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镇县党建工作现状分析

道镇县党建工作现状分析

一、道真县社区党建工作现状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陈月娥[1](2022)在《茅台集团企业社会责任体系的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茅台集团是中国白酒行业的领军企业,在企业社会责任体系构建和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方面也走在了行业前列。对茅台集团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企业社会责任观念体系、企业社会责任相关方利益联结体系以及包括经济、社会、环境等领域协调发展的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体系进行剖析,发现国有企业是履行社会责任的排头兵,经济规模和实力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保障,利益相关方利益维护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企业社会责任体系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雷华丽[2](2021)在《遵义乡土文化资源在《文化生活》教学中的运用》文中研究指明

罗正义[3](2021)在《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在地化认同研究 ——以“2019上海贵州队”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西部计划志愿者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它致力于服务西部地区基层教育、医疗、农业和基层社会治理等。以往学界对西部计划志愿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西部计划的制度、组织、管理层面,而对其参与者的行动本身较少关注。本硕士论文以2019年上海贵州队为例,在了解群体特点的基础上,借助参与观察、深度访谈等人类学学科方法,探讨上海贵州队的“在地化认同”问题。通过研究,发现上海贵州队志愿者申报、参与西部计划有不同的动机。他们相信“成长需要历练”、“人生要有价值”,更笃信“发展需要平台”。就志愿服务过程来看,志愿者初期有失落,有疏离感,曾一度“迷茫”。不过,幸好是有志向的知识青年,他们自我调适能力较强。随着志愿服务的深入,特别是志愿者在派遣地单位——团上海市委的协调、鼓励下,以及服务地单位的认可与接纳,志愿者从失落、疏离、不适,开始融入当地,认同志愿服务和自我身份,最后实现了“在地化认同”。当然,上述“在地化认同”并不是志愿者被志愿精神所渲染而成,而是由于志愿者自身融入其中。既有当地对上海队的期盼、接纳与认可,也有上海派出地对贵州队的协调与付出,更有年轻志愿者自我价值实现的情怀使然。通过志愿服务,志愿者对其身份以及志愿经历引以为傲,在这过程中收获了成长,丰富了情感,同时也纪念着青春。本硕士论文共六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研究缘起、相关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相关概念界定以及研究价值和意义。第一章描述“2019年上海贵州队”及其志愿服务的不同动机。第二章介绍志愿者从服务初期的“迷茫”,到逐渐自我适应的过程。第三章呈现志愿者自我适应的原因和被认可认同的过程。派遣地的鼓励与协调以及服务地的接纳与认可促成了志愿者的有效融合。第四章探讨志愿者价值认同,分对志愿服务精神的价值认同和对西部计划制度的认同。结语部分讨论了观念和实践如何互动,并反思了当代青年的一些价值认同问题。

刘少南[4](2020)在《新形势下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研究 ——以山东省L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2016年全国老干部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老干部工作承担着党中央关心爱护老干部的重要任务,是一项需要付出、需要奉献的重要工作”。习总书记的这一重要指示,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老干部工作的高度重视,为新形势下做好老干部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同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离退休干部工作的意见》,第一次提出了“积极稳妥推进离退休干部工作转型发展”的总体要求。在新形势下,对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进行研究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L市是革命老区,在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的紧迫性上具有代表性,对L市的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进行研究,对于其他地区的有关工作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和调研问卷法,基于积极老龄化理论和毕生发展观理论,对L市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现状进行了概括,对转型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深入剖析了转型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新形势下进一步推进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的策略。本文研究发现,在当前的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一是引领老干部发挥作用有欠缺;二是老干部政治待遇落实不到位;三是老干部生活待遇落实不到位;四是老干部精神文化需求供给不充分;五是老干部工作队伍建设不到位。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包括:一是对老干部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二是对老干部生活待遇落实上重物质轻精神;三是在满足精神文化需求上缺乏宣传与组织;四是老干部个人思想认识有偏差;五是老干部党建工作模式落后。为进一步解决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以下有针对性的策略:一是进一步抓好老干部政治待遇的落实;二是进一步抓好老干部生活待遇的落实;三是切实满足老干部精神文化需求;四是积极引导老干部发挥正能量;五是提高老干部工作队伍综合素质;六是推动老干部养老社区志愿服务建设。

李俏[5](2020)在《基于仡佬族非遗创新的设计扶贫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仡佬族作为我国云贵高原上的一个古老的种族部落,在历史长河中,其族人在生产生活中缔造出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大部分流传至今的民族文化已被列入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代表仡佬族的民族文化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然而,仡佬族人口大多分布在云南、贵州深山处,依山而居,生产生活较为落后,导致其民族的传统文化难以得到传播和发展。论文主要从国家乡村振兴及设计扶贫的大背景出发,响应文化部提出的“文化扶贫”的号召。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应当在扶贫工作中展现其独特的文化意义和价值。笔者在调查仡佬族贫困原因的同时,探寻仡佬族村寨中的风土人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对这些一手素材和资源的整理、研究,梳理出针对仡佬族的基于整合开发利用非遗资源的设计扶贫路径:搭建仡佬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整合平台;复兴非遗戏曲以推动旅游产业升级;开发文创产品;开设非遗工作坊;搭建线上商城等。同时,研究如何将仡佬族传统文化元素同现代设计结合,得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向文创产品转化的3种设计方法。依据以上研究的理论成果进行实践创作,设计仡佬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整合平台——微信线上小程序“仡物志”,为仡佬族的设计扶贫以及设计兴乡提供了一定理论和实践参考。

