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斜管涵预制端段管模板的制作

公路斜管涵预制端段管模板的制作

一、公路斜交管涵预制端节管模板制作(论文文献综述)

郑云辉[1](2019)在《大断面、长距离下穿铁路顶推箱涵节段间连接型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城市建设稳步发展,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但是,城市交通建设发展滞后导致的交通不畅已经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城市的经济发展。在大城市中,铁路建设往往较早,公路与既有铁路之间通过下穿式立交的方案来减少因为铁路阻隔而形成的断头路,是改善局部城市区域交通不畅的重要手段。郑州市紫荆山路下穿京广铁路隧道工程中箱涵断面大,箱涵下穿京广铁路共7条,总长达110 m,且与铁路线路存在38°夹角。本文通过归纳比较、理论计算、数值模拟方法,对分节段式顶推箱涵连接型式、总顶推力及千斤顶布置、顶推处局部承压区优化以及箱涵接头防水等进行分析研究。首先,针对本工程中的多节段顶进特点,提出了端面压缩胶圈密封现浇接头及钢护筒焊接密封现浇接头两种新的连接结构。其次,考虑到箱涵顶进过程中的施工环境和限时施工要求,给出了箱涵接头的现浇工序流程及钢筋焊接、模板安装、浇筑等工序中质量控制注意事项,保证了新型接头现浇施作的可行性。再次,计算了箱涵顶进所需顶推力并且进行了千斤顶的布置、顶推处局部承压区的计算,并对顶推处局部承压区进行了优化。最后,通过数值模拟对两个箱涵接头模型在运营状态下的地表沉降、箱涵变形、箱涵接头的内力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模型的箱涵接头的强度以及刚度都满足工程要求。通过比较,钢护筒焊接密封现浇接头更具优势。本文的成果将不仅为郑州市紫荆山路下穿京广铁路隧道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提供技术支持,还可以推广应用到其它大断面、长距离箱涵顶推下穿既有线路的设计与施工中。

吕志方[2](2016)在《平原区水闸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水闸是一种低水头水工建筑,具有挡水、泄水的双重作用,在水利工程中应用十分广泛。在平原地区,水闸是重要的水工建筑物,主要作用是引水、蓄水,对农作物灌溉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水闸的设计过程十分复杂且通用性较差,经常要经过反复的试算后,才能得到一个令人满意的设计成果,其过程十分繁琐。针对平原区水闸的特点,研究水闸设计思路,编制水闸设计导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论文以工程的可操作性为前提,以有关书籍和规范为依据,以实际工作经验为参考,通过改进设计方法、规范设计流程,形成了操作性较强的平原区水闸设计导则,为水闸设计人员提供了纲领性的资料。论文为水闸设计初学人员提供清晰的设计思路,使其在设计过程中有理可依,有章可循,有效地避免了大量无效的准备工作,使其很快的进入工作状态;论文为水闸设计人员提供通用性较强的数据信息,可以使其有效地避免重复工作,提高设计效率。

