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蓄冷方式比较

空调蓄冷方式比较

一、空调蓄冷方式的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冉彤[1](2021)在《某机场能源站冰蓄冷空调系统负荷预测与节能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现代航空业的大发展,机场航站楼作为其中最大的单体建筑,其夏季制冷系统的能耗达到了总能耗的65%左右。冰蓄冷空调作为现代化航站楼制冷系统的主要供冷形式,具有“移峰填谷”的优势,能充分减少制冷机组装机容量、减少系统运行费用。但是当冰蓄冷系统运行策略制定的不当时,会造成设备的运行效率低下、系统运行费用增加、能源浪费严重等问题,因此对冰蓄冷空调系统进行节能优化策略的研究显得至关重要。而空调冷负荷的精准预测是制定节能优化策略的关键,故论文主要针对某机场冰蓄冷系统的负荷预测以及节能优化策略展开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机场航站楼冷负荷预测研究。提出了基于改进的VMD-ARIMA-DBN机场航站楼冷负荷预测模型,首先利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确定了预测模型输入数据的主要类型,以解决变量与结果相关性较弱的问题;其次采用变分模态分解(Variational mode decomposition,VMD)技术对输入数据进行分解,将分解得到的波动较大、规律性较差的部分利用改进的深度信念网络(Deep Belief Networks,DBN)预测,而分解得到的波动较小、规律性较好的部分用自回归综合移动平均(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 Model,ARIMA)算法进行预测,最后将两部分分类预测的结果叠加获得最终的航站楼冷负荷预测结果。(2)能源站冰蓄冷系统节能运行策略研究;首先,基于能源站冰蓄冷空调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建立了系统的能耗模型,包括多台制冷机组能耗模型、冷却塔、水泵的能耗模型,蓄冰槽的蓄冰模型以及融冰模型。其次以整个系统的运行费用最低、能耗损失最小为目标,实际工程运行的物理条件作为约束,建立并行GA-PSO优化算法进行求解。最后以能源站实际运行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冰蓄冷空调系统的逐时运行策略。通过仿真实验验证,文中所提出的冷负荷预测模型在机场航站楼中取得了较好的预测精度,其最大均方根相对误差为2.12%,平均绝对百分误差为3.25%。提出的能源站冰蓄冷系统运行优化策略相较于传统的冷机优先策略,在整个夏季运行工况约节省费用37.29%,减少10.97%的能耗损失;相较于该能源站实际运行的冰槽优先策略,约节省费用14.02%,减少8.11%的能耗损失。故文中所研究的内容对机场能源站的运行策略制定有着借鉴作用,也为绿色、智慧机场的建设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金超[2](2021)在《R290盘管式冰蓄冷空调系统性能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文中认为在全球气候变暖与双碳目标的大环境下,探索环保工质应用,力争制冷行业脱碳成为当前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R290(丙烷)制冷剂具有良好的环保性和热力学特性,在未来空调制冷行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结合成熟的蓄冷技术,本文提出采用R290替代R134a,建立R290户式蓄冷空调系统,在提升系统性能的同时,减少传统工质对环境的破坏。本文首先从基础物性、热力性能、安全性三个方面对R290和R134a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显示:相比于R134a,R290更加环保,其难溶于水,化学性质稳定,导热性好,与传统的制冷设备和材质兼容,在小剂量使用上没有安全问题。然后,分别对R290和R134a蓄冷空调理论循环进行热力学分析,结果显示:R290系统具有较高的单位容积制冷量和单位质量制冷量,可以获得与R134a系统基本相当的制冷COP;在相同蒸发温度下,R290系统的压比、排气温度均低于R134a系统,排气压力也在正常压范围内。依据理论分析,构建盘管式冰蓄冷实验系统进行实验验证。通过设计与选型,完成蓄冷槽、冷凝器、压缩机、电控柜等设备的加工和组建,并对实验系统进行调试。R290盘管式冰蓄冷系统性能实验研究分为两部分。充注量实验测试显示:制冷剂充注过少或过多都会对系统的蓄冷性能产生负面影响,R134a的最佳充注范围为1300~1400g,R290最佳充注范围为500~600g,其最佳充注量仅为R134a的43%~46%,较少的充注量有利于降低R290蓄冷空调的燃爆风险;实验又比较了二者最佳充注量下的蓄冷工况性能,结果显示:R290降温速率快,蓄冷时间缩短,系统的单位平均制冷量比R134a提高了52%左右,另外,R290系统较低的排气温度和压比,有助于系统稳定运行。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测试,总结了R290替代R134a的可行性,验证了R290在蓄冷工况下降温快,效率高的优势。

冯晓平[3](2020)在《相变蓄冷空调系统运行策略及应用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相变蓄冷空调系统利用相变材料在夜间蓄冷、白天释冷,以达到移峰填谷、平衡电价的目的。与冰蓄冷空调系统相比,相变蓄冷空调系统有着更高的蒸发温度,冷水机组的运行效率也更高,并且相变蓄冷空调系统不需要配备专门的夜间蓄冷冷水机组,常规冷水机组即可解决夜间蓄冷、白天供冷的问题。与水蓄冷空调系统相比,相变材料的相变密度比水大,蓄冷槽的占地面积比水蓄冷要小。本文利用Fluent数值模拟软件,建立了单个蓄冷柱的相变传热模型,通过加载Solidification/Melting模型,研究了单个蓄冷柱凝固过程中蓄冷时间与载冷剂温度及蓄能柱形状的关系。针对相变蓄冷空调系统的运行情况,本文利用TRNSYS建立仿真模型,搭建了不同运行策略下的三种供冷系统,对比分析了系统的经济性和节能效益。以下是本文的主要工作。研究了单个蓄冷柱蓄冷过程的一般规律,结果表明:在相同工况下,载冷剂温度越低,与柱内相变材料传热温差越大,越有利于相变换热的进行,蓄冷时间也会缩短。相同体积下,蓄冷柱半径越小,侧表面的传热面积越大,蓄冷时间越短;同样蓄冷柱高度越低,上下两个表面传热面积越大,蓄冷时间越短。综上所述,蓄冷柱的设计应考虑传热温差、柱体尺寸等影响因素,同时还应该结合电价政策,实际工程需要等条件。根据工程实例,在TRNSYS模拟仿真平台搭建了冷水机组单独供冷、蓄冷槽单独供冷、冷水机组-蓄冷槽联合供冷三种系统模型。逐一运行模型并输出相应的运行数据,通过对逐时能耗、总能耗、逐时电费、总费用、典型日逐时能耗和费用等数据对比分析,得出了相变蓄冷空调系统的节能效益并不好,但是移峰填谷作用明显,并且相变蓄冷空调系统比常规空调系统有更好的经济性,在夜间全蓄冷情况下,蓄冷槽单独供冷系统的经济性可节省费用高达45%左右。

