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意识与现代组织管理

形象意识与现代组织管理

一、形象意识与现代组织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尚洁,鲁媛媛[1](2021)在《《公共关系学》视角下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公共关系学》是公共事业管理和行政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课,工商管理、旅游管理、新闻传播等专业也开设了本门课程。《公共关系学》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公关意识,使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练习将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研究《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行之有效的路径,对于学生的职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杨博[2](2021)在《户外领队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运用在胜任力研究领域较为科学、严谨、先进的研究方法与手段,建构一个相对客观而准确的户外领队岗位胜任力模型,编制的《户外领队岗位胜任力测量量表》,以考察户外领队岗位胜任力水平和差异,并可应用于户外领队人才的选拔、培训和考核工作中,并通过该胜任力模型探讨如何提升户外领队岗位胜任力。方法:1.对我国户外领队岗位进行全面分析,引用胜任力理论为指导,以Janus绩效管理素质库为指标蓝本构建内容框架,结合网络招聘网站岗位要求信息、半结构化访谈、逻辑分析和专家意见为实证依据,梳理户外领队岗位胜任力指标。通过文献资料法、半结构化访谈、专家咨询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最终编制户外领队岗位胜任力特征研究调查问卷,初步提取胜任力指标,并对其进行了释义。2.选取129名户外领队进行胜任力特征的问卷调查。结果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通过信效度分析、鉴定力分析等对题目进行筛选,对剩余的题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以进一步筛选题目,同时初步构建户外领队岗位胜任力模型的维度因子结构。信度检验采用内部一致性Cronbach′sα系数进行评价,效度通过结构效度来评价。3.选取的258名户外领队进行正式问卷测量。结果采用SPSS统计软件及SPSSUA数据平台软件进行分析。信度检验亦采用内部一致性Cronbach′sα系数进行评价。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来评价其结构效度,以检验模型的结构是否合理。4.在户外领队岗位胜任力模型基础上,探讨关于户外领队人才的培养对策。结果:最终形成了含4个维度共计25个胜任力指标的调查问卷。通过分析数据结果,经信效度分析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等,形成4个维度因子,共25个胜任力指标的模型结构,25个因子,共可解释72.606%的变异。经信效度检验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胜任力测量正式问卷总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5,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x2/df=2.789、GFI=0.902、IFI=0.903、TLI=0.959、均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由此推导出关于户外领队人才在岗位应用上的3个层面的推广应用和4条建议条建议。结论:1.最终构建了户外领队岗位胜任力模型,是包含4个维度因子,共25个胜任力特征指标模型。2.户外领队岗位胜任力模型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作为对户外领队岗位胜任力量化的测评工具。3.根据胜任力模型对户外领队人才提出,分别在人才的培训、选拔和考核层面的应用推广和4条培养建议:一是完善户外领队的培养体系,夯实户外领队的培训内容;二是细致户外领队的职业规划,重视户外领队的人才发展;三是推广户外领队的法治宣传,规范户外领队的职业道德;四是校企相结合,理论实训相结合,提升户外领队复合型人才建设。

李一锦[3](2021)在《1930年的国家形象意识觉醒 ——辱华片《不怕死》事件再探究》文中研究指明1930年2月21日,美国派拉蒙公司出品的喜剧片《不怕死》(Welcome Danger)在上海租界的大光明与光陆两家戏院上映,片中有辱国族尊严的情节引发了国人强烈不满。由着名影人洪深在戏院登台演说、号召观众拒看开始,民众、舆论、官方同仇敌忾,最后演变成一场自下而上的抗议行动,国民政府的积极作为让事件最终得到了妥善处理。此后,好莱坞影片不敢再恣意丑化中国形象,辱华片渐呈消退之势。中国人在银幕上的国际形象从此得到改善,中国的国家形象也在当时的媒体、国民、政府行动中得以建构。在新时代下,对近百年前的《不怕死》事件旧事重提,一方面有助于研究民国时期的历史、政治、法制、外交等多个层面,形塑1930年代的民国社会;另一方面,《不怕死》事件作为1930年国家形象意识觉醒的标志性事件,对当今中国塑造国家形象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国内学者对“国家形象”的研究成果已颇丰,但结合促进中国早期国家形象意识觉醒的《不怕死》事件来分析的论文尚不多见,这也是本文的创新所在。论文采用文献分析法、“知识考古学”法、个案分析法、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相结合的多种研究方法,对《不怕死》事件反映出的国家形象意识觉醒与塑造问题展开阐述,力求鉴古知今。本文的正文部分共有四个章节:第一章梳理《不怕死》事件爆发、处理的经过,从情绪层面的不满到行动层面的斗争,随着公众指斥、知识界发难、正面舆论场的构建,加之官方的合力抗争,事件从“影事”上升为“国事”,最终取得抗议胜利;第二章剖析以《不怕死》为代表的辱华片中的中国人与中国想象,从直观性、娱乐性、“涵化”效果三个角度来阐述辱华片中的中国人,探讨西方的中国想象,分析国人形象自我认知,进而论述中西认知不对等产生的冲突;第三章探究反辱华片事件呈现出的国家形象,知识分子从“坐言”到“起行”,普通民众渐次觉醒,展现出觉醒的国民形象,提前介入、迅速行动、跨洋交涉、完善电检等行动呈现出积极的政府形象,民族主义与文化认同彰显出自觉的文化形象;第四章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之上,思考《不怕死》事件对当今塑造国家形象有何启示,新闻媒介、电影艺术、公共外交都可以立足自身优势,为塑造、传播、推广国家形象做出应有的贡献,最后回归到《不怕死》事件本身,尽管其进步意义值得肯定,但其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如部分商家打民族主义旗号,行谋私利之实,官方对“辱华”过度敏感,草木皆兵,知识分子“文化引导”存在困境等,对这些问题作出理性反思,以起到警醒作用也是十分必要的。

