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联合TDP照射治疗面神经炎150例

针刺联合TDP照射治疗面神经炎150例

一、针刺加TDP照射治疗面神经炎150例(论文文献综述)

刘羽萍[1](2020)在《三针牵正法治疗中重度Bell麻痹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三针牵正法对中重度Bell麻痹患者面肌运动功能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纳入66例中重度Bell麻痹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3例。两组均予常规治疗(口服醋酸泼尼松片、甲钴胺片)。急性期两组治疗均采用普通针刺+TDP照射,治疗至发病第7天。亚急性期及恢复期,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TDP照射治疗,试验组采用三针牵正法治疗(每疗程中三针牵正法隔日1次,共3次,其余2次治疗同同期对照组),此期两组均治疗5个疗程(5日为1疗程,每日1次,疗程间间隔2天)。以上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表面肌电图检测及House-Brackmarnn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量表的评估。结果:1、基线比较:最终纳入中重度Bell麻痹患者63例,试验组32例,对照组31例,两组病例基线齐,具有可比性。2、疗效结果:(1)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0.63%、对照组为83.87%,试验组显愈率为71.88%、对照组显愈率48.38%,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表面肌电图(sEMG)患健侧RMS平均值比值结果:试验组治疗后额肌群比值高于对照组(P<0.05),颊肌群、口轮匝肌群比值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组内比较治疗后各肌群患健侧RMS平均值比值均较治疗前高(P<0.01)。(3)House-Brackmarnn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结果:试验组治疗后的H-B分级量表分级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两组组内对比治疗后分级改善均优于治疗前(P<0.01)。(4)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量表总评分结果:试验组治疗后总评分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两组治疗后总评分均高于同组治疗前(P<0.01)。(5)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量表各评分项目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后鼻唇沟项目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治疗后示齿项目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1);除鼻唇沟、示齿项目外,其余各项目试验组治疗后评分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两组组内对比治疗后各项目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1)。结论:三针牵正法对中重度Bell麻痹患者的面肌运动功能有较好的改善作用,且三针牵正法对颊肌群、口轮匝肌群及示齿动作的改善更为明显。

李梦丝[2](2020)在《竖横针刺法治疗风寒型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竖横针刺法治疗风寒型面瘫的临床疗效,与普通针刺法对比观察,分析治疗前后患者的症状和面部残疾指数(包括躯体生理功能和社会生活功能两部分)评分的变化,比较两种方法治疗风寒型面瘫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面瘫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及依据。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竖横针刺法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普通针刺法治疗组)30例。均治疗3个疗程后,分别记录治疗前后的Sunnybrook(多伦多)面神经功能评分、躯体生理功能(FDIP)评分、社会生活功能(FDIS)评分和不良事件评分,并进行总有效率对比。结果:1.Sunnybrook(多伦多)面神经功能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Sunnybrook评分评分较前均有明显升高(P<0.01),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2.生理功能评分(FDIP)的比较:治疗后两组躯体功能评分较前均有明显升高(P<0.01),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3.社会生活功能(FDIS)的比较:治疗后两组社会功能评分较前均有明显降低(P<0.01),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4.总体临床疗效比较:两组间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竖横针刺法组治疗风寒型面瘫较普通针刺法的疗效更好,且能缩短疗程。5.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竖横针刺法组的安全程度与普通针刺法组相当。结论:1、竖横针刺法组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具有较好的疗效。2、竖横针刺法用针少、疗效佳、能缩短疗程,在临床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中,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蔡永霞[3](2019)在《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神经炎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神经炎的临床效果。方法:64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2例,两组均用西药治疗,观察组加用中医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神经炎疗效较好。

