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车信息化:十年巨变回归隐形

叉车信息化:十年巨变回归隐形

一、叉车信息化:十年剧变归无形(论文文献综述)

李荣亮[1](2020)在《JW公司钢材产品在伊拉克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

高超[2](2020)在《W公司资本运营风险管理优化研究》文中指出W公司是我国重型商用车领域全产业链的龙头公司,是山东省内的知名跨国公司之一,其大功率柴油发动机、变速箱、车桥以及整车制造、高端液压件等产品,在全国范围内都有非常显着的竞争优势。作为国有控股公司,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下,W公司遵从市场经济规律,面对市场竞争压力,增强核心竞争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是资本运营。研究也证明,规模较大的公司,尤其是国际化公司,大部分有效运用了资本运营这一重要手段,使公司规模得以扩张、技术水平得以提高、核心竞争能力大幅提升。与此同时,有很多资本运营失败导致公司损失甚至破产的案例,因此,资本运营风险管理尤为重要。W公司面临的资本运营风险,既包括政治、法律、经济、社会文化等风险,也包括行业环境、技术发展、决策、财务、整合营运、信息不对称等风险,还存在从计划体制和思维转向市场化运营方式的较长进程中,形成的负债率较高、风险管理意识不强、行政化色彩浓厚、内部资金循环风险等因素,都会较为严重地约束着公司资本运营的开展。因此,W公司进行资本运营风险管理,不仅需要认真分析公司面临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还要合理分析公司资本运营风险管理现状,并进行科学评估,制定优化措施。本论文以两个重要的基础理论,即企业风险管理和资本运营为指引,认真梳理总结了资本运营风险管理理论及最新进展。针对如何优化W公司资本运营风险管理,首先基于PEST模型对W公司的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内部环境进行了分析;然后总结了 2005年以来W公司进行的13次资本运营活动,同时对其资本运营风险管理现状进行了梳理总结。在此基础上,本论文采用调查问卷研究的方式,设计了资本运营风险管理和资本运营风险两部分内容,针对资本运营风险管理,提出了 19个问题、设计了“重要性、可能性、控制有效性、目前管理差距”4个指标;针对资本运营风险,提出了 17个方面的风险。通过问卷调查结果统计,确定了 W公司资本运营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短板和需解决的事项,并对影响W公司的资本运营风险进行了识别分析。根据问卷设计的指标评分,利用SPSS软件将“重要性、可能性、控制有效性”评分结果绘制成三维坐标系,与“目前管理差距”指标评分对比,确定了 W公司资本运营风险管理的关键因素。最后,根据W公司面临的资本运营风险和资本运营风险管理的关键因素,总结确定了其在资本运营风险管理中遵循的三项原则,设计了优化资本运营风险管理的具体措施,包括提升员工资本运营风险管理意识、优化资本运营决策机制、优化并保持稳健的资本结构、优化尽职调查制度、严格落实风险责任机制、注重整合营运等方面。本论文希望通过对W公司资本运营风险管理的优化研究,提出分析资本运营风险、确定资本运营风险管理关键因素、提出优化措施的有效路径,以期有关国有控股公司借鉴。

车志远[3](2020)在《新世纪文学中的“新工人”叙事研究(2000-2016)》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工人”是一个复数概念,其本身包含着中国经济社会构建与转型的特定指向:一类是东南沿海等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下产生的“新工人”,一类是作为“共和国长子”的老工业基地转型下的“老工人”。20世纪90年代,几千万的国企“老工人”下岗和数以亿计的“新工人”进城几乎是同时发生的,他们始终都内在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多年来,文学研究者们往往用“底层文学”“打工文学”“农民工文学”等词语来命名“新工人”题材的文学创作,但这种称谓却失去了与“老工人”对照中应有的历史意识,消解了为“新工人”争取劳工权益、享受与城市居民平等待遇等方面的文化政治意味。如何通过文学实践来表现“新工人”的真实诉求、建构新型的社会文化、想象一个更加平等与公平的未来是本文的切入点和主题。无论是老工人,还是新工人,他们都始终内在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之中。以一种历史意识来追溯梳理“新工人”的“前生今世”不仅具有“认识论”意义,更有“方法论”意义。一方面要从“启蒙话语”“革命话语”“底层话语”三个视角来发现这一群体是如何纳入“政治规划”与“文学想象”的,另一方面,更要看到这些复杂的形象是如何被呈现的。如果我们要从整体上观察新世纪文学,那么,曹征路《那儿》的发表及其讨论所带来的知识界和整个社会关注对象的转变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标志性事件。从《那儿》到《问苍茫》勾连出“底层话语”与“左翼话语”,并以反思“纯文学”,恢复了“文学”与“现实”的关联,文学由“怎么写”转变为“写什么”与“为谁写”和“谁来写”的转变。在这种转变中,新世纪“新工人”书写逐渐成为一个重要写作趋向。在《那儿》之后,讲述“新工人”已经由“应不应该讲述”向“如何讲述新工人”转向。在讲述方式上,以人道主义情怀和社会批判为己任的现实主义重新介入转型期社会语境之中,现实主义成为讲述“新工人”的重要方式;在讲述主体上,一方面是从“代言者”以观看“他人”之痛方式聚焦“新工人”,另一方面文学创作主体不断下移,“新工人”也开始表达自身;在讲述空间上,讲述“新工人”离不开城乡关系书写,城与乡不仅是作为有关“新工人”空间想象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百年来中国现代化的核心问题之一。另外本论文选取了“新工人”诗歌、“新工人”非虚构写作以及“新工人”影像表达作为切入点,来进一步探求其艺术形式的意义、局限及可能性,以期为新世纪文学增添新的文化想象与表现形式,最后我们既要能看到其意义和价值,也要看到其限度和可能,以期“新工人”书写能够为新世纪文学提供一个新的思考的基点。“新工人”书写不只是特定群体的文学形态,而是一种更具代表性的、回应现代危机的文学表达。对“新工人”的建构与想象既是一个尖锐的现实问题,同时也是有关“人的可能性问题”。在搜集整理分析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本文结合社会历史现状探索使用了文化研究等方法,并在行文中有所归纳。

