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优化的砌体结构条形基础宽度设计

基于优化的砌体结构条形基础宽度设计

一、基于优化的砌体结构条形基础宽度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于霖[1](2021)在《地铁隧道施工灾变机理及灾变链式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我国以地铁工程建设为主导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已经进入高潮。由于城市地下工程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在城市高可靠性运行要求与极度脆弱的环境条件下进行地铁隧道施工时,如果控制不当很容易诱发各类灾变,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安全性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地铁工程建设首先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为了提高地铁隧道施工的安全性,需要对地铁隧道施工灾变机理及灾变链式效应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以地铁隧道、地层和既有建筑物组成的结构体系为研究对象,围绕地铁隧道施工引发的工程灾变、环境灾变、以及工程灾变传导引起环境灾变的链式效应,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模型试验和现场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对地铁隧道施工引起三维地层变形的特征、地铁隧道施工引起开挖面失稳的机理、地层变形引起建筑物力学响应的特征、地铁隧道施工灾变链与断链减灾措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工作与成果如下:(1)提出了地铁隧道施工引起三维地层变形的预测方法。采用考虑非均匀收敛和椭圆化的地铁隧道变形模式,基于虚像法提出了隧道施工引起的三维地层变形的预测方法,该方法对黏性土地层和砂性土地层均适用。阐明了隧道施工引起的三维地层沉降和地层横向位移的特征,揭示了三维地层变形随典型因素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横向地表沉降主要发生在隧道两侧距离隧道轴线H/tan(45°+φ/2)+R的范围内,纵向地表沉降的变化主要局限在距离开挖面±2H的范围内。最大地表横向位移的位置随着内摩擦角和泊松比的增大分别向着靠近隧道轴线的方向移动和固定不变,随着隧道埋深和隧道直径的增大而向着远离隧道轴线的方向移动。最大地层横向位移始终出现在隧道起拱线附近,与上述四个典型因素的变化无关。(2)建立了地铁隧道开挖面稳定性的三维分析模型。基于极限平衡法建立了考虑无支护段长度的三维对数螺旋-棱柱体模型,该模型的形状更符合砂性土地层中实际破坏区的形状,对盾构隧道和浅埋暗挖隧道均适用。提出了均质地层和成层地层情况下极限支护压力的计算公式,揭示了极限支护压力和破坏区随不同因素的变化规律以及极限支护压力对不同影响因素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极限支护压力与土体重度、黏聚力和地表荷载呈线性关系,并且随着隧道直径、无支护段长度和宽高比的增大而显着增大。当覆跨比大于2.0时,覆跨比对极限支护压力的影响很小。破坏区的范围随着内摩擦角的增大而明显减小。随着无支护段长度的增大,对数螺旋滑动面逐渐变陡,同时下落区扩展到开挖面的后方。(3)提出了地层变形引起建筑物力学响应的计算方法。通过将条形基础建筑物等效为置于Pasternak地基模型上的Euler-Bernoulli梁,基于两阶段法提出了地层变形引起的砌体结构建筑物和框架结构建筑物力学响应的计算方法,该方法考虑了隧道的掘进过程,适用于建筑物轴线与隧道轴线呈任意夹角的情况。阐明了当建筑物与隧道的相对位置不同时建筑物沉降、转角、弯矩和剪力的特征,揭示了建筑物变形和内力随典型因素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当开挖面到达建筑物的中点时,建筑物的差异沉降达到最大值,建筑物转角关于建筑物中心线对称。当开挖面位于建筑物的两端时,最大建筑物弯矩出现在建筑物的中点,最大建筑物剪力出现在建筑物长度的1/5和4/5位置附近。建筑物轴线与隧道轴线的夹角、土体的弹性模量和泊松比、建筑物弯曲刚度以及间隙参数对建筑物力学响应的影响很大。(4)建立了地铁隧道施工灾变链的数学模型和断链减灾措施的力学模型。引入灾变链式理论,明确了灾变链的结构关系和演化原理,提出了断链减灾的三种方式。基于突变理论建立了“开挖面失稳→地面塌陷→建筑物破坏”灾变链的数学模型,分析了灾变系统的演化过程。基于当层法建立了水平注浆加固措施的力学模型,提出了加固层对地层变形传递阻断效果的评价指标——阻断效率,揭示了建筑物力学响应和阻断效率随加固层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灾变链的断链减灾方式包括改善外部环境的状态、阻断灾变传导路径、提高承灾体的承受能力三种类型。“开挖面失稳→地面塌陷→建筑物破坏”灾变链的数学模型为尖点突变模型。随着加固层弹性模量和加固层厚度的增大,建筑物的变形和内力逐渐减小而阻断效率逐渐增大。加固层底部距隧道拱顶的距离对建筑物的力学响应和阻断效率无影响。

尹志勇[2](2021)在《农村民居减隔震实用方法及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农村民居的抗震性能普遍较差,在历次强烈地震中,农村地区的房屋都遭受了严重的损坏甚至倒塌,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因此,开展农村民居抗震性能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结构抗震加固技术和减隔震技术是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的两个主要途径。目前,适合农村民居的减隔震技术研究主要在基础隔震方向,而岩土隔震方向的研究尚少且缺少室内或室外大型模型试验工作。为了降低农村房屋的地震灾害风险,本文基于岩土隔震技术的概念提出了两种针对农村民居的低成本岩土隔震系统,对其隔震机理进行了理论分析,利用大型地震模拟振动台开展了农居模型-基础-岩土隔振系统-地基的地震模拟试验,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振动台模型试验以及原型农居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在此基础上,初步提出了实际工程应用两种岩土隔震系统的设计与施工建议。具体研究工作和取得的成果如下:1)两种岩土隔震系统的提出与理论研究基于岩土隔震(GSI)技术的概念,提出了两种低成本的岩土隔震系统,即基于砂垫层的岩土隔震系统(GSI-SC)和基于玻璃珠-砂垫层的岩土隔震系统(GSIGBSC),并建立了简化分析模型,通过算例验证了岩土隔震系统的隔震机理。2)岩土隔震系统的振动台试验研究设计了振动台模型试验方案,通过制作1/4缩尺比例的砌体结构模型进行了农居结构-基础-岩土隔振层-地基大型振动台试验。对试验现象以及结构模型的加速度反应、位移反应、应变反应等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大震时,两种岩土隔震系统的隔震效果表现良好,验证了两种岩土隔震系统的隔震有效性;随着输入加速度幅值增大,提出的GSI-SC隔震系统和GSI-GBSC隔震系统的隔震效果越明显;GSI-GBSC隔震系统的隔震效果好于GSI-SC隔震系统。3)岩土隔震系统的振动台试验数值模拟通过有限元软件ABAQUS开展了振动台试验数值模拟工作,对振动台试验的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总体上吻合程度较好,验证了有限元建模方法的可靠性。4)岩土隔震系统的隔震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原型结构及场地的有限元模型,通过对比有、无隔震工况有限元模型的结构加速度反应、结构损伤云图、位移反应及土体累计塑性变形等地震响应,结果表明岩土隔震系统具有良好的隔震效应。通过大量数值模拟讨论了岩土隔震系统隔震效应的影响因素。5)通过对振动台模型试验及数值模拟分析,提出了实际工程应用两种岩土隔震系统的设计与施工建议。

