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雕塑:触动大众灵魂之手

城市雕塑:触动大众灵魂之手

一、城市雕塑:触摸公众灵魂之手(论文文献综述)

孙博文[1](2021)在《基于黑龙江省鸡西地区小城市的城市雕塑探析》文中认为以黑龙江省鸡西地区部分小城市为例,参考国内外小城市城市雕塑的成功经验,以地域的历史文化、社会习俗等方面为切入点,对家乡地区小城市的城市雕塑进行了归纳和探析。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可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首先第一章与第二章分析了本课题所涉及的主要研究领域的背景、理论方法以及相关的学术概念,并简要概述了国内外的城市雕塑及相关学术领域研究的发展现状。其次是本文的主要部分,即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本部分结合国外研究的相关领域进行案例对照,对国内外异同案例进行综合分析与比较,探讨如何才能在地域特色与城市雕塑有效联动的前提下,城市雕塑充分展现该城市独有的城市文化和风土人情。同时,提出了当前鸡西地区小城市城市雕塑规划设计中存在的一些缺陷,并就当前城市雕塑艺术在小城市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实际运用准则以及我们在城市雕塑规划中需要特别注意的一些问题和应遵循的整体操作作法提出一些相关分析建议。最后第七章结语部分总结和概括了小城市城市雕塑艺术与地域特色有效结合的现实意义,并对今后小城市城市雕塑艺术建设的愿景和未来进行了展望。

王顺[2](2021)在《拉萨城市公共艺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艺术介入社会的现象普遍存在,“审美泛化”使得一些艺术作品不再过分地依赖于美术馆和画廊,而是面向大众或走向公共空间。其中,在地性的公共艺术作品,以其多元化的特点和独特的审美视角,装饰着城市的公园、街道、社区、以及商业公共空间。公共艺术介入城市的场域,对公共空间进行合理营造,实现艺术的“在现场”和城市美化目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能看到公共艺术介入空间、场域的现象,它已经成为公众、社会、自然环境三者之间“互动”的重要媒介。艺术作品走出博物馆和画廊,来到城市公共空间,成为公众“共享艺术”。公众通过与公共艺术的相遇、互动,完成城市公共场域的人文营造,并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人们的社会价值观,以及关注周围正在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现实世界。本论文以拉萨市的公共艺术作为研究对象,从公共艺术视角出发,通过图像志、文献资料搜集、访谈和实地调研等方法,分析拉萨的城市公共艺术背景、基本形式、代表作品、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等,并探讨寻求公共艺术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由于拉萨的城市化起步较晚,新的开发区依然在建设阶段,加之又要对拉萨老城区文化名片保护的考量,所以,其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处在相对掣肘和落后的阶段。但是,拉萨正在致力于打造一个传统文化与现代气息齐肩并进的世界级旅游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必须考虑藏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脉,以及现实客观条件的可行性,还要合理地借鉴国内外在发展公共艺术方面的成功经验,打造出独属于拉萨城市特色的公共艺术。

靳艺[3](2020)在《基于设计伦理的北京老城公共雕塑艺术研究》文中认为城市公共雕塑对于表现城市精神和城市形象,体现城市文化特色,彰显城市魅力,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品质具有独特的价值。同时,公共雕塑作为传达社会理想和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对于培育大众高雅的审美趣味、提升大众审美教育也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有鉴于此,本文以北京老城室外公共空间中现存雕塑作品为研究对象,重点对“北京老城13片文化精华区”内的公共雕塑进行调研分析,综合运用多个相关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在文献爬梳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总结其审美价值和伦理功能,结合北京老城有机更新与保护相关实践,对其更新与设计、管理与保护提出可行性建议与策略。本文对北京老城公共空间现存的雕塑作品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文献梳理和实地调研,同时基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中提出的13片文化精华区,对精华区室外空间中符合“公共雕塑”内涵特征的现存雕塑进行重点调研并进行分类统计。在掌握较为丰富的一手材料并深入挖掘北京老城公共雕塑现存状况的基础上,对调研信息进行分析,较为系统地总结了北京老城公共雕塑的审美价值和伦理功能,提出了一些保护策略,丰富了现阶段对北京老城公共雕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首先,本文从老城公共雕塑所具有的形式语言、主题表达、造型风格的演变三个方面,分析其所独具特色的审美价值,并得出相关结论:北京老城公共雕塑在形式语言表达上具有易于理解的具象写实性、情感提炼的意象式以及抽象概括的观念表达的特征;在主题表达方面具有历史叙事的纪念表达、时代记忆的民俗表达、人文关怀的感性表达以及丰富多元的社会表达的特征;在造型风格演变上,从开国后的纪念碑式雕塑演进为改革开放前的领袖与工农兵形象,再到改革开放后的多元化发展的审美特征。通过以上细部美学特征,表现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其次,本文提出了北京老城公共雕塑所应遵循的伦理设计原则,即公共性原则、教化性原则和生态性原则;从公共性功能、价值导向功能、隐形教化功能以及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功能四个方面,阐释了北京老城公共雕塑独具的伦理功能。同时,本文提出,北京老城现有公共雕塑作品多强调视觉意义,而非伦理意义。并指出,北京老城现有公共雕塑在空间伦理方面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处理雕塑作品和城市空间装饰性之间的关系,以及自身伦理作用存在不足的问题。为北京老城公共雕塑设计的有机更新提供了理论支撑。最后,本文在对北京老城公共雕塑有机更新与保护相关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对老城公共雕塑更新与设计、管理与保护等方面提出了可行性策略和相关建议,以期未来老城公共雕塑符合北京城市文脉和场所精神,更多体现人文情怀,成为具有恒常性的高水准艺术作品。

