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701F燃气轮机结构特点

M701F燃气轮机结构特点

一、M701F燃气轮机的结构特点(论文文献综述)

王开柱,谭峰,焦道顺,朱静,奚新国,孙魏,崔晓波,周卫庆,薛锐[1](2021)在《燃气轮机及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一次调频技术发展》文中研究表明针对燃气轮机及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一次调频技术的发展,综述了现阶段广大科研工作者从理论研究、现场试验研究及技术专利等方面取得的科研成果,指出了当下燃气轮机及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一次调频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广大科研工作者及生产技术人员尚需继续深挖其控制方式及应用,突破技术瓶颈。

曹炼博,刘志坦,王凯,李玉刚[2](2021)在《发电领域燃气轮机燃烧调整方法研究》文中指出燃烧调整是发电领域燃气轮机检修服务中的重点工作之一,也是中国"十三五"期间"两机重大专项"研究内容的一部分。燃烧调整问题可视为多目标最优化问题,存在可控参数与边界参数、边界参数与总体稳定裕度的二级平衡关系,确定相关变量的相互关系从而保证各级参数的平衡和稳定是进行精细化燃烧调整的关键。不同燃气轮机的燃烧调整方法因燃烧室结构和燃烧原理不同而产生差异,文章总结了三菱公司M701F燃气轮机和GE公司DLN1.0燃烧器燃烧调整方法,对我国燃烧调整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赵玮杰[3](2021)在《航改型燃气轮机低污染燃烧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燃气轮机是重要的能源动力装备,其应用涉及国计民生的各个方面,是我国目前急需突破的被“卡脖子”的技术之一。污染排放问题是制约我国燃气轮机产业发展的重要问题,排放不达标将不能进入商业市场,燃气轮机技术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积累运行数据从而实现技术的迭代升级。突破燃气轮机的低污染燃烧技术,将有助于提高我国燃气轮机的竞争力,促进燃气轮机产业良性发展。本文在文献和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围绕燃气轮机低污染燃烧室中的关键部件单元预混喷嘴,开展实验和数值研究,聚焦于燃料空间分布对预混喷嘴工作性能影响的研究。在燃气轮机低污染燃烧室的设计实践中,归纳总结出以单元预混喷嘴为基础的低污染燃烧室设计方法,并探讨了该方法在不同类型的低污染燃烧室中的应用。对国外成熟低污染燃烧室的研究发现,1)贫预混燃烧技术是低污染燃烧室的主流技术;2)单元预混喷嘴在低污染燃烧室中起主导作用,相同的单元喷嘴可以用在不同的燃烧室中;3)低污染燃烧室设计的难点在于实现宽功率范围内的低污染排放,需要从燃气轮机全局考虑才能解决燃气轮机低污染燃烧问题。我国燃气轮机技术基础薄弱,低污染燃烧技术处于研发阶段,结合国外成熟经验,建议我国燃气轮机低污染燃烧技术采用以空气分级方案为主、燃料分级为辅的技术发展路线。在单元预混喷嘴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不同燃料喷注方式的预混喷嘴,在空气温度300℃和500℃,空气流速在20~60 m/s条件下进行了燃烧实验研究,获得了火焰结构、污染排放、燃烧振荡、熄火回火边界等性能数据。实验表明,以燃料与空气均匀掺混为优化目标不能获得工作性能最佳的预混喷嘴,应以燃料空间分布为调控手段,以综合工作性能为优化目标才能设计出满意的预混喷嘴。针对实验中发现的现象,以FGM方法模拟分析了预混喷嘴的燃烧工作过程,获得了预混喷嘴燃料掺混过程、燃烧过程等详细的流场信息,加深了对预混燃烧机理的认识,同时也解释了实验中的现象。对于燃烧污染物的模拟构建了不依赖经验的化学反应网络模型,获得了与实验较为一致的结果。以某型燃气轮机多喷嘴低污染燃烧室的设计实践和实验研究,分析了燃料分级控制的策略设计及其局限性,实验研究了燃料分级对燃烧室整体污染排放的影响,预混燃烧中火焰筒壁温分布的变化规律,以及值班燃料对喷嘴本体起到的冷却作用等关键问题。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炼总结了低污染燃烧室设计的流程和方法,以及不同类型燃烧室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了以单元预混喷嘴工作性能为基础,结合燃气轮机燃烧室具体特点,采用组合或缩放方法设计适应不同型号燃气轮机的低污染燃烧室的设计方法,并通过案例设计和试验研究,初步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本文中的设计案例包括分管型、环形和筒型低污染燃烧室,其中部分燃烧室完成了方案设计、样机研制和试验验证的一次技术迭代。在不同类型的低污染燃烧室的设计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教训,又不断促进着低污染燃烧室设计方法的完善。本文在低污染燃烧室设计中的探索或能为国产燃气轮机低污染燃烧室研发提供了参考。

