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供氧方式纠正老年人低氧血症的疗效比较

不同供氧方式纠正老年人低氧血症的疗效比较

一、不同给氧方法纠正老年人低氧血症的疗效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谭成维[1](2020)在《术前多维碳水化合物负荷在无痛胃肠镜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第一部分 术前多维碳水化合物负荷在老年无痛肠镜患者中的应用目的:探讨预防性口服多维碳水化合物负荷对老年无痛肠镜患者血流动力学、术后疲劳综合征、麻醉满意度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为临床优化老年患者无痛肠镜麻醉前准备方案提供依据。方法:1.本研究为前瞻性、单盲、随机对照试验,经遵义医学院(现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见附件1伦理1,2018-069,中国临床试验中心注册号:Chi CTR1900026391),将老年无痛肠镜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n=40):即对照组,静脉输注钠钾镁钙葡萄糖注射液组(静脉输液组)和口服多维碳水化合物组(口服术能组)。对照组按照传统肠道准备,未进行补液干预;静脉输液组于无痛肠镜检查前2 h内静脉匀速输注钠钾镁钙葡萄糖注射液500 ml;口服术能组受试者于无痛肠镜检查前2 h口服术能5ml/kg,最大剂量不超过400 ml。2.试验信息采集:(1)采集基线数据:患者性别、年龄、民族、身高、体重、高血压病史等信息,记录患者静息状态生命体征: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y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脉搏血氧饱和度(pulse oxygen saturation,Sp O2),ASA分级、口渴、饥饿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2)采用芬太尼、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完成肠镜。观察受试者围麻醉期、肠镜操作期、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PACU)的生命体征和血流动力学变化。记录受检者麻醉诱导前即刻(T0)、麻醉诱导后即刻(T1)、入镜即刻(T2)、入PACU即刻(T3)的生命体征。围术期若出现循环呼吸抑制,按如下处理:(1)右上肢MAP降幅超过术前30%,给予麻黄碱5mg;脉率≤50次/分,给予阿托品0.25 mg;(2)低氧血症:行托下颌手法,必要时放置鼻咽通气或者口咽通气道,同时增加吸氧流量甚至面罩加压给氧。余按常规急救准备与处理。基于检查体位,本研究所有患者各时刻均左侧卧位测量右上肢血压。(3)记录应用血管活性药物麻黄碱的剂量和次数;记录肠镜操作时间、丙泊酚用量。(4)记录苏醒时间、PACU停留时间。(5)记录不良事件:低氧血症、严重低血压、苏醒时间延长、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vomiting,PONV)。(6)对受试者进行术后口渴、饥饿评分。(7)请主管麻醉医师、PACU护士和受试者填写满意度调查评分表。(8)请受试者离开PACU前刻进行术后疲劳综合征(postoperative fatigue syndrome,POFS)评分,肠镜结束后24 h对受试者术后电话随访,并再次进行POFS评分。结果:1.基线数据三组患者性别、年龄、BMI、民族,入室静息状态下生命体征、入室口渴评分、饥饿VAS评分等基线数据无明显差异性(P>0.05)。2.血流动力学(1)MAP:麻醉诱导前即刻(T0)、麻醉诱导后即刻(T1)、入PACU即刻(T3),三组间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镜即刻(T2),口服术能组和静脉输液组MAP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HR:T0、T2时刻,口服术能组和静脉输液组HR低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服术能组和静脉输液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3时刻,三组间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Sp O2(%):T0、T1、T2、T3时刻,口服术能组、静脉输液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肠镜操作时间和丙泊酚用量口服术能组和静脉输液组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及反复使用率低于对照组(P<0.05),口服术能组和静脉输液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肠镜操作时间、丙泊酚用量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苏醒时间和PACU停留时间口服术能组和静脉输液组苏醒时间和PACU停留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服术能组和静脉输液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不良事件发生情况(1)三组患者低氧血症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口服术能组和静脉输液组严重低血压、PONV和苏醒时间延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服术能组和静脉输液组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离室口渴评分、饥饿评分离室口渴评分、饥饿评分口服术能组和静脉输液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服术能组低于静脉输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受试者评分、麻醉医师评分和PACU护士评分受试者评分、麻醉医师评分,口服术能组和静脉输液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服术能组和静脉输液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ACU护士评分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离开PACU前刻和24 h后POFS评分(1)离开PACU前刻POFS评分:口服术能组和静脉输液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服术能组和静脉输液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4 h后POFS评分: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多维碳水化合物负荷和静脉输注钠钾镁钙葡萄糖注射液均能提高老年患者肠镜检查过程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性,减轻术后即刻POFS。两种方法均能较好减少术后口渴感和饥饿感,术前口服多维碳水化合物效果更优,患者满意度更高。第二部分 床旁超声评估术前多维碳水化合物负荷在无痛胃镜中的应用价值目的:基于第一部分术前口服多维碳水化合物对缓解口渴、饥饿感效果更优,本部分应用床旁超声对无痛胃镜患者术前2h口服多维碳水化合物后行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估,并评价床旁超声在无痛胃镜术前评估胃内容物的应用价值。方法:1.本研究为前瞻性、单盲、随机对照试验,经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见附件1.伦理2,KLLY-2019-107,中国临床试验中心注册号:Chi CTR2000036307),选取2020年8月至2020年9月因消化道疾病就诊于我院,并行无痛胃镜检查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40)和口服多维碳水化合物组(术能组,n=40)。对照组按照传统胃镜准备,无补液干预;术能组术前2h口服术能5 ml/kg,最大剂量不超过400 ml。2.试验信息采集:(1)采集基线数据,同第一部分。(2)床旁超声对胃内容物的定性和定量评估:由同一名经过超声专业培训的麻醉医师使用飞利浦便携式超声Lumify,分别于平卧位、右侧卧位进行床旁超声胃内容物评估,记录检查完成时间。超声检查结束后立即将检查床移到待检区域,接心电监护,患者行左侧卧位待胃镜检查开始。(1)患者入胃镜准备室后,先仰卧位,后右侧卧位进行患者胃窦部扫描。选择凸阵低频探头,频率2-5MHZ,均匀涂抹耦合剂,将探头纵向放置在患者剑突下部位皮肤,旁矢状面轻微旋转探头扫查上腹部,在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或下腔静脉的水平处,肝左叶和胰腺之间矢状位平面识别出胃窦,选择胃窦收缩间隙期冻结图像。定性分析,确定胃窦内胃内容物并判断内容物的性质:液体和/或固体。(2)Perlas三分评分系统对胃内液进行半定量评估,以确定胃窦分级(0,1,2级):0分表示平卧位和右侧卧位胃窦部都无胃内容物,误吸风险低;1分表示平卧位没有胃内容物,右侧卧位胃内容物为液体,误吸风险较低;2分表示平卧位和右侧卧位都有明显的胃液,误吸风险较高;3分表示胃内为固体内容物,误吸风险高。0-1分为空腹,2-3分为饱胃。(3)右侧卧位测量胃窦垂直径线:头尾径(D1)、前后径(D2),计算胃窦横截面积(cross sectional area,CSA)=(?×D1×D2)/4。(4)根据成人饱胃判断标准:Perlas评分0分或Perlas评分1分但是CSA<340mm2,判定为无胃内容物;Perlas评分1分且CSA>340 mm2,判定为中度胃内容物;Perlas评分2分无论CSA大小,判定为饱胃。(3)麻醉方法,术中并发症处理同第一部分。观察受试者围麻醉期、胃镜操作期、PACU的生命体征和血流动力学变化。记录受检者麻醉诱导前即刻(T0)、麻醉诱导后即刻(T1)、入镜即刻(T2)、入PACU即刻(T3)的生命体征MAP、HR、Sp O2;记录应用血管活性药物麻黄碱的剂量和次数。(4)入镜后请内镜操作医生从入镜时进入胃体开始吸引胃内容物,直至胃底将胃内容物最大程度从胃镜侧孔吸引至收集袋中,观察吸引物性质,测量其容积;记录术后诊断。(5)对所有患者测算的CSA与胃液量行相关性分析。(6)请胃镜操作医生进行胃蠕动评分。(7)记录胃镜操作时间、丙泊酚用量。(8)记录苏醒时间、PACU停留时间。(9)记录不良事件:胃镜检查中反流误吸、呛咳、低氧血症、严重低血压、苏醒延迟、PONV。(10)对受试者进行术后饥饿、口渴评分。(11)由主管麻醉医师、内镜操作医师、PACU护士和受试者分别填写满意度调查评分表。(12)请受试者离开PACU前刻进行POFS评分,胃镜结束后24 h对受试者术后电话随访,并再次进行POFS评分。结果:1.基线数据:对照组和术能组患者性别、年龄、BMI、民族、入室静息状态下生命体征、入室口渴评分、入室饥饿评分等基线数据无明显差异性(P>0.05)。2.床旁超声对胃内液的定性和定量评估:(1)所有患者床旁超声评估均在5min内完成。所有患者胃内容物均无固体。(2)对照组17例(17/40,42.5%)、术能组22例(22/40,55%)平卧位、右侧卧位均无胃内容物,Perlas评分0分;对照组23例(23/40,57.5%)、术能组18例(18/40,45%)平卧位无胃内容物,右侧卧位显示为液体,Perlas评分1分。Perlas三分评分系统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80例患者均成功测算CSA,其中对照组1例、术能组2例CSA超过340mm2,余77例患者CSA测量均<340mm2,两组患者胃窦部容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成人饱胃评判标准,所有患者均为空腹。3.血流动力学和麻黄碱使用情况(1)MAP、HR、Sp O2(%):T0、T1、T2、T3时刻,口服术能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麻黄碱使用率和反复使用率口服术能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胃液量80例患者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37例,胃糜烂13例,胃息肉11例,胆汁反流性胃炎7例,胃溃疡6例,十二指肠溃疡4例,慢性胃炎合并胃溃疡2例。患者胃液量均≤0.8mg/kg,两组患者间胃液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共80例患者CSA与其胃液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09,p=0.001。6.胃蠕动评分胃蠕动评分术能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胃镜操作时间、丙泊酚用量胃镜操作时间、丙泊酚用量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苏醒时间和PACU停留时间苏醒时间和PACU停留时间术能组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不良事件发生情况(1)两组80例患者均未发生反流误吸。(2)呛咳、低氧血症、严重低血压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PONV和苏醒时间延长口服术能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离室口渴、饥饿评分术后口渴、饥饿VAS评术能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受试者评分、麻醉医师评分、胃镜操作医师评分和PACU护士评分(1)受试者评分术能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麻醉医师评分、胃镜操作医师、PACU护士评分术能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离室POFS评分和24 h后POFS评分(1)离室POFS评分术能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24h后POFS评分术能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床旁超声可快速评估无痛胃镜患者检查前的胃内容物,可作为评估胃镜检查前反流误吸风险的依据,对提高术中安全性具有较高价值。(2)术前2h多维碳水化合物负荷不增加胃内容物容积,可明显减轻患者术后口渴感、饥饿感,缩短无痛胃镜患者苏醒时间和PACU停留时间,减少患者PONV和术后离室POFS,增加患者舒适满意度。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2](2020)在《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心血管病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死亡患者例数占全球总死亡病例的32%。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持续上升。据推算,我国心脑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亿,其中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100万。在过去的20余年,心脑血管病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增幅达14.7%。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至2030年,脑卒中和冠心病的患病人数将分别增至3177万和2263万。

