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车时油少了怎么办?

开车时油少了怎么办?

一、行车途中缺少油液怎么办(论文文献综述)

张益瑞[1](2021)在《高速动车组载荷谱复现方法及台架试验研究》文中指出高速动车组在轨状态尤其是高速运行时的动态性能评估是轨道交通技术进步的试验基础和车辆高速化、重载化、智能化发展的现实需求,由于多样化的试验功能和较高的试验效率,通过专用台架设备模拟车辆服役工况的载荷谱复现试验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载荷谱指能够反映研究目标特定空间位置上物理参数随外界环境变化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可测量信息。载荷谱复现试验的目标是通过台架高精度地模拟重现车辆运行工况,其关键技术在于高性能的台架设备、准确的试验系统数学模型和科学有效的复现试验方法。本文以上述关键技术为研究内容,以基于转向架多功能试验台的高速动车组载荷谱复现为研究目标,设计了决定转向架多功能试验台载荷力测量功能和宽频带激振性能的专用测力平台及试验台电液伺服控制系统,提出了转向架各项关键参数的试验测定方法,以系统辨识原理和迭代复现技术为理论支撑,将仿真循环和试验循环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具有误差系数自适应调节功能的循环迭代方法,完成了以高速动车组车体和转向架垂向加速度为目标载荷谱的复现试验,主要工作如下:1)阐述了转向架多功能试验台的系统组成以及自主开发的位姿运动谱解算系统和试验数据分析系统;针对动车组车辆和模拟半车质量载荷谱复现试验系统分别进行垂向动力学建模,并通过MATLAB/Simulink程序仿真分析在相同激励条件下的车体垂向位移和转向架垂向位移两种系统响应,证明了模拟半车质量载荷谱复现试验系统能够准确地复现中高速模拟车速时车辆在轨运行工况,并将其数学模型作为系统辨识试验的模型构型基础。2)提出了一种以试验转向架车轮处载荷力为测量目标的专用测力平台,设计了测力平台的机械结构、应变片布片方式和测量电路,并从力学理论计算和有限元仿真分析两个角度验证了其科学性和准确性;通过标定试验分析测力平台三向测力的维间耦合效应,提出基于最小二乘法的数值解耦方法,试验表明,数值解耦后,测力平台的单轴载荷测量精度和多轴载荷测量精度均满足试验需求;根据试验台动态性能指标进行了试验台电液伺服控制系统的静态和动态设计,完成液压缸、伺服阀等主要液压元件的选型以及伺服放大器增益值的校正;通过下运动平台扫频试验和模态有限元仿真分析及试验验证了试验台稳定的宽频带激振性能。3)设计了转向架悬挂刚度、阻尼、载荷参数、转动惯量等关键参数的测定方法:以低速准静态的恒速三角波加载试验法测定悬挂刚度参数,以频率步进扫描递增的变频正弦波加载试验法测定悬挂阻尼参数,以倾斜试验法测定转向架重心位置坐标参数,以频率恒定的定频正弦波加载试验法测定转向架转动惯量参数。另外,根据转动惯量、重心位置和运动绕点三者的关系提出了一种预置绕点位置的拟合测定试验法作为转向架重心高度测量的新方法。上述转向架参数测定的试验方法均通过相应试验得到了验证。4)研究国内外轨道不平顺功率谱密度解析表达式,对比分析了中国高铁轨道谱和德国高低干扰谱的线路质量;采用逆傅里叶变换法完成中国高铁轨道不平顺的样本重构,为后续轨道不平顺复现试验提供目标数据;使用试验台位姿运动谱解算系统根据轨道不平顺重构样本数据生成试验台驱动运动谱,并计算不同模拟车速下的试验台液压作动器液压流量需求,证明试验台的液压驱动能力;设计运动平台位姿测量方案,使用激光位移传感器测量平台特定位置的实时位移值,以此来计算平台的空间运动指标;进行不同模拟车速下的中国高铁轨道不平顺复现试验,结果表明,中高速模拟车速下,基于转向架多功能试验台能够准确的完成中国高铁轨道的不平顺复现模拟。5)将模拟半车质量载荷谱复现试验系统的数据传递表示为输入数据转化和模拟半车试验装置两个模块的串联过程,理论分析了计算其传递函数的构型及数学表达式,作为系统辨识试验中的系统基础构型;设计了系统传递函数辨识试验方法,以带通白噪声信号作为输入信号,以最小二乘法估计优化模型参数;提出了将仿真循环迭代和试验循环迭代相结合的迭代方式,通过计算机仿真迭代得到符合精度要求的系统激励,作为试验迭代的初始输入通过台架试验进一步逼近复现目标,提高了试验效率;针对试验中决定迭代速度的误差修正系数设计了能够自动适应复现误差而优化自身数值的策略,对比试验证明,采用这种自适应调节策略后,复现试验所需要的循环迭代次数明显降低,试验效率得以进一步提升。本文研究表明,转向架多功能试验台作为专用的转向架试验装备,其试验能力满足协议性能指标,载荷力测量系统精度满足试验需求,结合所提出的各种试验方法,可以完成转向架关键参数的测定、试验系统的参数辨识以及具有较高试验效率的循环迭代复现试验,能够有效地完成对车辆在轨运行工况的模拟,是成功的试验设备,落成运行以来为我国新型转向架以及轨道交通行业的技术进步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产生了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张炳其[2](2020)在《驾驶途中出现险情的应急处理分析》文中提出引起车辆驾驶过程出现危险情况的因素有多种,如雨天路滑的情况下,车辆运行稳定性会下降;车辆应用时间较长的状态下,一些车辆运行问题产生,可能引发危险情况。对此,作为汽车驾驶人员,应明确一些故障现象的原因,加强一些应急处理方法的研究,掌握其中要点,以能够在危险情况下,科学处理危机,保障自身安全及生命健康。本文对汽车驾驶中的一些安全问题因素进行论述,提出应急处理建议,希望能够为有关驾驶人员提供参考。