张元哲,刘培,李政[4](2021)在《主导因素法在燃气轮机建模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燃气轮机具有效率高、排放低、启停迅速、能量密度高等优势,在我国能源结构改善中起重要作用,天然气的大规模利用也为我国燃机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机遇。而燃气轮机集成度高,高温部件工作环境恶劣,使得电站燃气轮机测点少,可获取现场运行数据有限。本文采用了主导因素法,基于MATLAB平台,建立了简单循环单轴燃气轮机数学模型,并以某典型M701F燃气轮机的现场运行数据进行了模型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所建模型可以较准确地反映燃气轮机性能。

钟帆,茅大钧,汤诚,孙道万[5](2020)在《基于PSO-BP的燃气轮机燃烧调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当前我国燃气轮机燃烧调整存在的方法匮乏、燃烧建模策略不足等问题,提出了一种燃气轮机燃烧调整方法,可以更好地实现燃烧优化。该方法基于BP神经网络,采用粒子群算法对神经网络进行优化,以提高BP神经网络的准确性,避免陷入局部最优解。以三菱M701F型燃气轮机为例,对燃气轮机部分运行数据进行了建模仿真及预测。仿真结果表明,粒子群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建模对燃气轮机旁路阀阀开度预测的准确度达到98.18%,对值班燃料比例预测的准确度达到97.93%,为燃气轮机的调整提供了一种方法。

肖俊峰,王峰,高松,李晓丰,王玮[6](2021)在《重型燃气轮机燃烧调整技术研究现状及进展》文中指出燃烧调整技术是重型燃气轮机运行维护领域的关键技术之一,可以避免燃气轮机燃烧不稳定和污染物排放超标现象发生,确保燃气轮机机组安全、稳定、经济、低污染运行。当前我国尚不掌握重型燃气轮机燃烧调整技术,新建或在役燃气轮机的燃烧调整均由国外燃气轮机制造商提供技术服务。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重型燃气轮机燃烧调整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进展,总结出我国重型燃气轮机燃烧调整技术自主研发所面临的窘境,并给出燃烧调整技术发展的建议。

