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治疗鼻衄、头痛、痛经

三七治疗鼻衄、头痛、痛经

一、三七止鼻衄治头痛疗痛经(论文文献综述)

王彩青[1](2020)在《《傅青主女科》关于痛经的学术思想探析及临床运用的现代文献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傅青主女科》中傅山对痛经病因病机、治法的认识,傅山治疗痛经的组方用药特点等学术思想。对近30年发表的有关《傅青主女科》治疗痛经方剂的临床运用类文献进行系统评价,探索这些方剂的现代临床应用规律及研究现状,发现其优势及不足,以期丰富《傅青主女科》的研究内容,探索新的研究方向,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及有关傅青主治疗痛经的相关书籍,探讨傅山治疗痛经的学术思想。搜集近30年(1990年2019年)发表的有关《傅青主女科》关于痛经方剂临床运用类文献。检索数据库包括: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期刊数据库;读秀知识库;万方数据库。依据拟定的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对纳入文献的相关信息进行提取,并建立数据库,对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利用Excel对文献的计量学特征进行分析,分析每个方剂的临床应用情况、方剂中药物使用规律及加减情况;对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质量评价,利用修改后Jadad量表对所纳文献评分,用RevMan软件进行偏倚风险评估、文献异质性检验和meta分析。结果1.傅山治疗痛经在病因病机方面多从肝肾立论,以肝为本,分虚实两端,以实为主。在治法方面重视肾肝,兼顾健脾,肝脾肾同治。在组方用药方面用药以补助通,药物剂量悬殊,药品注重炮制,以四物汤化裁。2.文献计量学结果:共下载文献366篇,通过细读全文,按排除标准对下载文献进行删除,最终纳入本研究的文献共81篇,其中临证经验36篇,临床试验45篇。期刊论文74篇,会议论文1篇,学位论文6篇。期刊论文来自50种期刊,其中有20种核心期刊,30种非核心期刊。34篇发表于核心期刊,40篇文献发表于非核心期刊。文献发表量呈缓慢上升趋势。作者单位涉及26个地区,发表文献量最多的省份是江苏省。3.方剂使用情况:81篇共使用傅山治疗痛经方剂82次,使用宣郁通经汤的文献有47篇,共运用宣郁通经汤58次;使用加味四物汤的文献2篇,运用2次;温脐化湿汤7篇,运用7次;顺经汤11篇,运用11次;调肝汤14篇,运用18次。宣郁通经汤文献发表数量呈上升趋势,余方剂文献发表数量没有明显变化。傅山治疗痛经方剂所治疾病种类多样。证候要素与方剂药物功效较为一致。方剂使用方法主要为汤剂口服,部分使用外治法。4.各方剂药物使用情况及加减规律:宣郁通经汤在使用时,白芥子、黄芩删减次数较多,常用新增药物有延胡索、赤芍等;加味四物汤、调肝汤在使用时以原方药物为主,增损药物较少;温脐化湿汤在使用时,白果删减次数较多,常用新增药物有延胡索、菟丝子等;顺经汤在使用时与原方药物出入较大,新增药物较多,且各类药物较为分散。5.随机对照试验质量评价:纳入文献中共有24篇文献为随机对照试验,整体研究水平较低、质量较差。存在的问题有:缺乏预试验及样本量估计;缺少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缺乏知情同意、伦理委员会批准;试验设计的理论条件不充分;随机化水平较低,缺乏盲法;干预措施标准化水平偏低;欠缺安全性考虑;结局指标测量方法欠统一;随访较少。在疗效评价、组间均衡性比较、统计学方法记录等方面完成较好。6.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文献样本量不足,仅筛选出4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并得出结论证明宣郁通经汤治疗痛经的总体有效率要高于米非司酮、布洛芬等西药。结论傅山治疗痛经学术思想:在病因病机方面多从肝肾立论,以肝为本,分虚实两端,以实为主。在治法方面重视肾肝,兼顾健脾,肝脾肾同治。在组方用药方面用药以补助通,药物剂量悬殊,药品注重炮制,以四物汤化裁。