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第一台DNA计算机问世

世界上第一台DNA计算机问世

一、全球首台DNA计算机问世(论文文献综述)

吕惠[1](2019)在《未来程序员或将拿试管“写”代码》文中提出如今,无论在生活还是在工作中,都离不开计算机的帮忙。然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目前电子计算的并行运算速度和存储能力面临发展瓶颈,科学家开始寻找新的计算媒介。近日,加州理工学院的科学家研发出可广泛编程的DNA计算机,其有望完成多重计算任务,相关成果被刊登在《自然》杂志上。那么,DNA计算机的原理是什么?与传统的电子计算机相比,它有哪些优势?电子芯片发展遭遇物理极限在介绍"大神"DNA计算机前,我们要先讲讲它的"前辈"——电子计算机。

汪改英[2](2019)在《基于DNA和限制酶的逻辑计算模型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DNA不仅承载着生命遗传信息,还是天然的纳米生物材料和元件。由于DNA分子自身的特异性、高并行性、微小性等天然特性,在信息存储和处理过程中表现出了强大的并行计算能力和数据存储能力,吸引了学者的广泛关注。DNA分子被广泛用于设计构建各类功能结构和器件,如DNA计算机、DNA传感器、DNA芯片、DNA分子探针和分子信标等。立足点介导的DNA链置换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构建DNA设备,包括DNA传感器、DNA分子机器和DNA电路,因为它能够实现动态控制链置换反应。分子杂交系统的能级会自动趋于稳定,DNA链置换技术正是基于此种特点,通过向系统中加入一定长度和序列的DNA链来诱导或者控制链置换反应,最终释放另一条DNA链。传统的链置换反应体系中,立足点和分支迁移区域是共价连接的,预先暴露的立足点是激活进一步级联反应的先决条件,因此能够动态地控制立足点的产生和移除将是非常有优势的。本研究将具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引入DNA链置换中,作为DNA电路的输入,通过控制立足点的生成和移除设计并实现了多种逻辑门,并构建出多数表决分子电路,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研究了基于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立足点生成和移除机制,以用于后续分子逻辑门的构建。通过合理的DNA序列设计,调整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切割位点来控制立足点区域的长度,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的实验方法进行验证,得到最佳的立足点长度为5nt。通过比较不同酶浓度反应体系的实验结果,得出最佳的实验体系浓度为1 μM。设计了基于立足点生成和移除机制的多种逻辑门,并以此为基础搭构建了多数表决电路。利用NUPACK软件仿真进行DNA序列设计,构建出YES门、NOT门、AND门、OR门和NOR门等一系列逻辑门,通过凝胶电泳实验进行湿实验验证,并采用Visual DSD对实验设计进行模拟仿真。与以往的分子逻辑门比较,本文的设计反应迅速,操作简便,具有良好的扩展性,为大规模电路的设计提供了可能性。

杨震[3](2015)在《基于FPGA的DNA算法设计与仿真实现》文中提出分子计算又称DNA计算,具有高度并行性、巨大存储容量和极低的能耗,理论上能快速求解NPC(Non-deterministic Polynomial complete problem)问题,是一种全新的多值编码和并行计算方法,它突破了图灵机和冯诺曼体系限制,有指数的加速比、空间交换时间、指数的并行度和获得全体解集等特点。本文研究了一个新的并行系统,即广义分子计算模型,该模型运用了sopc(片上系统)技术和分子计算思想结合的方法,是一种电子DNA模型,该模型实现了以空间换时间的目的,能够在多项式时间内解决完全NP问题。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讨论了基于分子计算的电子方式的并行处理机模型的结构和特征,系统地对分子计算方法、原理、主要实现方式和优缺点等方面进行了比对和总结;(2)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的DNA计算实现方式,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该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计算机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它克服了传统计算机解决NPC问题的时间并行性,使得它能够同时搜索获得所有的结论;(3)运用VHDL编写硬件语言,解决了具有可扩展性的解决SAT问题的算法,并用实例问题对算法的正确性进行了验证;(4)运用广义分子计算模型,探讨了0-1背包问题,并在FPGA上实现,验证了算法的正确性。

