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下的Windows应用之路

Linux下的Windows应用之路

一、Linux下的Windows应用之路(论文文献综述)

王谣[1](2020)在《基于Qt的跨平台天文图像采集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产生了许多不同性能的成像装置和各具特色的计算机操作系统。以电荷耦合器件(CCD)作为图像传感器的CCD相机,是天文观测领域广泛使用的高性能成像装置,通常是在一台计算机控制之下按特定的方式获取天文图像。因此,天文CCD相机的软件,通常比较独特,需要单独开发。而天文领域使用的计算机操作系统,以Windows和Linux居多。为节省人力物力,人们希望不同平台下开发的相机控制与图像采集软件具有跨平台使用的特性。本文以实验室正在进行的一个国家基金项目研究中所用的一台CCD相机为对象,根据课题中实时幸运成像的需求,选用Qt作为开发工具,利用其良好的图像用户界面(GUI)开发功能和跨平台功能,开发了一套可跨平台使用的天文图像采集软件。以厂商提供的CCD相机的开发包为基础,在Windows+Qt环境下,以C++为编程语言,对相机进行二次开发。文中描述了CCD相机图像采集系统的硬件结构和软件开发过程。程序设计过程中,通过调用开发包中的相机控制、图像采集与传输的函数,实现相机成像控制参数设置和精确调节、图像传输、图像格式转换和存储等功能。为与课题中相机实现使用情况相结合,本文还分析了两种网络传输协议和FPGA系统的接口特性,提出并实现了通过检测鼠标位置的方法来截取部分采集到的图像进行传输的方法。系统设计的不同阶段,进行了相应的程序模块或函数的功能测试。在整个系统编程完成后,进行了系统的综合测试,包括系统运行稳定性、数据传输完整性和Linux平台上运行实验等。测试结果表明,所构建的跨平台图像采集系统,基本上能满足实时幸运成像课题的要求。所设计软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实用性,开发过程中所用技术方法,对于从事图象采集与处理的研究人员进行相机二次开发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张梦苑[2](2020)在《基于Linux系统的PXI总线AD模块软件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在现代工业测试中,模数转换器模块,即AD,是构建自动测试系统的核心。具体功能为实时信号采样与数据存储,一般具备多个通道。传统观念认为仪器开发主要围绕硬件,追求硬件指标却忽视了软件的开发,只能通过硬件堆料来提高性能,成本大大提高。本论文负责设计的AD模块软件运用虚拟仪器技术,具备重用性好,集成性高,定制性强的特点,并在Linux平台下进行开发,运行稳定,基于PXI总线,兼容PCI,传输速度快,电气性能可靠,在同类产品中具备较强竞争力,充分利用软件优势,在自动测试领域能够有所突破,节约了硬件成本。本文主要对AD模块软件进行深入探究,提出软件设计方案,经过对比选择最佳方案。整个软件包括函数接口,仪器驱动以及人机交互程序三大部分。最后通过信号测试检测软件功能是否正常。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Linux平台下,对PCI配置空间与IO总线进行研究,通过Linux内核开发AD模块驱动。模块驱动主要分为初始化设备模块,打开设备模块,数据读写模块,中断模块,释放设备模块,卸载设备模块。实现了Linux操作系统对设备的识别,保证与硬件的底层通信。2、为了更好地进行上层应用开发,首先定义了功能寄存器,规范指令,并根据AD模块功能分类实现相应的接口功能函数来控制AD模块,整个函数接口符合IVI设计规范,接收上层应用的参数信息,并转换成相应命令通过驱动传输至FPGA端,并接受FPGA传回的数据。实现的API主要分为仪器初始化,采样参数配置,触发信号配置,采样数据处理,误差校正五种功能模块。3、在AD模块函数接口基础上,通过Qt开发人机交互程序,提供简洁明了的界面,方便使用者对AD模块进行各种参数配置,特别是运用了表格控件方便进行多通道设置,并提供多通道波形显示,在设计中采用相应的多线程技术防止程序在采样过程中进行其他操作而导致程序崩溃。4、最后进行AD模块功能验证,首先进行系统驱动联调,保证底层数据通信正确,驱动正常运行,通过人机交互程序配置触发模式,控制AD多通道采样,经过验证本AD模块软件能够对多通道模拟输入信号进行采样显示,具有波形分析的能力,软件设计达到要求。

王林[3](2020)在《基于C/S模式的高并发局域网聊天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如今人们之间的沟通方式越来越多,而网络聊天具有廉价以及实时性高的特点,其已经成为人们之间沟通的一种普遍形式。但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加,某些传统的网络聊天室由于性能低下已经无法满足用户的需要,设计高并发高性能的网络聊天室也具有很实际的意义。高并发提出的是对服务端承载量的要求,高性能则是对服务端响应速度的要求。本文详细分析各种提高服务器性能的方案,比较其优缺点和限制,研究高并发高性能的软件架构,并将其应用到网络聊天之中。论文主要完成的工作如下:(1)在软件架构上使用两层架构的C/S架构,设计实现了客户端界面和服务端程序。客户端程序运用Qt来设计界面,服务端程序在Linux-ubuntu环境下编译和运行。(2)经过对当前多种服务端高并发方案的分析,比较常见聊天系统的优缺点,针对其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改进方案。设计了一种基于TCP长连接,epoll加多线程方式的服务端。通过epoll来同时监听大量套接字,大为地节省了线程资源。以多线程的方式同时运行服务端连接模块,数据传输模块与命令解析模块,让数据收发与数据处理可以同时进行,提高响应速度。(3)对系统进行了功能测试与性能测试。功能上实现了登陆、显示在线列表、私聊、群聊以及传输文件的功能。性能上能实现一万个用户同时连接并登录服务端的需求,并且有较快的响应速度。

刘霄[4](2019)在《基于Wi-Fi网络文本数据包监测的研究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猛发展,手机、笔记本电脑等无线上网设备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人们利用无线网络传输数据、阅览网页、查阅资料等。因此,无线网络的安全性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日常上网浏览网页的过程中,流经Wi-Fi网络的文本数据包会包含许多敏感词汇、个人或公司隐私等,对网络文本数据包进行捕获、解析、还原和监测是网络安全维护最根本的方法,但是这也导致了不法人员会利用同样的方法来盗取隐私。因此研究文本数据包的合法性势在必行,同时也可以防止网络受到不法人员的侵害,这也是本研究的意义所在。为了实现研究目标,本文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及实验,实现了无线网络数据监测系统,其中研究步骤主要为:数据包捕获、数据包解析、数据包存储、数据包还原、数据包监测等。其中主要工作包括:1)对流经无线网络中的网页文本数据包进行捕获,主要方法是在极路由器中进行交叉编译,利用基于Linux的Libpcap工具包进行开发。2)着重对流经无线网络中的网页文本数据包进行了监测。在本工作中通过解析路由器中捕获的数据包,分析并监测这些数据包的安全性。主要是对流经网页的文本数据包进行敏感词汇检测、非法网站监测等,并且进行了功能测试。对于网络安全而言,研究网页数据包的监测功能能够很好的对流经网络中的敏感信息或非法信息进行有效的实时监测,并可以采取相对应的手段对非法信息进行阻断,从而保障了用户浏览网页的安全性,本系统能够对保障用户日常上网安全提供研究指导。