陈羽[3](2020)在《大型单轨吊驱动部设计分析》文中指出大型单轨吊作为一种近年来应用广泛的现代高效辅助运输设备,能够适应我国大部分矿井环境。由于不同矿区乃至不同段井下巷道间的工况不统一,驱动部始终保持恒力工作会产生较大的非必要损耗。因此,设计和改善驱动部系统以确保机车高效益安全运行,在单轨吊研发过程中意义重大。文章针对大型单轨吊的特性需求,设计了单轨吊整机的液压方案和电气方案。根据柴油机单轨吊各项配置与其驱动部之间的关联关系,全面介绍分析了驱动部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利用MATLAB软件编程对不同工况下的夹紧力特性关系进行了可视化分析,完成了制动可靠性的计算验证。运用Solidworks软件建立驱动部的三维结构模型,直观展示了驱动部各部分的结构设计方案。分别对驱动部中与整机性能密切相关的驱动、夹紧及制动液压系统进行了原理分析,完成了液压系统关键液压元件的设计选型。提出了可变夹紧力系统的液压工作原理,并着重对基于该原理的夹紧力控制系统进行了设计研究,详细分析了系统对先导式比例减压阀等关键控制元件的特性需求。在选型完成后建立了控制系统各环节的数学模型,使用MATLAB/Simulink工具搭建系统的传递函数框图,并对其进行了理论分析简化。输出bode图及阶跃响应曲线,选用PI调节器对系统进行校正,对比分析了夹紧力控制系统的动态性能。综合选型及系统设计内容,通过AMESim仿真软件对驱动部关键液压系统进行建模仿真,参考实际工作状况设置各元件子模型参数,并结合输出仿真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文中研究设计的驱动部各系统基本满足大型单轨吊系统设计规定的相关要求,元件选型能达到各工况下的需求工作状态参数;优化后的夹紧力控制系统稳定合理,响应迅速,能实现夹紧力的动态调节,具备可行性;制动系统仿真分析的响应时间满足设计要求。此外,对大型单轨吊驱动部各系统的设计分析提供了有益的可行方案与设计改进思路,有助于进一步改善大型单轨吊的工作性能。

