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海浪场的数值模拟与动力学模拟

三维海浪场的数值模拟与动力学模拟

一、三维海浪场的数值模拟及其动态仿真(论文文献综述)

杨溢凡[1](2021)在《激光授时链路信道的建模与仿真》文中研究表明激光授时是一种利用激光信号传递时间信息的授时技术,其链路信道十分复杂,建立合适的信道模型,是目前授时技术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首先介绍授时技术的原理及授时方法,其次对海水信道及海浪信道进行建模,最后对建立的链路信道进行仿真分析。其中研究的关键部分及创新点有:(1)对海水信道的研究:依据海水中叶绿素浓度随海水深度的分布情况,本文在蒙特卡洛(Monte carlo,MC)算法的基础上建立一种水域分层模型;通过对比HG、TTHG、FF体散射函数和Petzold的平均粒子散射相位函数,得出FF体散射函数的解析函数更加逼近Petzold函数,确定其为本次仿真模拟散射角的函数模型;通过对比小角度(Small-angle approximation,SA)分析法和MC算法在三种水域下的时延特性,得出SA分析法考虑因素有限,使用范围有限以及假设不严谨,进而选择MC算法作为研究激光在海水信道传输的数学模型。(2)关于海浪信道的研究:主要通过采用线性叠加方法对三维海浪进行理论推导和实验仿真。结合Pierson-Moscowitz(P-M)谱和方向分布函数的思想,分析了二维海浪的等能量分频法和等间隔分频法,进而对三维海浪进行建模与仿真,对比二者的仿真效率,得出等间隔分频法更适合模拟三维海浪。(3)基于MATLAB平台开发一款信道仿真交互界面,通过输入参数就可完成光子包生成,海浪仿真及数据处理分析的功能。其中数据处理分析完成了:通过计算不同传输距离下的脉冲时延数值,并与真实时延数据进行比较,验证了海水信道模型的有效性;结合海浪信道,分析了不同参数对接收端脉冲展宽的影响,结果得出风速的增加对脉冲展宽影响较小,而随着接收半径和视场角的增大,归一化脉冲响应的峰值向右偏移,下降沿变缓慢,脉冲展宽更加严重,时延数值更大。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激光授时链路信道模型进行研究,通过理论仿真分析得出该模型的有效性,对未来激光授时系统的设计具有理论参考价值。

杨溢凡[2](2021)在《激光授时链路信道的建模与仿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激光授时是一种利用激光信号传递时间信息的授时技术,其链路信道十分复杂,建立合适的信道模型,是目前授时技术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首先介绍授时技术的原理及授时方法,其次对海水信道及海浪信道进行建模,最后对建立的链路信道进行仿真分析。其中研究的关键部分及创新点有:(1)对海水信道的研究:依据海水中叶绿素浓度随海水深度的分布情况,本文在蒙特卡洛(Monte carlo,MC)算法的基础上建立一种水域分层模型;通过对比HG、TTHG、FF体散射函数和Petzold的平均粒子散射相位函数,得出FF体散射函数的解析函数更加逼近Petzold函数,确定其为本次仿真模拟散射角的函数模型;通过对比小角度(Small-angle approximation,SA)分析法和MC算法在三种水域下的时延特性,得出SA分析法考虑因素有限,使用范围有限以及假设不严谨,进而选择MC算法作为研究激光在海水信道传输的数学模型。(2)关于海浪信道的研究:主要通过采用线性叠加方法对三维海浪进行理论推导和实验仿真。结合Pierson-Moscowitz(P-M)谱和方向分布函数的思想,分析了二维海浪的等能量分频法和等间隔分频法,进而对三维海浪进行建模与仿真,对比二者的仿真效率,得出等间隔分频法更适合模拟三维海浪。(3)基于MATLAB平台开发一款信道仿真交互界面,通过输入参数就可完成光子包生成,海浪仿真及数据处理分析的功能。其中数据处理分析完成了:通过计算不同传输距离下的脉冲时延数值,并与真实时延数据进行比较,验证了海水信道模型的有效性;结合海浪信道,分析了不同参数对接收端脉冲展宽的影响,结果得出风速的增加对脉冲展宽影响较小,而随着接收半径和视场角的增大,归一化脉冲响应的峰值向右偏移,下降沿变缓慢,脉冲展宽更加严重,时延数值更大。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激光授时链路信道模型进行研究,通过理论仿真分析得出该模型的有效性,对未来激光授时系统的设计具有理论参考价值。

谭秋意[3](2020)在《有限深海域的电磁散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有限深海域在海底地形、变浅效应等作用的影响下,具有与传统无限深海域不同的特性,在军用战略监测和民用技术研究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在有限深海域的研究中存在以下难点:与传统的无限深海面不同,由于有限深海面对于水深因素的影响存在敏感性,有限深海面的几何建模问题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有限深海域的电磁散射问题通常为电大尺寸问题,属于计算电磁学当中的重难点问题,且其与传统的无限深海面电磁散射问题不同,水深因素对其电磁散射的影响不可忽略;有限深海域的海底地形探测问题,对于海洋的科学管理和保护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如何将海面的雷达成像到海底地形反演整个过程进行仿真,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因此本文从有限深海面几何建模,电磁散射,雷达成像,水深反演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本文主要工作包含四个部分:一、结合流体动力学理论及有限深海谱模型,利用线性滤波法建立有限深海域的海面几何模型。通过比较不同水深及风速情况下的有限深海面,得出其几何模型变化的规律:相同风速情况下,水深越大,其海面的起伏就越大;相同水深的情况下,风速越大,海面的起伏越大。该结论与实际海面情况一致,证明了本方法的有效性。二、采用物理光学法对有限深海面的电磁特性进行研究。有限深海面的电磁散射问题通常是电大尺寸问题,因此在研究过程中采用物理光学法可以有效地减少计算机运行时间和内存消耗。本文通过与快速多极子进行对比,验证了不同水深情况下,物理光学法具有较好的精度,证明了其可以运用于有限深海面的电磁散射计算。此外,通过计算研究不同水深、风速、入射角情况下的有限深海面的散射特性得出:同一入射角情况下,风速的增加会使浅水和深水的散射系数差异增大;同一风速时,在中等入射角入射的情况下,入射角增大,水深因素对后向散射系数的影响随之增大。三、采用面元法和后向投影(BP,Back Propagation)成像算法,对有限深海面进行了雷达成像。