潘安东[4](2020)在《内融式蓄冰系统实际运行性能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空调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也促使夏天空调制冷负荷用电占整个城市用电的比例不断上升,加剧了电网负荷压力。冰蓄冷空调是一种能够对电力负荷进行移峰填谷的技术,不仅可以有效降低用户电费支出,还可以减轻夏季城市电网负荷压力,是电力调峰的重要手段。对冰蓄冷空调技术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优化蓄冷系统性能,更高效地消减电负荷高峰,解决电力市场供需不平衡的问题。本文主要针对内融冰式蛇形盘管装置的蓄冰、融冰性能进行实验研究。根据冰蓄冷运行设备和自控系统相关数据参数,对影响系统蓄冰、融冰性能的诸多因素进行实验探究及理论分析。实验研究通过焓差分析,得出室外空气湿度对系统夜间蓄冰效率影响较大。根据夏季设备运行数据记录对比,得出当冰槽冰量低于15%时,蓄冷系统释冷率显着下降。对蓄冷系统蓄冰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对冰槽的换热规律进行描述。同时对冰槽盘管内乙二醇的受迫对流过程进行传热分析,得出影响蓄冷系统融冰后期速度加快的主要原因是自然对流换热系数随着努谢尔特数的数量级增长不断加大。通过引入?的概念,从?损失的角度对提升蓄冷系统性能进行分析。对冰蓄冷系统制冷机组进行?损失计算,得出压缩机的?损失最大,?损失率达到49.03%,冷凝器的?损失率为28.23%。从设备运行维护的角度,对蓄冷系统实际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部分故障进行汇总,重点对清洗冷凝器水垢后的蓄冰效率进行对比记录,得出每年清洗冷凝器水垢后可提升蓄冷系统约5%的蓄冰能力。最后,根据冰蓄冷空调系统多年的实际运行效果,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系统设计阶段与实际运行阶段的经济性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在北京市节能设备补贴和合理的峰谷电相关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下,北京地区采用冰蓄冷技术具有良好的经济性,同时为其他地区提供参考。

任亮[5](2020)在《水蓄冷空调系统布水器优化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经济正在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的提高,建筑形式也在逐渐改变,公共建筑相较于以前发展速度越来越快。随着城镇化的飞速发展,电网的负荷也随之加大,城市用电存在高峰时段以及低谷时段,用电高峰时段电力负荷巨大。在暖通空调领域,蓄冷空调是良好的解决方案,在用电低谷时段将空调所需冷量进行储存,在高峰时段释放冷量提供给空调系统。其中,水蓄冷在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主要采用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的方法,针对蓄冷水箱斜温层以及布水器进行研究。(1)研究水箱高径比对斜温层的影响,Fluent软件建立多组蓄冷水箱模型,并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发现随着高径比的增加,斜温层的厚度增加,而斜温层的体积减少,斜温层的体积减少的幅度随高径比的增加而减少,当高径比>3时,斜温层体积变化量很小;(2)提出扰流度指标,利用数值模拟研究布水器扰流度对斜温层的影响,建立不同布水器模型,在相同水箱内,相同工况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发现斜温层体积随扰流度减小而减小,当扰流度<4时,斜温层体积逐渐稳定;(3)针对某种布水器,在不同断面平均流速工况下,分别进行蓄冷过程以及释冷过程数值模拟,通过模拟导出的断面平均流速散点图以及云图以及分析布水器内部的流速,发现布水器的不足,并针对布水器进行优化,优化后布水器在布水器扰流度明显减小,蓄冷水箱内流流速分布更加均匀,斜温层体积也明显减小;(4)根据优化后布水器尺寸制作产品模型,并搭建水蓄冷实验平台,进行蓄冷及释冷实验,验证水蓄冷数值模拟的结果,实验发现,蓄冷水箱实验时温度分布与数值模拟结果偏差在允许范围内,证明数值模拟的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唐佳丽[6](2020)在《大流量大温差特征的自然分层型水蓄冷系统蓄冷机理及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然分层法是水蓄冷技术中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其核心在于布水器的设计。布水性能越好,蓄冷效率越高,但蓄冷效率的高低受运行流量、温差的影响显着。随着科技发展需求,众多大科学实验装置应运而生。其电力消耗往往较大,大多需要配备大型冷却系统。其中多数装置考虑到节约运行成本,减小制冷机组规模,会选择水蓄冷的方式。但不同于舒适性空调的水蓄冷系统,其运行工况往往较极端,且对供冷温度要求苛刻。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水蓄冷系统最大运行流量超过1000m3/h,最大运行温差接近20℃,蓄冷温度6℃,而供冷温度不得高于7.5℃。本文将依托该装置,对大流量大温差特征的自然分层型水蓄冷系统进行深入研究,解决具有极端运行工况的大型水蓄冷系统蓄冷效率不理想的问题。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水蓄冷系统原采用双罐倒空技术,难以满足装置运行迫切需要提升蓄冷量的需求。而基于系统双罐构成,指出采用自然分层技术,实现双罐蓄供冷,可从根本上解决蓄冷量不足的问题。但关键在于适用于大流量大温差工况的高效布水方案设计。本文首先展开了自然分层水蓄冷的机理研究,基于能量守恒定律,提出了一维非稳态能量微分方程。通过建立导热离散方程,综合分析指出,单纯导热并非斜温层的最主要成因,与布水性能相关的对流掺杂才是决定斜温层厚度的关键。优化了早期设计的八角型布水器加散流喷头方案,对比了不同喷头结构出流的水力扰动特性。设计安装了布水器性能测试平台,开展了针对八角型及径向圆盘型布水器基于不同参数、不同布水配置下的性能对比研究。指出:相同出口流速下,圆盘直径及开缝高度的配比对径向型布水器的布水效果影响显着,且大雷诺数下的径向型布水器也可获得较好的分层效果;在相同的出口流速及一定的容忍度下,八角型布水器布水效果更佳。基于测试平台对比实验,初步验证了八角型布水器加均流孔板方案可获得理想的蓄冷效率,且较喷头方案更具可操作性。结合大科学装置运行特点,确定了缓冲罐布水方案。方案实施后,展开了新、旧布水方案的性能对比及流量、温差对蓄冷效率影响的实验研究。该布水方案在大流量大温差工况下蓄冷效率可达88%以上,性能良好。由此,本文为大流量大温差特征的自然分层型水蓄冷系统提出了一种行之有效的布水方案。合理设计的多圈八角型布水器配置均流孔板在具有极端工况的大型蓄冷装置中使用,蓄冷效率良好且易于维护,在多数自然分层型水蓄冷项目中具有推广价值。基于八角型布水器加均流孔板方案,展开了针对布水管出流方式及均流孔板开孔参数的仿真优化研究。指出:布水管圆孔垂直出流或两侧对称出流的布水性能优于条缝型开孔出流;当均流孔板的开孔率为20%时,斜温层较开孔率35%、45%更理想;相同开孔率下开孔孔径不宜过小。本文还指出,在开孔率较低时,采用多孔介质模型可有效简化均流孔板的数值分析过程。结合上述研究结论,提出了未来待建的超大型水蓄冷装置的布水方案,并初步验证了该方案的可行性。此外,本文还针对多圈八角型布水器提出了一种均匀各圈出口流速的新思路。

