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和土壤水分对棉铃虫种群抑制作用的初步研究

雨水和土壤水分对棉铃虫种群抑制作用的初步研究

一、雨水和土壤含水量对棉铃虫种群抑制作用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李立坤,王晓辉,刘佳文,王艳辉,陈法军[1](2019)在《土壤湿度对粘虫入土化蛹和羽化出土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研究不同土壤湿度对粘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入土化蛹和羽化出土的影响,并结合当地冬季地表温度分析,以期为粘虫越冬种群预测及其防控提供指导。【方法】在山东德州地区,通过设置室内和室外不同土壤相对含水量(梯度分别为0、10%、20%、40%、60%、80%和100%),并结合当地地表温度,观察并分析粘虫入土化蛹和羽化出土情况。【结果】土壤不同相对含水量对粘虫入土化蛹、羽化出土及土中历期的影响差异显着。2016-2017年,土壤相对含水量为0、10%、20%、40%、60%、80%和100%的粘虫平均入土化蛹率分别为75.0%、82.5%、92.5%、90.0%、77.5%、65.0%和60.0%;2017-2018年,粘虫平均入士化蛹率分别为70.0%、75.0%、90.0%、87.5%、77.5%、60.0%和57.5%。粘虫化蛹的最适土壤相对含水量在20%-40%,0%和100%土壤相对含水量都不利于粘虫入土化蛹。2016-2017年,土壤相对含水量为0、10%、20%、40%、60%、80%和100%的粘虫平均羽化出土率分别为12.5%、47.5%、42.5%、47.5%、77.5%、45.0%和7.5%;2017-2018年粘虫羽化出土率分别为20.0%、27.5%、40.0%、57.5%、67.5%、52.5%和25.0%。粘虫羽化为成虫的最适土壤相对含水量为60%,0%和100%土壤相对含水量都不利于粘虫正常的羽化出土。2016年11月和2017年11月份在室外大田埋蛹,发现相同土壤相对含水量处理下,第二年春天均未见有粘虫成虫羽化出土。【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山东德州地区粘虫入土化蛹的适宜土壤相对含水量为20%-40%,而羽化出土的适宜土壤相对含水量为60%。可见,土壤相对含水量影响粘虫的入土化蛹和羽化出土,过高或过低的土壤相对含水量导致粘虫土中蛹大量死亡而不能羽化出土。结合当地冬季地表温度分析,山东德州宁津地区粘虫无法越冬存活。

孙晓婷[2](2019)在《光周期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成虫生物学的影响》文中指出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ubner)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业害虫,属鳞翅目(Lepidoptera)夜蛾科(Noctuidae),是一种杂食性昆虫,寄主植物有30余科200多种。昆虫的生物学受到内源性(生物钟基因)和外源性因子(光周期等)的共同调控。光周期是影响棉铃虫生物学的重要环境因子之一,已有大量的研究证明光周期作为经典的授时因子,影响生物钟基因的表达进而调控昆虫生物节律,在细胞、组织、器官和行为等各结构层次中起作用。本文在设置温度为(22±1)℃,相对湿度为(75±5)%的智能人工气候箱中,较系统地研究了不同光周期(L:D=24:0、L:D=16:8、L:D=12:12、D:L=12:12、L:D=8:16 和 L:D=0:24)对棉铃虫蛹羽化节律以及对其成虫生长发育、生殖力、飞行能力和振翅频率的影响。此外,我们还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qRT-PCR)探究了 3种重要的生物钟基因period、timeless和cycle在棉铃虫成虫不同组织(头部、触角、胸部、腹部、足部)和不同发育阶段(卵、5龄幼虫、蛹、成虫)的表达情况。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光周期条件下棉铃虫羽化节律结果表明,棉铃虫的羽化高峰均集中在暗期,除全光和全暗条件外,其余光周期内棉铃虫的羽化活动均随光暗交替表现出一定的节律性。而在全光条件下成虫的羽化行为则属于完全离散的羽化模式,全暗条件下却表现出内源性节律。蛹期感受不同长短的暗期处理也会影响棉铃虫的羽化节律,随着暗期缩短,羽化有提前的趋势。(2)不同光周期条件下棉铃虫成虫生长发育结果表明,不同光周期变化对雌蛾寿命影响显着,但对雄蛾寿命无显着影响,棉铃虫成虫平均寿命为11.84±0.51 d~18.56±1.04d。(3)不同光周期对棉铃虫生殖活动结果表明,光周期变化对其产卵前期、卵的孵化率和交配次数也有显着影响,但对单雌产卵量、产卵历期和交配率均无显着影响。光周期为L24:D0的全光照条件下,产卵前期为4.47±0.18d,显着长于其他光周期处理。(4)不同光周期对棉铃虫飞行能力研究表明,不同光周期对棉铃虫成虫的飞行距离和飞行时间也有显着影响,而对平均飞行速率影响不显着。棉铃虫雌蛾与雄蛾间的各项飞行参数除了在光周期L16:D8条件下飞行距离和飞行时间存在显着的差异性,飞行速率无差异性。而其他光周期条件下棉铃虫的雌雄蛾飞行能力均无差异性。(5)利用频闪仪,测定了不同光周期条件下1、3、5、7、9日龄的棉铃虫的振翅频率。结果表明在1和3日龄时光周期对棉铃虫的振翅频率存在显着差异,而在5、7和9日龄时不同光周期对其振翅频率无显着差异。初羽化的棉铃虫蛾翅振频率较低,1-3日龄是翅振频率变化最大的时期,振翅频率迅速增强。3日龄之后,棉铃虫开始交配产卵,振翅频率逐渐下降。(6)qRT-PCR结果显示这3种生物钟基因呈现明显的时空表达特异性。3个生物钟基因的m RNA在棉铃虫成虫不同组织器官中表达量差异显着,均主要在触角和头部表达,但是基因不同表达模式略有不同;同时在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量也差异显着,均是在成虫期表达量显着高于其他发育阶段。上述结果表明光周期是影响棉铃虫羽化、生长发育、生殖和飞行的重要环境因子,生物钟基因主要起内源性调控作用。研究棉铃虫羽化节律的生物学特性,揭示了光周期与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关系。生殖力是昆虫种群繁衍生殖的主要生命参数,飞行能力和振翅频率测定是研究迁飞规律的重要依据。掌握棉铃虫种群动态变化的信息,可以提高棉铃虫的预测预报水平,为探索防治适期和采取有效防控措施提供重要依据。

