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辽盆地地下流体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松辽盆地地下流体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一、松辽盆地地下流体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任锦荣,夏毓亮,张振强,林垚[1](2022)在《松辽盆地钱家店铀矿床地浸开采水文地质条件研究》文中认为水文地质条件是砂岩型铀矿床地浸开采的决定性因素。通过对钱Ⅱ块13~16试验矿段开展水文地质条件试验,计算出含矿含水层主要水文地质参数,并对其地浸开采可行性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其水文地质结构、水位埋深、承压水头高度、单孔涌水量、黏粒含量、岩石分选性、胶结程度、含矿层与非含矿层渗透系数比值和渗透系数、矿化度有利,而含矿含水层厚度、岩石粒度、含矿含水层与矿层厚度比值对部分地段有利,总体上矿床适合于地浸开采。

于家义,陈亚军,何伯斌,宋小勇,孟朋飞,付艳[2](2021)在《基于火山岩氧化系数分布特征的火山喷发环境判识——以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牛圈湖-牛东构造带上石炭统为例》文中提出受火山喷发沉积环境(陆上或水下)及岩浆酸度等因素的影响,火山喷发物的地球化学特征有很大差异,准确判识火山喷发环境是火山岩油气储层性质评价的重要地质依据。本文基于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牛圈湖-牛东构造带上石炭统58件火山岩样品主量元素地球化学数据,采用Fe2O3与FeO比值作为氧化系数,利用数理统计方法投点,根据上石炭统哈尔加乌组和卡拉岗组火山岩氧化系数分布特征判识其喷发沉积环境。统计结果表明,卡拉岗组34件样品氧化系数介于0.55~5.00,数值主要分布于1.0~3.0,说明火山喷发沉积环境复杂,非单纯的氧化环境;从部分单井垂向分布来看,氧化系数具有随埋深由深至浅呈明显增大的趋势,表示由弱还原环境逐渐向强氧化环境过渡。哈尔加乌组24件岩芯样品氧化系数介于0.25~0.94,数值主要集中于0.2~0.4,表明火山喷发沉积于贫氧的还原环境;从单井垂向分布来看,氧化系数受埋深影响极小,表示火山喷发沉积受水动力条件境影响小,沉积环境具有一定的水体深度。研究调研筛选了国内10个不同盆地108件火山岩样品数据资料,并充分考虑酸度对火山岩氧化系数的影响,建立了经岩浆酸度校正的基于氧化系数分布特征的火山喷发环境判识图版,以此标准判识研究采集的58件火山岩样品的喷发沉积环境;结果显示卡拉岗组火山喷发沉积环境比较复杂,以陆上喷发沉积成因为主,存在频繁水、陆过渡相环境;而哈尔加乌组火山岩则为典型的水下喷发成因,沉积于具一定水体深度的强还原环境;与前人基于微量元素富集特征、淬碎渣状构造、不整合及风化壳、海相化石、充填胶结物等有效判识标志识别的结果对比检验,二者是极为符合的;且在合理校正和规避各项影响因素下,基于氧化系数分布特征的火山喷发沉积环境判识方法具有普遍适用性,可应用于不同地质时代、不同盆地不同地质背景火山岩的喷发沉积古地理环境判别中。

连鑫葆[3](2021)在《松原市区壳内电性结构及热源分析》文中指出煤炭和石油等化石燃料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同时为了解决环境恶化以及不可再生能源的枯竭问题,作为新型的、可再生的地热能便成为了逐渐探索的目标。松辽盆地是中国东北地区最大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更是一个具有开发前景的储油储热盆地。而位于松辽盆地中央拗陷区的松原市区更是具有极高的热流值和地温梯度。因此,为了探讨松原市区的地热系统,研究该地区的地下热源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在松原市区及其周边布置了共有25个宽频大地电磁测点,点距约为10km,每个测点的观测时间均不小于20小时。对采集到的原始时间序列通过仪器自带的软件处理成为标准格式的EDI文件后,我们对所有测点进行相位张量分析,结果显示,在松原市下方和北侧的测点都表现出较强的三维性,因此选用三维反演较为合理。为了获得稳定的电导率模型,我们使用不同的网格大小和初始模型来确定稳定的反演结果。同时,为了验证反演结果的可靠性,我们还对中地壳范围的低阻异常进行了替换模型电阻率的正反演验证,证明了低阻异常的存在。电导率模型显示松原市区在上地壳范围内存在走向大致为南北向的低阻异常,异常大都分布在大型断裂附近或者震中较为集中的区域;在中地壳范围内存在走向大致为东西向的低阻异常,相较于上地壳,低阻异常的位置集中在松原市的下方以及西北侧,表现为一个条带状的低阻异常。通过前人对该地区的地球物理探测结果,以及结合本文中的三维反演结果,表明了松原市下方存在着壳内部分熔融层,且根据岩石物理分析,推测熔融比例至少为9%。部分熔融层中较高的热量会沿着大型断裂继续向上传递,在受到地表泥岩盖层的阻挡后,赋存在中上地壳的高阻岩体或者流体中。因此,该部分熔融层可能会形成地热系统中的热源这一重要因素。

王生奥[4](2021)在《松辽盆地南部伏双大地区断层封堵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工业的发展,石油开采力度不断增大,很多大型油气田已经进入勘探开发的中后期,但是很多中小型油气田却因为储量小,断层条件复杂开发难度大、开采成本高于实际利润,导致资源被废弃闲置,其中关键的技术难点就是油气在地层中的运移和保存。松辽盆地南部深层致密气探明储量436亿方,探明率仅为3.6%,剩余资源潜力大,在长岭断陷伏双大地区,由于气藏主控因素复杂,圈闭落实难度大,勘探节奏比较缓慢。为加快天然气预探、储量及产能建设,急待解决有利区带优选及圈闭效益动用问题。通过对油气运移机理和断层封闭性评价发展历程的研究,查阅大量文献和资料,认为地下断层应力状态是断层开启或封闭的主要决定因素,而断层的开启或封闭又决定着储层中的油气是被封存还是沿断层面和其中的通道溢出,从而确定有利圈闭的位置。因此,充分了解地应力的成因、状态、测量方法和影响因素对于研究断层的封堵性是十分必要的。