刘祖洪[3](2020)在《无创呼吸机通气联用乙酰半胱氨酸吸入治疗在伴有Ⅱ型呼吸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呼吸道常见病与多发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病情严重、死亡率高、预后差等临床特点,严重危害患者身心健康,是我国城市人口第4大疾病死亡原因,在农村更是高居10大死亡病因的第3位。近年来,特别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空气污染加重、有害物质浮尘、吸烟人口增加等不良因素影响加剧,COPD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COPD发病机制复杂,以气道非特异性炎症反应及呼吸道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为主要特征。随着疾病进展,患者呼吸系统将会出现诸如动态肺顺应性降低、肺泡及毛细血管丧失、弥散面积减少、通气血流比例失调等病理改变,进而导致肺通气及换气功能障碍,引起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最终出现呼吸功能衰竭;使得呼吸衰竭成为其最常见且最严重并发症之一。若不及时干预治疗,患者则可发生低氧血症、CO2潴留综合征,这也是患者死亡率较高的重要原因。以往对伴有Ⅱ型呼吸衰竭性COPD患者的治疗手段有限,疗效不佳,一度成为临床治疗瓶颈。近年来,呼吸机联合药物治疗伴有Ⅱ型呼吸衰竭性COPD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其中无创呼吸机联合药物治疗COPD已成为一种共识,其疗效也逐渐得到临床肯定。本研究旨在观察无创呼吸机通气联合乙酰半胱氨酸溶液雾化吸入治疗对伴有Ⅱ型呼吸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效果,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为相关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为COPD临床防治提供新的切入点。方法:筛选、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06月间我院呼吸内科收治的伴有Ⅱ型呼吸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研究纳入及排除标准、患者知情同意及依从性、治疗及随访完整性及病例信息齐全等条件,最终筛选87例病例纳入研究对象,设置为观察组,并收集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标本。另外收集同期收治的伴有Ⅱ型呼吸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82例,为对照组,同样收集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标本。两组患者均给予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及抗菌药物等常规治疗。在此常规治疗基础上,观察组进行无创呼吸机通气治疗,并予以乙酰半胱氨酸溶液雾化吸入治疗。对照组除不给予乙酰半胱氨酸溶液雾化吸入外,其它治疗均同观察组。观察患者胸闷气短、咳嗽咳痰、肺部干湿啰音、呼吸音较低等呼吸道症状与体征,判定患者治疗前后治疗效果;分析患者治疗前后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l)及1秒率(FEVl%)的肺功能指标,检测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气指标,包括动脉血氧分压和血二氧化碳分压,即动脉血PaO2和PaCO2;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白细胞介素-4(IL-4)及白细胞介素-6(IL-6)的水平。分析无创呼吸机通气联合乙酰半胱氨酸溶液雾化吸入治疗对伴有Ⅱ型呼吸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血氧分压改善、蓄积的CO2缓解、炎症反应及疗效的影响。结果:1、观察组患者87例,其中男67例,女20例,平均年龄64.38±7.52岁,中位数年龄68岁;患者体重指数(BMI)为23.14±1.36 Kg/m2;吸烟指数为396.53±27.82;病程为17.34±6.89年;治疗前PaCO2(mm Hg)为82.46±9.13,PaO2(mm Hg)为56.54±11.25;治疗前FEV1为0.93±0.11 L,FEV1%为51.43±6.42;治疗前患者血清炎性因子IL-4(ng/L)为1.67±0.24,IL-6(ng/L)为43.07±6.24。对照组患者82例,其中男64例,女18例,平均年龄63.18±9.45岁,中位数年龄67岁;患者体重指数为23.57±2.08 Kg/m2;吸烟指数为402.15±18.35;病程为19.17±4.25年;治疗前PaCO2(mmHg)为81.67±11.03,PaO2(mmHg)为57.39±9.82;治疗前FEV1为0.95±0.08 L,FEV1%为50.87±8.96;治疗前患者血清炎性因子IL-4(ng/L)为1.64±0.43,IL-6(ng/L)为41.39±9.51。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BMI、吸烟指数、肺功能指标、血气指标及血清炎性因子等一般临床资料间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FEV1为1.47±0.16 L,FEV1%为62.36±7.31;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FEV1为1.26±0.11 L,FEV1%为56.72±6.59。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FEV1及FEV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3、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PaCO2(mmHg)为59.38±11.84,PaO2(mmHg)为82.63±10.32;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PaCO2(mmHg)为65.72±8.35,PaO2(mmHg)为76.44±12.03;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PaCO2明显低于对照组,而PaO2高于对照组,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4、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清IL-6(ng/L)为19.76±4.34,IL-4(ng/L)为1.23±0.27;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清IL-6(ng/L)为34.28±6.19,IL-4(ng/L)为1.15±0.38;治疗后观察组的IL-6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两组的IL-4水平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显效、有效及无效率分别为47.13%、36.78%及16.09%,总有效率为83.91%;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显效、有效及无效率分别为39.02%、26.83%及34.15%,总有效率为65.85%;治疗后观察组的显效率及有效率较对照组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6,P=0.166),但其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7)。结论:1、无创呼吸机通气联合乙酰半胱氨酸溶液雾化吸入治疗可提高伴有Ⅱ型呼吸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指标FEV1及FEV1%,改善其肺功能;2、无创呼吸机通气联合乙酰半胱氨酸溶液雾化吸入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气氧分压及缓解CO2蓄积。3、无创呼吸机通气联合乙酰半胱氨酸溶液雾化吸入治疗可有效降低患者血清IL-6水平,缓解患者炎症反应。4、无创呼吸机通气联合乙酰半胱氨酸溶液雾化吸入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咳嗽咳痰、胸闷气短、呼吸音较低、干湿啰音等呼吸道症状体征,提高其疗效。