宋哲琦[4](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研究指明《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宋宛宸[5](2020)在《装置艺术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造型语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公共艺术的不断发展,装置艺术在城市公共空间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重要的艺术形式。原因是当代公共艺术以公共性与民主性为特征,在追求美学的同时,更要契合受众的精神需求。城市公共空间装置艺术正是以其独特的造型语言,实现了公共空间的多样化以及作品与受众之间观念上的双向互动。首先,以装置艺术介入城市公共空间的历史沿革为研究线索,展现不同时代城市公共空间装置艺术的特点与作品主题“观念”的发展脉络。经梳理发现,城市公共装置艺术“公共性”观念的形成是与社会民主化进程同步的。其次,运用比较的方法,将城市公共空间装置艺术与城市雕塑在造型语言上进行比较分析,论证装置艺术在空间、材料、色彩、互动体验上的不同,尤其是装置艺术可利用多媒体、现成品等材料打造动态与静态的视觉体验,突显装置艺术的造型语言更侧重“观念”传达以引导观者的互动。以城市公共空间中的装置艺术为研究对象,以造型语言为核心,并在系统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的支撑下总结城市公共装置艺术的造型语言特点。运用比较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实际调查法与跨学科交叉研究法对城市公共空间装置艺术造型语言的多方面分析,归纳出依托于公共空间物理特征的情况下,律动多变的空间分布、灵活多变的材料手法、富有底蕴的色彩表达与多元感知的互动体验,是装置艺术传达“观念”的途径与媒介。此外,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装置艺术作品《别有洞天》与北京王府中环商业广场空间《流曜》为研究案例,论证装置艺术造型语言旨在“观念性”的传达,凸显公共空间装置艺术发展的的可行性,为今后装置艺术造型语言的研究提供了最前沿的理论基础与实践依据。图46幅;表1个;参41篇。

姜娜[6](2020)在《南昌城市文化视角下的景观公共艺术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建设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各城市都在努力塑造城市特色。景观公共艺术作为改善公共空间环境的一种有效形式,不仅能够缓解城市建筑带来的压迫感,还能美化装点城市公共空间,更能促进城市中人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体现出城市人文精神,使城市焕发生机与活力,塑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形象。但是在当前城市建设中,并未将景观公共艺术纳入到城市建设规划中,导致景观公共艺术缺乏整体性规划,设施类型单一、雷同、地域文化特色缺失的现象严重。本文在南昌城市文化视角下,从景观公共艺术设计实践的角度出发,探讨在特定的地域城市环境中,景观公共艺术设计对城市公共空间的价值体现。首先利用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景观公共艺术相关内容进行梳理,并提出自己的研究重点内容。阐述在南昌城市文化视角下的,景观公共艺术设计研究对于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意义。并对相关概念做出界定,明确研究内容和范围。其次在南昌城市建设中对重点发展的领域选择四种不同类型的空间场所,对现有的景观公共艺术设施做调研分析,总结现状问题。最后提出有效的设计策略并进行实践研究,主要从设计理念、要素、原则出发,以抚河公园为例进行实践设计,以实地考察法和问卷调研法为主,用数据分析法分析得出大众期待公园出现的文化类型和艺术形式。在实践设计中实现由理论——实践——理论的研究过程,使其能够将设计策略贯穿进设计中,证实可行性,更好地在体现在实践设计中,实现景观公共艺术的功能性和社会价值体现。城市文化视角下的景观公共艺术设计研究,通过调研分析和实践研究总结得出,景观公共艺术设计在公共空间中的社会价值体现。主要表现在人文关怀上让艺术更好地融入大众生活;在城市环境中提升美化城市空间环境;在文化价值体现上传承保护历史文化;在经济价值上塑造地域特色和提升城市知名度;并对景观公共艺术的发展提出自己的见解。旨在能够通过研究让城市建设者和大众群体引起对景观公共艺术整体性规划的重视,为营造一个舒适且文化氛围浓厚的公共空间,提升城市市民的艺术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从而提升城市整个文明度,更好的塑造地域特色。

