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偿献血艾滋病患者情绪状况及影响因素

有偿献血艾滋病患者情绪状况及影响因素

一、有偿献血艾滋病患者的情绪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曹志强[1](2021)在《广西重点地区HIV感染者不同艾滋病病毒基因型疾病进展和二代传播风险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艾滋病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传染病。我国积极实施扩大抗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政策,把ART作为降低死亡和减少新发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易发生突变与重组,呈现高度的基因异质性。目前,我国主要流行株基因型以CRF01_AE、CRF07_BC和CRF08_BC为主,广泛流行于各个地区。研究表明,HIV感染者不同艾滋病病毒基因型的疾病进展存在差异,但目前将死亡作为评价感染者不同病毒基因型疾病进展结局的研究较少,感染者不同病毒基因型接受ART 12个月后的病毒抑制研究也较少。基本再生数(reproductive number,Ro)是指某人群中平均一个感染者在整个传染期内所传播的二代感染者人数,是衡量人群传染病传播的流行病学指标。随着分子流行病学的发展,基于基因序列的贝叶斯遗传系统进化理论结合传播动力学原理,利用基因序列进化的规律可计算Ro值,这为分析HIV的传播提供了新方法。临床试验以及观察性研究表明,ART可降低单阳夫妻间的HIV二代传播。但在社区水平上,除艾滋病预防试验网络项目(HIV Prevention Trials Network,HPTN)071在临床人群试验研究中发现全员检测和多种预防措施结合ART可降低HIV二代传播外,在社区人群水平评估治疗减少HIV二代传播的观察性研究少有报道。近几年来,利用感染者HIV序列遗传进化的亲缘性而建立的分子传播网络,为模拟社区人群的HIV传播网络来评估二代传播风险及其影响因素提供了可行的途径。广西壮族自治区(简称广西)地处我国西南地区,近几年来在全国省级(自治区、直辖市)报告数和死亡数中排名前三,钦州是广西疫情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本研究在该地区开展HIV感染者不同艾滋病病毒基因型疾病进展和二代传播风险调查研究,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人群相关暴露因素与结局的关系,为进一步降低艾滋病死亡和二代传播提供科学数据。研究目的第一部分:分析广西钦州2014-2020年新报告HIV感染者不同艾滋病病毒基因型首次CD4计数和抗病毒治疗前死亡、治疗后死亡和退出治疗及12个月病毒载量(viral load,VL)抑制(VL<50 copies/mL)情况。第二部分:分析广西钦州2014-2020年新报告HIV感染者不同艾滋病病毒基因型和分子传播簇的二代传播R0。第三部分:分析广西钦州2014-2020年新报告HIV感染者抗病毒治疗减少二代传播风险及影响因素。研究方法第一部分: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对象为广西钦州2014年1月-2020年6月新报告的HIV感染者(年龄≥18岁)。社会人口学、抗病毒治疗及随访数据来自广西钦州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包括年龄、性别、教育水平、民族、职业、传播途径、艾滋病诊断日期、抗病毒治疗号、抗病毒治疗开始日期、用药方案、CD4检测日期、CD4计数、VL检测日期、VL、随访状态及时间等。实验室检测数据为HIV pol基因序列,通过收集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实验剩余血样,进行核酸提取、巢式PCR扩增、一代测序和序列拼接整理,采用近似最大似然法构建Fasttree系统进化树,根据序列同参考株的聚类结果判别其基因型。研究的起始时间为2014年1月,终止时间为2020年6月。治疗前或未治疗队列的结局为死亡,随访开始时间为研究对象的新发现报告时间,新发现报告后每3个月随访一次。治疗队列的结局包括死亡和退出治疗(停药+失访),随访开始时间为研究对象的开始治疗时间,接受治疗后0.5个月、1个月、2个月、3个月依次进行随访,随后每3个月随访一次。根据HIV亚型亚簇种类,分为CRF01_AE(CRF01_AE Cluster 1、CRF01_AE Cluster 2和CRF01_AE Other Clusters)、CRF07_BC、CRF08_BC和其他基因型组。治疗前疾病进展指标为首次CD4计数和死亡,治疗后疾病进展指标为死亡、退出治疗和治疗12个月的病毒抑制。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感染者不同HIV亚型亚簇首次CD4计数的差异;采用 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Cox’s proportional hazards regression model,Cox模型)比较感染者不同HIV亚型亚簇的死亡和退出治疗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比较感染者不同HIV亚型亚簇治疗12个月的病毒抑制的差异。模型调整变量包括年龄、性别、婚姻状态、民族、文化程度、职业、传播途径、首次CD4计数、新发现报告到首次CD4检测间隔时间、治疗前CD4计数、HIV发现报告年份。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统计分析采用SAS 9.4软件。第二部分: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研究对象及其社会人口学数据等同第一部分。实验室数据包括研究对象病毒pol区基因型、pol区序列、采血日期、分子传播簇(基于病毒基因序列进化亲缘关系构建HIV分子传播网络,表示社区人群的HIV传播网络,选取分子网络中大于10的序列簇)和2018-2020年新近感染检测(限制性抗原亲和力实验室检测方法)。采用生灭(birth-death,BD)模型计算研究人群不同HIV亚型亚簇和分子传播簇的R0及95%置信区间(Bayesian Credible Interval,BCI)。BD模型基于贝叶斯遗传系统进化理论并结合经典的传播动力学原理,利用基因序列计算R0值,表示为HIV感染人群的R0值。该模型采用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算法(Markov Chain Monte Carlo,MCMC),构建研究对象序列进化的最大可信(Maximum clade credibility,MCC)树,用进化树的分化节点表示二代传播,计算获得二代传播率分布作为分子,更新有效传播时间和抽样比例的先验分布作为分母,两者相除获得R0后验分布。Ro的计算采用BEAST 2.6.0软件。采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分析HIV感染人群分子传播簇Ro与分子传播簇增长率(chain growth rate,CGR)的相关性。CGR=从开始计算年到当年的入网数/从开始年到上一年的入网数-1。采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分析HIV感染人群分子传播簇R0与分子传播簇新近感染人数的相关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统计分析采用SAS 9.4软件。第三部分:采用纵向调查研究来构建HIV分子传播网络。研究对象及其社会人口学数据和实验室数据同前两部分。在分子网络中按照成簇数较多的情况确定基因距离阈值。分别按截止时间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12月31日的HIV感染者构建本底分子传播网络,按抗病毒治疗状况将本底HIV感染者分为未治疗、在治和退出治疗三组,按VL的大小进一步将在治组分为在治且VL<50 copies/mL、在治且 VL 50-999 copies/mL、在治且 VL≥1000 copies/mL 和在治且VL缺失四个亚组。用本底HIV感染者与新报告者的分子网络连接线代表HIV二代传播,分别观察本底HIV感染者不同分组与2017、2018、2019、2020年新报告感染者在分子传播网络中新连接情况。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分析本底HIV感染者不同分组与每年新报告者的分子传播网络连接情况,进一步通过纵向调查研究,采用广义估计方程(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GEE)模型,分析本底 2016-2019 年 HIV 感染者不同分组与2017-2020年每年新报告者重复测量分子传播网络连接情况。采用调整比值比(adjust odds ratio,AOR)衡量不同分组二代传播风险,调整变量包括年龄、性别、民族、文化程度、婚姻、职业、传播途径、报告年份、亚型、首次CD4计数、亲和力。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统计分析采用SAS 9.4 软件。研究结果第一部分:广西钦州2014-2020年新报告HIV感染者6335人,本研究按照研究对象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共纳入4270人,纳入比例67.4%。CRF01_AE、CRF01_AE Cluster 1、CRF01_AE Cluster2、CRF07_BC、CRF08_BC 和其他亚型感染者分别为2350人(55.0%)、474人(11.1%)、1687人(39.5%)、395人(9.3%)、1275人(29.9%)、250人(5.9%)。CRF01_AE、CRF01 AE Cluster 1、CRF01 AE Cluster 2、CRF07 BC、CRF08_BC和其他亚型感染者的首次CD4计数分别为119、141、118、264、209和209(个/微升)。CRF0I_AE亚型亚簇感染者的首次CD4计数均低于CRF07_BC、CRF08_BC 和其他亚型(均 P<0.05)。未治疗队列4270人,死亡645人,随访2590.6人年,总病死率为24.9/100人年。其中,CRF01_AE、CRF01_AE Cluster 1、CRF01_AE Cluster 2、CRF07_BC、CRF08_BC和其他亚型感染者的病死率分别为35.5、34.6、39.4、16.5、15.5和14.4(/100人年)。多因素Cox模型结果显示,CRF01_AE亚型感染者的病死率均高于CRF07_BC(AHR=0.53,95%CI:0.38-0.75)、CRF08_BC(AHR==0.62,95%CI:0.50-0.75)和其他亚型(AHR=0.57,95%CI:0.37-0.89)。治疗队列3131人,死亡224人,退出治疗309人,随访8214.9人年,总病死率为2.7/100人年,总退出治疗率为3.8/100人年。其中,CRF01_AE、CRF01_AE Cluster 1、CRF01_AE Cluster 2、CRF07 BC、CRF08_BC和其他亚型感染者的病死率分别为2.9、2.9、3.0、1.5、2.9年和2.2(/100人年),退出治疗率分别为3.3、3.0、3.2、3.7、4.8和3.7(/100人年)。多因素Cox模型结果显示,主要HIV基因型感染者之间的病死率没有统计学差异,CRF08_BC亚型感染者的退出治疗率高于CRF01_AE(AHR=1.31,95%CI:1.01-1.71)。治疗12个月且有病毒载量记录2066人,VL<50 copies/mL 1785人,病毒抑制率为86.4%。其中,CRF01_AE、CRF01_AE Cluster 1、CRF01_AE Cluster 2、CRF07_BC、CRF08_BC和其他亚型感染者治疗12个月的病毒抑制率分别为84.1%、83.9%、84.0%、90.7%、90.0%、和 87.4%。多因素 Logistics 回归模型结果显示,CRF01_AE亚型感染者的病毒抑制率低于CRF07_BC(AOR=1.77,95%CI:1.02-3.08)和CRF08 BC(AOR=1.80,95%CI:1.27-2.56)。第二部分:广西钦州 2014-2020 年新发现报告 CRF01_AE、CRF01_AE Cluster 1、CRF01_AE Cluster 2、CRF07_BC和CRF08_BC亚型亚簇感染人群的R0分别为1.48、1.48、1.48、1.65和1.63。CRF07_BC和CRF08_BC亚型感染人群的 Ro均比CRF01_AE亚型亚簇高(P<0.05)。2018-2020年,新发现报告HIV感染人群主要分子传播簇的R0与CGR呈正相关(P<0.05),与新近感染人数呈正相关(P<0.05)。第三部分:分子传播网络选择0.50%的基因阈值,该阈值下成簇数较多。广西钦州截止2016、2017、2018和2019年本底HIV感染者人数分别为2176、2771、3378和4069人,与2017、2018、2019和2020年新报告者连接情况:本底未治疗组的连接率分别为17.2%、17.7%、15.7%和9.1%,本底治疗组的连接率分别为13.5%、14.2%、12.1%和7.1%,本底退出治疗组的连接率分别为14.5%、10.7%、12.2%、6.8%。2017-2020年四次调查均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本底治疗组HIV感染者与新报告者的连接率均低于未治疗组(P<0.05),本底退出治疗组HIV感染者与新报告者的连接率均与未治疗组没有统计学差异。广西钦州本底重复调查人次数合计12394。GEE模型统计分析情况:本底治疗组HIV感染者与新报告者的连接率低于未治疗组(AOR=0.68,95%CI:0.56-0.83),治疗减少了 32%的二代传播;本底退出治疗组的HIV感染者与新报告者的连接率与未治疗组没有统计学差异。进一步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本底HIV感染者在治且VL<50 copies/mL组与新报告者的连接率低于未治疗组(AOR=0.64,95%CI:0.51-0.79),在治且 VL<50 copies/mL 减少了 36%的二代传播;本底HIV感染者在治3年及以上(排除无效连接)且VL<50 copies/mL组与新报告者的连接率低于未治疗组(AOR=0.29,95%CI:0.22-0.38),在治3年及以上且VL<50 copies/mL减少了71%的二代传播;本底HIV感染者在治且病毒载量缺失组与新报告者的连接率与未治疗组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多因素GEE模型分析结果中,HIV二代传播风险关联性因素包括:HIV感染者30~49岁(AOR=1.56,95%CI:1.05-2.31)、50~69 岁(AOR=4.36,95%CI:2.97-6.40)和≥70 岁(AOR=6.18,95%CI:4.02-9.49),男性(AOR=1.70,95%CI:1.37-2.11),壮族等少数民族(AOR=1.41,95%CI:1.08-1.84),离退人员(AOR=1.64,95%CI:1.01-2.66),异性传播途径(AOR=L87,95%CI:1.26-2.76),CRF07_BC(AOR=1.69,95%CI:1.25-2.28)、CRF08_BC(AOR=1.61,95%CI:1.32-1.95)和其他亚型(AOR=3.42,95%CI:2.38-4.92),首次 CD4计数 200~349 个/微升(AOR=1.55,95%CI:1.22-1.95)、≥350 个/微升(AOR=1.55,95%CI:1.23-1.97)和缺失(AOR=1.27,95%CI:1.00-1.61)。未见文化程度、婚姻状况、亲和力检测结果情况与HIV而代传播风险关联性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1、广西钦州2014-2020年的主要流行株为CRF01_AE、CRF07_BC和CRF08_BC,CRF01_AE亚型主要由CRF01 AE Cluster 1和CRF01_AE Cluster 2两种亚簇构成。CRF01_AE亚型感染者比CRF07_BC、CRF08_BC和其他亚型的首次CD4计数低且抗病毒治疗前病死率高。抗病毒治疗后CRF01_AE、CRF07_BC、CRF08_BC和其他亚型感染者之间的病死率没有统计学差异,CRF08_BC亚型感染者比CRF01_AE退出治疗率高,CRF01_AE亚型感染者比CRF07_BC和CRF08_BC治疗12个月的病毒抑制率低。2、广西钦州2014-2020年CRF07_BC和CRF08_BC亚型感染人群的R0高于CRF01_AE,CRF07_BC和CRF08_BC亚型感染人群的二代传播风险大。CRF01_AE Cluster 1和CRF01_AE Cluster 2亚簇感染人群的R0没有统计学差异。HIV感染人群分子传播簇的R0与分子传播簇的CGR正相关,与分子传播簇的新近感染人数正相关。3、与未治疗相比,在治减少了 32%的HIV二代传播风险,在治且VL<50 copies/mL减少了36%的二代传播风险,在治3年及以上且VL<50 copies/mL减少也71%的二代传播风险。退出治疗、治疗且病毒载量缺失的HIV感染者二代传播风险与未治疗者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HIV感染者高年龄组、男性、壮族等少数民族、离退人员、异性传播途径、非CRF01_AE和高首次CD4计数组,均为二代传播风险的关联因素。

