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木刻的抽象审美情趣

黑白木刻的抽象审美情趣

一、黑白木刻的抽象审美情趣(论文文献综述)

贾琪[1](2021)在《阿鸽版画的意象语言研究》文中指出阿鸽,是中国当代版画界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女性艺术家。本文以阿鸽为研究对象,从意象艺术语言角度切入研究阿鸽的版画艺术,并解析其版画中意象语言的特征。她以对艺术的执着和对彝族人民的情感为意念支撑,长久积累、创新求变,力图追求一种崭新的、体现东方文化意蕴的版画形式。经过不断地探索与实践,对版画中意象语言的追求不断深入,不同版种的尝试中也更倾向于意象表现,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精神的个人艺术风格,在中国当代版画领域独树一帜。阿鸽版画中的意象语言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她深受中国意象审美观念的影响,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并吸收借鉴中西方艺术元素,但并不是盲目的照搬和模仿,而是将中西艺术的精髓融入到版画创作中,并保留版画语言的丰富性。从她的作品中能够感受到她对中国传统文人画写意性语言和诗画结合的吸收与借鉴,画作集简约的造型、书写性的线条、极具表现力的色彩和诗意朦胧的意境于一体,在版画中透露出浓厚的中国意象审美意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基于现实生活,但又与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这个距离的把握在于画家自己,是一种遵从主观的,更加灵活的、自由的审美距离。阿鸽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土壤中深深扎根,始终坚守着自己的绘画理念,她的版画艺术中既可以品味到中国意象的绘画语言和精神内涵,还能够感受到阿鸽跟随时代,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对中国当代版画实践者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通过收集总结有关阿鸽的访谈、作品集以及与本题相关的专着和论文等资料,以此为基础,由表及里的分析与研究阿鸽版画的意象语言。通过阐述阿鸽版画艺术的探索历程,结合作品分析其艺术之路的发展脉络及其每一时期艺术思想的变化,挖掘其艺术风格转变的深层原因,总结归纳其版画艺术的意象审美特征。以此能够更全面系统的认识阿鸽的绘画风格和艺术特色,了解其创作观念与艺术实践的联系,对当下中国版画的发展与创新发挥着重要作用。

杨春艳[2](2021)在《晁楣版画风格演变研究》文中认为1958年,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战略决策,数十万复转官兵、支边青年等组成的热血团队,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集到北大荒这块千里亘古的荒原上,拉开了大面积开发建设北大荒的序幕。为了丰富单调的垦荒生活,协助文化宣传工作,多才多艺的青年们就地取材,创作了质朴的版画。晁楣是最早一批以北大荒为题材创作版画的北大荒艺术工作者。本文把晁楣版画艺术风格演变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晁楣版画艺术风格的起源、发展和完成三个时期,将晁楣版画艺术风格分为三个历史阶段,早期即1958年之前的艺术学习与军旅生涯;中期即1958年前往北大荒至1978年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版画艺术创作转型;后期即1978年至2006年最后一幅版画创作完成。着重探讨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版画艺术风格特点,在研究中结合史实立足作品本身的形式,包括访谈录、日记及文献资料,兼顾历史影像资料等。晁楣版画艺术风格演变的研究,是对晁楣版画风格演变脉络的梳理以及版画风格演变规律的整理,是对北大荒版画风格研究的有力补充和完善,是对北大荒版画风格传承的推动和理论支持。确立了晁楣在北大荒版画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作为代表者和组织者的重要地位,最终引领北大荒版画的艺术风格的发展潮流。对于中国版画而言,晁楣版画不应停留在风格和形式层面,他构建的北大荒的现实生活图像的价值远远超出作品本身。全文共分为五章,按时间顺序进行研究。第一部分绪论,阐述了本选题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提出了问题点与研究难点,国内外研究情况综述,研究过程中运用的方法。第一章介绍了晁楣艺术风格形成的背景,分别阐述了晁楣版画艺术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晁楣艺术生涯的三个不同历史阶段。第二章为晁楣早期版画风格的形成,即通过早期的艺术学习和工作、生活经历促成的早期版画创作实践。第三章分析了晁楣版画中期的主导风格,以及这时期风格对其他人的影响。第四章重点分析了晁楣晚期版画中城市题材、工业题材以及形式探索中形成的版画艺术风格,对代表作品进行具体的形式分析,提出晁楣晚期版画风格由繁至简的简约性特点。第五章论述了晁楣版画艺术风格在演变中的规律,生活与环境的变化,艺术追求的不断提升,多方面文化素养的支持是艺术家个人艺术风格改变的原因。最后部分是结论,阐述了晁楣版画艺术风格的分期依据,以及各个时期版画风格的艺术特点,探讨了个人艺术风格变化的客观规律,生活环境的改变艺术风格随之改变,个人艺术素养和观念的改变艺术追求随之改变,艺术家多方面文化素养的吸收,艺术风格不断变化。