张秦洪[4](2019)在《装备制造企业混合产品提供的多主体行为博弈研究》文中认为装备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生产的支柱产业,当前面临着政府要求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客户需求剧变、业内产品同质、国际“双向挤压”等困境。若装备制造企业能面向利益相关者诉求满足,提供设备产品和衍生服务相匹配的混合产品,可缓解不同主体的顾虑。为实现混合产品提供过程多主体的价值共创,本研究构建了政府-装备制造企业-客户为主体的混合产品提供框架,聚焦于多主体冲突的缓解和寻求面向价值共创的行为策略。首先,梳理了生产者责任延伸、价值共创、混合产品等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奠定理论基础和可借鉴的分析思路;其次,借助扎根分析方法,识别了装备制造企业、政府、客户参与混合产品提供的动因、目标和行为,并对因素加以关联,识别多主体间的冲突和博弈焦点;然后,为能缓解冲突,构建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并通过系统动力学仿真,探索面向价值共创的多主体行为策略;最后,结合徐工机械案例,验证研究工作的有效性。通过对研究问题的解析,得到如下结论:(1)装备制造企业通过混合产品提供实现价值共创的前提是多主体参与。该框架内是以企业产品技术为基点,服务衍生为手段,客户问题解决为目标,政府调控为助推,客户交互为关键,以优势产品和衍生服务匹配而成的混合产品为桥梁,客户接纳为落脚点。(2)政府作为引导和调控者,若客户和企业对混合产品需求意识强烈,其不参与也可实现价值共创,反之,必须参与。在此过程中,政府扶持效果存在边界,边界内增强扶持力度有促进作用,超过边界易引发市场失灵,抑制价值共创的实现。此外,政府适度的责任延伸和惩罚手段将鞭策混合产品价值共创实现。(3)客户作为混合产品提供的始点与终点,对混合产品的接纳度直接决定价值共创成败。客户积极表达需求和参与交互是解决自身问题和实现其他主体利益的关键。对政府而言,宣传与培养客户对混合产品的接纳度有助于各方价值共创;对企业而言,客户问题的解决是根本出发点,既有机遇又是挑战。上述研究成果将为服务型制造转型趋势下的中国装备制造企业混合产品提供、政府相关政策制定实施、客户生产消费行为引导提供有益的参考。

张潆元[5](2018)在《一汽物流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势态良好,经济的持续发展刺激着人民群众的消费行为。2017年仅前三季度,我国汽车总销量已经超过2022万辆,与去年同比增长4.5%。这种惊人且持续的高速增长也带动了与汽车行业相关的其他各类产业的蓬勃发展。其中,汽车物流作为汽车从生产到销售不可缺失的一环,也随之快速成长起来。与一般的物流活动不同,汽车物流要复杂得多,也专业得多。总体来说,我国的汽车物流业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发展的阶段,从物流技术应用、到资源利用率等各个方面均落后于欧美等先进国家。目前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汽车物流行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一方面经济发展带来了市场的繁荣,这为汽车物流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同时,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科技的革命,物流装载技术、物流信息技术不断地推陈出新,这有利于汽车物流行业的成本控制;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一体化进程加快,市场变得更加开放,越来越多的资本与企业涌入市场,与国内的汽车物流企业进行市场的争夺;同时,经济的增长又促进了消费观念的升级,如何满足消费者的高端需求也成为摆在汽车物流企业面前的难题。一汽物流有限公司有着12年的经营历史,业务遍及国内各地,是国内汽车物流行业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企业之一。毫无疑问,一汽物流有限公司也同样面临着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同时,其作为一汽集团的全资子公司,一汽物流有限公司是典型的国有企业,在这一点上又与其他物流企业有所不同。新形势下,一汽物流有限公司肩负着保障一汽集团物流战略安全的重任。本文以其为代表,针对其发展战略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是对大型国有企业旗下的物流公司发展战略的一次探索,为其他类似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本文的开头首先介绍了一汽物流有限公司的历史演变进程、业务范围及管理架构,并阐述了其所存在的几个问题。然后,详细阐述了整个汽车物流行业的现状和存在问题,随后分别运用PEST模型和SWOT分析方法,对企业的内外部因素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总结归纳了一汽物流有限公司目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最后,结合一汽物流有限公司的历史使命和发展目标,为其制定了相对科学的发展战略。一汽物流有限公司以保障一汽集团物流安全为基础,积极拓展集团外业务,建立物流资源平台为总原则,从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市场营销、人力资源保障制度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战略落地的相关措施。