石曌[2](2021)在《政策传播视野下《人民日报》艾滋病政策报道研究(1986-2020)》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众媒介作为向公众传达艾滋病防治政策的渠道,不仅对于帮助公众正确理解、认知艾滋病防治政策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对艾滋病防治政策的自身发展、完善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于艾滋病防治政策传播过程中媒介的角色进行探究,以求更好地理解媒介在政策传播中的作用。本研究从报道篇幅、报道版面、报道消息来源、政策报道类型、报道政策涉及的政策主题、报道政策涉及的特殊人群、报道政策涉及的政策过程等多个维度建构编码表,并以《人民日报》历时三十五年的艾滋病政策报道为样本,结合报道具体文本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发现,现实政策议程对媒介关注内容有重要影响,并促使媒介对于艾滋病政策的关注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该特征首先表现为媒介艾滋病政策的报道数量、篇幅、采纳消息来源等方面的差异;其次表现为不同政策传播议题呈现方式的不同;最后表现为媒介就同一主题政策进行历时性报道时的变化。尽管媒介对于艾滋病政策报道已经逐渐关注于政策的全过程,并由浅层次的政策传达走向深层次的政策传播,但是媒介报道仍存在过度依赖政府信息源、对政策报道解读有限等问题。基于此,本研究认为媒介在进行艾滋病政策传播时,应当充分认识到社会公众的主体性地位,传播更加即时、有效,以更好发挥自身在艾滋病政策传播中的作用。

袁清青,李芙蓉,阮艺宏,安媛媛,周辉,陈丹镝[3](2021)在《中国艾滋病患者群体中抑郁症患病率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艾滋病患者抑郁症引起的并发症会给患者及其家属,甚至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了解我国艾滋病患者抑郁症的患病率,在其抑郁症的早期进行预防和干预,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治疗费用,维护患者的身心健康。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维普数据库、Pubmed、SCI、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发表的2000年1月至2020年1月所有相关研究。使用Stata 15.0软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 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国艾滋病患者抑郁症合并患病率为53.8%[95%可信区间(CI):47.7%~60.0%];PHQ-9测量的抑郁症患病率最高,为70.6%;西部地区的艾滋病患者抑郁症患病率高于东北、中部和东部,为57.2%。结论中国艾滋病患者抑郁症的患病率较高,需要及时对艾滋病患者进行早期的心理干预和预防,减少抑郁症的发生。

