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属性的使用(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

比例属性的使用(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

一、等比性质的运用(初一、初二、初三)(论文文献综述)

张云云[1](2021)在《初中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现状与培养策略研究 ——以兰州市某中学为例》文中认为

沈阳[2](2017)在《初中二年级学生认知结构对数学建模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数学教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重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数学建模作为学生学习内容的重要部分,教师有必要了解学生数学建模能力水平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本文研究初二学生数学建模能力水平,并且探究影响数学建模能力的因素。根据概念图和CPFS结构编制的认知结构问卷,以及改编自PISA和中考题的数学建模能力水平测试卷合并而成的测试题,对195名初二学生进行测量,探究学生的认知结构水平以及数学建模能力水平,不同性别学生在认知结构和数学建模能力水平上的差异,并且分析初二学生认知结构与数学建模能力水平之间的关系。通过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初二学生总体上认知结构处于中等水平,性别差异不显着,女生认知结构平均分略高;高中低认知结构组之间差异显着,各组内性别差异均不显着,但在高、中认知结构组中,男生认知结构平均分高于女生,在低认知结构组中,女生高于男生。(2)初二学生数学建模平均水平不高,大部分学生处于水平一,水平二次之;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在性别上存在显着差异,并且男生数学建模水平平均值高于女生。(3)初二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和数学建模水平呈显着正相关。(4)初二学生不同认知结构组对应的数学建模水平存在显着差异,高认知结构组的学生具有较高的数学建模水平,中认知结构组的学生具有中等的数学建模水平,而低认知结构组的学生拥有较低的数学建模水平。(5)初二学生不同认知结构组中不同性别所对应的数学建模水平均不存在显着差异,但是三组中男生的数学建模水平平均值均高于女生。性别和认知结构对数学建模水平主效应差异均显着,但两者的交互作用对数学建模水平主效应不显着。(6)初二学生认知结构水平对其数学建模能力有显着的预测作用。

朱成兵[3](2014)在《PCK视角下的初中数学若干难点概念教学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数学概念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难点概念困扰着师生以往关于上教版初中数学难点概念的研究多为针对某一个具体的数学难点概念的研究,缺乏对整个初中年级数学难点概念的系统研究。这些研究虽然也能为教师对某一个具体的数学难点概念提供具体的教学设计,但大都不能够迁移到突破其它难点概念上,教师在面临众多其它难点概念时还是束手无策。为此,本文以“找出师生所认可的初中数学难点概念——研究难点概念的教学过程——提出一套解决难点概念的一般方法”为框架,研究两个问题:目前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数学课本中有哪些数学难点概念?突破这些难点概念的一般策略是什么?为了找出哪些是初中数学难点概念,研究者先将上教版的八木初中数学课木上所有的数学概念(298个)按学期整理成每学期的数学概念表,然后又从这298个数学概念中挑选出作者自己认为较难的60个概念,整理成部分数学难点概念表。接着制作调查问卷,对教师和学生分别进行了调查。调查师生认为的难点概念有哪些?以及这些概念成为难点概念的原因。研究发现,二次函数等概念是师生所认可的初中数学难点概念。不同类型教师心目中的初中数学难点概念认同度很高,男生和女生心目中的初中数学难点概念认同度也很高,师生心目中的初中数学难点概念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师生之问的认识也有较大的差异。这些概念成为数学难点概念的原因有:概念本身问题、教师教的问题和学生学的问题等。针对调查得到的难点概念及其成因,研究者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也听了很多节数学课,对部分数学教师进行了访谈,目的是找到一套突破数学难点概念的一般方法。研究者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数学难点概念的教学过程,得到了突破数学难点概念的一般方法:首先是概念引入阶段,可以提供现实原型、通过实际问题或数学史的方法引入;其次是概念的理解阶段,要多角度地揭示难点概念的内涵,准确掌握概念的外延。再次是概念的运用阶段,要从知觉水平上的运用上升到思维水平上的运用;最后是概念的总结阶段,建立概念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形成概念的“树”状结构和“网络”体系。最后,提出教学建议如下:在首次接触难点概念时,建议教师多角度揭示概念的内涵;在概念的应用阶段,建议全方位建立难点概念与其他概念的联系;在概念深化阶段,建议注重从知觉水平的运用上升到思维水平的运用。

