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假日旅游、假日经济与旅游环境分析

河南省假日旅游、假日经济与旅游环境分析

一、河南假日旅游、假日经济与旅游环境浅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立军[1](2019)在《中国冰雪体育旅游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冰雪体育旅游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是以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在中国的冬季运动和冰雪产业发展的背景下,提出如何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展开冰雪体育旅游深入研究。目前中国的滑雪人口只占比1%,滑雪运动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冰上项目的参与度也是发展缓慢。如何实现3亿人参与冰雪的宏伟目标,唯有准确阐释冰雪体育旅游的理论内涵,揭示冰雪体育旅游消费动因和消费特征,合理规划开发冰雪旅游项目才能成功兑现。研究对于丰富冰雪体育旅游理论,推动冰雪体育旅游建设,丰富冰雪体育旅游产品都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研究借鉴可持续发展理论、闲暇时间理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个案分析法等方法,以北京、河北、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新疆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作为调查对象,针对资源开发、管理等现状设计了“冰雪体育旅游消费者”“关于冰雪体育旅游产品需求”两份调查问卷。收集整理冰雪体育旅游相关文件、管理策略,阐释了冰雪体育旅游内涵、价值、特征,实证研究了黑龙江、北京典型案例,提出了冰雪体育旅游的发展策略。研究认为:(1)分析冰雪体育旅游相关理论基础,并阐明冰雪体育旅游内涵属性研究以可持续发展理论、闲暇时间理论和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界定旅游、体育旅游和冰雪体育旅游概念,进一步阐述冰雪体育旅游的内涵属性,包括其价值、功能和特征,为后续更加深入地研究奠定基础。(2)剖析我国冰雪体育旅游的消费动因,为我国冰雪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提供借鉴和参考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与出台为该产业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此外,伴随着我国交通设施的不断完善以及各相关技术手段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出行更加便利。基于微观层面来分析,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个人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闲暇时间也逐步增加,为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获得畅爽体验、获得社会认同则成为了旅游者的心理动因。(3)中国居民不同消费群体表现特征显着调查分析得出:不同性别人群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不管过去有无参加过冰雪体育旅游消费,对该产品未来的期望消费水平男性普遍高于女性,多数集中在100元以下消费;年龄高低与冰雪体育旅游消费水平之间表现为正相关性,各年龄段都有10%的人群未来愿意为冰雪体育旅游产品支付超过200元的消费;各种职业群体中20-30岁年轻群体占据半数,大多数人群对未来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集中在100元以下;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过去参加过冰雪体育旅游的高水平消费的人群比重不断增加,而低消费人去则在逐渐减少;与过去的消费需求相比,各不同职业人群未来的消费需求出现了显着下降;城镇与市区居民有着相对较高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水平;家庭收入水平对冰雪体育旅游消费水平的影响是正相关的,不同收入的群体未来的期望消费水平都低于100元。(4)在时间和空间维度梳理冰雪体育旅游发展脉络,以黑龙江省和北京市滑雪旅游为实证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分析发现目前中国冰雪体育旅游产业在发展中还存在如下问题:冰雪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不够,旅游产品单一;冰雪体育旅游复合型人才稀缺;资金不足导致硬件设施较差,产品宣传促销力度不够。(5)针对我国冰雪体育旅游存在的问题,提出政策导向、运行机制、保障措施、营销策略和资源评价的发展策略实现冰雪体育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求必须做到科学管理,管理的水平会对旅游产品的开发产生直接影响,科学管理缺位意味着无法实现高效的产品开发,也表示无法规范旅游市场的发展,资源配置的效率无法保障,政策导向不仅能使旅游企业有效地利用旅游资源,推进冰雪旅游产品运行机制,并通过制定相关保障措施规范市场行为,使企业灵活运用营销策略,政策导向、运行机制、保障措施、营销策略和资源评价五个方面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实现冰雪体育旅游可持续地健康发展。

梁小叶[2](2019)在《中国旅游交通政策演进量化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引领社会经济深刻变革,中国进入了“大融合、大协同、大整合”的新时代。随之,旅游交通实践如火如茶,旅游交通理论愈受关注,交旅融合成为发展所趋。旅游交通政策文本量化研究对于把握政策目标,明晰政策重点,优化政策路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1978年至今中央层面发布的293个旅游交通政策文件入手,明晰旅游交通政策概念,划分演进四阶段,构建“政策主体—政策主题—政策工具”量化框架,利用内容挖掘、社会网络分析、文献研究以及统计分析等文本量化方式,描绘了不同演进阶段特征。研究表明:(1)我国旅游交通政策演进划分为1978-1984年初步萌芽期,1985-1999年平稳过渡期,2000-2014年迅猛增长期及2015年至今政策利好期。(2)1978-1984年初步萌芽期:政策主体性质单一。政策主题聚焦于创汇导向下的旅游车船配置,通过职工培训、服务管理、计费办法、安全管理等满足接待需求。政策工具以基于技术标准的需求类工具为主;1985-1999年平稳过渡期:政策主体增多,且国家旅游局主导,中央和企业参与。政策主题聚焦于经济属性驱动下的旅游交通服务接待提升,旅行社作为向旅游者提供交通的重要媒介备受关注。政策工具以基于技术标准猛增下的需求类工具为主;2000-2014年迅猛增长期:政策主体多元化,国家旅游局主导,全国假日办、国务院、交通运输部次主导。政策主题聚焦于黄金周等假日制度发展下的旅游交通服务接待和新兴旅游交通产品供给,体现讲文明、重质量、大融合的发展理念。政策工具以法规管制猛增下的环境类工具为主;2015年至今政策利好期:群团组织加入的政策主体性质广泛化,国家旅游局和交通运输部形成双主导。政策主题聚焦于新兴旅游交通产品体系建设和旅游交通体制机制规范,交旅融合趋势显着。政策工具以产品服务为主的供给类工具为主。(3)演进总体特征表现为:旅游交通政策反馈实践速度稍慢。政策主体趋向多部门参与,决策职能和权力扩大化。政策主题从市场导向的行政化转变为政府主导的规范化,旅游安全贯穿始终。政策工具演进阶段发展不均衡,趋向宏观支持供给化。(4)优化路径为:在政策主体方面,构建多中心合作模式,建立信息共享系统,打造理论智库。在政策主题方面,综合考量重点和全局,“示范工程”打头,注重“建管养运”可持续,并以问题为导向。在政策工具方面,维持供给类工具主导,重视人才、资金、知识等具体工具使用,减少法规管制,重视政府采购。