许进[4](2014)在《生物计算机时代即将来临》文中指出生物计算机是以核酸分子作为"数据",以生物酶及生物操作作为信息处理工具的一种新颖的计算机模型。生物计算的早期构想始于1959年,诺贝尔奖获得者Feynman提出利用分子尺度研制计算机;1994年,图灵奖获得者Adleman提出基于生化反应机理的DNA计算模型;在生物计算机方面突破性工作是北京大学在2007年提出的并行型DNA计算模型,将具有61个顶点的一个3-色图的所有48个3-着色全部求解出来,其算法复杂度为359,而此搜索次数,即使是当今最快的超级电子计算机,也需要13 217年方能完成,该结果似乎预示着生物计算机时代即将来临。文章重点介绍了生物计算机的产生背景及意义;DNA计算机,特别是中州I-型DNA计算机的基本原理、计算方法与步骤;DNA计算机的研究进展,特别指出在密码分析与破译等领域的应用;分析了DNA计算机的能力,指出了研究中的难点、发展趋势,最后对我国生物计算机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朱晨旭[5](2013)在《DNA技术让计算机“活过来”》文中提出虽然计算机和人脑差不多是在干一样的事情,但计算机终究只是计算机,是"死物"。不过,科学家们希望能够让计算机"活过来"。最近,他们的努力有了不错的进展。据Yahoo报道,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生物工程团队设计出了一种可在个体活细胞中发挥晶体管的作用的基因器件,这种生物晶体管由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制成,起到转录装置的作用。项目负责人Jerome Bonnet表示,转录

甄诚[6](2011)在《DNA计算的编码序列理论及算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性能计算已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航空航天、生物信息安全处理等领域,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高性能计算面临两个重大问题:第一,摩尔定律所阐述的趋势一直延续至今,来自器件工艺技术等方面的限制将成为难以克服的障碍;第二,科学计算所需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迫切需要新的高性能计算方法、技术和设备。1994年Adleman教授利用DNA分子作为计算载体通过实验实现了分子计算的构想,他求解了理论计算机界备受关注的一个NP完全问题一汉密尔顿路径问题。Adleman教授所构建的DNA计算模型是一种以DNA分子作为“数据”,以生物酶和生物操作等可控的生化反应作为信息处理工具的新型生物计算模型。Adleman教授的研究工作,引起了世界上各个国家的重视。越来越多从事数学、生物、化学、纳米科学和信息科学的科研人员都投身于这一领域。从目前的研究来看,DNA计算在优化计算、信息安全,特别是求解图与组合优化中的NP一完全问题上具有一种“天然”的优势。DNA计算机的研究方面主要包括DNA计算机系统结构和功能模块的实现,如存储系统、运算系统、检测系统和控制系统的具体实现,和实用型DNA计算机模型的研究,如图信息处理DNA计算机模型、密码破译的DNA计算机模型等。经过十余年的研究,DNA计算机无论在理论研究与模型设计上,还是在硬件设计与实验实现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与突破。本文阐述DNA计算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对DNA编码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予以简单回顾,总结了DNA计算所面临的挑战并对其前景进行了展望,并独立地介绍了几个计算机科学的重要论题一计算的抽象、逻辑和数学基础。描述了一种称为图的数学结构,它可以对特定集合中对象之间的配对关系建模,介绍了组合逻辑的基础,它用来描述仅仅由现有输入可得到输出的逻辑电路。分析了DNA计算中编码存在的问题,总结了影响编码的因素,进一步介绍了编码问题的约束条件,DNA编码的模型、遗传算法以及DNA结果的评价。另外,优化了DNA计算中线性码构造的方案,构造了DNA计算编码在模型中的应用—实例解决物流问题。这些创新性的成果表明一个新型的信息处理工具—生物计算机的时代即将到来。图[25]表[4]参[40]