王长在[4](2020)在《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重要指示,广东省以美丽乡村建设、旅游、体育、文化等资源融合开发的方式,开展了“南粤古驿道活化行动计划”。在“健康中国”与“乡村振兴”国家战略、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地域古村落文化传承与文化强省建设以及定向运动赛事市场竞争力提升的时代背景下,开展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研究,具有强化体育赛事品牌建设理论、促进全民健身和服务健康中国、传承地域特色文化、建设文化强省、树立赛事品牌以及提升体育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德尔菲专家调查法、专家会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以2016年至2019年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所举办的36站赛事情况为事实依据,构建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指标体系,旨为审视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现状、解析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问题、剖析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原因,进而结合域外赛事品牌建设经验提出实现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现实路径。研究结果表明:(1)品牌构建理论(Aaker品牌资产五星概念模型)、利益相关者理论、战略理论是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是构建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的重要理论框架;Aaker品牌资产的“五星”概念模型用于建构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指标体系;利益相关者理论协助剖析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利益相关主体;战略理论指导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战略实施。(2)梳理南粤古驿道发展历程和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发展历程的脉络,明确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角色定位,即乡村振兴战略的“助推者”、定向运动赛事品牌的“领跑者”、南粤古驿道文化的“开掘者”、古驿道体旅资源融合的“推动者”;认为南粤古驿道品牌建设具有创新全民健身与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的引领价值、“体育+旅游”发展模式促进乡村振兴的榜样价值、民俗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示范价值以及体育赛事品牌建设的模仿价值。(3)审视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成果,包括赛事品牌知名度逐步提升(品牌定位逐趋清晰、品牌建设定位准确、发展使命聚焦)、赛事品牌打造稳步推进(建设思路清晰、政府在赛事建设中的角色明确、重视赛事市场的培育与开发、非政府组织参与活跃)、赛事品牌认知度逐渐全面(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赛事运营管理水平逐渐提升)、赛事品牌联想度逐渐深刻(大赛渐入人心、赛事组织获得认同)、赛事品牌忠诚度逐渐提高以及大赛美誉度逐渐改善(与赛人员对赛事具有较高满意度、赛事级别逐渐提升)。(4)解析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即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推广与传播有待加强,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文化挖掘与建设有待提升,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标识与联想程度还应加强,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过于依赖政府,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政企合作模式未形成;究其原因主要包括政府、社会、市场、文化、个体五个方面的限制因素,即品牌建设专业化管理人员不足、赛事管理过于依赖政府、社会化运作模式没有形成、产业发展渠道过于单一、部门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有待提升、文化传播需要加强。(5)以Aaker品牌资产的“五星”概念模型为基础构建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指标体系,包含品牌知名度(0.25)、品牌认知度(0.26)、品牌联想度(0.20)、品牌忠诚度(0.13)与品牌美誉度(0.15)5个一级指标,品牌定位、品牌打造、品牌推广、品牌传播、赛事基础设施建设、赛事运营管理、赛事文化价值挖掘、比赛过程、赛事组织、赛事标识、态度忠诚、行为忠诚、赛事质量评价、对项目发展的促进作为14个二级指标,明确定位赛事发展使命、准确定位赛事价值主张、对赛事发展环境的准确判断等84个三级指标;并且以2019年第五站为例对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进行综合评价研究,以期将理论层面的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指标体系付诸实践应用。由此,提出以下现实提升路径:(1)借鉴瑞典定向五日赛(O-Ringen)和芬兰尤科拉(JUKOLA)定向越野接力赛建设经验,分析瑞典定向赛事品牌建设的理念、营销、信息技术应用、赞助商的选择和芬兰尤科拉定向越野接力赛品牌建设的理念、赛道设计、急救体系、参赛模式等,得到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启示。即:打造具有特色的品牌建设理念,注重挖掘定向运动对人心智发展的价值,高度统一的赛事组织管理,较为充分的赛事市场化开发以及注重对赛事文化的建设与传播。(2)从宏观层面构建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战略规划,从可用资源分析、战略规划环境分析、战略方向确定、具体战略规划四个方面制定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顶层设计,确定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战略规划的具体内容与关键问题,并基于基本原则、具体步骤、主要方法三个维度确定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的战略定位和战略导向。(3)从中观层面制定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具体内容,理解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知名度、认知度、美誉度、忠诚度以及联想度的深层内涵,明确提升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知名度、认知度、美誉度、忠诚度以及联想度的原则,建立提升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知名度、认知度、美誉度、忠诚度以及联想度的思路。(4)从微观层面确立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发展对策,即完善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利益诉求,提升品牌质量;优化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管理方式,规范建设流程;推动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多元融合,统筹有利资源;强化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形象塑造,提升自身实力;挖掘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价值内涵,重视宣传推广。