张帆[7](2020)在《燃气轮机周向拉杆转子连接刚度对轴系转子动力学特性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拉杆转子因其低重量、高强度、易于拆装等优势,广泛应用于航空发动机及重型燃气轮机中。不同于连续转子,拉杆转子在结构上不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尤其在预紧力松弛的情况下,采用针对连续转子的建模方法分析拉杆转子得到的结果与实验结果有较大差异。因此,需要建立拉杆转子接触界面的力学模型,并在分析其转子动力学特性中考虑接触界面连接刚度,以得到适合拉杆转子的建模方法。为研究燃气轮机周向分布式拉杆转子轮盘间存在的连接刚度对轴系转子振动特性产生的影响,本文首先建立了连接刚度计算方法,在对比分析了预紧力单元法、渗透法等三种预紧力加载方法后,选用预紧力单元法精确施加拉杆预紧力,进而建立有限元模型,提出一种基于子模型的连接刚度计算方法,最后借助该方法研究了压气机试验件拉杆转子连接刚度随弯矩、拉杆结构特征等参数的变化规律。有限元计算结果表明:拉杆转子盘-盘连接刚度在接触面未发生分离时处于最大值,在弯矩施加不断增大过程中,刚度迅速减小,到达某个临界弯矩后,开始趋于收敛。除有限元方法外,本文还借助Hertz接触模型和GW模型联合推导了一种基于粗糙表面的弯曲刚度理论计算方法,该方法为认识接触面性质提供了另外一种思路。在得到弯曲刚度计算方法后,继而提出一种基于六自由度的弹簧单元等效方法;将轮盘接触刚度与拉杆弯曲刚度同时等效进连接界面,便于使用一维梁单元求解其临界转速与振动响应变化,经验证其与全三维有限元法吻合度在3%以内。结合有限元法与连接刚度等效方法,研究了一种可以计算轴向温度分布对动力学影响的模型,该模型将温度的影响分为两个部分,其一考虑温度引起的结构热膨胀,热膨胀主要导致拉杆预紧力的松弛,从而造成连接刚度的减小。其二是温度引起的材料属性变化,主要体现为弹性模量的变化,该变化造成了转子刚度的降低。结合这两个部分求解了轴向温度场对某拉杆转子动态特性的影响。进而改写了转子非线性动力学方程,采用谐波平衡法对其进行求解并得到转子的谐响应,使用经典Newmark方法验证其准确性。使用该等效方法计算了三菱M701f转子的连接刚度对其临界转速、响应特性、非线性特性等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当连接面剪切刚度与弯曲刚度减小3个数量级时,转子临界转速随之降低,而振动响应随之增大,且其影响程度可由各阶振型大致推测;使用临界转速趋于收敛时的连接刚度计算得到得转子临界转速值与试验值的对比误差小于2%,较连续模型更为精准;在连接刚度各向异性时,每一阶临界转速均出现两个响应峰值,轴心轨迹变成椭圆;考虑刚度随位移变化(非线性刚度、连接刚度软特性)后,转子的响应峰值发生“歪扭”特性,且该峰值特征随不平衡量、无量纲阻尼等因素变化而呈现“波浪形”变化。为验证本文提出的考虑连接刚度的拉杆转子动态特性计算方法,设计了一系列相关试验,包括拉杆转子动态试验、模态测试试验与弯曲刚度测试试验。设计了拉杆转子试验件,并对试验台与试验步骤进行了详细介绍。然后提出一种描述接触面连接紧密程度的状态参数,用以在试验过程中快速直观分析转子动态特性的变化规律。本文系统的提出了一整套盘-盘连接刚度对拉杆转子振动特性影响的研究方法,从连接刚度的计算,到连接刚度的施加,再到考虑连接刚度的振动特性的计算。这一套方法可以计算拉杆转子的组合式结构对转子整体的影响,可以计算温度场下非连续模型的性能变化,为今后我国的重型燃机转子设计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睢士贤[8](2020)在《光热集成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系统的运行优化研究》文中指出太阳能作为一种分布广泛的新能源,蕴含着大量能量,它的利用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及能源结构转型方向。针对塔式太阳能光热集成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系统(Integrated Solar Combined Cycle,ISCC)的运行优化研究不仅可以缓解单独太阳能运行的随机性、波动性及间断性等问题,还有效提高了太阳能光热系统的发电效率,对太阳能技术的利用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本文首先研究了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系统变工况特性;在此基础上加入太阳能模块形成ISCC系统,然后深入分析了外界环境变化对ISCC系统运行特性的影响,以及在不同集成方式下系统的热力性能变化,以找寻太阳能热的最佳集成方案,实现太阳能热的合理利用。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以传统燃气蒸汽联合循环为基础系统,通过Ebsilon软件构建联合循环热力系统模型并进行模拟,将模拟数据与各个工况下的设计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模拟值与设计值误差均在3%以内,为工程误差允许范围,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在供热工况下对构建完成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系统进行变工况模拟研究,得出其性能变化规律。首先探究了环境温度的变化对燃气轮机及联合循环系统性能造成的影响,分析表明:在各温度工况中,48.2℃工况下的联合循环系统运行效率最高。当供暖热负荷由0 GJ/h增大至800 GJ/h时,该工况下联合循环机组热耗率降低了 2014.45 kJ/kW·h。其次分析了不同的燃机负荷率对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系统的影响,总结了联合循环系统变工况性能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在燃机负荷率一定的条件下,系统运行效率随着抽汽系数的增大而上升。为了使联合循环机组运行利益最大化,机组应该运行在燃机负荷100%及供暖负荷最大时的工况。对于ISCC系统的优化分析,首先在设计工况下根据典型夏至日太阳能发电能力的分析情况及整体ISCC系统的性能变化研究,总结全年系统运行特性。分析表明:太阳能光电转化率为33.31%,太阳能热电转化率为31.12%,效率参数远远高于传统太阳能热电厂。ISCC系统全年发电量共为3682.64 GW,光热发电系统全年发电量为45.42 GW,占全年发电份额1.23%。在此基础上探究了太阳能最佳热利用方式,比较了不同集热方案下的太阳能光电转化率及整体系统热力性能变化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最终将太阳能发电份额11.43%、太阳能输入份额16.28%、ISCC系统循环效率47.03%的优势数据确定为太阳能热量的最优集热方案。最后初步分析了燃气来源及碳减排问题,并制定了四种方案对甲烷消耗量、碳排放及采用可再生能源弃电用于电产甲烷的成本等方面进行比对计算。

