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闻 亚洲 大洋洲

国际新闻 亚洲 大洋洲

一、国际新闻 亚洲大洋洲(论文文献综述)

焦林峰[1](2021)在《美国地理教科书中的中国形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教科书研究的重心逐渐由教科书内容的研究转向教科书内容的生产、教科书背后隐含的政治、文化与社会脉络研究。各基础教育学科在此背景下都对其教科书展开了相关研究。教科书的国家形象研究是对教科书背后隐含的政治、文化脉络的重要研究问题。文章主要探讨了以下问题:美国地理教科书通过哪些维度勾勒中国形象?美国地理教科书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样子的?使用这套教科书的美国学生对中国形成了什么样的认识?与教材塑造的中国形象是否存在差异?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文章以三本美国教科书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内容分析法,从人文环境形象、自然环境形象、人地关系形象、领土形象、国民形象五个方面进行教科书中中国国家形象的解构,回答了教科书从哪些维度勾勒中国形象的问题;利用诺曼·费尔克拉夫(Norman Fairclough)三维分析模型进行批评话语研究,回答了中国形象是什么样子的问题;利用手绘地图和词语自由联想的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了美国中学生脑海中的中国形象与教科书建构的中国形象的异同。研究发现三本美国地理教科书在人文环境形象方面描绘了:丰富多样、影响广泛的中国文化形象、儒家烙印下的中国社会形象、世界第一的人口形象、异端的政治形象以及因自由而兴的经济形象。在自然环境形象方面描绘了:复杂多样的中国气候、矿藏丰富的自然资源、壮美大气的自然景观以及损失惨重的自然灾害形象。在人地关系形象方面描绘了:不毛之地的中国西部形象与得天独厚的中国东部形象,以及和谐与对抗并存的人地关系形象。在领土形象方面描绘了东亚中心的领土形象和分裂残缺的中国疆域。在国民形象上描绘了多面的落后者与破坏者的国民形象与传统又现代的国民形象。将美国中学生形成的中国形象与教科书建构的国家形象相比,大部分形象与教科书表达的呈现着一致性,但在文化形象和国民形象的认知上,超越了教科书的范畴,反映了国家形象构建的流变性。总的来说,在教科书编撰意图上,美国地理教科书是基于意识形态的差异对对中国国家形象进行构建的,在政治形象体现的最为明显;在教科书内容呈现上,作为东亚中心的中国得到了强调;在教科书内容编排上,正面和负面的中国同时出现,使得中国形象带有叠变性特征。在美国异国形象的构建路径上,美国地理教科书表层系统的多样化组合对国内地理教科书编写和建构异国形象有一定借鉴意义。由于研究的三本教科书出版时间较早,研究结论在时效性方面显得不足,未来的研究可以整理同一出版社在不同年代出版的教科书进行国家形象历时性比较研究,或是对同一时期多个国家地理教科书中的中国形象进行比较研究。此外,对中国地理教科书中反映的本国和异国形象研究也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李冬洁[2](2020)在《西藏地区地市党报国际新闻报道中的世界形象——以《拉萨日报》为例进行框架分析》文中认为在西藏自治区党报《西藏日报》以及7个地市与地区党委机关报中,只有《拉萨日报》有专门国际版新闻版面并保持对国际新闻连续报道。本文主要运用钟蔚文与臧国仁的"框架的高、中、低结构分析法",对《拉萨日报》国际新闻报道中的报道新闻事件主题、报道类型、报道方式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拉萨日报》国际新闻报道中的世界形象,并在此基础上对国际新闻报道中的"中国形象"和"美国形象"作具体分析。

陈思[3](2020)在《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视域下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提升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国际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往在国际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军事权力的重要性逐渐下降,国际社会中的行为体都更倾向于通过对话、谈判等方式来表达自身立场、维护国家利益,争夺国际话语权成为了国际战略竞争新的制高点。一直以来,中国以和平发展为理念,却不断遭受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话语诋毁和压制,在一次次西方强势话语权打压的深刻教训中我们认识到国际话语权的缺乏,已经成为了国家发展的掣肘。基于此,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提出:“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体育国际话语权是国际话语权的组成部分,在实现民族复兴、建设体育强国、维护世界体育运动公平秩序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多年来中国体育实力飞速发展,然而话语权却没有获得相应程度地提升,对国家未来发展形成制约。基于此,本研究以体育国际话语权为研究对象,在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理论视域下对体育国际话语权的概念、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的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依据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应用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认识论,国家体育实力与体育国际话语权之间不构成因果关系,属于建构关系,应该考虑观念因素的影响。中国诉求体育国际话语权的提升,除了重视硬实力的积累之外,还应该加强观念层面的建构。在此思想指引之下,本研究首先明确了体育国际话语权的概念,依据学者对国际话语权权力结构中各要素地分析,将体育国际话语权进行分解研究,依权力要素将其分为体育制度国际话语权、体育传媒国际话语权、体育学术国际话语权和体育文化国际话语权四个部分,分别阐释各部分的内涵,进行实力层面和观念层面存在问题地分析,并依据存在问题提出了提升策略。