胡爱玲[3](2019)在《寄主作物构成与气候因子对湖北省棉铃虫时空格局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是一种高度杂食的农业害虫,可危害棉花、玉米、大豆、花生等众多经济和粮食作物。得益于转Bt抗虫棉花的广泛种植,我国棉铃虫的种群密度跟上世纪90年代相比已大幅下降,化学农药的使用也得到了大幅减少。随着化学农药使用的减少,其它因素对棉铃虫种群控制的影响可能逐渐凸显,这些因素包括棉铃虫的寄主作物构成、气候因子、天敌等。但是到目前为止,相关研究特别是区域尺度上的研究十分缺乏。为此,本文以湖北省为例,以鄂北和江汉平原为重点,选择14个代表性点位进行了调查研究,获取了2008-2017年间各点位的棉铃虫田间种群密度、寄主作物种植比例、温湿度等相关数据,并进行了统计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棉铃虫田间种群密度时空差异。基于棉田内棉铃虫百株卵量的分析表明,棉铃虫田间种群密度存在较大幅度的年度波动,但总体呈下降趋势。棉铃虫田间种群密度存在显着的空间差异,14个点位的卵密度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枣阳、宜城、武穴、钟祥、荆州、曾都、孝感、潜江、仙桃、新洲、枝江、公安、天门、监利。(2)棉铃虫主要寄主作物种植比例及多样性的时空差异。基于棉铃虫7类主要寄主作物种植面积数据的分析表明,14个点位小麦、油菜、棉花和蔬菜4种寄主作物种植面积比例较高。从2008-2017年的10年间棉花种植面积比例显着下降,但蔬菜等其它作物的种植面积比例显着增加。基于辛普森指数和香农指数的分析表明寄主作物多样性年度变化不显着,但是存在显着的空间差异。聚类分析表明,研究区域可划分成4类,寄主作物多样性从低到高分别是鄂北(G1),鄂中南(G2),鄂东北(G3),鄂中北(G4)。(3)温湿度的时空变化。14个点位的温湿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和年度波动。基于温度指标的聚类分析显示,研究区域可划分为鄂北和鄂中南(江汉平原)两大类,其中鄂北的温度相对较低。基于相对湿度指标的聚类分析显示,研究区域可划分为鄂西北和鄂东南两大类,其中鄂西北的湿度相对较低。(4)基于7种寄主作物种植面积比例、辛普森指数、年均湿度和年均温度等10个影响因子的多元统计分析发现,小麦、玉米、油菜、蔬菜的种植比例、辛普森指数、年均温度、年均湿度对棉田棉铃虫百株卵量具有显着影响,其它不具有显着影响。在影响显着的因子之中,玉米和油菜的种植比例与棉田棉铃虫百株卵量呈正相关,其它呈负相关。综上,研究区域的棉田棉铃虫种群密度存在显着的时空差异,而这种时空差异与棉铃虫的几种主要寄主作物的种植比例、寄主作物的多样性以及温湿度等因素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本研究有助于了解湖北棉区棉铃虫的现状与分布格局,并为未来深入研究棉铃虫的发生机制以及寻找棉铃虫的综合防治对策奠定基础。

