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公案小说:一种独特的文人话语形式

古典公案小说:一种独特的文人话语形式

一、文言公案小说:一种形式独特的文人话语(论文文献综述)

钱鹏[1](2021)在《京剧清官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张棣[2](2021)在《民国书信文体研究》文中指出民国时期是现代意义上书信文体的发生与发展时期,书信文体既在整体上呈现出“发展-繁盛-式微”的线性过程,又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旁逸斜出的更为丰富复杂的衍生形态。因此,本文尝试以“民国视角”重返历史语境与文学现场,在史料辑佚基础上,对书信文体发展进行阶段性分析。第一章尝试在文学实践中厘清书信、书信文体等关键词的内涵与外延,以便于书信文体的深入研究拓展。本文在注意书信与书信文体关联基础上,试图说明两者间复杂的相互嵌入关系。并且针对文学性、实用性标准在文学实际中存在相对确定性与模糊性状况,通过具体例证说明,以期解决以往论着中避而不谈的书信文体分类问题。第二章主要论述民国前期书信文体的生成过程。从中国古典文学长期形成的书信传统与西方书信体译介两个方向论述。将艳情尺牍、文言书信集纳入研究视野,梳理具体作品的译介影响与《玉梨魂》的出版意义,阐释内外多方共同建构现代意义书信体的生成。第三章主要探讨民国中期书信文体繁盛一时的文学现象及成因。整理辑佚109部(篇)书目。同时,尝试揭示此时期作为“日常”现象的书信文体成因,分析文体本然对于个体的高度关注、自我倾诉与暴露的表达方式等特征与时代特征的高度契合,以及内含革命与反叛的意味,形成民国书信文体的发展高峰。第四章对研究中关注较少的民国后期书信文体进行了深入分析。首先辑佚整理234部(篇)书信体及相关书目,言明此时期书信文体相对活跃的实际,避免受限于特定抗战文学史观对文学状况的经验性判断。重点论述民国后期书信文体的价值重估,同时在尝试梳理文体与时代的顺应与抵牾中,反映出的时代与文体的双向复杂选择本质。第五章归纳概括民国时期书信文体的总体发展线索,以及书信文体抒情本质与时代沿革表现出的复杂关系。尤其是民国后期书信文体未能延续发展态势,实质上并非全然是时代与文体的冲突导致的衰落过程,很大程度上进入了一种非主流文体的常态发展阶段,本质遵循着书信文体自然消长的过程。

郭智超[3](2020)在《报章文体与严独鹤短篇小说》文中指出报章文体是中国文学转型过程中出现的重要文体,它上承古代政论文,下接中国现代小说的前端,在报章和小说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衔接作用,职业报人群体对报章文体的发展和短篇小说的转变做出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被定义为通俗作家的严独鹤在担任《新闻报》副刊《快活林》编辑期间,主持谈话栏目并发表了大量的时评、杂感文章,严独鹤的时评、杂感写作在20世纪之初的报章文体发展进程中具有的个人特色和探索意义成为本论文的研究重点。与此同时,严独鹤在主持《快活林》期间还担任《红杂志》的编辑,在《红杂志》上发表了大量的通俗短篇小说,严独鹤的通俗短篇小说在1920年代短篇小说的发展进程中又有着怎样的文学价值,成为本文关注的内容。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严独鹤的报章文体写作和通俗短篇小说的文体探索联系起来进行研究,找到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嬗变。经过大量的报纸原文和杂志原文阅读,笔者发现,严独鹤的报章文体写作形成了严氏“三段式”的个人风格,即“喜铺垫、喜讽刺、引议论”;通俗短篇小说写作形成了严氏“三层次”的写作特点,即“设悬念、解疑惑、引思考”。就严独鹤报章文体和通俗短篇小说的写作风格来看,时评、杂感写作为短篇小说的文体创新提供了“无为”和“有为”两种写作导向,无为主要是指小说的新闻化,在尊重新闻事件的事实基础上改编成通俗短篇小说;有为是指在新闻事件的基础上进行文学的再创作,严独鹤将严氏“三段式”的报章写作手法和叙事技巧运用到通俗短篇小说的写作中,无论是语言方面还是叙事时间方面对他的通俗短篇小说均起到了引导作用,在1920年代之初的文坛没有太多先例可以借鉴的情况下,严独鹤能够率先进行二者的文体变革和互动的尝试,其难能可贵的文体意识已经为通俗短篇小说的文体变革和走向做出了适应性和适当性的探索。因此,严独鹤对报章文体和通俗短篇小说做出的文体探索是相对于传统小说而言的,其温和的改进方式和秉承的编辑写作理念,让他的文体变革看起来没有之后的五四作家群反叛的彻底和激烈,这既和作家的个人风格有关也和目标读者群的阅读水平有关。因此,作为报章文体和短篇小说文体的初探者,严独鹤虽无法与五四作家群相比较,但也在写作实践上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个案的研究虽不足以说明文学史上报章文体和通俗短篇小说发展之间的联系,但却能看出通俗作家对二者发展的态度和探索。重新关照文学史的生成和发展,以严独鹤等为代表的通俗作家的历史定位以及历史贡献等问题值得重新审视和定义。