窦金启[4](2019)在《镜像中国 ——新时期中国影视“走出去”盘整与研究》文中认为在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九次会议上,审议并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指出中国要继续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创新内容形式和体制机制,拓展渠道平台,创新方法手段,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可以看出,从十六大期间开始提出的文化走出去思想已经成为中华文化软实力体系建设的战略指导方针。而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影视产业,其也必然要以此为其发展依据,从而形成影视“走出去”布局。影视“走出去”其实是在文化“走出去”整体战略下形成的影视产业对外传播的体系,也是新时代背景下,对影视国际传播与交流的一种具有中国时代理论特色的理论。其既涉及硬性的影视产业“走出去”,也包含软性的影视文化“走出去”,但所有这些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实现文化的对外传播,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以此,向国际社会展示良好而积极的国家形象。其实,在新世纪初,我国的影视行业就开始不断探索“走出去”的方式和方法。本文采用面相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展开,以影视“走出去”为本体,通过对《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关于广播影视“走出去工程”的实施细则(试行)》颁布以来到现阶段,我国的影视行业的“走出去”的理论形成,影视“走出去”构成内容的盘整与分析,影视个案及产品的调查与研究和影视“走出去”对我国国家形象体系构建的影响等几方面作为论述和研究的对象,梳理和盘整出我国影视“走出去”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分析得出影视产业在“走出去”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和不足,进而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改进措施及方法。影视对外传播理论的不断创新是形成影视“走出去”的根本。本文的第一章,侧重探讨文化“走出去”战略与影视“走出去”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的优势特性。通过对十七大到十九大期间关于影视“走出去”的相关政策措施和影视工作指导意见的梳理,可以得出,影视“走出去”是文化走出去的战略组成之一,是在其理论指导之下所形成的。并且在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发挥着其形象性、时效性和导向性的特征,进而对文化“走出去”产生积极的作用。本文第二、三章,以影视“走出去”的内容构成为研究对象,通过把影视“走出去”及对外影视体系中的主要构成内容—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这四种艺术形态,在新世纪“走出去”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进行盘整和梳理,进而得出:我国影视产业在“走出去”过程中虽然取得了成绩,但仍然需要进一步提升发型和推广的方式和方法。影视“走出去”的另一个作用就是要配合国家外交方针及政策。本文第四章,以我国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基本方针为语境,分别从大国、周边、“一带一路”、以及中非“战略合作伙伴”这四个角度,对我国影视产业在这四种对外交往策略中的重点国家的“走出去”现状进行梳理,从而得出我国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所遇到的问题,同时,综合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关于提升我国影视产业整体“走出去”的可行性路径。无论是影视产业“走出去”,还是影视文化对外传播,其在实现经济目的的同时,最高级的目标是要实现我国国家形象的良好表达,树立积极的国家形象。所以,本文最后一部分就影视“走出去”对于国家形象构建体系的丰富和提升进行研究,并认为,影视“走出去”无论从内容还是方式上都已经成为塑造国家形象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所以,影视产业的对外发展在提升自身的品牌意识和影响力的同时,要自觉的肩负起对中华文化软实力体系建设和国家形象塑造的责任。

吴莉莉[5](2019)在《框架理论视域下LGBT报道研究 ——以澎湃新闻为例》文中指出受拟态环境的影响,绝大多数人的反应不是来自于客观事实或直接经验,而是来自新闻媒介所营造的拟态环境。同时,加之性少数群体的社会边缘化属性,社会公民对这一群体的认知主要依赖传播媒介的报道呈现,因此探讨媒介使用了何种框架新闻报道,塑造了群体的何种形象,又是如何通过新闻框架来影响公众的认知态度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使用内容分析法,对澎湃新闻2014-2018年间的195篇LGBT报道进行全样本统计,通过对报道时间、消息来源、报道地区、报道对象、主题内容、报道倾向、舆情评论等7个类目的分析,研究澎湃新闻LGBT报道框架的特点以及框架对受众认知的影响。研究发现,澎湃新闻LGBT报道存在法律权益框架、道德伦理框架、人情味框架、病理框架、冲突框架五种框架。在这五种框架的影响下,LGBT群体形成了进退维谷但自强自立的长期处于边缘位置的性少数群体形象。澎湃新闻LGBT报道体现了性别议题的逐步开放,带来了社会对LGBT群体包容度的提升;但框架也存在着不足,忽视多元化的差异,依然存在刻板印象难以消解,有猎奇报道的嫌疑。

邓又溪[6](2019)在《国家意见领袖概念构建与识别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中国对外开放不断深化,国际传播能力不仅是扩大中国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支撑,也成为中国开展国际合作的重要抓手。国内传媒机构积极探索中国国际传播能力的发展,利用国际传播一方面能扩大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能加强中国与其他国家在更多领域中合作,特别是在涉华议题的国际传播,为其他国家更好了解中国、展开国际合作提供窗口。通过对国际传播现状进行分析,本文认为在当前国际信息流动中呈现出一些与“二级传播”理论相符的特征,通过案例梳理与理论归纳,本文提出“国家意见领袖”这一概念,用以表明部分国家在国际传播实践中所扮演的特殊角色。具体来说,这些国家或是全球信息流动中重要信源,或是在地区信息流动中扮演关键节点。在突发的国际事件中国家意见领袖,凭借自身信息渠道强大的成为重要的信源。在一些信息封锁的区域,国家意见领袖依靠自己的“接近性”传递信息。为了验证这一概念的存在及其特征,本文假设“国家声誉度”“国家创新能力”和“国家传媒实力”为其三个主要属性特征,根据三项属性特征,分区域选出40个国家作为国家意见领袖。在这40个国家中共选取68家媒体,以2017年5月所举办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为案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所选代表媒体在社交媒体平台推特(Twitter)中的信息传播与互动。通过研究,本文最后在中国“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国际传播中,国家意见领袖可分为“全球性”和“地区性”国家意见领袖两类,这其中美国与英国是“全球性”国家意见领袖,中国、印度、越南、俄罗斯、德国、法国、肯尼亚、尼日利亚、澳大利亚和阿根廷是“地区性”国家意见领袖。根据研究所得,本文也提出中国在进行国际传播时应成为涉华议题的“全球性”国家意见领袖,培育自身国际影响力。与此同时,也应与其他“全球性”国家意见领袖和“地区性”国家意见领袖展开合作,提高中国声音的国际传播到达率。

