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块指数在焦化生产中的应用

结块指数在焦化生产中的应用

一、粘结指数在炼焦生产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曹建磊[1](2021)在《混合焦煤在配煤炼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炼焦煤资源紧缺的情况决定了焦化行业扩大煤种使用范围的迫切需求,焦化企业不得不对煤炭资源的使用进行新的探索和实践。通过使用混合焦煤配煤炼焦达到优势互补、共同利用的目的,从而有效利用劣质煤,拓展可用煤源使用范围;且混合焦煤价格相对低廉,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实验选取8种焦煤,对其工业、工艺技术指标、镜质组反射率分布等进行分析,对各煤种进行单独小焦炉实验测定其稳定性,对各煤种添加15%瘦煤进行小焦炉实验测定其包容性,按照固定配比与各煤种混合后进行小焦炉实验测定其结焦性。对8种煤单独进行小焦炉实验的焦炭进行光学组织含量测定,找出混合焦煤岩相组分、焦炭光学组织含量与焦炭质量三者之间的关联性。经过以上实验,对混合焦煤在炼焦生产中的应用效果进行预判与筛选,通过炼焦工业生产,验证混合焦煤对焦炭产品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科学的煤种评价和实验分析后,简单无凹口混合焦煤和具1个凹口的混合焦煤可替代单一焦煤在生产中应用,替代后焦炭产品热强度CSR达到65.1%,冷强度M40达到85.3%,反应性指标CRI达到24.6%,可满足正常生产需要,可有效扩大可使用煤种资源范围,降低生产成本。混合焦煤的岩相组分、其对应的焦炭光学组织含量与焦炭质量三者存在正相关关系。在确定混合焦煤常规指标的前提下,混合焦煤Rran平均值在0.9~1.53区间比例越高,其对应的焦炭光学各向异性含量越高,焦炭质量越好。当混合焦煤在此区段比例过低时,会增大焦炭质量波动的风险,对焦炭质量提升不利,若使用此类混合焦煤时,应考虑增加其他配入煤种在该区段的比例。可依据混合焦煤Rran平均值在0.9~1.53区间比例调整指导配煤。图26幅;表26个;参48篇。

杨艳[2](2021)在《临涣焦化炼焦配煤方案优化及其工程应用》文中认为焦炭是冶金行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原料,在高炉炼铁时发挥材料骨架、增炭剂、还原剂、发热剂的作用,焦炭中的硫份、灰分和强度等直接影响冶金产品的质量。本论文主要阐述了临涣焦化自建厂以来在配煤炼焦技术方面所做的探索和改进。早期主要利用传统配煤技术即利用煤质的工业分析和粘结性指标来指导配煤,期间为降低配煤成本,尝试将生产过程产生的低价除尘灰、焦粉代替瘦煤回配至配合煤中进行炼焦,在保证焦炭质量的同时,降本增效成果显着;随着煤岩学指标的应用不断得到深化,开始利用煤岩学理论指导配煤,结合小焦炉实验,着手建立了常用煤种的工业分析、工艺分析及煤岩等指标数据库,结合配合煤的常用技术指标,再利用配合煤镜质组反射率的加和性,根据单种煤镜质组数据,按照理想镜质组分布图在原有的配煤方案上进行优化,调整相应的单种煤比例或者煤种,在确保同等焦炭质量的基础上计算相应的配合煤成本,选择成本最低的配煤方案投入生产,同时煤岩分析技术可有效的甄别混煤,保证了配合煤质量的稳定;近几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煤焦指标自动化检测设备的开发应用,提高了实验效率,便于建立海量数据库,从而形成智能配煤系统软件对焦炭质量进行智能预测和对配煤方案进行优化成为可能,2019年,在公司原有数据库及配煤技术的基础上,研究了煤灰成分、成煤期及煤岩组分等32个参数对焦炭质量的影响大小并进行定量分析,应用多元矩阵方法,实现了配煤方案全方位智能优化,结果表明,通过使用全要素智能配煤系统优化配煤方案,使临涣焦化的配煤技术走到了行业前列,生产成本不断降低,2012年起,利用生产过程产生的低价焦粉、除尘灰按不高于1%比例代替山西瘦煤或临涣瘦煤进行配煤,每年降低配煤成本约900万元。2016年起,利用煤岩分析结果优化配煤方案,年降低配煤成本近3000万元;2019年6月,利用全要素智能配煤系统优化配煤方案,年降低配煤成本5000余万元。

乔卉莹[3](2020)在《废橡胶作配煤炼焦添加剂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废橡胶是目前常见的“黑色污染”之一,日益增多的废橡胶对环境所带来的影响愈发严重。科学合理的处理和利用废橡胶已成为能源和环境亟待解决的问题。将废橡胶作为添加剂用于配煤炼焦,不仅能够解决废橡胶的回收利用问题,还能够达到焦炭提质降本的目的。不同的橡胶制品来源于生产中不同的原料和配比。如各种汽车轮胎主要采用天然橡胶(NR)、丁苯橡胶(SBR)、顺丁橡胶(BR)等,但其中载重车以天然橡胶和顺丁橡胶为主,拖拉机和农用三轮以天然橡胶和丁苯橡胶为主,家用轿车轮胎以顺丁橡胶为主。传输带从橡胶组成上则和轮胎不同,主要以氯丁橡胶(CR)、乙丙橡胶(EPR)和顺丁橡胶为主。为明确废橡胶作配煤炼焦添加剂的工艺条件和机理,本研究选取占比较大的载重汽车、家用轿车、拖拉机、电动车、越野车、农用三轮等6种轮胎和矿产传输带等共7种废橡胶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工业分析、热重分析、红外分析等方法,对废橡胶作配煤炼焦添加剂在炭化过程中的热解特性进行了解析。对添加等量不同胶粉的煤样进行粘结性能研究,在原有配煤原料不变的情况下,发现家用轿车废轮胎胶粉使煤样粘结指数增加最大。废橡胶:配煤比例为1:100时,家用轿车废轮胎胶粉的加入可使煤样的粘结指数增加31.5%,拖拉机、农用三轮、传输带、载重车、电动车等废橡胶粉均使煤样粘结指数增加,但其增加幅度依次降低。越野车废胶粉的加入对煤样粘结指数无影响;载重车轮胎废胶粉则使煤样的胶质层最大厚度增加最大,增幅为2.30%,同时最终收缩率降低,降幅为1.85%。家用轿车次之,胶质层最大厚度增幅为1.54%,最终收缩率降幅为0.62%;载重车和电动车轮胎废胶粉使煤样奥阿膨胀度中最大收缩度降低。降幅均为3.85%。结合小焦炉对比实验,研究了废橡胶对焦炭性能指标的影响规律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载重车废轮胎胶粉的加入,使焦炭冷强度增加,其抗碎强度M40增加2.55%,耐磨强度M10降低17.50%。