由于不同水深的有限深海面具有不同的散射特性,因此可以采用面元法的方式计算有限深海域的电磁散射系数,然后采用BP成像算法对有限深海域进行雷达成像。本文分别对典型的沙坡地形,洪涝灾害区域地形以及实际的渤海湾区域进行合成孔径雷达(SAR,Synthetic Aperture Radar)遥感成像,得到了与实际地形变化匹配度良好的仿真SAR图像,证明了该模型有良好的复杂环境成像能力。最后仿真分析了渤海湾地形在不同波段、入射角、风速和风向的响应特性,得出:在同一入射角、风速、风向的条件下,雷达波频率越低,SAR对海底地形的成像效果越好;其他条件相同,入射角越小,SAR成像效果越好;其他条件相同,风速大约为5m/s时,SAR成像效果最好;其他条件相同,在顺风到侧风这段风向角范围内,SAR成像效果最好。四、通过雷达SAR图像对海底地形进行反演。基于有限深海域海底地形的海面SAR遥感成像模型的基础,利用部分先验地形数据与真实SAR影像发展出水深反演算法,对海底地形数据进行有效反演。本文将该算法应用在渤海湾区域,利用该区域的SAR影像,对渤海湾研究区域的海底地形的反演做了探索性研究,反演结果显示其实际水深匹配良好。

杜延磊[4](2019)在《随机粗糙海面微波散射/辐射的仿真与分析:解析近似模型和数值方法》文中研究指明随机粗糙海面的微波散射、辐射是海洋微波遥感的理论基础与前提。深入理解和分析海面微波散射、辐射的物理机制和性质,对指导海洋微波遥感载荷的研究设计、提高海洋动力学参数的反演精度以及实现海洋目标现象的追踪识别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与工程意义。本文分别基于解析近似模型与数值方法等理论模型对随机粗糙海面的辐射、散射进行了机理研究与仿真分析,通过实现不同频段、不同极化及不同观测几何下的海面辐射、散射的仿真模拟,进而分析了海面的辐/散射特性以及海面风速风向、温度、盐度、大气条件等海洋动力学参数对其的影响,并分析了不同条件下海面辐/散射对海洋动力学参数反演的能力与潜力,同时,在此过程中发展了改进的海浪谱模型和海面辐/散射的数值仿真方法。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针对低风速海面L波段后向散射出现的异常反逆侧风非对称现象,提出了一种合理的理论解释,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一种改进的海浪谱模型,进而利用先进的解析近似模型AIEM模型和三维数值方法NMM3D模型对各向异性海面L波段后向散射进行了仿真模拟。仿真结果表明,利用本文改进的海浪谱模型,AIEM和NMM3D模型都可以成功地模拟低风速海面L波段后向散射的反逆侧风非对称现象和高风速的正逆侧风非对称现象,且与Aquarius卫星实测数据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证明本文改进的海浪谱模型可以更好地描述海面海浪的方向性,尤其是对与L波段入射波相互耦合的短重力波至毛细波范围内的海浪方向性有着更符合实际的表达。此外,对用于AIEM模型的海面均方高度的计算,给出了一个实用的海浪谱积分范围。2.为探究利用海面微波双站散射反演海洋动力学参数的潜力,利用本文改进的海浪谱模型和IEM/AIEM模型对各向异性海面的全极化微波双站散射进行了仿真模拟,进而分析了入射波频率、入射角、极化方式、海面风速风向、盐度等几何物理参数对各向异性海面双站散射的影响,获得了双站散射对海面动力学参数的敏感性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同时也探究了多角度结合对反演海面风速风向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的单站散射雷达系统,海面微波双站散射信号包含更丰富的几何和物理信息,利用海面双站散射进行海面动力学参数反演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3.分析了中性及非中性大气条件下海表温度(SST)对海面不同波段雷达后向散射的影响。通过分析SST对海面雷达后向散射产生影响的物理机制,确定了SST对海面后向散射的影响因素,进而在KHCC03海浪谱的基础上,将SST影响的海洋物理参数模型化,建立了改进的KHCC03谱,并结合二阶小斜率近似模型(SSA-II)发展了SST相关的海面散射模型,最后基于此模型分析了SST对海面L、C和Ku波段后向散射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SST对海面雷达后向散射的影响是风速、入射角和雷达频率的函数,且SST对海水介电常数和粘性的改变导致其对海面后向散射影响的极化差异。在中性条件下,SST对海面L波段后向散射影响的主导因素是海水介电常数随SST的改变,而对于C和Ku波段而言,这一主导因素是海气交互作用。在非中性条件下,对于三个波段,SST作用的主导因素都是海气交互作用。4.针对在海洋等高电磁损耗介质的散射、辐射问题中,利用Mo M求解表面积分方程时出现的精度不够及运算效率低等问题,引入使用高阶基函数的Nystrom方法,并提出了一种邻近阻抗边界条件方法(NIBC)以提高求解效率,从而发展了海面微波辐/散射的Nystrom/NIBC数值方法,并基于该方法对海面L波段微波辐射进行仿真,得到了高精度的海面微波发射率。仿真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计算的海面发射率的精度在垂直极化和水平极化分别可以达到2×10-4和10-4。5.为解决计算大范围海面的宽频段发射率所面对的计算资源和计算时间消耗过大问题,在Nystrom/NIBC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稀疏矩阵规则格网方法,发展了一种高精度的海面发射率快速算法,命名为Nystrom/NIBC/SMCG方法。该方法可以获得大面积海面的高精度发射率,同时也保证较高的计算效率,基于此模型,计算了大尺度粗糙海面在宽频段微波辐射计(UWBRAD)所工作的0.5-2GHz频段范围内的微波发射率,并验证了计算精度。本文通过对随机粗糙海面电磁辐/散射机理和模型的研究,加深了对海面微波辐射、散射的物理机制和特性的理解,为海洋微波遥感的应用与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方法。

