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罗门牛的引种及改良云南牛的效果

婆罗门牛的引种及改良云南牛的效果

一、婆罗门牛的引种及改良云南黄牛的效果(论文文献综述)

胡应武,杨春丽,詹靖玺,张继才,金显栋,和占星,王喆,黄必志,亐开兴[1](2019)在《全放牧婆罗门牛生长性能及血液理化指标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小哨示范牧场全放牧条件下的婆罗门牛的体态特征观察和生长性能测定,同时对28头婆罗门牛的40项血液及理化指标测定,结果表明,成年婆罗门公母牛体重分别为731.51±34.75 kg和579.64±64.37 kg,体高分别为140.63±3.15 cm和132.11±4.74 cm,体型为中等。婆罗门牛公母牛的体长指数、体躯指数、胸围指数、管围指数分别为114.60±5.23%和113.08±24.66%、123.08±6.22%和122.75±23.85%、128.48±3.79%和143.27±30.97%、14.36±0.96%和14.38±2.33%,总体上公牛较母牛敦实。婆罗门牛成年母牛WBC正常值为9.28×109/L,RBC为8.24×1012/L,PLT为279.35×109/L,STB为2.3μmol/L,TP为80.81 g/L,GLU为3.76 mmol/L,BUN为4.67 mmol/L,T-CHOL为3.62 mmol/L,阐明了婆罗门牛在云南省全放牧下的生理生化指标及其范围。总之,婆罗门牛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产肉性能,适宜于对我国南方地方黄牛及西本杂作杂交改良,可为南方地区的肉牛品种改良及育种发挥积极作用。