郭瑞[3](2014)在《高速公路浅覆土特长箱涵顶进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浅覆土特长箱涵在高速公路中应用越来越多,而有关其顶进就位施工技术鲜有报道。结合广东梅河高速公路浅覆土特长箱涵顶进工程实例,通过室内模型试验、数值模拟、理论计算及现场监测等方法,对高速公路浅覆土特长箱涵顶进施工中的减阻技术、涵土体受力与变形特性、顶进力及路基路面沉降控制标准等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1.对采用不同减阻材料的箱涵与土体及滑板间的摩阻系数进行了模拟试验分析,结果表明,涵周土体中含水量每增加2%,摩阻系数减小19.13%;浆土比值为1:4时,箱涵外壁与土体间摩阻系数值最小,与其对应的注浆量为涵周土体最佳注浆量;相同试验条件下,与其它减阻材料相比,石蜡机油混合物的减阻效果更为明显,建议:浅覆土特长箱涵顶进施工中采用石蜡+机油混合物减阻材料。2.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浅覆土特长箱涵结构和覆土的受力与变形特性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箱涵结构与覆土沿顶进和垂直顶板方向的应力和应变受顶进长度、覆土厚度及采取减阻措施影响较大,顶进长度每增加20m,箱涵结构应力和应变分别增大61.1~87.5%和68.3~77.8%,减阻比不减阻减小14.8~18.8%和9.5~15.7%,覆土应力和位移分别增大4.7~8.0%和12.3~24.7%,减阻比不减阻减小0.9~9.3%和4.1~16.5%;覆土厚度每增加2m,箱涵结构各特征位置应力和应变分别增大12.1~47.2%和1.3~38.5%,减阻比不减阻减小1.9~6.2%和1.0~2.0%,涵顶覆土应力和位移分别增大37.1~43.8%和43~73%,减阻比不减阻减小1.3~6.1%和2~39.2%。3.建立了浅覆土特长箱涵顶进纠偏计算模型,提出了不同截面尺寸箱涵顶进中水平和竖向最大允许偏移度控制标准,并针对不同顶进偏斜问题提出了纠偏措施;提出了路基路面沉降和顶进力及其合理作用点位置计算方法。4.现场监测结果表明,随着箱涵顶进端距洞口距离增大,涵端所受顶进力整体呈不断增大变化趋势,且当顶进距离小于36m时,顶进力随顶进距离增加呈线性变化;浅覆土特长箱涵顶进施工的最佳顶进速度为0.30.4cm/min,顶进速度过大或过小均不利于施工;膨润土泥浆配合比和注浆压力的稳定性对涵周阻力减小量影响较大。5.基于前述研究结果,提出了浅覆土特长箱涵的涵节、工作坑、后背墙等关键环节的设计与施工技术,其对类似工程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洪小川[4](2012)在《低填方浅埋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管型通道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深入而细致的研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管型通道,需要掌握其在各种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机理及应力应变的响应情况。管型通道埋置于土中,与周围土体相互作用,研究其受力需应用到结构工程、弹塑性力学、结构力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单纯的采用一种或数种理论难以准确判断其在地下多种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情况。本着对施工项目安全、适用、耐久的出发点,需要对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管型通道开展丰富且卓有成效的理论研究。本文结合安徽省交通投资集团研究项目《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涵洞/通道系列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课题,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分析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对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管型通道的力学特性及受力机理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管型通道管土相互作用的三维计算模型以往,关于土体和结构之间的挤压和摩擦是通过土弹簧单元来考虑的。而现在随着计算机数值模拟技术的发展,Ansys中三维面-面接触单元能够反映土体和结构之间的相互挤压和摩擦。本文利用三维面面接触方法建立了在不同壁厚、不同荷载工况下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管型通道管土相互作用的计算模型,分析某装配式管型通道施工过程的变形及应力分布情况。(2)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管道结构内力受力性能研究在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管道结构的设计中,目前对于管道上部土压力的计算理论和计算方法还没有一个完整而准确的理论可供参考,而由于管道土压力计算的复杂性,往往只能通过一种假定来完成计算,较为常用的是运用结构力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将管顶土压力视作在管径范围内均匀分布来进行计算。但是考虑到结构与土体的相互作用,实验室内很难完成相关的模拟。本文通过建立在二维和三维条件下的土体与管型通道的ANSYS数值模型,分析其受力的相关规律,,对管道结构进行了内力分析,为结构优化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撑。(3)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管型通道施工过程仿真分析现有的公路工程中涵洞的常用结构为盖板涵,箱涵。这类结构的缺点有:涵洞的侧壁是压、弯、剪复合受力构件,侧壁大多较宽,导致涵洞基础和墙身要消耗大量的混凝土和钢筋,不经济;容易受到地理环境、原材料等条件限制,影响工程的美观和质量;施工时间长,制约工程的进度。本文通过对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管型通道广泛而深入的二维模型有限元分析,分析了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管型通道的受力特点,用于在实际工程得到采纳使用。(4)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管型通道与土体相互接触作用分析接触问题广泛存在于土木工程结构中,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管型通道与周围土体之间也存在相互相互接触。分析二者的接触情况,并计算其应力应变,有助于更加精确的了解管型通道在土体中的动力特性以及在荷载作用下的受力响应情况。

申文明[5](2011)在《埋地管涵—土相互作用及管涵结构横纵向受力特性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公路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横穿高速公路的埋地管涵数量日益增多,新的管涵结构型式也不断涌现,预制装配式马蹄形埋地管涵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预制装配式管涵由于其受力合理、标准化设计、工厂化预制、装配化拼装、施工便捷、经济效益明显等优点,装配式埋地管涵结构型式必将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推广。国内对预制装配式管涵的研究和应用相对起步较晚,目前还没有针对装配式管涵设计和施工相对成熟的分析方法和设计理论。基于上述背景,本文针对埋地管-土相互作用及管涵结构横纵向受力特性进行研究。首先,开展了大型原比尺的管-土物理模型试验,跟踪监测了填土荷载和外荷载作用下的管-土响应。试验结果表明:管涵顶部中心和其两侧土层的压缩性不同,当管涵两侧土体由于压缩向下变形,即对管涵上方的土体产生向下拖曳力作用,此时管涵不仅要承担管顶以上土柱的自重,同时承担外土柱传递到内土柱上的剪切力作用,从而导致管顶中心点土压力集中。外荷载作用下,偏心加载对管涵结构受力更加不利。随着循环动荷载的增大,土体竖向累积变形随之增大;相同的竖向动荷载循环作用下,土体竖向累积变形随着振次的增加而增大,而当振次达到一定次数后,竖向累积变形趋于稳定。基于试验现象和数据修正了马斯顿理论,提出了浅埋式埋地管涵土压力计算方法和计算公式,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对比表明本文的计算模型较好地反映了管涵的实际受力状态。采用数值分析方法研究了管涵土压力各影响因素对管涵土压力的影响规律,包括填土特性、地基土特性、管涵几何尺寸、管涵刚度、碾压荷载、埋设地形等因素。针对模型试验的管涵结构内力采用不同方法进行计算分析,就交通荷载下管涵的受力特性进行研究,计算表明混凝土标号对管涵各板的最大弯矩影响不明显,各板最大弯矩随着板厚的增大而增大,随着覆土厚度的增大而增大。正载下管顶土压力、偏载下管涵顶板最大土压力与设计车速均呈线性关系,两者随设计车速的增大而增大。然后对地震荷载下的多孔联拱管涵结构的受力特性进行了研究,表明地震荷载对涵孔之间连接柱的弯矩增量影响最大。作为埋地管涵纵向受力分析的基础,详细阐述多层结构软土模型以及土体各向异性和结构性在模型中的数值实现,采用动态链接库的编辑方式,在PLAXIS程序中成功实现了程序化计算,利用室内试验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接着对典型结构软土的工程项目进行计算分析,计算表明采用多层结构软土模型能较好地模拟软土的结构性特征,准确预测软土在堆填荷载作用下的变形特性。基于Pasternak地基模型,建立了较为合理的考虑地基差异沉降的埋地管涵纵向力学理论模型,得到了沉陷区埋地管涵的挠曲线表达式,并对埋地管涵的纵向力学性状要素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埋地管涵的安全性判别方法。最后将相关研究成果综合应用于六武高速公路的埋地管涵结构设计中。