宋琳[3](2018)在《中国集中休假制度对旅游经济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休假制度几经变革。作为社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休假制度彰显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与此同时也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尤其是自1999年起实施的每年国庆、春节、劳动节三个7天连续休息制度,即中国特色的“黄金周”制度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有巨大作用。由于带薪休假制度没有普及,连续的假期极大地刺激了我国国民的旅游愿望,虽然这使得我国旅游业开始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其负面影响非常明显,假期间各地旅游景区、宾馆饭店以及各种交通工具人满为患。为了减少黄金周期间大量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冲击,提高游客出游质量,同时也为了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国务院于2007年修改了《放假办法》,保留了“春节”“十一”两个黄金周,并将“五一”的休假时间由3天减少为1天,增加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且各休假1天。并规定如果全体公民放假的假日适逢星期六、星期日,应当在工作日补假。这样,每个小长假就可以实现3天连休,我国国民对外出旅游的时间也多出了三个选择,尽管稍稍缓冲了同一时间旅游景区的压力,也对人们旅游目的地的选择造成了限制。三个长假减少为两个使得那些渴望长途旅行的人们感到不满,而且对于热门景点,假期期间依然十分拥挤。所以,尽管国务院做出了改革,国内各方面的声音褒贬不一,休假制度的研究仍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当前,学术界存在诸多研究休假制度及旅游经济的研究成果,只是大多是将休假制度与旅游经济分开探讨,或者以当下休假制度作为背景对旅游经济进行分析,或者对休假制度从经济学角度进行分析,很少有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而且对休假制度的经济学角度研究大多只停留在定性分析层面,主要集中在居民旅游需求、消费行为、消费与休闲的关系、路径依赖、对策研究等方面,计量定量分析方面的研究较少。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对休假制度与旅游经济的重合领域展开深入研究,基于实证方法来检验二者的关系,为休假制度对旅游经济的影响提供了理论支撑和经验证据支持;对于指导旅游者选择出行时间,做出旅游决策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旅游景区提高统筹安排接待能力、合理规划维修整治等提升工程、弹性充分地组合人力物力财力,实现有效管理具有借鉴意义;对于国家政策层面重新考虑和激励带薪休假制度的深度广泛落实方面能够起到一定的警示和助推作用。本文在文献梳理与回顾和理论模型分析的基础上,将2007年起实施的休假制度定义为集中休假制度,梳理了我国休假制度的演化及旅游业发展的状况,重点着眼于目前的集中休假制度与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性,并从三个角度出发对集中休假制度对旅游经济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第一是从闲暇时间角度。从时间视角研究消费者出行的时间决策,研究了普遍存在的旅游季节性特征和各种不同时长的休闲时间共同作用于旅游者的出行时间选择,并利用旅游接待的相关数据进行计量验证。第二是从空间角度。对我国31个省区市(自治区)的2006-2016年“十一”集中休假期间的旅游贡献值进行了地区差异测度,对集中休假期间旅游贡献值的地区差距及其分布动态演进进行了实证研究,验证集中休假期间不同省份、地区的旅游经济效应是否相同,是否按照一定的规律分布。第三是从环境承载力角度。首先借助于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计算出泰山风景名胜区在冬半年和夏半年的最大环境容量,然后利用实际月度接待数据,分析在不同月份随节假日的分布不同测度出该风景区在年度范围内有规律性的景区资源与环境的闲置度和拥挤度,再一次证实了集中休假制度对旅游经济的影响作用。本文主要的研究结论简述如下;1.集中休假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起到平衡旅游供需的作用,影响旅游业经济发展,但是不同类型的集中休假制度与旅游的季节性叠加后对旅游经济的影响是有差别的,时间短的集中休假对旅游经济的影响不突出,时间越长的集中休假对旅游经济的影响越明显。2.热温冷点地区的集中休假期间旅游贡献值存在着显着的地区差距特征,地区间集中休假期间旅游贡献值存在明显差距,集中休假旅游贡献值的总体地区差距在考察期内是在增加的,地区内差距、地区间差距呈现出下降趋势,省份之间集中休假旅游贡献值不尽相同,多极分化的趋势逐渐明显。3.集中休假制度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旅游景区的闲置-拥挤程度起到调节作用,这种调节是双向的,旅游淡季的假期可以起到旅游经济正向调节作用;旅游旺季的假期,尤其是天数较长的集中休假,则对景区的拥挤度起到提升作用,从而带来经济效益的负面影响。本文的创新之处包括:1.通过研究影响旅游经济的时间要素,利用计量、定量的方法,从时间、空间、承载力三个角度对我国集中休假制度带来的旅游经济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2.本文通过聚类分析法,将31个省份划分为旅游热点、温点和冷点三大地区。并使用了 Dagum基尼系数分解、Kernel密度估计方法验证了这三大地区集中休假旅游贡献值的地区差距,从地区差异的角度了分析集中休假制度对旅游经济效应影响的空间分布与动态演进问题。3.通过测算泰山景区最大环境承载力,并结合对泰山景区历年财政数据测算出的不同成本与收益状况下的接待量,划分出不同的闲置-拥挤接待区间,为旅游景区合理配置接待能力提供指导。本文虽然试图对集中休假制度带来的旅游经济影响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但尚有不足。集中休假制度对旅游目的地影响不局限于旅游经济,也不局限于旅游收入这一个经济指标,可以展开更多经济领域的影响加以研究。而且由于受到旅游接待数据细化到月度的详细资料的限制,本文仅选择了北方有代表性的泰山风景名胜区作为个案,研究结论虽具有一定意义但并不全面。为进一步证实其规律性和说服力,以后可以选择某一地域或具有共同特征的某一类型旅游景区展开研究。

