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公平高效 迎接入世挑战

保障公平高效 迎接入世挑战

一、确保公正效率 应对入世挑战(论文文献综述)

张江华[1](2021)在《承担公共服务外包功能的小型国企的人力资源建设情况分析》文中指出文章试图通过对关于国内外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研究文献的进一步梳理,对国内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建设研究和实践现状加以分析,特别是对承担公共服务功能的小型国企的调研和考察,试图在有效借鉴国际有益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这类国企人力资源建设实际状况,就如何加强承担公共服务外包功能的小型国企人力资源建设,提出自己的设想和建议。

祁素彬[2](2021)在《奇瑞汽车分销渠道管理优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汽车行业也在不断的进行产业升级。在当今的汽车市场激烈竞争情况下,汽车行业的渠道管理也在发生新的变化、面临新的挑战,因此,建立适合奇瑞汽车自身的营销渠道至关重要。本文以渠道管理相关理论为指导,以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成果为基础,以奇瑞汽车的渠道管理为研究对象,从宏观环境和竞争环境进行分析,发现其在渠道模式创新、渠道成员准入管理、渠道成员能力培养、渠道成员激励与评估等方面存在不足。为改善奇瑞汽车渠道管理现状,提升奇瑞汽车在行业中的综合竞争力,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和标杆分析法,结合渠道盈利性、渠道满意度、PDCA循环改善原则,提出奇瑞汽车渠道管理优化提升措施及方案,构建“分销渠道成员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其中,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多元发展,满足客户线上“一站式”看车、选车和购车的需求,增强线下购车体验;优化渠道成员准入标准,增加复审环节,提高渠道成员准入质量;对不同的渠道成员,采取差异化培育,快速提升渠道成员能力;同时针对渠道成员进行激励优化、建立评估预警机制、加强渠道冲突管理,确保渠道成员良性发展。奇瑞汽车作为自主品牌优秀代表之一,现有渠道管理遇到的问题及针对性优化,对其他汽车品牌的渠道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刘洋[3](2021)在《新时代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研究 ——基于对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的分析》文中提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作为一种经济功能区,是我国学习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方面先进经验,结合中国具体国情进行体制设计的产物。作为国家体制改革和制度设计的科技特区,高新区的发展,关键在于其管理体制。作为新旧体制碰撞与改革创新之结果的现行管理体制,经过30年的探索和实践而形成,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推动着高新区功能日益丰富完善,实现了承载的功能作用,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成为了—种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共生的经济、社会现象。但高新区现行管理体制也面临一些问题,存在着一些困境,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高新区的发展。当前,我国高新区已逐渐进入由“政策驱动”向“体制驱动”的转型期,正面临着诸多机遇与挑战。新时代迫切需要高新区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发展阶段中加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动管理体制转型,为高新区下一步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体制支撑。新时代,作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已然在此背景下悄然发生。实践探索让现阶段的行政体制改革更加丰富多彩,一定程度也产生倒逼力量,引发我们的思索。而这种思索之逻辑起点是“为什么转”?就目前学术研究上的回应而言,要么聚焦于高新区的宏大叙事,要么沉迷于管理体制的细枝末节,却不能给我们系统而清晰的答案。因此,本文试图从新时代背景切入,框定高新区这一特殊对象,研析高新区管理体制,聚焦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动态过程,以弥补高新区管理体制研究中的缺憾。全文沿着“为什么转、转什么、怎么转?”的脉络,围绕高新区管理体制这一特殊对象,确定研究的分析框架和整体脉络设计,梳理我国地方政府体制改革与高新区设立背景及沿革,研判高新区发展阶段,总结高新区特点。回答“为什么转?”的问题后,逻辑演绎的进程自然而然地延伸出“转什么?”。通过对个案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描述分析和价值判断,发现可行性经验;通过对高新区和行政区管理体制的结构、功能、成效以及二者运行机制的深入对比、分析,结合案例研究得到一些启示;通过总结高新区管理体制的成就,分析存在的困境及成因,得到了“转什么?”的答案。在“怎么转?”的关键环节,通过对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影响因素分析和变量提取,确定转型的目标和内容,并从新时代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层面建构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路径,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的最终目标。本文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坚持宏观、中观、微观不同层面相结合,以政治学和行政管理学视角,用整体性政府理论、政府职能理论和治理理论作为理论研究工具,深入分析我国高新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并进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针对现有管理体制存在的困境,探讨转型的目标、内容和路径,思路与方略,以期建立起—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求,反映高新区发展客观规律,符合高新区自身发展状况的管理体制,为我国高新区未来的持续健康发展和体制机制改革示范作用充分发挥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邵冰[4](2020)在《战后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认为,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中,以国家干预为出发点可以获取最大限度的贸易利益并提高本国的经济福利。日本政府通常被认为是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一个典型。日本作为自然资源严重匮乏的岛国,其人口众多,国土面积狭小,经济发展受到资源、环境、能源及市场等多重客观因素的制约。但是二战后,日本经济从战乱后的一片废墟中迅速崛起,实现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和出口贸易的持续增长,在国际经济竞技场上连续摘取“经济大国”、“金融大国”、“最大债权国”等桂冠,并成功跻身于发达国家行列。可以说,日本经济大国地位的取得与其对外贸易活动的有效开展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甚至有许多分析认为,日本经济成就的取得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日本政府成功地实施了战略性贸易政策。二战后,日本政府根据国际环境的变化和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实施不同的战略性贸易政策。经济恢复时期(1945~1955年)是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萌芽阶段,这一时期日本政府为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和实现产业重建,采取了限制进口、振兴出口、积极保护和扶植国内产业的政策。经济高速增长时期(1956~1973年)是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初级阶段,日本的贸易政策内容开始由限制进口、替代进口向出口导向、扩大出口转变,日本政府调整关税政策替代进口限制并设置有利于战略性产业发展的关税税率,逐步放松对外国投资的限制来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将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相结合战略性地重点扶植重化工业的发展。经济稳定增长和泡沫经济时期(1973~1991年),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进入高级阶段,协调与竞争并重,一方面进一步推行贸易自由化政策以减少各国的谴责,另一方面,实行进出口市场多元化来保证更多的贸易利益,积极发挥对外投资和经济援助对贸易的促进作用,通过规模经济产业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在全球范围内高效率地进行资源配置,战略性地促进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通过减量经营和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企业的出口竞争力,从而促进进出口贸易规模的扩大和带动国内经济的回升和发展。