焦莹莹[4](2020)在《急性呼吸衰竭老年患者机械通气脱机早期高流量湿化氧疗效果研究》文中提出背景急性呼吸衰竭以老年人为易发人群,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目前治疗急性呼吸衰竭的主要方法是机械通气,但长期使用机械通气容易导致并发症,故机械通气治疗一段时间后需要及时脱机并进行氧疗。临床上常见脱机早期(脱机而未拔出气管插管)的氧疗方式是低流量氧疗,因没有加温、湿化装置,往往造成患者呼吸道干燥,痰痂生成,影响脱机成功率,增加护理工作难度。高流量湿化氧疗作为一种新型氧疗技术,能够提供恒定的加温加湿气体,增加患者的舒适度,并具有良好的湿化气道作用,但对老年患者脱机早期的效果有待于研究。目的探讨急性呼吸衰竭老年患者机械通气脱机早期高流量湿化氧疗效果,提高患者脱机成功率,改善其呼吸功能,增强其舒适度和氧疗依从性。方法选取郑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所收治的急性呼吸衰竭机械通气的老年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40例。对照组采用人工鼻氧疗并针对该氧疗进行护理,观察组采用高流量湿化氧疗并针对其给予护理。两组患者于氧疗后1h、6h、12h、24h监测其血气指标(PaO2、SaO2、PaO2/FiO2、动脉血PH)和生理指标(呼吸频率、心率);氧疗后24h收集临床指征(脱机成功率、痰痂发生率以及痰液粘稠度、气道湿化度、气促程度及舒适度评价),并评估护理效果(患者满意度、氧疗依从性)。结果1.血气指标观察组氧疗后6h、12h、24h的PaO2、PaO2/FiO2、SaO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氧疗后1h的PaO2(t=1.347)、PaO2/FiO2(t=0.122)、SaO2(t=1.13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氧疗后1h(t=2.236)、6h(t=2.828)、12h(t=3.162)、24h(t=4.472)的动脉血PH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生理指标观察组患者氧疗后6h、12h、24h的呼吸频率、心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患者氧疗后1h的呼吸频率(t=0.563)、心率(t=1.519)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临床指征观察组与对照组氧疗后24h的脱机成功率(95.00%vs75.00%)、痰痂发生率(32.50%vs 77.50%)、痰液粘稠(I度:24 vs 15;II度:12 vs 9;III度:4 vs 16)、气道湿化程度(湿化满意:30 vs 20;湿化过度:6 vs 10;湿化不足:4 vs10)、Borg评分(t=38.86)、舒适度评分(t=1.359)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护理效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氧疗后24h患者满意度(χ2=3.025)、氧疗依从性(χ2=2.54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流量湿化氧疗能够有效改善急性呼吸衰竭老年患者机械通气脱机早期的血气指标、生理指标,改善呼吸功能,降低痰痂发生率,提高患者脱机成功率,同时增加患者的舒适度,提高患者氧疗的依从性和对护理的满意度。

Chinese Geriatrics Society;National Clinical Research Center for Geriatric Diseases(Chinese PLA General Hospital);Chinese PLA Geriatric Committee;[5](2019)在《感染诱发的老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2019》文中指出老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in the elderly,MODSE)是指老年人(≥65岁)在器官老化和患有多种慢性疾病的基础上,因感染、创伤、大手术等因素的激发,24 h后序贯或同时发生2个或2个以上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的综合征[1,2],病死率高达75%以上[3],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

Committee of Exports on Rational Drug Use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Republic of China;Chinese Pharmacists Association;[6](2019)在《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文中研究表明引言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是各种心血管事件的最终结果和各种心脏异常的累积效应,最终导致心脏泵功能下降。心血管患者一旦出现心衰的临床表现,提示预后差。心衰越重,死亡风险越高。因此,在面对心衰这种严重的可以致死的疾病时,需要临床医生正确地诊断、准确地评估病情、深刻理