郝磊[6](2010)在《公路大孔径钢波纹管应用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公路建设的发展以及等级的提高,高速公路已不断延伸至山区、沿海等地,遇到的特殊地质环境越来越多。在鸡爪沟地貌、软基地区修建常规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涵洞、通道时技术复杂、工程费用高、构造物使用情况不好,经常发生涵洞的不均匀沉降破坏。波纹管涵洞是采用波纹状管或由波纹状弧形板通过连接、拼装形成的一种涵洞形式。波纹管由钢、铝或塑料等材料制成。轴向波纹的存在使钢波纹管具有良好的受力特征,荷载的应力集中可以分散更大,尤其在各类不良工程岩土地区如:软土地区、膨胀土地区、湿陷性黄土地区发挥钢材结构的优势。波纹钢结构涵洞的造价接近或比钢筋混凝土结构更节省,并且具有施工速度快,不需要养生,不受气温影响的优势。本项目拟对6米大直径钢波纹结构在不同路基填高、基础条件以及重车荷载作用下的稳定性进行研究,针对力学研究所得到的规律,研究其结构设计的参数和方法。并根据以前波纹管试验涵洞的施工情况,从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角度进行了研究总结。提出了钢波纹管涵洞的适应范围、使用条件、选用原则。以及适合河北不同场合的防腐蚀方案和技术要求。

颜丹青[7](2009)在《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管型通道现场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管型通道作为一种新的地下通道结构型式,具有工程质量易于控制、施工速度快和成本造价低等优点。可以在预制工厂及场地批量预制,然后运输到现场安装即可。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前景,安徽省将在六(安)武(汉)高速公路和泗(县)宿(州)高速公路等工程中推广应用。而国内对多管片装配式地下通道结构应用技术的研究尚为空白,还没有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管型通道的设计规范可供设计人员参考。当前可借鉴的工程经验较少,设计和施工方法还处于摸索阶段。本文结合安徽省交通厅批准立项的《六(安)武(汉)高速公路装配式大孔径钢筋混凝土管型通道关键技术研究》课题以及安徽省交通投资集团研究项目《浅埋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管型通道力学特性研究》,采用现场试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分析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对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管型通道的力学性能、抗震设计方法及施工工艺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管型通道的动态施工过程进行了监控,基于现场试验实测数据,研究了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管型通道在施工过程中土压力、变形、应力及基础沉降等的分布与发展规律。(2)以大型通用有限元程序ANSYS为平台,提出了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管型通道的三维实体-接触计算模型,运用“单元生死”功能模拟装配式管型通道的吊装、回填施工全过程。利用该模型分析了六(安)武(汉)高速公路上一座装配式管型通道施工过程的变形及应力分布情况,计算结果与现场试验实测值进行了比较,证实了本文计算模型和计算结果的合理性。(3)建立了某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斜交管型通道的空间有限元数值模型,模拟分析了装配式斜交管型通道在车辆荷载作用下,不同斜交角时管型通道的变形大小,应力大小及应力分布情况。(4)以安徽省泗(县)宿(州)高速公路工程的某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管型通道为研究对象,考虑土与结构的相互作用及管片接头之间的挤压摩擦作用,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技术建立了该管型通道的二维有限元模型,分析研究了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管型通道管片接头断开位置确定、汽车荷载最不利布载位置确定等关键性问题。建立了该装配式管型通道的三维-接触有限元模型,计算了其应力大小及应力分布情况,并与二维有限元模型计算的结果进行了对比,计算分析表明二维有限元模型的计算结果与三维有限元的计算结果差别较小。(5)在土体截断边界处施加粘弹性人工边界,建立了泗(县)宿(州)高速公路工程的某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管型通道的动力分析模型,采用时程分析方法,对其进行了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研究了在静力荷载与水平向地震动荷载共同作用下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管型通道的水平向位移和内力反应的规律。(6)根据国内外涵洞和地下通道结构在公路和铁路上的施工经验,并结合六(安)武(汉)高速公路工程安徽段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管型通道施工实践,分析总结出适用于我国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管型通道的施工工艺,并提出了相应的施工要求。