张俊鸿[6](2020)在《基层干部容错纠错机制构建研究 ——以P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的基层干部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在整个干部队伍中占了很大的比例。他们长期奋战在基层一线,肩负着基层改革创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多项重要任务,是直接面对一线群众的干部,是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的主力军。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严厉的追责问责制度使得一部分违法违纪的基层干部成了被追责问责的对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容易诱发产生“避责心理”,成为了基层干部出现不敢为、不愿为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需要采取切实的措施来调动基层干部积极性,让他们敢为、愿为。在论述方面,习近平、李克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多个场合提到要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在政府工作报告和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陆续提到了“容错纠错机制”。在政策方面,中央陆续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等政策和法规把容错纠错机制载入其中,随后全国多个地方也针对性地出台了容错纠错机制的政策规定。对于基层干部来说,容错纠错既是激励,也是保障。本文通过运用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干部容错纠错理论,以及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从规范基层问责和激励基层干部担当作为两个主要的角度来分析P县容错纠错机制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同时借鉴国内部分地区容错纠错机制的实践经验,进而就基层干部容错纠错机制的构建提出建议。从当前国内部分地区及P县的容错纠错机制的实践情况来看,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比如贯彻落实容错纠错政策不够深入,“错”的界定不够清晰,缺乏认定主体主动认定的相关规定,基层容错纠错的氛围不够浓厚,重容错轻纠错,对待容错纠错机制不够科学,容错纠错机制实施的透明度不够,容错纠错机制的配套不完善等。而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原因是基层的观念未转变,基层对“错”的范畴缺乏明确的定义,对容错纠错机制缺乏宣传和正面引导,容错纠错的大环境尚未成熟,对纠错实施意义的认识还不够,相关部门之间难以有效协同等,并从明确指导思想、原则和法治依据,规范政策实施细则,优化容错免责程序,健全纠错程序,完善相关配套机制,营造社会氛围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构建基层干部容错纠错机制的建议,以期通过基层干部容错纠错机制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基层存在的滥用问责行为以及基层干部当前存在的为官不为问题。