朱旸[4](2017)在《毫针透刺加点刺放血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目的通过观察House-Brackmann(H-B)症状评分量表及面部残疾指数(FDI)量表评分的变化,评估点刺放血配合透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有效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2方法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病四科的门诊及住院部收集4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治疗组进行透刺结合面部放血治疗,针刺每日1次,放血每三日1次。对照组进行常规针刺治疗,每日1次。治疗10天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均接受3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治疗前、第一疗程、第二疗程及第三疗程后的House-Brackmann(H-B)症状评分量表及面部残疾指数(FDI)量表评分,并于第三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将数据收集后使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3结果3.1组内比较第一、第二及第三疗程后,两组患者的H-B评分及FDI评分比治疗前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透刺结合放血以及常规针刺均可以有效治疗周围性面瘫。3.2组间比较第一疗程后,治疗组的FDI评分中的功能指数比对照组具有显着差异(P<0.05),而FDI评分中的社会指数及H-B评价未见统计学意义(P均>0.05);第二、第三疗程后,治疗组FDI评分中的功能指数及H-B评价比对照组具有显着差异(P均<0.05),社会指数比较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第一疗程后,在改善面部功能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而在治疗社会心理及面部体征方面,两组治疗效果未见明显差异。经过第二及第三疗程的治疗,在改善面部功能及面部体征方面,治疗组疗效比对照组显着;而对于社会心理的改变,两组治疗效果相似。三个疗程结束后,经相关指标评定显示,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疗效具有显着差异,说明透刺结合点刺放血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效果好于常规针刺。4结论运用透刺结合放血与常规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均可取得一定的临床疗效。相比较常规针刺,透刺结合放血疗效更明显,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王瑶[5](2016)在《皮部浅刺结合红外线照射治疗急性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用皮部浅刺加红外线照射及常规针刺加红外线照射两种方法来治疗来急性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通过两组患者一个月后的疗效对比来选择一种适合更急性期的针刺方法。方法选取门诊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患者,利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就诊患者分别治疗组与对照组,并分别给予皮部浅刺加红外线照射及常规针刺加红外线照射治疗。隔日一次,连续治疗一个月。在治疗期间,根据H-B面神经分级量表分别对两组患者在急性期、静止期、恢复期的面神经功能进行评价,并在疗程结束时分别统计出总有效率及治愈率,进行组间比较。治疗结束时根据面部残疾指数调查问卷(FDI)对两组患者的面部残疾指数评分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前H-B面神经功能评价及面部残疾指数(FDI)评分均无显着差异,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在一个月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总有效率相比无显着差异,两组患者治愈率相比有显着差异。两组患者治疗后面部残疾指数评分有显着差异。故认为治疗组疗效较佳。结论在急性期行皮部浅刺加红外线照射的治疗方法,疗效明显好于常规治疗加红外线照射组,故认为皮部浅刺的治疗方法在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的治疗更具优势。

邱定[6](2016)在《穴位贴敷配合针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穴位贴敷配合针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疗效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理,探索治疗本病更为效捷之方法。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30例穴位贴敷+针刺治疗组和30例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穴位贴敷加针刺,其中穴位贴敷取穴:患侧太阳、颊车、翳风、迎香、牵正、阳白、地仓、颧醪,针刺取穴:患侧太阳、阳白、牵正、颊车、人中、地仓、颧髎、迎香、承浆,及四关穴(合谷、太冲),对照组针刺选穴同治疗组。两组患者均每2天行1次治疗,3次/周*4周。治疗2组均采用H-B评分评价量表和残疾指数(FDI)调查问卷评分后评价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基线资料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后两组疗效比较:疗程结束后穴位贴敷配合针刺治疗组:痊愈16例,显效13例,有效1例,无效0例,愈显率96.67%;单纯针刺对照组:痊愈7例,显效9例,有效13例,无效1例,愈显率53.33%。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H-B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的H-B评分均较治疗前显着下降。治疗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均能使H-B评分下降。但治疗组降低H-B评分幅度大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后残疾指数(FDI)评分比较:两组FDI躯体功能、社会功能组内治疗前后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改善FDI躯体、社会功能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本研究提供方案可显着改善面神经功能,疗效优于单纯针刺并具有治愈率高、治疗所需时间短的优势,可作为临床本病治疗上具普遍推广意义的方案之一