殷子[7](2020)在《当代城市公共艺术的场所精神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刘福龙[8](2019)在《基于城市景观场所精神表征的公共艺术介入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当今全球一体化和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国内城市景观建设的数量和规模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时期,同时普遍出现了“雷同化”现象,一种新的认同危机开始在城市景观中蔓延,这一问题引发了社会和业内学者的广泛关注,因此积极探求能够有效解决认同危机的策略成为当今城市景观学科重点研究内容之一。本论文将引入源于建筑学领域的场所精神理论,提出运用公共艺术手段介入城市景观定向感和认同感,从而能够有效解决当今城市景观认同危机的可行性,并通过实践案例分析与归纳,构建起系统的协同介入策略,进而经过实际项目的应用研究和POE评价研究,最终形成“支撑理论引入—实践案例分析—理论策略构建—实际项目应用”的整体化研究思路。论文研究整体由五个部分构成:第一、二部分为基础理论和史学的研究内容:首先是论文研究的相关背景以及概念的阐述;其次对当今城市景观场所精神表征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最后从史学研究角度探求公共艺术在东西方园林史中基于场所精神表征的实践经验和价值意义,为论文的研究奠定了前期基础。第三部分为主体理论研究内容:论文分别从公共艺术介入城市景观场所精神表征的历程、元素、场地类型、感知主体价值取向四个方面进行探究,将“城市景观、人、公共艺术”三者有机关联,把场所精神理论、城市景观理论、公共艺术理论等相关理论有机结合,整体建构起“四三三”研究的主体理论体系。第四部分为核心研究内容,即介入策略和POE评价的系统化构建。论文结合对当今国内外已建成的优秀项目案例的研究以及大量项目实践的分析,在遵循中国传统的“立象以尽意”造物哲学观的前提下,构建起基于城市景观场所精神表征的公共艺术“一核两式五维”介入策略。所谓“两域”是指在两类场地区域中,在最大限度传承与创新原有景观构成元素基础上所采取的:1)原有丰富实体元素和空间元素的完善与凸显策略;2)原有受损或缺失元素的再生与重塑策略。所谓“五维”是指最大限度的满足公众对当今城市景观场所精神表征的真实需求前提下的:1)审美维度表征策略;2)生态维度表征策略;3)体验维度表征策略;4)交互维度表征策略;5)归属维度表征策略。同时,在风景园林学和艺术学评价标准相结合的原则下,构建起公共艺术介入后的城市景观场所精神表征POE评价的方法和指标集。从“应用”到“评价”,形成了基于城市景观场所精神表征的公共艺术整体化介入策略。第五部分为应用实践研究内容,结合一项本人历时两年参与完成的实际项目,对“一核两式五维”理论策略的实践应用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从而验证了策略应用的有效性和其推广的价值性。论文最终形成了以下三个创新点:(1)创建基于城市景观场所精神表征的“一核两式五维”公共艺术介入策略,为当今城市景观认同危机的有效解决提供了新方法。(2)提出“城市景观—人—公共艺术”三位一体的研究模式,为基于当今城市景观认同危机的有效解决提供了新思路。(3)从价值认同需求出发,并结合风景园林学和艺术学相关评价方法及标准,构建起公共艺术介入后的城市景观场所精神表征POE评价方法及指标集,为检验公共艺术介入当今城市景观认同危机解决的效能提供了新评价机制。

汪芷萱[9](2019)在《公共艺术中参与互动方式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代社会中公共艺术的发展正进入快速成长时期,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一方面需求来自于高速发展中城市建设的内涵品质需求,另一方面来自于人民对文化艺术的精神需要。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公共艺术对于公众的精神上有着巨大的,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公共艺术中所表达的民主、自信、平等、文明的观念符合了国家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对转向社会文化艺术建设及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公共艺术所服务的对象是公众,所营造的公共关系是要表达和呈现的。参与互动方式逐步成为公共艺术作品是否满足公众需求的重要标准之一;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公共参与互动方式的相关理论的论述,为公共艺术中互动方式进行一定的梳理;列举了国内外公共艺术作品进行分析,并对比研究,为公共艺术的发展提供关于参与互动方式的理论研究;探讨了新时代下公共艺术的形态,并对公共艺术创作观念提出新的设想。第一部分,绪论对本文的选题缘由进行了阐述,并对研究的背景,研究的目的与意义,以及研究方法与框架进行了论述。第二部分,对公共艺术的观念与内容进行解析,章节阐述了公共艺术的起源与发展,国内外发展的现状;公共艺术中公众参与互动的重要作用以及所带来的社会文化、公共关系影响。以四个部分逐步论述,为公共艺术参与互动方式的研究建立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根据公共艺术和参与方式的相关理论的梳理,参考谢·阿恩斯坦(Sherry Arnstein)的“市民参与阶梯”理论提出了公共艺术公众参与的类型模式;对公共艺术中四种类型的参与方式进行理论方式的定义;并列举了国内外相关公共艺术的案例加以分析;同时对市民参与阶梯与公共艺术参与方式二者进行对比分析。第四部分,探讨新时代背景下的公共艺术发展的不同样态;阐述了公共艺术生长特性;并对未来公共艺术的创作方向进行了论述。第五部分,对本文内容进行总结陈述,并对公众的参与对公共艺术的创作观念发展作出新的设想。