经济长期低迷时期(1991~至今),为应对冷战后新时期国内外经贸发展战略环境的变化,日本继续推行贸易与投资并举的高级阶段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实行多层次、灵活的自由贸易战略来获取最大的贸易利益,同时继续发挥在全球多边贸易体制的作用,积极开展战略性贸易外交,利用双边和多边贸易协调进一步获取贸易优势并促进本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综观战后70多年以来日本的经济发展,“保护产业、扶植出口”一直是贯穿日本贸易政策的一条主线。以战略性贸易政策的视角来看,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日本实行的是初级阶段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即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通过对具有发展潜力的战略性产业和具有“外部经济”效应的高新技术产业加以保护和扶持,从而获得规模经济收益并提高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今,日本实行的是高级阶段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即确定合理的规模经济产业国际分工原则,通过规模经济产业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在世界范围内高效率地配置资源,以继续获得贸易优势并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国家层面看,由于不完全竞争和不完全信息的存在,以及收入分配不公、经济外部性和经济秩序不规范等因素的影响,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并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的内在缺陷为国家干预经济和贸易活动提供了原因和依据,且在某些条件下国家政府的干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它可以改善贸易条件、转移垄断利润、强化竞争优势,因此维护国际贸易利益需要政府的适当干预,实现国家利益需要正确的贸易政策,日本“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为有效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奠定了重要的制度基础。二战后,日本政府在国家战略的指引下,依据“动态比较优势”确定战略性目标产业,利用财政金融等手段保护和扶植战略性产业发展,推动企业联合、提高企业规模经济效应,构筑产官学协作的国家创新体制,推行战略性贸易外交,根据日本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实施适合日本国情的战略性贸易政策,而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成功运用也为日本国家战略从“经济中心导向”向“大国化目标”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产业层面看,战后日本经济发展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以产业政策为中心,将产业现代化与战略性贸易政策结合发展,综合运用各种经济和行政手段全力扶植那些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和外部经济性的战略性产业的发展,使其以强劲的国际竞争能力,实现赶超欧美经济大国的战略目标,不仅实现了产业的现代化,而且促进日本产业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不断攀升。战后日本的汽车工业、钢铁工业、半导体工业的大发展,就是战略性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成功运用的典范。从企业层面看,日本特殊的企业组织体系与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成功运用有着重要的关系,企业集团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提供了强大的基础载体,独特的系列企业体制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运行机制,综合商社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开辟了稳固的前沿阵地。日本企业通过并购实现规模经济为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创造条件,日本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也呈现出与产业发展和贸易利益密切结合的特征,日本跨国公司的经营战略中同样蕴含着战略性贸易政策。此外,日本企业的技术贸易与战略性贸易政策相互配合,日本促进技术引进与研发的政策均是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主要表现。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具有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灵活运用和追求动态效应等特点。但是战略性贸易政策是一把双刃剑,既对日本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和竞争能力提高带来积极效果,也对日本经济和贸易的长远发展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和后果。当前,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正处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关键阶段。在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结构不完善等问题,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仍以进料加工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在最能代表一国出口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品方面与贸易强国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看,当前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增速呈结构性放缓,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和传播给全球经济和贸易发展带来巨大挑战,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抬头,新一轮国际产业竞争更加激烈,贸易摩擦形势严峻复杂,当前外贸形势突显战略性贸易政策的重要性。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虽然最早由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且从发达国家应用的角度进行阐释和研究,但是在发展中国家也同样适用,可以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和贸易政策的制定提供良好的指引。纯粹的市场经济或许有益于世界经济和福利的改善,但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却未必是一种最佳的选择,国际市场普遍存在的不完全竞争和信息不对称所决定的市场不完善性为一国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理论依据。战后日本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经济和贸易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一是要重视发挥政府的干预和支持作用,二是在尊重WTO原则基础上,合理利用贸易政策工具,三是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四是制定合理的对外投资策略,五是实施出口鼓励措施,集中力量开拓国际市场。

孙常鹤[5](2020)在《秦皇岛市K医学系统股份有限公司人才流失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医疗器械行业在我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主要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另外现在医疗器械行业本身较为火爆。但是行业越火爆,竞争压力也就越大。我国的医疗器械行业要想抢占先机成为行业的领军国家,就必须要对医疗企业未来的发展行情、趋势以及未来国家对该行业的支持力度进行预判并通过预判来调整发展策略。无论是什么行业,需要发展都离不开尖端人才的支持,医疗行业亦是如此。只有不断培养专业水平高的人才,充分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让企业在降低运营成本的同时保证产品质量,这样才能让我国的医疗器械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力。本篇论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主要介绍研究意义、背景以及研究方法等。第二部分是理论和概念阐述部分,主要是本文所要用到的民营企业以及人才等相关概念和激励理论、契约精神理论等作出解释。第三部分是对造成人才流失现象的原因的分析,此部分将会结合本文的研究对象K公司的实际情况来说明,主要会对K公司的情况作简单说明,该公司的人才流失状况以及原因作详细分析。最后一部分是对解决策略的阐述。策略均是依据第三部分的分析而提出的,主要从人才、企业、政策三方面提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医疗器械行业最大的问题就是无法留住高端人才,特别是民营的医疗器械企业,其流失的人才数量远远超过行业的平均水平。民营企业的资金、规模都无法与国营企业相媲美,所以招揽尖端人才,令其充分利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利用自己的独特的创新和杰出的才能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是民营医疗器械企业提高竞争力的不二选择。鉴于此,本课题将主要研究如何减少医疗器械企业的人才流失现象。