侯钧才[4](2020)在《权力运作下的易代书写 ——以明清之际时事小说与相关史籍的文本互渗为中心》文中提出时事小说,是古代历史演义小说中的一种类型,它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与小说成书时间较接近,作者是作品所叙事件的同代人,因此,亦有学者将时事小说定义为“反映当代历史事件的小说”。它的特点是及时、迅速地反映当时重大事件,大量记载了当时的文献资料和传闻轶事,反映了同代人对事件的认识和情感,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明末清初,天崩地解,激发了文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反映当时军国大事的史书编纂和小说创作,同时达到了高潮。由于二者所指涉的对象具有同一性,出现了复杂的文本互渗现象。一般而言,文学文本会针对历史文本进行再创作,由于时事小说的特殊性,一些史籍在编纂过程中会采录小说的相关内容,形成了“小说入史”的文化景观。历史文本与文学文本的互相渗透,表明历史文本中具有一定的文学因素,然而,历史文本中的虚构与想象,并非仅仅出于可读性的考虑,背后隐藏着权力的博弈,由于意识形态对人心长年累月的侵蚀,政治道德跨越了明清易代带来的话语断裂,致使清初的“晚明史”编纂采录了时事小说中迎合传统政治的内容。易代书写作为清王朝建构自身正统性的重要环节,具有鲜明的权力运作的痕迹。绪论部分明晰本文的研究意义所在。文本在建构意义的过程中,要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文本的社会性和审美价值在不同的语境中达到动态统一。明清之际的易代书写,以史书和时事小说为中心,现如今,对二者的研究均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学科的差异,有关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尚无专文探讨。明清之际的易代书写,受到社会语境的制约和意识形态的干涉,通过研究明清之际时事类文本的互渗现象,有助于还原当时文本书写的具体情况,刷新我们对这一时期文本意义的认知。第一章简要介绍了历代“小说入史”的现象。“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在中国古代,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小说作为叙事文本,与史籍的关系密切,在小说尚未独立的先秦时代,史籍中就有非常多的想象因子,后代小说家从司马迁的《史记》中汲取了大量经验,也能说明《史记》具有小说色彩。随着文、史分流,历代史学家对“小说入史”现象多持反对态度,但在史籍的编纂过程中,却无法避免采录小说的内容,他们也不可否认小说的史料价值。在采录小说时,史学家更热衷于一些符合自身和统治者政治立场的内容第二章分析了时事小说对史料笔记的采摭情况。对时事的书写,推动了“小说”这一文体的生成与发展。时事小说的题材来源以民间纪闻、邸报塘抄和史料笔记为主,成书时间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时事小说的题材来源和创作立场。时事小说的作者在对史料笔记的采摭过程中融入了个人意志,这并非单纯为了增强小说的可读性,而是有着强烈的政治目的,是作者政治立场的体现。第三章分析了晚明史籍对时事小说的采录情况。时事小说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在清初的史籍编纂中就得到体现。然而,晚明史籍在采录时事小说时,也出现了泥沙俱下的情况,将一些原本属于小说的虚构内容纳入史籍当中。总体而言,这些虚构内容大多是对阉党和农民军的丑化,如李闯的出身和覆灭。清初的官方史籍对这些内容的采录,无疑是为了自抬身价,体现清王朝统治的优越性,也证实了权力对易代书写确有干扰。文学创作与历史编纂会受到政治道德的影响,而政治道德基于政治立场而存在,站在不同政治立场上的人试图用各自的政治道德来阐述事实,因此呈现同一事实的不同文本,拥有各自的话语系统,形成了各自的表达策略和权限。后世的研究者,在还原历史时,不应该迎合文本,而应该注意到文本书写中掺杂着的主观因素,并将之揭露出来,这远比为弥合文本表达之间的缝隙所做的文字游戏更有意义。