贾雪姣[7](2020)在《相变蓄冷填充床的传热流动特性及堆积模式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建设的大力发展,我国的建筑能耗水平也在逐年上升。空调能耗是建筑能耗的最主要来源,其负荷分布具有周期性和波动性特点。而蓄冷空调技术为协调能源供需匹配提供了解决思路,对实现电力“移峰填谷”、提高电网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相变蓄冷填充床是蓄冷空调系统最核心的储能部件,现有填充床一般以球形封装体为基本储能单元,其比表面积较小,不利于填充床的换热。而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形封装体由于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为强化填充床的换热能力提供了研究思路。此外,封装单体在填充床内的堆积模式也会对填充床整体的流动传热性能造成直接影响。基于以上问题,本文以提高相变蓄冷填充床的蓄冷性能为宗旨,针对球形和RBC形封装体不同的结构特点,分别对基于两种封装单体的蓄冷填充床的流动传热性能展开了充分的比较分析,并对单体在填充床内的堆积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优化。具体来说,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抽取球形和和RBC形封装体的几何特征参数,分别建立了基于两种封装结构的蓄冷封装单体模型,并结合相关衍生结构,通过数值模拟与实验验证的方法研究了它们内部的相变传热规律,发现RBC形封装体可以从增大换热面积和缩短传热路径两方面强化封装单体的换热能力。经过计算可知,RBC形封装体的比表面积比球形封装体提升了34%,相应的蓄冷时间也节约了51.11%。可以证明,RBC形封装体在单体换热能力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其次,基于晶格最密堆积理论,提出了基于球形封装体的两种蓄冷填充床的三维最密堆积模式:面心立方最密堆积(Face-centered cubic,FCC)和六方最密堆积(Hexagonal close packed,HCP)。以二者的简化填充模块为研究对象,运用数值计算的方法,比较了他们与常规的致密层堆积(Aligned dense layer,ADL)填充模块的流动传热性能表现,证实了相对于ADL填充单元,HCP和FCC填充单元的换热性能得到了明显提升,且FCC填充单元的提升效果更佳。但相应,其流动阻力也不可避免有所增加。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了基于三种堆积模式的相变蓄冷填充床的数学模型并进行了瞬态模拟,结果发现,相对于ADL填充床,HCP和FCC填充床的蓄冷时间分别节约了21.69%和29.27%,压降损失分别增加了43.36%和47.55%。此外,相对于ADL,FCC和HCP堆积模式的理论储能密度可以提高22.48%,相应可以节约填充床18.35%的空间体积,更具有市场竞争力。因此,在三种堆积方式中,FCC堆积模式具有更加明显的优势。最后,建立了基于RBC形封装单体的相变蓄冷填充床的数学模型,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对该填充床流动换热机理进行探究,并分析了改变Re和载热流体(Heat transfer fluid,HTF)入口温度对填充床流动换热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别从改变封装体的迎流角θ大小和排列结构入手,对填充床的堆积模式进行优化。结果表明,θ=0°的一维交错排布的填充床具有最高的综合热性能系数JF,其值可达1.25,因而是一种相对理想的堆积方式。

任延欢[8](2020)在《基于群智能的冰蓄冷空调负荷预测及运行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夏季公共建筑冷负荷需求大,冰蓄冷空调系统利用夜间余电蓄冷,日间冰槽辅助制冷机组供冷,实现空调用电“移峰填谷”,缓解了夏季负荷高峰期电网压力。冰蓄冷空调系统是时间和空间上分布的大规模系统,实际工程中不当的控制策略造成了系统运行效率低、能源浪费、运行费用高等问题。因此,研究建筑次日实时冷负荷预测,优化系统运行策略,提高制冷机组效率,实现机组最优组合,对于冰蓄冷空调系统实现节能经济的社会效益具有重要指导价值。然而传统集中式控制系统在暖通空调应用中,控制网络搭建复杂,系统升级改造困难,且设备性能参数难以获取导致模型和优化算法存在误差。为此,本文利用一种新型的群智能建筑技术,构建了基于群智能的建筑冷负荷预测和冰蓄冷空调运行策略优化控制系统,根据冷负荷预测结果,优化冷机和冰槽的供冷策略。具体地包括:(1)以西安某商场建筑的冰蓄冷空调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制冷机组、冷却塔和水泵的运行能耗模型,以及冰槽蓄冷量、融冰供冷量的计算模型,为优化控制策略提供基础。(2)论文研究了基于建筑空间单元的冷负荷预测方法,建立了改进的自适应学习率深度信念网络冷负荷预测模型,预测建筑次日实时冷负荷需求。根据建筑空间单元划分原则,各空间单元并行独立地完成所控单元的冷负荷预测,基于生成树规则,相邻单元互相传递,最终得到整个建筑的冷负荷总需求。该商场一层建筑的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改进的冷负荷预测模型在单个空间单元上取得了更好的预测精度。且较传统的建筑整体预测相比,各空间单元并行的预测方法,充分挖掘了商业建筑冷负荷非线性动态特征,预测结果更接近实际负荷。(3)应用群智能控制结构,以机电设备为单元,提出了一种分布式的多目标粒子群差分进化组合优化算法。以冰蓄冷空调系统能耗、运行费用和能耗损失为优化目标,以实际系统运行物理条件为约束,求解冷机逐时部分负荷率和冰槽逐时供冷比例。与传统的控制策略相比,该优化算法是一种高效的分布式优化算法,具有收敛性好,稳定性高,鲁棒性强等优点,且优化结果提高了冷机运行效率,冷机-冰槽的负荷分配平衡了系统运行能耗和运行费用的矛盾,取得更高的效益。以上研究基于群智能建筑技术,提出了基于建筑空间单元的冷负荷预测方法,进一步提高了建筑冷负荷预测精度。进而,基于机电设备的冰蓄冷空调多目标运行策略优化,取得了更好的节能经济效果。

