者的疾病发生、发展机制及潜在的新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收集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组织60例、非腺瘤性息肉组织20例、结直肠腺癌及其对应癌旁组织各40例。调阅病历资料分别记录结直肠腺瘤、非腺瘤以及腺癌患者相关临床病理参数资料。1.应用En Vision免疫组化法染色分别检测ERp29、β-catenin在结直肠腺瘤、非腺瘤性息肉组织以及结直肠腺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不同组织间的表达差异。2.分析ERp29、β-catenin表达水平与结直肠腺瘤及腺癌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3.分析ERp29、β-catenin在结直肠腺瘤和腺癌中的表达是否具有相关性。4.分析ERp29、β-catenin同时异常表达与结直肠腺瘤恶变倾向和腺癌恶性行为的相关性。结果:1.ERp29在腺癌组织→腺瘤组织→非腺瘤性息肉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逐渐升高,且结直肠腺癌的ERp29阳性率明显低于其癌旁组织,以及腺瘤、非腺瘤性息肉组织(均P<0.01),腺瘤和非腺瘤性息肉组织对照组间ERp29的阳性表达率无显着差异(P>0.05)。β-catenin按照腺癌组织→腺瘤组织→非腺瘤性息肉组织的顺序其异常表达率逐渐减低,结直肠腺癌的β-catenin异常表达率明显高于其癌旁组织、腺瘤和非腺瘤性息肉组织(均P<0.01),腺瘤和非腺瘤性息肉组织对照组间β-catenin的异常表达率也有显着差异(P<0.01)。2.结直肠腺癌组织中ERp29的表达强度显着低于其癌旁组织、结直肠腺瘤和非腺瘤性息肉组织(均P<0.01),结直肠腺瘤组织中ERp29的表达强度低于非腺瘤性息肉组织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ERp29的阳性表达率与结直肠腺瘤组织学类型、异型增生程度无明显相关(均P>0.05),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与TNM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呈显着负相关(均P<0.01);β-catenin在管状腺瘤中的异常表达率显着低于绒毛状腺瘤(P<0.01),腺瘤伴轻、中度异型增生组显着低于重度异型增生组(P<0.05),在结直肠癌中与分化程度、TNM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呈显着正相关(均P<0.01)。ERp29和β-catenin的阳性表达率与结直肠腺瘤患者的年龄、性别、腺瘤直径、部位、腺瘤个数,以及与腺癌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部位、浸润深度(T分期)及有无癌栓均无明显相关(均P>0.05)。4.在结直肠腺瘤组中ERp29和β-catenin的阳性表达率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在结直肠腺癌组中ERp29和β-catenin阳性表达率存在中等程度负相关(P<0.01)。5.ERp29、β-catenin同时异常表达在不同组织学类型及不同程度异型增生结直肠腺瘤组间无显着差异(均P>0.05),但在结直肠腺癌组织中,同时异常表达与单个蛋白异常表达相比,结直肠腺癌分化程度越低、临床TNM分期越差、出现淋巴结转移风险越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0.01)。结论:1.ERp29和β-catenin均参与了结直肠组织的癌变进程,ERp29与结直肠肿瘤进展呈负相关,β-catenin阳性表达与结直肠肿瘤进展呈正相关。2.ERp29表达下调和β-catenin的异位表达可能是结直肠腺瘤癌变过程中的重要分子事件,并且贯穿于整个腺瘤癌变进程的各个阶段。3.ERp29和β-catenin的异常表达可能与结直肠腺瘤的恶性转化和结直肠癌的恶性行为有关。4.ERp29与β-catenin的表达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ERp29可能因某种机制导致表达下调,失去了对Wnt/β-catenin通路的负性调控作用,因而在结直肠腺瘤癌变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5.联合检测ERp29与β-catenin的表达水平,对于更加准确地评估结直肠癌的恶性程度及转移潜能有一定意义。

马晓丽[9](2021)在《ILK对食管鳞癌恶性表型的影响及其功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目的是探讨整合素连接激酶(ILK)基因对食管癌细胞增殖、凋亡、侵袭和迁移的影响,研究其在食管癌中功能,为食管癌的精准诊疗奠定理论基础和临床参考。方法:1)采用meta分析评价ILK在消化系统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与消化系统肿瘤临床表型及预后间的相关性;2)筛选ILK高表达的人食管鳞癌细胞系,建立ILK慢病毒干扰序列。将ILK慢病毒干扰序列转染食管鳞癌细胞系TE-1和KYSE-150,用q RT-PCR检测干扰载体转染后ILK的表达。在细胞水平上,利用MTT增殖、克隆检测、流式细胞仪凋亡检测、Transwell小室侵袭及划痕愈合等技术,研究ILK基因消减对食管鳞癌细胞增殖、凋亡、侵袭和迁移的影响;3)建立ILK慢病毒干扰载体,转染KYSE-150细胞。在裸鼠皮下分别接种sh ILK及对照细胞株,建立KYSE-150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通过观察肿瘤生长,测量肿瘤大小和体积。在动物水平上,研究ILK基因消减对食管鳞癌细胞生长的影响。基于RNA-seq技术筛选食管癌的差异表达基因,通过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预测其可能的发病机制,筛选可能参与食管癌发生发展的关键调控基因及相关信号通路。结果:第一部分:meta分析结果显示ILK在消化系统肿瘤组中高表达,ILK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程度及生存预后呈相关性,与年龄及性别无明显相关性。