杨凯迪[4](2020)在《动车组转向架减振器及抗侧滚扭杆载荷的特征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高速动车组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为了满足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与城市群崛起对于城际轨道交通的大量需求,中国标准动车组应运而生。作为车辆系统当中的大型部件之一,转向架的作用尤为重要,而减振器又作为转向架之中的重要部件,其运用的情况将直接关系到高速列车运行时的运行品质、行车安全以及乘坐的舒适性。在本文中将以中国标准动车组型号1和中国标准动车组型号2(下文中对应的简称为标动1和标动2)的动车组转向架一系垂向减振器、二系横向减振装置、抗蛇行减振器、抗侧滚扭杆进行载荷标定试验以及在大西线客运专线上进行的跟踪测试,获取其减振器的载荷-时间历程数据,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以大西线的测试数据为基础,对标准动车组型号1和标准动车型号2转向架的各类减振器的载荷进行统计分析,利用ABAQUS软件对抗侧滚扭杆进行模拟试验负载,确定载荷的强响应区域,以此来确定各自载荷的测试方案;(2)分析在各自工况下各减振器载荷的时域、频域特征,并对标动1和标动2动车组转向架的一系垂向减振器、抗蛇行减振器、二系横向减振器、抗侧滚扭杆的载荷的特征进行比较;(3)对标动1和标动2动车组在大西客运专线上获得的载荷-时间历程数据进行处理,分别得出各个减振器在各自主要受载方向载荷的载荷谱;(4)基于所统计的载荷谱采用数学统计的方法进行分布拟合,根据疲劳试验得出的两个动车组的抗侧滚扭杆等效载荷,并与标准载荷进行对比,为之后的疲劳试验提供参考。图57幅,表20个,参考文献70篇。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5](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研究指明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杨杰[6](2018)在《高速公路事故信息采集与事故成因关联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十年来,我国高度重视道路交通安全,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高速公路交通安全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占比逐年增加,重特大交通事故频发,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和巨大的损失。目前,高速公路交通事故信息的采集侧重于责任的划分,采集的事故信息不够全面和准确,不能深入分析交通事故的本质原因,对针对性预防措施的制定和交通事故的深入研究造成了困难,严重制约了我国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相关研究的进展。本文根据调查和统计的浙江省高速公路交通事故、交通量、设计文件等资料,系统分析了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时间、形态、天气、原因分布规律及其安全特性,并将高速公路的互通式立交路段、隧道路段、连续下坡路段和收费站路段作为典型路段进行研究,分析了车辆运行特点和交通事故特点;从人-车-路-环境等多个因素分析了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影响因素,通过对国内外交通事故信息采集项目的详细对比研究,找出了我国高速公路交通事故信息采集项目存在的不足,结合我国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特点以及交通安全研究的需要,建立了我国《高速公路交通事故信息采集项目表》;对比分析了目前常用的交通事故成因理论和分析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了高速公路宏观交通事故成因模型,采用事故树建立了高速公路微观交通事故成因模型,并应用实例进行分析,为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成因的科学分析提供了方法,对于我国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宏观政策和针对性预防措施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我国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了数据支撑。

张彬[7](2018)在《高原远程机动安全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组织部队高原远程机动是进行高原使命课题训练的第一步,也是风险最大的任务之一。它不同于一般高原物资运输,涉及作战指挥、人员、车辆和装备管理、后装保障等问题。工作头绪多、任务重、压力大,特别是对于之前没有高原远程机动经验的部队来说,风险隐患和安全稳定的矛盾尤为突出。本文重点对存在于高原远程机动安全风险管理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在筹划和组织高原远程机动过程中,应用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破解这些难题。一是对各种风险分析方法进行对比,确定其优缺点,从而明确选定等级全息建模(Hierarchical Holographic Model,HHM)方法来辨识高原远程机动风险,在此基础上完成了高原远程机动风险等级全息模型的构建;二是采用风险过滤、评级与管理方法,即RFRM方法(Risk Filtering,Ranking and Management framework),经过八个步骤和四步过滤,得到了对高原远程机动影响最为重要的风险因素,并对这些因素进行有效的管理控制;三是通过在作者本单位的实践应用,指导完善了高原使命课题训练远程机动阶段的风险管理措施,得到良好的实际效果。本文在对高原远程机动安全的研究中引入风险管理技术,使得风险管理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有效提升了部队高原远程机动安全管理的理论及技术水平,有利于提升部队高原远程机动安全管理组织水平和效果。

汪长波[8](2016)在《发动机润滑系统的故障分析及优化》文中指出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FMEA,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作为一种可靠性设计方法,是为了挖掘产品中的薄弱环节,应用可靠性的设计方法加以改进、提高,达到可靠性增长的目的。润滑系统作为发动机的关键部位之一,工作时将一定压力、温度、足量的机油连续地供给到摩擦零件的表面,对发动机正常工作至关重要。对发动机润滑系统的故障模式及影响进行分析,能够认清系统的故障模式并制定相应维修或者补救措施,并对系统关键结构件进行改进,优化发动机的润滑性能,延长发动机工作寿命。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润滑系统常见故障模式的分析,在对润滑系统的组成及结构详细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润滑系统的可靠性方框图,分析系统重要零部件的故障模式,以及这些故障模式对润滑系统工作性能的影响,并按照润滑系统所实现的功能进行总结;2.润滑系统故障模式危害性分析,这一过程主要采用风险系数法;首先制定系统故障模式的严重程度、检测难易度以及发生频度评分细则,在此基础上得出系统的FMEA分析表格,评价出各种故障模式的危害程度,并对整个润滑系统的可靠性进行综合评价;针对危害性最为严重的故障,提出相应的维修措施;3.润滑系统性能的优化,对于系统的关键部位,具体分析其工作特点或失效模式,探究它们产生的机理,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提高其可靠性。

