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望的歌曲台词 - 谈论安妮宝贝

绝望的歌曲台词 - 谈论安妮宝贝

一、绝望的歌行——说说安妮宝贝(论文文献综述)

王玉英[1](2015)在《新世纪日本芥川获奖女作家及其作品研究》文中指出芥川奖是日本文坛有影响的纯文学奖项之一,是日本现当代纯文学发展的风向标与高度灵敏的晴雨表。在其80年的历史发展中,男性作家一直是获奖的主力军,然而,新世纪的15年中却有16位女作家折桂,占同期获芥川奖总人数的48.5%,呈现出集中获奖的态势,在日本文坛形成了女作家领跑的局面。女作家之所以能够频频摘取芥川奖与她们创作的作品的新鲜度和正能量有关,与她们对现实的日本社会与现实的日本人的内心世界和身份追寻的全方位描写有关。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泡沫经济的崩溃,使日本从“最完善的”工业社会跌入“失去的十年”。1998年的金融大爆炸宣告了日本群体社会的瓦解,随之而来的是各项制度逐步向个体社会过渡。而2002年国民个人身份号码的编成象征了日本个体社会的开始。对突如其来的前所未有的历史巨变,日本人几乎没有做好任何心理准备,对社会与经济发展方向表现出迷茫,出现了自我价值感迷失、自我意义感丧失的自我认同危机,急于寻找心理的安慰和精神的寄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新世纪获奖女作家用比较宽泛的视点对社会现实进行了多角度的扫描与透视,通过自己的“眼睛”与“手指”从不同侧面书写了叛逆与成长、性别角色认知、婚恋与家庭、职场人际关系、爱的归属、价值追求等多种社会现象,在文本与现实之间书写着当下日本人的身份追寻。本论文通过文本细读,精读日文原版小说,对2000年—2014年期间获得芥川奖的16位女作家及其获奖作品进行研究。通过探讨16部小说创作的核心主题、语言风格、叙事特征等来揭示当代女作家对“日本人”以及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思考。并以女作家和主人公们的身份追寻为主线,对获奖作品进行了主题分类,试图探讨日本当下社会个体面临的身份迷茫、焦虑和认同危机,析清“我是谁”、“我走向何方”、“我”的属性与特征如何,以及运用什么方式与手段来表现“我”的属性和特征的身份认同问题。本论文由三编七章组成。第一编的主题是“‘我’从哪里来”,由第一章“成长中的自我迷失”、第二章“成长中的自我探寻”构成。该部分通过对绵矢莉莎的《欠踹的背影》、金原瞳的《蛇舌》、青山七惠的《一个人的好天气》和赤染晶子的《少女的告密》的评析,探讨了群体社会向个体社会过渡的过程中,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及人际关系的变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欠踹的背影》中的成长是在“同一性”中寻找的“生存感”,在“他者”的确认中获得成长;《蛇舌》中的成长是通过身体改造,期待在与“他者”建立联系、引起“他者”的重视中获得成长;《一个人的好天气》中的成长是自我成长的告白;《少女的告密》中的成长是在努力拼搏的“自我”中战胜了强大的“他者”而完成的。第二编的主题是“‘我’是谁”,由第三章“性别角色的认知”、第四章“家庭归属与女性角色裂变”、第五章“职场女性的挣扎与调适”构成。该部分通过川上未映子的《乳与卵》、藤野千夜的《夏天的约会》、津村记久子的《绿萝之舟》、大道珠贵的《咸味兜风》、藤野可织的《指甲与眼睛》和丝山秋子的《在海浪上等待》的评析,探讨了群体社会向个体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女作家及其笔下的主人公对“我”是谁的追问,对自我身份的追寻与确立。《乳与卵》通过描写不同年龄段女性对“乳”、“卵”、“初潮”等身体特征的认识与处理态度,揭示出了在个性化社会里作者及其笔下的主人公的女性身体意识及自我身份的认知;《夏天的约会》反映了当今日本社会男同性恋、变性人等一群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作家试图以“他者”的角度给予这群人一种认同感与存在感;《绿萝之舟》展示了单身女性对婚姻的选择,在冲出婚姻围城、自我奋斗、寻找幸福的过程中,在挑起自己和孩子的未来的同时,还追求着自我价值的实现;《咸味兜风》表现了偏离家庭角色、消费身体而获得生存的变态家庭中的温情,探讨了女性婚姻角色认知的变化轨迹;《指甲与眼睛》描写了变形的家庭组合引发的心灵的空虚与寂寞,揭示了日本女性追求由现实生存空间向精神情感空间转换的必然,预示了日本家庭主妇真正实现隐性价值路途的遥远与艰辛;《在海浪上等待》描绘了日本现代企业男女职员之间出现的充满人类原初自然“人情”的新型的人际关系,同时也表现出了他们的担忧与迷茫,以及在夹缝中试探性地进行着自我身份确认的心态。第三编的主题是“‘我’要走向何方”,由第六章“女性情谊与自我建构”、第七章“叙事话语与自我建构”构成。该部分通过朝吹真理子的《贵子永远》、鹿岛田真希的《冥土巡游》、黑田夏子的《分枝的珊瑚》、杨逸的《浸透阳光的早晨》、小山田浩子的《洞穴》和柴崎友香的《春之庭》的评析,探讨了社会转型期的痛苦改造与艰难适应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追寻“我”要走向何方。《贵子永远》描写了流淌在空间以外的时间里的爱,它不需要客气,也不需要沟通,质量是不变的,人与空间是糅合在一起的,展现了现代日本女性对自身的认知与爱的探索;《冥土巡游》描写了现实社会中人的本来的样子与人应当有的样子,用爱心的保持,爱幸福与爱不幸的心向读者传递着“正能量”,完成自我价值的建构与自我身份的认同;《分枝的珊瑚》从文字书写入手,在强烈的历史感与时代感中确立女性言说的姿态,重述人的成长和成熟过程;纵观新世纪获奖女作家的创作,有一个共性的关注,即对当今年轻一代普遍存在的失语症问题的关注,她们不约而同地从改变小说言语形式与叙事技巧入手,用组合式的语言与多种创作模式的叙事话语诠释着对“‘我’要走向何方”的理解,诠释着对“自我建构”的认知。新世纪芥川奖获奖女作家在对当代人性、人情与人的价值的抽取与凝练中,以“母性”所特有的柔性与韧性释放着社会久违了的、正能量的人文精神,表现出了为建立一种新的现代伦理与价值体系所进行的不懈努力。在她们运用新的思想观念、新的生活观、新的伦理书写的故事里,折射出寻求归属感的普遍心态,诠释了回归意识与回归原点的深刻文化内涵。