文章详细阐述了地应力的基本概念、成因、影响因素,分别从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两个方面对地应力的测量方法进行了分类,总结归纳各个方法的原理特点,为地应力实际计算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首先通过对伏龙泉气田实际测井、地震、岩心资料的处理和分析,提取地应力计算需要的相关参数,并结合岩芯三轴应力实验的数据,进行了动静态岩石力学参数的转换,得到研究区动静态岩石力学参数的线性回归方程,从而实现了利用测井曲线和地震资料求取相关区域地应力的过程;然后建立地应力计算模型,分析各个模型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并选取黄氏模型进行实例计算,算出了伏龙泉断陷泉一段、泉二段、营城组地层的垂向和水平地应力值;接下来对断层封堵性评价方法进行分类,分别从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个方面阐述了各个评价方法的原理、优缺点和影响因素;最后利用断层面压力计算的方法对伏龙泉断陷油气富集区伏13井、伏14井和伏26井之间泥岩层的垂向封闭能力进行定量评价,利用断层岩排替压力差计算和断层岩泥质含量计算,定量评价了伏龙泉断陷伏13营城组、伏14营城组、伏26沙河子组、伏26登娄库组共15层砂岩储层的侧向封闭能力,评价结果与地层至今存在较高流体压力相符合,对应断层面断开的泥岩层可以作为盖层对下面自生自储的油气产生封堵的作用,选取了5个封闭能力好的层位,可以考虑钻探验证试油试气,初步判断了圈闭规模和产量,为油气田的钻探开发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王帅[5](2020)在《地下水中稀有气体同位素及其火山型地热成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稀有气体同位素是水文学中确定深层含水层地幔流体的工具。本论文应用地下水中溶解稀有气体(He,Ne,Ar,Kr,Xe),识别地热系统成因,表征幔源热叠加状态,追踪流体的来源,并评估流体的混合和迁移。广东省地处欧亚板块东南边缘,长期受到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俯冲影响,中、新生带以来,境内深大断裂带发育,伴随地壳上隆和多期次的强烈岩浆活动,为地热资源赋存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惠州及潮州地区又处在广东的地幔上涌区,是研究热液循环中流体地球化学、深部构造和热源之间关系的理想区域。五大连池是我国着名第四纪火山群,又有现代火山喷发,但该区域没有强地热显示,是我国乃至世界上也不多见的伴有冷矿泉的现代火山群。地球物理资料显示五大连池地区10-15 km深度上仍有疑似岩浆囊的存在,本论文进行的五大连池尾山稀有气体研究,可以从地球化学角度说明五大连池的岩浆囊的存在与否。采集潮州、惠州、广州浅层地下水测试其中的稀有气体浓度与同位素比值,根据计算得出的稀有气体温度(NGT)以及稀有气体同位素的比值来计算地下水的补给温度、补给来源、停留时间,此外还计算出了不同来源的稀有气体组分对样品组分的贡献。在惠州地区,根据1/Xe VS Ne/Xe以及NGT数据,惠州石坝地区的浅层砂岩承压水与惠州黄沙洞地区的潜水处于不同的温度区间,指示它们具有不同(时间或空间不同)的大气降水补给源。通过模型计算出样品中Heeq和Heea,得出了地壳中放射性4He的含量,并模拟了两种条件(封闭条件和开放条件)下的地下水年龄。惠州黄沙洞地热水,含有高浓度的放射性4He,铀和钍在地壳中的放射性衰变产生的4He的高贡献率表明,属于放射性热供给于花岗岩基底或花岗岩与第三系盖层之间的构造接触带内的热液系统。稀有气体同位素比值表明,潮州和惠州地区玄武岩含水层以及砂岩含水层中He除大气来源与地壳来源外,惠州地区与潮州地区的浅层地下冷水中均有一定比例的幔源组分,潮州地区地下水中稀有气体具有显着的幔源特征,推测有深部携带地幔特征的流体混入。这种幔源物质上涌可能是印度-欧亚板块碰撞或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导致软流圈活动引起。利用五大连池尾山地区砂岩含水层和玄武岩含水层的水化学特征、氢氧同位素特征以及稀有气体同位素的比值来计算地下水的补给温度、补给来源、停留时间,此外还计算出了不同来源的稀有气体组分对样品组分的贡献。根据氢氧同位素特征以及稀有气体Xe和Ne估算出两个含水层的补给高程和补给温度,与NGT模型拟合出的补给温度相互验证,结果表明区内地下水主要的补给高程为500-600m,补给温度为2-7℃。通过OD模型模拟出样品中Heeq和Heea,得出了地壳中放射性4He的含量,并模拟了两种条件(封闭条件和开放条件)下的地下水年龄,发现两种条件下砂岩层水年龄均老于玄武岩层水。水化学特征以及稀有气体同位素比值表明,尾山地区玄武岩含水层以及砂岩含水层中He除大气来源与地壳来源外,还存在幔源氦输入,断裂构成了上地幔岩浆与气体通道,靠近断裂处的水样中幔源组分远高于非断裂处,这样的3He/4He比值与地球物理证据表明,五大连池尾山浅部地壳内存在幔源岩浆的残余。东南地区出露有新生代玄武岩的区域性大断裂带处存在幔源物质上涌现象。这些迹象说明新生代玄武岩岩浆侵位的构造通道可能一直活跃至今并持续供幔源物质上涌。松辽盆地地壳内存在类似于长白山和五大连池的岩浆活动,地幔物质沿着岩石圈断裂侵入到地壳各个部位,热流在岩浆体中以对流熔融状态传导固结方式向地壳浅部传递热量,这为五大连池-松辽盆地-长白山地区浅部高温地热资源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具有大量符合采样测试条件的样点(方便采集到逸出气体)支持的情况下,CO2-He系统可以作为大区域的地热系统研究的手段。但要进行小区域地热系统研究的时候,由于大部分情况下,没有足够样点符合CO2-He系统的采样条件,这时就可以选择地下水中溶解稀有气体地球化学作为研究手段,虽然该方法采样测试的难度比直接采集逸出气体更高,但溶解稀有气体可以提供比CO2-He系统更加丰富的信息。

杜明洋[6](2020)在《滇东煤层气合采井气水地球化学特征及气层层源判识》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以滇东地区恩洪区块和老厂雨汪区块8口煤层气排采井为研究对象,以研究区煤层气地质背景、主采煤层特征和实际排采数据为研究基础,结合主采煤层和煤层气合采井产出气、水的实验室测试结果,分析了各井不同时间段产出流体特征变化规律,揭示了产出流体的总体变化趋势及其产能响应,建立了气水产出层源及其贡献判识模板,实现了煤层气合采井产气层源及其贡献的有效判识。研究区主采煤层埋深区域上呈现周边深中部浅,层域上逐渐加深;厚度区域上一般中部较边缘厚,东北部较西南部厚,层域上均处于全区厚度分布的中等位置;含气量区域上西北部偏核部较高,周边较低,层域上均处于全区中-高位置。研究区煤层气井所产气体以高成熟的干气为主。非烃气体主要以氮气为主(大气成因),二氧化碳次之(有机成因)。