杨嫚,刘泽华,张瑜,郑艺,章锦河[4](2017)在《我国黄金周假日旅游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学者对黄金周假日旅游的研究已经取得丰富的成果。本文选取61篇代表性论文作为研究文本,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及案例地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对黄金周假日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呈减少趋势,而有关休假制度对旅游系统的影响、假日旅游市场及旅游流的研究逐渐增多。研究方法上,定性研究论文逐渐减少,定量研究论文逐渐增多;官方渠道和问卷调查是学者们收集数据的主要途径,主要分析方法有指数分析、数理统计分析、模型构建等3类;实证案例地空间尺度以城市和景区为主。最后提出未来可以进一步拓展研究的内容和角度。

马红红[5](2017)在《景区旅游活动的周末效应与节日效应测定 ——陕西华山与湖南武陵源的案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居民外出旅游,受作息制度和闲暇时间的影响,表现为双休日、节假日出游愿望高,导致景区客流量猛增,获得超越工作日的额外收益,将此称为旅游的周末效应和节日效应,这是居民外出和景区旅游的常态,对做好旅游接待及合理配置旅游服务具有制约作用。分析并测定旅游活动的周末和节日效应,有利于做好景区接待及服务管理,高A级景区是景区旅游的标杆,分析高A级景区周末/节日效应,把握其特征和规律对其它景区具有代表性。本文在分析股市波动与景区客流量变化规律的基础上,从股市波动引入周末和节日效应的概念,以陕西华山和湖南武陵源两个高A级景区为案例地,系统收集2011-2015年逐日客流量,依据本地市场理论、客流量峰林结构、时间序列分析模型和数理统计方法,定量测度了景区旅游的周末效应和节日效应。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对周末效应产生的原因,以及所具有的特征和规律进行了初步的归纳和比较。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华山景区旅游周末/节日效应测定结果显示:周六效应介于10%-100%,周日效应0-70%,周六效应高于周日效应;周末效应呈季节差异,平季效应15%-100%,淡季15%-85%,旺季0-30%,平季高于淡季,淡季高于旺季。86个周末效应频率分布及正态检验发现,淡季服从正态分布,平季与旺季呈偏左态。五个小长假节日效应依次为元旦、“五一”、清明、端午和中秋,均值分别为12.18、2.19、1.94、0.90和0.69,端午和中秋节节日效应最低;两个黄金周的节日效应均值分别是5.26和2.58,春节效应高于国庆节。(2)武陵源景区周末/节日效应测定结果显示:周六效应10%-70%,周日效应0-50%,周六效应高于周日效应;周末效应季节差异明显,淡季20%-80%,平季10%-45%,旺季0-30%,淡季高于平季,平季高于旺季。89个周末效应频率分布及正态检验发现,淡季周末效应符合正态分布,旺季与平季呈左偏态分布。五个小长假节日效应依次是“五一”、清明、端午、元旦和中秋,均值分别为2.35、2.24、0.54、0.44和0.12,“五一”、清明节日效应最大;两个黄金周的节日效应均值分别是3.66和1.45,春节高于国庆。(3)综合相关文献分析,节假日制度安排、消费观念变化、自驾自助游、“2小时旅游圈”构建,是景区旅游周末效应产生的真正原因。比较华山、武陵源两个景区周末效应测定的结果,本文发现:景区级别越高,周末效应越小,与景区级别呈反向关系;本地市场是周末效应形成的主要原因,本地市场比例越高,周末效应越大。节日效应主要受节日性质、放假天数、季节的影响,公历的“五一”节日效应最大,农历的端午和中秋节节日效应最低,小长假形成“窄尖峰”,黄金周形成“宽高峰”,并有明显的节前和节后效应。本文的创新之处有两点:一是在比较股市波动和景区客流量逐日变化差异的基础上,构建了景区旅游周末/节日效应测定模型,该模型以景区旅游的季节平稳性假设为前提,采用与工作日相比较的方式测定旅游的周末效应和节日效应,为景区旅游周末效应和节日效应测定提供了新的思路;二是以陕西华山、湖南武陵源景区为案例,以2011-2015年逐日客流量数据,测定了两个山岳型高A级景区旅游活动的周末效应和和节日效应,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周末效应的成因和规律性,为景区旅游接待和服务管理提供参考。