吕世虎[4](2009)在《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历程及其启示》文中提出进入21世纪,我国实施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研究空前繁荣。相对于一般课程理论研究而言,我国数学课程理论研究则处于刚起步阶段。数学课程理论研究的不足使得中国数学教育界在面对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实践提出的许多问题时显得无奈,对于数学课程改革的争论也是凭借个人经验有感而发,缺少理性的思考和理论的指导,常常陷入循环圈中。事实上,新一轮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实践提出的许多问题在历次课程改革中都曾经出现过,从历史的角度审视和研究这些问题应当是建构中国数学课程理论的重要视角。本研究的论题“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属于“中国数学教育史”的研究领域。该研究对于揭示中国数学教育的特征,建构中国特色的数学教育理论,解决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主要运用历史研究法、文献法、比较法、文本分析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来进行问题的研究与讨论。本文拟研究的问题是“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历史给予我们什么样的经验和启示?”对于这个问题,又分解为三个子问题: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历程是怎样的?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具有哪些特点?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历史对当今的数学课程改革有哪些启示?对于这三个子问题回答即是本研究的结论。本研究以数学教学大纲(数学课程标准)和数学教材的发展演变为线索,将中国当代数学课程的发展分为3个阶段:选择数学课程发展道路时期(1949—1957),探索中国数学课程体系时期(1958—1991),建立中国数学课程体系时期(1992—2000)。对每个阶段,从背景、事件及其影响三个方面梳理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历程。通过对当代(1949—2000年)代表性的数学教学大纲、主要的数学教材进行纵向比较,从课程目标(教学目标)、课程内容、课程选择性、课程编排方式等方面,梳理总结出这一时期数学课程发展具有如下特点:中学数学课程目标体系由只有一般目标发展成为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相结合的目标体系,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多方面、多层次,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比较完善的目标结构体系。对目标的陈述方式也经历了由抽象、模糊到具体、明确、可操作的过程;中学数学课程的知识领域和知识单元的数量呈“正弦曲线”变化态势;中学数学课程的选择性经历了由“一纲一本→多纲多本→一纲一本→多纲多本”的循环式发展;中学数学课程内容的整体编排方式经历了由“分科→混合→分科→混合”的循环性发展。平面几何受苏联几何内容处理方式的影响,采用论证几何体系,并成为50年中几何内容处理方式的主流。代数内容在各个时期都采用“数→式→方程→函数”的处理方式,也出现过采用“数→方程→式→函数”的处理方式。在上述基础上,对我国当今数学课程改革提出了如下建议:数学课程目标的表述应当继承重视“结果”的传统,“结果”目标与“过程”目标并重;数学课程目标的表述应当具体明确,将学段目标、年级目标、知识领域目标、知识单元目标、知识点目标结合起来;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处理好稳定与发展的关系;数学课程内容的处理应恰当把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数学课程内容现代化应与学生接受能力、教师的教学水平相适应;数学课程的选择性,应关注地区差异,分类设置课程,编写区域化教科书,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数学课程内容的综合化要以主线统领,各知识领域内容相对集中,不宜太分散;几何内容编排应兼顾传统,采用实验几何与论证几何结合的方式为宜。本研究的创新之处是:以教学大纲、教材为线索,系统梳理了我国当代数学课程发展的历史,补正了已有研究中的一些缺漏;通过对教学大纲、教材的定量和定性比较研究,揭示了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特点;以史为鉴,对我国当今数学课程改革面临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建议。但在研究过程中,对于史料(特别是教材)的收集不全面,对教材的特点研究不够。一些结论还需要从理论上加以提炼。