随着排采天数的增加,老厂雨汪区块6口井甲烷占比总体呈“斜S”型增加的趋势,并出现两次拐点,第一次拐点出现在排采70天左右,第二次拐点出现在排采170天左右;恩洪区块2口井相比于老厂雨汪区块6口井产出气中甲烷占比较为稳定,随排采时间的变化趋势可看成是“斜S”型的下部分。研究区8口煤层气井产出水中Na+、Cl-、HCO3-浓度较高,K+、Ca2+、Mg2+、SO42-、F-浓度较低。随着排采时间的增加,H-1、H-2、L-1和L-2井产出水为Na-Cl-HCO3型,L-3、L-4、L-5和L-6井产出水为Na-HCO3型。煤层气井产出水中HCO3-和煤层气产量大致呈正相关,当HCO3-浓度超过2500 mg/L时,产气量会发生极大的提升,其中L-4井和L-6井产出水中HCO3-浓度最高分别为3114 mg/L和2569 mg/L,其产气量也最高。H-1、H-2和L-1井产出水同位素值呈现出D偏移特征,L-3、L-4、L-5和L-6井产出水同位素值呈现出O漂移特征,L-2井产出水同位素值则波动于大气降水线的两侧。结合实际产气情况可以推测,当δD小于等于-72.5‰,δ18O小于等于-10.7‰时,对产气较有利。气井产出水微量元素含量随埋深的增加基本呈“波浪形”变化。其中岩石中微量元素随埋深变化,呈现“双波峰”特征,煤层中微量元素含量随埋深变化,呈现“单波峰”特征。埋深700 m大致为岩石或者煤层中微量元素的峰值对应处。通过分析,提出了高产煤层气井产出水微量元素变化的定量表征范围:(1)300μg/L<σY<400μg/L且150μg/L≤σM<180μg/L;(2)500μg/L<σY<650μg/L且100μg/L≤σM<180μg/L。HCO3-浓度较高时δ13CDIC值较重,煤层自身的因素对产出水δ13CDIC值的影响较大。产出水13CDIC值与产气量大致呈正相关,当产出水13CDIC为煤中碳酸盐矿物溶解来源,且δ13CDIC值处于-3‰左右时,产气量较高。主采煤层顶板结构致密,可有效的阻挡煤储层气体流窜,增加了层源气体判识占比可信度。依据主采煤层干酪根类型及干酪根成熟度的不同,将6口排采井分为三类,即L-1为一类(同源不同阶)、L-3和L-5井为一类(同源不同阶),L-2、L-4、L-6井为一类(多源不同阶)。对应上述三类排采井分别构建了煤层气层源判识模板,并结合实际产气数据特征,将排采井按主采煤层进行了产能贡献劈分,量化分析了主采煤层产气随排采时间的动态贡献率,主采煤层产出气体数据在图中分布区域位于成熟度的范围,与主采煤层实测成熟度值基本吻合,证明判识结果可信。结合数值模拟方法,进一步验证了层源判识模板的准确性。

王亮[7](2020)在《松辽盆地西斜坡上白垩统油气运移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西斜坡地区已发现的油气田有富拉尔基油田、平洋油气田、二站气田、江桥油田、阿拉新气田、白音诺勒气田等。除富拉尔基油田和平洋油田之外,其余油气田大部分分布在泰康隆起带上,随着远离源区西部斜坡地区油气分布范围越来越窄,在平面上呈串珠状分布,指示可能存在油气的优势运移路径。本文通过对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和运移特征的综合分析来探究西斜坡地区上白垩统的油气运移规律,可为油气勘探提供科学依据。结合热解色谱,TOC测试和烃源岩Ro分析得出松辽盆地西斜坡地区最有利烃源岩为齐家古龙凹陷的青山口组一段泥岩,因其较高的有机质含量、排烃率及稳定的有机质类型明显优于青二三段泥岩和嫩一段泥岩。齐家古龙凹陷的青二三段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均低于6%,有机质类型以ⅡⅠ型为主,但已达到排烃门限深度,可视为有效烃源岩。凹陷区内嫩一段烃源岩虽然有机质丰度最高,但未达到排烃门限深度,不能为西斜坡上白垩统油层供烃。姚二三段砂体分布范围广,厚度大,上覆嫩一段泥岩是良好的区域盖层,青二三段沉积砂体之上的不整合面分布范围广且暴露时间长,上覆较厚底砾岩,不整合面和砂体共同构成了油气侧向运移的主要通道。西斜坡东南部发育的大量北东向的断层,沟通了青一段烃源岩和主要储层,成为油气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油源对比结果表明,齐家古龙凹陷青山口组一段泥岩是西斜坡地区原油主要烃源岩,原油成熟度差异既受排烃期控制,也与斜坡区烃源岩生成的少量低熟油贡献有关,青山口组和嫩江组泥岩沉积期水体环境和有机质来源较稳定。古流体势恢复结果显示:高势区的位置与凹陷主要烃源岩生、排烃中心的位置基本一致,因而在总体上生烃中心生成的油气向凹陷边缘及其他区域(龙虎泡阶地和泰康隆起带)进行较大规模运移,最西运移到西部超覆带。总体运移的区域背景下,不同目的层的流体势分布不完全相同。但都指示两条运移路径,即齐家凹陷-泰康隆起带中部和西北部;古龙凹陷-泰康隆起带南部和西南部。

李乔乔[8](2020)在《松辽盆地小林子地区萨葡高油层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有利目标预测》文中研究指明小林子地区位于松辽盆地中西部,为一富含油气区域,其内油气资源总量大,剩余量大,勘探开发前景广阔。然而,随着勘探的深入发现,部分井位于优势输导通道上,但是只产微量气,主要产水;部分井发育多层河道砂体,且砂体厚度较大,但是也产水;部分井位于优势输导通道上,发育厚层河道砂体,断砂配置关系良好,可形成断层遮挡圈闭,但是仍产水。这些钻井失利现象的发生必然与松辽盆地小林子地区萨葡高油层油气成藏主控因素认识的正确与否有关。因此,本论文利用小林子地区现有的区域地质资料、地化资料、地震资料、测井资料、测试资料和试油资料等,通过对烃源岩条件、储集层条件、盖层条件、圈闭条件和输导条件5个方面油气成藏条件进行系统分析,结合萨葡高油层各油层组油气分布特征,对小林子地区萨葡高油层油气成藏主控因素进行研究,并进一步预测油气成藏有利目标,为小林子地区萨葡高油层下一阶段的油气勘探开发提供参考依据,指导油气田开采,增产上储。本次研究所取得的认识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1)小林子地区萨葡高油层油气主要来源于青山口组烃源岩,其中青一段烃源岩是研究区主力生油气层;青二、三段烃源岩是研究区次要生油气层。小林子地区萨尔图油层储集层条件相对较好,其次是高台子油层,葡萄花油层储集条件相对较差。小林子地区嫩一、二段区域性泥岩盖层条件最好,其次是高台子油层和萨尔图油层,葡萄花油层盖层条件最差。小林子地区发育的圈闭类型有构造圈闭和微幅构造,其中T1反射层圈闭相对最发育,T1-1反射层次之,T1G4反射层圈闭相对不发育。小林子地区T1、T1-1和T1G4反射层均厘定出油源断裂6条和输导断裂7条,均厘定出油源断裂凸面脊6条和输导断裂凸面脊10条;小林子地区萨葡高油层砂体侧向优势输导通道相对发育,S1、S2、S3、PI1、PI2、PI3、G0、G1、G2、G3和G4油层组均发育砂体侧向优势输导通道。(2)小林子地区萨葡高油层油气藏类型主要有断块型、断鼻型、断层—岩性复合型、上倾尖灭型和断层遮挡型。小林子地区萨尔图油层油气主要分布在源外西北部,主要富集于S1和S2油层组;葡萄花油层油气呈零星分布,各油层组含油气性很差;高台子油层油气主要分布在源内东南部,主要富集于G3和G4油层组。(3)小林子地区萨葡高油层油气成藏主要受断盖配置、优势输导通道和断砂配置3个因素的控制,其中断盖配置控制着油气聚集的层位,优势输导通道控制着油气聚集的区域,断砂配置控制着油气聚集的有利部位。(4)小林子地区萨葡高油层共预测油气成藏有利目标15个,其中高台子油层有利目标最多,共11个;萨尔图油层次之,共4个;葡萄花油层无有利目标。