李佳凝[5](2020)在《新时代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形象塑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塑造党和人民满意的新时代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形象,是新时代赋予公安机关的重大课题。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形象塑造,在新中国警务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通过不懈努力,树立起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恒久持续的形象,创造出不同时期的时代内容且以特定的形式与形态显示出特定时期的巨大成就。本文列举了“民警马天民”、“枫桥经验”、“东莱精神”、“漳州110”等一系列带有浓郁公安特色与警察风格且影响深远的品牌,并通过新时代首批100个创建命名的“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和“派出所好民警”等案例,展示了公安机关长期以来在人民警察形象塑造上所取得的成效。同时,本文指出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形象塑造中存在形象塑造缺乏整体设计、标准不够全面、运用智能警务技术意识不强、形象塑造环境不理想、个别民警缺乏形象塑造意识等局限性,并作出分析。新时代对人民警察形象塑造提出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对公安机关提出的“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总要求成为新时代人民警察形象塑造的总指引。本文通过对新时代先进典型范例、一些地方公安机关形象塑造的创新,以及对延安市公安局形象塑造规范性文件的剖析,归纳和例证了新时代警察形象塑造的新探索与新成效。通过问题分析、案例分析和对实例剖析,借鉴了组织行为学、新公共服务理论、警察公共关系理论和标杆理论等,从形象塑造途径的视角,对警察形象塑造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和建议。第一要完善形象塑造的顶层设计,以完善相关制度规范和价值理念上对形象塑造的引领。第二要强化组织引导,加强有序与规范的组织引导,以多种引导形态与方式方法实现形象塑造,为警察形象塑造营造良好环境。第三通过树立典型、强化宣传、加强纪律等,提升民警形象塑造的自我意识与主动性。通过上述措施,塑造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党和人民满意的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形象,提升警务工作美誉度,使警民关系更加和谐,树立起新时代“公安铁军”的光辉形象。

杨友慧[6](2020)在《新媒体环境下基层交通警察媒介素养提升研究》文中提出交通安全是影响人民群众社会生活安全感的重要因素,作为交通管理的一线执勤执法人员——基层交通警察的执法和服务工作一向备受社会公众关注。随着新媒体传播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新媒体传播影响力的日益增强,长期处于执法一线的基层交通警察常常处于舆论关注和监督的热点、焦点之上。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面对网络舆论的监督,全国各地各级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积极主动应对,通过建立政务新媒体平台,纷纷利用政务微信、政务微博、移动客户端、短视频平台、直播平台来加强警民沟通,塑造公安交警的良好执法形象。新媒体与公安交通管理和基层交警执勤执法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从一些涉警舆情事件的发生情况来看,涉及公安交通警察尤其是一线执法执勤的基层交警的舆情事件时有发生。一方面反映了基层交警执法规范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基层交警在媒介素养方面的不足,在新媒体环境下执法的形象意识、媒体意识以及执法沟通能力仍有提升空间。本研究围绕基层公安交警应具备什么样的媒介素养,如何培养和提升媒介素养这两个基本问题展开,阐释媒介素养的概念内涵,剖析新媒体时代基层公安交通警察提升媒介素养的特殊需求和意义。本研究对安徽省A市交通警察的媒介素养现状进行调查分析,采用问卷调查法获得资料,将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针对基层交警媒介素养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了媒介素养提升的组织策略和个人策略。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介绍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确定研究对象、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阐述国内外学者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第二部分为理论分析部分,探讨相关概念界定、媒介素养内容建构、理论依据问题;第三部分从组织、个人、社会三个部分分析基层交通警察提升媒介素养的重要意义;第四部分从组织和个人层面分析基层交通警察媒介素养及其相关管理工作的现状;第五部分通过问卷调查搜集数据,以安徽省A市为例分析当前基层交通警察媒介素养现状、存在的问题;第六部分是提出具体可行的提升基层交通警察媒介素养的策略;最后是结论和研究展望部分。

吴平平[7](2018)在《国家形象视野下“戏曲走出去”的历史梳理》文中研究说明戏曲作为媒介以建构民族身份认同和国家形象的实践具有历史传统和历史贡献,也有当代意义和当代使命,这是戏曲艺术本身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所决定的。为了进一步研究戏曲在当代国家形象建构中的定位与策略,有必要从国家形象视野对"戏曲走出去"进行纵向梳理,从而为其建立历史坐标系。从是否有意识走向世界的角度出发,"戏曲走出去"的历程可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自发阶段,一个是自觉阶段。在第二个阶段,根据自觉建构国家形象意识的形成过程来看,"戏曲走出去"又可分成三个阶段:建构国家形象意识萌发阶段、建构国家形象意识树立阶段和建构国家形象意识强化阶段。"戏曲走出去"的历史梳理,为戏曲引入国家形象建构的研究提供历史视野和宏观视域,具有理论价值;也为戏曲在当代国家形象建构中的定位与策略提供启示,具有实践价值。