胡雅琼[6](2016)在《牵引共治:强国家下的城市社会发育 ——以思明区“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为案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政府推动下的城市社会发育为主题,以思明区“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为研究过程,在国家与社会的分析框架下,通过对思明区“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的生长机理及发展进程的考察,既向人们全景展示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新实践、新进展、新经验,又阐释和说明在城市社会发育的空间、条件、价值与限度。并在此基础上回归理论,进一步探讨强国家下城市社会发育的新路径和中国经验。第一章“改革前奏”首先交代了“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现实背景,接着描述了“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的由来。第二章聚焦政府,首先介绍政府改革的背景,接着展现了思明区政府是如何通过权力“瘦身”、引入市场和竞争机制来实现自我转变的,最后,记录了思明区重构社会治理结构的举措和试验。第三章研究公众参与,全景展示共同缔造中公众参与的几种不同类型,即倒逼式参与、发展式参与、诉求式参与和互动式参与。第四章记叙了“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是如何把分散的社会再组织起来的。通过再造治理单元,实现社区的有效自治;在政府的推动下,通过培育和大力发展多层次多类型的社会组织,实现社会的有效参与;最后,在“共同缔造”中,居民自治逐渐发育,社会自主性开始萌芽。第五章是结论与讨论。首先总结了思明区共同缔造的基本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基本结论,最后对思明经验的限度做出说明。最后,通过对思明区“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的观察与研究,本文得出以下基本结论:厦门市思明区“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是强国家下社会发育的中国经验。从内容上来看,思明区的共同缔造是一个增量累进的过程,在原有的社会治理的基础上展开新的突破,形成新的增长,对已有存量而言是一种扬弃。从过程来看,思明区共同缔造是政府推动下的社会参与,具有国家建构性。政府通过制定规划、出台文件、提供启动资金、宣传发动等方式,为改革提供制度保障和营造改革氛围。利用“决策共谋、发展共谋、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的理念,分散政府权力、引导社会参与、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发育和成长。与西方公民社会发育的路径不同,中国基层社会在一定程度上是国家“孕育”的产物。尤其城市的产生和发展,更具有国家建构和规划性变迁的特点。与中国农村社会发育亦有不同,“皇权止于县政”使得中国乡村社会长期游离于国家权力之外,同时也造就了中国乡村草根自治的历史传统,且一直延续至今,中国村民自治的活力远高于城市居民自治。所以说,西方的理论不能适应中国特色,而村民自治的经验也不完全适用于城市。可以说,思明区“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不但激活了沉睡已久的城市居民自治制度,是国家政策在地方实践中的具体体现,还创造了一种新型国家与社会关系——牵引共治,这是国家与社会关系在中国的新发展,也提供了一个强国家下社会发育的新路径。

闫丽娟[7](2015)在《科技革命视域下的资本主义发展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从理论、历史与现实的维度来研究科技革命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科技革命对资本主义发展的作用,并进一步分析科技革命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探索在中国实现科技创新的基本路径。全文包括导论和四章。导论部分述评了国内外学者关于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科技革命与资本主义的变化、科技革命与资本主义的历史定位等研究成果,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基本框架、研究方法,主要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一章界定了“科学技术”、“科技革命”的基本概念,分析了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形成,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对研究社会发展的方法论意义。马克思恩格斯通过研究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在新世界观的指导下,马克思恩格斯系统地考察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科技的发展,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对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以及整个生活方式产生重要的影响,正是通过生产力这座中间桥梁,马克思恩格斯把科学技术纳入了社会历史研究的领域,明确提出“科学是历史的有力杠杆”。同时马克思恩格斯也注意到科技发展表现出的负面效应。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在观察和研究科学技术领域中的活的运用,其本质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精神,为我们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方法论指导。第二章考察了科技革命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关系。资本主义的产生绝不是偶然的,它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科学技术无疑充当了“第一生产力”的角色。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以确立和巩固,开启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历史进程。此后科技革命在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日益明显。19世纪70年代发生了以电力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此次科技革命把资本主义推向以石油为新能源、以电力和内燃机为新动力、以电讯为新传播手段的电气时代,建立了现代工业体系,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工业资本主义得以拓展。两次科技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带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变迁,并且资本主义国家凭借科技革命带来的优势进行全球扩张,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经济危机频繁发生。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存在及经济危机的不断产生必然要求有新的生产关系代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因而马克思提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两个必然”的论断。第三章分析了新科技革命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二十世纪上半叶的资本主义大动乱使战前积累的科学知识获得了实现和应用的机会。资本主义国家扩军备战,它们在军事武器方面的竞争越来越激烈。20世纪40年代开始了以原子能技术、空间技术、电子技术为核心,以重大军事技术领域攻关和突破为标志的新科技革命。到20世纪70年代新科技革命掀起新的高潮,并向民用技术转化,涌现了一批新技术和新产业,其中以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最为突出。新科技革命成为推动20世纪后半叶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基本要素,“战争需要→军事技术领先发展→扩散并带动民用技术”是这次科技革命典型的特征。新科技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所依赖的物质基础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资本主义生产进入信息化的新阶段。此后,信息化迅速渗透到资本主义的各个领域,重塑资本主义,资本主义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信息资本主义时代。在信息化时代,西方国家建立了全球的生产网络,社会化大生产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西方国家之间相互依赖性增强,开始集团化发展。伴随着信息化基础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西方国家软实力的影响力也在增大,西方生活方式和思想文化在全球得以传播。第四章总结了科技革命对资本主义发展的作用,并进一步分析科技革命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提出了我国科技创新的基本路径。科技革命对资本主义发展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科技革命在资本主义内部积聚了“社会主义因素”,缓和了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危害,使“社会主义因素”作为资本主义“母体”内部的否定性力量改变着资本主义,从而为社会主义最终代替资本主义做了某些必要的准备。另一方面科技革命带来的负面效应也逐渐凸显,出现了诸如科技应用的异化、生态环境问题等等。中国作为后发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因为科技革命是国家崛起的必经之路,科技革命直接影响着各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和升降,关系到国家在世界中的地位。中国要加强基础理论创新,以人本理念为指导紧紧把握高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实现科技跨越式发展,在国际竞争中获得比较优势,从而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胡胜[8](2015)在《湖北邮政综合服务平台的战略分析》文中指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快递物流市场发生着急剧的变化。面对全新的市场环境,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制定了“打造邮政综合服务平台”的战略规划,以供应链物流为发展方向,以城市、农村双向商品流通为主要目标市场,努力转型成为提供一揽子物流解决方案的综合服务商。本文以湖北邮政综合服务平台作为研究对象,从环境分析与战略定位、关键资源与能力分析、战略实施与绩效评价等三个方面对湖北邮政实施综合服务平台战略的可行性进行了评估。文章认为湖北农村物流发展的潜力很大。湖北邮政综合服务平台的发展得益于外部政策红利支持和该企业所处的极佳发展趋势,内部则拥有国家政策、品牌网络、软硬件水平等优势;同时也存在着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网络运作能力不强、管理体制不畅、农资专营、民企外企的深入等劣势与威胁。湖北邮政公司要将其战略定位在关注农户、农产品生产企业,通过优化管理降低客户成本带来收益、整合服务为客户增值而实现收益;通过占有专有资源实现服务的高门槛、优化网络和品牌实现规模化经营、整合业务资源为客户提供多样化的增值服务;通过标准化服务锁定零售客户、为小规模客户提供低成本解决方案、通过广泛覆盖各层级顾客实现客户关系的建立。本文还提出了实现湖北邮政综合服务平台战略的保障措施,包括了加强农村邮政基础设施建设、升级改造邮政网络满足市场需求、继续健全服务体系、做好市场定位和确立市场目标、争取国家政策红利、加强人力资源建设等。