黄永震,韩嘉航,文逸凡,徐嘉威,曹修凯,李辉,陈宏,雷初朝[2](2018)在《中国部分地方黄牛遗传改良及其种质资源利用现状》文中指出黄牛作为中国传统的"六畜"之一,对农耕文明的延续和中华民族的发展举足轻重。虽然中国本地黄牛具有耐粗饲、抗逆性好、肉质细嫩等特点,但其自身存在的生长速度慢、体型发育不佳、胴体产肉少、优质牛肉切块率低等缺点,导致在全球动物种业竞争不断加剧的情况下,我国黄牛产业缺乏核心品种的专业化竞争力的问题也日益严重。为此,本文对我国主要黄牛品种遗传改良方法、种质资源利用现状进行阐述,并对黄牛改良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王洪程[3](2017)在《基于全基因组测序研究中国黄牛群体历史及其适应性》文中指出原牛(Bos primigenius)大约在150-200万年前起源于南亚地区,在更新世时期扩张到亚洲、非洲北部和欧洲等地区。现在的家牛在生物学分类上可分为瘤牛和普通牛,瘤牛有瘤峰,主要分布在南亚和非洲东部地区;普通牛没有瘤峰,主要分布在欧洲、非洲和亚洲。前人研究发现,瘤牛和普通牛分离时间25-100万年前。现在普遍认为,瘤牛和普通牛各自有一个驯化起源,瘤牛在8500年前在南亚地区驯化,而普通牛的驯化时间更早一些,大约在10500年前的近东地区。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对牛开始进行有方向性的选育,世界各国已发展培育800多个牛品种,中国现在有53个不同类型的地方黄牛品种,成为世界牛遗传资源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黄牛长期以来作为役用,具有抗逆、耐粗饲等良好的环境适应性特点。根据地域不同和体型外貌等特点,中国黄牛分为北方黄牛、中原黄牛和南方黄牛,北方黄牛主要以普通牛血统为主,南方黄牛主要以瘤牛血统为主,而中原黄牛普遍具有普通牛和瘤牛血统,中国黄牛的起源和进化关系非常复杂,尤其中国瘤牛的起源说法不一,没有统一的定论,已成为遗传育种学家研究的热点问题。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发展,利用二代测序技术开展群体全基因组测序探究动物的起源进化和环境适应性已成为可能,当前关于家牛的群体测序主要集中海福特牛、弗莱维赫牛、娟姗牛、安格斯牛和利木赞牛等国外品种,而中国黄牛的基因组测序工作还未见报道。本研究利用二代测序技术对分布在中国不同地区的秦川牛、南阳牛、鲁西牛、延边牛、云南黄牛、雷琼牛等6个黄牛品种以及红安格斯牛、黑毛和牛2个引进品种共8个品种75个样本进行了全基因重测序,并整合现有国外7个牛品种共76个样本的测序数据,开展中国黄牛群体历史和适应性研究,形成以下结果:(1)构建了中国黄牛全基因组遗传变异数据库。75个样本共产生了25.63T的原始数据,经比对到参考基因组(UMD3.1),平均测序深度为11.4×,基因组覆盖度达到98.46%。通过整合公共数据合计151个样本,共检测到57.22M的SNPs和5.27M的InDels,通过现有SNP数据库(dbSNP140)比对,超过一半的SNPs(59.90%)和InDels(72.45%)为新发现,新发现的变异主要来自于印度瘤牛和中国黄牛(尤其是雷琼牛和秦川牛),极大地丰富了牛的遗传变异数据库。在检测到的遗传变异中,稀有突变(Rare variants,minor allele frequency<1%)有21.54M,占37.64%,主要来自中国黄牛,这可能与中国黄牛含有普通牛和瘤牛血统有关。中国黄牛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π),高于印度瘤牛和欧洲普通牛,这与连锁不平衡(linkage disequilibrium,LD)的分析结果是一致的。(2)基于检测的遗传变异结果,分析了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PCA和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雷琼牛与印度瘤牛并没有聚到一起,且中国黄牛的聚类关系更靠近雷琼牛而不是印度瘤牛,结果说明中国黄牛的瘤牛血统是来自于中国南方的瘤牛(雷琼牛),雷琼牛也不是来自于印度瘤牛,Treemix结果进一步证实中国黄牛与雷琼牛之间存在基因交流。群体遗传结构(Structure)结果显示雷琼牛属于瘤牛,K=3时,中国黄牛与日本黑毛和牛显示出拥有共同的祖先遗传背景。(3)全基因组学推断中国南方是中国瘤牛的起源。通过D检验(D-statistics)方法研究发现,中国黄牛含有的瘤牛血统来自雷琼牛而并非是印度瘤牛,利用D4P检验重新构建雷琼牛的进化模型,雷琼牛祖先直接起源于原牛,并推测分离开始时间大约在130-200万年前。群体历史变化结果验证了二者之间的分离大约在160万年前,主要是由喜马拉雅山系的隆起造成。(4)从基因组水平揭示了中国黄牛的环境适应性。通过FST和GO方法检测不同群体特异受选择区域,SPTBN5基因与秦川牛的免疫抗性相关,并与瘤牛的基因交流相关;BBS2和LTA4H基因与日本黑毛和牛的脂肪合成相关;RCAN1、CACNB4、RHOA基因与安格斯牛的繁殖性能相关,这些受选择基因揭示了不同品种的性状特性和环境适应。综上,本研究利用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构建了中国黄牛全基因组遗传变异数据库,通过分析中国黄牛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提出了中国南方是瘤牛的独立起源,并丰富了中国黄牛的遗传多样性,通过全基因组水平挖掘与肉牛生产性状相关的受选择基因,为中国黄牛肉用遗传改良和定向选育提供了科学依据。

王光明,毛翔光,杨彩云,高玉琼,李雯,黄必志[4](2017)在《云南黄牛改良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针对云南黄牛改良现状,就改良的主要品种,云南黄牛的存栏、出栏情况,杂交改良的现状及效果进行了总结。并对云南黄牛改良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主要是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薄弱,饲养规模小、生产水平低,优秀种源缺乏,饲草饲料不足,产业化程度低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增加投入和加大政策性扶持力度以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做好技术培训以扩大良种使用率,培植龙头企业以增加市场竞争力,发展规模养殖和标准化生产,强化疫病监测以防止疫情发生,合理开发饲草饲料资源,注重高端人才培养等一系列对策和建议。