章家谊[8](2015)在《基于观念结构分析的中国初中语文教科书批评语言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是一项基于观念结构分析的,关于中国初中语文教科书的批评语言学研究。母语教育是应用语言学研究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语文教科书则是母语教育最重要的媒介。然而,我国目前对语文教科书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经验层面,即使是学术层面的研究,也多是在学科教育学框架下开展,很少引起语言学界的关注。语文教科书可以说是人类言语行为的一种,“分析任何言语行为都应当从这一行为的本质入手”(胡范铸)。而要有效地认识语文教科书的本质,就必须理解“语文”的本质。传统语文教育理论一直纠缠于语文的性质问题,其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说最为流行。那么,到底如何正确认识语文/母语的性质?如何正确认识语文教育即母语教育的行为本质?母语教育是否只是一个学科的教学行为?甚至只是一个语言知识的教学行为?如果不是,那么,应该如何重构母语教育?我们认为,语言不但是人类最基本的交际工具,更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基本方式,而语文教科书不仅是语言和文化知识的样本,“不仅仅是‘事实’的‘传输系统’,它还是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斗争及相互妥协等共同作用的结果。”(阿普尔等);而语文教科书提供的知识类型、呈现的认知水平、构建的意识形态更是对于未来社会人群的一种塑造方案,是“关于未来的一个预言”(阿普尔等)。由此,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的问题:在汉语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获得以外,——我们的语文教科书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怎样的知识类型,这一知识类型是否均衡?是否存在缺失?——我们的语文教科书为学习者呈现了一个怎样的认知水平,这—认知水平是否有助于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我们的语文教科书为学习者构建了—个怎样的意识形态,这一意识形态与现代社会的发展是否一致?——在对于上述一系列问题有效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能否提出一套新的语文教科书的编写建议和规则?由此,本文选取中国大陆和香港、台湾的四种版本的初中阶段语文教科书,以书中所含所有名词为分析比较对象,综合运用依据观念结构理论、批评语言学理论、言语行为理论、教科书政治学理论、预设理论等相关理论,针对上述四版本语文教科书的知识类型、认知水平、意识形态等方面展开论述,从而考察当今的语文教科书的编写是否符合语文教科书的行为本质,并就此对于语文教科书的编写原则提出我们的批评和建议。本文共分为七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综述语文教科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并介绍本文研究思路,据此提出在语文教科书研究方面前人未涉及而本文需要讨论的问题。第二章论述语文教科书行为的本质。语文是人的存在方式,因而语文教育的行为本质就是人的存在方式的教育,是人的存在性教育,必然要求语文教育应该让学生知道语言本身的各种可能性,以显示社会生活的各种可能性。因此,语文教科书,作为传达语文教育行为本质理念的载体和主要途径,其行为本质和本质功能必然是提供语言本身的各种可能性,以显示社会生活的各种可能性。本章还介绍了本文选取的分析对象——四版本中国初中语文教科书的原因和其所含全部名词概貌。第三章——第五章以四版本中国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所有名词为对象,进行语文教科书的知识类型分析、认知水平分析和意识形态分析。其中,第三章是语文教科书知识类型分析。基于“现行大学学科分类基本合理有效”和“母语既构成学习人类全部知识的必须,也开启学习人类全部知识的可能”的假设,通过对于语文教科书名词所反映的观念和观念结构与大学现行学科分类的对比,努力客观描写初中语文教科书知识类型结构。并进而对各种版本教科书的知识类型分析比较,得出四版本初中语文教科书虽然总体上均具有比较完整的大的知识类型框架,但是深入到具体的知识类型却可以发现,其中依然存在观念结构之间不均衡、知识类型缺失等问题。第四章是语文教科书认知水平分析。语文教科书认知水平分析可以从很多角度加以研究,本文主要讨论“认知强化功能”、“深度思维功能”及“多元思维观功能”。通过分析比较,认为初中语文教科书存在认知强化功能弱化、深度思维能力弱化、多元思维观能力弱化的问题,并提出其主要原因源于语文教科书编写存在的最大弊病——“角色预设偏误”。第五章是语文教科书意识形态分析。在回顾教科书意识形态研究的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指出最能体现语文教科书意识形态的名词还是与人有关的名词,因此本文通过对四版本所含的人物类名词本身属性隐涵的意识形态的分析来考察初中语文教科书的意识形态倾向,揭示了教科书存在的“意识形态简单化”、“意识形态刻板化”的问题。第六章是教科书“叙说”(编写)行为的规则分析。结合对四版本初中语文教科书所含全部名词的分析结论,提出针对四版本语文教科书的编写建议。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语文教科书编写言语行为”的“构成性规则”和“策略性规则”。第七章为结语,总结全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以及后续的研究展望。总之,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为中国语文教科书的分析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为语文教科书的编写提供切实的意见,为语文教科书的语言学视角研究作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李雪稳[9](2013)在《《三国演义》的公关意识对现代企业的启示》文中提出现代公共关系诞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但是,在我国古代社会,类似于现代公共关系的公关思想与公关实践,早已存在。在我国四大名着之一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可以印证。公关意识即公共关系观念、公共关系思想,是一种自觉运用公关理论和原则指导自己思维和行为的观念,是公关基本原理原则、和操作范式的内化,它包括形象意识、公众意识、传播意识、服务意识等。①《三国演义》作为古典文学名

车红梅[10](2013)在《新世纪家庭伦理剧女性形象的意识形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新世纪以来家庭伦理剧数量猛增,其中塑造了不少女性形象,同时也吸引了大批的女性观众。电视剧艺术人物形象的塑造不仅仅反映现实,而且依据自身符号系统的能指和所指表达相应的意识形态意义。家庭伦理剧女性形象的表达和塑造正是遵循这一规律,本文通过概括和分析新世纪以来家庭伦理剧中的女性形象,归类揭示新世纪以来家庭伦理剧通过四种女性形象的符号来表达复杂的意识形态内涵的方式和机制,从而更加深刻的理解家庭伦理剧中塑造的女性形象的原因。本文主体部分通过四个章节来进行论述。在第一章铺垫的基础上,第二章提出了论文的论点,主要观点是家庭伦理剧女性形象是意识形态的符号。第三章是论证部分,通过家庭伦理剧女性人物呈现的方式,包括空间、语言、行为的方式来论证论文的观点。第四章运用意识形态的询唤理论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分析这些女性形象之所以成为意识形态符号的原因。

二、形象意识与现代组织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形象意识与现代组织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公共关系学》视角下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生综合素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形象意识
    (二)缺乏关系意识
    (三)缺乏创新精神
二、《公共关系学》视角下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途径
    (一)形象意识教育
    (二)诚信意识教育
    (三)互惠意识教育
    (四)创新意识教育
    (五)关系意识教育
    (六)开放意识教育
三、结语