刘熙媛[10](2019)在《历史革命背景下红色雕塑创作应用研究 ——以延安中共中央西北局纪念广场为例》文中提出随着十八大的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强调“红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根基,作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超越性继承,更体现了我们党在灾难深重的近代中国勇于担当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1]。”如今红色文化迈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代,也直接影响着红色主题雕塑的发展趋势,它不仅是城市雕塑的一部分,更是作为传承红色革命文化的重要传播载体,也被赋予更高的历史责任感,它以越发浑厚的姿态涌入到了现代人们的生活。因此,针对红色雕塑创作应用研究,尤其是历史革命背景下的红色雕塑的研究,将对传播红色文化、弘扬红色精神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什么是红色文化、红色文化的重要性、红色文化与红色雕塑的关系以及从创作方法、艺术形式入手,对红色雕塑发展历程进行阐述,从设计风格、使用材质、选择颜色三方面,对其发展趋势进行详细分析,并对红色雕塑与纪念性雕塑给予定义,加以区分二者的异同之处;其次,从红色城市的历史革命文化特点入手,其中对项目所涉及的陕北地区的革命文化、地域文化,通过实地调研的方式得出结论,将历史革命背景下的红色雕塑进行举例分析,总结出与其相关的创作理论与方法;最后,结合西北局纪念广场红色主题浮雕墙的实际案例,在尊重历史发展的基础上,探讨了如何让红色雕塑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发挥出积极的精神导向作用。力求通过该作品的设计立意,深刻发掘红色文化精神内涵,并以现代人的眼光进一步探索红色雕塑的艺术形式。

二、城市雕塑:触摸公众灵魂之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市雕塑:触摸公众灵魂之手(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黑龙江省鸡西地区小城市的城市雕塑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城市雕塑现状
        1.3.1 国内城市雕塑现状
        1.3.2 国外城市雕塑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概念阐释
        1.6.1 城市雕塑的概念
        1.6.2 小城市的概念
        1.6.3 地域文化的概念
第二章 城市雕塑的语言形态、功能及价值
    2.1 城市雕塑
        2.1.1 .城市雕塑的属性
        2.1.2 城市雕塑的形式
        2.1.3 城市雕塑的价值
    2.2 城市雕塑的功能
        2.2.1 审美功能
        2.2.2 认识功能
        2.2.3 教育功能
    2.3 城市雕塑的价值
        2.3.1 社会价值
        2.3.2 经济价值
        2.3.3 文化价值
第三章 国内外小城市雕塑艺术发展现状
    3.1 国外小城市雕塑艺术案例简述
        3.1.1 欧洲小城市城市雕塑案例
        3.1.2 日本乡村大地艺术案例
    3.2 国内小城市雕塑艺术案例简述
        3.2.1 甘肃民勤沙漠雕塑创作营案例
    3.3 章节小结
第四章 黑龙江省鸡西地区小城市城市雕塑综述
    4.1 黑龙江省虎林市
        4.1.1 “天下第一虎”雕塑
        4.1.2 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地纪念碑园区
        4.1.3 虎林市要塞博物馆雕塑
        4.1.4 虎林市城市雕塑现状解析
    4.2 黑龙江省密山市
        4.2.1 北大荒书法艺术长廊
        4.2.2 密山市城市雕塑现状解析
    4.3 章节小结
第五章 城市雕塑在小城市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5.1 与经济发展水平脱钩,盲目跟风
    5.2 缺乏总体规划,忽视公共性
    5.3 未形成良性闭环,缺乏管理
    5.4 缺乏地域特色,面貌单一
    5.5 章节小结
第六章 城市雕塑在小城市应用原则
    6.1 深厉浅揭
        6.1.1 完善机制
        6.1.2 经济支撑
        6.1.3 人文建设
    6.2 创作者应具备的素质
        6.2.1 建立公共的问题意识
        6.2.2 舍弃小我,以人为本
        6.2.3 融入现实生活,综合感知
        6.2.4 时代责任感
    6.3 整合与使用资源
    6.4 管理与维护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结论展望
文献资料
致谢
学术成果统计-作品、论文及专着发表
学术成果统计-展览及获奖

(2)拉萨城市公共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选题的背景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现状
        2.2 国内研究现状
    3 研究的内容、方法与意义
        3.1 研究的内容
        3.2 研究的方法
        3.3 研究的意义
第一章 公共艺术的概念问题
    1.1 公共艺术概念的界定
        1.1.1 国外对于公共艺术概念的界定
        1.1.2 国内对于公共艺术概念的界定
    1.2 公共艺术、公众、城市公共空间三者的关系
    1.3 公共艺术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 拉萨城市公共艺术的背景
    2.1 拉萨特殊的地理区位
    2.2 拉萨的历史文化背景
    2.3 改革开放以来拉萨的社会发展现状
第三章 拉萨城市公共艺术的基本形式
    3.1 雕塑艺术
    3.2 壁画艺术
    3.3 装置艺术
    3.4 其它类型的公共艺术
第四章 拉萨城市公共艺术个案分析
    4.1 拉萨的新式纪念碑
        4.1.1 西藏和平解放纪念碑
        4.1.2 川藏、青藏公路纪念碑
    4.2 “高原之宝”雕塑
    4.3 宗角禄康公园的公共艺术
        4.3.1 宗角禄康公园
        4.3.2 “张大人花”雕塑与附属浮雕
        4.3.3 “民族舞”雕塑
        4.3.4 “西凉会盟”与“招提壁垒”浮雕
    4.4 滨河公园的公共艺术
        4.4.1 滨河公园
        4.4.2 “吉祥莲花”雕塑
        4.4.3 文化柱和水上景观
    4.5 仙足岛的公共艺术
    4.6 “世界之巅”雕塑
    4.7 大昭寺步行街的公共艺术
    4.8 河坝林公园的公共艺术
第五章 拉萨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的现状
    5.1 以城市广场、公园作为分布的公共艺术
    5.2 以城市街道、隧道、桥梁作为分布的公共艺术
    5.3 以社区空间作为分布的公共艺术
    5.4 以商业公共空间作为分布的公共艺术
    5.5 拉萨的公共艺术活动
第六章 探寻城市公共艺术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
    6.1 拉萨城市公共艺术发展所面临的几个问题
        6.1.1 公共艺术作品题材与内容方面
        6.1.2 公共艺术作品质量与管理方面
        6.1.3 公共艺术的难题:“长官意志”与公众利益
    6.2 探寻拉萨城市公共艺术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
        6.2.1 政府的规划政策和机制
        6.2.2 公众的参与和观念的转变
        6.2.3 艺术家的继承与创新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拉萨城市公共艺术调查一览表(2019年4月—2021年3月统计)
附录二 艺术家访谈录
附录三 在校期间发表文章一览表
致谢