任晓琳[3](2021)在《无为县中等规模乡村鸡舍设计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研究主体为中等规模乡村鸡舍,属乡村生产性建筑的一类。笔者聚焦于安徽省无为县乡村地区,基于大量实地调研、走访,记录当地乡村生产建筑独特性,并通过研究当地气候、地质地貌、家禽习性、生产流程、经济现状、政策趋势等因素,深度剖析乡村生产建筑与生产工艺、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尝试总结基于产业发展的营建策略,并从建筑学视角提出基于产业发展的可行性设计策略。本文主体分为基础资料收集、发展研究、生产工艺研究、设计研究四部分。基础资料收集部分:主要通过实地考察进行资料搜集,对我国中等规模乡村鸡舍的营建技术进行深度田野调查并进行记录。发展研究部分:基于SWOT分析法系统分析中等规模乡村鸡舍在研究背景下的发展优劣势、面对机遇及挑战并绘制SWOT矩阵图尝试提出中等规模乡村鸡舍在当前社会背景下的发展策略:构建乡村生产性景观、构建多产融合的生产容器、构建保障动物权利的生产容器;构建乡村鸡舍建设材料清单、构建生态循环的生产容器,并在不同发展目标下对鸡舍设计与建造提出不同要求。生产工艺研究:基于田野调查的见闻与访谈记录整理无为县乡村养殖业的生产主体和生产流程的相关资料,如养殖品种和生活习性和生产中的工作内容等;据此抽象出生产中的各项功能要素,并依据相关工艺流程整合成功能气泡图;设计研究部分:中等规模乡村鸡舍的发展方向和工艺流程研究,探索无为县中等规模乡村鸡舍的设计方法。本文尝试依据生态要求和鸡群的行为学特征进行选址,在当前中等规模乡村鸡舍营建的基础上优化舍内的排粪和和舍外的排水设计;依据产业升级的功能需要进行场地的总体设计;在鸡舍的空间设计上则从鸡舍空间尺度的基本要求出发,采用空间单元组合和空间要素限定两种不同的手法创造多元丰富的鸡舍空间形式,为中等规模乡村鸡舍营建时提供设计参考。在产业、科技、建造技术高速变更的当今时代,本研究试图对乡村生产与乡村生产建筑有机结合的模式进行探索,为乡村生产建筑如何立足自身产业特色、通过建筑设计的手段实现自然环境与乡村产业经济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中等规模乡村鸡舍的现代化发展提供多样性可能。

曹学平[4](2021)在《太原地铁盾构施工对邻近砖混结构安全性评估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轨道交通的发展,地铁已经成为各大城市发展绿色交通的首选模式。地铁区间隧道施工穿越建筑对其造成损伤在所难免,为保证隧道正常施工以及最大程度降低建筑损伤,对地铁隧道区间近距离穿越建筑物进行安全性评估并制定统一的变形控制标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依托太原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双-大区间双线隧道施工超近距侧穿砖混结构的典型工程,采用理论经验分析、现场实测及数值模拟等方法,对地铁区间隧道穿越既有砖混结构安全性评估的基本理论、评估内容、变形控制指标与标准的确定等核心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阐述隧道近接建筑的安全现状评价方法和依据,强调对建筑物构件现状和材料性能检测以及地基安全性评级的重要性,各单元评定应严格按照《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292-2015)以及《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等标准规范执行。(2)提出盾构施工邻域建筑物安全性评估的程序、内容和方法:对新建隧道工程环境和邻域已有建筑物概况等资料进行了解;对建筑物安全现状进行调查、检测及鉴定评价,确定建筑剩余允许变形;采用Midas/GTS建立三维仿真模型,预测地铁隧道穿越近接建筑物可能引起的附加变形,将其与剩余允许变形对比,寻找二者间平衡,最后给出评估结论及建议。(3)结合太原本地区特殊地质情况,分析砖混结构破坏的力学机理与时空关系,通过相关文献和本地数据的对比探讨,总结出太原地区地铁变形控制指标为:最大沉降量和差异沉降量;推荐太原地铁盾构施工在无邻近建筑物下最大允许地表沉降量理想区域为30~37mm;有邻近砖混结构时,地表最大允许沉降量理想区域为20~30mm,沉降差为5~11mm。(4)对太原地铁二号线一期双~大区间公交公司家属楼进行了详细的安全性评估工作,通过Midas/GTS模拟出隧道施工期间砖混结构的附件变形为41.2mm,后对该工程进行注浆加固数值模拟,加固区域为基础周边2m,基础下部2m范围内,结果显示施工期间该建筑附加变形为23.9mm,现场实测为25mm,加固效果良好。

苗雨轩[5](2021)在《基于Revit的条形基础参数化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社会经济蒸蒸日上,人们的思想境界也逐步提升,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时刻关心着能耗问题,由此传统高耗能的生产方式正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绿色生产理念开始深入人心。在建筑行业,绿色建筑理念已成发展共识,而BIM技术作为一种涵盖建筑模型所有信息的技术,既可在项目设计前期辅助项目决策,又可在项目实施全过程进行动态管理、信息交互,从而提高设计效率,降低建筑风险,节约生产成本,能为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结构基础在建筑结构中举足轻重,科学合理的基础设计可以有效缩短项目工期,节约成本,意义重大。而结构基础种类广泛,且因其特点、适应条件各异导致其建模、计算方法截然不同,在BIM软件中对其一一进行功能扩展工作量巨大。本文取具有代表性的条形基础,在Visual Studio 2019软件中借助C#语言,结合Revit API类库及条形基础设计相关规范,实现在Revit中进行参数化设计的功能,以完善BIM技术在结构基础中的应用,与手算相比可有效提升设计效率。相关研究成果如下:(1)总结条形基础分类,在Revit族样板中手动创建板式一阶、二阶、三阶、坡形条基以及梁板式阶形、坡形条基六种族文件,进一步完善了Revit中的基础族库,方便创建条基模型时直接调用。(2)编写代码实现了条基族实例自动布置及参数修改功能。条基可自动捕捉所选轴线、并依轴线布置,且其长度依轴线长度自动变化;同时用户可对批量同类条基同时改参,当选择不同类型的条基进行参数修改时,后台会弹出提示框说明。(3)整理汇总条基计算方法及计算公式,反复优化刚性及柔性条基计算模块的窗体设计、程序编写。实现了在Revit中扩展刚性条基的构造、埋深、基底宽度、基础总高度校核与地基承载力计算功能以及柔性条基的构造、埋深、基底宽度、抗剪承载力校核以及内力计算与配筋功能。在配筋部分实现了窗体自动输出最优钢筋配置的功能。(4)编写程序实现了在三维模型中绘制钢筋时条基拐角、丁字交叉、十字交叉等交叠处分布钢筋的自动识别、截断功能,删除钢筋时可依宿主元素批量操作的功能,大大简化用户操作。同时结合条基平法标注规范及Revit“注释”模块功能,完成了条基平面平法施工图及截面配筋图绘制。(5)整合建模、计算、配筋等扩展基础功能的各插件,在Revit菜单栏上开辟了“基础”模块面板,并结合具体算例验证了研究成果的实用性。