刘华荣[9](2014)在《儒家教化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论文上篇侧重纵向梳理儒家教化思想的缘起流变。将其发展历史分为起源、发展、完善和危机四个时期。先秦时期作为理论的发端时期。孔子、孟子、荀子重在理论建构。孔子首倡庶民教育,全社会恢复周代礼乐文教之制,培养具备忠、信、孝、义等高洁品行的贤人君子,以为天下大治,社会大同提供保障。孟子和荀子在提升人的德性方面,分别提出“性善论”与“性恶论”,虽然教化逻辑就此不同,前者强调涵养本心,扩充仁、义、礼、智“四端”,后者主张“隆礼重法”,化性起伪,但目的都指向人的精神性成长,可谓殊途同归。从秦汉至清代中叶是儒家教化思想的发展和完善时期。儒家教化思想的发展表现有:第一,相关制度逐步完善,为发展思想体系提供了保障。例如儒术独尊,确立了教化思想在国家意识形态教育中的主流地位。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度,也为巩固这一主流地位提供了保障。第二,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士人继续丰富相关教化体系,在社会、家庭、个人层面展开教化,民众也以孝廉、举子为榜样,全社会制礼兴乐的氛围逐渐浓厚。多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也借着儒家教化思想而展开,使其成为抟和各民族思想文化的主要工具。儒家教化思想完善的表现有:第一,张载、程颢、程颐、朱熹、王阳明等儒家硕儒层出不穷,他们为理论的成熟提供了智力基础。他们着书立说,讲学书院,兴办乡约等活动为完善儒家教化思想奠定了基础。第二,制度支持力度继续加强,儒家教化思想渗透进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民族的融合交流,边远地区的文明进步,都与儒家教化的统治力密切相关,儒家教化思想至此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上获得了完整建构。然而从1840年开始,儒家教化思想在内忧外患的现实面前逐渐出现危机。知识分子被迫开始寻求思想文化的突破。在“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等思潮影响下,在洋务运动、戊戌维新等救亡图存运动的冲击中,科举制度被废除,封建帝制被消灭、西学体制被建立,儒家教化思想就此失去主流地位,并最终被抛弃。中篇部分侧重于理论横向剖析。作为一个完善的德育培养系统,修己安人是核心,忠、信、仁、义是原则,最终目的在于成己成物,即以个体人的发展来促进天地人等万事万物的发展。以个体人的德性升华作为寻求事物之间平衡与和谐的前提,判断标准就是处理、协调好人物关系、人我关系,最终实现儒家所期望的由我出发,而进至世间万物小康、大同理想治世的形成和圆满。为了实现这个目的,需要按照礼、乐、政、刑四种教化思路予以实践。礼教功能在于克己复礼,培育仁人,以礼约人,以礼化人,以礼立人是其内在逻辑。乐教旨在把握乐质为和的本质,借助中和相通、乐以致和的机理,以培养人的中和精神,推进人的自我化育。政教旨在培养德性君子等社会榜样,达到正人化人的教化目的。奉行民为邦本的理念,引领国家走向大同治世是其重要部分。刑教意在抑恶扬善,将人性恶压制在最小范围内,为善的光大和德的褒扬提供保障,警醒民众一心向善、自修自省,按照文明伦理规约完成个体的道德升华。在礼、乐、政、刑教化思路指导下,具体的教化实践秉持了知行合一理念,行内圣外王之道。于己,务求得君子、仁人之道;于人,务求化性起伪,弘扬圣人之道。具体而言,官学和私学两种教化体系相得益彰,社会教化和家庭教化互为补充,民众日常生活当入俗于礼,以礼约俗,保证民众完全处在儒家礼、乐、刑、政的教化环境之中,以促进儒家思想的生活化、大众化,从而有效完成了教化天下,促进民族精神成长的重要使命。论文下篇集中于理论的比较,以求通过多维透视的手法全面认识儒家教化思想。与当代中国教育相比较,两者在目的指向、本质内涵、方法使用等方面差异明显。当代中国教育以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为目的,侧重塑造社会主义新道德,注重解决问题能力的学习和创新,在实践层面上,更多围绕专业性训练和技能培养等一系列具体教育实践活动,培养有益于社会发展的人才。儒家教化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本质上以人的生命实践为依托,追求人的德性成长和社会价值的统一,由于所处历史条件的不同,使用的各种教化方法最终构建出了全时空的熏陶教化环境,人们的德性培养就此在无形胜有形的大环境中获得了润物无声般的滋养。与古希腊苏格拉底教化思想相比,从相似性来看,两者均侧重德行培养,意在提升人们的精神文明素养,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但在具体方法等方面,苏格拉底并没有提出更多意见。与以伽达默尔为代表的西方现代教化思想相比,追求精神性成长依然是共同目标,但是两者的出发点是不同的。现代西方教化思想期待改变非理性主义的躁动,为防止人成为机械人、工具人而努力,期望审美艺术的教化弥合人的感性与理性的分裂,进而恢复完美的人性。所依靠的主要是审美经验、知识理性等比较抽象的介质,类似于以良善的思想来塑造良善的人,整个教化建基于一种形而上的讨论之中。儒家教化除了形而上的思想建构之外,多样性手段的使用将思想的力量落在了实处。儒家教化思想总体上功大于过。它对中国古代社会各领域的文明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但是其负面影响也是现实存在的。毕竟,当它被当作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教育工具之后,虽然在主权统一、领土完整、社会稳定等方面有所助力,但对于人们的思想控制和束缚也是比较严重的,不利于社会创新和思想解放,作为带有封建统治阶级烙印的文化思想,于人类追求的自由、民主、公平等理想目标尚有差距,这也是它最终不能适应时代发展而衰落甚至被抛弃了的根本原因。