杜升昆[3](2021)在《装饰元素在黑白木刻创作中的应用与表达》文中指出人们的审美意识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着变化,除了在画面中追求故事性叙述性,更对画面作品的呈现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木刻艺术生于唐,兴于宋,在明清步入鼎盛。自五四运动已降,在鲁迅等人提倡的新兴中国艺术发展理念推动下,传统中华木刻艺术逐步发展成为兼具民族特色和现代艺术特点的当代艺术作品。黑白版画作为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作品,是中华民族的发展中的艺术瑰宝。文中一系列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笔者自始至终对于自然与生命的理解与喜爱,从动物的世界引发对人类社会问题现象的思考。笔者充分利用了装饰元素,利用版画的语言与装饰元素展现装饰性的手法来将它们重新解构、组合、阐述。赋予传统版画不一样的意义。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作为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研究的起源、思路和研究方法等。第二部分则主要是对黑白木刻版画的发展、技法和色彩运用三个方面的详述。笔者在第三部分中,首先对装饰元素的运用和目的展开分析,而后较为详细的论述了装饰元素在黑板版画中的运用。而后从意境的表现、应用的范围和情感的表达三个方面入手,进一步展开分析。第四部分则是笔者结合个人系列创作实践,从创作灵感和构思入手,简要分析了系列创作的起源。而后,从意境的表现、应用的范围和情感的表达三个方面,就自然装饰元素在系列作品中的运用展开论述。第五部分则是最后的总结部分。

周倩[4](2020)在《湘南民居系列版画创作实践研究》文中指出中国传统民居是我国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近些年绘画创作的热门题材。怀念故土、追寻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各地特有的民风民俗,民居形式美学都促使着传统民居成为重要艺术载体。通过对优秀民居绘画作品的借鉴与吸收,结合自己在创作实践中的真实感受,针对湘南民居的产生环境、历史发展,探究湘南民居题材在艺术作品当中所蕴含的艺术特色和形式语言。传统文化题材版画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发展,在题材的选择与作品呈现的形式及技法上都有着多样化发展。在本文的写作中,重点通过对题材的理性思考,贴近生活,敏锐地审视具有代表性的民居形象,利用测量、取证、了解、感悟、想象满足对事物的准确把握,并针对创作作品进行系统的分析。首先通过研究湘南民居的文化特点,探讨其在美学、自然地理、宗族文化等方面的特殊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其次详细分析创作的构思、构成形式,对民居题材版画表现形式的借鉴,最后以具象和抽象的版画表现形式作为语言传达。对湘南民居的研究,亦是希望唤起人们保护古代文化的意识。

房业晨[5](2020)在《木版画刀痕的语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版画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非常稳定的时期,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在这个信息多样化的时代,版画发展趋势应当是怎样的,如何才能做到在不断创新,与时代接轨的理念下,兼容传统的文化艺术和精神内涵,这对于版画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在我国的绘画艺术中,木刻版画是我国传统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版面雕刻和印制,画面传递出艺术家的情感世界和创作思想。版画作为一种“间接艺术”,存在很多艺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刀痕作为木版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充分展示艺术家的专业素养,同时更能够展示其丰富的情感。可版画特有的“刀痕艺术语言”常常被艺术家们忽略,版画发展到现在,很多对于版画刀痕语言的研究不够深刻。所以作者对木刻版画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进行分析和讨论,分析其中的精神内涵和表达方式,结合现代的艺术概念,构建木刻版画创作过程中的刀痕艺术语言,使其研究更有价值更有意义。作者在此篇论文中对木版画刀痕语言艺术进行了分析讨论,分析了中国传统木刻版画的具体特征和表达的方式,结合实际作品分析木刻版画中的刀痕艺术语言,并且凭借经验对木刻版画未来的创新和发展进行了探索。木刻版画除了拥有其他画种的艺术特征之外,更具有自己的独特魅力。木刻版画的艺术语言是通过“刀痕”来阐述的。“刀法”的运用是木刻版画中最有讲究的,不同的刀法会产生不同的刀痕效果,为了使画面效果丰富多彩,刀具就好似画家手中的画笔,在木板上刻制出千变万化的物象,加之推、摇、侧、摆等不同的刀法运用,就会产生不同的画面效果。与此同时,刀痕也会随艺术家的心理波动、情绪转变、情感变化等产生微妙的改变,而这种体现是具有偶然性的,是无法通过复制临摹而得到的。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通过对木刻版画的源起、发展,刀痕语言的组成形式,不同风格版画中刀痕的表现形式,以及刀痕在画面中关于主题思想和内心情感的表达,进行了分析,更加明确了具有深度的阐述刀痕的艺术语言。再对不同风格版画产生的刀痕形式进行了分类研究,使得观赏者能够更清晰地了解刀痕的艺术语言,以此来解析木刻版画的刀痕语言是如何将画家的内心情感展现出来的。探讨和研究木刻版画的刀痕,是木刻版画艺术研究的必经之路。