张昀竹[7](2019)在《立场与话语:抗日战争时期《新华日报》和《中央日报》国际新闻比较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新华日报》和《中央日报》分别是抗战时期共产党和国民党的重要报刊,自1938年9月起,均在重庆出版。1938年到1945年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关键七年,国共两党先是联合一致对外,38年底,历时4个多月的武汉会战中国军民以巨大牺牲迎来战略相持阶段。随着战局扩大,日本逐渐改变了侵华策略,将主要兵力投入到打击敌后战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而对国民党当局则采用政治诱降为主的方针。国民政府中出现“中日和解”的声音,日本“共同防共”“经济提携”的态度也引发了欧美国家的关注,从各自利益出发希望将日本战火燃烧到苏联,因而欧美各国开始向国民政府派遣游说团希望蒋介石政府与日本达成停战协议。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后,抗日战争正式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部分。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新华日报》与《中央日报》均加大国际新闻报道,对国际局势进行分析与研判,争取国际社会对中国战事的了解。但是,作为不同党派的重要报刊,《新华日报》和《中央日报》在国际新闻报道中存在哪些特点,是否存在着立场和话语策略上的差异?本研究采用量化与质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新华日报》与《中央日报》1938年9月-1945年8月的国际新闻报道进行构造周抽样,在内容分析的基础上采用费尔克劳夫话语分析方法,以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苏日中立条约、美国副总统华莱士访华等重要历史事件为案例,从文本研究、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方面对国共两党党报在国际新闻报道方面的异同进行研究。研究发现:首先,在民族危亡和国家利益面前,《新华日报》和《中央日报》能够抛弃党派之间的偏见一致对外。两报报道的重点都集中在英、美、苏三国,积极争取国际援助和支持。另外,两报在报道国际战场的战况时均以正面报道为主,并积极揭露法西斯暴行,在建立抗战统一战线中发挥了舆论引导。第二,在具体报道区域和报道主题方面,《新华日报》和《中央日报》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体现出了不同的政治思想、外交政策和作战路线。第三,在话语策略的选择上,《新华日报》和《中央日报》呈现出较大的话语差异,意识形态色彩明显。《新华日报》的新闻报道体现了福柯的“同中心主义”。将自己摆在人民群众相同的位置来呈现和发表意见,善于用带有渲染色彩的语气词来加强观点,并采用叙述性和描述性相结合的方式,弱化了说理性,因此获得更多支持,实现更好地宣传效果。《中央日报》则较少使用带有明显语气色彩的词汇,在行文中也善于用解释性的方式发表观点,即使是争取美国援助时,也是用一种毋容置疑的权威者的角色呈现。整体来看,虽然两报国际报道在民族大义面前存在共性,但是,《新华日报》想要塑造的是一个坚持民主政治,坚持全面抗战,坚持建立抗战统一战线的政党形象。《中央日报》则着力打造国民党和蒋介石的权威,实现一党专政,获得更高的国际地位,赢得国际支持。总之,《新华日报》和《中央日报》在国际新闻报道中充分体现出了国共两党不同的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

刘娜,田辉[8](2019)在《国事访问的国际媒体可见性及其影响因素——以1978—2018年我国领导人出访的报道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1978—2018年我国6位国家领导人对107个国家进行的259次国事访问为研究对象,探讨国事访问活动在国际英文媒体上的可见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时间上,我国国事访问的媒体可见性在1990年之前极其微弱,1995—2002年间呈爆发式增长,2003年开始回落并渐趋波动性平稳;空间上,我国在亚洲和欧洲的访问活动最受国际英文媒体关注,而与中亚国家的外交则备受忽视。国事访问的媒体可见性主要受到出访国的人均国民总收入、国土面积、官方语言以及与我国的地理距离的影响。研究结论为世界体系理论和新闻地理学的解释力提供了支持。

芮涵宇[9](2018)在《《金字塔报》和《人民日报》国际新闻报道比较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全球化的不断进展,现阶段的传播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国际新闻越来越快速地走进全球人们的视野,得到了各国媒体的关注。本研究以《金字塔报》和《人民日报》两报的国际新闻报道作为研究对象,选取了2017年1月1日至8月31日的报纸为研究时段。选取了定向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金字塔报》和《人民日报》国际新闻报道进行比对分析。从内容、语言、写作特点三个方面,将报道数量、新闻稿源、报道区域、新闻报道主题与分类图片使用、新闻标题、新闻导语、消息来源与引语等因素分别进行详细的阐述与比对,并深入分析了之所以产生这种异同点的原因。显示,《金字塔报》的国际新闻报道无论是从版面的报道数量、报道区域方面还是从新闻的标题、导语、以及消息来源等方面都跟《人民日报》的差距不大,两报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细微之处,而导致不同的原因主要是媒介环境的差异和文化的差异。