白宇[5](2019)在《涌浪干扰下拖轮自航及顶推运动建模与仿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涌浪作为海浪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严重的海洋自然灾害,其形成机制、运动形态及传播过程极其复杂,对钻井平台作业、近岸建筑物、海上船舶航行等造成严重影响。拖轮是重要的港口设备,为了探究涌浪对拖轮自航和顶推效率的影响,预报拖轮在涌浪中的运动状态,保证港口拖轮顶推作业安全。本文通过对涌浪的几何特征进行分析建模,预报了其对拖轮自航及顶推作业的影响。首先,综合分析了涌浪的基本几何特性,总结了涌浪模拟和预报的各种方法及其优缺点、适用条件。采用快速傅里叶变换法反演文圣常涌浪谱,实现了近岸涌浪的实时模拟。基于分离数学模型思想,利用获得的涌浪波幅、波长,计算了拖轮自航及顶推大船作业时受到的涌浪干扰力及力矩;采用橡胶护舷反弹力的非线性模型和轴向包围盒碰撞检测算法,建立了涌浪干扰下拖轮顶推作业四自由度数学模型和拖轮自航六自由度数学模型。为了计算船舶波浪增阻以及顶推拖轮失速情况,利用高阶多项式回归了拖轮失速非线性曲线,采用何惠明提出的船舶波阻增值经验公式,最后得到了拖轮对被拖船的实际顶推效率。最后,利用Visual Studio 2013搭建了拖轮模拟器离线测试仿真平台,对涌浪干扰下拖轮顶推作业四自由度数学模型和拖轮自航六自由度数学模型进行了仿真,分析了涌浪环境下港口拖轮实际作业效率情况。仿真结果表明,所建模型符合受涌浪影响的拖轮自航运动和顶推作业规律,能够说明涌浪干扰模型的正确性、合理性,为港口码头拖轮功率合理配备,优化拖轮调度,合理利用港口拖轮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汪舒凡[6](2019)在《基于TDSBR的时变海面及超电大尺寸目标复合散射特性研究》文中指出复杂海背景下目标电磁散射特性研究,在雷达成像,目标探测与识别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对相关问题研究时,实验测量最为根本,但实验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随着计算机和计算技术的发展数值仿真已经成为复杂地海环境及目标复合电磁散射研究的重要辅助手段。仿真分析时动态海面的时变特性、海上目标(舰船,航空母舰等)的超大电尺寸、精细结构和舰船在海面上的摇晃等使得电磁散射特性复杂多变。本文采用时域高频方法研究海面及超电大目标的复合散射特性。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1)首先介绍了几种典型的海谱模型以及方向函数,分析了相关因素对海谱的影响,并研究了线性海面建模方法,并对建立的一维和二维海面模型进行了分析。(2)大型舰船在Ku波段以上往往是超电大尺寸目标(往往达到万波长以上),考虑海面后电尺寸更大。处理这样大尺寸目标的时域散射问题,传统方法需要很大的计算量。本文采用基于解析积分的时域弹跳射线法(TDSBR)的基本原理以及实现方法。通过在积分单元上采用解析积分的方法增大目标离散面元,降低计算资源消耗,提高计算效率。(3)在实现TDSBR算法的过程中,由于射线与目标面元求交过程耗费了大量的计算时间。考虑到每条射线与目标面元的求交过程相互独立,本文运用OpenMP对算法进行并行加速,明显减少了计算时间。(4)最后,计算分析了不同时刻下海背景下电大尺寸舰船复合目标模型的单元散射场的分布状况,给出了单元场分布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本文算法结果可望应用于海上目标探测与识别。

梁泽明[7](2019)在《运动雷达平台-海面空时动态散射模型及其杂波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传统的海面电磁散射模型通常是基于相对静止的雷达平台来计算不同条件下的后向散射系数,该模型为研究海面电磁散射问题提供了大量的仿真结果,并为科学阐释海面电磁散射现象作了铺垫。然而,在现实的海面遥感中,大多数雷达平台在对海面进行测量时都会伴随着运动,因此迫切要求海面电磁散射研究要考虑到运动雷达平台的飞行过程。因此,本文在传统的小斜率近似散射模型的基础上,参考飞机、导弹等飞行器的机载雷达的实际监测方式,加入以均匀速度作水平、倾斜等运动状态的侧视运动雷达平台和正视运动雷达平台,最终建立运动雷达平台-海面空时动态散射模型。基于此模型研究在不同海面环境或雷达平台参数下的海杂波时间序列及其多普勒谱、统计分布等特征,为海洋遥感技术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详细给出了海面建模的方法与流程,介绍了侧视运动雷达平台和正视运动雷达下空时动态海面建模的要求,并在保持海面模型空时特性连贯的前提下建立三维空时动态海面模型。对基于运动平台的长条带海面模型,对FFT进行了优化以减少计算复杂度,从而降低了仿真耗时。2.将小斜率近似法应用于三维海面电磁散射的计算,研究了不同海面模型大小和单元电磁波长剖分数目下的小斜率近似法的适用性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具体讨论了入射角、海面风速等对计算结果的影响。最后,将海面建模、小斜率近似法与OpenMP并行加速技术结合起来以优化仿真模型,实现了较好的加速效果。3.研究了运动雷达平台对海面后向散射回波多普勒谱频移和展宽特性的影响。仿真得到不同海面环境和雷达平台参数下的海杂波时间序列并计算了其多普勒谱,相关分析表明在非侧风入射的前提下,回波的多普勒谱频移对运动平台的速度尤其敏感,且平台运动速度还会扩展多普勒谱的展宽。4.研究了运动雷达平台下海面后向散射回波的统计特性。讨论了不同入射角、入射波频率、风速等情况下的运动雷达平台的海杂波的幅度最佳分布模型匹配、幅度比分布、相位差分布等情况。结果表明海面风速较小时,运动平台下的海杂波幅度分布与Weibull分布模型匹配得较好,而当风速变大时逐渐倾向于Lognormal分布模型。基于幅度比和相位差的结果还指出运动平台会缩短杂波的去相关时间。

安东东[8](2019)在《船舶在随机风浪作用下的倾覆仿真研究》文中提出虚拟现实技术用于将科学成果等采用可视化的方式展现给公众。船舶的倾覆运动仿真也是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将翻船的过程以三维可视化的方式呈现。那么,如何平衡好真实感与实时性就显的尤为重要。本文从三个方面重点研究船舶在随机风浪作用下的倾覆仿真,即随机风场和海浪的同步模拟算法、船舶在横摇运动下恢复力臂计算模型和实现船舶倾覆模型的三维可视化仿真。力求能以较高的分辨率模拟船舶在外力作用下,发生横摇运动直至倾覆的全过程。为实现此目标,主要进行了以下研究:首先,针对现有方法对随机风和海浪的同步模拟存在的周期性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随机风场和海浪的同频叠加模拟算法。该方法在选取频率区间时,将随机风与海浪同时考虑,忽略低频与高频,集中选取风谱与海浪谱的同频部分。为得到具有随机性的风和海浪模拟结果,在选取离散点时,采用两次随机过程选取离散区间与离散点,从而使算法输出具有随机性与准确性的模拟结果。其次,为了精确计算船舶发生倾覆的时间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改进的恢复力臂计算模型。该模型首次将时间与侧倾角引入恢复力臂的计算,使恢复力臂值随时间与侧倾角变化。新的计算模型可以大幅度提高力臂的精确度。最后,通过对船舶在海面上的受力分析,基于改进的随机风浪通频模拟算法与改进的恢复力臂计算模型提出一种随机风浪作用下的船舶倾覆模型。在两种改进算法优势结合下,倾覆模型更快更加精确的计算船体受力,力求在较高的真实感与良好的实时性完成船体的非线性横摇运动直至倾覆的三维可视化仿真。