周海燕[4](2020)在《基于赋权增能理论的健康教育对社区老年人艾滋病KAP的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前期调查研究,旨在了解成都市社区老年人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及其健康教育现状与需求。随后,结合目标人群特点及社区实际情况,基于赋权增能理论指导,构建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科学、规范、操作性强,适合社区老年人艾滋病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的方案,并科学评价基于该理论的健康教育在促进社区老年人艾滋病KAP方面的有效性,从而进一步推广应用,达到有效预防艾滋病蔓延,助力我国艾滋病防治计划顺利实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方法本研究包括调查研究和干预研究两部分,分两阶段开展。第一阶段:社区老年人艾滋病KAP调查研究。研究类型为横断面调查,以成都市第一、二、三绕城高速为参照物,按照距离市中心的远近,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抽取成都市管辖的三所社区(1)锦江区:水井坊社区;(2)龙泉驿区:龙平社区;(3)邛崃市:文星社区,年龄在50~80岁的399名社区老年人作为调查对象,问卷采用自设《社区老年人艾滋病KAP调查问卷》,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生活经历、艾滋病基本知识、艾滋病相关态度、HIV/AIDS高危行为及艾滋病相关防治需求六个方面内容,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社区老年人艾滋病KAP现况及健康教育需求,并探析影响其艾滋病KAP的因素。针对以上分析,提出并制定社区艾滋病健康教育诊断、方案与计划,为第二阶段开展干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第二阶段:基于赋权增能理论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方案构建与实践研究。研究类型属类实验性研究,以第一阶段调查社区为基础,随机选取其中一个社区符合研究条件的94例社区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以社区居委会为中心,按地理位置,居委会以南为试验组,居委会以北为对照组。课题组成员结合前期社区老年艾滋病KAP诊断性调查,同时结合社区老年人参与不足的问题,聚焦社区老年人面对艾滋病防治的脆弱性,试验组采用“社区老年人赋权增能的艾滋病健康教育方案”,对照组采用常规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周期为6个月。分别于干预前后采用《社区老年人艾滋病KAP调查问卷》、《安全套使用自我效能》量表进行资料的收集,以社区老年人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及艾滋病相关态度、艾滋病高危行为、安全套使用效能得分等作为测评指标并进行组间和组内比较,客观评价基于赋权增能理论的健康教育对促进社区老年人艾滋病KAP的效果。结果(一)社区老年人艾滋病KAP调查研究1.社区老年人一般情况本研究共发放问卷420份,有效问卷399份,回收有效率为95.0%。最终,水井坊社区、龙平社区、文星社区实际调查人数分别为127、143、129人;平均年龄为(67.9±5.3)岁;民族以汉族为主;在婚者占比达64.7%;老年人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目前同配偶及子女居住者占多数。2.社区老年人生活经历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社区老年男性有吸烟或饮酒史;接受过艾滋病健康教育者仅占17.3%;老年人普遍有性生活的需求;但安全套使用率低,最近一年内使用过安全套者仅为34.8%。3.社区老年人艾滋病基本知识调查结果显示,社区老年人艾滋病基本知识总知晓率为42.4%,非传播途径知晓率普遍偏低。影响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每月收入、是否接受过艾滋病健康教育、认为老年人(50岁以上)是否有性生活的需求均为社区老年人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情况的主要影响因素。4.社区老年人艾滋病相关态度调查结果显示,社区老年人对艾滋病感染者存在一定程度的歧视与偏见态度,但44.1%的老年人表示有必要提供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CT)服务,为预防艾滋病性病,39.6%的老年人表示愿意坚持使用安全套。影响因素分析显示:文化程度、是否接受过艾滋病健康教育为社区老年人艾滋病相关态度的主要影响因素。5.社区老年人HIV/AIDS高危行为调查结果显示,社区老年人HIV/AIDS高危行为总体情况较好,但尚存高危行为,其中属艾滋病高危行为前两位分别是“性活动前喝酒”“有过一个及以上性伴侣”(特指非婚状态),占比分别为64.2%、28.1%。影响因素分析显示: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中人口数、目前是否喝酒、是否接受过艾滋病健康教育、运动情况为社区老年人HIV/AIDS高危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6.社区老年人艾滋病相关防治需求调查结果显示,社区老年人对艾滋病防治具有较高的需求。在艾滋病相关知识的获取途径上,仍以传统的艾滋病宣传方式为主,其中获取途径前三位分别是:宣传册/栏、电视、卫生工作者,占比分别为64.9%、61.7%、48.1%;最喜欢或最易接受的艾滋病健康教育或宣传方式,前三位分别是:宣传册子、社区/村委会的公益活动、公共场所宣传栏/广告牌,占比分别达66.9%、55.9%、50.1%;最想了解的艾滋病知识前三位是:预防知识、感染后表现、治疗护理办法,占比分别达92.0%、87.0%、81.5%;出现性病症状后,社区老年人首选的就诊方式前三位分别是:去综合医院就诊、去专科医院就诊、去私人诊所就诊,占比分别为41.9%、30.1%、19.8%。可见社区老年人艾滋病相关防治需求仍具有较大的完善空间,需积极采取措施满足其艾滋病相关防治需求。(二)基于赋权增能理论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方案构建与实践研究1.两组资料的回收与剔除情况本研究在干预前共发放问卷94份(试验组47份,对照组47份),两组各回收47份,回收率100.0%。在研究过程中,试验组剔除1名;对照组剔除2名,脱落1名。最终干预后发放问卷90份(试验组46份,对照组44份),试验组回收有效问卷46份,对照组回收有效问卷44份,有效率为100.0%。2.干预前社区老年人一般情况、生活经历、安全套使用自我效能、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及防治需求比较干预前,分别对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生活经历、安全套使用自我效能、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艾滋病相关防治需求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两组研究对象在以上各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两组资料基线水平齐,具有可比性。3.干预后社区老年人生活经历、安全套使用自我效能、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及防治需求比较生活经历比较分析:干预后对照组和试验组老年人在“您曾经吸烟吗”和“您曾经喝酒吗”及“您认为老年人(50岁以上)有性生活的需求吗”“是否接受过艾滋病健康教育”条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条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全套使用自我效能得分比较分析:干预后两组老年人安全套使用自我效能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在干预前后老年人安全套使用自我效能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在干预前后老年人安全套使用自我效能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比较分析:干预后两组老年人艾滋病基本知识总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试验组总知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试验组在干预前后艾滋病基本知识总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在干预前后老年人艾滋病基本知识总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艾滋病相关态度比较分析:试验组艾滋病相关态度得分与对照组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艾滋病相关态度较对照组积极;试验组在干预前后艾滋病相关态度总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干预前后老年人艾滋病相关态度总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IV/AIDS高危行为比较分析:试验组老年人HIV/AIDS高危行为总得分与对照组总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干预后试验组老年人行为较对照组更积极;试验组干预前后老年人HIV/AIDS高危行为总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老年人HIV/AIDS高危行为总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艾滋病相关防治需求比较分析:干预后两组当出现性病症状后首选的就诊方式人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倾向于积极就医的人数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调查发现,目前社区老年人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有待提高,歧视态度有待转变,社区老年人艾滋病高危行为的改善是防治的难点与关键,而社区老年人对艾滋病知识的获取和需求呈现多样化特点,健康教育的开展需有针对性且势在必行。基于赋权增能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方案,有利于促进社区防艾健康教育纵深发展,能有效改善社区老年人自我防治能力、树立正确的艾滋病知识、态度,提高老年人参与防艾主体意识,挖掘老年人防艾潜力,促使老年人在性生活方面保持良好心态,能够有效地与性伴沟通协商并掌握正确使用安全套的能力,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减少艾滋病高危行为的发生,值得进一步推广运用。