第二部分:在体外ESCC细胞水平,沉默ILK基因后,可显着抑制TE-1、KYSE-150细胞增殖和集落形成,促进TE-1、KYSE-150细胞凋亡。ILK基因消减后,TE-1、KYSE-150细胞侵袭及迁移能力明显减弱。第三部分:裸鼠移植瘤动物模型结果发现,ILK干扰组裸鼠肿瘤生长缓慢,相比较于对照组,肿瘤的重量及体积均偏小,ILK基因消减后影响了裸鼠成瘤的能力。基于RNA-seq技术,ILK基因干扰后挖掘到5540个食管癌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为2839个,下调基因为2601个。上调的基因有SOD2、IRF6、PER1、PHLDB2、TNFAIP3等,下调的基因有RPL21、HYOU1、WARS、SUPT16H、DHCR24等。可能参与TNF信号通路、AMPK信号通路、Fox O信号通路、P53信号通路、NF-k B信号通路等。结论:ILK在消化系统肿瘤中高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程度及生存预后呈相关性,与年龄及性别无明显相关性。ILK基因消减抑制ESCC细胞增殖、克隆形成、侵袭及转移,促进细胞凋亡。体内致瘤研究证实,ILK基因消减会阻碍KYSE-150移植瘤的生长。基于RNA-seq技术筛选出食管癌的差异表达基因,通过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预测差异表达基因,可能相关的信号传导通路。

孙宇[10](2021)在《FZD5促进三阴性乳腺癌增殖、DNA损伤修复和干性》文中指出目的: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据2018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的全球癌症数据统计结果,乳腺癌的发病率在所有女性癌症患者中排名第一,约占女性肿瘤的24%。相对于其他类型癌症来说,乳腺癌尽管预后较好,但仍有15%的乳腺癌患者发生死亡。近年来乳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上升趋势,乳腺癌已经成为40~55岁女性死亡的头号杀手。目前,早期乳腺癌的治愈率可高达80~90%,而晚期乳腺癌则小于40%。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是指癌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为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均为阴性的乳腺癌。这类乳腺癌具有特殊的生物学行为和临床病理学特征。相对于非三阴性乳腺癌来说,TNBC具有平均发病年龄小、侵袭性强、转移性强、生存率低、死亡率和局部复发率高等特点。TNBC目前的治疗手段仍然是以局部手术为主并辅助以全身放疗和/或放疗。对于TNBC,目前缺乏明确的分子靶点,标准化治疗下的TNBC更容易发生远处转移,预后较其他亚型乳腺癌患者差。虽然TNBC通常对化疗有很高的反应率,但它们经常产生化疗耐药性。因此,通过阐明耐药机制,寻找新的分子靶点和开发新的策略是至关重要的。研究方法:1.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和非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组织中卷曲蛋白-5(Frizzled-5,FZD5)的表达情况;利用Kaplan Meier网站分析乳腺癌患者FZD5的表达情况与生存时间的关系。2.选取MDA-MB-231和Hs-578t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分别构建MDA-MB-231稳转FZD5敲减细胞系和Hs-578t稳转FZD5过表达细胞系;采用CCK8方法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FZD5对三阴性乳腺癌细胞体外增殖能力的影响;采用MDA-MB-231细胞进行裸鼠荷瘤实验并对形成的瘤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Ki67和p-H3的表达情况,以检测FZD5对体内增殖能力的影响。3.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各组MDA-MB-231和Hs-578t细胞周期情况,以分析FZD5对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周期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CDK2、Cyclin E2、Cyclin A2蛋白的表达情况,以探讨FZD5对细胞周期调控的机制;采用EDU染色实验探讨FZD5对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4.采用免疫荧光实验方法检测经阿霉素(Adriamycin,ADR)诱导后的各组MDA-MB-231和Hs-578t细胞的细胞核中γ-H2AX的表达情况,以探讨FZD5对三阴性乳腺癌细胞DNA损伤修复的影响;采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DNA损伤调控相关因子EXO1、PLK4和RFC4的m RNA表达情况,以探讨FZD5对三阴性乳腺癌细胞DNA损伤修复的调控机制;给予MDA-MB-231和Hs-578t细胞ADR及紫杉醇(Paclitaxel)处理48h,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探讨FZD5对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凋亡的影响。5.采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干性标记物CD133、EPCAM、ALDH1A2和干性转录因子POU5F1的m RNA表达情况,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中干性标记物CD133、EPCAM和ALDH1A2阳性细胞的比例,采用肿瘤细胞成球实验检测各组细胞形成肿瘤细胞球的能力,以探讨FZD5对肿瘤细胞干性特征的影响。