陈武将[7](2016)在《刺血疗法在周围性面瘫治疗中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周围性面瘫,作为神经内科的常见及多发疾病,发病率为15-40/10万,该病于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在20-40岁的青年中较为常见,多以单侧发病为主,鲜有双侧同时发病者,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面部肌肉不对称,口角下垂并偏斜向健侧,鼻唇沟变浅,蹙额、皱眉、闭眼不能,鼓腮时漏气,进食时液体易从口角外流,食物易嵌塞在齿颊的间隙之中,或伴有耳后疼痛、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该病的发生机制目前仍不太明确,多数学者认为该病的发生与病毒引起非化脓性炎症,侵袭面神经,该部位支配面神经的供血血管发生痉挛情况,痉挛后血管收缩,血液供应减少,从而出现面部局部组织缺血后进而引起水肿情况,或者由于周围局部的器官及组织出现水肿而导致面神经管内腔隙变窄,从而压迫面神经,神经营养供应障碍而出现神经营养缺乏,引起面神经失去对面部肌肉的支配,此病总体预后良好,71%-90%的患者可以自然或经治疗后完全恢复,但有些患者早期因失于治疗或自身病情复杂,最终导致口眼歪斜不能完全恢复,因其面部表情肌失于支配严重损害其面部表情而导致其社交活动受到严重的影响,给患者心理造成巨大的压力。目前西医在治疗周围性面瘫方面,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但西药治疗不良反应较多,如口服激素治疗所带来的副作用,抗病毒治疗的非特异性,均制约了西药的治疗效果,中医在治疗周围性面瘫方面,自古即积累了不少经验,包括针刺与中药治疗均对面瘫症状有显着的改善作用,而针刺疗法作为一种绿色疗法,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治疗面瘫的优选治疗方案之一,目前临床上有大量关于周围性面瘫的治疗研究,结果均提示针刺疗法对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缩短疾病疗程有可靠的临床效果,可广泛应用于面瘫的治疗之中,且其疗效显着,副作用少,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方法。“靳三针”疗法作为岭南针灸学派的重要学术内容,其所提出的“面瘫三针”在治疗周围性面瘫方面疗效显着,刺血疗法在治疗热证及实证方面效果显着,临床研究中亦有不少应用刺血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本研究在结合了近年来有关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报导及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将刺血疗法结合靳三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以期通过本研究初步探究刺血疗法在周围性面瘫治疗中发挥作用的可能机制,优化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方案,为提高临床有效率及改善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提高其患病后的生活质量提供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目的:采用严格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比较加入了刺血疗法的靳三针治疗方案较单纯应用靳三针及单纯常规针刺方法两种治疗对于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差异,从而观察刺血疗法是否能在在周围性面瘫的治疗中发挥有效的促进痊愈的作用,且对比靳三针治疗周围性面瘫与常规针刺方法有无疗效差异,并分析刺血疗法结合靳三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发挥作用的可能机制,并探讨此疗法是否具有临床推广意义及价值。方法:本研究收集了2014年~2015年在台湾高雄市协和中医诊所的90例患者,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为随机对照,此90例患者均符合周围性面瘫的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并根据本研究中的排除标准严格筛选后入组进入试验研究程序中。所有入组患者按就诊次序编号,然后根据随机数字表中的数字随机分入治疗组、对照A及对照B组三个组别之中,每组各30例。三组均接受周围性面瘫的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如激素治疗、抗病毒治疗及营养神经治疗,治疗组采取刺血疗法结合靳三针取穴的针灸治疗方法,对照A组采用靳三针疗法中的面瘫三针进行治疗,对照B组按照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范教材《针灸学》中关于面瘫的治疗进行操作。刺血疗法每周进行一次,共治疗2次,靳三针及常规面瘫针刺治疗均为1次/天、6次/周,1周治疗6次为1疗程,本试验研究中共进行3个疗程的治疗。所有研究对象全部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7天及疗程结束时采用House-Braekmann分级量表及Portmann简易评分法评定评定患者面瘫的程度及恢复效果,在本试验研究治疗过程中所发生的所有不良反应均以不良事件的形式记录于研究之中,根据不良事件发生的频率及几率对本研究中所采取的治疗方案进行安全性分析及探讨。结果:所有符合研究标准的试验对象在纳入治疗之时,其在年龄、病程及性别构成比例等方面的差异经统计学分析无显着意义,提示该实验中的基础资料基本一致,不存在偏倚的可能性,可以进行本研究的比较,具有可比性。在进行试验治疗之前,3组患者在临床症状的量表评分方面即Portmann简易评分,经统计学比较其差异亦无显着意义,同样表明可纳入该研究。经过7天的治疗之后,三组进行自身对照得出的P值分别为:0、0.042、0.022,说明通过不同的治疗手段干预之后,三组症状的改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三组进行Portmann简易评分法组间比较得出的P值分别为:0.046、0.032、0.494,治疗组与两个对照组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值均小于0.05,说明刺血疗法在周围性面瘫的治疗之中可以发挥良好的临床作用,较之靳三针疗法及常规针刺方法可以有效改善患者面部表情肌的功能,促进其面瘫的恢复,但两个对照组之间的对比P值大于0.05,说明虽然靳三针疗法及常规针刺方法均能改善面瘫患者的面部表情肌功能,但其疗法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总的疗程结束之时,再次对三组Portmann简易评分法进行比较发现,三组进行自身对照得出的P值分别为:0、0、0.006,说明通过三种不同的治疗手段干预之后,三组症状的改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三种治疗方法对于周围性面瘫均有有效的治疗作用,但三组进行Portmann简易评分法组间比较得出的P值分别为:0.001、0、0.157,治疗组与两个对照组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值均小于0.05,说明刺血疗法在周围性面瘫的治疗之中可以发挥良好的临床作用,较之靳三针疗法及常规针刺方法可以有效改善患者面部表情肌的功能,促进其面瘫的恢复,但两个对照组之间的对比P值大于0.05,说明虽然靳三针疗法及常规针刺方法均能改善面瘫患者的面部表情肌功能,但其疗法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靳三针疗法及常规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相比,结合了刺血疗法的靳三针治疗手段可以明显缩短病程、促进面瘫恢复,且出现后遗症的几率低,说明刺血疗法在周围性面瘫的治疗中可以发挥明显的治疗作用,促进患者痊愈,且在该研究进行过程中,未发生重大不良事件,说明其安全性有保证,因此可积极应用到周围性面瘫的治疗之中,值得临床推广。