武海斌[4](2019)在《噻虫嗪对昆虫病原线虫防控韭菜迟眼蕈蚊的增效作用及其机理研究》文中指出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俗称韭蛆,是我国特有的重要地下害虫,是制约韭菜产业发展的重大生物灾害。目前,防治韭蛆仍以化学杀虫剂为主,不仅导致其抗药性大幅度提高,还严重影响韭菜的食用品质。昆虫病原线虫(entomopathogenic nematodes,EPN)作为一种有潜能的生物防治因子,但其田间杀虫效果缓慢且不稳定。为减少化学杀虫剂的使用量,同时提高EPN防治效果,本文系统研究了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和施用技术等因素对低浓度噻虫嗪与EPN混用防控韭蛆效果的影响,筛选出可应用于田间的增效组合,并明确其田间施用关键技术。在此基础上,探讨不同处理方式下低浓度噻虫嗪对EPN杀虫效果及其韭蛆体内酶活性的影响以及低浓度噻虫嗪对EPN觅食能力和攻击能力的变化,阐明噻虫嗪对EPN防控韭蛆的增效作用及其机理。研究结果对EPN的广泛应用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理论意义。1.系统研究了温度、土壤含水量、噻虫嗪浓度、EPN浓度、韭菜迟眼蕈蚊虫态及龄期等因素对EPN与噻虫嗪混用杀虫效果的影响,获得最佳增效组合。嗜菌异小杆线虫H06(H06)、印度异小杆线虫LN2(LN2)、小卷蛾斯氏线虫NC116(NC116)、小卷蛾斯氏线虫All(All)、长尾斯氏线虫X-7(X-7)和芜菁夜蛾斯氏线虫SF-SN(Sf)等6种类EPN对该虫的致死率不同。EPN与低浓度噻虫嗪混用均表现为增效作用,其中,利用100 IJs/虫的Sf、All和LN2分别与15 mg/L噻虫嗪混用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6.94%、89.92%和96.64%,均显着高于X-7、H06和NC116。在温度20℃~25℃、土壤含水量10%~18%条件下,60 IJs/虫Sf与15 mg/L的噻虫嗪混用对韭蛆3龄幼虫具有较高的杀虫效果。2.创新Sf与噻虫嗪混用的施用技术,提出了“减药增效”科学施用方法。采用7.5亿IJs/ha的Sf与1.0 kg a.i./ha的噻虫嗪混用间隔28 d施用两次的方法,其防治效果均超过90%,持续防治达6周,显着高于噻虫嗪单用(6.0 kg a.i./ha)、Sf单用(30亿IJs/h)和Sf(15亿IJs/ha)与噻虫嗪(2.0 kg a.i./ha)混用的,且在处理56 d时,对韭菜具有最高的保苗效果和增产率,分别为97.75%和61.80%。3.明确Sf(60 IJs/虫)与噻虫嗪(15 mg/L)在不同处理方式下混用(噻虫嗪与Sf同时混用、Sf对噻虫嗪处理的韭蛆以及噻虫嗪对Sf处理的韭蛆)对韭蛆3龄幼虫杀虫效果显着高于Sf单用和噻虫嗪单用,且对韭蛆体内酶活性具有更强的抑制作用。Sf与噻虫嗪同时混用处理韭蛆3龄幼虫,处理72 h时,校正死亡率达到96.61%。与对照组相比,处理后12 h、24 h和36 h时,两者混用时韭蛆体内酶原蛋白质含量分别提高了13.88%、46.87%和57.99%,均显着高于对照组、Sf处理组、噻虫嗪处理组。处理24 h时,两者混用组SOD、CAT、AChE和GTSs活性分别比对照降低了47.48%、28.73%、71.04%和29.97%;处理36 h时,酶活性分别比对照降低了46.34%、42.22%、58.37%和11.87%,均显着低于对照组、Sf处理组和噻虫嗪组,比单剂具有更强的抑制作用。噻虫嗪处理韭蛆36 h后再用Sf处理36 h的校正死亡率为76.35%,较Sf对未处理韭蛆的提高了4.40倍。与Sf对未处理韭蛆相比,处理48 h时,其SOD、CAT、AChE和GTSs活性分别降低了27.66%、14.61%、19.42%和19.79%;在处理60 h时,则分别降低了33.71%、36.78%、24.13%和3.26%,具有更强抑制作用。Sf处理韭蛆24 h后再用噻虫嗪处理48 h的校正死亡率为87.16%,较噻虫嗪对未处理韭蛆的提高了1.65倍。与噻虫嗪对未处理韭蛆相比,在处理60 h时,其SOD、CAT、AChE和GTSs活性分别降低了38.50%、38.30%、25.80%和51.33%,具有更强抑制作用。4.明确了噻虫嗪处理的Sf在扩散、定向和募集等3个阶段中的觅食能力均显着高于未处理Sf的。处理12 h时,噻虫嗪处理的Sf对清水、韭蛆、韭菜茎和韭蛆+韭菜茎扩散距离较未处理Sf的分别提高了22.52%、16.17%、8.88%和21.06%,其中对韭蛆+韭菜茎的扩散距离均显着高于对清水、韭蛆和韭菜茎,且在pH值为7.0和20℃~25℃条件下,具有更强的扩散能力。噻虫嗪处理的Sf分别对韭蛆+韭菜茎、韭蛆、韭菜茎和清水的定向能力是未处理Sf的1.46倍、1.21倍、1.57倍和1.80倍,且对韭蛆+韭菜茎、韭蛆、韭菜茎的趋性指数均显着高于未处理的Sf,其中对韭蛆+韭菜茎趋性指数最高,趋性指数为0.23,表现高趋性,而未处理Sf对韭蛆+韭菜茎的趋性指数为0.13,表现较弱趋性。处理4 h~12 h时,噻虫嗪处理的Sf对韭蛆、韭菜茎和蘸有韭菜茎汁液的韭蛆的募集能力均显着高于未处理的Sf,其中在处理12 h时,对蘸有韭菜茎汁液的韭蛆的募集能力最高,达到49.83%,比对韭蛆、韭菜茎的募集能力提高了1.25~1.98倍。5.明确了噻虫嗪处理的Sf对韭蛆3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攻击率、消耗率、日最大致死量和搜寻效应均高于未处理Sf的,而处理时间则显着降低。噻虫嗪处理的Sf对韭蛆3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高于未处理的Sf,处理6 h时,较未处理的Sf的提高了2.13倍。当Sf浓度固定在6 400 IJs/皿时,噻虫嗪处理的和未处理的Sf对该试虫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和Ш型方程,与未处理的Sf相比,噻虫嗪处理的Sf对该试虫的攻击率(a’=0.5592)提高了42.46%,处理时间(Th=0.0081d)则降低了44.90%,消耗率(a’/Th)提高了2.59倍,日最大致死量(Namax)则分别提高了1.81倍(HollingⅡ)和1.41倍(HollingШ)。而噻虫嗪处理的和未处理的Sf对该试虫的搜寻效应均随韭蛆密度的增加而呈线性下降。当韭蛆密度固定在40头/皿时,噻虫嗪处理的和未处理的Sf对该试虫的致死效果均随着韭蛆密度的增加而增大,搜寻效应则均先上升后下降,且噻虫嗪处理的Sf的搜寻效应和相互干扰参数均高于未处理Sf的。

王慧芳[5](2018)在《基质类型和湿度对灰茶尺蠖化蛹、羽化和繁殖的影响》文中指出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 Warrnen)隶属鳞翅目尺蛾科,是茶树的主要食叶害虫,广泛分布于我国各主要产茶省份。随着人们对无公害茶叶的追求,茶树害虫的综合防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此前的研究表明,灰茶尺蠖有入土化蛹的习性,这为灰茶尺蠖的防治提供了一个潜在靶点。然而,目前对灰茶尺蠖入土化蛹这一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选择和非选择实验,研究了不同基质类型(细沙,砂质壤土1,砂质壤土2和粉砂壤土)和湿度(5%,20%,35%,50%,65%和80%湿度)对灰茶尺蠖化蛹和羽化行为的影响。湿度选择实验结果表明,灰茶尺蠖更倾向于在中间湿度(35-50%)的土壤(砂质壤土1,砂质壤土2和粉砂壤土)中化蛹。基质类型选择实验结果表明,在较干(20%湿度)或较湿(80%湿度)条件下,灰茶尺蠖更倾向于在细沙中化蛹;而在50%湿度条件下,灰茶尺蠖在不同类型基质中的化蛹占比无显着差异。非选择实验结果表明,当土壤(砂质壤土1,砂质壤土2和粉砂壤土)湿度较低(20%湿度)或较高时(80%湿度),灰茶尺蠖入土化蛹率显着较低;另外,与50%湿度土壤(砂质壤土2和粉砂壤土)相比,20%湿度土壤中,蛹体的含水量和成虫羽化率显着较低。然而,不同湿度的细沙中灰茶尺蠖的化蛹深度、入土化蛹率、体含水量或羽化率无显着差异。覆土实验结果表明,与土壤(砂质壤土1)表面的蛹相比,当灰茶尺蠖蛹被人为覆盖1cm深的80%湿度土壤后其羽化率显着较低。此外,本研究探索了不同湿度(20%,50%和80%湿度)的粉砂壤土和无基质条件对灰茶尺蠖羽化成虫生理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低湿度(20%湿度)土壤中羽化的雌成虫体含水量显着较低,但不同处理间雄成虫体含水量无显着差异。当把同一处理中羽化的雌雄成虫配对后,20%湿度土壤中羽化的成虫产卵量显着低于50%湿度土壤。无基质条件下羽化成虫的子代(孵化幼虫)数量显着低于50%湿度土壤。此外,20%湿度土壤中羽化的雌雄成虫寿命最短。结果表明,灰茶尺蠖可以区分不同的化蛹基质类型和湿度条件,并避免在过湿或过干的土壤条件下化蛹。较低湿度土壤对灰茶尺蠖蛹期和成虫的生长发育及繁殖存在不利影响,且无化蛹基质对灰茶尺蠖成虫后代数量有负面影响。本研究增加了对灰茶尺蠖化蛹生态的理解,也为灰茶尺蠖的综合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