《傅青主女科》治疗痛经方剂的临床运用情况:缺乏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临床报道的方剂集中在宣郁通经汤,其他方剂的相关研究偏少;治疗疾病类型多样;临床使用傅山治疗痛经方剂时,主要以原方使用,但也有部分方剂药物成分变化较大,新增药物较多;临床随机试验整体质量较低;符合meta分析的文献较少。从已发表的文献来看,傅山治疗痛经方剂用来治疗妇科疾病及其他方面疾病上仍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为了更好地发挥《傅青主女科》中治疗痛经方剂的临床应用价值,应尽可能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采用国际研究标准,提高临床研究水平。

李宝金[2](2018)在《窦汉卿腧穴、刺灸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窦汉卿在针灸腧穴和刺灸法方面均有浓厚的临床特色,在中国针灸学术史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他的《标幽赋》蕴含经络、腧穴、刺灸法理论等内容,是历代医家最为重视的一篇针灸歌赋,《交经八穴》后世应用广泛;“手指补泻”十四字手法是对针刺手法具体操作的首次详细阐明,是明清复式针刺手法的发展基础;窦氏首创的“寒热补泻”是后世“烧山火”“透天凉”的直接来源,其透穴法、刺血法独具特色。《窦太师针经》是国家标准经穴主治研究的四大源头文献之一。故对窦汉卿的腧穴和刺灸法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临床价值。·选题依据鉴于窦汉卿在中国针灸学术史上的重要作用,及其对后世针灸医家产生的巨大影响,对其具有浓厚临床特色的针灸腧穴、刺灸法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很有必要。但目前对窦氏针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针经指南》一个文本上,对《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及后发现的《窦太师针经》《盘石金直刺秘传》《针灸集成》等文本关注较少。对《标幽赋》和《交经八穴》关注较多,对窦氏刺法、穴法多为单独专题性研究,论刺法者多,言灸法者少。对《窦太师针经》等文本蕴含的窦氏腧穴理论、刺灸法理论关注较少,对窦氏多个文本的综合性理论研究较少。本题的立意在于填补此缺漏,对窦汉卿多个文本进行综合研究,以探讨窦汉卿腧穴、刺灸法理论的全貌。·研究目的①探寻窦氏生平文化背景,使窦氏针灸理论形成的思想因素得以显现;整理窦氏着述篇目,分析明代吴嘉言《针灸原枢·窦太师秘传密话针经琼瑶宝鉴》文本,考证其与窦汉卿的关系。②使《窦太师针经》的经穴、奇穴等腧穴理论,得到较为深入、系统的分析。③对窦汉卿刺灸法理论,尤其是针刺补泻法、透穴法、刺血法、灸法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以获得较全面的认识。·研究材料基于横向、纵向维度的研究基线,以《窦太师针经》《针经指南》《卫生宝鉴》《济生拔粹·洁古云岐针法窦太师针法》《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盘石金直刺秘传》《针灸集成》《针方六集·玉龙歌》等为窦氏主要文本,以《内经》《难经》《黄帝明堂经》《素问》王冰注文、《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太平圣惠方》《素问亡篇·刺法论》《素问六气玄珠密语》《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针灸资生经》《子午流注针经》《医学纲目》等文献为比对文本。对《针灸原枢·窦太师秘传密话针经琼瑶宝鉴》的研究,又有元明时期十余本书籍文献。·研究方法本课题所用方法以文献学方法、医学史方法为主,参以目录学方法、文本发生学方法对窦汉卿多个针灸文本及其针灸理论进行分析,从科技哲学视野分析窦氏针灸部分内容以及窦氏文化背景。·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从两个维度展开。一是纵向维度,即窦氏文本与《内经》《难经》《黄帝明堂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等经典文献的比较研究;一是横向维度,即窦氏文本之间的相互比对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①窦汉卿及其着述。