黄必志,王安奎,金显栋,张继才,亐开兴,和占星,杨国荣,杨凯,杨世平,付美芬,赵刚,王喆,刘建勇,袁希平[5](2014)在《云岭牛新品种的选育》文中提出云岭牛新品种育种始于1983年,由婆罗门牛(Brahman)、莫累灰牛(Murray Grey)和云南黄牛(Yunnan Yellow cattle)三元杂交选育而来。育种过程中,先用莫累灰公牛与云南黄牛杂交,产生莫云杂,再以婆罗门牛为终端父本,形成含1/2婆罗门牛·1/4莫累灰牛·1/4云南黄牛血缘的云岭牛新品种。培育过程中建立了核心育种场、扩繁场、商品改良饲养场三位一体的开放式育种模式,采用同质选配,应用BLUP法,不断吸纳优秀个体,通过横交选育,最后形成体型外貌特征一致,遗传性能稳定的云岭牛群。云岭牛较好地综合了婆罗门牛、莫累灰和云南黄牛三个亲本生长快、育肥性能好、繁殖率高、抗蜱、适应性强等优良特性,相比于较大型肉牛品种,云岭牛的采食量较小,饲料报酬较高;在肉质方面,按照日本和牛肉分割与定级标准,24月龄云岭牛育肥牛,70%个体的肉品质达到A3以上等级,口感惬意、多汁、滋味好,可与日本神户牛肉相媲美。

亐开兴,黄必志,昝林森[6](2014)在《牛亚科几个物种的起源及其种间杂交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牛在人类文明中扮演着重要的经济、文化、宗教信仰等角色,是人类农耕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牛也是进化生物学及遗传育种的重要素材之一。本文分别从物种的起源种间数、转运、迁移及群体皱缩等这方面的研究进展,对牛亚几个科物种的研究进展做了全面系统综述,期望对牛亚科物种的保护及杂交育种工作有所帮助。

金显栋,杨凯,陈新,亐开兴,傅美芬,张继才,杨国荣,王喆,刘建勇,王安奎[7](2014)在《婆罗门牛肉主要营养成分及氨基酸含量测定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对全放牧婆罗门淘汰母牛背最长肌上脑肉样品中的营养成分及氨基酸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婆罗门牛肉鲜样中水分含量为73.08%,粗蛋白为22.19%,脂肪为2.37%,灰分为1.43%;鲜样中17种氨基酸的总量为23.12%,必需氨基酸含量为9.33%,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符合并超过FAO/WHO的标准;功能性氨基酸中,鲜味和甜鲜味氨基酸的含量占总氨基酸比例高达49.96%;氨基酸评分(AAS)显示,评分均超过FAO/WHO规定的理想蛋白质模式。由此判定:婆罗门牛肉主要营养成分及氨基酸含量丰富,属优质蛋白质食物。

张继才,姚兴荣,赵仕峰,和占星,杨世平,金显栋,付美芬,杨凯,王安奎,黄必志[8](2013)在《婆罗门和短角牛血液理化指标比较》文中认为为了解不同肉牛品种的血液理化指标的差异,用自动分析仪和试剂盒分别对同一地区、相同饲养管理条件下的婆罗门和短角牛10头成年母牛的35项血液理化指标进行了检测和比较,结果表明:白细胞数、红细胞数、血小板、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谷丙转氨酶、AST:ALT、谷氨酰转肽酶、尿素氮等10项指标在两品种间有显着差异;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碱性磷酸酶、葡萄糖、尿酸等5项指标在两品种间有明显差异,其余20项指标在两品种间无明显差异,婆罗门牛的血液理化指标的变异系数低于短角牛。从血液理化指标的检测结果和它们的变化范围和变异系数看,在相同饲养管理条件下,婆罗门牛的耐粗饲能力、抗逆性和适应性、均要优于短角牛。

张继才,和占星,杨世平,金显栋,付美芬,杨凯,王安奎,黄必志[9](2013)在《婆罗门牛血细胞及血液理化指标测定》文中研究指明为掌握昆明地区婆罗门牛的血液生化指标,用自动仪器法对10头成年BMY母牛的35项血液生化指标检测,在全放牧条件下,婆罗门主要血液理化指标测定结果如下,WBC为17.07×109/L,RBC为9.27×1012/L,PLT为151.8×109/L,STP为5.02μmol/L,TP为75.24 g/L,GLU为4.06 mmol/L,BUN为6.32 mmol/L,Crea为108.5μmol/L,T-chol为3.86 mmol/L。35项血液理化指标中有60%(21/35)的指标变异系数小于20%,有34.29%(12/35)的变异系数介于20%~30%,有5.71%(2/35)的变异系数超过30%。