雒珺瑜[6](2015)在《转Bt基因棉田生物群落响应土壤盐分的生态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盐碱地是潜在的可利用耕地资源,但土壤盐碱化严重制约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棉花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力成本和生产资料投入剧增、比较效益下降和实施粮食安全战略等因素影响,我国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棉花面积锐减,种植区域向内陆盐碱旱地或滨海盐碱地转移,但目前针对盐碱地转Bt基因棉种植可能带来的生态安全性问题研究甚少,正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焦点和热点。研究土壤盐分对转Bt基因棉田生物群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可为建立盐碱地转Bt基因棉田害虫综合防控技术体系、转Bt基因棉环境安全评价及转Bt基因棉安全管理提供依据。本研究以转Bt基因棉GK19及其亲本非转基因棉泗棉3号为研究材料,在江苏省大丰市稻麦原种场(120°46’E,33°20′N)设置土壤盐分(1.15 dSm-1、6.00dS m-1 和 11.46 dSm-1)试验,研究(1)土壤盐分对转Bt基因棉棉田昆虫群落参数的影响及与棉花生长势的关系,(2)转Bt基因棉抗虫性及靶标害虫种群动态响应土壤盐分的生态机制,(3)转Bt基因棉田非靶标害虫及其天敌种群动态对土壤盐分的响应,(4)土壤盐分对转Bt基因棉花根际微生物量和活性的影响及与土壤外源杀虫蛋白的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土壤盐分胁迫下,棉田昆虫群落结构与组成的变化无显着差异,在1.15 dSm-1和6.00 dSm-1盐分水平下,转Bt基因棉田昆虫群落、天敌亚群落多样性指数高于非转基因棉田,三个盐分水平下天敌亚群落优势集中性指数低于非转基因棉田,均匀性指数无显着差异。土壤盐分胁迫显着抑制转Bt基因棉花生长,叶面积、叶片干重、产量构成性状及植株生物量均降低,致使棉田昆虫群落个体总数显着下降;随土壤盐分升高,转Bt基因棉田棉铃虫优势度增加,甜菜夜蛾和草蛉数量明显下降,刺吸性害虫及其他天敌优势度变化趋势不明显;非转基因棉田棉花生长、昆虫群落结构和组成与转Bt基因棉花变化趋势一致,但棉田害虫及其天敌昆虫优势度均无显着差异。2.土壤盐分胁迫显着抑制转Bt基因棉花外源杀虫蛋白表达量,降低了转Bt基因棉花不同生长时期、不同部位器官对棉铃虫的抗性,导致田间棉铃虫种群数量上升;土壤盐分含量与转Bt基因棉花外源杀虫蛋白表达量呈显着负相关,外源杀虫蛋白表达量与抗虫性呈显着正相关。3.土壤盐分抑制转Bt基因棉氮吸收,棉花叶片和蕾中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下降,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增加,次生性抗虫物质棉酚、单宁含量显着增加,SOD、CAT、POD和APX酶活性升高,导致棉田甜菜夜蛾、棉蚜和草蛉种群数量下降;土壤盐分升高,棉株内次生代谢物质含量的增加是引起棉田甜菜夜蛾、棉蚜等非靶标害虫和天敌昆虫草蛉种群下降的主要原因,其它昆虫种类变化差异较小。非转基因棉花生化物质含量变化与转Bt基因棉花表现基本一致,但棉田甜菜夜蛾、棉蚜和草蛉种群数量高于转Bt基因棉田,其它昆虫无显着差异。4.土壤盐分胁迫下,转Bt基因棉根际土壤中存在微量外源杀虫蛋白,随棉花生育进程和土壤盐分升高,外源杀虫蛋白含量上升;土壤盐分显着抑制转Bt基因棉花根际土壤嗜盐菌、解磷菌、氨化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种群数量和微生物量碳、微生物呼吸、土壤过氧化氨酶、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导致转Bt基因棉花根际土壤外源杀虫蛋白降解速度缓慢,外源杀虫蛋白含量上升;相同盐分水平下,根际土壤微生物量和活性在转Bt基因棉和非转基因棉田无显着差异,受盐分影响大于外源杀虫蛋白,而外源杀虫蛋白对根际土壤微生物无明显不利影响。综上,土壤盐分显着抑制转Bt基因棉花生长势,致使棉田昆虫食物资源减少,引起昆虫个体总数显着下降;转Bt基因棉花外源蛋白表达量降低,对棉铃虫抗性显着下降,有利于田间棉铃虫种群数量上升;土壤盐分胁迫下棉花生化物质含量上升抑制了转Bt基因棉田甜菜夜蛾、棉蚜和草蛉种群数量;转Bt基因棉根际土壤中存在微量外源杀虫蛋白,但盐分显着抑制棉田根际土壤微生物量和活性,不利于土壤中Bt蛋白降解。

谭椰,徐文彦,商晗武,祝增荣[7](2014)在《水分胁迫对植物与植食性昆虫互作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水分作为一种重要的环境因子,对陆地生物生长发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异常天气频发,水分胁迫也成为了影响农作物及其害虫生长发育的重要逆境胁迫。本文从水分胁迫对植食性昆虫的直接和间接影响进行阐述:从湿度、降雨量和土壤含水量角度讨论了水分胁迫对昆虫的直接影响;从水分影响植物和天敌角度,讨论了水分胁迫对植物-植食者性昆虫-天敌三营养阶层互作的间接影响,以期为理解农业害虫发生机制及其可持续治理决策提供研究信息和理论参考。