戚淑妹[10](2018)在《框架理论视阈下《直播港澳台》国际新闻报道创优发展研究》文中指出深圳卫视《直播港澳台》于2006年5月1日开播,是一档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栏目。截至2017年7月,该栏目全网传播指数稳居地方卫视日播新闻栏目第一。该栏目基于一国两制背景下开办,肩负辐射港澳台宣传任务。近年来,该栏目在仅播报港澳台资讯基础上,创优发展国际新闻报道。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入推进,该栏目在整合大湾区文化、向国际输出软实力方面大有可为。目前,国际新闻已成为该栏目主要内容,国际新闻创优也成为该栏目创优发展最主要与最重要亮点。因此,本文以该栏目国际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创优发展特点,并以此观照该栏目整体创优发展现状。此外,经对相关文献梳理,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国际新闻研究大多数集中在纸媒或央媒电视频道,鲜有针对地方卫视。因此,研究《直播港澳台》国际新闻报道,具有一定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本文基于国际新闻与框架理论,随机抽取《直播港澳台》2017年全年播出节目其中24天24期节目123则国际新闻报道、70则美国时政类新闻报道为样本,采用深度访谈法、内容分析法以及文本研究法,使用统计工具IBM SPSS Statistics 19.0,一方面,定量分析研究该栏目国际新闻报道总体框架创优特点,具体包括高层次结构的新闻题材、报道区域、新闻来源、引语使用以及新闻标题基调;中层次结构的议题属性与评论嘉宾;低层次结构的新闻体裁与动画效果;另一方面,定量与定性分析该栏目国际新闻报道典型议题——美国时政类新闻报道框架创优特点,总结其内政报道呈现“权力斗争”与“商人执政”框架;外交报道呈现“孤立主义者”与“强权者”框架。此外,本文也找出该栏目国际新闻报道创优发展的存在问题:国际新闻报道与栏目名称不匹配易产生歧义;国际新闻报道题材及区域分布不均衡;国际新闻报道真实性与客观性有待提高;国际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力度有待加强。最后,提出相应提升策略:明确定位,提高国际新闻报道与栏目名称匹配度;兼顾均衡,合理分布国际新闻报道题材及区域;核实好国际新闻来源,坚持用事实说话;平衡好国际新闻报道主导框架与主要议题,彰显人文关怀。期待能为促进该栏目整体创优发展提供一些参考思路。

二、国际新闻 亚洲大洋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际新闻 亚洲大洋洲(论文提纲范文)

(1)美国地理教科书中的中国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1.1 美国:中国是什么样子?
        1.1.2 教科书:基于社会学的教科书分析成为热点
        1.1.3 地理教科书:国家形象研究的文献较少
    1.2 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美国教科书研究
        1.3.2 教科书国家形象研究
    1.4 研究目的与问题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问题
    1.5 研究理论与方法
        1.5.1 内容分析法
        1.5.2 批判话语分析
        1.5.3 三维话语分析的分析类目
    1.6 概念界定
        1.6.1 教科书
        1.6.2 国家形象
第2章 美国地理教科书基本情况介绍
    2.1 美国教科书的选用制度
    2.2 美国地理教科书的简介与使用情况
    2.3 三本教科书的区域选择与编排
    2.4 三本教科书中有关“中国”的主题
    2.5 三本教科书有关“中国”的内容特点
        2.5.1 内容主题相似度较高
        2.5.2 教材内容侧重点各有不同
        2.5.3 强调中国人文地理的信息
第3章 国家形象研究编码体系的确立
    3.1 扎根理论的运用
    3.2 一级编码的确立
    3.3 编码的检验
第4章 美国三本世界地理教科书的中国形象
    4.1 美国世界地理教科书中的人文环境形象
        4.1.1 丰富多样、影响广泛的中国文化
        4.1.2 儒家烙印下的中国社会
        4.1.3 世界第一的中国人口
        4.1.4“异端”的政治形象
        4.1.5 因“自由”而兴的中国经济
        4.1.6 快速变迁的城乡生活
    4.2 美国世界地理教科书中的自然环境形象
        4.2.1 复杂多样的中国气候
        4.2.2 矿藏丰富的自然资源
        4.2.3 壮美大气的自然景观
        4.2.4 损失惨重的自然灾害
    4.3 美国世界地理教科书中的人地关系形象
        4.3.1“不毛之地”的中国西部形象与“得天独厚”的中国东部形象
        4.3.2 和谐与对抗并存的人地关系形象
    4.4 美国世界地理教科书中的领土形象
        4.4.1 东亚中心的领土形象
        4.4.2“分裂残缺”的中国疆域
    4.5 美国世界地理教科书中的国民形象
        4.5.1 落后与破坏者的国民形象
        4.5.2 传统又现代的国民形象
第5章 美国中学生的中国国家形象实验研究
    5.1 空间意象与国家形象的内在联系
    5.2 基于手绘地图的美国中学生中国国家形象
        5.2.1 手绘地图获取
        5.2.2 调查对象介绍
        5.2.3 调查结果分析
        5.2.4 小结
    5.3 基于词语自由联想法的美国中学生中国国家形象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与启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美国中学生手绘地图及自由联想任务单
附录B 中国某中学美国形象调查问卷
附录C 美国地理教科书国家形象维度专家咨询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西藏地区地市党报国际新闻报道中的世界形象——以《拉萨日报》为例进行框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拉萨日报》中国际新闻报道进行框架高结构分析
    (一)对国际新闻的报道涉及类型进行分析
    (二)报道对象分布区域
    (三)消息来源
    (四)新闻标题中引语类别分析
    (五)国际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主观性
二、框架中结构分析
三、框架低结构分析
四、结语