(3)基于设计伦理的北京老城公共雕塑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3.1 概念界定
        1.3.2 研究对象及内容
    1.4 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思路及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文章结构及提纲
    1.7 本章小结
第2章 北京老城公共雕塑现状调研
    2.1 北京老城公共雕塑发展概况
    2.2 北京老城公共雕塑实地调研及统计分析
        2.2.1 调研范围的界定
        2.2.2 北京老城公共雕塑分布概况
        2.2.3 北京老城公共雕塑特征归类及统计情况
        2.2.4 调研结果汇总与分析
    2.3 调研结果问题分析
        2.3.1 空间分布不均,布局缺乏灵活性
        2.3.2 雕塑主题较为单一与趋同
        2.3.3 公共雕塑蕴含的审美和伦理价值尚需强化
        2.3.4 宣传不到位,价值被忽视
        2.3.5 公共雕塑缺乏系统的保护管理机制
    2.4 北京老城区与中心城区室外空间公共雕塑案例对比与分析
        2.4.1 案例选择
        2.4.2 老城传统街区公共雕塑
        2.4.3 公共雕塑对中心城区的空间的再利用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北京老城公共雕塑艺术的审美价值
    3.1 北京老城公共雕塑的形式语言
        3.1.1 易于理解的具象写实性语言
        3.1.2 情感提炼的意象式语言
        3.1.3 抽象叙事的观念表达
    3.2 北京老城公共雕塑的主题表达
        3.2.1 历史叙事的纪念表达
        3.2.2 时代记忆的民俗表达
        3.2.3 人文关怀的感性表达
        3.2.4 丰富多元的社会表达
    3.3 北京老城公共雕塑造型风格的演变
        3.3.1 建国后的纪念碑式雕塑
        3.3.2 改革开放前的领袖与工农兵形象
        3.3.3 改革开放后的多元化发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北京老城公共雕塑设计的伦理原则与伦理功能
    4.1 北京老城公共雕塑设计的伦理原则
        4.1.1 公共性原则
        4.1.2 教化性原则
        4.1.3 生态性原则
        4.1.4 文脉传承原则
    4.2 北京老城公共雕塑的伦理功能
        4.2.1 公共性功能
        4.2.2 价值导向功能
        4.2.3 隐性教化功能
        4.2.4 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功能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北京老城公共雕塑的有机更新与保护策略
    5.1 北京老城公共雕塑现状调研与问题分析
        5.1.1 调研问卷对象的基本情况
        5.1.2 公众对公共雕塑的接受情况
        5.1.3 公众对北京老城公共雕塑的设置需求
        5.1.4 公众对北京老城公共雕塑价值体现的直观感受
        5.1.5 公众对北京老城公共雕塑的互动情况
        5.1.6 公众对北京老城印象深刻的公共雕塑
        5.1.7 公众对北京老城印象深刻的公共雕塑的直观评价
    5.2 北京老城公共雕塑设计更新策略
        5.2.1 公共雕塑应与所属空间属性相契合
        5.2.2 公共雕塑应有效传达意义
        5.2.3 公共雕塑管理应遵循有机更新原则
    5.3 设计伦理视角下北京老城公共雕塑设计策略
        5.3.1 雕塑家的职业伦理
        5.3.2 雕塑作品的未来责任
    5.4 北京老城公共雕塑保护与管理的相关建议
        5.4.1 健全保护体制
        5.4.2 建构老城公共雕塑档案库
        5.4.3 监控雕塑作品的可持续性效应
        5.4.4 加强社会公德教育
        5.4.5 发挥市民志愿者团体的作用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致谢

(4)《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期刊论文类
        1.2.2 专着类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思路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2.1 《装饰》创刊溯源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2.2.1 封面文字
        2.2.2 封面视觉图案
        2.2.3 内页版面设计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3.1 复刊时代背景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3.3.2 “装饰热”的兴起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4.1 走入“全球化”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4.2.1 和谐的整体性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5 总结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作者简介