李小龙[6](2020)在《海南省旅游消费标准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旅游标准化工作一直以来备受国家和海南省高度重视,旅游标准化工作能够提高政府的管理效率,推动全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而旅游标准体系的构建作为旅游标准化工作推进的最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是行业规范化管理的蓝图和技术支撑,成为旅游标准化工作的最重要抓手。本文在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的大背景下,抢抓历史机遇,复盘了国内外旅游标准化研究的精髓,并做出归纳和总结,对相关概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剖析,打下了科学的研究基础,基于对全国旅游业标准体系的解读,考虑到建设旅游标准体系要符合本地实际、体现地方特色、覆盖产业各相关要素,从而引领各地旅游产业健康发展,并将视角锁定在海南省旅游消费标准体系建设方面。在分析了国内外旅游标准化发展状况和总结了海南省旅游标准化发展现状后,提出了海南省旅游标准化发展的问题以及建议,然后根据系统原则和旅游标准体系的构建原则尝试构建一套适度超前的海南省旅游消费标准体系框架,并逐个分析各子体系应制定的标准情况,并提出了相关建议。预期给产业未来发展预留一定空间,在新业态出现时便建立适宜的标准,从而引领新业态科学、规范的发展,为海南省旅游标准化工作提供科学的指导。此地方标准体系的构建研究既符合标准体系基础理论要求,又与海南省旅游业自身特点及其发展规律相吻合,于全面提升海南旅游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有重要意义。既是探究本省旅游强省之路,又能为其他省份构建或完善旅游标准体系提供一定的借鉴。

张笑笑[7](2020)在《Z镇农村贫困老人养老保障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老年人口的数量快速增长,其中农村老年人口占据相当比例,囿于农村地区在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等诸多层面发展尚不充分,致使农村老人尤其是农村贫困老人的养老保障形势较为严峻。农村贫困老人作为社会上最为弱势的群体之一,其养老保障问题历来备受政府、学界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果农村贫困老人这一特殊群体的养老问题未能得到及时且合理的解决,将会对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在我国2020年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背景之下,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切实完善并保障农村贫困老人的养老问题是一项艰巨而又繁重的任务,此举措不仅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国计民生的改善起着重要作用,也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与贫困老人生活水平的提高。故而,针对农村贫困老人养老保障问题之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时代价值。文章从人口老龄化和农村贫困人口发展现状等综合社会背景入手,在阐述与分析了学术界有关农村贫困老人的现有研究基础之上,以Z镇200位农村贫困老人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在对调研资料进行汇总、筛选以及整合的前提之下,运用SPSS19.0工具深入分析了Z镇贫困老人在经济保障、精神保障以及健康状况与生活照料三个层面的现状,掌握了贫困老人在养老保障方面面临的四个问题,即:日常经济收入水平较低、家庭养老保障功能弱化、老年精神文化生活贫乏以及社会力量参与力度不够四个问题,进而从各种角度阐释了问题形成潜在的内外因素,并据此提出要:打造优良自我实现环境、巩固家庭养老基础地位、重视老人精神文化需求及健全社会参与机制等优化路径,以期为Z镇农村贫困老年人口养老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并能够助力农村贫困老年群体早日稳定脱贫,切实完善并逐步提高Z镇农村地区的养老保障事宜。

鹿海洋[8](2020)在《中国行政管理40年学术研究主题评析(1978—2018)》文中研究表明2019年正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对40年来行政管理学术研究主题进行客观的梳理和评析,有助于我们把握行政管理学术研究的热点主题和基本规律,并为行政管理实践提供指导,以此来加快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和推动经济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本文将按照问题线索为主,时间线索为辅的思路进行。首先对中国行政管理学术研究主题的形成进行量化分析。其次,在量化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对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背景下的学术研究主题(1978-199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学术研究主题(1992-2002)、经济全球化与行政体制改革背景下的学术研究主题(2002-2012)、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的学术研究主题(2012-2018),这四个阶段里每个研究主题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以及价值和缺失进行深入的挖掘。最后,对行政管理学术研究主题演变的规律进行探讨。有助于我们把握行政管理学术研究的热点主题和基本规律,分析现有研究存在的薄弱环节,探索未来行政管理学术研究的发展方向。

李其成[9](2019)在《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权配置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央与地方金融监管权配置问题的核心是金融监管权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是否需要以及应该如何配置。中国金融行业的发展,尤其是金融混业经营、金融创新以及地方金融业的繁荣,对中国现有中央集权垂直式的监管权力配置模式提出了巨大挑战,现有监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金融业的剧烈变化。当前各国都在着力加强对金融整体性风险的防范,如何对新型金融活动进行有效监管是亟需解决的问题。中国过去对于金融监管体制的研究都相对集中在中央一级政府部门间金融监管权的配置上,对地方政府能否享有以及如何享有金融监管权问题的研究相对缺乏。面对市场的新变化,地方政府实际已广泛参与到了地方金融监管之上,承担着属地风险处置责任和维稳第一责任。但不同地方金融监管模式差异较大,尚未形成成熟统一的模式,且地方政府金融监管权在定位、正当性、内容等重要问题上仍有待进一步研究。研究地方政府及其部门能否享有以及如何行使金融监管权,应首先明确金融监管权的性质、地位、特征等问题。金融监管权的根本属性是公权力,并呈现多元性与多重性特征,这决定了其行使需要合理配置。在权力的配置过程中,中央政府部门之间的权力配置以权力的“功能性”理论为基础,而监管权力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配置则以“结构性”理论为理论基础。在“结构性”理论下,我国金融市场、权力结构、政府职能等因素共同决定并创生了中国进行金融监管权央地配置的迫切内在需求,其中地方金融业的发展状况是第一大动因,地方政府的金融竞争是直接动力,维护金融安全是根本目的,而国家权力结构改革是其政治背景。我国现有监管模式的形成有其特殊的历史和国情条件。地方政府金融监管权的配置状况及其得失,对现有配置模式的建构和完善有重要意义。作为国家公权力之一的金融监管权,是国家权力体系中的一部分,服从并深受国家权力央地分配的制约。具体到金融领域,其历程可总结为:从金融中央集权到有限的地方竞争——中央逐渐削弱地方政府对金融行业的影响力——为应对全球局势而进一步向中央集中——金融领域市场化改革之路确立。当前,坚决走市场化道路,应是最大的国情,亟需金融监管权配置模式改革与之适应。中国当前监管模式为中央“一行两会”为主体、多头分工式的中央一级金融监管,中央监管权在地方通过地方派出机构履行职能,权力主要集中于中央一级,存在协调不力、监管真空、限制创新、制约发展等突出问题,亟需向地方政府配置权力,让地方政府参与监管,弥补中央政府监管的不足。当前地方政府通过中央政府及其部门政策、文件等方式获得一定的金融监管权,是一种实用主义做法,虽无法律、法规明确、具体的授权,但有模糊的事实上的监管权力。国家最新政策明确了地方政府金融监管的属地风险处置责任和维稳第一责任,呈现了双层监管的发展趋势。中国金融监管权央地配置模式发展至今,已经明显不能适应市场化的需求,存在诸多的困境。地方政府缺乏法定的金融监管权,对于金融监管事务的参与,均是通过中央行政管理部门的个别授权,或地方政府的主动承担,缺乏制度化、体系化的权力配置。这种监管权集中于中央一级的配置模式,不论是应对传统金融模式及其创新,还是应对发展迅猛的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都力不从心。其中最关键的缺陷在于地方金融监管权的合法性危机,导致监管对象覆盖不足、制度弹性缺失、地方立法权缺位、责任不明等问题。就央地分权而言,世界上现存在分权型多层监管模式以及单层监管两种模式,前者以美国和加拿大为典型,后者是大多数国家采用的监管模式。美国和加拿大存在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两级金融监管机构,各自在金融监管的事务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英、德、日等国均为非典型的金融监管央地分权模式,仍以中央政府监管为主。总体而言,其他国家或地区金融监管央地分权模式之于中国的启示,在于其权力配置方式和依据的法治化。相比较而言,中国地方政府并非完全不存在金融监管权,但在中国现有配置模式中,除个别地区通过地方法规形式予以确定之外,均是行政式的、实用主义的配置模式,缺乏法治化的特征。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启示还在于其无论何种央地配置模式,并不存在优劣之分,只有与国情合适与否。央地分层的监管体制与中央集权式的监管体制,受到联邦制或单一制国家形式的极大影响,但是二者并非一一对应,最终决定其模式的,是一国的金融市场及金融制度赖以存在的整个国情。地方政府金融监管权实用主义配置的现实,已经显着表明向其配置权力的必要性。而地方政府金融监管权配置的制度化,应该在重新厘清金融监管权央地配置的动因、目标、价值及原则的基础上,将地方政府金融监管权的首要价值定位于维护地方金融市场的安全稳定;其次要有利于提升金融监管的效率;最后,还应有利于实现地方经济民主。而地方金融监管权配置的目标,则是实现金融监管权理论上的结构化、制度上的法治化和实践中的高效率。为此,地方金融监管权配置应当以合理分权、依法分权和权责对等为主要原则,坚持法治化的根本路径。中国当前最根本症结并非地方政府金融监管权有无的问题,而在于法治化的缺失。考虑到地方金融市场的特殊性,依据法律的相关规定,应当充分发挥各地方权力机构的作用,通过地方立法进行地方金融监管权的配置。金融监管权主体、对象、内容的配置,应把握以下原则:主体上,要坚持地方监管机构的独立化、专业化和责任化,并建立地方统筹监管、中央指导的央地监管机构关系;内容上,必须厘清地方金融市场与政府监管之间、地方监管与中央监管之间的两个界限。此外,任何规范的有效运行都离不开其所在的制度体系,金融监管权的科学化央地配置,应当以完善的顶层权力配置为依托,改严格分业式监管为统筹式监管、完善中央与地方经济权力配置的关系、完善金融机构破产制度、国家救助制度和存款保险制度等,从而培育强大而稳健的市场机制,从根本上减少市场失灵。