黄春云[8](2006)在《仙蠡桥水利枢纽设计施工难点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仙蠡桥水利枢纽工程是无锡城市防洪工程中单项规模最大的工程,总投资达到2.98亿元;是无锡城市防洪工程第一个开工建设的枢纽工程,它的建设为水利工程尤其是无锡城市防洪其它枢纽工程的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针对仙蠡桥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过程中设计与施工阶段存在的难点,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科学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主要包括:水泵、进出水流道模型装置试验研究,验证模型的装置效率,确定进出水流道形式;通过北枢纽整体水工模型试验研究,提供对外河防冲槽末端及梁溪河与京杭运河交汇处的最大垂线平均流速等。提出间隔流墩布置及合理长度;针对南枢纽施工期间必须不断通航施工的特点,提出施工导流措施;为保证调水改善水环境,实现梁溪河水与京杭大运河水分流,修建“水下立交”而进行方案比较、分析;为尽量满足景观要求,降低节制闸建筑物的高度,通过闸门设计方案比较,采用卧倒式闸门。在工程施工中,针对顶管工程的施工特点及所遇到设备、工期、施工工艺等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解决因地质原因、设备选型所造成的施工难题;针对工程的工期矛盾,通过工期优化,保证工程顺利实施。

韩八晓,毕珍平,聂武军,王瑞[9](2000)在《公路斜交管涵预制端节管模板制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文中给出的圆管曲面展开计算公式 ,可计算出制作斜管模板的精确数据 ,大大方便了端节管的制作。

二、公路斜交管涵预制端节管模板制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公路斜交管涵预制端节管模板制作(论文提纲范文)