余志梅[10](2014)在《富士康集团供应链库存管理的改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经济全球化给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竞争在全球范围内愈演愈烈,供应链已成为企业竞争的关键领域,高效、敏捷和低成本的供应链管理,势必会提高企业在这多变的市场环境中的竞争力。而库存管理又是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现如今,企业不得不面临着日益复杂、快变、模糊和不确定性充斥的市场环境,这也使得企业的库存管理变得日益艰巨。库存以原材料、半成品以及成品的形式存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中,库存管理不仅制约着整个供应链的性能,同时也影响着企业供应链的总成本。随着制造业的微利时代到来,企业大都面临着严峻的成本考验,降低库存成本成了企业获得第三利润的重要来源。因此,研究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管理,找到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库存管理改进方法,对于现代企业提高供应链整体运作效率、降低库存、实现低成本的运营以及提升客户服务水平和满意度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运用供应链管理理论和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管理理论,特别是供应商管理库存(VMI)和零库存思想的准时生产制(JIT)这两个库存管理理论,通过对富士康集团和它的库存管理各职能部门流程的阐述,结合富士康集团库存水平高居不下、供应链运作效益低下的库存管理的现状,客观细致地分析了富士康集团库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富士康集团库存管理的改进对策如下:1、使现有的ABC分类库存管理法与供应商定位模型相结合,有效地规避了供应风险以及不同物料不同的特性对库存的影响;2、对产品在不同时期推行不同的库存管理方式;3、优化供应链管理各职能部门组织架构,增加库存管理绩效考核,培养供应链整体观念,增加部门间的协调与合作;4、在系统技术支持方面,推广SAP系统并引入RFID技术,实现库存管理智能化,减少人为操作失误的机率,使SAP系统中的数据更加准确,信息共享更加及时、透明;5、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加强供应商管理库存(VMI),提高供货的速度与准确性,提高库存回转率,进而维持库存的最佳化,以达到双赢的效果。通过以上五点对富士康集团的库存管理进行改进,从而实现供应链各节点间无缝连接,降低供应链整体的库存以及运作的总成本,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

二、叉车信息化:十年剧变归无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叉车信息化:十年剧变归无形(论文提纲范文)