对窦氏的主要文化背景从儒家理学和道家两个方面,分析其与窦氏针灸理论可能存在的关系;确定承载窦氏针灸理论的主要文本及相关的着述篇目。对日本回归的《针灸原枢·窦太师秘传密话针经琼瑶宝鉴》进行文本基本构成的整体研究。②窦汉卿腧穴理论。以《窦太师针经》为主要文本,研究经穴穴名、定位、主治、刺灸法等内容,分析经外奇穴的来源、整理方法与体例、价值与影响,总结窦氏腧穴理论特色。③窦汉卿刺灸法理论。以《针经指南》《卫生宝鉴》《窦太师针经》为主要文本,分析窦氏治神得气、补泻法、透穴法、刺血法、针刺禁忌、灸法等内容,分析窦氏诸文本的先后顺序,探讨窦氏刺灸法形成、发展过程及其理论特色。·研究结果研究结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第一,展现窦汉卿的程朱理学和道家文化背景。提出程朱理学是窦氏的文化主体,分析程朱理学对窦氏针灸可能存在的影响。发现窦氏与全真教道士樊志应交往的历史文献,有助于解释为什么窦氏对针刺补泻中医者的手指操作技术给予专门关注,从而撰写“手指补泻”。还发现元·陈基《种德堂记》记述窦汉卿与王开的师承关系。第二,将窦氏着述篇目归集成表,全面分析《针灸原枢》及《窦太师秘传密话针经琼瑶宝鉴》。发现《窦太师秘传密话针经琼瑶宝鉴》为道医在窦氏《玉龙歌》基础上加以改编,借窦汉卿之名推广具有道家特色的针灸医术,并不是“窦桂芳校证”。提出此文本对分析《针灸神书》具有重要文献价值。总结了《针灸原枢》的文本构成和引用文献情况。第三,窦汉卿经穴理论。①《窦太师针经》的经穴正名大多依从《铜人》,亦有部分依从《千金要方》等文献;经穴别名在《黄帝明堂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等序列上,根据当时情况进行补充和扩展,用“又名”和“即”的体例与既往的“一名”体例加以区分。②《窦太师针经》对经穴的定位,基本以《铜人》作为依据,同时参照《千金要方》等文献和临床实际进行考订增减、修正,可概括为7个特色,如增加大量体位姿势取穴法和以相邻穴取穴定位法等等。③《窦太师针经》的腧穴治症较为精炼,以临床经验为主,以《铜人》为底本,参以《千金》等文本,形成7个特色和独特体例。④《窦太师针经》经穴刺灸法的治疗原则明确,与《铜人》以前文献相比,有10个刺法特色、5个灸法特色,真实反映了当时临床经穴刺灸法的发展变化。《窦太师针经》经穴别名、定位、主治症、刺灸法较《铜人》以前文献有很多新增和修订内容,部分内容散见于宋金元时期医书中,说明《窦太师针经》是一次比较集中而系统的整理,反映了宋金元时期经穴理论的实际发展变化情况。第四,窦汉卿奇穴理论。①《窦太师针经》所载33个奇穴,多半源于《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尚有源于《素问》等文献者,还有为窦氏首次记载者。②《窦太师针经》对奇穴的整理方法,可以归纳为4个方面。③《窦太师针经》对奇穴的系统整理具有5个方面的价值,为后世奇穴整理提供了标准范例,对元以后奇穴类专集的出现起到了积极影响。窦氏使奇穴在形式和内容上,均成为和经穴并列存在的一类腧穴形式,成为与经穴同级的理论知识概念体系。第五,窦汉卿刺法理论。①治神得气,窦汉卿对治神、得气的论述,基本承袭自《内经》《难经》等经典,但运用更加纯熟。②补泻法。窦氏从《素问》《难经》和唐宋金元等医家文献中,学习领会迎随、呼吸等针刺补泻法要素,加以综合运用;总结针刺“补法泻法”的具体操作,具有早期、后期的理论发展过程,具有很强的临床指导性;综合深浅、方员、使令呼吸法、生成数法、针头转向、手指补泻等要素,在宋金时期针法基础上发展出“寒热补泻”法,充分反映了宋金元时期的针法特色;对“手指补泻”技术,以统一体例集中论述,使之从历代文献中提炼出来、独立出来,成为一类专门的针刺补泻概念要素,与迎随、呼吸、深浅、方员等经典针刺补泻要素并列而立。③透穴法。为窦氏在前人透刺法基础上的发展再创新,几乎全身均有应用,以四肢部、头面部和背部为主。透穴针刺分寸从3分-2.5寸不等,具有3种针刺角度和6个针刺方向,还可分为双向、单向透穴刺。依据透穴过程中时间性、空间性的不同,可分别命名为“起点穴”(施透穴)、“途中穴”(透经穴)和“终点穴”(被透穴),在一个透穴刺法操作中的这些穴,大部分具有相同或相似的主治病症,基本以局部病症为主。透刺法的概念范畴涵盖了透穴法,透穴法则是透刺法中的一种特殊应用,二者不可混同。透穴法的产生因素,可能包括宋代以来人体解剖学的迅速发展和藏医穿刺法的影响两个方面。