6.采用CCLE数据库分析FOXM1、BRCA1和BIRC5与FZD5的相关性,BRCA1和BIRC5与FOXM1的相关性,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FOXM1、BRCA1、BIRC5和β-catenin的蛋白表达情况;采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检测FOXM1与BRCA1和BIRC5启动子的结合情况;Hs-578t细胞过表达FOXM1,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FOXM1、BRCA1和BIRC5蛋白的表达情况;给予不同浓度(0、1、10μM)的β-catenin蛋白抑制剂XAV939处理MDA-MB-231细胞后,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其FOXM1蛋白表达情况。7.在MDA-MB-231细胞中敲减FZD5后,再转染FOXM1过表达质粒,在Hs-578t细胞中过表达FOXM1,采用CCK8方法检测FZD5对各组细胞的细胞活力;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FZD5对各组细胞的细胞周期的影响;给予300n M ADR 48h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检测FZD5对各组细胞的细胞核中γ-H2AX的表达情况;采用肿瘤细胞成球实验检测FZD5对各组细胞干性特征的影响;8.选取MDA-MB-231细胞,采用慢病毒感染(sh Ctrl和sh Wnt7B-1/2)来敲减Wnt7B基因,形成稳转细胞系,采用CCK8方法分别检测Wnt7B对细胞活力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Wnt7B对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给予300n M ADR 48h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检测Wnt7B对各组细胞的细胞核中γ-H2AX的表达情况;采用肿瘤细胞成球实验检测Wnt7B对各组细胞干性特征的影响;结果:1.TCGA数据库和GEO数据库结果显示FZD5在三阴性乳腺癌中高表达,且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进一步证实了FZD5在人三阴性乳腺癌中高表达。FZD5高表达的乳腺癌患者预后较差。2.CCK8和克隆实验结果显示FZD5能够促进细胞活力和克隆形成能力小鼠荷瘤实验结果显示FZD5能够促进裸鼠体内形成肿瘤,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肿瘤组织中p-H3与Ki67阳性细胞数目较少。3.细胞周期结果显示FZD5促进细胞由G1期进入S期;western blot结果显示FZD5能够促进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DK2、Cyclin E2和Cyclin A2的表达;EDU结果显示FZD5敲减后的EDU阳性细胞数目显着降低,相反FZD5过表达后,EDU阳性细胞数目显着升高。4.免疫荧光结果显示FZD5能够促进细胞核中γ-H2AX的表达;real-time PCR结果显示FZD5能够促进EXO1、PLK4和RFC4的m RNA表达水平;凋亡实验结果显示,在给与ADR及Paclitaxel诱导细胞凋亡后,FZD5能够抑制细胞发生凋亡。5.real-time PCR结果显示FZD5能够促进CD133、EPCAM、ALDH1A2和POU5F1的m RNA表达;流式结果显示FZD5能够促进CD133、EPCAM和ALDH1蛋白表达;肿瘤细胞成球实验显示FZD5能够促进肿瘤细胞球的形成。6.CCLE数据库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FZD5与FOXM1、BRCA1与FZD5、BRCA1与FOXM1、BIRC5与FZD5、BIRC5与FOXM1均呈现显着正相关性;western blot结果显示FZD5能够促进BRCA1和BIRC5蛋白表达;免疫共沉淀结果显示FOXM1能够与BRCA1和BIRC5启动子特定序列结合;western blot结果显示FOXM1能够促进BRCA1、BIRC5蛋白表达、FZD5能够促进活化的β-catenin蛋白表达、β-catenin蛋白抑制剂(XAV939)能够抑制FOXM1蛋白表达。7.FOXM1挽救实验结果显示,FOXM1能够促进细胞活力、能够促进细胞由G1期向S期转换、能够促进细胞核中γ-H2AX的表达、能够促进细胞形成肿瘤细胞球。8.细胞周期结果显示Wnt7B能够促进细胞由G1期向S期转换、能够促进细胞核中γ-H2AX的表达;能够促进细胞形成肿瘤细胞球。结论:1.FZD5能促进三阴性乳腺癌的G1/S期转换,DNA复制、DNA损伤修复、耐药及干性。2.Wnt7B/FZD5,通过经典的Wnt通路(Wnt/β-catenin)调控FOXM1的表达。3.FOXM1作为FZD5的下游分子能够转录性调控BIRC5和BRCA1,进而调控三阴性乳腺癌细胞G1/S期转换,DNA复制、DNA损伤修复、耐药及干性。

二、Wnt信号转导与人类肿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Wnt信号转导与人类肿瘤(论文提纲范文)

(1)β-arrestin1在神经胶质瘤细胞迁移,黏附和EMT进程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神经胶质瘤
    1.2 β-arrestins
        1.2.1 β-arrestins作为脚手支架蛋白在不同信号通路中的作用
        1.2.2 β-arrestins在癌症中介导的信号通路
    1.3 上皮间充质转换
        1.3.1 癌症EMT的特征和功能后果
        1.3.2 激活EMT的信号通路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不同神经胶质瘤细胞系转录组比较分析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及方法
        2.2.1 转录组测序数据
        2.2.2 数据处理