朱雅莉,李浪,邹超君[7](2011)在《DNA计算机的研究现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帮助研究者进一步认识DNA计算机的研究现状,通过查找文献法和归纳法对DNA计算机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首先介绍了DNA计算机的原理基础和研制过程,然后综述了DNA计算机的主要研究成果及应用,分析了DNA计算机目前面临的主要困难。特别讨论了DNA计算机中的数据结构与自组装技术的研究情况。最后得到DNA计算机的研究已取得一些进展,但还面临许多困难和技术挑战的结论。

朱培伟[8](2009)在《DNA计算机的研究现状及展望》文中认为DNA计算机是指通过组成DNA分子的A、G、C、T四种核苷酸的排列来编码信息,特定的生物酶可充当"软件",使DNA分子完成某种生物化学反应,从一种基因代码(即反应前的输入数据)变为另一种基因代码(即反应后的输出数据)。

杨锐[9](2009)在《基于DNA计算的单片机并行处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文中研究指明DNA计算机以其高度并行性,运算速度快,存储容量大,能量消耗低等特点成为新一代计算机的候选之一。但是由于大量DNA分子的控制、辨别复杂,无法高效地从候选结构中检测和筛选结果等缺陷,使DNA计算机的实现非常困难。另一方面,随着电子技术和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产生,单位面积上可集成的晶体管数量越来越多,使得在芯片上构建大规模的并行系统成为可能。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个新的并行系统,用FPGA实现系统主体框架,引入四值逻辑实现地址转换器和数据发生器,借用DNA计算的步骤,采用大规模并行计算;控制器部分用单片机实现,像FPGA发送相关控制信号。该系统结合了DNA计算和集成电路二者的优点,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设计并实现一个全新系统的可行性,并利用单片机和FPGA设计实现该系统。该系统结合了DNA计算和电子并行计算二者的优点,可以根据具体问题定制不同的部件。针对SAT问题和均分问题,分别设计相应的系统,该系统集合了电子技术和DNA计算二者共同的优点,通过以空间换时间的方式,在多项式时间内解决了SAT问题和均分问题,并且可以复用,造价低廉,与传统计算方式和DNA计算方式比较都有优势。2.由于Verilog HDL语言的特性,当生成多个部件时,需要反复编写差异不大的语句,工作量大且容易出错。对于该问题,通过C语言实现了大量相似语句的自动生成,减少了错误率,提高效率。3.由于系统工作是需要输入大量二进制串指令,易出错。针对该问题,通过C语言实现一个汇编器,并制定助记符,该汇编器可以将助记符自动“翻译”成相应的二进制指令串。简化了编写系统工作指令的过程。

朱雅莉[10](2007)在《堆栈和二叉树数据结构在DNA计算机中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自从1994年Adleman用DNA链解决一个简单有向哈密顿图问题以来,DNA计算已经形成国际科学前沿领域内研究的一个新的热点,引起许多不同学科学者们的兴趣。DNA计算机的研制需要诸如生物工程、计算机科学等许多学科的共同协作攻关。已有研究表明DNA计算机具备完整的图灵机功能,这为DNA计算机能否成为目前意义下真正的计算机提供理论支持。DNA计算机要走向实际应用,必须像电子计算机一样,需要解决DNA计算机中信息的组织问题,这就需要合理的数据结构来有效地组织DNA计算机需要处理的信息。因此,数据结构的设计对DNA计算机的具体实现有重要研究价值。首先,本文在参考已有队列数据结构设计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DNA计算机中堆栈数据结构的设计方法。该方法根据堆栈的特点,利用两种不同的限制性内切酶完成入栈和出栈操作。并给出DNA计算机中堆栈存储结构的形式描述;详细阐述了DNA计算机中堆栈初始化、入栈、出栈、判断空堆栈等操作的生物实现方法;给出一个具体的DNA编码以及算法实例,实例仿真了DNA计算机中该算法的运行机制,实例结果表明此堆栈数据结构的设计方法在DNA计算机上切实可行。然后,提出了DNA计算机中基于顺序存储方式的二叉树数据结构的设计方法。该方法利用DNA分子和限制性内切酶的生物特性,完成二叉树的顺序存储结构和基本操作。并给出一个二叉树的DNA编码以及仿真实例,实例结果表明该设计方法在DNA计算机上的可行性。最后,给出DNA计算机中二叉树链式存储结构的形式描述。在连接酶的作用下,各结点之间产生杂交和连接反应,形成DNA双链。并给出一棵二叉树的链式存储结构实例,实例表明该设计方法构造的DNA双链对应二叉树的中序遍历序列。文中用到的生物技术在实验室中都能实现,这些方法可推广到DNA计算机中其他类型的数据结构,帮助DNA计算机合理、有效地组织需要处理的信息,从而使DNA计算机走向实际应用。