李茜[5](2020)在《唐宋文言公案小说与判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唐宋文言公案小说在我国公案小说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学界的关注焦点大多局限于宋代及以后的白话公案小说,而对文言公案小说的研究显得不足。判词诞生之初是一种政府公文,其潜在的文学性和书写内容的特点具备与文言公案小说进行文体融合的条件,使这一边缘性的文体在小说中焕发了别样的生机与活力。本文着眼于唐宋时期的文言公案小说和判词,因两者皆取材于公案,故在研究其文学层面的同时也涉及了唐宋时期的法律发展情况,具有文学与法学的双重意义。第一章主要针对唐宋文言公案小说,论述其题材源流、在唐宋时期的发展、主要类型、影响因素及其创作特色。此外,对文言公案小说的成熟期也进行了界定,认为宋代是其正式成熟的时期,而唐代是其发展的关键期。第二章主要论述判词的相关内容,包括判词的文体发展、写作特征、写作影响因素、分类。论述判词在唐宋时期的发展演变与写作特征时,着重强调其集中表现出的文学性,为第三章论述文言公案小说与判词的文体融合奠定基础。第三章在前两章的基础上论述文言公案小说与判词文体融合之后产生的独特公案小说类型——书判体公案小说。主要文言公案小说与判词融合的条件、书判体公案小说在唐宋时期的发展、判词在书判体公案小说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论述。第四章的主要内容是唐宋文言公案小说与判词的后世发展及其对其他文学体裁创作的影响。元杂剧与明清的长篇章回体小说,不仅继承了唐宋文言公案小说与判词的某些创作特点,还为其注入了与时代紧密相关的新鲜血液,有继承亦有创新。

苗怀明[6](2020)在《论明代拟话本小说公案题材书写的新变——以“三言”“二拍”为核心》文中研究表明受明代中后期偏爱公案题材的创作、阅读氛围的影响,拟话本小说中公案之作所占比例较高,有不少作品直接从明代短篇公案小说集取材。因创作主体、写作旨趣、语言载体、传播方式及文化语境等发生变化,明代拟话本公案小说与宋元话本公案小说、明代短篇公案小说集之间存在不少差异,呈现新的特点,体现在题材方面有较大的拓展,对审案、判案过程的描写更为详细,具有较为鲜明的文人色彩,对清官形象的描写和塑造更为理性。

施新佳[7](2017)在《中国新文学史上的西南联大与“鲁艺”》文中指出西南联大与“鲁艺”同年成立,两者都在战争的硝烟中守护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有着共同的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向度,但不同的社会场域和意识形态导向使得两校在办学理念、教育方针上形成了不同特色。两校师生的文学创作和文事活动在主题内容、文体类别、话语风格方面也大相径庭,形成了不同的文学体系——精英文学传统和工农兵文学范式。西南联大赓续“五四”新文学传统,秉承学院派的通识教育,延续并发展着精英文学传统,注重浓郁的人文精神关怀,讲究精致的艺术品位,追求审美的现代性,希冀以优美的文学作品改造人心,影响社会;“鲁艺”坚持实践化教育,形塑的是解放区新生活、新人物和新秩序,强调文学的功利性,将文学视为政治的一翼,在战火纷飞的解放区,把文学的社会动员功能放大到极致,掀起沸反盈天的大众文学运动:街头诗、新秧歌、旧剧改造……虽然,西南联大和“鲁艺”的文学审美取向明显不同,成就各有千秋,很难用统一的尺度衡量之、对比之,但它们都在中国新文学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并对此后的“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新时期文学,乃及新世纪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当代文学史都表现为精英文学与工农兵文学两种不同文学样态的龃龉和此消彼长。梳理和解读它们背后潜隐的信息符码,不仅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也能为未来的文学创作提供话语支持。