郭亚星[5](2019)在《基于SPGD算法的可扩展波前控制软件设计及实验研究》文中认为光束在自由空间传输过程中会受到大气湍流的影响而产生波前畸变,这对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及性能产生了影响。自适应光学技术(AO)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相比传统AO技术,无波前传感AO系统不需要进行波前传感,通过获取目标函数,进行优化算法迭代,并控制校正器件进行相位补偿即可实现波前畸变的校正,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等优点。然而,实际应用及实验中的AO系统用来获得目标函数的光电探测器,对光场相位进行调控的相位校正器件都有所不同。因此波前控制软件结构框架需要具有能扩展,易复用的特点。本文针对大气环境中不同应用背景下对无波前自适应光学系统中不同探测器、校正器的需求,开展了基于随机并行梯度下降(SPGD)算法的可扩展波前控制软件的开发以及实验验证工作。首先,本文基于相位屏法数值仿真了静态及动态大气湍流,并设计了基于SPGD算法的无波前自适应闭环仿真程序。通过该程序仿真分析了优化参数选取范围,较为系统地给出了不同大气湍流强度、不同风速条件下该系统的校正效果,对比分析了不同湍流条件对算法收敛的影响。设计了一套基于SPGD算法的可扩展波前控制软件并给出了扩展方法。整个波前控制程序采用面向对象的思想设计,功能实现面向接口,具有低耦合,能复用,易扩展的特点,能够随时扩展其他探测器与校正器,为后续无波前自适应系统在不同应用与实验中输入输出设备接口的扩展提供了技术支持。采用该波前控制软件控制UVC相机采集光场,控制52单元变形镜对波前畸变进行校正,设计并搭建了无波前探测自适应光学闭环实验系统。通过较为完整系统的实验给出了该实验系统的参数选取范围并提出了可变参数的方法提高了系统收敛性能;采用液晶空间光调制器模拟了静态及动态湍流,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湍流强度及风速对系统的校正效果和收敛性能影响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进一步将系统置于更接近实际大气环境的热风式大气湍流模拟装置以验证系统性能。实验结果表明使用该波前控制软件可以有效控制相位校正器与光电探测器,形成无波前自适应光学闭环系统,该系统具有有效校正波前畸变,提高接收光束质量的能力。即便在实验室模拟的强湍流及风速较大等条件下,系统仍具有稳定收敛的能力。本论文工作为后续该系统在多场合下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及参考。

刘明[6](2019)在《油井工况远程监控无线网络系统的构建》文中认为石油工业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油田开发后,巡回检查油井工作状态成为采油过程中十分重要的工作,目前国外已基本实现油井巡查的自动化,而国内主要采用人工的巡井方式,采油工人需要走遍整个矿区,检查设备的工作状况,记录采油过程的主要数据,这种方式效率低下,更不能及时发现并处理设备工作故障。为了提高油田自动化管理水平,提高采油效率,本文以大庆采油六厂为研究背景,设计一套基于嵌入式技术和无线网桥技术的新型油井工况远程监控无线网络系统,这套系统可以替代人工巡井,实现远程电压、电流等电参数数据的采集,并能实现远程视频实时监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研究了油田自动化监控的研究现状,比较了几种无线传输技术的特点,讨论了嵌入式技术在工业监控领域的优势,选择嵌入式技术与无线网桥技术结合的方式构建工况监控系统,设计了系统的总体方案,完成了软硬件的设计,最后搭建了系统的测试平台,对系统功能和性能进行了测试。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首先,本文对油井工况监控无线网络系统的总体方案进行设计,分析技术难点和系统的关键技术。对远距多节点无线网络构建和高并发服务器设计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研究了分组无线网的拓扑结构、路由协议和信道接入技术,对本系统的网络系统进行了设计,并基于线程池和select技术对高并发服务器进行了设计,解决了无线网络传输距离远、节点多、多个网络节点同时连接服务器等难点问题。然后,本文对系统的总体硬件方案进行了设计,为了保证可靠性与稳定性,基于工业标准对多个功能模块进行了筛选,对嵌入式核心控制板的主要电路进行了详细的设计,完成了单井数据采集箱的设计,保证了系统在硬件层面能安全稳定地工作在复杂的工业环境中。其次,本文完成了系统软件总体方案的设计。分析了嵌入式Linux开发平台的构建过程,完成了Linux系统的移植和交叉环境的建立。在分析了网络编程模型和设计了应用层协议后,对高并发服务器的程序进行了设计。对上位机程序和下位机程序的主要功能模块进行了设计,实现了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到监控的全过程。最后,本文搭建了系统的测试平台,并对无线网桥通信、数据采集、视频监控、高并发服务器模型等主要功能模块进行了测试,完成了系统总体功能与性能的测试,在此基础上对系统的性能进行了分析与评估。实验表明,本系统能实现远距离多节点油井工况的远程监控,能有效的替代人工巡井,提高油田自动化管理效率,并且稳定性和可靠性高,实用性强,对于油田自动化监测水平的提高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柳晓栋[7](2019)在《工业机器人通信网络和接口技术设计与开发》文中提出工业机器人为了完成运动规划,其控制系统需要实时发送大量的位置信息给各个轴关节驱动电机,而传统的现场总线的传输速度已无法满足该要求。工业以太网总线Ethercat由于其实时性以及同步性被广泛的应用到工业机器人通信系统中。本文基于Ethercat对工业机器人通信系统进行设计,包括Ethercat协议通讯主站和从站设计与开发。(1)工业以太网Ethercat协议分析及整体方案设计。详细分析了Ethercat协议,包括寻址方式、状态机、对象字典、系统组成、应用层协议等。根据Ethercat协议的特点分析了Ethercat通讯主站实现方案和从站实现方案。(2)Ethercat通讯从站硬件设计。在实验室已有的伺服控制板的基础上,对其电机编码器通信接口RS485电路和相电流采集AD7606电路进行优化,并设计了基于LAN9252的Ethercat通讯从站硬件电路,最后进行硬件电路制作。(3)Ethercat通讯从站软件设计。选择CCS作为下位机软件平台,对DSP进行编程实现。分别实现了多摩川编码器通信程序、相电流采集程序、Ethercat协议栈程序、CIA402的应用层程序、伺服通讯算法程序等。(4)Ethercat通讯主站系统设计。根据整体方案需求,分别设计了基于Windows下的Ethercat通讯主站和在Linux下的Ethercat通讯主站。Windows下的主站采用Twincat软件,主要用来测试通讯从站。Linux下的主站采用开源的IGH软件,完成伺服驱动的应用层软件的开发,并对Linux安装了Xenomai实时补丁,对Linux进行了实时改造。在Linux主站系统下通过共享内存的方法与上层ROS系统进行通信。(5)系统调试及实验分析。构建了两个轴关节驱动电机级联的硬件实验系统。依次检测各单元模块的功能。分别测试了Ethercat通讯从站的软硬件功能、Ethercat通讯主站功能、Ethercat通信功能,以及两个轴关节驱动电机运转的同步性,测试结果表明通讯性能达到系统的预期设计要求。总之,本文设计了Ethercat通讯从站系统和Ethercat通讯主站系统,为工业机器人系统的可靠运行奠定了基础。