梅啸寒,张琴,王雅芸,吴欣松,刘景彦,赵家宏,王武学[9](2020)在《松辽盆地扶新隆起带扶杨油层地层水化学特征及其与油气运聚关系》文中研究说明扶新隆起带扶杨油层经历了近60年的勘探开发依然是松辽盆地南部最主要的油气富集区之一。然而,扶新隆起带构造条件复杂,断层密集,油、气、水分布极其复杂,油气运聚过程及油气富集规律尚不明确,极大制约了进一步油气勘探开发效果。在分析扶新隆起带北坡扶杨油层地层水来源以及纵向上和平面上分布规律基础上,解剖重点区典型的油藏剖面,结合地层压力及烃源岩条件,深入探讨扶新隆起带扶杨油层地层水特征,与油气运聚和富集的耦合关系。垂向上,扶新隆起带水化学可划分为大气水下渗淡化带、压实水淡化带、溶蚀浓缩带、粘土矿物脱水淡化带以及越流浓缩带5个区带;平面上,扶新隆起带新北鼻状构造带和新立鼻状构造带为是两大离心流发生集中越流泄水的区域,形成了高矿化度、高钠氯系数区域与油气富集区高度的一致性。源内成藏区、源边成藏区油源条件较好,地层受扰动深度较深,成藏条件良好。而在源外成藏区部烃源岩成熟度低,含油气流体影响深度较浅,油源条件较差。

张鑫[10](2020)在《泌阳凹陷油气成藏过程及勘探潜力分析》文中指出泌阳凹陷处于河南泌阳县和唐河县之间,面积为1000 km2,作为南襄盆地中一个相对独立的断陷构造单元,属于叠加于东秦岭造山带之上的晚中生代-新生代“后造山期”断陷-拗陷型盆地,可划分为南部陡坡带、中央深凹带及北部斜坡带三个构造单元。论文在充分消化吸收前人对泌阳凹陷古近系构造演化、沉积体系、烃源岩及储层特征和分布以及油气成藏等研究成果基础上,通过岩心观察、稳定碳氧同位素分析、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等研究,厘定了成岩类型及成岩序次或成岩序列,并依据不同岩相及不同产状包裹体荧光颜色和荧光光谱,确定成熟度及生排烃幕次,并初步确定充注幕次;根据盆地埋藏史及热史模拟结果分析,结合油包裹体及其所伴生的同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及盐度,确定较为准确的油气充注年龄;通过现今地层压力刻画及古流体压力模拟,基本弄清了作为油气运移充注原动力的古今地层压力特点及分布;在不同成藏动力系统油源对比的基础上,根据生排烃过程、古流体压力演化及油气充注过程等特点,深入分析了泌阳凹陷油气动态成藏过程中的源汇耦合关系,建立了油气成藏模式,进而探讨了泌阳凹陷的勘探潜力,并对有利的勘探区域进行了预测。通过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认识如下:通过烃源岩和砂岩储层样品透射光、荧光和冷阴极发光分析,并结合茜素红染色片观察、SEM+微区能谱元素分析及稳定O-C同位素组成分析,厘定了泌阳凹陷的成岩过程,认为核桃园组沉积时期为封闭性的咸化湖泊,经历了早成岩、埋藏A、B及C阶段Fe-方解石、方解石胶结、Fe-白云石胶结、石英次生加大边形成,以及长石局部溶蚀和石英颗粒及次生加大边碱性溶蚀等“酸-碱交替”溶蚀过程。在成岩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流体包裹体的岩相学和显微荧光观察,确定了不同成熟度的四幕生排烃及不同构造单元的“四幕油和一幕天然气”充注,其中第一幕充注低熟油,第二-第四幕充注成熟度相当。根据油包裹体及所伴生的同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及盐度,并结合盆地模拟的埋藏史及热史结果,厘定了凹陷油气充注年龄,进而结合泌阳凹陷构造演化史,确定凹陷两期油气充注成藏过程,第一期发生于主裂陷期阶段,包括第一幕(36.1~23.5Ma)、第二幕(34.1~21.2Ma)和第三幕(30.9~16.2Ma)成藏,具有多阶连续性充注特点;第二期发生于拗陷期阶段,即第四幕油(7.9~0.2Ma)和一幕天然气成藏(3.0~0.8Ma)。利用钻井实测压力资料和重复地层压力测试等资料,以及二维地震速度谱资料对现今地层压力进行刻画,认为泌阳凹陷大仓房组及核桃园组发育中低超压,并且存在正常地层压力带、超压过渡带及三个超压带复杂的地层压力系统;运用盆地模拟法和古流体包裹体法对古压力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泌阳凹陷大仓房组顶部在距今39.30Ma已经形成两个超压中心,至32.99Ma时期,基本已拓展形成一个超压体系,但下二门地区超压明显较周围强,直至距今10.5Ma,下二门地区较强超压区基本消失,形成单一超压中心。而核三下段古压力在距今39.30Ma前开始聚集,距今32.99Ma开始发育中-低幅异常超压(以压力系数1.2为界),并且形成双超压中心,但下二门地区超强较弱,距今28.94开始两个超压中心向盆地中心扩展,形成一个统一的超压体系,至距今23.03Ma达到超压最大,随后无论发生泄压还是泄压-增压,地层压力始终保持超压直至现今。通过泌阳凹陷油源对比发现,泌阳凹陷深凹区核三段及核二段烃源岩为本区同层位油气提供油源,而南北斜坡核三上段及核二段原油来自深凹区同层位烃源岩,而核三下段原油来自本地同层位烃源岩;泌页1井生排烃过程分析表明,烃源岩在大约37Ma进入生烃门限,所发现的橙黄色荧光的油包裹体就是最好的例证;而在32Ma处进入中成熟阶段,23.03Ma达到生烃高峰,其中所发现两幕中成熟的油包裹体表明排烃过程的存在。从模拟剖面来看,深凹区核二段的下部地层已进入生烃门限,生成低熟油;而深凹区和陡坡区整个核三段进入生烃门限,核三上段处于低-中成熟阶段,核三下段处于中-高成熟阶段;仅在西部和北部表现为低成熟阶段。泌阳凹陷地层超压为油气运移充注连续性成藏持续提供原动力。凹陷所持续存在的地层超压所造成的剩余压力,以及浮力及毛细管力等的复合作用使得生烃深凹区流体势增强,油气能够持续从烃源区的高流体势区向凹陷斜坡区及凹陷低流体势区运移;而构造-沉积古地貌及其所控制的张厂及侯庄三角洲沉积体系砂体及“古城-赵凹”走滑断裂多种优势输导通道,以及砂体-断裂立体高效复合输导体系的存在及展布,保证油气高效输导多幕充注成藏。