陈芷钰[6](2020)在《中国百家金陵版画展及其作品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近现代美术展览会兴起至今,中国艺术相关展览和美术馆已有近百年发展历史,而在漫长的历史洪流中,美术展览无疑是时势和情怀的记录者,民族文化与习俗的继承者,更在一定程度上集中展现了各门类艺术成果。现如今,艺术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各种思想流派相互碰撞,艺术文化领域成百家争鸣之势,美术展览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对专业的追求有增无减。举办展览不仅需要联系相关工作人员和画家,统筹安排并处理好作品展示、研究、典藏等常规工作,更要充分发挥展览的社会效应与专业研究的优势,普及美育、表达自身的学术理念和文化立场。反之通过专业展览亦能使人在一定范围内更为系统地了解相应的艺术专业水平和当下的政策文化主张,对科学合理地发展相关事业,引导正面的社会风向,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选择中国百家金陵版画展,研究该展览及其作品便是出于这样的原因。尽管这是一个综合性的画展,国、油、版三种造型艺术轮流展示,版画一门只有短短两届的历史,这其实不光给研究带来挑战,也说明了版画本身相对其他造型或实用艺术而言不容乐观的发展局面,但金陵版展能存在就有其独特的意义,积极探究其问题所在,发扬其优势,才能获得更好地发展。本文以中国百家金陵版画展及其作品为研究对象,从展览本身和参选作品这两方面入手,通过对该展览整体情况的把握和对入选作品的鉴赏,客观归纳金陵版展的运行状况及其在专业领域的造诣,体会其策展背后所蕴藏的艺术追求和价值观念,以便更进一步的揭示中国百家金陵版画展的优势与症结。全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介绍中国百家金陵版画展的概况,了解其依托的地域性文化艺术资源,以及展览策划运营的理念,从而明确展览的文化定位和艺术主张,把握展览整体的艺术风貌。第二章,通过作品说明展览的专业追求,结合策展背景与主题,从形式语言特征和主题内容表现两方面来赏析入选作品,并进行对比,分析这两届版展的转变。第三章,既是对金陵版展及其作品的深入分析,了解其功效,也是对其发展的理性省思。该展览的定位和其在专业领域的主张与追求,体现了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反映出更多的发展空间。希望通过各方面的不懈努力,中国百家金陵版画展能始终坚持对现实主义艺术和本土文化的弘扬,秉承人文关怀,在探索中国美术自主发展的道路上坚持不懈、矢志不渝。

侯超[7](2020)在《当代水印木刻材料与印痕研究 ——以“山水系列”作品为例》文中认为水印木刻是中国传统的版画艺术之一,也是独具东方审美特征的艺术语言。早在隋代的《敦煌隋木刻加彩佛像》就已经出现了“雕版印刷”技术。水印木刻版画发展到现在,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审美特征已经成为当下诸多艺术门类中最能体现东方哲学思维和审美观的艺术载体之一。水印木刻在各个时代中扮演的角色和功能的不同,使得我们在历史坐标中对它研究的侧重点也不同。本论文主要以自己“山水系列”作品为例,分析、论述水印木刻材料、肌理、印痕等语言的运用对构成艺术风格的重要性。第一部分:简要阐述从传统水印木刻到当代水印木刻的历史发展源流,从内容题材、形式语言、社会功能等方面分析其发展演变的艺术特征。第二部分:从当代水印木刻本体语言的层面分析材料、印痕在水印木刻版画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语言独特性和审美特征。第三部分:以水印木刻作品“山水系列作品”为例,分析和阐述艺术创作过程中涉及到传统与当代、题材与形式、材料与印痕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进而论证艺术创作、艺术作品与时代的关系。