梁倩[7](2020)在《贵州农村深度贫困的致贫因素及减贫效率研究 ——基于可持续生计理论分析框架的视角》文中提出也许有人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一个研究财政税收的博士生,怎么会研究扶贫问题?似乎研究扶贫问题有些偏离了专业。这个问题乍一听似乎有理,但仔细想一下还是有些偏颇。众所周知,扶贫或者说反贫困历来都是政府应当担负的责任。中国政府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就一直把农村扶贫作为一项重要的政府工程,近年来更是把它作为中国政府必成的“三大攻坚战”之一。而政府要卓有成效地进行这项耗资巨大的扶贫工程,在资金方面的主要来源便是财政。因为扶贫或者说反贫困是扶危济困,拯救苍生,它追求的不是盈利赚钱,而是扶危济困,是为了实现社会公平和长治久安。因此,从资金性质来讲,财政资金更加适合用于这项事业。而几十年扶贫事业的发展也正是这样。也因此,研究扶贫或者说反贫困,也应当是从事财政研究的学人应尽的本分。也许有人还会提出这样的疑问:国家不是宣布到2020年要实现全国农村的全面脱贫吗?既然如此,那么你写这篇关于贵州农村深度贫困与反贫困的论文还有什么意义呢?对此我是这样认识的,国家宣布到2020年要实现全国农村的全面脱贫,其前提是按照现行的贫困标准,即贫困农民人均年收入达到2300元以上(这几年已经随着物价指数的变化调整到3000元以上)即为脱贫。而这个标准从国际上看,是介于世界银行公布的极度贫困标准和稳定温饱贫困标准之间的标准。如果按照世界银行公布的极度贫困标准,我国在2020年是完全可以实现脱贫目标的,甚至可以说完全可以超额实现的。但如果按照稳定温饱标准,则很可能又会出现新的农村贫困人口。换言之,国家宣布的到2020年实现全国农村的全面脱贫,还是一种低水平上的脱贫,一旦贫困标准提高,马上又会出现新的农村贫困。比如,我国2011年将农村贫困标准由1274元提高到2300元,农村贫困人口立马就由2010年的2688万人上升到1.28亿人,增加1亿多。这一点在贫困范围和贫困程度都居全国前列的贵州将会表现更为明显。因此,农村反贫困很可能是长期性的历史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讲,到2020年中国农村的反贫困,可以说既是完成时又是进行时,即完成进行时。对此,我们应当有正确的认识和思想准备,否则就会犯历史性的错误。回顾历史,自人类社会诞生以来,贫困便伴随着人类走过每一个发展的阶段,也遍布了每一个人类社会的角落。各个国家和各个领域的学者们,对于贫困研究的脚步从未有过停滞,他们用自己的学识和研究成果,为人类了解贫困和向贫困宣战奠定了优秀的理论基础。比如,对贫困这个社会现象的认识,从朗特里的绝对贫困,到彼得·汤森的相对贫困,再到多维贫困指数、可持续生计理论框架的提出,人类对贫困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在目前的世界范围内,贫困在一些落后的国家,其表现主要是绝对贫困,也称之为生存贫困;在发达的国家,其主要表现是相对贫困;而在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呈现出的贫困现象是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交织于一体,而且更多的是绝对贫困。因此,发展中国家的反贫困事业最为复杂,也最为艰巨。令人振奋的是,中国的减贫成就为世界的反贫困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全国的绝对贫困人口由改革开放初期的2.5亿人,下降到2018年的1660万,随着我国反贫困事业的不断推进,到现阶段,扶贫攻坚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深度贫困”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讲:“党的十八大以来,我最关注的工作之一就是贫困人口脱贫。”目前,我国脱贫攻坚的难度主要体现在“深度贫困”。连片的深度贫困地区、深度贫困县、深度贫困村、深度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事业,具有更大的挑战性,同时具有更大的意义。贵州省虽然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的反贫困事业上,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由于地理位置偏僻、自然环境恶劣、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和诸多历史原因,以及各种其他因素的综合影响下,贵州省的贫困状况,较之于全国其他省份,一直以来都更为严峻,可以说,贵州省无论是在哪一方面都是全国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此外,贵州省的深度贫困村,又大多属于少数民族村落,同时又大量地分布在自然环境较为恶劣的山区,自然资源贫瘠、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落后、社会发育滞后、人地矛盾突出,这些因素严重制约着贵州省这些深度贫困地区农村的发展和深度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2015年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阳亲自主持召开贵州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扶贫攻坚座谈会。在这次座谈会上总书记特别提出:“‘十三五’的最后一年是2020年,正好是我们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节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现行标准下的贫困现象将在2020年全部消除,而贵州省面临着更为严峻、更为复杂的贫困状况,能否按期保质地完成精准脱贫的目标,在消除绝对贫困后,是否已经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方案,继续消除相对贫困,仍然是摆在贵州人民面前的一项艰巨挑战。本文旨在通过对贵州省农村的深度贫困现状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对贵州省农村的深度贫困成因进行系统探究,以及对贵州省农村这些年来政府主导的扶贫事业的利弊得失深入研究,从而为进一步搞好贵州省农村减贫事业提供比较科学的政策建议。为此,作者阅读了大量关于贫困、反贫困理论研究的文献着作,查阅了大量国家统计年鉴数据和贵州省统计年鉴数据,尤其是从2014年开始,作者对贵州省多个市、州下辖的深度贫困村进行了实地的田野调查。作者根据“可持续生计理论分析框架”基本原理,将“自然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五个生计指标,进一步细化为与贵州农户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各项细分指标,并据此设计了一份详细且具可操作性的调查问卷,通过长期走访调查,获得了大量来自深度贫困农村和深度贫困农户的第一手真实数据。在本文中,作者沿着贫困界定研究、贫困成因研究、反贫困理论,包括财政反贫困理论研究、贵州省贫困状况、贵州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14个深度贫困县的贫困状况、田野调查数据统计及实证分析、贵州省深度贫困农村财政减贫效率实证分析、贵州省减贫事业的成就与不足,以及今后政策建议研究思路,来进行研究,力争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宏观和微观共分析。在本文中,作者对贵州省2013年到2017年的部分经济与社会指标进行梳理,将之与全国的平均水平进行分析比较,将贵州三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部分社会经济指标与贵州省的平均水平进行分析比较,将贵州省农村深度贫困状态直观地呈现出来。同时,以可持续生计理论为指导框架,对于通过田野调查所获得的大量的调查数据,从五个生计指标出发,进行了整理和归类,对整理后的数据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客观地呈现了贵州省深度贫困村农户的生计状态以及致贫原因。通过分析,作者发现,贵州省的深度贫困农村,其贫困现象就地理分布而言,主要呈现出“片状集聚”的特征,集中出现在高寒山区、山区、半山区、沟坝河谷区等自然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发的区域;同时,贵州省深度贫困农村与民族地区又呈现出相当的重叠性,因此又具有民族性特征。就贫困状况而言,贵州省深度贫困农村呈现出“贫困发生率高”、“致贫因素复杂”、“脱贫难度大”的特点。就致贫因素而言,贵州省深度贫困农村的致贫因素,几乎涵盖了“民族的、历史的、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所有原因。面对如此严峻的深度贫困状况,贵州省通过大力发展“产业扶贫”、推进“易地搬迁扶贫”、狠抓“教育扶贫”等多项扶贫措施,有效地缓解了贵州省的贫困状况,但是,深度贫困地区农村的各项生计资本,尤其是与财政有关的交通、通讯、水利灌溉、饮用水、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区建设、五保户和低保户的补助等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在前述分析基础上,作者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在贵州深度贫困农村进一步搞好精准扶贫的若干建议。首先提出要正确认识2020年我国实现全面脱贫目标,明确反贫困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从而避免扶贫工作中出现急功近利,弄虚作假。其次,提出要处理好贫困治理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实施有针对性的综合治理战略。再次,论文还从可持续生计理论出发,对加强贵州省深度贫困农村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各个方面的建设提出了相关建议。在具体的建议和举措中,提出要完善和规范财政资金的投入与使用,特别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民主对扶贫资金的监督作用。提出要补足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短板、改善基础教育、技术培训、医疗卫生条件、合理改善和利用自然资本、多渠道增加金融资本、发展农村合作组织等有效措施,对深度贫困农村农民的五项生计资本进行全面改善和提升,持续推进贵州省深度贫困农村农民的精准扶贫事业。