李立伟[7](2019)在《重症肺炎疾病治疗中乌司他丁的真实世界实效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并探讨重症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用药特征、合并症、并发症类型、疾病风险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评估乌司他丁在重症肺炎疾病治疗中基于真实世界证据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通过比较不同年龄结构、住院时间、合并疾病以及联合用药情况下乌司他丁治疗与临床结局的关系,以补充乌司他丁在重症肺炎治疗中有效性与安全性的真实世界证据。方法:1.文献研究法:查找重症肺炎最新诊疗指南、乌司他丁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文献,熟悉重症肺炎疾病流行病学特征,乌司他丁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现状。2.实证研究:基于中国医院药物警戒系统(Chinese Hospital Pharmacovigilance System,CHPS)的第三方数据库,收集并整理广州两家大型三甲医院近一年入院或入ICU诊断为重症肺炎的患者的诊疗信息,包括患者基本信息、生命体征数据、实验室检验数据、诊断信息、医嘱信息等,经脱敏和结构化处理后,导入SPSS 22.0统计分析软件,经描述性统计分析、卡方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以及倾向性评分匹配等处理,得到入组病例的人群特征、合并症与并发症信息、用药特征信息、病原学检查与抗生素用药特征信息、疾病独立风险因素以及乌司他丁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在临床结局、并发症、住院时间、呼吸机时间和临床检验指标好转率与恶化率等方面的差异性。结果:(1)疾病临床特征方面:重症肺炎患者具有显着的老年化、儿童化的特点,且重症肺炎患者疾病预后较差,具有死亡率高、住院时间长的特征;疾病合并症与并发症方面,高血压、心功能不全、糖尿病、休克(包括感染性休克和低血容量性休克)、肾功能不全、低蛋白血症是最常见的合并症,而急性肾损伤、感染性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在抗生素应用方面,碳青霉烯类、半合成青霉素类、三代头孢以及抗真菌药伏立康唑是临床使用率最高的抗生素;常规血培养/痰培养的致病病原体整体检出率为62.22%,鲍曼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曲霉菌、白假丝酵母菌是临床最为常见的病原微生物;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肾上腺素、纠正酸中毒、抗心律失常、并发症和高C-反应蛋白水平为重症肺炎临床结局的独立风险因素。(2)药物评价方面:在未平衡混杂因素干扰的情况下,乌司他丁组与常规治疗组死亡率和病情好转率存在显着差异性;经倾向性评分匹配排除混杂因素的干扰后,两组在临床结局方面无显着差异,在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与呼吸机时间等方面无显着差异。亚组分析中,低龄组较高龄组具有更低的死亡率;乌司他丁治疗组较常规治疗组具有更高的疾病好转率和更低的并发症发生率;在“住院时间大于14d”、“合并心血管疾病”、“未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以及“未使用肾上腺素”的亚组分析中,乌司他丁治疗组的临床结局“病情好转回家”项显着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除此之外,临床结局好转率、并发症发生率也提示乌司他丁治疗组在这些亚组中具有更好的临床优势。结论:重症肺炎是一种具有高死亡风险的急危重症,休克、心率失常、酸中毒、高CRP水平和并发症会增加患者死亡或自动出院风险;乌司他丁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具有更高的疾病好转率和更低的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性检查未发现显着差异性,提示乌司他丁在SP治疗中具有良好的疗效与安全性。

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中国急性感染联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8](2015)在《2015年中国急诊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实践指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常首诊于急诊。调查显示,大部分CAP患者在急诊进行初始诊断和治疗。急诊CAP的诊治,需在充分评估患者病情后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及时准确开始初始经验性治疗。规范治疗既能提高患者的诊治疗效,降低病死率,也能节约有限的医疗资源。然而,各级医院急诊对于CAP的诊治方案差异较大,从而导致治疗效果存在一定差别。为了规范急诊对CAP的诊疗行为,提高急诊医疗质量,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特制订《急诊CAP临床实践指南》,该指南主要基于以下内容进行整理和撰写:(1)国、内外相关指南;(2)

杨生岳[9](2014)在《高原常见呼吸系统疾病防治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1高原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是病毒或细菌感染、物理、化学性刺激或过敏因素对气管-支气管黏膜所造成的急性炎症。在高原地区,由于低氧、低温、日温差大、寒冷季节时间长,所以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主要在秋冬季节或气候突变时发病,也可由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展而来。高原本病的发病率高于平原。1.1病因在健康成年人多半由腺病毒或流感病毒引起,儿童则以呼吸道合胞病毒或副流感病毒为

易红,陈霞,梁柳芳,唐翠明,练敏,陈海奕[10](2014)在《高氧液辅助治疗术中老年患者低氧血症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高氧液辅助治疗术中老年患者低氧血症的效果。方法:采用历史对照研究,对硬膜外麻醉的老年患者,术中38例发生低氧血症患者采用高氧液辅助治疗,同时选择40例采用传统单纯鼻塞给氧的老年术中低氧血症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治疗前、治疗30 min及手术后各时段生命体征及PaO2、SpO2变化,并记录术后并发症。结果:研究组治疗后PaO2、SpO2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研究组与治疗前、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HR、SBP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研究组术后低氧血症发生率为2.63%,对照组术后低氧血症发生率为22.5%;研究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氧液给氧技术作为氧疗的有效辅助手段,适用于硬膜外麻醉术中低氧血症老年患者的救治,可有效改善症状,降低术后并发症。