(1)大断面、长距离下穿铁路顶推箱涵节段间连接型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顶进减阻技术
        1.2.2 箱涵周边土体变形特性
        1.2.3 架空顶进法
        1.2.4 接头研究
    1.3 项目背景及研究意义
        1.3.1 概述
        1.3.2 区域工程地质条件
        1.3.3 区域交通状况和项目效果
        1.3.4 研究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分节段式顶推箱涵新型连接型式研究
    2.1 概述
    2.2 传统箱涵连接型式适用性分析
        2.2.1 陆地预制箱涵连接型式适用性分析
        2.2.2 沉管隧道连接型式适用性分析
        2.2.3 现有连接型式适用性分析总结
    2.3 新型顶推箱涵连接型式研究
        2.3.1 新型顶推箱涵接头设计的考虑因素
        2.3.2 端面压缩胶圈密封现浇接头
        2.3.3 钢护筒焊接密封现浇接头
        2.3.4 两种新型顶推箱涵连接型式的优缺点比较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型接头顶推参数计算与结构尺寸设计
    3.1 概述
    3.2 新型接头的千斤顶选型及受压区高度H计算
        3.2.1 箱涵自重计算
        3.2.2 千斤顶选型及受压区高度计算
    3.3 新型接头千斤顶布置及局部承压区计算
        3.3.1 新型接头千斤顶布置
        3.3.2 新型接头局部承压区计算
    3.4 新型接头结构尺寸确定
        3.4.1 端面压缩胶圈密封现浇接头尺寸确定
        3.4.2 钢护筒焊接密封现浇接头尺寸确定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型接头现浇施工方案
    4.1 概述
    4.2 新型接头施工工序及与湿接缝施工的优缺点对比
        4.2.1 端面压缩胶圈密封现浇接头施工工序
        4.2.2 钢护筒焊接密封现浇接头施工工序
        4.2.3 新型接头与传统全断面现浇接缝在施工上的优缺点对比
    4.3 新型接头质量控制注意事项
        4.3.1 新型接头钢筋要求
        4.3.2 新型接头模板安装要求
        4.3.3 新型接头浇筑工艺要求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箱涵的结构性能分析
    5.1 概述
    5.2 有限元法概述及MIDAS/GTS介绍
        5.2.1 有限元在岩土隧道工程领域的运用
        5.2.2 Midas/GTS概述
        5.2.3 选择本构模型
        5.2.4 Midas/GTS的分析流程
    5.3 箱涵连接就位后的结构性能数值模拟分析
        5.3.1 工程概况
        5.3.2 基本假定
        5.3.3 理论模型及参数的确定
        5.3.4 数值分析模型的建立
        5.3.5 定义模型边界及荷载
        5.3.6 施工阶段的定义
    5.4 端面压缩胶圈密封接头(连接模型一)结果分析
        5.4.1 铁路路基的变形
        5.4.2 箱涵自身变形及受力
        5.4.3 接头受力情况分析
        5.4.4 可行性判定
    5.5 钢护筒焊接密封接头(连接模型二)结果分析
        5.5.1 铁路路基的变形
        5.5.2 箱涵自身变形及受力
        5.5.3 新型接头受力情况分析
        5.5.4 可行性判定
    5.6 接头模型比选
    5.7 截面复核
    5.8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平原区水闸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背景
        1.1.2 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内容及必要性
        1.4.1 内容
        1.4.2 必要性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结构安排
2 前期资料搜集
    2.1 查勘资料
        2.1.1 现场实地查勘记录
        2.1.2 地质勘测资料
    2.2 水闸前期工作文件
3 平原区水闸设计
    3.1 水闸类型确定
        3.1.1 按水闸的作用分类
        3.1.2 按水闸闸室的结构形式分类
        3.1.3 拟定水闸形式
    3.2 水力计算
        3.2.1 河道断面过流能力复核
        3.2.2 水闸过流能力计算
        3.2.3 浪压力计算
        3.2.4 墩顶高程计算
        3.2.5 水闸流量与下游河道水位关系计算
        3.2.6 消力池消能计算
        3.2.7 防冲槽计算
        3.2.8 海漫长度计算
        3.2.9 水力计算成果表汇总
    3.3 水闸结构计算
        3.3.1 渗流稳定分析
        3.3.2 水闸地基稳定分析
        3.3.3 闸室结构计算
        3.3.4 翼墙结构计算
        3.3.5 涵洞与圆管涵结构计算
    3.4 金结、电气、消防设计
        3.4.1 金属结构设计
        3.4.2 电气设计
        3.4.3 消防设计
    3.5 水闸设计其他注意事项
        3.5.1 图纸编号归总
        3.5.2 其他注意事项
4 设计实例
    4.1 基本资料
        4.1.1 泄洪闸基本参数
        4.1.2 水闸地质资料
    4.2 水闸类型及规模确定
    4.3 水力计算
        4.3.1 水闸过流能力计算
        4.3.2 消能防冲计算
    4.4 水闸结构计算
        4.4.1 渗流稳定分析
        4.4.2 闸室地基稳定分析
        4.4.3 闸室结构计算
        4.4.4 翼墙地基稳定分析
        4.4.5 翼墙结构计算
    4.5 地基沉降计算
        4.5.1 闸室地基沉降
        4.5.2 翼墙地基沉降
        4.5.3 沉降结果分析
    4.6 水闸平面图与纵剖图
5 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高速公路浅覆土特长箱涵顶进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述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顶进减阻技术
        1.2.2 箱涵结构与涵周土体受力与变形特性
        1.2.3 顶进力计算方法
        1.2.4 箱涵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浅覆土特长箱涵顶进工程问题与顶进设备功能分析
    2.1 引言
    2.2 依托工程概况
        2.2.1 项目概况
        2.2.2 工程地质条件概况
        2.2.3 水文条件概况
    2.3 浅覆土特长箱涵顶进工程问题与分析
        2.3.1 顶进困难
        2.3.2 箱涵结构“拱起”变形
        2.3.3 路基路面塌陷变形
        2.3.4 “刺入”式破坏
        2.3.5 “抬头”倾向
    2.4 公路路基浅覆土特长顶进箱涵的界定
    2.5 顶进设备功能分析
        2.5.1 掘进设备
        2.5.2 顶进系统
    2.6 小结