杜博[8](2019)在《一种跨平台的自动测试系统信号建模工具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面向信号的测试方法是现在自动测试系统的发展方向,信号是面向信号的自动测试系统的关键要素,信号存在于自动测试过程的各个阶段。完整可靠的定义信号对于面向信号的自动测试系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为了满足自动测试系统在多平台部署的需求,本文在研究IEEE 1641标准的基础上设计实现了一套基于STD标准可跨平台部署的信号建模工具和配套的波形仿真工具。使用该工具可以对测试信号进行精确定义,使得测试信号可以无障碍的在所有符合STD标准的自动测试系统中交换。本文主要阐述了自动测试系统信号建模工具的设计实现方法,该软件不要求用户具备代码式的编程能力,允许用户通过流程图的形式创建符合STD标准的测试信号描述文档。为了让用户验证创建的信号是否满足要求,该软件还附带一个波形仿真工具可以对用户创建的信号进行波形仿真。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以下部分:(1)提出了一套流程图式UI交互模块的架构,该架构实现了一个简易的流程图模块,使用该模块可以完成流程图式建模操作,允许用户通过拖拽的方式在窗口中创建图元,然后使用鼠标连线设置图元之间的连接关系。这是软件编程实现信号建模工具的基础。(2)在流程图架构的基础上,依据STD标准对BSC信号的定义,针对不同BSC信号的接口和属性特征,实现了STD标准定义中的所有BSC信号图元。使用这些图元可以以流程图的方式构建更加复杂的TSF信号。(3)实现TSF信号波形仿真工具,在载入TSF信号XML描述文档后,根据用户指定的TSF信号属性信息,计算出TSF信号波形,最终将波形显示在波形仿真窗口中。与使用成熟流程图软件二次开发实现图形化建模不同,本文基于Qt提出了一套流程图式UI交互模块的架构,并在此架构的基础上依据IEEE 1641对测试信号的定义设计并实现了信号建模工具,使用本文设计的工具可以方便快速的建模复杂的测试信号,经检验,完全可以满足面向信号的自动测试系统对信号建模的需求。

石跃鹏[9](2019)在《面向智能家居的ZigBee-WiFi网关研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技的进步,智能家居逐渐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家庭网关作为智能家居系统的核心,主要负责智能家居系统网络的搭建与维护、数据的传输与处理、电器设备的集中管控等。本文从智能家居、短距离无线通信等技术的发展特点出发,针对当前家庭网关的缺陷以及家庭内部网络的特点,研发了一款ZigBee与WiFi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融合且通用性强的智能家居网关,本文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对嵌入式Linux、ZigBee组网、WiFi组网技术进行介绍,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基于ARM-Linux开发平台将ZigBee与WiFi组网技术结合的网关总体方案。进一步,对智能家居网关硬件部分进行整体设计,确定ARM9主控制器S3C2440A与ZigBee协调器CC2530组合的网关硬件主体结构,对智能家居系统下的温湿度、气体、新风机、照明、窗帘等无线终端节点进行硬件设计。同时,对网关整体软件进行设计,包括创建交叉编译链、Linux系统内核剪裁与移植、建立SQLite3数据库、搭建Qt交叉开发环境等,基于ARM-Linux平台进行多进程程序框架、共享内存与SQLite3数据库组合存储的软件设计,以及对ZigBee协调器与WiFi模块的软件设计、TCP服务器与客户端的应用层通信协议设计,并结合总体需求自主开发匹配的ARM-Linux端上位管理软件与PC-Windows端上位管理软件。另外,从机器学习与智能家居相结合的研究出发,基于本文搭建的实验平台提出基于随机森林与XGBoost机器学习算法的融合模型,通过公共数据集对融合模型进行家庭电器用电事件识别、家庭电器负荷状态预测,并且设计线下预测与线上管理结合的系统节能策略,在PC-Windows端上位软件中设计节能实验界面并在网关整体测试环节对节能策略进行仿真实验。最后,基于ZigBee-WiFi网关搭建整体测试环境,对ZigBee-WiFi网关进行数据采集、设备控制、节能仿真演示等功能测试,并分别对ZigBee、WiFi进行网络性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网关稳定可靠,满足本文网关设计的综合需求。

冯贝[10](2019)在《基于Qt的分布式雷达生命探测显控软件设计》文中指出我国自然灾害频发,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和2013雅安地震,都给我国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当灾难发生后,必须立马展开营救行动,最大限度的减少灾难造成的损失,利用生命探测设备可以快速发现被困者的具体位置,提高救援效率。生命探测仪器的探测结果可视化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软件在生命探测设备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用于救援的生命探测雷达,价格非常昂贵,配套的软件普遍存在界面简陋、色彩单一、控制功能不足等缺点。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主要完成了一种用于生命探测分布式雷达软件的设计与实现,该系统可从多方位对目标区域的生命进行探测追踪,利用分布式雷达对目标进行精准定位。具有识别速度快、准确率高、功能多样、操作便捷、使用平台广、运行效率高等特点。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实现一种用于分布式雷达生命探测系统的计算机通用应用软件,能够实时接收、处理雷达的回波数据,快速检测和提取人的呼吸与心跳等生命特征,通过软件完成信号处理的整个过程,对废墟被困人员的定位。通过计算机屏幕,将探测结果输出。该软件可在Windows、Linux、苹果等主流操作系统上运行,考虑到平台的差异性,为了便于软件的移植,选用Qt作为开发工具,Qt是一个跨平台C++图形用户界面应用程序开发框架,可以很好的实现跨平台应用的开发。本文建立模型分析了人体呼吸和心跳的微弱运动特征,针对杂波特性设计合适的数字滤波器,抑制杂波,提取包含人体生命特征的回波信号。根据步进频率连续的超宽带雷达的回波特性,获取回波信号的延时,实现了对人体目标的测距。分布式雷达生命探测系统采用至少三个一发一收的小型雷达,从不同方向获取多组雷达回波数据。利用空间三球面交点模型,区别于传统的近似估计和解方程组求解,可以在任意空间直角坐标系快速确定被困人员的坐标。利用Qt完成软件的开发,测试验证各个模块的功能,级联模块进行整体测试,最终将软件接入系统进行实验,测试软件的工作性能,以及探测范围和精度,确保软件功能和兼容性无误、稳定性高、利于人机交互后发布,进行移植。