王慧娴[6](2016)在《中国旅游政策的经济效应及空间分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迫在眉睫、新的旅游需求不断涌现,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同时问题和矛盾也急剧增加。有些问题和矛盾可以通过市场机制自发调节解决,而有些问题和矛盾则需要国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或出台新的旅游政策。学术界对于旅游政策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研究的深度还不够,研究的手段也较单一。旅游政策的经济效应及空间分异研究有助于旅游政策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旅游政策科学决策,对于优化旅游生产要素的空间布局、改善地区经济结构、促进旅游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研究遵循"现象梳理——问题分析——规律探讨"的研究思路,在国家旅游局项目(KBI14001531)支持下,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关于旅游政策和政策空间差异的研究,基于生产函数、非均衡发展、政策有效性等理论,对我国旅游政策的有效性及政策经济效应的空间分异进行研究。一方面,扩展经济学的生产函数模型,构建旅游政策经济效应评估模型,研究旅游政策经济效应的测量问题。采用"投射-实施后"对比分析法分析旅游政策的有效性,以31个省区市的旅游发展统计数据为基础,测算出两类旅游政策经济效应的大小,对该理论框架进行实证分析。另一方面,运用地理学的空间统计方法,探讨旅游政策经济效应的空间分异及时空演进规律。借助ESDA-GIS方法直观展示我国旅游政策经济效应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及空间差异特点,综合收入水平和闲暇时间两个因素将研究时限划分成两个阶段,分析旅游政策经济效应的演化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旅游政策的配置建议。通过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纳入研究的我国旅游政策对旅游业的发展均产生了正效应。其中,制度性旅游政策比措施性旅游政策更有效。制度性旅游政策从宏观角度决定着旅游业的发展方向,措施性旅游政策从微观层面解决了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两类旅游政策从不同角度弥补单一政策的缺陷,相辅相成地为扩大旅游需求、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平稳增长提供政策支持。(2)旅游政策的经济效应具有空间差异性。总体而言,两类政策对东部地区的作用最强,而对中部地区作用最弱。31个省区市制度性旅游政策变量弹性系数和措施性旅游政策变量弹性系数均为正,但各省区市两类政策变量的弹性系数大小各异,相同的旅游政策在不同的空间作用效果不同。(3)制度性旅游政策和措施性旅游政策的经济效应均不存在全局空间自相关关系。资源丰富的地区对制度性旅游政策的响应度高,经济发达的地区对措施性旅游政策的响应度高。不同的发展空间需要不同的旅游政策支持,应根据地方旅游业发展实际来制定并推行差异化的旅游发展政策,从而提升旅游发展质量。(4)旅游政策的经济效应具有阶段性特征。总体上来看第二阶段制度性政策和措施性政策均比第一阶段更有效,应按照市场规律来制定旅游政策。统一的旅游政策作用在不同的空间上产生的效应不同,应正视旅游业发展地域差异的影响,特别是在不同发展阶段更要注重旅游政策与国民旅游需求的良性互动,依据市场变化来制定旅游政策。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包括:(1)从定量研究的角度对旅游政策的经济效应进行分析,避免旅游政策经济效应定性评价的单一、片面,使得研究结论更为科学可信,准确呈现旅游政策与旅游经济发展之间的数量关系,独特的研究视角在旅游政策研究中具有新义。(2)构建旅游政策评估模型,使得旅游政策经济效应变得可测量,利用可以收集到的数据信息及相关计量手段加以分析并对计算结果科学阐述,以检测旅游政策的实际效率,使生产函数理论在旅游研究领域得到进一步的验证与发展,同时弥补了旅游政策理论研究上的不足。(3)从地理学的视角分析旅游政策经济效应的空间分异和演进规律,判断全国颁布统一的旅游政策其政策经济效应是否相同,有利于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高效率的旅游政策,引导旅游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提升旅游业产业地位。

苗圃,王新驰,高晴[7](2015)在《黄金周旅游拥挤现象分析——从旅游线路设计的角度》文中指出黄金周旅游拥挤现象由来已久,大量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这个问题。但是,从旅游线路设计的角度探讨拥挤现象的文章较少。本文通过对旅游线路的定量分析,得出旅游线路设计与拥挤的内在机理:线路设计主要是以游览观光为目的,对每个景点的游览时间较少,旅游天数增加而景点的游览时间不增加时,游览景点的数量必然增加;旅游线路的设计倾向于选择远距离的旅游目的地,从而使旅途时间相对增加,从而导致交通拥挤。全年20.33%的旅游人次集中在全年4.11%的天数中,旅游线路的设计中往往以知名度高的高级别旅游景点为目的地,旅游者必然过度集中,从而导致景点拥挤。

徐乐蔚[8](2012)在《假日经济对文化旅游的开发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假日经济"近些年为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而在假日旅游中,文化旅游成为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如何在假日经济中利用文化来发展旅游,是当前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目前,我国的文化旅游还存在一些问题,文章涉及假日经济对于文化旅游的意义、促进作用以及对策。

顾永键[9](2008)在《假日制度对旅游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07年末国务院对“黄金周”假日制度进行了改革,12月16日正式公布了新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和《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2008年1月1日起,新假日制度正式实施。新假日制度的出台会对旅游消费行为产生哪些影响,进而会对假日旅游趋势产生何种影响,政府部门和旅游企业又如何应对新的变化,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研究的初衷正是希望通过找出影响旅游消费者行为的主要方面,把握我国假日旅游发展的趋势,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本文从对假日制度和旅游消费的基础研究入手,先研究了假日制度和旅游消费的关系,进而对运用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然后构建假日制度和旅游消费行为关系的研究模型,通过杭州的实证研究,分析假日制度变化对旅游消费者行为影响的具体方面,得出新假日制度下杭州假日旅游发展趋势,然后总结出我国假日旅游发展趋势。最后从国家、目的地和企业层面提出应对的建议和对策。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指出选题的背景及意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对假日、制度等概念做了界定。第二章对假日制度和旅游消费进行基础性研究,先对假日制度与旅游消费的关系和假日旅游消费集中性的特点做了分析,然后对相关的理论做了全面的解释和梳理,最后构建假日制度与旅游消费者行为关系的研究模型。第三章通过对新假日制度下杭州假日旅游消费的实证进行研究,得出假日制度对旅游消费行为的影响方面,提出新背景下的假日旅游发展趋势。第四章从假日旅游的发展趋势入手,提出完善假日制度和行政机构职能的建议、目的地政府部门搞好假日旅游的建议和旅游企业搞好假日旅游经营活动的对策。

陈雷[10](2007)在《长春市假日经济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篇论文以长春市这个地处东北三省的中心、省会城市,通过分析长春市自身假日经济的市场特征,结合长春市汽车城、电影城、大学城、森林城、会展城、冰雪城等多项假日经济的资源、资本,积极探讨和寻找符合长春市假日经济的发展模式。全篇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个案法、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等。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对比论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演绎分析等方法。主要通过图书查询;实地访谈;网上浏览等方法来收集资料。运用营销管理、宏观经济学、营销渠道的建立与维护等相关知识来撰写论文。全篇论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通过介绍国内外假日经济的发展状况,可以看出假日经济在长春市以及我国国民经济产业中所占的比例和位置,可以了解假日经济现在的规模状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第二部分对长春市假日经济的主要目标市场进行了分析,也是本篇论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对长春市假日经济的市场细分和目标定位,进而可以看出长春市不同假日经济目标市场营销模式的选择通过以上内容的分析,引出第三部分,对长春市假日经济发展策略进行研究。可以看出,假日经济是一个集合多行业、多门类的经济产物。他的发展模式既需要政府的扶持,又需要各行业的配合。相信在长春市市政府的有力带动下,长春市的假日经济必将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