党志浩,陈法军[8](2011)在《昆虫对降雨和干旱的响应与适应》文中提出水分因子在昆虫的生长发育及其整个生活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降雨作为改变环境水分的方式之一,其机械冲刷作用对昆虫具有直接的致死效应,并影响昆虫的生长发育、繁殖及其产卵和取食行为等;干旱作为降雨减少导致的极端环境形式,不仅对昆虫生理产生直接影响,而且还会通过影响寄主植物而间接作用于昆虫;同时,干旱还会改变同一寄主植物上昆虫之间的种间关系,导致群落多样性和稳定性的变化以及种群演替的发生。本文综述了气候变化背景下降雨和干旱对昆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并介绍了迁飞型昆虫、群居型昆虫、土壤害虫等对降雨和干旱的行为反应;此外,还详细介绍了昆虫对降雨和干旱的适应对策(包括对水分因子的行为适应对策、滞育和迁飞对策等),并建议利用环境水分(尤其是土壤水分)调控措施(如人工降雨和灌溉等)来防治农业害虫。

朱剑,李保平,孟玲[9](2011)在《气候变暖对我国棉铃虫适生分布区的模拟预测》文中认为利用DYMEX软件构建生物气候模型并通过ArcGIS进行图形处理,对棉铃虫在我国当前和气温升高后的潜在适生分布区进行了模拟预测。模拟结果表明,棉铃虫的高度适生区分布在河南中南部、安徽和湖北北部、江西和福建南部、湖南、广西、广东等华北、华南部分地区,以及陕甘交界处天水地区、川藏交界处巴塘地区等;中度适生区在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大部分省份;低度适生区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新疆、西藏、青海地区。模拟21世纪末气温升高3℃预测,棉铃虫中度适生区北界由营口、北京、石家庄、太原、延安、兰州、巴塘一线北移至沈阳、呼和浩特、酒泉、格尔木、拉萨一线,纬度北移约3°,海拔升高300500 m;新疆大面积地区由低度适生区成为中度适生区。气候变暖使棉铃虫当前的少部分高度适生区(天水、巴塘等)面积扩大,但也使部分分布区(华北地区、华南地区、中国台湾、香港和海南地区等)收缩。最后,结合棉铃虫生物学特性对预测结果进行了讨论。

黄健,高永健,李扬,张璞,王敏仲[10](2010)在《降雨强度对棉铃虫卵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为了分析新疆地区利用物理方法防控棉铃虫的效果,2009年4-8月,在棉花实验田对棉铃虫卵进行不同降雨强度的冲刷,并在实验室用泥土进行不同方式的包埋,在不同土壤湿度下进行孵化实验。结果表明,大雨、暴雨和大暴雨冲刷率较高,降雨强度越大,冲刷率越高;在被泥土完全包埋的情况下,无论在哪种湿度下都不能孵化,在半包埋和不包埋的情况下,孵化率都较高,差别不大,与土壤湿度相关性不显着;天然降雨的机械致死作用有限。因此,靠降雨冲刷在新疆这类干旱地区并不实用,因为当地降雨强度小、持续时间也短。

二、雨水和土壤含水量对棉铃虫种群抑制作用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雨水和土壤含水量对棉铃虫种群抑制作用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土壤湿度对粘虫入土化蛹和羽化出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虫源及饲养
    1.2 供试土壤
    1.3 土壤相对含水量设置
    1.4 粘虫入土化蛹和羽化出土试验设置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土壤相对含水量对粘虫入土化蛹的影响
    2.2 不同土壤相对含水量对粘虫羽化出土的影响
    2.3 不同土壤相对含水量对粘虫土中化蛹历期的影响
    2.4 田间埋蛹结果及当地土壤地表温湿度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2)光周期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成虫生物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棉铃虫
        1.1.1 棉铃虫生活习性及分布危害
        1.1.2 棉铃虫的研究进展
    1.2 棉铃虫生物学相关的研究进展
        1.2.1 生长发育
        1.2.2 生殖发育
        1.2.3 飞行能力
        1.2.4 振翅频率
    1.3 光周期与昆虫的关系
        1.3.1 光周期影响昆虫的羽化行为节律
        1.3.2 光周期影响昆虫的产卵行为节律
        1.3.3 光周期影响昆虫的孵化行为节律
        1.3.4 光周期影响昆虫的活动节律
    1.4 生物钟基因研究现状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光周期对棉铃虫成虫羽化节律的影响
        3.1.1 供试昆虫
        3.1.2 主要仪器设备
        3.1.3 成虫羽化节律的统计
        3.1.4 统计分析
    3.2 光周期对棉铃虫成虫寿命的影响
        3.2.1 供试昆虫
        3.2.2 主要仪器设备
        3.2.3 成虫寿命的测定
        3.2.4 统计分析
    3.3 光周期对棉铃虫成虫生殖力的影响
        3.3.1 供试昆虫
        3.3.2 主要仪器设备
        3.3.3 成虫生殖力的测定
        3.3.4 统计分析
    3.4 光周期对棉铃虫成虫飞行能力的影响
        3.4.1 供试昆虫
        3.4.2 主要仪器设备
        3.4.3 成虫飞行能力的测定
        3.4.4 统计分析
    3.5 光周期对棉铃虫成虫振翅频率的影响
        3.5.1 供试昆虫
        3.5.2 主要仪器设备
        3.5.3 成虫振翅频率的测定
        3.5.4 统计分析
    3.6 棉铃虫生物钟基因时空表达模式分析
        3.6.1 供试昆虫
        3.6.2 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
        3.6.3 试验方法
        3.6.4 统计分析
4 结果分析
    4.1 光周期对棉铃虫成虫羽化节律的影响
        4.1.1 光周期对棉铃虫成虫羽化率的影响
        4.1.2 光周期对棉铃虫成虫羽化节律的影响
        4.1.3 光周期对棉铃虫雌雄蛾光暗期羽化数量的影响
    4.2 光周期对棉铃虫成虫寿命的影响
    4.3 光周期对棉铃虫成虫生殖力的影响
    4.4 光周期对棉铃虫成虫飞行活动的影响
        4.4.1 飞行距离
        4.4.2 飞行时间
        4.4.3 平均飞行速率
        4.4.4 棉铃虫雌雄虫在不同光周期条件下的飞行能力
    4.5 光周期对棉铃虫成虫振翅频率的影响
    4.6 棉铃虫生物钟基因的克隆与时空表达模式分析表达
        4.6.1 棉铃虫不同发育阶段生物钟基因的相对表达量
        4.6.2 棉铃虫成虫不同组织生物钟基因的相对表达量
5 结论与讨论
    5.1 光周期对棉铃虫成虫羽化节律的影响
    5.2 光周期对棉铃虫成虫生殖力与寿命的影响
    5.3 光周期对棉铃虫成虫飞行能力与振翅频率的影响
    5.4 棉铃虫生物钟基因克隆和时空表达模式分析
参考文献
ABSTRACT