韩旭东[9](2020)在《重型燃气轮机故障知识管理与智能诊断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不断推进,工业大数据正以一种革命风暴的姿态闯入人们的视野,同时也为“智慧电厂”的应用打开了大门。为了实现“智慧电厂”建设中的关键环节——智能诊断与维护,本文以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关键设备重型燃气轮机为对象,以“智慧生产”为核心,以专家知识为基础,以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技术为手段,开发出一套重型燃气轮机智能诊断系统。首先,提出重型燃气轮机故障知识获取理论体系,对已有知识源中的知识进行理解、选择、抽取、分类、组织和编码,尽可能全面地获取各类故障知识,形成完备的故障领域知识体系。其次,提出重型燃气轮机故障知识管理系统,并将故障知识管理系统分为知识系统与数据系统。知识系统依靠本体完成了故障知识结构的形式化表示,构建重型燃气轮机故障知识仓库,数据系统则基于数据驱动实现故障特征参数基准值的确定,二者相辅相成,为有效地解决知识搜索、知识推理以及知识挖掘等问题奠定了坚实基础。再次,在故障知识管理系统的支持下,结合人工智能技术,提出基于故障知识管理系统的智能故障诊断理论体系,包括基于正反向混合因果推理的故障诊断方法和基于树式搜索的早期诊断方法,并结合某电厂实际案例验证了该理论的有效性。最后,将理论与技术研究应用于实践,开发一套重型燃气轮机智能诊断系统,最大限度地保证重型燃气轮机设备维持在良好的运行状态。

王庆韧,贺杰[10](2019)在《燃气轮机尾筒密封件首轮国产化制造与挂机实验》文中提出天然气发电厂面对的竞争压力之一是燃气轮机技术被国外垄断造成的热端部件费用高昂。为尽快改变这一局面,按照从静止件向转动件有序推进的既定规划,率先在国内开展了燃气轮机尾筒密封件首轮国产化制造技术研究与挂机实验。基于运行维护体验,简述了尾筒密封件延寿修理与制造国产化的必要性,提出了军民融合的技术开发路线,分析了国产化制造技术开发的难点。基于航空发动机制造经验,在对比分析原型结构的基础上,用国产材料替代进口材料,用拆分与组合方法取代了整体锻铸技术,完成了样品试制。运用挂机实验方法检证国产化制造研究成果,取得了安全运行5个月但未满足一个完整检修周期的实绩。研究表明:重型燃气轮机制造技术与航空发动机制造技术虽有共性,但差异更为显着,尤需重视。研究结果揭示了国内与国外燃气轮机先进制造技术的真实差距,这些经验可为下一轮持续创新提供借鉴,也能给国家层面的燃气轮机国产化提供参考。

二、M701F燃气轮机的结构特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701F燃气轮机的结构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2)发电领域燃气轮机燃烧调整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燃气轮机燃烧调整的重要性
2 燃烧调整技术路线
    2.1 燃烧调整控制目标层次分解
    2.2 各层级关键因素分析
3 燃烧调整方法概述
    3.1 GE公司DLN1.0燃烧器燃烧调整方法
    3.2 三菱M701F燃气轮机燃烧调整方法
4 总结与展望