亐开兴[10](2013)在《牛亚科ATPase复合体基因的适应性进化及大额牛与婆罗门牛种间杂交的亲子鉴定》文中指出线粒体的生理功能是产热维持体温和为机体的活动提供ATP。线粒体突变对供能相关的选择压力相当敏感,适宜于检测物种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因此,研究线粒体基因可以揭示物种对缺氧、低温的高海拔环境的适应性进化。牛伴随着人类的迁移与农耕文明,在人类的历史文明中扮演着重要的经济、文化及宗教角色,其中家养牛受到了人类的驯化,而牦牛经受着低氧、寒冷等多重高原考验,它们为研究牛的驯化及对极端环境的适应性进化遗传机制提供了很好的生物学模型。本研究在探讨牛亚科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和群体扩张的基础上,既了解其起源和进化历史,还对家养牛和牦牛的线粒体DNAATPase复合体基因开展研究,探讨牛亚科物种在驯化后及对不同地域的适应性进化机制。此外,我们还开展了云南大额牛的遗传多样性研究以及大额牛(Bos frontalis,冻精)与婆罗门牛(Bos indicus)的种间杂交试验,从细胞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为大额牛与婆罗门牛种间杂交的可行性提供科学依据,为今后大额牛的保护、杂交利用提供遗传学信息。1、本研究通过对牛亚科物种mtDNA ATPase复合体基因(ATP8+ATP6)882bp的合并,并以牦牛(家牦牛+野牦牛)、家养牛(普通牛+瘤牛)为两个数据集同时融入下文的分析中,得到以下结论:1.1基于牛亚科物种mtDNA ATPase复合体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将牛亚科分为5个明显的支系(以海口水牛为外群),即美洲野牛Bison.瘤牛Zebu.普通牛Taurus.牦牛Yak和亚洲野牛/大额牛(Gaur/Mithun)。美洲野牛Bison与牦牛Yak、普通牛Taurus与瘤牛:Zebu互为两组姊妹群,与亚洲野牛关系较远。所构建的牛亚科系统发育关系与以前的结果相吻合。此外,所有的拓扑结构表明大额牛中有一支聚为单系,与别的牛种分开。在云南大额牛ATPase复合体基因单倍型中,20.6%属于普通牛支系,20.6%属于瘤牛支系,其余58.8%属于亚洲野牛/大额牛支系,因此云南大额牛具有其独特的遗传基础,与印度大额牛关系最亲近。牛亚科物种的单倍型多样度与核苷酸多态度较低,分别在0.348~0.724之间与0.058%~0.259%之间。1.2Network中介网络图和碱基错配分布图显示,牛亚科物种中,牦牛(Tajima’s D=-1.838,P<0.05:Fu and Li’s D*=-5.489,P<0.02)、家牦牛(Tajima’s D=-1.744,0.10>P>0.05;Fu and Li’s D*=-4.487,P<0.02)和普通牛Taurus(Tajima’s D=-2.198, P<0.01;Fu and Li’s D*=-3.133,P<0.05)者经历了显着的群体扩张;尽管瘤牛Zebu的Tajima’s D检验未达到显着偏离中性,且为一条不太光滑的碱基错配分布图,Fu and Li’s D*检验却表明Zebu显着偏离了中性进化,有群体扩张迹象(Fu and Li’s D*=-3.691, P<0.02;Tajima’s D=-1.314,P>0.10)。而美洲野牛Bison(Tajima’s D=-0.118,P>0.10)与亚洲野牛/大额牛(Gaur/Mithun,Tajima’s D=1.977,P>0.10)无群体扩张,与目前二者分布地域狭窄,群体较小相符合。1.3基于系统发育树的比较分析,mtDNA ATPase复合体基因在牛亚科物种中的Ka/Ks<<1,表明该基因经受了强烈的纯净化选择。相比之下,MK检验两两比较群体内与群体间的非同义突变与同义突变之比值的差异水平,结果显示牦牛与其它牛种之间呈显着差异(P<0.05或P<0.01),表明ATPase复合体基因可能在牦牛经历了适应性进化过程,以提供它们适应低氧高海拔环境所需的能量供应。此外,MK检验结果还显示,家养牛与其它牛种间也呈显着差异(P<0.05或P<0.01),推测可能与家养牛在驯化后发生了显着的体型变化及基础代谢速率的调整有关。中性指数NI值高于1,表明mtDNA ATPase复合体基因在牛亚科上积累了过多的非同义突变和氨基酸多态性。对应的ATP6基因的分析结果与ATPase复合体基因出入不大,但ATP8基因由于序列太短,信息较少,功能保守而与ATPase复合体基因的结果差异较大。同样的分析表明,ND6基因在牛亚科物种经历了强烈的纯净化选择。2、通过同期发情处理的婆罗门牛经人工授精(大额牛冻精)成功获得种间杂交大婆F1代,通过传统的染色进行细胞遗传学的核型观察及大额牛第1号染色体为整条探针进行荧光原位杂交,以及微卫星DNA标记扫描揭示大额牛的遗传多样性和种间杂交F1代的亲子鉴定,得到以下结果:2.1大额牛的核型2n=58(N=3,3♀),而外形一致的大额牛中也有核型异常的2n=59个体(N=2,1♂1♀)。2.2大额牛与婆罗门牛种间杂交的大婆F1代核型为2n=59,为双亲的中间类型,染色体间发生了rob(2;28)罗伯逊易位。大额牛与婆罗门牛种间杂交F1代的母牛无论在放牧条件下本交或是进行人工授精都能育,对15月龄和24月龄的F1代公牛进行电刺激采精,观察不到精子的生成,推测F1代公牛没有生育能力。杂交后代雌性能育,雄性不育。2.3通过用牛微卫星引物分子标记对云南大额牛群体扫描,发现云南大额牛的期望杂合度(Hexp)和多态信息含量(PIC)低于其它肉牛品种,分别为0.6332和0.5965。经Bottleneck检验,云南大额牛并未经历瓶颈效应,而是受到了来自家养牛的基因渐渗。这些结果也表明牛微卫星引物对大额牛的实用性,利于对其遗传背景的揭示和系统发育关系的构建。2.4对大婆F1代进行的亲子鉴定表明,已知一亲本基因型、已知一亲本基因型与性别两种情形的联合非父排除率(PEc)分别为99.9858%与99.9999%,证实大额牛(BOS frontalis)与婆罗门牛(Bos indicus)种间杂交的可行性,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证实了大额牛与家养牛种间杂交的可行性。鉴于此结果,我们也建议对Bos属的大额牛遗传资源进行圈养或保护区划定进行保护,以避免这一珍稀牛种再受来自家养牛的遗传侵蚀。