叶婷欣,刘农虞[8](2015)在《针灸综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文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探索针灸综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有效方法。检索收集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JFD)2007年7月至2015年2月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然后根据文献的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筛选、收集102篇研究文献,纳入患者9 12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灸法、放血疗法、火针、中药疗法、罐法配合针刺均优于单用针刺。刺血、刺络拔罐、推拿、隔物灸、艾灸、TDP、热敏灸、中药内服、穴位敷贴、中药外敷、闪罐、拔罐、温针灸配合针刺均优于单用针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麦粒灸、中药熏蒸、火针配合针刺疗效与单用针刺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用刺络拔罐、火针、穴位埋线(有效率)优于单用针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用推拿、隔物灸、闪罐及穴位埋线(治愈率)疗效与单用针刺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用针刺优于单用中药内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研究结果,针灸治疗面瘫以灸法、火针、刺络、针罐、中药外敷等结合针刺的综合疗法为主。由此认为目前临床将筋病面瘫笼统于经脉病之中,单纯针刺难免取效不佳,而选用综合疗法治疗。从探索《灵枢·经筋》面瘫治法,分清一般筋病与特殊筋病面瘫,分型施治,有利提高疗效。

陈芊卉(Chien-Hui Chen)[9](2014)在《针刺加隔姜灸治疗恢复期风寒型周围性面瘫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运用针刺加隔姜灸疗法治疗恢复期风寒型周围性面瘫,并与单纯针刺组对照比较,观察研究治疗后病侧面部肌肉麻痹改善情况,经由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面部外观、运动功能等改善情况,评价针刺加隔姜灸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纳入符合诊断纳入标准的恢复期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60例,通过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针刺加隔姜灸组)30例和对照组(单纯针刺组)30例。治疗组患者取患侧穴位翳风,地仓透颊车,双侧合谷,眼睑闭合不全加阳白、攒竹;鼻唇沟变浅加迎香、水沟;流涎加承浆。针刺治疗30分钟后于患侧面部主穴交替施行隔姜灸,以患者能耐受,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穴每次施灸3壮,每日一次,每5日为一个疗程,疗程之间休息2日,共计4个疗程;对照组患者取穴患侧翳风,地仓透颊车,双侧合谷,眼睑闭合不全加阳白、攒竹;鼻唇沟变浅加迎香、水沟;流涎加承浆。针刺治疗30分钟,每日一次,每5日为一个疗程,疗程之间休息2日,共计4个疗程。两组针刺时均配合TDP照射。于疗程开始前及结束后收集H-B量表评估,采用统计软件SPSS20.0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而后评估两种治疗方法对恢复期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结果:完成本研究的受试样本共60例,针刺加隔姜灸组30例,单纯针刺组30例。治疗前在性别,年龄方面,两组间都未达统计上之显着差异。而两组间样本H-B量表分级的分析结果也未有显着差异。即性别,年龄与病情程度对接受不同疗法的治疗成效差异评估皆不会造成干扰。疗程结束后,两组在组内比较治疗前后的H-B量表分级均达统计学上显着差异(P<0.05),表示针刺加隔姜灸疗法与单纯针刺疗法皆能显着改善研究样本的临床症状。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评估,针刺加隔姜灸组痊愈9例(30.00%),显效7例(23.33%),有效12例(40.00%),无效2例(6.67%),总有效率93.33%;单纯针刺组痊愈2例(6.67%),显效4例(13.33%),有效18例(60.00%),无效6例(20.00%),总有效率80.00%。两组间疗效比较达统计学上显着差异(P<0.05),说明针刺加隔姜灸组疗效显着优于单纯针刺组。结论:针刺加隔姜灸治疗相对于针刺组有更优良的疗效,值得运用在临床上治疗恢复期风寒型周围性面瘫。