(5)装置艺术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造型语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背景分析
    1.2 课题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价值
    1.4 课题研究内容
        1.4.1 概念界定
        1.4.2 主要内容
    1.5 课题研究方法
    1.6 课题创新点
第2章 城市公共空间中装置艺术的相关理论概述
    2.1 城市公共空间装置艺术公共性与观念性特征概述
        2.1.1 城市公共空间装置艺术的公共性特征
        2.1.2 城市公共空间装置艺术的观念性特征
    2.2 装置艺术介入城市公共空间的起源与发展
        2.2.1 装置艺术介入城市公共空间的起源
        2.2.2 装置艺术介入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
    2.3 城市公共空间装置艺术与城市雕塑的比较分析
        2.3.1 城市公共空间装置艺术与城市雕塑的“观念性”比较分析
        2.3.2 城市公共空间装置艺术与城市雕塑的造型语言比较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城市公共空间中装置艺术的造型语言特征分析
    3.1 律动多变的空间布局
        3.1.1 悬浮与悬挂的空间布局
        3.1.2 形态仿生的空间布局
        3.1.3 重复成组的空间布局
    3.2 灵活多样的材料手法
        3.2.1 现成品材料
        3.2.2 自然材料
        3.2.3 多媒体材料
    3.3 富有底蕴的色彩表达
        3.3.1 蕴含民族特点的色彩语言
        3.3.2 模拟自然的色彩语言
        3.3.3 视觉反差的色彩语言
    3.4 多元感知的互动体验
        3.4.1 感官刺激
        3.4.2 思维转换
        3.4.3 行为参与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城市公共空间中装置艺术造型语言的分析案例
    4.1 大兴国际机场装置艺术作品《别有洞天》分析
        4.1.1 大兴机场公共空间概况
        4.1.2 公共装置艺术作品《别有洞天》的造型语言与“观念性”分析
    4.2 北京王府中环商业中心装置艺术作品《流曜》分析
        4.2.1 北京王府中环商业中心公共空间概况
        4.2.2 公共装置艺术作品《流耀》的造型语言与“观念性”分析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城市公共空间装置艺术作品选取依据表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6)南昌城市文化视角下的景观公共艺术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
    2.1 南昌城市历史文化发展概述
    2.2 南昌城市文化类型
        2.2.1 红色文化
        2.2.2 文人文化
        2.2.3 休闲文化
        2.2.4 非遗文化
    2.3 景观公共艺术
        2.3.1 景观公共艺术定义
        2.3.2 景观公共艺术特性
        2.3.3 景观公共艺术构成要素
    2.4 城市文化视角下的景观公共艺术作用体现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南昌城市文化视角下的景观公共艺术调研分析
    3.1 南昌城市建设发展
    3.2 南昌城市不同空间场所景观公共艺术分析
        3.2.1 南昌城市公园景观公共艺术
        3.2.2 南昌地铁空间景观公共艺术
        3.2.3 南昌文化创意园景观公共艺术
        3.2.4 南昌商业广场景观公共艺术
    3.3 南昌城市文化视角下的景观公共艺术存在形式分析
        3.3.1 南昌城市雕塑
        3.3.2 南昌环境景观艺术
        3.3.3 南昌城市装置艺术
        3.3.4 南昌城市家具
    3.4 南昌城市文化视角下的景观公共艺术现状总结
        3.4.1 空间整体与部分设计
        3.4.2 公共服务设施
        3.4.3 后期管理维护
        3.4.4 大众参与度低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南昌城市文化视角下的景观公共艺术设计策略及实践研究
    4.1 景观公共艺术设计理念
    4.2 景观公共艺术设计要素
        4.2.1 景观公共艺术设计的主题性
        4.2.2 景观公共艺术设计的比例尺度
        4.2.3 景观公共艺术设计的色彩与材料
        4.2.4 景观公共艺术设计的人文关怀
    4.3 景观公共艺术设计原则
        4.3.1 强化相关政策与监督机制原则
        4.3.2 空间协调性原则和美学原则
        4.3.3 以人为本原则
        4.3.4 可持续性原则
    4.4 实践研究——以南昌市抚河公园为例
        4.4.1 抚河公园概况分析
        4.4.2 抚河公园相关调研分析
        4.4.3 抚河公园设计理念
        4.4.4 抚河公园设计表现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南昌城市文化视角下的景观公共艺术设计影响及发展
    5.1 南昌城市景观公共艺术设计产生的影响
        5.1.1 有助于艺术更好的融入大众生活
        5.1.2 提升和美化城市空间环境
        5.1.3 传承和保护城市历史文化
        5.1.4 塑造地域特色和提升城市知名度
    5.2 南昌城市景观公共艺术设计发展
    5.3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基于城市景观场所精神表征的公共艺术介入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1.1 国家“文化认同”战略的提出
        1.1.2 家乡的城市景观改造和建设项目
        1.1.3 主流媒体对当今城市景观建设的关注和呼吁
        1.1.4 本人的专业研究和实践
    1.2 研究的背景