黄勇[9](2015)在《铁路车辆顶复救援效率与安全性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全国铁路跨越式发展战略的实施,铁路客车/货车技术装备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新型客车/货车不断被研制出来,并投入生产运营;同时,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专利运用到铁路机车车辆上,促进了全国铁路连续六次大提速,与之伴随而来的是铁路运营的安全问题。目前铁路运营相比以前比较突出的特点是运输吨位大、运行速度高,因此发生事故的等级相比以前也有所提高。常见的铁路事故有颠覆、火灾、追尾、爆炸、相撞、脱线等。其中脱线(脱轨)类事故是各类事故中出现频率较高或是最高的一类事故,国内外学者针对这个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如何防止铁路列车机车发生脱轨事故和如何安全高效地对脱轨列车完成复轨。复轨器作为完成脱轨列车复轨的主要设备,近年来人们已对其做了许多改进,使得其复轨效率和安全性都有很大提高,但其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合理因素,本文从横移过程和举升过程两方面入手,重点分析在复轨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并提出一些在复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一些提高复轨效率和安全性的措施,本文最后对现在使用较多的复轨设备提出几条改进方案。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明确本文研究的方向和重点;(2)分析当前主要的复轨方式,从原理和结构层面分析这些复轨方法/复轨设备的不合理性;(3)本文从顶复法展开研究,这一部分重点分析了液压顶复设备中液压方面的知识和详细描述了举升过程和横移过程,提出了影响铁路复轨安全性的因素;(4)对顶复设备进行改进,改进措施主要集中在横移小车和举升千斤顶上:将横移小车的一对固定脚轮换成万向轮,在举升于斤顶上增加顶托装置。通过这些改进措施,从理论上说,改进后的装置能很大程度降低复轨过程的危险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复轨效率。

朱长建[10](2015)在《重型多轴车辆综合制动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全地面起重机具有重量大、车速高、车身长、轴数多等特点,由于制动系统缺乏综合管理,各制动模块相互独立,制动效能发挥不足,容易出现车辆跑偏等问题,严重威胁车辆行驶安全。重型多轴车辆综合制动系统是把行车制动、驻车制动、多种辅助制动、多制动档位通过优化,动态分配各种制动形式的制动能力以及各车轮的制动扭矩,保证制动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在油气悬架系统方面,建立了液压油、蓄能器、阻尼孔、管路等模型,搭建了单桥油气悬架系统模型,进行了台架实验,得到车辆在满载工况不同制动强度下各轴的附着系数。在气压制动系统方面,对车辆上采用的脚制动阀、脚继动阀、差动式继动阀、四回路保护阀等关键零部件进行了台架性能实验,搭建了整车气压制动系统虚拟仿真模型。在辅助制动系统方面,对发动机缓速制动、变速箱辅助制动、电涡流辅助制动等模型进行了简述,利用Simulink完成整车缓速器的建模,得到了车辆在平整路面和斜坡路面下的制动性能。搭建了整车制动系统的整体架构,对辅助制动、行车制动、应急/驻车制动和制动灯的综合应用策略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相应控制流程。在多种路况下通过样车对车辆综合制动系统性能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系统能把行车制动、应急制动、多种辅助制动、多制动档位等进行优化,动态分配各制动形式的制动能力和各车轮的制动扭矩,能在合理时间和距离内,安全、稳定地进行减速或停车,既能控制车辆的跑偏量,又能提升制动效能,保证制动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二、行车途中缺少油液怎么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行车途中缺少油液怎么办(论文提纲范文)