覃东升[9](2018)在《海洋力学环境分布式交互仿真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平台的初始状态及海洋力学环境是航行器发射安全及出水安全的重要影响因素。很多边界条件如高海况、强风场等很难通过真实试验得到全面考核,海洋环境仿真研究是航行器研制过程中的一种有效手段。海洋力学环境复杂,大场景的力学环境仿真计算量大,单一的仿真不能满足海量力学扰动环境仿真计算,分布式仿真能提供较好的解决方案。首先介绍了海洋力学环境分布式仿真系统模块设计、模块间的连接模式及内外接口关系。然后介绍了海洋环境参数的筛选、归类方法,通过设计实现了环境数据的数字化描述。

胡民[10](2018)在《高频空时回波信号半物理仿真关键技术》文中研究指明快速并可靠地检测海上目标,在军事和民用方面均有重大的意义。然而,面对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海面雷达所接收到的回波信号中除了有效的目标信号外,还会包括各类干扰、噪声、海杂波等。其中,海杂波的非高斯、非平稳特性明显,且功率水平较高使其成为首要限制检测性能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以目标检测为出发点,根据海杂波的特殊频谱特性建立动态海面的海杂波模型,由此丰富雷达信号模拟器的环境背景,为有效进行海面复合目标检测的研究提供基础。由于雷达实验的成本越来越高,且后续数据处理的实时性和可靠性要求也更加严格。传统的雷达信号模拟器会受到自身处理性能差和环境模拟形式单一等制约,很难达到研究人员预期的高运算精度和实时处理速度。因此本文提出利用(NURBS)曲线曲面建模方法精确建立空时变化的粗糙海面模型,利用电磁仿真计算时变海面的电磁散射系数;然后基于GPU的快速计算能力构造时变的粗糙海面回波和海上目标信号回波;最后利用相关信号处理算法验证回波构造和算法仿真的正确性。本文通过这种更可靠且实用性更强的方法建立具有时效性的以动态海面为检测背景的高频地波雷达信号模拟系统。首先,本文针对动态海面的模型建立问题,本文使用线性滤波法将静态海面谱中加入时间变化因子从而得到随时间变化的动态粗糙海面。其中海面谱选取经典PM海浪谱,通过蒙特卡洛法生成点云形式的海浪模型,再利用NURBS曲线曲面建模法将超大尺寸的海浪模型逆向重构为NURBS网格形式海面。NURBS建模的一大优势是提高大尺寸模型的建模精度,为后续计算时变的粗糙海面电磁散射系数铺垫。然后,本文针对计算电大尺寸电磁散射系数的方法问题,本文利用三维全波电磁仿真软件FEKO对上文中提到的NURBS海面模型进行格式转换,并利用它的多种算法计算空时变换的海面电磁散射系数。其中使用物理光学算法能够节省大量的计算资源使得计算时间大大减少,因此这种方法更适用于大场景模型的计算。这进一步的推进了后续复合海面目标回波的构造以及相关信号处理算法的实现。最后,本文针对复合目标回波信号的构造的问题,海杂波时间序列可以通过准静态方法来实现。但是由于需要对整个构成场景的点目标和时空变化的海杂波进行回波构造,CPU难以满足大场景,实时性的计算要求。因此本文基于多组GPU并行计算的方法提高回波模拟的速度,大大提升了雷达仿真系统的实用性能。此外,还采用距离多普勒和波束形成算法验证回波构造的正确性。

二、三维海浪场的数值模拟及其动态仿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维海浪场的数值模拟及其动态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1)激光授时链路信道的建模与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授时技术的研究现状
        §1.2.2 海水信道的研究现状
        §1.2.3 海浪信道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激光授时理论及时延分析
    §2.1 GNSS授时原理
        §2.1.1 RNSS单向授时原理
        §2.1.2 北斗RDSS单向授时原理
        §2.1.3 北斗RDSS双向授时原理
    §2.2 GNSS授时方法
        §2.2.1 RNSS单向授时方法
        §2.2.2 北斗RDSS单向授时方法
        §2.2.3 北斗RDSS双向授时方法
    §2.3 激光授时链路时延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激光授时链路海水信道建模
    §3.1 海水的光学性质
        §3.1.1 散射和吸收
        §3.1.2 体散射函数
        §3.1.3 海洋湍流
    §3.2 海水信道传输模型
        §3.2.1 小角度分析法
        §3.2.2 蒙特卡洛算法
        §3.2.3 小角度分析法与蒙特卡洛算法仿真对比
        §3.2.4 水域分层模型
    §3.3 本章总结
第四章 激光授时链路海浪信道建模
    §4.1 海浪界面折射
    §4.2 海浪理论
        §4.2.1 海浪谱理论
        §4.2.2 海浪数学模型
    §4.3 海浪信道建模
        §4.3.1 二维海浪算法
        §4.3.2 三维海浪建模
        §4.3.3 三维海浪仿真及分析
    §4.4 三维海浪模型的应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激光授时链路信道软件设计与仿真分析
    §5.1基于MATLAB的软件设计及界面介绍
    §5.2 海水信道传输特性仿真
        §5.2.1 接收端脉冲分布
        §5.2.2 接收端光子数目
        §5.2.3 接收端到达角分布
    §5.3 海水信道脉冲时延展宽特性分析
        §5.3.1 传输距离对脉冲时延的影响
        §5.3.2 接收视场角对脉冲时延的影响
        §5.3.3 接收半径对脉冲时延的影响
    §5.4 海浪信道对激光脉冲分布的影响
        §5.4.1 海水传输距离对光子空间分布的影响
        §5.4.2 海面风速对光子空间分布的影响
    §5.5 激光授时链路信道脉冲展宽分析
        §5.5.1 海面风速对链路信道脉冲展宽的影响
        §5.5.2 接收半径对链路信道脉冲展宽的影响
        §5.5.3 视场角对链路信道脉冲展宽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2)激光授时链路信道的建模与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授时技术的研究现状