二、全球首台DNA计算机问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球首台DNA计算机问世(论文提纲范文)

(1)未来程序员或将拿试管“写”代码(论文提纲范文)

电子芯片发展遭遇物理极限
利用生化反应在液体里进行计算
存储力和算力远超传统方式
DNA计算技术落地或需20年

(2)基于DNA和限制酶的逻辑计算模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生物计算理论研究基础
    2.1 分子生物学基础理论
    2.2 数理逻辑基础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DNA电路
    3.1 引言
    3.2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特性
    3.3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相关应用
    3.4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最佳切割位点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逻辑电路设计
    4.1 引言
    4.2 DNA逻辑门的设计
    4.3 组合电路设计
    4.4 分子材料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逻辑电路实现
    5.1 引言
    5.2 逻辑门实验材料和方法
    5.3 生物实验结果分析
    5.4 仿真实验结果分析
    5.5 分子逻辑门比较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3)基于FPGA的DNA算法设计与仿真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分子计算
        1.2.1 分子计算的基本思想
        1.2.2 分子计算的优点以及现阶段问题
        1.2.3 分子计算主流模型
        1.2.4 分子计算的应用
        1.2.5 分子计算研究方向及前景
        1.2.6 分子计算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基于 FPGA 的分子计算模型的设计
    2.1 FPGA
        2.1.1 FPGA 简介以及器件选型
        2.1.2 FPGA 设计流程
        2.1.3 FPGA 开发工具介绍
    2.2 硬件语言介绍
        2.2.1 Verilog HDL
        2.2.2 VHDL
        2.2.3 两种描述语言的比较
    2.3 仿真工具 Modelsim
    2.4 基于 FPGA 的分子计算模型的设计的可行性分析
第3章 基于 FPGA 的分子计算模型在 SAT 问题中的仿真应用
    3.1 NP 完全问题
    3.2 SAT
        3.2.1 SAT 简介
        3.2.2 SAT 解法进展
        3.2.3 SAT 在布尔表达式中的表示
        3.2.4 SAT 在分子计算中的解决方法
    3.3 解决 SAT 的模型设计
        3.3.1 广义分子计算模型(GTM)以及工作原理
        3.3.2 广义分子计算模型组成部分以及实现方法
        3.3.3 四值逻辑的实现
    3.4 实例分析
        3.4.1 仿真显示
        3.4.2 LED 显示
    3.5 广义分子计算模型在 0-1 背包问题中的应用
        3.5.1 0-1 背包问题简介
        3.5.2 0-1 背包问题在广义分子计算模型中的描述
        3.5.3 0-1 背包问题求解步骤
        3.5.4 实例说明
        3.5.5 小结
第4章 总结与展望
    4.1 总结
    4.2 下一步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4)生物计算机时代即将来临(论文提纲范文)

1 生物计算机产生背景与意义
2 DNA计算与DNA计算机的基本原理
3 DNA计算机研究进展
    3.1 DNA计算中模型构建研究进展
    3.2 DNA计算中关于编码问题的研究进展
    3.3 DNA计算中解的检测与生物操作研究进展
    3.4 微流控制系统研究进展
    3.5 实用化DNA计算模型的研究现状
    3.6 基于DNA计算的密码学发展及现状
4 展望与建议