④刺血法。《窦太师针经》刺血腧穴较《铜人》明显增多,以治疗局部病症为主。除应用三棱针(锋针)出血法外,还应用弹针出血法,所用针具可能为藏医斧刃形放血刀。⑤针刺禁忌。窦氏针刺禁忌内容主要源于《素问》《铜人》《子午流注针经》,但未盲从,而是依据“气血调匀”之理灵活运用。第六,窦汉卿灸法理论。主要可归纳为灸须气至、灸分补泻、有常有变、针灸不同用4个观点。综观上述结果,可以发现窦汉卿腧穴、刺灸法理论文本所用的材料,既包括经典文献,也有宋金元时期的医家着作,窦氏对这两类文献均有独到理解、系统梳理、准确把握,并能综合运用。窦氏的程朱理学和道家文化背景应为此提供了许多帮助,同时,窦氏从他的老师们那里学到的临床经验和他自己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亦为此提供了一把钥匙,或者说,解剖文献、验证文献进而重新编集文献的利器。或许,正是因为临床实证的真实经验和切实有效性,窦氏敢于突破《铜人》等经典文献,订正、新增大量内容,体现了窦氏极其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及对经穴全面立体的把握,虽不是窦氏首次运用(宋代许希、窦材、陈自明等亦有部分记述),但由窦氏首次系统整理、集中记载成为腧穴专书,真实反映了当时针灸临床发展变化的大趋势。窦氏最为重要的两个贡献,一是系统整理奇穴,一是系统整理针刺补泻中的手指技术操作方法,使奇穴、手指技术与经穴、呼吸开阖等经典概念并驾齐驱,将奇穴从有实无名的临床经验,提炼、上升为有实有名的理论知识,将手指补泻从理论知识中的隐而不显,去蔽、还原为实践操作中的具体技术,可以说是为针灸经典理论框架补充了两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单元,打上了两个大补丁。窦氏一手临床,一手文献。他既能从临床实践经验中归纳、提炼医理、义理,亦能解读、爬梳文理、医理,继承经典的框架,又能发现、补充经典的不足,突破藩篱,补充发展新的概念单元,最终形成临床与文献一体、古义与新知一体的针灸理论体系。考其形成条件,时代环境应是重要的外部因素,他的思想文化背景和精神追求,应是重要的内部因素,或者说核心驱动力。窦氏的思想文化主体是程朱理学,“格物致知,穷理至极”的为学功夫,尤其是集宋儒大成的朱子理学,应对窦氏有很大影响;道家对手的独妙运用,或许对窦氏重视手指技术有所影响,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研究意义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使窦汉卿经穴、奇穴等腧穴理论得到较为全面地研究,可为当前的奇穴文献研究、理论研究提供参考,使窦氏刺灸法理论得到较为系统的认识,补充目前采用单一文本研究窦汉卿针灸理论而导致的认识不足与缺失,使《玉龙经》《窦太师针经》等窦氏针灸文本获得更广泛的关注。本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可以使窦汉卿针灸理论的临床特色进一步呈现出来,对于当前临床中腧穴定位、主治病症和刺灸法的应用等均有切实的借鉴意义,有助于临床实践的临证选穴,对于当前的针灸教学实践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创新点①综合运用目录学、文献学、医学史学、文本发生学等多种研究方法,研究窦汉卿多个针灸文本的内容,既有窦氏文本与经典文本的纵向比对、诠释,也有窦氏文本之间的相互参照、阐释和比对,突破以往单一文本、单一维度、静态研究的模式,通过多文本、双向维度、动态的研究方式,梳理窦氏针灸学术来源、文本构成及先后顺序,深入探讨窦氏腧穴、刺灸法特色及其形成过程。②首次对窦氏经穴理论从穴名、定位、主治病症、刺灸法等方面进行系统梳理,考察其在针灸史中的演变,首次系统分析窦氏整理奇穴的方法与体例,借此观察奇穴形成、发展及其演变为经穴的过程,为腧穴的发生、形成研究提供参考。③首次从科学技术哲学的视野,观察、分析窦氏整理“手指补泻”、发展透穴刺法的意义,突出针灸理论中隐含的技术层面意义,认识窦氏针灸理论产生的文化背景和因素,为当前针灸基础理论研究提供新思路。·研究局限与展望本研究的局限在于,尚未对窦氏临证针灸配穴处方理论进行探讨研究,这对认识窦氏腧穴、刺灸法、配穴处方的整体性有一定影响;对宋金元时期的针灸学术环境尚缺乏系统研究,这对评价窦氏与其他医家针灸理论之间的不同,进而提取窦氏针灸理论特色有一定影响;对窦氏针灸的传承情况尚缺乏系统分析,这对评价窦氏针灸理论的价值和作用具有一定影响;对窦氏文化背景的深入探讨,应是研究窦氏针灸理论形成因素的重要一环,而本人对于传统文化功底的缺失则会影响这种探讨的深入,需要花时间和精力补上这一课;以科学技术哲学的视角,可以对窦氏针灸理论有更深入的解读和新角度的呈现,本人仍比较缺乏科技哲学的思考,需要在这方面多下功夫。这些都是将来需要解决的问题。