二、河南假日旅游、假日经济与旅游环境浅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河南假日旅游、假日经济与旅游环境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冰雪体育旅游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冰雪体育旅游内涵属性研究
        1.3.2 冰雪体育旅游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1.3.3 冰雪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1.3.4 冰雪体育旅游案例研究
        1.3.5 冰雪体育旅游中外比较研究
        1.3.6 冰雪体育旅游市场营销研究
        1.3.7 国内外研究比较述评
    1.4 研究对象和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框架及主要内容
        1.5.1 研究思路和框架
        1.5.2 研究主要内容
2 冰雪体育旅游理论基础及内涵阐释
    2.1 冰雪体育旅游的理论基础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 闲暇时间理论
        2.1.3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2.2 冰雪体育旅游内涵阐释
        2.2.1 核心概念的梳理及界定
        2.2.2 冰雪体育旅游的价值
        2.2.3 冰雪体育旅游的功能
        2.2.4 冰雪体育旅游的特征
    2.3 本章小结
3 冰雪体育旅游的消费动因及特征
    3.1 冰雪体育旅游的外部消费动因
        3.1.1 宏观经济因素
        3.1.2 社会因素
        3.1.3 产业政策因素
        3.1.4 交通、技术因素
    3.2 冰雪体育旅游的内部消费动因
        3.2.1 个人收入
        3.2.2 心理因素
    3.3 冰雪体育旅游消费特征
        3.3.1 性别特征
        3.3.2 年龄特征
        3.3.3 文化特征
        3.3.4 职业特征
        3.3.5 居住地特征
        3.3.6 经济特征
    3.4 不同人群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
        3.4.1 不同性别人群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
        3.4.2 不同年龄人群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
        3.4.3 不同文化程度人群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
        3.4.4 不同职业人群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
        3.4.5 不同居住地人群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
        3.4.6 不同家庭收入人群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
    3.5 本章小结
4 我国冰雪体育旅游实证分析研究
    4.1 冰雪体育旅游发展现状
        4.1.1 冰雪体育旅游发展历程
        4.1.2 中国冰雪体育旅游现状
        4.1.3 发展特点
        4.1.4 冰雪体育旅游的开发模式
        4.1.5 中国冰雪赛事资源开发状况
    4.2 黑龙江省滑雪旅游状况
        4.2.1 黑龙江省滑雪旅游产业资源状况
        4.2.2 黑龙江省滑雪旅游产业分布现状及特点
        4.2.3 黑龙江省滑雪旅游产业布局分析
    4.3 北京市滑雪旅游状况
        4.3.1 北京市滑雪旅游资源的开发
        4.3.2 北京市滑雪旅游消费者情况分析
        4.3.3 北京市滑雪旅游的发展环境分析
    4.4 本章小结
        4.4.1 冰雪体育旅游产品单一
        4.4.2 冰雪体育旅游复合型人才稀缺
        4.4.3 硬件设施不足,产品宣传促销力度不够
5 我国冰雪体育旅游发展策略
    5.1 冰雪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导向
        5.1.1 政府政策
        5.1.2 消费政策
        5.1.3 资金政策
    5.2 冰雪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
        5.2.1 地理选择机制
        5.2.2 法制保护机制
        5.2.3 环境保护机制
        5.2.4 顾客针对机制
        5.2.5 策划宣传机制
    5.3 冰雪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措施
        5.3.1 法律保障
        5.3.2 人才保障
        5.3.3 科技保障
        5.3.4 规划保障
        5.3.5 管理保障
    5.4 冰雪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营销策略
        5.4.1 冰雪体育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现象
        5.4.2 旅游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特点
        5.4.3 生命周期各阶段冰雪体育旅游产品的营销策略
    5.5 冰雪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评价
        5.5.1 评价目的
        5.5.2 评价的内容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附录1 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2 冰雪体育体育旅游消费者调查问卷
附录3 关于冰雪体育旅游产品需求的调查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2)中国旅游交通政策演进量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对象
        1.2.1 旅游交通
        1.2.2 旅游交通政策
    1.3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目的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1.5.1 研究难点
        1.5.2 研究创新点
2 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研究综述
        2.1.1 政策演进量化研究
        2.1.2 旅游交通政策研究
        2.1.3 旅游政策演进研究
        2.1.4 交通政策演进研究
        2.1.5 研究小结
    2.2 理论基础
        2.2.1 文献计量学理论
        2.2.2 政策工具理论
        2.2.3 研究小结
3 研究预处理与量化框架构建
    3.1 数据处理
        3.1.1 数据来源与筛选
        3.1.2 类目分析与编码
        3.1.3 信度与效度检验
    3.2 演进四阶段划分
    3.3 政策量化框架建构