二、Linux下的Windows应用之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Linux下的Windows应用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Qt的跨平台天文图像采集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天文CCD相机
        1.1.2 天文图像采集系统
    1.2 天文图像采集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以及篇章结构
第二章 跨平台天文图像采集系统的基本方案
    2.1 Qt相关介绍
        2.1.1 基于Qt的图形用户界面
        2.1.2 基于Qt的跨平台
    2.2 传输协议介绍
        2.2.1 UDP协议
        2.2.2 TCP协议
        2.2.3 两种协议对比
    2.3 图像文件格式介绍
        2.3.1 常用图像文件格式
        2.3.2 天文专用FITS文件格式
    2.4 跨平台图像采集系统基本方案
        2.4.1 项目对图像采集系统的基本要求
        2.4.2 跨平台图像采集系统基本方案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跨平台天文图像采集系统的硬件结构
    3.1 QHYCCD相机介绍
        3.1.1 相机基本情况
        3.1.2 相机的连接
    3.2 LX200_ACF望远镜介绍
        3.2.1 LX200_ACF望远镜的基本情况
        3.2.2 望远镜的连接
    3.3 基于FPGA的实时幸运成像系统
    3.4 系统的硬件结构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图像采集系统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4.1 系统的软件框架
        4.1.1 程序总体设计方法
        4.1.2 系统的UI界面
        4.1.3 系统软件工作流程
    4.2 系统工作模式
        4.2.1 单帧模式
        4.2.2 多帧模式
    4.3 系统各部分设计方法
        4.3.1 预备阶段
        4.3.2 采集参数控制
        4.3.3 图像显示
        4.3.4 鼠标检测及截图
        4.3.5 图像传输
        4.3.6 图片存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结果及分析
    5.1 软件功能测试
        5.1.1 软件运行功能测试
        5.1.2 多帧采集稳定测试及结果分析
    5.2 千兆以太网传输测试
        5.2.1 PC端传输测试方案
        5.2.2 FPGA端传输测试方案
        5.2.3 测试结果及分析
    5.3 跨平台测试
        5.3.1 跨平台测试方案
        5.3.2 系统环境配置
        5.3.3 跨平台测试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课题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的成果

(2)基于Linux系统的PXI总线AD模块软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课题研究来源及内容
    1.4 论文框架
第二章 AD模块总体设计方案
    2.1 开发平台介绍
    2.2 AD模块软件需求分析与总体架构
    2.3 AD模块软件设计方案选择
        2.3.1 驱动开发方案
        2.3.2 功能函数接口编译器
        2.3.3 人机交互程序界面开发工具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AD模块驱动设计与实现
    3.1 AD模块驱动开发的关键技术
        3.1.1 LINUX设备驱动
        3.1.2 PCI总线原理
    3.2 基本框架结构
    3.3 主要功能模块实现
        3.3.1 初始化设备模块
        3.3.2 打开设备模块
        3.3.3 数据读写模块
        3.3.4 中断模块
        3.3.5 释放设备模块
        3.3.6 卸载设备模块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AD模块函数接口设计与实现
    4.1 应用函数接口框架与流程设计
    4.2 功能函数寄存器定义
    4.3 应用函数库功能设计与实现
        4.3.1 模块初始化
        4.3.2 采样参数配置
        4.3.3 触发信号配置
        4.3.4 采样数据处理
        4.3.5 误差校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人机交互程序设计
    5.1 人机交互程序框架
        5.1.1 QT开发框架
        5.1.2 MVC软件架构
        5.1.3 程序流程
    5.2 人机交互程序实现
        5.2.1 界面设计
        5.2.2 多线程运用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AD模块软件调试与功能验证
    6.1 模块软件系统调试
    6.2 AD模块软件功能验证
        6.2.1 驱动程序调试
        6.2.2 模块校准
        6.2.3 模块功能验证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3)基于C/S模式的高并发局域网聊天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聊天软件现状
    1.3 高并发服务端技术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难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难点