二、不同给氧方法纠正老年人低氧血症的疗效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给氧方法纠正老年人低氧血症的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术前多维碳水化合物负荷在无痛胃肠镜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术前多维碳水化合物负荷在老年无痛肠镜患者中的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床旁超声评估术前多维碳水化合物负荷在无痛胃镜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全文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术前口服多维碳水化合物在胃肠道手术患者中的应用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2)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1.1 吸烟
        1.1.1 吸烟现状
        1.1.2 吸烟与心血管病风险
    1.2 饮酒
        1.2.1 饮酒流行情况
        1.2.2 饮酒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1.3 不健康膳食
        1.3.1 膳食现状
        1.3.2 不健康膳食对心血管的危害
        1.3.2.1 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1.3.2.2 高盐(钠)摄入
        1.3.2.3 高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
    1.4 身体活动不足
        1.4.1 我国居民身体活动现状
        1.4.2 身体活动不足的危害
        1.4.2.1 身体活动不足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1.4.2.2 身体活动不足是影响心血管病康复的重要因素
    1.5 超重、肥胖
        1.5.1 超重、肥胖现况
        1.5.2 超重、肥胖与心血管病风险
        1.5.2.1 高血压
        1.5.2.2 冠心病
        1.5.2.3 脑卒中
        1.5.2.4 其他疾病
    1.6 社会心理因素
        1.6.1 抑郁、焦虑现况
        1.6.2 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风险
        1.6.2.1 应激
        1.6.2.2 抑郁
        1.6.2.3 焦虑
        1.6.2.4 A型行为
        1.6.3 心血管药物引发的抑郁症状
    1.7 血脂异常
        1.7.1 血脂异常的分类与合适水平
        1.7.2 血脂异常现况
        1.7.3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病风险
    1.8 糖尿病
        1.8.1 糖尿病定义分型
        1.8.2 糖尿病现况
        1.8.3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风险
    1.9 高血压
        1.9.1 高血压现况
        1.9.2 高血压与心血管病风险
2 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1 生理指标的采集及测量
        2.1.1 血压
        2.1.2 静息心率
        2.1.3 人体测量学指标
    2.2 临床指标的采集和测量
        2.2.1 病史信息
        2.2.2 实验室检查指标
    2.3 靶器官受累的指标采集和测量
        2.3.1 无症状靶器官损害
        2.3.2 临床合并症
    2.4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4.1 ASCVD风险评估流程
        2.4.2 ASCVD风险评估建议
3 危险因素干预
    3.1 行为干预
        3.1.1 行为干预的益处
        3.1.2 行为干预的原则
        3.1.3 行为干预的流程
        3.1.4 行为干预的措施
        3.1.4.1 阶段目标
        3.1.4.2 优先原则
        3.1.5 随访管理
        3.1.6 行为干预注意事项
    3.2 吸烟干预
        3.2.1 戒烟的益处
        3.2.2 戒烟的原则
        3.2.3 戒烟流程
        3.2.4 戒烟的措施
        3.2.4.1 判断戒烟意愿
        3.2.4.2 医学咨询
        3.2.4.3 5A技能
        3.2.4.4 5R干预技术
        3.2.4.5 戒烟药物
        3.2.5 随访和复吸处理
    3.3 饮酒干预
        3.3.1 戒酒的益处
        3.3.2 戒酒的原则
        3.3.3 戒酒干预的流程
        3.3.4 戒酒干预的措施
        3.3.4.1 酒精使用情况评估
        3.3.4.2 干预内容
        3.3.5 持续监测
    3.4 膳食干预
        3.4.1膳食干预的获益
        3.4.2膳食干预的原则
        3.4.3膳食营养干预流程
        3.4.4膳食营养干预的措施
        3.4.4.1 膳食评估
        3.4.4.2 干预方案
        (1)一般人群
        (2)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及患者膳食建议
        3.4.5随访管理
    3.5 身体活动的干预
        3.5.1 身体活动干预的益处
        3.5.2 身体活动干预原则
        3.5.3 身体活动干预的流程
        3.5.4 身体活动干预的措施
        3.5.4.1 运动处方的要素
        3.5.4.2 心血管病稳定期运动处方程序和锻炼方法
        3.5.4.3 身体活动建议
        3.5.5 身体活动的维持
    3.6 体重管理
        3.6.1 体重管理的益处
        3.6.2 体重管理的原则
        3.6.3 体重管理的流程
        3.6.4 体重管理的措施
        3.6.4.1 咨询沟通
        3.6.4.2 体重管理的具体措施
        3.6.5 控制体重的相关药物
        3.6.6 减重后体重的长期维持
    3.7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
        3.7.1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的益处
        3.7.2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原则
        3.7.3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流程(图13)。
        3.7.4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措施
        3.7.4.1 评估
        3.7.4.2 筛查
        3.7.4.3 干预
    3.8 血脂控制
        3.8.1 血脂控制的益处
        3.8.2 我国血脂控制的现状
        3.8.3 血脂控制的原则
        3.8.3.1 定期、主动进行血脂检测
        3.8.3.2 风险评估决定血脂控制的目标人群
        3.8.3.3 血脂控制的治疗靶点
        3.8.3.4 血脂控制的目标值
        3.8.4 血脂控制的流程
        3.8.5 血脂控制的措施
        3.8.5.1 常用调脂药物的重要临床信息
        3.8.5.2 安全性监测和达标管理
        3.8.5.3 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的情况
        3.8.6 同时控制血脂以外的心血管病综合风险
    3.9 糖尿病管理
        3.9.1 糖尿病管理的益处
        3.9.2 糖尿病管理的原则
        3.9.3 糖尿病管理的流程
        3.9.4 糖尿病管理的措施
        3.9.4.1 筛查对象
        3.9.4.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3.9.4.3 降糖目标
        3.9.4.4 生活方式干预
        3.9.4.5 降压治疗
        3.9.4.6 调脂治疗
        3.9.4.7 阿司匹林的使用
        3.9.4.8 体重管理
        3.9.4.9 血糖管理
    3.10 高血压管理
        3.10.1 高血压管理的益处
        3.10.2 高血压管理原则
        3.10.3 初诊高血压管理流程
        3.10.4 高血压管理措施
        3.10.4.1 治疗目标
        3.10.4.2 实现降压达标的方式
        3.10.4.3 风险评估
        3.10.4.4 改善生活方式
        3.10.4.5 药物治疗
        3.10.5 高血压合并临床疾病的管理建议
        3.10.5.1 高血压合并房颤
        3.10.5.2 老年高血压
        3.10.5.3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
        3.10.5.4 高血压伴冠心病
        3.10.5.5 高血压合并心衰
        3.10.5.6 高血压伴肾脏疾病
        3.10.5.7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3.10.5.8 代谢综合征
4 疾病干预
    4.1 冠心病
        4.1.1 概述
        4.1.2 诊断与分类
        4.1.2.1 诊断
        4.1.2.2 分类
        4.1.3 治疗
        4.1.3.1 ACS的诊疗流程(图19)
        4.1.3.2 CCS的治疗
        4.1.3.2.1 生活方式改善
        4.1.3.2.2 药物治疗
        4.1.3.2.3 血运重建
        4.1.3.3 共病的治疗
        4.1.3.3.1 心源性疾病
        4.1.3.3.2 心外疾病
        4.1.4 心脏康复
        4.1.4.1 药物处方
        4.1.4.2 患者教育
        4.1.5 随访管理
        4.1.6 预防
    4.2 脑卒中
        4.2.1 概述
        4.2.2 诊断与分类
        4.2.2.1 脑卒中的院前早期识别
        4.2.2.2 诊断
        4.2.2.3 分类
        4.2.3 脑卒中常规治疗
        4.2.3.1 急性期脑卒中治疗
        4.2.3.2 脑卒中后的治疗
        4.2.4 脑卒中稳定期合并其他疾病的处理
        4.2.4.1 高血压
        4.2.4.2 糖尿病
        4.2.4.3 血脂异常
        4.2.4.4 房颤
        4.2.4.5 心脏疾病
        4.2.5 预防
    4.3 慢性心衰
        4.3.1 概述
        4.3.2 诊断与分类
        4.3.2.1 筛查与识别
        4.3.2.2 诊断
        4.3.2.3 分类
        4.3.3 治疗
        4.3.3.1 慢性HFrEF的治疗
        4.3.3.2 慢性HFpEF和HFmrEF的治疗
        4.3.3.3 心衰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及共病治疗
        4.3.3.4 转诊治疗
        4.3.4 随访管理
        4.3.5 预防
    4.4 房颤
        4.4.1 概述
        4.4.2 诊断与分类
        4.4.2.1 诊断
        4.4.2.2 分类
        4.4.3 治疗 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是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
        4.4.3.1 节律控制
        4.4.3.2 心室率控制
        4.4.4 房颤的一级预防及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4.1 房颤的上游治疗
        4.4.4.2 房颤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5 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预防
        4.4.6 随访管理、健康教育、转诊
    4.5 外周动脉疾病
        4.5.1概述
        4.5.2 诊断与分类
        4.5.2.1 危险因素
        4.5.2.2 病因
        4.5.2.3 筛查对象
        4.5.2.4 诊断
        4.5.2.5 临床分期和分型
        4.5.3 治疗
        4.5.4 其他部位PAD的诊断和治疗
        4.5.5 预防
    4.6 动脉粥样硬化
        4.6.1 概述
        4.6.2 临床表现与诊断
        4.6.2.1 危险因素
        4.6.2.2 临床表现
        4.6.2.3 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
        4.6.3 治疗
        4.6.4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4.6.4.1 改善生活方式
        4.6.4.2 控制危险因素
    4.7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4.7.1 概述
        4.7.2 诊断与分类
        4.7.2.1 SAHS相关术语定义
        4.7.2.2 危险因素
        4.7.2.3 病史
        4.7.2.4嗜睡程度评估
        4.7.2.5 辅助检查
        4.7.2.6 简易诊断
        4.7.2.7 分类、分度
        4.7.3 治疗
        4.7.3.1 治疗目标
        4.7.3.2 治疗方案
        4.7.3.3 转诊指征及目的
        4.7.4 预防
        4.7.4.1 一级预防
        4.7.4.2 二级预防
        4.7.4.3 三级预防
        4.7.4.4 口腔矫治器及外科手术
        4.7.5 随访评估、健康教育
5 其他关注问题
    5.1 抗栓治疗
        5.1.1 抗栓药物种类及其作用靶点
        5.1.2 冠心病的抗凝治疗
        5.1.2.1 STEMI
        5.1.2.2 NSTE-ACS
        5.1.2.3 稳定性冠心病
        5.1.3 预防血栓栓塞疾病的抗凝治疗
        5.1.3.1 急性肺栓塞的抗凝治疗
        5.1.3.2 房颤抗凝治疗
        5.1.3.3 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的抗栓治疗建议
        5.1.3.4 抗凝中断及桥接
        5.1.4 出血预防和处理
        5.1.4.1 对症药物的使用方法
        5.1.4.2 出血处理
    5.2 抗血小板治疗
        5.2.1 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原则
        5.2.2 心脑血管疾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5.2.3 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出血的处理原则
        5.2.4 服用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
    5.3 治疗依从性
        5.3.1 治疗依从性现状
        5.3.2 治疗依从性评估
        5.3.3 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
    5.4 远程管理指导
        5.4.1 远程管理的必要性
        5.4.2 远程管理的优势
        5.4.2.1 远程管理提高健康管理效率
        5.4.2.2 远程管理实现健康管理均等化
        5.4.2.3 远程管理调动居民参与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
        5.4.2.4 远程管理促进健康管理及时性
        5.4.3 远程管理的可行性
        5.4.3.1 远程管理基本设备
        5.4.3.2 远程管理内容
6 投入产出分析
附录 常用筛查量表