陈小琴[8](2020)在《三峡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及当代传承研究》文中提出三峡民间艺术包含三峡民间美术、音乐、舞蹈、戏曲、曲艺等艺术形态。它是三峡地域民众的共同心理基础,也是三峡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峡民间艺术品类丰富,包括2个主类,10个亚类和26个小类。三峡世居民众质直敦厚、忠义尚武的民系性格形成了三峡民间艺术阳刚磊落的艺术特征和豁达浪漫的精神特质。三峡民间艺术因三峡地理生态与文化生态交汇而产生,也因两大生态系统的历史变迁而不断发展。同时,它也因各时期物质和精神文化的需要,尤其是随着物质技术更新、经济贸易往来、生产方式变革、宗族结构变化、社会观念更替、风俗信仰改易等因素的促动而出现系统内部的新旧交替或品类消长。对三峡民间艺术产生影响力的文化生态因素首先是民间风俗,其次是三峡地域文化,再次是宗族结构、意识形态、经济基础、科学技术、地理环境等。民间风俗是三峡民间艺术产生、发展的源动力,它对其艺术形态的衍生及传承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简言之,文化生态是关键,它既保证三峡民间艺术的持盈守成,也促进其自律变革。近百年来,三峡地区的工业化、城市化、科技化发展为三峡民间艺术发展带来机遇,但也因生产生活方式、结构、空间的剧烈变革而带来传承人、品类和民艺精神的疾速流失。近年频繁的“非遗”申报及传统民艺的产业复兴,给濒临绝境的三峡民间艺术带来一些生机,却无法阻挡其衰颓的状况。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人们将民间艺术发展简化为对艺术本体的传承而忽略其与文化生态的整体关联性。因此,要想传衍这一母型艺术,令其发挥民间艺术造物化人的多元功能,须立足当代实行“生态原境”传承,即“民间风俗-传承主体-文化空间-民间艺术”四位一体的保护与传承。对三峡民间艺术的研究的案例显示,“生态原境”传承模式是当前民间艺术发展的理性道路。在此模式下,民间风俗和地域文化土壤得以培育,民间艺术重获创新发展的精神原动力;民间艺术传承主体(非遗传承人和普通民众)的培育双脉并进,民间艺术重获生产与消费的良性结构,获得主体精神的润泽与观照;民间艺术在城市和乡村新图景中扎根,其形态和功能将被激活,获得物质、媒介与技术的支持。最终使民间艺术内在与民间风俗、传承主体、文化空间及其自身构成的良性文化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

邢锴[9](2019)在《喀斯特贫困山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类型划分及其发展评价研究 ——以世行项目合作社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出现和发展是我国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促进了农村农业产业化、专业化、市场化,在农村人口就业、益贫增长、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但是,目前中国的合作社存在很多问题,如大规模生产的难度,组织功能的简化,以及定价能力的缺乏,这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近年来农村地区农产品供需不平衡,因素分配不合理,资源环境压力等问题。喀斯特贫困山区经济条件和生产力条件低下,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显得更加困难。贵州省是我国西南地区的内陆省份,总人口约四千万。贵州总土地面积的约80%属于武陵山区和乌蒙山区的喀斯特地区,六十五个贫困县坐落在武陵山区和乌蒙山区。超过85%的贵州农村贫困人口,88%的贫困乡镇,84%的贫困村,和82%的少数民族乡镇都坐落在这种山区地貌中。这些地质条件,加上交通不便,为可持续和经济可行的农业发展提出了挑战。本研究将贵州省作为喀斯特贫困山区的典型案例地开展研究。为了开展喀斯特贫困山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类型划分及其评价研究,本文在全面查阅相关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以贵州省的4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田野调查、深度访谈等方法获取合作社相关信息和数据。基于对贵州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地调查,联系理论并咨询相关专家,选定两个进行喀斯特贫困山区合作社类型划分的标准:社员入股土地流转类型、合作社主导角色不同,综合考虑以上两种标准,将合作社分为6类:(1)社员全部是农户的共同合作社;(2)农村大户主导的共同合作社;(3)涉农社会企业主导的共同合作社;(4)社员全部为农户基本合作社;(5)农村大户主导的基本合作社;(6)涉农社会企业主导的基本合作社。选取可能影响合作社发展的12个评价指标,包括:发展目标、纳入贫困人口、环境可持续性、规章制度、冲突解决机制、土地利用、技术人才、基础设施、加工设备、经营计划、市场营销能力、监测评估。根据不同类型合作社评价指标的得分情况发现:紧密型合作社和松散型合作社的得分情况相差不大;不同的合作社主导角色会对合作社发展产生较大影响,其具体表现为涉农企业主导型合作社得分最高、农户主导型合作社其次、大户主导型合作社得分最低。基于对不同类型合作社的评价结果,本报告提出地方政府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涉农企业参与到合作社中、加强合作社运营能力建设、总结提炼合作社公益与制度模式等建议。

骆行,王志章[10](2018)在《民族地区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融合路径探索——以贵州道真自治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未来三年将是我国精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相互融合的关键时期,特别是贫困人口庞大的民族地区尤其紧迫。论文通过对国家级少数民族贫困县贵州省道真自治县现状的综合测度和典型案例分析,说明由于受到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经济、交通、文化习俗、教育等影响和限制,少数民族地区依托乡村振兴战略,巩固脱贫成果至为重要。因此特别需通过一系列政策利用、人才引进、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型等途径,促进民族地区精准脱贫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相互融合。