向辉[5](2020)在《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进城务工者乙肝危险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主要通过血液、体液等传播,性接触和使用受污染的注射器是成年人感染HBV的主要途径。大多数进城务工者(农民工)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社会支持,易感染乙肝。国内外关于农民工与乙肝感染风险的研究大多局限于感染者的流行特征分析,针对农民工乙肝危险行为与行为意向的研究鲜见报道。目的:本研究旨在基于计划行为理论(The Theory of Planed Behavior,TPB)编制适用于农民工的乙肝危险行为量表,据此调查分析农民工危险行为现状与行为意愿,并探究其影响因素。方法:基于计划行为理论(TPB),通过查阅文献,专家讨论和预调查等,编制乙肝危险行为量表,对量表进行信、效度分析;于2017年812月间,采用两阶段分层整群的抽样方法,将重庆市主城九区按照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分为高、中、低三层,从每层中随机抽取一个区;在抽中的3个区内,目的性抽取建筑、餐饮、制造、住宿、美容美发等不同行业/单位;最后,再按照员工户籍所在地(农村),招募农民工。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乙肝的危险行为,探索影响农民工发生乙肝危险行为意向与危险行为主要的社会人口学特征,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确定乙肝危险行为意向,危险行为的作用路径和作用效力。结果:(1)量表开发结果:在TPB基础上引入行为经验与后悔感受两个维度多个变量,经信度、效度检验及语义修订后,量表最终保留7个维度48个条目。因子负荷在0.462到0.928之间,可解释总变异度75.21%;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模型的拟合程度良好(χ2/df=1.859,GFI=0.969,AGFI=0.883,CFI=0.900,IFI=0.969,RMSEA=0.039);总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898,各维度的Cronbach’α系数在0.648到0.961之间。总量表的重测信度是0.859,各维度重测信度在0.370到0.973之间。(2)横断面调查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1692名研究对象,在最近六个月中,414(29.56%)名农民工至少发生了一次HBV感染的危险行为,1434(84.53%)名农民工有发生乙肝危险行为的意向。在发生性行为的1006人中,超过半数(65.81%)的研究对象在发生乙肝危险性行为时未使用安全套。农民工乙肝知识水平较低(6.00±1.00)。农民工获取乙肝知识前三位的途径分别为听身边的人说的(53.01%)、电视广播(37.71%)、手机/互联网(28.78%)。年龄较大(OR=0.97,95%CI:0.960.98),乙肝知识水平较高(OR=0.92,95%CI:0.880.96)的农民工的乙肝危险行为意向较低,行为态度(β=0.44,P<0.001)、主观规范(β=0.20,P<0.001)、知觉行为控制(β=0.07,P=0.020)、行为经验(β=0.13,P<0.001)对行为意向有显着正向直接影响;年龄较大的农民工发生乙肝危险行为较少(OR=0.98,95%CI:0.980.99);行为意向(β=0.23,P<0.001)、既往预期后悔(β=0.10,P<0.001)对行为有显着正向直接影响,主观规范(β=0.05,P<0.001)对行为有显着正向间接影响;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行为经验间相互影响,知觉行为控制与行为经验相互影响,既往预期后悔与知觉行为控制、主观规范和行为态度相互影响。结论:本研究开发的农民工乙肝危险行为量表具有较好的效度和信度,能够作为农民工乙肝危险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测量工具。近1/4的对象存在乙肝危险行为,且大多数对象有发生乙肝危险行为的意向;农民工安全套使用频率普遍较低。年龄越小,知识情况越差,对乙肝危险行为的态度赞同,行为经验多,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越消极的农民工,发生乙肝危险行为的意向越积极;年龄越小,对乙肝危险行为的意向越赞同,对危险行为越不后悔的农民工,发生乙肝危险行为的可能性越大。今后农民工群体的乙肝防控可考虑采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结合的方式,辅以同伴教育,以更好地针对分析提出的关键影响因素,达到减少农民工乙肝危险行为的目标。

李宵[6](2020)在《HIV感染者/AIDS患者社会支持、抑郁、生命质量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了解我国HIV感染者/AIDS患者社会支持、抑郁、生命质量现状。2、探索HIV感染者/AIDS患者社会支持、抑郁、生命质量的可能影响因素。3、探索HIV感染者/AIDS患者社会支持、抑郁、生命质量的关系,对提出的理论模型进行验证,为综合防治艾滋病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传染病医院已登记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使用MOS-SSS、CES-D、MOS-HIV调查HIV感染者/AIDS患者社会支持、抑郁及生命质量情况。使用频数、构成比描述人口学特征、HIV感染情况。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比较社会支持、抑郁、生命质量在不同特征人群中的差异,分层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采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社会支持、抑郁、生命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1、本研究收回有效问卷823份,共发放了1144份问卷,有效率为71.94%。研究对象平均年龄(39.40±12.80)岁。2、HIV感染者/AIDS患者社会支持总分为(52.31±23.61)分。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学历、家庭人均收入、HIV病情是否公开、最近一年是否出现性病相关症状HIV感染者/AIDS患者社会支持得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分层回归分析显示:家庭人均收入、HIV病情公开情况、最近一年出现性病相关症状是社会支持的影响因素。3、抑郁患病率为67%,抑郁得分为(21.57±10.88)分,高于我国常模(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学历、职业、家庭人均收入、CD4细胞计数、最近一年是否出现性病相关症状HIV感染者/AIDS患者抑郁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层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庭人均收入、社会支持是抑郁的影响因素。4、HIV感染者/AIDS患者躯体健康总分为(51.10±8.27)分、心理健康为(43.94±11.08)分。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年龄、学历、婚姻状况、家庭人均收入、职业、感染途径、CD4细胞计数、HIV病情是否公开、是否接受抗病毒治疗、最近一年是否出现性病相关症状HIV感染者/AIDS患者躯体健康总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学历、职业、家庭人均收入、最近一年是否出现性病相关症状者心理健康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层回归结果显示:家庭人均月收入、高效抗病毒治疗、最近一年出现性病相关症状、社会支持、抑郁是HIV感染者/AIDS患者躯体健康影响因素;农民、最近一年出现性病相关症状、社会支持、抑郁是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5、社会支持对生命质量有直接影响(λ=0.23,P<0.001),社会支持对抑郁有直接影响(λ=-0.31,P<0.001),抑郁对生命质量有直接影响(λ=-0.69,P<0.001),社会支持通过调节抑郁对生命质量有间接影响(λ=-0.31*-0.69=0.21,P<0.001)。结论:1、家庭人均收入、HIV病情是否公开、最近一年出现性病相关症状是社会支持的影响因素。2、HIV感染者/AIDS患者抑郁率为67%。家庭人均月收入、社会支持是抑郁的影响因素。3、家庭人均月收入、高效抗病毒治疗、最近一年出现性病相关症状、社会支持、抑郁是HIV感染者/AIDS患者躯体健康影响因素,农民、最近一年出现性病相关症状、社会支持、抑郁是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4、社会支持、抑郁对生命质量及社会支持对抑郁有直接影响,社会支持通过调节抑郁对生命质量存在间接影响。