同时,该类胶粉的加入,使焦炭的真相对密度增加1.38%,孔隙率降低4.45%,水分减少18.42%;其次电动车废轮胎橡胶粉的加入,可使焦炭M10、孔隙率降低,真、视相对密度增加,但同时该类橡胶粉的加入,会使焦炭M40降低。此外,废橡胶粉的加入,均使焦炭热强度降低,反应性增强。而其中热强度降幅最大的为电动车废轮胎胶粉,降幅最小的为载重车废轮胎胶粉,降幅分别为5.66%和0.70%。综合以上实验结论认为,在不考虑废橡胶对焦炭热强度的影响或者对热强度的改变不做明显要求的情况下,以天然橡胶和顺丁橡胶为主的载重车废轮胎胶粉的加入,可实现配煤炼焦提质降本的目的。此外,通过对添加等样不等量胶粉的煤样进行粘结性研究,发现随胶粉加入量增加,煤样粘结指数的先急速增加,至胶粉:煤样(质量比)=1:100时增长速率降低,胶粉:煤样(质量比)=2:100是粘结指数开始下降至4:100再缓慢增加。该论文有图24幅,表8个,参考文献60篇。

赵骏[4](2020)在《超精煤制备及其在炼焦中应用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一个富煤,贫油、少气的国家,褐煤和烟煤等非炼焦煤资源相对丰富,优质炼焦煤资源极其匮乏。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钢铁工业发展迅猛,规模不断扩大。然而钢铁生产所需要的优质炼焦煤和焦炭的供应越来越紧张,矛盾日益突显。以扩宽炼焦煤资源、节约优质主焦煤为目标,针对利用低阶煤制备炼焦用新型粘结剂以及粘结剂在炼焦中的应用基础展开研究,以期获得高反应性和高反应后强度焦炭,为高炉低燃料比下提高冶炼效率和维持稳定顺行提供原料支撑。本论文首先研究了单一煤粉制备超精煤粘结剂(HPC)的有机溶剂热萃取工艺;为提高煤粉萃取率,探究了低阶煤与生物质协同热萃取制备生物质-煤粉混合型超精煤(BIOC-HPC)的可行性;基于HPC的强粘结性,进行了配加HPC炼焦研究,探究了不同HPC类型对焦炭质量的影响以及作用规律具体包括:(1)从化学成分、形貌特点、碳质结构和显微组分特点等方面分析了原煤与HPC的基础性能异同,探究了低阶煤制备HPC的工艺条件。与原煤相比,溶剂热萃取得到的HPC理化性质变化明显,燃烧性能、高位发热值和粘结性都大幅提高,灰分含量显着降低。研究了煤阶、反应温度、热萃取时间、液固比对HPC萃取率的影响,得到了适宜的反应条件:反应温度为340-360℃,液固比为50 mL/1 g,反应时间为60 min。获得了HPC与原煤在碳质结构、光学组织和元素含量上的变化规律,与原煤相比,HPC的H/C 比提高,O/C比降低,镜质组含量提高,说明溶剂热萃取过程中低阶煤的碳骨架结构发生断裂,HPC中脂肪烃含量增加,有序碳含量降低。(2)利用红外光谱、拉曼光谱、XPS光电子能谱和X射线衍射仪对低阶煤和生物质协同共热萃取制备的BIOC-HPC的理化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生物质种类对BIOC-HPC萃取率有一定的影响,木质素含量高的生物质对煤的萃取具有协同作用,而油脂含量高的生物质对煤的萃取具有拮抗作用。生物质的配加比例对BIOC-HPC萃取率的影响与煤的煤阶有关,对于煤阶高的煤种,提高生物质配比有助于提高BIOC-HPC的萃取率;对于煤阶低的煤种,生物质的配比不宜超过50%,主要原因是过多的添加生物质,会增加溶液中小分子物质的含量,在高温高压作用下自身会发生络合反应生成难萃取的大分子化合物,从而降低了萃取率。通过分析BIOC-HPC碳质结构的变化规律,明晰了生物质对低阶煤萃取的作用机理,为实现低阶煤和生物质的高值化应用提高了理论基础。(3)从BIOC-HPC焦炭(配煤中添加BIOC-HPC炼焦制得的焦炭)的微晶结构、孔结构分布、光学组织等方面分析了生物质添加量、BIOC-HPC添加量对BIOC-HPC焦炭强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萃取时生物质的适宜添加比例为20%,继续增加生物质含量,BIOC-HPC的粘结指数下降,制备焦炭的冷态强度降低。生物质的增加会提高BIOC-HPC中氧氮杂环的含量,BIOC-HPC的挥发分含量升高,在碳化过程中孔隙结构发生变化,不均匀度提高,减小了 BIOC-HPC的热塑区间,导致成焦过程中焦炭的劣化;过多的生物质热解,容易产生小分子和还原性氢,使得萃取后的中型分子继续断裂,降低了胶质体含量,BIOC-HPC的粘结性能变差。(4)研究了 BIOC-HPC添加比例对焦炭气化反应以及气化前后焦炭冷热强度的影响。BIOC-HPC可以作为添加剂配煤炼焦,但存在适宜的使用比例。通过分析BIOC-HPC焦炭反应前后碳质结构和强度变化,得到了 BIOC-HPC适宜添加比例为10%-15%。当BIOC-HPC的添加量超过20%时,焦炭的冷热强度都急剧下降。探究了 BIOC-HPC添加比例对焦炭CO2气化反应行为的影响,并对焦炭的气化反应动力学进行研究,发现与RPM模型具有较高的拟合度,计算了不同配比下BIOC-HPC焦炭气化反应动力学参数,发现BIOC-HPC焦炭在气化过程中存在动力学补偿效应。随着BIOC-HPC比例的增加,焦炭的气化反应性提高,说明添加BIOC-HPC可以提高焦炭的气化反应性能。通过探究碳质结构、挥发分含量、比表面积和光学组织对焦炭气化反应性能的影响,发现比表面积和光学组织是决定BIOC-HPC焦炭气化反应性能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将为低阶煤和生物质的绿色、高值化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张慧锋,梁英华,王家骏,程欢,侯彩霞[5](2020)在《炼焦煤黏结性和结焦性的表征方法》文中提出黏结性和结焦性是评价炼焦煤工艺性质的主要指标。本文评述了国内外表征炼焦煤黏结性和结焦性的几种主要方法,包括黏结指数、胶质层指数、基氏流动度和奥亚膨胀度等研究进展,指出黏结指数、基氏流动度和奥亚膨胀度检测方法采用均相加热温度场,对炼焦煤的单向受热、层层结焦的成焦过程模拟性较差。虽然胶质层指数模拟了这一过程,但设备的自动化是其未来发展的关键。黏结指数只反映炼焦煤本身的性质,与焦炭质量几乎没有相关性;而胶质层最大厚度、基氏流动度和奥亚膨胀度等只能从某个侧面反映炼焦煤的结焦性,如何开发出一种新的检测方法,可同时从胶质体的黏结能力、数量、质量和膨胀性等方面共同表征炼焦煤黏结性和结焦性是未来发展的关键。