(6)DNA计算的编码序列理论及算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预备知识
        1.1.2 DNA计算的发展过程
        1.1.3 DNA计算
        1.1.4 DNA分子结构
    1.2 DNA计算机的优缺点
        1.2.1 优点
        1.2.2 缺点
    1.3 DNA计算研究现状及其分析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其创新之处
    1.5 本文的内容安排
2 理论计算机科学基础
    2.1 纳米技术
    2.2 生物技术
        2.2.1 生物纳米技术
    2.3 DNA纳米技术
    2.4 图论
        2.4.1 基本概念
        2.4.2 路与回路
        2.4.3 树
    2.5 组合逻辑
        2.5.1 布尔电路
        2.5.2 复合电路
        2.5.3 最小项和最大项
        2.5.4 典型电路
3 DNA计算的基础
    3.1 DNA计算简介
        3.1.1 DNA的化学结构
        3.1.2 DNA的代数结构
    3.2 DNA计算模型
    3.3 DNA计算中的生物操作
    3.4 DNA计算的特点
4 DNA编码及存在的问题
    4.1 引言
    4.2 基因
        4.2.1 结构与生物合成
        4.2.2 DNA重组
        4.2.3 基因组
    4.3 DNA编码的构造及其规模的界
    4.4 随机选择机制
5 优化线性码
    5.1 引言
    5.2 线性码
        5.2.1 相关概念
        5.2.2 同余和剩余类的概念
6 DNA计算编码在模型中的应用—实例解决物流问题
    6.1 问题描述
    6.2 算法步骤
    6.3 算法实现过程
    6.4 实例分析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7)DNA计算机的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DNA计算机的原理与基础
    1.1 DNA计算机的基本原理
    1.2 DNA计算机中的数据
    1.3 DNA计算机中的数据结构
2 DNA计算机的研制过程
3 DNA计算机的主要研究成果
    3.1 第一台DNA计算机与新型DNA计算机研制成功
    3.2 更加稳定的DNA逻辑门
    3.3 DNA分子的固定技术
    3.4 DNA自组装技术
    3.5 DNA计算机的应用
        3.5.1 解决某些NP-完全问题和一些难解的数学问题
        3.5.2 DNA加密与解密
        3.5.3 生物化学、医学等领域的应用
        3.5.4 DNA计算与软计算的集成
4 DNA计算机面临的主要困难
    4.1 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制约
    4.2 解空间指数爆炸问题
    4.3 复杂的DNA编码问题
5 结束语

(8)DNA计算机的研究现状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什么是DNA计算机及其产生背景
2 DNA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3 DNA计算机的特点
4 DNA计算机的核心——逻辑门的制作
5 DNA计算机的研究进展
6 DNA计算机的应用前景展望