王威[7](2019)在《基于社会资本理论和突变理论的艾滋病感染者/患者自杀行为的相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抗逆转录病毒疗法的应用极大提高了艾滋病感染者/患者(People Living with HIV/AIDS,PLWHA)的期望寿命,但普遍存在于PLWHA人群中的自杀行为给他们的生命带来新的威胁,自杀已经成为目前的艾滋病相关研究的新方向。对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的研究是研究自杀行为和有效预防自杀死亡的关键所在,而寻找新的研究理论以便更深入地理解该人群的自杀行为是目前PLWHA人群自杀研究的重点。社会资本理论是近年来政治学、经济学、行为学等众多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在解决各种社会及行为问题上显示了巨大的功效和作用。同样,对于艾滋病以及自杀这些社会性问题,社会资本理论将会发挥独特的作用。另一方面,从非线性视角研究行为问题成为行为领域研究的热点,自杀行为也逐渐被相关研究者认为是一种非线性不连续的行为过程。这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非线性研究理论就是突变理论,而基于突变理论的尖点突变模型能够很好的定量计算影响因素对自杀行为的预测作用。目前对于PLWHA人群自杀行为的社会资本研究及突变研究尚处于空白阶段,亟需进行系统地研究以填补这一空缺。研究目的:本研究目的是了解PLWHA人群自杀行为现状及其相关的社会、心理影响因素情况,基于社会资本理论和突变理论,从线性以及非线性视角分析社会资本及相关心理因素对PLWHA自杀行为的影响,为探索新的针对该人群的自杀行为预防和干预方案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抽取2015年11月至2016年1月在武汉市医疗救治中心就诊和接受随访治疗的PLWHA作为研究对象,对符合纳入标准的523名PLWHA进行匿名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年龄性别、职业等)、艾滋病相关特征(感染途径、感染时间、抗病毒治疗时间、CD4、健康状况、疾病告知等)、心理特征(歧视感知、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及心理韧性)、社会资本状况以及自杀行为状况(主要包括确诊后自杀意念、自杀未遂,近一个月自杀意念)。利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一般描述性分析、χ2检验、t检验、方差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及多元Logistic回归等统计分析;AMOS.24.0软件用于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分析,R软件“Cusp”程序包用于尖点突变模型分析。研究结果:本研究结果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内容:1.研究对象基本特征:本次调查对象平均年龄34.3±11.7岁(16-73岁),调查对象性别主要为男性(93.5%),女性仅占6.5%;民族大多数为汉族(95.0%)。调查对象户口所在地以武汉市为主,占65.6%。来自城市和农村的PLWHA分别占到69.0%和31.0%。调查对象58.2%为大专及以上学历,绝大多数(62.8%)PLWHA未婚;69.1%(n=355)的调查对象的职业为在业,职业为学生的占8.4%。在月收入上不足3000元几乎占一半(48.2%),50.5%的调查对象以同性性取向为主。322人(61.6%)通过同性恋接触感染HIV,从HIV+诊断到问卷调查的平均时间为1.6(0.7,3.1)年;接受抗病毒治疗的平均持续时间为1.1(0.4,2.2)年,CD4细胞计数的平均值为395,健康状况自评为良好的人占47.4%。调查对象的社会资本量表得分总分均值为22.79±5.74分。四个维度中,社会网络平均得分最高,为5.93±2.10分;社会信任平均得分最低,为5.52±1.85分。2.PLWHA自杀行为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研究对象中,确诊后有自杀意念的人数为173人,占33.0%,有自杀未遂的占13.7%(n=72),最近一个月有自杀意念的占12.2%(n=64)。确诊后自杀意念多的因素Logistic结果显示,年龄在35-44岁(OR=2.34)和学生(OR=2.55)是确诊后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社会资本(OR=0.95)、高歧视感知(OR=1.70)、PTSD症状(OR=3.94)、低心理韧性(OR=1.60)同样被发现与确诊后自杀意念有关(P<0.05)。确诊后自杀未遂的多因素Logistic结果显示,年龄在35-44岁(OR=2.49)、社会资本(OR=0.94),高歧视感知(OR=2.42),PTSD症状(OR=3.33)显着影响自杀未遂的发生。近一个月自杀意念的多因素Logistic结果显示,健康状况自评差(OR=2.84),PTSD症状(OR=4.10)对近一个自杀意念有显着影响。总体自杀的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了年龄(β=0.016,P=0.011)、自评健康状况(β=-0.198,P=0.014)、社会资本(β=-0.027,P=0.003)及其两个维度社会网络和社会信任、PTSD(β=0.037,P<0.001)以及心理韧性(β=-0.013,P=0.013)是影响PLWHA自杀行为的主要因素。3.社会资本影响PLWHA自杀行为的中介效应分析:单变量中介效应分析结果显示,当在社会资本与自杀行为之间分别加入PTSD、歧视感知和心理韧性时,PTSD与歧视感知、心理韧性均起到中介变量的作用,中介效应分别为-0.140,-0.106,-0.029。在多变量综合路径分析中,社会资本对自杀行为的影响总作用大小为-0.111,均为间接作用;歧视感知间接影响自杀行为,作用大小为0.274;心理韧性间接自杀行为,总作用大小为-0.069;PTSD直接影响自杀行为,作用大小为0.495。社会资本影响自杀行为的具体心理路径为社会资本通过影响歧视感知和心理韧性,进一步影响PTSD,最后导致自杀行为的发生。4.PLWHA自杀行为的尖点突变模型分析:当用社会资本与歧视感知去预测PLWHA自杀行为时,模型中社会资本为正则因子,歧视感知为分裂因子。在使用直接法初步证明尖点突变模型的可行性后,多元随机尖点突变模型结果显示,控制了相关变量后的尖点突变模型拟合效果(R2=0.483,AIC=1014,BIC=1052)要优于线性回归模型(R2=0.127,AIC=1507,BIC=1537)。社会资本与自杀行为呈显着负相关(a1=-0.260,P<0.01),歧视感知与自杀行为呈正相关(b1=0.548,P<0.001),社会资本与自杀行为的关系被歧视感知所分裂。研究结论:(1)PLWHA人群自杀行为发生率较高,年龄、自评健康状况与自杀行为显着相关,高歧视感知、PTSD症状、低心理韧性是影响自杀行为的重要心理因素;(2)社会资本与PLWHA自杀行为显着相关,社会资本越高,自杀行为发生率越低;社会资本维度中较大的社会网络及较高的社会信任对PLWHA自杀有一定的保护作用;(3)歧视感知、心理韧性与PTSD在社会资本影响PLWHA自杀行为中起到中介作用,社会资本可通过降低PLWHA的歧视感知和提升其心理韧性,进而减轻PTSD症状,最后减少自杀行为的发生;(4)社会资本与PLWHA自杀行为的线性关系只在有限条件下成立,PLWHA自杀过程更多的是非线性和不连续的。(5)无论线性模型或者非线性模型的结果均提示PLWHA自杀预防的重要性在于增强此类人群的社会资本以及减少歧视感知。

赵玲[8](2018)在《云南省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的心理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云南省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的心理健康现状进行调查,了解云南省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的感染、治疗、社会支持、心理健康现状及心理健康现状的影响因素等情况,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对艾滋病毒感染者/病人的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为现况调查,采用方便抽样法从云南省两个地区共抽取410名调查对象进行现场问卷调查;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测量调查对象的社会支持情况、采用病人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测量调查对象的抑郁现状、采用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测量调查对象的焦虑现状;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的分析采用秩和检验、秩相关,抑郁现状和焦虑现状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水准α =0.05。[结果]本次共调查云南省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410例,其中城市地区209人,占51.0%,农村地区201人,占49.0%;男性291人,占71.0%,女性119人,占29.0%;平均年龄为(41.7±11.5)岁;平均受教育年数为7.19年;城市地区确诊为HIV感染时以急性感染期较多(P<0.05),确诊时间以≥4年者较多(P<0.05),农村地区确诊为HIV感染时以无症状期较多(P<0.05),确诊时间以<4年者较多(P<0.05)。感染途径中,城市地区以性传播和其他感染途径较多,农村地区以静脉注射吸毒较多(P<0.05);男性主要通过静脉注射吸毒感染,女性主要通过性传播和其他感染途径感染(P<0.05);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者主要是通过静脉注射吸毒感染,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主要是通过性传播和其他感染途径(P<0.05);汉族主要通过性传播,少数民族主要经静脉注射吸毒感染(P<0.05);确诊HIV感染时处于急性感染期者主要通过其他感染途径感染,处于无症状期者主要通过性传播感染(P<0.05)。抗病毒治疗中,女性接受过治疗者多于男性(P<0.05);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接受过治疗人数高于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者(P<0.05);确诊HIV感染时间≥4年者接受过治疗的人数多于确诊HIV感染时间<4年者(P<0.05)。社会支持情况中,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的社会支持总得分为(28.05±7.23)分,客观支持得分为(6.35±2.07)分,主观支持得分为(16.48±4.45)分,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得分为(5.22±2.59)分。农村地区的主观支持得分、对支持的利用度得分、社会支持总得分均高于城市地区(P<0.05);男性的主观支持得分高于女性(P<0.05);在婚者的客观支持得分、主观支持得分、社会支持总得分均高于非在婚者(P<0.05);经静脉注射吸毒感染者的客观支持得分高于其他途径感染者(P<0.05),经静脉注射吸毒感染者的对社会支持利用得分高于经性传播感染者和其他途径感染者(P<0.05);未接受过治疗者的客观支持得分高于接受过治疗者(P<0.05)。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的抑郁得分为9.00(5.00~12.00)分,有抑郁症状者为81.5%,其中轻中度抑郁者为68.0%、重度及极重度抑郁者为13.4%,城市地区、农村地区、男性、女性的抑郁率分别为80.9%、82.1%、79.7%、85.7%。焦虑得分为6.00(3.75~9.00)分,有焦虑症状者为70.7%,其中轻中度焦虑者为67.6%,重度焦虑者为3.2%,城市地区、农村地区、男性、女性的焦虑率为70.8%、70.6%、68.0%、77.3%。无工作者的抑郁得分高于有工作者(P<0.05),确诊为艾滋病感染时处于艾滋病期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的抑郁现状、焦虑现状最为严重(P<0.01);不同年龄段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的抑郁现状、焦虑现状不同,其中年龄为35~44岁的抑郁现状、焦虑现状较为严重(P<0.05);不同文化程度的抑郁现状、焦虑现状不同,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者的抑郁现状、焦虑得分较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严重(P<0.05);不同治疗者的抑郁、焦虑现状不同,未接受过治疗者的抑郁现状、焦虑现状最为严重(P<0.05);主观支持得分、社会支持总得分均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的抑郁现状、焦虑现状呈负相关,对支持的利用度得分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的抑郁现状呈负相关(P<0.05)。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的有序多分类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抑郁现状的影响因素是主观支持得分、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得分、感染期间的症状或体征数、性别、文化程度、疾病确诊时所处的时期和治疗情况(P<0.05),其中主观支持得分越低、对社会支持利用得分越低、感染期间症状或体征数越多、女性、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确诊疾病时处于艾滋病期、未接受过治疗者越容易发生抑郁;焦虑现状的影响因素是主观支持得分、感染期间的症状或体征数、城乡分布、性别、医疗保险情况、疾病确诊时所处的时期、感染途径和治疗情况(P<0.05),其中主观支持得分越低、症状或体征数越多、城市地区、女性、有医疗保险者、疾病确诊时处于艾滋病期、性接触者感染、静脉注射吸毒感染者、未接受治疗者越容易发生焦虑。[结论]云南省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的社会支持水平较低,抑郁、焦虑现状较为严重,提示应积极鼓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接受治疗,提高其社会支持水平,加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的心理健康建设,尤其是主观支持得分低者、对社会支持得分利用低者、感染期间症状或体征数多者、女性、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确诊疾病时处于艾滋病期、未接受过治疗者的心理健康建设,以便降低其抑郁和焦虑的发病率。