先成旭[6](2019)在《延长结焦时间对不同配煤方案所炼焦炭质量影响规律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部分地区对炼焦煤使用量的限制以及高炉对焦炭质量要求的提高,有些焦化企业不得不通过优化配煤方案以及改变结焦时间来节约成本和稳定焦炭质量。通过常规配煤方案和在常规配煤的基础上增加3%焦煤的方案进行小焦炉实验,分析了配煤方案所涉各个煤种的性质和两种配煤方案在不同结焦时间下所炼焦炭的机械强度、焦炭热性质以及焦炭结构特征,探讨延长结焦时间对不同配煤方案所炼焦炭质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常规配煤方案条件下,延长结焦时间至22h时,所炼焦炭的转鼓强度较大、热性质较好;延长结焦时间至24h时,所炼焦炭的落下强度较大。在常规配煤方案基础上增加3%焦煤的条件下,延长结焦时间至22h时,所炼焦炭的热性质较好;延长结焦时间至24h时,所炼焦炭的落下强度最大;结焦时间从18h延长至26h,所炼焦炭的转鼓强度变化不大。对比两种配煤方案,发现在常规配煤方案基础上增加3%焦煤后,延长结焦时间使得所炼焦炭的转鼓强度得到改善。通过对两种配煤方案所炼焦炭的X-射线衍射和拉曼光谱进行分析,延长结焦时间至22h时,在常规配煤方案基础上增加3%焦煤后所炼焦炭的定向程度比常规配煤方案所炼焦炭要好,提高了其焦炭的落下强度和热性质,在常规配煤方案基础上增加3%焦煤后所炼焦炭相比于常规配煤所炼焦炭发生了明显的蓝移现象,其焦炭的机械强度和热性质得到一定的改善。因此延长结焦时间延长至22h时可以改善两种配煤方案所炼焦炭的转鼓强度和热性质;延长结焦时间至24h后,常规配煤方案所炼焦炭的转鼓强度和热性质开始下降,在常规配煤方案增加3%焦煤后提高配合煤的结焦性和粘结性,可以保证较好的转鼓强度和热性质,减缓下降的趋势。

孙义平[7](2019)在《加大西部煤配比制备焦炭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主要运用煤的岩相技术对煤种进行显微结构研究,通过煤的岩相分析技术自动模拟配煤。在煤的岩相分析中,煤的镜质组反射率是判断炼焦煤煤化程度的首要指标,其中主要运用镜质组平均最大反射率、镜质组反射率分布图进行分析。镜质组反射率分布图由一定数量的单个测定点的反射率数据组合而成,单一煤种的反射率分布图通常显示为单峰且正态分布,混合煤的反射率分布图通常呈现出多个峰值,根据煤的镜质组反射率分布图的上述特征,从而能够区分出煤料是否由单一煤种组成,同时,利用镜质组反射率分布图还可以指导配煤生产,优化配煤方案。本文按照实际生产的配煤方案将木里等西部煤配比提高到80%左右,经过煤的岩相分析技术模拟配煤,依据镜质组反射率分布图和参数,筛选出部分合理方案,再对这些方案进行20kg实验焦炉配煤炼焦试验,研究新配比的配合煤的粘结性和结焦性等各项性能。依据20kg实验焦炉的试验情况,开展工业性试验研究,主要内容是采用干熄焦进行综合性能研究,包括焦炭的工业分析、冷态强度、热态强度、焦炭气孔和光学组织等方面对比研究。本论文研究结果表明:对选定的四个工业配煤方案进行对比评价:方案1(西部煤配比76%)的焦炭质量最差,方案2(西部煤配比81%)的焦炭生产成本最低,方案3(西部煤配比80%)的焦炭灰分和硫分最低,方案4(西部煤配比75%)的焦炭强度最好。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四种配煤方案进行综合评价得出:方案4是最优的配煤方案。工业性试验取得了预期效果,达到了降灰降硫的目的。特别是焦炭灰分显着降低,提高了焦炭质量,改善了焦炭强度。另外,还研究了工业性试验焦炭和日常生产焦炭之间质量差异性,在焦炭强度基本稳定的前提下,焦炭的灰分和硫分有所降低,炼焦成本降低。在降灰降硫降成本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经济效益显着,按内部价结算半年降低成本约2544万元。充分表明加大西部煤种配煤比应用研究有效地降低了焦炭生产成本,为包钢降低生产成本做出了贡献。

邓亚民[8](2019)在《氧化性助剂对炼焦煤微波脱硫的影响》文中认为本文在微波频率2.45 GHz条件下,选取新峪焦煤作为研究用炼焦煤,进行微波脱硫实验,通过设计正交实验确定最优脱硫条件为:微波功率750 W,微波辐照时间4 min,煤样粒径80目。在微波频率0.1-6.5 GHz范围内,在不同微波辐照时间、颗粒目数、氧化性助剂浓度条件下,对炼焦煤运用传输反射法进行介电性质测定,进而分析不同条件对炼焦煤介电性质影响。最优条件下,称取3 g的新峪焦煤,对炼焦煤分别添加60 ml次氯酸钠、甲酸-过氧化氢、乙酸-过氧化氢三种氧化性助剂,助剂浓度为0.01 mol/L到0.5 mol/L,浸渍10 min后进行微波脱硫实验,对处理后煤样进行粘结指数测定,XPS分析,红外分析和扫描电镜。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在微波频率0.1-6.5 GHz范围内,新峪焦煤的介电常数随着频率增加而减小,而且随着辐照时间和颗粒目数的增加,新峪焦煤的介电常数也逐步减小。微波频率0.1-6.5 GHz范围内,新峪焦煤相对介质损耗因子和介质耗散因子随着微波频率的增大呈现波动性趋势。2、在2.45 GHz下,添加次氯酸钠、甲酸-过氧化氢、乙酸-过氧化氢三种氧化性助剂均对炼焦煤脱硫产生有利影响。添加次氯酸钠助剂在浸渍时间为60 min时,助剂浓度为0.1 mol/L条件下脱硫率最高为11.19%,粘结指数G为63.67;添加甲酸-过氧化氢助剂在浸渍时间为20 min时,助剂浓度为0.1 mol/L条件下脱硫率最高为11.07%,粘结指数G为66.87;添加乙酸-过氧化氢助剂在浸渍时间为60 min时,助剂浓度为0.5 mol/L时脱硫率最高为11.97%,粘结指数G为58.35。3、对炼焦煤基本性质分析可知,处理后煤样粘结指数较原煤粘结指数73.18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通过XPS分析、红外分析可知煤中含硫组分主要脱去的为噻吩型硫,添加次氯酸钠助剂时降低了9.78%,添加甲酸-过氧化氢助剂时降低了10.87%,添加乙酸-过氧化氢助剂时脱去了24.49%。本论文有图36幅,表19个,参考文献87篇。