(1)高速动车组载荷谱复现方法及台架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车辆系统动力学研究现状
        1.2.2 轨道车辆专用试验设备研究现状
        1.2.3 系统辨识技术研究现状
        1.2.4 迭代复现技术研究现状
        1.2.5 研究现状综合分析
    1.3 课题来源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转向架多功能试验台系统及动力学建模
    2.1 转向架多功能试验台系统组成
        2.1.1 转向架多功能试验台子系统
        2.1.2 转向架多功能试验台坐标系
        2.1.3 转向架多功能试验台位姿运动谱解算系统
        2.1.4 转向架多功能试验台试验数据分析系统
    2.2 模拟半车质量试验装备
    2.3 车辆及模拟半车质量载荷谱复现试验系统动力学建模
        2.3.1 车辆系统垂向动力学建模
        2.3.2 模拟半车质量载荷谱复现试验系统垂向动力学建模
    2.4 MATLAB/Simulink建模仿真及误差分析
        2.4.1 MATLAB/Simulink建模仿真
        2.4.2 仿真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转向架多功能试验台测力及驱动技术
    3.1 测力平台测量技术研究
        3.1.1 测力平台结构与安装
        3.1.2 测力平台测量原理
        3.1.3 弹性体加载有限元分析
        3.1.4 测力平台标定试验与维间解耦
    3.2 试验台电液伺服系统设计
        3.2.1 电液伺服控制系统静态设计
        3.2.2 电液伺服控制系统动态设计
    3.3 试验台下运动平台扫频试验及模态试验
        3.3.1 试验台下运动平台扫频试验
        3.3.2 试验台下运动平台模态试验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转向架参数测定方法及试验
    4.1 转向架悬挂刚度及阻尼参数测定
        4.1.1 转向架悬挂参数测定方法
        4.1.2 转向架悬挂刚度测定试验
        4.1.3 转向架悬挂阻尼测定试验
    4.2 转向架载荷参数测定
        4.2.1 转向架载荷参数测定方法
        4.2.2 转向架载荷参数测定试验
    4.3 转向架转动惯量测定
        4.3.1 转向架转动惯量测定方法
        4.3.2 转向架转动惯量测定试验
        4.3.3 基于转动惯量的转向架重心高度测定新方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高铁轨道不平顺样本重构及复现试验
    5.1 轨道不平顺理论
    5.2 中国高铁轨道不平顺样本重构
    5.3 中国高铁轨道不平顺复现试验
        5.3.1 试验台位姿运动谱的生成
        5.3.2 运动平台位姿测量计算方案
        5.3.3 轨道不平顺复现试验数据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系统辨识理论的载荷谱复现试验
    6.1 模拟半车质量载荷谱复现试验系统传递函数理论分析
        6.1.1 模拟半车质量试验系统G_(sys)传递函数
        6.1.2 输入数据转化过程G_(data)传递函数
        6.1.3 模拟半车质量载荷谱复现试验系统传递函数
    6.2 系统辨识理论及应用
    6.3 模拟半车质量载荷谱复现试验系统传递函数辨识试验
        6.3.1 模型构型选择
        6.3.2 输入信号生成
        6.3.3 基于最小二乘法的系统辨识
        6.3.4 系统模型验证
        6.3.5 参数确定及应用
    6.4 载荷谱复现试验
        6.4.1 载荷谱复现理论
        6.4.2 循环迭代复现试验方案
        6.4.3 恒定误差修正系数载荷谱复现试验
        6.4.4 自适应误差修正系数载荷谱复现试验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驾驶途中出现险情的应急处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汽车安全驾驶的重要性
2 影响汽车安全驾驶的因素
    2.1 车辆本身的影响
    2.2 外部的因素
    2.3 人为因素
3 驾驶中的紧急情况处理
    3.1 爆胎情况的紧急处理
        3.1.1 引发爆胎故障的原因及处理
        3.1.2 爆胎故障现象预防
    3.2 汽车方向失控下的处理
    3.3 刹车存在问题下的紧急处理
        3.3.1 刹车故障问题的应急处理
        3.3.2 刹车“异响”问题的处理
        3.3.3 刹车“失灵”故障的处理
    3.4 车辆打滑情况的处理
    3.5 车辆警报灯突然常亮下的处理
4 结论