(3)寄主作物构成与气候因子对湖北省棉铃虫时空格局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棉铃虫的特点及其控制对策
        1.1.2 寄主作物构成及多样性对棉铃虫的潜在影响
        1.1.3 气候因子对棉铃虫的潜在影响
    1.2 研究目的与创新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环境
        2.1.3 农作物种植情况
    2.2 数据来源
        2.2.1 棉铃虫种群密度数据
        2.2.2 寄主作物种植面积数据
        2.2.3 温湿度数据
    2.3 统计分析方法
        2.3.1 广义线性混合回归模型
        2.3.2 聚类分析
第3章 棉铃虫种群密度时空差异
    3.1 棉铃虫种群密度年度变化情况
    3.2 棉铃虫种群密度点位差异
    3.3 棉铃虫种群密度区域差异
    3.4 小结
第4章 棉铃虫寄主作物多样性及其时空差异
    4.1 寄主作物种植面积比例年度变化和点位差异
    4.2 多样性指数
    4.3 寄主作物多样性的年度变化
    4.4 寄主作物多样性的点位差异
    4.5 寄主作物多样性的区域差异
    4.6 小结
第5章 气候因子的时空差异
    5.1 温湿度的年度变化与季节差异
    5.2 温湿度的区域差异
    5.3 小结
第6章 寄主作物多样性与温湿度对棉铃虫种群密度的影响
    6.1 寄主作物多样性对棉铃虫种群密度的影响
    6.2 气候因子对棉铃虫种群密度的影响
        6.2.1 各季节温湿度对棉铃虫种群密度的影响
        6.2.2 温度对棉铃虫种群密度的影响
        6.2.3 夏季温湿度对棉铃虫种群密度的影响
    6.3 棉铃虫种群密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噻虫嗪对昆虫病原线虫防控韭菜迟眼蕈蚊的增效作用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韭菜迟眼蕈蚊的研究概况
        1.1.1 韭菜迟眼蕈蚊的生物学特性
        1.1.2 韭菜迟眼蕈蚊的防治方法
    1.2 昆虫病原线虫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
        1.2.1 昆虫病原线虫的分类地位与鉴定方法
        1.2.2 昆虫病原线虫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
        1.2.3 昆虫病原线虫侵染昆虫的机理研究
        1.2.4 昆虫病原线虫生物防治主要害虫的情况
    1.3 影响昆虫病原线虫防治效果的主要因素
        1.3.1 生物因素对昆虫病原线虫防治效果的影响
        1.3.2 非生物因素对昆虫病原线虫防治效果的影响
        1.3.3 施用技术对昆虫病原线虫防治效果的影响
    1.4 外源有毒物质对寄主昆虫体内酶活性的影响
        1.4.1 对寄主昆虫保护酶的研究
        1.4.2 对寄主昆虫解毒酶的研究
    1.5 昆虫病原线虫防治韭菜迟眼蕈蚊的研究进展
        1.5.1 昆虫病原线虫单用防治韭菜迟眼蕈蚊的研究
        1.5.2 昆虫病原线虫与化学杀虫剂混用防治韭菜迟眼蕈蚊的研究
        1.5.3 昆虫病原线虫与杀虫剂混用的增效机理推测
    1.6 研究目的及设计思路
        1.6.1 研究目的意义
        1.6.2 设计思路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虫源
        2.1.2 供试昆虫病原线虫
        2.1.3 供试杀虫剂
        2.1.4 供试韭菜种
        2.1.5 主要试验试剂
        2.1.6 主要试验仪器
    2.2 昆虫病原线虫和噻虫嗪混用对韭菜迟眼蕈蚊的杀虫效果
        2.2.1 昆虫病原线虫对韭蛆的致病力测定
        2.2.2 噻虫嗪对昆虫病原线虫致死率的测定
        2.2.3 影响昆虫病原线虫与噻虫嗪混用杀虫效果的关键因素
    2.3 昆虫病原线虫与噻虫嗪混用防控韭蛆的科学施用技术
        2.3.1 昆虫病原线虫与噻虫嗪混用对韭蛆的盆栽试验
        2.3.2 昆虫病原线虫与噻虫嗪混用对韭蛆的大田试验
        2.3.3 芜菁夜蛾斯氏线虫与噻虫嗪混用对韭蛆的大田试验
    2.4 芜菁夜蛾斯氏线虫与噻虫嗪混用对韭蛆体内生化指标的影响
        2.4.1 芜菁夜蛾斯氏线虫与噻虫嗪混用对韭蛆的杀虫效果
        2.4.2 芜菁夜蛾斯氏线虫与噻虫嗪混用对韭蛆体内生化指标的测定
    2.5 噻虫嗪对芜菁夜蛾斯氏线虫觅食能力的影响
        2.5.1 噻虫嗪对芜菁夜蛾斯氏线虫扩散能力的测定
        2.5.2 噻虫嗪对芜菁夜蛾斯氏线虫定向能力的测定
        2.5.3 噻虫嗪对芜菁夜蛾斯氏线虫募集能力的测定
    2.6 噻虫嗪处理的芜菁夜蛾斯氏线虫对韭蛆的杀虫效果和搜寻效应
        2.6.1 噻虫嗪处理的芜菁夜蛾斯氏线虫对韭蛆杀虫效果测定
        2.6.2 噻虫嗪处理的芜菁夜蛾斯氏线虫对韭蛆功能反应和搜寻效应的测定
    2.7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昆虫病原线虫和噻虫嗪混用的杀虫效果
        3.1.1 昆虫病原线虫对韭蛆的致病力
        3.1.2 噻虫嗪对昆虫病原线虫的致死率
        3.1.3 影响昆虫病原线虫与噻虫嗪混用杀虫效果的关键因素
    3.2 昆虫病原线虫与噻虫嗪混用对韭蛆的防控效果
        3.2.1 昆虫病原线虫与噻虫嗪混用对韭蛆的盆栽防治效果
        3.2.2 昆虫病原线虫与噻虫嗪混用对韭蛆的田间防治效果
        3.2.3 芜菁夜蛾斯氏线虫与噻虫嗪混用对韭蛆的田间防治效果
    3.3 芜菁夜蛾斯氏线虫与噻虫嗪混用对韭蛆体内生化指标的影响
        3.3.1 芜菁夜蛾斯氏线虫与噻虫嗪混用对韭蛆的校正死亡率
        3.3.2 芜菁夜蛾斯氏线虫与噻虫嗪混用对韭蛆体内酶活性的影响
    3.4 噻虫嗪对芜菁夜蛾斯氏线虫的觅食能力的影响
        3.4.1 噻虫嗪对芜菁夜蛾斯氏线虫扩散能力的影响
        3.4.2 噻虫嗪对芜菁夜蛾斯氏线虫定向能力的影响
        3.4.3 噻虫嗪对芜菁夜蛾斯氏线虫募集能力的影响
    3.5 噻虫嗪处理的芜菁夜蛾斯氏线虫对韭蛆的功能反应和搜寻效应
        3.5.1 噻虫嗪处理的芜菁夜蛾斯氏线虫对韭蛆的杀虫效果
        3.5.2 噻虫嗪处理的芜菁夜蛾斯氏线虫对韭蛆的功能反应和搜寻效应
4 讨论
    4.1 昆虫病原线虫和噻虫嗪混用的杀虫效果
        4.1.1 昆虫病原线虫对韭蛆杀虫效果的影响
        4.1.2 噻虫嗪对昆虫病原线虫致死率的影响
        4.1.3 影响昆虫病原线虫与噻虫嗪混用杀虫效果的关键因素
    4.2 昆虫病原线虫和噻虫嗪混用防控韭蛆的科学施用关键技术
    4.3 芜菁夜蛾斯氏线虫与噻虫嗪混用对韭蛆体内生化指标影响
        4.3.1 芜菁夜蛾斯氏线虫与噻虫嗪混用对韭蛆的杀虫效果
        4.3.2 芜菁夜蛾斯氏线虫与噻虫嗪混用对韭蛆体内酶活性的影响
    4.4 噻虫嗪对芜菁夜蛾斯氏线虫觅食能力的影响
    4.5 噻虫嗪对芜菁夜蛾斯氏线虫杀虫效果和搜寻效应的影响
        4.5.1 噻虫嗪对芜菁夜蛾斯氏线虫攻击能力的影响
        4.5.2 噻虫嗪对芜菁夜蛾斯氏线虫搜寻效应的影响
5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项目资助