        §1.2.2 海水信道的研究现状
        §1.2.3 海浪信道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激光授时理论及时延分析
    §2.1 GNSS授时原理
        §2.1.1 RNSS单向授时原理
        §2.1.2 北斗RDSS单向授时原理
        §2.1.3 北斗RDSS双向授时原理
    §2.2 GNSS授时方法
        §2.2.1 RNSS单向授时方法
        §2.2.2 北斗RDSS单向授时方法
        §2.2.3 北斗RDSS双向授时方法
    §2.3 激光授时链路时延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激光授时链路海水信道建模
    §3.1 海水的光学性质
        §3.1.1 散射和吸收
        §3.1.2 体散射函数
        §3.1.3 海洋湍流
    §3.2 海水信道传输模型
        §3.2.1 小角度分析法
        §3.2.2 蒙特卡洛算法
        §3.2.3 小角度分析法与蒙特卡洛算法仿真对比
        §3.2.4 水域分层模型
    §3.3 本章总结
第四章 激光授时链路海浪信道建模
    §4.1 海浪界面折射
    §4.2 海浪理论
        §4.2.1 海浪谱理论
        §4.2.2 海浪数学模型
    §4.3 海浪信道建模
        §4.3.1 二维海浪算法
        §4.3.2 三维海浪建模
        §4.3.3 三维海浪仿真及分析
    §4.4 三维海浪模型的应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激光授时链路信道软件设计与仿真分析
    §5.1基于MATLAB的软件设计及界面介绍
    §5.2 海水信道传输特性仿真
        §5.2.1 接收端脉冲分布
        §5.2.2 接收端光子数目
        §5.2.3 接收端到达角分布
    §5.3 海水信道脉冲时延展宽特性分析
        §5.3.1 传输距离对脉冲时延的影响
        §5.3.2 接收视场角对脉冲时延的影响
        §5.3.3 接收半径对脉冲时延的影响
    §5.4 海浪信道对激光脉冲分布的影响
        §5.4.1 海水传输距离对光子空间分布的影响
        §5.4.2 海面风速对光子空间分布的影响
    §5.5 激光授时链路信道脉冲展宽分析
        §5.5.1 海面风速对链路信道脉冲展宽的影响
        §5.5.2 接收半径对链路信道脉冲展宽的影响
        §5.5.3 视场角对链路信道脉冲展宽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3)有限深海域的电磁散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与发展趋势
        1.2.1 有限深海域的海面几何建模方法
        1.2.2 有限深海面的电磁散射计算
        1.2.3 基于有限深海域海底地形的海面SAR遥感成像
        1.2.4 有限深海域的海底地形探测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有限深海域的海面几何建模
    2.1 有限深海域的海面基本统计学描述
    2.2 海水的介电常数
    2.3 有限深海域的海浪谱
        2.3.1 TMA谱
        2.3.2 文氏改进谱
        2.3.3 方向函数
        2.3.3.1 Donelan方向函数
        2.3.3.2 光易型方向函数
    2.4 有限深海域的海面生成方法
        2.4.1 双线性叠加法
        2.4.2 线性滤波法
        2.4.3 三维有限深海面的生成
    2.5 有限深水域的一维剖面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有限深海域海面的电磁散射计算
    3.1 海面的电磁散射计算
        3.1.1 基尔霍夫近似法
        3.1.2 微扰法
        3.1.3 双尺度法
        3.1.4 积分方程法
        3.1.5 物理光学法
        3.1.6 多层快速多极子法
    3.2 物理光学法与多层快速多极子的对比
    3.3 有限深海域的海面电磁特性分析
        3.3.1 有限深水域的后向散射结果与分析
        3.3.2 有限深水域的双站电磁散射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有限深海域海底地形的海面SAR遥感成像研究
    4.1 有限深海域的海底地形SAR遥感成像原理
    4.2 海面SAR成像模型
        4.2.1 面元模型
        4.2.2 SAR成像原理
        4.2.3 BP成像算法
    4.3 有限深海域的海底地形成像仿真模型
        4.3.1 沙坡地形仿真成像
        4.3.2 洪涝灾害仿真
        4.3.3 渤海湾地形仿真成像
        4.3.3.1 地面模型仿真
        4.3.3.2 总体模型仿真
    4.4 响应特性分析
        4.4.1 波段响应特性分析
        4.4.2 入射角响应特性分析
        4.4.3 风向响应特性分析
        4.4.4 风速响应特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有限深海域的海底地形反演研究
    5.1 SAR水深反演方法
    5.2 有限深海域海底地形插值算法
        5.2.1 Kriging插值法原理
        5.2.2 Kriging插值法的基本步骤
    5.3 图像相关分析及水深值调整
        5.3.1 图像相关分析原理
        5.3.2 水深值调整
    5.4 SAR水深反演实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4)随机粗糙海面微波散射/辐射的仿真与分析:解析近似模型和数值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海面微波散射/辐射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海面微波散射/辐射的研究现状