        1.2.1 时代背景下城市景观的趋同与存异
        1.2.2 时代的注意力转向公共艺术
        1.2.3 国外公共艺术介入城市景观的缘起与发展
        1.2.4 国内公共艺术介入城市景观建设的机遇和困境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外研究综述
        1.4.2 国内研综述
    1.5 研究的范畴、内容与框架
        1.5.1 研究的范畴
        1.5.2 研究的内容
        1.5.3 论文研究框架及逻辑关系
    1.6 研究的方法
        1.6.1 以学科交叉与文献综合为研究根基
        1.6.2 以历史启示为研究参考
        1.6.3 以实践课题为研究支撑
        1.6.4 以国内外纪实考察为研究视野
        1.6.5 以纵横向比较归纳为研究依据
    1.7 基本概念与理论
        1.7.1 景观与城市景观
        1.7.2 认同与认同理论
        1.7.3 场所与场所精神理论
        1.7.4 表征的概念及内涵
        1.7.5 公共艺术的概念、属性与历史流变
    1.8 研究的创新点
    1.9 小结
2 城市景观中的场所精神与公共艺术
    2.1 相关理论对城市景观场所精神诉求的阐述
        2.1.1 马斯洛需求理论
        2.1.2 环境心理学理论
    2.2 城市景观中的场所精神
        2.2.1 城市景观引入场所精神的意义
        2.2.2 城市景观场所精神缺失的主要层面
    2.3 公众对城市景观场所精神表征需求的调研及分析
        2.3.1 关于公众对城市景观精神表征需求的调研
        2.3.2 调研的总结与启示
    2.4 基于城市景观场所精神表征的价值认同取向
        2.4.1 审美价值认同取向
        2.4.2 生态价值认同取向
        2.4.3 体验价值认同取向
        2.4.4 交互价值认同取向
        2.4.5 归属价值认同取向
    2.5 公共艺术的场所效应与场所精神表征语境
        2.5.1 公共艺术的场所效应
        2.5.2 共艺术的场所精神表征语境
    2.6 小结
3 中西方古代造园中公共艺术的介入启示
    3.1 西方古代造园中的介入启示
        3.1.1 神性精神的表征
        3.1.2 征服精神的表征
        3.1.3 唯理精神的表征
        3.1.4 尚感精神的表征
    3.2 中国古代造园中的介入启示
        3.2.1 敬畏意境的表征
        3.2.2 共融意境的表征
        3.2.3 隐喻意境的表征
        3.2.4 写意意境的表征
    3.3 小结
4 公共艺术介入城市景观场所精神的表征
    4.1 介入表征的历程
        4.1.1 介入定向感的表征
        4.1.2 介入认同感的表征
    4.2 介入定向感表征的构成元素
        4.2.1 实体元素
        4.2.2 空间元素
        4.2.3 事件元素
    4.3 介入认同感表征的维度
        4.3.1 审美维度
        4.3.2 生态维度
        4.3.3 体验维度
        4.3.4 交互维度
        4.3.5 归属维度
    4.4 小结
5 公共艺术介入策略及理论构建
    5.1 传统造物哲学观的启示
        5.1.1 “立象以尽意”的哲学内涵诠释
        5.1.2 公共艺术的完形、立象与尽意
    5.2 “两式”定向感介入策略
        5.2.1 原有场地实体与空间元素的完善与凸显式策略
        5.2.2 载入场地事件元素的再生和重塑式策略
    5.3 “五维”认同感的介入策略
        5.3.1 审美认同感的介入策略
        5.3.2 生态认同感的介入策略
        5.3.3 体验认同感的介入策略
        5.3.4 交互认同感的介入策略
        5.3.5 归属认同感的介入策略
    5.4 小结
6 公共艺术介入后的城市景观场所精神表征POE评价
    6.1 POE评价相关阐释
        6.1.1 评价的内涵
        6.1.2 建成环境评价
        6.1.3 POE评价的含义
        6.1.4 POE评价的思想根源
    6.2 公共艺术介入后的城市景观场所精神表征POE评价释义
        6.2.1 含义
        6.2.2 内在制约因素分析
        6.2.3 评价的目的
    6.3 公共艺术介入后的城市景观场所精神表征POE评价的模式
    6.4 公共艺术介入后的城市景观场所精神表征POE评价的测量及程序
        6.4.1 评价的测量
        6.4.2 评价的程序
    6.5 公共艺术介入后的城市景观场所精神表征POE评价指标集构建
        6.5.1 国外可借鉴的评价指标
        6.5.2 公共艺术介入后的城市景观场所精神表征POE评价指标集的构建
    6.6 小结
7 基于城市景观场所精神表征的公共艺术介入策略应用研究——以河南灵宝函谷关历史文化景区项目为例
    7.1 项目概况
    7.2 策略应用之“两式”定向介入策略
        7.2.1 原有场地实体与空间元素的完善与凸显式策略
        7.2.2 载入场地事件元素的再生与重塑式策略
    7.3 策略应用之“五维”认同介入策略
        7.3.1 审美维度的认同表征策略应用
        7.3.2 生态维度的认同表征策略应用
        7.3.3 体验维度的认同表征策略应用
        7.3.4 交互维度的认同表征策略应用
        7.3.5 归属维度的认同表征策略应用
    7.4 公共艺术介入后的景区场所精神表征POE评价
        7.4.1 运用李克特量表法的问卷统计分析
        7.4.2 调研数据的统计分析
        7.4.3 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
        7.4.4 模糊综合评价值计算
    7.5 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后记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附录
读博期间研究成果
附件一:公众对城市景观场所精神表征需求的调研问卷
附件二:公共艺术介入后城市景观场所精神表征公众满意度评价问卷
附件三:公共介入后城市景观场所精神表征POE评价指标权重确定的专家问卷