(3)大型单轨吊驱动部设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单轨吊辅助运输系统概述
    1.3 大型单轨吊驱动部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2 大型单轨吊及其驱动部总体方案设计
    2.1 单轨吊系统性能参数及整体配置
    2.2 单轨吊关键系统方案设计
    2.3 单轨吊驱动部结构方案
    2.4 驱动部负载特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大型单轨吊驱动部液压系统设计
    3.1 驱动部驱动系统设计
    3.2 驱动部夹紧系统设计及优化
    3.3 驱动部制动系统设计
    3.4 本章小结
4 大型单轨吊驱动部夹紧力控制系统设计
    4.1 电液比例夹紧力控制系统设计
    4.2 夹紧力控制系统建模与动态特性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基于AMESim的驱动部关键系统仿真分析
    5.1 AMESim软件概述
    5.2 驱动系统建模与仿真
    5.3 夹紧系统建模与仿真
    5.4 制动系统建模与仿真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动车组转向架减振器及抗侧滚扭杆载荷的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速动车组转向架减振装置发展历史
        1.2.2 高速动车组载荷识别技术的发展
        1.2.3 高速动车组载荷谱研究
    1.3 研究内容
2 载荷测试及数据处理方法
    2.1 中国标准动车组概述
        2.1.1 中国标准动车组动车组转向架概述
        2.1.2 中国标准动车组转向架减振器概述
    2.2 转向架减振器载荷测试方案
        2.2.1 载荷识别方法
        2.2.2 标定试验目的及方案
    2.3 线路跟踪试验
        2.3.1 线路跟踪测试的目的
        2.3.2 跟踪试验工况
        2.3.3 数据采集设备
    2.4 实测数据处理
        2.4.1 误差分析
        2.4.2 数据处理方法
    2.5 本章小结
3 减振器载荷特性分析
    3.1 载荷时域特性分析
        3.1.1 一系垂向减振器垂向载荷时域特性
        3.1.2 二系横向减振器横向载荷时域特性
        3.1.3 抗蛇行减振器载荷时域特性
        3.1.4 抗侧滚扭杆扭转载荷时域特性
    3.2 载荷频域特性分析
        3.2.1 连续时间与频率的傅立叶变换
        3.2.2 一系垂向减振器载荷频域特性
        3.2.3 二系横向减振器载荷频域特性
        3.2.4 抗蛇行减振器载荷频域特性
        3.2.5 抗侧滚扭杆载荷频域特性
    3.3 本章小结
4 载荷谱编制
    4.1 载荷谱编制方法
    4.2 载荷谱的各级损伤贡献比计算
        4.2.1 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4.2.2 载荷损伤比计算
    4.3 实测载荷谱的建立
    4.4 本章小结
5 载荷谱的统计推断
    5.1 载荷谱的分析拟合
        5.1.1 威布尔分布拟合
        5.1.2 分布拟合的检验
    5.2 实测载荷谱的分布拟合
    5.3 载荷谱统计推断
        5.3.1 最大载荷值
        5.3.2 统计载荷谱
    5.4 疲劳载荷的确定
        5.4.1 疲劳试验载荷确定
        5.4.2 等效载荷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6)高速公路事故信息采集与事故成因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1.1 国外发达国家道路交通安全概况
        1.1.2 国内道路交通安全概况
        1.1.3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特性分析
    2.1 高速公路交通事故调查
        2.1.1 调查路段及方式
        2.1.2 调查路段概况及交通事故情况综述
    2.2 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分布规律及安全特性
        2.2.1 交通事故时间分布规律及安全特性
        2.2.2 交通事故形态分布规律及安全特性
        2.2.3 交通事故天气分布规律及安全特性
        2.2.4 交通事故原因分布规律及安全特性
    2.3 高速公路典型路段交通事故特性分析
        2.3.1 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路段交通事故特性分析
        2.3.2 高速公路隧道路段交通事故特性分析
        2.3.3 高速公路连续下坡路段交通事故特性分析
        2.3.4 高速公路收费站路段交通事故特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速公路交通事故信息采集项目分析
    3.1 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影响因素分析
        3.1.1 驾驶人因素
        3.1.2 车辆因素
        3.1.3 道路条件因素
        3.1.4 环境因素