第三章 浅覆土特长箱涵顶进减阻技术室内模型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目的与内容
        3.2.1 试验目的
        3.2.2 试验内容
    3.3 试验选用材料性能
    3.4 试验设计
        3.4.1 模型设计
        3.4.2 试验方案设计
        3.4.3 试验装置设计
    3.5 试验程序
    3.6 试验成果与分析
        3.6.1 不涂减阻材料箱涵外壁与土体间的摩阻系数模拟分析
        3.6.2 不涂减阻材料箱涵外壁与涵周注浆土体间摩阻系数分析
        3.6.3 涂减阻材料箱涵外壁与涵周土体间摩阻系数分析
        3.6.4 箱涵底板与混凝土滑板间摩阻系数分析
    3.7 小结
第四章 浅覆土特长箱涵顶进结构及土体受力与变形特性数值模拟分析
    4.1 引言
    4.2 计算方案确定
    4.3 模型建立与计算参数选取
        4.3.1 模型建立
        4.3.2 参数选取
    4.4 计算成果与分析
        4.4.1 相同覆土厚度不同顶进长度箱涵结构受力与变形特性分析
        4.4.2 不同覆土厚度相同顶进长度箱涵结构受力与变形特性分析
        4.4.3 相同覆土厚度不同顶进长度涵顶覆土受力与变形特性分析
        4.4.4 不同覆土厚度相同顶进长度涵顶覆土受力与变形特性分析
    4.5 依托工程实例分析
        4.5.1 顶进过程中箱涵结构受力与变形特性分析
        4.5.2 顶进过程中涵顶覆土受力与变形特性分析
        4.5.3 浅覆土特长箱涵顶进施工扰动影响范围分析
    4.6 小结
第五章 浅覆土特长箱涵顶进计算理论研究
    5.1 引言
    5.2 箱涵顶进力与涵顶覆土沉降变形计算方法分析
        5.2.1 箱涵顶力计算方法分析
        5.2.2 涵顶覆土沉降变形计算方法分析
    5.3 顶进力及其作用点位置计算
        5.3.1 顶进力计算
        5.3.2 顶进力作用点位置计算
    5.4 路基路面沉降计算
    5.5 顶进纠偏控制标准建立
        5.5.1 模型建立
        5.5.2 容许偏移标准建立
        5.5.3 顶进纠偏措施
    5.6 小结
第六章 浅覆土特长箱涵顶进现场监测研究
    6.1 引言
    6.2 监测目的与内容
        6.2.1 监测目的
        6.2.2 监测内容
    6.3 监测点布设方案与监测方法
        6.3.1 监测点布设方案
        6.3.2 监测方法
    6.4 监测成果与分析
        6.4.1 顶进力与偏移量监测成果与分析
        6.4.2 路基路面沉降监测成果与分析
        6.4.3 后背墙稳定性监测成果与分析
        6.4.4 顶进力与顶进速度关系分析
    6.5 监测与理论计算成果对比分析
        6.5.1 顶进力成果对比分析
        6.5.2 路面沉降成果对比分析
    6.6 小结
第七章 浅覆土特长箱涵顶进设计与施工技术
    7.1 引言
    7.2 涵节设计与施工
        7.2.1 涵节设计
        7.2.2 涵节预制
    7.3 工作坑设计与施工
        7.3.1 工作坑设计
        7.3.2 工作坑施工
    7.4 后背墙设计与施工
        7.4.1 后背墙设计
        7.4.2 后背墙施工
    7.5 注浆孔、涵节接缝设计与施工
    7.6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8.2 本文创新点
    8.3 进一步研究工作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低填方浅埋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管型通道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地下结构计算理论的发展和计算方法分类
        1.3.1 地下工程的受力特点和内力计算模型
        1.3.2 管道土压力分布模式和计算方法
        1.3.3 结构—土体相互作用理论的发展
        1.3.4 土体与地下结构构件的共同作用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管型通道有限元模拟基本原理
    2.1 引言
    2.2 有限元法基本思想及相关模型介绍
        2.2.1 有限元法基本思想
        2.2.2 弹塑性模型
    2.3 接触元理论及有限元分析
        2.3.1 接触问题有限元法理论论述
        2.3.2 接触界面的模型研究
        2.3.3 接触非线性的基本原理
        2.3.4 运用 ANSYS 单元运算的一般步骤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管型通道参数影响性状分析
    3.1 引言
    3.2 工程概况
    3.3 建立有限元模型
    3.4 计算工况
    3.5 不同材料、不同截面特性的管型通道内力分析
        3.5.1 不同截面厚度、不同等级混凝土管型通道内力分析
        3.5.2 不同连接方式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管型通道内力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管型通道斜交接触有限元分析
    4.1 引言
    4.2 斜交有限元模型
        4.2.1 建立模型
        4.2.2 装配式管片和土体模拟
        4.2.3 装配式管片接缝模拟
        4.2.4 边界条件
        4.2.5 面—面三维接触算法
        4.2.6 混凝土的强度准则与土体的屈服准则
    4.3 不同混凝土等级、不同斜交角度对管型通道结构受力的影响
        4.3.1 不同混凝土等级、不同斜交角度对结构受力的影响
        4.3.2 不同混凝土等级、不同斜交角度对结构位移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5)埋地管涵—土相互作用及管涵结构横纵向受力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次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技术路线
2 管-土相互作用物理模型试验
    2.1 引言
    2.2 试验方案
    2.3 试验过程
    2.4 试验结果分析
    2.5 小结
3 管涵土压力理论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引言
    3.2 浅埋管涵土压力理论模型
    3.3 管涵土压力影响因素分析
    3.4 小结
4 管涵结构横向受力变形特性
    4.1 引言
    4.2 管涵结构内力和变形
    4.3 交通荷载下管涵结构受力变形特性
    4.4 地震荷载下多孔联拱管涵结构受力特性
    4.5 小结
5 多层结构软土本构模型的推广
    5.1 引言
    5.2 多层结构软土模型
    5.3 各向异性特征在多层结构软土模型中的实现
    5.4 结构性损伤特征在多层结构软土模型中的实现
    5.5 模型验证和应用
    5.6 小结
6 管涵结构纵向受力变形特性
    6.1 引言
    6.2 理论模型
    6.3 公式推导
    6.4 纵向力学要素分析
    6.5 埋地管涵的安全性判别方法
    6.6 小结
7 工程应用
    7.1 工程概况
    7.2 装配式管涵结构设计
    7.3 交通荷载下不同尺寸的管涵受力特性
    7.4 小结
8 结论和展望
    8.1 本文主要工作
    8.2 主要结论
    8.3 下一步工作的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