(5)基质类型和湿度对灰茶尺蠖化蛹、羽化和繁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灰茶尺蠖研究现状
        1.1.1 灰茶尺蠖研究进展
        1.1.2 灰茶尺蠖的入土化蛹行为
        1.1.3 灰茶尺蠖的防治
        1.1.3.1 化学防治
        1.1.3.2 生物防治
    1.2 昆虫的入土化蛹行为及其环境影响因素
        1.2.1 昆虫蛹期及其化蛹场所的选择
        1.2.2 昆虫的入土化蛹行为
        1.2.3 影响昆虫入土化蛹行为的环境因子
        1.2.3.1 温度
        1.2.3.2 土壤含水量和降雨
        1.2.3.3 土壤基质类型
        1.2.3.4 影响因子交互作用
        1.2.4 害虫的防治
        1.2.4.1 物理防治
        1.2.4.2 生物防治
        1.2.4.3 化学防治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供试虫源的采集和饲养
        2.1.2 实验用虫的挑选
        2.1.3 供试土壤基质的采集
        2.1.4 土壤基质理化性质的测定
        2.1.5 供试土壤基质的准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基质类型和湿度对灰茶尺蠖化蛹和羽化行为的影响
        2.2.1.1 基质湿度选择实验
        2.2.1.2 基质类型选择实验
        2.2.1.3 蛹生理实验
        2.2.1.4 羽化实验
        2.2.1.5 覆土实验
        2.2.2 蛹期基质湿度和无基质条件对灰茶尺蠖羽化成虫生理和繁殖的影响
        2.2.2.1 入土化蛹
        2.2.2.2 羽化成虫鲜重,干重,含水量
        2.2.2.3 配对成虫繁殖力
    2.3 数据分析
        2.3.1 基质类型和湿度对灰茶尺蠖化蛹和羽化行为的影响
        2.3.2 蛹期基质湿度和无基质条件对灰茶尺蠖羽化成虫生理和繁殖的影响
3 结果
    3.1 基质类型和湿度对灰茶尺蠖化蛹和羽化行为的影响
        3.1.1 基质湿度选择实验
        3.1.2 基质类型选择实验
        3.1.3 蛹生理实验
        3.1.4 羽化实验
        3.1.5 覆土实验
    3.2 蛹期基质湿度和无基质条件对灰茶尺蠖羽化成虫生理和繁殖的影响
        3.2.1 羽化率和羽化参数
        3.2.2 羽化成虫鲜重,干重,含水量
        3.2.3 产卵量,孵化量,成虫寿命
4 结论与讨论
    4.1 土壤类型和湿度对灰茶尺蠖化蛹和羽化行为的影响
    4.2 蛹期基质湿度和无基质条件对灰茶尺蠖羽化成虫生理和繁殖的影响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转Bt基因棉田生物群落响应土壤盐分的生态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研究背景
    2 盐分胁迫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3 环境因子对转BT基因棉田昆虫群落的影响
        3.1 转Bt基因棉对非靶标害虫的影响
        3.2 转Bt基因棉对天敌的影响
        3.3 转Bt基因棉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4 环境因子对转BT基因棉抗虫性、外源蛋白表达量及生化物质含量的影响
        4.1 逆境条件下转Bt基因棉外源蛋白表达量变化及其抗虫性
        4.2 逆境对棉花生化物质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5 盐分对转BT基因棉根际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5.1 盐分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5.2 盐分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呼吸的影响
        5.3 盐分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6 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6.1 研究目的与意义
        6.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土壤盐分对转BT基因棉田昆虫群落参数的影响及与棉花生长势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内容与方法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盐分动态变化
        2.2 土壤盐分对转Bt基因棉田昆虫群落结构与组成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2.3 土壤盐分对转Bt基因棉花生长势的影响
        2.4 土壤盐分胁迫下昆虫群落参数与棉花生长势的相关性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转BT基因棉抗虫性及靶标害虫种群动态响应土壤盐分的生态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内容与方法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转Bt基因棉田间棉铃虫种群消长动态对土壤盐分的响应
        2.2 转Bt基因棉抗棉铃虫效果对土壤盐分的响应
        2.3 土壤盐分对转Bt基因棉外源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2.4 盐分胁迫下转Bt基因棉抗虫性与外源蛋白表达量的相关性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转BT基因棉田非靶标害虫及其天敌种群动态对土壤盐分的响应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内容与方法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转Bt基因棉田鳞翅目害虫甜菜夜蛾种群动态对土壤盐分的响应
        2.2 转Bt基因棉田刺吸性害虫种群动态对土壤盐分的响应
        2.3 转Bt基因棉田主要天敌种群动态对土壤盐分的响应
        2.4 土壤盐分对转Bt基因棉生化物质含量的影响
        2.5 盐分胁迫下转Bt基因棉生化物质含量与棉田非靶标害虫及天敌种群数量的相关性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土壤盐分对转BT基因棉根际微生物量和活性的影响及与土壤外源杀虫蛋白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内容与方法
        1.3 数据处理及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盐分对转Bt基因棉花根际土壤中外源杀虫蛋白含量的影响
        2.2 土壤盐分对转Bt基因棉花根际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
        2.3 土壤盐分对转Bt基因棉花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2.4 土壤盐分对转Bt基因棉田根际土壤微生物呼吸的影响
        2.5 土壤盐分对转Bt基因棉田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2.6 盐分胁迫下转Bt基因棉花根际土壤微生物量和活性与土壤外源杀虫蛋白的关系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1 讨论
        1.1 土壤盐分对转Bt基因棉棉田昆虫群落参数的影响及与棉花生长势的关系
        1.2 转Bt基因棉抗虫性及靶标害虫种群动态响应土壤盐分的生态机制
        1.3 转Bt基因棉田非靶标害虫及其天敌种群动态对土壤盐分的响应
        1.4 土壤盐分对转Bt基因棉根际微生物量和活性的影响及与土壤外源杀虫蛋白的关系
    2 结论
    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投稿文章