冯佳[10](2014)在《刺血配合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找寻一种能进一步缩短周围性面瘫疗程、提高疗效及减少后遗症的治疗方法以达到患者的希望,提出刺血配合电针这一疗法。通过选取合格的受试者,随机分组来进行临床疗效的观察。方法:将符合标准的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常规电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电针前刺血疗法,于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后及治疗4个疗程后进行H-B分级和Sunnybrook (多伦多)评分表评定,疗程结束后采用spss19.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在刺血配合电针治疗一个疗程之后,治疗组H-B分级主要转为Ⅱ-Ⅲ级,Sunnybrook评分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而对照组Sunnybrook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组间评分比较经t检验,P<0.01,具有显着性差异,表明这一疗法对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的近期疗效明显,且近期疗效可从患者主观上对患者产生好的心理影响,促进患者康复。2.四个疗程结束后,结果显示:治疗组痊愈12例、显效14例、有效4例,对照组痊愈4例、显效14例、有效11例、无效1例,经检验两组差异性显着,说明这一疗法对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的远期疗效亦佳。3.四个疗程结束后,两组病例Sunnybrook多伦多面神经评分具有明显差异,组间比较经t检验,P<0.01,表明两组治疗方法对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都有疗效,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1.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种疗法对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的治疗都有明显疗效。2.治疗组的刺血配合电针这一疗法在对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的疗效上优于对照组的单纯电针疗法。3.治疗组的近期疗效优于对照组,从患者主观上对患者产生好的心理影响,促进患者康复。

二、针刺加TDP照射治疗面神经炎15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针刺加TDP照射治疗面神经炎150例(论文提纲范文)