(2)户外领队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户外运动行业的发展
        1.1.2 户外运动休闲行业相关政策倾斜利好
        1.1.3 户外运动学科发展的需要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思路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路径
2 相关研究现状
    2.1 胜任力
        2.1.1 胜任力内涵特征
        2.1.2 胜任力模型
        2.1.3 胜任力模型的构建方法
    2.2 户外运动
    2.3 户外领队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资料法
    3.2 半结构化访谈
    3.3 专家咨询法
    3.4 逻辑分析法
    3.5 问卷调查法
    3.6 数理统计法
4 模型构建
    4.1 户外领队的岗位分析
        4.1.1 户外领队的定义
        4.1.2 户外领队的角色分析
        4.1.3 户外领队的岗位职责
        4.1.4 户外领队的基本素质要求
        4.1.5 户外领队的重要性
        4.1.6 户外领队的职业资格、实践能力、岗位胜任力的异同辨析
        4.1.7 时代背景下户外领队岗位的角色转变
    4.2 户外领队岗位胜任力的特征指标提取
        4.2.1 指标提取原则
        4.2.2 构建方法的确定
        4.2.3 胜任特征因素的提取
    4.3 户外领队岗位胜任力的特征问卷设计
        4.3.1 问卷设计与调查
        4.3.2 问卷分析
    4.4 户外领队岗位胜任力特征模型构建
5 户外领队岗位胜任力模型的验证及应用
    5.1 问卷的编制
    5.2 验证性因子分析
    5.3 信效度检验
        5.3.1 信度检验
        5.3.2 效度检验
    5.4 户外领队岗位胜任力模型的内容
6 户外领队岗位胜任力模型的岗位应用推广及提升建议
    6.1 户外领队岗位应用推广
        6.1.1 人才选拔工作层面
        6.1.2 人才培训工作层面
        6.1.3 人才考核工作层面
    6.2 提升户外领队岗位胜任力的建议
        6.2.1 完善户外领队的培养体系,夯实户外领队的培训内容
        6.2.2 细致户外领队的职业规划,重视户外领队的人才发展
        6.2.3 推广户外领队的法治宣传,规范户外领队的职业道德
        6.2.4 校企相结合,理论实训相结合,提升户外领队复合型人才建设
7 结论、创新、不足和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
    7.3 不足
    7.4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3)1930年的国家形象意识觉醒 ——辱华片《不怕死》事件再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意义
第一章 《不怕死》事件经过
    第一节 爆发: 从不满到斗争
        一、公众指斥
        二、知识界发难
        三、正面舆论场的构建
    第二节 “影事”变“国事”
        一、当局决议
        二、对外交涉
        三、抗议胜利
第二章 辱华片中的中国人与中国想象
    第一节 辱华片中的中国人
        一、直观性: 视听语言的冲击
        二、娱乐性: 笑果遮蔽真相
        三、“涵化”效果:固化观众好恶
    第二节 西方的中国想象与国人形象自我认知
        一、西方的“中国想象”
        二、国人形象自我认知
        三、国内外局势影响国民形象认知
    第三节 中西认知不对等冲突
第三章 反辱华片事件呈现出的国家形象
    第一节 觉醒的国民形象
        一、从“坐言”到“起行”的知识分子
        二、渐次觉醒的普通民众
    第二节 积极的政府形象
        一、提前介入,迅速行动
        二、跨洋交涉,中美博弈
        三、完善电检,建章立制
    第三节 自觉的文化形象
        一、民族主义孕育内生动力
        二、文化认同增进情感共鸣
第四章 国家形象塑造的启示
    第一节 新闻媒介传播积极国家形象
        一、新闻媒介与国家形象
        二、守土有责,新闻媒介塑造国家“硬”形象
    第二节 电影艺术塑造柔性国家形象
        一、电影艺术与国家形象
        二、影以载道,电影文化反映国家“软”形象
    第三节 公共外交彰显独立自主国家形象
        一、公共外交与国家形象
        二、道术并举,公共外交彰显大国形象
    第四节 爱国热下的冷思考
        一、打民族主义旗号,行谋私利之实
        二、对“辱华”过度敏感,草木皆兵
        三、知识分子“文化引导”的困境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健康中国”与“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双轮驱动
        1.1.2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有力的政策全面推动
        1.1.3 地域古村落文化传承与文化强省建设的双重需要
        1.1.4 提升定向运动赛事市场竞争力需要赛事品牌建设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目标
    1.5 研究整体思路、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整体思路
        1.5.2 研究主要内容
        1.5.3 研究技术路线
    1.6 创新之处
第2章 国内外定向大赛建设研究述评
    2.1 关于定向运动赛事的相关研究
    2.2 关于赛事品牌理论的研究
        2.2.1 关于品牌理论的研究
        2.2.2 关于体育品牌的相关研究
    2.3 关于赛事品牌建设的相关研究
        2.3.1 国外对于赛事品牌建设的相关研究
        2.3.2 国内对于赛事品牌建设的相关研究
        2.3.3 关于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研究
    2.4 研究述评
        2.4.1 共识
        2.4.2 不足
第3章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理论基础
    3.1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相关概念释义
        3.1.1 定向运动
        3.1.2 定向大赛
        3.1.3 赛事品牌
        3.1.4 品牌建设
    3.2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基本理论
        3.2.1 品牌构建理论
        3.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3.2.3 战略理论
第4章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价值意蕴
    4.1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发展历程
        4.1.1 南粤古驿道历史溯源
        4.1.2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的发展历程
    4.2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角色定位
        4.2.1 乡村振兴战略的“助推者”
        4.2.2 定向运动赛事品牌的“领跑者”
        4.2.3 南粤古驿道文化的“开拓者”
        4.2.4 驿道体-旅资源融合的“推动者”
    4.3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价值
        4.3.1 创新全民健身与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的引领价值
        4.3.2 “体育+旅游”发展模式促进乡村振兴的榜样价值
        4.3.3 民俗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示范价值
        4.3.4 体育赛事品牌建设的模范价值
第5章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现状概述
    5.1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成果分析
        5.1.1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成果调查问卷的发放
        5.1.2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成果调查结果分析
        5.1.3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成果
    5.2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5.2.1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推广与传播有待加强
        5.2.2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文化挖掘与建设有待提升
        5.2.3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标识与联想程度还应加强
        5.2.4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过于依赖政府
        5.2.5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政企合作模式未形成
    5.3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影响因素
        5.3.1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影响因素条目的选取
        5.3.2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影响因素的可靠性分析
        5.3.3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影响因素的具体分析
第6章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其实证研究
    6.1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指标体系的初步拟定
        6.1.1 构建指标体系遵循的原则
        6.1.2 拟定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各层级指标条目
    6.2 第一轮德尔菲专家调查结果分析
        6.2.1 一级指标专家调查结果分析
        6.2.2 二级指标专家调查结果分析
        6.2.3 三级指标专家调查结果分析
        6.2.4 依据第一轮德尔菲专家调查结果的指标体系完善
    6.3 第二轮德尔菲专家调查结果分析
        6.3.1 一级指标专家调查结果分析
        6.3.2 二级指标专家调查结果分析
        6.3.3 三级指标专家调查结果分析
        6.3.4 依据第二轮德尔菲专家调查结果的指标体系完善
    6.4 第三轮德尔菲专家调查结果分析
        6.4.1 一级指标专家调查结果分析
        6.4.2 二级指标专家调查结果分析
        6.4.3 三级指标专家调查结果分析
        6.4.4 根据第三轮德尔菲专家调查结果的指标体系完善
    6.5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指标体系的权重确定