        2.2.3 GO和 KEGG通路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转录组测序结果分析
        2.3.2 GO富集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
第三章 β-arrestin1 调节神经胶质瘤细胞迁移、黏附及EMT过程
    3.1 前言
    3.2 实验仪器与材料
        3.2.1 细胞
        3.2.2 实验试剂及耗材
        3.2.3 实验仪器
        3.2.4 引物序列
    3.3 实验方法
        3.3.1 细胞培养
        3.3.2 伤口愈合实验
        3.3.3 Transewell实验。
        3.3.4 细胞黏附
        3.3.5 RNA提取及实时荧光定量PCR
        3.3.6 蛋白质提取、制备及Western Blottig
        3.3.7 免疫荧光
    3.4 实验结果
        3.4.1 β-arrestin1(ARRB1 基因)表达鉴定
        3.4.2 敲低β-arrestin1 促进神经胶质瘤细胞黏附
        3.4.3 敲低β-arrestin1 降低神经胶质瘤细胞迁移
        3.4.4 β-arrestin1 调节神经胶质瘤细胞EMT进程
第四章 β-arrestin1 通过多信号通路调节神经胶质瘤的迁移和EMT
    4.1 前言
    4.2 实验仪器与材料
        4.2.1 细胞
        4.2.2 实验试剂及耗材
        4.2.3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细胞培养
        4.3.2 伤口愈合实验
        4.3.3 蛋白质提取、制备及Western Blotting
    4.4 实验结果
        4.4.1 β-arrestin1 调节PI3K/AKT、ERK和 GSK3β/β-catenin信号通路
        4.4.2 β-arrestin1 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调节神经胶质瘤细胞迁移
        4.4.3 β-arrestin1 通过GSK3β/β-catenin信号通路调节神经胶质瘤细胞EMT进程
第五章 讨论与展望
    5.1 讨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FZD家族基因与肺腺癌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引言
    1.1 生信分析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1.2 肺腺癌研究现状
    1.3 Wnt信号通路概述
    1.4 FZD家族基因研究进展
2.实验材料与试剂
    2.1 实验仪器
    2.2 实验试剂
3.生信分析肺腺癌和正常组织中FZD家族基因表达情况
    3.1 实验方法
        3.1.1 GEO数据库数据分析
        3.1.2 TCGA+GTEx数据库数据分析
        3.1.3 TCGA数据库数据分析
        3.1.4 FZD家族基因在肺腺癌各期表达情况
    3.2 实验结果
        3.2.1 GEO数据结果
        3.2.2 TCGA+GTEx 数据库数据结果
        3.2.3 TCGA 数据结果
        3.2.4 FZD家族基因在肺腺癌各期表达情况
        3.2.4.1 FZD家族基因在肺腺癌T1、T2、T3、T4 各期表达情况
        3.2.4.2 FZD 家族基因在肺腺癌 N0、N1、N2 各期表达情况
        3.2.4.3 FZD家族基因在肺腺癌M0、M1 各期表达情况
        3.2.4.4 FZD家族基因在肺腺癌临床Ⅰ、Ⅱ、Ⅲ、Ⅳ期表达情况
    3.3 讨论
4.FZD 家族基因与肺腺癌
    4.1 实验方法
        4.1.1 FZD家族基因与肺腺癌生存期
        4.1.2 FZD 家族基因与肺腺癌免疫基质评分
        4.1.3 FZD4 与肺腺癌浸润性免疫细胞
    4.2 实验结果
        4.2.1 FZD 家族基因与肺腺癌生存期
        4.2.2 FZD 家族基因与肿瘤微环境
        4.2.3 FZD4 与肿瘤相关免疫细胞
    4.3 讨论
5 过表达FZD4对人肺腺癌(NCI-H1299)细胞的影响
    5.1 实验试剂制备
        5.1.1 细胞培养基制备
        5.1.2 1×pbs缓冲液的配制
        5.1.3 消化液胰蛋白酶的配置
        5.1.4 结晶紫 0.1%(100 ml)
        5.1.5 多聚甲醛4%
        5.1.6 PI(0.1 mg/ml)
        5.1.7 0.2 mg/ml RNA酶
    5.2 实验方法
        5.2.1 细胞培养
        5.2.2 慢病毒感染
        5.2.3 qRT-PCR检测
        5.2.4 细胞周期实验
        5.2.5 划痕实验
        5.2.6 Transwell侵袭实验
    5.3 实验结果
        5.3.1 NCL-H1299 细胞培养
        5.3.2 FZD4 成功转染细胞
        5.3.3 qRT-PCR实验验证感染前后FZD4在NCI-H1299 细胞中的表达
        5.3.4 FZD4 对肺腺癌细胞周期的影响
        5.3.5 FZD4 对肺腺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5.3.6 FZD4 对肺腺癌细胞迁移的影响
        5.3.7 FZD4 对肺腺癌细胞侵袭的影响
    5.4 讨论
6.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基于WNT/NF-κB双信号通路探讨橘荔散结丸对子宫肌瘤细胞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子宫肌瘤的现代医学研究
        1.1.1 定义
        1.1.2 发病机制