陆洋洋[10](2019)在《吉林省律师人才培养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法治化水平的持续提升,社会中出现的纠纷问题不断变多,法律成为人们维护利益的重要工具和方法。伴随着国家法治化的进程,律师队伍的从业人员不断增加,律师行业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法治建设重要高度。培养人才的前提之一是要对人才有个定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唯具有创造精神,做出了或正在做出创造性成果的人才能成为人才。据此可知,此概念将创造性定义为人才的必备素质。那么,我们要培养怎样的律师人才?在公共视野里,人们对优秀律师的定义一般是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高深的法律专业知识、敏捷的思维、深厚的文字功底、非凡的口头表达能力、尚佳的交往能力等等。但事实上,许多律师虽并非满足以上所有条件,却仍不失为一名成功的律师。因此,我们在考察律师人才时,更应因人而异,针对不同人的经历采取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律师行业面临着巨大机遇,不过其带来的一些挑战和问题也不容忽略。尤其是吉林省其管理与运行上仍存在许多不足。这也构成了吉林省律师人才进一步占领市场、服务市场的巨大阻碍。推动和贯彻法治,必定会逐渐抛弃人治,不过当代法治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排除人的因素。相反,法治国家的创建和发展需要大量的法治人才为基础。一个国家与社会没有专业的法律专家和人才,那么其就无法创建起系统而完备的立法体系。缺乏高素质的人才,自然无法在执法工作上稳定落实,司法环境下的依法治国工作也将变成毫无价值的空谈。不管是实施依法治国的需要,还是为了积极应对入世的挑战,都需要在人才培养工作上加大力度。而律师专业型人才的培养,关键点在于法学教育是否发达,在于协会管理的规范性,同时还需要司法行政部门所给予的配合。正是考虑到这样的背景因素,为了进一步提升律师人才的积极性,为之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同时,也为了增强吉林省律师行业总体实力,使之迅速发展,构成了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所在。文章中,笔者通过对吉林省律师现状的研究分析,总结出了吉林省律师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一系列针对律师人才培养的制度与措施。本文主要讨论了律师人才培养的各种问题,在研究吉林省律师人才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吉林省律师人才激励体系的建设状况,提出了司法行政机关、律师协会、律师事务所在人才激励上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以完善的律师人才培养方式,针对性的培养方法,创建专业人才向前发展的良好平台。以打造新时代律师人才为出发点,充分激发相关人才的热情和创造力,以增加幸福感和收获。好的培训方法也可以促进律师事务所的人才成长。从某种程度上说,培训就像投资一样,是评估人力资本的重要方式,是人力资源开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提高律师事务所的效率,并保护效益空间,这也是最重要的事情。我们应该相信,通过司法行政机关、律师协会、律所文化氛围的创建,搭建人才发展的平台,提升个体创造力,能够创建一支高水平的律师从业队伍,为我国的法治建设添砖加瓦。本文的研究成果对吉林省律师行业人才培养问题的研究和律师队伍建设两个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意义。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保障论文研究的成果尽可能贴合实际,能够带来积极的社会性参考。目前,我国在建立和谐社会的关键阶段,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需要一大批律师人才的参与。因而我国律师行业所面临的困境,做好律师人才的培养工作,具有十分关键的意义。

二、确保公正效率 应对入世挑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确保公正效率 应对入世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1)承担公共服务外包功能的小型国企的人力资源建设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公共服务外包功能小型国企概念和特征
    (一)公共服务外包功能小型国企概念
    (二)公共服务外包功能小型国企特征
    (三)公共服务外包功能小型国企特殊之处
        1.业务和收入主要来源的稳定性
        2.提供产品服务的公益性
二、国企的人力资源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国企在人力资源建设上存在的问题
    (二)国企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问题形成原因
        1.观念原因
        2.历史原因
        3.文化原因
三、案例分析:TAI市检验认证公司的人力资源现状
    (一) TAI市检验认证公司简介和企业特征
        1. TAI市检验认证公司简介和组织架构(以下简称“检认公司”,机构改革后已划转为国资委)
        2.企业特征
    (二) TAI市检验认证公司人力资源开发现状
        1.检认公司没有专门的人力资源部门,人事关系挂靠在台州市人才交流中心,主要人事管理工作纳入行政部职能范围
        2.评价制度和激励制度有待完善
        3.培训制度缺乏针对性
        4.轮岗、交流制度执行不力
    (三) TAI市检验认证公司的人力资源开发问题分析
        1.选人环节
        2.育人环节
        3.用人和留人环节
四、公共服务外包功能小型国企人力资源建设路径选择
    (一)公共服务功能小型国企人力资源管理路径选择难点
    (二)公共服务外包功能小型国企人力资源建设路径的现实选择
五、总结

(2)奇瑞汽车分销渠道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本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基础
    2.1 分销渠道概念
    2.2 分销渠道功能
    2.3 分销渠道设计与管理
        2.3.1 分销渠道设计
        2.3.2 选择分销渠道成员
        2.3.3 培育分销渠道成员
        2.3.4 激励分销渠道成员
        2.3.5 评价分销渠道成员
        2.3.6 分销渠道控制及冲突管理
第三章 宏观环境及竞争环境分析
    3.1 奇瑞汽车企业简介
    3.2 宏观环境分析
        3.2.1 政治环境
        3.2.2 经济环境
        3.2.3 社会环境
        3.2.4 技术环境
    3.3 竞争环境分析
        3.3.1 产业内现有企业间竞争
        3.3.2 新进入者的威胁
        3.3.3 替代品的威胁
        3.3.4 供方议价能力
        3.3.5 买方议价能力
第四章 奇瑞汽车渠道管理现状及问题
    4.1 奇瑞汽车渠道管理现状
        4.1.1 奇瑞汽车渠道发展历程
        4.1.2 奇瑞汽车渠道管理架构
    4.2 奇瑞汽车渠道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奇瑞渠道管理优化提升措施及方案
    5.1 渠道管理优化原则
        5.1.1 渠道盈利性
        5.1.2 渠道满意度
        5.1.3 改善提升性
    5.2 渠道管理优化提升目标及思路
        5.2.1 提升目标
        5.2.2 提升思路
    5.3 渠道管理优化提升措施及方案
        5.3.1 线上线下渠道多元发展
        5.3.2 强化渠道成员准入管理
        5.3.3 渠道成员能力提升举措
        5.3.4 渠道成员激励优化举措
        5.3.5 建立优化评估预警机制
        5.3.6 加强渠道成员冲突管理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新时代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研究 ——基于对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个案价值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成果评述
    第三节 研究视角、创新及不足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创新