祁瑾钰[2](2013)在《安妮宝贝的长篇小说《莲花》与当代女性小资写作》文中研究说明当代女性小资写作,是发生在当代的女性小资的写作或是对女性小资进行描写的写作,女性小资既是创作主体,也是作品表现的对象。当代女性小资写作是随着社会转型、经济发展、都市兴起以及女性小资群体的壮大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安妮宝贝是当代女性小资文学的代表作家,她的文学写作开始于网络,却经过纸质媒体的传播而大获成功,并开始得到文学界和评论界的认可。从安妮宝贝的作品中,我们不仅能辨识出当代女性小资写作在各个方面特点,而且还可以看到安妮宝贝对小资写作做出的超越性努力,这集中地体现在2006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莲花》中。《莲花》对安妮宝贝来说是次深层次的转型,同时也标志着女性小资写作由物欲沉沦向精神高蹈的提升。与安妮宝贝此前的作品不同,它更注重对人性问题和人类命运的思考。作品表达的主题和小说的意旨有了明显而且积极的变化,显示出从佛禅哲学中寻找文化资源,向传统复归的倾向。并且,安妮宝贝的语言造诣也越来越成熟,显示出一定的艺术特色。论文的主体部分分为三章。第一章首先对“小资”及“当代女性小资写作”进行界定,在探析“小资”的内涵演变的基础上,对“当代女性小资写作”进行界定。其次从“小资”一词含义的多种构成来探讨“当代女性小资写作”可能具有的特点。最后,考察当代女性小资写作的文化资源或文学渊源。第二章,从个人化写作姿态、两性关系及转变、叙事方式、图文视觉盛宴、构造生活图景这五个角度,对安妮宝贝的作品进行梳理和分析。第三章,第一节从思想意蕴方面阐释《莲花》中具有佛禅哲学中的自然观、“四谛”说、“自性自悟自修”观念;第二节从语言形式方而分析《莲花》的语言技巧,指出伴随精神转向的同时出现的文体风格变化;第三节探析《莲花》对女性小资写作的意义。最后在结语部分总结了安妮宝贝的创作特色,指出她的转型对女性小资文学写作来说,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和和有益的启发。