二、婆罗门牛的引种及改良云南黄牛的效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婆罗门牛的引种及改良云南黄牛的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全放牧婆罗门牛生长性能及血液理化指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生长性能测定
    1.3 血液和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婆罗门牛的生长性能
    2.2 婆罗门牛母牛的血液指标
    2.3 婆罗门牛母牛的生理生化指标
3 讨论

(2)中国部分地方黄牛遗传改良及其种质资源利用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优质地方黄牛现状
2 中国地方黄牛改良方法与进程
    2.1 多品种杂交和横交固定对黄牛改良的研究与实践
    2.2 级进杂交对黄牛改良的研究和实践
    2.3 不同杂交组合对黄牛的繁殖性能和生长性能的研究与实践
3 本地黄牛杂交改良后的特点
    3.1 西门塔尔杂交牛
    3.2 夏洛莱杂交牛
    3.3 利木赞杂交牛
4 中国肉牛全产业链的建立
5 存在的问题
    5.1 体系与配套设施不完善
    5.2 落后的育种选择与生产选择
    5.3 政策支持力度小
6 建议与对策
    6.1 健全黄牛改良体系
    6.2 完善黄牛人工授精技术
    6.3 提高黄牛的地方竞争优势
    6.4 拓展黄牛良种推广利用
    6.5 利用现代技术完善种质资源遗传材料