谢奕[9](2020)在《共晶盐相变蓄冷材料与换热器性能的优化研究》文中提出空调蓄冷技术通过电力的“移峰填谷”,能够有效缓解用电高峰期的供电压力,是建筑节能减排的有效举措。相变换热器是蓄冷技术中储能与释能的关键部件,其工作性能受相变材料性能与换热器结构共同影响。以Na2SO4·10H2O为主储能物质的共晶盐蓄冷材料具有较高的导热系数、较大的储能密度和安全无毒的优点,在空调蓄冷领域得到广泛关注,但是相分离、循环热衰减等问题制约了其应用和推广。求解复杂换热器内的相变传热问题非常困难,目前主要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验的方法对蓄冷器的工作性能及传热过程进行研究,其中数值模拟具有更灵活、经济的优势。本文通过改变增稠剂优化了Na2SO4·10H2O材料体系的循环稳定性,在COMSOL仿真软件中研究了共晶盐热衰减特性对蓄冷器释冷性能的影响,并设计一种能够强化传热的开叉型环肋换热管,探讨了其结构参数和工况参数对释冷过程的影响。主要工作内容如下:首先,在Na2SO4·10H2O体系中添加一种新的增稠剂PAC,通过观察样品相分离程度、分析步冷曲线、测试循环潜热值等方法与目前常用的三种增稠剂进行增稠效果对比。实验结果表明:以PAC为增稠剂的体系的稳定性最好,冻-熔循环200次后潜热值仅下降13.1%。其次,使用COMSOL仿真软件建立环肋管蓄冷器的数值模型,以实验制备材料的比热容-温度曲线对显热容法模型中的等效比热项进行修正。设计圆管内熔化实验进行验证,将实验结果与采用修正前、修正后的型的数值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修正后模型的正确性。然后,根据DSC曲线分析了共晶盐材料热衰减产生的物性变化,采用前述模型在典型环肋管蓄冷器中分析了不同换热温差下材料热衰减对释冷功率、有效释冷时间的影响,并比较了优化后的相变材料对释冷性能的提升效果。结果表明:在换热温差为2℃时,共晶盐热衰减使蓄冷器的有效释冷时间下降了32.5%,改良后的材料将有效释冷时间延长了30.8%。最后,通过对环肋式换热管传热过程的数值研究提出了一种开叉型环肋结构,该结构能提高离换热管壁较远区域的传热效果,使相变材料的熔化时间缩短24.3%。采用控制变量法对开叉型环肋的结构参数进行研究,发现结点距离为30mm、翅厚比为0.9、跨距为7mm时能够在翅片用量较少的情况下达到良好的传热效果,在翅片间距9mm至15mm的范围内,最佳无量纲跨距为0.55。增加换热流体的入口温度和速度可以提高传热效果,在一定程度后提升效果减弱,其最佳值分别为14℃和1.4m/s。

马原青[10](2020)在《相变微胶囊在太阳能复合空调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全球能源结构处于优化转型时期,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速度迅猛。虽然我国短时间内以煤炭为主的能源供应和消费格局不会改变,但随着可再生能源消费增长速率逐年上升,开发利用以太阳能为驱动能源的复合空调系统,可以有效减少常规能源的使用,进而减少碳排放。因为太阳能间歇性、分散性的特点,使得现有太阳能复合空调系统能源利用率普遍较低,不能充分体现出太阳能复合空调系统的优越性。因此,为提升太阳能复合空调系统能源利用率,本文在文献和资料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相变微胶囊的蓄冷型太阳能复合空调系统。首先,在系统制冷循环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热力学分析,并建立计算模型。基于发生器温度以及蒸发器温度选取合适的相变微胶囊材料,分别选取5wt.%、10wt.%、15wt.%三种不同质量分数的相变微胶囊悬浮液,分析其物性并计算得到悬浮液主要物理参数值。其次,分析了蓄冷装置的传热特性,利用Fluent针对不同质量分数、不同蒸发温度、不同介质三种情况对该蓄冷装置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蓄冷量在开始相变前随着质量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当达到相变温度后,质量浓度大的悬浮液温度降低速度加快,整体蓄冷性能优于低质量浓度悬浮液;另外,蒸发温度较高不利于介质自然对流的形成,相同蓄冷量需要更长的蓄冷时间;与冰蓄冷对比发现,在同样的蒸发温度下,相比于相变蓄冷,随着冰蓄冷冰层的形成,对热量传递的阻碍作用加强,温度分布也会更加不均匀,蓄冷量的增加逐速率渐落后于相变蓄冷。最后,建立全过程(火用)分析模型,以郑州地区一建筑在典型日的工况进行应用分析,并采用MATLAB对采用微胶囊相变材料蓄冷的运行方案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使用蓄冷装置可提升系统整体的性能系数,且相变蓄冷具有最高的(火用)效率,减少一次能源的消耗;该住宅整个供冷季,以耗电费用最小的优化方案可节省电费300余元,以耗电量最小的优化方案可节省用电量200kW·h以上。对释冷量的分配进行优化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全过程(火用)效率以及一次能源的利用率。为有机相变微胶囊的蓄能太阳能复合空调系统的应用提供数据支持。本文通过选取新型相变材料,作为太阳能复合空调系统的蓄冷工质,构建基于有机相变微胶囊的蓄冷型太阳能复合空调系统,以此为基础,结合相变材料蓄能的特点,基于系统全过程(火用)分析,优化了蓄冷型太阳能复合空调系统运行控制策略,可为太阳能复合空调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二、空调蓄冷方式的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空调蓄冷方式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某机场能源站冰蓄冷空调系统负荷预测与节能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建筑物冷负荷预测研究
        1.2.2 冰蓄冷空调优化运行策略研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1.4.1 研究内容
        1.4.2 论文结构
2 冰蓄冷空调系统
    2.1 研究对象
    2.2 常规冰蓄冷空调系统工艺流程
        2.2.1 冰蓄冷空调系统类型及特点
        2.2.2 冰蓄冷空调系统的运行模式
        2.2.3 冰蓄冷空调系统的运行方式
    2.3 机场能源站冰蓄冷空调系统
        2.3.1 系统工艺流程及现存问题
        2.3.2 机场能源站供冷监控系统
    2.4 小结
3 基于改进VMD-ARIMA-DBN的航站楼冷负荷预测
    3.1 空调冷负荷计算
    3.2 空调冷负荷预测方案
    3.3 航站楼冷负荷预测模型的建立
        3.3.1 改进的自适应深度信念网络
        3.3.2 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
        3.3.3 变分模态分解
        3.3.4 冷负荷预测模型的建立
        3.3.5 模型评价标准
    3.4 基于改进的VMD-ARIMA-DBN模型的冷负荷预测
        3.4.1 输入数据预处理
        3.4.2 模型参数设置
        3.4.3 模型训练以及验证分析
    3.5 小结
4 能源站冰蓄冷空调系统的节能优化运行策略
    4.1 系统组件模型
        4.1.1 多台制冷机组能耗模型