(3)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视域下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1 研究背景与问题
        1.1 研究背景
        1.1.1 体育国际话语权是助力民族复兴的时代需要
        1.1.2 体育国际话语权是实现体育强国的发展需要
        1.1.3 体育国际话语权是维护体育运动公平公正的大国责任需要
        1.2 研究问题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2.2.1 理论意义
        2.2.2 现实意义
    3 研究思路与方法
        3.1 研究思路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逻辑分析法
        3.2.3 专家访谈法
    4 小结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本文创新
    1 文献综述
        1.1 体育国际话语权概念内涵地理解
        1.2 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的历史回顾
        1.3 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弱势原因分析
        1.3.1 客观原因分析
        1.3.2 主观原因分析
        1.4 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提升建议
        1.4.1 提升国家体育文化吸引力
        1.4.2 提升国家传媒影响力
        1.4.3 输送优秀体育人才进入国际体育组织
    2 文献评述
        2.1 研究成果
        2.1.1 对体育国际话语权的概念形成初步认识
        2.1.2 对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
        2.1.3 对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的提升提供了一些观点和建议
        2.2 研究不足
        2.2.1 缺乏研究的理论基础
        2.2.2 缺乏对概念的深刻剖析
        2.2.3 存在问题分析缺乏主线且缺少客观数据依托
        2.2.4 提升策略的实用性有待增强
    3 本文创新
        3.1 视角创新:以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
        3.2 思路创新:以权力要素为主线进行存在问题分析及提升策略研究
        3.3 策略创新:与“一带一路”相结合进行提升策略研究
    4 小结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1 理论基础
        1.1 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理论体系
        1.2 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2 概念界定与权力要素分析
        2.1 话语权内涵分析
        2.1.1 福柯的话语权力观
        2.1.2 当今时代话语权的内涵分析
        2.2 国际话语权内涵分析
        2.3 体育国际话语权概念界定
        2.4 体育国际话语权权力要素
        2.4.1 产生权力的话语形式
        2.4.2 国际话语权权力要素分析
        2.4.3 体育国际话语权权力要素分析
    3 小结
第三章 中国体育制度国际话语权提升策略
    1 体育制度国际话语权概念分析
    2 中国体育制度国际话语权存在问题分析
        2.1 奥林匹克制度体系
        2.1.1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产生
        2.1.2 奥林匹克三大支柱
        2.1.3 奥林匹克制度体系的形成
        2.2 中国体育制度国际话语权存在问题分析
        2.2.1 中国在国际体育组织中任职情况分析
        2.2.2 中国体育制度国际话语权存在问题分析
    3 中国体育制度国际话语权提升策略研究
        3.1 提升自身实力
        3.1.1 加强冬季奥运项目实力
        3.1.2 促进夏季奥运项目的全面发展
        3.1.3 加强体育组织领导层人员能力培养
        3.2 获取体育组织中的更多支持
        3.2.1 争取欧洲国家的认同
        3.2.2 争取非洲国家的支持
    4 小结
第四章 中国体育传媒国际话语权提升策略
    1 体育传媒国际话语权概念分析
    2 中国体育传媒国际话语权存在问题分析
        2.1 缺乏体现自身优势的体育话语传播内容
        2.2 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话语传播载体
        2.3 缺乏西方受众接受的体育话语传播策略
        2.3.1 思维理念差异
        2.3.2 表达风格差异
    3 中国体育传媒国际话语权提升策略研究
        3.1 发掘更多有吸引力的中国体育话语传播内容
        3.1.1 现代体育话语传播内容
        3.1.2 民族传统体育话语传播内容
        3.2 多借助国际媒体发布中国体育声音
        3.3 话语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应更贴近国外受众
        3.4 体育对外传播过程中树立“体育身份认同”观念
    4 小结
第五章 中国体育学术国际话语权提升策略
    1 体育学术国际话语权概念分析
    2 中国体育学术国际话语权存在问题分析
        2.1 中国体育学术期刊存在问题分析
        2.1.1 客观原因
        2.1.2 主观原因
        2.2 中国体育智库存在问题分析
        2.2.1 自身定位缺失
        2.2.2 运营模式陈旧
        2.2.3 理论与实践脱节
        2.2.4 国际视野缺乏
    3 中国体育学术国际话语权提升策略研究
        3.1 提升中国体育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
        3.1.1 转变办刊理念,以国际化期刊为办刊目标
        3.1.2 开设学术省思和批判专栏,增强学术自主性
        3.1.3 完善网络版期刊构建,提升期刊网站影响力
        3.2 提升中国体育智库的现实效用
        3.2.1 拓宽智库人才构成渠道
        3.2.2 建立智库成果推广机制
    4 小结
第六章 中国体育文化国际话语权提升策略
    1 体育文化国际话语权概念分析
        1.1 思想层面——体育精神文化
        1.1.1 普适性体育精神
        1.1.2 民族体育精神
        1.2 活动层面——体育产业文化
    2 中国体育文化国际话语权存在问题分析
        2.1 现代体育中精神文化价值缺失
        2.1.1 自身定位缺失
        2.1.2 西方认同观念缺失
        2.2 国际体育产业文化影响力缺失
    3 中国体育文化国际话语权提升策略研究
        3.1 明确中国体育精神文化价值定位
        3.2 以“一带一路”为契机扩大中国体育精神文化影响力
        3.3 以武术进奥运为持续发力点
        3.4 深度发掘体育产业文化资源
        3.4.1 重视民族传统体育产业资源的开发
        3.4.2 创建国家体育品牌文化
    4 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
    1 界定了体育国际话语权的概念
    2 分析了构成体育国际话语权的权力要素
    3 对体育制度国际话语权进行了研究
    4 对体育传媒国际话语权进行了研究
    5 对体育学术国际话语权进行了研究
    6 对体育文化国际话语权进行了研究
第八章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1 研究局限
        1.1 未查找到相关外文文献
        1.2 对于各权力要素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展开
        1.3 没有形成“权力结构”层面的完整运行机制
        1.4 存在问题分析还需要更多实证数据依托
    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1 学术着作
        原着
        译着
    2 期刊论文
    3 网络资料
    4 外文文献
附录
致谢