(3)基于全基因组测序研究中国黄牛群体历史及其适应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二代测序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1.1.1 概述
        1.1.2 高通量测序的革命性发展
        1.1.3 样品制备及数据分析技术发展
        1.1.4 NGS的广泛应用
    1.2 牛全基因组测序研究进展
        1.2.1 牛全基因组de novo测序
        1.2.2 牛全基因组重测序
        1.2.3 牛全基因测序研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全基因组多态性分析
    2.1 试验材料
        2.1.1 样品来源
        2.1.2 样品采集
    2.2 试验方法
        2.2.1 DNA样品提取
        2.2.2 DNA文库构建
        2.2.3 测序
        2.2.4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数据概述
        2.3.2 SNP验证
        2.3.3 群体变异注释
        2.3.4 SNPs数量与瘤牛血统关系分析
        2.3.5 群体遗传多态性分析
        2.3.6 群体连锁不平衡分析
    2.4 讨论
        2.4.1 测序深度与覆盖率
        2.4.2 SNPs数量与瘤牛血统关系
        2.4.3 基因组遗传多态性
    2.5 小结
第三章 种群遗传结构的检测及分析
    3.1 试验材料
        3.1.1 数据来源
    3.2 试验方法
        3.2.1 系统进化分析
        3.2.2 遗传结构分析
        3.2.3 Tree Mix分析
        3.2.4 主成分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系统进化树
        3.3.2 遗传结构
        3.3.3 主成分分析
        3.3.4 种群分化程度
        3.3.5 TreeMix分析
    3.4 讨论
        3.4.1 中国雷琼牛与印度瘤牛的区别
    3.5 小结
第四章 种群历史分析
    4.1 试验材料
        4.1.1 数据来源
    4.2 试验方法
        4.2.1 D检验(D-statistics)和D_(4p)检验
        4.2.2 PSMC马尔科夫溯祖模型
        4.2.3 MSMC马尔科夫溯祖模型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基因交流
        4.3.2 雷琼牛进化起源
        4.3.3 有效种群历史
        4.3.4 种群分离历史
    4.4 讨论
        4.4.1 中国雷琼牛可能是瘤牛的新起源
        4.4.2 不同物种种群历史扩张比较
    4.5 小结
第五章 中国黄牛适应性研究
    5.1 试验材料
        5.1.1 数据来源
    5.2 试验方法
        5.2.1 选择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秦川牛(QCC)全基因组受选择分析
        5.3.2 黑毛和牛(JBC)全基因组受选择分析
        5.3.3 安格斯牛(RAN)全基因组受选择分析
    5.4 讨论
        5.4.1 全基因组学成为解析动物生物特性的有效手段
        5.4.2 牛全基因组研究对挖掘重要经济性状基因发挥重要作用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下一步工作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云南黄牛改良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云南黄牛改良的现状
    1.1 改良的主要品种
    1.2 云南黄牛存栏、出栏概况
    1.3 杂交改良现状
    1.4 杂交改良效果
2 存在问题
    2.1 投入不足, 基础薄弱
    2.2 饲养规模小, 生产水平低
    2.3 优秀种源缺乏
    2.4 饲草饲料不足
    2.5 黄牛产业化程度低
3 对策及建议
    3.1 增加投入和加大政策性扶持力度
    3.2 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做好技术培训, 扩大良种使用率
    3.3 培植龙头企业, 增强市场竞争力
    3.4 发展规模养殖和标准化生产
    3.5 强化疫病监测, 防止疾情发生
    3.6 合理开发饲草饲料资源
    3.7 注重高端人才的培养

(6)牛亚科几个物种的起源及其种间杂交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第四纪与家养动物的驯化
    1.1 第四纪
    1.2 家养动物的驯化
    1.3 人工选择
2 几个牛种的起源及种间的基因渐渗
    2.1 黄牛
    2.2 瘤牛
    2.3 牦牛
    2.4 亚洲野牛
    2.5 大额牛
    2.6 美洲野牛
3 牛亚科种间的杂交育种及保护

(7)婆罗门牛肉主要营养成分及氨基酸含量测定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牛肉样品来源及处理
    1.2 肉样测定指标
    1.3 测定方法
    1.4 氨基酸含量分析
    1.5 氨基酸评分 (AAS)
    1.6 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婆罗门牛肉主要营养成分及含量
    2.2 氨基酸 (AA) 含量
    2.3 功能性氨基酸含量
    2.4 必需氨基酸评分 (AAS)
3 讨论
4 结论

(9)婆罗门牛血细胞及血液理化指标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牛及其饲养管理
        1.1.2 驯养地的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
    1.2 血样的采集
    1.3 血样检测
    1.4 主要测定内容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婆罗门牛的血液生理常值测定结果
    2.2 婆罗门牛的血液生化指标测定结果
3 讨论