徐原野[6](2020)在《建设废料低技化再利用导向下的关中乡村建设拆解研究 ——以杨陵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大规模的乡村拆并产生大量建设废料,在乡村地区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及能源浪费。而自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针对乡村发展建设的新探索正在如火如荼开展,大量的乡村有新建、改建需求,对建筑材料的需求也猛然增大,而对于当前乡村较为简易的建造方式,其对建设材料的质量要求相较于城市建设会低很多。大量的建设废料在现阶段的乡村建设,尚有较大的利用价值,但也存在建设废料分拣难、耗费人工多等制约。因此,为实现建设废料最大化利用,本次研究从废料产生的源头—拆解为切入点,力求通过合理的拆解研究,获得更多、更适宜且可再利用的乡村建设材料。研究以关中乡村发展极具典型性的地区—杨陵区为例,通过大量的调研分析,对杨陵区近期待拆迁村庄现状建设进行研判,总结三类典型农宅作为拆解研究对象;其次,以低技化再利用为导向,针对既有建设构件的归类利用存在的问题,研究建设废料再利用,开展分构件拆解研究,通过不同利用方式导向下的拆解规格、拆解价值及构件特性分析,明晰不同类型农宅的不同构件适用于不同建设场景的拆解程序、拆解方式;最后,基于建筑拆解的基本逻辑,针对三类典型待拆农宅类型,围绕不同构件的连接方式及建设关系,针对不同构件间的拆解的关联关系及矛盾点进行梳理分析,进一步优化建设拆解的时序、方式及拆解过程中的实际操作。通过对典型农宅从以得到最多最易于利用的建设废料的角度出发,到整栋拆解时的最优拆解方式研究,全系统、全流程明晰了农宅拆解程序、拆解方式及拆解要点,探索出适宜杨陵典型农宅建筑拆解的一套技术流程及方法,从优化拆迁方式开始,真正推进乡村建设废料的资源最大化再利用。在建筑学视角下展开的研究,通过对建筑拆解体系性的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为:以低技化为导向开展有序、有系统性地建筑拆解,一栋典型农宅的建设废料的再利用率可增加5倍以上。在拆解技术方面,以“人工—机械—人工”的拆解程序进行建设拆解最符合杨陵乡村的建设现状,对于砖木结构的农宅则采用人工拆解的方式最为合理。建设拆解可以为乡村建设提供大量可用、好用的建设材料,由于建设废料能满足乡村建设对于材料的功能性需求的同时,也具有丰富的色彩和肌理,可以丰富乡村建设中的材料应用,并通过建设废料这种载体,传承当地的文脉创造文化价值。建设拆解研究,可以有效的推动建设废料低技化再利用,从而显着减少全建筑生命周期中,建筑拆除和建设废料处理的能源消耗,创造环境价值。

陈乐[7](2020)在《基于模糊数学理论的基础选型与可靠性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建筑物的所有结构部分中基础最重要。上部结构的可靠性受基础可靠性的影响,选择合理的基础型式既能保证建筑物的安全稳定又能降低成本。规范要求地基基础的设计使用年限必须不能小于建筑物本身的设计使用年限,建筑物建成后,要想达到设计使用年限的要求其本身必须具备足够的可靠性,从而基础的可靠性必须满足要求。通常确定基础型式大都以工程经验为主,这样很难做到最优化;目前对基础可靠性的研究很少并且未形成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本文结合改进的层次分析法与以模糊数学为基础的模糊综合评估相结合的方法,对基础进行优化选型及对基础可靠性进行分析,主要的成果如下:(1)在总结传统层次分析法的优缺点后提出了从标度值与判断矩阵这两个方面对层次分析法进行改进并给出具体的计算步骤。(2)结合改进的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估,建立了基础优化选型的递阶层次模型,并将其应用在具体的工程实例中,并通过PLAXIS 3D 2013数值软件对优选出的基础型式进行数值分析,模拟结果证实了优选出的基础符合设计要求,从而证明了该优选模型的合理性。(3)首次建立了详细的基础可靠性分析模型,主要从地基承载力、地基沉降、基础耐久性这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并且对各影响因素的子影响因素分别建立了详细隶属函数并给出对应的函数图像。(4)结合工程实例,采用建立的模型对其基础的可靠性进行分析,并与专业的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比较,结果一致,从而证明了运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估相结合的方式评估基础的可靠性是可行的,从而为类似的工程提供参考。

段钧培[8](2020)在《废弃橡胶轮胎构造地基力学性能的数值模拟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汽车数量逐年递增,产生大量的废弃轮胎,而回收利用率却很低,造成严重的“黑色污染”。同时我国是地震灾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村镇地区震害尤为严重。鉴于上述两个背景,本文提出一种适用于村镇建筑的废弃橡胶轮胎构造地基,以期达到抗震和废物再利用的目的。为探究废弃橡胶轮胎构造地基的力学性能,本文进行以下三方面的主要研究,并得到以下结论:(1)依据实验室试验,建立废弃橡胶轮胎-散体材料单束柱状叠合体数值模型,通过理论分析,选择合适的模型参数,进行合理的简化。模拟了实验室轴压试验和双剪试验,通过应力和变形结果的分析,与试验数据相对比,验证了Crushable Foam塑性本构模型用于砂土塑性本构的定义具有可行性,在复杂接触和高度非线性动力显示算法分析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验证了模型参数设置的合理性,为废弃橡胶轮胎构造地基数值模型的建立提供了依据,确保了构造地基数值模型模拟结果的计算精度和可信度。(2)根据村镇建筑实际情况,设计构造地基典型工况,依据叠合体模型参数建立足尺构造地基数值模型,分析构造地基的竖向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对比构造地基与天然地基的荷载-沉降曲线,得到构造地基临塑荷载和极限荷载,得出构造地基的极限承载力比天然地基提高大约60%的结论。构造地基真实临塑荷载小于临塑荷载;胎间土竖向附加应力小于胎内土,平均值为胎内土的0.8~0.9倍;胎内土密实性大于胎间土,有效内摩擦角分别在39~42°和30~38°之间;构造深度是应力扩散角的主要影响因素,构造深度越大,应力扩散角越大,范围在45~65°之间。对比构造地基竖向持载分别为真实临塑荷载和极限荷载时的抗震性能,证明竖向荷载越大,构造地基的初始抗侧刚度越大,水平极限承载力越大,水平荷载向下传递深度越大,耗能能力越强,抗震性能越好。但是当竖向荷载未达到构造地基真实临塑荷载时,构造地基的整体延性较好。(3)在已有地基极限承载力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对废弃橡胶轮胎构造地基极限承载力公式进行理论推导,分别得出三种不同方法的构造地基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对比数值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误差分析,表明改进应力扩散角法构造地基极限承载力公式的计算结果偏大,误差相对较大;改进太沙基法和变分极限平衡法构造地基极限承载力公式的计算结果偏小,误差相对较小。对改进应力扩散角法和改进太沙基法构造地基极限承载力公式提出修正,利用MATLAB编写粒子群算法对公式修正参数进行拟合,得到拟合的修正参数,对拟合结果进行评价,证明采用粒子群算法对较为复杂的地基极限承载力公式进行修正参数的拟合,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张运强[9](2020)在《盾构隧道施工对邻近建筑物安全影响风险评估》文中提出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是解决我国目前城市化发展中土地资源紧张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地铁作为缓解城市交通的重要方式,在越来越多城市建设起来。快速的城市隧道工程规划和建设的同时也诱发了一系列问题,其中由于隧道施工引起的邻近建筑物破坏问题尤为突出。因此,如何在隧道修建之前确定隧道施工对沿线建筑物的安全影响,以及对隧道施工引起邻近建筑物的潜在损坏风险作出评估,这对于地铁建设规划选线和风险规避,以及采取适宜地风险控制措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隧道开挖会引起周围地层移动,邻近建筑物基础及其上部结构会因地层移动而发生变形甚至破坏,因此,如何合理的预测隧道开挖引起的地层移动非常重要。首先,通过分析地表与地表以下深层土体的沉降规律,建立二者之间的联系;然后,基于Peck公式,通过引入考虑不同种类土体的参数a、掌子面地表位移释放率η和地表纵向沉降最大斜率k,提出了单、双洞盾构隧道施工诱发地层沉降的三维计算模型,并采用多个工程实例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分析。接着,考虑深层土体横向沉降槽引起建筑物的沉降和倾斜,并假设建筑物为完全柔性(即服从地表变形),结合建筑物破坏风险等级,得到了隧道施工对邻近建筑物安全影响风险范围,提出了隧道施工对邻近建筑物风险区范围的计算模型,分析了隧道直径D、基础埋深d以及地层损失率VL等参数对建筑物风险区大小的影响规律,推导得到了风险区范围以及其边界值(C/D)0和(x/D)0(C为隧道上覆土层厚度,x为建筑物距隧道中心水平距离),并采用数值软件进行了分析验证。该模型可以应用在盾构隧道施工对邻近砌体建筑物破坏风险的初步评估当中。然后,为了对盾构隧道施工对邻近建筑物的破坏风险进行详细评估,在对建筑物结构破坏模式和损坏事故的统计分析之上,选取砖混结构和框架结构两种建筑物结构形式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不同种类建筑物变形控制指标并对隧道施工对邻近建筑物的危害性和建筑物自身的易损性进行评估,最终通过引入风险评估矩阵,建立了隧道施工对邻近建筑物的安全影响风险等级评估模型。最后,结合两个工程实例,对提出的详细评估模型进行了验证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所提模型具有较好的合理性和适用性。