    3.2 国内外道路交通事故信息采集项目分析
        3.2.1 我国道路交通事故信息采集项目分析
        3.2.2 美国道路交通事故信息采集项目分析
        3.2.3 日本道路交通事故信息采集项目分析
    3.3 我国高速公路交通事故信息采集项目分析
        3.3.1 我国高速公路交通事故信息采集项目现状
        3.3.2 我国高速公路交通事故信息采集项目存在问题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高速公路交通事故信息采集项目建立
    4.1 补充必要项目
        4.1.1 补充基本信息采集项目
        4.1.2 补充当事人信息采集项目
        4.1.3 补充车辆信息采集项目
        4.1.4 补充道路环境信息采集项目
    4.2 细化项目内容
        4.2.1 细化基本信息采集项目内容
        4.2.2 细化当事人信息采集项目内容
        4.2.3 细化车辆信息采集项目内容
        4.2.4 细化道路环境信息采集项目内容
    4.3 去除多余项目
        4.3.1 去除与高速公路无关的信息采集项目内容
        4.3.2 去除与交通事故分析研究无关的信息采集项目内容
        4.3.3 优化交通事故信息采集项目表的结构
    4.4 我国高速公路交通事故信息采集项目建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成因模型
    5.1 交通事故成因理论与分析方法
        5.1.1 交通事故成因理论
        5.1.2 交通事故成因分析方法
    5.2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高速公路宏观交通事故成因模型
        5.2.1 主成分分析法原理
        5.2.2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高速公路宏观事故成因模型建立
        5.2.3 实例应用分析
    5.3 基于事故树的高速公路微观交通事故成因模型
        5.3.1 事故树原理
        5.3.2 基于事故树的高速公路微观交通事故成因模型建立
        5.3.3 实例应用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研究成果
    论文创新点
    需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高原远程机动安全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风险管理研究的现状
        1.2.2 道路交通安全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文章的创新点
第二章 高原对远程机动影响及风险管理基本理论
    2.1 高原寒区环境的特点及对远程机动的影响
        2.1.1 高原寒区环境的特点
        2.1.2 高原环境对远程机动的主要影响
        2.1.3 高原远程机动风险因素之间关联分析
    2.2 风险管理基本理论
        2.2.1 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
        2.2.1.1 风险的概念和特征
        2.2.1.2 风险管理的概念
        2.2.1.3 风险管理的理论体系
        2.2.2 风险管理的程序
        2.2.3 风险管理技术框架
    2.3 本文研究思路
第三章 高原远程机动风险辨识与风险等级全息模型
    3.1 高原远程机动风险辨识
        3.1.1 高原远程机动风险辨识的概念
        3.1.2 高原远程机动风险辨识的过程
        3.1.3 高原远程机动风险辨识的依据
    3.2 高原远程机动风险辨识的方法
        3.2.1 核查表法
        3.2.2 头脑风暴法
        3.2.3 专家访问法
        3.2.4 等级全息建模法
    3.3 基于综合辨识法的高原远程机动安全风险识别
        3.3.1 高原远程机动安全风险数据采集
        3.3.2 基于综合风险情景数据采集的HHM模型风险识别
第四章 高原远程机动安全风险的过滤评级与管理
    4.1 RFRM法基本原理
    4.2 基于RFRM的高原远程机动安全风险过滤、评级与管理
        4.2.1 通过等级全息建模辨识风险情景(阶段Ⅰ)
        4.2.2 基于见识、时间域和决策制定水平的情景过滤(阶段Ⅱ)
        4.2.3 双准则风险评级过滤(阶段Ⅲ)
        4.2.4 多重标准过滤(阶段Ⅳ)
        4.2.5 定量化评级(阶段V)
        4.2.6 风险的处理(阶段VI)
        4.2.7 灵活处理过滤掉的风险情景(阶段VII)
        4.2.8 运作反馈(阶段VIII)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原使命课题训练中的安全风险管理应用
    5.1 任务整体概况
    5.2 风险管理的实施步骤
    5.3 任务风险分析及对策
        5.3.1 风险识别
        5.3.2 风险分级
        5.3.3 制定风险应对措施
    5.4 风险管理效果
    5.5 本章小结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A 高原远程机动安全风险过滤问卷调查表
附录 B 多重评估标准评价结果