刘琳[3](2012)在《历史与成长 ——论新世纪网络女性小说的双重主题》文中研究指明上世纪末,互联网携着“比特”以俯冲之势走进文学,在理念、创作和接受上都对传统文学造成冲击,网络文学这种新的文学样态得以诞生。尽管人们对网络文学的命名及意义界定都还存在争议,但其仍以区别于传统的因质茁壮成长,渐成气候。作为中国文学众多流脉的一支,遭遇了网络写作的女性文学在新世纪的存在状态及意义解读也是斑驳复杂的,不少研究者都对其予以关注。本文拟以新世纪网络女性小说的写作主题为对象进行分析,以女性主义的相关理论及大量新世纪网络女性小说文本为出发点,从历史与成长两个角度探讨新世纪女性网络写作的主题,肯定其创作实绩的同时,也提出所存在的相关缺陷,力图对新世纪网络女性小说的创作情况有一个真实而全面的展现。本文共分成四章:第一章:绪论,相关概念的界定及论题的原因及意义。通过对网络文学、网络女性文学等概念的界定,以及对与论题有关的研究综述的简要概括,指出本文的主要论题及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对于女性来说,“历史”是存在的根基,“成长”是存在的证明,女性写作者要想寻找并求证自我和个人价值,必须将笔触伸向这两个关键词;而以此为切入点来探查新世纪的网络女性小说,不仅有利于提高和延伸对整个网络女性文学的认知,也将会为我们提供一个更幽微的探读女性生命情状之路。第二章:重点论述新世纪网络女性小说对“历史”主题的言说情况。新世纪网络女性小说中,写作者以重塑或虚构的方式,塑造了大量曾经于历史上存在或不存在的女性人物,让她们登上历史文本舞台,完全取代男性成为历史的主人。她们见证着历史的变幻,甚至在有意无意、有形无形中扭转了历史的轨迹,宏阔庄严的庙堂历史成为万紫千红的女性历史;而“历史”则退居叙事的边缘,从history (亦即his story)转变为her story,并成为her story上演的幕布和舞台;同时,历史在她们的观念中亦不复有前辈女作家笔下一贯的沉重和庄严,而是时重时轻,并混合着好奇、消闲、戏谑、玩味的暖昧内质。第三章:重点论述新世纪网络女性小说对“成长”主题的书写情况。“成长”不仅包括身体的成熟过程,还包括心理和精神成长的过程,所以本章从“身体”和“情爱”两方面来讨论新世纪网络女性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成长”主题。与前辈作家有意识地凸显性别意识和性别自觉的个人化写作不同,新世纪女性网络写作在释放个人经历和记忆时少了关于性别主体思考时的深邃与激烈,更多的是成长言说时的青涩单纯或随意不羁。她们出于简单的青春叛逆思想或其他目的,描写对自我身体、对成长过程中于爱情的向往、曲解或犹疑,对压抑的灵魂的感受,以此逃避内心的迷惘或愤怒,在灵与肉并不那么明洌的摩擦中,寻找和印证自我个体在“小我”世界中五味驳杂的存在感。第四章:揭示“历史”与“成长”两主题的内在联系,即都是通过对女性经验的挖掘来进行言说和书写的,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女性个体和群体的生命经验。结语部分: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指出新世纪网络女性文学在关于“历史”与“成长”两个主题方面的创作实绩和较之传统女性写作的新异性的同时,也点明其存在的隐忧

林雯[4](2012)在《论北美华文网络文学的第一个十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球华文网络文学的发源地在北美,研究北美华文网络文学的发生、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本论文把研究对象时间段设定在“北美华文网络文学的第一个十年”,也就是从1991年到2001年,这个阶段的北美华文网络文学不但占据全球华文网络文学的领先地位,而且最具特色。进入新世纪之后,由于华文网络文学在复杂的各种外因(全球经济格局变动)和内因(新媒体数字化发展)的影响下,发生了分化。本论文采取纵横两个方向的比较研究方法,在媒体理论的基础上论述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共性和个性。纵向是以时间为轴线,研究几家具有代表性的北美网络文学社群(论坛、网刊和网站),对发表在这些网络媒体上文学作品,和作家进行个案研究与文本分析,梳理、归纳、总结北美华文网络文学的第一个十年的特点与成果。横向是以地域划分,把北美华文网络文学放入世界文学格局与中华文化概念中,与北美英文文学、大陆网络文学、东南亚文学等进行比较研究。论述北美网络华文文学创作者身处西方文化环境之中,这种跨文化、多元文化语境下的文学创作特色与意义。本论文也探讨了当今在新媒体语境中和产业背景下的网络文学的各种文化艺术样式。如Iphone、Ipad、电子书等新兴科技,这些新媒体在改变信息传播方式的同时,也极大地改变了文学生产、文学传播和文学接受的形式,进而导致了文学形态的总体改变。论文最后,通过追踪几个在北美华文网络文学的第一个十年成名的网络写手,在以后十多年中的创作方向与成就,论述无论是网络文学变成纸质印刷品,还是在网上收费阅读,都是在消费时代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网络文学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肖利平[5](2011)在《都市边缘人的生存困境与自我救赎 ——安妮宝贝小说中的人物处境分析》文中指出本论文通过文本细读,借鉴文化研究的视角研究安妮宝贝小说,具体来说主要借鉴心理学中关于成长及自恋的某些理论、身份的相关理论和性别文化的理论视角来分析安妮宝贝笔下的都市边缘人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展示她笔下的人物在面临成长过程中所遭遇的浓厚的自恋情结的困扰、与他人难以亲近的强烈的疏离感以及身份的焦虑与自我认同的困惑三重困境时自觉的救赎意识。首先抛出本论文的论题即安妮宝贝小说中都市边缘人的生存困境,并对其独特性即面临三重困境做适当分析。第二章主要借鉴心理学中关于成长和自恋的某些理论透视人物在成长过程中所遭受的自恋情结的困扰,从安妮宝贝自叙传小说创作和她笔下“水仙花”一般的人物两个方面来透视人物所面临的生存困境之一。接着思考人物成长的过程中为何陷入了新的困境之中即无法与他人保持亲近友好的关系,对他人,哪怕是生命中最为重要的父母、爱人和朋友,却总是心怀强烈的疏离感。最后从身份的焦虑与自我认同的困惑角度展开对人物面临的另一个生存困境的探视,并借鉴与身份有关的理论和性别文化理论来追索人物面临生存困境时产生的自觉的救赎意识。深思都市边缘人是如何在物欲地裹挟之下迷失自我并开始走上漫漫求索之路的。