(2)W公司资本运营风险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1.3.1 主要内容
        1.3.2 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资本运营风险管理理论及最新进展
        2.1.1 资本运营风险管理理论概述
        2.1.2 资本运营风险管理理论最新进展
    2.2 企业资本运营风险管理研究综述
        2.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第3章 W公司的内外部环境分析
    3.1 W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3.1.1 政治环境分析
        3.1.2 经济环境分析
        3.1.3 社会环境分析
        3.1.4 技术环境分析
    3.2 W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3.2.1 W公司基本情况
        3.2.2 W公司内部能力分析
第4章 W公司资本运营风险管理的总体评估
    4.1 W公司资本运营风险管理现状
        4.1.1 W公司资本运营状况
        4.1.2 W公司资本运营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情况
    4.2 W公司资本运营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4.2.1 研究与调查过程
        4.2.2 W公司资本运营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4.2.3 W公司资本运营风险识别
        4.2.4 W公司资本运营风险管理关键因素确定
第5章 W公司资本运营风险管理优化
    5.1 W公司资本运营风险管理的优化原则
    5.2 W公司资本运营风险分析与应对策略
        5.2.1 W公司资本运营风险分析
        5.2.2 W公司资本运营风险应对策略
    5.3 W公司资本运营风险管理的具体优化措施
        5.3.1 提升员工资本运营风险管理意识
        5.3.2 优化资本运营决策机制
        5.3.3 优化并保持稳健的资本结构
        5.3.4 优化尽职调查制度
        5.3.5 严格落实风险责任机制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附录: W公司资本运营风险管理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新世纪文学中的“新工人”叙事研究(2000-201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新工人”:概念界定、建构与想象
        (一)概念的界定:谁是“新工人”?
        (二)“新工人”文学的建构与想象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
        (一)国内研究状况
        (二)国外研究状况
    三、选题依据、写作路线与方法
        (一)选题依据
        (二)写作路线与方法
    注释
第一章 历史与现实:“新工人”的“前生今世”
    一、有关“新工人”的“发现”与诸种“话语”构建
        (一)启蒙话语:“人的文学”与“平民文学”
        (二)革命话语:“左翼文学”与“人民文学”
        (三)底层话语:“新左翼”文学与“新人民性”文学
    二、现当代文学视野中的“乡下人”进城
        (一)现代性危机与“乡下人”进城叙事
        (二)“生产性城市”与“招工进城”
        (三)“现代化想象”与“乡下人”进城叙事
    三、当代文学史中“工人”的书写
        (一)英雄的创业者与工人阶级的主体性叙事
        (二)“改革者”遭遇“现实冲击”的工人书写
        (三)“无名的底层”与“看不见的主体”
    注释
第二章 发现与转向:《那儿》的讨论与新世纪文学书写新变
    一、现实背景:《那儿》与转型期中国社会
    二、作为“事件”的文学——有关《那儿》讨论以及知识界转变
    三、作为方法的《那儿》:社会转型期文学的位置
    四、从《那儿》到《问苍茫》:阶级想象、新左翼话语实践与反思
    注释
第三章 表述与再现:我们如何讲述“新工人”?
    一、“新工人”书写与作为方法的现实主义
        (一)从“落地”到“生根”——现实主义文学在中国的“正反合”
        (二)“主义”之后“新工人”现实书写的“返场”
        (三)困境与可能:“新工人”书写如何现实主义?
    二、从代言到立言:我们如何讲述“新工人”?
        (一)观看“他者”之痛——代言者如何讲述“新工人”
        (二)反观自身之维——“新工人”如何表达自身?
    三、城乡书写与“新工人”空间想象
        (一)城市“他者”的生存苦难
        (二)身份认同危机与精神漂泊
        (三)另类想象与返乡叙事的可能
    注释
第四章 形式与类型:“新工人”诗歌、非虚构与影像表达
    一、“新工人诗歌”与新世纪诗学的新趋向
        (一)诗歌风景——作为问题与方法的“新工人诗歌”
        (二)美学原则——“新工人”何以“诗歌”?
        (三)文化反思——以“我的诗篇”为例
    二、“新工人”非虚构写作的意义与局限
        (一)何以“非虚构”——新工人“非虚构”写作的意义
        (二)何是“非虚构”——新工人“非虚构”写作出场与生成
        (三)如何“非虚构”——新工人“非虚构”写作叙事策略
        (四)反思“非虚构”——新工人“非虚构”写作局限及新的可能
    三、影像如何表达转型期的“新工人”与“老工人”形象?
        (一)“静物”与“流动”——厂区“空间”叙事
        (二)“间离”与“互文”——工厂经验的“时间”书写
        (三)“断裂”与“融合”——如何看待“老工人”与“新工人”?
    注释
结语:反思与重构:“新工人”书写的意义、困境与可能
    一、“新工人”书写的价值与意义
        (一)社会意义与现实意义
        (二)理论意义与文学意义
    二、“新工人”书写的困境与可能
        (一)题材热与“类型化”写作困境
        (二)苦难叙事与“现实感”缺乏
        (三)理论建设不足与批评话语窘困
        (四)重构一种新的文学——“新工人”文学建构的可能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4)装备制造企业混合产品提供的多主体行为博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2.1.2 价值共创理论
    2.2 服务衍生概念相关研究
    2.3 混合产品概念相关研究
    2.4 混合产品提供的相关研究
        2.4.1 考虑多主体的混合产品提供相关研究
        2.4.2 混合产品需求的多主体动因
        2.4.3 混合产品实现的多主体行为
        2.4.4 混合产品实现对价值创造的影响
    2.5 文献评述
第3章 混合产品提供过程的多主体动因、目标和行为识别
    3.1 中国装备制造企业混合产品提供的特征分析
        3.1.1 服务衍生情景下的混合产品提供
        3.1.2 基于价值创造的混合产品提供类型划分
    3.2 研究方案设计
        3.2.1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及过程
        3.2.2 数据收集
    3.3 基于扎根理论的动因、目标和行为识别过程
        3.3.1 装备制造企业的动因、目标和行为分析
        3.3.2 政府的动因、目标和行为分析
        3.3.3 客户的动因、目标和行为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混合产品提供过程多主体的冲突及博弈焦点识别
    4.1 多主体动因的关联分析
    4.2 多主体目标的关联分析
    4.3 多主体行为的关联分析
    4.4 多主体的冲突识别
        4.4.1 装备制造企业与政府的冲突
        4.4.2 装备制造企业与客户的冲突
        4.4.3 政府与客户的冲突
    4.5 多主体的博弈焦点解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面向价值共创的多主体行为演化博弈分析
    5.1 演化博弈的必要性分析
    5.2 多主体行为的收敛性分析
    5.3 基于演化博弈的稳定性分析
        5.3.1 参数假设
        5.3.2 模型建立
        5.3.3 稳定性分析
    5.4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仿真分析
        5.4.1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演化博弈模型
        5.4.2 主体策略分析
        5.4.3 关键参数分析
    5.5 面向价值共创的多主体行为策略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徐工机械案例研究
    6.1 案例分析目的
    6.2 案例选取标准
    6.3 案例分析过程
        6.3.1 徐工机械绩效和关键事件分析
        6.3.2 混合产品演化过程
        6.3.3 多主体行为演化过程
    6.4 案例研究结果与启示
        6.4.1 案例研究结果
        6.4.2 案例研究启示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学研究情况
附录 A 装备制造企业案例选取
附录 B 政府政策文件案例选取
附录 C 客户案例选取
附录 D 装备制造企业的开放式编码分析
附录 E 政府的开放式编码分析
附录 F 客户的开放式编码分析