(9)公共艺术中参与互动方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条件现状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2 公共艺术本体解析
    2.1 公共艺术的起源与演变
        2.1.1 公共艺术的发展过程
        2.1.2 公共艺术国内的发展现状
        2.1.3 公共艺术国外的发展现状
        2.1.4 本章小结
    2.2 公众参与在公共艺术中的地位
        2.2.1 参与在公共艺术中的积极作用
        2.2.2 参与方式的发展过程
        2.2.3 参与方式带来的社会影响
3 公共艺术参与方式
    3.1 公众参与方式以及参与深度的相关理论
    3.2 公共艺术参与方式
        3.2.1 公共艺术参与方式划分依据
        3.2.2 告知式参与
        3.2.3 控制式参与
        3.2.4 引导式参与
        3.2.5 合作式参与
    本章小结
4 公共艺术未来的发展
    4.1 新的空间、新的公共艺术
        4.1.1 新的空间
        4.1.2 新的可能
    4.2 公共艺术的生长属性
        4.2.1 公共艺术生长关系中的环境因素
        4.2.2 公共艺术生长关系中的时间因素
    4.3 公共艺术的设计方向与设想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论文图片来源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10)历史革命背景下红色雕塑创作应用研究 ——以延安中共中央西北局纪念广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红色文化的兴起
        1.1.2 红色文化的深远影响
    1.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文章创新点
    1.6 论文研究框架
    1.7 小结
2.红色雕塑的演变与分析
    2.1 红色雕塑的发展过程
        2.1.1 建党以后的红色雕塑
        2.1.2 建国初期的红色雕塑
        2.1.3 改革开放以后的红色雕塑
    2.2 红色雕塑的发展趋势
        2.2.1 设计风格分析
        2.2.2 使用材质分析
        2.2.3 选择色彩分析
    2.3 红色雕塑与纪念性雕塑
        2.3.1 红色雕塑的定义
        2.3.2 纪念性雕塑的定义
        2.3.3 红色雕塑与纪念性雕塑的区别
    2.4 小结
3.历史革命背景下红色雕塑举例分析
    3.1 历史革命背景下红色雕塑特点分析
    3.2 延安南门广场红色雕塑
    3.3 延安凤凰广场红色雕塑
    3.4 延安枣园革命遗址红色雕塑
    3.5 西柏坡革命遗址红色雕塑
    3.6 小结
4.历史革命背景下红色雕塑创作方法研究
    4.1 红色雕塑设计基本原理及理念
        4.1.1 红色雕塑与城市设计的融合
        4.1.2 红色雕塑与地域文化的融合
    4.2 红色雕塑的文化特征
        4.2.1 历史文化
        4.2.2 人文文化
        4.2.3 地域文化
    4.3 红色雕塑的空间特征
        4.3.1 点状空间
        4.3.2 线状空间
        4.3.3 面状型空间
    4.4 红色雕塑的需求特征
        4.4.1 审美需求
        4.4.2 互动需求
        4.4.3 社会需求
    4.5 红色雕塑的语言特征
        4.5.1 自然语言
        4.5.2 重力语言
        4.5.3 光影语言
    4.6 小结
5.延安中共中央西北局纪念广场红色雕塑设计实例
    5.1 项目背景分析
        5.1.1 项目概况
        5.1.2 延安地域性文化红色调研
        5.1.3 中共中央西北局纪念广场现状分析
    5.2 雕塑创作思路
        5.2.1 创作构思分析
        5.2.2 创作文化分析
        5.2.3 创作内容选取分析
        5.2.4 创作内涵分析
    5.3 雕塑创作要素
        5.3.1 尺度要素
        5.3.2 视觉要素
        5.3.3 光感要素
    5.4 西北局纪念广场地雕设计
        5.4.1 创作构思分析
        5.4.2 创作内容选取分析
    5.5 雕塑的材质与安装
        5.5.1 雕塑的选材分析
        5.5.2 石材的安装分析
    5.6 西北局纪念广场红色雕塑内涵与现实意义
    5.7 西北局纪念广场红色主题雕塑整体效果图
    5.8 小结
6.结论
    6.1 研究成果
    6.2 后续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图表索引)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四、城市雕塑:触摸公众灵魂之手(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黑龙江省鸡西地区小城市的城市雕塑探析[D]. 孙博文. 中央美术学院, 2021(08)
  • [2]拉萨城市公共艺术研究[D]. 王顺. 西藏大学, 2021
  • [3]基于设计伦理的北京老城公共雕塑艺术研究[D]. 靳艺.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4]《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5]装置艺术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造型语言研究[D]. 宋宛宸.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6]南昌城市文化视角下的景观公共艺术设计研究[D]. 姜娜.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2)
  • [7]当代城市公共艺术的场所精神研究[D]. 殷子. 武汉理工大学, 2020
  • [8]基于城市景观场所精神表征的公共艺术介入策略研究[D]. 刘福龙.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
  • [9]公共艺术中参与互动方式的研究[D]. 汪芷萱.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
  • [10]历史革命背景下红色雕塑创作应用研究 ——以延安中共中央西北局纪念广场为例[D]. 刘熙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城市雕塑:触动大众灵魂之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