冯硕[9](2019)在《不同炼焦工艺所用配合煤炭化关联性与焦炭热态性能》文中指出针对P钢铁企业和G钢铁企业的两对顶装焦炭与捣固焦炭在热性质上存在较大差异,但在高炉生产中经济技术指标并无明显区别。本文分别选取P钢铁企业的配合煤Coal 1及其对应生产的顶装焦炭Coke A和配合煤Coal 2及其捣固焦炭Coke B;G钢铁企业的配合煤Coal 3及其对应生产的顶装焦炭Coke C和配合煤Coal 4及其捣固焦炭Coke D。从四种不同配合煤的炼焦实验入手,研究在不同堆密度下,煤炭化行为特征参数及其与焦炭质量的对应关系,分析对应生产的焦炭宏观热性质和微观结构,并建立模型预测焦炭动力学行为。通过对比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对于配入高挥发分弱粘结性煤的炼焦用煤而言,提高堆密度会影响煤在热解过程中的炭化行为特征,明显改善炼焦煤的性质指标。但对于挥发分和弱粘结性煤比例适中的炼焦煤而言,提高堆密度对炼焦过程的行为参数并没有明显变化,并且常规炼焦实验所生产的焦炭满足高炉使用,没有必要采用捣鼓炼焦工艺,增加生产成本。(2)四种配合煤的一些基本性质,如挥发分析出量、最大膨胀压强、最终收缩度,塑性区间和胶质层最大厚度与焦炭冷态强度和热态性能存在一定对应关系。通过炼焦煤的基本性质指标可以预测焦炭质量,为配煤炼焦提供参考依据。(3)国标法检测焦炭热性质与等溶损率检测法结果存在差异,反应性较高的焦炭国标法检测的CSR较低,是因为溶损率过高。等溶损率检测法得到的热态性能指标CSR25和CRR25可以更好地评价焦炭质量,此方法对于焦炭在高炉内溶损过程具有更好的模拟性。(4)提高堆密度会使焦炭的内部出现狭长的扁气孔,且小气孔比例增多。Coke B和Coke D的比表面积均比Coke A和Coke D大,也是其反应性高的主要原因。捣固焦炭与顶装焦炭相比,气孔大小不一,微孔数量较多,但捣固焦炭由于提高堆密度,焦炭气孔壁较厚,有利于减弱CO2的侵蚀作用,提高焦炭强度。(5)采用RPM模型求得的Coke A和Coke B焦炭活化能分别为81.76 kJ/mol和71.89 kJ/mol;采用GM模型求得的Coke C和Coke D焦炭活化能分别为137.60kJ/mol和167.93 kJ/mol。说明Coke B的基质反应性比Coke A高;Coke C的基质反应性高于Coke D,说明捣固焦炭Coke B和顶装焦炭Coke C,更容易与CO2气体发生反应。

魏侦凯[10](2019)在《炼焦煤焦化关联性与焦炭质量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选取了9种炼焦单种煤作为基础用煤,测定了单种煤的工业分析和粘结性指标,确定6种配煤方案,检测了6种配合煤的工业分析、粘结性指标以及焦化关联性,结果表明焦化关联性曲线显示配合煤挥发分逸出和膨胀压力曲线存在差异,不同的膨胀压力使得配合煤发生不同程度的体积变化,相对应的挥发分逸出曲线呈现出不同的峰形,由焦化关联性曲线可揭示出成焦过程中炼焦煤软化熔融、膨胀收缩、挥发分逸出等现象的交互作用。针对6种配合煤进行了40 kg焦炉炼焦试验,对焦炭的传统热性质、焦炭综合热性质以及不同层次结构进行检测。焦炭综合热性质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焦炭的等溶损后强度先降低后增大,但强度变化幅度有显着的差异,1/3焦煤和焦煤的配入均增强了焦炭高温区反应后强度,焦炭热处理下降幅度Δ(CSR25-CPHTS)可以更加清晰的反映焦炭的耐高温性能。焦炭的不同层次测定结果表明,多配主焦煤,可以增加焦炭光学组织的各向异性程度,降低微米孔隙率,但对焦炭综合热性质的改变并不大。选取了2种不同性质的单种煤,分析了单种煤的焦化关联性以及对应40 kg焦炉焦炭的综合热性质及不同层次结构,结合之前6种配合煤性质及对应焦炭的质量指标,提出了焦化关联性综合指标α和焦炭综合热强度综合指标CSR25*,且两者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相关性系数R2=0.8462,为焦炭质量预测提供了一个更加科学的研究思路。研究焦炭综合热性质与不同层次结构之间的相关性,并建立相关性回归方程:CSR25*=-3.385P-0.830dp+0.922tw+3.854S+236.081,R2=0.949。表明,焦炭热强度受气孔结构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研究为科学评价炼焦煤性质和焦炭质量以及配煤结构优化提供了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图15幅;表22个;参60篇。

二、粘结指数在炼焦生产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粘结指数在炼焦生产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混合焦煤在配煤炼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炼焦煤资源现状
    1.2 焦炭的形成及作用
        1.2.1 煤成焦过程
        1.2.2 焦炭在高炉冶炼中的主要作用
        1.2.3 高炉冶炼对焦炭质量的要求
    1.3 配煤炼焦
        1.3.1 配煤的意义和目的
        1.3.2 配煤用煤的筛选原则
        1.3.3 配煤原理
        1.3.4 配煤方案应满足的要求
        1.3.5 配煤理论的发展过程
        1.3.6 影响焦炭质量的因素
        1.3.7 国内外配煤方法的应用与研究
    1.4 混合焦煤的配煤研究
    1.5 企业用煤结构及原则
        1.5.1 公司工艺流程简介
        1.5.2 公司炼焦工艺流程图
        1.5.3 公司用煤现状
    1.6 课题的研究内容、意义和目标
第2章 实验内容及分析检测方法
    2.1 实验方案
    2.2 实验内容
        2.2.1 实验设备
        2.2.2 实验原料
        2.2.3 分析方法
        2.2.4 炼焦实验
第3章 混合焦煤的配煤炼焦实验研究
    3.1 混合焦煤的基本性能研究
        3.1.1 煤的工业分析和工艺技术指标对比
        3.1.2 煤的岩相分析对比
    3.2 混合焦煤40 kg小焦炉实验研究
        3.2.1 混合焦煤的稳定性研究