第二章 开发平台及技术支持
    2.1 服务器操作系统分析
        2.1.1 Windows服务器
        2.1.2 Linux服务器
    2.2 编程语言
    2.3 TCP/IP协议
        2.3.1 OSI七层模型
        2.3.2 TCP三次握手
    2.4 Socket技术
    2.5 C/S架构,客户/服务端模型
    2.6 多线程与线程池
        2.6.1 多线程
        2.6.2 线程同步
        2.6.3 线程池
    2.7 I/O模型选择
        2.7.1 Linux下 IO模型
        2.7.2 两种高性能IO模式
        2.7.3 两种IO复用模型比较
    2.8 可行性分析
        2.8.1 经济可行性
        2.8.2 操作可行性
    2.9 功能需求
    2.10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客户端具体实现
    3.1 用户数据类
    3.2 共享数据队列
    3.3 登录界面
    3.4 聊天界面
    3.5 数据交互模块
    3.6 客户端主函数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服务端具体实现
    4.1 服务端相关功能实现
    4.2 连接模块
        4.2.1 子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4.2.2 流程介绍
    4.3 命令解析模块
        4.3.1 子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4.3.2 流程介绍
    4.4 数据传输模块
        4.4.1 子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4.4.2 流程介绍
    4.5 服务端主函数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软件测试
    5.1 功能测试
        5.1.1 登录测试
        5.1.2 私聊测试
        5.1.3 群聊测试
        5.1.4 文件传输测试
    5.2 性能测试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

(4)基于Wi-Fi网络文本数据包监测的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本文的结构组织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Linux下数据包捕获的原理及技术
    2.1 Linux操作系统简介
    2.2 Linux操作系统优势
    2.3 Linux应用架构
    2.4 Linux开发流程
    2.5 Gee无线路由器
        2.5.1 极路由(Gee)简介
        2.5.2 交叉编译原理
    2.6 Socket传输
        2.6.1 TCP/IP体系结构
        2.6.2 Socket传输原理
        2.6.3 系统体系结构
        2.6.4 TCP文件传输
    2.7 Linux框架下的数据包捕获
        2.7.1 数据包捕获
        2.7.2 监测数据包的瓶颈问题
        2.7.3 创建监测数据包副本
第三章 系统设计
    3.1 系统可行性分析
    3.2 系统需求分析
        3.2.1 系统用例图
        3.2.2 系统数据流图
        3.2.3 系统状态转换图
    3.3 系统概要设计
        3.3.1 系统功能图
        3.3.2 系统流程图
        3.3.3 系统类图
        3.3.4 数据字典
    3.4 系统详细设计
        3.4.1 数据包捕获模块
        3.4.2 数据包存储模块
        3.4.3 数据包还原模块
        3.4.4 数据包监测模块
    3.5 数据库设计
        3.5.1 MYSQL数据库
        3.5.2 数据库设计原则
        3.5.3 关系模式设计
        3.5.4 数据库表设计
    3.6 系统出错与安全性设计
        3.6.1 系统出错设计
        3.6.2 系统数据安全性设计
第四章 系统实现
    4.1 系统架构图
    4.2 系统功能结构
    4.3 系统的实现
        4.3.1 系统的部署
        4.3.2 极路由(Gee)的配置
        4.3.3 程序植入极路由配置
    4.4 数据包捕获实现
        4.4.1 图片数据包捕获实现
        4.4.2 文本数据包捕获实现
        4.4.3 文本数据包的监测
第五章 文本数据包监测系统测试
    5.1 实验环境
    5.2 实验方案
    5.3 性能测试执行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基于SPGD算法的可扩展波前控制软件设计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自适应光学原理及发展
        1.1.1 自适应光学原理
        1.1.2 自适应光学发展
    1.2 无波前自适应光学系统原理及发展
        1.2.1 无波前自适应光学优化算法
        1.2.2 波前控制器
        1.2.3 波前校正器
    1.3 大气湍流及其发展现状
        1.3.1 大气湍流发展现状
        1.3.2 大气湍流模拟器现状
        1.3.3 论文内容及安排
第二章 基于SPGD算法的无波前自适应光学系统原理仿真
    2.1 无波前自适应光学系统数值仿真模型
    2.2 大气湍流数值仿真
        2.2.1 大气湍流参数
        2.2.2 相位屏法模拟大气湍流
        2.2.3 动态大气湍流数值仿真
    2.3 SPGD算法仿真
        2.3.1 性能评价函数分析模块
        2.3.2 SPGD算法
        2.3.3 波前校正器模块
    2.4 仿真结果
        2.4.1 算法参数选取
        2.4.2 校正效果分析
        2.4.3 动态湍流校正效果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无波前传感AO波前控制软件开发及闭环系统设计
    3.1 可扩展的波前控制软件设计思路
    3.2 基于SPGD算法的波前控制软件
        3.2.1 程序总体设计
        3.2.2 图像采集模块
        3.2.3 波前校正器模块
        3.2.4 算法模块
    3.3 无波前AO闭环系统实现