巩映梅[6](2011)在《安妮宝贝作品的言语风格析论》文中研究说明安妮宝贝是新世纪流行文学的代表人物,她的作品成名于网络,但在传统纸质媒体上取得了更大的成就,实现了文学与商业的完美结合。安妮宝贝成名十余年来,学术界对其研究越来越丰富,但是总体看来文学思想、美学特色方面研究的比较多,语言方面研究的比较少。本文运用风格学及修辞学相关理论,选取安妮宝贝三个时期代表作品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归纳、统计、分析、比较的方法,从词汇、句式、修辞格三方面对其语言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希望能尽量总结出她作品的言语风格特色,对修辞学、风格学等语用学科领域产生积极的意义。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简单介绍了言语风格学的一些相关理论,国内外关于言语风格学研究的现状,及安妮宝贝作品在言语风格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同时还阐述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第二章:对安妮宝贝个人及其作品进行了简单介绍,指出了其作品的总体的言语风格,从社会生活环境,及网络,个别作家的影响三个方面分析总结了其风格形成的原因;第三章:从“人名”、“花”、“颜色词”三个方面分析了安妮作品言语中词汇的选用;第四章:从长句与短句、整句、变式句的选用三个方面分析了安妮作品言语中句子的特色;第五章:主要研究了安妮作品言语中的狭义修辞,选用比喻、排比及反复三个比较有特色的辞格进行了分析,同时还研究了其作品中几个辞格的综合运用;结语,对全文进行了总结。

蒙星宇[7](2010)在《北美华文网络文学二十年研究(1988-2008)》文中研究说明北美华文网络文学是全球华文网络文学的源头,具有重要的文学研究价值。本研究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第一,梳理北美华文网络文学二十年发展历程,发掘与研读北美最早的网络原创散文、小说、诗歌、杂文,北美最早的华文网络电子刊物、华文网络纯文学交流群、华文网络论坛,以及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北美华文网络文学网站、代表作家作品等,论述北美华文网络文学发展过程中三个时期及主要特色。并通过对少君和图雅等文学个案研究,论述北美华文网络文学两个总体特征:精英情结的大众写作,终极关怀的自由涂鸦。第二,从文学与网络互动的角度,归纳与论述北美华文网络文学三种典型写作模式:“自足写作”、“开放写作”、“网纸两栖写作”及各写作模式的主要特点,结合文本分析各模式在写作主体、写作载体、写作受体、写作客体等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方面带来的文学范式的种种转变,及其对纸质文学写作方式与文学观念的冲击。第三,从文学精神层面,论述北美华文网络文学带来的三种新精神的表现及内涵。北美华文网络文学诞生与发展的外驱力:“技术精神”;处于双重边际和自由语境之中的北美华文网络文学既深刻又纯粹的内驱力:“游戏精神”;渗透着西方文化精神的北美华文网络文学独特的“个体精神”,并阐释这三种文学新精神在“网络时代”的先锋意义和重要启示。第四,从文学脉络、文学内容、文学形式、文学精神等方面论证北美华文网络文学源自海外、反哺中国的总体特点,并从“游戏与使命”、“拿来与拿出”、“创作与批评”等方面对网络时代的北美华文网络文学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孙亚娟[8](2010)在《在绝望中绽放—论安妮宝贝的小说创作》文中认为安妮宝贝的写作通常被认为是一种迎合当下消费文化语境的俗文学。她的成名虽然与网络的传播作用有关,女性作家的性别身份也为其争取到一席之地。然而,通过对安妮宝贝作品的细致解读,我们却看到了都市文学背后的精神沉思。在这个意义上,安妮宝贝的文学创作远远超越了对都市欲望的书写,上升到追寻生命意义和精神价值的层面。在安妮宝贝的笔下,人们挣扎于颓靡的都市物欲与情欲的掌控,却向往自我意识的独立与灵魂的彼岸之行。她通过行走的姿态将都市之外的精神空间一一展示在文学文本中,并以此作为终极的人生意义与价值。从安妮宝贝的文学写作中,我们能够看到一个穿梭于物质化都市生存语境内外的现代女性的细腻体验与深刻哲思。本文分为四个部分:引言简要论述安妮宝贝的文学活动、学界对其研究的现状,试图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整理寻找恰当的切入口。最终确定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对安妮宝贝的文学创作进行再认识。第一章主要论述安妮宝贝小说中的都市生存语境,及其背后的奢靡、颓废的物质化消费主义倾向。并在此关照下分析安妮宝贝笔下永远无法到达理想彼岸的爱情模式。最终将这种写作模式的意义定位为物欲体验下内心世界的孤独感受。第二章主要论述安妮宝贝及其文学的精神气质。通过对她行走姿态中生命的本真之美、物欲桎梏幻化后对生命意义的终极追问、皈依自我及灵魂深处的独白等问题的阐释揭示安妮宝贝文学中的生命体验及理性哲思。结语简要归纳了安妮宝贝文学创作超越都市俗文学的意义。希望人们能够重新认识安妮宝贝文学的整体价值。