徐亚男[8](2020)在《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四十年期间的藏族题材绘画创作是重建和挖掘中国美术现代性话语和精神品格最好的美学创造和体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出现了由工业、科技、信息等混合而成的前所未有的现代化发展局面,而藏族题材绘画创作正是伴随着社会文化的现代性转型,所体现出的藏族文化、中原文化和受西方文化冲撞融合的当代文化彼此之间的相互交融对话,正历经着不同于任何时期的文化格局、主题内涵、形式语言、审美价值等传统资源的现代形态转换。艺术家不约而同地从“英雄史观”的“集体叙事”方式转向“平民史观”的“个体叙事”,形式语言风格也实现了从“一元”到“多元”的繁荣局面的转变,共同加速着中国美术创作在全球文化格局中的翻天覆地的位置变化。具体呈现出四个方面的本质特征:其一,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形成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政治格局、东西方多元文化、藏族地域文化与相关美术基础设施共同推进的结果;其二,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主题内容是建立在多种文化资源的整合与现代审美方式的转换,进而建构出的具有本土文化内涵和主体性的现代艺术形态;其三,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内在形式语言演变不仅充当了中国美术现实主义美学的思想先锋,也印证着中国社会、中国文化的内在审美需求重新择取养分而进行的现代性探索的结果;其四,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是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与世界民族文化交融背景下形成的具有政治性、民族性、艺术性和当代性共存的代表“民族气派”和“国家形象”的美术现象。因此,对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生发、演进、演变过程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第一章将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分为1978年——1989年的精神重建与技法探索时期、1990年——1999年的文化交流与观念表达时期、2000年——2018年的当代品格与本体建设时期这三个阶段。以中国/西方、传统/现代、内部/外部、民族/世界等多组视角展开论点,对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作品产生的政治体制、文化定位、美术思潮、画家群体、形式语言、展览市场等内在和外在因素进行分析,准确定位出这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明显不同于任何时期的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整体格局、风格面貌、发展形态与价值取向。进一步探索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审美意蕴、艺术语言、绘画观念的现代性话语形态与中国社会、文化的内在转型需求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中国美术创作在新时代的再出发提供丰富的经验和思路借鉴。第二章是对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主题文化内涵进行建构。藏族题材绘画创作是以独特的青藏高原地域文化、藏民族人物精神气质、藏民族传统民族和民间文化区别于其他题材的绘画创作。这种厚重的藏文化内涵再次激活了藏族题材绘画创作在现代性话语探索中的表达属性和涵纳力,并显示出任何时代不曾有的广泛性和内涵深度。一方面,艺术家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想象所衍生出的对“中华民族大团结”、“‘路’的隐喻——藏区新建设新成就”这两方面主题内容的阐述,进而分析藏民族与国家民族身份、民族政策、藏区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另一方面,艺术家通过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时代”这三组视角关系的全新思考,进而探索藏族题材绘画创作所蕴含的多元和谐文化观的表达。具体可细化为:自然环境——“人与自然”关系的解读、高原人形象——民族气质的体现、传统民族节日——民俗文化的深入、信仰与朝圣——宗教文化的解读这四个方面的主题内容,显示出藏族题材绘画不曾有的文化内涵演变。第三章是对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形式语言内在构成的分析,是从改革开放之前艺术本体语言“一元”的“传统形态”向“多元”的“现代形态”局面的转变。通过对藏族题材各画种的现实主义的中国化探索的归类,以及对油画、中国画这两个创作面貌齐全、创作数量庞大的画种形式语言的细化演绎,阐述这四十年的藏族题材绘画在现实主义美学思想和创作观念下所进行的中国美术形态内部语言规律演变,探究这四十年的中国文化需求和艺术家的创作心理、观察方式、审美取向、艺术本体语言形态生发的内在逻辑。第四章是对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价值和意义的研究。这四十年的藏族题材绘画创作是通过民族想象与主题拓展、风格重构与多元图景呈现对中国当代美术史起到了革新价值的建构。在人文性的审美演绎上以对“天人合一”的观念思考和对人类精神世界的重建凸显出藏族题材绘画丰厚的文化含量和精神内涵。更以其作品强烈的民族思想、民族情感和民族审美意蕴,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意志力,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重构了具有民族魂魄和时代精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形象。因此,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不仅是中国现当代美术史不可缺少的里程碑,也是改革开放四十年国家的现代化线性历史景观中重要的视觉文本。