        6.5.1 指标权重的计算方法
        6.5.2 指标体系的权重确定
        6.5.3 各级指标的权重计算
    6.6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指标体系的验证
        6.6.1 问卷的信度分析
        6.6.2 探索性因子分析
        6.6.3 验证性因子分析
    6.7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综合评价实证研究
        6.7.1 2019年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第五站情况介绍
        6.7.2 2019年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第五站品牌建设实证分析
第7章 定向运动赛事品牌建设的域外经验借鉴
    7.1 域外定向运动赛事发展概况
        7.1.1 域外定向运动项目的发展概况
        7.1.2 芬兰、瑞典定向运动项目的发展
        7.1.3 域外定向运动经典赛事概况
    7.2 瑞典定向五日赛赛事品牌建设经验
        7.2.1 瑞典定向五日赛赛事品牌建设的理念
        7.2.2 瑞典定向五日赛赛事品牌的营销
        7.2.3 瑞典定向五日赛赛事信息技术应用
        7.2.4 瑞典定向五日赛赛事赞助商的选择
    7.3 芬兰尤科拉定向越野接力赛赛事品牌建设的经验
        7.3.1 尤科拉(JUKOLA)定向越野接力赛赛事品牌建设理念
        7.3.2 尤科拉定向越野接力赛赛事品牌建设特色
        7.3.3 尤科拉定向越野接力赛赛事品牌建设体系
        7.3.4 尤科拉定向越野接力赛赛事品牌建设基础
    7.4 域外定向运动赛事品牌建设的启示
        7.4.1 打造具有特色的定向赛事品牌知名度
        7.4.2 挖掘定向运动发展的价值提高认知度
        7.4.3 定向赛事品牌建设要有一定的联想度
        7.4.4 注重赛事文化影响赛事品牌的忠诚度
        7.4.5 充分的赛事品牌市场开发保障美誉度
第8章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现实提升路径
    8.1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赛事品牌建设的战略规划
        8.1.1 赛事品牌战略规划的价值意蕴
        8.1.2 赛事品牌战略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8.1.3 赛事品牌定位奠定战略规划导向
    8.2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具体内容
        8.2.1 赛事品牌知名度建设
        8.2.2 赛事品牌认知度建设
        8.2.3 赛事品牌联想度建设
        8.2.4 赛事品牌忠诚度建设
        8.2.5 赛事品牌美誉度建设
    8.3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发展对策
        8.3.1 完善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利益诉求,提升品牌质量
        8.3.2 优化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管理方式,规范建设流程
        8.3.3 推动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多元融合,统筹有利资源
        8.3.4 强化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形象塑造,提升自身实力
        8.3.5 挖掘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价值内涵,重视宣传推广
第9章 结论与建议
    9.1 结论
    9.2 建议
    9.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指标体系构建 调查问卷(第一轮)
    附录二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指标体系构建 调查问卷(第二轮)
    附录三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指标体系构建 调查问卷(第三轮)
    附录四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调查问卷
    附录五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5)新时代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形象塑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及述评
        1.2.2 国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警察形象
        2.1.2 警察形象塑造
    2.2 理论依据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2 警察公共关系理论
        2.2.3 标杆管理理论
3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形象塑造状况分析
    3.1 警察形象塑造既往的举措与成效
    3.2 警察形象塑造中的局限性分析
        3.2.1 警察形象塑造缺乏整体设计
        3.2.2 警察形象塑造标准不够全面
        3.2.3 运用智能警务技术意识不足
        3.2.4 警察形象塑造的环境不理想
        3.2.5 个别民警缺乏形象意识
4 新时代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形象塑造的新定位与新探索
    4.1 新时代警察形象塑造的新定位
        4.1.1 警察形象塑造新定位的根据
        4.1.2 警察形象塑造新定位的目标
    4.2 新时代警察形象塑造的范例
        4.2.1 先进典型创建——“枫桥式公安派出所”
        4.2.2 先进模范民警——“派出所好民警”
    4.3 新时代警察形象塑造的新探索
        4.3.1 探索形象塑造的新局面
        4.3.2 延安市公安局的新《规范》
5 新时代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形象塑造的途径
    5.1 完善形象塑造的顶层设计
        5.1.1 强化形象塑造的思想引领
        5.1.2 完善制度规范的支撑保障
    5.2 强化形象塑造的组织引导
        5.2.1 强化组织引导的有序与规范
        5.2.2 强化组织引导的形态与方式
        5.2.3 强化宣传形式内容的多元化
        5.2.4 营造形象塑造的良好环境
    5.3 提升民警形象塑造的自我意识与主动性
        5.3.1 树立典型激发民警自塑
        5.3.2 借助他塑强化民警自塑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延安市公安机关文明形象规范》【节选】
附录B 《全国公安机关执法为民先进事迹选编》【节选】
在学研究成果
    一、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二、 在学期间所获的奖励
    三、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新媒体环境下基层交通警察媒介素养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媒介素养研究状况
        1.2.2 国内媒介素养研究状况
        1.2.3 有关警察媒介素养研究状况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新媒体
        2.1.2 媒介素养
        2.1.3 交通警察媒介素养
    2.2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传播学:涵化理论
        2.2.2 教育心理学: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
3 新媒体环境下提升基层公安交通警察媒介素养的重要意义
    3.1 组织层面的意义
        3.1.1 有利于塑造交通警察良好执法和服务形象
        3.1.2 有利于从源头防止涉交警的负面舆情事件发生
    3.2 个体层面的意义
        3.2.1 有利于交通警察养成在新媒体环境下执法的习惯
        3.2.2 增强基层交通警察在执法与服务中的形象意识和媒体意识
        3.2.3 形成开放与包容的心态面对新媒体,正确对待新媒体的监督功能
        3.2.4 增强利用新媒体做好公安交通执法和服务工作的能力
    3.3 社会层面的意义
        3.3.1 有利于社会公众形成对交通警察职业真实全面的认知
        3.3.2 有利于畅通社会监督渠道、实现良性警民互动
4 基层交通警察媒介素养及其相关管理工作的现状分析
    4.1 基层交通警察媒介素养相关管理工作逐步开展
        4.1.1 公安交管部门逐步开展政务新媒体平台建设,带动、推动基层民警媒介素养提升
        4.1.2 公安交管部门逐步将媒介素养纳入基层民警培训内容
        4.1.3 公安交管部门培养了一批基层媒介工作团队
    4.2 新媒体环境下基层交通警察媒介素养不足的主要表现
        4.2.1 对新媒体的监督功能存有对抗心理
        4.2.2 对网络空间复杂的舆情和纷乱的信息缺乏辨析能力
        4.2.3 主动参与、运用新媒体传播的意识和能力不足
    4.3 新媒体环境下基层交通警察媒介素养不足的原因分析
        4.3.1 环境因素:新媒体自身及其带来的种种挑战
        4.3.2 组织因素:媒介素养的教育引导与培训机制不到位
        4.3.3 个体因素:面对新媒体传播环境的知识储备和心理准备不足
5 安徽省A市基层交通警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
    5.1 调查方法
        5.1.1 网络问卷调查
        5.1.2 相关管理文件资料搜集
    5.2 调查内容
        5.2.1 A市基层交通警察媒介素养问卷调查内容
        5.2.2 A市交通警察媒介素养管理和培训情况调查
    5.3 调查结果
        5.3.1 本次网络问卷调查的可信度
        5.3.2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5.3.3 A市基层交通警察媒介素养状况调查结果
        5.3.4 A市交通警察媒介素养管理和培训情况调查结果
        5.3.4.1 针对宣传岗位人员的集中培训和相关管理举措
        5.3.4.2 针对基层交警的相关培训及管理举措
    5.4 调查结果讨论与分析
        5.4.1 基层交警个体特征与媒介素养的关系分析
        5.4.2 A市基层交通警察媒介素养状况分析
        5.4.3 对A市基层交警媒介素养相关的管理与培训状况分析
6 新媒体环境下基层交通警察媒介素养提升策略
    6.1 提升基层交通警察媒介素养的组织策略
        6.1.1 整体规划基层交通警察媒介素养教育培训
        6.1.2 准确把握基层交通警察媒介素养培训需求
        6.1.3 科学设计基层交通警察媒介素养教育方案
        6.1.4 健全基层交通警察媒介素养提升长效机制
    6.2 提升基层交通警察媒介素养的个体策略
        6.2.1 调整心态,积极适应新媒体监督环境
        6.2.2 终身学习,拓展新媒体知识和应用技能
    6.3 组织、个人、社会环境积极互动实现基层交警媒介素养提升
        6.3.1 组织、个人与社会环境的价值统一
        6.3.2 组织、个人、社会环境的良性互动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安徽省A市交通警察媒介素养调查问卷
致谢