(10)牛亚科ATPase复合体基因的适应性进化及大额牛与婆罗门牛种间杂交的亲子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部分
    1.1 第四纪与家养动物的驯化
        1.1.1 第四纪
        1.1.2 家养动物的驯化
        1.1.3 人工选择
        1.1.4 几个牛种的起源及种间的基因渐渗
    1.2 线粒体与适应性进化概述
        1.2.1 线粒体概述及功能
        1.2.2 进化论
第二章 牛亚科MTDNA ATPASE复合体基因的适应性进化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1.3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PCR扩增
        2.2.2 牛亚科物种mtDNA ATPase复合体基因的碱基组成与单倍型分布
        2.2.3 基于mtDNA ATPase复合体基因的牛亚科系统发育关系
        2.2.4 牛亚科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及群体扩张
        2.2.5 Network结构分析
        2.2.6 基牛亚科物种间的遗传距离
        2.2.7 适应性进化分析
    2.3 讨论
        2.3.1 mtDNA在物种起源及适应性进化中的应用
        2.3.2 牛亚科物种mtDNA ATPase复合体基因的单倍型分布
        2.3.3 牛亚科系统发育关系
        2.3.4 牛亚科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及群体扩张
        2.3.5 适应性进化分析
    2.4 结论
    2.5 展望
第三章 牛亚科物种ND6基因的适应机制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基于mtDNA ND6基因在牛亚科牛种的特征及单倍型分布
        3.2.2 ND6基因的饱和度分析与牛亚科系统发育关系
        3.2.3 ND6基因在各支系的遗传多样性参数
        3.2.4 ND6基因在各支系的Ka/Ks、MK检验与NI值
    3.3 讨论
第四章 大额牛与婆罗门牛种间杂交的细胞与分子生物学证据
    4.1 家养动物的种间杂交
    4.2 大额牛与婆罗门牛种间杂交后代的细胞遗传学分析
        4.2.1 材料与方法
        4.2.2 结果
        4.2.3 讨论
    4.3 大额牛与婆罗门牛种间杂交后代的亲子鉴定
        4.3.1 材料与方法
        4.3.2 数据分析
        4.3.3 结果
        4.3.4 讨论
        4.3.5 结论
        4.3.6 展望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5.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1 从GENBANK下载MTDNA基因组序列信息
附录2 牛科物种的分类系统
附录3 大额牛、大额牛与婆罗门牛的种间杂交后代
缩略词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婆罗门牛的引种及改良云南黄牛的效果(论文参考文献)

  • [1]全放牧婆罗门牛生长性能及血液理化指标分析[A]. 胡应武,杨春丽,詹靖玺,张继才,金显栋,和占星,王喆,黄必志,亐开兴. 2019中国牛业进展——第十四届(2019)中国牛业发展大会论文集, 2019
  • [2]中国部分地方黄牛遗传改良及其种质资源利用现状[J]. 黄永震,韩嘉航,文逸凡,徐嘉威,曹修凯,李辉,陈宏,雷初朝. 中国牛业科学, 2018(02)
  • [3]基于全基因组测序研究中国黄牛群体历史及其适应性[D]. 王洪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
  • [4]云南黄牛改良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王光明,毛翔光,杨彩云,高玉琼,李雯,黄必志. 中国牛业科学, 2017(02)
  • [5]云岭牛新品种的选育[A]. 黄必志,王安奎,金显栋,张继才,亐开兴,和占星,杨国荣,杨凯,杨世平,付美芬,赵刚,王喆,刘建勇,袁希平. 第九届(2014)中国牛业发展大会论文集, 2014
  • [6]牛亚科几个物种的起源及其种间杂交研究进展[J]. 亐开兴,黄必志,昝林森. 中国牛业科学, 2014(03)
  • [7]婆罗门牛肉主要营养成分及氨基酸含量测定分析[J]. 金显栋,杨凯,陈新,亐开兴,傅美芬,张继才,杨国荣,王喆,刘建勇,王安奎.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4(03)
  • [8]婆罗门和短角牛血液理化指标比较[J]. 张继才,姚兴荣,赵仕峰,和占星,杨世平,金显栋,付美芬,杨凯,王安奎,黄必志. 中国农学通报, 2013(32)
  • [9]婆罗门牛血细胞及血液理化指标测定[J]. 张继才,和占星,杨世平,金显栋,付美芬,杨凯,王安奎,黄必志. 江西农业学报, 2013(08)
  • [10]牛亚科ATPase复合体基因的适应性进化及大额牛与婆罗门牛种间杂交的亲子鉴定[D]. 亐开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5)

标签:;  ;  ;  ;  ;  

婆罗门牛的引种及改良云南牛的效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