王玲[9](2009)在《成长如蜕 ——论安妮宝贝小说创作的转型》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女性文学创作有悠久的历史与丰硕的成果。进入新世纪以后,女性写作在不同维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中安妮宝贝小说的创作及其转型尤其值得关注。本文认为,影响一个女性创作者创作转型的不仅有一再被指认的社会文化原因,更有一再被忽视的女性创作者对自身创作要求的不自觉地内化的原因。在新世纪,安妮宝贝等女作家的创作转型既是在现行社会等级与性别等级的双重挤压下从女性主义的性别理想向现实转向的产物,又是消费时代的文学艺术在市场机制下文化叙述的需要。甚至可以说女性创作的转型是女性文学创作进程与个人写作意愿、男性期待与女性意识的一个交叉点。在服从或抵制的性别气质与性别角色的过程中,女性创作者以成长的姿态艰难地建构着自我的成长历程。本文主要通过对安妮宝贝不同时期作品的细致梳理和深层观照,探讨其创作发展变化的完整轨迹及其特征表现,揭示其转型的意义。无论是安妮宝贝的创作还是她作品的转型,都构成了女性文学在新世纪的一道风景。在退守和抗争、希望与绝望中,女性写作在不断地质疑和反醒。不论转型成功与否,都代表女性创作向着纵深、多向的境界探索前进,发展和完善着自己。本文分为以下四部分:引言概述了安妮宝贝及其相关作品的研究与定位,说明选题的理由与价值意义。第一章论述了安妮宝贝转型前的小说创作特征,集中分析其前期小说作品中的颓废色彩。第二章主要从三个方面具体分析了安妮宝贝转型后的小说创作特征。转型后的小说不仅从主题和精神意旨上,还从对创作模式的驾驭上传递了创作者的转变。具体表现为:转型后小说主题从展示人类的冷酷到关注人类的生存状态。在精神意旨方面,小说主要注重女性经验的传达,并通过此把男性与女性的对立过渡到一种自然。小说还从人物和情节两个方面超越了以前单纯的自叙传模式。第三章从社会背景、读者以及作者自身三个方面说明了安妮宝贝创作转型的原因。第四章讨论了安妮宝贝转型的意义,认为其转型不仅是对自身创作的一次升华,也为颓废文学的发展新变探索出一条路径,同时激活了新世纪女性文学创作向纵深发展。

李小蜜[10](2008)在《安妮宝贝女性都市视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梳理安妮宝贝已出版作品的内在成长轨迹出发,从女性、都市、消费等角度对其作品进行了解读,探讨了安妮宝贝笔下“出走的娜拉”主题的延续和女性追寻精神故乡的心理路程和书写状态。同时通过对其笔下消费行为、“小资”符号、消费空间的分析,探讨了现代都市的后现代主义消费社会特征,以及人们追求物欲享乐、精神荒芜麻木的状态。最后,通过对安妮宝贝与林白、王安忆、卫慧、棉棉等女作家的比较分析,探讨了她们在女性城市书写方面的异同。虽然安妮宝贝的作品尚显单薄和虚弱,但她通过对都市发展、物质欲望、女性生存等方面的关注和言说,续写了都市女性在后现代主义消费社会新的城市体验。