        3.3.1 变形镜
        3.3.2 液晶空间光调制器
        3.3.3 闭环系统搭建
    3.4 波前控制软件扩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无波前自适应光学闭环实验
    4.1 液晶模拟静态湍流下的校正实验
        4.1.2 算法参数选取
        4.1.3 收敛效果分析
        4.1.4 不同强度湍流下的校正能力
    4.2 液晶模拟动态湍流下的校正实验
        4.2.1 实验原理
        4.2.2 收敛效果分析
    4.3 热风式大气湍流模拟系统下的动态校正实验
        4.3.1 热风式湍流模拟装置
        4.3.2 实验系统原理
        4.3.3 校正效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内容及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5.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油井工况远程监控无线网络系统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油田自动化监控系统的发展现状
        1.2.2 无线传输技术的发展现状
        1.2.3 嵌入式技术在监控领域的发展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工况监控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2.1 系统总体方案
        2.1.1 系统的需求分析
        2.1.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3 技术难点和关键技术分析
    2.2 远距多节点无线网络系统的构建技术研究
        2.2.1 分组无线网拓扑结构研究
        2.2.2 分组无线网路由协议研究
        2.2.3 分组无线网信道接入协议研究
        2.2.4 远距多节点无线网络系统设计
    2.3 高并发服务器的研究与设计
        2.3.1 TCP服务器
        2.3.2 线程池技术
        2.3.3 操作系统I/O复用技术
        2.3.4 基于线程池和select技术的高并发服务器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油井工况系统硬件方案与电路设计
    3.1 系统硬件总体方案
        3.1.1 硬件方案设计
        3.1.2 硬件方案实现
    3.2 嵌入式核心控制板的设计
        3.2.1 FLASH与SDRAM电路设计
        3.2.2 USB、RS485接口电路设计
        3.2.3 网络接口设计
    3.3 单井数据采集箱的硬件方案设计
        3.3.1 485总线方案设计
        3.3.2 供电方案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工况远程监控网络系统软件设计
    4.1 监控系统软件总体方案
    4.2 嵌入式Linux开发平台的建立
        4.2.1 交叉编译环境的搭建
        4.2.2 Bootloader的移植
        4.2.3 Linux内核的移植
        4.2.4 嵌入式开发工具的调试与使用
    4.3 高并发服务器程序设计
        4.3.1 基于socket的C/S网络编程模型
        4.3.2 服务器应用层传输协议设计
        4.3.3 基于LabWindows/CVI的服务器程序设计
    4.4 下位机软件设计
        4.4.1 工况数据采集程序设计
        4.4.2 基于V4L2的视频采集程序设计
        4.4.3 网络传输程序设计
    4.5 上位机软件设计
        4.5.1 监控软件界面设计
        4.5.2 数据处理与报警功能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功能验证及性能评估
    5.1 系统测试平台的搭建和功能模块的测试
        5.1.1 无线网桥通讯测试
        5.1.2 数据采集功能测试
        5.1.3 视频采集功能测试
        5.1.4 高并发服务器模型测试
    5.2 系统总体功能测试与性能分析
        5.2.1 总体功能测试
        5.2.2 系统性能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7)工业机器人通信网络和接口技术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Ethercat通信系统研究现状
        1.2.1 Ethercat通讯从站的研究现状
        1.2.2 Ethercat通讯主站的研究现状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工业以太网Ethercat协议分析及整体方案设计
    2.1 工业实时以太网基本原理
    2.2 Ethercat实时工业以太网协议内容
        2.2.1 Ethercat的运行机制
        2.2.2 Ethercat寻址方式
        2.2.3 状态机和通信初始化
        2.2.4 Ethercat应用层协议
        2.2.5 对象字典
        2.2.6 CIA402 应用层行规
    2.3 通信方案设计
        2.3.1 Ethercat通讯从站方案选择
        2.3.2 Ethercat通讯主站方案选择
        2.3.3 上层算法和Ethercat通讯主站通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Ethercat通讯从站硬件设计
    3.1 原伺服控制板组成及存在问题分析
        3.1.1 原伺服控制板硬件系统整体方案
        3.1.2 原伺服控制板存在的问题分析
    3.2 现Ethercat通讯从站硬件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3.3 原伺服控制板硬件电路优化
        3.3.1 绝对式编码器RS485 通信接口设计
        3.3.2 AD7606 通信接口设计
    3.4 Ethercat通讯从站电路设计
        3.4.1 LAN9252 芯片介绍
        3.4.2 电源电路
        3.4.3 复位电路
        3.4.4 外部EEPROM存储电路
        3.4.5 主机总线接口电路
    3.5 硬件系统PCB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Ethercat通讯从站软件设计