吕亚军[5](2007)在《初中平面几何新旧教材结构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几何教学改革一直是数学教育研究领域讨论的热点问题,它被称为“历次中学数学教育改革运动的前沿和焦点”.平面几何是初中数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板块,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自2001年课程改革以来,教材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教材由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四大板块组成,以往教材中的几何体系被打破.新教材在内容上作了增删,强调定理、定义的发现过程,降低了演绎推理的要求,加强了合情推理的要求.新教材的这种处理方式在教学实践中产生了什么影响?新教材中加强了实践、探究能力的培养,增加了课题学习内容,但实际教学效果又如何呢?本文主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以文献综述和分析为主,比较系统地介绍教材、教材结构及教材编制和评价的基本理论,第二部分属于比较研究篇,首先详细比较了国内外几何教材及国内新旧几何教材的理论,然后利用系统论的观点,从几何教材组织结构、版面结构和内容结构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在内容结构的比较中,以相似形和圆两部分内容为例,从知识结构图、具体内容、定理定义的引入三个方面进行新旧教材比较,分析研究其区别,并给出了新教材中这两部分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是结论篇,通过比较分析和实践教学研究,指出了实验教材(几何部分)在实践中的不足,提出了教材修改建议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徐雪梅[6](2007)在《初中数学新课标教材与旧教材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标准》与《大纲》”、“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课题学习”五个方面,对新课标教材与旧教材进行比较研究,并结合作者和其他教师、学生在教学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体会,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引言,说明了选题的背景、研究对象、研究的现状以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一章,首先介绍了《新课程标准》与《大纲》的比较分析。1.《标准》与《大纲》的比较;2.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二章,在“数与代数”内容的比较分析。1.从“代数”到“数与代数”的整体特点;2.加强的内容与典型案例分析;3.削弱的、删去的内容与典型案例分析;4.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三章,在“空间与图形”内容的比较分析。1.从“平面几何”到“空间与图形”的整体特点;2.基本保持稳定的内容;3.改变的内容与典型案例分析;4.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章,在“统计与概率”内容的比较分析。1.统计与概率内容的整体特点;2.变化的内容与典型案例分析。第五章,在“课题学习”内容的比较分析。1.从“探究性活动”到“课题学习”;2.“课题学习”的典型特色与案例分析。第六章,在关于初中数学新课程教材使用情况的调查研究。1.学生问卷调查分析;2.思考与建议

孙巍[7](2007)在《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探索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精髓.中学阶段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是21世纪学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人才的重要手段,而进行中学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研究更能使我们中学数学教师充分吸收国内外数学思想方法论知识,提高对数学思想方法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从而能够有意识、自觉地实践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本文从与数学思想方法有关的基本概念、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意义、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策略和原则四个方面加以研究,并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阐述数学思想方法如何在教学中的渗透运用.

李淑文[8](2006)在《中日两国初中几何课程难度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日本和我国同属东方文化系统,在数学教育方面有不少相似之处。近几十年来,日本数学教育的改革更多地学习和借鉴了西方的改革思想和经验,并有机地融入自己传统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 几何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有较多争议的一门课程。进入21世纪,中日两国新的数学课程在几何内容的处理上,都有些新的变化。在几何课程的改革中,选取那些内容?强调“深度”,还是强调“广度”?目前人们还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因此,对中日初中几何课程难度进行比较研究是适时的,也是必要的。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果: 1.课程难度的定义及其数量化模型的建立 在研究一门学科的课程难度时,通常可分为统计难度和内容难度。课程的统计难度是指在确定的被试对象上表现出来的难度值,也叫相对难度。课程的内容难度是由课程计划确定的、在课程标准和教材上表现出来的难度,也叫绝对难度。本研究的课程难度指的是课程的内容难度。 课程难度与课程深度成正比,与课程时间成反比。同样,课程难度与课程广度成正比,与课程时间成反比。如果用N来表示课程难度,用S表示课程深度,用G表示课程广度,用T表示课程时间,单位时间的课程深度S/T和单位时间的课程广度G/T则是刻画课程难度很重要的量,我们分别称之为“可比深度”和“可比广度”。则课程难度为: N=αS/T+(1-α)G/T (*) 其中,α满足0<α<1,被称为加权系数,反映了课程对于“可比深度”或者“可比广度”的侧重程度。为了方便起见,我们称由(*)式定义的N为课程难度系数。 课程难度模型不仅可以作为国际数学课程比较研究的一个平台,也可以用于课程设计中难度因素的控制。因此,对数学课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中日两国初中几何课程难度的比较 (1) 内容难度的比较 在课程广度方面,日本几何课程的知识点最少,其次是我国新几何课程(《课程标准》下的几何课程),我国旧几何课程(《教学大纲》下的几何课程)的知识点最多,大约是日本几何课程知识点的2倍。 在课程深度方面,日本几何课程深度大于我国新几何课程的深度,小于我国旧几何课程的深度。 在课程时间上,日本初中三年的几何学习时间是114课时;我国新几何课程,三年学习的时间是192课时;我国旧几何课程,三年学习的时间是215课时。