(9)基于DNA计算的单片机并行处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DNA计算的相关介绍
        1.2.1 DNA计算的基本思想
        1.2.2 DNA计算的实现方式
        1.2.3 DNA计算优点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1.2.4 研究内容及前景
        1.2.5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3 并行处理机的相关介绍
        1.3.1 并行处理机的操作模型
        1.3.2 并行处理机的特点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DNA计算的单片机并行处理系统的设计
    2.1 基于DNA计算的单片机并行处理系统设计的可行性
    2.2 并行处理系统的设计
        2.2.1 控制模块
        2.2.2 并行处理模块
    2.3 相关工具介绍
        2.3.1 FPGA简介
        2.3.2 Verilog HDL简介
        2.3.3 Xilinx ISE介绍
        2.3.4 单片机及开发板介绍
第三章 可解决SAT问题的单片机并行处理系统
    3.1 可满足性(SAT)问题
    3.2 目前DNA计算解决SAT问题的方法
    3.3 解决SAT问题的并行系统的设计
        3.3.1 解决SAT问题的并行系统的整体设计
        3.3.2 控制模块
        3.3.3 并行处理模块各部分
        3.3.4 问题的求解过程
    3.4 解决SAT问题的并行系统的评价
第四章 可解决均分问题的单片机并行处理系统
    4.1 均分问题
    4.2 解决均分问题的并行系统的设计
        4.2.1 解决均分问题的并行系统的整体设计
        4.2.2 控制模块
        4.2.3 并行处理模块各部分
        4.2.4 问题的求解过程
    4.3 解决均分问题的并行系统的评价
第五章 总结展望
    5.1 结论
    5.2 进一步的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10)堆栈和二叉树数据结构在DNA计算机中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选题的背景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第2章 理论基础与依据
    2.1 引言
    2.2 DNA分子的组成、结构和类型
        2.2.1 DNA分子的组成
        2.2.2 DNA分子的结构
        2.2.3 DNA分子的类型
    2.3 生物酶
    2.4 DNA分子的性质与基本操作
        2.4.1 DNA分子的变性和复性
        2.4.2 DNA分子的杂交、复制和延长
        2.4.3 DNA分子的连接、切割与合成
        2.4.4 DNA分子的长度及测量
        2.4.5 DNA分子的提取、检测与替换
    2.5 DNA分子存储技术
    2.6 DNA计算与 DNA计算机
        2.6.1 DNA计算的基本原理
        2.6.2 DNA计算机的优点
        2.6.3 DNA计算模型
    2.7 小结
第3章 DNA计算机中堆栈数据结构的设计与实现
    3.1 引言
    3.2 DNA计算机中队列数据结构的设计及实现
        3.2.1 队列的基本概念
        3.2.2 DNA计算机中队列的存储结构
        3.2.3 DNA计算机中队列的基本操作
        3.2.4 DNA计算机中队列的算法实例
        3.2.5 方法评价
    3.3 DNA计算机中堆栈数据结构的设计及实现
        3.3.1 堆栈的基本概念
        3.3.2 DNA计算机中堆栈的存储结构
        3.3.3 DNA计算机中堆栈的基本操作
        3.3.4 DNA计算机中堆栈的DNA编码及算法实例
    3.4 优缺点分析
        3.4.1 主要优点
        3.4.2 主要缺点
    3.5 小结
第4章 二叉树数据结构在DNA计算机中的设计
    4.1 引言
    4.2 二叉树的基本概念与性质
        4.2.1 二叉树的定义
        4.2.2 二叉树的性质
        4.2.3 二叉树的遍历
    4.3 DNA计算机中基于顺序存储方式的二叉树数据结构
        4.3.1 顺序存储结构
        4.3.2 二叉树的基本操作
        4.3.3 二叉树 DNA编码及算法实例
    4.4 DNA计算机中基于链式存储方式的二叉树数据结构
        4.4.1 方法与规则
        4.4.2 可行性分析
    4.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全球首台DNA计算机问世(论文参考文献)

  • [1]未来程序员或将拿试管“写”代码[J]. 吕惠. 计算机与网络, 2019(11)
  • [2]基于DNA和限制酶的逻辑计算模型的研究[D]. 汪改英. 厦门大学, 2019(07)
  • [3]基于FPGA的DNA算法设计与仿真实现[D]. 杨震. 北京理工大学, 2015(07)
  • [4]生物计算机时代即将来临[J]. 许进.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4(01)
  • [5]DNA技术让计算机“活过来”[J]. 朱晨旭. 留学生, 2013(09)
  • [6]DNA计算的编码序列理论及算法的研究[D]. 甄诚. 安徽理工大学, 2011(05)
  • [7]DNA计算机的研究现状[J]. 朱雅莉,李浪,邹超君. 电子设计工程, 2011(06)
  • [8]DNA计算机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 朱培伟. 生物学教学, 2009(12)
  • [9]基于DNA计算的单片机并行处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D]. 杨锐. 北京邮电大学, 2009(03)
  • [10]堆栈和二叉树数据结构在DNA计算机中的设计与实现[D]. 朱雅莉. 湖南大学, 2007(07)

标签:;  ;  ;  ;  ;  

世界上第一台DNA计算机问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