二、道真县社区党建工作现状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道真县社区党建工作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茅台集团企业社会责任体系的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茅台集团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及企业社会责任观
    1.1 茅台集团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
    1.2 茅台集团企业社会责任观
2 茅台集团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体系
    2.1 密切关注利益相关方利益
    2.2 积极履行经济责任
    2.3 积极履行社会领域责任
    2.4 切实履行环境领域社会责任
3 茅台集团企业社会责任体系构建的启示
    3.1 国有企业是履行社会责任的排头兵
    3.2 经济规模和实力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保障
    3.3 相关方利益维护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
    3.4 企业社会责任体系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3)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在地化认同研究 ——以“2019上海贵州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缘起
    二 文献综述
    三 研究方法
    四 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2019年上海贵州队”
    第一节 成长需要历练
    第二节 人生需要价值
    第三节 发展需要平台
第二章 志愿者从“迷茫”到“适应”
    第一节 失落与疏离
    第二节 志愿者初期的“迷茫”
    第三节 志愿者自我调适
第三章 志愿者被认同与自我身份认同
    第一节 派遣地的鼓励与协调
    第二节 服务地的接纳与认可
    第三节 志愿者自我身份认同
第四章 志愿者价值认同
    第一节 认知认同:由薄浅到深入
    第二节 情感认同:由受挫到收获
    第三节 实践认同:由小我到大我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访谈提纲
附录 B 访谈对象表
致谢