(6)公路大孔径钢波纹管应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发展趋势及省内需求
    §1-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大孔径钢波纹管涵洞结构试验研究
    §2-1 滦平超大管径波纹管通道试验研究
        2-1-1 测试通道基本情况
        2-1-2 测试方法
        2-1-3 应变片的布设
        2-1-4 大管径6m波纹管通道测试结果分析
        2-1-5 大管径6m波纹管通道测试小结
    §2-2 滦平大管径6m波纹管通道运营重车测试研究
        2-2-1 测点及应变片布设
        2-2-2 测试工况
        2-2-3 测试结果分析
        2-2-4 超重荷载测试小结
    §2-3 本章小节
        2-3-1 管径6m施工测试结论
        2-3-2 管径6m路基顶部加载测试结论
第三章 大孔径钢波纹管涵洞力学模拟计算
    §3-1 分析方法与判据
        3-1-1 分析方法
        3-1-2 应力判据
        3-1-3 位移
    §3-2 模型的建立及分析过程
        3-2-1 创建模型
        3-2-2 求解输入
    §3-3 模型计算的精度分析
        3-3-1 计算值与实测值的对比
        3-3-2 误差因素
    §3-4 管直径6m的受力特征规律
        3-4-1 计算参数
        3-4-2 计算结果趋势
        3-4-3 计算结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直径钢波纹管涵洞设计
    §4-1 结构设计方法
        4-1-1 基于有限元分析的结构设计方法
    §4-2 结构设计参数
    §4-3 结构设计软件
    §4-4 波形设计通用图
    §4-5 具体设计内容
        4-5-1 一般规定
        4-5-2 水力计算及孔径的选用
        4-5-3 结构设计
        4-5-4 材料
        4-5-5 防腐设计
        4-5-6 进出口
        4-5-7 连接设计
        4-5-8 基础及回填
    §4-6 本章小节
第五章 钢波纹管涵洞施工工艺
    §5-1 钢波纹管涵洞施工工艺流程
    §5-2 涵洞施工准备
    §5-3 拼装式涵管施工技术
    §5-4 钢波纹管涵洞基础与两侧回填施工
    §5-5 本章小节
第六章 钢波纹涵洞适用范围及耐久性
    §6-1 钢波纹涵洞的寿命
        6-1-1 加利福尼亚州的研究
        6-1-2 美国钢铁学会研究
        6-1-3 加拿大钢波纹管协会/美国钢铁学会的研究
        6-1-4 部分钢波纹管涵洞的腐蚀调查
        6-1-5 其它研究
    §6-2 钢波纹涵洞适用范围与防腐蚀方案
        6-2-1 适应范围
        6-2-2 适用条件
        6-2-3 选用原则
        6-2-4 钢波纹管涵洞的防腐蚀推荐方案
        6-2-5 钢波纹管涵洞的防腐蚀技术要求
    §6-3 依托工程防腐蚀措施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效益分析
    §7-1 经济效益
    §7-2 社会效益、环境保护效益
    §7-3 本章小节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7)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管型通道现场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下结构计算理论
        1.2.2 管片接头模型的研究
        1.2.3 土压力的计算方法
        1.2.4 地下结构地震响应计算方法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管型通道动态施工现场试验研究
    2.1 引言
    2.2 现场试验工程概况
    2.3 现场试验设计
        2.3.1 测试内容
        2.3.2 管周土压力监测设计
        2.3.3 管片应力监测设计
        2.3.4 装配式管型通道变形监测设计
    2.4 现场试验研究成果及分析
        2.4.1 装配式管型通道管周土压力分析
        2.4.2 装配式管型通道管片应力分析
        2.4.3 装配式管型通道变形分析
        2.4.4 装配式管型通道基础沉降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管型通道-土体相互作用的三维-接触模型数值模拟研究..
    3.1 引言
    3.2 数值计算理论基础
        3.2.1 弹塑性矩阵
        3.2.2 初始状态
        3.2.3 非线性方程组求解
        3.2.4 收敛判据
    3.3 面-面三维接触算法
        3.3.1 接触条件
        3.3.2 平衡方程
    3.4 三维-接触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4.1 混凝土的强度准则与土体的屈服准则
        3.4.2 装配式管片和土体模拟
        3.4.3 装配式管片接缝模拟
        3.4.4 土体与装配式管片的相互作用模拟
        3.4.5 边界条件模拟
        3.4.6 土体动态施工回填过程模拟
    3.5 工程应用实例
        3.5.1 有限元模型及参数
        3.5.2 数值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斜交管型通道力学特性分析
    4.1 引言
    4.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2.1 材料模型及主要参数
        4.2.2 计算范围及边界条件
        4.2.3 有限元模型
        4.2.4 计算工况
    4.3 计算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管型通道二维与三维有限元数值模型对比分析
    5.1 引言
    5.2 有限元分析
        5.2.1 基本假定
        5.2.2 混凝土的强度准则与土体的屈服准则
    5.3 工程应用实例
        5.3.1 工程概况
        5.3.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5.3.3 计算参数的选取
        5.3.4 荷载工况
        5.3.5 管片接头断开位置确定
        5.3.6 偏载最不利位置确定
        5.3.7 二维与三维有限元计算结果及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管型通道非线性地震响应分析
    6.1 引言
    6.2 地下结构地震分析方法
        6.2.1 拟静力法
        6.2.2 动力数值法(有限元法)
    6.3 土-地下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人工边界
        6.3.1 粘性边界
        6.3.2 透射人工边界
        6.3.3 粘弹性边界
    6.4 有限元计算模型
        6.4.1 单元及材料本构模型选择
        6.4.2 地震波的选择与调整
        6.4.3 重力效应的考虑
    6.5 算例分析
        6.5.1 模型建立及地震波的输入
        6.5.2 计算结果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管型通道施工工艺研究
    7.1 引言
    7.2 施工工艺基本原理
    7.3 施工工艺特点
    7.4 适应范围
    7.5 施工工艺流程和主要施工方法
        7.5.1 施工工艺流程
        7.5.2 主要施工方法
        7.5.3 施工中注意事项
        7.5.4 施工质量控制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科研