李燕[9](2020)在《木刻版画刀法语言艺术视觉表现探析》文中研究指明新世界以来,人们对艺术观念的认识与艺术实践的认知无时无刻不在发生改变,新媒体艺术的迅猛发展诞生了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其中,木刻版画因其创作的特殊性以及发展过程的社会性,在艺术视觉表现上展现出刀法语言的魅力,这种魅力赋予了木刻版画在艺术领域独特的价值和地位,是中国美术历史演变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艺术门类。木刻版画发展至今,表达方式千变万化,种类繁多。从木刻版画刀法语言的表述形式及其艺术价值的判别角度出发来看,创作木刻版画中的刀法语言一直是版画家们钻研和分析的对象,因创作者个体文化背景、社会语境和思想认知等的不同,在进行刀法语言艺术视觉表现创作中存在着群体性特征和个体性差异,这种特征和差异不仅是版画作品形式结构、韵律美感、视觉特点的独立符号,还是形成画家艺术语言特性的重要元素。本文综述木刻版画刀法语言的历史演变过程,分析影响木刻版画刀法语言艺术视觉表现的要素,对比中西方木刻版画刀法形态,继而对当代木刻版画刀法语言艺术视觉表现创作与发展进行剖析。第二章,对刀法语言的历史演变过程进行脉络梳理,着重叙述不同时代背景下刀法语言的演变与创新。第三章,结合本学科专业知识,阐述木刻版画刀法语言中视觉艺术表现各要素的重要性,同时通过视觉艺术学、心理学、语言学、美学和艺术语言学等学科来对比研究刀法语言、探析中西方刀法语言形态;第四章,通过考察中西方木刻版画刀法语言艺术视觉形态,结合现代视觉图像认知、中西方刀法语言的不同和自己在木刻版画艺术创作中的实践经验,对刀法语言艺术视觉表现形式和情感表达形式进行剖析,旨在为木刻版画刀法语言艺术视觉表现形式和情感表达形式在中国当代版画创作中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罗园园[10](2020)在《四川黑白木刻版画中的点、线、面语言研究》文中认为点、线、面元素的形式表达和情感表现是黑白木刻版画中的基本创作语言,是对具象写实的抽象性表达,是对描绘物像的概括性和总结,是对客观世界的外在提炼和对主观世界的精神升华,点、线、面元素在黑白木刻版画中的应用与表现有着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本文以研究黑白木刻版画的形式语言为主要导向,通过对四川黑白木刻的形成、历史成就以及点、线、面语言在四川黑白木刻版画中的个性化表达进行分析研究,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四川版画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填补关于四川黑白木刻版画形式语言独特性研究的空白,也可以为相关艺术者的版画创作提供思路与方法。通过对现当代黑白木刻版画中点线面语言表达形式、审美特质等内容进行深刻剖析,通过梳理四川黑白木刻版画中不同时期、不同艺术风格、不同表现形式,归纳出四川黑白木刻在点、线、面元素运用上的特色表达和个性化特征,这些对“点、线、面”元素的探知与分析,使我们更加深入了解四川黑白木刻的独特精髓,帮助我们在今后的版画创作中,传承这种独特精髓的同时,对创作语言的理解和提炼上达到更高的层次。本文围绕点、线、面元素在黑白木刻版画中的运用表现以及在四川黑白木刻版画中的个性化表达进行分析、概括,除了绪论与结论,共分为三章:第1章介绍四川黑白木刻版画概述,从四川黑白木刻版画的发展历程和四川黑白木刻版画的美学特征两个方面来进行归纳和总结。第2章结合构成艺术中的点、线、面元素理论,对现当代具有代表性的黑白木刻版画作品,进行创作语言的分类及分析,分别探索“点”元素、线元素、面元素在黑白木刻版画中的形式表现和情感表达,剖析作品中创作元素的构成形式和木刻形式以及两者之间的语言转换关系。第3章归纳四川黑白木刻版画的形式语言特色,从点线面语言与情感的紧密结合和点线面语言与刀法的高度统一两个点出发,围绕四川黑白木刻版画各时期代表作品,分析并总结点、线、面语言在四川黑白木刻版画中的个性化表达。

二、黑白木刻的抽象审美情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黑白木刻的抽象审美情趣(论文提纲范文)