(5)一汽物流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内容
    1.3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第2章 一汽物流有限公司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一汽物流有限公司概况
    2.2 一汽物流有限公司发展现状评价
    2.3 一汽物流有限公司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3章 一汽物流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环境分析
    3.1 一汽物流有限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3.2 一汽物流有限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3.3 一汽物流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环境SWOT分析
第4章 一汽物流有限公司发展战略制定及实施
    4.1 一汽物流有限公司企业发展目标
    4.2 一汽物流有限公司发展战略选择
    4.3 一汽物流有限公司发展战略实施
    4.4 一汽物流有限公司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牵引共治:强国家下的城市社会发育 ——以思明区“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为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主题
        (一) 选题缘起
        (二) 研究主题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框架
        (一) 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研究综述
        (二) 有关社会治理创新的研究综述
        (三) 有关地方政府治理的研究综述
        (四) 研究框架
    三、研究方法与个案概况
        (一) 研究方法
        (二) 个案概况
第一章 改革前奏:思路在哪里
    一、厦门印象
        (一) 区位优势
        (二) 改革的“试验田”
        (三) 厦门人的性格
        (四) 组织传统
        (五) 规划变迁
    二、改革一触即发
        (一) 老厦门遭遇新挑战
        (二) “美丽厦门”的机遇
        (三) 路在何方
    三、契机:“美丽厦门共同缔造”
        (一) 推动者
        (二) “可不是拍脑袋做出来的”
        (三) 先试先行
    四、小结
第二章 革新政府:掌舵而不是划桨
    一、政府的困惑:做还是不做
        (一) 一切找政府
        (二) 做得越多,抱怨越多
        (三) 在分化中激化矛盾
    二、转变:轻装上阵
        (一) 权力“瘦身”
        (二) 让市场走向“前台”
        (三) 竞争性政府
    三、重构:各归其位
        (一) 当好“掌舵者”
        (二) 破冰之举
        (三) 议行分设
    四、小结
第三章 公众参与:小而有力
    一、倒逼式参与
        (一) 格格不入的小区面貌
        (二) 从“你建我看”到“共建共管”
        (三) “要和140号一样好”
    二、发展式参与
        (一) 瓶颈
        (二) 利益博弈
        (三) 软法之治
        (四) 小渔村的蜕变
    三、诉求式参与
        (一) 老街坊想住“新小区”
        (二) 寻找共同利益
        (三) 对症下药
    四、互动式参与
        (一) “明星社区”
        (二) 光环之外
        (三) 纽带
        (四) 回应与回馈
        (五) 互动升级
    五、小结
第四章 把社会再组织起来
    一、再造治理单元
        (一) 从单位到社区
        (二) 自治下沉
        (三) 依巷而治
        (四) 商圈共治
    二、培育和发展多层次多类型社会组织
        (一) 政府扶持
        (二) 城市义工在行动
        (三) “班班有个图书角”
        (四) 社区“关爱中心”
    三、社会自主能力的发育
        (一) “共同缔造工作坊”的诞生
        (二) 业主自治
        (三) 三个关键因素
    四、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发现
    二、牵引共治:强国家下社会发育的中国路径
    三、思明经验的限度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调查日记
    附录二:经验总结材料
    附录三:改革方案
    附件四:调研汇报信
致谢