(3)无创呼吸机通气联用乙酰半胱氨酸吸入治疗在伴有Ⅱ型呼吸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2.1 一般材料
    2.2 纳入及排除标准
    2.3 治疗方案
    2.4 观察指标
    2.5 疗效判定标准
    2.6 IL-4、IL-6 的检测
    2.7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3.2 无创呼吸机通气联合乙酰半胱氨酸溶液雾化吸入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
    3.3 无创呼吸机通气联合乙酰半胱氨酸溶液雾化吸入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气氧分压及缓解CO2蓄积
    3.4 无创呼吸机通气联合乙酰半胱氨酸溶液雾化吸入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炎症反应
    3.5 无创呼吸机通气联合乙酰半胱氨酸溶液雾化吸入治疗可提高疗效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第6章 不足与展望
    6.1 本研究的局限性
    6.2 研究前景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4)急性呼吸衰竭老年患者机械通气脱机早期高流量湿化氧疗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与概念框架
    1 文献回顾
    2 概念框架
    3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部分 高流量湿化氧疗的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研究局限性及展望
    6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高流量湿化氧疗在老年急性呼吸衰竭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5)感染诱发的老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2019(论文提纲范文)

1 i-MODSE的定义及特点
2 感染的诊断、评估与治疗
    2.1 感染的临床诊断
    2.2 感染的病原学诊断
    2.3 老年重症感染的高危因素评估
    2.4 感染的治疗
        2.4.1 控制感染源
        2.4.2 抗感染治疗时机
        2.4.3 抗感染药物选择
        2.4.4 抗感染治疗疗程
        2.4.5 体温管理
3 循环功能障碍的诊断、评估与治疗
    3.1 循环功能障碍的诊断与评估
    3.2 循环功能障碍的治疗
    3.3 循环功能障碍的监测及预后评估
4 心脏功能障碍的诊断、评估与治疗
    4.1 感染诱发老年AHF的诊断与评估
    4.2 感染诱发老年AHF的治疗
5 呼吸功能障碍的诊断、评估与治疗
    5.1 呼吸功能不全的诊断
    5.2 呼吸功能不全的评估
    5.3 呼吸功能不全的治疗
        5.3.1 ARDS机械通气的管理
        5.3.2 ARDS的液体管理老年ARDS患者应当考虑限制性液体策略(Ⅱa类推荐,B级证据)。
        5.3.3 ARDS的心率管理
        5.3.4 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5.3.5 气道分泌物的管理
6 肾功能障碍的诊断、评估与治疗
    6.1 急性肾损伤的诊断
    6.2 AKI的评估
    6.3 AKI的治疗
        6.3.1 肾脏替代治疗
        6.3.1. 1 i-MODSE患者中肾脏替代治疗的时机
        6.3.1. 2 i-MODSE患者中RRT模式的选择
        6.3.1. 3 i-MODSE患者中RRT的治疗剂量
        6.3.1. 4 i-MODSE患者RRT抗凝模式的选择
7 胃肠功能障碍的诊断、评估与治疗
    7.1 胃肠功能障碍的诊断
    7.2 胃肠功能障碍的评估
    7.3 胃肠功能障碍的治疗
8 肝功能障碍的诊断、评估与治疗
    8.1 肝功能障碍的诊断
    8.2 肝功能障碍的评估
    8.3 肝功能障碍的治疗
9 血液系统功能障碍的诊断、评估与治疗
    9.1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
        9.1.1 DIC的治疗
    9.2 贫血
        9.2.1 贫血的诊断
        9.2.2 贫血的治疗
    9.3 血小板减少
        9.3.1 血小板减少的诊断
        9.3.2 血小板减少的治疗
        9.3.3 血小板减少患者的抗凝和抗血小板策略
    9.4 中性粒细胞缺乏
        9.4.1 中性粒细胞缺乏的诊断
        9.4.2 中性粒细胞缺乏的治疗
10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诊断、评估与治疗
    10.1 意识障碍的诊断与评估
    10.2 谵妄的预防及治疗
    10.3 癫痫和急性症状性癫痫发作的诊断和治疗
11 支持治疗
    11.1 血糖的管理
    11.2 营养支持治疗
    11.3 免疫支持治疗
12 i-MODSE的综合评估及预后评价