(1)阿鸽版画的意象语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国内外研究现状
    研究方法
    创新之处
第一章 意象绘画阐述
    1.1 “意象”释义
    1.2 阿鸽版画的意象性
第二章 阿鸽版画意象语言的形成
    2.1 阿鸽版画意象语言的形成过程
        2.1.1 早期写实风格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前)
        2.1.2 意象表现风格探索时期(20世纪80——90年代中期)
        2.1.3 意象表现风格升华时期(20世纪90 年代中期至今)
    2.2 阿鸽版画意象语言的形成原因
        2.2.1 彝族文化的滋养
        2.2.2 对传统文人画的继承
        2.2.3 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
第三章 阿鸽版画意象特征
    3.1 以意造境
        3.1.1 立意
        3.1.2 情感
    3.2 意象表现语言
        3.2.1 以意造型
        3.2.2 笔意书写
        3.2.3 意象色彩
        3.2.4 虚空营造
第四章 阿鸽版画艺术的价值与启示
    4.1 阿鸽版画艺术的价值
    4.2 对当代版画创作者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晁楣版画风格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与意义
        (一)研究的对象
        (二)研究的意义
    二、问题点与难点
    三、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成果现状综述
        (二)国外研究成果现状综述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晁楣艺术风格形成背景
    一、晁楣版画艺术的时代背景
        (一)北大荒开发前概略
        (二)北大荒垦建与党的文艺方针
        (三)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目标
    二、晁楣艺术生涯的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军旅生活与艺术学习
        (二)第二阶段:生活历练与艺术创新
        (三)第三阶段:时代浪潮与艺术升华
    小结
第二章 晁楣早期版画风格(1950—1958 年)
    一、艺术学习与训练
    二、早期版画创作实践
        (一)军人形象与“斗争性”的延续
        (二)军人形象与新时代的接轨
    三、早期版画风格的形成
        (一)题材创新
        (二)艺术语言(构图、刀法、颜色)
        (三)套色木刻
        (四)早期风格特点
    小结
第三章 晁楣中期版画风格(1958-1978 年)
    一、开创北大荒版画主导风格
    二、中期版画风格案例分析
        (一)林业题材
        (二)工业题材
        (三)农业题材
    三、中期版画风格的艺术特色
        (一)大景加小人创作模式
        (二)具有现实主义写实性
        (三)重色版和副版
        (四)崇高历史风格的凸显
    小结
第四章 晁楣后期版画风格(1978—2006 年)
    一、城市题材的版画风格
        (一)由农村到城市
        (二)由垦荒到城市
        (三)由叙事到抒情
    二、工业题材的版画风格
    三、形式探索的版画风格
        (一)雪松系列:《雪松》、《松谷》、《天柱》
        (二)大树系列:《冬晨》、《傲霜》、《大树》
        (三)几何系列:《春曲》、《新居》、《留君不住》
    四、晁楣后期版画风格的简约性
        (一)由繁至简的成因
        (二)后期风格简约性的特征
        (三)由繁至简的意义
    小结
第五章 晁楣版画风格演变中的规律探讨
    一、生活与环境的变化
    二、艺术追求的不断提升
    三、多方面文化素养的支持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晁楣年表
    附录2 晁楣版画事记
    附录3 晁楣版画作品年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装饰元素在黑白木刻创作中的应用与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作品图版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课题缘起
    (二)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3、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装饰元素与黑白木刻版画创作
    (一)装饰元素在黑白木刻版画创作中的目的
    (二)装饰元素在黑白木刻版画创作中的意义
    (三)黑白木刻版画创作中装饰元素应用的意境营造
        1、刀法运用与装饰元素意境表现
        2、装饰元素叠加应用的情感表达
二 装饰元素在动物题材系列作品创作中的探索与实践
    (一)装饰元素动物题材系列作品的灵感之源与创作构思
        1、灵感之源的装饰性转述
        2、纹理图样的装饰性构思
    (二)系列作品中画面构成和装饰元素的应用与表达
        1、装饰元素与意境营造
        2、装饰元素的应用方式
        3、装饰元素与情感表达
    (三)装饰元素在黑白木刻中应用表达创作的启示
        1、装饰元素的个性化创作
        2、装饰元素的视觉价值
        3、装饰元素的应用范围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研究生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4)湘南民居系列版画创作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重点难点创新点
一、湘南民居的文化特点
    (一)湘南地域特征与人文精神
    (二)湘南民居建筑的视觉美
二、湘南民居版画具象表现
    (一)湘南民居版画语言的提炼
    (二)具象表现的黑白关系
    (三)黑白关系下的情景再现
三、湘南民居版画抽象表现
    (一)元素的提取与重组
    (二)具象到抽象的转化
    (三)抽象形式形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湘南民居系列版画创作》作品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5)木版画刀痕的语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性意义
        (三)课题研究的实际性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成果
    三、关于课题研究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目的
        (三)创新与研究
第二章 木版画刀痕艺术语言形成与发展
    一、木刻版画刀痕的历程
        (一)刀痕的雏形
        (二)刀痕的发展
        (三)刀痕的繁荣阶段
    二、木刻版画刀痕的语言特点
    注释
第三章 木版画刀痕的表现形式
    一、木版画刀痕的画面构成
        (一)刀痕表现画面构图
        (二)刀痕表现物体质感
        (三)刀痕表现黑白灰
    二、木版画刀痕的表现形式
        (一)抽象的木版画刀痕表现形式
        (二)具象的木版画刀痕表现形式
        (三)意象的木版画刀痕表现形式
    注释
第四章 木版画刀痕的画面语言
    一、刀痕表达的情感表现
    二、刀痕表达的审美观念
    三、刀痕表达的艺术风格
    四、刀痕表达的地域流派
    注释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中国百家金陵版画展及其作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国百家金陵版画展概况