        1.2.1. 海面建模研究现状
        1.2.2. 微波散/辐射理论研究现状
        1.2.3.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结构安排
第2章 海面微波散射/辐射的理论基础
    2.1. 随机粗糙面的相关概念
        2.1.1. 随机粗糙面的高度描述
        2.1.2. 随机粗糙面的坡度描述
    2.2. 随机粗糙海面的建模
        2.2.1. 海浪谱模型
        2.2.2. 蒙特卡洛方法建模
    2.3. 海面电磁散射的解析近似模型
        2.3.1. 基尔霍夫近似模型
        2.3.2. 小扰动模型
        2.3.3. 两尺度模型
        2.3.4. 一阶及二阶小斜率近似模型
        2.3.5. 积分方程模型与先进积分方程模型
    2.4. 海面电磁散射的数值方法
        2.4.1. 电磁散射表面积分方程
        2.4.2. 矩量法
        2.4.3. 稀疏矩阵规则格网方法
        2.4.4. 快速多极子方法
        2.4.5. 三维电磁散射数值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各向异性海面L波段雷达后向散射仿真与分析
    3.1. 海面L波段雷达后向散射的方向性
    3.2. 改进的海浪谱模型
    3.3. 数值仿真结果与分析
        3.3.1. AIEM模型仿真结果
        3.3.2. NMM3D模型仿真结果
    3.4. 基于海面建模的谱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各向异性海面全极化全方位微波双站散射仿真与分析
    4.1. 基于IEM模型的海面双站散射仿真结果与验证
        4.1.1. 与观测数据和地球物理模式函数的对比验证
        4.1.2. 与SSA-I模型的对比验证
    4.2. 海面双站散射参数敏感性分析
        4.2.1. 波段选择对双站散射的影响
        4.2.2. 入射角对双站散射的影响
        4.2.3. 风速风向对双站散射的影响
    4.3. 海面L波段全方位双站散射的仿真与参数敏感性分析
        4.3.1. AIEM模型在准镜向散射区域的近似
        4.3.2. 风速风向对L波段全方位双站散射的影响
        4.3.3. 盐度对L波段双站散射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海面温度和大气稳定性对海面雷达后向散射的影响分析
    5.1. 海温影响海面雷达后向散射的作用方式
    5.2. 模型构建
        5.2.1. 海温变化对海水性质的影响
        5.2.2. Monin-Obukhov相似理论
        5.2.3. 改进的KHCC03谱
        5.2.4. 电磁散射模型
    5.3. 模型验证
        5.3.1. 在中性条件下与GMF的对比
        5.3.2. 在非中性条件下与实测数据的对比
    5.4. 仿真结果与分析
        5.4.1. 仿真结果及中性条件下空气密度对海面后向散射的影响
        5.4.2. 中性大气条件下海温对海面雷达后向散射的影响
        5.4.3. 非中性大气条件下海温对海面雷达后向散射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邻近阻抗边界条件的高精度海面微波辐射/散射数值方法
    6.1. 高精度盐度反演对海面反射率计算的精度要求
    6.2. 阻抗边界条件方法
    6.3. 邻近阻抗边界条件方法
        6.3.1. 算法推导
        6.3.2. NIBC对稠密格网所致求解收敛慢问题的缓解
        6.3.3. IBC与NIBC的对比
    6.4. Nystrom/NIBC方法
        6.4.1. Nystrom方法在Dual SIE中的推导
        6.4.2. 精度验证
    6.5. 海面发射率的高精度仿真与分析
        6.5.1. 海面发射率仿真结果
        6.5.2. 海面发射率对盐度的敏感性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大尺度极地海面发射率的快速高精度数值方法
    7.1. 基于宽频段微波辐射计的极地海面盐度探测
    7.2. Nystrom/NIBC/SMCG算法推导
        7.2.1. 利用规则格网的Nystrom方法计算阻抗矩阵近场元素
        7.2.2. 利用SMCG方法处理阻抗矩阵远场
    7.3. 仿真结果与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8.2. 创新点
    8.3.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涌浪干扰下拖轮自航及顶推运动建模与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拖轮运动数学模型研究现状
        1.2.2 海浪中船舶数学模型研究现状
        1.2.3 涌浪建模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2 拖轮及顶推系统的运动数学模型
    2.1 船舶运动模型
        2.1.1 坐标系的建立
        2.1.2 船舶运动方程
        2.1.3 船舶运动无因次化
    2.2 裸船体水动力(矩)计算
        2.2.1 惯性类水动力计算
        2.2.2 黏性类水动力计算
    2.3 推进器推力和舵力计算
        2.3.1 ASD拖轮全回转螺旋桨推力计算
        2.3.2 LNG船主动力计算
        2.3.3 LNG船双舵力计算
    2.4 橡胶护舷数学模型
        2.4.1 橡胶护舷简介
        2.4.2 橡胶护舷作用力计算
    2.5 环境干扰数学模型
        2.5.1 风干扰数学模型
        2.5.2 流模型
    2.6 本章小结
3 涌浪数学模型
    3.1 海浪谱
    3.2 文氏风浪谱
    3.3 文氏涌浪谱
    3.4 涌浪模型
    3.5 涌浪干扰力计算
        3.5.1 规则波波浪力计算
        3.5.2 不规则波波浪力计算
    3.6 本章小结
4 拖轮自航与顶推作业仿真试验
    4.1 拖轮顶推模型碰撞检测