(4)镜像中国 ——新时期中国影视“走出去”盘整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依据
    二、相关概念的厘清和界定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原则及方法
    五、研究意义及创新
第一章 影视“走出去”的文化理论支撑
    第一节 文化“走出去”语境下的影视对外传播
        一、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形成
        二、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指导意义
        三、文化“走出去”的方式
        四、影视对外传播结合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时代理论成果
    第二节 影视“走出去”的特征及其影响
        一、影视“走出去”的媒介特性
        二、中国影视“走出去”的影响力分析
        三、制约影视“走出去”影响力的因素
    第三节 影视“走出去”在时代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一、影视艺术具有天生的文化责任
        二、影视媒介影响文化认同
        三、影视产品转变价值取向
第二章 影视“走出去”内容形态及问题分析(上)
    第一节 映像东方--国产电影“走出去”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利好的电影“走出去”政策
        二、国产电影海外推广与传播内容
        三、国产电影“走出去”的影响力及问题分析
    第二节 剧领天下--国产电视剧“走出去”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国产电视剧“走出去”的环境
        二、国产电视剧海外推广与发行内容
        三、国产电视剧“走出去”的问题分析
第三章 影视“走出去”内容形态及问题分析(下)
    第一节 纪录中国--纪录片“走出去”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国产纪录片及其“走出去”环境
        二、国产纪录片“走出去”的路径及内容
        三、国产纪录片“走出去”所面临的问题
    第二节 多彩世界--国产动画片“走出去”及问题分析
        一、国产动画“走出去”的环境及利好政策
        二、国产动画片的海外销售与发行
        三、国产动画片的国际合作分析
第四章 影视“走出去”在外交语境中的个案分析与研究
    第一节 中国影视在欧美大国“走出去”影响力的提升
        一、美国
        二、法国
        三、俄罗斯
    第二节 中国影视在周边国家“走出去”影响力的扩大
        一、越南
        二、蒙古
        三、印度
    第三节 深耕“一带一路”的中国影视“走出去”
        一、匈牙利
        二、泰国
        三、埃及
    第四节 中国影视在非洲主流国家“走出去”得到巩固和发展
        一、中国影视业在非洲发展概况
        二、中国影视作品在非洲传播的优势
        三、中国影视在非洲传播的问题分析
    第五节 中国影视“走出去”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策略
        一、多途径调控生产要素,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优势
        二、主抓影视节目内容,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
        三、多元化传播渠道,建设基础化数字平台
        四、完善对外影视人才培养建构
        五、建立良性的监督反馈机制
第五章 影视“走出去”的国家形象研究
    第一节 文化形象与影视媒介
        一、文化形象与国家形象塑造
        二、西方映像中的中国形象
        三、影视“走出去”的国家形象生成
    第二节 影视媒介塑造国家形象的规律
        一、对外宣传让位于国际传播
        二、不断拓展对外传播平台
        三、持续推进国际交流合作
        四、影视创作要保持文化自觉
    第三节 影视创作表达国家形象的问题与不足
        一、文本创作方面,缺乏思想力量
        二、作品表达方面,缺乏视觉感染力
        三、推广发行方面,缺乏民族基础层面的统筹
        四、学术研究方面,缺乏正确的指引和批评
        五、文化消费方面,缺乏民族意识引导的力量
    第四节 影视“走出去”塑造国家形象的方式与原则
        一、影视媒介对于国家形象传播的优势
        二、影视作品塑造国家形象的手段
        三、其他的影视文化形式与国家形象塑造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关于广播影视”走出去工程”的实施细则(试行)
附录B 《中国电视剧(网络剧)出口联盟倡议书》
附录C 《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附录D 上海国际电视节“白玉兰奖”获奖作品目录
附录E 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奖获奖名单一览
附录F 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金红棉”奖评优单元优胜作品
附表G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监制的对外影视节目一览
附录H 三大欧洲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中国电影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5)框架理论视域下LGBT报道研究 ——以澎湃新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概念界定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对象
    1.5 研究问题
    1.6 研究方法