    第一节 地方特色与文化优势
        一、对新金陵画派艺术思想的继承
        二、江苏水印版画的发展
    第二节 艺术主张与展览理念
        一、画展的主题性与人文性
        二、主流思想下创作的多样性与包容性
    第三节 评介机制与学术品格
        一、评选、推介、激励机制与参与群体
        二、与创作实践并进的学术研讨和书籍出版
第二章 中国百家金陵版画展及其作品的解读
    第一节 策展背景与主题
    第二节 展览作品分析
        一、形式语言特征
        1、创作媒介及技法应用的成熟
        2、匠心独具的画面构成与形象载体
        3、多样化的形式风格与趋同化的形式意蕴
        二、主题内容表现
        1、遵循图像叙事的历史、军事、传统民俗题材
        2、寓情于景的风景题材
        3、饱含人文关怀的现实描绘
        4、传统素材的重组与再创作
        5 、特殊图像符号的挪用与重构
        6、超现实与荒诞手法下的真实诉求
    第三节 对比分析近两届版画展作品的转变
第三章 中国百家金陵版画展及其作品研究的总结与省思
    第一节 展览及其作品的成效
        一、重视地域特色和本土文化,塑造文化形象
        二、创作主体意志与社会观的结合,关注生活原貌
        三、弘扬现实主义美术创作,树立学术品牌
        四、重视版画的本体语言,传承传统造型艺术
    第二节 展览的省思
        一、理性解读版画创作中的现实主义精神与人文关怀
        二、正视新媒体介入下版画创作的转变
        三、从整合营销和专业研究两方面提高展览知名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当代水印木刻材料与印痕研究 ——以“山水系列”作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水印木刻的发展源流和艺术特征
    第一节 水印木刻的发展源流
        一、传统水印木刻
        二、当代水印木刻
    第二节 传统水印木刻的艺术特征
        一、题材内容
        二、形式语言
    第三节 当代水印木刻的艺术特征
        一、题材内容
        二、形式语言
第二章 材料与印痕在当代水印木刻中的应用
    第一节 技术的革新与材料多样性
        一、制作方式的变革
        二、材料与印痕的语言转换
    第二节 印痕的独特性
        一、当代水印木刻中的水味、木味、印味
        二、印痕的表现性特征
第三章 “山水系列”创作分析
    第一节 题材内容的选择
    第二节 语言形式的运用
    第三节 作品情感表达
    第四节 艺术创作中语言与风格的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毕业作品照片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理论意义
    三、选题实际意义
    四、相关研究综述
    五、研究对象及其相关概念界定
    六、研究方法与手段
第一章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分期评述
    第一节 精神重建与技法探索(1978-1989年)
        一、“精神家园”的重建
        二、形式语言探索的“试验田”
    第二节 文化研究与观念表达(1990-1999年)
        一、文化研究的深入
        二、机制转变和观念演化
    第三节 当代品格与本体建设(2000-2018年)
        一、当代品格的文化定位
        二、本体建设与视觉革命
第二章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主题内涵
    第一节 民族大团结共同体意识的塑造与藏区新成就的歌颂
        一、中华民族大团结——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塑造
        二、“路”的隐喻——藏区新建设新成就
    第二节 民族风情叙事与多元和谐的文化观表达
        一、自然环境——“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索
        二、高原人形象——民族气质的凸显
        三、传统民族节日——民族文化的研究
        四、信仰与朝圣——宗教文化的解读
第三章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形式语言
    第一节 藏族题材绘画的现实主义内涵的中国化探索
        一、藏族题材绘画的现实主义内涵的演变
        二、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语言特征
    第二节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油画创作的表现形式
        一、对西方油画传统的研究与中国化转换
        二、“油画民族化”命题的延续
    第三节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中国画创作的形式语言
        一、藏族题材水墨画的扩展与演化
        二、藏族题材工笔画的复兴与重彩演化
第四章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价值意义
    第一节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对中国美术史的建构
        一、民族想象与主题拓展
        二、风格重构与图景呈现
    第二节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人文诉求
        一、对“天人合一”观念的思考
        二、人类精神世界的重建
    第三节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对国家形象的塑造
        一、对民族气派的生动阐述
        二、大国形象的对外塑造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艺术家详情表
附录二 《美术》杂志中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收录情况(节选)
附录三 相关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9)木刻版画刀法语言艺术视觉表现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论文切入点
    第四节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二章 木刻版画刀法语言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7世纪到14世纪的版画
    第二节 15世纪到19世纪的版画
    第三节 20世纪以来的版画
第三章 影响木刻版画刀法语言艺术视觉表现的要素
    第一节 木刻版画刀法语言艺术视觉表现之语言
    第二节 中西方木刻版画刀法语言视觉表现之刀法对比
        一、中西方木刻版画刀法语言视觉表现之刀技
        二、中西方木刻版画刀法语言之刀痕
        三、中西方木刻版画刀法语言之刀境
    第三节 中西方木刻版画刀法语言视觉表现之材料运用
    第四节 木刻版画刀法语言之艺术视觉特征
        一、中国现代木刻版画刀法语言之视觉审美特征
        二、木刻版画刀法语言艺术视觉表现之意象性与二维性特征
        三、木刻版画刀法语言艺术视觉之图式性与情感特征
第四章 木刻版画刀法语言艺术视觉表现之情感表达与前景
    第一节 中西方木刻版画刀法语言艺术视觉表现之情感表达
    第二节 中国木刻版画刀法语言艺术视觉之表现形式中的黑与白
    第三节 中国当代木刻版画刀法语言视觉表现之创作
    第四节 木刻版画刀法语言艺术视觉之创作前景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业创作参展成果
附录二 研究生期间个人作品
附录三 研究生期间个人作品
致谢