        四、研究不足
第一章 本研究基本分析框架
    第一节 概念解读
        一、新时代
        二、高新区
        三、管理体制
        四、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
    第二节 理论工具
        一、整体性政府理论
        二、政府职能理论
        三、治理理论
    第三节 逻辑建构
        一、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动因
        二、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目标
        三、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策略
        四、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重点
第二章 基本概况
    第一节 地方政府体制改革与高新区设立
        一、地方政府体制改革
        二、高新区设立背景分析
        三、我国高新区的特点分析
    第二节 我国高新区沿革
        一、探索初创期(1988-2000)
        二、巩固提升期(2001-2012)
        三、转型发展期(2013年至今)
    第三节 比照
        一、国外高新区管理体制及特点
        二、我国高新区管理体制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三、研究启示
第三章 个案研究: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
    第一节 常州国家高新区概况及现行管理体制
        一、常州国家高新区概况
        二、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现状及特点
        三、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下取得的成就
    第二节 常州国家高新区与一般国家高新区的异同分析
        一、常州国家高新区与一般国家高新区的共同点
        二、常州国家高新区与一般高新区的差异性
    第三节 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探索及其价值
        一、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的转型之路
        二、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方式创新
        三、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价值
第四章 高新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比较分析
    第一节 高新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比较
        一、高新区与行政区比较
        二、高新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比较
        三、高新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比较的启示
    第二节 高新区与行政区运行机制比较
        一、高新区与行政区运行机制的模式比较
        二、高新区与行政区运行机制的特点解读
        三、高新区与行政区运行机制比较的启示
    第三节 高新区管理体制的成效、困境及原因分析
        一、高新区管理体制取得的成效
        二、高新区管理体制面临的困境
        三、高新区管理体制困境的原因分析
第五章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影响因素、目标及内容
    第一节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因素分析
        二、影响管理体制转型的变量提取
    第二节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目标确立
        一、动力:高新区管理体制改革创新
        二、方向:高新区行政区管理体制二合一
        三、目标:建立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管理体制
    第三节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内容落定
        一、功能优化
        二、职能转变
        三、权力重构
        四、机构改革
第六章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路径研究
    第一节 转型目标
        一、紧扣为民宗旨,实现终极目标
        二、瞄准时代战略,提升功能定位
        三、立足自身职能,加强兼收并蓄
    第二节 转型策略
        一、上下结合的“渐进式”转型
        二、政社合作的“包容性”放权
        三、社会治理的“开放型”共建
    第三节 转型保障
        一、“法治型”高新区建设的有效实施
        二、“大部制”高新区改革的有序推进
        三、“合作式”府际关系的有力构建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4)战后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方法
        1.3.1 理论分析与实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1.3.2 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1.3.3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1.3.4 比较分析的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框架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研究的不足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一般分析
    2.1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概念和性质
        2.1.1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概念
        2.1.2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性质
        2.1.3 战略性贸易政策与幼稚工业保护论的区别
        2.1.4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内容体系
    2.2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渊源
        2.2.1 比较优势与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
        2.2.2 重商主义与贸易保护理论
        2.2.3 新贸易理论与战略性贸易政策
    2.3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体系
        2.3.1 利润转移理论
        2.3.2 外部经济理论
    2.4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评析
        2.4.1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突破
        2.4.2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局限和消极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战后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演变
    3.1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萌芽阶段(经济恢复时期1945—1955)
        3.1.1 限制进口的政策
        3.1.2 扶植和振兴出口的政策
        3.1.3 保护和扶植国内产业的政策
    3.2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初级阶段(经济高速增长时期1956—1973)
        3.2.1 实施分阶段贸易自由化政策
        3.2.2 实施有利于战略性产业发展的关税政策替代直接进口限制
        3.2.3 通过放松对外国直接投资的限制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3.2.4 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相结合战略性地扶持重化工业的发展
    3.3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高级阶段的形成时期(经济稳定增长和泡沫经济时期1973—1991)
        3.3.1 进一步推行贸易自由化的政策
        3.3.2 实行进出口市场多元化来保证更多的贸易利益
        3.3.3 战略性地促进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
        3.3.4 发挥对外投资和经济援助对贸易的促进作用
    3.4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高级阶段的稳定发展时期(经济长期低迷时期1991—至今)
        3.4.1 贸易政策的重心向贸易和投资并举的方向转变
        3.4.2 实行多层次、灵活的自由贸易战略来获取最大的贸易利益
        3.4.3 发挥在全球多边贸易体制中的作用并主导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制度基础与主要实施方式