杨小强[10](2020)在《红砂岩地层地铁盾构隧道施工对邻近建筑物的影响分析》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地铁盾构隧道项目也日益增多。然而,面对如此之多的工程建设项目,我们将不得不解决各类繁杂的工程问题,其中,盾构隧道掘进引发的地表沉降问题是地铁修建的重要难题之一。地表沉降过大会对邻近建筑物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威胁到生命财产安全。虽然国内外学者对盾构隧道掘进施工对邻近建筑物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盾构法隧道施工对周围土体的扰动影响受盾构机类型、隧道埋深、地层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各不相同,具有一定针对性,尤其是对于红砂岩地层盾构隧道穿越邻近建筑物的研究还略显不足。因此,本文以兰州红砂岩地层地铁盾构隧道区间为工程背景,制定地表沉降控制标准,应用修正的Sagaseta公式对盾构隧道掘进引发的地表纵向沉降进行理论分析,同时,借助岩土有限元软件MIDAS/GTS对盾构隧道穿越邻近高层建筑物及砌体结构进行数值分析,研究结论为城市相似地层下地铁建设提供参考和依据。本文以兰州红砂岩地层地铁盾构隧道穿越邻近高层建筑物、砌体结构为工程背景,采用解析方法修正的Sagaseta公式理论分析和数值方法MIDAS/GTS软件进行模拟分析,得出以下成果:(1)本文根据盾构隧道施工的力学机理及特点分析盾构隧道掘进对周围地层的扰动及对不同邻近建筑物的影响因素,阐明地层变形的一般规律,并依据建筑物基础倾斜变形控制和建筑物基础弯曲变形控制作为两个重要控制指标,求得地表沉降控制标准,即高层建筑物地表允许沉降为30mm,砌体结构地表允许沉降为25mm;(2)考虑开挖面平衡、盾尾空隙、盾尾注浆等因素影响的Sagaseta公式更能体现地表纵向沉降分布规律;(3)盾构穿越高层建筑物引发关键控制点的最大沉降为13.6mm,小于控制标准;而穿越砌体结构引发关键控制点的最大沉降为28.33mm,大于控制标准,应采取保护措施;(4)通过综合考虑双线隧道与建筑物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地表位移沉降超出控制标准的大小以及经济性指标等因素,确定了采用注浆加固措施确保盾构隧道的安全施工。分析表明:加固后,整体地表沉降规律分布基本不变,但各位置地表沉降量明显减小,沉降槽明显变浅,最大沉降点h的地表沉降减小29.33%,沉降量为20.02mm,说明采用注浆加固满足工程要求。

二、基于优化的砌体结构条形基础宽度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优化的砌体结构条形基础宽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地铁隧道施工灾变机理及灾变链式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隧道施工引起的地层变形
        1.2.2 隧道开挖面的稳定性
        1.2.3 隧道施工对建筑物的影响
        1.2.4 灾变链与控制措施
    1.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地铁隧道施工引起三维地层变形特征
    2.1 三维地层变形预测方法
        2.1.1 隧道变形模式
        2.1.2 非均匀收敛引起的地层变形
        2.1.3 椭圆化引起的地层变形
        2.1.4 三维地层变形
    2.2 三维地层变形预测方法验证
        2.2.1 案例研究
        2.2.2 与案例和既有方法对比
        2.2.3 数值模型
        2.2.4 与数值模拟和既有方法对比
    2.3 三维地层变形特征
        2.3.1 不同水平面地层沉降
        2.3.2 不同水平面地层横向位移
        2.3.3 不同竖直面地层沉降
        2.3.4 不同竖直面地层横向位移
    2.4 参数分析
        2.4.1 内摩擦角
        2.4.2 泊松比
        2.4.3 隧道埋深
        2.4.4 隧道直径
    2.5 本章小结
3 地铁隧道施工引起开挖面失稳机理
    3.1 开挖面稳定性分析
        3.1.1 对数螺旋-棱柱体模型
        3.1.2 旋转区上覆土压力
        3.1.3 极限支护压力
    3.2 对数螺旋-棱柱体模型验证
        3.2.1 数值模型
        3.2.2 与数值模拟和既有破坏模型对比
        3.2.3 模型试验
        3.2.4 与模型试验和既有破坏模型对比
    3.3 参数分析
        3.3.1 不同因素对极限支护压力的影响
        3.3.2 极限支护压力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3.3.3 不同因素对破坏区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地层变形引起建筑物力学响应特征
    4.1 条形基础建筑物力学响应计算方法
        4.1.1 土体-建筑物相互作用模型
        4.1.2 挠曲微分方程
        4.1.3 建筑物变形和内力
    4.2 条形基础建筑物力学响应计算方法验证
        4.2.1 有限元模型
        4.2.2 与有限元法和Winkler地基模型法对比
        4.2.3 有限差分模型
        4.2.4 与有限差分法和Winkler地基模型法对比
    4.3 条形基础建筑物力学响应特征
        4.3.1 建筑物轴线与隧道轴线呈不同夹角
        4.3.2 建筑物轴线与隧道轴线垂直
        4.3.3 建筑物轴线与隧道轴线平行
    4.4 参数分析
        4.4.1 土体弹性模量
        4.4.2 土体泊松比
        4.4.3 建筑物弯曲刚度
        4.4.4 间隙参数
    4.5 本章小结
5 地铁隧道施工灾变链与断链减灾措施
    5.1 灾变链式理论概述
        5.1.1 灾变链结构关系
        5.1.2 灾变链演化原理
        5.1.3 灾变链断链减灾方式
    5.2 地铁隧道施工灾变链数学模型
        5.2.1 突变理论简介
        5.2.2 灾变链尖点突变模型
        5.2.3 灾变系统突变条件
        5.2.4 灾变系统演化过程
    5.3 算例分析
        5.3.1 塌陷区位于建筑物长度范围外
        5.3.2 塌陷区位于建筑物长度范围内
    5.4 水平注浆加固措施力学模型
        5.4.1 存在加固层地层转换
        5.4.2 建筑物力学响应计算
        5.4.3 当层法验证
    5.5 水平注浆加固措施参数分析
        5.5.1 加固层弹性模量
        5.5.2 加固层厚度
        5.5.3 加固层底部距隧道拱顶的距离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农村民居减隔震实用方法及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隔震技术的原理及分类
        1.2.1 隔震技术的原理