赵方,李沙茜,许六妹,肖金凤,何云,吴宝红,王辉[9](2017)在《深圳地区HIV-1感染人群焦虑和抑郁患病状况及相关因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目前深圳地区艾滋病病毒(HIV)感染人群焦虑和抑郁的患病情况,初步探索影响焦虑和抑郁的相关因素。方法 2016年1-3月对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艾滋病门诊就诊的594例HIV感染者开展横断面研究,通过医院焦虑抑郁量表调查研究对象焦虑和抑郁的患病情况,并用SPSS软件分析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594例患者中有焦虑症状者233例(39.2%),抑郁症状者240例(40.4%)。多因素分析显示,离异或丧偶[比值比(OR)=2.11,95%可信区间(CI):1.133.93]是焦虑产生的危险因素,抗病毒治疗(OR=0.66,95%CI:0.470.94)是保护因素;对于抑郁的形成,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OR=0.58,95%CI:0.390.88)、家庭或社会支持(OR=0.44,95%CI:0.310.62)是保护性因素。结论深圳地区HIV感染者焦虑和抑郁的患病率较高,应该引起临床医生关注。对于新发现的HIV感染者应当进行常规心理健康问题的筛查,早期给予社会支持和心理关怀。

肖琛嫦[10](2017)在《艾滋病感染者/患者歧视感知状况及其影响抑郁和自杀意念的中介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艾滋病感染者/患者(PLWHA)歧视感知状况,分析歧视感知对PLWHA抑郁与自杀意念的影响,并探讨歧视感知影响PLWHA抑郁和自杀意念的中介效应,为探索新的针对该人群的艾滋病心理行为干预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6年7月至2016年8月在南京市第二医院对接受检查且符合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的465名PLWHA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HIV感染相关情况(感染途径、感染时间、开始抗病毒治疗时间、肝功能及合并症等)、疾病告知状况、社会心理状况(主要包括歧视感知、社会支持、抑郁、心理韧性和自尊)和相关行为状况(主要包括危险性行为,服药依从性,自杀行为)。采用SPSS20.0对数据进行一般描述性统计、χ2检验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AMOS.24.0软件用于中介效应分析。结果:1.研究对象特征:共调查465名PLWHA。平均年龄为37.22± 12.01岁,以男性为主(95.1%),多来自城市(63.7%);调查对象38.5%为本科及以上学历;53.7%未婚,32.5%在婚;50.3%的调查对象以同性性取向为主;51.8%PLWHA与家庭成员同住,29.5%独居;感染HIV后,70.5%选择告诉家人。调查对象感染时间≥12月的占78.9%;感染途径以性传播为主(94.2%),其中同性性传播占73.1%,异性性传播占21.1%;服药时间≥12月者占67.7%,服药时间大于1月的418名PLWHA服药依从性为86.27%。最近6个月发生性行为者占60.4%,与配偶发生性行为、男男性行为以及配偶之外的异性性行为时能坚持使用安全套的比例分别为86.49%、68.72%、64.29%。29.0%的PLWHA社会支持水平低,29.9%和15.3%的PLWHA心理韧性和自尊水平较低。2.歧视感知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调查的PLWHA“歧视感知”平均分为81.25±12.69分(43-118分);25.2%有较高的歧视感知。婚姻状况,性取向,社会支持,抑郁,自尊是与歧视感知相关的因素。离异/丧偶的PLWHA高歧视感知的风险是未婚者的1.96倍(95%CI:1.57-6.10);双性恋/不确定性取向和同性恋的PLWHA高歧视感知的风险分别是异性恋的2.62倍(95%CI:1.35-5.08)和2.23倍(95%CI:1.05-3.66);低社会支持的PLWHA高歧视感知的风险是高社会支持者的1.83倍(95%CI:1.11-3.03);抑郁者高歧视感知的风险是非抑郁者的1.97倍(95%CI:1.18-3.29);低自尊的PLWHA高歧视感知的风险是高自尊者的 3.10 倍(95%CI:1.15-3.13)。3.歧视感知对抑郁的影响作用分析:调查的PLWHA抑郁平均分为13.89±11.57分(0-54分);38.1%处于抑郁高水平状态。高歧视感知者报告抑郁比例为59.0%,高于低歧视感知者(31.0%),高歧视感知者抑郁的风险是低歧视感知者的2.18倍(95%CI:1.30-3.65)。中介效应分析结果显示,当在歧视感知与抑郁之间分别加入社会支持、自尊、心理韧性变量时,社会支持、自尊、心理韧性均起到中介变量的作用,其中介效应分别为0.052、0.196和0.083,分别占各自模型总效应的12.15%、45.79%和19.39%。在综合路径分析中,歧视感知通过直接和间接路径影响抑郁,总的作用大小为0.429,其中直接作用大小为0.207,间接作用大小为0.222;自尊直接影响抑郁,作用大小为-0.504;社会支持影响抑郁通过直接和间接路径影响,直接作用大小为-0.147,间接作用大小为-0.064,总作用大小为-0.211;心理韧性间接影响抑郁,作用大小为-0.245。4.歧视感知对自杀意念的影响作用分析:本次调查的PLWHA人群中,报告有自杀念头的占31.6%,有自杀计划的占11.4%。高歧视感知者报告有自杀意念的比例(50.4%)高于低歧视感知者(25.3%),高歧视感知者有自杀意念的风险是低歧视感知者的2.04倍(95%CI:1.22-3.40)。中介效应分析结果显示,当在歧视感知与自杀意念之间分别加入心理韧性、社会支持、自尊、抑郁变量时,社会支持、自尊、抑郁起到中介变量的作用,其中介效应分别为0.005、0.098和0.129,分别占各自模型总效应的1.33%、26.2%和34.49%。在综合路径分析中,歧视感知通过直接和间接路径影响自杀意念,总的作用大小为0.374,其中直接作用大小为0.226,间接作用大小为0.149;抑郁直接影响自杀意念,作用大小为0.218;自尊影响自杀意念通过直接和间接路径影响,总作用大小为-0.258,直接作用大小为-0.148,间接作用大小为0.110;社会支持只能间接影响自杀意念,作用大小为-0.070。结论:(1)PLWHA人群歧视感知水平较高,离异/丧偶、性取向为双性恋、不确定或同性恋、社会支持和自尊水平较低、报告抑郁的PLWHA更可能有较高的歧视感知。(2)有相当一部分PLWHA报告有抑郁,高歧视感知者报告有抑郁的风险大;歧视感知可通过自尊、心理韧性和社会支持间接影响抑郁,其中自尊的中介效应作用最大。(3)有相当一部分PLWHA报告有自杀意念,高歧视感知者报告有自杀意念的风险大;歧视感知可通过自尊、抑郁、和社会支持间接影响自杀意念,其中抑郁的中介效应作用最大。(4)在PLWHA人群心理行为干预中,离异/丧偶、性取向为非异性恋者应重点关注。需要关注他们的歧视感知对产生抑郁心理和自杀意念的影响,可通过提高他们的自尊、心理韧性水平以及加强其社会支持以减弱歧视感知的影响作用,改善该人群的心理状况,提高其生命质量。