(3)航改型燃气轮机低污染燃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2.3 研究的可行性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概述
        1.3.2 低污染燃烧的基本原理
        1.3.3 燃料与空气掺混技术进展
        1.3.4 国外燃气轮机低污染燃烧技术进展
        1.3.5 国内燃气轮机产业及低污染燃烧技术现状
    1.4 国内外研究总结
    1.5 本文的内容组织
第2章 单元预混喷嘴的燃烧实验研究
    2.1 实验概述
    2.2 常压模化实验设置
        2.2.1 单元预混喷嘴
        2.2.2 单元预混喷嘴常压燃烧实验台
        2.2.3 实验工况
        2.2.4 实验内容与流程
    2.3 火焰结构的变化
        2.3.1 扩散预混切换过程的火焰变化
        2.3.2 空气流速对火焰结构的影响
        2.3.3 当量比对预混火焰的影响
        2.3.4 空气温度对火焰的影响
    2.4 高光谱测量的初步结果
    2.5 NOx和CO排放
        2.5.1 燃料喷射方案对污染排放的影响
        2.5.2 空气流速和温度对排放的影响
        2.5.3 扩散燃料比例对排放的影响
    2.6 燃烧振荡
    2.7 熄火边界
        2.7.1 熄火过程
        2.7.2 熄火边界
    2.8 回火工况
        2.8.1 回火过程
        2.8.2 抑制回火的改进措施
    2.9 本章小结
第3章 单元预混喷嘴的数值模拟研究
    3.1 数值方法概述
    3.2 燃料与空气掺混
        3.2.1 计算方法
        3.2.2 计算结果分析
    3.3 单元喷嘴燃烧场
        3.3.1 数值计算方法
        3.3.2 计算结果分析
    3.4 单元喷嘴污染物生成
        3.4.1 模型和方法
        3.4.2 参数设置
        3.4.3 计算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典型多喷嘴燃烧室的燃烧实验研究
    4.1 多喷嘴燃烧室实验概述
    4.2 多喷嘴燃烧室实验件
        4.2.1 实验件结构
        4.2.2 燃烧控制策略
        4.2.3 实验工况
    4.3 多喷嘴燃烧室常压模化实验系统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航改型燃气轮机低污染燃烧室设计方法探讨
    5.1 概述
    5.2 低污染燃烧室设计中的关键问题
        5.2.1 单元预混喷嘴
        5.2.2 喷嘴的组合与缩放
    5.3 低污染燃烧室设计流程的探讨
    5.4 设计方法在工程中的应用
        5.4.1 某E级燃气轮机低污染燃烧室的设计
        5.4.2 某10MW级航改型燃气轮机低污染燃烧室的设计
        5.4.3 某5MW级回热循环航改型燃气轮机低污染燃烧室的设计
        5.4.4 某16MW级航改型燃气轮机低污染燃烧室的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基于PSO-BP的燃气轮机燃烧调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PSO-BP建模方法
    1.1 BP神经网络
    1.2 粒子群算法
2 三菱M701F型燃气轮机模型
    2.1 A-CPFM自动调整系统
    2.2 旁路阀控制信号模块
    2.3 燃料控制模块
3 燃气轮机燃烧调整仿真预测
    3.1 数据采集
    3.2 仿真预测
4 结语

(6)重型燃气轮机燃烧调整技术研究现状及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外重型燃气轮机燃烧调整技术发展现状
    1.1 美国GE燃气轮机
    1.2 德国SIEMENS燃气轮机
    1.3 日本MHI燃气轮机
2 国内重型燃气轮机燃烧调整技术发展现状
    2.1 燃烧稳定性
    2.2 低NOx排放
    2.3 实际机组探索性应用
3 我国重型燃气轮机燃烧调整技术研发现状及面临的窘境
    3.1 自主研发现状
    3.2 面临的窘境
4 我国重型燃气轮机燃烧调整技术发展建议