        1.2.2 隔震技术的分类
    1.3 农村民居减隔震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基础隔震技术
        1.3.2 岩土隔震技术
        1.3.3 混合隔震技术
    1.4 隔震技术在农村民居中的应用
        1.4.1 农村民居中应用隔震技术的工程实例
        1.4.2 农村民居中推广应用隔震技术的阻力
        1.4.3 农村民居中推广应用隔震技术的建议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工作
第二章 两种岩土隔震系统的提出与理论研究
    2.1 引言
    2.2 两种岩土隔震系统的提出
        2.2.1 两种岩土隔震系统的提出背景
        2.2.2 两种岩土隔震系统介绍及特点
        2.2.3 摩擦性能试验
    2.3 两种岩土隔震系统隔震机理
    2.4 两种岩土隔震系统的简化计算模型
        2.4.1 摩擦力模型
        2.4.2 简化计算模型
        2.4.3 计算方法
    2.5 算例验证
        2.5.1 计算模型
        2.5.2 输入地震动
        2.5.3 计算结果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岩土隔震系统的振动台试验方案
    3.1 引言
    3.2 试验设备
        3.2.1 地震模拟振动台
        3.2.2 试验土箱
        3.2.3 传感器
    3.3 模型相似比设计
    3.4 模型设计与制作
        3.4.1 结构模型设计与制作
        3.4.2 地基土模型设计与制作
    3.5 传感器布置方案
    3.6 地震波选取及加载制度
    3.7 试验材料
        3.7.1 结构模型材料
        3.7.2 地基土模型材料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岩土隔震系统振动台试验结果及分析
    4.1 引言
    4.2 试验现象分析
        4.2.1 结构模型
        4.2.2 地基土模型
    4.3 结构动力特性
    4.4 结构加速度反应
        4.4.1 振动台控制性能分析
        4.4.2 结构加速度时程反应
        4.4.3 结构加速度放大系数
        4.4.4 结构加速度放大系数减震率
    4.5 结构位移反应
        4.5.1 层间位移反应
        4.5.2 相对位移反应
    4.6 结构应变反应
        4.6.1 钢筋应变
        4.6.2 混凝土应变
        4.6.3 砖墙应变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岩土隔震系统的振动台试验数值模拟
    5.1 引言
    5.2 有限元软件ABAQUS介绍
        5.2.1 单元类型及划分网格技术
        5.2.2 岩土材料的本构模型
    5.3 有限元模型建立
        5.3.1 单元选取及网格划分
        5.3.2 接触设置
        5.3.3 边界设置
        5.3.4 地震动荷载
        5.3.5 模型材料及计算参数
    5.4 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
        5.4.1 无隔震试验模拟
        5.4.2 GSI-SC隔震试验模拟
        5.4.3 GSI-GBSC隔震试验模拟
        5.4.4 数值模拟与试验的隔震效果对比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岩土隔震系统的隔震效应及影响因素分析
    6.1 引言
    6.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6.2.1 原型结构及场地介绍
        6.2.2 有限元模型
        6.2.3 人工边界的选取及验证
        6.2.4 材料本构模型
        6.2.5 材料参数确定
        6.2.6 输入地震动
        6.2.7 计算工况
    6.3 岩土隔震系统的隔震效应分析
        6.3.1 结构加速度反应
        6.3.2 结构损伤云图
        6.3.3 位移反应
        6.3.4 土体累计塑性变形
    6.4 隔震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6.4.1 砂垫层密实度
        6.4.2 回填砂土的宽度
        6.4.3 回填砂土的密实度
        6.4.4 摩擦系数
        6.4.5 砂垫层厚度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岩土隔震系统设计与施工建议
    7.1 引言
    7.2 设计与施工建议
        7.2.1 适用范围
        7.2.2 一般规定
        7.2.3 材料选取
        7.2.4 设计建议
        7.2.5 施工建议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攻读博士期间获得的专利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3)无为县中等规模乡村鸡舍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从传统农业到生态农业
        1.1.2. 鸡禽产业的现状
        1.1.3. 课题的提出: 中等规模的乡村鸡舍设计研究
    1.2. 研究对象
        1.2.1. 乡村鸡舍的概念界定
        1.2.2. 中等规模的概念界定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综述总结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区域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4.4. 研究框架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本章小结
2. 无为县中等规模乡村鸡舍的生产营建现状
    2.1. 无为县中等规模乡村养鸡的生产概况
        2.1.1. 无为县中等规模乡村养殖对象概况
        2.1.2. 无为县中等规模乡村鸡舍生产活动
    2.2. 无为县中等规模乡村鸡舍的建设现状
        2.2.1. 鸡舍选址
        2.2.2. 鸡舍场地
        2.2.3. 鸡舍类型
        2.2.4. 鸡舍平面布局
        2.2.5. 鸡舍结构形式
        2.2.6. 鸡舍剖面形式
    2.3. 本章小结
3. 中等规模乡村鸡舍的发展方向探析
    3.1. 中等规模乡村鸡舍发展的态势分析
        3.1.1. 中等规模乡村鸡舍发展的优势分析
        3.1.2. 中等规模乡村鸡舍发展的劣势分析
        3.1.3. 中等规模乡村鸡舍发展的机会分析
        3.1.4. 中等规模乡村鸡舍发展的威胁分析
    3.2. 中等规模乡村鸡舍的发展策略及要求
        3.2.1. 中等规模乡村鸡舍的发展策略
        3.2.2. 中等规模乡村鸡舍的发展要求
        3.2.3. 乡村鸡舍的相关案例
    3.3. 本章小结
4. 中等规模乡村鸡舍的工艺流程设计
    4.1. 依据生产流程抽象功能要素
        4.1.1. 鸡为主体
        4.1.2. 人为主体
    4.2. 结合生产动线的功能融合
        4.2.1. 以养殖业为主
        4.2.2. 养殖业+加工业
        4.2.3. 养殖业+加工业+服务业
    4.3. 本章小结
5. 无为县中等规模乡村鸡舍的设计研究
    5.1. 乡村鸡舍的选址设计
        5.1.1. 面积要求
        5.1.2. 位置要求