    4.2 ASD拖轮仿真试验
        4.2.1 波阻增值估算
        4.2.2 拖轮直航试验
        4.2.3 Z形试验
        4.2.4 旋回试验
        4.2.5 倒车停船试验
    4.3 拖轮顶推作业效率仿真试验
        4.3.1 仿真流程
        4.3.2 仿真结果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
    5.1 本文主要工作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6)基于TDSBR的时变海面及超电大尺寸目标复合散射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海面几何建模
        1.2.2 时变海面散射
        1.2.3 海上复合目标散射特性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安排
第二章 时变海面建模方法
    2.1 海面基本统计参量
    2.2 海浪谱模型
        2.2.1 功率谱
        2.2.2 角度分布函数
    2.3 线性海面建模
        2.3.1 双线性叠加法
        2.3.2 线性滤波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时域弹跳射线法实现原理
    3.1 射线管的生成
        3.1.1 三角形划分
        3.1.2 四边形划分
    3.2 初始射线强度确定
    3.3 射线与目标面元的求交测试
    3.4 射线追踪
    3.5 远区场解析积分
    3.6 观察点时域波形获得的投盒子法
    3.7 数值验证与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并行TDSBR算法
    4.1 并行计算简介
    4.2 并行程序设计模型
        4.2.1 消息传递模型
        4.2.2 数据并行模型
        4.2.3 内存共享模型
    4.3 OpenMP并行程序设计
        4.3.1 内存共享模型
        4.3.2 OpenMP执行模型
    4.4 基于OpenMP的射线管并行
    4.5 算例及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大尺寸目标电磁散射场研究
    5.1 射线管数目对计算结果影响的研究
    5.2 电大尺寸目标算例分析
        5.2.1 某时刻的动态海面模型
        5.2.2 驱逐舰
        5.2.3 航空母舰散射特性分析
    5.3 时变海面与简单舰船复合目标模型时域回波分析
    5.4 海背景下超电大目标散射二维单元场数值结果与分析
        5.4.1 驱逐舰与海面复合模型
        5.4.2 福特级航母与海面复合模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运动雷达平台-海面空时动态散射模型及其杂波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雷达平台-海面空时动态模型
        1.2.2 海面电磁散射计算方法
        1.2.3 海杂波多普勒谱与统计特性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内容安排
第二章 运动雷达平台-海面空时动态几何模型
    2.1 常见海谱模型
        2.1.1 PM谱
        2.1.2 Fung谱
        2.1.3 Elfouhaily谱
        2.1.4 DV谱和NRL谱
        2.1.5 各海谱模型特性分析
    2.2 静态海面建模
        2.2.1 一维静态海面模型
        2.2.2 三维静态海面模型
    2.3 空时动态海面建模
        2.3.1 时变海面建模
        2.3.2 侧视运动雷达平台
        2.3.3 正视运动雷达平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小斜率近似法及OpenMP加速技术
    3.1 小斜率近似法基本理论
        3.1.1 小斜率近似法散射振幅
        3.1.2 锥形入射波应用于小斜率近似法
    3.2 小斜率近似法在海面电磁散射模型中的应用
        3.2.1 海面的归一化后向散射截面
        3.2.2 小斜率近似法的适用性条件分析
        3.2.3 小斜率近似法的相关数值结果
    3.3 OpenMP并行编程技术
        3.3.1 OpenMP并行技术简单介绍
        3.3.2 OpenMP并行技术在空时动态散射模型中的应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运动雷达平台海杂波时间序列信号及多普勒谱分析
    4.1 海杂波时间序列
        4.1.1 静态雷达平台下的时间序列
        4.1.2 侧视运动雷达平台下的时间序列
        4.1.3 正视运动雷达平台下的时间序列
    4.2 海杂波多普勒谱分析
        4.2.1 多普勒谱基本理论
        4.2.2 静态雷达平台下的多普勒谱
        4.2.3 运动雷达平台下的多普勒谱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运动雷达平台海杂波统计特性分析
    5.1 海杂波统计特性方法与理论
        5.1.1 海杂波的幅度和相位
        5.1.2 海杂波幅度分布模型
        5.1.3 幅度分布模型最佳匹配判断方法
        5.1.4 海杂波的幅度比和相位差
    5.2 海杂波的相关算例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期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船舶在随机风浪作用下的倾覆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随机风浪模拟研究现状
        1.3.2 倾覆力臂算法研究现状
        1.3.3 船体倾覆仿真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内容
    1.5 论文结构
第2章 随机风浪仿真技术研究
    2.1 风场的模拟方法
        2.1.1 风的基本性质分析