        3.3.1 政策主体维度
        3.3.2 政策主题维度
        3.3.3 政策工具维度
4 政策主体维度量化分析
    4.1 政策主体量化涉及指标
    4.2 政策主体构成分析
        4.2.1 初步萌芽期主体构成分析
        4.2.2 平稳过渡期主体构成分析
        4.2.3 迅猛增长期主体构成分析
        4.2.4 政策利好期主体构成分析
    4.3 政策主体合作程度分析
        4.3.1 初步萌芽期合作程度分析
        4.3.2 平稳过渡期合作程度分析
        4.3.3 迅猛增长期合作程度分析
        4.3.4 政策利好期合作程度分析
    4.4 政策主体政策效力分析
        4.4.1 初步萌芽期政策效力分析
        4.4.2 平稳过渡期政策效力分析
        4.4.3 迅猛增长期政策效力分析
        4.4.4 政策利好期政策效力分析
    4.5 研究小结
5 政策主题维度量化分析
    5.1 政策主题词分析及矩阵转化
        5.1.1 初步萌芽期主题词分析及矩阵转化
        5.1.2 平稳过渡期主题词分析及矩阵转化
        5.1.3 迅猛增长期主题词分析及矩阵转化
        5.1.4 政策利好期主题词分析及矩阵转化
    5.2 政策主题聚类分析
        5.2.1 初步萌芽期聚类分析
        5.2.2 平稳过渡期聚类分析
        5.2.3 迅猛增长期聚类分析
        5.2.4 政策利好期聚类分析
    5.3 政策主题多维尺度分析
        5.3.1 初步萌芽期多维尺度分析
        5.3.2 平稳过渡期多维尺度分析
        5.3.3 迅猛增长期多维尺度分析
        5.3.4 政策利好期多维尺度分析
    5.4 研究小结
6 政策工具维度量化分析
    6.1 供给类工具分析
        6.1.1 旅游交通政策中供给类工具应用
        6.1.2 演进四阶段供给类工具分析
    6.2 环境类工具分析
        6.2.1 旅游交通政策中环境类工具应用
        6.2.2 演进四阶段环境类工具分析
    6.3 需求类工具分析
        6.3.1 旅游交通政策中需求类工具应用
        6.3.2 演进四阶段需求类工具分析
    6.4 研究小结
7 旅游交通政策演进特征分析及优化建议
    7.1 演进四阶段特征分析
        7.1.1 初步萌芽期演进特征
        7.1.2 平稳过渡期演进特征
        7.1.3 迅猛增长期演进特征
        7.1.4 政策利好期演进特征
    7.2 演进总体特征分析
        7.2.1 “多元紧密”职能权力扩大化的政策主体
        7.2.2 “质化造血”政府主导规范化的政策主题
        7.2.3 “发展不均”宏观支持供给化的政策工具
    7.3 旅游交通政策优化建议
        7.3.1 政策主体优化
        7.3.2 政策主题优化
        7.3.3 政策工具优化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中国集中休假制度对旅游经济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框架
    1.3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文献综述
    2.2 基础理论
第3章 休假制度与旅游业的发展演变
    3.1 中国休假制度与旅游业的发展演变
    3.2 休假制度与旅游业的国际比较
第4章 集中休假制度对旅游经济的影响——时间视角
    4.1 集中休假制度对旅游经济的影响
        4.1.1 旅游的季节性消费特征
        4.1.2 我国现行的集中休假种类及对旅游业的影响
    4.2 旅游的季节性与集中休假制度叠加后对旅游经济的影响
        4.2.1 季节性时间变化图示叠加周末
        4.2.2 季节性时间变化图示叠加3日假期
        4.2.3 季节性时间变化图示叠加5-7日假期
    4.3 集中休假制度的旅游消费效应研究
        4.3.1 总体研究
        4.3.2 比较研究
    4.4 集中休假制度的旅游经济影响模型分析
    4.5 结论与启示
第5章 集中休假期间我国各省份旅游贡献值差距分析——空间视角
    5.1 方法及数据
        5.1.1 Dagum基尼系数分解方法
        5.1.2 数据来源及聚类分析
    5.2 GIS可视化分析
    5.3 地区差距及其来源
        5.3.1 集中休假旅游贡献值空间分布的总体地区差距及其演变趋势
        5.3.2 集中休假旅游贡献值空间分布的地区内差距及其演变趋势
        5.3.3 集中休假旅游贡献值空间分布的地区间差距及其演变趋势
        5.3.4 集中休假旅游贡献值的地区差距来源及其贡献率
    5.4 集中休假旅游贡献值的分布动态演进过程
        5.4.1 各地区集中休假旅游贡献值的Kernel密度估计
        5.4.2 集中休假期间三大地区旅游贡献值的Kernel密度估计
    5.5 结论与启示
第6章 集中休假制度对旅游环境容量影响分析——以泰山风景名胜区为例
    6.1 相关测算指数界定
        6.1.1 总量模型
        6.1.2 流量-流速模型
        6.1.3 旅游环境承载量
    6.2 泰山旅游风景名胜区的承载力实证分析
        6.2.1 泰山旅游介绍及经济现状
        6.2.2 泰山景区旅游承载量变化规律
        6.2.3 泰山各路线、景区承载力测算
        6.2.4 主景区最大环境承载力
        6.2.5 泰山景区近年来旅游承载率分析
    6.3 集中休假制度对泰山风景名胜区的环境容量影响分析
        6.3.1 泰山风景名胜区拥挤度与闲置度的测算
        6.3.2 集中休假制度对泰山风景名胜区承载力的调节作用分析
    6.4 结论与启示
第7章 结论及对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相关对策建议
        7.2.1 推进合理分散的休假制度——时间视角
        7.2.2 推出升级换代的旅游产品——空间视角
        7.2.3 追求适度合理的供需平衡——环境承载力视角
    7.3 不足之处及研究展望
        7.3.1 不足之处
        7.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我国黄金周假日旅游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资料来源
    1. 黄金周假日旅游
    2. 文献资料来源
二、研究文献的总体特征分析
    1. 主要文献期刊源
    2. 研究主题及年度载文量变化分析
    3. 研究方法
    4. 实证研究的案例地选择
三、研究内容述评
    1. 黄金周假日旅游可持续发展
        (1) 黄金周假日旅游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 休假制度设计及完善研究
        (3) 黄金周旅游的生态影响
    2. 休假制度对旅游系统的影响
        (1) 休假制度对居民出游行为的影响
        (2) 休假制度对旅游需求的影响
    3. 休假制度对旅游经济的影响
        (1) 休假制度对旅游产业部门的影响
        (2) 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的影响
    4. 假日旅游市场及旅游流研究
        (1) 假日旅游市场特征研究
        (2) 假日旅游中的游客行为特征
        (3) 假日旅游流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4) 假日旅游流预测研究
四、研究结论和启示
    1. 研究结论
    2. 研究启示