    5.2. 乡村鸡舍的总体设计
        5.2.1. 场地功能分区
        5.2.2. 场地交通组织
    5.3. 生产区鸡舍的空间形式设计
        5.3.1. 空间尺度的基本要求
        5.3.2. 由小到大:空间单元组合
        5.3.3. 由大到小:空间要素组合
    5.4. 生产区鸡舍的通风设计
        5.4.1. 调节环境温度的通风设计
        5.4.2. 保障空气质量的通风设计
    5.5. 生产区鸡舍的卫生设计
        5.5.1. 舍内环境设计:清粪洗消
        5.5.2. 舍外环境设计:雨污排水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
    6.1. 主要研究价值
    6.2. 后续研究及展望
参考文献
表录
图录
附录1:调研对象资料整理
附录2:乡村鸡舍选址的相关要素分析
附录3:乡村鸡舍平面布局汇总表
致谢

(4)太原地铁盾构施工对邻近砖混结构安全性评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盾构隧道施工引发的地表沉降研究现状
        1.2.2 盾构隧道施工对邻近砖混结构损害研究现状
        1.2.3 盾构隧道施工对砖混结构安全性评估及控制标准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太原地铁盾构隧道侧穿砖混结构工程概况
    2.1 工程概况
    2.2 岩土工程条件
        2.2.1 地形与地质构造
        2.2.2 地层岩性
        2.2.3 水文地质条件
        2.2.4 场区地质工程条件评价
    2.3 盾构区间隧道结构特点
        2.3.1 盾构隧道区间概况
        2.3.2 隧道结构设计
    2.4 地铁2号线周边环境风险源分析
        2.4.1 风险源辨识
        2.4.2 邻近砖混结构概况
    2.5 施工监测方案布置
        2.5.1 施工监测点布置
        2.5.2 现场实测数据分析
第3章 地铁盾构施工邻近砖混结构安全性评估方法
    3.1 评估程序、内容及目标
        3.1.1 评估程序
        3.1.2 评估内容
    3.2 工程基本情况调查
        3.2.1 地铁盾构区间隧道基本情况调查
        3.2.2 砖混结构基本情况调查
    3.3 砖混结构现状鉴定评估
        3.3.1 砖混结构安全性鉴定方法
        3.3.2 受地下隧道施工工程影响的建筑物安全性鉴定
    3.4 既有砖混结构已有变形评价
    3.5 砖混结构剩余变形能力的评价
    3.6 盾构隧道施工邻近砖混结构基础变形预测
第4章 太原地区盾构施工对砖混结构影响的变形控制标准
    4.1 砖混结构变形的影响因素
    4.2 变形控制标准的确定
        4.2.1 无邻近建筑物物时变形控制标准
        4.2.2 邻近建筑物时变形控制标准
第5章 盾构侧穿工程安全性评估实例
    5.1 砖混结构现状调查检测
    5.2 既有砖混结构已有变形
    5.3 剩余变形能力计算
    5.4 数值模拟预测既有砖混结构变形及其附加内力
        5.4.1 盾构施工对砖混结构的影响预测
        5.4.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5.5 对既有结构进行加固的模拟预测
        5.5.1 注浆加固技术
        5.5.2 加固结果分析与评估建议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基于Revit的条形基础参数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1.1 绿色建筑理念
        1.1.2 绿色建筑设计与BIM技术
        1.1.3 BIM技术的应用领域
        1.1.4 BIM技术的特征
        1.1.5 结构基础与BIM技术
    1.2 论文研究内容
        1.2.1 论文研究进展
        1.2.2 论文内容框架
        1.2.3 论文研究意义
    1.3 本章小结
2 Revit二次开发
    2.1 引言
    2.2 Revit简介
        2.2.1 Revit构成
        2.2.2 Revit特点
    2.3 开发工具
    2.4 Revit API基础
    2.5 开发流程
    2.6 本章小结
3 基于Revit的条形基础参数化建模
    3.1 引言
    3.2 条形基础简介
        3.2.1 条基特点
        3.2.2 条基适用条件
        3.2.3 条基分类
    3.3 条基族文件的创建
        3.3.1 族相关关系
        3.3.2 族样板的选择
        3.3.3 族文件的绘制
    3.4 族载入项目插件设计
        3.4.1 窗体设计
        3.4.2 主程序设计
    3.5 参数修改插件设计
        3.5.1 窗体设计
        3.5.2 主程序设计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Revit的条形基础结构分析计算
    4.1 引言
    4.2 刚性基础分析计算插件设计
        4.2.1 窗体设计
        4.2.2 主程序前期数据准备
        4.2.3 主程序设计
    4.3 柔性基础分析计算插件设计
        4.3.1 窗体设计
        4.3.2 主程序设计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Revit的条形基础钢筋可视化及出图
    5.1 引言
    5.2 钢筋生成插件设计
        5.2.1 窗体设计
        5.2.2 主程序设计
    5.3 钢筋删除插件设计
    5.4 图纸生成
    5.5 本章小结
6 综合应用
    6.1 扩展功能概况
    6.2 实例设计资料
        6.2.1 基础信息
        6.2.2 场地条件
    6.3 模型生成
    6.4 分析计算及参数修改
        6.4.1 条形基础分析计算及参数修改
        6.4.2 独立基础分析计算及参数修改
    6.5 配置钢筋及出图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6)建设废料低技化再利用导向下的关中乡村建设拆解研究 ——以杨陵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1.3.1 建设废料
        1.3.2 低技化再利用和再生利用
        1.3.3 建设拆解
    1.4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综述
        1.5.1 既有建设拆解
        1.5.2 建设拆解价值
        1.5.3 建设废料再利用
        1.5.4 研究综述小结
    1.6 研究内容与框架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方法
        1.6.3 研究框架
    1.7 本章小结
2 杨陵区乡村建筑建设现状
    2.1 杨陵区乡村建设概况
        2.1.1 典型村庄建设情况
        2.1.2 杨陵区乡村建筑建构特征
        2.1.3 杨陵区乡村民宅建设年代
        2.1.4 杨陵区乡村民宅建设质量
        2.1.5 施工质量
        2.1.6 结构完整性分析
    2.2 典型农宅类型
        2.2.1 杨陵区典型农宅分类依据
        2.2.2 砖混结构有圈梁农宅
        2.2.3 砖混结构无圈梁农宅
        2.2.4 砖木结构无圈梁农宅
    2.3 杨陵区既有建设拆除方式研究
        2.3.1 杨陵区既有建设拆除现状
        2.3.2 建设拆除影响因素
        2.3.3 既有建设拆除方式
        2.3.4 拆除方式引起拆除废料价值的变动