        4.1.2 冷却塔能耗模型
        4.1.3 水泵能耗模型
        4.1.4 蓄冰槽模型
    4.2 多目标运行优化模型
        4.2.1 优化目标
        4.2.2 约束条件
        4.2.3 适应度评价函数
    4.3 基于并行GA-PSO的冰蓄冷空调优化运行研究
        4.3.1 GA-PSO算法
        4.3.2 并行GA-PSO算法
    4.4 冰蓄冷空调系统的节能运行策略结果分析
        4.4.1 75%-100%负荷率下节能优化策略
        4.4.2 50%-75%负荷率下节能优化策略
        4.4.3 25%-50%负荷率下节能优化策略
        4.4.4 25%负荷率以下负荷节能优化策略
    4.5 冰蓄冷空调经济性分析
    4.6 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主要工作与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致谢

(2)R290盘管式冰蓄冷空调系统性能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1.1 气候变暖与双碳目标
        1.1.2 工质替代的紧迫性
    1.2 R290 替代传统工质的研究现状
        1.2.1 在制冷系统中的研究现状
        1.2.2 在热泵空调系统中的研究现状
    1.3 蓄冷技术的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工作
2 R290 替代R134a的可行性分析
    2.1 工质替代标准
    2.2 工质特性分析
        2.2.1 基础物性对比
        2.2.2 热力性能
        2.2.3 安全性可行性分析
    2.3 R290 蓄冷空调系统性能理论研究
        2.3.1 假设条件
        2.3.2 主要公式
        2.3.3 理论循环性能对比与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盘管式冰蓄冷实验系统
    3.1 实验目的
    3.2 盘管式冰蓄冷系统设计
    3.3 蓄冷实验系统搭建
    3.4 实验测量系统
    3.5 实验方法
        3.5.1 实验测量装置的标定
        3.5.2 系统的气密性检测
        3.5.3 制冷剂的充注
        3.5.4 实验流程
    3.6 实验数据处理
    3.7 实验不确定度分析
    3.8 本章小结
4 R290 盘管式冰蓄冷空调系统性能实验
    4.1 充注量对蓄冷空调系统性能的影响
        4.1.1 充注量对R134a蓄冷空调系统性能的影响
        4.1.2 充注量对R290 蓄冷空调系统性能的影响
    4.2 最佳充注量下R290 与R134a蓄冷工况性能实验
        4.2.1 蓄冷槽工况
        4.2.2 R290 与R134a蓄冷工况性能对比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相变蓄冷空调系统运行策略及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蓄冷空调系统概述
        1.2.1 水蓄冷
        1.2.2 冰蓄冷
        1.2.3 相变蓄冷
    1.3 课题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1.3.1 蓄冷空调系统研究进展
        1.3.2 相变蓄能技术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变蓄冷技术及空调系统运行策略研究
    2.1 相变蓄冷材料选择及理论分析
        2.1.1 相变材料的确定
        2.1.2 相变传热理论分析
    2.2 蓄冷系统运行流程
        2.2.1 串联系统
        2.2.2 并联系统
    2.3 蓄冷系统运行策略
        2.3.1 冷机优先策略
        2.3.2 蓄冷槽优先策略
        2.3.3 比例供冷策略
        2.3.4 优化供冷策略
    2.4 控制策略制定
        2.4.1 开启时间控制法
        2.4.2 设定温度控制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相变蓄冷柱蓄冷特性研究
    3.1 FLUENT软件及传热模型介绍
        3.1.1 FLUENT软件介绍
        3.1.2 传热模型的建立
    3.2 蓄冷柱相变过程的数值模拟
        3.2.1 蓄能柱的物理模型
        3.2.2 计算区域的网格划分
        3.2.3 求解器及内部参数和边界条件的设定
    3.3 蓄冷过程的模拟分析
        3.3.1 蓄冷柱蓄冷过程的一般规律
        3.3.2 载冷剂温度对蓄冷时间的影响
        3.3.3 蓄冷柱几何尺寸对蓄冷时间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相变蓄冷空调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4.1 TRNSYS软件简介
    4.2 相变蓄冷空调系统
    4.3 系统主要设备仿真模型
        4.3.1 冷水机组
        4.3.2 冷却塔
        4.3.3 水泵
        4.3.4 其他辅助设备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工程实例及仿真模拟研究
    5.1 工程概括
    5.2 系统主要设备及参数
    5.3 相变蓄冷空调系统模拟
        5.3.1 冷水机组单独供冷
        5.3.2 蓄冷槽单独供冷
        5.3.3 冷水机组-蓄冷槽联合供冷
    5.4 模拟仿真结果与分析
        5.4.1 能耗分析
        5.4.2 运行费用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内融式蓄冰系统实际运行性能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冰蓄冷技术的发展及意义
    1.2 冰蓄冷技术在我国的发展进程
    1.3 冰蓄冷技术研究方向
    1.4 本文课题的提出及研究任务
第二章 冰蓄冷空调系统及设备参数
    2.1 概述
    2.2 蓄冰槽相关设备信息
        2.2.1 蓄冰槽外部结构及内部盘管参数
        2.2.2 蓄冰槽保温措施
        2.2.3 蓄冰槽盘管布置
        2.2.4 蓄冰系统测量元件
        2.2.5 乙二醇溶液及缓蚀剂说明
    2.3 冰蓄冷空调系统设计
        2.3.1 冰蓄冷设备工程概况