        1.1.3 治疗措施
    1.2 Wnt/ NF-κB双信号通路与子宫肌瘤
        1.2.1 Wnt信号通路与子宫肌瘤
        1.2.2 NF-κB信号通路与子宫肌瘤
        1.2.3 Wnt和NF-κB信号通路的交联作用
    1.3 中医对子宫肌瘤的认识
        1.3.1 中医对子宫肌瘤病因病机的认识
        1.3.2 中医对子宫肌瘤的辨证施治
    1.4 橘荔散结丸治疗子宫肌瘤的研究
第二章 实验研究
    1. 实验一 基于UHPLC-QE-MS技术的橘荔散结丸化学成分分析
        1.1 试药
        1.2 实验试剂及仪器
        1.3 实验方法
        1.4 结果
        1.5 讨论
    2. 实验二 人子宫肌瘤组织原代细胞培养及鉴定
        2.1 病例来源
        2.2 主要试剂、耗材及仪器
        2.3 方法
        2.4 结果
        2.5 讨论
    3. 实验三 Wnt/NF-κB双信号通路交联调控子宫肌瘤细胞的机制研究
        3.1 实验细胞
        3.2 实验试剂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4 结果
        3.5 讨论
    4. 实验四 橘荔散结丸对子宫肌瘤细胞的药效作用研究
        4.1 实验细胞
        4.2 实验试剂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4 结果
        4.5 讨论
    5. 实验五 基于Wnt/NF-κB双信号通路探讨橘荔散结丸对子宫肌瘤细胞的作用机制
        5.1 实验细胞
        5.2 实验试剂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4 结果
        5.5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详细摘要

(4)线性泛素化信号通路调控胃癌恶性进展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去泛素化酶OTULIN对胃癌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SHARPIN对胃癌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泛素化修饰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自评表
致谢

(5)点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及对大鼠退变椎间盘Wnt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答辩委员会名单及评定意见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1.1.1 腰椎间盘的解剖特点
        1.1.2 腰椎间盘退行性变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关系
        1.1.3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制假说
    1.2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研究进展
        1.2.1 卧床休息
        1.2.2 药物治疗
        1.2.3 物理治疗
        1.2.4 运动疗法
        1.2.5 手术治疗
        1.2.6 再生疗法
    1.3 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机制的认识
        1.3.1 腰椎间盘突出症与脏腑关系
        1.3.2 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1.3.3 腰椎间盘突出症与经络的关系
        1.3.4 腰椎间盘突出症与筋骨的关系
    1.4 中医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1.4.1 中药方剂
        1.4.2 推拿手法
        1.4.3 针刺治疗
        1.4.4 功法锻炼
    1.5 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相关实验研究进展
        1.5.1 正常椎间盘组织的结构和成分组成
        1.5.2 引起椎间盘退行性变因素
        1.5.3 椎间盘退变的评价
        1.5.4 椎间盘退行性变相关通路研究
    1.6 中医药对椎间盘退变相关信号通路影响实验研究进展
        1.6.1 中药单体研究
        1.6.2 中药复方研究
        1.6.3 针刺
第二章 点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
    2.1 资料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方法
        2.1.3 对不良事件的预防和处理
        2.1.4 合并用药
        2.1.5 数据统计分析
    2.2 研究统计结果及分析
        2.2.1 基线比较
        2.2.2 各观察结果比较
    2.3 讨论
        2.3.1 疗效分析
        2.3.2 点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机制探讨
        2.3.3 点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现代医学机制探讨
        2.3.4 观察指标的选择依据
        2.3.5 安全性评价
    2.4 创新点与不足
        2.4.1 创新点
        2.4.2 不足与展望
    2.5 结论