二、有偿献血艾滋病患者的情绪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有偿献血艾滋病患者的情绪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广西重点地区HIV感染者不同艾滋病病毒基因型疾病进展和二代传播风险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广西重点地区HIV感染者不同艾滋病病毒基因型疾病进展研究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
        1.4 实验室检测
        1.5 数据收集与数据管理
        1.6 样本量估算和统计分析
        1.7 质量控制
        1.8 伦理学事项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2.2 研究对象不同HIV基因型首次CD4计数比较
        2.3 研究对象不同HIV基因型抗病毒治疗前死亡情况比较
        2.4 研究对象不同HIV基因型抗病毒治疗后死亡和退出治疗及病毒载量情况比较
    3 讨论
        3.1 研究对象不同HIV基因型首次CD4计数情况
        3.2 研究对象不同HIV基因型抗病毒治疗前死亡情况
        3.3 研究对象不同HIV基因型抗病毒治疗后死亡和退出治疗及病毒载量情况
    4 小结
第二部分 广西重点地区HI感染者二代传播基本再生数分析研究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
        1.4 实验室检测
        1.5 数据收集与数据管理
        1.6 R_0计算、样本量估算与统计分析
        1.7 质量控制
        1.8 伦理学事项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2.2 研究对象主要HIV基因型的R_0
        2.3 研究对象主要HIV分子传播簇的基本情况
        2.4 研究对象主要HIV分子传播簇R_0与增长速度的相关性
        2.5 分子传播簇R_0与新近感染的相关性
    3 讨论
        3.1 研究对象主要HIV基因型的R_0
        3.2 研究对象主要HIV分子传播簇的R_0
        3.3 研究对象主要HIV分子传播簇R_0与增长率和新近感染的相关性
    4 小结
第三部分 广西重点地区HIV感染者二代传播风险分子网络分析研究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
        1.4 实验室检测
        1.5 数据收集与数据管理
        1.6 样本量估算与统计分析
        1.7 质量控制
        1.8 伦理学事项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2 分子传播网络基因阈值选择
        2.3 抗病毒治疗减少HIV二代传播风险及影响因素分析
        2.4 抗病毒治疗减少HIV二代传播风险的敏感性分析
    3 讨论
        3.1 抗病毒治疗减少HIV二代传播风险情况
        3.2 HIV二代传播风险的影响因素
    4 小结
全文结论
研究创新性
研究局限性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HIV感染人群二代传播风险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已发表文章
致谢

(2)政策传播视野下《人民日报》艾滋病政策报道研究(1986-202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问题、目的及价值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媒介建构艾滋病政策报道整体分析
    一、 《人民日报》艾滋病政策报道总体情况分析
    二、 《人民日报》艾滋病政策报道篇幅分析
    三、 《人民日报》艾滋病政策报道形式分析
    四、 《人民日报》艾滋病政策报道版面分析
    五、 《人民日报》艾滋病政策报道消息来源分析
    六、本章小结
第二章 媒介艾滋病政策报道传播议题分析
    一、 《人民日报》艾滋病政策报道类型分析
    二、 《人民日报》艾滋病政策报道涉及政策主题分析
    三、 《人民日报》艾滋病政策报道涉及特殊人群分析
    四、 《人民日报》艾滋病政策报道涉及政策过程分析
    五、本章小结
第三章 艾滋病政策报道文本分析
    一、艾滋病流行传入期
    二、艾滋病流行扩散期
    三、艾滋病快速增长期
    四、艾滋病流行稳定期
    五、本章小结
第四章 媒介对艾滋病政策报道建议
    一、媒介积极参与政策全过程
    二、媒介报道整体呈现问题
    三、媒介建构艾滋病政策报道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艾滋病政策报道内容分析编码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中国艾滋病患者群体中抑郁症患病率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方法
    1.3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基本情况
    2.2合并患病率情况
    2.3 亚组分析情况
    2.4 发表偏倚分析
3 讨论

(4)基于赋权增能理论的健康教育对社区老年人艾滋病KAP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一)艾滋病疫情现况
        (二)老年人艾滋病现况
    二、研究目的
        (一)了解社区老年人艾滋病KAP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二)基于赋权增能理论,构建艾滋病健康教育方案并评价其效果
    三、研究意义
        (一)降低老年艾滋病感染发生率,助力国家艾滋病防治计划实施
        (二)激发艾滋病防治活动积极性,增强防艾能力,促进老年健康
        (三)拓展艾滋病健康教育理论,提升社区老年人艾滋病防治效果
    四、研究伦理
    五、操作性定义
        (一)老年人
        (二)艾滋病
        (三)知-信-行
        (四)脆弱性
        (五)赋权增能
    六、技术路线图
第二部分 文献回顾
    一、健康教育在艾滋病领域中的应用研究现况
        (一)国外艾滋病健康教育现况
        (二)国内艾滋病健康教育现况
    二、知信行理论在艾滋病领域中的应用研究现况
        (一)知信行理论的内涵
        (二)国外老年人艾滋病知信行研究现况
        (三)国内老年人艾滋病知信行研究现况
    三、赋权增能理论的研究现况
        (一)起源与发展
        (二)概念与主要特征
        (三)国外赋权增能理论主要实践模式
        (四)国内赋权增能理论主要实践模式
第三部分 社区老年人艾滋病KAP调查研究
    一、研究类型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来源
        (二)样本量计算
        (三)研究工具与指标
        (四)调查方法
        (五)统计学分析方法
        (六)质量控制
    三、研究结果
        (一)社区老年人一般情况
        (二)社区老年人生活经历
        (三)社区老年人艾滋病基本知识
        (四)社区老年人艾滋病相关态度
        (五)社区老年人HIV/AIDS高危行为
        (六)社区老年人艾滋病相关防治需求
    四、讨论
        (一)社区老年人一般情况和生活经历
        (二)社区老年人艾滋病基本知识及影响因素分析
        (三)社区老年人艾滋病相关态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四)社区老年人HIV/AIDS高危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
        (五)社区老年人艾滋病相关防治需求
    五、小结
        (一)提高艾滋病知晓率与改善艾滋病态度势在必行
        (二)艾滋病防治行为转变实属当务之急
        (三)拓宽并完善社区老年人艾滋病知识的获取途径是必然选择
第四部分 基于赋权增能理论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方案构建与实践研究
    一、社区老年人赋权增能的艾滋病健康教育方案构建
        (一)理论依据
        (二)赋权增能实现过程
        (三)社区老年人赋权增能的艾滋病健康教育理论模式
        (四)具体实施内容
    二、社区老年人赋权增能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实践研究
        (一)研究类型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第五部分 研究结论
    一、社区老年人艾滋病KAP调查研究结论
        (一)社区老年人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待提高、歧视态度待转变
        (二)社区老年人艾滋病防治行为是关键与难点
        (三)社区老年人艾滋病知识的获取和需求呈现多样化
    二、基于赋权增能理论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方案构建与实践研究结论
        (一)有助于提高社区老年人的知-信-行水平,增强防艾能力
        (二)有利于激发艾滋病防治活动积极性,促进老年健康
第六部分 研究局限与展望
    一、研究局限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周期
        (二)偏倚
        (三)评价指标待完善
    二、研究展望
        (一)扩大研究规模,延长干预周期
        (二)减少偏倚
        (三)进一步拓展评价指标
参考文献
综述 基于赋权增能理论视角下社区老年人艾滋病防治行为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5)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进城务工者乙肝危险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进城务工者乙肝危险行为量表编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 乙肝危险行为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研究生期间发表文章