        3.2.2 混合焦煤的包容性研究
        3.2.3 混合焦煤的结焦性研究
        3.2.4 混合焦煤性质的综合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混合焦煤在工业焦炉中的应用
    4.1 配煤方案及配煤比的选择
    4.2 第一阶段工业生产情况
    4.3 第二阶段工业生产情况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经济效益分析
    5.1 综合配煤成本
    5.2 生产配比及焦炭质量
    5.3 经济效益计算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2)临涣焦化炼焦配煤方案优化及其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第2章 配煤炼焦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炼焦煤资源分布
    2.1 配煤炼焦理论基础
        2.1.1 炼焦煤种类
        2.1.2 焦炭质量的判定
        2.1.3 焦炭质量的影响因素
        2.1.4 配煤炼焦的理论基础
    2.2 国内外煤炭资源分布及供应量
        2.2.1 世界煤炭资源分布及主要炼焦煤出口国
        2.2.1.1 储量
        2.2.1.2 产量
        2.2.1.3 主要炼焦煤出口国
        2.2.2 中国及分省2019年炼焦煤产能及供应量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临涣焦化配煤炼焦工艺及检验方法
    3.1 临涣焦化配煤、炼焦工艺流程
    3.2 主要煤焦化验分析设备
    3.3 煤和焦炭主要指标及检测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临涣焦化配煤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4.1 传统经验配煤法
    4.2 添加焦粉、除尘灰进行配煤的应用
        4.2.1 焦粉、除尘灰应用前配煤方案及分析指标
        4.2.2 对焦粉、除尘灰进行分析
        4.2.3 焦粉、除尘灰回配的小焦炉试验
        4.2.4 焦粉、除尘灰回配的大焦炉应用
    4.3 利用煤岩分析技术指导配煤
        4.3.1 对所有煤种进行煤岩分析,甄别混煤,判别质量
        4.3.2 建立用煤数据库
        4.3.3 利用煤岩分析技术优化配煤方案
        4.3.3.1 山西水浴焦煤的应用
        4.3.3.2 峰景北焦煤的应用
    4.4 应用全要素智能配煤系统指导配煤
        4.4.1 全要素配煤概念的提出
        4.4.2 全要素智能配煤系统的核心技术
        4.4.2.1 各要素与焦炭质量间的数学模型建立
        4.4.2.2 全要素智能配煤系统的软件特点
        4.4.2.3 全要素智能配煤系统的研究内容
        4.4.2.4 系统模型参数及设置
        4.4.2.5 全要素智能配煤系统数据库
        4.4.2.6 焦炭质量预测
        4.4.2.7 自动配煤优化
        4.4.2.8 历史配煤方案
        4.4.3 全要素智能配煤系统在生产中的应用试验
        4.4.3.1 检测并建立常用炼焦煤灰成分数据库
        4.4.3.2 全要素智能配煤系统在优化配比方面的应用
        4.4.3.3 全要素智能配煤系统在新煤种开发方面的应用
        4.4.3.4 全要素智能配煤系统的预测准确性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经济效益测评与估算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废橡胶作配煤炼焦添加剂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废旧橡胶
    1.2 配煤炼焦
    1.3 配煤炼焦添加剂
    1.4 本研究选题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2 废旧橡胶作添加剂配煤炼焦原料处理及性能测试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药品与仪器
    2.3 废旧橡胶粉的制备研究
    2.4 废旧橡胶粉工业分析
    2.5 废旧橡胶粉的热重分析
    2.6 废旧橡胶粉的红外分析
    2.7 本章小结
3 废旧橡胶粉配煤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药品与仪器
    3.3 不同胶粉配煤黏结指数的研究
    3.4 不同胶粉配煤奥阿膨胀度和胶质层厚度的研究
    3.5 本章小结
4 胶粉作添加剂对焦炭质量的影响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药品与仪器
    4.3 实验方法
    4.4 焦炭的质量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超精煤制备及其在炼焦中应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低阶煤资源状况及性质
        2.1.1 我国能源应用现状
        2.1.2 我国低阶煤资源状况
        2.1.3 我国低阶煤的煤质特征
    2.2 低阶煤作为能源的重要性
    2.3 低阶煤溶剂萃取技术的研究现状
        2.3.1 极性溶剂萃取制备超精煤
        2.3.2 非极性溶剂萃取制备超精煤
        2.3.3 混合溶剂萃取制备超精煤
        2.3.4 温度对萃取率的影响
        2.3.5 压力对萃取率的影响
        2.3.6 煤粉粒径对萃取率的影响
        2.3.7 煤粉理化性质对萃取率的影响