(7)国家形象视野下“戏曲走出去”的历史梳理(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戏曲与国家形象传播的研究
二、关于“戏曲走出去”的历史梳理
三、“戏曲走出去”历史梳理的当代价值

(8)基于观念结构分析的中国初中语文教科书批评语言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语文教科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一、教材与教科书概念的界定
        二、语文教科书研究的现状
        三、语文教科书研究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理论假设、理论背景、基本架构
        一、本文的理论假设
        二、本文的理论背景
        三、本文的基本架构
    第四节 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研究语料来源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语料来源
第二章 语文教科书功能定位分析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语文”的重构与语文教育的行为本质
        一、“语文”一词的由来
        二、语文学科的独特性
        三、语文的重要性
        四、对“语文”理解的现状和问题
        五、语文是人的存在方式
        六、语文教育的行为本质是人的存在性教育
        七、“语文”含义重构的框架设想
    第三节 语文教科书的重构与行为本质
        一、中国语文教科书的变迁
        二、教科书的功能定位
        三、语文教科书的功能
    第四节 语文教科书研究语料概况——以初中段人教版、沪教版、香港启思版和台湾康轩版为例
        一、语文教科书版本的选取
        二、四版本名词概貌
第三章 语文教科书知识类型分析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语文教科书知识类型框架分析
        一、知识类型框架
        二、语文教科书名词分析框架
        三、语文教科书知识类型分析比较
    第三节 结论
        一、四版本初中语文教科书所含名词数量差距大
        二、四版本初中语文教科书均具有比较完善的观念结构
        三、四版本初中语文教科书总体上均具有比较完整的大的知识类型框架
        四、四版本初中语文教科书具体的观念之间的不均衡和知识类型的缺失
第四章 语文教科书认知水平分析
    第一节 语文教科书认知水平框架
        一、语文教科书的认知
        二、语文教科书的认知水平
        三、语文教科书认知水平分析框架
    第二节 语文教科书认知水平框架分析比较
        一、语文教科书认知强化功能的弱化
        二、语文教科书深度思维能力的弱化
        三、语文教科书多元思维观能力的弱化
    第三节 结论
第五章 语文教科书意识形态分析
    第一节 教科书意识形态研究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何为教科书意识形态
        二、教科书意识形态研究现状
        三、教科书意识形态研究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语文教科书人物类名词意识形态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二、语文教科书人物类普通名词意识形态分析
        三、语文教科书人物类专有名词意识形态分析
    第三节 结论
        一、性别意识形态
        二、年龄意识形态
        三、身份角色意识形态
        四、人物形象意识形态
第六章 语文教科书编写规则分析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语文教科书编写建议
        一、语文教科书有关知识类型方面的建议
        二、语文教科书有关认知水平方面的建议
        三、语文教科书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建议
    第三节 语文教科书编写规则
        一、语文教科书编写的构成性规则
        二、语文教科书编写的策略性规则
第七章 结语
    一、本文的主要内容
    二、本文的创新之处
    三、本文的不足之处及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9)《三国演义》的公关意识对现代企业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形象意识
二、公众意识
三、传播意识