(8)仙蠡桥水利枢纽设计施工难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仙蠡桥枢纽工程综述
        1.1.1 工程任务
        1.1.2 工程标准
    1.2 论文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
    1.3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方法和主要内容
        1.3.1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1.3.2 论文研究的方法
        1.3.3 完成的主要工作
    1.4 国内外工程的研究现状及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1.4.1 国内外有关工程的研究现状
        1.4.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1.5 论文结构体系图
第二章 基本资料
    2.1 综合说明
    2.2 水文气象
    2.3 工程地质
    2.4 工程任务和规模
        2.4.1 枢纽工程的主要任务
        2.4.2 工程规模
第三章 工程布置及主要建筑物设置
    3.1 工程选址和工程总体布置
        3.1.1 工程选址和总体布置原则
        3.1.2 拟建枢纽处现状
        3.1.3 穿运地涵的轴线布置和工程总平面布局
        3.1.4 南北枢纽轴线选择和总体布置
        3.1.4.1 北枢纽轴线选择和总体布置
        3.1.4.2 南枢纽轴线选择和总体布置
    3.2 南枢纽建筑物布置
        3.2.1 节制闸布置
        3.2.2 南枢纽各建筑物间的连接
    3.3 北枢纽建筑物布置
        3.3.1 泵站
        3.3.2 节制闸
        3.3.3 北枢纽各建筑物间的连接
    3.4 穿运地涵(顶管工程)布置
第四章 仙蠡桥水利枢纽设计的难点及解决措施研究
    4.1 顶管工程
        4.1.1 穿运地涵设计
        4.1.1.1 穿运地涵水力计算
        4.1.1.2 地涵结构方案
        4.1.1.3 穿运地涵结构方案比选
    4.2 泵站枢纽工程泵站流道设计及装置模型试验
        4.2.1 概述
        4.2.2 进出水流道设计
        4.2.2.1 肘形进水流道
        4.2.2.2 平面蜗壳进水流道
        4.2.3 进、出水流道优化
        4.2.3.1 进水流道
        4.2.3.2 出水流道
        4.2.3 试验论证研究
        4.2.3.1 试验研究内容
        4.2.3.2 模型设计及模型泵装置
        4.2.3.3 模型试验系统及测试方法
        4.2.3.4 泵装置模型试验结果与分析
        4.2.4 结论和建议
    4.3 北枢纽河道流态分析
        4.3.1 控制设备及测试方法
        4.3.2 基本资料及试验组合
        4.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4.3.4 结论
    4.4 节制闸门设计
第五章 仙蠡桥水利枢施工难点及解决措施研究
    5.1 顶管施工
        5.1.1 有关设计施工参数
        5.1.2 工程施工的特点与难点
        5.1.3 主要施工技术
        5.1.4 顶管工程中应当注意的几个的问题
    5.2 枢纽工期优化
        5.2.1 工程合同工期
        5.2.2 工期滞后原因
        5.2.3 工期优化措施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公路斜交管涵预制端节管模板制作(论文参考文献)

  • [1]大断面、长距离下穿铁路顶推箱涵节段间连接型式研究[D]. 郑云辉. 长安大学, 2019(01)
  • [2]平原区水闸设计[D]. 吕志方. 郑州大学, 2016(02)
  • [3]高速公路浅覆土特长箱涵顶进关键技术研究[D]. 郭瑞. 长安大学, 2014(12)
  • [4]低填方浅埋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管型通道理论研究[D]. 洪小川. 合肥工业大学, 2012(03)
  • [5]埋地管涵—土相互作用及管涵结构横纵向受力特性研究[D]. 申文明. 浙江大学, 2011(01)
  • [6]公路大孔径钢波纹管应用技术研究[D]. 郝磊. 河北工业大学, 2010(07)
  • [7]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管型通道现场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D]. 颜丹青. 合肥工业大学, 2009(10)
  • [8]仙蠡桥水利枢纽设计施工难点研究[D]. 黄春云. 河海大学, 2006(03)
  • [9]公路斜交管涵预制端节管模板制作[J]. 韩八晓,毕珍平,聂武军,王瑞. 内蒙古公路与运输, 2000(04)

标签:;  ;  ;  ;  ;  

公路斜管涵预制端段管模板的制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