二、绝望的歌行——说说安妮宝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绝望的歌行——说说安妮宝贝(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世纪日本芥川获奖女作家及其作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问题提出
        (一)新世纪日本女作家的异军突起
        (二)社会现实问题的关切——独特而深刻的价值追求
    二、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日本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
第一编“我”从哪里来
    第一章 成长中的自我迷失
        第一节 《欠踹的背影》:自我同一性的迷失
        一、与群体隔绝的自我探寻
        二、偶像崇拜中的自我迷失
        三、“踹”——丧失中的自我突围
        第二节 《蛇舌》:肉体冒险中的挫折
        一、身体消费
        二、身体痛感
        三、生存之痛
    第二章 成长中的自我探寻
        第一节 《一个人的好天气》:飞特族的青春告白
        一、车站——“凝视流转的世界”
        二、感知物哀 感知生命
        三、长者关爱下的人生再出发
        第二节 《少女的告密》:战胜“他者”获得成长
        一、作为“少女”集团的他者
        二、集团的平庸之恶
        三、“告白”中的自我确认
第二编“我”是谁
    第三章 性别角色的认知
        第一节 《乳与卵》:“身体改造”中的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一、多元身体观与自我认同的冲突
        二、兼容并蓄的女性意识
        第二节 《夏天的约会》:超越性别世界的书写
        一、多元化存在方式的向往
        二、脱离他者审美与脱离潮流的自我确立
        三、越界与逃离
    第四章 家庭归属与女性角色裂变
        第一节 《绿萝之舟》与《咸味兜风》:家庭内部女性“角色”写真
        一、婚姻围城的生活实景
        二、“情人”身份的虚幻
        第二节 《指甲与眼睛》:“被凝视”的角色错置
        一、错序的“你”和“我”
        二、模糊与变形的世界
        三、“幸福主妇”形象的瓦解
    第五章 职场女性的挣扎与调适
        第一节 《绿萝之舟》:绿萝般顽强的生存挣扎
        一、“穷忙族”的窘境
        二、单亲母女的艰难相守
        第二节 《在海浪上等待》:真情回归的职场新型人际关系
        一、男女社会角色的改变
        二、“草食男”、“历女”人群的互补
        三、年轻人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的改变
        四、传统人际关系的悄然裂变
第三编“我”要走向何方
    第六章 女性情谊与自我建构
        第一节 《贵子永远》:流淌在时光里的爱
        一、梦境、回忆与现实
        二、重回别墅,寻找身份
        三、友爱交往与确立自我
        四、爱的传递与重构自我
        第二节 《冥土巡游》:脱茧而出 走向疗愈
        一、女儿身份与“灰姑娘”原型
        二、“冥界”与现实
        三、“神”的救赎
    第七章 叙事话语与自我建构
        第一节 《分枝的珊瑚》:向“传统”致敬
        一、假名书写的物语文学
        二、清淡之美的物语
        三、放慢脚步用心灵体味
        第二节 叙事方式的多元化
        一、“混搭式”的语言组合
        二、新鲜而简单的语言世界
        三、多样化叙事方式的探索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2)安妮宝贝的长篇小说《莲花》与当代女性小资写作(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当代女性小资写作
    第一节 “小资”及“当代女性小资写作”的界定
    第二节 当代女性小资写作的范畴、特点和可能出现的转变
        (一) 当代女性小资写作的范畴
        (二) 当代女性小资写作的特点
        (三) 从“小资”一词看当代女性小资文学写作可能出现的变化
    第三节 当代女性小资写作的文化资源或文学渊源
第二章 安妮宝贝作品与当代女性小资写作
    第一节 个人化的写作姿态
        (一) 自传色彩
        (二) 坚持写个人化的小事
        (三) 为传递独特体察而制造警句
        (四) 个人化的审美偏好
    第二节 女性视角
        (一) 都市空洞的爱情观
        (二) 传统婚恋观的泯灭
        (三) 男女两性关系应该彼此互为映照者
    第三节 叙事方式固定
    第四节 图文视觉盛宴
    第五节 构造生活图景
第三章 《莲花》与当代女性小资写作
    第一节 《莲花》思想内涵的佛禅密码
        (一) 庄禅的自然观
        (二) 佛教“四谛”学说
        (三) “自性”、“自悟”、“自修”
    第二节 《莲花》语言表现的艺术趣味
        (一) 新奇妥帖的比喻
        (二) 不规范的句式
        (三) 错置搭配的词语
        (四) 四字结构的使用
    第三节 《莲花》对当代女性小资写作的意义
        (一) 背景
        (二) 资源
        (三)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二、期刊论文类
    三、学位论文类
致谢