    4.1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制度基础
        4.1.1 国家战略与贸易政策的关系
        4.1.2 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为有效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奠定基础
    4.2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主要实施方式
        4.2.1 依据动态比较优势确定战略性目标产业
        4.2.2 利用财政金融等手段保护和扶持战略产业发展
        4.2.3 推动企业联合,提高企业规模经济效应
        4.2.4 构筑产官学协作的国家创新体制
        4.2.5 推行战略性贸易外交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产业层面分析
    5.1 战后日本产业现代化与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结合发展
        5.1.1 产业政策与战略性贸易政策有机结合
        5.1.2 在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结合着不同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5.2 日本汽车产业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5.2.1 汽车产业的战略性特征
        5.2.2 日本政府对汽车产业采取的保护和扶植政策
        5.2.3 日本汽车产业贸易政策的战略性调整
        5.2.4 日本汽车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效果
    5.3 日本钢铁产业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5.3.1 钢铁产业的战略性特征
        5.3.2 日本政府对钢铁产业的保护政策
        5.3.3 日本政府对钢铁产业的扶植政策
        5.3.4 日本钢铁产业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效果
    5.4 日本半导体产业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5.4.1 半导体产业的战略性特征
        5.4.2 日本对半导体产业的保护政策
        5.4.3 日本对半导体产业的扶植政策
        5.4.4 战略性贸易政策实施效果与半导体产业国际竞争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企业层面分析
    6.1 日本的企业组织与战略性贸易政策
        6.1.1 企业集团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提供强大的基础载体
        6.1.2 系列企业体制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提供有力的运行机制
        6.1.3 综合商社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提供稳固的前沿阵地
    6.2 日本的企业并购与战略性贸易政策
        6.2.1 日本企业并购的模式与特点
        6.2.2 通过并购实现规模经济为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创造条件
    6.3 日本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与战略性贸易政策
        6.3.1 日本对外投资政策与贸易政策有机结合
        6.3.2 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发展、贸易利益密切结合
        6.3.3 跨国公司及经营战略中蕴含着战略性贸易政策
    6.4 日本企业的技术进步与战略性贸易政策
        6.4.1 技术贸易与战略性贸易政策相配合
        6.4.2 促进技术引进与研发的政策是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主要表现
        6.4.3 企业研发战略的效果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特点、积极效果及消极影响
    7.1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特点
        7.1.1 目标明确
        7.1.2 重点突出
        7.1.3 灵活运用
        7.1.4 追求动态效应
    7.2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积极效果
        7.2.1 促进经济高速增长
        7.2.2 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7.2.3 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7.3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消极影响
        7.3.1 贸易摩擦频发
        7.3.2 经济对外依赖加深
        7.3.3 产业“空心化”风险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8.1 当前外贸形势突显战略性贸易政策的重要性
        8.1.1 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抬头
        8.1.2 贸易摩擦形势严峻复杂
        8.1.3 新一轮国际产业竞争更加激烈
    8.2 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8.2.1 重视发挥政府的干预和支持作用
        8.2.2 在尊重WTO原则基础上,合理利用贸易政策工具
        8.2.3 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8.2.4 制定合理的对外投资策略
        8.2.5 实施出口鼓励措施,集中力量开拓国际市场
    8.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5)秦皇岛市K医学系统股份有限公司人才流失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阐述
        2.1.1 民营企业
        2.1.2 人才
        2.1.3 人才流失
    2.2 理论基础
        2.2.1 激励理论
        2.2.2 心理契约理论
        2.2.3 人力资源危机管理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秦皇岛市K医学系统股份有限公司人才流失现状
    3.1 秦皇岛市K医学系统股份有限公司人才流失概述
        3.1.1 公司简介及行业前景
        3.1.2 公司人员构成
        3.1.3 K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简述
        3.1.4 人才流失典型事件
    3.2 K医学系统股份有限公司人才流失的调查
        3.2.1 问卷的编制
        3.2.2 问卷数据分析
        3.2.3 对K公司相关工作人员的访谈
    3.3 K公司人才流失的方向及特征
        3.3.1 流向发达地区
        3.3.2 流向人才竞争力强的城市
        3.3.3 流向知识密集型企业
        3.3.4 流向外资、合资企业
        3.3.5 流向国外
    3.4 人才流失对K公司的影响
        3.4.1 客户关系遭到流失
        3.4.2 公司竞争力被拉低
        3.4.3 在岗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导致K公司人才流失问题的原因
    4.1 宏观人才环境的影响
        4.1.1 政策影响
        4.1.2 经济影响
        4.1.3 社会影响
        4.1.4 技术影响
    4.2 K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原因
        4.2.1 人才观念落后
        4.2.2 缺乏合理的人力资源计划
        4.2.3 人才选拔招聘制度欠合理
        4.2.4 绩效考核体系不完善
        4.2.5 激励机制不健全
        4.2.6 培训和继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
        4.2.7 针对人力资源缺乏危机管理
        4.2.8 企业给予员工的归属感不强
    4.3 K公司所拥有人才自身的原因
        4.3.1 个人心理预期过高
        4.3.2 职业价值观念滞后
        4.3.3 自身缺乏职业生涯规划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缓解K医学系统股份有限公司人才流失的对策
    5.1 进一步提升K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管理水平
        5.1.1 提高管理者的素质
        5.1.2 明晰人力资源计划
        5.1.3 改进选拔招聘制度
        5.1.4 健全绩效考核体系
        5.1.5 强化员工激励机制
        5.1.6 加强对人才的培训
        5.1.7 实施有效危机管理
        5.1.8 以企业文化氛围增强员工归属感
    5.2 K公司所拥有人才自身的改变
        5.2.1 降低个人就业预期
        5.2.2 改变就业观念