(7)燃气轮机周向拉杆转子连接刚度对轴系转子动力学特性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拉杆转子连接刚度计算问题的研究
        1.2.2 考虑连接刚度的转子动力学计算模型的研究
        1.2.3 拉杆转子非线性动态特性问题的研究
        1.2.4 考虑热弹耦合的转子动力学模型
        1.2.5 燃气轮机转子系统振动控制技术研究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1.3.1 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1.3.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盘-盘连接刚度的计算方法及其变化规律
    2.1 Hertz接触理论与GW模型的理论分析
        2.1.1 Hertz接触理论
        2.1.2 GW接触理论
        2.1.3 盘-盘弯曲刚度的理论推导
    2.2 预紧力加载方法及其分析
        2.2.1 预紧力单元法
        2.2.2 渗透法
        2.2.3 两种加载方法与理论值的对比
    2.3 有限元计算模型及其分析
        2.3.1 计算模型及计算方法
        2.3.2 盘-盘弯曲刚度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轴向温度分布对转子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3.1 连接刚度的施加与临界转速计算
        3.1.1 盘-盘连接刚度施加方法
        3.1.2 弯曲刚度施加方法验证
    3.2 转子轴向温度分析有限元模型
        3.2.1 梁单元在轴向温度分布下的动力学模型
        3.2.2 具有轴向温度分布的简单转子动态特性
    3.3 轴向温度分布下考虑连接刚度的拉杆转子动力学计算
        3.3.1 材料属性变化对临界转速的影响
        3.3.2 温度场对盘-盘连接刚度的影响
        3.3.3 轴向温度分布对临界转速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考虑连接刚度的转子振动响应求解
    4.1 振动响应求解方法
        4.1.1 微分方程的改写
        4.1.2 谐波平衡方程求解
        4.1.3 求解方法验证
    4.2 整机转子考虑连接刚度的谐响应分析
        4.2.1 转子临界转速与响应分析
        4.2.2 各向异性连接刚度下的响应分析
        4.2.3 时变连接刚度下的响应分析
    4.3 故障模式下考虑连接刚度的转子特性计算
        4.3.1 相轨迹与相空间
        4.3.2 庞加莱映射与分岔理论
        4.3.3 常微分初值问题的求解方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考虑连接刚度的拉杆转子动力学试验设计
    5.1 试验目的与试验台简介
        5.1.1 试验目的
        5.1.2 试验台简介
        5.1.3 试验件设计简介
    5.2 试验件与试验条件设计
        5.2.1 拉杆预紧力大小设置准则
        5.2.2 接触面状态参数的确定
        5.2.3 应力取值与预紧力计算
    5.3 试验设计
        5.3.1 动态试验简介
        5.3.2 模态试验简介
        5.3.3 弯曲刚度测试试验简介
        5.3.4 试验中应考虑的误差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有限元中温度场加载的APDL语言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光热集成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系统的运行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现状
        1.2.2 太阳能集成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2章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及塔式光热系统建模
    2.1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系统
        2.1.1 燃气轮机系统建模
        2.1.2 燃气轮机性能模型
        2.1.3 三压余热锅炉性能模型
        2.1.4 蒸汽轮机性能模型
        2.1.5 联合循环机组性能模型
    2.2 塔式太阳能集热系统
        2.2.1 塔式太阳能系统计算模型
        2.2.2 ISCC系统计算模型
    2.3 Ebsilon Professional仿真软件
        2.3.1 Ebsilon Professional概况
        2.3.2 利用Ebsilon软件建模
    2.4 Ebsilon仿真摸拟及数据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系统变工况性能研究
    3.1 供热工况下环境温度对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系统的影响
        3.1.1 环境温度对燃气轮机的影响
        3.1.2 环境温度对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功率和供热量的影响
        3.1.3 环境温度对余热锅炉效率的影响
        3.1.4 环境温度对燃气蒸汽联合循环运行效率的影响
        3.1.5 环境温度对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耗率的影响
    3.2 供热工况下燃机负荷率对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系统的影响
        3.2.1 燃机负荷率的变化对燃气轮机的影响
        3.2.2 燃机负荷率的变化对联合循环机组电负荷的影响
        3.2.3 燃机负荷率的变化对联合循环机组运行效率的影响
        3.2.4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热电可行域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塔式太阳能互补的联合循环系统分析
    4.1 ISCC系统描述
    4.2 系统模型
        4.2.1 Ebsilon模拟模型
        4.2.2 太阳能光热系统设计参数
    4.3 典型夏至日ISCC系统分析
    4.4 典型年全年ISCC系统分析
        4.4.1 典型年最热月与最冷月发电特性分析
        4.4.2 系统全年发电特性
    4.5 传统集成单受热面ISCC方案研究
        4.5.1 传统ISCC系统介绍
        4.5.2 传统ISCC系统分析
    4.6 塔式光热太阳能部分供暖方案分析
        4.6.1 系统介绍
        4.6.2 塔式光热太阳能部分供暖运行方案
        4.6.3 塔式光热太阳能部分供暖系统分析
    4.7 塔式光热太阳能热互补联合循环系统方案比较
    4.8 燃气来源及碳减排分析
        4.8.1 电产甲烷技术介绍
        4.8.2 完全回收CO_2
    4.9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9)重型燃气轮机故障知识管理与智能诊断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重型燃气轮机故障诊断研究现状
        1.2.2 故障知识管理研究现状
        1.2.3 重型燃气轮机状态监测与诊断系统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重型燃气轮机故障知识获取
    2.1 重型燃气轮机故障知识获取理论体系
    2.2 重型燃气轮机故障知识获取
        2.2.1 重型燃气轮机设备分析理论
        2.2.2 重型燃气轮机故障机理分析
        2.2.3 重型燃气轮机故障知识获取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重型燃气轮机故障故障知识管理系统构建
    3.1 重型燃气轮机故障知识管理系统架构
    3.2 重型燃气轮机故障知识仓库构建
        3.2.1 本体及相关理论
        3.2.2 重型燃气轮机故障知识仓库构建策略
        3.2.3 类及层次结构的确立
        3.2.4 属性及属性关系的确立
        3.2.5 个体填充
        3.2.6 一致性检测
        3.2.7 重型燃气轮机故障知识仓库
    3.3 基于数据驱动的故障特征参数基准值确定
        3.3.1 故障特征参数选取及分析
        3.3.2 历史数据稳态筛选
        3.3.3 基于多步K-均值聚类算法的工况划分与基准值确定
        3.3.4 稳态筛选与工况划分案例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故障知识管理系统的智能故障诊断
    4.1 参数异常检测与故障特征提取
        4.1.1 参数异常检测
        4.1.2 故障特征提取
    4.2 基于正反向混合因果推理的智能故障诊断
        4.2.1 智能故障诊断推理框架
        4.2.2 基于匹配规则的正向诊断推理
        4.2.3 基于因果图模型的反向诊断推理
    4.3 基于树式搜索的早期诊断
    4.4 故障诊断案例分析
        4.4.1 故障发生描述
        4.4.2 阈值异常检测
        4.4.3 速率异常检测
        4.4.4 故障特征提取
        4.4.5 故障诊断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重型燃气轮机智能诊断系统开发及应用
    5.1 系统设计目标
    5.2 系统总体架构
    5.3 系统知识库及数据库设计
        5.3.1 系统知识库设计
        5.3.2 系统数据库设计
    5.4 系统功能设计及实现
        5.4.1 监测分析模块
        5.4.2 健康诊断模块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10)燃气轮机尾筒密封件首轮国产化制造与挂机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1 燃气轮机尾筒密封件延寿修理与制造国产化的必要性
    1.1 尾筒密封件原型结构及安装位置
    1.2 尾筒密封件延寿修理、制造国产化的必要性
2 尾筒密封件国产化制造技术路线
3 尾筒密封件国产化制造技术难点
    3.1 技术条件要求高
    3.2 技术实现难度高
4 尾筒密封件国产化制造技术研发
    4.1 结构设计
    4.2 试制工艺及标准
    4.3 样品组合成形
5 试制样品到货验收
    5.1 验收方法
    5.2 验收意见
6 试制样品挂机实验
    6.1 挂机实验要求
    6.2 挂机实验准备
    6.3 挂机实验施工
    6.4 挂机实验初步考验
    6.5 运行异常之特别监控案例
    6.6 挂机实验定期检查结果
    6.7 挂机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7 总结
    7.1 主要创新点
    7.2 浅略建议点
    7.3 结束语