骆赟韵[3](2012)在《当代中医妇科名家常见月经病用药规律数据挖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中医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灿明珠,名老中医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对这些经验的总结不仅能丰富中医学的理论体系,还能对中医学的学术进步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传承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是我国一项非常重视的任务。传统的方法仅靠师传身授、手工收集和整理,来继承不同名医的经验知识,其存在主观性强、可重复性差、效率低下等诸多不足。而现今数据挖掘方法日趋成熟,利用计算机技术选择合适的挖掘方法可挖掘出隐含在大量病历中的临床经验。中医妇科是中医学中的一朵奇葩,而由于中医对于月经病的治疗有其独特的效果,也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选择。现阶段对月经病的治疗和名老中病用药规律的研究颇多,但多以单个月经病病种的治疗或单个医家为主,系统地整理名老中医治疗月经病用药规律的研究则十分少见。目的本课题旨在探讨当代中医妇科名家治疗常见月经病的用药规律,发现新知识,以便更有效地传承名家经验,启迪后来学者,指导临床用药。方法以《中医妇产科学》所纳入中医妇科名家为指导搜集资料,收集罗元恺、何子淮、祝谌予、王子瑜、庞泮池、黄蝇武、韩百灵、班秀文、哈荔田、夏桂成、刘云鹏、蔡小荪、沈仲理、钱伯煊、刘奉五等15位中医妇科名家治疗崩漏、痛经、闭经的典型医案,共收集崩漏处方313张,闭经235张,痛经302张,并对其所用药物进行关联规则数据挖掘。利用weka软件运用Apriori算法,并设置最小支持度0.15,最小置信度大于0.6进行药物关联规则数据挖掘。结果对于崩漏是重要病机的气血虚弱;其最重要的治法为益气补血止血;最常用的白芍、党参、黄芪、白术、甘草;最常用的二联药物为生地-白芍、墨旱莲-白芍、黄芪-党参、阿胶-白芍及白术-党参;三联药物为阿胶-生地-白芍、当归-黄芪-党参、党参-生地-白芍、当归-党参-白芍及白芍-党参-黄芪。对于痛经最重要的病机为气血阻滞,不通则痛;其最重要的治法为活、血化瘀止痛;最常用的药物为当归、白芍、香附、川芎及赤芍;最常用的二联药物为川芎-当归、吴茱萸-当归、熟地-当归、肉桂-当归及香附-当归;三联药物为川芎-香附-当归、白芍-川芎-当归、川芎-甘草-当归、川芎-延胡索-当归及赤芍-川芎-当归。四联药物为川芎-香附-延胡索-当归、白芍-川芎-香附-当归及白芍-川芎-甘草-当归。对于闭经重要的病机为血虚血瘀,其最重要的治法为养血活血通经;最常用的药物为当归、白芍、牛膝、熟地及川芎;最常用的二联药物为川芎-当归、熟地-当归、鸡血藤-当归、白芍-当归及赤芍-当归;三联药物为白芍-川芎-当归、白芍-牛膝-当归、川芎-熟地-当归、川芎-牛膝-当归及白芍-熟地-当归。四联药物为白芍-川芎-熟地-当归及白芍-川芎-牛膝-当归。

李文年,高秀云[4](2001)在《三七止鼻衄治头痛疗痛经》文中研究表明

二、三七止鼻衄治头痛疗痛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七止鼻衄治头痛疗痛经(论文提纲范文)

(1)《傅青主女科》关于痛经的学术思想探析及临床运用的现代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傅青主女科》治疗痛经学术思想探析
    1.《傅青主女科》治疗痛经五方
        1.1 经水忽来忽断时疼时止
        1.2 经前腹痛吐血
        1.3 经水未来腹先痛
        1.4 经行后少腹疼痛
        1.5 经水将来脐下先痛
    2.《傅青主女科》对痛经病因病机的认识及特点
        2.1 从肝肾立论,以肝为本
        2.2 分虚实两端,以实为主