        2.3.5 现状拆除结果
    2.4 小结
3 高效获得建设废料的拆解方法研究
    3.1 建筑拆解方法总述
    3.2 典型农宅构件拆解
        3.2.1 农宅屋顶拆解
        3.2.2 农宅墙体拆解
        3.2.3 农宅圈梁拆解
        3.2.4 农宅楼板拆解
        3.2.5 其他建筑构件拆解
    3.3 其他乡村建设拆解
        3.3.1 关中地区乡村道路拆解
        3.3.2 其他环境设施拆解
    3.4 建设废料低技化再利用方式
    3.5 分构件拆解可能创造的最大可低技化再利用建设废料的量
    3.6 小结
4 典型农宅综合效益最大化拆解方法
    4.1 拆解原则
        4.1.1 拆解安全性
        4.1.2 拆解经济性
        4.1.3 拆解程序性
    4.2 砖混结构有圈梁农宅拆解研究
        4.2.1 多构件连接方式解析
        4.2.2 整栋拆解施工影响因素
        4.2.3 整体拆解下拆解方式的选择
    4.3 砖混结构无圈梁农宅拆解研究
        4.3.1 多构件连接方式解析
        4.3.2 整栋拆解施工影响因素
        4.3.3 整体拆解下拆解方式的选择
    4.4 砖木结构无圈梁农宅拆解研究
        4.4.1 多构件连接方式解析
        4.4.2 整栋拆解施工影响因素
        4.4.3 整体拆解下拆解方式的选择
    4.5 整村拆解下拆解方式的选择
        4.5.1 适用于机械拆解的构件
        4.5.2 拆解时序及步骤安排
    4.6 小结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附录
    附录一:ABAQUS介绍及计算过程
    附录二: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工程实践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7)基于模糊数学理论的基础选型与可靠性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基础选型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基础可靠性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结构可靠度理论
    2.1 概述
    2.2 结构功能函数
    2.3 可靠度与失效概率计算
    2.4 可靠度指标β计算方法
        2.4.1 中心点法(一次二阶距法)
        2.4.2 验算点法
        2.4.3 JC法
        2.4.4 蒙特卡罗法
        2.4.5 可靠度计算方法的优缺点评述
    2.5 结构可靠性评定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础可靠性
    3.1 概述
    3.2 地基承载力可靠性
        3.2.1 确定地基承载力
        3.2.2 确定地基极限承载力
        3.2.3 地基承载力等级划分
    3.3 地基沉降可靠性
        3.3.1 地基沉降的产生及计算
        3.3.2 地基沉降等级划分
    3.4 基础耐久性
        3.4.1 概述
        3.4.2 混凝土碳化
        3.4.3 钢筋锈蚀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改进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估
    4.1 概述
    4.2 模糊数学
        4.2.1 模糊数学产生与发展
        4.2.2 模糊集合
        4.2.3 隶属函数与隶属度
        4.2.4 常用的隶属函数
    4.3 传统的层次分析法
    4.4 改进的层次分析法
        4.4.1 概述
        4.4.2 标度值的改进
        4.4.3 比较判断矩阵的改进
    4.5 模糊综合评估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础选型
    5.1 常用基础形式介绍
        5.1.1 概述
        5.1.2 浅基础
        5.1.3 深基础
        5.1.4 选型原则
    5.2 工程实例
        5.2.1 工程概况
        5.2.2 气候条件及地形地貌
        5.2.3 各土层特征
        5.2.4 水文地质条件
    5.3 递阶层次模型建立
    5.4 构造比较判断矩阵及计算各评价因素的权重
        5.4.1 确定专家权重
        5.4.2 确定准则层的比较判断矩阵及权重
        5.4.3 确定指标层的比较判断矩阵及权重
    5.5 模糊综合评价
    5.6 桩筏基础数值模拟
        5.6.1 PLAXIS3D2013 简介
        5.6.2 网格划分
        5.6.3 地基基础沉降云图及桩轴力图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础可靠性评定
    6.1 本工程基础的基本参数
    6.2 基础可靠性的递阶层次结构
    6.3 确定准则层比较判断矩阵及权重
    6.4 确定指标层比较判断矩阵及权重
    6.5 地基基础可靠性评估
        6.5.1 地基承载力相关指标的隶属函数建立及承载力可靠性评估
        6.5.2 地基沉降相关指标的隶属函数建立及沉降可靠性评估
        6.5.3 基础耐久性相关指标的隶属函数建立及耐久性评估
        6.5.4 地基稳定性相关指标的隶属函数建立及稳定性评估
        6.5.5 地基基础可靠性评估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研究生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8)废弃橡胶轮胎构造地基力学性能的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意义和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废旧轮胎在土木工程中原形应用研究现状
        1.3.2 村镇建筑隔振减震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 废弃橡胶轮胎-散体材料单束柱状叠合体数值模型
    2.1 基本模型参数
    2.2 实验室轴压试验模拟
        2.2.1 叠合体模型变形与沉降结果
        2.2.2 叠合体模型应力结果
        2.2.3 结果分析
    2.3 实验室双剪试验模拟
        2.3.1 叠合体模型位移与变形结果
        2.3.2 叠合体模型应力结果
        2.3.3 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废弃橡胶轮胎构造地基数值模型
    3.1 废弃橡胶轮胎构造地基设计工况
    3.2 初始地应力平衡
    3.3 废弃橡胶轮胎构造地基变形分析
        3.3.1 构造地基沉降
        3.3.2 构造地基及轮胎单元体变形
    3.4 废弃橡胶轮胎构造地基应力分析
        3.4.1 构造地基胎内土附加应力
        3.4.2 构造地基胎间土附加应力
        3.4.3 构造地基应力扩散角
    3.5 废弃橡胶轮胎构造地基抗震性能分析
        3.5.1 工况设计
        3.5.2 模型结果分析
        3.5.3 构造地基耗能能力
    3.6 本章小结
4 废弃橡胶轮胎构造地基极限承载力的理论计算方法
    4.1 地基极限承载力理论基础
        4.1.1 均质地基极限承载力理论
        4.1.2 非均质地基极限承载力理论
    4.2 废弃橡胶轮胎构造地基极限承载力公式理论推导
        4.2.1 改进应力扩散角法构造地基极限承载力公式