谢中和[9](2005)在《一道“希望杯”试题的求解思路(初一、初二、初三)》文中提出

庞如兰,潘春雷,渠英[10](2004)在《初中数学竞赛系列微型讲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讲座循初一、初二、初三的知识顺序,共分45讲,每次3讲,拟刊登15次。本期刊登25~27讲,欢迎大家继续关注和支持。如有意见或建议,请来信或发电子邮件(jmat@163.com)与我们联系。栏目主持:姜宏军。

二、等比性质的运用(初一、初二、初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等比性质的运用(初一、初二、初三)(论文提纲范文)

(2)初中二年级学生认知结构对数学建模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认知结构的研究回顾
        2.1.1 国外认知结构的理论概述
        2.1.2 国内认知结构的理论概述
        2.1.3 国外认知结构的评价
        2.1.4 国内认知结构的评价方法
        2.1.5 认知结构对学习结果的影响
    2.2 数学建模能力的研究回顾
        2.2.1 数学素养的理论概述
        2.2.2 数学建模能力的理论概述
        2.2.3 数学建模能力的影响因素
        2.2.4 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
    2.3 认知结构和数学建模能力的评述
        2.3.1 认知结构概念界定
        2.3.2 数学建模能力概念界定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工具
        3.3.1 认知结构的测量
        3.3.2 数学建模能力的测量
    3.4 测试程序
    3.5 数据处理
第4章 初二学生认知结构和数学建模能力水平状况
    4.1 初二学生认知结构的状况及分析
        4.1.1 认知结构测试卷信度、难度与区分度
        4.1.2 初二学生认知结构的总体情况
        4.1.3 初二学生认知结构的性别差异
        4.1.4 分析讨论
    4.2 初二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状况及分析
        4.2.1 数学建模能力测试卷的信度、难度与区分度
        4.2.2 初二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总体情况
        4.2.3 初二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性别差异
        4.2.4 分析讨论
第5章 初二学生认知结构、数学建模能力的关系研究
    5.1 初二学生认知结构对数学建模能力的影响
        5.1.1 初二学生认知结构与数学建模能力的相关性
        5.1.2 初二学生认知结构对数学建模能力的影响
        5.1.3 初二学生认知结构对不同性别数学建模能力影响的比较
        5.1.4 初二学生认知结构对数学建模能力的回归分析
    5.2 分析讨论
        5.2.1 初二学生认知结构与数学建模能力的相关性分析
        5.2.2 初二学生认知结构对数学建模能力的影响讨论
        5.2.3 初二学生认知结构对不同性别数学建模能力影响的比较讨论
        5.2.4 初二学生认知结构对数学建模能力影响的回归分析比较
第6章 教学启示及教学建议
    6.1 如何培养学生认知结构
    6.2 如何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
第7章 研究结论和反思
    7.1 研究结果
    7.2 研究反思
附录
    附录1 认知结构测试卷(正式测试卷)
    附录2 数学建模能力测试卷(预测卷)
    附录3 数学建模能力测试卷(正式测试卷)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结果
致谢