(3)历史与成长 ——论新世纪网络女性小说的双重主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一、绪论 相关概念及选题原因
    (一) 网络文学概念及论争
    (二) 网络与女性的邂逅:网络女性文学及界定
    (三) 选题原因及意义
二、历史:她们的言说
    (一) 再现与重塑:历史地表之下的她们
    (二) 想象与虚构:在叙事边缘行走的历史
        1. 作为幕布的真实历史
        2. 作为舞台的虚拟历史
    (三) 重与轻:她们的历史观
三、成长:灵与肉的碰撞
    (一) 身体:在反抗与消解中成长
        1. 尚未长成的“身体”
        2. 失重的“身体”
    (二) 情爱:在向往与犹疑中成长
        1. 诗性建构:两性和谐之爱的书写
        2. 消解神话:反诗意的情爱书写
        3. 边缘构筑:同性之爱的书写
四、历史与成长:在女性群体经验与个体经验之间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论北美华文网络文学的第一个十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北美华文网络文学的界定
        1.1.1 网络文学概念的阐述和定义
        1.1.2 北美华文网络文学的定义
    1.2 研究对象北美华文网络文学在全球范围内的位置与轨迹
    1.3 研究现状的概述与问题的提出
        1.3.1 海内外评论家视野中的北美华文网络文学以及存在的问题
        1.3.2 本论文的意义所在与创新之处
    1.4 研究的方法和逻辑依据
        1.4.1 亲历与口述(采访)
        1.4.2 个案研究法
        1.4.3 跨文化比较研究法
    1.5 论文结构简述
第2章 北美华文网络文学的第一个十年
    2.1 北美华文网络文学社群的兴起与发展轨迹
        2.1.1 草创期(1991—1996)
        2.1.2 蓬勃期(1997—2001)
    2.2 北美华文网络文学与网络作者的特点
        2.2.1 北美华文网络文学与北美华文新移民文学的关系
        2.2.2 北美华文网络文学作者的写作动机与类型
    2.3 北美华文报纸文学副刊网络化
        2.3.1 北美华文报纸发展史
        2.3.2 网络化之后的北美华文报刊
第3章 北美华文网络小说中网络叙事特征
    3.1 北美华文网络文学的开放性
        3.1.1 文本的开放性
        3.1.2 超文本的功能
        3.1.3 多元的参照系
        3.1.4 社群人员的开放性和流动性
    3.2 开放性文本:小说接龙
        3.2.1 北美英文与华文网络小说接龙概况
        3.2.2 东南亚社群泰华小说接龙概况
        3.2.3 华文网络社群接龙小说的特点
    3.3 跨媒体跨文化语境中网络作家的接龙小说
        3.3.1 西方现实语境下的中国古代文化心理
        3.3.2 西式远距离透视中的中国古典意境
        3.3.3 象征手法与超现实的意象组合
        3.3.4 结语
第4章 北美华文网络文学的写作新范式与新精神
    4.1 网络文学的新媒体特征
        4.1.1 文本载体的数字化
        4.1.2 信息资源的多元化
        4.1.3 全球化
        4.1.4 虚拟性
        4.1.5 交互性
        4.1.6 即时性
    4.2 网络文学的新精神
        4.2.1 文学语言的创新
        4.2.2 开放性与交互性的新式创作
        4.2.3 文学理念与精神、审美与价值观的改变
    4.3 北美华文网络文学与华文文学的边界正在消解
    4.4 北美华文网络文学中的通俗性与精英性
第5章 北美华文网络文学在新媒体语境中的多元形态
    5.1 网络对传统媒介的冲击
        5.1.1 新媒体改变了大众生活内容和习惯
        5.1.2 网络的多重意义
        5.1.3 新媒体改变了文学的要因
    5.2 媒介更新带动文学转型
    5.3 产业背景下的网络文学——新兴多元化的文化艺术样式
        5.3.1 影视
        5.3.2 动漫
        5.3.3 社交网站
        5.3.4 电子出版物
    5.4 网络时代受众——接受主体的特色
第6章 北美华文网络文学中双重经验的跨文化书写
    6.1 作为新移民的北美华文网络作家
        6.1.1 北美华文网络作家的新移民身份特质
        6.1.2 跨越网络与纸媒的两栖新移民华文作家
    6.2 北美华文网络诗歌:认同困惑与家国情怀
        6.2.1 认同困惑
        6.2.2 家国情怀
    6.3 北美华文网络散文:悲歌、抗诉与回望
        6.3.1 红尘无泪篇
        6.3.2 天涯问路篇
        6.3.3 故国不思篇
        6.3.4 破衣戏语篇
    6.4 北美华文网络小说:叙事中的文化观照
        6.4.1 在承载“文革”历史负荷中跋涉——阿黛的《处女塔》
        6.4.2 “人生自白”的疼痛——少君的《人生自白》系列
        6.4.3 跨文化背景下的心灵探索——阎真的《曾在天涯》
        6.4.4 东方视角中的异域婚恋奇情——王瑞芸的《戈登医生》
        6.4.5 女性家庭角色与自我价值实现的探索——陈谦的《覆水》
        6.4.6 跨域经验中的文化身份蜕变——施雨的《下城急诊室》
第7章 北美华文网络文学中的女性书写
    7.1 北美华文网络女性书写与自我认同
        7.1.1 从自我认同到为谁写、写什么、怎么写
        7.1.2 女性写作中的地缘情结
    7.2 流散文学中的中华文化母题
        7.2.1 山水母题
        7.2.2 婚恋母题
        7.2.3 放逐母题
    7.3 浅谈北美华文网络文学中的女性主义
        7.3.1 北美华文网络文学中女性主义的特色
        7.3.2 和谐是女性主义最终目的
    7.4 结语
结论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都市边缘人的生存困境与自我救赎 ——安妮宝贝小说中的人物处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第二章 浓厚的自恋情结:成长的焦虑
    2.1 自叙传小说创作
        2.1.1 创作初期:带刺玫瑰
        2.1.2 过渡期:暗夜蔷薇
        2.1.3 成熟期:静默莲花
    2.2 "水仙花"一般的人物
        2.2.1 在独立和依赖之间无奈徘徊
        2.2.2 在自傲与自卑之间痛苦犹疑
        2.2.3 在亲近和疏远之间艰难抉择
第三章 强烈的疏离感:生存的困境
    3.1 悲观绝望的爱情
    3.2 残缺不全的亲情
    3.3 暧昧混乱的友情
第四章:自觉的救赎意识:身份的焦虑
    4.1 物欲沸腾下的自我迷失与追索
        4.1.1 心无所依的惶惑
        4.1.2 永无止境的追索
    4.2 男人/女人的重新定位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安妮宝贝作品的言语风格析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相关理论
        (一) 言语风格及文学风格
        (二) 言语风格及作家作品言语风格
    二、国内外关于言语风格研究的现状
    三、关于安妮宝贝作品言语风格研究的情况
    四、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一) 研究的目的
        (二) 研究的意义
    五、本文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第一章 安妮宝贝作品言语风格及其成因
    一、安妮宝贝个人及其作品简介
    二、安妮宝贝作品言语风格
    三、安妮宝贝作品言语风格的成因
        (一) 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
        (二) 网络载体的映射
        (三) 对张爱玲及杜拉斯的传承
第二章 词语的选用
    一、人名
    二、花
    三、颜色词
        (一) 颜色词的丰富精细
        (二) 颜色词的结构及语义特征
第三章 句式的选用
    一、长句与短句
        (一) 短句的大量使用
        (二) 长短句交错
    二、整句的运用
    三、变式句的运用
第四章 辞格的选用
    一、比喻
        (一) 比喻的类别
        (二) 喻解的使用
        (三) 喻体的选择及寓意
    二、排比及反复
        (一) 排比
        (二) 反复
    三、辞格的综合运用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北美华文网络文学二十年研究(1988-200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的确定与界定
    第二节 研究现状的概述与问题的提出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论文结构叙要
第二章 北美华文网络文学二十年
    第一节 寄生期(1988-1992)
    第二节 自生期(1992—1996)
    第三节 延伸期(1997-2008)
    第四节 精英情结与大众写作:少君与《人生自白》
    第五节 终极关怀与自由涂鸦:图雅与《乱砍系列》
第三章 北美华文网络文学三模式及写作范式的新变
    第一节 自足写作模式及其新变
    第二节 开放写作模式及其新变
    第三节 网纸两栖写作模式及其新变
第四章 北美华文网络文学与文学新精神
    第一节 技术精神:技术语境中的诗意栖居
    第二节 游戏精神:自娱娱人的深刻与纯粹
    第三节 个体精神:个体与欲望的审美张力
第五章 总结与余论
    第一节 源自海外,反哺中国的文学
    第二节 自足、开放和两栖——写作模式及影响
    第三节 技术、游戏和个体——北美华文网络文学的三种新精神
    第四节 余论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北美华文网络文学网站年表
    附录2:北美主要华文文学网站网络原创文学作品索引(1991-2008)
    附录3:美国华人作家少君访谈:新移民与北美华文网络文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清单
后记