通过油源对比、烃源岩生排烃过程、运移输导充注过程及圈闭形成等综合分析,发现泌阳凹陷生排烃阶段(39.0~37.0Ma→23.03Ma→0.2Ma)与古流体压力演化过程中超压的形成与演化(39.30 Ma→32.99 Ma→23.03 Ma→0 Ma)较为一致,保证了油气的运移的原动力,并且地层超压及浮力和毛管压力所造成的流体势使得油气从深凹区的高流体势区向南北两侧的低流体势区运移;并且存在张厂及侯庄三角洲砂体及“古城-赵凹”走滑断裂优势输导多通道,以及砂体-断层立体复合输导体系,保证了油气的高效运移输导,并对前期或同期所形成的不同类型圈闭进行充注。由于以上过程的相互耦合,使得泌阳凹陷能够发生多期多幕连续成藏,即第一成藏期第一-第三幕(37.2~16.2Ma)三幕油充注成藏,以及第二成藏期第四幕油及一幕天然气(7.9~0.2Ma)充注成藏。通过动态成藏过程剖析,结合泌阳凹陷油气分布特征及地区性差异分析,探讨了泌阳凹陷勘探潜力,并预测了凹陷的有利油气勘探区域,认为泌阳凹陷深凹区及深层系为大仓房组及核三下段泥页岩油气有利潜力区,以及岩性油气藏及构造岩性油气藏潜力区;而凹陷北部的张厂及侯庄古低槽区域及其周缘地区为深层构造油气藏及构造-岩性油气藏有利潜力区,这些必将成为泌阳凹陷下一步重点勘探新领域区。

二、松辽盆地地下流体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松辽盆地地下流体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松辽盆地钱家店铀矿床地浸开采水文地质条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1.1 地层
    1.2 构造
    1.3 地形地貌
    1.4 矿产资源
2 矿床水文地质特征
    2.1 含水层与隔水层划分
    2.2 含水层特征
        2.2.1 上白垩统姚家组上段(K2y2)含水层
        2.2.2 上白垩统姚家组下段(K2y1)含矿含水层
        2.2.2.1 含水岩性特征
        2.2.2.2 含矿含水层厚度及其与矿层厚度比值
        2.2.2.3 水位埋深、承压水头
        2.2.2.4 水文地质试验参数
    2.3 隔水层特征
        2.3.1 非含矿含水层的隔水层
        2.3.2 含矿含水层的隔水层
3 承压水水化学、水文地球化学及放射性水化学特征
    3.1 上白垩统姚家组上段(K2y2)承压水
    3.2 姚家组下段(K2y1)承压水
4 地浸可行性综合评价
5 结论

(2)基于火山岩氧化系数分布特征的火山喷发环境判识——以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牛圈湖-牛东构造带上石炭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2 火山岩岩石学特征
3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4 火山岩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氧化系数
    4.1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2 火山岩氧化系数及其分布特征
5 基于火山岩氧化系数分布特征的火山喷发环境判识
    5.1 影响火山岩氧化系数的因素
    5.2 基于氧化系数的火山喷发环境判别图版的建立
        5.2.1 氧化系数影响因素的合理校正或规避思路
        5.2.2 国内外文献资料调研及数据获取
        5.2.3 基于氧化系数分布特征的火山喷发环境判别图的建立
        5.2.4 判识图的准确性检验与评估
    5.3 上石炭统火山岩喷发沉积环境判识与检验
6 结论

(3)松原市区壳内电性结构及热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研究方法现状
        1.2.2 地热热源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成果及认识
第2章 松原地热区地质地球物理概况
    2.1 松辽盆地构造演化
    2.2 松原市区地质、构造概况
        2.2.1 地质概况
        2.2.2 构造概况
    2.3 松原市区地热概况
        2.3.1 地热形成条件
        2.3.2 地温场和大地热流值特征
    2.4 松原市区壳内部分熔融层存在的地球物理证据
        2.4.1 区域重力异常
        2.4.2 区域航磁ΔT异常
        2.4.3 天然地震成像勘查
        2.4.4 区域电性结构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MT方法与技术
    3.1 方法概述
    3.2 大地电磁测深数据处理
    3.3 大地电磁测深反演方法
    3.4 大地电磁反演平台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松原市区大地电磁数据采集、处理和反演
    4.1 数据采集
    4.2 数据处理
    4.3 数据分析
        4.3.1 相位张量分析
        4.3.2 Nyquist图数据编辑
    4.4 三维反演
        4.4.1 不同的网格大小
        4.4.2 不同的初始模型
        4.4.3 最终模型选择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松原市区三维电性结构及热源分析
    5.1 深部电性结构特征
        5.1.1 异常平面分布
        5.1.2 异常垂向特征
    5.2 异常验证
        5.2.1 正演异常验证
        5.2.2 反演异常验证
    5.3 低阻异常形成原因
    5.4 热源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松辽盆地南部伏双大地区断层封堵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应力测量方法研究现状
        1.2.2 油气运移研究现状
        1.2.3 断层封闭性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伏双大地区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理位置与地质条件