        5.2.3 做好自我职业生涯规划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6)海南省旅游消费标准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国外旅游标准化研究综述
        (2)国外旅游标准体系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旅游标准化研究
        (2)旅游标准体系研究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点
2 相关概念界定
    2.1 标准、标准化、旅游标准化
    2.2 标准体系、旅游标准体系
    2.3 国际旅游消费中心
        2.3.1 历史机遇
        2.3.2 概念阐释
        2.3.3 建设路线分析
3 国内外旅游标准化发展现状概述
    3.1 国外旅游标准化发展概述
        3.1.1 国际组织的旅游标准化
        3.1.2 发达国家的旅游标准化
    3.2 我国旅游标准化发展概述
        3.2.1 初级萌芽阶段
        3.2.2 发展完善阶段
        3.2.3 逐渐成熟阶段
        3.2.4 小结
    3.3 海南省旅游业及旅游标准化发展分析及存在问题
        3.3.1 海南旅游业发展分析
        (1)发展优势
        (2)劣势分析
        3.3.2 海南旅游标准化发展现状
        (1)海南旅游标准化发展轨迹
        (2)地方旅游标准体系构建
        (3)旅游标准制定和实施
        (4)旅游标准化试点示范
        3.3.3 存在问题
        (1)标准制定滞后于海南旅游产业发展
        (2)旅游标准实施的有效性不显着,宣贯力度有待加强
        (3)旅游标准化人才严重缺乏
        (4)现行旅游地方标准出现“老化”、“地域限制”等问题
4 海南省旅游消费标准体系的构建
    4.1 构建总体思路
    4.2 构建方法与原则
        4.2.1 构建方法
        4.2.2 构建基本原则
        (1)目标要明确
        (2)要全面成套
        (3)层次要适当
        (4)要划分清楚
    4.3 框架结构
        4.3.1 总体构成
        4.3.2 基础标准体系构成
        4.3.3 消费供给标准体系构成
        4.3.4 消费环境标准体系构成
        4.3.5 国际化标准体系构成
    4.4 标准体系项目研究
        4.4.1 基础标准体系JC1
        (1) 指南、指引、导则JC101
        (2) 术语、代号、缩略语JC102
        (3) 图形、标识、符号JC103
        4.4.2 消费供给标准体系XG2
        (1) 旅游产品与业态XG201
        (2) 生态资源与规划XG202
        (3) 旅游目的地XG203
        (4) 品牌建设XG204
        (5)信息技术与服务XG205
        4.4.3 消费环境标准体系XH3
        (1) 消费安全与应急XH301
        (2) 公共设施与服务XH302
        (3) 人力资源保障XH303
        (4) 资金(金融)保障XH304
        (5) 服务质量控制与评价XH305
        4.4.4 国际化标准体系GJ4
        (1) 国际化设施GJ401
        (2) 国际化服务GJ402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 1:明细表
    附件 2:明细表(国际相关标准和发达国家相关标准、我国港澳台地区标准)
    附件 3:明细表(建议制订修订地方标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在学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7)Z镇农村贫困老人养老保障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创新
        (二)研究不足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农村贫困老年人口
        (二)农村养老保障
    二、理论基础
        (一)经济交换理论
        (二)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三)需要层次理论
第三章 Z镇农村贫困老人养老保障现状调查分析
    一、Z镇基本情况
    二、Z镇农村贫困老人养老保障状况分析
        (一)经济保障状况
        (二)健康及生活照料状况
        (三)精神保障状况
第四章 Z镇农村贫困老人养老保障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Z镇农村贫困老人养老保障存在的问题
        (一)日常经济收入水平较低
        (二)家庭养老保障功能弱化
        (三)老年精神文化生活贫乏
        (四)扶贫政策实施主体单一
    二、Z镇农村贫困老人出现养老保障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经济来源单一且不稳定
        (二)农村空巢现象日益严峻
        (三)“精神养老”重视度不足
        (四)社会力量参与力度不够
第五章 Z镇农村贫困老人养老保障问题的优化路径
    一、创造优良自我实现机会
        (一)提高贫困老人劳动技能
        (二)加强参与社会实践引导
    二、巩固家庭养老基础地位
        (一)“孝道文化”贯穿养老始终
        (二)加强舆论宣传引导作用
    三、重视老人精神文化需求
        (一)“物质养老”与“精神养老”并举
        (二)大力开展文化娱乐活动
    四、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机制
        (一)制定并完善社会参与机制
        (二)注重和加强政府引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中国行政管理40年学术研究主题评析(1978—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方法
        (一)Citespace可视化分析法
        (二)统计分析方法
        (三)历史研究法
    四、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难点
        (二)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中国行政管理学术研究主题形成的量化分析
    第一节 行政管理学术研究主题的涵义
        一、行政管理的涵义
        二、学术研究主题的涵义
    第二节 中国行政管理学术研究主题阶段的划分依据
        一、党的政策
        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
        三、中国行政管理自身的发展规律
    第三节 期刊样本分析
        一、各期刊文章占总样本比例
        二、发文作者分析
        三、关键词分析
    第四节 着作样本分析
    第五节 研究主题汇总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背景下的学术研究主题(1978-1992)
    第一节 行政管理学科体系研究
        一、行政管理学科体系研究的背景
        二、行政管理学科体系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行政管理学科体系研究的评析
    第二节 国家公务员制度研究
        一、国家公务员制度研究的背景
        二、国家公务员制度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国家公务员制度研究的评析
    第三节 行政效率的研究
        一、行政效率研究的背景
        二、行政效率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行政效率研究的评价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学术研究主题(1992-2002)
    第一节 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研究
        一、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研究的背景
        二、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研究的评析
    第二节 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的研究
        一、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研究的背景
        二、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研究的评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经济全球化与行政体制改革背景下的学术研究主题(2002-2012)
    第一节 WTO对政府运行方式的影响研究
        一、WTO对政府运行方式影响研究的背景
        二、WTO对政府运行方式影响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WTO对政府运行方式影响研究的评析
    第二节 以服务型政府为目标的行政体制改革研究
        一、以服务型政府为目标的行政体制改革研究的背景
        二、以服务型政府为目标的行政体制改革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以服务型政府为目标的行政体制改革研究的评析
    第三节 政府绩效管理研究
        一、政府绩效管理研究的背景
        二、政府绩效管理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政府绩效管理研究的评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的学术研究主题(2012-2018)