(7)水分胁迫对植物与植食性昆虫互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水分胁迫对昆虫的直接影响
    1.1 昆虫体内水平衡及水分耐受性变化
    1.2 水分胁迫对昆虫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1.2.1 湿度的影响
        1.2.2 降雨量的影响
        1.2.3 土壤含水量变化的影响
2 水分胁迫对昆虫的间接影响
    2.1 对植物生理生化的影响
    2.2 对植物分子水平的影响
    2.3 水分胁迫植物对昆虫的影响
3 水分胁迫对植物-植食者-天敌三者关系的影响
    3.1 水分胁迫促进天敌的控制
        3.1.1 植物挥发物对天敌的吸引作用
        3.1.2 水分胁迫下的共生作用
    3.2 水分胁迫抑制的天敌控制
4 小结

(8)昆虫对降雨和干旱的响应与适应(论文提纲范文)

1 全球气候变化下我国降雨和干旱的格局
2 降雨和干旱对昆虫的影响
    2.1 对昆虫生长发育的直接作用
    2.2 对昆虫的间接影响
    2.3 与其他因子的联合作用
3 降雨和干旱对昆虫行为的影响
    3.1 对迁飞型昆虫的影响
    3.2 对群居型昆虫的影响
    3.3 对土壤害虫的影响
4 昆虫对降雨和干旱的适应
    4.1 昆虫对水分因子的适应
    4.2 滞育与迁飞
5 降雨及其土壤湿度在害虫防治中的作用
6 展望

(9)气候变暖对我国棉铃虫适生分布区的模拟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棉铃虫的生物学
        1.1.2 软件工具与气象数据
    1.2 方法
        1.2.1 棉铃虫DYMEX参数值的确定
        1.2.2 棉铃虫在中国的适生范围与适生程度
        1.2.3 气候变化对棉铃虫适生范围的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棉铃虫的DYMEX相关参数值
    2.2 棉铃虫在我国的潜在分布范围与适生程度
    2.3 气温升高对棉铃虫适生范围的影响
3 讨 论

四、雨水和土壤含水量对棉铃虫种群抑制作用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土壤湿度对粘虫入土化蛹和羽化出土的影响[J]. 李立坤,王晓辉,刘佳文,王艳辉,陈法军. 应用昆虫学报, 2019(06)
  • [2]光周期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成虫生物学的影响[D]. 孙晓婷. 河南农业大学, 2019(06)
  • [3]寄主作物构成与气候因子对湖北省棉铃虫时空格局的影响[D]. 胡爱玲. 湖北大学, 2019(05)
  • [4]噻虫嗪对昆虫病原线虫防控韭菜迟眼蕈蚊的增效作用及其机理研究[D]. 武海斌. 山东农业大学, 2019
  • [5]基质类型和湿度对灰茶尺蠖化蛹、羽化和繁殖的影响[D]. 王慧芳.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6]转Bt基因棉田生物群落响应土壤盐分的生态机制研究[D]. 雒珺瑜.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7)
  • [7]水分胁迫对植物与植食性昆虫互作的影响[J]. 谭椰,徐文彦,商晗武,祝增荣. 应用昆虫学报, 2014(04)
  • [8]昆虫对降雨和干旱的响应与适应[J]. 党志浩,陈法军. 应用昆虫学报, 2011(05)
  • [9]气候变暖对我国棉铃虫适生分布区的模拟预测[J]. 朱剑,李保平,孟玲. 生态学杂志, 2011(07)
  • [10]降雨强度对棉铃虫卵的影响[J]. 黄健,高永健,李扬,张璞,王敏仲. 中国农业气象, 2010(04)

标签:;  ;  ;  ;  ;  

雨水和土壤水分对棉铃虫种群抑制作用的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