    4.1 软件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4.2 软件开发环境
    4.3 原伺服控制板软件优化
        4.3.1 绝对式编码器RS485 通信软件设计
        4.3.2 AD7606 芯片通信软件设计
    4.4 伺服驱动控制板整体软件设计
    4.5 Ethercat通讯从站协议栈软件分析
        4.5.1 硬件驱动层
        4.5.2 Ethercat协议栈软件设计分析
        4.5.3 Ethercat通讯从站协议栈软件架构
        4.5.4 从站协议栈状态机软件实现
        4.5.5 配置阶段的状态转换
        4.5.6 看门狗失效引起的状态转换
        4.5.7 主从站数据通信
        4.5.8 CIA402 应用层软件设计
    4.6 CIA402 应用层软件与伺服算法程序结合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Ethercat通讯主站系统
    5.1 Windows下的Ethercat通讯主站搭建
        5.1.1 Twincat3 软件介绍及环境搭建
        5.1.2 配置文件的功能介绍
        5.1.3 Twincat的基本应用操作
    5.2 Linux下 Ethercat通讯主站IGH介绍
        5.2.1 框架结构
        5.2.2 网卡驱动模块
        5.2.3 主站模块
    5.3 Linux下 Ethercat通讯主站环境搭建以及软件设计
        5.3.1 整体软硬件平台
        5.3.2 Xenomai实时操作系统安装
        5.3.4 IGH安装
        5.3.5 IGH应用层软件设计
        5.3.6 ROS交互软件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系统调试及实验分析
    6.1 优化的伺服驱动板软硬件实验
        6.1.1 系统构建
        6.1.2 编码器模块通信实验
        6.1.3 ADC7606 模块通信实验
        6.1.4 伺服控制系统整体软件实验
    6.2 Ethercat通讯从站实验
        6.2.1 系统构建
        6.2.2 Ethercat通讯从站硬件实验
        6.2.3 Ethercat通讯从站软件部分实验
    6.3 Linux下 Ethercat通讯主站实验
    6.4 实验结论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一种跨平台的自动测试系统信号建模工具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自动测试系统的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2.1 自动测试系统的发展历程
        1.2.2 自动测试系统描述语言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自动测试系统信号建模工具需求分析和方案选择
    2.1 信号建模工具需求分析
    2.2 自动测试系统信号建模工具预选方案
        2.2.1 基于已有技术向Linux移植的方案
        2.2.2 基于Qt的跨平台方案
    2.3 自动测试系统信号建模工具方案选择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自动测试系统信号建模工具相关技术研究
    3.1 IEEE 1641信号与测试定义标准
        3.1.1 信号模型(SML)层
        3.1.2 基础信号组件(BSC)层
        3.1.3 测试信号框架(TSF)层
        3.1.4 测试需求(TR)层
    3.2 Qt框架介绍
    3.3 Ubuntu操作系统
    3.4 Linux共享库简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自动测试系统信号建模工具的设计
    4.1 信号建模工具总体设计
    4.2 信号建模工具主界面设计
    4.3 信号建模工具图形化交互模块设计
        4.3.1 图元基类设计
        4.3.2 BSC图元类设计
    4.4 信号建模工具图形建模模块设计
        4.4.1 TSF信号库添加功能
        4.4.2 TSF信号添加功能
        4.4.3 BSC图元组织功能
        4.4.4 BSC图元属性编辑功能
    4.5 信号建模工具图元关系解析模块设计
    4.6 信号建模工具信号验证模块设计
    4.7 信号建模工具信号仿真模块设计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使用方法及功能验证
    5.1 建模工具的使用方法
        5.1.1 Linux下的建模
        5.1.2 Windows下的建模
    5.2 自动测试设备中的验证
        5.2.1 验证方法
        5.2.2 硬件资源能力
        5.2.3 验证结果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9)面向智能家居的ZigBee-WiFi网关研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智能家居的发展现状
    1.3 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
    1.4 机器学习在智能家居领域的发展现状
    1.5 论文研究内容和结构
第二章 网关总体方案设计
    2.1 网关的需求分析
    2.2 网关通信方式论证
    2.3 网关整体框架设计
    2.4 网关涉及的关键技术
        2.4.1 Linux操作系统
        2.4.2 ZigBee协议组网
        2.4.3 WiFi协议组网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融合模型的智能家居系统节能策略
    3.1 机器学习相关算法
        3.1.1 随机森林算法介绍
        3.1.2 XGBoost算法介绍
    3.2 建立家用电器融合模型
        3.2.1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3.2.2 模型创建与参数调优
        3.2.3 模型的融合方法
    3.3 基于融合模型的家用电器用户行为分析
        3.3.1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3.3.2 家用电器事件识别效果测试
    3.4 基于融合模型的家用电器负荷状态预测
        3.4.1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3.4.2 家用电器负荷状态预测测试