(1)三针牵正法治疗中重度Bell麻痹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西医诊断标准
        1.3 中医诊断标准
        1.4 分期标准
        1.5 纳入标准
        1.6 排除标准
        1.7 剔除、脱落、中止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样本估计
        2.2 分组方法
        2.3 盲法
        2.4 治疗方法
        2.5 观察指标
        2.6 疗效标准
        2.7 统计方法
        2.8 医学伦理问题
研究结果
    1 临床研究完成情况
    2 基线情况比较
    3 临床观察指标比较
        3.1 两组治疗前后各肌群患健侧RMS平均值比值比较
        3.2 两组治疗前后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总评分比较
        3.3 两组治疗前后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量表各评分项目评分比较
        3.4 两组治疗前后H-B分级量表分级比较
        3.5 治疗后的疗效评定比较
    4 不良事件结果
讨论与分析
    1 课题设计讨论与分析
        1.1 祖国医学对Bell麻痹的认识
        1.2 现代医学对Bell麻痹的认识
        1.3 以通为用的理论基础
        1.4 三针牵正法治疗Bell麻痹的理论依据
        1.5 关于选择中重度Bell麻痹的原因
        1.6 表面肌电图(sEMG)的选择依据
        1.7 量表的选择依据
    2 疗效结果讨论与分析
        2.1 基线情况分析
        2.2 表面肌电图(sEMG)各肌群患健侧RMS平均值比值的分析
        2.3 House-Brackmarnn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结果的分析
        2.4 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量表结果的分析
        2.5 疗效情况的分析
    3 创新性
    4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竖横针刺法治疗风寒型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案
    1 临床资料
        1.1 观察对象及来源
        1.2 病例选择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病例一般资料及随机与分组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及评分标准
    3 统计学处理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1 病例完成及脱落情况(见表3)
    2 Sunnybrook(多伦多)面神经评定系统评分比较(见表4)
    3 生理功能(FDIP)评分变化比较(见表5)
    4 社会交往及自我感觉(FDIS)评分变化比较(见表6)
    5 两组患者总体疗效比较(见表7、图1)
    6 安全性评价(见表8)
第三部分 讨论与分析
    1 中医对周围性面瘫的认识
        1.1 对病名的认识
        1.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中医辩证分型及临床表现
        1.4 中医治疗面瘫的研究进展
    2 西医对面瘫的认识
        2.1 对病名及临床表现的认识
        2.2 对病因和发病机制的认识
        2.3 西医的分期
        2.4 西医治疗面瘫的研究进展
    3 关于本研究的设计讨论
        3.1 选择竖横针刺法的理论依据
        3.2 选穴依据
    4 本研究结果简要分析及探讨
    5 问题与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随机数字表
    附录2 Sunnybrook(多伦多)面神经评定系统表
    附录3 面部残疾指数(FDI)量表
    附录4 临床观察表
    附录5 综述 特色针灸治疗贝尔氏面神经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3)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神经炎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治疗方法
3 疗效标准[8]
4 治疗结果
5 体会

(4)毫针透刺加点刺放血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历史回顾
    1 中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的论述
        1.1 面瘫的病名
        1.2 面瘫的病位
        1.3 面瘫的病因病机
        1.4 面瘫的中医治疗
    2 现代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的研究
        2.1 致病因素
        2.2 临床表现
        2.3 鉴别诊断
        2.4 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诊断标准及纳入、排除、脱落标准
        1.3 组别设计
        1.4 一般资料分析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疗效观察指标
        2.3 疗效评定标准
        2.4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FDI指数比较
        3.2 H-B量表比较
        3.3 两组疗效比较
        3.4 不良反应观察
第三部分 讨论
    1 理论依据
        1.1 透刺的理论基础
        1.2 点刺放血的理论基础
        1.3 透刺及放血的选穴处方依据
    2 结果分析
        2.1 FDI指数结果分析
        2.2 H-B评价比较结果分析
        2.3 疗效结果的分析
        2.4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2.5 设想与展望
        2.6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1 House-Brackmann(H-B)症状评分量表
附录2 面部残疾指数(FDI)调查问卷
附录3 House-Brackmann(H-B)分级量表
个人简介
致谢

(5)皮部浅刺结合红外线照射治疗急性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临床资料
    (一) 研究对象
        1. 诊断标准
        2. 纳入标准
        3. 排除标准
    (二) 研究方法
        1. 样本量估算
        2. 随机分组
        3. 患者一般资料
        4. 治疗方案
        5. 观察指标
        6. 疗效判定标准
        7. 统计学分析方法
二、研究结果
    (一) 两组患者治疗中面神经功能评价
    (二) 一个月后两组疗效比较
    (三) 针灸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观察
三、分析和讨论
    (一) 现代医学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认识
        1. 面神经的应用解剖
        2. 发病原因及病理变化
        3. 临床特点
        4. 面神经功能评价体系
        5. 治疗研究进展
        6. 红外线照射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近况
    (二) 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三) 中医理论对皮部的认识
        1. 皮部有抵御外邪入里的作用
        2. 皮部对疾病诊断的意义
        3. 皮部治疗的作用
    (四) 皮部浅刺治疗急性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机理探讨
        1.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采用皮部浅刺的中医理论依据
        2. 近年来皮部浅刺在临床中的应用
        3. 现代对于皮部浅刺法的实验研究
        4. 皮部浅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近况
    (五) 本次研究结果分析
    (六) 本次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6)穴位贴敷配合针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1 祖国医学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认识
        1.1.1 病因病机
        1.1.2 经络辨证
        1.1.3 中医治疗
    1.2 现代医学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认识
        1.2.1 面神经的生理
        1.2.2 病因
        1.2.3 西医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2.1 临床研究
        2.1.1 研究对象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脱落、剔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病例分组
        2.2.2 治疗方法
        2.2.3 观察指标
        2.2.4 疗效评定标准
        2.2.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3 研究结果
        2.3.1 一般资料
        2.3.2 治疗结果与分析
    2.4 讨论
        2.4.1 临床疗效评价
        2.4.2 穴位贴敷治疗机理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刺血疗法在周围性面瘫治疗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中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的认识
        1. 古代文献研究
        2. 现代文献研究
    第二节 西医对于周围性面瘫的认识
        1. 概述
        2. 周围性面瘫的分类
        2.3 Hunt氏面瘫
        3. 周围性面瘫的发生机制
        4. 临床表现
        5. 周围性面瘫的现代医学治疗方案
    第三节 关于刺血疗法
        1. 起源
        2. 临床操作
        3. 作用机制
        4. 适应症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治疗方法
    3. 观察指标
    4. 研究结果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1. 结果分析
    2. 研究探讨
    3. 安全性分析
    4.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详细摘要