        2.1.2 随机风谱的选择
        2.1.3 随机风场的研究方法
    2.2 海浪谱的选择
    2.3 改进的随机风浪的同步模拟
        2.3.1 随机风和随机海浪同步模拟方法
        2.3.2 谐波叠加方法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船舶横摇运动算法验证
    3.1 船舶横摇运动的影响因素
        3.1.1 浪的影响
        3.1.2 风的影响
    3.2 船舶横摇运动研究
        3.2.1 船舶横摇运动的基本理论
        3.2.2 规则波中的线性横摇运动研究
        3.2.3 在规则波中的非线性运动:
    3.3 稳性力臂的计算方法
        3.3.1 经典力臂计算方法
        3.3.2 参数化的力臂计算方法
        3.3.3 改进的恢复力臂计算方法
    3.4 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船体倾覆运动的三维可视化仿真
    4.1 船舶的稳定性研究
        4.1.1 倾覆原因分析
        4.1.2 海上漂浮船舶相关模拟分析
    4.2 船舶运动的可视化方法概述
        4.2.1 基于OpenGL船舶航行的可视化
        4.2.2 基于3dmax的船舶三维运动仿真
    4.3 船舶倾覆运动的仿真研究
        4.3.1 船体倾覆模型的提出
        4.3.2 基于untiy3d船舶倾覆过程的三维可视化仿真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海洋力学环境分布式交互仿真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二、仿真系统总体设计思路
    (一) 总体模块设计
    (二) 分布式仿真工作连接模式
    (三) 内外接口设计
        1.?外部接口设计
        2.?内部接口设计
三、数据结构设计
    (一) 环境数据
    (二) 环境数据数字化描述
    (三) 数据结构与程序的关系
三、仿真运行流程
四、结语

(10)高频空时回波信号半物理仿真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动态海面几何建模
        1.1.2 NURBS建模在电磁计算上的应用
        1.1.3 GPU在雷达信号模拟技术上的发展状况
    1.2 主要工作与内容安排
第2章 动态海面的几何建模
    2.1 海面几何建模
        2.1.1 粗糙面的统计参量
        2.1.2 PM海浪谱模拟
        2.1.3 不同海况下的海谱仿真
    2.2 动态海面的生成方法
        2.2.1 双线性叠加法
        2.2.2 线性滤波法
        2.2.3 动态海面仿真
    2.3 逆向重构粗糙海面
        2.3.1 电磁建模方法
        2.3.2 基于CAD的逆向重构粗糙海面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粗糙面的电磁散射计算
    3.1 海面电磁散射计算
        3.1.1 散射基本概念
        3.1.2 散射基本机理
        3.1.3 散射计算方法
    3.2 FEKO电磁仿真
        3.2.1 FEKO简介
        3.2.2 基本操作流程
        3.2.3 电磁仿真结果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空时海面复合目标回波构造及信号处理
    4.1 回波信号构建原理
        4.1.1 雷达基本方程
        4.1.2 运动点目标回波形式推导
    4.2 动态海面回波信号构造
        4.2.1 准静态方法
        4.2.2 海面多普勒频谱生成步骤
    4.3 信号处理中心问题
        4.3.1 参考信号及其脉冲压缩处理
        4.3.2 距离-多普勒处理
        4.3.3 方位处理
    4.4 基于GPU的回波构造
    4.5 海面回波仿真结果和验证
        4.5.1 海面回波多普勒谱
        4.5.2 海面与复合目标回波多普勒谱
        4.5.3 距离维处理
        4.5.4 方位处理
        4.5.5 CPU与GPU构造海面回波信号性能对比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三维海浪场的数值模拟及其动态仿真(论文参考文献)

  • [1]激光授时链路信道的建模与仿真[D]. 杨溢凡.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1(02)
  • [2]激光授时链路信道的建模与仿真[D]. 杨溢凡.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3]有限深海域的电磁散射研究[D]. 谭秋意.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4]随机粗糙海面微波散射/辐射的仿真与分析:解析近似模型和数值方法[D]. 杜延磊.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2019(06)
  • [5]涌浪干扰下拖轮自航及顶推运动建模与仿真[D]. 白宇.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6)
  • [6]基于TDSBR的时变海面及超电大尺寸目标复合散射特性研究[D]. 汪舒凡.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7]运动雷达平台-海面空时动态散射模型及其杂波特征分析[D]. 梁泽明.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8]船舶在随机风浪作用下的倾覆仿真研究[D]. 安东东.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9(04)
  • [9]海洋力学环境分布式交互仿真系统设计与实现[J]. 覃东升. 信息系统工程, 2018(10)
  • [10]高频空时回波信号半物理仿真关键技术[D]. 胡民.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三维海浪场的数值模拟与动力学模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