        2.3.2 冰蓄冷系统设备参数
        2.3.3 冰蓄冷空调系统设计方案
        2.3.4 冰蓄冷空调系统运行模式分析
        2.3.5 冰蓄冷空调系统防冻措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优化冰蓄冷空调系统性能分析
    3.1 概述
    3.2 冰蓄冷空调系统研究方案
    3.3 实验数据的测量及统计
    3.4 .影响冰蓄冷空调系统性能的因素
    3.5 对冰蓄冷空调系统优化方案的分析
        3.5.1 焓差分析法在蓄冷系统中的应用
        3.5.2 蓄冷系统传热机理分析及数值计算
        3.5.3 蓄冰槽数值模拟计算分析
        3.5.4 实际运行过程中融冰性能分析
        3.5.5 冰蓄冷系统制冷机组?分析
        3.5.6 冷凝器除垢后对双工况主机性能的影响
        3.5.7 冰蓄冷系统运行策略优化
        3.5.8 蓄冰槽内水质及乙二醇检测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冰蓄冷空调系统经济性分析
    4.1 冰蓄冷空调系统供冷前期准备工作
    4.2 冰蓄冷空调系统运行操作规范
    4.3 冰蓄冷空调系统结束供冷
    4.4 冰蓄冷空调系统经济性分析
        4.4.1 空调负荷计算
        4.4.2 冰蓄冷空调系统设计初期经济性分析
        4.4.3 冰蓄冷空调系统实际运行阶段经济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结论
    5.2 对后续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5)水蓄冷空调系统布水器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分时电价政策
    1.3 蓄冷空调介绍
        1.3.1 蓄冷空调技术
        1.3.2 水蓄冷与冰蓄冷空调系统对比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水蓄冷系统概述
    2.1 自然分层型水蓄冷工作原理
    2.2 自然分层型水蓄冷系统运行策略
    2.3 水蓄冷影响参数及性能指标
        2.3.1 水蓄冷影响参数
        2.3.2 水蓄冷性能指标
第三章 水蓄冷斜温层数值模拟研究
    3.1 CFD软件介绍
    3.2 CFD软件在水蓄冷系统中应用
    3.3 Fluent计算模型
        3.3.1 流体力学控制方程
        3.3.2 Fluent紊流模型
        3.3.3 离散化方程
    3.4 不同水箱体型蓄冷过程模拟
        3.4.1 不同蓄冷水箱模型
        3.4.2 不同蓄冷水箱模拟结果分析
    3.5 不同布水器扰流度蓄冷过程模拟
        3.5.1 布水器物理模型
        3.5.2 不同蓄冷水箱模拟结果分析
第四章 某布水器数值模拟研究
    4.1 数值模拟目的及内容
    4.2 布水器模型建立
    4.3 网格及时间步长无关性验证
    4.4 布水器模拟过程及结果分析
        4.3.1 模拟蓄冷水箱温度分布及斜温层动态变化过程
        4.3.2 模拟蓄冷水箱断面平均流速分布
    4.5 优化后布水器数值模拟
        4.5.1 布水器优化方案
        4.5.2 布水器优化前后对比
第五章 布水器实验研究
    5.1 实验目的及内容
    5.2 水蓄冷实验系统及设备
        5.2.1 水蓄冷实验系统
        5.2.2 实验设备
        5.2.3 温度测点布置
    5.3 实验步骤
    5.4 水蓄冷实验结果分析
        5.4.1 蓄冷水箱温度分布数据分析
        5.4.2 水蓄冷实验与模拟温度数据对比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大流量大温差特征的自然分层型水蓄冷系统蓄冷机理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蓄冷技术介绍
        1.1.1 水蓄冷及冰蓄冷的比较分析
        1.1.2 自然分层型水蓄冷原理分析
    1.2 国内外自然分层水蓄冷技术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SHMFF水蓄冷系统特征分析
        1.3.1 装置背景介绍
        1.3.2 水冷系统对装置运行的重要性
        1.3.3 国际同类型装置水冷系统特征对比
        1.3.4 水蓄冷系统进行自然分层改造的迫切性
    1.4 早期SHMFF蓄水罐的布水器初步设计简介
    1.5 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自然分层水蓄冷技术理论研究
    2.1 影响布水器性能的重要参数
    2.2 自然分层型水蓄冷系统的性能评价指标
    2.3 冷量释放系数的影响因素
    2.4 斜温层相关的热力学分析
        2.4.1 热平衡法建立导热离散方程
        2.4.2 SHMFF蓄冷罐与导热相关的斜温层厚度计算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测试平台的布水器性能分析
    3.1 SHMFF蓄冷罐初步设计的布水器简介
        3.1.1 早期蓄冷罐布水器的性能参数计算
        3.1.2 早期蓄冷罐布水器的设计及可行性分析
    3.2 布水器喷头的优化设计研究
        3.2.1 计算软件的相关介绍
        3.2.2 流体力学的基本控制方程
        3.2.3 湍流模型
        3.2.4 散流喷头的优化
    3.3 基于测试平台的布水器性能对比分析
        3.3.1 测试平台的设计
        3.3.2 测温设计
        3.3.3 基于测试平台的布水器设计计算及初步实验
    3.4 基于测试平台的布水器实验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缓冲罐布水方案的性能分析及实验研究
    4.1 SHMFF水冷系统维修改造方案简介
    4.2 缓冲罐布水方案
        4.2.1 布水方案的基本构成确定
        4.2.2 布水设计方案
    4.3 新、旧布水方案性能实验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布水方案的优化设计
    5.1 布水器性能测试平台的实验罐仿真研究
        5.1.1 实验罐模型的建立
        5.1.2 均流孔板开孔对斜温层厚度的影响研究
        5.1.3 出流朝向及出水孔形状对斜温层的影响分析
        5.1.4 多孔介质模型准确性验证
    5.2 实际系统蓄水罐仿真
        5.2.1 模型简化及求解设置
        5.2.2 数值模型设置