2 研究设计
    2.1 理论基础
    2.2 类目建构
    2.3 信度检验
3 澎湃新闻LGBT报道的议题呈现
    3.1 递减趋势下的热点跟踪导向
    3.2 侧重不同的国际化报道视野
    3.3 消息来源性质影响报道倾向
    3.4 报道对象显示出极端化差异
    3.5 同性婚姻为主题内容的焦点
    3.6 积极也难以消解的刻板印象
    3.7 立场鲜明的冲突性是为常态
4 澎湃新闻LGBT报道的框架分析
    4.1 法律权益框架
    4.2 道德伦理框架
    4.3 人情味框架
    4.4 病理框架
    4.5 冲突框架
5 研究结论
    5.1 对群体形象的建构
    5.2 对框架利弊的思考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6)国家意见领袖概念构建与识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国家意见领袖概念提出依据
    2.1 国家意见领袖概念提出的理论依据
        2.1.1 “全球化”理论
        2.1.2 依附理论
        2.1.3 世界系统理论
        2.1.4 “二级传播”理论
    2.2 国家意见领袖概念提出的现实依据
        2.2.1 全球信息流动格局的特征
        2.2.2 作为“国家意见领袖”的美国在国际传播中的表现
第3章 国家意见领袖概念构建
    3.1 国家意见领袖概念的内涵与特征
        3.1.1 国家意见领袖概念内涵
        3.1.2 国家意见领袖的特征
    3.2 国家意见领袖的类型与作用
        3.2.1 国家意见领袖的类型
        3.2.2 国家意见领袖的作用
第4章 基于属性特征的国家意见领袖识别
    4.1 基于属性特征的国家意见领袖识别指标选取
        4.1.1 国家声誉度
        4.1.2 国家创新能力
        4.1.3 国家传媒实力
    4.2 基于属性特征的国家意见领袖识别指标数据来源与整理
        4.2.1 国家声誉度数据来源与整理
        4.2.2 国家创新能力数据来源与整理
        4.2.3 国家传媒实力数据来源与整理
    4.3 基于属性特征的国家意见领袖识别结果与分析
        4.3.1 基于属性特征的国家意见领袖识别结果
        4.3.2 基于属性特征的国家意见领袖识别结果分析
第5章 基于类型特征的国家意见领袖识别
    5.1 社会网络分析法在国家意见领袖识别中的应用
        5.1.1 社会网络分析法在国际传播中的运用状况
        5.1.2 社会网络分析在国家意见领袖识别中运用的可行性
    5.2 基于类型特征的国家意见领袖识别方案设计
        5.2.1 样本选取
        5.2.2 研究方案
    5.3 基于类型特征的国家意见领袖识别结果与分析
        5.3.1 基于类型特征的国家意见领袖识别结果
        5.3.2 基于类型特征的国家意见领袖识别结果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7)立场与话语:抗日战争时期《新华日报》和《中央日报》国际新闻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新华日报》的文献综述
        二、关于《中央日报》的文献综述
        三、国内外国际新闻研究综述
        四、关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问题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主要内容
        二、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 话语与新闻话语分析
    第一节 话语和话语分析
    第二节 新闻话语分析
第二章 《新华日报》和《中央日报》国际新闻报道内容分析
    第一节 样本选择与抽取
    第二节 两报内容分析结果
        一、报道区域
        二、报道体裁
        三、新闻来源
        四、报道议题
        五、报道态度
第三章 报道立场:两报国际新闻报道的内容与策略
    第一节 民族危亡和国家利益中的报道趋同
        一、争取国际援助建立统一战线
        二、报道国际战况揭露法西斯暴行
    第二节 指导思想、外交政策和抗战路线影响报道偏向
        一、指导思想影响报道方式和议题
        二、外交政策影响报道区域
        三、抗战路线影响报道内容
第四章 新闻话语:两报国际新闻报道的文本与风格
    第一节 围绕作战主张选择文本
        一、突出话语重点:《新华日报》建构苏联认同,《中央日报》争取英美援助
        二、指引话语导向:《新华日报》宣传独立外交,《中央日报》积极与美结盟
    第二节 话语实践强化价值认知
        一、生成话语内容:《新华日报》以描述呈现战况,《中央日报》以解释肯定美国
        二、构建政治认同:《新华日报》代表人民利益,《中央日报》代表政党权威
    第三节 社会实践影响话语生产
        一、意识形态控制话语生产
        二、社会身份构建话语特点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9)《金字塔报》和《人民日报》国际新闻报道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依据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1.5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金字塔报》和《人民日报》国际新闻报道内容分析
    2.1 两报国际新闻报道数量的对比
    2.2 新闻稿源
    2.3 报道区域
    2.4 新闻报道主题与分类
    2.5 图片使用
第三章 《金字塔报》和《人民日报》国际新闻报道语言和写作特点分析
    3.1 新闻标题
        3.1.1 《人民日报》国际新闻报道标题的特点
        3.1.2 《金字塔报》国际新闻报道标题的特点
    3.2 新闻导语
    3.3 消息来源与引语
        3.3.1 《金字塔报》和《人民日报》消息来源比较