(9)针刺加隔姜灸治疗恢复期风寒型周围性面瘫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的认识
        1.1.1 周围性面瘫的分类
        1.1.2 周围性面瘫的发生机制
        1.1.3 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方式
    1.2 中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的认识
        1.2.1 周围性面瘫的病因病机
        1.2.2 周围性面瘫的证型
        1.2.3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现况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中止或剔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分组方法
        2.2.2 治疗方法
        2.2.3 注意事项
        2.2.4 观察指标
        2.2.5 疗效判定标准
        2.2.6 统计学处理
    2.3 研究结果
        2.3.1 病例完成情况
        2.3.2 人口学资料
        2.3.3 治疗前H-B量表分级比较
        2.3.4 治疗后H-B量表分级与疗效之分析比较
第三章 讨论
    3.1 病情分级及疗效判定依据标准
    3.2 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取穴依据
    3.3 隔姜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中医理论基础
    3.4 周围性面瘫恢复期的临床治疗特点
    3.5 周围性面瘫的预防及护理
    3.6 疗效评定
    3.7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刺血配合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医学理论篇
    1.1 与周围性面瘫相关的现代医学知识
        1.1.1 面神经的解剖及生理功能
        1.1.2 现代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的定位诊断
        1.1.3 现代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的治疗
    1.2 与周围性面瘫相关的中医学知识
        1.2.1 病名的发展
        1.2.2 病因病机的记载
        1.2.3 中医对周围性面瘫的治疗
第二章 临床研究篇
    2.1 临床研究资料
        2.1.1 研究对象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剔除标准
        2.1.6 脱落标准
    2.2 临床研究方法
        2.2.1 病例分组
        2.2.2 治疗方法
        2.2.3 观察指标
        2.2.4 疗效评价标准
        2.2.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第三章 临床研究结果
    3.1 结果
        3.1.1 一般情况
        3.1.2 两组病例治疗情况
    3.2 讨论
        3.2.1 研究结果分析
        3.2.2 刺血疗法的机理与作用
        3.2.3 刺血部位选择依据
        3.2.4 存在的不足与进一步研究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针刺加TDP照射治疗面神经炎15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三针牵正法治疗中重度Bell麻痹的临床疗效观察[D]. 刘羽萍.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2]竖横针刺法治疗风寒型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李梦丝.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3]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神经炎临床观察[J]. 蔡永霞.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9(10)
  • [4]毫针透刺加点刺放血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D]. 朱旸.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7(03)
  • [5]皮部浅刺结合红外线照射治疗急性期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D]. 王瑶.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6(10)
  • [6]穴位贴敷配合针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临床研究[D]. 邱定.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02)
  • [7]刺血疗法在周围性面瘫治疗中的作用研究[D]. 陈武将.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11)
  • [8]针灸综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文献研究[J]. 叶婷欣,刘农虞. 中国针灸, 2015(S1)
  • [9]针刺加隔姜灸治疗恢复期风寒型周围性面瘫临床研究[D]. 陈芊卉(Chien-Hui Chen).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1)
  • [10]刺血配合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的临床研究[D]. 冯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1)

标签:;  ;  ;  ;  ;  

针刺联合TDP照射治疗面神经炎150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