(4)新形势下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研究 ——以山东省L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3.1 现实意义
        1.3.2 理论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4.3 文献评述
    1.5 核心概念
        1.5.1 老干部
        1.5.2 老干部工作
    1.6 理论基础
        1.6.1 积极老龄化理论
        1.6.2 毕生发展观理论
    1.7 研究方法
        1.7.1 文献分析法
        1.7.2 调研问卷法
    1.8 研究思路
    1.9 研究内容
    1.10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新形势下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的紧迫性
    2.1 改革开放以来老干部工作发展沿革
        2.1.1 初步形成:1978-1982
        2.1.2 确立完善:1982-2012
        2.1.3 转型发展:2012至今
    2.2 新形势下老干部工作面临的挑战
        2.2.1 积极老龄化背景下老干部发挥作用诉求迫切
        2.2.2 老干部精神文化需求提高
        2.2.3 老干部日常生活需求提高
        2.2.4 老干部服务管理难度加大
        2.2.5 老干部工作人员素质能力欠缺
    2.3 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的方向
第三章 L市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的现状
    3.1 L市老干部工作基本情况
    3.2 转型发展中采取的措施及成效
        3.2.1 加强老干部思想政治建设
        3.2.2 推进老干部党建工作
        3.2.3 提高老干部服务水平
        3.2.4 提升文化养老水平
        3.2.5 引领老干部发挥正能量
第四章 L市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1 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1.1 引领老干部发挥作用有欠缺
        4.1.2 老干部政治待遇落实不到位
        4.1.3 老干部生活待遇落实不到位
        4.1.4 老干部精神文化需求供给不充分
        4.1.5 老干部工作队伍建设不到位
    4.2 问题产生的原因
        4.2.1 对老干部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
        4.2.2 对老干部生活待遇落实上重物质轻精神
        4.2.3 在满足精神文化需求上缺乏宣传与组织
        4.2.4 老干部个人思想认识有偏差
        4.2.5 老干部党建工作模式落后
第五章 新形势下进一步推进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的策略
    5.1 进一步抓好老干部政治待遇的落实
        5.1.1 深化学习教育,增强对老干部的政治引领
        5.1.2 增强组织凝聚,提升老干部党建工作质量水平
    5.2 进一步抓好老干部生活待遇的落实
        5.2.1 精准补齐短板弱项
        5.2.2 精准谋划服务措施
        5.2.3 精准健全帮扶机制
    5.3 切实满足老干部精神文化需求
        5.3.1 推进老年大学建设发展
        5.3.2 积极整合老干部活动资源
    5.4 积极引导老干部发挥正能量
        5.4.1 培养老干部积极乐观态度
        5.4.2 为老干部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5.4.3 为老干部发挥作用保驾护航
    5.5 提高老干部工作队伍综合素质
        5.5.1 保持思想素质的与时俱进
        5.5.2 培养良好的工作作风
    5.6 推动老干部养老社区志愿服务建设
        5.6.1 不断充实志愿者队伍
        5.6.2 提高志愿者的服务能力与质量
        5.6.3 提高参与养老志愿服务的积极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5)基于仡佬族非遗创新的设计扶贫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一、背景分析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国外设计扶贫研究现状
        二、国内设计扶贫研究现状
        三、仡佬族非遗创新设计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重难点与框架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重点、难点
        三、研究框架
第二章 仡佬族及其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第一节 仡佬族概况
        一、仡佬族历史文化背景
        二、经济来源及其经济收入状况
    第二节 仡佬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三幺台——仡佬族饮食文化
        二、打篾鸡蛋——体育竞技
        三、傩戏——文化信仰
    第三节 仡佬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
        一、受外来文化冲击较明显
        二、传承方式较为单一
第三章 基于非遗资源整合开发利用的设计扶贫路径
    第一节 搭建仡佬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整合平台
    第二节 非遗戏曲复兴,推动旅游产业升级
    第三节 文化产品开发,打造地方特色品牌
    第四节 开设非遗工作坊,促进非遗文化传承
    第五节 搭建线上商城,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第四章 非遗资源向文创产品转化的设计方法
    第一节 艺术文化与功能的结合
    第二节 非遗元素的提炼与转化运用
    第三节 差异化设计
        一、材质的创新
        二、工艺的传承
        三、造型的创新
第五章 基于仡佬族非遗创新的设计扶贫实践
    第一节 前期准备与资料收集
        一、用户调研
        二、文字图片资料采集
        三、竞品分析
        四、“仡物志”小程序的需求点分析及功能定位
        五、“仡物志”小程序的功能模块设计
    第二节 “仡物志”小程序的产品分析
        一、“仡物志”小程序的产品创意点
        二、“仡物志”小程序的功能结构分析
    第三节 “仡物志”低保真原型图设计
    第四节 “仡物志”视觉设计
        一、“仡物志”小程序界面分析
        二、“仡物志”小程序图标设计
        三、“仡物志”小程序界面色彩及字体设计
    第五节 “仡物志”高保真界面设计方案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毕业作品创意、策划书
附录 B 毕业作品内容简介
附录 C 毕业设计图纸、作品构成示意图
附录 D 毕业作品效果图
附录 E 竞品分析
附录 F 调查问卷
附录 G 毕业作品光盘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6)基层干部容错纠错机制构建研究 ——以P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和框架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
        2.1.1 容错纠错
        2.1.2 基层干部
        2.1.3 基层干部容错纠错机制
    2.2 理论基础
        2.2.1 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干部容错纠错的思想
        2.2.2 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十八大以来我国基层干部容错纠错机制的实践探索与政策文本
    3.1 我国干部容错纠错机制的发展历程
    3.2 我国干部容错纠错机制的政策文本分析
        3.2.1 实施主体
        3.2.2 实施对象
        3.2.3 实施依据
        3.2.4 相关事由
        3.2.5 容错方式
    3.3 我国干部容错纠错机制的实践创新及特点
        3.3.1 实施主体
        3.3.2 实施对象
        3.3.3 “错”的范围
        3.3.4 容错纠错方式
        3.3.5 容错程序
        3.3.6 容错纠错机制构建的实践特点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县基层干部容错纠错实践的存在问题及成因
    4.1 P县容错纠错机制概况
    4.2 存在问题
        4.2.1 贯彻落实容错纠错政策不够深入
        4.2.2 “错”的界定不够清晰
        4.2.3 缺乏认定主体主动认定的相关规定
        4.2.4 基层容错纠错的氛围不够浓厚
        4.2.5 重容错轻纠错
        4.2.6 对待容错纠错机制不够科学
        4.2.7 容错纠错机制实施的透明度不够
        4.2.8 容错纠错机制的配套不完善
    4.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3.1 基层的观念未转变
        4.3.2 基层对“错”的范畴缺乏明确的定义
        4.3.3 对容错纠错机制缺乏宣传和正面引导
        4.3.4 容错纠错的大环境尚未成熟
        4.3.5 对纠错实施意义的认识还不够
        4.3.6 相关部门之间难以有效协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层干部容错纠错机制的构建与完善建议
    5.1 明确指导思想、原则和法治依据
        5.1.1 明确指导思想
        5.1.2 坚持指导原则
        5.1.3 遵循法治依据
    5.2 规范政策实施细则
        5.2.1 规范基层干部容错纠错主体
        5.2.2 界定“错”的构成条件
        5.2.3 找准政策适用对象
    5.3 优化容错免责程序
        5.3.1 申请
        5.3.2 核实
        5.3.3 认定
        5.3.4 征求意见和公示
        5.3.5 反馈和备案
        5.3.6 申诉
        5.3.7 容错免责结果运用
    5.4 健全纠错程序
        5.4.1 科学评估错误
        5.4.2 制定纠错计划
        5.4.3 落实纠错计划
        5.4.4 纠错结果考核
    5.5 完善相关配套机制
        5.5.1 完善事前防错机制
        5.5.2 完善事中消错机制
        5.5.3 完善社会互动机制
        5.5.4 完善有效激励机制
        5.5.5 完善科学问责机制
        5.5.6 完善评价机制
        5.5.7 完善监督机制
    5.6 营造社会氛围
    5.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P县基层干部容错纠错机制基本情况座谈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贵州农村深度贫困的致贫因素及减贫效率研究 ——基于可持续生计理论分析框架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前言
    1.2 农村贫困问题的相关背景
        1.2.1 中国农村反贫困事业的伟大成就
        1.2.2 我国农村深度贫困问题
        1.2.3 贵州农村深度贫困问题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论文研究方法和结构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论文结构
    1.5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1.5.1 论文的创新
        1.5.2 论文存在的不足
2.贫困与反贫困相关理论及研究现状
    2.1 贫困的界定
        2.1.1 贫困的界定----绝对贫困说
        2.1.2 贫困的界定----相对贫困说
        2.1.3 贫困的界定----缺乏说
        2.1.4 贫困的界定----排斥说
    2.2 贫困的成因
        2.2.1 贫困的成因----社会文化视角
        2.2.2 贫困的成因----自然环境视角
        2.2.3 贫困的成因----人力资本视角
        2.2.4 贫困的成因----社会制度视角
    2.3 反贫困的相关理论
        2.3.1 反贫困体系中参与各方的力量与作用
        2.3.2 财政参与扶贫的必要性
        2.3.3 财政参与扶贫的作用机理
    2.4 可持续生计理论概述
        2.4.1 自然资本
        2.4.2 人力资本
        2.4.3 物质资本
        2.4.4 金融资本
        2.4.5 社会资本
    2.5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2.5.1 国内外关于可持续生计理论的研究
        2.5.2 国内外关于深度贫困(Deep Poverty)的研究
        2.5.3 国内外关于财政反贫困的研究
        2.5.4 小结
3.贵州农村贫困和深度贫困的现状
    3.1 贵州省农村的贫困概况
        3.1.1 贵州省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比分析
        3.1.2 贵州省农村贫困状况及贫困发生率对比分析
        3.1.3 其他指标的对比分析
        3.1.4 小结
    3.2 贵州农村贫困的空间分布
    3.3 贵州农村深度贫困集聚地区的贫困现状
        3.3.1 贵州省深度贫困地区的概况
        3.3.2 武陵山片区(贵州省内)的贫困状况
        3.3.3 乌蒙山区(贵州省内)的贫困状况
        3.3.4 滇黔桂石漠化区(贵州省内)的贫困状况
    3.4 小结
4.贵州农村深度贫困致贫因素的分析
    4.1 农村深度贫困与可持续生计理论的相关性
    4.2 农村深度贫困致贫因素分析的可行性
        4.2.1 指标设计和数据获取的可行性
        4.2.2 致贫因素分析的可行性
        4.2.3 反贫困行动计划制定的可行性
    4.3 基于熵权法对调查问卷的实证分析
        4.3.1 实证分析数据来源
        4.3.2 基于熵权法的实证分析结果
    4.4 主要致贫因素的面板回归分析
        4.4.1 自然资本维度影响因素的量化分析
        4.4.2 人力资本维度影响因素的量化分析
        4.4.3 物质资本维度影响因素的量化分析
        4.4.4 金融资本维度影响因素的量化分析
        4.4.5 社会资本维度影响因素的量化分析
        4.4.6 小结
5.对贵州深度贫困农村农民关于贫困和减贫认知的分析
    5.1 对贵州深度贫困农村农民关于致贫因素认知的分析
    5.2 对贵州深度贫困农村农民关于政府扶贫认知的分析
    5.3 对公共品和公共服务认知的分析
    5.4 对政府公共品和公共服务的进一步需求的分析
    5.5 小结
6.对贵州深度贫困农村财政扶贫资金减贫效率的分析
    6.1 贵州14 个深度贫困县农村财政扶贫资金投入产出概况
    6.2 投入产出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基础数据分析
    6.3 基于超效率非期望SBM模型的静态财政减贫效率分析
        6.3.1 超效率非期望SBM模型理论
        6.3.2 贵州省14 个深度贫困县静态财政减贫效率分析
        6.3.3 县域级地区静态财政减贫绩效分析
    6.4 基于全局malmquist指数模型的动态财政减贫效率分析
        6.4.1 基于全局技术的Malmquist指数模型理论
        6.4.2 贵州省14个深度贫困县的动态财政减贫效率分析
        6.4.3 县域级深度贫困县的动态财政减贫效率分析
    6.5 模型收敛性分析检验
        6.5.1 静态减贫绩效的收敛性分析
        6.5.2 动态减贫绩效的收敛性分析
    6.6 小结
7.完善贵州深度贫困农村贫困治理的思路与建议
    7.1 搞好贵州深度贫困农村贫困治理需要明确的几个基本问题
        7.1.1 反贫困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
        7.1.2 不能盲目地进行经验“拿来主义”
        7.1.3 正确处理贫困治理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7.1.4 实施有针对性的综合治理战略
    7.2 搞好贵州深度贫困农村贫困治理的相关建议
        7.2.1 完善和规范财政扶贫资金的投入与使用
        7.2.2 补足薄弱基础环节增强物质资本
        7.2.3 改善教育培训医疗条件提升人力资本
        7.2.4 因地制宜改善和利用自然资本
        7.2.5 多渠道增加金融资本防范风险
        7.2.6 重视发挥农村合作组织提升社会资本的作用
    7.3 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附录:扶贫调查问卷(农牧户)