    2.2 构造演化与构造特征
    2.3 地层与层序特征
    2.4 石油地质特征
第三章 实际资料属性分析
    3.1 井下岩芯岩性分析
    3.2 测井和地震资料分析
    3.3 烃源岩物性分析
    3.4 断陷结构分析
第四章 地应力测量方法研究
    4.1 地应力的基本概念
    4.2 直接测量法与间接测量法
        4.2.1 直接测量法
        4.2.2 间接测量法
    4.3 岩石力学参数提取与动静转换
        4.3.1 测井资料求取岩石力学参数
        4.3.2 测井资料求取岩石强度
        4.3.3 岩石动静态参数转换
    4.4 模型建立与实例计算
        4.4.1 地应力计算模型
        4.4.2 实例计算
第五章 断层封堵性评价方法和应用
    5.1 断层封堵性评价方法
        5.1.1 断层封堵性定性分析
        5.1.2 断层封堵性定量分析
    5.2 影响断层封堵性的因素
        5.2.1 断层性质
        5.2.2 断面压力
        5.2.3 断面形态
        5.2.4 充填物和流体性质
    5.3 断层应力状态计算与垂向封闭性
        5.3.1 断层面压力计算
        5.3.2 伏龙泉实例评价
    5.4 断层岩排替压力与侧向封闭性
        5.4.1 压汞实验求取断层岩岩样排替压力
        5.4.2 伏龙泉气田断层侧向封闭性评价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和学习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地下水中稀有气体同位素及其火山型地热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稀有气体地球化学
        1.2.1 稀有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
        1.2.2 过量空气(Excess Air)
        1.2.3 氦(He)
        1.2.4 氖(Ne)
        1.2.5 氩(Ar)
        1.2.6 氪(Kr)和氙(Xe)
    1.3 地热系统
        1.3.1 地热系统简介
        1.3.2 地球化学勘探应用于地热系统研究
        1.3.3 稀有气体在地热勘探中的应用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稀有气体测试
        1.4.2 稀有气体地球化学应用
        1.4.3 广东地热系统研究现状
        1.4.4 五大连池地热系统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1.5.3 创新点
        1.5.4 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研究区选择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广东区域地质概况
        2.1.2 广东深部地壳结构
        2.1.3 五大连池区域概况
        2.1.4 具体研究区域选择
    2.2 采样方法
        2.2.1 水样采集
        2.2.2 稀有气体样品采集
    2.3 测试方法
        2.3.1 水样测试
        2.3.2 稀有气体测试
    2.4 稀有气体数据分析方法
        2.4.1 补给高程及温度估算
        2.4.2 地下水年龄计算
        2.4.3 幔源组分区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惠州、潮州非火山区稀有气体地球化学
    3.1 地质概况
        3.1.1 惠州地区地质概况
        3.1.2 潮州地区地质概况
    3.2 采样布局
    3.3 水文地球化学
        3.3.1 水化学类型
        3.3.2 水化学类型对比
        3.3.3 主成分特征
        3.3.4 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
    3.4 稀有气体地球化学
        3.4.1 稀有气体温度
        3.4.2 氦(He)组分来源分析
        3.4.3 ~4He同位素年龄
        3.4.4 氖(Ne)同位素
    3.5 区域地幔上涌存在证据及其地热意义
        3.5.1 火成岩证据
        3.5.2 地球物理显示
        3.5.3 地球化学显示
        3.5.4 构造及地热意义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五大连池尾山火山区稀有气体地球化学
    4.1 五大连池尾山地质
        4.1.1 地质概况
        4.1.2 水文地质概况
        4.1.3 区域气象概况
    4.2 采样布局
    4.3 水文地球化学
        4.3.1 水化学类型
        4.3.2 主组分特征
        4.3.3 水岩相互作用
        4.3.4 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
    4.4 稀有气体地球化学
        4.4.1 稀有气体温度
        4.4.2 氦(He)组分来源分析
        4.4.3 ~4He同位素年龄
        4.4.4 其它稀有气体同位素
    4.5 岩浆囊存在的证明及其地热意义
        4.5.1 尾山岩浆囊存在的地球物理假设
        4.5.2 岩浆囊存在的稀有气体地球化学证据
        4.5.3 地热意义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CO_2-He系统反映区域构造及地热模式
    5.1 引言
        5.1.1 CO_2-He系统的选择
        5.1.2 CO_2-He系统简介
    5.2 广东沿海不同地热系统中稀有气体信号显示模式
        5.2.1 广东CO_2-He系统分析
        5.2.2 对区域地质构造的反映及其地热意义