(6)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心力衰竭的概述
    1.1定义
    1.2分类
    1.3分期和分级
    1.4流行病学
    1.5病因及病理生理机制
        1.5.1病因
        1.5.1.1原发性心肌损害
        1.5.1.2异常的心脏负荷
        1.5.2诱因
        1.5.3病理生理机制
2心力衰竭的诊断与评估
    2.1症状与体征
    2.2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
        2.2.1常规检查
        2.2.1.1心电图 (Ⅰ类, C级)
        2.2.1.2胸部X线片 (Ⅰ类, C级)
        2.2.1.3生物学标志物
        2.2.1.4实验室检查
        2.2.1.5经胸超声心动图 (Ⅰ类, C级)
        2.2.2心衰的特殊检查用于需要进一步明确病因的患者。
        2.2.2.1心脏磁共振 (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CMR)
        2.2.2.2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transesphageal echoc ardiography, TEE)
        2.2.2.3心脏计算机断层扫描 (computed tomo gr aphy, CT)
        2.2.2.4冠状动脉造影
        2.2.2.5核素心室造影及核素心肌灌注和 (或) 代谢显像
        2.2.2.6 6 min步行试验
        2.2.2.7心肺运动试验
        2.2.2.8基因检测
        2.2.2.9心肌活检
        2.2.2.10生活质量 (quality of life, QOL) 评估
        2.2.2.11有创性血流动力学检查
    2.3诊断流程
    2.4预后评估
3心力衰竭的预防
    3.1对心衰危险因素的控制与治疗
        3.1.1高血压治疗
        3.1.2血脂异常
        3.1.3糖代谢异
        3.1.4其他危险因素
        3.1.5利钠肽水平升高
    3.2对无症状性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的干预
4慢性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4.1一般治疗
        4.1.1治疗病因和诱因
        4.1.2限钠
        4.1.3限水
        4.1.4营养和饮食
        4.1.5休息和适度运动
        4.1.6监测体重
        4.1.7心理和精神治疗
    4.2利尿剂
        4.2.1适应证
        4.2.2利尿剂的分类
        4.2.3使用方法
        4.2.4禁忌证
        4.2.5不良反应及处理
    4.3 RAAS抑制剂
        4.3.1 ACEI
        4.3.2 ARB
        4.3.3 ARNI
    4.4β受体阻滞剂
        4.4.1适应证
        4.4.2禁忌证
        4.4.3应用方法
        4.4.4不良反应
    4.5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4.5.1适应证
        4.5.2禁忌证
        4.5.3应用方法
        4.5.4不良反应
    4.6伊伐布雷定
        4.6.1适应证
        4.6.2禁忌证
        4.6.3应用方法
        4.6.4不良反应
    4.7洋地黄类药物
        4.7.1适应证
        4.7.2禁忌证
        4.7.3应用方法
        4.7.4不良反应
    4.8中药
        4.8.1辨证分型
        4.8.2分期治疗
        4.8.3中西药相互作用
    4.9改善能量代谢药物
        4.9.1曲美他嗪
        4.9.2辅酶Q10
        4.9.3辅酶Ⅰ (NAD+)
        4.9.4左卡尼汀
        4.9.5注射用磷酸肌酸钠
        4.9.6雷诺嗪
    4.10血管扩张剂
    4.11抗血栓药物
    4.12心衰患者应避免使用或慎用的药物
        4.12.1α肾上腺素能受体拮抗剂
        4.12.2抗心律失常药物
        4.12.3 CCB
        4.12.4非甾体抗炎药或COX-2抑制剂
        4.12.5糖皮质激素
        4.12.6西洛他唑
        4.12.7口服降糖药
    4.13慢性HFrEF的治疗流程
5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和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力衰竭的治疗
    5.1利尿剂
    5.2基础疾病及合并症的治疗
    5.3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5.4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衰
6急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6.1急性心衰的诊断
        6.1.1病史、症状及体征
        6.1.2急性肺水肿
        6.1.3心源性休克
    6.2急性心衰的评估
        6.2.1院前急救阶段
        6.2.2急诊室阶段
    6.3辅助检查
        6.3.1常规检查
        6.3.2超声心动图和肺部超声
        6.3.3动脉血气分析
    6.4监测
        6.4.1无创监测
        6.4.2血流动力学监测
    6.5急性心衰的分型和分级
    6.6治疗原则
        6.6.1一般处理
        6.6.2根据急性心衰临床分型确定治疗方案, 同时治疗心衰病因。
        6.6.3容量管理
    6.7药物的选择和合理使用
        6.7.1利尿剂 (Ⅰ类, B级)
        6.7.2血管扩张剂 (Ⅱa类, B级)
        6.7.3正性肌力药物 (Ⅱb类, C级)
        6.7.4血管收缩药物
        6.7.5洋地黄类 (Ⅱa类, C级)
        6.7.6抗凝治疗 (Ⅰ类, B级)
        6.7.7改善预后的药物 (Ⅰ类, C级)
    6.8心源性休克的处理
    6.9急性心衰稳定后的后续处理
7终末期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7.1利尿剂
    7.2神经内分泌阻滞剂
    7.3静脉正性肌力药物
    7.4静脉血管扩张剂
    7.5中药治疗
8右心衰竭的药物治疗
    8.1右心衰竭的诊断和评估
        8.1.1诊断标准
        8.1.2鉴别诊断
        8.1.3病情评估
    8.2治疗原则
    8.3药物选择和合理应用
9心力衰竭病因及合并疾病的药物治疗
    9.1心衰合并心律失常
        9.1.1房颤
        9.1.2室性心律失常
        9.1.3缓慢性心律失常
    9.2心脏瓣膜病
        9.2.1二尖瓣病变
        9.2.2主动脉瓣病变
    9.3冠心病
        9.3.1慢性心衰合并冠心病
        9.3.2急性心衰合并冠心病
    9.4高血压
    9.5心肌炎
    9.6特殊类型的心肌病
    9.7先天性心脏病
    9.8高原性心脏病
        9.8.1高原肺水肿
        9.8.2慢性高原性心脏病
    9.9糖尿病
    9.10血脂异常
        9.10.1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合并心衰
        9.10.2其他原因心衰合并血脂代谢异常
    9.11痛风和高尿酸血症
    9.12肥胖
        9.12.1肥胖在心衰患者中的患病率和对预后的影响
        9.12.2肥胖引起心衰的机制
        9.12.3肥胖合并心衰的处理原则
    9.13电解质紊乱
        9.13.1低钾与高钾血症
        9.13.2低钠血症
    9.14缺铁和贫血
    9.15泌尿系统疾病
        9.15.1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
        9.15.2心衰合并前列腺梗阻
        9.15.3心衰合并勃起功能障碍
    9.16肺部疾病
    9.17睡眠障碍和睡眠呼吸暂停
    9.18神经系统疾病和心理疾病
    9.19肿瘤治疗相关性心衰
        9.19.1抗肿瘤治疗前的基线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与预测
        9.19.2抗肿瘤治疗相关心衰的筛查与诊断
        9.19.3抗肿瘤治疗相关心衰的监测与随访
        9.19.4抗肿瘤相关心衰的药物治疗
    9.20恶病质
10心力衰竭患者管理
    10.1心衰管理团队
    10.2优化心衰管理流程
    10.3随访频率和内容
    10.4患者教育
        10.4.1症状和体征的监控
        10.4.2饮食、营养和体重管理
        10.4.3运动
    10.5老年心衰患者的管理
        10.5.1老年心衰诊治特殊性
        10.5.2一般治疗
        10.5.3药物治疗
    10.6妊娠心衰管理
    10.7终末期心衰患者的管理
        10.7.1识别心衰终末期患者
        10.7.2与患者沟通
        10.7.3治疗方法
    附录A心力衰竭常用药物一览表
    附录B药物相互作用一览表