(8)发动机润滑系统的故障分析及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故障分析概述
        1.1.1 FMEA国内外发展状况
        1.1.2 FMEA相关标准
        1.1.3 故障模式分析的意义
    1.2 润滑系统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内容及结构
第2章 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
    2.1 FMEA概述
        2.1.1 方法介绍
        2.1.2 分析步骤
        2.1.3 可靠性方框图
    2.2 过程详解
        2.2.1 故障模式分析
        2.2.2 故障原因分析
        2.2.3 故障影响分析
        2.2.4 风险分析
        2.2.5 故障检测方法分析
        2.2.6 补偿措施分析
        2.2.7 注意事项
    2.3 FMEA在润滑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2.3.1 定义系统
        2.3.2 选择方法
        2.3.3 分析步骤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润滑系统的故障模式分析
    3.1 润滑系统功能概述
    3.2 润滑系统的组成及结构
        3.2.1 润滑系统的油路分析
        3.2.2 润滑系统的组成部件
        3.2.3 润滑系统的主要参数
    3.3 润滑系统的可靠性方框图
    3.4 润滑系统的故障分析
        3.4.1 润滑系统组成部件的故障分析
        3.4.2 润滑系统的功能故障分析
        3.4.3 润滑系统的故障模式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润滑系统故障影响分析
    4.1 故障严重等级划分
    4.2 润滑系统FMEA表格制定
    4.3 补偿措施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润滑系统的优化
    5.1 机油泵性能分析与改进
        5.1.1 工作特点
        5.1.2 间隙漏油机理
        5.1.3 提高容积效率的措施
        5.1.4 机油泵噪声的机理分析
        5.1.5 噪声控制的措施
        5.1.6 总结
    5.2 活塞环失效模式的研究
        5.2.1 活塞环磨损规律分析
        5.2.2 活塞环磨损机理
        5.2.3 减少活塞环磨损的措施
        5.2.4 总结
    5.3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9)铁路车辆顶复救援效率与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
    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1.3 铁路救援国内外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1.5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安排
第2章 脱轨机理与复轨方法
    2.1 脱轨的原因与分类
    2.2 主要复轨方法
        2.2.1 拉复法
        2.2.2 吊复法
        2.2.3 顶复法
第3章 顶复法及其工作过程分析
    3.1 顶复法发展概况
    3.2 液压原理及液压千斤顶
    3.3 举升过程
        3.3.1 举升千斤顶的型式
        3.3.2 举升过程操作步骤分析
        3.3.3 举升过程安全性的研究
    3.4 横移过程
        3.4.1 横移梁与横移小车
        3.4.2 横移过程的操作步骤及原理
        3.4.3 横移过程中影响复轨的因素及存在的安全隐患
    3.5 影响顶复法安全性能和起复效率的因素
第4章 顶复救援作业的改进
    4.1 举升千斤顶改进
        4.1.1 回转支承装置
        4.1.2 复轨器顶托装置的设计
        4.1.3 举升千斤顶改进结果分析
    4.2 横移小车改进
        4.2.1 万向轮原理
        4.2.2 横移小车的改进结果
        4.2.2 横移小车改进结果分析
    4.3 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重型多轴车辆综合制动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技术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防抱死系统布置方案和控制算法研究
        1.2.2 制动系统动态特性研究
        1.2.3 多系统耦合对制动系统影响研究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油气悬挂系统模型研究
    2.1 油气悬架系统简述
    2.2 液压系统模型建立
        2.2.1 液压油
        2.2.2 蓄能器
        2.2.3 阻尼孔
        2.2.4 管路
        2.2.5 油气悬架建模、分析及验证
    2.3 整车油气悬架模型建立
        2.3.1 油气悬架元件库建立
        2.3.2 油气悬架整车模型建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气压制动系统模型研究
    3.1 气压制动系统简述
    3.2 气压制动系统关键部件性能试验
    3.3 元件库建立
    3.4 制动气路模型建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辅助制动系统模型研究
    4.1 辅助制动系统的机械组成
    4.2 缓速器缓速能力分析
        4.2.1 发动机缓速器能力分析
        4.2.2 变速箱缓速器能力分析
        4.2.3 电涡流缓速器能力分析
    4.3 车辆辅助综合制动效能分析
        4.3.1 在平整路面辅助综合制动效能分析
        4.3.2 在斜坡路面辅助综合制动效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重型多轴车辆综合制动策略研究
    5.1 车辆综合制动系统架构
    5.2 驾驶员操纵意图获取
    5.3 综合制动系统的控制策略
        5.3.1 辅助制动控制策略
        5.3.2 行车制动控制策略
        5.3.3 应急/驻车制动控制策略
        5.3.4 综合制动策略控制流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综合制动系统性能测试
    6.1 实验目的
    6.2 实验方案
        6.2.1 试验条件
        6.2.2 实验方案
    6.3 实验仪器设备及安装
    6.4 实验结果分析
        6.4.1 行车制动
        6.4.2 紧急制动
        6.4.3 制动综合管理
    6.5 实施效果
    6.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行车途中缺少油液怎么办(论文参考文献)

  • [1]高速动车组载荷谱复现方法及台架试验研究[D]. 张益瑞. 吉林大学, 2021(01)
  • [2]驾驶途中出现险情的应急处理分析[J]. 张炳其. 科学技术创新, 2020(33)
  • [3]大型单轨吊驱动部设计分析[D]. 陈羽.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4]动车组转向架减振器及抗侧滚扭杆载荷的特征研究[D]. 杨凯迪.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5]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6]高速公路事故信息采集与事故成因关联性研究[D]. 杨杰. 长安大学, 2018(02)
  • [7]高原远程机动安全风险管理研究[D]. 张彬.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1)
  • [8]发动机润滑系统的故障分析及优化[D]. 汪长波. 北京理工大学, 2016(08)
  • [9]铁路车辆顶复救援效率与安全性研究[D]. 黄勇. 西南交通大学, 2015(01)
  • [10]重型多轴车辆综合制动策略研究[D]. 朱长建. 长安大学, 2015(02)

标签:;  ;  ;  ;  

开车时油少了怎么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