        5.2.3 斜温层厚度的量化分析
        5.2.4 基于系统蓄水罐布水方案的分析小结
    5.3 未来拟建的超大型蓄水罐布水设计方案及仿真
    5.4 多圈八角型布水器流量均匀性分析
        5.4.1 一维仿真结果
        5.4.2 基于一维模型的布水器结构优化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7)相变蓄冷填充床的传热流动特性及堆积模式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1.2 相变蓄冷技术在建筑空调领域应用中的优势与研究重点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相变蓄冷换热器的分类与发展趋势
        1.2.2 相变蓄冷换热器的强化传热方法
        1.2.3 相变蓄冷填充床堆积方式的比较与性能优化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相变蓄冷封装单体换热特性分析与结构优化
    2.1 红细胞形封装体的结构参数
    2.2 球形和红细胞形封装单体内部传热特性实验
        2.2.1 封装体内部传热特性试验系统设计
        2.2.2 实验结果分析
    2.3 球形和RBC形封装单体内部传热特性模拟研究
        2.3.1 数学模型的建立
        2.3.2 模型验证
        2.3.3 模拟结果与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球形封装体的晶格最密堆积模式的传热过程及蓄冷特性
    3.1 仿真模型的建立
        3.1.1 物理模型的建立
        3.1.2 机理模型的建立
    3.2 数学模型的建立
        3.2.1 控制方程与数学方法
        3.2.2 网格划分方法
        3.2.3 模型参数
        3.2.4 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
    3.3 模型验证
        3.3.1 网格无关性与时间步长独立性检验
        3.3.2 模型可靠性验证
    3.4 模拟结果与分析
        3.4.1 基于不同填充单元的流动传热机理研究
        3.4.2 基于蓄冷填充床的流动传热工程应用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红细胞形封装体蓄冷填充床的换热特性与堆积方式优化
    4.1 仿真模型的建立
    4.2 红细胞形相变蓄冷填充床数值模拟与分析
        4.2.1 蓄冷填充床内流动传热机理分析
        4.2.2 雷诺数对填充床流动换热性能的影响
        4.2.3 流体温度对填充床流动换热性能的影响
    4.3 相变蓄冷填充床中红细胞形封装体堆积方式的优化
        4.3.1 迎流角优化
        4.3.2 排列结构优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工作总结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8)基于群智能的冰蓄冷空调负荷预测及运行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冰蓄冷空调发展状况
        1.2.2 建筑冷负荷预测研究
        1.2.3 冰蓄冷空调运行策略优化研究
    1.3 研究内容
2 建立冰蓄冷空调系统运行模型
    2.1 蓄冷空调系统分类
    2.2 冰蓄冷空调系统工艺
        2.2.1 冰蓄冷空调系统组成
        2.2.2 冰蓄冷空调运行工况
        2.2.3 冰蓄冷空调运行策略
    2.3 工程概况
    2.4 冰蓄冷空调系统运行模型
        2.4.1 制冷机组模型
        2.4.2 冷却塔模型
        2.4.3 水泵模型
        2.4.4 蓄冰装置模型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群智能的冰蓄冷空调控制系统
    3.1 新型建筑智能化系统平台技术
    3.2 冰蓄冷空调系统控制结构
        3.2.1 基于建筑空间单元的冷负荷预测
        3.2.2 基于机电设备的运行策略优化
    3.3 本章小结
4 基于建筑空间单元的冷负荷预测
    4.1 建筑空间单元划分
        4.1.1 大型公建基本空间单元分类
        4.1.2 空间单元划分方法
    4.2 改进的DBN冷负荷预测模型研究
        4.2.1 RBM基本原理
        4.2.2 自适应学习率算法
        4.2.3 ADBN-PLSR预测模型建立
        4.2.4 负荷预测评价指标
    4.3 基于ADBN-PLSR模型的冷负荷预测
        4.3.1 基于群智能建筑平台的数据采集
        4.3.2 数据处理
        4.3.3 确定预测模型网络结构
        4.3.4 模型训练及验证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冰蓄冷空调多目标运行优化研究
    5.1 多目标优化问题描述
        5.1.1 多目标优化问题
        5.1.2 优化目标与约束条件
    5.2 多目标优化算法
        5.2.1 粒子群算法
        5.2.2 改进的MOPSO算法
        5.2.3 差分进化算法
        5.2.4 PSODE优化算法
    5.3 基于机电设备的多目标控制策略优化
        5.3.1 分布式优化算法设计
        5.3.2 实验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致谢
附录 建筑空间单元划分示例图

(9)共晶盐相变蓄冷材料与换热器性能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相变蓄冷技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相变蓄冷材料的研究进展
        1.3.2 相变蓄冷器的研究进展
        1.3.3 小结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共晶盐蓄冷材料的制备及优化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设备
        2.1.3 步冷曲线测试
        2.1.4 潜热值与循环稳定性测试
        2.1.5 导热系数测试
    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2.1 成核剂与熔点降低剂的选用
        2.2.2 增稠剂的选用
        2.2.3 潜热值与循环稳定性分析