第三章 点穴干预大鼠退变腰椎间盘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的实验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动物
        3.1.2 饲养环境、条件和动物伦理
        3.1.3 实验仪器
        3.1.4 实验药物及试剂
    3.2 造模及干预方法
        3.2.1 IVDD模型造模方法
        3.2.2 实验分组
        3.2.3 干预方法
    3.3 实验方法
        3.3.1 样本取材
        3.3.2 组织石蜡包埋切片实验步骤
        3.3.3 H&E染色实验步骤
        3.3.4 番红固绿染色实验步骤
        3.3.5 组织学评价方法
        3.3.6 免疫组化实验步骤
        3.3.7 Western Blot实验方法
        3.3.8 RT-qPCR实验方法
    3.4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3.5 实验结果
        3.5.1 H&E染色和番红固绿结果
        3.5.2 免疫组化结果
        3.5.3 Western Blot检测结果
        3.5.4 RT-qPCR检测结果
    3.6 讨论
        3.6.1 点穴对大鼠退行性腰椎间盘的保护作用
        3.6.2 点穴对大鼠竖脊肌组织的影响
        3.6.3 点穴对退变腰椎间盘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3.6.4 腰椎间盘退行性变模型的选择
    3.7 创新点与不足
        3.7.1 创新点
        3.7.2 不足与展望
    3.8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6)miR-424-5p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细胞学功能和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miR-424-5p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特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miR-424-5p在人结直肠癌细胞中功能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在人结直肠癌细胞中miR-424-5p发挥功能的分子机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microRNA与结直肠癌的相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在HBV相关肝病中的差异及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在HBV相关肝病中的差异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资料收集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HBV相关肝病患者分布情况
        2.2 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2.3 三组患者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的差异
    3 讨论
        3.1 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在HBV相关肝病中的对比分析和意义
        3.2 补体C3、C4在HBV相关肝病中的对比分析和意义
    4 不足与展望
    5 结论
第二部分 免疫球蛋白和补体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资料收集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资料情况
        2.2 病理特征情况
        2.3 免疫球蛋白和补体与肝癌临床情况相关性
        2.4 免疫球蛋白和补体与肝癌病理特征相关性
    3 讨论
        3.1 免疫球蛋白和补体与肝癌临床情况相关性分析
        3.2 免疫球蛋白和补体与肝癌病理特征相关性分析
    4 不足与展望
    5 结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细胞信号转导通路与肝癌相关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8)ERp29与β-catenin在结直肠腺瘤癌变过程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结直肠肿瘤的研究背景
    1.2 ERp29在结直肠肿瘤中的研究现状
    1.3 经典Wnt信号通路与结直肠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
    1.4 ERp29对Wnt信号通路的负性调节作用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纳入标准
    2.3 主要实验仪器
    2.4 主要实验材料与试剂
    2.5 实验方法
    2.6 结果判定
    2.7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ERp29、β-catenin在结直肠不同类型病变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情况
    3.2 ERp29 在结直肠不同类型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强度情况
    3.3 ERp29、β-catenin的表达与结直肠腺瘤和腺癌组织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3.4 ERp29、β-catenin 在结直肠腺瘤和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关系