罗丹[8](2017)在《明代公案小说中的判词研究》文中提出公案小说与判词有着各自的演变轨迹,分属不同的文体类别。但相似的内容题材与叙事特点使公案小说与判词自唐代开始结合,并在明代形成固定程式,甚至还衍生出“书判体公案小说”这种小说新类别。明代公案小说中的判词主要来源于公案小说专集和“三言”、“二拍”为代表的拟话本小说中的公案故事,内容丰富,数量繁多。它的创作受到明代司法实际环境的影响,以实用判词的价值取向、结构形式与语言表达等为创作基础。明代公案小说中的判词是用于审判文学世界中虚拟案件的法律文书,不仅在小说结构上起到组织情节、结束故事的重要作用,而且也在内容上突出伦理价值的教化功能。相比明代实用判词,由于语言环境与使用功能的差异,明代公案小说中判词的文学化倾向更为明显。它作为一种艺术手段,折射出明代特殊群体的社会境况,更反映了底层民众对清廉官员的渴求,以及有关“因果报应”、“因果轮回”等社会普遍的价值观念。

董定一[9](2013)在《明清游历小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游历活动作为中国古代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这一点在以小说为代表的文学作品中表现的尤为突出:游历作为小说创作者喜用并善用的主题,广泛存在于明清两代不同时期、不同题材的小说之中。然而长久以来,学界对此类题材的研究和探讨仍有偏颇肤浅之处,尚显不足。本文在考察中即将游历小说这种较有特色的小说类型单独列出,从一个较长的时间段来系统的讨论它的文本特征以及发展趋势,在整体范围内廓清游历小说所统摄的各个类别之间的内在关系,为其重做定义与解读。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主要对明前游历小说的流变历程进行扼要的回顾。本章分别以明清之前的各个历史时期为研究范围,对存在于这些时期内的游历小说分别予以简略的梳理和考察,以期把握游历小说的发展演变规律,认识不同文化语境下的游历小说的文本特征,初步确定游历小说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中的存在价值;此外,在从整体上把握游历小说的既定规范的同时,也对少数典范作品的基本特征与美学风貌进行了阐释和论证。第二章主要论述以《水浒传》、《西游记》为代表的明代游历小说。纵观明清游历小说发展史,以侠客或神魔作为主角的游历小说可谓独树一帜,这与《水浒传》、《西游记》的垂范作用是分不开的。《水浒传》借传奇笔法来描绘现实、借游历情节来刻画侠客,作品艺术特征鲜明,基本奠定了后世侠游小说的创作范式,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与认识价值;而《西游记》在游历结构、域外描写乃至人物、情节、视点的设定等方面更是多有超拔众作之处。应该说,它们对后世《禅真逸史》、《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等游历小说有着不可忽视的深远影响与示范作用。第三章主要讨论清代的游历小说。清代乃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亦是古代小说创作的最后一个黄金期,小说之大兴也带来了清代游历小说的迅速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清代游历小说所辖属的类别不断增多,才子佳人小说、弹词、神魔小说以及侠义小说中均不乏以游历情节结构故事的作品出现,其中就包括《镜花缘》、《野叟曝言》这样堪与《西游》、《水浒》相颉颃的游历小说杰构;此外,在明代一度沉寂的文言游历小说也在清代迎来了自己的高峰期,产生了一些质量较高的作品。第四章将晚清游历小说单独划出来进行讨论。晚清无疑是中国一个具备特殊意义的历史时期。在传统观念与启蒙思潮的共同作用下,出现于这一时期内的游历小说既在叙事模式、主旨内容等方面深受适时社会环境与文化风气的影响,具有了显着的创新意义,又与传统游历小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晚清时期的历险小说、谴责小说、科幻小说乃至意在翻新旧文的神魔小说中,存在着大量以游历来结构情节的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意义者莫过于《老残游记》。受到文化氛围、历史背景等客观条件以及创作视野、审美情调等主观条件的共同影响,《老残游记》中的游历叙事既在某些方面摆脱了旧文体、旧思路的束缚,带有一定的现代性;又在某种程度上与传统游历小说存在着密切联系。通过对传统游历小说的继承与解构,晚清游历小说也确立了自身在游历小说史上不可或缺的地位。第五章借助比较文类学的视角来研究跨文化视域中的游历小说。本章重点对自十六世纪至二十世纪初的中西游历小说进行简明扼要的对照探讨,将具有典型意义的西方游历小说作为研究对象来与明清游历小说进行类型化的对比参照,继而对颇有相似之处的西方童话《绿野仙踪》与中国小说《西游记》中的游历叙事加以单独考析,以期全面比较二者之中游历叙事艺术特征的异同;此外,出于进一步认识中国游历小说独具的文体特征与文学意义的目的,本章还从自然环境、社会构造、文化风气、文学形态等方面入手,探幽抉微,对造成中西游历小说诸多差异的具体原因进行了分析讨论。