        2.2.4 密度与导热系数测量结果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相变传热理论及数值模拟方法
    3.1 相变传热问题的数学描述
        3.1.1 纯物质的相变传热问题
        3.1.2 多组分材料的相变传热问题
    3.2 相变传热问题的数值解法
        3.2.1 焓法模型
        3.2.2 显热容法模型
    3.3 环肋式换热管传热模型的建立
        3.3.1 物理模型
        3.3.2 数学模型
        3.3.3 数学模型的修正
        3.3.4 边界条件与求解器设置
        3.3.5 网格划分与无关性验证
        3.3.6 COMSOL模型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共晶盐热衰减对释冷性能的影响
    4.1 蓄冷器的实际工况与评价因素
        4.1.1 空调蓄冷系统的实际工况
        4.1.2 释冷性能的评价因素
    4.2 共晶盐复合材料热衰减对释冷性能的影响
        4.2.1 材料热循环前后的DSC曲线对比
        4.2.2 材料热衰减对释冷性能的影响
        4.2.3 改良后材料对释冷性能的提升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环肋式换热管传热规律与结构优化
    5.1 环肋式换热管的强化传热规律
        5.1.1 环肋的强化传热效果
        5.1.2 传热能力的评价因素
        5.1.3 环肋结构的优化
    5.2 开叉型环肋的最佳结构参数
        5.2.1 结点距离对传热的影响
        5.2.2 翅厚比对传热的影响
        5.2.3 跨距对传热的影响
        5.2.4 无量纲跨距对传热的影响
    5.3 换热流体参数对开叉型环肋管传热性能的影响
        5.3.1 入口温度对传热的影响
        5.3.2 入口速度对传热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以及科技成果

(10)相变微胶囊在太阳能复合空调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太阳能喷射制冷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蓄能在太阳能喷射制冷系统中的研究
        1.2.2 蓄能在空调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1.3 研究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2 蓄冷型太阳能复合空调系统介绍
    2.1 蓄冷型太阳能复合空调系统性能分析
    2.2 蓄冷材料的筛选
    2.3 相变微胶囊简介
    2.4 相变微胶囊悬浮液流体特性
    2.5 本章小结
3 蓄冷型太阳能复合空调系统蓄冷装置模型
    3.1 模型建立
        3.1.1 物理模型
        3.1.2 基本假设
    3.2 网格划分
        3.2.1 网格质量
        3.2.2 网格无关性检验
    3.3 控制方程及求解
        3.3.1 控制方程
        3.3.2 控制方程离散
        3.3.3 流场初始化
        3.3.4 迭代计算
    3.4 本章小结
4 蓄冷型太阳能复合空调系统蓄冷装置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4.1 传热分析
    4.2 模拟结果与模型验证
        4.2.1 不同质量浓度悬浮液蓄冷效果对比
        4.2.2 不同蒸发温度蓄冷效果对比
        4.2.3 相变蓄冷与冰蓄冷蓄冷效果对比
    4.3 误差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蓄冷型太阳能复合空调系统全过程(火用)分析
    5.1 (火用)分析简介
    5.2 (火用)分析模型
    5.3 示例建筑及系统概况
        5.3.1 建筑概况
        5.3.2 系统结构
    5.4 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控制策略优化
    6.1 运行方案分析
    6.2 运行策略优化
        6.2.1 耗电费用最小方案
        6.2.2 耗电量最小方案
        6.2.3 方案的(火用)效率对比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进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四、空调蓄冷方式的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某机场能源站冰蓄冷空调系统负荷预测与节能优化研究[D]. 冉彤.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 [2]R290盘管式冰蓄冷空调系统性能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 金超. 中原工学院, 2021
  • [3]相变蓄冷空调系统运行策略及应用分析[D]. 冯晓平.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6)
  • [4]内融式蓄冰系统实际运行性能的优化研究[D]. 潘安东.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6)
  • [5]水蓄冷空调系统布水器优化设计研究[D]. 任亮.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1)
  • [6]大流量大温差特征的自然分层型水蓄冷系统蓄冷机理及优化研究[D]. 唐佳丽.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6)
  • [7]相变蓄冷填充床的传热流动特性及堆积模式优化研究[D]. 贾雪姣.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8]基于群智能的冰蓄冷空调负荷预测及运行优化研究[D]. 任延欢.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9]共晶盐相变蓄冷材料与换热器性能的优化研究[D]. 谢奕.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10]相变微胶囊在太阳能复合空调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 马原青. 中原工学院, 2020(01)

标签:;  ;  ;  ;  ;  

空调蓄冷方式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