        3.3.2 《金字塔报》和《人民日报》国际新闻报道的引语分析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框架理论视阈下《直播港澳台》国际新闻报道创优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国际新闻研究综述
        (二)国内外框架理论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
        (一)论文整体研究思路
        (二)《直播港澳台》国际新闻报道总体框架创优分析研究思路
        (三)《直播港澳台》国际新闻报道典型议题框架创优分析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一)深度访谈法
        (二)内容分析法
        (三)文本分析法
    五、理论基础
        (一)框架理论的起源及定义
        (二)本文选用的框架研究方法
    六、概念界定
        (一)地方卫视
        (二)国际新闻
第一章 《直播港澳台》栏目创优发展现状
    第一节 《直播港澳台》栏目发展现状
        一、栏目形式稳定于“主持人+新闻视频+嘉宾评论”
        二、栏目内容逐步发展为以国际新闻报道为主
        三、栏目制作团队趋于总体素质高且结构合理
        四、栏目受众偏向于固定群体
    第二节 《直播港澳台》栏目创优历程分析
        一、基于一国两制背景下开办,肩负辐射港澳台宣传任务
        二、不断开拓各种资源,促进栏目升级改版
        三、延伸新闻触觉,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直播港澳台》国际新闻报道总体框架创优分析
    第一节 《直播港澳台》国际新闻报道总体框架高层次结构创优分析
        一、新闻题材:以时政类与军事类题材为主
        二、报道区域:重点报道亚洲与北美洲
        三、新闻来源:消息与视频来源不同程度存在“未明确来源”类别
        四、引语使用:以间接引语为主,兼顾直接引语
        五、新闻标题基调:支持与批评态度较为均衡
    第二节 《直播港澳台》国际新闻报道总体框架中层次结构创优分析
        一、议题属性:偏向报道主要事件
        二、评论嘉宾:偏向我国嘉宾意见,且中性观点居多
    第三节 《直播港澳台》国际新闻报道总体框架低层次结构创优分析
        一、新闻体裁:以新闻评论为主
        二、动画效果:较多运用于军事类国际新闻报道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直播港澳台》国际新闻报道典型议题框架创优分析
    第一节 《直播港澳台》美国时政类新闻报道框架创优定量分析
        一、版面分布:美中关系报道占头条新闻大多数
        二、消息来源:美国政府和媒体消息源居多
        三、新闻引语:较少使用模糊引语
        四、新闻标题:内政与外交报道标题基调各有偏向
    第二节 《直播港澳台》美国时政类新闻报道框架创优定性分析
        一、美国内政框架:两党权力斗争不断升级,政府沦为资产阶级大财团工具
        二、美国外交框架:奉行“美国优先”主张,推行大国强权政治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直播港澳台》国际新闻报道创优发展的存在问题与提升策略
    第一节 《直播港澳台》国际新闻报道创优发展的存在问题
        一、国际新闻报道与栏目名称不匹配易产生歧义
        二、国际新闻报道题材及区域分布不均衡
        三、国际新闻报道真实性与客观性有待提高
        四、国际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力度有待加强
    第二节 《直播港澳台》国际新闻报道创优发展的提升策略
        一、明确定位,提高国际新闻报道与栏目名称匹配度
        二、兼顾均衡,合理分布国际新闻报道题材及区域
        三、核实好国际新闻来源,坚持用事实说话
        四、平衡好国际新闻报道主导框架与主要议题,彰显人文关怀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深度访谈提纲
附录2 《直播港澳台》70则美国时政类新闻报道汇总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国际新闻 亚洲大洋洲(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地理教科书中的中国形象研究[D]. 焦林峰.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8)
  • [2]西藏地区地市党报国际新闻报道中的世界形象——以《拉萨日报》为例进行框架分析[J]. 李冬洁. 新闻研究导刊, 2020(10)
  • [3]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视域下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提升策略研究[D]. 陈思.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4]镜像中国 ——新时期中国影视“走出去”盘整与研究[D]. 窦金启.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6)
  • [5]框架理论视域下LGBT报道研究 ——以澎湃新闻为例[D]. 吴莉莉. 暨南大学, 2019(02)
  • [6]国家意见领袖概念构建与识别研究[D]. 邓又溪. 湖南大学, 2019(07)
  • [7]立场与话语:抗日战争时期《新华日报》和《中央日报》国际新闻比较分析[D]. 张昀竹. 中央民族大学, 2019(12)
  • [8]国事访问的国际媒体可见性及其影响因素——以1978—2018年我国领导人出访的报道为例[J]. 刘娜,田辉. 新闻记者, 2019(04)
  • [9]《金字塔报》和《人民日报》国际新闻报道比较研究[D]. 芮涵宇. 山东师范大学, 2018(01)
  • [10]框架理论视阈下《直播港澳台》国际新闻报道创优发展研究[D]. 戚淑妹.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国际新闻 亚洲 大洋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