    第一节 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的背景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的评析
    第二节 新时代行政体制改革研究
        一、新时代行政体制改革研究的背景
        二、新时代行政体制改革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新时代行政体制改革研究的评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行政管理学术研究主题演变的规律探寻
    第一节 研究主题与经济体制改革紧密结合
        一、经济体制改革需要进行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研究
        二、经济体制改革需要进行政府职能转变的研究
        三、经济体制改革需要进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研究
    第二节 研究主题以调整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关系为主线
        一、调整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研究
        二、调整政府与社会关系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主题形成引进-消化-构建-创新的研究路径
        一、研究主题的引进(1978-1992)
        二、研究主题的消化(1992-2002)
        三、研究主题的构建(2002-2012)
        四、研究主题的创新(2012-2018)
    第四节 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研究主题贯穿改革过程始终
        一、以经济职能为重心的机构改革研究
        二、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重心的机构改革研究
    第五节 研究主题演变中的缺失和发展趋势展望
        一、研究主题演变中的缺失
        二、研究主题演变中的发展趋势展望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9)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权配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路径
第一章 金融监管权央地配置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金融监管权理论基础
        一、金融监管的公权力属性
        二、金融监管的正当性理论
    第二节 金融监管权的多元与多重
        一、金融监管权主体的多元化
        二、金融监管对象的全覆盖
        三、金融监管内容的系统化
    第三节 金融监管权央地配置的“结构化”性质
        一、国家权力的央地配置
        二、“结构化”视角下的金融监管权央地配置
    第四节 金融监管权央地配置的动因
        一、地方金融业的发展状况是根本动因
        二、地方政府金融发展的竞争需要是直接动因
        三、维护金融安全是终极动因
        四、国家权力结构改革是重要动因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央地金融监管权配置的变迁和现状
    第一节 中央金融监管权模式的历史变迁
        一、1949-1979:中央银行“大一统”时代
        二、1979-1992:中央银行体制的建立与地方监督保障
        三、1992-2003:分业监管与地方干预
        四、2003-至今:分业监管与金融监管协调
    第二节 我国地方金融监管权的历史考察
        一、1949 年以来我国权力央地关系的发展
        二、我国金融监管央地关系的变迁
    第三节 我国央地金融监管权配置的现状分析
        一、中央金融监管权配置现实
        二、金融监管权集中配置于中央的弊端
        三、地方金融监管权的配置现实
        四、央地双层监管的显着趋势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金融监管权央地配置的困境
    第一节 地方金融监管的多重困境
        一、应对传统金融的困境
        二、地方金融监管法律依据普遍缺失
        三、地方监管机构定位不清
        四、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困境
    第二节 金融监管权配置的合法性危机
        一、金融立法现状
        二、现行金融立法存在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金融监管央地配置域外模式借鉴
    第一节 分权型多层监管模式
        一、美国的分权型双层金融监管权配置
        二、加拿大分权型双层金融监管权配置
        三、美国、加拿大分权型多层监管体制特征
    第二节 集中型单层监管模式
        一、英国金融监管权集权型单层配置模式
        二、德国依托地方银行的地方监管模式
        三、日本中央政府部门行政授权地方监管模式
        四、欧盟合作性金融监管模式
        五、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单层监管模式的特征
    第三节 域外金融监管的比较分析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一、域外金融监管权配置的制度化
        二、监管权力央地配置模式的决定因素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金融监管权央地配置的制度建构
    第一节 金融监管权央地配置的宏观设计
        一、金融监管权央地配置的价值取向
        二、金融监管权央地配置的配置目标
        三、金融监管权央地配置的主要原则
    第二节 地方金融监管权配置的法治化路径
        一、通过法律制度配置监管权力
        二、充分发挥地方立法权的作用
    第三节 地方金融监管权主体配置
        一、监管机构配置的基本原则
        二、中央指导下的地方统筹监管模式
    第四节 地方金融监管权内容配置
        一、厘清地方监管与中央监管之间的界限
        二、厘清地方金融市场与政府监管之间的界限
        三、地方金融监管权配置内容
    第五节 配套制度设计
        一、中央从严格分业走向行业统筹
        二、完善中央与地方经济权力配置关系
        三、创造地方金融监管权实现的条件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吉林省律师人才培养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相关理论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三)主要研究方法
    (四)主要创新和不足
一、律师人才培养的内涵
    (一)律师人才的定义
    (二)律师人才培养的定义
    (三)律师人才培养的方式
    (四)律师人才培养的作用
二、吉林省律师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律师事务所执业环境不规范缺乏主动性
    (二)律师协会政策机制不灵活
    (三)司法行政机关战略规划滞后
三、吉林省律师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律师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不健全
    (二)律师人才培养的经费有限
    (三)律师人才培养的思想教育不充分
    (四)律师人才培养的业务引导不足
    (五)律师自身原因
四、广东省律师人才培养模式经验借鉴
    (一)律师事务所执业环境规范
    (二)律师协会管理机制灵活
    (三)司法行政机关智能科学一体化
五、吉林省律师人才培养的多元化改革机制
    (一)加强律师事务所对律师人才的培养机制
    (二)完善律师协会对律师人才的培养机制
    (三)改进司法行政机关对律师人才的培养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和致谢

四、确保公正效率 应对入世挑战(论文参考文献)

  • [1]承担公共服务外包功能的小型国企的人力资源建设情况分析[J]. 张江华. 商讯, 2021(20)
  • [2]奇瑞汽车分销渠道管理优化研究[D]. 祁素彬. 河北大学, 2021
  • [3]新时代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研究 ——基于对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的分析[D]. 刘洋. 苏州大学, 2021(07)
  • [4]战后日本战略性贸易政策研究[D]. 邵冰. 吉林大学, 2020(03)
  • [5]秦皇岛市K医学系统股份有限公司人才流失问题研究[D]. 孙常鹤. 燕山大学, 2020(01)
  • [6]海南省旅游消费标准体系构建研究[D]. 李小龙. 海南大学, 2020(12)
  • [7]Z镇农村贫困老人养老保障问题研究[D]. 张笑笑. 河南大学, 2020(02)
  • [8]中国行政管理40年学术研究主题评析(1978—2018)[D]. 鹿海洋. 黑龙江大学, 2020(05)
  • [9]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权配置问题研究[D]. 李其成.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7)
  • [10]吉林省律师人才培养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 陆洋洋. 吉林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保障公平高效 迎接入世挑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