    2.4 生物质与低阶煤联合萃取的协同作用
    2.5 超精煤的应用
        2.5.1 超精煤在化学链燃烧技术中的应用
        2.5.2 超精煤催化气化制备合成气
        2.5.3 超精煤作为粘结剂配煤炼焦
        2.5.4 超精煤在碳阳极材料中的应用
        2.5.5 超精煤在燃料电池中的应用
        2.5.6 超精煤在水煤浆中的应用
    2.6 超精煤的经济可行性
    2.7 研究内容与方法
        2.7.1 课题的提出和意义
        2.7.2 主要研究内容
3 超精煤(HPC)的制备及其理化性质研究
    3.1 实验原料
    3.2 实验设备及方法
        3.2.1 超精煤萃取装置
        3.2.2 超精煤萃取工艺
        3.2.3 超精煤表征方法
    3.3 低阶煤的基础性能研究
        3.3.1 煤成分分析
        3.3.2 煤的表观形貌分析
    3.4 N-甲基吡咯烷酮(NMP)单独热萃取四种低阶煤
        3.4.1 煤岩组分分析
        3.4.2 煤种对萃取率和灰分的影响
        3.4.3 温度对萃取率和灰分的影响
        3.4.4 液固比对萃取率和灰分的影响
        3.4.5 萃取时间对萃取率和灰分的影响
    3.5 超精煤的理化性能
        3.5.1 超精煤的工业分析及元素分析
        3.5.2 超精煤的热重分析
        3.5.3 超精煤的红外光谱分析
        3.5.4 超精煤的显微组分及煤岩组成
        3.5.5 超精煤的燃烧特性分析
        3.5.6 超精煤粘结性能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生物质与低阶煤协同共萃取研究
    4.1 实验生物质原料选择
    4.2 检测分析方法
    4.3 N-甲基吡咯烷酮(NMP)单独热萃取生物质和低阶煤研究
        4.3.1 生物质与煤粉的单独萃取率
        4.3.2 生物质与煤粉单独萃取物表征
    4.4 N-甲基吡咯烷酮(NMP)协同热萃取生物质和低阶煤
        4.4.1 协同萃取的萃取率变化
        4.4.2 协同萃取超精煤的工业分析及元素分析
        4.4.3 协同萃取超精煤的红外光谱分析
        4.4.4 协同萃取超精煤的碳质结构分析
    4.5 生物质与低阶煤共萃取反应机理的探讨
    4.6 本章小结
5 添加煤/生物质协同萃取超精煤(BIOC-HPC)对焦炭强度影响研究
    5.1 实验原料
    5.2 实验设备与方法
        5.2.1 炼焦装置介绍
        5.2.2 BIOC-HPC焦炭制备工艺
        5.2.3 焦炭强度表征方法
    5.3 生物质添加量对BIOC-HPC焦炭冷强度的影响
        5.3.1 生物质添加量对BIOC-HPC焦炭转鼓强度的影响
        5.3.2 生物质添加量对BIOC-HPC焦炭抗压强度的影响
        5.3.3 孔隙结构对焦炭冷强度的影响
        5.3.4 BIOC-HPC碳结构对焦炭强度的影响
        5.3.5 BIOC-HPC热解特性对焦炭强度的影响
        5.3.6 BIOC-HPC的粘结机理
    5.4 BIOC-HPC添加比例对焦炭冷强度的影响
        5.4.1 配煤试验方案及对焦炭成分影响
        5.4.2 BIOC-HPC添加比例对焦炭表观形貌的影响
        5.4.3 BIOC-HPC添加比例对焦炭抗压强度的影响
        5.4.4 BIOC-HPC添加比例对焦炭转鼓强度的影响
        5.4.5 BIOC-HPC焦炭光学组织与焦炭冷强度关系
        5.4.6 BIOC-HPC焦炭孔隙结构与焦炭冷强度关系
        5.4.7 BIOC-HPC焦炭碳结构与焦炭强度关系
        5.4.8 BIOC-HPC对焦炭冷强度的作用机理
    5.5 本章小结
6 添加BIOC-HPC炼制焦炭的反应性研究
    6.1 实验原料
    6.2 实验设备与方法
    6.3 BIOC-HPC添加比例对焦炭热态性能的影响
        6.3.1 BIOC-HPC添加比例对焦炭气化率的影响
        6.3.2 BIOC-HPC添加比例对焦炭反应后强度的影响
        6.3.3 BIOC-HPC添加比例对焦炭反应后表观形貌的影响
        6.3.4 BIOC-HPC焦炭碳结构与强度的关系
    6.4 配加BIOC-HPC炼制焦炭的CO_2气化反应性研究
        6.4.1 常用气固反应模型
        6.4.2 BIOC-HPC焦炭的表观形貌
        6.4.3 BIOC-HPC焦炭气化动力学研究
        6.4.4 配加BIOC-HPC炼制焦炭的气化动力学
        6.4.5 配加BIOC-HPC炼制焦炭反应后强度的劣化机理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炼焦煤黏结性和结焦性的表征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黏结指数
2 胶质层指数
3 基氏流动度
4 奥亚膨胀度
5 结论与展望

(6)延长结焦时间对不同配煤方案所炼焦炭质量影响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我国煤炭资源现状
        1.1.1 我国煤炭资源概述
        1.1.2 我国炼焦煤现状分析
    1.2 配煤炼焦
        1.2.1 配煤的目的与意义
        1.2.2 配煤原理
    1.3 煤的显微特征研究
        1.3.1 煤的显微组分
        1.3.2 煤的镜质组反射率及其分布
    1.4 焦炭强度的研究
    1.5 影响焦炭强度因素
        1.5.1 炼焦煤性质的影响
        1.5.2 装炉煤预处理的影响
        1.5.3 炼焦工艺的影响
    1.6 焦炭结构的研究
        1.6.1 焦炭显微结构的研究