(3)PCK视角下的初中数学若干难点概念教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缘由
    1.2 研究的问题和方法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PCK 理论概述
    2.2 数学概念与数学概念教学
        2.2.1 数学概念
        2.2.2 数学概念教学
第3章 初中数学难点概念的调查研究
    3.1 调查目的
    3.2 调查对象
    3.3 问卷设计
        3.3.1 教师问卷设计
        3.3.2 学生问卷设计
    3.4 数据统计分析
        3.4.1 对教师统计数据分析
        3.4.2 对学生数据统计分析
        3.4.3 对师生数据对比分析
        3.4.4 研究结论
第4章 对教师的 PCK 分析
    4.1 与新手型教师的话题 PCK 访谈
    4.2 与成熟型教师的话题 PCK 访谈
    4.3 与专家型教师的话题 PCK 访谈
    4.4 三种类型教师 PCK 比较分析
    4.5 访谈结论
第5章 数学难点概念教学过程研究
    5.1 数学难点概念的引入
    5.2 数学难点概念的理解
    5.3 数学难点概念的运用
    5.4 数学难点概念的总结
第6章 对教师和学生的建议
    6.1 对教师的建议
        6.1.1 对教师课前的建议
        6.1.2 对教师课内的建议
        6.1.3 对教师课后的建议
    6.2 对学生的建议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历程及其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引论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一) 数学教育学科建设的需要
        (二) 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三) 中国数学教育走向世界的需要
    二、有关概念及范围的界定
        (一) 当代
        (二) 中学
        (三) 数学课程
    三、研究问题的表述
第二章 文献述评
    一、文献收集的基本思路
    二、收集到的主要文献及其述评
        (一) 中国官方的课程文件
        (二) 中学数学教材
        (三) 数学课程研究的文献
    三、文献述评的总结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方法
        (一) 历史研究法
        (二) 文献法
        (三) 比较法
        (四) 文本分析法
        (五) 访谈法
    二、研究过程
    三、论文的结构
第四章 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历程
    一、中国近现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简要回顾
        (一) 学习外国数学课程时期(1862—1928)
        (二) 探索本土化数学课程时期(1929—1949)
    二、选择数学课程发展道路时期(1949—1957)
        (一) 继承和改造原有中学数学课程时期(1949—1951)
        (二) 全面学习苏联数学课程时期(1952—1957)
    三、探索中国数学课程体系时期(1958—1991)
        (一) 探索和尝试建立中国数学课程体系时期(1958—1965)
        (二) 数学课程发展遭遇挫折时期(1966—1976)
        (三) 继续探索中国数学课程体系时期(1977—1991)
    四、建立中国数学课程体系时期(1992—2000)
        (一) 制定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编写"六·三"、"五·四"制初级中学数学实验教科书
        (二) 制定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编写普通高级中学数学实验教科书
第五章 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特点
    一、从课程目标看数学课程发展的特点
        (一) 课程目标体系发展的特点
        (二) 课程目标内容发展的特点
        (三) 结论
    二、从课程内容看数学课程发展的特点
        (一) 中学数学课程中知识领域变化的特点
        (二) 中学数学课程中知识单元变化的特点
        (三) 结论
    三、从课程选择性看数学课程发展的特点
        (一) 从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层面看数学课程选择性的特点
        (二) 从教科书层面看数学课程选择性的特点
        (三) 结论
    四、从课程编排方式看数学课程发展的特点
        (一) 从宏观层面看数学课程内容编排方式的特点
        (二) 从微观层面看数学课程内容编排方式的特点
        (三) 结论
第六章 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历史对当今数学课程改革的启示
    一、中学数学课程目标的发展变化对当今数学课程改革的启示
        (一) 课程目标的表述应继承重视"结果"的传统,"结果"目标与"过程"目标并重
        (二) 课程目标的表述应具体明确,将学段目标、年级目标、知识领域目标、知识单元目标、知识点目标结合起来
    二、中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发展变化对当今数学课程改革的启示
        (一) 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处理好稳定与发展的关系
        (二) 数学课程内容的处理应恰当把握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三) 数学课程内容现代化应与学生接受能力、教师的教学水平相适应
    三、中学数学课程选择性的发展变化对当今数学课程改革的启示
        (一) 应关注地区差异,分类设置课程,编写区域化教科书