(7)重症肺炎疾病治疗中乌司他丁的真实世界实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真实世界研究在评价疾病治疗效果中应用研究现状
        1.2.2 乌司他丁在重症肺炎治疗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内容
        2.3.1 数据采集
        2.3.2 分组方式
        2.3.3 观察指标的确定
    2.4 技术路线图
    2.5 倾向性评分匹配与统计分析
        2.5.1 倾向性评分匹配
        2.5.2 统计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真实世界SP临床特征分析
        3.1.1 患者性别、年龄统计
        3.1.2 SP患者入院科室、住院时间、临床结局分析
        3.1.3 SP 患者合并症和并发症特点、死亡原因分析
        3.1.4 SP患者抗菌药、抗病毒药、抗真菌药应用特征
        3.1.5 SP患者其他支持治疗用药特征
        3.1.6 SP患者致病菌、呼吸衰竭类型分类
        3.1.7 SP患者实验室检验与临床指标分析
        3.1.8 SP患者临床结局的独立风险因素研究
    3.2 乌司他丁组与常规治疗组SP临床特征比较分析
        3.2.1 乌司他丁组(a组)与常规治疗组(b组)间疾病基本特征比较
        3.2.2 乌司他丁组与常规治疗组支持治疗比较分析
    3.3 倾向性评分匹配
    3.4 重症肺炎疾病治疗中乌司他丁应用的实效性分析
        3.4.1 临床结局比较分析
        3.4.2 并发症、住院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比较分析
        3.4.3 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恶化率、好转率比较
    3.5 亚组分析
        3.5.1 基于年龄分层的亚组分析
        3.5.2 基于住院时间分层的亚组分析
        3.5.3 基于合并心血管疾病分层的亚组分析
        3.5.4 基于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分层的亚组分析
        3.5.5 基于血管活性药分层的亚组分析
    3.6 讨论与分析
        3.6.1 疾病研究部分
        3.6.2 药物评价部分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研究结论
    4.2 主要创新点
    4.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英文对照表
附录2 医院电子病例信息采集表(原始记录表)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高原常见呼吸系统疾病防治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高原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1.1 病因
    1.2 病理
    1.3 临床表现
    1.4 诊断和鉴别诊断
    1.5 防治
2 高原肺炎
    2.1 社区获得性肺炎
        2.1.1 病原学
        2.1.2 流行病学
        2.1.3 临床表现
        2.1.4 临床诊断依据
        2.1.5 病原学诊断
        2.1.6 治疗
        2.1.7 CAP入院治疗标准及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价
        2.1.8 预防
    2.2 医院获得性肺炎
        2.2.1 流行病学
        2.2.2 病原学
        2.2.2. 1 致病微生物的来源
        2.2.2. 2 病人内在因素和治疗的影响
        2.2.2. 3 病原学特点[19]
        2.2.3 临床特点
        2.2.3. 1 临床表现
        2.2.3. 2 并发症
        2.2.3. 3 辅助检查
        2.2.4 诊断与鉴别诊断
        2.2.5 治疗
        2.2.6 预防
3 高原肺水肿
    3.1 流行病学
    3.2 发病诱因
        3.2.1 寒冷
        3.2.2 劳累
        3.2.3 呼吸道感染
        3.2.4 其它
    3.3 发病机制
        3.3.1 PAH
        3.3.2 肺静脉血回流受阻
        3.3.3 肺血容量增加
        3.3.4 肺血管内微血栓形成
        3.3.5 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
        3.3.6 其它
    3.4 临床表现
        3.4.1 病史
        3.4.2 临床表现
    3.5 诊断与鉴别诊断
        3.5.1 诊断
        3.5.2 鉴别诊断
        3.5.3 治疗措施
        3.5.3. 1 氧疗
        3.5.3. 2 绝对卧床休息
        3.5.3. 3 氨茶碱
        3.5.3. 4 血管扩张剂
        3.5.3. 5 减少肺血容量
        3.5.3. 6 糖皮质激素
        3.5.3. 7 抗生素
        3.5.4 预防
4 高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4.1流行病学
    4.2 病因
        4.2.1 个体因素
        4.2.2 环境因素
        4.2.3 感染
        4.2.4 社会经济地位
    4.3 发病机制
    4.4 临床表现
        4.4.1 症状
        4.4.2 病史特征
        4.4.3 体征
    4.5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监测指标
        4.5.1 肺功能检查
        4.5.2 胸部X线检查
        4.5.3 胸部CT检查
        4.5.4 血气分析
    4.6 诊断与鉴别诊断
        4.6.1 诊断
        4.6.2 鉴别诊断
    4.7 COPD分期
    4.8 治疗
        4.8.1 稳定期治疗
        4.8.1. 1 教育与管理
        4.8.1. 2 控制职业性或环境污染
        4.8.1. 3 药物治疗
        4.8.1. 4 氧疗
        4.8.1. 5 康复治疗
        4.8.1. 6 外科治疗
        4.8.2 急性加重期治疗
        4.8.2. 1 药物治疗
        4.8.2. 2 氧疗
        4.8.2. 3 机械通气
        4.8.2. 4 预防
5 高原支气管哮喘
    5.1 流行病学
    5.2 诊断与鉴别诊断
        5.2.1 诊断标准
        5.2.2 分期[33]
    5.3 分级[33]
    5.4 相关检查
    5.5 鉴别诊断
    5.6 治疗
        5.6.1 长期维持治疗
        5.6.1. 1 治疗目标
        5.6.1. 2 治疗方案的确定和选择
        5.6.2 哮喘急性发作的处理
        5.6.3 急性重症哮喘的处理
        5.6.4 哮喘的预防与健康管理
6 高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6.1 流行病学
    6.2 病因
    6.3 病理生理与发病机制
    6.4 临床表现
    6.5 实验室检查
        6.5.1 诊断标准[34]
        6.5.2 鉴别诊断
        6.5.3 H-ARDS的治疗
        6.5.3. 1 原发病治疗
        6.5.3. 2 呼吸支持治疗
        6.5.3. 3 药物治疗
        6.5.3. 4 机械通气
        6.5.3. 5 ARDS机械通气实施
7 预防

(10)高氧液辅助治疗术中老年患者低氧血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3 治疗方法
        1.3.1 研究组治疗方法:
        1.3.2 对照组治疗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术中各时段主要指标比较:
    2.2 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3 讨论

四、不同给氧方法纠正老年人低氧血症的疗效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术前多维碳水化合物负荷在无痛胃肠镜中的应用[D]. 谭成维. 遵义医科大学, 2020(01)
  • [2]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J].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08)
  • [3]无创呼吸机通气联用乙酰半胱氨酸吸入治疗在伴有Ⅱ型呼吸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疗效观察[D]. 刘祖洪. 南昌大学, 2020(08)
  • [4]急性呼吸衰竭老年患者机械通气脱机早期高流量湿化氧疗效果研究[D]. 焦莹莹. 新乡医学院, 2020(12)
  • [5]感染诱发的老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2019[J]. Chinese Geriatrics Society;National Clinical Research Center for Geriatric Diseases(Chinese PLA General Hospital);Chinese PLA Geriatric Committee;.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9(11)
  • [6]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 Committee of Exports on Rational Drug Use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Republic of China;Chinese Pharmacists Associ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9(07)
  • [7]重症肺炎疾病治疗中乌司他丁的真实世界实效分析[D]. 李立伟. 广东药科大学, 2019(02)
  • [8]2015年中国急诊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实践指南[J]. 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中国急性感染联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5(12)
  • [9]高原常见呼吸系统疾病防治的研究进展[J]. 杨生岳. 高原医学杂志, 2014(04)
  • [10]高氧液辅助治疗术中老年患者低氧血症的临床观察[J]. 易红,陈霞,梁柳芳,唐翠明,练敏,陈海奕. 吉林医学, 2014(03)

标签:;  ;  ;  ;  ;  

不同供氧方式纠正老年人低氧血症的疗效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