(8)在绝望中绽放—论安妮宝贝的小说创作(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迷失于都市中的自我影像
    第一节:灵魂永远无法抵达的爱情彼岸
    第二节:物欲体验下孤独的精神世界
第二章 行走于物欲时代边缘的精神之旅
    第一节:用行走的姿态体验生命的本真之美
    第二节:物欲桎梏幻化后对生命意义的终极追问
    第三节:皈依自我及灵魂深处的独白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9)成长如蜕 ——论安妮宝贝小说创作的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转型前:颓废的代言
    1.1 灵魂的虚无
    1.2 绝望的孤独
    1.3 物欲的沉沦
第二章 转型后:行走中的成长
    2.1 主题的回归
    2.2 创作模式的超越
    2.3 由对立到自然的精神变迁
第三章 转型之因:艰难的蜕变
    3.1 市场机制与推陈出新
    3.2 自身的困顿与跃动
    3.3 读者的经历与成长
第四章 转型意义:于止步处重生
    4.1 对自身创作的一次升华
    4.2 给颓废文学发展探索一条路径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10)安妮宝贝女性都市视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从遥望彼岸到清谈今生—安妮宝贝创作轨迹简述
    2.1 女童·幻象
    2.2 恩慈·今生
    2.3 莲花·神性
    2.4 清谈·月圆
第3章 何处是故乡—安妮宝贝的女性都市言说
    3.1 烟花
    3.2 空城
    3.3 何处是故乡—出走的娜拉形象
第4章 潮流的泡沫—安妮宝贝与消费主义
    4.1 物品的消费—安妮宝贝笔下的消费行为
    4.2 符号的消费—安妮宝贝与“小资”
    4.3 空间的消费—安妮宝贝笔下的消费场所
第5章 比较视野中的安妮宝贝
    5.1 日常生活的力量—安妮宝贝与王安忆的比较
        5.1.1 城市女性的孤独漂泊感
        5.1.2 精微的物质生活细节
        5.1.3 日常生活的力量
    5.2 同性之爱—安妮宝贝与林白的比较
        5.2.1 女性的边缘化立场
        5.2.2 走出“自己的房间”
    5.3 成长的痛感—安妮宝贝与卫慧、棉棉的比较
        5.3.1 失语的青春欲望张扬
        5.3.2 成长的痛感,叛逆的坏孩子
        5.3.3 疯狂与清醒
第6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绝望的歌行——说说安妮宝贝(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世纪日本芥川获奖女作家及其作品研究[D]. 王玉英. 东北师范大学, 2015(12)
  • [2]安妮宝贝的长篇小说《莲花》与当代女性小资写作[D]. 祁瑾钰. 华中师范大学, 2013(S2)
  • [3]历史与成长 ——论新世纪网络女性小说的双重主题[D]. 刘琳. 浙江师范大学, 2012(02)
  • [4]论北美华文网络文学的第一个十年[D]. 林雯. 福建师范大学, 2012(01)
  • [5]都市边缘人的生存困境与自我救赎 ——安妮宝贝小说中的人物处境分析[D]. 肖利平. 西南交通大学, 2011(04)
  • [6]安妮宝贝作品的言语风格析论[D]. 巩映梅. 河南大学, 2011(08)
  • [7]北美华文网络文学二十年研究(1988-2008)[D]. 蒙星宇. 暨南大学, 2010(09)
  • [8]在绝望中绽放—论安妮宝贝的小说创作[D]. 孙亚娟. 西南大学, 2010(08)
  • [9]成长如蜕 ——论安妮宝贝小说创作的转型[D]. 王玲. 西南大学, 2009(10)
  • [10]安妮宝贝女性都市视野研究[D]. 李小蜜. 同济大学, 2008(S1)

标签:;  ;  ;  ;  ;  

绝望的歌曲台词 - 谈论安妮宝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