邹晓华[10](2013)在《《林公案》和林则徐在江苏》文中提出《林公案》是专门描写林则徐的小说,历来较少研究;林则徐在江苏是林则徐发展道路的重要阶段,研究也相对薄弱。研究《林公案》和林则徐在江苏,可以从史实角度认识林则徐在江苏的政绩,对比小说中如何反映,从而认识《林公案》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研究《林公案》与传统公案小说的写法有何异同,可以探讨公案体小说的发展变化,认识晚清公案小说的变体情况。《林公案》六十回,二十多万字,是白话章回体小说,写林则徐在各地为官的事迹。作者佚名,一说福建林一清编着,但是缺乏证明。成书年代不详,普遍认为是晚清作品,从书中称谓和专用名词等文本内证分析,当属清代人所作。目前可查版本除民国版仅余存目信息外,台湾天一出版社1974年出版的三册影印本为最早,但未注明底本,只说“应属晚清作品,甚罕见,且不见着录”。本文即以此为研究文本。林则徐生于乾隆五十年(1785),卒于道光三十年(1850),嘉庆十六年(1811)进士。于道光三年(1823)担任江苏按祭使一职,不久又兼代理江苏布政使,道光十一年(1831)担任江宁布政使,道光十二年(1832)起担任江苏巡抚,直到道光十六年(1836)12月离开,在江苏担任高级官职达七年之久,在整顿弊政和社会治安方面有过很多贡献。《林公案》以全书三分之一篇幅写林则徐在江苏的政绩,对史实进行了再现和补充叙述。通过小说描写与林则徐在江苏的史实相对照,可以看出小说选材的基本特点,即倾向于选择矛盾尖锐并富有全局性的事件,这样才有利于故事的矛盾突出和戏剧性效果,也有利于作品传播。《林公案》的文学价值值得肯定,在场景渲染和时空交错的叙事结构上完成了对林则徐形象的塑造。形式上虽采用公案侠义小说模式,但故事的叙述上主要以史实为依据,较少虚构成分,运用史传文学的方法,增强了历史感,极富认识功能和教育意义,这方面的价值相当于历史小说。《林公案》中保留的时人对林则徐的评价,对于今天研究林则徐很有参考价值。本文研究方法采取比较分析法和社会历史批评法。比较分析法包括文史对照和类比法,通过林则徐在江苏的史实和《林公案》的相关描写作对照,分析小说创作的特点;将《林公案》的写法与清代公案侠义小说的一般写法进行比较,探讨《林公案》对传统公案侠义小说的沿袭和突破,分析此书在公案侠义小说史上的新变意义。社会历史批评法是从社会历史角度观察、分析、评价《林公案》,侧重研究《林公案》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重视作家的思想倾向和作品的社会作用,联系《林公案》进行艺术分析。

二、文言公案小说:一种形式独特的文人话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文言公案小说:一种形式独特的文人话语(论文提纲范文)

(2)民国书信文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现状
        1.2.2 研究方法
2.书信、书信文体、民国等研究范畴的界定
    2.1 书信与书信文体:复杂的互相嵌入
        2.1.1 对立与融合:实用性与文学性
        2.1.2 经验与模糊:某种确定的概念与蓝图
    2.2 民国书信文体实际与研究对象的梳理确立
        2.2.1 作为方法的民国
        2.2.2 复杂文学实际中的书信与书信文体:以《三叶集》《两地书》为例
3.民国前期(1912-1917)书信文体研究
    3.1 现代意义上书信文体的生成
        3.1.1 中国文学的书信传统
        3.1.2 文言书信与白话书信
    3.2 西方书信体译着的兴起
        3.2.1 西方书信体的译着与民初艳情尺牍现象
        3.2.2 西方书信体译着与时代的契合
4.民国中期(1917-1931)书信文体研究
    4.1 作为“日常”现象的书信文体
        4.1.1 民国中期书信体文学作品概述
        4.1.2 民国中期书信体相关书目概述
    4.2 民国中期书信文体“日常”语境的生成
        4.2.1 书信体作品的文体特征:情感表达与主体性凸显
        4.2.2 书信体作品的时代特征:抒情、反叛与启蒙
        4.2.3 书信文体的体式功能:个体本我到与社会自我的路径
5.民国后期(1931-1949)书信文体研究
    5.1 文体实际与经验性判断的抵牾
        5.1.1 民国后期书信体文学作品概述
        5.1.2 民国后期书信体相关书目概述
    5.2 民国后期书信文体的新变
        5.2.1 书信文体价值的重估:精神世界与个体真实价值坐标
        5.2.2 文体与时代的复杂关系:书信文体与抗战时代的双向选择
6.民国书信文体的消长
    6.1 民国书信文体的基本发展脉络
    6.2 文体本质与时代特征的契合与背离
        6.2.1 抒情本质与时代沿革:单向度契合到多向度发展
        6.2.2 文体发展的自然过程:非基本体式的正常演进
        6.2.3 书信文体侧重的回环:生活日常复归与文体优势消逝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民国时期书信体文本统计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注释