        (二) 数学课程的选择性应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四、中学数学课程内容编排方式的发展变化对当今数学课程改革的启示
        (一) 数学课程的综合化要以主线统领,各知识领域内容相对集中,不宜太分散
        (二) 几何内容编排应兼顾传统,采用实验几何与论证几何结合的方式为宜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5)初中平面几何新旧教材结构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问题的提出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
        1.1.1 国外几何课程改革的历史与现状
        1.1.2 国内几何课程改革的历史与现状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和论文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课题的研究框架
第2章 研究综述
    2.1 几何教材结构的研究
        2.1.1 关于教材
        2.1.2 关于教材结构
        2.1.3 系统论下的几何教材结构
    2.2 教材的比较研究
        2.2.1 国外教材的比较研究
        2.2.2 国内教材的比较研究
    2.3 研究的基本理论依据
        2.3.1 教材的编制与评价
        2.3.2 比较研究的相关理论
第3章 华师大(新)版和人教(旧)版平面几何结构的比较
    3.1 几何教材编制理念的比较
        3.1.1 国外几何教材的理念
        3.1.2 国内旧几何教材的理念
        3.1.3 国内新几何教材的理念
        3.1.4 比较研究
    3.2 新旧几何教材组织结构的比较
        3.2.1 章目录比较
        3.2.2 栏目录比较
第4章 两种几何教材比较后的思考
    4.1 新几何教材的不足
        4.1.1 新课程标准的反对意见
        4.1.2 对新几何教材在实施中的不足
    4.2 几点新教材再版建议
第5章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5.1 几何教材的部分内容删减对后续学习的影响研究
    5.2 新课程改革理念下,教师的培训问题研究
    5.3 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如何正确进行教学评价
第6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初中数学新课标教材与旧教材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新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比较分析
    一、《标准》与《大纲》的比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二章 “数与代数”内容的比较分析
    第一节 从“代数”到“数与代数”的整体特点
    第二节 加强的内容与典型案例分析
    第三节 削弱的、删去的内容与典型案例分析
    第四节 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章 “空间与图形”内容的比较分析
    第一节 从“平面几何”到“空间与图形”的整体特点
    第二节 基本保持稳定的内容
    第三节 改变的内容与典型案例分析
    第四节 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章 在“统计与概率”内容的比较分析
    第一节 统计与概率内容的整体特点
    第二节 新教材变化的内容与典型案例分析
第五章 “课题学习”内容的比较分析
    第一节 从“探究性活动”到“课题学习”
    第二节 “课题学习”的典型特色与案例分析
第六章 关于初中数学新课程教材使用情况的调查研究
    第一节 学生问卷调查分析
    第二节 思考与建议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7)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的意义
    1.1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的现状
第二章 数学思想方法概述
    2.1 数学思想方法的概念界定
    2.2 数学思想与方法的关系
    2.3 数学知识的分类
    2.4 数学思想方法的分类与特征
        2.4.1 技巧型思想方法的特征
        2.4.2 逻辑性思想方法的特征
        2.4.3 宏观型思想方法的特征
第三章 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3.1 更新观念,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3.2 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3.3 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途径
        3.3.1 渗透于知识的形成过程中
        3.3.2 渗透于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中
        3.3.3 渗透于“问题解决”之中
        3.3.4 渗透于实践教学中
    3.4 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原则
        3.4.1 反复渗透原则
        3.4.2 循序渐进原则
        3.4.3 调动积极性原则
        3.4.4 系统性原则
第四章 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实践
    4.1 实验的目的与方法
    4.2 实验措施
        4.2.1 对单元、复习搞好整理总结,进行思想方法的概括和提炼