(6)HIV感染者/AIDS患者社会支持、抑郁、生命质量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研究对象来源
        2.1.2 研究对象的选择
        2.1.3 抽样方法
    2.2 调查方法
    2.3 样本含量
    2.4 调查工具
        2.4.1 一般情况
        2.4.2 感染相关情况
        2.4.3 MOS-SSS
        2.4.4 CES-D
        2.4.5 MOS-HIV
    2.5 质量控制
    2.6 数据整理与分析
3 结果
    3.1 HIV感染者/AIDS患者基本情况
    3.2 HIV感染者/AIDS患者社会支持、抑郁、生命质量现状
        3.2.1 HIV感染者/AIDS患者社会支持现状
        3.2.2 HIV感染者/AIDS患者抑郁现状
        3.2.3 HIV感染者/AIDS患者生命质量现状
    3.3 HIV感染者/AIDS患者社会支持、抑郁、生命质量单因素分析
        3.3.1 HIV感染者/AIDS患者社会支持的影响因素分析
        3.3.2 HIV感染者/AIDS患者抑郁的影响因素分析
        3.3.3 HIV感染者/AIDS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3.4 HIV感染者/AIDS患者社会支持、抑郁、生命质量的多因素分析
        3.4.1 HIV感染者/AIDS患者社会支持多因素分析
        3.4.2 HIV感染者/AIDS患者抑郁多因素分析
        3.4.3 HIV感染者/AIDS患者生命质量多因素分析
    3.5 HIV感染者/AIDS患者抑郁、社会支持、生命质量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
4 讨论
    4.1 HIV感染者/AIDS患者社会支持现状及影响因素
    4.2 HIV感染者/AIDS患者抑郁现状及影响因素
    4.3 HIV感染者/AIDS患者生命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
    4.4 HIV感染者/AIDS患者社会支持、抑郁、生命质量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实践报告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基于社会资本理论和突变理论的艾滋病感染者/患者自杀行为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语缩略语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1 自杀行为在PLWHA人群中较为普遍,需要引起关注
    1.2 社会资本与PLWAHA自杀行为的关系
    1.3 社会资本与PLWHA自杀行为的关系可能存在中介效应
    1.4 传统线性模型在研究自杀行为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5 研究假设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关键概念及文献综述
    2.1 自杀行为的定义
    2.2 社会资本理论的研究现状
        2.2.1 社会资本理论
        2.2.2 社会资本与健康关系的研究现状
        2.2.3 社会资本与艾滋病关系的研究现状
        2.2.4 社会资本与自杀行为关系的研究现状
    2.3 突变理论与尖点突变模型
        2.3.1 突变理论
        2.3.2 尖点突变模型
第三章 资料来源与测量工具
    3.1 资料来源与质量控制
        3.1.1 研究对象
        3.1.2 样本量的确定及抽样方法
        3.1.3 调查内容
        3.1.4 资料整理
        3.1.5 质量控制
    3.2 主要指标的测量工具
第四章 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PLWHA自杀行为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4.1 前言
    4.2 研究目的
    4.3 统计分析
    4.4 结果
        4.4.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4.4.2 PLWHA人群艾滋病相关特征
        4.4.3 PLWHA人群心理特征
        4.4.4 PLWHA人群社会资本状况
        4.4.5 PLWHA人群自杀行为状况
        4.4.6 自杀行为及各自杀因子的单因素分析
        4.4.7 自杀行为及各自杀因子的多因素分析
        4.4.8 社会资本影响PLWHA自杀行为的中介效应分析
        4.4.9 社会资本影响PLWHA人群自杀行为的综合路径
    4.5 讨论
        4.5.1 PLWHA自杀行为发生率较高
        4.5.2 年龄、婚姻状况、健康状况及疾病告知影响PLWHA的自杀
        4.5.3 心理因素是影响PLWHA自杀行为的直接因素
        4.5.4 高水平的社会资本能减少PLWHA自杀行为的发生
        4.5.5 社会资本影响PLWHA自杀行为的中介效应分析
        4.5.6 社会资本影响PLWHA自杀行为的综合心理路径分析
第五章 基于突变理论的PLWHA人群自杀行为的尖点突变模型分析
    5.1 前言
    5.2 研究目的
    5.3 统计分析
    5.4 结果
        5.4.1 PLWHA自杀行为在不同歧视感知水平上的双模态
        5.4.2 直接法初步测定尖点突变模型可行性
        5.4.3 多元随机尖点突变模型
    5.5 讨论
        5.5.1 PLWHA人群的自杀行为是非线性不连续的过程
        5.5.2 社会资本与PLWHA自杀行为的关系可被歧视感知分裂
        5.5.3 增加社会资本及降低歧视感知可减少PLWHA自杀
第六章 创新与不足
    6.1 创新
    6.2 不足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8)云南省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的心理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研究目标
3 资料与方法
4 结果
    4.1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的基本情况
    4.2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的感染情况
    4.3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的抗病毒治疗情况
    4.4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的社会支持情况
    4.5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的的心理健康现状
    4.6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的心理健康现状的影响因素分析
5 讨论
    5.1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的感染现状
    5.2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的抗病毒治疗现状
    5.3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的社会支持现状
    5.4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的心理健康现状
    5.5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的心理健康现状的影响因素分析
6 结论
7 建议
8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深圳地区HIV-1感染人群焦虑和抑郁患病状况及相关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
    2.2 焦虑和抑郁患病情况及单因素分析
3 讨论

(10)艾滋病感染者/患者歧视感知状况及其影响抑郁和自杀意念的中介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语缩略语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1 歧视成为艾滋病群体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1.2 PLWHA抑郁和自杀状况严重
    1.3 歧视与PLWHA抑郁、自杀的关系
    1.4 研究歧视对PLWHA人群的影响,应关注歧视感知
    1.5 歧视感知与抑郁、自杀意念的关系可能存在中介效应
    1.6 研究假设及思路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样本量的确定及抽样方法
        2.2.1 样本含量
        2.2.2 抽样方法
        2.2.3 调查方法
    2.3 研究内容
    2.4 相关心理行为的测量方法
    2.5 资料整理与分析
        2.5.1 描述性分析
        2.5.2 单因素分析
        2.5.3 多因素分析
        2.5.4 单独中介效应分析
        2.5.5 综合路径分析
    2.6 质量控制
        2.6.1 研究设计阶段
        2.6.2 调查阶段
        2.6.3 数据录入阶段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3.2 HIV感染状况
    3.3 安全套使用状况
    3.4 服药依从性
    3.5 社会心理特征
    3.6 自杀状况
    3.7 歧视感知相关因素分析
        3.7.1 不同人口社会学特征的歧视感知状况
        3.7.2 不同HIV感染特征歧视感知状况
        3.7.3 不同社会心理特征歧视感知状况
        3.7.4 歧视感知的多因素分析
    3.8 歧视感知对抑郁的影响作用分析
        3.8.1 抑郁相关因素分析
        3.8.2 PLWHA人群各社会心理因素间的相关性
        3.8.3 PLWHA歧视感知影响抑郁的中介效应分析
        3.8.4 歧视感知影响PLWHA人群抑郁的综合路径分析
    3.9 歧视感知对自杀意念的影响作用分析
        3.9.1 自杀意念的相关因素分析
        3.9.2 歧视感知影响自杀意念的中介效应分析
        3.9.3 歧视感知影响PLWHA人群自杀意念的综合路径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PLWHA人群社会人口学特征
    4.2 PLWHA人群疾病感染特征及服药依从性
    4.3 PLWHA性行为安全套使用情况
    4.4 PLWHA歧视感知状况及相关因素
    4.5 歧视感知对抑郁的影响作用
        4.5.1 PLWHA抑郁状况及相关因素
        4.5.2 歧视感知影响抑郁的中介效应分析
        4.5.3 歧视感知影响抑郁的综合路径分析
    4.6 歧视感知对自杀意念的影响作用分析
        4.6.1 PLWHA自杀意念状况及相关因素
        4.6.2 歧视感知影响自杀意念的中介效应分析
        4.6.3 歧视感知影响自杀意念的综合路径分析
第五章 创新与不足
    5.1 创新
    5.2 不足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四、有偿献血艾滋病患者的情绪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广西重点地区HIV感染者不同艾滋病病毒基因型疾病进展和二代传播风险调查研究[D]. 曹志强.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2]政策传播视野下《人民日报》艾滋病政策报道研究(1986-2020)[D]. 石曌. 兰州大学, 2021(02)
  • [3]中国艾滋病患者群体中抑郁症患病率Meta分析[J]. 袁清青,李芙蓉,阮艺宏,安媛媛,周辉,陈丹镝. 中国艾滋病性病, 2021(01)
  • [4]基于赋权增能理论的健康教育对社区老年人艾滋病KAP的实践研究[D]. 周海燕.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进城务工者乙肝危险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D]. 向辉. 重庆医科大学, 2020(01)
  • [6]HIV感染者/AIDS患者社会支持、抑郁、生命质量关系研究[D]. 李宵.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7]基于社会资本理论和突变理论的艾滋病感染者/患者自杀行为的相关研究[D]. 王威. 武汉大学, 2019(06)
  • [8]云南省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的心理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 赵玲. 昆明医科大学, 2018(01)
  • [9]深圳地区HIV-1感染人群焦虑和抑郁患病状况及相关因素[J]. 赵方,李沙茜,许六妹,肖金凤,何云,吴宝红,王辉. 中国艾滋病性病, 2017(12)
  • [10]艾滋病感染者/患者歧视感知状况及其影响抑郁和自杀意念的中介效应研究[D]. 肖琛嫦. 武汉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有偿献血艾滋病患者情绪状况及影响因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