(3)报章文体与严独鹤短篇小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报章文体与报人严独鹤
    第一节 报章文体的早期形态与发展
    第二节 《新闻报》副刊与严独鹤编辑理念
    第三节 严独鹤时评、杂感的文体特征
第二章 严独鹤与通俗短篇小说
    第一节 通俗短篇小说的发展轨迹
    第二节 严独鹤短篇小说的写作特点
    第三节 严独鹤通俗短篇小说的文体文化风貌
第三章 通俗作家笔下的报章文体和短篇小说
    第一节 报章文体对通俗短篇小说的导向
    第二节 严独鹤对二者的探索意义
    第三节 通俗作家历史定位的重新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4)权力运作下的易代书写 ——以明清之际时事小说与相关史籍的文本互渗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小说入史”现象述略
    第一节 小说考古学:从“子之末”到“史之余”
    第二节 《史记》取材民间叙事
    第三节 正史取材文言小说
    第四节 暗流涌动——“小说入史”中的政治隐喻
    小结
第二章 时事小说采摭史料笔记考
    第一节 小说与时事
    第二节 时事小说题材来源及成书时间
    第三节 时事小说对史料笔记的采摭——以《樵史通俗演义》题材来源为中心
    小结
第三章 晚明史籍采录时事小说考
    第一节 制造李岩
    第二节 魔童降世——有关李闯、魏阉的出身书写
    第三节 权奸束手逆贼伏法:从“中兴在望”到“世运兴替”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唐宋文言公案小说与判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综述
    二、“公案小说”与“判词”的界定
第一章 文言公案小说及其在唐宋时期的发展
    第一节 公案题材的源流
        一、上古神话
        二、史传文学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公案文学
    第二节 唐宋时期的文言公案小说
        一、文言公案小说在唐宋的发展与成熟
        二、唐宋文言公案小说的主要类型
    第三节 影响唐宋文言公案小说创作的因素
    第四节 唐宋文言公案小说的创作特色
    小结
第二章 判词及其在唐宋时期的发展
    第一节 判词的文体发展概况
    第二节 判词的写作特征
        一、忠于事实,依法而断
        二、论证有力,说理透彻
        三、文字凝练,风格鲜明
    第三节 唐宋时期判词的写作
        一、影响唐宋判词写作的因素
        二、唐宋判词的分类
    小结
第三章 文言公案小说与判词的文体融合
    第一节 文言公案小说与判词融合的条件
        一、判词潜在的叙事性
        二、判词与文言公案小说创作上的交叉
    第二节 书判体公案小说在唐宋时期的发展
    第三节 判词在书判体公案小说中的作用
        一、总结全文
        二、卒章显志
        三、推动情节发展
    小结
第四章 唐宋文言公案小说与判词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第一节 文言公案小说的创作高峰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明清文言公案小说的创作高峰
        二、唐宋文言公案小说与元代公案剧
        三、文言公案小说与长篇章回体小说
    第二节 判词的写作高峰及其对公案剧创作的影响
        一、判词的写作高峰
        二、判词与公案剧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论明代拟话本小说公案题材书写的新变——以“三言”“二拍”为核心(论文提纲范文)