    5.3 五大连池-长白山深部构造及火山成因模式分析
        5.3.1 五大连池-长白山CO_2-He系统分析
        5.3.2 对深部地质构造的反映及其地热意义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后续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滇东煤层气合采井气水地球化学特征及气层层源判识(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
    1.4 论文工作量
2 研究区煤层气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地理及交通位置
    2.2 地质构造特征
    2.3 含煤地层和煤层
    2.4 水文地质条件
    2.5 煤层气井开发状况
    2.6 小结
3 煤层气合采井产出气地球化学特征
    3.1 煤层气化学组成及变化特征
    3.2 稳定碳氢同位素及变化特征
    3.3 稀有气体同位素及变化特征
    3.4 小结
4 煤层气合采井产出水地球化学特征
    4.1 产出水中常规离子变化特征及产能响应
    4.2 产出水中氢氧同位素变化特征及产能响应
    4.3 产出水中微量元素变化特征及产能响应
    4.4 产出水中溶解无机碳变化特征及产能响应
    4.5 小结
5 煤层气合采井产出气体层源综合定量判识
    5.1 混源气存在的普遍性
    5.2 混源气体综合定量判识思路及流程
    5.3 混源气定量判识实例分析
    5.4 小结
6 结论及创新点
    6.1 结论
    6.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松辽盆地西斜坡上白垩统油气运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选题目的
        1.1.3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研究区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2 构造特征
        2.2.1 西斜坡构造特征
        2.2.2 构造演化
    2.3 区域地层特征
    2.4 石油地质特征
        2.4.1 油气藏类型及分布
        2.4.2 有效输导系统
3 烃源岩特征
    3.1 烃源岩展布特征
        3.1.1 烃源岩纵向分布特征
        3.1.2 烃源岩平面分布特征
    3.2 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3.2.1 有机质丰度
        3.2.2 有机质类型
        3.2.3 有机质成熟度
    3.3 烃源岩有效性分析
4 原油特征与油源对比
    4.1 对比参数选取及样本分布
        4.1.1 正烷烃气相色谱参数
        4.1.2 饱和烃色谱质谱参数
        4.1.3 族组分碳同位素
        4.1.4 样本分布
    4.2 原油分类
    4.3 油源对比
        4.3.1 有机质来源对比
        4.3.2 成熟度相关参数对比
    4.4 对比结果及解释
5 油气运移规律研究
    5.1 原油物理参数指示油气运移方向
        5.1.1 原油密度
        5.1.2 原油粘度
    5.2 排替压力
        5.2.1 连通砂体输导层
        5.2.2 排替压力测试方法
        5.2.3 排替压力基本原理
        5.2.4 排替压力分析路径
    5.3 流体势
        5.3.1 流体势分析基本原理
        5.3.2 现今流体势
        5.3.3 古流体势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松辽盆地小林子地区萨葡高油层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有利目标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0.1 目的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0.3.1 研究内容
        0.3.2 技术路线
    0.4 主要完成的工作量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1.1 构造及其演化特征
        1.1.1 构造单元划分
        1.1.2 构造演化特征
    1.2 地层及沉积特征
    1.3 生储盖组合特征
第二章 油气成藏条件
    2.1 烃源岩条件
        2.1.1 烃源岩生烃特征
        2.1.2 烃源岩排烃特征
    2.2 储集层条件
        2.2.1 沉积相特征
        2.2.2 砂体展布特征
    2.3 盖层条件
        2.3.1 泥岩盖层和隔层发育及分布特征
        2.3.2 断盖配置及其封闭特征
    2.4 圈闭条件
        2.4.1 构造圈闭发育及分布特征
        2.4.2 微幅构造发育及分布特征
    2.5 输导条件
        2.5.1 断裂垂向优势输导通道及其分布特征
        2.5.2 砂体侧向优势输导通道及其分布特征
第三章 油气藏类型及油气分布特征
    3.1 油气藏类型及分布特征
        3.1.1 油气藏类型
        3.1.2 油气藏分布特征
    3.2 油气分布特征
        3.2.1 油气平面分布特征
        3.2.2 油气纵向分布特征
第四章 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4.1 断盖配置对油气聚集层位的控制作用
    4.2 优势输导通道对油气聚集区域的控制作用
        4.2.1 油源断裂和输导断裂对油气聚集区域的控制作用
        4.2.2 砂体侧向优势输导通道对油气聚集区域的控制作用
    4.3 断砂配置对油气聚集有利部位的控制作用
第五章 油气成藏有利目标预测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9)松辽盆地扶新隆起带扶杨油层地层水化学特征及其与油气运聚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2 地层水化学组成特征