(7)科技革命视域下的资本主义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有关研究述评
    二、本文的研究意义
    三、本文研究框架和方法
    四、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科技观
    第一节 有关基本概念
        一、科学技术
        二、科技革命
    第二节 科技革命与新世界观的确立
        一、科技革命促进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
        二、新的世界观为马克思恩格斯研究社会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基本内容
        一、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二、科学技术变革社会的功能
        三、对科学技术的警觉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方法论意义
        一、研究科技革命要从社会发展的历史出发
        二、研究科技革命要立足于社会发展的实际
        三、研究科技革命要进行系统研究
第二章 科技革命与工业资本主义
    第一节 第一次科技革命与工业资本主义的形成
        一、社会生产的新发展
        二、第一次科技革命实现了生产的机械化
        三、生产的机械化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
    第二节 第二次科技革命与工业资本主义的拓展
        一、工业生产的新要求
        二、第二次科技革命实现了生产的电气化
        三、生产的电气化促进工业资本主义的提升
    第三节 两次科技革命与工业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一、科技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变迁
        二、资本主义大国凭借科技革命进行全球扩张
        三、“两个必然”的提出
第三章 科技革命与信息资本主义
    第一节 新科技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一、军事需求成为新科技革命的源动力
        二、新科技革命的兴起
        三、军事科技向民用科技的转化
    第二节 新科技革命推动信息资本主义的形成
        一、新科技革命的基本特征
        二、新科技革命实现了生产的信息化
        三、信息化向社会领域的渗透
    第三节 新科技革命与信息化基础上的全球化
        一、新科技革命推动全球生产网络的构建
        二、全球生产促进西方国家集团化发展
        三、西方国家生活方式和思想文化的全球传播
第四章 科技革命对资本主义发展的作用及其启示
    第一节 科技革命对资本主义发展的积极作用
        一、科技革命使资本主义内部的社会主义因素积聚
        二、科技革命成功缓和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三、“和平”过渡也是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一种途径
    第二节 科技革命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消极作用
        一、科技革命对人性的束缚
        二、科技革命对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扭曲
        三、科技革命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第三节 科技革命对中国崛起之路的启示
        一、科技立国是国家崛起的必经之路
        二、中国进行科技创新的必然性
        三、中国进行科技创新的基本路径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8)湖北邮政综合服务平台的战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论文的内容与结构
2 环境分析与战略定位
    2.1 湖北邮政公司发展现状
    2.2 环境分析
    2.3 战略定位
3 关键资源与能力分析
    3.1 平台构建与服务体系
    3.2 运营模式与盈利能力
    3.3 人力资源建设与管理
4 战略实施与绩效评价
    4.1 战略实施模型分析
    4.2 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4.3 战略实施绩效分析
5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的主要结论
    5.2 本文的主要创新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儒家教化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题缘起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和方法
    四、重点与难点
    五、创新之处
    六、论文不足之处
上篇 思想演进篇
    第一章 儒家教化思想的起源
        第一节 教化思想的概念和发端
        一、教化概念解析
        二、教化思想的发端
        第二节 教化思想的提出和创立
        一、孔子的教化思想
        二、孟子的教化思想
        三、荀子的教化思想
    第二章 儒家教化思想的发展时期
        第一节 秦汉时期的儒家教化思想
        一、“焚书坑儒”与“无为而治”
        二、董仲舒的教化思想与实践
        三、两汉教化群体的具体实践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家教化思想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教化思想发展概略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教化思想的突破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教化思想实践的意义
        第三节 隋唐时期的儒家教化思想
        一、隋代科举制的建立和取士标准的儒家化
        二、唐代科举取士标准与儒家教材的丰富完善
        三、唐代儒家教化思想的具体实践
    第三章 儒家教化思想的完善时期
        第一节 宋代的教化思想
        一、两宋时期儒家教化思想发展概略
        二、宋代儒家教化思想实践的发展完善
        三、朱熹的教化思想和实践
        第二节 元代的教化思想
        一、元代儒学及教化思想发展概略
        二、元代书院的教化实践和影响
        三、元杂剧的教化意蕴分析
        第三节 明代的教化思想
        一、明代文教政策对儒家教化思想的推动
        二、明代女性伦常教化概述
        三、乡约推广与地方士绅群体的教化之功
        四、王守仁的教化理论及实践
        第四节 清代的教化思想
        一、清代统治阶级的教化思想和制度设计
        二、清代社会教化体系的建成
        三、边远落后及民族地区的教化扩展
    第四章 儒家教化思想的危机时期
        第一节 近代“西学”的挑战
        一、“西学东渐”浪潮与儒家教化思想的衰微
        二、自强求变思潮与儒家教化思想的衰落
        三、教育改革带给儒家教化的制度冲击
        第二节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现代性教化的生成
        一、现代性教化理念的滥觞
        二、现代性教化的对象、目的与实践
中篇思想内涵篇
    第一章 儒家教化的理念论
        第一节 核心:修己安人
        一、教化主体的自我提升—修己
        二、教化主体的价值实现—安人
        第二节 原则:仁义忠信
        一、仁的涵义与原则要求
        二、义的涵义与基本要求
        三、忠的内涵及其三个层次
        四、信的涵义与实践应用
        第三节 目的:成己成物
        一、成己成物的内涵与要求
        二、成己成物的路径
    第二章 儒家教化的方法论
        第一节 礼教:克己复礼
        一、以礼约人的教化准备
        二、以礼化人到以礼立人的教化完成
        第二节 乐教:致中和
        一、乐致中和的内在逻辑
        二、乐致中和的教化意义
        第三节 政教:正己正人
        一、政教目的:己修民安的圣人治世
        二、以民为本的政教方法论实践
        三、正己正人、尊礼守度的政教原则
        第四节 刑教:抑恶扬善
        一、刑教依据—人性善恶的理论预设
        二、刑教意义—抑恶扬善的教化之功
    第三章 儒家教化的实践论
        第一节 知行合一
        一、知行合一的理论主张
        二、知行合一的特点和意义
        第二节 官学与私学
        一、上古三代时期的学校教化
        二、孔子的私学教化之功
        三、官学的教化特点
        四、私学教化体系的特点和作用
        第三节 家训与乡约
        一、家训与人的德行成长
        二、乡约的制度性教化与人的德性成长
        第四节 日用民俗中的儒家教化
        一、民俗教化功能及本质
        二、岁时节令中的教化思想—以清明节为例
        三、地方民歌的教化实践—以西北“花儿”为例
下篇思想对话篇
    第一章 教化与教育的区别
        第一节 目的:成人与成物
        一、当代教育目的
        二、儒家教化与当代教育的目的差异及原因
        第二节 本质:生命实践与智性活动
        一、当代教育本质的认识
        二、当代教育本质的异化及原因
        三、当代教育本质与儒家教化本质的差异
        第三节 方法:总体性与专业性
        一、当代教育方法的专业性特征分析
        二、儒家教化与当代教育在方法上的差异及原因
        三、当代专业化教育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第二章 中西教化理论的比较
        第一节 苏格拉底教化思想评析
        一、苏格拉底的教化思想
        二、苏格拉底教化思想与孔子教化思想比较
        第二节 伽达默尔教化思想评析
        一、伽达默尔的教化思想
        二、伽达默尔教化思想与儒家教化思想比较
    第三章 功过得失与新生
        第一节 穿越历史时空的文明光芒
        一、儒家教化对中国政治文明的贡献
        二、儒家教化与诚信商业伦理的兴起
        三、儒家教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昌盛
        四、儒家教化与社会的和谐友善
        五、儒家教化与天地万物的和合与共
        第二节 面向未来世界的变革重构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富士康集团供应链库存管理的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三) 研究技术路线
二、供应链管理相关理论概述
    (一) 供应链管理
    (二) 库存管理
三、富士康集团库存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 富士康集团简介
    (二) 富士康集团供应链上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流程概述
    (三) 富士康集团库存管理的现状
    (四) 富士康集团库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四、供应链环境下的富士康集团库存管理改进策略
    (一) ABC分类法与供应定位模型相结合的库存管理策略
    (二) 产品不同时期实施不同的库存管理策略
    (三) 优化组织架构,增强库存管理绩效考核
    (四) 建立智能化的科学库存管理系统
    (五) 加强VM工的推行
五、总结与展望
    (一) 总结
    (二)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叉车信息化:十年剧变归无形(论文参考文献)

  • [1]JW公司钢材产品在伊拉克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李荣亮. 天津大学, 2020
  • [2]W公司资本运营风险管理优化研究[D]. 高超. 山东大学, 2020(05)
  • [3]新世纪文学中的“新工人”叙事研究(2000-2016)[D]. 车志远.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2)
  • [4]装备制造企业混合产品提供的多主体行为博弈研究[D]. 张秦洪. 江苏大学, 2019(02)
  • [5]一汽物流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张潆元. 吉林大学, 2018(01)
  • [6]牵引共治:强国家下的城市社会发育 ——以思明区“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行动为案例[D]. 胡雅琼. 华中师范大学, 2016(12)
  • [7]科技革命视域下的资本主义发展研究[D]. 闫丽娟. 中共中央党校, 2015(01)
  • [8]湖北邮政综合服务平台的战略分析[D]. 胡胜. 华中科技大学, 2015(06)
  • [9]儒家教化思想研究[D]. 刘华荣. 兰州大学, 2014(01)
  • [10]富士康集团供应链库存管理的改进研究[D]. 余志梅. 兰州大学, 2014(10)

标签:;  ;  ;  ;  ;  

叉车信息化:十年巨变回归隐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