一、明代拟话本小说中的公案小说
二、明代拟话本公案小说的新特点
三、清官形象的描写和塑造

(7)中国新文学史上的西南联大与“鲁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与关键词
Abstract and Key Words
绪论西南联大、“鲁艺”与中国新文学史
    一、研究对象的意义与价值
    二、已有研究成果回溯与述评
    三、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战争语境下的建校历程与校园氛围
    第一节 抗战烽火下的艰难起步
    第二节 冲突渗透中的思想指引
    第三节 矛盾交融中的教育理念
第二章 救亡强音中的个体与群体
    第一节 抗战救亡话语的出场与沸腾
    第二节 西南联大:群体呼号中的个体诘问
    第三节 “鲁艺”:个体认同后的群体“聚焦”
    第四节 个体与群体的纠结
第三章 现实观照中的思想启蒙
    第一节 西南联大:批判现实的延续
    第二节 “鲁艺”:歌颂与批判的交响
    第三节 启蒙、革命与农民书写
    第四节 知识分子的精神气度与思想改造
第四章 生命存在与人性深度的探询
    第一节 生命存在:诗性品格、救世情怀的对立与对话
    第二节 救亡、革命、爱情、自我多重碰撞中的人性
第五章 文学创作的体式探索与语言风貌
    第一节 战争不同阶段的文体选择与语言风貌
    第二节 西南联大:学院派的文体实验与“新文言”风貌
    第三节 “鲁艺”:民族形式的新变与革命白话的兴起
第六章 外国文学资源的移植与价值取向
    第一节 现代主义文学在西南联大的盛行
    第二节 苏联文学对“鲁艺”的吸引
    第三节 “亲欧美”与“亲苏俄”的价值取向
第七章 精英文学与工农兵文学的生成与建构
    第一节 “社会场域”的导向与文学空间的形成
    第二节 精神传统的赓续与文学观念的再认
    第三节 主体定位的选择与文学价值的追求
第八章 精英文学与工农兵文学的龃龉及文学史价值
    第一节 不同维度下的文学创作路径
    第二节 精英文学与工农兵文学的龃龉
    第三节 多样现代性的分化与融合
    第四节 两种文学样态的文学史价值及当下启示
结语 话语讲述的时代和讲述话语的时代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明代公案小说中的判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公案小说与判词的演变历程及二者之结合
    第一节 公案小说的演变历程
    第二节 判词的文体性质及演变历程
    第三节 公案小说与判词的结合
第二章 明代公案小说中判词的使用情况及特点
    第一节 明代公案小说中判词的来源与数量
    第二节 明代公案小说中判词的分类
    第三节 明代公案小说中判词的特点
第三章 明代公案小说中判词的现实依据
    第一节 明代司法实际为明代公案小说提供创作背景
    第二节 司法实践中的判词为小说中的判词提供取材对象
第四章 明代公案小说中判词的文学价值
    第一节 “伦理”高于“法律”的判案原则
    第二节 细节处理方法的创新
第五章 明代公案小说中的判词所折射的价值观念
    第一节 从判词看明代特殊人群的社会境况
    第二节 从判词看底层民众对司法的期望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与科研成果
致谢