        1.6.2 其它研究手段对焦炭结构的研究
    1.7 研究的主要目的和内容
        1.7.1 研究目的
        1.7.2 研究内容
        1.7.3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原料与研究方法
    2.1 实验部分
        2.1.1 试验原料
        2.1.2 试验仪器
    2.2 煤样和焦球的采集与制备
    2.3 煤质分析
    2.4 煤的显微特征分析
        2.4.1 粉煤光片的制备
        2.4.2 煤的显微组分的测定
        2.4.3 煤的镜质组反射率及分布的测定
    2.5 小焦炉试验
    2.6 焦炭质量的测定
        2.6.1 焦炭工业分析
        2.6.2 焦炭机械强度与热强度的测定
    2.7 焦炭结构的测定
        2.7.1 焦炭显微结构的测定
        2.7.2 其它研究手段对焦炭结构的测定
第三章 原料煤与配合煤分析
    3.1 原料煤分析
    3.2 配合煤分析
第四章 延长结焦时间对两种配煤方案所炼焦炭质量的分析
    4.1 焦炭工业分析
    4.2 焦炭落下强度分析
    4.3 焦炭DI转鼓强度分析
    4.4 焦炭热性质分析
第五章 延长结焦时间对两种配煤方案所炼焦炭结构的分析
    5.1 焦炭显微结构的分析
        5.1.1 焦炭的光学组织分析
        5.1.2 焦炭气孔参数分析
        5.1.3 焦炭显微结构与热性质的关系
    5.2 其它研究手段对焦炭结构的分析
        5.2.1 焦炭的X-射线衍射分析
        5.2.2 焦炭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5.2.3 焦炭的拉曼光谱分析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加大西部煤配比制备焦炭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概述
    1.2 炼焦工艺简介
        1.2.1 配煤过程
        1.2.2 焦炉加热过程
        1.2.3 推焦过程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配煤技术的发展
        1.3.2 焦炭质量预测的研究现状
2 配合煤质量指标影响因素及参数范围
    2.1 配合煤质量指标影响因素
    2.2 配合煤质量指标参数范围
3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3.1 选题背景
    3.2 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4 小焦炉试验研究
    4.1 试验方案不同煤种配比情况
    4.2 煤岩模拟配煤
    4.3 小焦炉试验焦炭的各项指标
5 大型工业性试验研究
    5.1 工业性试验各方案具体情况分析
        5.1.1 方案1 试验情况分析
        5.1.2 方案2 试验情况分析
        5.1.3 方案3 的试验数据分析
        5.1.4 方案4 的试验数据分析
    5.2 工业各试验方案焦炭的气孔和光学组织分析
    5.3 日常生产与工业性试验焦炭质量研究
        5.3.1 日常生产与工业性试验焦炭灰分对比研究
        5.3.2 日常生产与工业性试验焦炭硫分对比研究
    5.4 试验方案成本核算
6 实际生产研究与应用
    6.1 实际生产配煤比变化情况和焦炭质量情况
    6.2 实际生产焦炭显微结构分析
        6.2.1 焦炭气孔分析
        6.2.2 焦炭光学组织分析
    6.3 生产焦炭抗碱性分析
    6.4 经济效益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8)氧化性助剂对炼焦煤微波脱硫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 煤样制备
    2.3 实验装置
    2.4 相关计算公式
3 微波脱硫最优条件研究
    3.1 正交实验设计
    3.2 微波功率条件探究
    3.3 辐照时间条件探究
    3.4 最优条件下新峪焦煤XPS分析
    3.5 最优条件下新峪焦煤红外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炼焦煤介电性质研究
    4.1 微波辐照时间对炼焦煤介电性质的影响
    4.2 煤样粒度对炼焦煤介电性质的影响
    4.3 添加氧化性助剂对炼焦煤介电性质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添加氧化性助剂微波脱硫效果影响
    5.1 添加次氯酸钠助剂微波脱硫效果影响
    5.2 添加甲酸-过氧化氢助剂微波脱硫效果影响
    5.3 添加乙酸-过氧化氢助剂微波脱硫效果影响
    5.4 添加不同氧化性助剂微波脱硫效果比较
    5.5 微波脱硫前后煤样扫描电镜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
    6.1 结论
    6.2 工业化应用
    6.3 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不同炼焦工艺所用配合煤炭化关联性与焦炭热态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炼焦煤性质评价
        1.2.1 化学组成
        1.2.2 黏结性和结焦性
        1.2.3 发热量
    1.3 焦炭质量评价
        1.3.1 化学组成
        1.3.2 焦炭结构
        1.3.3 机械强度
        1.3.4 反应性和反应后强度
    1.4 焦炭在高炉中的行为
        1.4.1 高炉冶炼过程中焦炭状态
        1.4.2 焦炭的作用