        4.2.2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做好思想方法渗透的准备
        4.2.3 课后指导反思
    4.3 实验案例选析
    4.4 实验的结果与分析
第五章 研究的总结与讨论思考
    5.1 研究的总结
    5.2 讨论与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中日两国初中几何课程难度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章 序章
    一、课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问题
    三、研究的意义
        (一) 国际比较的价值
        (二) 对课程评价理论的贡献
        (三) 在研究方法上的突破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课程与课程难度
        (一) 课程
        (二) 课程难度
    二、几何课程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一) 对几何教育价值的认识
        (二) 国外几何课程的改革回顾
        (三) 日本几何课程的变迁与现状
        (四) 我国几何课程的变迁与现状
    三、有关空间想象能力的研究
        (一) 空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二) 我国中小学数学教育对空间想象能力的解释
        (三) 空间想象能力与几何教学
    四、有关数学推理能力的研究
        (一) 数学推理能力及其结构
        (二) 推理能力与几何教学
    五、有关国际数学教育的比较研究
第三章 研究过程和方法
    一、研究过程设计
    二、样本的选取
        (一) 课程难度比较样本的选取
        (二) 测试对象的选取
    三、测试的设计
        (一) 空间想象能力的测试
        (二) 数学推理能力的测试
    四、研究限制
第四章 课程难度及其比较方法
    一、课程概念的界定
    二、课程难度的定义及其量化模型
        (一) 课程难度的定义及其分析
        (二) 课程难度因素的量化方法
    三、数学习题与数学题综合难度模型
        (一) 数学题与数学课程
        (二) 数学题的综合难度模型
    四、数学课程难度的比较方法
第五章 中日两国初中几何课程难度的比较
    一、中日两国初中几何课程内容难度的比较
        (一) 课程广度
        (二) 课程深度
        (三) 课程难度系数
    二、中日两国初中几何课程中习题难度的比较
        (一) 中日两国数学教材中几何题难度的比较
        (二) 中日两国中考试题中几何题难度的比较
    三、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日两国初中几何课程难度差异的影响
    一、中日两国初中生空间想象能力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二、中日两国初中生数学推理能力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一) 数学推理能力的测试结果
        (二) 关于几何证明理解度的测试结果
    三、中日两国初中几何课程难度差异的影响分析
第七章 结论与思考
    一、主要结论
        (一) 中日两国初中几何课程难度的比较结果
        (二) 中日两国初中几何课程难度差异的影响结果
    二、几点思考
        (一) 关于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难度的思考
        (二) 关于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思考
        (三) 关于培养学生数学推理能力的思考
        (四) 关于课程难度模型的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日两国初中几何课程的知识点
附录2: 空间想象能力测试题
附录3: 数学推理能力测试题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四、等比性质的运用(初一、初二、初三)(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现状与培养策略研究 ——以兰州市某中学为例[D]. 张云云.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2]初中二年级学生认知结构对数学建模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D]. 沈阳.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2)
  • [3]PCK视角下的初中数学若干难点概念教学的研究[D]. 朱成兵. 上海师范大学, 2014(01)
  • [4]中国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历程及其启示[D]. 吕世虎. 东北师范大学, 2009(11)
  • [5]初中平面几何新旧教材结构的比较研究[D]. 吕亚军. 苏州大学, 2007(11)
  • [6]初中数学新课标教材与旧教材的对比研究[D]. 徐雪梅.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7(03)
  • [7]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探索与实践[D]. 孙巍. 上海师范大学, 2007(05)
  • [8]中日两国初中几何课程难度的比较研究[D]. 李淑文. 东北师范大学, 2006(10)
  • [9]一道“希望杯”试题的求解思路(初一、初二、初三)[J]. 谢中和. 数理天地(初中版), 2005(09)
  • [10]初中数学竞赛系列微型讲座[J]. 庞如兰,潘春雷,渠英.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4(04)

标签:;  ;  ;  ;  ;  

比例属性的使用(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