(9)明清游历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研究历史及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明前游历小说
    第一节 先秦:游历小说的萌芽期
    第二节 汉魏六朝:游历小说的发展期
    第三节 隋唐五代:游历小说的继续发展期
    第四节 宋元:游历小说的转型期
第二章 明代游历小说
    第一节 明代游历小说创作概述
    第二节 《水浒传》与明代侠游小说的演变
        2.2.1 明前水浒故事与《水浒传》中侠游叙事的形成
        2.2.2 明代中后期侠义小说与《水浒传》中侠游叙事的转型
    第三节 《西游记》中游历叙事的文本特征与价值意义
        2.3.1 绵延连贯、圆通自如的游历结构
        2.3.2 立足游赏、意在审美的游记特征
        2.3.3 化旧为新、借此言彼的异域描写
        2.3.4 自我转化、不断成长的游历人物
        2.3.5 承继前人、超越创新的冥游叙事
    第四节 以《西洋记》等《西游》仿书为代表的明代后期游历小说
        2.4.1 《西游》仿书之一:以《北游记》、《飞剑记》及《韩湘子全传》为代表的“修行历练”类游历小说
        2.4.2 《西游》仿书之二:以《西洋记》为代表的“朝圣证道”类游历小说
第三章 清代游历小说
    第一节 清代游历小说创作概述
    第二节 男性游历者的白日梦:清代情爱小说
        3.2.1 清代前中期才子佳人小说中的宦游情节
        3.2.2 清代前中期艳情小说中的艳游情节
    第三节 女性游历者的白日梦:清代女作家弹词
        3.3.1 清代女作家弹词中的游历结构
        3.3.2 清代女作家弹词中的游历内容
    第四节 众妙毕备、力求新变的幻想类游历小说杰构:《镜花缘》
    第五节 继《水浒传》而有所新变的侠游小说巨篇:《野叟曝言》
    第六节 “聊斋体”文言小说中的游历叙事
第四章 晚清游历小说
    第一节 晚清游历小说的新变
        4.1.1 晚清现实类游历小说的新变
        4.1.2 晚清幻想类游历小说的新变
    第二节 传统特色与现代性兼备的晚清游历小说代表作:《老残游记》
        4.2.1 《老残游记》中的叙事角度:着重限知叙事的游者视角
        4.2.2 《老残游记》中的叙事结构:着重审美情趣的游记框架
第五章 中西游历小说之比较
    第一节 类型篇之一:中西现实类游历小说之比较
        5.1.1 中西现实类游历小说的发展轨迹与形成原因
        5.1.2 中西现实类游历小说的文本特征与后世影响
    第二节 类型篇之二:中西幻想类游历小说之比较
        5.2.1 中西幻想类游历小说的发展轨迹与形成原因
        5.2.2 中西幻想类游历小说的文本特征与后世影响
    第三节 个案篇:《西游记》与《绿野仙踪》之比较
        5.3.1 《西游记》与《绿野仙踪》中的母题与文化背景
        5.3.2 《西游记》与《绿野仙踪》中的游历者与“顽童主题”
        5.3.3 《西游记》与《绿野仙踪》中的游历目的与“成长仪式”
        5.3.4 《西游记》与《绿野仙踪》中的游历阻碍者与宗教元素、文体背景
        5.3.5 其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林公案》和林则徐在江苏(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章 关于《林公案》小说
    第一节 《林公案》的内容及成书
    第二节 《林公案》的版本和传播情况
第二章 林则徐在江苏的史实考述
    第一节 林则徐在江苏的任职情况
    第二节 林则徐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社会治安混乱
        二、自然灾害频繁
        三、漕弊
    第三节 林则徐对江苏问题的思考及举措
        一、林则徐的思考
        二、林则徐的举措
第三章 《林公案》对“林则徐在江苏”的表现
    第一节 维护地方治安
        一、打击漕帮凶徒
        二、惩处地方恶霸
    第二节 施行赈灾救荒
        一、细勘灾荒,查清积弊
        二、完善赈灾制度
    第三节 整顿漕务,捉拿盐枭
        一、整顿漕务
        二、捉拿盐枭
第四章 《林公案》的文学价值
    第一节 《林公案》为晚清公案小说的一种变体
        一、清代公案小说情况简介
        二、《林公案》对常见公案小说的沿袭与突破
    第二节 横向背景与纵向叙事的结合
        一、借鉴两种史传手法,兼以“记人”和“叙事”
        二、实录与虚构的结合
    第三节 集中描写典型人物
        一、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林公形象
        二、人物群像的塑造
        三、细节和语言等方面的成就与不足
    第四节 《林公案》的教育与认识功能
        一、《林公案》的教育功能
        二、《林公案》的认识功能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文言公案小说:一种形式独特的文人话语(论文参考文献)

  • [1]京剧清官戏研究[D]. 钱鹏. 中国戏曲学院, 2021
  • [2]民国书信文体研究[D]. 张棣.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3]报章文体与严独鹤短篇小说[D]. 郭智超.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4]权力运作下的易代书写 ——以明清之际时事小说与相关史籍的文本互渗为中心[D]. 侯钧才.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5]唐宋文言公案小说与判词研究[D]. 李茜.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6]论明代拟话本小说公案题材书写的新变——以“三言”“二拍”为核心[J]. 苗怀明. 福建江夏学院学报, 2020(02)
  • [7]中国新文学史上的西南联大与“鲁艺”[D]. 施新佳.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1)
  • [8]明代公案小说中的判词研究[D]. 罗丹.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3)
  • [9]明清游历小说研究[D]. 董定一. 南开大学, 2013(06)
  • [10]《林公案》和林则徐在江苏[D]. 邹晓华. 扬州大学, 2013(04)

标签:;  ;  ;  ;  ;  

古典公案小说:一种独特的文人话语形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