    3.《傅青主女科》对痛经治法的认识及特点
        3.1 治痛经之要,重在疏肝
        3.2 治痛经之妙,贵在补肾
        3.3 治痛经之方,兼顾扶脾
    4.《傅青主女科》治疗痛经的组方用药特点
        4.1 用药以补助通
        4.2 药物剂量悬殊
        4.3 药品注重炮制
        4.4 以四物汤化裁
第二部分 《傅青主女科》关于痛经的现代临床应用规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检索策略
        1.3 文献纳入标准
        1.4 文献排除标准
        1.5 文献筛选与整理
        1.6 建立数据库
        1.7 数据规范化处理
        1.8 观察指标及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文献计量学分析
        2.2 方剂临床使用情况
        2.3 各方剂药物使用及加减规律
        2.4 随机对照试验质量评价
        2.5 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
    3 讨论
        3.1 文献计量学统计结果讨论
        3.2 方剂临床使用情况结果讨论
        3.3 各方剂药物使用及加减规律结果讨论
        3.4 傅山治疗痛经方剂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质量评价结果
        3.5 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结果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窦汉卿腧穴、刺灸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
    1.1 研究现状
        1.1.1 窦汉卿生平
        1.1.2 《针经指南》
        1.1.3 《针经标幽赋》
        1.1.4《流注通玄指要赋》
        1.1.5 《交经八穴》
        1.1.6 针刺法和穴法
        1.1.7 窦汉卿着作文本
        1.1.8 小结
    1.2 研究选题
        1.2.1 选题依据
        1.2.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3 研究内容
        1.2.4 研究方法
2 窦汉卿及其着述
    2.1 生平
        2.1.1 儒家理学
        2.1.2 道家背景
    2.2 着述篇目
3 窦汉卿腧穴理论
    3.1 经穴
        3.1.1 命名
        3.1.1.1 正名确定及依据
        3.1.1.2 别名确定及依据
        3.1.2 定位
        3.1.2.1 五输穴及原穴
        3.1.2.2 头面部经穴
        3.1.2.3 肩背部经穴
        3.1.2.4 颈项胸部经穴
        3.1.2.5 腹部中行和侧行经穴
        3.1.2.6 上肢部经穴
        3.1.2.7 下肢部经穴
        3.1.2.8 讨论
        3.1.3 主治
        3.1.3.1 五输穴及原穴
        3.1.3.2 头面部经穴
        3.1.3.3 肩背部经穴
        3.1.3.4 颈项胸部经穴
        3.1.3.5 腹部中行和侧行经穴
        3.1.3.6 上肢部经穴
        3.1.3.7 下肢部经穴
        3.1.3.8 讨论
        3.1.4 刺灸法
        3.1.4.1 五腧穴及原穴
        3.1.4.2 头面部经穴
        3.1.4.3 肩背部经穴
        3.1.4.4 颈项胸部经穴
        3.1.4.5 腹部中行和侧行部经穴
        3.1.4.6 上肢部经穴
        3.1.4.7 下肢部经穴
        3.1.4.8 讨论