(8)三峡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及当代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理论依据及选题价值
    二、研究对象、研究目的以及要解决的问题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及主要研究内容
    五、论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第一章 范畴与特质:三峡民间艺术的文化形貌
    第一节 “三峡”与“三峡民间艺术”
        一、“三峡”的地理文化范畴
        二、“三峡民间艺术”的概念界定
        三、三峡民间艺术资源的地理分布
    第二节 三峡民间艺术的风格与精神特质
        一、三峡民间艺术的风格特征
        二、三峡民间艺术的精神特质
    第三节 三峡民间艺术风貌的形成
        一、地理环境对三峡民间艺术风格的影响
        二、民系性格与三峡民间艺术风格的形成
第二章 交织与共生:三峡民间艺术传衍的文化生态系统
    第一节 三峡民间艺术的地理生态
        一、三峡的地理文化生态
        二、三峡大坝的生态效应
    第二节 三峡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
        一、三峡民间艺术文化生态要素
        二、三峡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链
    第三节 三峡民间艺术与文化生态体系的关联
        一、地理生态对三峡民间艺术的影响
        二、三峡民间艺术与文化生态的共生
第三章 碰撞与交融:“移民填川”与近世三峡民间艺术文化生态的形成
    第一节 “移民填川”与近世三峡民间文化生态的变迁
        一、从多族群并存到以汉族为主的族群结构改变
        二、从边缘文化到主流文化的交融演进
        三、从土风盛行到以汉俗为主的风俗嬗变
        四、从浑朴独立向开化包容的文化性格转变
    第二节 “移民填川”后主流文化对三峡民间艺术的涵化
        一、三峡民间艺术表现主题的主流化
        二、三峡民间艺术伦理观念的主流化
        三、三峡民间艺术风格与精神的守成
    第三节 “移民填川”后三峡民间艺术文化生态的建构
        一、外来艺术在三峡的传播与接受
        二、三峡民间艺术生态结构的拓展
        三、三峡本土民间艺术对外的传播
第四章 失衡与复苏:现当代三峡民间艺术文化生态的变迁
    第一节 时代变迁下三峡民间艺术艺术文化生态的失衡
        一、时代变迁下民间风俗的消减
        二、时代变迁下传承主体的流失
        三、时代变迁下传承空间的坍弛
    第二节 文化生态失衡对三峡民间艺术本体的影响
        一、三峡民间艺术形式的变迁
        二、三峡民间艺术主题的变迁
        三、三峡民间艺术功能的变迁
    第三节 当下三峡民间艺术文化生态环境的复苏
        一、当下文化大环境的复苏
        二、当下文化小环境的复苏
第五章 建构与发展:文化生态视野下三峡民间艺术的当代传承
    第一节 当代三峡民间艺术传衍过程的流变
        一、三峡民间艺术技巧和工艺的演变
        二、三峡民间艺术图像的削减与转换
        三、三峡民间艺术传播途径与受众的改变
    第二节 三峡民间艺术传承现状的观察
        一、三峡民间艺术传承人培养现状
        二、三峡民间艺术资源的赋存状态
        三、三峡民间艺术传承的现有模式
    第三节 “生态原境”:当代三峡民间艺术传承策略
        一、三峡民间风俗的常情与常态性建设
        二、三峡民间艺术当代传承主体的多脉延续
        三、三峡民间艺术文化空间的重建、修复与扶持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附表