(10)四川黑白木刻版画中的点、线、面语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1章 四川黑白木刻版画概述
    1.1 四川黑白木刻版画的发展历程
    1.2 四川黑白木刻版画的美学特征
第2章 点、线、面语言在黑白木刻版画中的运用
    2.1 点元素在黑白木刻中的运用
        2.1.1 规则的点在黑白木刻中的运用
        2.1.2 不规则的点在黑白木刻中的运用
        2.1.3 点的疏密在黑白木刻中的运用
        2.1.4 点的形状在黑白木刻中的运用
        2.1.5 点的大小在黑白木刻中的运用
    2.2 线元素在黑白木刻中的运用
        2.2.1 直线在黑白木刻中的运用
        2.2.2 曲线在黑白木刻中的运用
        2.2.3 阴刻线、阳刻线在黑白木刻中的运用
        2.2.4 规则线、不规则线在黑白木刻中的运用
    2.3 面元素在黑白木刻中的运用
        2.3.1 几何形态的面在黑白木刻中的运用
        2.3.2 自由形态的面在黑白木刻中的运用
        2.3.3 偶然形的面在黑白木刻中的运用
    2.4 小结
第3章 四川黑白木刻版画中的个性化语言表达
    3.1 点线面语言与情感的紧密结合
        3.1.1 以徐匡作品为代表的点线面语言分析
        3.1.2 以李焕民作品为代表的点线面语言分析
        3.1.3 以阿鸽作品为代表的点线面语言分析
        3.1.4 小结
    3.2 点线面语言与技法的高度统一
        3.2.1 以甘庭俭作品为代表的点线面语言分析
        3.2.2 以康宁作品为代表的点线面语言分析
        3.2.3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黑白木刻的抽象审美情趣(论文参考文献)

  • [1]阿鸽版画的意象语言研究[D]. 贾琪. 山西大学, 2021(12)
  • [2]晁楣版画风格演变研究[D]. 杨春艳.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3]装饰元素在黑白木刻创作中的应用与表达[D]. 杜升昆.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湘南民居系列版画创作实践研究[D]. 周倩.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5]木版画刀痕的语言研究[D]. 房业晨.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6]中国百家金陵版画展及其作品的研究[D]. 陈芷钰.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7]当代水印木刻材料与印痕研究 ——以“山水系列”作品为例[D]. 侯超.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8]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研究[D]. 徐亚男.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9]木刻版画刀法语言艺术视觉表现探析[D]. 李燕.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4)
  • [10]四川黑白木刻版画中的点、线、面语言研究[D]. 罗园园.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黑白木刻的抽象审美情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