    3.5 ERp29、β-catenin 同时异常表达与结直肠腺瘤癌变倾向以及腺癌侵袭和转移的相关性
4 讨论
5 结论
6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ERp29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1 ERp29的分子结构与功能
    2 ERp29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
    3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9)ILK对食管鳞癌恶性表型的影响及其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ILK表达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临床表型及预后相关性的Meta分析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检索数据库
        1.2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1.3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1.4 研究方法学质量评价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ILK对食管鳞癌细胞恶性表型的功能影响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细胞系及来源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ILK对食管鳞癌体内成瘤性的影响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来源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整合素连接激酶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新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10)FZD5促进三阴性乳腺癌增殖、DNA损伤修复和干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器材耗材、试剂和仪器
        2.1.1 主要器材耗材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培养
        2.2.1.1 细胞培养前后准备工作及注意事项
        2.2.1.2 细胞培养条件
        2.2.1.3 细胞复苏
        2.2.1.4 细胞传代
        2.2.1.5 细胞冻存
        2.2.1.6 细胞计数
        2.2.2 慢病毒感染
        2.2.3 质粒转染
        2.2.4 CCK8细胞增殖实验
        2.2.5 肿瘤细胞成球实验
        2.2.5.1 肿瘤细胞成球实验培养液的配置
        2.2.5.2 肿瘤细胞成球实验
        2.2.6 克隆形成实验
        2.2.7 细胞免疫荧光染色
        2.2.8 EDU细胞增殖实验
        2.2.9 流式细胞术
        2.2.9.1 ALDH染色
        2.2.9.2 CD133/EPCAM染色
        2.2.10 凋亡
        2.2.11 细胞周期
        2.2.12 Western Blot
        2.2.12.1 细胞蛋白样品的提取
        2.2.12.2 蛋白定量
        2.2.12.3 聚丙烯酰胺(SDS-PAGE)凝胶电泳
        2.2.12.4 转膜
        2.2.12.5 封闭
        2.2.12.6 一抗孵育
        2.2.12.7 二抗孵育
        2.2.12.8 ECL发光
        2.2.13 Real-time PCR
        2.2.13.1 细胞总RNA的提取
        2.2.13.2 去除基因组DNA反应
        2.2.13.3 反转录
        2.2.13.4 Real-time PCR
        2.2.14 动物实验
        2.2.15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2.2.15.1 石蜡包埋
        2.2.15.2 石蜡切片
        2.2.15.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2.2.16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
        2.2.16.1 样品的处理
        2.2.16.2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
        2.2.17 生物信息学分析
        2.2.18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FZD5在三阴性乳腺癌中高表达
        3.1.1 TGGA及GEO数据库中FZD5在三阴性乳腺癌的表达情况
        3.1.2 FZD5在人三阴性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
    3.2 FZD5高表达的乳腺癌患者预后较差
    3.3 慢病毒感染敲减及过表达FZD5基因的效果
    3.4 FZD5促进三阴性乳腺癌细胞体外增殖
        3.4.1 FZD5促进三阴性乳腺癌细胞活力
        3.4.2 FZD5促进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增殖