(5)景区旅游活动的周末效应与节日效应测定 ——陕西华山与湖南武陵源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评述
    2.1 概念界定
        2.1.1 景区旅游
        2.1.2 日历效应
        2.1.3 周末效应
        2.1.4 节日效应
    2.2 理论基础
        2.2.1 休闲-旅游关系
        2.2.2 本地市场理论
        2.2.3 峰林结构及影响因素
        2.2.4 HP滤波分析法
    2.3 国内外文献评述
        2.3.1 客流量时间分布特征研究
        2.3.2 闲暇时间与客流量相关关系研究
        2.3.3 黄金周节日制度对旅游的影响研究
        2.3.4 周末效应研究
第3章 样地选取、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3.1 样地选取
        3.1.1 华山景区
        3.1.2 武陵源景区
    3.2 数据来源
    3.3 周末及节日效应测定的方法
        3.3.1 旅游周末效应与股市周末效应的差异性
        3.3.2 旅游周末及节日效应的测定方法
第4章 华山景区旅游周末效应与节日效应
    4.1 景区概况
    4.2 客流量年内变化与淡旺季划分
        4.2.1 峰林结构与日历效应
        4.2.2 基于月指数的淡旺季划分
    4.3 周末效应的分析与测定
        4.3.1 不同季节的周末效应观察
        4.3.2 不同季节客流量周描述统计
        4.3.3 周末效应的均值测定
        4.3.4 频率分布及正态检验
    4.4 节日效应的分析与测定
        4.4.1 节日客流量观察
        4.4.2 节日效应的均值测定
        4.4.3 节日效应均值比较及成因分析
第5章 武陵源景区旅游周末效应与节日效应
    5.1 景区概况
    5.2 客流量年内变化与淡旺季划分
        5.2.1 峰林结构与日历效应
        5.2.2 基于月指数的淡旺季划分
    5.3 周末效应的分析与测定
        5.3.1 不同季节的周末效应观察
        5.3.2 不同季节的客流量周描述统计
        5.3.3 周末效应的均值测定
        5.3.4 频率分布及正态检验
    5.4 节日效应的分析与测定
        5.4.1 节日客流量观察
        5.4.2 节日效应的均值测定
        5.4.3 节日效应均值比较及成因分析
第6章 旅游周末效应的成因及相关问题讨论
    6.1 周末效应的成因分析
        6.1.1 “双休日”作息制度成为周末效应的制度保障
        6.1.2 快捷交通和自驾游的兴起是周末效应的重要驱动力
        6.1.3 消费观念变化推动了周末休闲旅游的发展
        6.1.4 大城市“2小时圈”成为周末旅游活动的主要空间
    6.2 华山与武陵源景区周末效应的比较
        6.2.1 景区基本特征比较
        6.2.2 国内客源市场比较
        6.2.3 景区旅游周末效应的规律性探索
    6.3 周末效应与节日效应的比较
        6.3.1 周末效应与小长假的比较
        6.3.2 周末效应与黄金周的比较
        6.3.3 节日旅游存在的问题分析
        6.3.4 周末旅游的优势分析
    6.4 基于周末/节日效应的景区管理对策建议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及展望
        7.2.1 研究创新点
        7.2.2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6)中国旅游政策的经济效应及空间分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背景
        1.1.2 学术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旅游政策
        2.1.2 政策经济效应
        2.1.3 区域及区域划分
    2.2 理论基础
        2.2.1 生产函数理论
        2.2.2 非均衡发展理论
        2.2.3 政策有效性理论
    2.3 旅游政策研究述评
        2.3.1 国外旅游政策研究述评
        2.3.2 国内旅游政策研究述评
    2.4 政策空间差异研究综述
第3章 旅游政策经济效应评估模型构建
    3.1 旅游生产函数
    3.2 评价方法
    3.3 模型构建
        3.3.1 理论模型与假设
        3.3.2 数据来源与检测
    3.4 模型分析
        3.4.1 政策变量分析
        3.4.2 要素变量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旅游政策经济效应要素分析
    4.1 制度性旅游政策要素分析
    4.2 措施性旅游政策要素分析
    4.3 劳动要素分析
    4.4 资本要素分析
    4.5 资源要素分析
    4.6 技术要素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旅游政策经济效应空间分异分析
    5.1 数据来源与说明
    5.2 制度性旅游政策空间分异分析
        5.2.1 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5.2.2 全局空间相关关系分析
        5.2.3 局部空间相关关系分析
    5.3 措施性旅游政策空间分异分析
        5.3.1 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5.3.2 全局空间相关关系分析
        5.3.3 局部空间相关关系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旅游政策经济效应时空演进分析
    6.1 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下的旅游政策经济效应特点分析
        6.1.1 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划分
        6.1.2 制度性旅游政策经济效应特点
        6.1.3 措施性旅游政策经济效应特点
        6.1.4 两类旅游政策经济效应对比
    6.2 制度性旅游政策时空演进分析
        6.2.1 第一阶段制度性旅游政策经济效应空间特征
        6.2.2 第二阶段制度性旅游政策经济效应空间特征
        6.2.3 两阶段制度性旅游政策经济效应对比分析
    6.3 措施性政策时空演进分析
        6.3.1 第一阶段措施性旅游政策经济效应空间特征
        6.3.2 第二阶段措施性旅游政策经济效应空间特征
        6.3.3 两阶段措施性旅游政策经济效应对比分析
    6.4 基于旅游政策经济效应时空演进的政策配置
        6.4.1 不同市场需求下的旅游政策配置设计
        6.4.2 不同市场主体下的旅游政策配置设计
        6.4.3 不同市场结构下的旅游政策配置设计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讨论
        7.2.1 理论发展
        7.2.2 政策优化设计
    7.3 创新点
        7.3.1 视角创新
        7.3.2 理论创新
        7.3.3 方法创新
    7.4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旅游政策打分表
    附录2 各省旅游政策经济效应评估模型
    附录3 省域旅游政策经济效应评估模型变量系数排名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7)黄金周旅游拥挤现象分析——从旅游线路设计的角度(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黄金周期间旅游拥挤现象的分析
    1、对景区拥挤的分析
    2、对交通拥挤的分析
三、旅游线路设计的分析
    1、对旅游线路时间维度的分析
    2、对旅游线路空间维度的分析
四、线路设计与拥挤的内在机理分析
    1、线路设计与景区拥挤分析
    2、线路设计与交通拥挤分析
    3、旅游线路的设计原因分析