    1.5 捣固炼焦工艺
        1.5.1 捣固炼焦技术特点
        1.5.2 捣固炼焦的工艺要求和发展现状
    1.6 课题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2.炼焦煤炭化行为研究
    2.1 实验方案及方法
        2.1.1 炼焦煤工业分析及黏结性和结焦性
        2.1.2 炼焦煤热解成焦过程参数测定
    2.2 实验结果及讨论
        2.2.1 炼焦煤基础指标分析
        2.2.2 煤炭化交联性实验指标分析
        2.2.3 炼焦煤特征参数与焦炭质量对应关系
    2.3 本章小结
3.焦炭热态性能与气孔结构分析
    3.1 实验方案与方法
        3.1.1 焦炭的工业分析
        3.1.2 焦炭机械强度测定
        3.1.3 焦炭热性质测定
        3.1.4 焦炭气孔结构测定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2.1 焦炭基础指标分析
        3.2.2 焦炭溶损25%热性质指标分析
        3.2.3 焦炭溶损反应前后气孔结构分析
    3.3 本章小结
4.焦炭溶损反应动力学分析
    4.1 实验方案及方法
        4.1.1 焦炭基质反应性测定
        4.1.2 焦炭气化反应动力学模型计算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4.2.1 焦炭基质反应性分析
        4.2.2 焦炭动力学模型分析
    4.3 本章小结
5.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10)炼焦煤焦化关联性与焦炭质量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炼焦煤性质评价技术体系研究现状
        1.1.1 炼焦煤性质指标
        1.1.2 炼焦煤工艺性质评价指标
    1.2 焦炭质量评价研究现状
        1.2.1 焦炭机械强度
        1.2.2 焦炭热强度
        1.2.3 焦炭的结构
    1.3 传统炼焦煤评价指标和焦炭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1.4 课题的提出的意义
第2章 研究方案
    2.1 研究目标
    2.2 研究内容
    2.3 关键问题与创新点
        2.3.1 课题解决的关键问题
        2.3.2 创新点
    2.4 技术路线和实验方案
        2.4.1 技术路线图
        2.4.2 实验方案
第2章 实验用煤数据分析与讨论
    3.1 单种煤基本性质分析
        3.1.1 单种煤煤质分析
        3.1.2 单种煤煤岩分析
    3.2 配合煤性质分析
        3.2.1 配合煤传统指标分析
        3.2.2 配合煤焦化关联性指标分析
    3.3 小结
第4章 40kg焦炉焦炭质量评价与分析
    4.1 炼焦试验
    4.2 焦炭的综合热性质指标的检测及分析
        4.2.1 变温等溶损率试验结果及分析
        4.2.2 恒温等溶损率试验结果及分析
        4.2.3 热处理试验结果及分析
    4.3 焦炭不同层次结构研究
        4.3.1 焦炭光学组织结构及分析
        4.3.2 焦炭的气孔结构检测及分析
    4.4 40kg焦炉焦炭的综合热性质与炼焦煤焦化关联性的关系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炼焦煤性质与焦炭质量相关性建立
    5.1 两种单种煤炼焦试验
        5.1.1 两种单种煤性质分析
        5.1.2 两种焦炭的质量分析
    5.2 炼焦煤与焦炭性质指标相关性的建立
        5.2.1 相关性参数的选择
        5.2.2 相关性的建立
        5.2.3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企业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粘结指数在炼焦生产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混合焦煤在配煤炼焦中的应用研究[D]. 曹建磊. 华北理工大学, 2021
  • [2]临涣焦化炼焦配煤方案优化及其工程应用[D]. 杨艳.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3]废橡胶作配煤炼焦添加剂的机制研究[D]. 乔卉莹.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4]超精煤制备及其在炼焦中应用基础研究[D]. 赵骏.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1)
  • [5]炼焦煤黏结性和结焦性的表征方法[J]. 张慧锋,梁英华,王家骏,程欢,侯彩霞. 河北冶金, 2020(04)
  • [6]延长结焦时间对不同配煤方案所炼焦炭质量影响规律的研究[D]. 先成旭. 安徽工业大学, 2019(07)
  • [7]加大西部煤配比制备焦炭试验研究[D]. 孙义平.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9(03)
  • [8]氧化性助剂对炼焦煤微波脱硫的影响[D]. 邓亚民.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1)
  • [9]不同炼焦工艺所用配合煤炭化关联性与焦炭热态性能[D]. 冯硕. 辽宁科技大学, 2019(01)
  • [10]炼焦煤焦化关联性与焦炭质量的相关性研究[D]. 魏侦凯.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结块指数在焦化生产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