(10)新世纪家庭伦理剧女性形象的意识形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和研究综述
        一、概念界定
        二、相关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新世纪家庭伦理剧女性形象塑造概况
    第一节 新世纪家庭伦理剧的制播和收视概况
    第二节 新世纪家庭伦理剧主要女性形象概况
第二章 家庭伦理剧女性形象:意识形态的符号
    第一节 盖娅模式的女性:传统家庭伦理意识形态的符号
    第二节 潘多拉模式的女性:消费意识形态的符号
    第三节 花木兰模式的女性:女性意识形态的符号
    第四节 灰姑娘模式的女性:男权意识形态的符号
第三章 家庭伦理剧中女性形象意识形态的呈现方式
    第一节 意识形态呈现的空间选择
        一、客厅、厨房
        二、卧室
        三、女性身体空间
    第二节 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女性人物语言
        一、迎合与挑战男权意识形态的语言
        二、向消费意识形态妥协的语言
        三、女性意识形态指引的语言
    第三节 意识形态的实践:女性人物行为
        一、向男权和消费意识形态妥协的行为
        二、受女性意识形态指引的行为
第四章 女性形象的意识形态作用机制
    第一节 外部机制:社会规约的询唤
        一、社会性别文化的制约
        二、消费文化的规约
    第二节 内部机制:女性自我及她者约束
        一、女性自我约束
        二、女性她者约束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四、形象意识与现代组织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公共关系学》视角下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研究[J]. 尚洁,鲁媛媛. 今传媒, 2021(07)
  • [2]户外领队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D]. 杨博.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8)
  • [3]1930年的国家形象意识觉醒 ——辱华片《不怕死》事件再探究[D]. 李一锦. 扬州大学, 2021(01)
  • [4]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研究[D]. 王长在.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5]新时代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形象塑造研究[D]. 李佳凝.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12)
  • [6]新媒体环境下基层交通警察媒介素养提升研究[D]. 杨友慧.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08)
  • [7]国家形象视野下“戏曲走出去”的历史梳理[J]. 吴平平. 文化艺术研究, 2018(03)
  • [8]基于观念结构分析的中国初中语文教科书批评语言学研究[D]. 章家谊. 华东师范大学, 2015(01)
  • [9]《三国演义》的公关意识对现代企业的启示[J]. 李雪稳. 小说评论, 2013(S2)
  • [10]新世纪家庭伦理剧女性形象的意识形态分析[D]. 车红梅. 南京师范大学, 2013(02)

标签:;  ;  ;  ;  ;  

形象意识与现代组织管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