    2.1 主要离子组成及水型特征
    2.2 主要离子比值系数特征
3 地层水来源
    3.1 高矿化度地层水与储层孔隙度的关系
    3.2 高矿化度地层水与离子组成的关系
4 地层水分布特征及成藏区域的划分
    4.1 地层水垂向分布特征
    4.2 地层水平面分布特征
    4.3 地层水动力场
    4.4 成藏区域的划分
5 地层水化学特征与油气运聚关系
6 结论

(10)泌阳凹陷油气成藏过程及勘探潜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的来源
        1.1.2 选题目的
        1.1.3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异常超压研究
        1.2.2 成藏过程分析
        1.2.3 研究区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及创新点
        1.4.1 完成工作量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泌阳凹陷概况
    2.2 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
        2.2.1 构造特征
        2.2.2 构造演化
    2.3 地层特征及沉积充填演化
        2.3.1 地层特征
        2.3.2 沉积充填演化
    2.4 石油地质特征
        2.4.1 烃源岩
        2.4.2 储集层
        2.4.3 圈闭(油气藏)及油气分布
第三章 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
    3.1 基本原理
    3.2 成岩作用及成岩序次
        3.2.1 成岩作用环境条件
        3.2.2 成岩作用过程
    3.3 烃源岩包裹体分析
    3.4 砂岩储层包裹体分析
        3.4.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3.4.2 单个油包裹体显微荧光光谱分析
        3.4.3 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及盐度特征
第四章 成藏期次及成藏时期划分
    4.1 单井埋藏史和热史模拟
        4.1.1 模型及参数选择
        4.1.2 埋藏史和热史模拟结果分析
    4.2 油气充注年龄确定
        4.2.1 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及盐度
        4.2.2 油气充注年龄确定
第五章 油气成藏动力分析
    5.1 现今地层压力刻画
    5.2 古流体压力模拟
        5.2.1 盆地模拟法
        5.2.2 流体包裹体法
第六章 油气成藏过程及成藏模式
    6.1 不同成藏动力系统油源对比
        6.1.1 南部陡坡带油源对比
        6.1.2 中央深凹区油源对比
        6.1.3 北部缓坡带油源对比
        6.1.4 大仓房组油源分析
    6.2 烃源岩生烃过程分析
        6.2.1 埋藏史及热史分析
        6.2.2 有机质成熟及生烃分析
    6.3 古流体压力演化分析
        6.3.1 现今地层压力特征
        6.3.2 古流体压力演化过程
    6.4 油气充注过程分析
        6.4.1 不同构造单元原油特点及输导关系
        6.4.2 油气充注过程
    6.5 源-汇耦合关系
        6.5.1 烃源岩条件
        6.5.2 储层条件
        6.5.3 圈闭条件
        6.5.4 运移输导体系
        6.5.5 充注成藏分析
        6.5.6 成藏要素耦合联动演化
        6.5.7 成藏模式
    6.6 勘探潜力分析
        6.6.1 泌阳凹陷油气分布特点
        6.6.2 有利潜力区分析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四、松辽盆地地下流体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松辽盆地钱家店铀矿床地浸开采水文地质条件研究[J]. 任锦荣,夏毓亮,张振强,林垚. 铀矿冶, 2022(01)
  • [2]基于火山岩氧化系数分布特征的火山喷发环境判识——以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牛圈湖-牛东构造带上石炭统为例[J]. 于家义,陈亚军,何伯斌,宋小勇,孟朋飞,付艳. 地质学报, 2021(12)
  • [3]松原市区壳内电性结构及热源分析[D]. 连鑫葆. 吉林大学, 2021(01)
  • [4]松辽盆地南部伏双大地区断层封堵性研究[D]. 王生奥. 吉林大学, 2021(01)
  • [5]地下水中稀有气体同位素及其火山型地热成因研究[D]. 王帅. 中国地质大学, 2020
  • [6]滇东煤层气合采井气水地球化学特征及气层层源判识[D]. 杜明洋. 中国矿业大学, 2020
  • [7]松辽盆地西斜坡上白垩统油气运移规律研究[D]. 王亮.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9)
  • [8]松辽盆地小林子地区萨葡高油层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有利目标预测[D]. 李乔乔.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9]松辽盆地扶新隆起带扶杨油层地层水化学特征及其与油气运聚关系[J]. 梅啸寒,张琴,王雅芸,吴欣松,刘景彦,赵家宏,王武学.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20(02)
  • [10]泌阳凹陷油气成藏过程及勘探潜力分析[D]. 张鑫. 中国地质大学, 2020(03)

标签:;  ;  ;  ;  

松辽盆地地下流体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