    3.5 智能家居系统节能策略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网关整体硬件设计
    4.1 网关硬件总体架构
    4.2 智能家居网关控制器选型
        4.2.1 主控制器S3C2440A
        4.2.2 控制器CC2530F265
    4.3 终端节点功能模块电路设计
        4.3.1 环境采集终端节点电路设计
        4.3.2 电动窗帘终端节点电路设计
        4.3.3 灯光调节终端节点电路设计
        4.3.4 新风机控制终端节点电路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网关整体软件设计
    5.1 系统软件总体架构
    5.2 搭建嵌入式Linux开发平台
        5.2.1 安装交叉编译器
        5.2.2 Linux内核的剪裁与移植
        5.2.3 SQLite3 数据库编译与移植
        5.2.4 Linux下 Qt安装与交叉环境配置
    5.3 智能家居网关软件设计
        5.3.1 ARM-Linux控制器软件设计
        5.3.2 ZigBee协调器软件功能设计
        5.3.3 WiFi模块软件功能实现
    5.4 应用层网络协议设计
        5.4.1 请求节点信息
        5.4.2 发送节点命令
    5.5 智能家居系统管理软件设计
        5.5.1 管理软件设计方案
        5.5.2 ARM-Linux端管理软件设计
        5.5.3 PC-Windows端管理软件设计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网关整体功能测试
    6.1 搭建整体测试平台
    6.2 ARM-Linux端管理软件功能测试
        6.2.1 用户登陆实现
        6.2.2 数据采集实现
        6.2.3 设备控制实现
    6.3 PC-Windows端管理软件功能测试
        6.3.1 数据上传实现
        6.3.2 设备控制实现
        6.3.3 历史数据查询
        6.3.4 节能策略实现
    6.4 ZigBee-WiFi网关网络性能测试
        6.4.1 网络接口通信测试
        6.4.2 ZigBee子网传输性能测试
        6.4.3 WiFi子网稳定性测试
    6.5 本章小结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基于Qt的分布式雷达生命探测显控软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章节安排
第2章 软件的总体设计
    2.1 需求分析
    2.2 硬件平台
    2.3 软件的总体设计
        2.3.1 软件的设计流程
        2.3.2 软件的整体结构
    2.4 软件的工作流程
    2.5 开发环境的选择和搭建
第3章 人体检测和定位算法
    3.1 定位算法概述
    3.2 雷达回波信号模型
        3.2.1 静止或低速人体回波模型
        3.2.2 雷达回波信号模型
        3.2.3 杂波干扰分析
    3.3 定位算法
        3.3.1 MTI滤波器
        3.3.2 FIR滤波器
        3.3.3 快速傅里叶变逆变换
        3.3.4 基于恒虚预警率检测的筛选
    3.4 交叉定位
        3.4.1 空间球面定位模型
        3.4.2 语言中常见的几种计算方式
        3.4.3 二维平面上定位计算
        3.4.4 特殊坐标系下对目标定位的计算
        3.4.5 任意坐标系下对目标的定位
        3.4.6 Qt下定位计算伪解的排除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软件的具体设计与实现
    4.1 系统设计的具体步骤
    4.2 系统的主要模块
    4.3 UI界面设计
    4.4 接口设计
        4.4.1 串口通信设计
        4.4.2 TCP通信设计
    4.5 显示设计
        4.5.1 被困人员位置展示
        4.5.2 时域波形绘制
    4.6 主要包括软件界面和参数设置
    4.7 多线程设计
    4.8 成果展示
    4.9 程序打包发布
第5章 软件测试及实验分析
    5.1 接口测试
        5.1.1 串口测试
        5.1.2 网口测试
    5.2 算法仿真
        5.2.1 雷达回波的原始数据
        5.2.2 预处理仿真
        5.2.3 人数估计和距离提取
    5.3 实验结果
    5.4 结果分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四、Linux下的Windows应用之路(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Qt的跨平台天文图像采集系统的研究[D]. 王谣.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4)
  • [2]基于Linux系统的PXI总线AD模块软件设计[D]. 张梦苑.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3]基于C/S模式的高并发局域网聊天系统设计[D]. 王林.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4]基于Wi-Fi网络文本数据包监测的研究及应用[D]. 刘霄. 大连交通大学, 2019(08)
  • [5]基于SPGD算法的可扩展波前控制软件设计及实验研究[D]. 郭亚星.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6]油井工况远程监控无线网络系统的构建[D]. 刘明.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7]工业机器人通信网络和接口技术设计与开发[D]. 柳晓栋.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8]一种跨平台的自动测试系统信号建模工具的设计与实现[D]. 杜博.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9]面向智能家居的ZigBee-WiFi网关研制与应用[D]. 石跃鹏.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2)
  • [10]基于Qt的分布式雷达生命探测显控软件设计[D]. 冯贝.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Linux下的Windows应用之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