四、M701F燃气轮机的结构特点(论文参考文献)

  • [1]燃气轮机及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一次调频技术发展[J]. 王开柱,谭峰,焦道顺,朱静,奚新国,孙魏,崔晓波,周卫庆,薛锐. 能源与节能, 2021(12)
  • [2]发电领域燃气轮机燃烧调整方法研究[J]. 曹炼博,刘志坦,王凯,李玉刚. 燃气轮机技术, 2021(02)
  • [3]航改型燃气轮机低污染燃烧技术研究[D]. 赵玮杰.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2021(02)
  • [4]主导因素法在燃气轮机建模中的应用[J]. 张元哲,刘培,李政.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21(04)
  • [5]基于PSO-BP的燃气轮机燃烧调整研究[J]. 钟帆,茅大钧,汤诚,孙道万. 青海电力, 2020(04)
  • [6]重型燃气轮机燃烧调整技术研究现状及进展[J]. 肖俊峰,王峰,高松,李晓丰,王玮. 热力发电, 2021(03)
  • [7]燃气轮机周向拉杆转子连接刚度对轴系转子动力学特性影响的研究[D]. 张帆.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2020(08)
  • [8]光热集成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系统的运行优化研究[D]. 睢士贤. 东北电力大学, 2020(01)
  • [9]重型燃气轮机故障知识管理与智能诊断系统研究[D]. 韩旭东.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10]燃气轮机尾筒密封件首轮国产化制造与挂机实验[J]. 王庆韧,贺杰. 广东电力, 2019(11)

标签:;  ;  ;  ;  ;  

M701F燃气轮机结构特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