(8)假日经济对文化旅游的开发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名词概述
二、开展文化旅游的意义
三、假日经济给文化旅游带来的影响
    1. 游客流向过于集中, 部分景点假日超负荷。
    2. 文化旅游带来的巨大利润使旅游区满足现状, 不注重后期的可持续开发。
    3. 对于文化旅游的宣传和促销力度不够。
    4. 没有充分利用好假日旅游特征, 可参与的娱乐活动较少。
四、关于发展假日文化旅游的对策和建议
    1. 利用媒体信息、舆论导向, 调节假日旅游市场。
    2. 加强行业管理, 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3. 加快文化旅游景点的发展。
    4. 寻找好文化旅游的定位, 推出精品文化旅游品牌。
    5. 增加文化旅游活动的参与性。
    6. 要注重假日文化旅游产品的宣传和营销工作。

(9)假日制度对旅游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框架
        三、研究方法
        四、资料来源
        五、研究的创新点
    第四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二章 假日制度与旅游消费的基础研究
    第一节 基础研究
        一、旅游消费与假日制度的关系
        二、假日旅游集中消费的特点及其引发的供求问题
    第二节 相关理论的应用
        一、消费者行为理论
        二、制度与行为关系理论
    第三节 研究模型构建
第三章 假日制度对假日旅游消费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以新假日制度下杭州假日旅游消费为例
    第一节 实证研究目的与假设
    第二节 实证研究手段与过程
        一、实证研究的手段
        二、实证研究的过程
    第三节 实证研究分析与结论
        一、对旅游意愿的影响
        二、对旅游距离的影响
        三、对旅游时间的影响
        四、对旅游方式的影响
        五、对旅游信息及目的地选择影响
        六、对旅游预定支付手段影响
    第四节 新假日制度下杭州假日旅游发展趋势
        一、假日接待总量会增加较小,但旅游收入将有较大增加
        二、短途游客将会增加,远距离市场会有所萎缩
        三、旅游高峰压力将得到缓解,淡旺季界限将变得模糊
        四、随着出游方式的变化,自助和自驾游比例将不断增加
        五、民俗旅游会增长,传统文化主题产品的开发将增加
第四章 新假日制度下我国假日旅游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第一节 对国家完善假日制度和行政机构职能的建议
        一、对完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建议
        二、对顺利实施《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的建议
        三、对完善全国假日办行政职能的建议
    第二节 对目的地政府部门搞好假日旅游的建议
        一、普及互动性旅游咨询,及时更新旅游信息
        二、重点建设一批休闲设施,加强休闲活动的引导
        三、针对自助游的增加,完善各类自助游的配套设施
        四、完善公共交通网络,大力发展汽车租赁业
    第三节 旅游企业搞好假日旅游经营活动的对策
        一、旅行社产品和服务的创新
        二、宾馆产品和服务的创新
        三、景区产品和服务的创新
第五章 结束语
    第一节 研究局限与不足
    第二节 研究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长春市假日经济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第一章 国外假日经济的发展概述
    第一节 国外假日经济的发展历史及背景
    第二节 国外假日经济的发展现状及规模
第二章 中国假日经济的发展概述
    第一节 中国假日经济的发展历史
    第二节 中国假日经济的发展现状及规模
第三章 长春市假日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
    第一节 长春市假日经济总体发展现状的分析
    第二节 长春市假日经济主要行业发展现状的分析
第四章 长春市假日经济主要目标市场的分析
    第一节 国外游客需求的分析
    第二节 省外游客需求的分析
    第三节 省内游客需求的分析
    第四节 本市游客需求的分析
第五章 长春市假日经济发展策略的研究
    第一节 政府在假日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定位
    第二节 旅游业在假日经济发展中的营销策略
    第三节 零售业在假日经济发展中的营销策略
    第四节 其它服务业在假日经济发展中的营销策略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结束语

四、河南假日旅游、假日经济与旅游环境浅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冰雪体育旅游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 刘立军. 苏州大学, 2019(07)
  • [2]中国旅游交通政策演进量化分析[D]. 梁小叶.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3]中国集中休假制度对旅游经济的影响研究[D]. 宋琳. 山东大学, 2018(02)
  • [4]我国黄金周假日旅游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杨嫚,刘泽华,张瑜,郑艺,章锦河. 旅游导刊, 2017(03)
  • [5]景区旅游活动的周末效应与节日效应测定 ——陕西华山与湖南武陵源的案例研究[D]. 马红红. 陕西师范大学, 2017(07)
  • [6]中国旅游政策的经济效应及空间分异研究[D]. 王慧娴. 陕西师范大学, 2016(06)
  • [7]黄金周旅游拥挤现象分析——从旅游线路设计的角度[J]. 苗圃,王新驰,高晴. 江苏商论, 2015(03)
  • [8]假日经济对文化旅游的开发初探[J]. 徐乐蔚. 生产力研究, 2012(03)
  • [9]假日制度对旅游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D]. 顾永键. 浙江工商大学, 2008(03)
  • [10]长春市假日经济发展策略研究[D]. 陈雷. 吉林大学, 2007(03)

标签:;  ;  ;  ;  ;  

河南省假日旅游、假日经济与旅游环境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