        4.2.2 改进太沙基构造地基极限承载力公式
        4.2.3 变分极限平衡法计算构造地基极限承载力
    4.3 构造地基极限承载力公式修正参数拟合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盾构隧道施工对邻近建筑物安全影响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进展
        1.2.1 隧道施工引起的地层变形规律研究
        1.2.2 隧道施工对邻近建筑物的安全风险评价研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2 研究路线图
第2章 盾构隧道开挖引起地层移动规律
    2.1 概述
    2.2 单洞盾构隧道施工引起的沉降计算
        2.2.1 二维沉降
        2.2.2 三维沉降
        2.2.3 单洞隧道工程实例分析
    2.3 双洞盾构隧道施工引起的沉降计算
        2.3.1 二维沉降
        2.3.2 三维沉降
        2.3.3 双洞隧道工程实例分析
    2.4 相关参数分析
        2.4.1 土体深度z影响
        2.4.2 先行与后行隧道开挖距离R影响
        2.4.3 隧道水平中心距L影响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盾构隧道施工对邻近建筑物破坏风险初步评估
    3.1 概述
    3.2 隧道施工引起的地层变形模型
        3.2.1 地表横向沉降槽
        3.2.2 深层土体横向沉降槽
    3.3 建筑物风险等级及相关参数分析
        3.3.1 建筑物沉降控制及参数分析
        3.3.2 建筑物倾斜控制及参数分析
    3.4 隧道开挖对邻近建筑物风险区划分
        3.4.1 沉降及倾斜控制时的风险边界
        3.4.2 建筑物风险区划分
    3.5 数值验证
        3.5.1 数值模型建立
        3.5.2 结果验证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盾构隧道施工对邻近建筑物破坏风险详细评估
    4.1 概述
    4.2 建筑物结构破坏模式及损坏事故统计分析
        4.2.1 建筑物损坏过程及破坏形式
        4.2.2 建筑物损坏事故分析
    4.3 隧道开挖对邻近建筑物危害性评估
        4.3.1 建筑物变形相关控制标准介绍
        4.3.2 建筑物危害性评估
    4.4 建筑物自身易损性评估
        4.4.1 建立评价指标及确定指标权重
        4.4.2 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风险划分
    4.5 盾构隧道施工对邻近建筑物的破坏风险评估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工程实例分析与讨论
    5.1 概述
    5.2 工程实例一
        5.2.1 危害性评估
        5.2.2 易损性评估
        5.2.3 风险评估结果
    5.3 工程实例二
        5.3.1 危害性评估
        5.3.2 易损性评估
        5.3.3 风险评估结果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红砂岩地层地铁盾构隧道施工对邻近建筑物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盾构隧道下穿既有建筑物施工研究现状
        1.2.1 盾构隧道下穿既有建筑物对地层变形的影响研究现状
        1.2.2 盾构隧道对邻近建筑物的影响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2 兰州红砂岩地层盾构隧道下穿建筑物机理及控制标准研究
    2.1 工程概况
    2.2 地质概况
        2.2.1 地质构造
        2.2.2 地形地貌
        2.2.3 水文地质与气象条件
    2.3 盾构法隧道施工机理研究
        2.3.1 盾构法隧道施工原理介绍
        2.3.2 盾构施工引起地层变形及机理
        2.3.3 盾构施工引起地层变形的影响因素
        2.3.4 盾构掘进参数对地层变形的影响
        2.3.5 地层特征对地层变形的影响
    2.4 建筑物的变形标准控制
        2.4.1 建筑物的变形控制计算
        2.4.2 建筑物的安全评估方法
    2.5 本章小结
3 盾构隧道掘进引发的地层变形预测
    3.1 汇源法原理
    3.2 考虑各施工因素的汇源法
        3.2.1 开挖面失衡引发的土体变形计算
        3.2.2 盾尾空隙引发的土体变形计算
        3.2.3 盾尾注浆引发的土体变形计算
    3.3 对Sagaseta公式的优化及地层沉降分析
        3.3.1 Sagaseta公式优化
        3.3.2 应用优化的Sagaseta预测地表沉降
    3.4 本章小结
4 盾构隧道施工对邻近建筑物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
    4.1 有限元模型建立
        4.1.1 有限元模型的基本假定
        4.1.2 盾构施工特征参数确定
        4.1.3 有限元模型参数确定
        4.1.4 有限元模型确定
    4.2 盾构掘进施工步骤设置及监测点布置
        4.2.1 盾构掘进施工步骤设置
        4.2.2 监测点布置
    4.3 盾构掘进施工对邻近高层建筑物的影响结果分析
    4.4 盾构掘进施工对邻近砌体结构的影响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采取加固措施后的既有砌体结构变形分析
    5.1 加固方案确定
        5.1.1 加固思路
        5.1.2 建立加固模型
    5.2 加固后的模拟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基于优化的砌体结构条形基础宽度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地铁隧道施工灾变机理及灾变链式效应研究[D]. 于霖.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农村民居减隔震实用方法及技术研究[D]. 尹志勇.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21(02)
  • [3]无为县中等规模乡村鸡舍设计研究[D]. 任晓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4]太原地铁盾构施工对邻近砖混结构安全性评估的研究[D]. 曹学平.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5]基于Revit的条形基础参数化设计[D]. 苗雨轩.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6]建设废料低技化再利用导向下的关中乡村建设拆解研究 ——以杨陵区为例[D]. 徐原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7]基于模糊数学理论的基础选型与可靠性分析研究[D]. 陈乐. 吉林建筑大学, 2020(04)
  • [8]废弃橡胶轮胎构造地基力学性能的数值模拟研究[D]. 段钧培.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9]盾构隧道施工对邻近建筑物安全影响风险评估[D]. 张运强. 湖南大学, 2020
  • [10]红砂岩地层地铁盾构隧道施工对邻近建筑物的影响分析[D]. 杨小强.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基于优化的砌体结构条形基础宽度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