(9)喀斯特贫困山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类型划分及其发展评价研究 ——以世行项目合作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1.3.1 研究方法
        1.3.2 数据来源
    1.4 技术路线及文章结构
        1.4.1 技术路线
        1.4.2 文章结构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喀斯特贫困山区
        2.1.2 合作社
    2.2 理论基础
        2.2.1 合作社理论
        2.2.2 土地流转理论
3 贵州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3.1 贵州省合作社主要做法和经验
    3.2 贵州省合作社发展问题
    3.3 贵州省合作社发展启示
4 喀斯特贫困山区合作社类型划分
    4.1 喀斯特贫困山区合作社分类依据
        4.1.1 社员土地流转类型
        4.1.2 主导角色类型
    4.2 合作社类型划分
    4.3 不同类型合作社特征及案例
        4.3.1 紧密型合作社
        4.3.2 松散型合作社
5 不同类型合作社发展评价及建议
    5.1 合作社评价指标指标选取
    5.2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评价体系构建与权重确定
        5.2.1 合作社评价体系
        5.2.2 指标权重确定
    5.3 研究对象类型与得分情况
    5.4 不同类型合作社得分情况分析
    5.5 不同类型合作社发展建议
        5.5.1 合作社类型选择
        5.5.2 运营能力建设
        5.5.3 公益、制度指标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合作社类型划分
        6.1.2 合作社评价指标体系
        6.1.3 不同类型合作社评价
    6.2 展望
        6.2.1 增加研究对象数量
        6.2.2 评价指标的更新
参考文献
致谢

(10)民族地区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融合路径探索——以贵州道真自治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回顾与理论分析框架
    (一) 国内外文献回顾
    (二) 理论分析框架
三、贵州省道真县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融合现状综合测度
    (一) 主要做法和经验
        1. 政策的协调实施促脱贫。
        2. 积极发展优势特色高山产业促脱贫。
        3. 依托民族文化和自然资源, 发展旅游脱贫。
        4. 改善基础设施, 带动乡村脱贫与振兴。
        5. 补充人才为精准脱贫提供动力, 为乡村振兴提供保障。
    (二) 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四、道真县文家坝村案例研究
    (一) 现状
        1. 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改善。
        2. 招商引资, 发展产业。
        3. 增加劳务输出, 提供就业帮扶。
        4. 党建扶贫强村。
    (二) 具体做法
        1. 保留传统文化, 发展文化旅游。
        2. 脱贫过程中紧密保护生态环境。
        3. 因地制宜发展产业, 吸引外出人员返乡。
        4. 加强配套基础设施。
    (三) 存在问题
五、民族地区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融合路径的设计
    (一) 做好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深度融合
        1. 抓好政策协调。
        2. 多途径促进产业兴旺发展。
        3. 打造生态宜居和谐乡村。
        4. 乡风文明, 注重人才培养。
        5. 实施乡村有效治理, 带动乡村振兴。
        6. 积极实施易地搬迁工程, 促进群众生活富裕。
    (二) 借力精准脱贫加快乡村振兴
    (三) 兴支柱产业, 促进精准脱贫

四、道真县社区党建工作现状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茅台集团企业社会责任体系的分析研究[J]. 陈月娥. 酿酒科技, 2022(02)
  • [2]遵义乡土文化资源在《文化生活》教学中的运用[D]. 雷华丽. 西南大学, 2021
  • [3]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在地化认同研究 ——以“2019上海贵州队”为例[D]. 罗正义.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新形势下老干部工作转型发展研究 ——以山东省L市为例[D]. 刘少南. 济南大学, 2020(05)
  • [5]基于仡佬族非遗创新的设计扶贫研究与实践[D]. 李俏. 重庆邮电大学, 2020(02)
  • [6]基层干部容错纠错机制构建研究 ——以P县为例[D]. 张俊鸿.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7]贵州农村深度贫困的致贫因素及减贫效率研究 ——基于可持续生计理论分析框架的视角[D]. 梁倩. 西南财经大学, 2020(02)
  • [8]三峡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及当代传承研究[D]. 陈小琴. 东南大学, 2020(02)
  • [9]喀斯特贫困山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类型划分及其发展评价研究 ——以世行项目合作社为例[D]. 邢锴. 贵州师范大学, 2019
  • [10]民族地区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融合路径探索——以贵州道真自治县为例[J]. 骆行,王志章. 贵州民族研究, 2018(10)

标签:;  ;  ;  ;  ;  

道镇县党建工作现状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