    3.5 FZD5促进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在体生长
    3.6 FZD5促进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周期由G1期向S期转换
    3.7 FZD5促进三阴性乳腺癌细胞DNA复制
    3.8 FZD5促进三阴性乳腺癌细胞DNA损伤修复
        3.8.1 FZD5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细胞核γ-H2AX的表达
        3.8.2 FZD5促进三阴性乳腺癌细胞DNA损伤修复相关因子的m RNA表达
    3.9 FZD5促进三阴性乳腺癌细胞耐药
    3.10 FZD5促进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维持干性特征
        3.10.1 FZD5促进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干性相关因子的m RNA表达
        3.10.2 FZD5促进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干性相关因子蛋白表达
        3.10.3 FZD5促进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形成肿瘤细胞球
    3.11 FZD5调控FOXM1、BRCA1和BIRC5的表达
        3.11.1 FZD5相关性分析
        3.11.2 FZD5调控FOXM1、BRCA1和BIRC5的表达
        3.11.3 FOXM1转录调控BRCA1和BIRC5的表达
        3.11.4 FZD5通过Wnt/β-catenin通路调控FOXM1的表达
    3.12 FOXM1促进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增殖
        3.12.1 FOXM1促进三阴性乳腺癌细胞活力
        3.12.2 FOXM1促进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由G1期向S期转换
    3.13 FOXM1促进三阴性乳腺癌细胞DNA损伤修复及干性
        3.13.1 FOXM1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细胞核γ-H2AX的表达
        3.13.2 FOXM1促进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形成肿瘤细胞球
    3.14 Wnt7B促进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增殖
        3.14.1 Wnt7B促进三阴性乳腺癌细胞活力
        3.14.2 Wnt7B促进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由G1期向S期转换
    3.15 Wnt7B促进三阴性乳腺癌细胞DNA损伤修复及干性
        3.15.1 Wnt7B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细胞核γ-H2AX的表达
        3.15.2 Wnt7B促进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形成肿瘤细胞球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Frizzled受体在肿瘤信号转导、机制调控及靶向治疗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Wnt信号转导与人类肿瘤(论文参考文献)

  • [1]β-arrestin1在神经胶质瘤细胞迁移,黏附和EMT进程中的作用[D]. 胡明宁. 兰州大学, 2021(09)
  • [2]FZD家族基因与肺腺癌相关性研究[D]. 周威. 延安大学, 2021(09)
  • [3]基于WNT/NF-κB双信号通路探讨橘荔散结丸对子宫肌瘤细胞的作用机制[D]. 谢卓庭.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线性泛素化信号通路调控胃癌恶性进展的机制研究[D]. 张亮.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1)
  • [5]点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及对大鼠退变椎间盘Wnt通路的影响[D]. 李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6]miR-424-5p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细胞学功能和作用机制研究[D]. 闫伟涛.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7]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在HBV相关肝病中的差异及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研究[D]. 陈椿.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1(01)
  • [8]ERp29与β-catenin在结直肠腺瘤癌变过程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D]. 赵健.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9]ILK对食管鳞癌恶性表型的影响及其功能研究[D]. 马晓丽. 新疆医科大学, 2021
  • [10]FZD5促进三阴性乳腺癌增殖、DNA损伤修复和干性[D]. 孙宇.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标签:;  ;  ;  ;  ;  

Wnt信号与人类肿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