    3.2 经外奇穴
        3.2.1 来源
        3.2.1.1 源于《千金方》
        3.2.1.2 源于其他文献
        3.2.1.3 窦氏首载
        3.2.2 整理方法与体例
        3.2.2.1 整理方法
        3.2.2.2 体例
        3.2.3 价值与影响
        3.2.3.1 价值
        3.2.3.2 影响
4 窦汉卿刺灸法理论
    4.1 刺法
        4.1.1 治神得气
        4.1.2 补泻法
        4.1.2.1 源于《素问》《难经》
        4.1.2.2 源于《素问》王冰注文
        4.1.2.3 源于《太平圣惠方·针经序》
        4.1.2.4 源于《素问亡篇?刺法论》
        4.1.2.5 源于《子午流注针经》
        4.1.2.6 源于《素问六气玄珠密语》
        4.1.2.7 讨论
        4.1.3 透穴法
        4.1.3.1 应用腧穴
        4.1.3.2 针刺分寸、角度、方向
        4.1.3.3 起点穴、终点穴、途中穴
        4.1.3.4 主治病症
        4.1.3.5 透穴法与透刺法
        4.1.3.6 产生因素
        4.1.4 刺血法
        4.1.4.1 刺血腧穴增多
        4.1.4.2 局部病症为主
        4.1.4.3 弹针出血
        4.1.5 针刺禁忌
    4.2 灸法
        4.2.1 灸须气至
        4.2.2 灸分补泻
        4.2.3 有常有变
        4.2.4 针、灸不同用
5 结语
参考文献
    古代文献
    学术专着
    学术论文
附录《窦太师秘传密话针经琼瑶宝鉴》文本研究
    1 吴嘉言及《医经会元》
    2 《针灸原枢》概况
    3 《针灸原枢》卷九分析
    4 《针灸原枢》卷十分析
    5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查新报告

(3)当代中医妇科名家常见月经病用药规律数据挖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回顾
    1.1 月经病的研究现状
        1.1.1 病因病机
        1.1.2 临床治疗
    1.2 当代妇科名家学术及医案的研究现状
        1.2.1 学术思想
        1.2.2 临床经验特色
        1.2.3 医案整理
        1.2.4 流派整理
    1.3 中医医案文献的研究方法
        1.3.1 医案传统的整理研究方法
        1.3.2 基于数据库的统计与挖掘
        1.3.3 中医医案研究小结及展望
第二章 研究内容
    2.1 研究流程
    2.2 数据准备
        2.2.1 病种的选择
        2.2.2 医家的选择
        2.2.3 医案的选择
        2.2.4 中药药名规范
        2.2.5 建立数据库
        2.2.6 数据挖掘
    2.3 结论
第三章 结语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四、三七止鼻衄治头痛疗痛经(论文参考文献)

  • [1]《傅青主女科》关于痛经的学术思想探析及临床运用的现代文献研究[D]. 王彩青.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2]窦汉卿腧穴、刺灸法研究[D]. 李宝金.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8(01)
  • [3]当代中医妇科名家常见月经病用药规律数据挖掘研究[D]. 骆赟韵.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10)
  • [4]三七止鼻衄治头痛疗痛经[J]. 李文年,高秀云. 内蒙古中医药, 2001(S1)

标签:;  ;  ;  ;  

三七治疗鼻衄、头痛、痛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